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西部外贸中小企业发展策略

新形势下西部外贸中小企业发展策略

一、新形势下西部外贸中小企业的发展策略(论文文献综述)

贺珊[1](2021)在《A商业银行人民币汇率衍生业务的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金融衍生品的本质是一种契约,其价值受到其基础资产的影响,金融衍生品包含许多形式,主要的几种种类是远期、掉期、期权和期货。这种约定可以采取制式的方式,也可以自行约定。而人民币汇率衍生产品作为金融衍生品的一种,具有轻资本的特点,它一定程度上占用银行的资金较少、承担的信用风险小和获得的利润相对较高等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优化银行经营结构、提高经营效益、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A商业银行自1997年起开始涉猎人民币汇率衍生业务,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A商业银行的人民币汇率衍生业务发展迅速,在此期间,A银行借助自身的优势地位和海外机构,通过强大的人才战略、优势产品结构和全球化的网点建设,占有了50%以上的市场份额,一度让A商业银行成为汇率衍生业务的龙头银行。如今,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不断成熟完善,我国企业参与全球经济的密度在不断提高,企业所面临的汇率、利率、大宗商品等价格波动风险也在加大,尤其是人民币汇率不再像过去一样只有单边升值走势,或者单边贬值走势。特别是近几年,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先后表现出“先贬值后升值再贬值又升值”的M字型走势,从近几年汇率走势中我们能看出汇率双向波动的幅度大大增加,走势的不确定性也逐渐增强,不再是简单的事件或因素就可判断的。人民币汇率波动方向和波动幅度的不确定性导致进出口企业经营成本不确定性风险加大,企业的汇率保值的需求显着增大,企业对于对金融衍生品业务的实际需求持续攀升。衍生品市场已成为我国银行业新的收入增长点,成为了我国商业银行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市场领域。当前,我国已有25家人民币外汇做市商,极大瓜分了 A商业银行在人民币汇率衍生业务的市场份额,为了在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下保持领先地位,A商业银行需要进一步细分市场满足不同客户的多元化需求,不断优化自身产品结构提高企业的保值效果,创新业务模式不断提高工作效率,这也是A银行在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因此,本文以“理论基础--问题分析—环境分析—营销策略设计—保障措施”为研究主线,阐述A商业银行代客汇率衍生业务发展现状,发现问题并分析成因,结合该行所面临外部环境情况、行业内竞争力情况、自身优劣势情况,帮助A银行进行营销策略设计。本文以具体的A商业银行为例,详细分析了 A商业银行汇率衍生业务开展背景、目标客户、市场营销策略等内容,并总结和提炼国内外在汇率类衍生金融业务的营销管理方案,提出了在7Ps的基础上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导向的营销战略,帮助A商业银行设计人民币汇率衍生业务的营销策略,提出系统性的市场营销策略,补充了我国商业银行在汇率衍生业务营销策略上的空白。

黄永祥[2](2021)在《M外贸综合服务平台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对外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推进器角色。随着近年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全面贯彻落实,促使我国外贸发展出现繁荣的局面,这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打通了新的上升通道。然而,从多数中小微外贸型企业角度出发,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企业管理制度,自身规模较小,信用评级较低,很难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低廉成本的正规贷款。融资难、成本高等问题已成为阻碍中小微外贸型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外贸综合服务企业是近年来涌现出的外贸服务新业态,主要向中小微企业提供外贸服务,其中包含信保、退税、物流以及代办报关报检等等。2013年,国务院出台了“国六条”,其对于外贸发展产生很大的推动力量,为我国贸易发展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2020年,国务院出台“稳外贸稳外资”工作意见指出,鼓励银行机构与资质较好的外贸类服务平台进行合作,加大对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的信用培育力度。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引入供应链管理思维,通过对供应链金融产品进行不断创新,促使中小微企业国际贸易项下的融资业务能够得到大规模的拓展,进而使得中小微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形成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使企业自身的竞争力能够得到显着提升,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向银行融资难的困境。本文首先提出了我国中小微外贸型企业面临的融资难、成本高等问题已成为阻碍中小微外贸型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外贸综合服务企业通过持续创新供应链金融产品,为中小微外贸型企业的融资提供了解决方案。其次,分别对外贸综合服务、供应链金融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整理和总结。然后,对外贸综合服务行业发展、传统供应链金融发展、外贸综合服务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接着,以M公司为研究对象,对企业的背景简介、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进行整理和梳理,并提出了在外贸综合服务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通过对M公司的外贸综合服务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的问题分析,M公司为优化业务模式,通过优化客户信息管理系统、拓展资金渠道、深入开拓优质产业链、加强风险管控等方式解决了业务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张晨瑶[3](2020)在《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文中指出2018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要求东北地区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开放合作高地,明确了东北参与“一带一路”的方式和程度即深度融入,提升了新形势下东北在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布局中的站位,即建成国家开放合作高地。时隔一年,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时强调,东北地区要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提示东北要通过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进一步提升开放的水平和层次。从建设开放合作高地到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国家对东北地区在“一带一路”的定位逐步升级,期望逐渐提高。为此,东北地区在融入“一带一路”的过程中要努力贯彻新理念、注重拓展新领域,实现对外开放的高层次、高质量。丝路深耕,开放升级,“一带一路”倡议给东北地区开放发展提供了新舞台也提出了新要求,东北唯有强化优势、补齐短板,才能在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过程中,尽快达到对外开放新前沿的理想境界。关于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学术界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主要是侧重于某一产业、某一领域的对接,和相对笼统的整体性研究,缺乏系统而完整、全面而细致的研究成果。本文以东北三省一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为切入点,分析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重要依托、拓展平台、推进路径,提炼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的时代价值,力求逻辑严密、系统完整的展开东北地区作为国家重要战略区域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整体开发阵容,以此撬动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方向的主要驱动力量。本文共分为六个章节展开论述:第1章,绪论。概述了本文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总结了国内外目前对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这一课题的研究情况,综述现有研究成果,形成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2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以习近平关于“一带一路”重要论述作为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思想,梳理从国家到东北各地关于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的政策依据。从历史渊源、文化底色、经济关联、跨境交往四个方面探究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第3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依托。全面分析了东北地区既有国家级区域发展规划包括辽宁沿海经济带、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沈阳经济区、哈长城市群的发展情况。评估发展现状、分析制约因素、提出对策建议,强化其依托作用以更好的承接“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机遇。第4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四方平台。系统阐释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在四个方向上的跨国战略平台,即东进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西拓连接中蒙俄经济走廊,南下撬动环渤海经济圈,北上开发北极航线,东进西拓南下北上构建东北全方位开放大格局。第5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路径。深入论证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开发,“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的时代契机、基本思路、重要价值、支撑条件、现存问题、实施方案等,以重大工程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第6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价值:塑造包容性全球化发展的中国范例:打造全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区域示范,创造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东北机遇。

