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巴金《采香录》的思想价值

论巴金《采香录》的思想价值

一、论巴金《随想录》的思想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崔海满,韩容洙[1](2021)在《21世纪前20年韩国对巴金作品的译介与研究》文中指出从20世纪30年代巴金及其作品被介绍到韩国以来,备受韩国出版界和学术界的关注,对其作品的译介和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本文主要整理21世纪前20年韩国对巴金作品的译介状况,了解巴金作品在韩国的传播基础。并考察韩国学术界对巴金及其作品的研究现状,以期加强中韩两国巴金研究者的学术交流。

徐燕芳[2](2019)在《巴金文学创作的序跋研究》文中指出巴金非常重视序跋的写作,在其一生丰富曲折的文学创作生涯中,他为自己的文学作品写下大量的序跋。作为一种文体,巴金序跋承担十分全面的功能。作者在序跋中向读者说明介绍作品相关情况,以引导读者进入文本阅读;阐释创作意图、揭示主题,并阐明文学创作与现实经验的关系,这一切有助于读者准确把握作品内涵;并向读者辩白,纠正误读,使其接近作家本意和文本中心。这些序跋是对作品文本的延伸,进一步丰富了文本内涵。同时,巴金选择书信体、散文诗、抒情小品等多种文体样式表达自我。他的序跋叙事抒情杂以描写议论,并以浓郁深厚的个人情思贯穿始终,增强了表达效果,充分感染读者,扩展了序跋的表现力,提高了序跋的文学审美价值。尽管有多种不同话语方式的选择,但与其他作家的序跋不同的是,巴金的序跋有着鲜明的对话意识,“对话式”是巴金序跋内在的深层的话语模式。巴金期待读者,有着强烈的交流欲望。他始终自觉关照读者的阅读体验,注意在序跋中与读者对话交流,在序跋中定位心目中的读者,并与不同层次的读者形成互动。当序跋面对不同时代的读者和自我,共时言说和历时言说也有所不同。巴金的文学创作序跋在文体功能和形式上既继承又发展了传统序跋,为现代文学序跋写作提供了经验借鉴。

刘成才[3](2019)在《论坂井洋史的巴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坂井洋史面对巴金缺席的现代文学史,剔抉出知识分子在忏悔和丧失两难中被现代控制的排斥机制,勾勒出巴金以批判态度从文学无力观念中救拔出来实现追求丰富生命的一生;他用人文性解读指认中国知识分子源于强烈人文传统对巴金的过度解读,这种对现代性片面理解带来的思维偏颇,阻碍着知识分子对现代性及自身的反思;他用文学性阅读直面巴金文本,在五四文学传统中定位巴金文学,思考文学如何在不丧失主体性基础上开放自己以连接世界文学。坂井洋史的巴金研究以岗位与自觉意识对研究中的技术化与游戏化保持警醒,从旁观者视角指出中国知识分子不易对象化的共同性,在对中日学者本质性差异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奠定共享的研究立场与方法论,并以此作为中日学者对话之开端。

钟佳艺[4](2019)在《巴金与新时期文学》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巴金与新时期文学建设和发展的内在关联。新时期文学的起源、发展和建构是学界经常谈论的一个话题,人们可以从文艺方针、文学制度、文学期刊、文学思潮和作家作品等多种维度来对此进行分析。如果从文学主体的层面讲,老、中、青三代作家都参与了新时期文学的建构实践和过程。新时期以来巴金曾经长期担任中国作协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和全国政协副主席,其文坛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对新时期文学的发展和建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此予以分析和论述:首先通过回叙巴金的新时期政治、文学和社会生活的实践历程,还原巴金深入参与新时期文学发展的史实,揭示巴金作为新时期文坛标杆和旗帜的历史意义;其次,从文学创作的角度,阐述巴金的《随想录》真诚呼唤新时期文坛进行现代性反思,推动新时期文学的思想解放;最后,从刊物主编、作家交往、文学评奖、文化交流等主要文学活动的角度,综合阐述了巴金不遗余力地坚持为新时期文学的发展尽责担纲。毫无疑问,作为文学大师、文坛前辈和作协主席的巴金,充当的是新时期文学的历史担纲者角色,他在1976-2005这最后的三十年里,其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都是为了积极回应和促进解决新时期文学如何实现现代化这一时代课题。巴金对新时期文学的影响和意义不仅从其文学和社会行动来寻找,更需要从其思想和精神气质去理解。

