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专业实践环节教学改革研究

电气专业实践环节教学改革研究

一、电气专业实践环节教学改革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魏利胜,王宁,娄柯[1](2021)在《新工科视野下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培养模式探讨》文中指出在新工科教育背景下,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已成为高等教育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以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改革与实践研究为契机,以文理学科交叉、理论与实践相融合为基础,探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路径改革,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提升工程创新力,促进知识结构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期望通过工程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为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新工科人才提供有益的尝试。

何宝兰[2](2021)在《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中职《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编程》课程开发研究》文中提出目前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培养的人才仍不能满足智能制造发展的需求。因此,亟需对中职工业机器人专业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教育教学改革微观层面最为关键的环节为课程开发。《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编程》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工业机器人专业技能模块的核心课程。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法应用于课程开发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本研究基于典型工作任务进行中职《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编程》课程的开发,以培养符合智能制造产业需求的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编程人才。本研究首先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相关课程改革、课程开发和工业机器人专业教学的研究现状,理清课程开发思路,界定核心概念。接着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及比较研究法深入企业和中职学校进行调研,了解企业对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编程人才需求、中职《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编程》课程开设与教学现状等,通过调研发现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编程人才供需不匹配的问题。针对该问题,从以下八个方面开展《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编程》课程开发研究工作。第一,通过企业实践专家研讨会确定了三大典型工作任务;第二,具体分析了典型工作任务: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与编程调试;第三,基于对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对《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编程》课程进行定位,制定了《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编程》课程标准;第四,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确立了课程目标;第五,围绕工业机器人操作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考虑学校教学条件等实际情况确定了课程学习内容;第六,设计了融入思政元素的五大学习情境及对应的学习任务;第七,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设计了与生产过程对接的教学实施;第八,开发了课程资源及制定了课程评价方案等。最后开展了《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编程》课程教学实施研究。将开发的《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编程》课程应用于中职学校工业机器人专业,以学习任务:物料搬运实例为例撰写了教学实施案例,为《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编程》课程的实施提供参考。教学实施表明,开发的《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编程》课程提高了学生操作、编程、调试工业机器人等专业技能,增强了学生独立解决工程项目的核心竞争力,培养了学生细心、专注、自信等良好的品质。

文艳宇[3](2021)在《“互联网+”背景下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信息化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以柳州市交通学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国家对职业教育的信息化教学改革非常重视,出台了多项政策支持和鼓励职业教育开展深度信息化教学改革研究。目前,对于教育的信息化教学改革研究有较多的研究成果,针对职业教育的信息化教学研究项目也很多。但是,对于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信息化教学改革研究却比较少。因此,立足于当前“互联网+”的环境背景,研究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信息化教学改革实施方法,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专业教学深度融合,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促进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论文研究的内容是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信息化教学改革框架及具体实施路径。首先是通过文献研究法对“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学改革成果和文献资料进行了搜集、整理和分析,形成了对本研究问题的初步认识。然后,通过调查问卷及访谈的形式,综合分析当前广西中职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信息化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现状和问题,结合“互联网+”环境下的学情特点,分析样本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进行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了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改革框架。此框架设计包含课程内容整合、信息化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资源库建设、评价模式改革、以及教师信息化能力培养和信息化教学配套设施建设六个方面。以解决信息化教学改革如何有效实施的问题。首先,选择符合现代教学特点和学生学情的信息化教学方法,开展信息化教学实践。然后,结合信息化教学方法开展的需要,并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培养规律,进行课程的信息化整合,使课程内容既能满足专业教学的培养目标要求,又能很好的适应信息化教学的开展。依据课程内容,以及信息化教学开展的需要,创建信息化教学资源,将各专业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行分类整理形成教学资源库,以供教师和学生使用。探索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新评价体系,对信息化教学改革后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核。同时做好教师信息化能力的培养和信息化教学软硬件设施设备的建设,为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开展提供有力的保障。本次研究选取柳州市交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作为试点,按照制定的信息化教学改革框架设计方案,在本专业2018级教学班中随机抽取三个班进行改革探索,并与另外三个班级做对比分析。经过一轮深度的信息化教学改革,对试点班级和普通班级进行学习效果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以移动信息化学习方法为导向的课程内容整合,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得到了拓展,课程内容呈现更多样的表现形式,有利于信息化教学的开展。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内容的整合,线上与线下课程内容相结合,打破传统课堂的时间和空间壁垒,平衡优质教学资源,丰富教学知识面,拓宽学生的视野,有助于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第二,以“混合教学模式”为主的多种信息化教学方法在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改变了原有的专业课堂沉闷、枯燥的氛围,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而有趣味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第三,“教、学、测、评”四位一体的规范化教学资源库建设,方便专业教师对资源库的使用,同时也为学生获取专业信息资源提供便利。教学资源库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有助于专业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有效实施,是信息化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第四,建立以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多元主体教学评价体系,利用大数据和信息化技术,改革原有的单一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对学习者的评价更加客观和公正,提升学习者的学习信心,有助于教学的良性发展。第五,加强教师信息化能力的培养,创建具有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是进行专业信息化教学改革的重要条件。同时,创建数字化教学平台,引进先进的信息化教学设备,维护优质的网络教学环境,也是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必要保证。