滕飞[4](2021)在《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 ——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但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也积累不少结构性矛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党中央审时度势,在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为新形势下经济高质量发展转型指明了新方向。实体经济的转型与升级无疑将对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提出了新的需求:一方面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实体经济增长需要商业银行通过金融创新增加有效金融供给与提高金融配置效率;另一方面,去杠杆与严监管的趋势下,外部环境对商业银行稳健经营提出更严峻挑战。实体经济调整与金融深化改革都在呼唤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因此,探析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及作用传导机制进而提出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增长金融创新的总体方向与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本文按照“需求分析-现状与问题梳理-相关性与作用机制分析-路径政策建议”的逻辑框架开展研究。首先对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实体经济增长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需求进行了系统性分析进而对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指出商业银行有效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直接和间接的作用机理,并结合2006-2018年13年省域横向面板数据和2009年3季度至2019年2季度共40期全国纵向时序数据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及其直接和间接的作用机制进行实证验证。最后借鉴国外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经验与教训,从“紧扣供给侧主旋律、坚持适度创新抑制过度创新以及因地制宜展开创新”等方面提出了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基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总体方向,并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前沿底层技术围绕实体重点产业链发展与补充薄弱环节从“业务创新、金融科技创新、组织与制度创新”等三方面提出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增长金融创新的行动路径。本文将围绕以下几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绪论和理论分析,包括本文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一章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并总结了本文的技术路线和主要创新处等;第二章对相关重要概念和理论进行梳理,包括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供给侧改革理论、金融发展理论以及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运行机制理论等进行系统梳理和评析,进而提炼出相关理论对本文研究的启示。第二部分:现状与需求分析,即第三章,系统分析了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实体经济增长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需求,进而深入分析了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历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剖析了国外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经验与教训,从而充分揭示了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实体经济增长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深层次需求以及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适度性要求。具体包括:(1)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实体经济增长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需求分析。首先,运用拓展费雪方程式(Fisher Extension)论证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融合发展的重要性,而这需要商业银行通过金融创新更好向实体经济发挥正向反馈作用;其次,运用银行博弈均衡模型(Bank gambling equilibrium model)进行参数模拟,揭示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须通过有效创新(如降低监督成本)引导资金流入实体经济并确保自身业务可持续性,以更好地融入到供给侧改革之中。(2)分析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动因、历程、现状及存在问题。基于事实与数据分析,本文认为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通过扩大供给和丰富产品等方式支持经济发展与转型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无法有效满足实体金融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支持重点领域存在创新不足等问题。(3)分析国外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经验与教训,特别应吸取国外商业银行金融过度创新导致非理性扩张以及与实体经济需求脱节方面的教训。第三部分:运用规范性分析方法分析系统分析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即本文第四章。包括:(1)分析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的积极影响和过度创新对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说明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两面性。(2)系统归纳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本文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通过影响消费需求、资本积累、技术进步以及推动产业升级,从而促进实体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称为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的间接作用机制(要素与结构路径);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增加金融供给、优化金融配置、增强金融功能,进而促进实体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称之为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的直接作用机制(金融发展路径)。(3)运用数理推导的方法论证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通过搭建六部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框架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通过数理推导剖析商业银行存贷和金融创新部门与实体经济下资源要素作用的内生机制,求解最优增长路径。结果表明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经济增长具有非线性的拉动作用,且金融创新效率弹性对经济稳态增速拉动作用比较显着,产品弹性(即业务规模)对经济稳态增速同样具有非线性效应。第四部分:实证分析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相关性及作用机制,主要从省域横向面板和全国纵向时序两个角度展开研究分析,包括本文第五章、第六章。具体包括:第五章,本文利用面板平滑转换模型(PSTR),基于2006-2018年31个省市相关数据,从面板横向角度实证分析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关系及所呈现的区域差异与阶段差异,得出如下结论:(1)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总体是积极的,但存在区域不均衡性。实证表明,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规模与效率指标处于低体制时,其对实体经济增长影响效应较弱甚至是负面的;当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规模与效率指标处于高体制时,其对实体经济增长影响呈现正向效应且逐步增强,基准模型在体制转换过程中整体呈现渐进正向的非线性转换趋势,上述结果说明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支持实体经济增长总体效应是适度的。但是,通过对PSTR模型的非线性转换体制分析,发现不同省市转换函数值(g值)分布范围广且体制转换速度较慢,结合各省市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标样本期间所处体制情况,说明不同省市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存在严重的不均衡性。(2)中国商业银行应保持适度创新规模的同时注重开展内涵式效率创新。通过比较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规模指标与金融创新效率指标的非线性效应,金融创新规模指标的非线性效应更强体制转换速度更快。本文发现:目前中国商业银行主要依靠“金融创新规模效应”拉动实体经济增长,但是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效率指标对实体经济增长促进作用要优于金融创新规模指标,说明商业银行应保持适度金融创新规模的同时更应着眼于提高金融创新效率。(3)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影响效应存在阶段性差异。供给侧改革后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发挥的促进作用较供给侧改革前更显着,说明供给侧改革后商业银行为更好服务实体经济采取的金融创新措施是有效的。(4)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存在区域差异性。本文通过分区域实证分析可得: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存在局部过度创新(东部、中部)和创新不足(西部)并存的现象,东部和中部区域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存在规模经济边际递减现象。(5)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核心产业(制造业)发展同样具有渐进正向的非线性影响。通过替换自变量的稳健性检验得到基准模型相似结果,其中对制造业增长指标的正向影响较为显着但对制造业结构优化指标的正向影响效应较弱。(6)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存在协同不足的问题。通过加入交互项的稳健性检验验证了基准模型结果的稳定性,并可得: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存在协同效应差异性,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资本积累指标对实体经济增长发挥协同效应趋于正向,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科技研发指标发挥协同效应则趋于负向。第六章,主要基于2009年3季度至2019年2季度共40期的全国经济变量数据和十六家主要上市商业银行数据,从时间序列角度纵向验证商业银行微观主体的金融创新对宏观实体经济增长“微观-宏观”的作用机制。具体包括:(1)本文选取金融业务创新发展(规模)维度、金融业务创新效能维度、金融创新风控维度、金融科技创新维度以及创新支持实体经济需求维度等五大维度下16家中国上市商业银行2009Q3-2019Q2的15项相关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法(PCA)量化微观视角下各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数,结果表明: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以及交通银行金融创新指数占据前四位主要得益于上述银行业务创新规模较大,而北京银行、招商银行以及中信银行等创新效能高的中型银行紧随其后。(2)基于16家上市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数构建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数(BII)并观察该指数趋势,分析其阶段特征。结果表明:该指数在样本期间内呈现平稳增长趋势,分阶段来看,BII经历持续增长期(2009Q2-2012Q4),波动调整期(2013Q1-2017Q4)以及转型回升期(2018Q1-2019Q2)等三个阶段。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在经历一段时期的波动后,商业银行经过业务转型与调整金融创新指数稳步回升。(3)构建供给侧背景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间接作用机制(包含资本积累、技术进步以及产业升级等宏观指标)和直接作用机制(包含实体经济融资规模与融资成本、储蓄投资转换等金融指标)的SVAR实证模型并验证其有效性。实证结果表明:第一,无论是在间接作用机制还是直接作用机制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都具有拉动作用并呈现短期快速拉动,中期波动,长期相对平稳的态势且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最高;第二,间接作用机制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较直接作用机制更明显相关系数更大,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应更注重精准支持实体经济要素积累与结构优化;第三,间接作用机制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资本积累影响存在反复,对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具有积极影响但持续时间较短;第四,直接作用机制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融资规模具有微弱正向作用且存在时滞性,但有利于融资成本降低,有利于优化储蓄投资转换职能。第五部分,基于第三章需求分析、第四章机理分析与数理推导、第五章和第六章实证分析提出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总体方向和行动路径建议,即本文第七章。具体包括:(1)提出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总体方向。即:紧扣供给侧改革主旋律,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坚持适度创新、抑制过度创新;因地制宜开展差异化金融创新;有效促进科技与金融融合以及建立适应外部经济转型特征的组织架构和制度等。(2)提出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业务创新行动路径,包括:开发符合动能转换需求的的金融产品支持产业优化升级、整合综合金融服务能力支持“三去一补”、完善融资产品利率定价机制以缓解企业融资约束、线上与线下业务融合发展以及优化资产负债管理等。(3)提出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金融科技创新行动路径,包括:运用大数据技术发掘和评价客户、运用云计算技术搭建业务平台、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关键领域智能化改造、运用区块链技术打造高效产品和服务体系以及综合应用技术实现融合创新等。(4)提出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组织与制度创新行动路径,包括:搭建以业务为导向的矩阵式组织架构、完善金融创新制度、构建金融创新协同保障机制等。总之,本文通过相关研究丰富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促进实体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为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如何有效开展金融创新以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增长提供可行建议。

王晔[5](2020)在《中国出口贸易转型升级背景下中小型外贸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以珠海鹏和机电公司为例》文中提出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不断开放,中小型外贸企业越来越多的参与世界市场的合作和竞争,并在世界市场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需要关注的是,近年来,诸多国际经济、政治因素的影响,还有在2019年底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的影响,都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中小型外贸企业的发展,而相当一部分中小型外贸企业自身也忽视发展战略引领,一些企业即使制订了发展战略,也往往做得不到位。对中小型外贸企业来说,制定切实有效的发展战略,将有利于中小型外贸企业经营业绩的提升、国外市场份额的持续拓展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塑造。而如何更好地迎合中国出口贸易转型升级、利用外部机会、克服自身劣势、发挥资源和能力优势,制定适合中小型外贸企业自身的中长期发展战略,目前已经成为中国出口贸易转型升级背景下中小型外贸企业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基于中国出口贸易转型升级背景,结合企业发展战略理论及相关理论,对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发展环境进行了分析与研究,选取珠海鹏和机电公司这一具体研究对象,就该公司的机电出口贸易业务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研究表明,目前珠海鹏和机电公司外贸战略设计和发展理念存在缺陷,机电外贸市场竞争对手众多且日趋激烈,外贸客户市场开发和服务能力相对不足,公司外贸运营能力建设还需要持续加强,应对如新冠疫情等突发情况反应不及时。结合SWOT分析矩阵,本文明确提出了中国出口贸易转型升级背景下珠海鹏和机电公司应该实行ST战略,即更具实践操作性的、有利于珠海鹏和机电公司机电出口贸易业务发展的市场、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差异化发展战略。在此基础上,珠海鹏和机电公司还要加强组织能力建设,加强员工管理激励,积极开展跨境电商,把控外贸业务风险,加强战略管理控制,从而促进珠海鹏和机电公司机电出口贸易业务发展,并对我国相关外贸企业在市场拓展方面有所启示,为中国出口贸易转型升级背景下中小型外贸企业走出困境提出一些创新发展思路。

