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环境对学生行为的影响及对策

大学校园环境对学生行为的影响及对策

一、高校校园环境对学生行为的影响和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邓晶艳[1](2021)在《基于大数据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标定了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位。面对新时代提出的新任务与新要求,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探索新思路、新路径与新方法,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以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需求以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当前,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全面集成与广泛应用,人类逐步迈入大规模数据挖掘、运用与创新的“大数据时代”。在此时代背景下,如何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加强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之富有时代性、增强针对性、彰显实效性,是新时期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而现实的课题。作为当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大数据广域的信息资源、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以及全新的思维范式,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即时性、精准性、前瞻性与个性化等创新发展的新动力与新空间。将大数据思维、技术与方法全方位嵌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各环节与全过程,促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革新思维、优化供给、改进方法、重构范式,建构科学化、数字化与智能化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推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向“精准思政”“智慧思政”转型升级,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顺应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其进一步提质增效、焕发新机的重要生长点与强劲推动力。阐释大数据内涵、价值、特征与功能,阐释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并且辨析其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关系,有利于进一步探讨两者的深度融合。基于此,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概念得以提出。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资源、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技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思维三个维度全面阐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的内涵与外延,同时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论析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的生成逻辑、发展动因、方法论基础与价值取向,可以明确大数据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的契合点,理清大数据对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机理。面对新时代提出的新任务与新要求,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仍然面临一些困境、存在一些短板和弱环。运用文献资料法、大数据文本挖掘方法与访谈调研法审视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总结当前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困境并作原因剖析,同时探讨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新要求,指出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以及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与原则、教育内容体系以及教育工作的主体转型,有利于为新时期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创新提供现实依据。通过分析大数据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技术优势以及可能性,进一步探讨大数据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精准画像”“规律探寻”与“超前感知”三个应用呈现。以之为基础,基于当前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理念滞后、模式粗放、知行脱节、供需错位等难题,提出利用大数据推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由线性思维向系统思维、由普适教育向个性化培育、由认知培育向实践养成、由需求侧适应向供给侧发力四大发展转向并详细阐述四大发展转向的实现路径。基于大数据推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遵循学科规律、注重理论深化,还要坚持实践导向,致力推动大数据应用,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双向转化。由之,宏观上,探索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的数据采集、数据预处理与存储、数据挖掘与分析、数据应用与可视化、数据解释与反馈五大工作模块与应用流程;微观上,对大数据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典型场域中的“数据画像”“精准资助”“失联告警”三个应用进行数据模型构建,从而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利用大数据提供切实可行的实现路径。大数据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然而,当前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利用大数据还存在观念性、路径性与机制性瓶颈,同时,大数据是一柄双刃剑,对数据的不当应用会带来诸如“数据垄断”“数据滥用”“数据侵害”“数据冰冷”等一些可能的风险与挑战。高校尚须在思维理念、技术开发、政策支持、制度完善、机制建设、校园环境建设等方面对大数据应用作出回应与调试。不仅如此,在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高校要注重发挥教育工作者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始终坚持数字技术与人文精神、数据智能与教育智慧相结合。

王纲[2](2021)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视域下第二课堂的学生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新时代的高等教育发展背景下和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中,思想政治教育承担了前所未有的任务,是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的重要教育领域。大学生第二课堂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登上高校教育舞台,经过三十多年发展,成为集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传承、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管理载体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教育手段。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学科的发展,大学生第二课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途径的作用和意义日益明确,其理论基础、顶层设计、制度建设、组织保障等方面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第二课堂以实践性、灵活性、隐蔽性、多样性等特点在人才培养中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重要角色。