辽西凌源水库区中生代含鲵地层新认识

辽西凌源水库区中生代含鲵地层新认识

一、辽西凌源热水汤地区中生代含蝾螈化石地层新知(论文文献综述)

高福亮,江洋,张国仁,潘玉启,吴子杰,王烜[1](2017)在《辽西燕辽生物群分布特征及新发现》文中指出我国辽宁省西部地区一直是中生代古生物化石的重要产地,近几年发现了大量的珍稀动植物化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有一些化石的层位尚不明确。近三年来,笔者在辽宁西部葫芦岛建昌以及朝阳辖区下的朝阳县、凌源市以及建平县针对一套中侏罗世火山岩所夹的沉积岩地层进行了详细的化石调查工作。首先,根据髫髻山组地层出露条件,在金岭寺—羊山盆地的建昌县玲珑塔大西山村测制了髫髻山组主干剖面,除此之外还在大平房—梅勒营子盆地和凌源—三十家子盆地测制了辅助剖面,同时在剖面上逐层进行化石采集;之后研究本次工作采集的化石以及收集该地区燕辽生物群化石资料;最后将化石落到准确的层位之上,并将各盆地化石层进行对比。通过剖面的测制以及化石的挖掘和调查,确定其为中侏罗世髫髻山组,属燕辽生物群中期,确定了一批珍稀化石的产出层位,为了方便不同盆地化石层对比,本文命名了两个新的珍稀化石层位——大西山化石层和棺材山化石层,将化石与层位一一对应,并且完成了对辽西主要盆地化石层的对比;与之同时挖掘出了一批珍贵的动植物化石,丰富了燕辽生物群古生物的内容,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那玉玲[2](2015)在《内蒙古宁城道虎沟地区中侏罗世植物群 ——兼论与昆虫的协同演化关系》文中认为道虎沟地区位于辽宁省、河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三省交界处,区内发育一套以湖相为主的地层。根据近年多门类古生物化石的发现和报道,证明道虎沟地区存在着一个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的中侏罗世陆地生态系统。然而,除了零星报道以外,道虎沟生物群中的植物群系统研究尚少开展。本文系统描述了中侏罗世道虎沟植物群中的植物大化石和孢粉化石,并根据其组成特征分析该植物群的地质时代,为分析道虎沟地区中侏罗世时期的古气候、古生态、古地理和植物地理分区等提供了重要的化石证据。与此同时,本文也首次系统研究了该地区昆虫对植物的伤害类型以及植物的防御机制,对于探讨地质时期古生物群面貌和研究植物-昆虫协同演化关系都具有重要意义。化石采自中侏罗世九龙山组下部凝灰质细砂岩、粉砂岩、泥岩中,角质层保存较好。经初步系统分类学研究,道虎沟中侏罗世植物群由33属51种组成,其中包括藓纲(广义)(3属4种)、石松纲(1属2种)、楔叶纲(1属1种)、真蕨纲(6属7种)、苏铁纲(4属12种)、银杏纲(5属10种)、茨康类(5属7种)、松柏纲(8属10种)、裸子植物花果和种子化石(1属1种)、分类位置不明的种子植物(1属1种)和分类位置不明植物(1属1种)。经统计,道虎沟植物群以裸子植物和真蕨类植物为主,裸子植物中苏铁纲种数最多,但属的分异度较低。根据植物群的组成和已知种的时代分布分析,道虎沟植物群地质时代应为中侏罗世。道虎沟地区九龙山组孢粉植物群由44属87种组成,其中裸子植物花粉占主导位置,其次是蕨类植物的孢子。裸子植物花粉主要以松柏类植物的双囊花粉和苏铁类、本内苏铁类、银杏类植物的单沟花粉为主,Classopollis也占有一定比例,蕨类植物的孢子主要以Cyathidites,Deltoidospora,Granulatisporites,Leiotriletes,Osmundacidites几属为主,代表了一个北方中侏罗世孢粉植物群。通过与中国北方地区一些中侏罗世孢粉植物群进行对比,我们认为道虎沟含化石层的地质时代时代应为中侏罗世晚期,可能代表了中侏罗统髫髻山组火山-沉积岩系底部的沉积层,这个沉积层中含大量凝灰质成分也间接证明这一时期有频繁的火山活动。道虎沟中侏罗世植物群以真蕨类、银杏类、苏铁类和松柏类占统治地位,根据组成性质分析,中侏罗世道虎沟植物群总体面貌显示了中温带至暖温带植物群性质,与中国中侏罗世北方植物区一致,其间可能由于季节性变化和降雨量的变化,存在温湿环境和干旱环境的交替变化。依据植物化石的分类学特征、标本数量和多度等信息,在综合分析植物类群生活习性基础上,对道虎沟植物群的植物群落进行了初步重建,认为主要由四个植物群落组成:岸边-湿地群落(由苔藓类、石松类和楔叶类组成),低地群落(以真蕨类和苏铁类为主),山区坡地群落(以银杏类和茨康类为主)和山区高地群落(以松柏类为主)。在道虎沟地区,昆虫对植物的伤害类型主要分为4类,分别为边缘取食、表面取食、洞孔取食和产卵。植物对于昆虫伤害也采取了一定的防御措施,主要以形态结构上的物理性防御和分泌化学物质为主。经统计分析,伤害类型主要以边缘取食为主,表面取食、洞孔取食和产卵均较少出现。从受损植物的类型来看,本内苏铁类植物受昆虫伤害的程度和数量均远远超过银杏类植物,这可能与银杏类植物较好的抗虫性有关。本内苏铁类植物中,Anomozamites是受昆虫伤害最严重的植物类型,远远多于Pterophyllum,而Anomozamites羽轴两侧及叶表面发育大量毛状物且叶片较坚硬,可能是Anomozamites在与昆虫协同演化的过程中为防御昆虫伤害而采取自我保护的证据。