李皓[4](2021)在《基于BIM技术的中职《供配电技术》课程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力行业是维持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产业,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新设备的投入使用,企业对相关技术人才的需求仍在增加。而中职学校是培养一线工人和初、中级技能型人才的摇篮,支撑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供配电技术》课程作为中职学校电气类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仍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脱节,强电实训课程难开展,教学资源不足等,有待进一步的改革完善。另一方面,BIM技术作为新兴发展的建筑行业高新科技,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发展,利用其强大的可视化三维建模能力可以为《供配电技术》创建虚拟的工作环境和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本研究采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开发模式,结合BIM技术进行中职《供配电技术》课程开发研究。首先,通过搜集与整理文献进行文献分析,了解当前课程开发模式和BIM技术的发展趋势,并依据自身所研究的对象及内容,对相关理念进行界定与阐述。其次,针对中职《供配电技术》课程教学现状进行实际调查与数据分析,得出中职《供配电技术》存在的问题。通过各大招聘网站的岗位信息收集和对一线运行人员进行访谈,提炼出《供配电技术》课程对应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依次进行行动领域的归纳、学习领域的转换和学习情境的设计。利用BIM技术进行虚拟工作环境和工作设备三维模型的创建以及微视频教学资源和课件的设计,使学生能更直观、更全面地进行学习。最后选取案例在中职学校实践,对反馈结果进行分析,提出了建议。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开发的中职《供配电技术》课程,加上BIM技术创建的虚拟工作环境等教学资源,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改善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生能够提前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和岗位工作任务。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技能型高素质电气专业人才。

