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纸废水复合混凝分离技术

造纸废水复合混凝分离技术

一、造纸废水复合混凝分离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张翔[1](2021)在《聚合硫酸铜铁(PFCS)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混凝作为一种既经济,又有效的水处理技术,以其高度的灵活性常与其他水处理工艺如催化氧化、膜分离和生物处理等技术联用。其中,前置混凝+生物处理的城镇污水净化系统,能够有效促进城镇污水净化效率。对污水进行强化混凝预处理,可以调节水质,分离出难降解的有机物,达到降低曝气时间,提高生物脱氮效率,同时减少污水处理设施建筑体积,节约建设成本的目的。本文通过共混改性的方式在聚合硫酸铁(polyferric sulphate,PFS)中引入铜离子,制备了聚合硫酸铜铁(polyferric copper sulphate,PFCS),以强化一种前置混凝生物处理系统:紧凑型预分离生物处理(compacted pre-separation biological treatment,CPSBT)系统。通过混凝预处理分离了污水中颗粒态与胶体态污染物,起到调节水质,优化生物反应条件的作用;利用铜对微生物活性的影响抑制混凝产生的底泥中的污染物释放;同时促进后续生物脱氮的效率,实现强化预混凝生物处理系统的目的。首先,在PFS/PFCS体系下,考察了PFCS形态结构的变化,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混凝剂的表面形态结构变化,结果显示混凝剂PFCS显微结构更加复杂,比表面积较大。同时,用X-射线衍射(XRD)分析法,显示PFCS中由于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导致新的衍射结构出现。其次,研究了PFS/PFCS在不同投量下的混凝效果,结果表明,PFCS对颗粒物的去除效果更加显着,TN的去除率为31%左右,浊度的去除率达到92%;对污水中TP、TN、COD和DON的去除率进行对比,显示出PFCS的混凝表现良好,COD的去除率达到40%以上,TP的去除率高达97%;由于混凝对溶解类物质的去除效率较低,DON的去除率约为20%;对沉后水中的残余铜浓度进行检测后发现,同等剂量下随着铜铁比增加,沉后水中铜浓度也会增加,铜铁比为1/50时,残余铜浓度较低,且在高投量时出水<0.5 mg/L,符合《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为了调查混凝产生的底泥的释放作用对上覆水体的影响,在PFS/PFCS的体系下,从底泥中微生物数目和上覆水体中污染物浓度变化两个角度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以PFS产生的底泥作为对照组,PFCS底泥中微生物数目低于对照组的25%,COD的释放量是对照组的50%,氨氮和硝态氮的释放量约为对照组的25%左右,有效抑制了底泥的释放,强化了混凝效果。最后,将PFCS(1∶50)和PFS的沉后水以及未经预处理的原水在SBR反应器内进行脱氮反应,并对好氧阶段、厌氧阶段以及出水水质分别进行研究,考察未混凝以及前置混凝中使用PFS与PFCS对生物脱氮速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受到铜的影响,生物脱氮速率与效果均得以促进。SBR反应器平均脱氮率为90%以上,并未由于循环运行产生由铜导致的负面影响。

倪静[2](2021)在《制浆造纸废水处理工艺研究与实践》文中指出造纸行业产生的大量废水一直以来被列为我国重点水环境污染源,也是环境监管的重点对象。随着国家废水排放标准的不断提高,企业需要断提升自身废水处理能力才能使得生产废水水质稳定达标排放。本课题以扬州某制浆造纸公司配套废水处理厂中生化污水处理系统的升级和技术改进为背景,通过了解制浆造纸废水的来源,研究制浆废水处理方法,分析扬州某制浆造纸公司废水处理工艺存在的问题,提出工艺改造方案。运用厌氧+A/O+芬顿氧化+混凝沉淀组合工艺处理废纸制浆造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其中采取IC厌氧反应器+A/O处理一般有机物,采用芬顿氧化处理难降解的有机物,最后结合混凝沉淀去除剩余的有机物,确保废水达标排放。论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采用IC厌氧+A/O+芬顿氧化+混凝沉淀组合工艺处理制浆造纸废水效果稳定,出水达到《制浆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3544-2008)表二制浆和造纸联合企业的要求(COD:90mg/L)。(2)探讨了芬顿氧化反应时间、温度、pH值、FeSO4·7H2O和双氧水的投加量对处理效率的影响,各个受影响因子之间的主次相互关系是:H2O2投加量>FeSO4·7H2O投加量>pH值>反应时间。(3)芬顿氧化系统当pH值为4,浓度为27.5%的H2O2投加量为500mg/L,FeSO4·7H2O投加量为800mg/L时,其去除效率最佳。其后混凝沉淀最好的反应性和环境处理条件分别为:水温30摄氏度,pH值8,PAM用量4mg/L。在该条件下的组合工艺的COD去除率为66.99%。运行费用为3.16元/吨左右。(4)通过工艺实际运行效果证明本次厌氧+A/O+芬顿氧化+混凝沉淀的工艺组合,效果稳定,厌氧系统去除率稳定在80%以上,A/O去除率稳定在60%以上。当进水COD500065mg/L出水COD低于65mg/L,总去除效率可达98%以上,能够稳定达到制浆造纸废水排放标准。