王天宇[6](2020)在《中国特色小镇功能分析 ——从中小企业提升与乡村振兴互动的角度》文中认为40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程,极大激发了我国的发展活力与潜力,使我国在各方面取得巨大发展成就,尤其表现在工业化与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提高,带动我国整体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然而在我国长期存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背景下,同时由于改革开放过程中缺乏工业化、城市化与农村现代化的有机协调共进,导致时至今日,农村发展仍然处于比较明显的滞后状态。党的十九大鲜明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特别强调对农村发展、对特色小镇建设的全面支持,并且着重指出,没有农村、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国家的整体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需要有创新性思路的引领。乡村振兴战略迫切需要依据中国特色和具体国情来进行推进深化,这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本文首先认为,我国农村现代化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现代产业的坚实支撑(包括一、二、三产业)。农村整体与现代经济发展的严重脱节,农村现代化就是一种无本之木。因此,欲加快推进我国农村现代化和农村高质量全面发展,必须依靠以现代产业为核心的现代经济要素在农村的植入、扎根、支撑及对农村传统体系的持续改造,打造农村发展、乡村振兴的强大内在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农村发展与植入现代经济要素、依靠现代产业全面带动农村现代化发展方面,曾经有过许多积极的探索,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兴起,作为我国中小企业的早期代表有过辉煌的历史,极大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和农村日益富裕,对农村发展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但是,随着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的不断上升,加之资金供应向大企业倾斜,技术人才和技术品牌的严重缺失,特别是国内市场环境总体上由短缺经济过渡到过剩经济,而路径依赖下的乡镇企业恰恰缺乏在过剩经济中最重要的竞争和发展利器——技术特色。在这些背景条件下,我国大多数乡镇企业持续发展的空间越来越狭窄,前景日益渺茫。同时,我们也充分关注到,除了乡镇企业的衰落,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同样处于艰难困境之中,其原因与乡镇企业如出一辙,关键就是技术进步缓慢、缺乏大企业的技术引领、特别是缺乏极其有利于中小企业技术进步与产业发展的集聚协作平台,及因集聚协作而引发的众多技术进步激励效应。由此,特色小镇建设就具有重大意义:依托本地独特资源禀赋,瞄准我国数量最多的中小企业转型提升,引入集聚相关产业链的中小企业及本地特色乡镇企业,细化分工协作,培育、壮大、发展具有明显现代意义的特色产业,成为农村发展最重要的经济依靠力量,以现代产业支撑并全面协调融合推进乡村振兴。在中国经济建设进入一个全新发展时期及目前特殊历史发展阶段的背景下,特色小镇建设不仅为乡村发展带来重要的现代力量,更重要的是,特色小镇建设历史性契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两大重要难题:即既通过集聚协作效应加速中小企业提升,又充分依靠这一支现代力量加快乡村振兴步伐,实现两者有效互动提升。因此,特色小镇就担当起历史的重任,成为中小企业加快技术进步的集聚平台、乡村振兴的重要增长极、农村全面对接城市化和工业化及现代服务的重要通道。在这基础上,本文充分研究现代产业对传统农村的全面改造,认为现代产业带来了全新的革命性气息:现代产业本身是对传统农村产业的根本性改造;现代产业带来全新的思想文化观念;现代产业所要求的全新社会服务和空间环境;现代产业所带来的农村与外界全面对接等。本文同时进一步深化分析特色小镇的功能:第一,植入现代产业,促进乡村振兴。将现代产业的根系进一步深入到乡镇一级,并且十分强调专业化集聚,充分发挥规模经济和产业集聚效应,壮大乡村发展的经济基础;特色小镇通过现代产业与乡村资源的对接,拉动乡村资源的价值回归,创造更多的乡村社会财富,成为乡村发展和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增长极;第二,特色小镇对中小企业发展提升机制。通过产业规模集聚协作效应,总体上加速中小企业技术进步:通过规模效应、协作效应、学习效应、品牌效应等产业集聚所产生的细分效应,更利于营造中小企业提升产业竞争力的良好环境。特色小镇及特色产业的市场关注度和影响力的扩张,有利于中小企业所集聚的产业品牌与特色小镇品牌的提升。结合目前我国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两大发展难题(乡村振兴与中小企业提升)来研究中国特色小镇发展的功能指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具有显着的中国特色和强烈的时代要求。特色小镇发展必须紧密契合乡村振兴与中小企业提升的迫切要求,从而充分发挥其在我国农村现代化发展中的独特功能。并且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分析强调中国特色小镇以“特色产业”为生命线,无“特”就无“特色小镇”。而产业特色愈明显,就愈能促进特色小镇更加蓬勃健康发展。本文最后对我国特色小镇的典范——浙江“大唐袜艺小镇”进行深入的案例分析,令人鼓舞的是,从产业特色、品牌效应、企业提升、乡村富裕、农村发展等不同角度,“大唐袜艺小镇”都交出了令人满意的阶段性答卷。本文对中国特色小镇如何在全新的发展阶段,历史性契合特色小镇发展、乡村振兴和中小企业提升的三者互动关系与机制,进行了有一定创新性意义的研究,从而进一步清晰突出中国特色小镇的功能倾向。

