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作液的特点及施工要点

新型工作液的特点及施工要点

一、新工质的特性和施工要点(论文文献综述)

周勇[1](2020)在《循环流化床锅炉节能技改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锅炉是利用燃料燃烧释放的热能或其它热能加热水,以生产规定参数(温度、压力)和品质的蒸汽、热水的设备。作为一种能量转换设备,向锅炉输入的能量有燃料中的化学能、电能、高温烟气的热能等形式,经过锅炉转换,向外输出具有一定热能的蒸汽、高温水或有机热载体。锅炉中产生的热水或蒸汽可直接为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所需的热能,也可通过蒸汽动力装置转换为机械能,或再通过发电机将机械能转换为电能。锅炉是很多工业生产装置的关键设备,如何确保锅炉的安全运行、使用寿命及其生产能力、经济效益等,是锅炉利用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本论文针对云南天安化工有限公司50万吨/年合成氨装置中的燃煤高温、高压循环流化床锅炉实际生产运行情况和存在的热效率偏低、灰渣含碳量过高、过热蒸汽压力偏低和排烟温度过高等问题,对其节能技术改造方案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研究和部分实施等,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基于云南天安化工有限公司50万吨/年合成氨装置中的燃煤高温、高压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原理及结构,以及对其实际生产运行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技术改造方案为:1)将现有燃煤高温、高压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绝热式旋风分离器改为气冷式旋风分离器,将锅炉汽包过来的下降管在旋风分离器的进气道四周布置膜式壁并增加管排数为20排,其中心筒在原有基础上增加100mm,从而提高旋风分离器的分离效率、大幅降低飞灰的含碳量且提高锅炉的热效率。2)对于燃煤高温、高压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受热面系统(包含过热器和省煤器),拟将高、低温过热器的横向节距由105mm调整为95mm、横向排数由80排改为89排,高温过热器管径由?38调整为?42,省煤器纵向排数增加2圈,这样就可有效解决高、低温过热器区域烟速偏低造成尾部受热面积灰的严重问题,使其对流换热效果得到改善和增加省煤器受热面积。3)对于燃煤高温、高压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吹灰系统,拟将声波吹灰更改为蒸汽吹灰,从而能够很大程度改善其吹灰效果,排烟温度可有明显的变化,使烟气温度降低20°C左右。4)对于燃煤高温、高压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炉膛密相区系统,拟对炉膛床面进行改造,通过重新布置布风板风帽(钟罩式)将运行中的一次风量降低至总风量的45%左右,通过对二次风上下风入炉膛的接口位置进行改造而能够有效提高床温且同时增大二次风量,提高二次风对燃料的调节能力,从而以此优化炉膛燃烧、提高该锅炉燃烧效率、提高燃料的一次燃烬率、降低飞灰和底渣含碳量。(2)针对燃煤高温、高压循环流化床锅炉拟采用的技术改造方案,通过应用“西安交通大学车得福锅炉热力计算软件”由计算机对燃煤高温、高压循环流化床锅炉的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分析结果表明:燃煤高温、高压循环流化床锅炉按照拟采用的技术改造方案进行改造之后,燃煤高温、高压循环流化床锅炉的主要数据指标能够达到原设计值或有更佳的热效率和经济表现。此外,目前已按照燃煤高温、高压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改造方案进行实施完成了该锅炉大部分的技术改造工作,经过对改造后锅炉的运行状况进行实测,实测数据与计算软件分析数据基本一致,也验证了已实施完成的改造施工的有效性。通过对云南天安化工有限公司50万吨/年合成氨装置中的燃煤高温、高压循环流化床锅炉实际生产运行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正在实施有针对性的技术改造方案,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可以解决长期困扰循环流化床锅炉正常生产运行的难题,充分利用其现有资源,以较小的投入提高设备的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并且保证生产装置的“安、稳、长、满、优”运行,从而能够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施雨[2](2021)在《基于电力需求侧响应下北京市某办公建筑空调节支措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能源消耗日渐增高,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建筑节能课题的研究愈发透彻,但就建筑使用者来说,如何减少建筑日常运行能源消耗所带来的开支,是他们最为关注的重点。通常意义上讲,在中央空调系统研究领域我们所采用的节支策略,譬如采用冰蓄冷系统或是空调预冷设置模式等,这些节支策略在电力需求响应下带来了显着的节支效果,但伴随而来的是空调系统能源消耗的增加。我们同样清晰地知道,对于一栋建筑,其在设计、施工及运行管理的各个阶段均存在着种种的问题或缺陷,这些问题带来结果就是对空调系统的能耗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所以,如何在基于电力需求响应下为建筑中央空调系统做好节支策略的同时,又将不必要的能源浪费降低下来,就成为本文的研究目的。这样既可以满足使用者节省能源开支的需求,同时也为社会节能减排带来积极贡献,真正做到节支降耗的目的。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对国内外研究情况以及空调系统的相关基础理论进行了简要的概述,同时对空调系统节能研究领域里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做出阐述。另外通过不同能耗模拟软件之间的对比研究,确定了利用EnergyPlus作为后续节支策略研究的主要工具。其次,选取北京市一个已经投入运行使用的建筑实例,通过走访物业单位及建筑使用者进行空调系统运行状况的调研,查询该建筑空调系统的历史能源消耗记录、获取该建筑相关的设计图纸等信息,进而探讨研究该建筑物中央空调系统中存在的不必要能源消耗问题及解决建议。同时通过EnergyPlus软件进行模拟,获取该建筑的冷负荷,为后续节支策略的探讨建立依据。最后,通过应用EnergyPlus模拟软件对所选取的建筑物进行仿真模拟,先是根据该建筑设计图纸的基础数据建立模型,并进行相关模拟条件的设定。随后根据电力侧削峰填谷的策略,对制冷季空调系统每日运行开启的时间点设定5种不同的运行模式,通过模拟计算出设计日、设计周及制冷季的能耗情况。最后根据北京市峰谷电价执行的标准,计算5中不同运行策略下的电费使用情况,并与原空调系统的运行策略进行对比分析,最终得到该建筑中央空调系统运行最节支的开启时间点。

马建,孙守增,芮海田,王磊,马勇,张伟伟,张维,刘辉,陈红燕,刘佼,董强柱[3](2018)在《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文中指出为了促进中国筑路机械学科的发展,从土石方机械、压实机械、路面机械、桥梁机械、隧道机械及养护机械6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筑路机械领域的学术研究进展、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土石方机械方面综述了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平地机技术等;压实机械方面综述了静压、轮胎、圆周振动、垂直振动、振荡压路机、冲击压路机、智能压实技术及设备等;路面机械方面综述了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沥青混凝土摊铺机、水泥混凝土搅拌设备、水泥混凝土摊铺设备、稳定土拌和设备等;桥梁机械方面综述了架桥机、移动模架造桥机等;隧道机械方面综述了喷锚机械、盾构机等;养护机械方面综述了清扫设备、除冰融雪设备、检测设备、铣刨机、再生设备、封层车、水泥路面修补设备、喷锚机械等。该综述可为筑路机械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