郭康鹰[3](2021)在《造纸污泥基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制备、效能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造纸污泥处理难度大,处置费用高,造纸污泥的处理处置已成为困扰造纸企业发展的难题。鉴于木浆造纸污泥中木质素含量丰富,本文利用木浆造纸污泥中的木质素为原材料,通过接枝共聚和醚化反应,并调控接枝单体的种类及反应条件,制备出了具有不同分子构型、分子量和电荷密度的木浆造纸污泥基阳离子型有机高分子絮凝剂;通过现代分析仪器与方法,表征了制备出的上述系列目标产品的物化性质,研究了具有不同分子结构的木浆造纸污泥基阳离子型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单独或与无机混凝剂复配应用于染料废水脱色处理中的絮凝行为及絮凝脱色效能,揭示出了目标产品去除水体中不同类型染料的构效关系;通过在线监测目标产品作用下絮体生长动态过程,研究了絮凝过程中形成的絮体特性,明确了絮体特性与絮凝脱色效果之间的关系;通过测定目标产品单独或与无机混凝剂复配作用下生成絮体的荷电情况,结合絮凝脱色效果及絮体特性明确了其去除水体中不同类型的染料的作用机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结论如下:(1)以木浆造纸污泥中的木质素为原材料,通过接枝共聚或醚化反应引入阳离子性的季胺基团,通过改变合成方法及反应条件来调控目标产物的结构,研制出了具有不同分子构型、分子量及电荷密度的系列木浆造纸污泥基阳离子型有机高分子絮凝剂;采用红外光谱仪(FTIR)、透射电镜(TEM)、凝胶色谱仪(GPC)、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颗粒电荷密度分析仪(PCD)等现代分析仪器及方法对制备出的目标产品进行了结构表征。结果表明,接枝共聚法制备出的絮凝剂具有丰富的阳离子支链,而醚化法制备出的絮凝剂具有长链线性结构;通过改变接枝共聚反应过程中引发剂(过硫酸钾,KPS)、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的投加量及搅拌速度可以调控目标产物的分子量和电荷密度。(2)优选出了两种具有相近分子量和电荷密度但是不同分子构型的木浆造纸污泥基阳离子型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并用于处理分散红(DR)和活性翠兰(RB)模拟染料废水,研究了其絮凝脱色效果、絮凝行为及絮体特性。结果表明,在DR和RB模拟染料废水脱色处理中,支链型絮凝剂均具有良好的絮凝脱色性能,其色度去除率可分别达到94.4%和95.4%,而线性絮凝剂对上述两种染料的去除率仅79.2%和73.4%;此外,支链型絮凝剂达到最佳色度去除率时所需的投加量远远小于线性絮凝剂,因此其应用成本更低;支链型絮凝剂生成的絮体粒径更大、结构疏松,并且其抗破碎能力、恢复再生能力和沉降分离性能均优于线性絮凝剂作用下的絮体。改变实验水样的初始pH,研究了两种絮凝剂的絮凝行为,结果表明,支链型絮凝剂受水样pH的影响较小;当模拟染料废水中存在一定浓度的腐殖酸(HA)和高岭土悬浮颗粒时,支链型絮凝剂仅需适度提高投加量即可达到理想的絮凝脱色效果,并且可以实现UV254的同步去除;在RB模拟染料废水(含HA和高岭土)处理中,支链型絮凝剂可去除90%以上的UV254,而线性絮凝剂对UV254的去除率不足60%;在DR模拟染料废水(含HA和高岭土)处理中,两种絮凝剂对UV254的去除率都相对较低,但也能达80%左右。综上所述,在DR和RB模拟染料废水脱色处理中,支链型絮凝剂的絮凝脱色效果、絮体特性及适用范围均优于线性絮凝剂。这是由于支链型絮凝剂具有丰富的阳离子性侧链,在水中充分伸展,可以同时吸附在多个胶体和微粒表面,因此提供了更强的吸附架桥作用。(3)采用接枝共聚法,通过改变KPS、DMC的投加量及搅拌速度,研制出了一系列具有不同分子量及电荷密度的支链型絮凝剂,研究了该系列絮凝剂在RB模拟染料废水处理中的絮凝脱色效果、絮体特性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絮凝剂的电荷密度及分子量并非越高越好,两者之间具有协同作用;当絮凝剂的分子量过高但是电荷密度有限时,其丰富的阳离子侧链无法充分伸展,反而会由于空间位阻效应阻碍了絮凝剂分子与染料胶体颗粒的接触反应;絮凝剂的电荷密度与其最佳投加量和应用成本大致呈负相关,但是絮凝剂的电荷密度并不能直接影响其最佳絮凝脱色效果,在不考虑经济效益的情况下,当其分子量>5×105 g/mol时,电荷密度较低的絮凝剂可以通过提高投加量来达到理想的色度去除效果;但是,絮凝剂的分子量与其最佳投加量、应用成本和絮凝脱色性能之间的相关性不大。絮体的结构特性与絮凝剂的分子量和电荷密度都具有相关性,当絮凝剂的电荷密度较低时,絮体结构主要受电荷密度的影响,电荷密度越高絮体结构越疏松;但是当电荷密度达到25000 μeq/L时,絮体结构主要受分子量的影响,分子量越大絮体结构越疏松;值得注意的是,絮凝剂的分子量和电荷密度并不能直接决定絮体的抗破碎能力、恢复再生能力及粒径大小等絮体特性,这说明絮凝剂的分子量和电荷密度共同发挥作用,仅改变两者之一无法有效地改善絮体结构。综上所述,要想达到理想的絮凝脱色效果,需要综合考虑絮凝剂的分子量、电荷密度及染料性质。(4)根据上述絮凝剂的构效关系的研究结果优选出了一种高效的造纸污泥基阳离子型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将其命名为PS-g-DMC。以商业级木质素为原材料,采用相同的合成方法(接枝共聚法)、物料比及反应条件制备出商业级木质素基有机高分子絮凝剂(LBF),对比研究了 PS-g-DMC和LBF在DR和RB模拟染料废水脱色处理中的絮凝行为。结果表明,PS-g-DMC与LBF在水中均呈分枝状结构,并且PS-g-DMC的支链伸展状态更佳;两种絮凝剂具有相似的絮凝脱色效果,甚至PS-g-DMC的色度去除效果略优于LBF。对比研究PS-g-DMC与聚合氯化铝(PAC)和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CPAM)的絮凝脱色效果,结果表明PS-g-DMC生成的絮体粒径较大、结构疏松,抗破碎能力、恢复再生能力和沉降分离性能都较强,因此其絮凝脱色效果略优于PAC和PAC+CPAM复配混凝体系;在不同pH条件下,PS-g-DMC的絮凝脱色性能较稳定,尤其是在DR模拟染料废水处理中,在pH=2.0~10.0的范围内,PS-g-DMC的色度去除率均能达90%;但是,PAC和PAC+CPAM体系的混凝脱色效果受水样初始pH的影响较大,两种混凝体系的pH适用范围均为4.0~6.0。(5)改变PAC的碱化度、PAC/PS-g-DMC的质量比,研究了 PAC&PS-g-DMC复合混凝剂及PAC+PS-g-DMC复配混凝体系在分散黄(DY)模拟染料废水处理中的混凝行为。研究结果表明,PAC&PS-g-DMC复合混凝剂并非PAC和PS-g-DMC两种溶液的物理混合,而是PS-g-DMC与铝盐水解产物发生了相互作用产生的新产物;PS-g-DMC与PAC之间的相互作用削弱了两种药剂的应用效能,因此PAC&PS-g-DMC复合混凝剂的混凝效果及絮体特性虽优于单独PAC体系,但是不及PAC+PS-g-DMC复配混凝体系;在PAC&PS-g-DMC复合混凝体系中,PAC的碱化度和PAC/PS-g-DMC质量比较低时混凝脱色效果较好,但是在PAC+PS-g-DMC复配混凝体系中PAC/PS-g-DMC质量比较高时混凝脱色效果较好;无论是PAC&PS-g-DMC复合混凝剂还是PAC+PS-g-DMC复配混凝体系,PS-g-DMC的加入都可以减少PAC的投加量、扩宽体系的pH适用范围、改善絮体结构并且提高絮体的沉降分离性能。(6)最后,以实际印染废水为实验水样,对比研究了 PS-g-DMC与PAC的混凝-絮凝行为,以及PS-g-DMC和CPAM用作PAC助剂时的助凝行为。实验结果表明,PAC主要去除类腐殖酸类污染物和染料颗粒,PS-g-DMC不仅可以去除上述两种污染物,还能有效地去除类色氨酸类污染物,因此PS-g-DMC对化学需氧量(CODCr)的去除效果明显优于PAC及PAC+CPAM复配混凝体系;当PS-g-DMC 用作 PAC 的助凝剂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色度去除率、CODCr去除率,并且改善絮体结构,但是其助凝效果不及CPAM。用PS-g-DMC二次处理PAC混凝出水时,可以有效地提高混凝体系的色度去除率和CODCr去除率,PAC→PS-g-DMC二次混凝体系的色度去除率和CODCrr去除率相较于单独的PAC体系分别提高了16.2%和1 3.3%;考虑到实际印染废水处理中后续厌氧生物池进水的pH要求,本文将实际印染废水的pH值调至7.0,PAC→PS-g-DMC二次混凝体系的色度去除率、浊度去除率和CODCr去除率分别为90.2%、82.5%和32.6%,比单独PAC混凝体系分别提高了 23.0%、27.9%和16.6%;此外,二次混凝体系的出水pH稳定在7.10±0.03,符合后续生物处理的进水要求。