姜雪[5](2021)在《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印度理工学院作为印度政府创建的国家重点学院典型代表,是印度高等教育系统重要创新和改革的产物。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教育在印度国内首屈一指,在世界范围内影响较大,培养出一大批享誉世界的高级计算机人才,成为众多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跨国公司竞相招揽的对象。计算机人才从诞生、成长再到壮大的培养过程与其计算机学科从创立、发展再到崛起并建设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学科的历史进程保持一致。中国和印度两国在国情和历史发展背景方面较为相似,与欧美发达国家名列前茅的世界一流大学及一流学科相比,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成长路径对我国高等教育创建一流学科,成功进行计算机教育,有效发挥计算机学科的社会服务功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采用历史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及文献研究法,由点到面,从纵向到横向尝试对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发展历程进行立体化、系统化的梳理与剖析。从学科发展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出发,以时间为线索,探寻其学术平台、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管理体制及社会服务等学科建设必要要素的特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归纳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建设经验,指出学科建设中的不足之处,明确对我国建设一流学科的历史价值。以1963年印度理工学院坎普尔分校计算机中心的成立为主要标志,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正式创立。1963年至1982年是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早期发展阶段,计算机中心、电气工程系和数学系开展了一系列的计算机教育与研究活动。1983年,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正式成立,由此,计算机学科拥有了规范化的学术平台,学术项目更加丰富。同时,以计算机应用为主导的科学研究方向的确立也推动了学科的蓬勃发展与快速崛起。从计算机学科创立伊始,印度政府就在国家财政支出和国家政策方面对其给予了大力支持。20世纪80年代,在财政及政策的双重保障下,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在学术平台、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及社会服务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建设举措,迅速成长为印度国内一流的计算机学科。1992年,“创新与技术转移基金会”在印度理工学院德里分校正式成立,标志着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进入产教融合、产学研相互促进的可持续发展阶段。从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角度考查,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积极承担国家级政府资助及企业咨询项目的举措不但与国家科技政策及国家发展战略保持高度一致,同时还促进了企业与高校协同发展、校企协同育人的学科发展新模式的产生。在世界信息革命浪潮的推动及印度政府制定的建设信息技术产业超级大国战略目标的指引下,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不断发展完善稳步提升,培养的尖端计算机人才在国际知名计算机企业崭露头角。从学科建设的必要要素出发归纳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是十分必要的。学科的快速发展无外乎是内外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外部因素而言,国际环境中有世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革命浪潮的推动,国内环境有印度政府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科技战略,特别是建设计算机超级大国目标的指引;就内部因素而言,印度理工学院从学科平台、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与合作、学科制度以及社会服务等若干学科建设的必要要素出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了计算机学科的快速发展。本文最后总结出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发展的原因:紧跟国家科技发展战略部署,明确计算机学科发展定位;注重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为计算机学科的快速发展提供人力保障;促进以计算机学科为基础的多学科交叉融合,推进学科可持续发展;善于利用国际援助并不断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争取多方资金支持为学科发展提供资金保障。近年来,学科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如下问题:印度政府过多干预,削弱学术自治权;优秀师资数量增长与学科稳步提升存在失衡现象;高水平科学研究成果总量不足,阻碍国际学术影响力持续扩大。然而,本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原则,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成功经验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庄紫玮[6](2021)在《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模块化实训项目开发》文中研究表明汽车行业正以新能源汽车为载体朝着智能化、网联化方向深度推进,与新能源汽车行业蓬勃发展趋势相悖的是,新能源汽车从业者缺口逐年增大。新能源汽车与传统汽车相比新增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和电力电子结构,这对从业者的电工电子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出更为严苛的要求。新能源汽车维修人员除了能够具备传统汽车维修能力,还要求掌握电工电子知识和实践能力。中职院校作为实用人才的培养基地,是技术人才培养的“主力军”,肩负着人才输出的重担,缓解新能源汽车维修行业人才供给压力。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应该紧随行业发展积极探索课程改革,为培养优质的新能源汽车维修人才打下夯实的电学基础。《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承载的电学知识和技能贯穿新能源汽车维修技术专业,实训教学是提升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选择实训项目尤为重要。但是现有实训项目存在与新能源汽车维修岗位脱节、验证性实训项目过多的问题无法满足人才需求。因此,本研究首先运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文献法,分别对企业、教师、学生和课程四类对象进行调研。通过对学生、教师和课程现状展开调查,了解《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存在的问题和企业岗位工作内容。其次采用模块化开发思想,以新能源汽车维修岗位职业为基础分析电学能力,设计和开发实训项目,开发配套的教学资源。最后运用所设计的实训项目,开展实验实施,总结归纳学生评价,结合教师实践反思不断完善实训项目。研究发现学生学习兴趣和实践操作能力显着提高,对中职新能源汽车专业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意义。最后,笔者提出研究的不足以及研究展望。