丁佳[4](2017)在《小型LNG气化站冷能发电可行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对环境保护重视程度不断深化,LNG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越来越受到广大用户的青睐。在传统的气化工艺中,LNG气化产生的冷能直接被海水或空气带走,造成了能源的损失和浪费,同时由于大量的冷量被排到海水中或者室外,使得附近海域或站区环境受到严重的冷污染。为此如果能充分利用冷能,既可以保护环境又能够创造经济价值。本文以小型LNG气化站为前提,针对冷能利用的各种途径进行分析比较,比对之后总结出小型LNG气化站冷能发电的优势,并分析北京建设小型LNG气化站冷能发电的可行性。本文从五个方面进行阐述。首先对冷能应用方式进行分析及比较并得出结论;其次,对冷能发电进行技术比较与分析,主要包括冷能发电原理、发电新技术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第三,对LNG气化方式及气化器进行分析与选择;第四,分析了LNG气化站的规划设计及建站要点,主要包括建设规划要点、安全设计与主要附属设备等;第五,以某LNG气化站为例进行冷能发电可行性分析,主要包括分析气化站周边及用户情况,对其发电的经济性和可行性进行探讨。最后针对北京LNG气化站冷能发电的可行性提出建议和设想等。

王金辉[5](2016)在《太阳能氨水吸收式制冷系统的理论分析与仿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在,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各国的关注,绿色能源的开发利用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和长足的关注。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制冷的需求增长很快,食材冷藏、药品储藏等领域,冷量需求也在迅猛增长,这对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随着传统能源的枯竭和人们对地球环境的重视,各国迫切需要找到一种节能环保的制冷方式,来替代传统的制冷模式;因此,在这种大环境的驱使下,太阳能氨水吸收式制冷系统应运而生。本文主要对太阳能氨水吸收式制冷系统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在节能环保、节约运行成本的基础上对整个系统进行优化,进而达到提高太阳能氨水吸收式制冷系统制冷效率的目的。对于太阳能制冷,各国也提出了非常多的系统和方案;发展最好、普及范围较广的是吸收式制冷,其中太阳能氨水吸收式制冷一直是重点的研究对象,在实际生活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首先,本文开发设计的一套太阳能吸收式系统图,并对关键部件进行设计建模和关键仿真分析,检测设计是否符合要求。其次,本文提出一种新的温度校正方法,相对于传统的温度校正来说,不仅方便简单,而且精度也有大幅度提高;为了便于获得系统参数,进行有针对性的优化,本文运用VB将氨水的物性参数和物料、溶液、传热等相关公式运用编写程序的方式集成起来,最终以软件窗口显示的模式得到自己想要的数据,避免在仿真模拟中多次调用带来不必要的工作量和错误。最后,本文运用大型化工软件Aspen Plus对系统进行仿真,可以得到较为直观的数据,将这些数据和之前的计算软件的计算数据进行比对分析后发现,结果基本符合要求。文章还对建立的模型系统得到的仿真数据进行线性分析和预测,所求结果符合要求,系统的整体性能得到了综合体现。

陈妍[6](2014)在《废水余热利用技术建筑区域适应研究》文中指出我国越来越重视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新能源利用和节能技术事业蓬勃发展,大量新技术新设备从试验阶段走向应用阶段。建筑环境能量需求品质较低,是低质能源利用的优质平台。低质能源利用技术研发受到广泛关注,但是技术应用环节薄弱,总体建筑区域低质能源利用比例不高。本文通过废水余热利用技术在特定建筑区域的适应研究,探索低质能源如何在建筑区域更好地应用。引用“适应”的概念评价能源利用技术方案是否适合特定建筑区域,以及能源利用技术适应项目特点的应用设计研究。余热利用技术对象适应研究包括,余热利用技术方案在特定环境下的科学决策问题和适应对象动态特征的优化设计问题两方面内容。本文分析了建筑区域合理用能的理论依据,建立了低质能源参与下的建筑区域能源规划方法,评价了废水余热利用技术在特定建筑区域的适应性,为余热利用技术方案的科学决策提供保障。建筑区域能源规划方法依据建筑区域空间分布特征,建筑功能和能耗时间分布特征,并基于能耗总量估计值和能质需求特征,匹配可供选择的资源条件,初步规划能源供给形式,建立低质能源参与下的能量加工模型,得出区域能源合理性利用的量化指标,解决建筑区域合理用能的问题。本文从三方面进行废水余热利用技术对象的适应研究。第一,适应变工况特点的设备动态特性研究。针对余热利用项目设计高温热泵机组,采用课题组专利产品BY-3制冷剂,进行机组性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设计工况下该高温热泵机组具有良好的制热性能,多工况下该高温热泵机组制热性能发生了较大变化。为了能够预测不同工况下热泵机组的性能,比较了热泵理论循环和实际循环性能系数COP的关系,提出了关于COP的多元线性/非线性数学模型,应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拟合模型参数,建立高温热泵COP数学模型。为高温热泵应对变工况情形的精确设计做准备。第二,适应运行条件的运行方式优化设计。以酒店温泉洗浴废水作为低质热源,针对废水资源特征,设计利用高温热泵回收余热供生活热水的工艺,建立了高温热泵热回收系统能耗模型,模拟了不同装机容量下的动态运行能耗,对工艺过程和设备容量进行优化,实现了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第三,适应废水资源特征的取水换热方式设计。为解决废水换热器结垢问题,确保废水余热利用工艺的稳定运行,提出了新型污水换热器的设计方案,并对新型污水换热器除污性能进行了理论分析。

顾晓坤[7](2014)在《烟台BL公司纵向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加快,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加剧,环境保护意识与要求与日俱增,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层出不穷,作为关乎国计民生的关键领域,制冷行业竞争不断加剧,企业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强。烟台BL公司是专门为商业、工业领域提供温度支持的企业,其产品广泛应用于对温度有要求的各个行业,如化工、医药、能源、水电、人工环境如风洞实验及绝缘子覆冰实验等、食品加工、冷冻冷藏等多个领域。BL公司是典型的制冷行业企业,其未来发展面临着众多机遇和挑战。本文运用文献分析、实地调研、案例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依托纵向一体化发展战略理论,系统分析和研究了BL公司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以及自身拥有的资源与能力,进而识别出了公司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最终提出了烟台BL公司纵向一体化发展战略及其具体路径等研究结论,并指明了战略实施措施。烟台BL公司选择的纵向一体化发展战略涵盖前向一体化和后向一体化两个方面,二者有机结合,互为促进。其中,后向一体化发展战略意在增加重要配件“变频器”产品,使公司可以自行开发、生产该配件,并开发变频器的操控系统,使客户的生产系统与制冷系统有效衔接,以满足更多客户对降低能耗的更高要求。前向一体化发展战略意在增加“合同能源管理”以延伸公司的制冷主业,从为客户提供设备维护、保养起步,到为客户提供新的节能设备,到旧系统改造等,逐步发展到涉及资本运营层面的真正的合同管理服务模式,延伸制冷主业产业链前向服务,以提升公司实力。通过前向和后向两个方向的纵向一体化战略选择及实施,在新增变频系统和合同能源服务两项重要业务之后,可以扩大BL公司产业链,扩大公司与竞争对手的差异化,提升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减少市场价格战的范围,提升公司竞争力。进而,在新一轮制冷行业整合中,BL公司可以抢得先机,占据主动,带动中国本土制冷行业良好发展。

