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哲学导论石中英读书报告

教育哲学导论石中英读书报告

问:石中英走进教育学观后感
  1. 答:昨天开始读石中英的《教育哲学导论》,这是WY师妹强烈推荐的。打开一读,发现确实值得推荐。到现在,看完了导言和第一章,看汪肆升得很细很慢,因为确实比较好看的。
    导言《哲学与教育》提出并回答了三个问题:教育活动需要哲学吗?哲学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吗?一般哲学可以替代教育哲学吗?在我看来,这三个问题分别指向教育哲学的可能性、可行性和必要性。对第一个问题,作者从教育困老活动、教育目的、教育政策和教育理论四方面进行了问答,而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对于第二个问题,读完之后让我觉得哲学并非高高在上,它已经进入草根层面,它是对生活的反思与追问。第三个问题的回答自然也是肯定的,因为教育哲学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领域。
    第一章《什么是教育哲学》从以雹空下三个角度集中分析教育哲学学习和研究的基本问题:教育哲学的定义、教育哲学的价值、教育哲学的学习和研究。这里具体介绍第一节《教育哲学的定义》。
问: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西方教育哲学的异同
  1. 答:19世纪中叶前后开搭隐举始,西方人再度开始进入中国,并以各种媒介带来西方的新知识。
    鸦片战争后,他们的基本思想就是了解夷情,“携尺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些卓识知碧远见表明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思潮的始初就和爱国精神交融在一起。
    包括林则徐组织人力翻译慕瑞的《地理大全》部分章节而编成的《四洲志》、林则徐将资料交付魏源编成的五十卷巨著《海国图志》,以及徐继舍的《该环志略》、江文泰的《红毛英吉利考略》、杨炳的《海录》(1842年)、肖会裕的《英吉利记》(1842年)、梁廷扔的《合众国说》(1844年)等。
    从1840年到1861年,中国的文人学者写出了至少二十二部介绍夷情的著作。
    甲午战争以后,由于中国当时面临着国破家亡的命运,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更积极全面地向西方学习,出现了梁启超、康有为、谭嗣同等一批思想家。他们向西方学习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政治上也要求改革。这一时期大量的西方知识传入中国,影响非常广泛。
    许多人以转译日本人所著的西学书籍来接受西学。进入民国时期,由于对政治的不满又进一步导致知识分子们提出全盘西化的主张,在五四时期这种思想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这一波的西学东渐,一直持续到当代而未止。
    尽管如此,纵观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历史,它的成就是巨大的。虽然经历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艰难探索和吸收过程,但毕竟使中国的近代化历程大大加速,客观上加快了清王朝灭亡的脚步,为中国早日推翻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奠定了基础。
    但墨守成规、亦步亦趋的学习心理使中国的每一步学习都事倍功半,成效大打折扣.学习中的'一边倒'现象和盲目照搬现象使中国的西学东渐走了许多弯路,学习中的'急功近利'思想也是造成西学东渐成效甚微的重要原因。
问:石中英的人物生平
  1. 答:1987-1991 在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系学习,获得学士学位;
    1991-1997 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学习,先后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
    2000-2001 在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访学。
    2011 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访学
    先后出版《现代教育论》(合著,1996)、《教育学的文化性格》(1999)、《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2001)、《教育哲学导论》(2002)、《教育学基础》(合著,2003)等学术专著;含纳在《教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等重要学术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其中多篇论文为搜老笑《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报刊复世含印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等全文转载。
    1998年,获北京市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独自)、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教育学类,合作),1999年获国家首届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独自),2002年获北京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独自)、霍英东教育基金会全国高等学校青年教师三等奖(科研类,独自)、第四届“吴玉章奖”(合作)、第五届国家图书奖(合作)。
教育哲学导论石中英读书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