周高燕[4](2021)在《晶种介导强化化学沉淀法除钙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废纸是我国造纸行业生产的主要原材料,废纸造纸废水的高循环利用率导致钙离子浓度居高不下。膜处理是废纸造纸废水循环利用的关键环节,但高钙废水极易造成RO膜污染,制约废水的循环利用。本文对嘉兴市造纸企业废水进行调研,分析了造纸企业的水质特征及结垢倾向;结合钙离子去除机理,提出了三种化学沉淀法的药剂方案并进行筛选;针对化学沉淀法药剂投加量大的问题,开发了晶种介导强化化学沉淀法除钙技术。从临界过饱和度、表观活化能以及沉淀物形态结构三个方面探讨了晶种介导的机理。据此开展了工程应用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嘉兴市造纸企业废水处理现状调研。2017年嘉兴市24家造纸企业废水排放量为83323 m3·d-1,吨纸排水量平均为5.5 m3。典型造纸企业采用“初沉池+厌氧+好氧+终沉池+深度处理”的废水处理工艺,终沉池出水钙离子浓度在9.0mmol·L-1以上,超出RO膜进水Ca2+<2.5mmol·L-1的要求。通过朗格利尔指数判断终沉池出水具有碳酸钙结垢倾向。2、化学沉淀法除钙技术研究。碳酸钙溶液由9种物质组成,其浓度随p H变化,理论上p H为11~12时,钙离子浓度最低。综合造纸企业废水水质特征,确定Na OH、Na2CO3、Ca(OH)2+Na2CO3三种沉淀剂投加方案。对三种方案进行投加量实验,根据钙离子出水要求及药剂投加量成本计算,确定较合理的药剂投加方案为8 mmol·L-1Ca(OH)2+1 mmol·L-1Na2CO3。3、晶种介导强化化学沉淀除钙研究。晶种介导能够通过增加晶核数量和增大结晶表面积促进碳酸钙沉淀从而增强钙离子的去除效果,当碳酸钙晶种投加量为3.1g(回流比2.0 g·g-1)时,增强效果最强。晶种介导强化化学沉淀法的Ca(OH)2和Na2CO3最佳投加量为7.5mmol·L-1和0.8mmol·L-1,较无晶种时减少了6.25%的Ca(OH)2和20%的Na2CO3。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三种搅拌因素对钙离子去除效果的影响强弱顺序为快搅强度>快搅时间>慢搅时间,最优搅拌条件为400 r·min-1快搅2 min,100 r·min-1慢搅10 min。中试试验验证了晶种介导的除钙效果优于无晶种,相同出水水质下通过晶种介导可降低15%的药剂费。晶种介导通过降低碳酸钙临界过饱和度和表观活化能增强除钙效果,碳酸钙临界过饱和度由928.14降至446.42,表观活化能由49.67 k J·mol-1降至40.35k J·mol-1。通过XRD、FTIR、TG、SEM和粒径分析晶种介导前后沉淀产物均为方解石,晶种介导产物粒径大于无晶种介导。4、晶种介导强化化学沉淀法除钙的工程应用研究。选取一家设计处理规模约为32000m3·d-1的造纸企业,在终沉池和中水回用系统之间新增一座晶种介导脱钙池,药剂投加方案为11.04 mmol·L-1Ca(OH)2+3.40 mmol·L-1Na2CO3+2.0 g·g-1回流污泥(碳酸钙晶种),出水钙离子平均浓度为1.81mmol·L-1,满足RO膜进水要求。

李伟利[5](2020)在《制浆造纸废水深度处理试验研究及工程化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造纸行业是我国重点管控行业,该行业排放的废水是环境监测的重点对象。本课题以河南省内三个大型制浆造纸企业为依托,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通过混凝沉淀或混凝+Fenton氧化试验确定三个制浆造纸企业深度处理最佳运行条件。研究了不同类型的混凝剂、不同剂量的氧化剂、不同运行参数下对三种类型制浆造纸废水的尾水净化效果,探讨了“混凝沉淀和Fenton氧化”对三种类型废水的作用机理,对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试验结果满足三个企业的允许排放标准,实施工程化应用。可为同类废水深度处理项目的设计、建设与调试运行提供参考。通过研究发现:(1)河南某特种浆纸企业生化出水COD的去除率在聚合硫酸铁用量在2.8mL/L时达到最佳,COD的去除率达到83.13%,出水COD由原来的150~160mg/L下降到30 mg/L以下,色度由原来的64倍下降至4倍。(2)河南某制浆造纸联合企业生化出水COD的去除率在聚合双酸铝铁用量在2.4 mL/L时达到最佳,COD的去除率达到72.11%,出水COD由原来的150~300 mg/L下降到69 mg/L,色度由原来的64倍下降至4倍。混凝出水进行Fenton氧化试验找到最佳运行条件为:调节pH在3.5左右,30%H2O2投加量0.5m L/L,[H2O2]/[Fe2+]摩尔比4∶1,反应时间60 min时COD去除效果达到最佳。(3)河南某APMP制浆企业生化出水COD的去除率在聚合双酸铝铁用量在10 m L/L时,COD的去除率达到87.38%,出水COD由原来的700~1000 mg/L下降为101 mg/L,色度由原来的128倍下降至16倍。混凝出水进行Fenton氧化试验找到最佳运行条件为:混凝出水不调pH,30%H2O2投加量0.5 m L/L,[H2O2]/[Fe2+]摩尔比4∶1,反应时间90 min时COD去除效果达到最佳。(4)Fenton反应试剂等量分批次投加效果要优于一次性投加,COD去除率提升5个百分点左右。(5)废水中Cl-浓度的高低,会影响铁系混凝剂的处理效果,Cl-浓度高,会导致混凝效果变差。Cl-含量高的废水在进行Fenton氧化时,会影响Fenton氧化的进行,影响出水质量。(6)根据小试数据进行现场工程建设调试,发现实际运行效果优于小试,并且运行效果稳定。某特种浆纸企业生化出水,经混凝沉淀后出水COD基本上均处于20~40 mg/L之间,实际运行出水COD满足该企业允许排放标准《制浆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3544-2008);某制浆造纸联合企业的生化出水,经混凝+Fenton氧化后出水COD基本上在20~40 mg/L范围内,实际运行出水COD满足该企业允许排放标准《洪河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41/1257-2016);某APMP制浆企业的生化出水,经混凝+Fenton氧化后出水COD基本上在20~30 mg/L范围内,实际运行出水COD满足该企业允许排放标准《省辖海河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41/777-2013)。(7)深度处理药剂运行成本C企业>B企业>A企业,单位COD药剂运行成本B企业>A企业>C企业。