赵静[7](2020)在《企业家群体形成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原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企业家作为重要的市场微观主体,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开始日益受到社会关注。李克强总理早在2014年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就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希望通过双创行为来激发民族的创业精神和创新基因,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与公平正义。现实经济运行中我们所观察到的事实也的确印证了这样一种观点:一个经济高速增长的国家或地区,在很大程度上依存于一批充满活力的企业及富有创造力的企业家群体。通过研究国内外企业家群体的时空分布,可以发现,从分布时间来看,企业家群体的出现是离散而非连续的;从分布空间来看,某一特定时期企业家群体在地域上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非均匀性。企业家群体的分布缘何呈现出这种时间上的非连续性和空间上的非均匀性?企业家群体形成的背后存在怎样的深层次原因?是否可以归纳和总结出一些具有普适性的影响因素,以便对当代企业家群体的培育壮大提供有益参考?对这些问题的解答也正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本文分析内容共八章。第一章交代了研究背景和意义,并对全文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结构安排和可能的创新之处进行了介绍。第二章梳理分析了企业家理论的相关文献。第三章、第四章基于国内外大量的文献研究和案例梳理,分析了企业家群体形成的时间非连续性和空间非均匀性特征及原因。并选取了不同时空背景下企业家群体崛起演进的典型阶段进行详细阐述,从宏观视角出发探讨了企业家群体形成的主要原因。第五章引入企业家行为理论,构建了个体企业家行为选择模型,分析了个体企业家创业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考察了微观层面企业家形成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个体企业家到群体企业家的形成机理。第六章构建了企业家群体形成的影响因素模型,利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第七章从空间异质性视角出发,分别基于地理距离权重矩阵和经济距离权重矩阵构建了空间面板模型,深入考察了我国省域企业家群体分布的空间相关性、空间效应及影响因素。第八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结合新形势下我国企业家发展面临的现实难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并对下一步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展望。通过较为系统的分析,本文主要得到了如下结论:第一,通过对国内外历史上企业家群体崛起演进典型时期的分析,本文发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技术革命、市场变化、地理发现、政府政策和战争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对这种时间分布的非连续性特征进行诠释。同时,通过对特定时期不同国家或地区企业家群体崛起典型案例的分析,本文认为,不同区域企业家创业精神、地方政府政策、地区金融资源、区域地理位置和交通完善状况等因素可以对企业家群体空间分布的非均匀性特征作出解释。此外,通过案例分析还得出了几个具有启发性的观点:企业家群体的形成和发展具有路径依赖性;制度环境和企业家创业活动之间的良性耦合非常重要;较高的社会流动性有助于企业家群体的产生和发展。第二,本文认为,个体企业家创业决策过程可以分为企业家捕捉市场机会和企业家实现市场机会两个阶段,并进一步细化为企业家识别市场机会、评价市场机会、掌握市场机会和应对不确定性四个重要环节。这一创业决策过程中企业家创业活动将受到企业家个人创业能力、外部市场环境、政府政策变化、信息供给状况四个主要因素的影响。区域内群体企业家的形成更多是基于创新——模仿的的“扩散模型”,领头企业家通过成功的创新活动产生了示范带动效应,随之引起了潜在企业家的跟随模仿,进而在区域内产生了扩散效应。第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家群体形成与企业家创业能力、外部市场环境、信息供给状况以及政府政策扶持等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外部市场环境和信息供给状况对我国企业家群体形成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相比之下,政府政策支持力度的作用效果较弱。这一结论暗示了未来加大创业政策扶持力度,或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我国企业家的创业活动状况。第四,基于空间异质性视角的实证研究发现,我国省域企业家群体分布的空间溢出效应十分显着,企业家活动活跃的地区对邻近地区的企业家形成具有明显的溢出和带动效应。区域金融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创新水平和外商直接投资对区域企业家群体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均具有促进作用,但相对而言技术创新水平和外商直接投资的作用力度较弱。第五,结合新形势下我国企业家发展面临的现实难题,本文提出了消除区域之间市场壁垒、加快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应用、提升金融资源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和效率、完善企业家创业扶持政策、加大欠发达地区互联网资源的投入、重视企业家接班人培养等几方面的政策建议,以期为国家或地区层面企业家群体的培养提供一些借鉴。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研究视角与立足点的创新。本文将企业家群体的时空分布特征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并首次提出了企业家群体时间分布的非连续性特征和空间分布的非均匀性特征。二是创新性地构建了个体企业家的行为选择模型,探讨了个体企业家及群体企业家的形成机理。本文引入不确定性,以个体企业家创业行为选择为切入点,构建了企业家行为选择模型,考察了微观层面企业家创业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并拓展性分析了从个体企业家到群体企业家的传导机制。三是基于空间溢出视角分析了我国省域企业家群体的空间相关性和空间溢出效应。细化并分别构建了地理距离权重矩阵和经济距离权重矩阵,并探讨了这两类空间权重矩阵下我国企业家群体分布的空间效应大小。四是首次将以互联网发展为代表的信息供给指标引入实证分析中,探讨了互联网发展对企业家群体形成是否会产生某些影响。

郝思亮[8](2019)在《中国银行青海省分行国际结算业务竞争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经济进入“新常态”,加快了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升级的步伐,同时也给金融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在该背景下,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外贸结构也不断深化。与此同时,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人民币国际化政策都助于外贸业务的发展。国内商业银行为了适应“新常态”的经济环境,也开始战略调整,重点开拓海外市场,大力发展国际结算业务。其中,中国银行凭借着自身的专业优势和庞大的海外营销网络,在国际结算业务方面表现出显着优势。然而,随着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化,其他商业银行也纷纷涉足海外市场,竞相追逐国际结算业务,这极大地削弱了中国银行在该领域的竞争优势。在新常态背景下,中国银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同时也面临着市场竞争加剧、外汇监管趋严、反洗钱风险与日俱增等诸多挑战。也正是如此,中国银行青海省分行国际结算业务形势也更加严峻,亟待有所突破。作为中国四大国有银行之一,中国银行具有强大的品牌号召力,同时作为曾外汇外贸专业银行,中国银行有着庞大和发达的海外网络,这为其发展国际结算业务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中国银行青海省分行也利用这一优势,成功地开拓了国际结算业务市场,为本行利润的增长作出了一定的贡献。然而,受客户基础薄弱、营销能力欠佳、网点建设落后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中国银行青海省分行国际结算业务日渐式微,业务增长乏力。对此,本次课题研究以中国银行青海省分行为研究对象,通过外部、内部环境分析,基于适用性、可行性等基本原则,提出了差异化战略及其保障措施,试图通过产品创新、营销创新、服务流程优化等手段,逐步实施差异化战略,增强国际结算业务竞争优势,激发业务增长活力,同时从绩效考核、人力资源等方面提出了差异化战略的保障措施,力求确保该战略顺利高效落实,切实为中国银行青海省分行国际结算业务的快速发展和经济收益的提升作出积极贡献。

王煜程[9](2018)在《我国中小企业外贸电商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几年出现的国际间贸易战,人民币与汇率的持续经济波动,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国内税收环保的正规化等使得我国中小外贸企业经营压力越来越大,传统的粗放式发展逐渐被淘汰,中小企业外贸电商策略的分析和研究也变得愈来愈迫切已成为趋势。本文通过对相关学术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并通过大数据分析,从中小外贸企业当前现状、面对的问题及原因、面对问题的策略、产生的效果,已经保障措施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阐述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外贸电商业务在当前外部环境变化下,适合企业自身的商业策略,加速企业的战略转型,在新的竞争形势下谋求生存和发展。其中包含的策略有信息化提升,重视市场营销,提升产品附加值,提升企业决策能力,运用营销传播理论经营业务,注重知识产权风险等。文章最后选取了我国中小企业外贸电商业务中的主要公司代表LM公司作为本文案例对象,因其自身的问题比较具有代表性,能反映出我国中小企业外贸电商业务中的大部分问题,通过分析LM公司的问题,为我国中小企业外贸电商策略提供选择方向,在企业大数据建设、业务结构优化、组织结构调整等改革方向做出改变并且初现成效,在上述工作基础上,提出对我国中小外贸企业实施电商策略的建议:在市场、政策和环境复杂多变的背景下,通过大数据分析,提高营销水平,新技术推进等转型实施,重新塑造企业的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何柳[10](2012)在《中国台湾主要外贸市场从美国转移到祖国大陆的原因探析(1979-2008年)》文中研究说明近三十年来,台湾海峡两岸的经贸发展迅速扩大并日益深化。1992年,祖国大陆取代美国成为台湾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2002年,大陆取代美国成为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2003年起,大陆成为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自此以后,祖国大陆取代美国成为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最大的出口市场和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在这一过程中,台湾对大陆出口依存度持续升高,而对美国出口依存度则不断降低。台湾主要对外贸易关系发生了重大转移,改变了过去长期且高度依赖美国市场的局面。本论文针对这一现象,主要从1979至2008年间大陆对台政策、美台贸易的演变、台湾内部环境、国际经济环境等四个方面分析台湾外贸的主要市场从美国转移到祖国大陆的原因。论文的主体共有五个部分,包括四个章节和一个结语,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首先回顾了由50、60年代美国对台经济援助所开启的美台之间紧密的贸易关系,分析了“美援”对于美台经贸关系的深刻影响,以及之后美台之间投资、贸易情况。随后探讨了台湾外贸主要市场转移到大陆之后两岸间贸易与投资的现状。第二章主要探讨了改革开放以来祖国大陆对台政治、经贸政策对于台湾外贸主要市场转移所产生的影响。首先,回顾了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对台大政方针及台湾当局的因应政策、大陆对台贸易和投资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在此背景下,检视了台湾官方经贸政策的转变和台湾外贸关系的变化。大陆对台大政方针是两岸从隔绝走向互动的主导因素,也是两岸经贸往来发生发展的政治前提;大陆对台经贸政策开启并主导着两岸转口贸易和间接投资的发展,是两岸经贸往来的决定因素。在大陆优惠政策的推动下,从70年代末期开始两岸间的转口贸易开始起步,至80年代后期已经初具规模。从80年代后期开始,大陆给予台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引起了台湾对大陆投资的快速增长,台湾当局又有限地放松了台商赴大陆投资。在这种情况下,台湾企业将其海外生产基地逐渐扩展到中国大陆,由此导致对美直接出口的减少和对大陆出口半成品和机械设备的增加,台湾对大陆出口的扩大则伴随着其对美国出口的下降。所以,在台商投资的带动下,两岸间接贸易规模和数额有了突飞猛进地发展,以致最终大陆于2002年取代美国成为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第三章主要检视了1979至2008年这30年间,美台贸易关系的演变轨迹。从美国方面的因素探讨了台湾外贸主要市场转移的原因,并得出如下结论:虽然,就整体而言,美台贸易总额和规模在不断扩大,但其双边贸易的密切程度和依赖程度却在不断下降,美台贸易在各自贸易格局中的比重呈现出稳步下降的趋势。台湾外贸已经改变了过去片面倚靠美国市场的局面。第四章主要检视了近三十年来台湾经济发展内外环境的变迁。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探讨台湾内部政治、社会和经济转型以及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于台湾外贸市场从美国转移到中国大陆的影响。政治转型和社会运动的频仍导致台湾经济发展受非经济因素的干扰日益严重,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稳定的社会环境不复存在;经济结构的转型也增加了经济增长的困境;区域经济一体化、集团化的快速发展,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压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取代竞争使得台湾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面临严峻挑战。两岸经贸的迅速发展适时地成为台湾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并且对其重要性与日俱增。随着两岸日益紧密的经贸合作格局不断扩大和深化,大陆市场最终取代美国市场成为支撑台湾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来源。结语部分主要总结了1979至2008年这三十年之间,台湾主要贸易对象从美国转移到祖国大陆的原因,分析了两岸经贸关系的加强对于未来两岸政治统一的影响,并且进一步指出台湾的经济前途在大陆。