彭吉欣[5](2018)在《当前中学语文中巴金教学拓展研究》文中指出“鲁郭茅,巴老曹”,在中国现代文坛中,巴金的大家地位是毋庸置疑的。青年时期的巴金深受无政府主义的影响,勇敢地走出了束缚他的封建旧家庭,留学法国,并开启了他的文学之路。《激流三部曲》、《爱情三部曲》、组诗《被虐待者底哭声》等作品不仅展现了巴金本人火一样的激情和奋斗精神,同时也极大地鼓舞着同时代的青年。“文革”后的巴金,勇敢地担负起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用一颗忏悔的心去反思自我,反思历史,一部《随想录》就是一座鲜活的“文革博物馆”。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编者多选入巴金的小说和散文。然而从文学创作者这一身份来说,巴金不仅是小说家、散文家,同时还是诗人。他的诗歌与他的其他文学作品构成互文,成为我们研究巴金的重要资料。抛开文学创作者这一身份,巴金大量翻译过外国文学作品,是一名优秀的译者,积极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是一名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这多重身份的重构可以还原一个丰富立体的巴金形象,为我们深读理解巴金作品,开展多样的教学活动提供辅助。本文共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阐述这一选题的缘起和研究价值、关于巴金研究的新动态与相关教学研究现状,以及拟采取的研究方法等。第二部分,即中学语文教学中巴金身份的拓展及其教学价值。本章重新建构了中学语文中巴金被遮蔽的多重身份,并探讨了其对中学生语文教育所能产生的价值。第三部分,即中学语文教材中巴金作品的深度拓展。本章以四篇现行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内的选篇为触点,拓展到选本与全集,对作品进行了深度的解读。第四部分,即中学语文中巴金教学深度拓展的方法。本章试着提出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灵活运用巴金及其作品的三种方式,即运用于其他教材板块的教学、与整本书阅读教学法相结合以及研究性学习。第五部分,结语。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拓展视角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启示。

胡景敏,陈双双[6](2017)在《在重读中走近经典——第十二届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文中认为2016年9月24日至25日,由中国作家协会、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巴金研究会、巴金故居主办,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承办的第十二届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举行。本次研讨会以"重读巴金"为主题。今年正值《随想录》完稿三十周年,包括《随想录》《家》《寒夜》和《憩园》在内的巴金经典需要"再解读",巴金创作中的潜在经典需要"再发现",巴金研究中的传统方法、视野需要"再检讨"。本届研讨会收到来自西班牙、意大利、法国、日本、中国各地的学者提交的学术论文六十余篇,先后进行了六场专题研讨,讨论关注

张永新[7](2017)在《“拔白旗”运动中的巴金作品“讨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49年后的巴金一直颇受文艺界高层重视,他积极向新生政权靠拢,以真诚热烈的态度歌颂新中国。即使在"反右"运动中,他也未被打成右派。但是随着1958年"拔白旗"运动的兴起,巴金却成了"拔白旗"对象,他解放前的作品悉遭批判。这场"拔白旗"运动以批判"白专"道路的专家学者为主,巴金身为作家却被批判,个中缘由令人玩味。这场讨论规模不小,最终则并未给巴金带来严重后果,缘何如此?现在重审这场讨论,更需重

薛莉莉[8](2012)在《巴金忏悔意识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说明巴金《随想录》出版后,学界才开始对巴金思想中的忏悔意识进行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巴金忏悔意识研究经过两个明显的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末的研究多停留于感悟式评价,从21世纪开始的研究则从多角度对巴金忏悔意识进行深入挖掘。但是巴金忏悔意识研究还有很多薄弱的领域,有待后人进一步探究。