王潇[6](2020)在《亚麻碱性亚硫酸盐法制浆制浆废液的处理和利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碱性亚硫酸盐法制浆具有本色浆白度较高、易漂、得率高、纸浆强度高、适用材种多等特点。然而,在制浆过程中产生的废液污染负荷大、排放困难,大大限制了纸浆的产量。本论文以亚麻碱性亚硫酸盐法制浆废液为原料,采用絮凝-生化-芬顿工艺联合处理废液,以期实现降低废液的污染负荷,以及分离废液中的木质素磺酸盐并制备活性炭以达到高值化利用的目的。首先,探究了不同混凝剂对废液性能的影响,筛选得到#3 PAC在去除废液中化学需氧量(COD)、色度和木质素浓度方面表现优异。当#3 PAC添加量为7.0 g/L,废液pH 7.0时,废液中COD去除率为49.7%,色度去除率为95.9%,木质素去除率为59.4%。其次,采用筛选的最佳混凝剂(#3 PAC)与助凝剂(PAM)复配处理废液,探究了絮凝工艺条件对废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AC/PAM复配絮凝处理废液的较优工艺(#3 PAC添加量为5.0 g/L,CPAM添加量为2.0 mg/L,pH 7.0)下,废液中COD、色度和木质素去除率分别为49.5%、95.4%和54.1%。再次,将复配絮凝处理下所得的废液进行活性污泥处理和芬顿处理。活性污泥处理后,COD、木质素和UV254去除率分别为50.9%、24.3%和16.4%。进一步芬顿处理后,废液中COD、色度、木质素和UV254的去除率分别为54.7%、86.6%、67.2%和 79.8%。最后,进行木质素的分离、表征和应用:(1)分别采用两种不同方法(酸析法和超滤法)从亚麻碱性亚硫酸盐法制浆废液中提取分离出木质素,并对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超滤木质素和酸析木质素中均含有木质素典型的芳香环结构和官能团;酸析木质素具有更好的热稳定性;(2)通过氢氧化钾(KOH)活化,将酸析木质素制备成木质素基活性炭,并对其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木质素基活性炭材料是高度无序的,具有微孔和介孔共存的分层孔结构,并且微孔结构大量存在。经KOH活化后,木质素基活性炭的比表面积为1881.12 m2/g,总孔容为0.806 cm3/g,其中微孔体积为0.692 cm3/g,这意味着木质素基活性炭材料有望在吸附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张翔,刘海龙[7](2021)在《污水前置分离混凝剂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城镇污水中存在的颗粒态和胶体态的有机物占总有机物相当大比例(35%~91%),是构成难降解有机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前置混凝分离可以有效分离去除这些物质,解决了颗粒和胶体污染物在生化处理中反应时间长及与溶解态污染物存在动态转化的问题,有效提高了生物处理效率。为更好地适配这一系统,研发了无机高分子混凝剂-聚合硫酸铁铜(PFCS-polyferric copper sulfate);考察了PFS和三种不同铜铁比的PFCS(分别记作PFCS(1∶30)、PFCS(1∶40)和PFCS(1∶50))对城镇污水中浊度、COD和TN的分离效率,探讨了底泥中污染物的释放及上述混凝剂对其抑制的效果,分析了混凝出水中的铜残留。结果表明:(1)与PFS相比,PFCS具有良好的混凝性能,COD、TN得到较好去除,分离去除了大量有机物,其中包括有机氮;(2)PFCS混凝产生的絮体聚积在沉淀池底部,与PFS底泥相比,有效地抑制了底泥中COD、氨氮等的释放,强化了前置分离的效果;(3)PFCS优良的底泥释放抑制能力来源于铜对底泥中微生物明显的抑制能力,有效地减弱了微生物活动对污染物的释放,且抑制时间大于一般污水处理厂的排泥时间(12 h~24 h);(4)PFCS在通常用量(30 mg·L-1~60 mg·L-1)时,沉后水中铜离子浓度低于0.5 mg·L-1,符合国家污水排放一级标准。因此,前置混凝中引入PFCS,大比例分离有机物及有机氮,抑制底泥污染物释放,更好地强化了前置强化混凝系统的净水效果。

贡建桥[8](2019)在《芬顿氧化与两段混凝工艺深度处理熟料造纸染色废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熟料造纸染色废水主要特点是难降解有机物浓度高、色度大,采用传统的物化+生化处理的办法很难达标,必须经过深度净化处理。并且大多数乡镇造纸行业废水处理技术设备不完善,因此,寻求高效、经济的熟料造纸染色废水深度处理技术十分迫切。以造纸厂二级生化处理出水为研究对象,利用芬顿氧化强化两段混凝工艺对某乡镇企业熟料造纸染色废水进行深度净化,试验分为两大部分:(1)混凝沉淀预处理,去除部分有机污染物。(2)混凝沉淀出水进行芬顿氧化强化混凝处理,很大程度上降低有机污染物浓度、色度及浊度等指标,使出水达到排放标准。运用正交试验和单因素轮换法分析主要影响因素对COD、色度、浊度去除率的影响效果,得出每个因素与各项指标去除率的关系曲线,进而确定最佳运行参数。混凝沉淀处理试验运用单因素轮换法考察四种不同混凝剂投加量、反应体系pH值、助凝剂投加量对熟料造染色废水COD、色度、浊度三项指标的去除效果,试验结果表明:不改变原有pH值的条件下,混凝剂种类为聚合氯化铝(PAC)与聚丙烯酰胺(PAM)复配使用效果最佳。混凝沉淀预处理能够很大程度上使废水各项指标得到改善。芬顿氧化强化混凝处理试验以混凝沉淀出水为研究对象,运用正交试验法考察芬顿氧化过程中H2O2投加量、Fe2+投加量、反应体系pH值、反应时间四个主要影响因素对熟料造染色废水COD去除率的影响水平大小,随后采用单因素轮换法考察单个因素对芬顿氧化去除效果,根据每个因素与各项指标去除率的关系曲线确定芬顿氧化最佳运行条件及参数。试验结果表明芬顿氧化之后COD、色度、浊度值有很大幅度降低。在芬顿氧化最佳运行参数基础上,回调体系pH值至碱性沉淀时加入混凝剂PAM进行强化混凝,能有效提高COD去除率,使COD浓度降至50 mg/L以下。废水经芬顿氧化和两段混凝工艺处理之后,主要难降解指标能够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的一级A标准,可作生产回用、土地利用或排放至附近河流。

任宇霞[9](2019)在《强化混凝特征及季节适应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混凝是水处理的重要手段,对下游工艺如沉淀、过滤、消毒、膜处理甚至生物处理等影响深远。前置混凝分离生物处理组合工艺是对污水进行强化混凝预处理,降低水中难降解有机物、总磷、有机氮,调节水质,使之适应后续生物处理的工艺。该工艺在提高反应效率和工艺灵活性、适应性的同时,大大降低了设施容积,降低了构建成本,是极具潜力的水处理工艺。但温度对混凝过程影响很大,常温(1530℃)下效率一般较高,但低温对此工艺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文研究低温对强化混凝过程的影响,通过自制混凝剂,利用膜分离分级、排阻色谱分离分级、三维荧光光谱(3DEEM)和紫外差异分析等技术研究常温、低温(25℃)条件下强化混凝对溶解性有机物、溶解性有机氮等的去除特征及其对后续生物处理的影响。结果表明,常温下氯化铝(AlCl3)、聚合氯化铝(PACl)和自制混凝剂混凝后浊度去除率和颗粒态COD、N去除率,胶态COD、N去除率高度相关;与相应溶解态指标关系不明确。混凝对溶解性有机物荧光响应值的去除率远高于溶解态COD的去除率。溶解性有机氮(DON)是除颗粒氮(PN)和胶态氮(CN)外,前置混凝分离去除总氮(TN)的主要部分。低温对强化混凝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低温抑制上述3种混凝对浊度和COD去除,且抑制程度依次为AlCl3>PACl>自制混凝剂;低温对颗粒态、胶态和溶解态COD、N的混凝去除效果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且对颗粒态和胶态COD、N的负面影响较大。低温原水溶解性有机物荧光响应值较常温原水大幅度升高。低温混凝对荧光响应值及紫外差异吸收的影响较常温更为显着。低温条件下,自制混凝剂对TN、DN及DON的去除率较常温略有提高,保持了对PN和CN的去除能力,投量为30mg/L以上时,DON去除率约为28.5%41.7%,而常温仅为17%31.4%。采用前置混凝分离去除大量COD和一定量的TN,能大幅减少曝气池停留时间,稳定TN控制效果。因而冬季采用自制混凝剂等低温适应性强的混凝剂强化前置混凝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生化效率降低的缺点,缓解脱氮压力,稳定处理效果。