人的发展是长期的过程,是复杂因素的结果,教育作为一种人类活动,对其结果的评价是历史性、世界性的难题,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如何对人的思想、品格、素质等隐性特质的评价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成为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既是面向思想政治教育本体的外在测评判断体系,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研究主要解决评价的理论基础、指标体系和应用价值等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理论和方法的长期探索中,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然而在当今信息和数据的时代,社会和学生对评价有了更多的述求和期待,如同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每位科学家以追求和证实因果关系为毕生志愿,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也必须回答这一“百年树人”的难题。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出,实践是认识世界的方法,也是人的本质特征。第二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也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我的实践活动,要认识实践这一过程导致的结果,必须从认识实践这一过程入手。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思想内化与外化的方法和途径的科学,行为是思想外化的最直接表现,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影响学生的行为的规律和特征,能直接回答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果。“知、情、意、行”是心理学研究的四个基本领域,认知、情绪、意志最终都会通过行为进行表现,也只有行为才能真正被外界和自我感知和认识。综合以上理论基础和指导,本文在思政教育评价的视角下,进行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研究,掌握新时期背景下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形态、规律、影响等特征,探索行为研究用于思政教育评价及学生评价的途径与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重点是对学生思想素质的评价,对学生思想素质的评价转化为对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的评价,对第二课堂行为的评价必须依靠具有说服力的参照体系,最具有说服力的参照体系是学生的成长发展,因此,在把握学生第二课堂行为规律和特征的基础上,理论和实践论证行为与学生成长发展的关系是本文的重点。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纷繁复杂,这是在以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研究中,人们难以涉足的原因之一。而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不但为我们提供了研究行为这一复杂现象的基础和数据,也为我们提供了思路和分析方法,符合了当今社会对论证的科学化、数据化、显性化思维方式的要求和期待,进而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引入到教育学、社会学研究的常用思路和方法领域。当然在当今数据为王的时代中,人们对教育研究的新制度主义、绩效主义的倾向,使哲学、社会学界对以数据研究和归纳研究为方法的因果关系推导和评价体系多有批判,吸取这些批判研究的精华,注重理论论证和实验的严谨,以行为物理研究方法为基础,建立符合逻辑理论的数学模型和关系,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本色,从而使第二课堂行为研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研究的有益补充和支撑。本文第一章主要介绍在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视域下,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及本研究的思路和创新点。第二章介绍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从理论分析上解决为什么行为研究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成效评价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三章是在理论框架下对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现实分析,形成适合这一特定教育活动的行为研究理论。第四章介绍建立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一般规律和原则框架,讨论行为研究的一般范式。第五章以实际案例和数据为基础介绍如何运用以上原理呈现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基本情况,并分析行为对学生成长发展的影响。第六章阐述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思政教育评价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思政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思路和工作机制。

黄邓楷[3](2020)在《基于CPTED理论的广州大学城环境安全感知评价及优化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社会矛盾冲突愈发激烈,城市安全问题日益凸显。随着建设平安校园和安全社区的呼声高涨,校园安全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大学城的社会结构相对复杂、空间高度开放共享,其校园环境安全管理更具挑战性。一方面,随着大学城扩张建设步伐的放缓,校园环境使用后评价逐渐引起重视,但评价对象以大学城物质环境为主,空间使用主体——学生的环境感知评价研究略显不足。另一方面,我国犯罪治理主要依赖法律震慑、治安防范等管理手段,较少基于空间视角利用环境规划设计方法预防犯罪。基于此背景,本文以广州大学城为例,开展学生的环境安全感知评价,探讨学生安全感与大学城环境规划、设计和管理的关系。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文献整理、问卷调查、公众参与地理信息系统、Arc GIS和SPSS软件分析、数理统计等方法,探讨广州大学城空间环境特征与学生安全感知的联系,对安全感评价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质化和量化分析,发掘宏观的空间位置和微观的街景特征与学生安全感的关联,建立广州大学城环境安全感知评价指标体系,据此试述提升学生安全感的大学城环境优化策略。论文研究可分成以下四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为绪论,旨在阐明大学城环境安全感评价研究的重要意义,明确研究对象和范围。并进行国内外大学城及校园规划设计、环境设计预防犯罪及安全感评价相关研究和实践的综述,强调环境规划设计手段在我国大学城校园安全管理中缺失的现状,为后续研究奠定了现实背景基础。第二部分(第二章)是环境安全感评价的理论基础研究,立足广州大学城空间环境现状,梳理日常活动理论、理性选择理论等传统犯罪学理论和“街道眼”、可防卫空间、环境设计预防犯罪(CPTED)等环境犯罪学理论,分析国内外CPTED理论的研究、相关实践案例与组织机构的发展趋势,总结可为环境安全感知评价提供有益借鉴的CPTED应用经验。归纳并提炼环境安全感评价的研究方法及其影响因素,为接下来的实证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第三部分(第三、四、五章)是问题分析和实证研究。首先,以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为例,开展单体校园的环境安全感评价探索性调研,对CPTED六要素进行信度分析、重要性排序、相关性分析,并挖掘高校环境安全感评价研究中值得注意的问题,如传统调查方法难以准确定位地点,无法对特定空间安全感评价进行定量分析;也较难识别影响安全感的环境特征,难以建立大学城环境安全感评价指标体系。为弥补上述缺陷,分别利用公众参与地理信息系统方法和照片打分法分析广州大学城环境安全感评价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并根据影响安全感评价的宏观空间位置因素和微观街景特征因素,构建广州大学城环境安全感评价指标体系。第四部分(第六章)是规律总结和策略研究。根据广州大学城环境安全感评价指标体系,从宏观、中观、微观三层面分别阐述大学城环境规划、设计和管理对学生安全感评价的影响,据此试述提升学生安全感的大学城环境优化策略,力图为我国高校校园环境安全规划设计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本文以广州大学城为例,开展了环境安全感评价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在公众参与地理信息系统的评价方法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校园环境安全感知评价的研究内容上都取得一定的创新性成果。本文研究成果可补充完善大学城环境安全规划设计导则,为我国高校校园安全环境的科学合理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路冰[4](2020)在《高校辅导员应对校园危机事件职责履行研究 ——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校校园危机事件就是严重威胁高校或高校师生的自身利益和正常发展状态,并可能带来破坏性后果的不确定性情境或事件。高校辅导员作为应对校园危机事件的重要力量,积极应对校园危机事件,既是提高辅导员校园危机事件应对工作效能的应有之义,也是维护高校稳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的调查研究发现,高校辅导员应对校园危机事件取得了一定成就,主要包括思想上高度重视危机事件的应对;态度上十分认同危机预案的积极作用;行动上快速反应能力显着提高;意识上危机反思有所加强。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基本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尚有许多不足;参与危机预案编制与危机演练的程度不够;校园危机事件的处理能力存在明显不足;危机事件善后环节的应对尚不到位。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辅导员工作职能被严重泛化,职责边界不清;辅导员对应对工作的偏差性理解,专业水平不高;辅导员工作队伍整体年轻化,普遍缺乏相关经验;校园危机事件的复杂性和突发性,加大了应对难度。针对这些问题及原因,改进高校辅导员应对校园危机事件的措施建议包括:牢固树立管理服务意识,科学定位危机事件应对职责;扎实开展安全教育工作,强化学生的危机预防意识;积极参与危机预案编制与演练,做实危机信息收集与上报工作;增强危机事件处置的本领,锻炼和提高心理素质;重视危机善后环节,做好恢复与总结工作;积极参加危机应对知识培训学习,主动开展危机应对理论研究。