唐艳[7](2021)在《基于双元制的汽车动力系统电气设备检修课程的研究与实践》文中提出2019年2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通知》中对于职业教育的改革提出了方向,即:我国职教改革要借鉴“双元制”等模式,校企共同研究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近30多年来,双元制在我国各职业院校也得到了试用、借鉴和改革。中等职业学校的汽车运用与维修紧贴市场的需要,专业课程技能操作要求高,本论文基于上海电子工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滇西班级的汽车动力系统电气设备检修课程为例,研究双元制在该课程中的应用与实践。为了落实西部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执行东西协作的行动计划,上海成立了职教联盟,与滇西地区相关教育部门联合育人,即从当地招生到上海各中职学校进行学习。滇西来沪学生大多是少数民族学生,他们的基础薄弱、知识层次参差不齐,这对于专业课程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而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刚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本论文主要通过专业研讨、调查问卷、访谈及教育实验等方法在分析双元制模式国内外的应用现状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双元制在西部地区输送到沪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18061班专业课程中的实践应用。前期通过校企共同研讨对汽车动力系统电气设备检修课程进行了课程标准的修订、教学内容的确定、教材的设计、教学实施过程的讨论、课程的评价确定等。并在此基础上实际进行双元制教学实践。实践过程中,以课程为主,通过企业、教师、学生各角色的相互配合,以工作页的形式完成工作任务,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多维评价。通过双元制教学方法在课程中的实践和应用,能够看出在该班级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学生的成绩有了显着的提高,并得到了企业的认可,与企业构成了良好的“学习、见习、实习”沟通方式,也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了保障。通过这种模式,最大化利用企业在教育中的作用,体现双元制的特色。与此同时,通过双元制在课程中的实施过程,以及对企业相关人员进行和学生进行问卷及访谈总结发现了实践中需要改进的地方,为以后双元制模式的应用提供了有用的建议和方法。

周桂珍,雷大军,曹菊英,李璐,蒋纯志[8](2021)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电气类专业“信号与系统”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究——以湘南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湘南学院应用技术转型发展背景下,针对电气类专业"信号与系统"课程中课时少、思政教育缺失、教学模式单一、考核方式老旧、学生厌学、怕学、主观能动性不足等问题,对该课程进行了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究.教学改革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改变教学思路,优化教学内容;提升教学内涵,融入思政元素;依托"互联网+"现代教育技术,融合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模式,采取混合式教学;探究新的考核方式,注重过程考核.对3届电气类专业学生实施课程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张朵,王辉,丁光泽,高国平,梅中磊[9](2021)在《“电磁场与电磁波”实践训练环节的暑期学校模式》文中指出针对"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中动手实践环节的实施难问题,采用暑期学校模式,设计了可用于一周或者二周时长的集中实践环节,涵盖天线理论、波导理论、传输线理论等知识点,训练学生的数值计算能力、全波仿真能力、动手加工能力以及实际测量能力等。实践证明,该实践训练方式投入少、收效大,可以有效提高学生手脑并用、知行合一的综合创新能力,对于电子信息类专业开展暑期学校、课程设计等,具有参考意义。

侯宝华,李建军[10](2021)在《电气工程专业综合改革研究与探索——以塔里木大学为例》文中指出电气工程专业综合改革,应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加强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文章结合塔里木大学机械电气化工程学院的实际情况,引进信息化教学手段,辅以网络资源共享,融合综合性实验项目,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与创新能力,为地方高校电气类专业综合改革做了有益的研究和探索。

二、电气专业实践环节教学改革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气专业实践环节教学改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新工科视野下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培养模式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培养目标分析
2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教育教学改革
3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4 结束语