杨晨希[10](2018)在《石油磺酸钠生产废水复合强氧化处理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烷基苯磺酸钠作为一种石油钻探开采时用以提高原油采收率的驱油剂,其生产废水中含有大量的亚硫酸盐、少量的磺酸钠以及石油类物质,并且直接排入环境中后会造成水体污染、生态失衡、环境介质的破坏。高级氧化技术具有氧化能力强、无二次污染、无选择性等优点。鉴于科研实践需要,通过研究各因素对石油磺酸钠生产废水COD降解效果的影响,完善其相关理论,完成了复合强氧化技术从小试到中试的实践应用。首先通过实验室小试研究,研究了单独O3氧化技术、光催化臭氧氧化技术以及双氧水强化臭氧-空气混合曝气氧化技术处理石油磺酸钠废水。对O3、O3/UV、O3/UV/TiO2三种氧化工艺降解磺酸钠废水COD的效果进行比较,实验发现:COD降解效率顺序为O3/UV/TiO2>O3>O3/UV,当反应120min时,O3、O3/UV、O3/UV/TiO2三种氧化工艺均能达到99%以上的降解率,即可达标排放,之后趋于稳定。为了提高降解速率,采用H2O2预处理、复合臭氧氧化技术进行深度处理。最佳工艺为:5L废水,投加250mL双氧水,空气量设置为1m3/h,产臭氧氧气量为10L/h,臭氧机产臭氧电流设置为0.4A。此工艺可将COD达标处理时间缩短至40min,极大的提高了降解速率。通过对不同反应体系下的废水降解趋势进行分析讨论,进一步探讨机理,解释反应现象存在的原因,为石油磺酸钠生产废水提供处理手段。通过中试实验研究,考察了曝气量、臭氧发生功率、初始pH值、H2O2投加量对废水COD降解效率的影响。中试实验设计水量为100L/h,随着曝气量的增加,COD的降解效率有明显提高,但过大的曝气量会增大废水处理成本,因此曝气量设置为10m3/h。经实验研究发现臭氧发生功率不是越大越好,主要是因为过高的臭氧浓度生成更多的·OH,加剧了自由基间的碰撞,造成了体系中氧化剂的减少,降低了氧化效率。经研究,单独空气与单独臭氧氧化均符合二级反应动力学。并且进行了间歇式连续运行实验,H2O2投加量设置为10L,空气曝气量为10m3/h,臭氧发生功率为200W,反应4个小时COD可降至60mg/L以下,HRT=4h,最终排水均在60mg/L以下,磺酸钠和TOC的去除率分别可达到96.3%、30.5%,出水水质稳定,符合《石油炼制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1571-2015),说明了复合强氧化技术对磺酸钠生产废水降解的可行性,为我国此类废水提供技术手段与参考价值。

二、造纸废水复合混凝分离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造纸废水复合混凝分离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聚合硫酸铜铁(PFCS)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混凝机理
        1.1.2 混凝效果的影响因素
    1.2 水处理中常用混凝剂
        1.2.1 有机絮凝剂
        1.2.2 无机混凝剂
        1.2.3 复合混凝剂
    1.3 前置混凝的应用及其对生物脱氮的影响
        1.3.1 前置混凝的应用
        1.3.2 前置混凝对生物脱氮的影响
    1.4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4.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课题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用水
        2.2.2 混凝剂的制备
        2.2.3 结构分析实验
        2.2.4 混凝实验
        2.2.5 底泥释放实验
        2.2.6 底泥灭菌实验
        2.2.7 微生物的取样与培养
        2.2.8 SBR生物反应实验
第三章 聚合硫酸铜铁(PFCS)的结构形态及对水质净化的影响
    3.1 混凝剂的形态结构分析
        3.1.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3.1.2 X-射线衍射(XRD)分析
    3.2 投加混凝剂对水质净化的影响
        3.2.1 混凝剂投量与浊度的去除效果
        3.2.2 混凝剂投量与TN的去除效果
        3.2.3 投加量对沉后水中TP、DON和 COD的影响
        3.2.4 投加量对沉后水中铜残余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聚合硫酸铜铁底泥对水质的影响
    4.1 底泥对上覆水中COD、硝态氮和氨氮的影响
    4.2 底泥中微生物的数目
    4.3 底泥中微生物对于上覆水体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前置混凝对生物脱氮的影响
    5.1 PFCS对硝化反应中氨氮去除速率的影响
    5.2 PFCS对反硝化反应中TN去除速率的影响
    5.3 前置混凝对生物处理的影响
        5.3.1 前置混凝对COD去除的影响
        5.3.2 前置混凝对TN去除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