胡钰沁[5](2020)在《高校管理中学生不合作行为研究》文中指出在高校学生管理实践过程中,管理者在执行管理制度及规定时常常遇到来自学生的阻碍和抵制,表现为大学生个体行为上的不合作现象。因此,本研究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学生不合作行为的提出、成因及类型进行理论上的思考与分析后,以南昌大学前湖校区的在校本科生为例展开实证调查,针对高校学生管理中大学生个体行为的微观层面出发,从学生角度探究其不合作行为的具体表现及其产生的原因。首先,本研究在调查南昌大学本科生对学生管理规定满意度的基础上自编问卷,发现大学生不合作行为以合理化解释为主,情感笼络、拖延或打折扣为辅,即为自己的个人行为寻找看似合理正当的解释、有目的的与管理者维持良好关系以请求宽恕与包容、执行管理要求时表现拖沓或部分遵从等;并且不同学生个体间不合作行为存在差异。其次,本研究以南昌大学在校本科生代表为主体的访谈调研中得知,大学生自身认知不到位,存在贪图方便、从众、侥幸等心理,以及外部环境中同伴群体、管理者期望、管理工作与氛围、学校客观资源、现实效果反馈等因素的激励与强化,促使大学生个体不合作行为的产生。最后,通过深入剖析大学生不合作行为的个人功利性与工具合理性,针对其行为产生的原因,倡导高校培养大学生规则意识以纠正其错误的行为观念并引导其正确认知;树立科学的学生管理观念、改进管理决策过程、重视决策实施细节、及时掌握学生反馈等方面优化学生管理过程,从而引发高校对管理大学生个体不合作行为的思考与启示。

孙云[6](2020)在《高校仪式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党和国家对仪式教育的重视逐渐加强,仪式教育也因其固有的教育载体优势受到社会普遍关注。高校仪式教育对内具有具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引导价值观念、规约思想行为的个体性功能,对外具有培养政治素养、引导经济理念与行为、创设文化环境的社会性功能。本文以仪式教育为切入点,主要研究高校仪式教育的问题与优化对策,分别从概念界定、问题展开、原因归析、优化对策探索等方面进行分析。本文首先对高校仪式教育概念、类型、功能和特征进行界定和介绍。其中高校仪式教育是指教育者借助仪式程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教育、道德情感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达到引导和规范其思想行为的教育方式。高校仪式教育在高校具体表现为国家认同型、节日庆典型、社交礼仪型和身份过渡型仪式教育,主要从其思想政治教育个体性功能和社会性功能产生社会影响,具有承载性和象征性、秩序性和重复性、互动性和凝聚性特征。其次,本文通过对高校仪式教育的发展现状进行实证调研,发现高校仪式教育在类型拓展、受重视程度以及功能延伸方面呈现发展趋势。然而,从仪式教育的内生动力、教育主体对仪式教育的体认程度以及仪式教育的影响地位三方面分析,发现高校仪式教育存在着内容、形式和教学思维缺乏时代性、学生对仪式教育的内容认知和参与意愿不足、教育者对仪式教育的重视度和组织力度不足等现实问题。其三,针对高校仪式教育现存问题,本文又从仪式教育的理论认知、内在引力以及外在保障三方面分析,发现不同主体对仪式教育的内容、价值和地位的认知不足,仪式教育内容与形式脱离、主体需要未得到满足、应然功能弱化与偏移,缺乏外在制度和环境的保障以及内在运行受限等原因。最后,根据问题和原因的分析,本文从方向引导、内核优化、环境净化和制度规范四方面入手,提出高校仪式教育应坚持以正确的主流价值观为引领,以优化仪式教育内核为基础,以仪式教育法制章程为保障,借助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力量引导和规范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然功效。

刘奕[7](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郭伟[8](2020)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学风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学风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与管理的重要工作,是高校教育改革的灵魂,亦是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保障。建设优良学风是大学固本强基的百年工程,也是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的重要保证。新时期在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更应该充分结合学风建设来满足大学生的发展需求和期待。目前,我国高校在学风建设中还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其偏离了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育人理念。无论是对高校还是对大学生自身,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如何用思想政治教育来引领大学生学风建设,切实加强大学生优良学风的培育,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学风建设的这一课题,可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营造高校优良的学习氛围,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生学风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研究大学生学风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当前,大学生学风建设存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学风制度体系建设不够健全、校园文化建设内容不够丰富、学风建设资源不够合理利用等问题,其影响原因主要有社会、学校、家庭、大学生自身等因素。针对存在问题,需要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心理健康、职业规划和诚信意识等方面的教育,不断完善学风制度体系建设,抓好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借助互联网平台拓宽大学生学风建设载体。通过这些具体路径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学风建设,旨在为当前大学生学风建设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有效参考。

马白雪[9](2020)在《基于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的隐性德育课程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适应新媒体发展的步伐,高校在传统德育教学的基础上应注入新的课程模式和教学方式。鉴于隐性德育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重要功能,将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作为隐性德育课程的创新突破口,促进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上隐性德育课程的建设。论文以GSDATA.CN大数据分享平台上2018年9月高校微信榜单为依据,选取排名靠前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各10所,并将这20个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上的隐性德育课程资源作为研究样本进行分析。首先,对这20个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上的指标性隐性德育课程资源进行对比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将20所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的文本性隐性德育课程资源分为行为类、精神类、物质类和制度类四类,对这四类资源进行数据分析,并运用Python软件进行词频分析和情感分析,从中找出目前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隐性德育课程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其次,通过对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指标性和文本性隐性德育课程资源的分析,目前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隐性德育课程建设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在隐性德育课程影响要素方面,施教主体团队建设不完善,与受教主体互动不足;对受教主体的针对性弱,因材施教效果差;德育环境氛围营造不浓厚。二是在隐性德育课程资源内容方面,校外隐性德育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率不足;校内德育资源开发力度不深,覆盖范围不广,利用效度不高;开发隐性德育课程资源时存在文本困境。三是在隐性德育课程构建路径方面,人本主义色彩缺少;功能设置不完善;多方互动不充分;传播效果不理想。在此基础上,分析其现存问题的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以期为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建设隐性德育课程提供更有效的对策建议。最后,从重视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隐性德育课程建设的影响要素,丰富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隐性德育课程建设的资源内容和架设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隐性德育课程建设的多种路径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为高校隐性德育课程建设提供有益借鉴和实践指导。