张谦[8](2014)在《伊旗电厂FCB功能实现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电力工业的发展,电网的结构是逐步向大型化、现代化方向发展。但就某一地区而言,电网出现跳闸事故的可能性还是有的。一旦电网出现事故,网内发电机组将从电网解列,机组同时失去启动备用电源,机组停机过程将会是一个安全风险很大的过程,同时机组再次启动将变得非常困难。机组快速减负荷(Fast Cut Back—FCB),是指机组在外部电网故障时,机组负荷送出受限,机组快速减负荷,只带机组厂用电维持小岛运行(Island Operation)的状态。机组具备FCB功能可以在电网故障状态下维持运行,电网故障如果短时间内排除,机组可以迅速带负荷,避免停机停炉,节约启机费用并能延长机组寿命。电网故障如短时间内无法恢复,机组也可以在运行状态下进行停机操作,减小因运行参数剧烈变化造成的冲击。同时,如发生电网大面积停电的极端情况时,具有FCB功能的机组还可以作为电网“黑启动(Black Start)”的启动电源点,为电网快速恢复提供支持,FCB功能对电力安全生产和节能降耗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内蒙古伊旗电厂为依托,应用工作任务分解结构(WBS)和PDCA质量控制方法对伊旗电厂FCB功能实现中旁路系统、除氧器容量、汽动给水泵汽源切换、主再热蒸汽系统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并设计了符合伊旗电厂实际情况的控制策略。最后,对FCB机组建设投资和运行费用进行了经济性分析。本文能对同类型机组实现FCB功能提供一定经验,同时对火电机组调试过程中应用WBS和PDCA方法进行的大型试验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唐坚波[9](2013)在《油气集输系统热能综合利用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经过国内外热能综合利用技术调研,分析了现行油气集输系统热能综合利用情况,指出在现行的油气集输系统中,存在着油气水分离流程陈旧、热注站有用能效率低、热注管线散热量大、输油动力设备与现有能力不匹配、实际输油温度高于最佳输油温度、起输温度过高、高温产出液能量浪费等能量损耗,为了加强能量综合利用,提高油气集输系统效率,针对油田供热需要,采取5种方案对齐40块蒸汽驱区块采出液进行热能综合利用。方案1采用热泵进行油田冬季供热、夏季供冷,仅冬季一项,采用热泵后每年可节约燃料费84万元;方案2指出齐40块蒸汽驱区块采出液的温度达到130℃,可以利用产出液的能量来满足脱水、原油外输的供热要求,实行不加热集输,年可节约燃料费5010万元;方案3通过采用换热器加热稠油热采后的净化余热水,用以作为蒸汽驱锅炉给水,这对于解决油田余热污水排放热污染,实现蒸汽驱锅炉连续给水平衡以及节约燃料等具有重大意义;方案4改造了原有的集输工艺流程,采用三相分离器实现产出液预脱水,年节约电费和运行费113万元;方案5利用产出液余热设计蒸汽驱动汽轮机发电,解决油田用电紧张的矛盾。对上面五个方面给出了油气集输系统的能量综合利用工艺流程和设计方案,为实现齐40块蒸汽驱区块产出液热能综合利用,降低成本提供理论依据。

詹鋆[10](2012)在《50m灯光围网渔船制冷系统的优化设计和研究》文中提出制冷装置是能耗大户,对制冷系统进行深入节能研究分析有利于促进节能减排,提高经济效益。本文以福建省晋江深沪渔港某50m灯光围网渔船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采集数据,并进行计算分析比较,对该船制冷保鲜系统进行了优化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渔船上低温舱室的隔热层进行优化。利用限制单位面积传入热量的计算原则,选取热流密度为7、9、11W/m2,分别对渔船上各类低温舱的隔热层厚度进行计算比较。计算结果表明,在设定热流密度为7W/m2时,冻结间隔热层采用200mm聚氨酯发泡隔热效果是不够的,而冷海水舱却存在较大浪费。而当设定热流密度为9W/m2和11W/m2时,三种低温舱室隔热层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浪费。所以该型渔船上低温舱室隔热层原有的设计是不正确的,需重新改善设计。(2)选取舱室内外温差较大的冻结间,对将VIP真空隔热板应用于冻结间隔热层进行了技术探讨和经济分析。计算结果显示,在选取不同热流密度的情况下,采用真空隔热板+聚氨酯复合型隔热层都比单纯聚氨酯隔热层薄约93mm,可为船上冻结间总容量增加36.2m3。在初投资成本上,真空隔热板+聚氨酯复合型隔热层比单纯聚氨酯隔热层每平米传热面积贵约57元,并非不可接受。可以看出,VIP真空隔热板应用在渔船冻结间隔热层上是很经济适合的。(3)通过计算对比得知,渔船上现配有的压缩机并不能胜任制冷系统所需的供冷任务。其中冷海水系统压缩机为冷海水舱降温过慢;冻结-冷藏系统压缩机制冷量不能满足冻结间和冷藏舱满负荷时所需冷量。因此渔船上制冷压缩机需重新选配。提出两种压缩机选型方案,方案一为活塞式压缩机,方案二为船用螺杆式压缩机。并从作业情况、部分负荷下的性能等角度对两个方案进行比较分析,得出方案二更加适合渔船制冷系统作业,且部分负荷性能较好,比方案一更节能。(4)对渔船上制冷系统冷凝器进行优化计算。渔船上现配置了四台冷凝器,总冷凝换热面积达到260m2。而通过计算得出,最大186m2的冷凝换热面积即可满足系统现配置的四台压缩机同时工作时的冷凝需求,这远远小于现有配置。可以看出,现有冷凝器的选配存在较大浪费。(5)以每个冷间的冷却设备负荷为依据,计算渔船低温舱室蒸发器的换热面积。其中每间冻结间蒸发器换热面积应为107.6m2,对于Φ38的钢管长度为900m;每间冷藏舱蒸发器换热面积应为81.8m2,对于Φ38的钢管长度为685m;冷海水舱蒸发器换热面积取决于冷海水降温所需时间τ,τ取决于冷海水系统制冷压缩机的配置。(6)渔船上现在正在使用的制冷剂R22属于HCFC类制冷剂,对大气臭氧层有一定破坏作用。它只允许在过渡时期使用,需尽快研究找出替代它的绿色制冷剂。R290和R32都可以较好的替代R22。但R290的缺点是具有一定的可燃性;而使用R32替代R22时,由于系统压力和润滑油的差异,需重新设计配备压缩机及相关部件。