二、新形势下西部外贸中小企业的发展策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形势下西部外贸中小企业的发展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A商业银行人民币汇率衍生业务的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及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概述
        2.1.1 PEST分析
        2.1.2 SWOT分析
        2.1.3 STP营销战略
        2.1.4 7Ps营销策略
    2.2 汇率衍生业务概念
        2.2.1 即期结售汇
        2.2.2 远期结售汇业务
        2.2.3 人民币汇率期权业务
    2.3 国内外文献综述
        2.3.1 国外文献综述
        2.3.2 国内文献综述
        2.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第3章 A商业银行汇率衍生业务发展及营销现状
    3.1 国内外商业银行汇率衍生业务发展现状
        3.1.1 国外汇率衍生业务发展现状
        3.1.2 我国汇率衍生业务发展现状
    3.2 A商业银行汇率衍生业务发展及营销现状
        3.2.1 银行简介
        3.2.2 A银行整体业务发展情况
        3.2.3 A商业银行汇率衍生业务发展情况
        3.2.4 A商业银行汇率衍生业务营销现状
第4章 A商业银行人民币汇率衍生业务环境分析
    4.1 外部环境分析(PEST分析)
        4.1.1 政治环境分析
        4.1.2 经济环境分析
        4.1.3 技术环境分析
        4.1.4 社会环境分析
    4.2 内部环境分析
        4.2.1 企业资源分析
        4.2.2 企业能力分析
    4.3 SWOT分析
        4.3.1 优势分析
        4.3.2 劣势分析
        4.3.3 机会分析
        4.3.4 威胁分析
        4.3.5 SWOT矩阵分析
第5章 A商业银行人民币汇率衍生业务STP营销战略研究
    5.1 A商业银行汇率衍生业务市场细分
        5.1.1 产品细分
        5.1.2 企业细分
        5.1.3 行为细分
        5.1.4 地域细分
        5.1.5 心理细分
    5.2 A商业银行汇率衍生业务目标市场
        5.2.1 无差别性市场策略
        5.2.2 差别性市场策略
        5.2.3 集中性市场策略
    5.3 A商业银行汇率衍生业务市场定位
        5.3.1 产品定位
        5.3.2 品牌定位
第6章 A商业银行人民币汇率衍生业务营销策略设计
    6.1 产品策略
        6.1.1 产品重组
        6.1.2 发展线上产品
        6.1.3 设计个性化产品
        6.1.4 产品增值服务
        6.1.5 优化研发机制
    6.2 价格策略
        6.2.1 成本领先策略
        6.2.2 差异化定价策略
        6.2.3 组合产品定价
        6.2.4 新产品定价
    6.3 渠道策略
        6.3.1 打造全球智能化服务网络
        6.3.2 深化电子化渠道建设
        6.3.3 打造移动端交易平台
    6.4 促销策略
        6.4.1 人员推广
        6.4.2 新媒体运用
        6.4.3 客户见面会
        6.4.4 监管机构宣导
    6.5 人员策略
        6.5.1 优化人员配置
        6.5.2 完善队伍建设
        6.5.3 改进考核激励
    6.6 服务过程
        6.6.1 交易前的个性化服务
        6.6.2 交易中的间接化服务
        6.6.3 交易后的增值服务
    6.7 有形展示
        6.7.1 客户画像
        6.7.2 场景化服务
第7章 A商业银行人民币汇率衍生业务营销设计保障措施
    7.1 人员保障
        7.1.1 严格专业队伍准入退出机制
        7.1.2 提升服务人员营销能力
        7.1.3 做好专业队伍培训提升
        7.1.4 强化持续培养激励机制
    7.2 文化保障
        7.2.1 敏捷文化
        7.2.2 人本文化
        7.2.3 合规文化
        7.2.4 信贷文化
        7.2.5 廉洁文化
    7.3 科技保障
    7.4 风险管理保障
        7.4.1 合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7.4.2 合规管理制度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M外贸综合服务平台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外贸综合服务研究现状
        2.1.2 供应链金融研究现状
        2.1.3 文献述评
    2.2 理论基础
        2.2.1 金融创新的理论
        2.2.2 供应链金融的理论
第3章 外贸综合服务平台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
    3.1 外贸综合服务及供应链金融介绍
        3.1.1 外贸综合服务行业介绍
        3.1.2 供应链金融模式介绍
    3.2 外贸综合服务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
        3.2.1 出口退税模式
        3.2.2 应收账款模式
        3.2.3 应付账款模式
        3.2.4 出口信用保险合作模式
    3.3 外贸综合服务平台供应链金融与传统国际贸易融资对比
        3.3.1 处理信息不对称问题
        3.3.2 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
    3.4 外贸综合服务平台供应链金融业务潜在风险
        3.4.1 供应链关系脆弱
        3.4.2 法律及政策风险
        3.4.3 资金结构风险
        3.4.4 风控体系风险
第4章 M外贸综合服务平台供应链金融业务现状分析
    4.1 M外贸综合服务平台介绍
    4.2 M外贸综合服务平台供应链金融业务分析
        4.2.1 M公司供应链金融业务介绍及潜在风险
        4.2.2 M公司供应链金融业务对比分析
        4.2.3 M公司内部访谈结果分析
    4.3 M外贸综合服务平台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问题及成因分析
        4.3.1 客户粘性问题
        4.3.2 资金结构问题
        4.3.3 产业链问题
        4.3.4 风险控制问题
第5章 M外贸综合服务平台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优化策略
    5.1 优化客户信息管理系统
        5.1.1 优化线上客户管理
        5.1.2 搭建集中吸纳客户的业务模式
    5.2 拓展资金渠道
        5.2.1 强化与商业银行的合作
        5.2.2 打通和利用资本市场融资渠道
        5.2.3 开拓外部融资新方式
    5.3 深入开拓优质产业链
        5.3.1 深度开发现有业务
        5.3.2 重点突破特色产业
    5.4 加强风险管控
        5.4.1 完善业务风险管控体系
        5.4.2 提高资金监控手段
        5.4.3 强化法律风险管理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M外贸综合服务平台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问题访谈纲要
致谢