(2)制浆造纸废水处理工艺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制浆造纸废水来源与特点
        1.1.1 研究背景
        1.1.2 制浆造纸废水来源与特点
    1.2 国内外制浆造纸废水处理方法
        1.2.1 废水初级处理
        1.2.2 废水生化处理技术
        1.2.3 废水深度处理技术的发展现状
    1.3 国内外制浆造纸废水处理工艺及应用
    1.4 工艺方案的选择原则
    1.5 扬州市某制浆造纸公司废水的来源与特点
    1.6 研究目标、意义、方法与内容
        1.6.1 研究目标
        1.6.2 研究意义
        1.6.3 研究方法
        1.6.4 研究内容
        1.6.5 技术路线
第2章 废水处理厂处理工艺和存在问题分析
    2.1 扬州某制浆造纸公司废水处理工艺简述
        2.1.1 废水处理厂概况
        2.1.2 废水处理厂工艺流程简述
        2.1.3 废水处理厂实际运行处理效果
    2.2 扬州某制浆造纸公司废水处理工艺存在问题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扬州某制浆造纸公司废水处理工艺研究
    3.1 制浆造纸废水生化处理工艺升级改造方案
        3.1.1 生化处理工艺改造方案
        3.1.2 厌氧反应器选型
        3.1.3 A/O工艺改造可行性试验研究
    3.2 制浆造纸废水深度处理工艺升级改造方案
        3.2.1 深度处理改造方案
        3.2.2 芬顿工艺参数研究
        3.2.3 芬顿氧化处理试验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制浆造纸废水处理工艺改造设计及运行效果
    4.1 处理工艺改造设计
        4.1.1 进出水参数
        4.1.2 主要处理工艺流程及简述
    4.2 废水处理工艺改造后运行效果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制浆造纸废水处理改造经济效益分析
    5.1 改造工程投资
    5.2 废水处理运行费用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存在问题及困难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造纸污泥基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制备、效能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引言
    1.1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2.1 研究内容
        1.2.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 本文的特色及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染料废水的研究现状
        2.1.1 染料废水的特点
        2.1.2 染料废水的处理方法
    2.2 化学絮凝剂的研究现状
    2.3 生物质基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研究现状
        2.3.1 纤维素基有机高分子絮凝剂
        2.3.2 壳聚糖基有机高分子絮凝剂
        2.3.3 淀粉基有机高分子絮凝剂
        2.3.4 海藻酸钠基有机高分子絮凝剂
        2.3.5 木质素基有机高分子絮凝剂
    2.4 造纸污泥综合利用的研究现状
    2.5 天然高分子絮凝剂的构效关系的研究
        2.5.1 天然高分子絮凝剂的构效关系研究的必要性
        2.5.2天然高分子絮凝剂的构效关系的研究现状
第三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原料
        3.1.2 实验药品
        3.1.3 实验仪器及设备
        3.1.4 实验水样
    3.2 混凝剂和絮凝剂的制备
        3.2.1 造纸污泥基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的制备
        3.2.2 不同碱化度(B)的聚合氯化铝的制备方法
        3.2.3 商业级絮凝剂的制备
    3.3 混凝剂及絮凝剂的结构表征
        3.3.1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
        3.3.2 电荷密度分析
        3.3.3 Zeta电位分析
        3.3.4 分子量
        3.3.5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3.3.6 透射电镜(TEM)分析
        3.3.7 扫描电镜(SEM)分析
    3.4 混凝-絮凝实验及水质测试方法
        3.4.1 混凝-絮凝烧杯实验
        3.4.2 水质测试方法
    3.5 混凝-絮凝动力学过程
        3.5.1 光散射颗粒仪动态监测
        3.5.2 絮体特性指数计算方法
第四章 造纸污泥基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的制备及结构调控
    4.1 接枝共聚法合成造纸污泥基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的工艺优化
        4.1.1 引发剂KPS的投加量对絮凝剂效能的影响
        4.1.2 反应温度对絮凝剂效能的影响
        4.1.3 DMC的投加量对絮凝剂效能的影响
        4.1.4 DMC的投加方式对絮凝剂效能的影响
        4.1.5 搅拌速度对絮凝剂效能的影响
    4.2 醚化法合成造纸污泥基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的工艺优化
        4.2.1 NaOH的投加量对絮凝剂效能的影响
        4.2.2 GTA的投加量对絮凝剂效能的影响
        4.2.3 反应温度对絮凝剂效能的影响
    4.3 小结
第五章 造纸污泥基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的分子构型与其絮凝行为的关系研究
    5.1 不同结构的造纸污泥基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的结构表征
        5.1.1 FTIR分析
        5.1.2 TEM及SEM分析
        5.1.3 XPS分析
        5.1.4 电荷密度、分子量及不同pH条件下絮凝剂的zeta电位分析
    5.2 造纸污泥基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的分子构型对其絮凝脱色性能的影响研究
        5.2.1 投加量对絮凝脱色性能的影响
        5.2.2 水样初始pH对絮凝行为的影响
        5.2.3 天然有机质及无机悬浮颗粒对絮凝行为的影响
    5.3 不同分子构型的造纸污泥基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的絮凝机理分析
    5.4 经济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造纸污泥基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的电荷密度及分子量与其絮凝行为的关系研究
    6.1 不同电荷密度及分子量的PS-g-DMC的结构表征
        6.1.1 FTIR分析
        6.1.2 电荷密度、分子量及zeta电位分析
        6.1.3 XPS分析
    6.2 不同电荷密度及分子量的PS-g-DMC的絮凝效能
        6.2.1 絮凝剂的投加量对絮凝脱色性能的影响
        6.2.2 水样初始pH对絮凝性能的影响
    6.3 不同电荷密度及分子量的PS-g-DMC的絮凝机理分析
    6.4 成本分析
    6.5 小结
第七章 造纸污泥基有机高分子絮凝剂与市售混凝剂/絮凝剂的对比研究
    7.1 碱木素与商业级木质素的结构表征
        7.1.1 FTIR分析
        7.1.2 粒径分布
    7.2 PS-g-DMC与LBF的结构表征
        7.2.1 FTIR分析
        7.2.2 Zeta电位、电荷密度及分子量
        7.2.3 XPS分析
        7.2.4 TEM
    7.3 PS-g-DMC与LBF的絮凝行为对比研究
        7.3.1 投加量对絮凝性能的影响
        7.3.2 水样pH对PS-g-DMC和LBF的絮凝性能的影响
    7.4 PS-g-DMC与商业级混凝剂/絮凝剂的絮凝行为对比研究
        7.4.1 不同混凝-絮凝体系的脱色效果
        7.4.2 水样pH对不同混凝-絮凝体系的絮凝行为的影响
    7.5 小结
第八章 造纸污泥基絮凝剂与PAC复合及复配使用的效能及作用机制研究
    8.1 PAC&PS-g-DMC复合混凝剂的混凝行为及作用机制研究
        8.1.1 PAC&PS-g-DMC复合混凝剂的结构表征
        8.1.2 PAC/PS-g-DMC质量比及B值对复合混凝剂的混凝行为的影响
        8.1.3 水样pH对复合混凝剂的混凝行为的影响
    8.2 PAC与PS-g-DMC复配混凝体系的混凝行为及作用机制研究
        8.2.1 PAC/PS-g-DMC质量比及B值对复配混凝体系的混凝行为的影响
        8.2.2 水样pH对PAC+PS-g-DMC复配混凝体系的混凝行为的影响
    8.3 小结
第九章 造纸污泥基絮凝剂在实际印染废水处理中的效能及作用机制研究
    9.1 PS-g-DMC单独使用时与PAC的混凝行为对比研究
        9.1.1 PAC和PS-g-DMC的混凝效果
        9.1.2 水样pH对PAC和PS-g-DMC混凝行为的影响
    9.2 PS-g-DMC和CPAM与PAC复配使用时的助凝效果的对比研究
        9.2.1 不同混凝体系的混凝效能
        9.2.2 水样pH对不同混凝体系的混凝行为的影响
    9.3 二次混凝体系的混凝脱色效能及作用机制研究
        9.3.1 PAC→PS-g-DMC二次混凝体系在实际印染废水处理中的混凝效果
        9.3.2 PAC和PS-g-DMC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
        9.3.3 PAC→PS-g-DMC二次混凝体系处理酸化后印染废水的混凝行为
    9.4 小结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10.1 研究结论
    10.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晶种介导强化化学沉淀法除钙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废纸造纸废水概况
        1.2.1 废纸造纸生产工艺
        1.2.2 废纸造纸废水的来源及特性
        1.2.3 废纸造纸废水处理工艺
    1.3 钙处理的研究进展
        1.3.1 化学沉淀法
        1.3.2 吸附法
        1.3.3 膜分离法
        1.3.4 电化学法
        1.3.5 生物矿化法
        1.3.6 离子交换法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药品与材料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现状调研
        2.2.2 化学沉淀法除钙研究
        2.2.3 晶种介导强化化学沉淀除钙研究
第三章 嘉兴市造纸企业废水处理现状调研
    3.1 引言
    3.2 嘉兴市造纸企业现状全面调研
        3.2.1 造纸企业基本情况
        3.2.2 产能与原材料
        3.2.3 废水排放情况
    3.3 典型造纸企业废水处理现状调研
        3.3.1 造纸废水处理工艺
        3.3.2 各单元出水水质
        3.3.3 终沉池出水水质特征
        3.3.4 终沉池出水结垢倾向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化学沉淀法除钙技术研究
    4.1 引言
    4.2 碳酸钙溶液的离子形态
        4.2.1 物质组成
        4.2.2 pH对碳酸钙溶液离子浓度的影响
    4.3 沉淀剂选择
        4.3.1 碱类
        4.3.2 碳酸盐类
    4.4 沉淀剂投加方案
        4.4.1 沉淀剂投加量的确定
        4.4.2 三种投加方案去除效果及经济性比较
    4.5 小结
第五章 晶种介导强化化学沉淀法除钙研究
    5.1 引言
    5.2 晶种介导强化钙离子去除效果
        5.2.1 晶种介导强化钙离子去除有效性及优化
        5.2.2 药剂投加量优化
        5.2.3 搅拌因素优化
    5.3 晶种介导强化钙离子沉淀中试试验
        5.3.1 晶种介导强化除钙效果试验
        5.3.2 晶种介导强化沉淀技术降低药剂成本试验
    5.4 晶种介导强化化学沉淀法除钙机理研究
        5.4.1 晶种介导对临界过饱和度的影响
        5.4.2 晶种介导对碳酸钙表观活化能的影响
        5.4.3 沉淀产物形态分析
        5.4.4 晶种介导强化化学沉淀法除钙机制
    5.5 小结
第六章 晶种介导强化化学沉淀除钙工程应用研究
    6.1 工程现状
        6.1.1 基本情况
        6.1.2 处理工艺
    6.2 工程设计
        6.2.1 处理工艺确定
        6.2.2 工艺流程
        6.2.3 晶种介导脱钙池设计
    6.3 处理效果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创新及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5)制浆造纸废水深度处理试验研究及工程化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造纸产业现状
        1.1.2. 制浆造纸废水的危害
        1.1.3. 制浆造纸废水深度处理的必要性
    1.2. 制浆造纸废水的来源及组成
        1.2.1. 制浆造纸工艺流程及废水来源
        1.2.2. 制浆造纸废水组成
    1.3. 制浆造纸废水深度处理的研究现状
        1.3.1. 物理法
        1.3.2. 物理化学法
        1.3.3. 化学方法
        1.3.4. 生物处理法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标
    1.5. 技术路线
2. 企业基本概况
    2.1. A企业造纸及废水处理工艺
        2.1.1. A企业基本情况
        2.1.2. A企业污水处理工艺流程
        2.1.3. 草浆造纸废水的特点
    2.2. B企业造纸及污水处理工艺
        2.2.1. B企业基本情况
        2.2.2. B企业污水处理工艺流程
        2.2.3. 化机浆造纸废水的特点
    2.3. C企业制浆及污水处理工艺
        2.3.1. C企业基本情况
        2.3.2. C企业污水处理工艺流程
        2.3.3. APMP制浆造纸废水的特点
    2.4. 本章小结
3. 试验材料及试验内容
    3.1. 试验废水的来源及水质
    3.2. 试验仪器
    3.3. 试验药品
    3.4. 指标分析方法
    3.5. 试验内容
4. 混凝沉淀试验研究
    4.1. 混凝剂的选择
    4.2. 混凝沉淀的试验方法
    4.3. 混凝沉淀结果与讨论
        4.3.1. 快速搅拌时间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4.3.2. 助凝剂投加量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4.3.3. 混凝剂投加量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4.4. 混凝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Fenton氧化试验研究
    5.1. Fenton氧化理论计算
    5.2. Fenton氧化试验方法
    5.3. B企业Fenton试验结果与讨论
        5.3.1. 废水初始pH对COD去除率的影响
        5.3.2. H_2O_2投加量对COD去除率的影响
        5.3.3. [H_2O_2]/[Fe~(2+)]摩尔比对COD去除率的影响
        5.3.4. 反应时间对COD去除率的影响
    5.4. C企业Fenton试验结果与讨论
        5.4.1. 废水初始pH对COD去除率的影响
        5.4.2. H_2O_2投加量对COD去除率的影响
        5.4.3. [H_2O_2]/[Fe~(2+)]摩尔比对COD去除率的影响
        5.4.4. 反应时间对COD去除率的影响
        5.4.5. 混凝出水调节pH与不调节pH对比试验研究
    5.5. Fenton氧化试剂投加方式试验研究
        5.5.1. 试验方法
        5.5.2. 试验结果与讨论
    5.6. Fenton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工程应用研究
    6.1. A企业工程应用情况分析
        6.1.1. 主要构筑物及设计参数
        6.1.2. 深度处理运行效果分析
        6.1.3. 深度处理药剂运行成本
    6.2. B企业工程应用情况分析
        6.2.1. 主要构筑物及设计参数
        6.2.2. 深度处理运行效果分析
        6.2.3. 深度处理药品运行成本
    6.3. C企业工程应用情况分析
        6.3.1. 主要构筑物及设计参数
        6.3.2. 深度处理运行效果分析
        6.3.3. 深度处理药品运行成本
    6.4. 运行结果对比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不足与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校期间学术实践研究成果
致谢