(2)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中职《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编程》课程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课程改革研究
        二、关于课程开发的研究
        三、关于工业机器人专业教学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的内容
        二、研究的方法
        三、研究的思路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核心概念的界定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典型工作任务
        二、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编程
        三、课程开发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行动导向教学理念
        三、多元智能理论
        四、杜威教育理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编程》课程开发前期调研
    第一节 调研的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二、科学性原则
        三、时效性原则
    第二节 企业对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编程人才需求调研
        一、企业访谈提纲设计与施测
        二、企业人才需求调查问卷的设计与施测
    第三节 中职学校《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编程》课程开设现状调研
        一、教师访谈提纲设计与施测
        二、学生问卷设计与施测
    第四节 调研结果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职《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编程》课程开发
    第一节 课程开发的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二、层次性原则
        三、可行性原则
        四、职业性原则
    第二节 典型工作任务的确定与分析
        一、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二、分析典型工作任务
    第三节 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课程开发内容
        一、制定课程标准
        二、确立课程学习目标
        三、确定课程学习内容
        四、设计学习情境与学习任务
        五、设计课程教学实施
        六、开发课程教学资源
        七、制定课程评价方案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职《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编程》课程实施
    第一节 课程教学实施前建议的收集
    第二节 课程教学实施案例
        一、前端分析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策略的选择
        四、教学过程
        五、教学评价
        六、教学反思
    第三节 课程实施效果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企业对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编程人才需求访谈提纲
附录B 企业对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编程人才需求调研问卷(中职版)
附录C
附录D 中职学校《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编程》课程开设现状调研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E 中职学校《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编程》课程教学现状调查学生问卷
附录F 实践专家研讨会实施指南
附录G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获得的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3)“互联网+”背景下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信息化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以柳州市交通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1.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2.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3.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发展需要
    (二)研究内容和意义
        1.研究内容
        2.研究的意义
    (三)国内外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3.文献评述
    (四)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1.研究的方法
        2.研究的思路
二、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基础分析
    (一)相关概念界定
        1.“互联网+”的概述
        2.信息化
        3.信息化教学改革
        4.“互联网+”背景下信息化教学改革
    (二)研究基础
        1.理论基础
        2.实践基础
三、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信息化教学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
    (一)调查意义、内容、对象和方法
        1.调查的意义
        2.调查的内容
        3.调查对象和方法
    (二)调查结论分析
        1.教师问卷调查结果
        2.学生问卷调查结果
        3.访谈结果
    (三)存在的问题
        1.信息化教学方法的探索不深入
        2.课程内容不利于信息化教学
        3.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不足
        4.教学评价体系比较老旧
        5.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四)归因分析
        1.认识不足,有畏难情绪
        2.信息化教学改革缺少整体规划和设计
        3.缺乏具体实践方法的指导
    (五)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1.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2.其他说明
四、中职汽修专业信息化教学改革分析及实施框架设计
    (一)中职汽修专业进行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有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有利于拓展和丰富课程内容
        3.有利于提升专业课程教学效果
    (二)中职汽修专业信息化教学改革可行性
        1.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的支撑协作
        2.汽修专业课程资源丰富
        3.师资团队具备信息化教学改革的能力和素养
    (三)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实施框架分析
        1.怎样开展信息化教学的问题
        2.课程内容如何改革的问题
        3.信息化教学资源如何建立的问题
        4.评价体系怎样改革的问题
        5.其他必备条件
    (四)信息化教学改革框架与实施策略
        1.信息化教学方法
        2.专业课程内容的规划设计和重新整合
        3.信息化教学资源优化和建设
        4.学生评价方法的变革
        5.师资团队的建设
        6.建设信息化教学改革配套设施
五、中职汽修专业信息化教学改革实践案例
    (一)开展以混合教学模式为主,线上与线下融合的教学方法改革
        1.混合式教学
        2.翻转课堂教学
        3.微课教学
        4.基于虚拟现实(VR)的教学模式
    (二)以移动信息化学习模式为导向的课程内容的整合
        1.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专业课程总体整合路径
        2.以移动信息化学习模式为导向的课程整合案例
    (三)构建“教、学、测、评”四位一体的规范化教学课程资源库
        1.教学资源库建设的逻辑
        2.信息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标准和规范
    (四)基于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主体教学评价体系探索
    (五)超星数字化教学平台建设,打造完善的信息化教学配套环境
    (六)培养具有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七)教学改革实践效果分析
        1.教学资源库的完成情况
        2.学习过程表现
        3.学习效果对比
六、结论与反思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中职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信息化教学状况调查问卷(教师卷)
    附录二 中职学校汽车应用与维修转专业信息化教学状况调查问卷(学生卷)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有关的论文
致谢