(3)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
    2.1 习近平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论述
        2.1.1 “一带一路”倡议的本质意蕴
        2.1.2 “一带一路”倡议的主要内容
        2.1.3 “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意义
    2.2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政策依据
        2.2.1 国家顶层设计
        2.2.2 地方政策规划
    2.3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
        2.3.1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渊源
        2.3.2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文化底色
        2.3.3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经济关联
        2.3.4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跨境交往
第3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依托
    3.1 辽宁沿海经济带
        3.1.1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现状概述
        3.1.2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的现存问题
        3.1.3 针对辽宁沿海经济带现存问题的应对措施
    3.2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
        3.2.1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发展现状
        3.2.2 当前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发展的制约因素
        3.2.3 应对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现存问题的对策建议
    3.3 沈阳经济区
        3.3.1 沈阳经济区的基本态势
        3.3.2 当前制约沈阳经济区发展的主要因素
        3.3.3 解决沈阳经济区现存问题的基本路径
    3.4 哈长城市群
        3.4.1 哈长城市群发展情况概述
        3.4.2 当前哈长城市群发展的制约因素
        3.4.3 加快哈长城市群发展的重要举措
第4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四方平台
    4.1 东进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
        4.1.1 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现实基础
        4.1.2 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制约因素
        4.1.3 推进东北亚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4.2 西拓连接中蒙俄经济走廊
        4.2.1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优势条件与发展态势
        4.2.2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主要瓶颈
        4.2.3 优化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路径选择
    4.3 南下撬动环渤海经济圈
        4.3.1 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现状
        4.3.2 环渤海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4.3.3 撬动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的对策建议
    4.4 北上参与北极航线开发
        4.4.1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战略价值
        4.4.2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现实挑战
        4.4.3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基本策略
第5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路径
    5.1 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推进方略
        5.1.1 大连建设自由贸易港的优势条件
        5.1.2 建设大连自由贸易港的重要战略价值
        5.1.3 推进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对策建议
    5.2 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推进构想
        5.2.1 满洲里对外开放的历史沿革
        5.2.2 满洲里开放发展的现存问题
        5.2.3 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的品牌识别与塑造
    5.3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
        5.3.1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历史沿革和现实进展
        5.3.2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重要战略价值
        5.3.3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可行性分析
        5.3.4 加快推进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开发的建议
    5.4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
        5.4.1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动力解析
        5.4.2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主要挑战
        5.4.3 推进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基本策略
第6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价值
    6.1 塑造全球化包容性发展的中国范例
        6.1.1 把握全球化模式深度调整下的历史机遇
        6.1.2 提供东北亚各国共话发展的沟通平台
        6.1.3 促进东北地区跨境民族文化传承发展
    6.2 打造全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区域示范
        6.2.1 完善国家区域经济总体布局
        6.2.2 推进京津冀与东北地区协同发展
        6.2.3 提升东北地区城市群整体实力
    6.3 创造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东北机遇
        6.3.1 形成东北地区产业发展新动能
        6.3.2 打通东北地区对外开放大通道
        6.3.3 开创东北地区对外贸易新局面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4)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 ——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有关实体经济增长的文献综述
        1.2.2. 有关金融发展的文献综述
        1.2.3. 有关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文献综述
        1.2.4. 有关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关系的文献综述
        1.2.5. 文献简评与本文努力方向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及主要创新之处
        1.4.1. 技术路线
        1.4.2.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有关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概念与分类
        2.1.2 有关实体经济的界定
    2.2 相关理论
        2.2.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2.2.2. 供给侧改革理论
        2.2.3. 金融发展理论
        2.2.4. 关于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运行机制理论
    2.3 相关理论对本文研究的启示
第三章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实体经济增长对商业银行创新的需求分析
        3.1.1.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融合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基础
        3.1.2. 供给侧改革是实体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
        3.1.3.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本质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3.1.4.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实体经济增长要求商业银行持续开展金融创新
    3.2. 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2.1. 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动因
        3.2.2. 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历程
        3.2.3. 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现状与成效
        3.2.4. 中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存在问题
    3.3. 国外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经验与教训
        3.3.1. 国外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经验
        3.3.2. 国外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教训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影响实体经济增长的机理分析
    4.1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效应分析
        4.1.1.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积极作用
        4.1.2. 商业银行金融过度创新的消极作用
    4.2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的间接作用机制分析
        4.2.1. 加强资本积累
        4.2.2. 推动技术进步
        4.2.3. 升级供给端
        4.2.4. 优化需求端
    4.3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的直接作用机制分析
        4.3.1. 增强金融功能
        4.3.2. 推动金融发展
        4.3.3. 优化金融结构
        4.3.4. 影响货币深化
    4.4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关系的数理分析
        4.4.1 假设
        4.4.2 最优路径推导
        4.4.3 平衡增长路径
        4.4.4 数值模拟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非线性关系的实证分析-基于面板平滑转换模型(PSTR)
    5.1. 关系特征及实证假设
    5.2. 模型建立与变量选取
        5.2.1. 计量模型的建立与说明
        5.2.2. 变量选取
        5.2.3. 数据描述性统计
    5.3. 相关检验
        5.3.1. 线性检验与剩余非线性检验
        5.3.2. 位置参数的确定
    5.4. 实证结果
        5.4.1. 线性模型的结果分析
        5.4.2. 非线性模型的结果分析
        5.4.3. 非线性转换体制的分析
    5.5.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影响的差异分析
        5.5.1.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影响的阶段差异分析
        5.5.2.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影响的区域差异分析
    5.6. 稳健性检验
        5.6.1. 替换自变量-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核心实体产业(制造业)发展的非线性关系