张斯文[10](2020)在《大学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分析及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学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征鲜明、健康向上的大学文化对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高校的大学文化建设已取得丰硕的成果,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何进一步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焕发大学生激情,引导大学生积极向上,形成崇高的独立的人格追求和信仰追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主体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选题的背景和意义,总结与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了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确立了本论文的创新点。第二部分,对大学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功能进行论述,阐述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第三部分,对我国大学文化建设的基本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总结出当前大学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在分析大学文化建设现状的基础上,特别是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大学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发展的对策,构建更加丰富和完善的大学文化,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

二、高校校园环境对学生行为的影响和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校校园环境对学生行为的影响和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大数据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大数据让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智能化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大数据与教育交叉研究综述
        三、研究评析
    第三节 逻辑结构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内容框架
    第四节 重点、难点及预期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核心概念解读
        一、大数据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
    第二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审视
        一、感性对象性活动之数据生成逻辑
        二、实践的社会历史性之数据发展动因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数据应用的方法论基础
        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之数据应用的价值取向
    第三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自组织系统阐释
        一、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之复杂自组织系统特征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之数据转化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之数据转换
        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之数据工作机制
第二章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依据
    第一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现实困境
        一、基于大数据文本挖掘方法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现实困境分析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者访谈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剖析
    第二节 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新要求
        一、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
        二、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思想与原则
        三、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内容体系
        四、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转型
    第三节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技术优势
        一、大数据关键技术之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应用
        二、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的数据交互
        三、教育管理平台载体的数据智能
        四、教育管理实践数据的跨域应用
    第四节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可能性分析
        一、基于数据技术的效率提升
        二、基于证据的日常教育管理
        三、基于数据评价的工作改进
第三章 基于大数据促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转向
    第一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应用呈现
        一、精准画像:大数据精确反映学生行为状态
        二、规律探寻:大数据有效呈现学生活动规律
        三、超前感知:大数据准确研判学生活动趋向
    第二节 基于大数据之由线性思维向系统思维转变
        一、线性思维
        二、系统思维
        三、线性思维向系统思维转变的全面性与准确性
    第三节 基于大数据之由普适教育向个性化培育转变
        一、普适教育
        二、个性化培育
        三、普适教育向个性化培育转变的适应性与有效性
    第四节 基于大数据之由认知培育向实践养成转变
        一、认知培育
        二、实践养成
        三、认知培育向实践养成转变的实效性与长效性
    第五节 基于大数据之由需求侧适应向供给侧发力转变
        一、需求侧适应
        二、供给侧发力
        三、需求侧适应向供给侧发力转变的精准性与有效性
第四章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路径
    第一节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
        二、守正创新原则
        三、趋利避害原则
        四、循序渐进原则
        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第二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资源库建设与运行
        一、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采集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预处理与存储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挖掘与建模分析
        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可视化与应用