(4)基于BIM技术的中职《供配电技术》课程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思路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访谈法
        四、对照实验研究法
第二章 相关研究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课程开发
        二、BIM技术
        三、工作过程系统化
        四、供配电技术
    第二节 相关理论
        一、构建主义学习理论
        二、杜威“做中学”理论
        三、布鲁纳的认识发现理论
第三章 《供配电技术》课程开发调研
    第一节 课程教学现状调研
        一、调研目的
        二、调研对象
        三、调研结果分析
        四、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二节 中职电气专业毕业生就业反馈情况
    第三节 中职《供配电技术》课程开发方向
第四章 《供配电技术》课程开发
    第一节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原则
        一、适应岗位需求原则
        二、适应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原则
        三、工作过程系统化原则
        四、以学生为中心原则
    第二节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步骤
        一、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二、归纳行动领域
        三、转换学习领域
        四、设计学习情境
    第三节 课程开发的过程
        一、具体工作任务的调研
        二、典型工作任务的确定
        三、行动领域的归纳
        四、学习领域的转换
        五、学习情境的设计
第五章 BIM技术建模及应用
    第一节 BIM的发展与应用
        一、BIM技术的发展
        二、BIM技术的应用
    第二节 BIM技术的优势
    第三节 BIM建模
    第四节 基于BIM技术的《供配电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开发
        一、BIM技术在《供配电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二、《供配电技术》课程资源设计
第六章 基于BIM技术的《供配电技术》课程案例教学实施情况与分析
    第一节 选择对象
    第二节 学情分析
    第三节 “电力电缆敷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三、教学评价设计
    第四节 学生学习情况调查问卷分析
        一、课程反馈
        二、学习效果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总结
    第二节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在职教师访谈提纲
附件二 《供配电技术》课程教学现状调查问卷
附件三 企业在职一线工人的访谈提纲
附件四 基于BIM技术的《供配电技术》课程开发问卷调查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5)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四、主要研究内容
    五、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六、创新点与难点
第一章 发端奠基: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创立与早期发展(1963—1982 年)
    第一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创立
        一、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的背景
        二、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创立
    第二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早期发展的举措
        一、计算机学科学术平台逐步扩展与完善
        二、汇集国内外优秀学者组建高水平师资队伍
        三、确立以计算机基础理论为主导的科学研究方向
        四、以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为中心的人才培养
        五、争取国际援助为学科发展提供硬件与资金支持
        六、开展学科治理体制建设,为学科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七、积极开展计算机社会咨询服务
    第三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早期发展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一、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早期发展取得的成效
        二、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早期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国内一流: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快速崛起(1983—1991 年)
    第一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的背景
        一、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蓬勃开展
        二、“计算机总理”拉吉夫·甘地带领印度迈向信息时代的决心
    第二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的举措
        一、计算机学科学术平台的专业化发展
        二、构建以学术认同为基础的内聚性学术团队
        三、确立以计算机应用为主导的科学研究方向
        四、以实践型计算机人才培养为中心
        五、不断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
        六、完善五级管理体制确保管理自治与学术自由
        七、实施学校计算机素养与学习提升计划
    第三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一、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取得的成效
        二、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崛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国际知名: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的稳步提升(1992 年—至今)
    第一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的背景
        一、世界信息革命浪潮的推动
        二、印度领导人建立信息产业超级大国战略目标的指引
    第二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的举措
        一、计算机学科学术平台及设施的现代化更新
        二、构建以探索学科核心领域为目标的传承性学术团队
        三、确立以计算机前沿领域研究为主导的科学研究方向
        四、以创新性复合型计算机人才培养为中心
        五、积极提升计算机学科国际学术交流话语权
        六、实施旨在提升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本科学术项目审查评估
        七、承担国家级计算机系统和程序研发项目,不断深化国际合作
    第三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一、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取得的成效
        二、计算机学科稳步提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与发展的省思
    第一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快速发展的原因
        一、紧跟国家科技发展战略部署,明确计算机学科发展定位
        二、注重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为学科快速发展提供人力保障
        三、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推进计算机学科可持续发展
        四、善于利用国际援助并不断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
        五、积极争取多方资金支持为学科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第二节 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发展中的问题
        一、学科发展后期印度政府过多干预,削弱了学术自治权
        二、学科发展后期优秀师资数量增长与学科稳步提升存在失衡现象
        三、高水平科学研究成果总量不足,阻碍国际学术影响力持续扩大
附录1 专有名词简称、全称及中译表
附录2 信息技术领域印度理工学院知名校友代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6)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模块化实训项目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能源汽车行业快速发展
        1.1.2 新能源汽车行业对从业者电学要求严苛
        1.1.3 中等职业院校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规模急剧扩张
        1.1.4 新能源《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实训无法满足人才需求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研究
        1.3.2 国际主流模块化思想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模式
        1.3.3 国内主流模块化思想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模式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
        2.1.2 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
        2.1.3 实训项目
        2.1.4 模块化
    2.2 教学理论研究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2.3 杜威“从做中学”实用主义理论
    2.3 研究方法
        2.3.1 文献研究法
        2.3.2 问卷调查法
        2.3.3 访谈法
        2.3.4 实验研究法
    2.4 实施流程
        2.4.1 实施流程
        2.4.2 实施流程图
第3章 实训项目现状调查
    3.1 调查设计
        3.1.1 调查目的
    3.2 学生问卷调查
        3.2.1 学生问卷调查对象
        3.2.2 学生问卷调查设计
        3.2.3 学生问卷调查实施
        3.2.4 学生问卷调查发放
        3.2.5 学生问卷调查分析
    3.3 教师访谈
        3.3.1 教师访谈对象
        3.3.2 教师访谈设计
        3.3.3 教师访谈分析
    3.4 新能源汽车维修企业分析
        3.4.1 企业访谈对象
        3.4.2 企业访谈设计
        3.4.3 企业访谈分析
    3.5 《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现状
        3.5.1 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定位
        3.5.2 《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安排
    3.6 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实训项目存在的问题
第4章 实训项目开发
    4.1 实训项目开发模式
    4.2 实训项目开发原则
        4.2.1 针对性
        4.2.2 独立性
        4.2.3 实用性
        4.2.4 可操作性
    4.3 模块化实训项目开发步骤
        4.3.1 前期调研
        4.3.2 确定课程培养目标
        4.3.3 实训项目设计
        4.3.4 教学资源设计
        4.3.5 教学实施
        4.3.6 多方评价学习效果
    4.4 新能源汽车维修岗位和工作内容
    4.5 新能源汽车维修岗位电工电子能力分析
        4.5.1 研讨专家团队
        4.5.2 新能源汽车维修岗位电工电子能力
    4.6 课程标准
        4.6.1 课程基本信息
        4.6.2 课程定位
        4.6.3 课程目标
        4.6.4 课程教学内容
        4.6.5 课程教学方法
        4.6.6 课程教学资源
        4.6.7 课程教学考核评价
    4.7 实训项目的设计
        4.7.1 实训项目的选取和序化
第5章 教学资源设计
    5.1 教学资源特点
        5.1.1 资源多样性
        5.1.2 指导实践性
        5.1.3 专业特性强
        5.1.4 开放先进性
    5.2 教学资源设计原则
        5.2.1 科学性
        5.2.2 技术性
        5.2.3 效益性
        5.2.4 发展性
    5.3 教学资源内容设计
        5.3.1 实训项目任务书设计
        5.3.2 实训项目指导书设计
        5.3.3 实训项目评分表设计
        5.3.4 微视频
        5.3.5 数字化网络资源
第6章 实训项目实施
    6.1 实施对象
    6.2 实施场地和设备
        6.2.1 场地布置
        6.2.2 硬件设备清单
        6.2.3 软件资源清单
    6.3 实训项目实施
        6.3.1 实训项目实施教学过程
    6.4 实训项目实施效果分析
        6.4.1 教师分析
        6.4.2 学生访谈分析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存在的不足
    7.3 下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1 学生问卷调查
附录2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3 企业访谈提纲
附录4 教师访谈记录
附录5 企业访谈调查记录

