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特殊部位疼痛为表现的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报告

以特殊部位疼痛为表现的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报告

一、以特殊部位痛为表现的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报道(论文文献综述)

孙旭[1](2017)在《急性胼胝体梗死临床及影像学分析》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探究急性胼胝体梗死的发病率、病因、危险因素、临床及影像学特征、预后情况,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避免发生误诊漏诊,改善预后。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01月-2016年12月我科住院治疗的127例急性胼胝体梗死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并对患者随访。将所有患者分为单纯胼胝体梗死和复合胼胝体梗死,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同时随机收集了同时期住院治疗的53例基底节区梗死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并通过与单纯胼胝体梗死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研究结果:急性胼胝体梗死的发病率占同期脑梗死的2.27%(127/5584)。胼胝体梗死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4.89±12.61岁,就诊时间较长,平均为61.31小时。该病主要的危险因素是高血压(74.0%)、糖尿病(40.2%)、高脂血症(45.0%)、吸烟(37.8%)。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肢体偏瘫(73.2%)、中枢性面舌瘫(38.6%)、认知功能减退(26.0%)、精神/情绪异常(21.3%)、偏身感觉异常(20.5%)。影像学检查发现127例胼胝体梗死患者中,106例合并有颅内其它部位梗死,21例为单纯胼胝体梗死,所有患者中压部梗死的最多有52例(40.9%),膝部和体部分别为27例(21.3%)和8例(6.3%),胼胝体两个以上部位梗死的有40例(31.5%)。血管评估发现胼胝体梗死患者大多有颅内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3条及以上血管狭窄的接近一半。单纯胼胝体梗死的发病率约占同期脑梗死的0.38%(21/5584),平均年龄为63.29±9.18岁,平均就诊时间为155.3小时。该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为高血压(71.4%)、糖尿病(57.1%)、大血管狭窄或闭塞病史(47.6%)、吸烟(38.1%)、高脂血症(36.8%),主要的临床表现是肢体瘫痪(57.1%)、精神/情绪异常(38.1%)、中枢性面舌瘫(33.3%)、认知功能减退(28.6%)。血管评估发现单纯胼胝体梗死患者大多有血管狭窄,超过一半的患者有3条以上血管狭窄。与最常见的基底节区梗死相比,单纯胼胝体梗死就诊时间较长(P<0.05),危险因素数量较多(P<0.05),而且糖尿病和脑梗死病史两个危险因素更多见(P<0.05)。在临床表现方面,单纯性胼胝体梗死患者偏身感觉障碍、中枢性面舌瘫及肢体偏瘫的发生明显较少(P<0.05),但出现认知功能减退和精神/情绪异常的明显增多(P<0.05)。单纯胼胝体梗死患者瘫痪肢体数较少(P<0.05),瘫痪肢体肌力较好(P<0.05)。单纯胼胝体梗死患者的颅内血管狭窄数量明显多于基底节区梗死患者(P<0.05),其中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狭窄情况比较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单纯胼胝体梗死患者发病1年后脑梗死复发率明显高于基底节区梗死患者(P<0.05)。研究结论:胼胝体梗死发病率较低,好发于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中老年人群,且大多合并有颅内其它部位梗死。胼胝体梗死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就诊时间长,溶栓率低。该病特异性较高的临床表现是认知功能减退和精神/情绪的异常。胼胝体梗死患者往往存在颅内多支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其主要的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胼胝体梗死患者脑梗死再发风险高,应加强对该病的预防和随访,改善预后。