        五、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解释与反馈
    第三节 利用大数据推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应用
        一、数据画像
        二、精准资助
        三、异常告警
第五章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条件保障
    第一节 个体主观条件
        一、培育大数据意识与大数据思维
        二、掌握大数据知识与大数据技能
        三、提升大数据伦理与管理理性
        四、把握大数据应用的价值导向
    第二节 技术条件保障
        一、开发和搭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技术平台
        二、培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核心技术团队
    第三节 组织与制度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推进教育政策实施与制度建设
        三、加强体制机制建设
    第四节 文化环境保障
        一、优化校园网络环境
        二、培育校园数据文化
        三、优化校园人文环境
结语:数据智能与教育智慧结合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视域下第二课堂的学生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问题缘起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研究成果概览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外研究现状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1.2.5 国内外研究发展态势
    1.3 概念的厘清
        1.3.1 高校第二课堂
        1.3.2 高校第二课堂学生行为
        1.3.3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
    1.4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框架
    1.5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点
第二章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建构
    2.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点
        2.1.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下的行为本质
        2.1.2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的行为意义
        2.1.3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下行为与思想关系
        2.1.4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行为理论
    2.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支点
        2.2.1 心理学关于行为研究的理论支撑
        2.2.2 教育学关于第二课堂的核心理论
    2.3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研究的理论切入点
        2.3.1 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理论
        2.3.2 新时代第二课堂建设的政策及其思想
        2.3.3 网络与信息数字技术的相关理论
        2.3.4 定性定量的教育研究相关理论
第三章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现实分析
    3.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产生与发展
        3.1.1 行为产生发展机制
        3.1.2 影响行为的因素
        3.1.3 行为影响的因素
    3.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现实形态
        3.2.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发展
        3.2.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现实形态的原因
    3.3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评价
        3.3.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评价的现状
        3.3.2 第二课堂评价现状的原因
第四章 大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研究方法论
    4.1 研究的理论框架
        4.1.1 量化研究的优势与局限
        4.1.2 行为的统计物理研究
        4.1.3 因果关系的误区
    4.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描述数据类型与属性概念
        4.2.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过程描述数据
        4.2.2 学生成长发展数据类型与属性概念
    4.3 行为研究设计
        4.3.1 第二课堂的课程设计
        4.3.2 学生行为的数据记录采集
        4.3.3 学生行为数据的求证与评价
    4.4 团中央“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借鉴与对比
第五章 大学生第二课堂行为研究实践案例
    5.1 案例数据概况
        5.1.1 行为数据的基本情况
        5.1.2 学业成绩基本情况
        5.1.3 毕业去向
        5.1.4 职业发展状态
        5.1.5 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数据
    5.2 案例数据的数据挖掘分析
        5.2.1 行为状况统计学分析
        5.2.2 行为与学生发展的关系分析
        5.2.3 基于机器学习技术的数据研究
第六章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应用
    6.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价值
        6.1.1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状况的观测价值
        6.1.2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状况的判断价值
        6.1.3 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状况的预测价值
    6.2 基于第二课堂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指导思想
        6.2.1 树立“大思政”格局的理念
        6.2.2 巩固增强获得感的内容创新理念
        6.2.3 强化信息技术同步的形式创新理念
    6.3 基于第二课堂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原则
        6.3.1 精准教育原则
        6.3.2 数据研究原则
        6.3.3 评价反馈原则
        6.3.4 行为评价思想的反思
    6.4 基于第二课堂学生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
        6.4.1 第二课堂组织工作机制
        6.4.2 第二课堂过程管理机制
        6.4.3 第二课堂评价导向机制
        6.4.4 第二课堂支持保障机制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3)基于CPTED理论的广州大学城环境安全感知评价及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缘起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和范围
    1.4 国内外研究与实践综述
    1.5 研究目标与方法
    1.6 研究内容与框架
第二章 环境设计预防犯罪及安全感评价发展趋势
    2.1 国外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研究发展
        2.1.1 传统犯罪学理论
        2.1.2 环境犯罪学理论
        2.1.3 CPTED相关组织机构
        2.1.4 CPTED相关实践案例
    2.2 国内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研究发展
        2.2.1 CPTED理论基础研究
        2.2.2 CPTED技术基础研究
        2.2.3 CPTED设计方法研究
        2.2.4 国内CPTED研究进展总结
    2.3 环境安全感评价发展趋势
        2.3.1 评价方法趋向多元化发展
        2.3.2 评价内容愈加丰富
    2.4 结语
第三章 高校校园环境安全感评价先导性研究
    3.1 研究概述
    3.2 研究设计
        3.2.1 研究对象
        3.2.2 数据获取
        3.2.3 研究方法