(6)亚麻碱性亚硫酸盐法制浆制浆废液的处理和利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概述
    1.2 我国制浆造纸行业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1.3 造纸植物纤维原料概述
    1.4 化学法制浆概述
    1.5 化学法制浆废液
    1.6 化学法制浆废液的处理方式
        1.6.1 混凝法
        1.6.2 膜分离技术
        1.6.3 高级氧化法
        1.6.4 生物法
    1.7 化学法制浆废液中木质素的资源化利用
        1.7.1 木质素
        1.7.2 木质素的分离
        1.7.3 木质素的应用
    1.8 论文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1.8.1 研究对象
        1.8.2 研究内容
        1.8.3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原料和方法
        2.1.1 实验原料
        2.1.2 主要化学药品及设备
        2.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2.1.4 实验流程
    2.2 实验方法
        2.2.1 化学组分测定
        2.2.2 酸析处理
        2.2.3 混凝处理
        2.2.4 PAC/PAM复配絮凝处理
        2.2.5 活性污泥处理
        2.2.6 芬顿处理
        2.2.7 木质素的分离与表征
        2.2.8 活性炭的制备
        2.2.9 活性炭的表征
3 结果与讨论
    3.1 废液化学组分分析的研究
    3.2 废液的处理
        3.2.1 酸析处理
        3.2.2 混凝剂处理对废液特性的影响
        3.2.3 PAC/PAM复配的处理效果
        3.2.4 活性污泥处理
        3.2.5 芬顿处理
    3.3 木质素的分离与表征
        3.3.1 红外光谱分析
        3.3.2 热重分析
    3.4 活性炭的表征
        3.4.1 酸析木质素的化学组分分析
        3.4.2 活性炭的表面形貌分析
        3.4.3 活性炭的N_2等温吸附脱附曲线
        3.4.4 活性炭的孔径分析
        3.4.5 活性炭的XRD分析
4 结论
    4.1 全文总结
    4.2 论文的创新点
    4.3 论文的不足之处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论文发表情况
8 致谢

(7)污水前置分离混凝剂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用水
    1.2 实验方法
    1.3 混凝剂制备
    1.4 混凝实验
    1.5 底泥释放实验
    1.6 底泥灭菌实验
    1.7 微生物的取样与培养
2 结果与讨论
    2.1 前置混凝对出水浊度、TN和COD去除率的影响
    2.2 底泥的释放
    2.3 底泥中的微生物数目
    2.4 铜离子残余
3 结论