吴毓娴[2](2016)在《《黄帝内经》中针刺禁忌的研究》文中指出

刘科佑[3](2010)在《穴位埋线与针刺结合治疗根性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采用临床流行病学、临床科研方法学及数理统计分析方法,进行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观察穴位埋线与针刺结合治疗根性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进行客观的疗效评价,期望进一步规范临床疗效,获得较好的社会效益。方法选取2009年4月至2010年3月期间在台湾六和中医诊所治疗的,符合病例筛选标准的80例根性坐骨神经痛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治疗组(穴位埋线+针刺)和对照组(单纯针刺)两组,每组各有40例。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观察1个疗程。采用VAS评分、BRS-6行为评分、MG-Gill疼痛计分表评分进行评定,进行安全性检测,临床疗效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判定。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用构成比(%)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方差不齐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自身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或Wilcoxon配对秩和检验。分类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统计图形的制作采用软件Graph Pad Prism 4.03完成。结果共收到合格受试者80例,均为门诊病人。男39例,女41例,年龄31-58岁,病程1个月-24个月。其中穴位埋线联合针刺疗法组40例(男16例,女24例),针刺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平均年龄分别为47.89岁、45.12岁,平均病程10.37月、9.73月。患者基线特征的可比性分析中,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疼痛程度、中医辨证分型、PRI知觉、PRI感情、PRI总分、VAS评分、疼痛强度、行为疼痛(BRS-6)评分等经分析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间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疼痛评比情况:一疗程治疗后,两组的PRI知觉、PRI感情、PRI总分、VAS评分、疼痛强度、行为疼痛(BRS-6)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均具有统计意义(P<0.05)。说明两组疗法均可降低上述量表评分,都可缓解患者疼痛症状,提高生存质量。通过组间比较,两组间治疗后的PRI知觉、PRI感情、PRI总分、VAS评分、疼痛强度、行为疼痛(BRS-6)评分及治疗前后差值对比均有统计意义(P<0.05)。说明穴位埋线结合针刺疗法治疗根性坐骨神经痛效果显着。两组治疗后疼痛程度都有所减轻,重度疼痛患者疼痛程度全部转为中度、轻度甚至消失。尤其穴位埋线结合针刺疗法组患者,80%的患者治疗后都处于轻度疼痛以下,37.5%的患者疼痛消失,疗效较为显着。而对照组治疗后60%患者疼痛程度处于轻度以下。两组治疗后疼痛程度比较,具有统计意义(P<0.05)。临床疗效情况:治疗一疗程后,治疗组40例,治愈22例,好转1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0%;对照组40例患者,治愈10例,好转2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0.0%。两组临床疗效与总有效率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而治疗组的总有效总有效率(95.0%)优于对照组(80.0%)。表明穴位埋线结合针刺疗法治疗根性坐骨神经痛疗效肯定。两组治疗前后血、尿、大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检测均无明显异常变化,表明穴位埋线结合针刺疗法安全有效,无毒副作用。结论综合以上临床研究结果,初步证明了采用穴位埋线结合针刺的方法治疗根性坐骨神经痛,方便经济,且疗效显着,安全可靠,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吴光勇[4](2007)在《MR分子影像学报告基因TfR在胶质瘤中的表达及质粒的构建与鉴定》文中认为目的胶质瘤是神经外科最常见的颅内恶性肿瘤之一,手术难以完整切除,对化疗和放疗不甚敏感,容易复发,临床治疗效果差,普通CT、MR等影像学手段难以对其作出早期的正确的诊断,而且难进行活体动物试验的研究。