(7)基于双元制的汽车动力系统电气设备检修课程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研究
        1.3.2 双元制教学模式在国内的发展现状分析
        1.3.3 双元制教学模式在国内中职校汽车专业的应用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1.5 研究方案设计与思路
    1.6 研究方法与内容
第2章 双元制在汽车动力系统电气设备检修课程中的教育改革
    2.1 汽车动力系统电气设备检修的课程标准
        2.1.1 汽车动力系统电气设备检修课程标准修订
        2.1.2 汽车动力系统电气设备检修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2.1.3 汽车动力系统电气设备检修课程岗位职业能力
    2.2 汽车动力系统电气设备检修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
    2.3 双元制模式行动导向“六步法”在课程任务中的渗透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双元制教学模式在汽车动力系统电气设备检修课程实施
    3.1 学生——课程实施中的主体
    3.2 企业——课程实施中的背后支撑
        3.2.1 企业在双元制中的重要性
        3.2.2 企业与学校共同育人机制的体现
        3.2.3 在汽车动力系统电气设备检修课程中企业的参与
    3.3 教学过程——课程实施的主线
    3.4 教材——课程实施的主心骨
        3.4.1 符号说明——教材中出现的所有符号的注释
        3.4.2 安全规程——贯穿所有的工作任务
        3.4.3 工作页——操作的重要引线
        3.4.4 评价表——任务完成度的检验
        3.4.5 信息页——知识获取
    3.5 具体实施案例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双元制教学在汽车动力系统电气设备检修课程中的成效与建议
    4.1 双元制在课程中获得实际效果
    4.2 双元制在学生中产生的效果
        4.2.1 双元制在学生学习中的效果
        4.2.2 双元制在学生就业中的效果
    4.3 教师获得的提高
    4.4 双元制在汽车动力系统电气设备检修课程中应用效果
        4.4.1 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4.4.2 多种教学方法在课程中的使用
        4.4.3 双元制在教学中“学”的体现
    4.5 成效及建议
        4.5.1 双元制教学在课程中应用的成效
        4.5.2 双元制教学在课程中应用的问题及建议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Ⅰ:企业相关人员调查问卷
附录Ⅱ:针对学生开展的学习效果反馈调查问卷
附录Ⅲ:企业相关人员访谈提纲
附录Ⅳ:课程案例——蓄电池性能检测的信息页