郭相奇,韩建刚,姬书安[3](2012)在《辽宁西部及邻区中侏罗世燕辽生物群脊椎动物化石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在中国辽宁西部、内蒙古东南部、河北北部中侏罗世髫髻山组和九龙山组中发现了丰富的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和植物化石,这一化石群被称为燕辽生物群。燕辽生物群已正式命名的脊椎动物26属28种,包括鱼类1属1种、两栖类4属4种、有鳞类1属1种、翼龙类10属12种、兽脚类恐龙5属5种、哺乳类5属5种。燕辽生物群的脊椎动物化石对研究长羽毛兽脚类恐龙的演化、翼龙类的分类演化、滑体两栖类的分异等具有重要意义。虽然辽宁西部及邻区燕辽生物群脊椎动物的多样性不及同一地区早白垩世的热河生物群,但它为认识这一地区晚中生代生物群的演替提供了极为重要的依据。

郭相奇[4](2012)在《辽宁建昌近鸟龙化石新材料形态学研究及分类位置讨论》文中提出中国辽宁西部、内蒙古东南部、河北北部发现了许多与鸟类关系密切的小型兽脚类恐龙,它们填补了非鸟兽脚类恐龙与鸟类之间的形态学空隙,并对羽毛的演化和鸟类飞行的起源提供了重要依据。近鸟龙就是近年来发现于辽宁建昌玲珑塔要路沟、大西山中-晚侏罗世髫髻山组的一类与鸟类关系密切的兽脚类恐龙。本文通过对两件近鸟龙新材料HGM101、HGM102骨骼形态学的描述与比较,修订了近鸟龙的属征:头骨侧视呈近三角形;前颌骨的上颌骨支与鼻骨的上颌骨支共同构成外鼻孔的后边界;鼻间隔背腹向平;外鼻孔向后扩展至眶前窝的前边界;大的近圆形的上颌骨孔及近椭圆形的上颌骨前孔;泪骨侧视呈“T”型,后支较短,与上颌骨、鼻骨围成近三角形的眶前孔;轭骨眶下支细长,在其内背侧边界具纵向的沟;大的侧方骨孔;齿骨唇侧表面具神经血管孔,排列在水平的槽内,且孔间距向后逐渐变宽;颈椎侧面具气窝;尾椎约28枚,前部尾椎具扁平的横突,中部尾椎侧表面具沟;中后部人字骨仅前段分叉,并指向后方,长度小于对应尾椎长度的一半;肩臼侧向;肩胛骨不具明显的肩峰突,远端扁平,不扩展;乌喙骨侧向的结节;肱骨三角嵴约占肱骨长的1/4;尺骨略厚于桡骨;髂骨具明显的上髋臼冠、cuppedicus窝、短窝,耻骨柄宽度宽于髋臼和坐骨柄;耻骨略向前倾,远端强烈后弯;胫跗骨长约为股骨长的1.5倍;距骨不与胫骨愈合,其上升突近平行上升,末端变窄;跖骨为亚窄跖型,跖骨Ⅰ位于跖骨Ⅱ远端1/4处;第二趾爪仅略加大,非强烈加大呈镰刀状。本文将近鸟龙新材料HGM101、HGM102的特征数据矩阵加入到前人的374个性状特征、90个相关属种组成的矩阵当中,所作出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近鸟龙、晓廷龙作为一个单系类群,为恐爪龙类单独的一支,而始祖鸟仍作为鸟翼类的成员。