二、新工质的特性和施工要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工质的特性和施工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循环流化床锅炉节能技改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锅炉的用途及其生产技术发展
        1.1.1 锅炉的定义和分类
        1.1.2 锅炉技术发展概况
    1.2 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的国内外发展概况
        1.2.1 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的国外发展概况
        1.2.2 国内循环流化床锅炉装置概况
    1.3 循环流化床锅炉旋风分离器发展概况
        1.3.1 第一代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绝热旋风分离循环流化床锅炉
        1.3.2 第二代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水(汽)冷分离循环流化床锅炉
        1.3.3 第三代循环流化床锅炉中采用的水冷方形分离器
    1.4 国产现有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中可能存在的主要问题
    1.5 论文选题依据和研究目标
        1.5.1 论文选题依据
        1.5.2 论文研究目标
第二章 循环流化床锅炉原理及结构
    2.1 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工作原理
    2.2 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基本结构
        2.2.1 锅筒
        2.2.2 水冷系统
        2.2.3 过热器
        2.2.4 省煤器
        2.2.5 空气预热器
        2.2.6 燃烧系统
        2.2.7 构架和平台扶梯
        2.2.8 炉墙
        2.2.9 锅炉范围内的管路布置
        2.2.10 锅炉所配的安全附件
        2.2.11 脱硫
        2.2.12 锅炉的主要部件汇总一览表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循环流化床锅炉节能技术改造方案研究
    3.1 循环流化床锅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技术改造的目的
        3.1.1 循环流化床锅炉存在的主要问题
        3.1.2 循环流化床锅炉现状的热效率分析
    3.2 循环流化床锅炉节能技术改造的目的
    3.3 旋风分离器的技术改造
        3.3.1 旋风分离器的结构与作用
        3.3.2 影响旋风分离器的分离效率主要因素分析
        3.3.3 旋风分离器结构改进方案的分析
        3.3.4 技术改造中采取增加排气管即中心筒长度的方法
    3.4 过热器的技术改造
        3.4.1 过热器的工艺流程及工作原理
        3.4.2 过热器结构的优化方案探讨
    3.5 省煤器改造方案的探讨
        3.5.1 省煤器的节能原理
        3.5.2 省煤器节能效果的评价标准
        3.5.3 省煤器提高效率的方法探讨
    3.6 降低锅炉排烟温度的方案探讨
        3.6.1 降低锅炉排烟温度方法
        3.6.2 在本案例中选用增加受热面积的方法
    3.7 省煤器防磨和防变形的措施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锅炉采取的技术改造方案及效果分析
    4.1 锅炉原设计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和有关数据
        4.1.1 锅炉原设计的主要数据
        4.1.2 燃料煤特性
        4.1.3 掺烧化工废气规格
        4.1.4 石灰石特性
        4.1.5 锅炉点火及助燃燃料的特性
        4.1.6 工质特性
        4.1.7 公用工程
        4.1.8 电源
        4.1.9 现场条件
    4.2 热力计算汇总表
    4.3 锅炉采用的技术改造方案
        4.3.1 旋风分离器采用的技术改造方案
        4.3.2 受热面系统(包含过热器和省煤器)采取的改造方案
        4.3.3 吹灰系统
        4.3.4 炉膛密相区系统
    4.4 锅炉采用技术改造方案的效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论文研究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2)基于电力需求侧响应下北京市某办公建筑空调节支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文章主要内容及安排
第2章 空调系统相关理论及节支研究基础
    2.1 中央空调系统的分类及相关原理介绍
        2.1.1 变风量空调系统简介
        2.1.2 变水量空调系统简介
    2.2 建筑能耗模拟软件的发展
    2.3 现阶段中央空调系统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2.4 中央空调系统节能的主要方法
    2.5 中央空调系统运行管理
    2.6 空调系统基于电力需求响应下常用节支手段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北京市某办公建筑空调系统能耗分析及动态冷负荷计算
    3.1 我国中央空调耗能现状
    3.2 北京市某办公建筑中央空调主要耗能来源
    3.3 影响耗能的因素
        3.3.1 制冷工质
        3.3.2 压缩机
        3.3.3 蒸发温度
        3.3.4 水泵选型
        3.3.5 设备维护
    3.4 建筑能耗模拟软件的选择
        3.4.1 EnergyPlus简介
        3.4.2 建筑能耗模拟软件的比较
        3.4.3 EnergyPlus主要优势
    3.5 空调动态负荷计算实例
        3.5.1 建筑几何模型建立
        3.5.2 围护结构相关设定
        3.5.3 人员灯光设备设定
        3.5.4 建筑实时冷负荷计算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电力需求响应的中央空调节支优化策略研究
    4.1 空调系统相关设定及主要结果说明
        4.1.1 暖通空调相关设定
        4.1.2 主要结果说明
    4.2 能耗及节支效果分析
        4.2.1 节支计算模型
        4.2.2 设计日负荷及运行费用分析
        4.2.3 设计周负荷及运行费用分析
        4.2.4 制冷季节支分析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论文提纲范文)