    3.3 CPTED六要素分析
        3.3.1 CPTED六要素信度分析
        3.3.2 CPTED六要素相关性分析
        3.3.3 CPTED六要素重要性程度
    3.4 校园环境安全感评价分析
        3.4.1 学生安全感评价整体水平
        3.4.2 安全感评价空间分布特征
        3.4.3 校园边际空间环境特征分析
        3.4.4 校园内部区域环境特征分析
    3.5 校园环境安全感评价要素及优化策略
        3.5.1 校园环境安全感评价要素
        3.5.2 单体校园环境设计优化建议
    3.6 结语
第四章 广州大学城环境安全感评价空间分布特征
    4.1 研究概述
    4.2 研究设计
        4.2.1 研究内容
        4.2.2 问卷设置
        4.2.3 数据获取
        4.2.4 研究方法
    4.3 学生安全感评价水平分析
        4.3.1 大学城与华工环境安全感评价水平差异
        4.3.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环境安全感水平
        4.3.3 学生个体因素对环境安全感水平的影响
    4.4 学生安全感评价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4.4.1 空间地点标记的准确性
        4.4.2 安全感评价高的地点空间分布特征
        4.4.3 安全感评价低的地点空间分布特征
        4.4.4 学生安全感与特定空间的距离关系
        4.4.5 学生个体因素对安全感空间分布的影响
    4.5 结论
        4.5.1 公众参与地理信息系统方法的利与弊
        4.5.2 大学城环境设计优化建议
    4.6 结语
第五章 广州大学城环境安全感影响因素分析
    5.1 研究概述
    5.2 研究设计
        5.2.1 实景照片选取
        5.2.2 数据来源及获取
        5.2.3 研究方法
    5.3 安全感评价结果分析
        5.3.1 安全感评价水平
        5.3.2 安全感的空间分布
    5.4 影响安全感的环境因素分析
        5.4.1 绿视率
        5.4.2 环境可视性
        5.4.3 环境管理程度
        5.4.4 环境美观程度
        5.4.5 他人的存在
        5.4.6 土地利用类型
    5.5 大学城环境安全感评价指标体系
    5.6 结论
        5.6.1 安全感评价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
        5.6.2 提升安全感的环境设计和管理策略
    5.7 结语
第六章 提升环境安全感的大学城环境优化策略
    6.1 提升安全感的大学城环境规划策略
        6.1.1 提倡校城一体的规划设计策略
        6.1.2 强调紧凑用地的土地开发策略
        6.1.3 主张步行舒适的交通组织策略
        6.1.4 重视功能混合的土地利用策略
        6.1.5 优化中心绿地的空间共享策略
    6.2 提升安全感的大学城环境设计策略
        6.2.1 保证绿化空间视线通透
        6.2.2 改善户外空间设施设计
        6.2.3 激活临街界面空间活力
        6.2.4 重视边际空间维护管理
        6.2.5 提高夜间环境照明水平
        6.2.6 加强监控设施监视能力
    6.3 提升安全感的大学城环境管理策略
        6.3.1 加强高校安防系统建设
        6.3.2 建立犯罪预防规划体系
        6.3.3 重视学生安全教育普及
        6.3.4 转变传统安全管理理念
        6.3.5 推进校园法制管理建设
    6.4 结语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园学生安全感调查问卷
附录2 :广州大学城校园环境学生安全感调查问卷
附录3 :广州大学城环境安全感评分调查问卷照片节选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高校辅导员应对校园危机事件职责履行研究 ——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文献评析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2 高校辅导员应对校园危机事件职责问题的提出
    2.1 高校校园危机事件的概念与类型
    2.2 高校辅导员应对校园危机事件的必要性和作用
    2.3 分析高校辅导员应对校园危机事件的理论基础
    2.4 高校辅导员应对校园危机事件的职责界定
3 高校辅导员应对校园危机事件职责履行现状分析
    3.1 高校辅导员应对校园危机事件职责履行现状调查
    3.2 高校辅导员应对校园危机事件职责履行的基本成就
    3.3 高校辅导员应对校园危机事件职责履行存在的问题
    3.4 高校辅导员应对校园危机事件职责履行问题的成因
4 改进高校辅导员应对校园危机事件的对策建议
    4.1 牢固树立管理服务意识科学定位危机事件应对职责
    4.2 扎实开展安全教育工作强化学生的危机预防意识
    4.3 积极参与危机预案编制与演练做实危机信息收集与上报工作
    4.4 增强危机事件处置的本领锻炼和提高心理素质
    4.5 重视危机善后环节 做好恢复与总结工作
    4.6 积极参加危机应对知识培训学习主动开展危机应对理论研究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高校辅导员校园危机事件应对现状调查问卷(辅导员卷)
附录2 高校辅导员校园危机事件应对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卷)
附录3 高校辅导员校园危机事件应对工作访谈提纲
附录4 高校辅导员校园危机事件应对工作访谈记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高校管理中学生不合作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1.3.1 关于学校微观政治的研究
        1.3.2 关于高校学生管理的研究
        1.3.3 关于学生不合作行为的研究
        1.3.4 小结与思考
    1.4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第2章 高校管理中学生不合作行为的研究设计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学生管理
        2.1.2 不合作行为
    2.2 理论基础
        2.2.1 不合作行为的提出
        2.2.2 不合作行为的成因理论
        2.2.3 不合作行为的分类依据
    2.3 研究工具及调查
        2.3.1 前期调查问卷结构说明
        2.3.2 正式问卷的形成与设计
        2.3.3 访谈调查设计
    2.4 调查实施及情况说明
        2.4.1 问卷调查
        2.4.2 访谈调查
第3章 高校管理中学生不合作行为的现状分析
    3.1 学生不合作行为的整体现状分析
    3.2 不同背景变量下学生不合作行为的差异分析
        3.2.1 不同性别学生不合作行为的差异分析
        3.2.2 不同年级学生不合作行为的差异分析
        3.2.3 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不合作行为的差异分析
        3.2.4 其他背景变量下学生不合作行为的差异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校管理中学生不合作行为的原因分析
    4.1 学生不合作行为的解释分析
        4.1.1 学生不合作行为态度
        4.1.2 学生不合作行为的主观规范
        4.1.3 学生不合作行为的知觉行为控制
        4.1.4 学生不合作行为的现实反馈
    4.2 学生不合作行为的可能原因
        4.2.1 大学生心理与认知
        4.2.2 周围重要他人影响
        4.2.3 管理方面存在缺陷
        4.2.4 学校客观资源不足
        4.2.5 现实的反馈与评估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校管理中学生不合作行为的反思与启示
    5.1 大学生不合作行为的反思
        5.1.1 大学生不合作行为具有个人层面的合理性
        5.1.2 大学生不合作行为具有组织层面的不合理性
    5.2 大学生不合作行为的启示
        5.2.1 个体层面引导学生正确认知
        5.2.2 组织层面优化学生管理过程
    5.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5.3.1 研究不足
        5.3.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高校管理中学生不合作行为研究的前期调查问卷
    附录B 高校管理中学生不合作行为研究调查问卷
    附录C 高校管理中学生不合作行为研究访谈调查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高校仪式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难点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高校仪式教育的理论阐释
    一、高校仪式教育核心概念界定
        (一)仪式
        (二)仪式教育
        (三)高校仪式教育
    二、高校仪式教育的类型
        (一)以增强身份认同为核心的国家型仪式教育
        (二)以激发道德情感为核心的节庆型仪式教育
        (三)以培养礼仪素养为核心的社交型仪式教育
        (四)以纪念转变意义为核心的过渡型仪式教育
    三、高校仪式教育的主要特征
        (一)承载性和象征性
        (二)秩序性和反复性
        (三)互动性和价值凝聚性