人转铁蛋白受体(transferrin receptor,TfR)是一种主要位于细胞膜上的跨膜糖蛋白,通过与转铁蛋白的相互作用来介导铁的吸收,与细胞的生长、增殖和分化以及细胞恶变密切相关,同时也是MR分子成像比较理想的报告基因。本研究通过观察TfR在不同级别胶质瘤组织和正常脑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与病理及病理分级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运用TfR作为报告基因,制作包含TfR编码区的表达质粒,进行检测鉴定,为其在体内、体外进行MR分子影像学研究提供可能。方法收集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外科2005年12月至2006年10月手术切除的不同级别的胶质瘤组织标本38例,以6例脑外伤组织作为对照,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TfR在胶质瘤以及正常脑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胶质瘤组织TfR的表达水平与病理分级之间以及与正常脑组织之间的关系。另外,培养人脑胶质瘤U251细胞,进行细胞总RNA抽提,运用RT-PCR方法进行TfR基因的完整编码区外显子的扩增,经过酶切、连接后构建pCDNA3.1(+)-TfR的表达质粒,鉴定正确后按脂质体转染方法转染人胶质瘤U251细胞,使其过量表达,通过pEGFPN1-TfR检测其瞬时转染的效率;用G418对稳定表达pCDNA3.1(+)-TfR的细胞进行筛选,挑选阳性细胞克隆,运用Western blot、流式细胞检测技术和细胞免疫化学以及mRNA半定量的方法检测TfR在转染前后的表达水平,鉴定转染的效果。结果病理组织切片的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不同级别胶质瘤和正常脑组织中均有的TfR阳性表达,胶质瘤细胞表达阳性率为100%,正常脑组织中神经元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可见TfR阳性表达,未见明显的胶质细胞表达。TfR在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较正常脑组织增高(P<0.01);胶质瘤TfR表达与病理学分级之间有明显的正相关性,高级别胶质瘤的TfR表达明显高于低级别胶质瘤(P<0.01),但高级别、低级别胶质瘤内TfR表达无明显的差异性(P>0.05)。我们对培养的U251胶质瘤细胞进行总RNA的抽提,运用RT-PCR的方法进行TfR基因的扩增,成功构建了pCDNA3.1(+)-TfR表达质粒,测序鉴定正确;通过脂质体转染胶质瘤U251细胞,转染效率约25%,瞬时与稳定表达pCDNA3.1(+)-TfR编码的TfR蛋白明显增高(P<0.01);同时通过G418成功筛选出稳定表达TfR的阳性细胞克隆。结论胶质瘤组织中TfR蛋白的表达水平高于正常脑组织;高级别胶质瘤的TfR蛋白表达明显高于低级别胶质瘤TfR的高表达参与了胶质瘤的生长、增殖与分化。成功构建了pCDNA3.1(+)-TfR表达质粒;质粒转染U251细胞后瞬时与稳定表达的TfR蛋白明显增高;成功筛选出pCDNA3.1(+)-TfR阳性细胞克隆,为分子影像学的实验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方兵[5](2005)在《脑动静脉畸形血管内治疗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 277例脑动静脉畸形病人临床资料及血管构筑分析 目的:总结这组病人的人口统计学分布、临床特点和形态学特征,定义本研究中的各个脑AVM血管构筑特征,对本组所有病例的血管构筑特点进行总结分类。这一部分研究是第二、三部分的研究的基础。 方法:回顾性收集1994年1月~2005年2月我院诊治且病历资料、影像学资料完整的277例脑动静脉畸形病人的资料。根据病人首次就诊时的情况,将临床表现分成:颅内出血、癫痫和其他三组。分析记录每一例病人的性别、年龄等临床基本要素。细致阅读每一位病人的全脑血管造影以及超选择性脑血管造影图像,按照一定的标准定义,标记出所有畸形血管团的每一个血管构筑特征,对整组病人的各类血管构筑表现进行分类分析,同时描述各临床亚组病人的血管构筑特征。并对资料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结果:(1)本组共277例病人,年龄6-69岁,平均28.34±12.99岁,小于等于40岁的有230例,占83%;男性175例,占63.2%,女性102例,占36.8%。多发性AVM 4例,本组共包含AVM 281个,其中176个AVM位于男性病人中,105个AVM位于女性病人中。(2)本组281个AVM,共有167个表现为颅内出血,62个畸形引起病人癫痫,52个畸形表现为其他临床症状。经统计检验,临床表现差异同以下因素相关:患者年龄、畸形的部位(幕上、下;深部、浅表)、畸形的大小、引流静脉的方式、引流静脉的数量、引流静脉/供血动脉直径比以及Spetzler评分等。是否伴发颅内动脉瘤、是否有引流静脉受损同临床表现差异无关。(3)各血管构筑因素相互相关:①深部畸形多有深穿支供血、深静脉引流。②小畸形供血动脉数少,引流静脉数也较少。③引流静脉/供血动脉直径比小的