索引
0引言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提供初稿)
1 土石方机械
    1.1 推土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肖茹硕士生, 吉林大学赵克利教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统稿)
        1.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1 国外研究现状
        1.1.1. 2 中国研究现状
        1.1.2 研究的热点问题
        1.1.3 存在的问题
        1.1.4 研究发展趋势
    1.2 挖掘机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团队、华侨大学林添良副教授提供初稿;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统稿)
        1.2.1 挖掘机节能技术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刘昌盛博士、郝鹏博士, 华侨大学林添良副教授, 中南大学胡鹏博士生、林贵堃硕士生提供初稿)
        1.2.1. 1 传统挖掘机动力总成节能技术
        1.2.1. 2 新能源技术
        1.2.1. 3 混合动力技术
        1.2.2 挖掘机智能化与信息化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 中南大学胡鹏、周烜亦博士生、李志勇、范诗萌硕士生提供初稿)
        1.2.2. 1 挖掘机辅助作业技术
        1.2.2. 2 挖掘机故障诊断技术
        1.2.2. 3 挖掘机智能施工技术
        1.2.2. 4 挖掘机远程监控技术
        1.2.2. 5 问题与展望
        1.2.3 挖掘机轻量化与可靠性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王德军副总工艺师, 中南大学刘强博士生、万宇阳硕士生提供初稿)
        1.2.3. 1 挖掘机轻量化研究
        1.2.3. 2 挖掘机疲劳可靠性研究
        1.2.3. 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1.2.4 挖掘机振动与噪声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 中南大学刘强博士生、万宇阳硕士生提供初稿)
        1.2.4. 1 挖掘机振动噪声分类与产生机理
        1.2.4. 2 挖掘机振动噪声信号识别现状和发展趋势
        1.2.4. 3 挖掘机减振降噪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1.2.4. 4 挖掘机振动噪声存在问题与展望
    1.3 装载机 (吉林大学秦四成教授, 博士生遇超、许堂虹提供初稿)
        1.3.1 装载机冷却系统散热技术研究
        1.3.1.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2 研究发展趋势
        1.3.2 鱼和熊掌兼得的HVT
        1.3.2. 1 技术原理及结构特点
        1.3.2. 2 技术优点
        1.3.2. 3 国外研究现状
        1.3.2. 4 中国研究现状
        1.3.2. 5 发展趋势
        1.3.2. 6 展望
    1.4 平地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赵睿英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1.4.1 平地机销售情况与核心技术构架
        1.4.2 国外平地机研究现状
        1.4.2. 1 高效的动力传动技术
        1.4.2. 2 变功率节能技术
        1.4.2. 3 先进的工作装置电液控制技术
        1.4.2. 4 操作方式与操作环境的人性化
        1.4.2. 5 转盘回转驱动装置过载保护技术
        1.4.2. 6 控制系统与作业过程智能化
        1.4.2. 7 其他技术
        1.4.3 中国平地机研究现状
        1.4.4 存在问题
        1.4.5 展望
2压实机械
    2.1 静压压路机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2.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2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2.2 轮胎压路机 (黑龙江工程学院王强副教授提供初稿)
        2.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2 热点研究方向
        2.2.3 存在的问题
        2.2.4 研究发展趋势
    2.3 圆周振动技术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2.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1 双钢轮技术研究进展
        2.3.1. 2 单钢轮技术研究进展
        2.3.2 热点问题
        2.3.3 存在问题
        2.3.4 发展趋势
    2.4 垂直振动压路机 (合肥永安绿地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宋皓总工程师提供初稿)
        2.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4.2 存在的问题
        2.4.3 热点研究方向
        2.4.4 研究发展趋势
    2.5 振动压路机 (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杂志社万汉驰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2.5.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5.1. 1 国外振动压路机研究历史与现状
        2.5.1. 2 中国振动压路机研究历史与现状
        2.5.1. 3 特种振动压实技术与产品的发展
        2.5.2 热点研究方向
        2.5.2. 1 控制技术
        2.5.2. 2 人机工程与环保技术
        2.5.2. 3 特殊工作装置
        2.5.2. 4 振动力调节技术
        2.5.2. 4. 1 与振动频率相关的调节技术
        2.5.2. 4. 2 与振幅相关的调节技术
        2.5.2. 4. 3 与振动力方向相关的调节技术
        2.5.2. 5 激振机构优化设计
        2.5.2. 5. 1 无冲击激振器
        2.5.2. 5. 2 大偏心矩活动偏心块设计
        2.5.2. 5. 3 偏心块形状优化
        2.5.3 存在问题
        2.5.3. 1 关于名义振幅的概念
        2.5.3. 2 关于振动参数的设计与标注问题
        2.5.3. 3 振幅均匀性技术
        2.5.3. 4 起、停振特性优化技术
        2.5.4 研究发展方向
    2.6 冲击压路机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2.6.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6.2 研究热点
        2.6.3 主要问题
        2.6.4 发展趋势
    2.7 智能压实技术及设备 (西南交通大学徐光辉教授, 长安大学刘洪海教授、贾洁博士生, 国机重工 (洛阳) 建筑机械有限公司韩长太副总经理提供初稿;西南交通大学徐光辉教授统稿)
        2.7.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7.2 热点研究方向
        2.7.3 存在的问题
        2.7.4 研究发展趋势
3路面机械
    3.1 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 (长安大学谢立扬高级工程师、张晨光博士生、赵利军副教授提供初稿)
        3.1.1 国内外能耗研究现状
        3.1.1. 1 烘干筒
        3.1.1. 2 搅拌缸
        3.1.1. 3 沥青混合料生产工艺与管理
        3.1.2 国内外环保研究现状
        3.1.2. 1 环保的宏观管理
        3.1.2. 2 沥青烟
        3.1.2. 3 排放因子
        3.1.3 存在的问题
        3.1.4 未来研究趋势
    3.2 沥青混凝土摊铺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周小浩硕士生提供初稿)
        3.2.1 沥青混凝土摊铺机近几年销售情况
        3.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2.2. 1 国外沥青混凝土摊铺机发展现状
        3.2.2. 2 中国沥青混凝土摊铺机的发展现状
        3.2.2. 3 国内外行驶驱动控制技术
        3.2.2. 4 国内外智能化技术
        3.2.2. 5 国内外自动找平技术
        3.2.2. 6 振捣系统的研究
        3.2.2. 7 国内外熨平板的研究
        3.2.2. 8 国内外其他技术的研究
        3.2.3 存在的问题
        3.2.4 研究的热点方向
        3.2.5 发展趋势与展望
    3.3 水泥混凝土搅拌设备 (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冯忠绪教授、赵凯音博士生提供初稿;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统稿)
        3.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3.3.1. 1 搅拌机
        3.3.1. 2 振动搅拌技术
        3.3.1. 3 搅拌工艺
        3.3.1. 4 搅拌过程监控技术
        3.3.2 存在问题
        3.3.3 总结与展望
    3.4 水泥混凝土摊铺设备 (长安大学胡永彪教授提供初稿)
        3.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3.4.1. 1 作业机理
        3.4.1. 2 设计计算
        3.4.1. 3 控制系统
        3.4.1. 4 施工技术
        3.4.2 热点研究方向
        3.4.3 存在的问题
        3.4.4 研究发展趋势[466]
    3.5 稳定土厂拌设备 (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李雅洁研究生提供初稿)
        3.5.1 国内外研究现状
        3.5.1. 1 连续式搅拌机与搅拌工艺
        3.5.1. 2 振动搅拌技术
        3.5.2 存在问题
        3.5.3 总结与展望
4桥梁机械
    4.1 架桥机 (石家庄铁道大学邢海军教授提供初稿)
        4.1.1 公路架桥机的分类及结构组成
        4.1.2 架桥机主要生产厂家及其典型产品
        4.1.2. 1 郑州大方桥梁机械有限公司
        4.1.2. 2 邯郸中铁桥梁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4.1.2. 3 郑州市华中建机有限公司
        4.1.2. 4 徐州徐工铁路装备有限公司
        4.1.3 大吨位公路架桥机
        4.1.3. 1 LGB1600型导梁式架桥机
        4.1.3. 2 TLJ1700步履式架桥机
        4.1.3. 3 架桥机的规范与标准
        4.1.4 发展趋势
        4.1.4. 1 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
        4.1.4. 2 智能安全监测系统的应用
        4.1.4. 3 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
    4.2 移动模架造桥机 (长安大学吕彭民教授、陈一馨讲师, 山东恒堃机械有限公司秘嘉川工程师、王龙奉工程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吕彭民教授统稿)
        4.2.1 移动模架造桥机简介
        4.2.1. 1 移动模架造桥机的分类及特点
        4.2.1. 2 移动模架主要构造及其功能
        4.2.1. 3 移动模架系统的施工原理与工艺流程
        4.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4.2.2. 1 国外研究状况
        4.2.2. 2 国内研究状况
        4.2.3 中国移动模架造桥机系列创新及存在的问题
        4.2.3. 1 中国移动模架造桥机系列创新
        4.2.3. 2 中国移动模架存在的问题
        4.2.4 研究发展的趋势
5隧道机械
    5.1 喷锚机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谷立臣教授、孙昱博士生提供初稿)
        5.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1.1. 1 混凝土喷射机
        5.1.1. 2 锚杆钻机
        5.1.2 存在的问题
        5.1.3 热点及研究发展方向
    5.2 盾构机 (中南大学易念恩实验师, 长安大学叶飞教授, 中南大学王树英副教授、夏毅敏教授提供初稿)
        5.2.1 盾构机类型
        5.2.1.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5.2.1. 2 存在的问题与研究热点
        5.2.1. 3 研究发展趋势
        5.2.2 盾构刀盘
        5.2.2.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2. 2 热点研究方向
        5.2.2. 3 存在的问题
        5.2.2. 4 研究发展趋势
        5.2.3 盾构刀具
        5.2.3.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3. 2 热点研究方向
        5.2.3. 3 存在的问题
        5.2.3. 4 研究发展趋势
        5.2.4 盾构出渣系统
        5.2.4. 1 螺旋输送机
        5.2.4. 2 泥浆输送管路
        5.2.5 盾构渣土改良系统
        5.2.5.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5.2.5. 2 存在问题与研究热点
        5.2.5. 3 研究发展趋势
        5.2.6 壁后注浆系统
        5.2.6.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5.2.6. 2 研究热点方向
        5.2.6. 3 存在的问题
        5.2.6. 4 研究发展趋势
        5.2.7 盾构检测系统
        5.2.7.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7. 2 热点研究方向
        5.2.7. 3 存在的问题
        5.2.7. 4 研究发展趋势
        5.2.8 盾构推进系统
        5.2.8.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8. 2 热点研究方向
        5.2.8. 3 存在的问题
        5.2.8. 4 研究发展趋势
        5.2.9 盾构驱动系统
        5.2.9.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9. 2 热点研究方向
        5.2.9. 3 存在的问题
        5.2.9. 4 研究发展趋势
6养护机械
    6.1 清扫设备 (长安大学宋永刚教授提供初稿)
        6.1.1 国外研究现状
        6.1.2 热点研究方向
        6.1.2. 1 单发动机清扫车
        6.1.2. 2 纯电动清扫车
        6.1.2. 3 改善人机界面向智能化过渡
        6.1.3 存在的问题
        6.1.3. 1 整车能源效率偏低
        6.1.3. 2 作业效率低
        6.1.3. 3 除尘效率低
        6.1.3. 4 静音水平低
        6.1.4 研究发展趋势
        6.1.4. 1 节能环保
        6.1.4. 2 提高作业性能及效率
        6.1.4. 3 提高自动化程度及路况适应性
    6.2 除冰融雪设备 (长安大学高子渝副教授、吉林大学赵克利教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高子渝副教授统稿)
        6.2.1 国内外除冰融雪设备研究现状
        6.2.1. 1 融雪剂撒布机
        6.2.1. 2 热力法除冰融雪机械
        6.2.1. 3 机械法除冰融雪机械
        6.2.1. 4 国外除冰融雪设备技术现状
        6.2.1. 5 中国除冰融雪设备技术现状
        6.2.2 中国除冰融雪机械存在的问题
        6.2.3 除冰融雪机械发展趋势
    6.3 检测设备 (长安大学叶敏教授、张军讲师提供初稿)
        6.3.1 路面表面性能检测设备
        6.3.1. 1 国外路面损坏检测系统
        6.3.1. 2 中国路面损坏检测系统
        6.3.2 路面内部品质的检测设备
        6.3.2. 1 新建路面质量评价设备
        6.3.2. 2 砼路面隐性病害检测设备
        6.3.2. 3 沥青路面隐性缺陷的检测设备
        6.3.3 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6.4 铣刨机 (长安大学胡永彪教授提供初稿)
        6.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6.4.1. 1 铣削转子动力学研究
        6.4.1. 2 铣削转子刀具排列优化及刀具可靠性研究
        6.4.1. 3 铣刨机整机参数匹配研究
        6.4.1. 4 铣刨机转子驱动系统研究
        6.4.1. 5 铣刨机行走驱动系统研究
        6.4.1. 6 铣刨机控制系统研究
        6.4.1. 7 铣刨机路面工程应用研究
        6.4.2 热点研究方向
        6.4.3 存在的问题
        6.4.4 研究发展趋势
        6.4.4. 1 整机技术
        6.4.4. 2 动力技术
        6.4.4. 3 传动技术
        6.4.4. 4 控制与信息技术
        6.4.4. 5 智能化技术
        6.4.4. 6 环保技术
        6.4.4. 7 人机工程技术
    6.5 再生设备 (长安大学顾海荣、马登成副教授提供初稿;顾海荣副教授统稿)
        6.5.1 厂拌热再生设备
        6.5.1.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6.5.1. 2 热点研究方向
        6.5.1. 3 存在的问题
        6.5.1. 4 研究发展趋势
        6.5.2 就地热再生设备
        6.5.2.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6.5.2. 2 热点研究方向
        6.5.2. 3 存在的问题
        6.5.2. 4 研究发展趋势
        6.5.3 冷再生设备
        6.5.3.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6.5.3. 2 热点研究方向
    6.6 封层车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杨光兴硕士生提供初稿)
        6.6.1 前言
        6.6.2 同步碎石封层技术与设备
        6.6.2. 1 同步碎石封层技术简介
        6.6.2. 2 国外研究现状
        6.6.2. 3 中国研究现状
        6.6.2. 4 研究方向
        6.6.2. 5 存在的问题
        6.6.3 稀浆封层技术与设备
        6.6.3. 1 稀浆封层技术简介
        6.6.3. 2 国外研究现状
        6.6.3. 3 中国发展现状
        6.6.3. 4 热点研究方向
        6.6.3. 5 存在的问题
        6.6.4 雾封层技术与设备
        6.6.4. 1 雾封层技术简介
        6.6.4. 2 国外发展现状
        6.6.4. 3 中国发展现状
        6.6.4. 4 热点研究方向
        6.6.4. 5 存在的问题
        6.6.5 研究发展趋势
    6.7 水泥路面修补设备 (长安大学叶敏教授、窦建明博士生提供初稿)
        6.7.1 技术简介
        6.7.1. 1 施工技术
        6.7.1. 2 施工机械
        6.7.1. 3 共振破碎机工作原理
        6.7.2 共振破碎机研究现状
        6.7.2. 1 国外研究发展现状
        6.7.2. 2 中国研究发展现状
        6.7.3 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6.7.3. 1 研究热点
        6.7.3. 2 发展趋势
7 结语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提供初稿)