    四、高校仪式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高校仪式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个体性功能
        (二)高校仪式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性功能
第二章 高校仪式教育现状调查概况
    一、高校仪式教育的调查过程与数据梳理
        (一)高校仪式教育的调查过程
        (二)高校仪式教育的调查数据梳理
    二、高校仪式教育的发展成效
        (一)高校仪式教育活动类型得到丰富
        (二)高校仪式教育重视程度得到增强
        (三)高校仪式教育活动功能得到延伸
    三、高校仪式教育的现存问题呈现
        (一)高校仪式教育缺乏内生动力
        (二)高校仪式教育主体体认度低
        (三)高校仪式教育受重视程度低
第三章 高校仪式教育的问题索因
    一、高校仪式教育理论认知不足
        (一)参与主体对高校仪式教育的内容认知不足
        (二)实施主体对高校仪式教育的重要性认知不足
        (三)高校对学生的仪式教育主体地位认知不足
    二、高校仪式教育内在引力不足
        (一)高校仪式教育形式主义风气凸显
        (二)高校仪式程序与主体需求脱离
        (三)高校仪式教育的功能逐渐偏移
    三、高校仪式教育外在保障不足
        (一)缺乏制度保障
        (二)缺乏经济保障
        (三)缺乏环境保障
第四章 优化高校仪式教育问题的对策探索
    一、坚持科学领引和紧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
        (二)坚持以人为本和虚实结合的育人原则
        (三)紧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二、加强高校仪式教育内核优化和外显引力
        (一)整合高校仪式教育资源以更新内容
        (二)辐射高校仪式教育周知范围以强化认知
        (三)创新高校仪式教育形式以增强引力
        (四)优化高校仪式教育程序以创新情境
    三、加强保障和构建高校仪式教育安全阀
        (一)构建制度机制以消除离散因子
        (二)构建激励机制以强化高校仪式教育功效
        (三)构建评估机制以完善对高校仪式教育的监督反馈
    四、净化高校仪式教育的发展环境
        (一)顶层引领以营造和谐健康的社会环境
        (二)师生合力以共建德育为本的校园环境
        (三)言传身教以营造互动共通的家校联系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7)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8)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学风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大学生学风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概述
    第一节 大学生学风的内涵及构成
        一、大学生学风的内涵
        二、大学生学风的构成要素
    第二节 大学生学风建设的内涵及基本特征
        一、大学生学风建设的内涵
        二、大学生学风建设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大学生学风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一、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学风建设具有指引作用
        二、大学生学风建设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支撑作用
    第四节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学风建设的必要性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
        三、践行和谐校园理念的重要途径
        四、培养诚信意识的主要阵地
第二章 大学生学风建设现状的调查分析
    第一节 大学生学风建设现状的问卷调查
        一、大学生学风建设现状的问卷内容设计
        二、大学生学风建设现状的问卷方案实施
        三、大学生学风建设现状的问卷结果统计
    第二节 大学生学风的现状分析
        一、当前大学生学风的积极方面
        二、当前大学生学风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大学生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二、学风制度体系建设不够健全
        三、校园文化建设内容不够丰富
        四、学风建设资源不能合理利用
    第四节 大学生学风建设的影响原因
        一、社会原因
        二、学校原因
        三、家庭原因
        四、自身原因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学风建设的对策思考
    第一节 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保障学风建设的正确方向
        一、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二、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三、加强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
        四、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意识教育
    第二节 加强学风制度体系建设,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作用
        一、严格课堂纪律管理,养成科学学习习惯
        二、健全学风管理制度,引导正确学习行为
        三、构建学风建设长效机制,维持良好学习秩序
    第三节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学风建设的良好氛围
        一、抓好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营造校园育人氛围
        二、推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提升个人道德修养
        三、完善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第四节 加强互联网平台建设,拓展学风建设的网络载体
        一、抓住互联网发展机遇,建立学风建设新媒体平台
        二、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引导学风建设正向发展
        三、开展互联网大数据工作,创新学风建设新模式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关于大学生学风建设的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9)基于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的隐性德育课程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国家重视新媒体发展的政策导向
        1.1.2 微信公众平台功能增强的发展趋势
        1.1.3 高校隐性德育课程低效的现实困境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关于隐性德育课程及其资源研究现状
        1.3.2 关于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研究现状
        1.3.3 关于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上隐性德育课程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分析框架及主要研究内容
    1.6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隐性德育课程与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理论概述
    2.1 概念界定
        2.1.1 德育
        2.1.2 隐性课程
        2.1.3 隐性德育课程
        2.1.4 隐性德育课程资源
        2.1.5 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
    2.2 隐性德育课程建设理论基础
        2.2.1 基础理论
        2.2.2 知识借鉴
    2.4 隐性德育课程与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的内在联系
第三章 基于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的隐性德育课程资源现状分析
    3.1 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上指标性的隐性德育课程资源分析
        3.1.1 头像
        3.1.2 自定义菜单
        3.1.3 WCI指数
        3.1.4 粉丝及其数量
        3.1.5 多平台同主体账号
        3.1.6 原创性
        3.1.7 活跃度
    3.2 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上文本性的隐性德育课程资源分析
        3.2.1 四类隐性德育课程资源的数据统计
        3.2.2 四类隐性德育课程资源的词频分析