        5.6.2. 加入交互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协同效应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作用机制的实证分析-基于结构向量自回归(SVAR)模型
    6.1.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数的创建与衡量
        6.1.1. 金融创新指数构建思路
        6.1.2. 金融创新指数维度与指标选取的说明
        6.1.3. 金融创新指数测度过程
        6.1.4.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数测度结果
    6.2.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作用机制的实证分析
        6.2.1.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作用机制分析和实证模型构建
        6.2.2. 变量选取和数据说明
        6.2.3. 模型稳定性与格兰杰检验
        6.2.4.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的间接作用机制实证研究结果
        6.2.5.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的直接作用机制实证研究结果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金融创新总体方向及行动路径
    7.1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金融创新总体方向
        7.1.1 紧扣供给侧主旋律,优化资源要素配置
        7.1.2 坚持适度创新,抑制过度创新
        7.1.3 因地制宜,实行区域差异化金融创新
        7.1.4 推进科技和金融的深度融合,提升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效能
        7.1.5 建立适应外部经济转型特征的组织架构和制度
    7.2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业务创新行动路径
        7.2.1. 开发符合动能转换需求的金融产品支持产业优化升级
        7.2.2. 整合金融综合服务能力,支持三去一补
        7.2.3. 完善融资产品利率定价机制,缓解企业融资约束
        7.2.4. 线上与线下业务融合发展,丰富民生类金融产品
        7.2.5. 优化资产负债管理,提升银行经营稳健性
    7.3 供给侧改革下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金融科技创新行动路径
        7.3.1. 运用大数据技术发掘和评价客户
        7.3.2. 运用云计算技术搭建集约化业务平台
        7.3.3. 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关键领域的智能化改造
        7.3.4. 运用区块链技术打造高效产品和服务体系
        7.3.5. 综合应用多种技术实现融合创新
    7.4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组织与制度创新行动路径
        7.4.1. 商业银行主业经营组织架构创新的框架设计
        7.4.2. 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组织架构创新的框架设计
        7.4.3. 建立与完善适应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制度
        7.4.4. 构建商业银行组织架构与制度协同运行保障机制
第八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本文研究不足
    8.3.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5)中国出口贸易转型升级背景下中小型外贸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以珠海鹏和机电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研究理论概述
    2.1 概念界定
        2.1.1 中国出口贸易转型升级
        2.1.2 中小型外贸企业
        2.1.3 企业国际化
        2.1.4 企业发展战略
    2.2 理论基础
        2.2.1 发展战略理论
        2.2.2 核心竞争力理论
        2.2.3 企业国际化理论
第三章 中国中小型外贸企业发展环境分析与研究
    3.1 中国出口贸易转型升级现状
    3.2 中小型出口外贸企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分析
        3.2.1 政治法律环境
        3.2.2 经济环境
        3.2.3 社会文化环境
        3.2.4 技术环境
    3.3 中小型出口外贸企业发展的行业环境分析
        3.3.1 主要竞争者
        3.3.2 潜在进入者
        3.3.3 顾客议价能力
        3.3.4 供应商议价能力
        3.3.5 替代者
    3.4 中国出口贸易转型升级对中小型外贸企业的影响
第四章 珠海鹏和机电公司外贸业务现状及问题分析
    4.1 珠海鹏和机电公司外贸业务发展现状
        4.1.1 产品业务结构情况
        4.1.2 客户区域开发情况
        4.1.3 外贸业绩发展情况
    4.2 珠海鹏和机电公司外贸业务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表现
        4.2.1 公司外贸战略设计和发展理念存在缺陷
        4.2.2 机电外贸市场竞争对手众多且日趋激烈
        4.2.3 外贸客户市场开发和服务能力相对不足
        4.2.4 公司外贸运营能力建设还需要持续加强
第五章 出口贸易转型升级下珠海鹏和机电公司外贸业务发展战略制定
    5.1 珠海鹏和机电公司SWOT分析矩阵及转型发展战略思路
    5.2 珠海鹏和机电公司外贸业务转型发展战略目标
    5.3 珠海鹏和机电公司差异化转型发展战略实施方案
        5.3.1 转型升级中推进差异化
        5.3.2 目标客户定位差异化
        5.3.3 市场开发拓展差异化
        5.3.4 客户服务管理差异化
    5.4 珠海鹏和机电公司差异化转型发展战略推进保障措施
        5.4.1 加强组织能力建设
        5.4.2 加强员工管理激励
        5.4.3 积极开展跨境电商
        5.4.4 把控外贸业务风险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下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中国特色小镇功能分析 ——从中小企业提升与乡村振兴互动的角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研究及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重点
        三、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框架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框架
    第三节 论文的创新与完善
        一、论文的创新点
        二、论文进一步完善
第二章 特色小镇、中小企业提升和乡村振兴研究综述
    第一节 特色小镇研究综述
        一、特色小镇的内涵
        二、特色小镇发展的理论基础
        三、特色小镇的功能定位
        四、特色小镇的培育建设
    第二节 中小企业升级研究综述
        一、中小企业升级的概念
        二、中小企业升级路径
        三、中小企业升级的影响因素
        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困难原因
    第三节 乡村振兴研究进展
        一、乡村振兴的内涵
        二、乡村振兴路径研究
        三、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体系
        四、乡村振兴的难点、障碍及其关键
    第四节 特色小镇、中小企业升级和乡村振兴相关研究简评
第三章 特色小镇、中小企业与乡村振兴三者契合互动的逻辑
    第一节 三者互动关系所反映的现实发展困局
        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发展与农村发展的脱节
        二、中小企业亟需适宜发展平台加快转型提升
        三、特色小镇建设的契合互动效应
    第二节 三者契合互动的内在逻辑关系
        一、乡村振兴是三者互动关系的中心目标
        二、特色小镇是三者互动关系的中枢平台
        三、中小企业提升:三者互动关系的动力因素及其契合
    第三节 三者互动关系的理论解释
        一、三者互动的目标是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二、特色小镇建设:打造乡村振兴增长极
        三、中小企业转型提升:企业集聚理论的应用
    第四节 乡村振兴战略中特色小镇的功能指向
        一、农村全面对接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平台
        二、植入现代产业,对接中小企业,打造现代经济体系
        三、融入现代经济体系,挖掘乡村存量资源的现代价值
        四、特色小镇建设将成为我国乡村发展的样板
        五、特色小镇引发农村土地制度创新性完善的紧迫需求
第四章 中国特色小镇提升中小企业机制分析
    第一节 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目前中小企业总体发展状况
        二、中小企业发展困境的表现
        三、中小企业发展困境的原因
    第二节 特色小镇提升中小企业的优势体现
        一、更具针对性的综合服务优势
        二、凸显产业链集聚的加速提升优势
        三、比较城市地区的综合成本优势
    第三节 中国特色小镇提升中小企业的特色功能
        一、特色小镇:特色产业和特色资源孵化平台
        二、特色产业:专业性中小企业竞争性的集聚
        三、集聚效应:中小企业提升加速器
    第四节 中国特色小镇提升中小企业的作用机制
        一、集聚效应:特色小镇加速器的核心功能
        二、集聚产生的规模效应
        三、集聚产生的协作效应
        四、集聚产生的学习效应
        五、集聚产生的品牌效应
第五章 中国特色小镇推动乡村振兴机制分析
    第一节 我国乡村振兴的阶段性要点及理论解释
        一、当前中国乡村衰落主要表现及原因
        二、乡村振兴的内涵与理论解释
        三、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路径探讨
    第二节 中国特色小镇推动振兴乡村的功能
        一、增长极:中国特色小镇推动振兴乡村的核心功能
        二、中国特色小镇推动乡村振兴的三大支撑功能
    第三节 中国特色小镇振兴乡村的促进机制
        一、资源要素集聚机制
        二、现代发展动力机制
        三、协调统筹融合机制
    第四节 简要小结
第六章 大唐袜艺小镇:产业集聚转型提升的案例分析
    第一节 大唐袜艺小镇的发展演进
        一、大唐镇基本概况
        二、大唐袜艺小镇的产业演进过程
        三、大唐袜艺小镇的空间演进过程
    第二节 大唐袜业小镇发展效应分析
        一、特色产业:集聚与集约效应
        二、乡村振兴:综合带动效应
        三、本地及周边地区现代化发展:带动效应
    第三节 简要总结与借鉴
        一、特色小镇的区位与资源特色
        二、特色小镇的特色产业培育
        三、特色小镇的产业与文化融合
        四、特色小镇发展中的政府与市场协作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一、中国特色小镇发展与中小企业提升和乡村振兴三者有效互动契合
        二、中国特色小镇的适宜环境将加速中小企业提升
        三、中国特色小镇促进乡村振兴的功能机制
    第二节 剖析特色小镇发展典型案例的启示
        一、发挥优势,注重服务
        二、搭建平台,强化融合
        三、有机契合,互促共进
    第三节 相关政策建议
        一、在特色小镇的遴选与培育方面:产业产品特色是第一选择
        二、在特色小镇的产业培育方面:专业化合作是主要方向
        三、在特色小镇服务中小企业方面:适宜综合环境是重要考虑
        四、在特色小镇促进乡村振兴方面:制定乡村全面发展规划是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7)企业家群体形成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原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思路
        1.2.3 结构安排
    1.3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2章 关于企业家理论的文献综述
    2.1 企业家的内涵、素质、职能
    2.2 企业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2.3 企业家产生的影响因素
        2.3.1 与企业家自身特质相关的影响因素
        2.3.2 与企业家外部环境相关的影响因素
    2.4 研究述评
第3章 企业家群体的时间分布特征研究
    3.1 国外历史上的企业家群体
        3.1.1 工业革命时期的企业家群体
        3.1.2 “一战”前的企业家群体
        3.1.3 “二战”后的企业家群体
    3.2 中国历史上的企业家群体
        3.2.1 明清时期的企业家群体
        3.2.2 辛亥革命后的企业家群体
        3.2.3 改革开放后的企业家群体
    3.3 企业家群体形成的时间非连续性及原因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企业家群体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4.1 第二次工业技术革命时期的德国、日本与中国
    4.2 改革开放以来的温州、台州与芜湖
    4.3 企业家群体空间分布的非均匀性及原因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行为选择模型的企业家个体及群体形成机理