(4)小型LNG气化站冷能发电可行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冷能应用现状及进展
    1.3 冷能利用分析及比较
    1.4 冷能利用率低的原因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冷能发电的技术比较与分析
    2.1 冷能发电的意义
    2.2 冷能发电原理
    2.3 冷能发电的新技术
    2.4 冷能发电存在的问题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LNG气化方式及气化器的分析与选择
    3.1 气化器的性能分析
    3.2 气化器的选择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LNG气化站的建设要点与规划设计
    4.1 LNG气化站建设规划要点
    4.2 气化站安全设计要求
    4.3 气化站的主要附属设备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某液化天然气(LNG)气化站冷能发电可行性分析
    5.1 气化站建厂原因及地理位置介绍
    5.2 分析气化站及周边用户情况
    5.3 LNG冷能发电经济性探讨
    5.4 对某LNG气化站进行可行性分析
    5.5 成本比较和财务评价
    5.6 投资风险及对策分析
    5.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太阳能氨水吸收式制冷系统的理论分析与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诞生背景及意义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太阳能氨水吸收式制冷的研究现状
    1.4 太阳能氨水吸收式制冷系统的工作原理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太阳能氨水吸收式制冷系统理论介绍及流程图设计
    2.1 传质原理介绍
    2.2 强化传质理论
    2.3 氨水溶液的物理特性
        2.3.1 二元溶液的物理特性
        2.3.2 氨水溶液的性质
        2.3.3 氨水溶液的物理参数
    2.4 太阳能氨水吸收式制冷流程图
        2.4.1 热水循环回路
        2.4.2 冷剂(冷剂蒸汽和冷剂水)循环回路
        2.4.3 冷却水循环回路
    2.5 太阳能氨吸收式机组系统结构图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管壳式发生器设计及温度校正方程
    3.1 发生器温度的精度校正
        3.1.1 标定Pt500温度传感器数据
    3.2 基于Matlab的数据拟合
        3.2.1 最小二乘法拟合原理
        3.2.2 利用Matlab分段拟合
        3.2.3 误差分析原理
        3.2.4 评价校正方程
    3.3 发生器的建模和设计
    3.4 内部结构分析并仿真分析
        3.4.1 ANSYS简介
        3.4.2 发生器筒体的应力分析
        3.4.3 模态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太阳能氨水吸收式制冷系统的数学模型分析运算
    4.1 太阳能氨水吸收式制冷系统的数学模型概述
        4.1.1 建立数学模型的初始条件
        4.1.2 氨水吸收式制冷系统热力计算
        4.1.3 函数模型
        4.1.4 模型汇总
    4.2 程序编写
    4.3 太阳能氨水吸收式制冷系统中状态的理论计算
    4.4 新型GAX循环氨水制冷系统的物料平衡计算
        4.4.1 循环热平衡计算
        4.4.2 循环设备热负荷计算
        4.4.3 循环主要消耗指标
    4.5 太阳能氨水吸收式制冷系统热力计算软件及运算结果
        4.5.1 太阳能氨水吸收式制冷计算软件
        4.5.2 软件计算结果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太阳能氨水吸收式制冷系统的仿真分析
    5.1 Aspen plus系统仿真
        5.1.1 建立Aspen plus仿真模型
        5.1.2 太阳能氨水吸收式制冷系统的仿真流程模拟
        5.1.3 仿真结果
    5.2 优化模拟参数,改进模拟效果
        5.2.1 改进后的模拟仿真结果与改进前的模拟仿真结果比较
        5.2.2 改进后的工况系数和热力计算结果对比
    5.3 仿真模拟结果的线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6)废水余热利用技术建筑区域适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区域建设急需解决能源利用问题
        1.1.2 建筑节能发展促进新区能源规划设计变革
        1.1.3 我国低质能源建筑区域利用现状
        1.1.4 建筑区域废水余热利用现状
    1.2 废水余热利用技术建筑区域适应问题的提出
        1.2.1 技术应用阶段对象适应问题研究现状
        1.2.2 本文关于废水余热利用技术建筑区域适应问题的研究思路
    1.3 建筑区域能源规划研究现状
        1.3.1 我国建筑区域能源规划研究现状
        1.3.2 国外建筑区域能源规划研究现状
    1.4 余热利用技术应用研究综述
        1.4.1 余热利用途径与技术基础
        1.4.2 余热利用技术动态特性与运管模式优化研究
        1.4.3 废水余热提取技术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第二章 废水余热利用技术建筑区域适应性评价
    2.1 废水余热利用技术适应性的提出
        2.1.1 选择建筑区域为应用对象的原因
        2.1.2 余热利用技术适应性评价与建筑区域能源规划的关系
    2.2 余热能源建筑区域利用的合理性分析
    2.3 建筑区域能源规划思路
        2.3.1 需求分析
        2.3.2 资源条件分析
        2.3.3 建筑区域能源规划思路
    2.4 基于能级分析方法的建筑区域能源利用面层规划
        2.4.1 建筑区域能源产品加工模型
        2.4.2 传统建筑区域供能模型
        2.4.3 低质能源参与下的建筑区域能源利用模型
        2.4.4 高质能热电联产
        2.4.5 低质能热电联产
        2.4.6 低质能源利用经济性分析
        2.4.7 建筑区域能源规划面层分析的应用
    2.5 废水余热利用技术建筑区域适应性评价
    2.6 基于能质损失分析方法的建筑区域能源利用线性规划
        2.6.1 能量传递过程分析
        2.6.2 能量产品传递过程分析案例
    2.7 建筑区域能源规划方案点规化
        2.7.1 负荷需求模拟分析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温热泵机组变工况性能研究
    3.1 技术研究背景
    3.2 机组设计
        3.2.1 机组设计条件
        3.2.2 机组容量设计
        3.2.3 压缩机选型
        3.2.4 冷凝器及蒸发器设计
        3.2.5 膨胀阀的选择
        3.2.6 机组参数
    3.3 高温热泵机组试验台
        3.3.1 试验结果及讨论
        3.3.2 设计工况数据和结果分析
        3.3.3 多工况数据和结果分析
    3.4 数据分析与模型研究
        3.4.1 水源热泵机组性能模型研究背景
        3.4.2 热泵理论循环的性能系数
        3.4.3 热泵实际循环的性能系数
        3.4.4 关于COP倒数的一元线性模型
        3.4.5 关于COP倒数的二元线性模型
        3.4.6 关于COP的二元非线性模型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废水余热回收供生活热水技术研究
    4.1 技术研究背景
    4.2 项目概况
    4.3 废水资源特征分析
    4.4 温泉洗浴废水负荷计算
    4.5 系统设计
        4.5.1 余热利用技术流程设计
        4.5.2 酒店生活热水负荷预测
        4.5.3 余热利用工艺设计
        4.5.4 储水容量设计
    4.6 系统能耗模型
        4.6.1 热水储水箱温度变化模型
        4.6.2 水泵能耗模型
        4.6.3 热泵能耗模拟
        4.6.4 废水池温度模型
        4.6.5 管网热损失模型
    4.7 能耗分析
        4.7.1 开式与闭式两种换热方式能耗比较
        4.7.2 不同运行时段对能耗的影响
        4.7.3 装机容量对系统经济性的影响
        4.7.4 余热回收系统能耗分析
        4.7.5 技术经济性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应对洗浴废水的取水换热技术研究
    5.1 具有去垢作用的污水换热设备研究背景
    5.2 新型污水换热器创新思路
    5.3 新型污水换热器结构设计
        5.3.1 工艺过程
        5.3.2 本设计特点
        5.3.3 针对相关问题的解释
        5.3.4 可行性分析
    5.4 新型换热器的除污性能分析
        5.4.1 污垢生长预测研究
        5.4.2 污垢不可预测理论
        5.4.3 滤料反冲洗过程对管壁污垢的清理作用分析
        5.4.4 反冲洗过程参数控制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烟台BL公司纵向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价值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价值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战略管理概述
    2.2 战略环境分析理论
        2.2.1 外部环境分析理论
        2.2.2 内部环境分析理论
    2.3 企业发展战略理论
        2.3.1 制定发展战略的步骤
        2.3.2 发展战略的具体类型
    2.4 纵向一体化发展战略理论
        2.4.1 纵向一体化的概念
        2.4.2 影响纵向一体化的因素
        2.4.3 纵向一体化战略的要点
        2.4.4 纵向一体化的收益与风险
3 烟台 BL 公司内外部环境分析
    3.1 制冷行业状况简介
        3.1.1 制冷行业发展现状
        3.1.2 制冷行业发展趋势
    3.2 烟台 BL 公司的宏观环境分析
        3.2.1 政策环境分析
        3.2.2 经济环境分析
        3.2.3 社会环境分析
        3.2.4 技术环境分析
        3.2.5 环保要求情况分析
        3.2.6 法律情况分析
    3.3 烟台 BL 公司产业情况分析
        3.3.1 烟台 BL 公司产业环境概述
        3.3.2 烟台 BL 公司产业结构分析
    3.4 烟台 BL 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3.4.1 烟台 BL 公司基本情况简介
        3.4.2 烟台 BL 公司资源与能力分析
        3.4.3 烟台 BL 公司品牌价值分析
4 烟台 BL 公司纵向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制定
    4.1 烟台 BL 公司的 SWOT 分析
        4.1.1 烟台 BL 公司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4.1.2 烟台 BL 公司机会与威胁分析
        4.1.3 烟台 BL 公司 SWOT 总结
    4.2 烟台 BL 公司纵向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选择
    4.3 烟台 BL 公司纵向一体化发展战略的路径
        4.3.1 基于后向一体化战略拓展企业成长空间
        4.3.2 基于前向一体化战略拓展企业成长空间
5 烟台 BL 公司纵向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实施与控制
    5.1 烟台 BL 公司纵向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实施
        5.1.1 战略制定前广泛沟通
        5.1.2 编制具体的实施方案
        5.1.3 组织管理的相应调整
    5.2 烟台 BL 公司纵向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控制
        5.2.1 持续跟踪战略实施
        5.2.2 全程关注风险管理
        5.2.3 创新变革绩效考核
        5.2.4 持续提升动态能力
6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伊旗电厂FCB功能实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路线
    1.6 论文结构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和方法的界定
    2.1 FCB 相关概述
        2.1.1 FCB 概念
        2.1.2 FCB 实现的前提条件
        2.1.3 FCB 触发逻辑
    2.2 工作方法
        2.2.1 WBS 方法原理
        2.2.2 质量控制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伊旗电厂 FCB 功能分析
    3.1 伊旗电厂实现 FCB 功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1.1 伊旗电厂实现 FCB 功能的必要性
        3.1.2 伊旗电厂实现 FCB 功能的可行性
    3.2 伊旗电厂配置情况
        3.2.1 主设备配置情况
        3.2.2 热力系统配置情况
        3.2.3 电气系统配置情况
        3.2.4 热控系统配置情况
        3.2.5 重要保护逻辑
    3.3 宁东电厂成功经验借鉴
        3.3.1 宁东电厂设备情况
        3.3.2 宁东电厂 FCB 成功经验
    3.4 伊旗电厂 FCB 功能试验方案设计
        3.4.1 FCB 热控逻辑设计
        3.4.2 FCB 动作后热力系统控制策略
        3.4.3 保障性试验
    3.5 FCB 功能实现难点研究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FCB 试验情况
    4.1 FCB 试验准备情况
        4.1.1 试验措施编制
        4.1.2 常规逻辑静态传动
        4.1.3 逻辑组态优化
        4.1.4 针对技术难点制定专项措施
        4.1.5 FCB 试验仪器及需记录的参数测点
    4.2 保障性试验结果
    4.3 FCB 试验过程
        4.3.1 试验条件
        4.3.2 50%额定负荷 FCB 试验前参数
        4.3.3 50%额定负荷 FCB 试验内容及过程
    4.4 FCB 试验结果技术参数分析
    4.5 FCB 试验结果对汽轮机安全性及寿命影响分析
    4.6 FCB 试验结果对机组运行经济性的分析
        4.6.1 机组建设投资分析
        4.6.2 机组启停费用分析
        4.6.3 经济性分析结论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9)油气集输系统热能综合利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背景及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1.2 国内外热能综合利用技术现状
        1.2.1 热能综合利用原则
        1.2.2 热能综合利用设备投资原则
        1.2.3 我国热能综合利用对策
        1.2.4 热能综合利用措施
    1.3 热能综合利用技术的发展趋势
        1.3.1 热轮
        1.3.2 热管
        1.3.3 热泵
    1.4 本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现行油气集输系统热能利用分析
    2.1 国内外油气集输系统用能情况研究
    2.2 分析现油气集输系统中能量综合利用情况
        2.2.1 油气水分离过程能耗大
        2.2.2 热注站用能效率降低
        2.2.3 热注管线散热量大
        2.2.4 产出液温度高
        2.2.5 输油动力设备与现有能力不匹配
        2.2.6 实际输油温度高于最佳输油温度
        2.2.7 起输温度过高
        2.2.8 油田加热炉存在着大量的热损失
    2.3 提出蒸汽驱油气集输系统可行的能量综合利用方式
        2.3.1 实现井排来液预脱水工艺及全过程密闭集输流程
        2.3.2 开展低能耗集输工艺配套技术攻关,实现降温和常温情况的输送
        2.3.3 建立油气集输处理系统耗能分析及用能优化系统
        2.3.4 利用热泵技术回收产出液和含油污水中的余热
        2.3.5 根据工艺技术调整设计技术界限
        2.3.6 全面实施注水系统装置热能综合利用型配置
        2.3.7 推广应用节能型输油动力设备和保温材料
    2.4 小结
第三章 热能综合利用设计方案
    3.1 热泵回收原油集输过程余热进行供热供冷
        3.1.1 热泵系统装置
        3.1.2 确定系统的低温热源和驱动能源
        3.1.3 确定工质
        3.1.4 CO2 热泵系统模型的建立
        3.1.5 确定各部件的主要参数
        3.1.6 设计结果及效益分析
    3.2 动力应用
        3.2.1 余热动力利用方案数学模型
        3.2.2 低温余热发电系统的工质选择
        3.2.3 低温余热发电系统设计
        3.2.4 低温余热发电系统中的朗肯循环
        3.2.5 系统的运行参数计算
    3.3 取消加热炉实现不加热集输
        3.3.1 实施常温集油采取的技术措施
        3.3.2 低能耗油气集输配套处理工艺
    3.4 换热器加热回注水作为蒸汽驱锅炉给水
        3.4.1 原理
        3.4.2 总体设计方案
        3.4.3 小结
    3.5 井排来液实行预脱水及全过程密闭集输
    3.6 配备高效污水处理工艺
    3.7 小结
结论及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详细摘要