张平[9](2011)在《巴金《随想录》主题意蕴解读》文中研究表明当前,对于《随想录》的相关研究成果颇丰,然而学术界更多地是将关注的视角放在对作品的纯文本价值或是思想价值的层面,并没有综合二者并在此基础上加以个人化的解读。而本文力图深刻挖掘中国知识分子在文化之殇面前展现出的精神状态和情感诉求,将视角定格在人性、道德、责任、性格等方面,做多角度、多纬度的精神考量。因此本文在这一方面有一定的现实价值和意义。本文总共分为七章:第一章是绪论,主要阐释了论文选题的意义及目的、论文选题的相关研究现状以及论文研究的主要思路及方法。第二章站在冷静的视角下,分别从作者的创作背景、情感指向、创作意图和创作心态几个维度来对《随想录》的思想上的考量。同时还谈到了“无技巧”美学原则的文本实践并分别从反抗遗忘的文本倾向和个人独白式的文本互动两个层面对这一技巧进行集中阐述。第三章对巴金“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形成和演变进行脉络上的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这一价值信仰对巴金的文学创作和文艺观可能造成的影响加以分析和阐释。第四章分析了《随想录》中的悲剧情调。肯定巴金在努力做到了于文明之殇下向民众发出警示;在文明废墟中保持的文化传承与坚守的同时,指出了巴金在时代政治灾难当中自我迷失和自我意识觉醒的艰难过程。第五章主要谈了巴金《随想录》中的话语突围。主要从意象和语言两个方面针对作品中出现的显在的和隐含的语言暴力反抗加以分析。其中以“噩梦”中的精神觉醒和“牛棚”里的精神反抗为代表加以个人化的解读。第六章主要对《随想录》这部作品的价值意义加以肯定。对于文学真实性、文学功利性、人道主义文化人格、以及作家的独立思考等方面进行了褒扬。第七章是结语部分,对于《随想录》现实价值进行了阐释。在对文革的深刻反思中,巴金重拾了文学启迪心智、服务大众的社会价值,让人们在文学日渐边缘化的今天看到了文学对于民族文化的担当。

刘涵华[10](2010)在《真实的声音——巴金新时期艺术散文简论》文中研究指明巴金的《随想录》是新时期散文的先声。其中的艺术散文具有直面现实、尊重历史的勇气。作者对封建专制意识的沉痛批判和自我忏悔意识,代表了鲁迅之后一代知识分子历尽劫难后的生命选择,也代表着以"五四"为象征的一系列新的价值观念在中国的诞生和传播、生根和发芽的曲折历程。

二、论巴金《随想录》的思想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巴金《随想录》的思想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21世纪前20年韩国对巴金作品的译介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巴金作品在韩国的译介概况
三、韩国学术界对巴金作品的研究概况
四、结语

(2)巴金文学创作的序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条无声的河流
    第一节 巴金序跋的写作概况
    第二节 巴金序跋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从文体的角度深化巴金序跋研究
第一章 巴金序跋的文体功能
    第一节 说明以引导阅读
    第二节 诠释与自我诠释
    第三节 回应误读与辩污
第二章 巴金序跋的文本形态
    第一节 多彩的文体样式
    第二节 作家心灵的镜子
第三章 巴金序跋的深层结构
    第一节 鲜明的对话意识
    第二节 隐含读者的确认
    第三节 作者与读者的互动
    第四节 共时言说与历时言说
余论 独具个性的艺术创造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论坂井洋史的巴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巴金与现代文学的“规定性”
二、人文性解读与现代性悖论
三、文学性阅读与巴金研究更大的可能性

(4)巴金与新时期文学(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深度参与新时期文学的实践进程
    第一节 复出后担起重任
    第二节 为文学倾心尽力
    第三节 生前身后的声誉
第二章 努力推动新时期文学的思想解放
    第一节 《随想录》的创作过程
    第二节 《随想录》的文化影响
第三章 坚持为新时期文学的发展担纲
    第一节 主编推发新潮作品
    第二节 鼓励援助新老作家
    第三节 维护文艺发展航向
    第四节 开展对外文化交流
结语
参考文献