    5.1 企业家行为理论
        5.1.1 企业家行为选择相关文献
        5.1.2 不确定性与企业家行为
        5.1.3 互联网、信息供给与企业家行为
    5.2 个体企业家创业行为选择模型
        5.2.1 企业家捕捉市场机会过程
        5.2.2 企业家实现市场机会过程
        5.2.3 验证企业家创业行为选择模型的案例分析
    5.3 企业家群体形成的路径分析:创新——模仿过程
        5.3.1 领头企业家的创新及示范效应
        5.3.2 潜在企业家的模仿及扩散效应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企业家群体形成原因的实证检验
    6.1 理论分析和模型构建
        6.1.1 理论分析
        6.1.2 模型构建
    6.2 指标选取和变量描述
        6.2.1 指标选取
        6.2.2 变量描述
    6.3 实证检验和结果分析
        6.3.1 模型设定
        6.3.2 平稳性单位根检验
        6.3.3 协整检验
        6.3.4 误差修正模型VECM检验
    6.4 结论与政策含义
第7章 中国企业家群体形成原因的空间计量分析——基于区域市场环境的视角
    7.1 空间计量方法简述
        7.1.1 空间相关性与异质性
        7.1.2 空间权重矩阵的设定
        7.1.3 空间相关性的测度
        7.1.4 空间计量模型的种类
    7.2 我国企业家群体分布的空间相关性
        7.2.1 我国企业家群体分布的总体特征
        7.2.2 我国企业家群体分布的空间格局
        7.2.3 我国企业家群体分布的空间相关性
    7.3 我国企业家群体分布的空间效应计量
        7.3.1 空间计量模型的设定
        7.3.2 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7.3.3 计量结果分析
    7.4 结论和政策意义
第8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8)中国银行青海省分行国际结算业务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研究主要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工具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工具
    1.4 论文的主要贡献
2 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2.1 国际结算概述
        2.1.1 国际结算概念
        2.1.2 国际结算方式内容
        2.1.3 国际结算新的发展趋势
    2.2 企业竞争战略理论和发展
        2.2.1 企业基本竞争战略
        2.2.2 竞争战略理论发展
    2.3 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竞争战略研究文献综述
        2.3.1 国外研究综述
        2.3.2 国内研究综述
3 中国银行青海省分行国际结算业务发展现状
    3.1 中国银行青海省分行简介
    3.2 中国银行青海省分行国际结算业务现状
        3.2.1 国际结算、跨境人民币市场份额
        3.2.2 国际结算非利息收入
        3.2.3 贸易融资余额
    3.3 国际结算业务主要业务简介
4 中国银行青海省分行国际结算业务竞争环境分析
    4.1 外部环境分析
        4.1.1 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
        4.1.2 行业环境分析:五力模型分析
        4.1.3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4.2 内部环境分析
        4.2.1 内部资源分析
        4.2.2 内部能力分析
5 中国银行青海省分行国际结算业务竞争战略分析和选择
    5.1 中国银行青海省分行国际结算业务SWOT分析
        5.1.1 机会
        5.1.2 威胁
        5.1.3 优势
        5.1.4 劣势
        5.1.5 国际结算业务SWOT矩阵分析
    5.2 竞争战略选择
        5.2.1 成本领先战略
        5.2.2 集中化战略
        5.2.3 差异化战略
    5.3 竞争战略重点
6 中国银行青海省分行国际结算业务竞争战略实施和保障
    6.1 竞争战略实施
        6.1.1 强化国际结算业务产品核心竞争力,打造产品差异化
        6.1.2 全方位多渠道提升综合服务能力,打造服务差异化
        6.1.3 深度挖掘新形势下客户需求,打造营销差异化
        6.1.4 以蓝海业务为抓手,积极把握市场机遇
    6.2 竞争战略保障
        6.2.1 加强合规风险管控,切实做好合规经营
        6.2.2 优化绩效考核制度和人员激励制度
        6.2.3 提升员工专业能力,做好外汇人才队伍储备
        6.2.4 以科技为引领,打造一流信息科技系统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9)我国中小企业外贸电商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框架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其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
        2.1.1 大数据理论
        2.1.2 电商长尾理论
        2.1.3 营销5C理论
        2.1.4 SWOT分析理论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国内研究现状
        2.2.2 海外研究现状
第三章 我国中小企业外贸电商发展现状
    3.1 外贸电商地区差异缩小信息传播度加速
        3.1.1 市场规模增长但企业信息水平低
        3.1.2 需求信息公开程度高致使竞争加剧
    3.2 传统的B2C模式逐步发展为F2C模式
        3.2.1 新兴F2C模式在逐渐替代传统B2B模式
        3.2.2 外贸企业逐渐形成工贸一体形式
    3.3 电商发展致使订单碎片化成为趋势
        3.3.1 订单碎片化趋势不可逆转
        3.3.2 第四次产业转移开始形成
第四章 我国中小企业外贸电商发展存在的问题
    4.1 我国中小外贸企业未重视信息化水平提升
        4.1.1 轻视大数据在市场营销中的作用
        4.1.2 忽视数据化决策机制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4.2 我国中小外贸企业没有重视提升产品附加值
        4.2.1 低附加值制约外贸出口良性增长
        4.2.2 没有留出空间给要素成本上升
    4.3 忽视品牌的重要性和缺少专利侵权意识
        4.3.1 品牌意识过于淡薄
        4.3.2 专利意识过于薄弱
第五章 我国中小企业外贸电商发展策略
    5.1 我国中小外贸企业应重视信息化水平提升
        5.1.1 重视大数据在市场营销中的作用
        5.1.2 重视数据化决策机制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5.2 我国中小外贸企业应重视提升产品附加值
        5.2.1 提高附加值促进外贸出口良性增长
        5.2.2 留出空间给要素成本上升
    5.3 关注品牌的重要性和提高专利侵权意识
        5.3.1 提高企业的品牌意识
        5.3.2 提升企业的专利意识
第六章 我国中小企业外贸电商策略的保障措施
    6.1 抓住中欧班列首发契机
        6.1.1 抓住一带一路商机
        6.1.2 转移低附加值加工生产
    6.2 选择合适的物流和库存管理
        6.2.1 合理选择海外仓
        6.2.2 提升我国企业在世界范围价值链中的地位
    6.3 升级产业开发高技术领域产品
        6.3.1 增强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
        6.3.2 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在加工贸易额中的比重
第七章 电商企业案例分析
    7.1 企业发展概况
        7.1.1 企业内部与外部环境
        7.1.2 LM公司SWOT问题分析
    7.2 企业的外贸电商策略改变及目前产生的效果
        7.2.1 运用大数据提升市场营销水平
        7.2.2 运用数据化决策机制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7.2.3 致力于提升产品附加值促进良性发展
        7.2.4 减少要素成本对企业利润的影响
        7.2.5 注重企业的品牌这一无形资产
        7.2.6 重视专利的保护
    7.3 案例总结
        7.3.1 策略对我国不同区域的中小企业外贸电商的影响
        7.3.2 策略对我国不同类型的中小企业外贸电商的影响
第八章 结果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10)中国台湾主要外贸市场从美国转移到祖国大陆的原因探析(1979-2008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星移斗转:台湾主要外贸市场从美国转向祖国大陆
    第一节 跨洋经济“蜜月”:台湾对美国市场的严重依赖
        一、 美国对台经济援助
        二、 美国——台湾最重要的市场
    第二节 两岸经贸“蜜月”:台湾融入祖国大陆市场
        一、 台湾对大陆的投资
        二、 大陆——台湾最重要的市场
    小结
第二章 祖国大陆的对台方针和政策的作用
    第一节 大陆对台大政方针及台湾当局的因应政策
        一、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国策的提出和升华(1979-1986 年)
        二、 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1987-1994 年)
        三、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反“分裂”、反“台独”(1995-1999 年)
        四、 新形势下的对台政策“新思维”(2000-2008 年)
    第二节 大陆对台贸易和投资政策的制定和调整
        一、 优先发展对台贸易的政策(1979-1985 年)
        二、 台商投资优惠政策的制定(1986-2000 年)
        三、 构建政党交流平台,开启互利双赢(2001-2008 年)
    第三节 大陆对台政策对于台湾主要外贸市场转移所产生的影响
        一、 台湾官方经贸政策的转变
        二、 台湾与大陆经贸关系的变化
    小结
第三章 美国与台湾贸易关系的不断衰退
    第一节 逆势上扬的美台贸易(20 世纪 70 年代末期至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
        一、 前所未有的贸易繁荣
        二、 贸易失衡问题的凸显
        三、 美台双边贸易谈判
        四、 美台贸易失衡的原因及美国的保护主义政策
    第二节 激烈的美台贸易摩擦(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至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
        一、 平稳增长的美台贸易
        二、 美台贸易冲突的激化
        三、 美台双边贸易谈判
    第三节 新形势下的美台贸易(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至 21 世纪初期)
        一、 美台贸易的波动起伏
        二、 美台自由贸易协定
    小结
第四章 台湾经济发展内外环境的影响
    第一节 战后至 80 年代中期之前台湾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
    第二节 台湾内部环境的巨大变化
        一、 政治、社会的变革
        二、 经济发展的困境
    第三节 台湾外部环境的变化
    第四节 内外环境的变迁对于台湾外贸主要市场转移所产生的影响
    小结
综论
主要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四、新形势下西部外贸中小企业的发展策略(论文参考文献)

  • [1]A商业银行人民币汇率衍生业务的营销策略研究[D]. 贺珊. 山东大学, 2021(02)
  • [2]M外贸综合服务平台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优化研究[D]. 黄永祥.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9)
  • [3]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D]. 张晨瑶.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4)
  • [4]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增长 ——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D]. 滕飞. 广西大学, 2021(07)
  • [5]中国出口贸易转型升级背景下中小型外贸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以珠海鹏和机电公司为例[D]. 王晔. 湖北工业大学, 2020(04)
  • [6]中国特色小镇功能分析 ——从中小企业提升与乡村振兴互动的角度[D]. 王天宇.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0(08)
  • [7]企业家群体形成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原因研究[D]. 赵静. 浙江工商大学, 2020(02)
  • [8]中国银行青海省分行国际结算业务竞争战略研究[D]. 郝思亮.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1)
  • [9]我国中小企业外贸电商策略研究[D]. 王煜程. 苏州大学, 2018(04)
  • [10]中国台湾主要外贸市场从美国转移到祖国大陆的原因探析(1979-2008年)[D]. 何柳. 武汉大学, 2012(10)

标签:;  ;  ;  ;  ;  

新形势下西部外贸中小企业发展策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