(10)50m灯光围网渔船制冷系统的优化设计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现实意义
    1.2 渔船保鲜系统的研究现状
        1.2.1 渔船保鲜的发展及现状
        1.2.2 渔船制冷系统的优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第2章 灯光围网渔船及其制冷系统
    2.1 引言
    2.2 渔船制冷系统的构成及配置
        2.2.1 渔船结构及主要舱室布置
        2.2.2 渔船制冷系统配置
    2.3 渔船作业及保鲜流程
        2.3.1 渔船作业方式
        2.3.2 渔获保鲜方式
    2.4 渔船制冷系统节能优化潜力的初步分析
    2.5 小结
第3章 渔船制冷负荷的计算
    3.1 引言
    3.2 制冷负荷计算方法
        3.2.1 围护结构传入热 Q1
        3.2.2 货物放热量 Q2
        3.2.3 电机运转热当量 Q4
    3.3 各低温舱的设备负荷和机械负荷计算
        3.3.1 冻结间制冷负荷
        3.3.2 冷海水舱制冷负荷
        3.3.3 冷藏舱制冷负荷
    3.4 小结
第4章 低温舱隔热层的优化
    4.1 引言
    4.2 隔热层厚度技术经济分析
        4.2.1 隔热层经济性简介
        4.2.2 隔热层厚度的计算方法
    4.3 低温舱室隔热层厚度的计算
    4.4 VIP 真空隔热板在渔船低温舱的应用分析
        4.4.1 VIP 真空隔热板简介
        4.4.2 真空隔热板的应用探讨
    4.5 小结
第5章 制冷压缩机的选型与优化
    5.1 引言
    5.2 制冷压缩机选型理论分析
        5.2.1 制冷压缩机选型要点
        5.2.2 活塞式和螺杆式压缩机理论分析比较
    5.3 渔船制冷压缩机选型分析
        5.3.1 船用制冷压缩机特点
        5.3.2 现配制冷压缩机类型合理性分析
    5.4 不同压缩机选型方案分析
        5.4.1 压缩机及电机配置方案
        5.4.2 不同方案工作情况分析
        5.4.3 不同方案部分负荷下的性能分析
    5.5 小结
第6章 冷凝器及蒸发器的选型优化
    6.1 引言
    6.2 冷凝器的选型
        6.2.1 船用冷凝器结构与特点
        6.2.2 冷凝器的选型要点
        6.2.3 冷凝器的选型计算
    6.3 蒸发器的选型
        6.3.1 蒸发器的选型原则
        6.3.2 蒸发器的选型计算
    6.4 小结
第7章 船用制冷剂的选择
    7.1 引言
    7.2 制冷剂的选用标准
    7.3 船用 R22 的替代
    7.4 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本文工作总结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新工质的特性和施工要点(论文参考文献)