郑楠[5](2010)在《道虎沟生物群的生存时代和自然环境》文中研究说明内蒙古宁城县毗邻辽西、冀北,是“热河生物群”研究程度比较高的地区。长期以来,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者均将这里的古生物化石作为“热河生物群”的一支来研究。直到1998年以后,在五化镇道虎沟村陆续发现了原始哺乳类、爬行类、两栖类、昆虫类的化石。这些新发现的化石在面貌与组合形式上与“热河生物群”的化石大不相同,尤以原始哺乳类和带“毛”翼龙为代表,从而引起了中外学者的特别关注。有的学者因其特殊性将该生物群命名为“道虎沟生物群”,并一直延用下来。但是,研究区的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始终没有完成,多年来,一直没有统一的地层划分和命名。同时,学者们对“道虎沟生物群”的时代认识,也存在分歧。目前主要有中侏罗世、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三种不同的观点,本文将主要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笔者根据野外区域地质调查、剖面测量,基本建立起了研究区完整的中生代地层序列,统一了地层命名。借助生物地层学资料和锆石同位素测年数据,探讨了道虎沟地区的时代归属,认为研究区的中生代地层,自下而上为中侏罗统九龙山组、上侏罗统髫髻山组、上侏罗统土城子组和下白垩统义县组。道虎沟含化石层位,应当归属于中侏罗统九龙山组,而不是所谓的义县组。“道虎沟生物群”应当属于中侏罗世的“燕辽生物群”而不是白垩世的“热河生物群”。笔者还根据“道虎沟生物群”动、植物化石的种类和组合面貌,以及沉积学特征,来还原研究区中生代的大地构造环境,气候环境,和沉积环境。认为道虎沟这一喇叭状小盆地的演化历史,要早于周边地区。在中侏罗世就开始接受沉积,形成了一套滨湖、浅湖偶有沼泽相的沉积地层。该区中侏罗世气候温暖湿润,湖边植被茂密,孕育了繁盛的“道虎沟生物群”。这个沉积过程中,始终伴随着间歇性的构造活动和频繁的火山喷发,使生态环境多次恶化,进而直接导致了道虎沟大量生物化石的密集形成和埋藏。

柳永清,刘燕学,姬书安,杨之青[6](2006)在《内蒙古宁城和辽西凌源热水汤地区道虎沟生物群与相关地层SHRIMP锆石U-Pb定年及有关问题的讨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应用SHRIMP锆石U-Pb测年方法,对内蒙古宁城道虎沟生物群和辽西凌源热水汤地区含蝾螈类化石层上、下火山岩进行了定年研究.测年结果表明,道虎沟生物群(岩系)最年轻年龄为164152Ma,最老年龄为168Ma.综合研究表明,宁城道虎沟生物群与凌源热水汤一带含蝾螈类化石层属于同一生物群(时代),发育于168152Ma的中侏罗世晚期-晚侏罗世早期.研究区道虎沟生物群(岩系)为正常产状的火山-沉积序列,底部平行不整合在下伏九龙山组之上,顶部为土城子组或早白垩世含热河生物群岩系平行或角度不整合覆盖.道虎沟生物群(岩系)及相关地层对比冀北-辽西地区髫髻山组或是它的相变产物.髫髻山组(道虎沟生物群)化石组合和综合研究表明,它们和热河生物群不是同一生物群,更不是代表热河生物群最早的生物记录,道虎沟生物群及岩系与义县组是不同时代和构造演化阶段火山-沉积旋回的产物.

张立军,王丽霞[7](2004)在《辽西凌源热水汤地区中生代含蝾螈化石地层新知》文中认为在辽西凌源热水汤地区新发现一套夹于中酸性和酸性火山岩中的含蝾螈等化石的沉积层,可以称之为热水汤层.该层所产蝾螈化石特征类似于内蒙宁城县山头乡道虎沟地区海房沟组的初螈类,其伴生植物化石组合显示介于中侏罗世海房沟组至早白垩世义县组之间的特征,其时代置于中侏罗世晚期较为合适.同时,将热水汤层及其上覆、下伏酸性和中酸性火山岩一并划归髫髻山组.