        3.2.3 四类隐性德育课程资源的情感分析
    3.3 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隐性德育课程建设存在问题
        3.3.1 隐性德育课程影响要素方面
        3.3.2 隐性德育课程资源内容方面
        3.3.3 隐性德育课程建设路径方面
    3.4 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隐性德育课程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4.1 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隐性德育课程建设存在问题的外部原因
        3.4.2 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隐性德育课程建设存在问题的内部原因
第四章 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隐性德育课程建设的对策建议
    4.1 重视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的隐性德育课程建设的影响要素
        4.1.1 加强施教主体团队建设
        4.1.2 打造隐性德育环境
        4.1.3 满足受教主体需求
    4.2 丰富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的隐性德育课课程建设的资源内容
        4.2.1 挖掘家庭隐性德育课程资源
        4.2.2 拓宽学校隐性德育课程资源
        4.2.3 延伸社会隐性德育课程资源
    4.3 架设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的隐性德育课程建设的多种路径
        4.3.1 人文式的思想路径
        4.3.2 多元式的生产路径
        4.3.3 网状式的互动路径
        4.3.4 渗透式的传播路径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1.1 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在隐性德育课程建设中具有明显优势
        5.1.2 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隐性德育课程建设中的存在问题
        5.1.3 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隐性德育课程建设现存问题的原因
        5.1.4 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隐性德育课程建设对策建议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10)大学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分析及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的基本思路
        1.3.2 研究的基本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大学文化的基本概述
    2.1 大学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2.1.1 大学文化的内涵
        2.1.2 大学文化的特征
    2.2 大学文化的育人功能
        2.2.1 思想引领功能
        2.2.2 熏陶塑造功能
        2.2.3 凝聚激励功能
        2.2.4 传播辐射功能
    2.3 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2.3.1 有利于丰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2.3.2 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2.3.3 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学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现状调查及分析
    3.1 大学文化建设调查设计
        3.1.1 问卷调查的构建维度
        3.1.2 具体调查方法
        3.1.3 调查对象
    3.2 大学文化建设基本现状调查及分析
        3.2.1 大学外部物质建设变化显着
        3.2.2 大学更加重视精神文化引领作用
        3.2.3 大学不断完善更新规章制度
        3.2.4 大学逐渐形成良好的校园风气
        3.2.5 大学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作用不断加大
    3.3 当前大学文化建设的显着特点
        3.3.1 物质文化彰显现代科技
        3.3.2 精神文化突出文化底蕴
        3.3.3 制度文化更加健全规范
        3.3.4 行为文化引领学生行为
    3.4 大学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4.1 物质文化存在单—趋同化现象
        3.4.2 精神文化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失
        3.4.3 制度文化存在局部功利化倾向
        3.4.4 行为文化存在表面肤浅化情况
第四章 加强大学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发展的对策研究
    4.1 构建特色物质文化,打造环境育人基础
        4.1.1 借鉴先进理念,创新校园整体设计
        4.1.2 美化校园景观,打造良好育人环境
        4.1.3 注重建筑保旧建新,传承优秀校史文化
        4.1.4 加强教学设施建设,满足素质教育需求
    4.2 提升精神文化内涵,坚持正确价值导向
        4.2.1 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大学精神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
        4.2.2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大学精神文化建设
        4.2.3 注重大学精神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
        4.2.4 将以人为本理念贯穿大学精神文化建设始终
    4.3 完善制度文化建设,形成科学育人保障
        4.3.1 以大学章程制定为契机,完善现代大学制度
        4.3.2 以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为基础,创新大学制度文化
        4.3.3 以立德树人为制度设计前提,创新育人软环境
        4.3.4 以学生第一教师优先为理念,坚持服务育人导向
    4.4 加强行为文化建设,引导学生发展方向
        4.4.1 加强“三风”建设,带动校园风气
        4.4.2 丰富活动载体,提升活动内涵
        4.4.3 强化榜样教育,明确行为导向
        4.4.4 发挥网络优势,规范网络应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大学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调查问卷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高校校园环境对学生行为的影响和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大数据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 邓晶艳.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视域下第二课堂的学生行为研究[D]. 王纲.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3]基于CPTED理论的广州大学城环境安全感知评价及优化策略研究[D]. 黄邓楷.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4]高校辅导员应对校园危机事件职责履行研究 ——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D]. 路冰.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4)
  • [5]高校管理中学生不合作行为研究[D]. 胡钰沁. 南昌大学, 2020(01)
  • [6]高校仪式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孙云. 暨南大学, 2020(04)
  • [7]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8]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学风建设研究[D]. 郭伟. 太原科技大学, 2020(04)
  • [9]基于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的隐性德育课程建设研究[D]. 马白雪.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10]大学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分析及建设研究[D]. 张斯文.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大学校园环境对学生行为的影响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