  • [1]循环流化床锅炉节能技改方案研究[D]. 周勇.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2]基于电力需求侧响应下北京市某办公建筑空调节支措施研究[D]. 施雨.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3]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J]. 马建,孙守增,芮海田,王磊,马勇,张伟伟,张维,刘辉,陈红燕,刘佼,董强柱. 中国公路学报, 2018(06)
  • [4]小型LNG气化站冷能发电可行性分析[D]. 丁佳. 北京建筑大学, 2017(02)
  • [5]太阳能氨水吸收式制冷系统的理论分析与仿真研究[D]. 王金辉. 陕西理工学院, 2016(09)
  • [6]废水余热利用技术建筑区域适应研究[D]. 陈妍. 天津大学, 2014(08)
  • [7]烟台BL公司纵向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D]. 顾晓坤. 中国海洋大学, 2014(02)
  • [8]伊旗电厂FCB功能实现研究[D]. 张谦. 华北电力大学, 2014(03)
  • [9]油气集输系统热能综合利用技术研究[D]. 唐坚波. 东北石油大学, 2013(12)
  • [10]50m灯光围网渔船制冷系统的优化设计和研究[D]. 詹鋆. 集美大学, 2012(02)

标签:;  ;  ;  ;  ;  

新型工作液的特点及施工要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