吴淑萍[6](2002)在《以特殊部位痛为表现的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报道》文中提出

二、以特殊部位痛为表现的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报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以特殊部位痛为表现的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报道(论文提纲范文)

(1)急性胼胝体梗死临床及影像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急性胼胝体梗死患者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一、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三、讨论
    四、小结
第二部分 急性单纯胼胝体梗死患者临床特征、血管狭窄情况及预后分析
    一、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三、讨论
    四、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致谢

(2)《黄帝内经》中针刺禁忌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第一章 现代医学对针刺禁忌的研究
    一、禁针穴的研究
    二、针刺意外事故的研究
第二章 传统医学各家经典对针刺禁忌的研究
    一、《皇帝虾蟆经》
    二、《针灸甲乙经》
    三、《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四、《针灸资生经》
    五、《标幽赋》
    六、《针灸大成》
    七、其他着作
    小结
第三章 《黄帝内经》中针刺禁忌的研究
    一、《黄帝内经》针刺禁忌概论
    二、《灵柩·五禁第六十一》中针刺禁忌研究
    三、《素问·刺要论篇第五十一》中针刺禁忌的研究
    四、《素问·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五、《黄帝内经》其他章节中针刺禁忌的内容
    六、针灸事故的预防及救治措施
    七、医者在针刺治疗中的注意事项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穴位埋线与针刺结合治疗根性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中医对坐骨神经痛的认识
    1.2 中医治疗方法
        1.2.1 中药治疗
        1.2.2 针灸疗法
    1.3 针灸治疗坐骨神经痛的机理研究
        1.3.1 改善神经的微循环
        1.3.2 消除神经的炎症反应
        1.3.3 影响镇痛的神经通路及递质
        1.3.4 针刺对脊椎生物力学的影响
        1.3.5 促使神经兴奋,改善血液循环
    1.4 现代医学对坐骨神经痛的认识
    1.5 西医对坐骨神经痛的治疗
        1.5.1 非手术治疗方案
        1.5.2 手术治疗方案
    1.6 小结
第二章 穴位埋线与针灸结合治疗根性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研究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对象
        2.2.1 病例来源
        2.2.2 西医诊断标准
        2.2.3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2.2.4 中医经络辨证分型
        2.2.5 疼痛程度分级
        2.2.6 纳入病例标准
        2.2.7 排除病例标准
    2.3 研究方法
        2.3.1 临床研究设计
        2.3.2 随机化方法
        2.3.3 治疗方法
        2.3.4 治疗疗程
        2.3.5 观察项目及观察方法
    2.4 疗效判定标准
    2.5 中止和撤出临床试验的标准
    2.6 临床研究记录
    2.7 不良事件、不良反应的记录和报告方法
    2.8 临床研究中受试者的权益保障
    2.9 数据处理
        2.9.1 数据管理
        2.9.2 数据分析
    2.10 研究结果
        2.10.1 一般资料
        2.10.2 患者基线特征的可比性分析
        2.10.3 疼痛评比情况比较
        2.10.4 临床疗效比较
        2.10.5 安全性检测
第三章 讨论与分析
    3.1 神经与传统针灸经绍学说的关系
    3.2 选穴依据
    3.3 穴位埋线疗法治疗特点
    3.4 研究结果探讨
        3.4.1 PRI评分、VAS评分、行为疼痛(BRS-6)评分情况分析
        3.4.2 临床疗效情况
        3.4.3 安全性检测
    3.5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MR分子影像学报告基因TfR在胶质瘤中的表达及质粒的构建与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对照
第一章 TfR在胶质瘤中的表达与意义
    1.1 前言
    1.2 材料和方法
        1.2.1 标本收集
        1.2.2 仪器、设备与试剂
        1.2.2.1 主要仪器、设备
        1.2.2.2 主要试剂
        1.2.3 试验流程