(8)应用型本科院校电气类专业“信号与系统”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究——以湘南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电气专业信号与系统教学现状
    (1)课程总课时不足,理论实践结合少.
    (2)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缺失思政教育的实施.
    (3)学生对“信号与系统”厌学、怕学.
    (4)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学生主观能动性不足.
    (5)课程考核方式老旧、单一.
2 应用技术转型背景下电气专业信号与系统教学改革探究与实践
    2.1 改变教学思路,优化教学内容
    2.2 提升教学内涵,融入思政元素
    2.3 依托“互联网+”现代教育技术,融合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2.4 改革教学模式,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
    2.5 探究新的考核方式,注重过程考核
3 教学效果分析与评价
4 结语

(9)“电磁场与电磁波”实践训练环节的暑期学校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实践内容设计
    1.1 内容设计
        1)天线相关基本理论
        2)科学计算工具Matlab
        3)电磁仿真软件应用
        4)天线制作
        5)天线应用
    1.2 课程详细安排
    1.3 材料费用
2 实施过程及效果
    2.1 具体实施过程
    2.2 实施效果
3 结语

(10)电气工程专业综合改革研究与探索——以塔里木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电气工程专业综合改革的意义和目标
2 电气工程专业改革研究现状
3 电气专业综合改革措施
    3.1 教学团队建设
    3.2 课程体系与教学资源建设
    3.3 教学方法改革
4 结语

四、电气专业实践环节教学改革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工科视野下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培养模式探讨[J]. 魏利胜,王宁,娄柯. 黄河科技学院学报, 2021(08)
  • [2]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中职《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编程》课程开发研究[D]. 何宝兰.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02)
  • [3]“互联网+”背景下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信息化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以柳州市交通学校为例[D]. 文艳宇.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4]基于BIM技术的中职《供配电技术》课程开发研究[D]. 李皓.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02)
  • [5]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学科创立与发展研究[D]. 姜雪. 河北大学, 2021(09)
  • [6]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汽车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模块化实训项目开发[D]. 庄紫玮.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1(09)
  • [7]基于双元制的汽车动力系统电气设备检修课程的研究与实践[D]. 唐艳.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1(09)
  • [8]应用型本科院校电气类专业“信号与系统”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究——以湘南学院为例[J]. 周桂珍,雷大军,曹菊英,李璐,蒋纯志. 湘南学院学报, 2021(02)
  • [9]“电磁场与电磁波”实践训练环节的暑期学校模式[J]. 张朵,王辉,丁光泽,高国平,梅中磊.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21(01)
  • [10]电气工程专业综合改革研究与探索——以塔里木大学为例[J]. 侯宝华,李建军. 无线互联科技, 2021(02)

标签:;  ;  ;  ;  ;  

电气专业实践环节教学改革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