二、辽西凌源热水汤地区中生代含蝾螈化石地层新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辽西凌源热水汤地区中生代含蝾螈化石地层新知(论文提纲范文)

(1)辽西燕辽生物群分布特征及新发现(论文提纲范文)

1含珍稀化石层代表剖面
2髫髻山组划分及珍稀化石层对比
3重要化石描述
    3.1昆虫类
    3.2两栖类
    3.3爬行类
    3.4植物类
4主要研究成果

(2)内蒙古宁城道虎沟地区中侏罗世植物群 ——兼论与昆虫的协同演化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研究区概况
    1.1 地理位置
    1.2 地层概况
    1.3 研究简史
第二章 材料方法
    2.1 研究材料及工作量
    2.2 技术路线
    2.3 植物化石角质层处理方法
    2.4 孢粉化石处理方法
第三章 系统古生物学
    3.1 系统古植物学
    3.2 系统孢粉学
第四章 植物群组成及地质时代
    4.1 植物群组成及地质时代
    4.2 孢粉植物群组成及地质时代
第五章 植物群的古生态学研究
    5.1 植物化石类群的古生态学研究
    5.2 道虎沟中侏罗世植物群落重建
第六章 植物群的古气候学意义
第七章 古植物区系和植物地理
第八章 苏铁、银杏类植物与昆虫的协同演化关系
    8.1 昆虫对植物伤害类型
    8.2 昆虫对植物伤害类型特征
    8.3 植物对昆虫伤害的防御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版及图版说明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辽宁西部及邻区中侏罗世燕辽生物群脊椎动物化石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燕辽生物群脊椎动物化石的分布与地质时代
2 燕辽生物群中脊椎动物化石的特征及其科学意义
    2.1 硬骨鱼类
    2.2 两栖类
    2.3 爬行类
    2.4 哺乳类
3 燕辽生物群与热河生物群中脊椎动物化石之比较
4 存在问题与研究展望

(4)辽宁建昌近鸟龙化石新材料形态学研究及分类位置讨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地质背景
    2.1 燕辽生物群及其产出的脊椎动物化石
    2.2 近鸟龙新材料产地地质概况
第三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3.1 材料
    3.2 研究方法
第四章 近鸟龙化石新材料骨骼、羽毛形态学描述与比较
    4.1 系统古生物学
    4.2 骨骼形态学描述
    4.3 羽毛形态学描述
    4.4 比较
第五章 系统发育分析与讨论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 本文使用的解剖学名称缩写
    2 HGM101、HGM102骨骼长度测量表(单位:mm)
    3 HGM101、HGM102特征数据矩阵
中国地质科学院2012届毕业生个人简历表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1 参加研究项目
    2 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5)道虎沟生物群的生存时代和自然环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1.1 选题背景
        1.1.2 项目依托
        1.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3.3 计划安排及工作量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研究区地层
        2.2.1 太古界(Ar)
        2.2.2 元古界(Pt)
        2.2.3 中生界
        2.2.4 新生界
    2.3 研究区地质发展史
        2.3.1 基底演化阶段
        2.3.2 盆地形成和演化阶段
3 道虎沟及邻区地层划分和时代探讨
    3.1 道虎沟及邻区的地层序列
        3.1.1 前人研究状况及争议
        3.1.2 完整层序的建立
    3.2 道虎沟含化石地层的时代归属
        3.2.1 主要观点和争议
        3.2.2 时代归属的确定
4 九龙山组特征和所反映的环境变迁
    4.1 九龙山组的分布
    4.2 九龙山组的剖面
    4.3 九龙山组的岩性
    4.4 道虎沟中生代自然环境变迁
        4.4.1 盆地形成阶段
        4.4.2 生物繁荣阶段
        4.4.3 环境旋回阶段
        4.4.4 湖泊消亡阶段
5 结语
    5.1 认识和进展
    5.2 存在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四、辽西凌源热水汤地区中生代含蝾螈化石地层新知(论文参考文献)

  • [1]辽西燕辽生物群分布特征及新发现[J]. 高福亮,江洋,张国仁,潘玉启,吴子杰,王烜. 地质论评, 2017(03)
  • [2]内蒙古宁城道虎沟地区中侏罗世植物群 ——兼论与昆虫的协同演化关系[D]. 那玉玲. 吉林大学, 2015(08)
  • [3]辽宁西部及邻区中侏罗世燕辽生物群脊椎动物化石研究进展[J]. 郭相奇,韩建刚,姬书安. 地质通报, 2012(06)
  • [4]辽宁建昌近鸟龙化石新材料形态学研究及分类位置讨论[D]. 郭相奇.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2(03)
  • [5]道虎沟生物群的生存时代和自然环境[D]. 郑楠.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0(08)
  • [6]内蒙古宁城和辽西凌源热水汤地区道虎沟生物群与相关地层SHRIMP锆石U-Pb定年及有关问题的讨论[J]. 柳永清,刘燕学,姬书安,杨之青. 科学通报, 2006(19)
  • [7]辽西凌源热水汤地区中生代含蝾螈化石地层新知[J]. 张立军,王丽霞. 地质与资源, 2004(04)

标签:;  ;  ;  ;  ;  

辽西凌源水库区中生代含鲵地层新认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