        1.2.4 试验步骤和方法
        1.2.5 试验结果判断
        1.2.6 统计学分析
    1.3 免疫组化结果
    1.4 讨论
    1.5 结论
第二章 TfR介导的MR报告基因系统质粒的构建与鉴定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细胞培养用液
        2.2.3 试验流程
        2.2.4 试验方法
        2.2.4.1 细胞复苏、培养与传代
        2.2.4.2 RT-PCR反应扩增TfR
        2.2.4.3 pCDNA3.1(+)-TfR质粒的构建
        2.2.4.4 细胞再复苏、培养与传代
        2.2.4.5 G418筛选最低细胞死亡曲线
        2.2.4.6 细胞脂质体转染
        2.2.4.7 细胞阳性克隆的挑选
        2.2.4.8 细胞阳性克隆的检测
        2.2.5 统计学处理
        2.2.6 方法中涉及的原理附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一
综述二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5)脑动静脉畸形血管内治疗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脑动静脉畸形临床资料及血管构筑分析
    1.1 临床表现和人口统计分布
        1.1.1 一般资料
        1.1.2 临床表现
        1.1.3 各不同临床表现组年龄构成
        1.1.4 颅内出血的部位频数分布
    1.2 脑动静脉畸形的血管构筑分析
        1.2.1 脑AVM的侧别和部位
        1.2.2 多发性脑动静脉畸形
        1.2.3 脑动静脉畸形的大小
        1.2.4 供血动脉
        1.2.5 畸形团
        1.2.6 引流静脉
        1.2.7 脑AVM伴发颅内动脉瘤
        1.2.8 过渡型血管畸形
        1.2.9 Spetzler评分
    1.3 小结
    1.4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同脑动静脉畸形颅内出血相关的血管构筑因素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一般资料
        2.1.2 统计学方法
    2.2 结果
        2.2.1 单因素分析
        2.2.2 多因素分析
    2.3 讨论
        2.3.1 畸形的大小
        2.3.2 畸形的部位
        2.3.3 引流静脉
        2.3.4 伴发颅内动脉瘤
    2.4 结论
    2.5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脑动静脉畸形NBCA栓塞治疗的风险以及血管构筑分级系统的建立
    3.1 脑动静脉畸形血管内栓塞目的和NBCA栓塞技术
        3.1.1 脑AVM血管内栓塞治疗目的
        3.1.2 脑AVM的NBCA栓塞技术
    3.2 NBCA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的并发症
        3.2.1 病人与方法
        3.2.2 结果
        3.2.3 讨论
        3.2.4 结论
    3.3 脑动静脉畸形NBCA栓塞治疗的血管构筑分级系统
        3.3.1 同栓塞程度相关的血管构筑因素
        3.3.2 血管构筑分级系统
        3.3.3 讨论
        3.3.4 结论
    3.4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BAVMs患者信息登记表
缩略词表
综述—1
综述—2
综述—3
在校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原创性声明

(6)以特殊部位痛为表现的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报道(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介绍
2 讨论

四、以特殊部位痛为表现的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报道(论文参考文献)

  • [1]急性胼胝体梗死临床及影像学分析[D]. 孙旭. 第二军医大学, 2017(01)
  • [2]《黄帝内经》中针刺禁忌的研究[D]. 吴毓娴.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01)
  • [3]穴位埋线与针刺结合治疗根性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研究[D]. 刘科佑.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09)
  • [4]MR分子影像学报告基因TfR在胶质瘤中的表达及质粒的构建与鉴定[D]. 吴光勇. 中南大学, 2007(01)
  • [5]脑动静脉畸形血管内治疗临床应用研究[D]. 方兵. 第一军医大学, 2005(04)
  • [6]以特殊部位痛为表现的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报道[J]. 吴淑萍. 中国临床医生, 2002(01)

标签:;  ;  ;  ;  ;  

以特殊部位疼痛为表现的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