(8)芬顿氧化与两段混凝工艺深度处理熟料造纸染色废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造纸废水处理现状
        1.2.2 混凝技术研究现状
        1.2.3 高级氧化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用水
    2.2 处理工艺确定
        2.2.1 工艺选择影响因素和原则
        2.2.2 芬顿氧化技术确定
        2.2.3 两段混凝工艺选择原则
    2.3 试验方案
        2.3.1 试验药品、主要仪器及用具
        2.3.2 混凝处理试验方案
        2.3.3 芬顿氧化处理试验方案
        2.3.4 芬顿氧化强化后段混凝处理试验方案
    2.4 试验方法
        2.4.1 单因素轮换试验法
        2.4.2 正交试验法
        2.4.3 指标测定方法
        2.4.4 分析方法
3 混凝处理试验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
    3.1 最佳混凝剂种类的确定
        3.1.1 不同混凝剂去除熟料造纸染色废水COD效果
        3.1.2 不同混凝剂去除熟料造纸染色废水色度效果
        3.1.3 不同混凝剂去除熟料造纸染色废水浊度效果
    3.2 pH值对混凝处理效果的影响
    3.3 PAC与 PAM复配对混凝处理效果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芬顿氧化试验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
    4.1 芬顿氧化处理熟料造纸染色废水影响因素
        4.1.1 芬顿氧化影响因素
        4.1.2 H_2O_2 理论投加量
        4.1.3 正交试验设计
    4.2 芬顿氧化单因素影响试验
        4.2.1 H_2O_2 投加量对芬顿氧化处理效果的影响
        4.2.2 硫酸亚铁投加量对芬顿氧化处理效果的影响
        4.2.3 pH值对芬顿氧化处理效果的影响
        4.2.4 反应时间对芬顿氧化处理效果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5 芬顿氧化强化混凝试验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
    5.1 混凝剂的选择及投加对终端出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5.2 pH值对芬顿氧化强化混凝处理效果的影响
    5.3 最佳运行条件试验效果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9)强化混凝特征及季节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1.1 污水处理现状
        1.1.2 低温污水处理研究的必要性
    1.2 混凝及其应用
        1.2.1 混凝的涵义
        1.2.2 混凝机理
        1.2.3 混凝处理的对象
    1.3 混凝剂研究发展现状
        1.3.1 无机混凝剂
        1.3.2 有机高分子混凝剂
        1.3.3 复合混凝剂
        1.3.4 生物絮凝剂
    1.4 研究目的与内容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试验内容及分析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模拟水样的制备
        2.2.2 混凝剂的制备与表征
        2.2.2.1 混凝剂的制备
        2.2.2.2 扫描电镜
        2.2.2.3 红外光谱
    2.3 混凝试验及指标测定
        2.3.1 混凝试验
        2.3.2 常规指标检测
        2.3.2.1 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
        2.3.2.2 化学氧化需氧量(COD)
        2.3.2.3 高效体积排阻色谱
        2.3.2.4 三维荧光光谱分析
        2.3.2.5 絮体生成过程分析
        2.3.2.6 扫描电镜分析
第三章 低温、常温强化混凝效果
    3.1 混凝对颗粒物、有机物去除效果
    3.2 自制混凝剂混凝絮体
        3.2.1 絮体的形成与破碎
        3.2.2 扫描电镜下絮体形态
    3.3 强化混凝有机物去除特征
        3.3.1 膜分级
        3.3.2 排阻色谱分级
    3.4 强化混凝荧光光谱特征
    3.5 强化混凝紫外光谱特征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低温、常温强化混凝除氮特征
    4.1 总氮TN混凝效果
    4.2 氮的分级去除特征
    4.3 氮的分类去除特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10)石油磺酸钠生产废水复合强氧化处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石油磺酸钠生产废水的产生、特点及危害
        1.2.1 石油磺酸钠生产废水的产生
        1.2.2 石油磺酸钠生产废水的特点
        1.2.3 石油磺酸钠生产废水对环境的危害
        1.2.4 石油磺酸钠废水国家工业排放标准
    1.3 臭氧及臭氧复合高级氧化技术
        1.3.1 臭氧的制备
        1.3.2 臭氧氧化技术
        1.3.3 O_3/H_2O_2复合氧化技术
        1.3.4 O_3/UV/TiO_2复合氧化技术
    1.4 石油磺酸钠废水的处理研究进展
        1.4.1 传统工艺处理含亚硫酸盐废水
        1.4.2 高级氧化技术处理磺酸钠废水
    1.5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与实验设备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1.3 实验废水水质
    2.2 小试实验装置与方法
    2.3 水质检测项目及分析方法
        2.3.1 水质分析方法
        2.3.2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标准曲线的绘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复合强氧化技术处理磺酸钠生产废水
    3.1 空气氧化磺酸钠废水
    3.2 臭氧氧化磺酸钠废水
        3.2.1 不同氧气量产臭氧对COD降解效率的影响
        3.2.2 不同臭氧发生电流对COD降解效率的影响
    3.3 光催化臭氧氧化技术降解磺酸钠废水
    3.4 复合强氧化技术
        3.4.1 双氧水投加量的确定
        3.4.2 双氧水强化空气-臭氧混合曝气工艺降解磺酸钠废水
        3.4.3 双氧水投加量对磺酸钠废水降解的影响
        3.4.4 最佳复合强氧化处理工艺对磺酸钠废水降解效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试系统处理磺酸钠废水
    4.1 中试实验工艺流程设计
        4.1.1 中试规模及处理目标
        4.1.2 中试实验工艺流程
    4.2 中试单因子优化结果与讨论
        4.2.1 双氧水投加量对磺酸钠废水降解率的影响
        4.2.2 空气氧化降解磺酸钠生产废水
        4.2.3 臭氧氧化降解磺酸钠废水COD
        4.2.4 初始pH对磺酸钠废水降解效率的影响
    4.3 石油磺酸钠废水连续运行实验
    4.4 复合强氧化工艺处理磺酸钠废水的效益分析
        4.4.1 经济效益
        4.4.2 环境效益及社会效益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造纸废水复合混凝分离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聚合硫酸铜铁(PFCS)的研究与应用[D]. 张翔. 山西大学, 2021(12)
  • [2]制浆造纸废水处理工艺研究与实践[D]. 倪静. 扬州大学, 2021(08)
  • [3]造纸污泥基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制备、效能及作用机制研究[D]. 郭康鹰. 山东大学, 2021(11)
  • [4]晶种介导强化化学沉淀法除钙技术研究[D]. 周高燕. 浙江大学, 2021(09)
  • [5]制浆造纸废水深度处理试验研究及工程化应用[D]. 李伟利. 郑州大学, 2020(02)
  • [6]亚麻碱性亚硫酸盐法制浆制浆废液的处理和利用的研究[D]. 王潇. 天津科技大学, 2020(08)
  • [7]污水前置分离混凝剂及其应用研究[J]. 张翔,刘海龙. 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2)
  • [8]芬顿氧化与两段混凝工艺深度处理熟料造纸染色废水研究[D]. 贡建桥. 河北农业大学, 2019(03)
  • [9]强化混凝特征及季节适应性研究[D]. 任宇霞. 山西大学, 2019(01)
  • [10]石油磺酸钠生产废水复合强氧化处理技术研究[D]. 杨晨希.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8(05)

标签:;  ;  ;  ;  ;  

造纸废水复合混凝分离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