(5)当前中学语文中巴金教学拓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的缘起与价值
    二、研究现状分析
        (一)关于巴金研究的新动态
        (二)巴金教学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中学语文教学中巴金身份的拓展及其教学价值
    第一节 巴金的多重身份与立体形象
    第二节 从“暗夜的呼号者”到“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
    第三节 巴金身份的拓展对中学生教育的影响
第二章 中学语文教材中巴金作品的深度拓展
    第一节 《鸣凤之死》的深度教学拓展
        一、《鸣凤之死》在《家》中的文本地位
        二、《鸣凤之死》的女性悲剧意蕴解读
        三、《鸣凤之死》的死亡心理分析
    第二节 《小狗包弟》的深度教学拓展
        一、《小狗包弟》在《随想录》中的文本地位
        二、《小狗包弟》与历史创伤记忆的拓展
        三、《小狗包弟》的艺术表现手法—拟人与隐喻
    第三节 《日》、《月》的深度教学拓展
        一、《日》、《月》在《龙·虎·狗》中的文本地位
        二、《日》、《月》的写作时代背景与希望主题
        三、《日》、《月》与散文诗的文体教学
第三章 中学语文中巴金教学深度拓展的方法
    第一节 巴金及其作品在教材板块中的运用
    第二节 整本书阅读教学法在巴金作品中的运用
    第三节 巴金及其作品的研究性学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在重读中走近经典——第十二届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随想录》再解读
二巴金作品的再发现
三巴金史料的发掘与阐释
四巴金精神遗产的价值重估
五青年论坛

(9)巴金《随想录》主题意蕴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的意义及目的
    1.2 论文选题的相关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思路及方法
第二章 精神与文本双重视角下的《随想录》
    2.1 执着前行中的精神探寻
    2.2 精神视角下的《随想录》
    2.3 对"无技巧"美学原则的文本实践
        2.3.1 《随想录》的感性美学
        2.3.2 反抗遗忘的文本倾向
        2.3.3 个人独白式的文本互动
第三章 《随想录》的信仰之源
    3.1 西方文化洗礼中的思想建构
    3.2 信仰与理想疏离下的文学勃发
    3.3 信仰道路上的殊途同归
第四章 《随想录》中的悲剧情调
    4.1 在时代的政治灾难当中自我迷失
    4.2 在民族的集体悲鸣中拷问灵魂
    4.3 在逝去的文化废墟上回望传统
        4.3.1 文明之殇下的警示
        4.3.2 文化传承中的坚守
第五章 《随想录》中的精神突围
    5.1 语言上的暴力反抗
    5.2 意象中的暴力反抗
        5.2.1 "噩梦"中的精神觉醒
        5.2.2 "牛棚"里的精神反抗
第六章 《随想录》中的价值意义
    6.1 肯定文学真实性的价值意义
    6.2 树立人道主义思想的文化人格
    6.3 实践文学的功利性
    6.4 强调作家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四、论巴金《随想录》的思想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21世纪前20年韩国对巴金作品的译介与研究[J]. 崔海满,韩容洙. 译苑新谭, 2021(02)
  • [2]巴金文学创作的序跋研究[D]. 徐燕芳.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3]论坂井洋史的巴金研究[J]. 刘成才.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3)
  • [4]巴金与新时期文学[D]. 钟佳艺. 三峡大学, 2019(06)
  • [5]当前中学语文中巴金教学拓展研究[D]. 彭吉欣.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1)
  • [6]在重读中走近经典——第十二届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 胡景敏,陈双双.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7(05)
  • [7]“拔白旗”运动中的巴金作品“讨论”[J]. 张永新. 扬子江评论, 2017(01)
  • [8]巴金忏悔意识研究综述[J]. 薛莉莉.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01)
  • [9]巴金《随想录》主题意蕴解读[D]. 张平. 延边大学, 2011(04)
  • [10]真实的声音——巴金新时期艺术散文简论[J]. 刘涵华.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0(05)

标签:;  ;  ;  ;  

论巴金《采香录》的思想价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