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绿色正向”铸造林业产业

打造“绿色正向”铸造林业产业

一、建设“绿色正定”铸造林木产业(论文文献综述)

李瑞[1](2021)在《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研究》文中指出

黄文镐(Hawong Moon Ho)[2](2020)在《中国与朝鲜半岛佛教及建筑交流与影响探(10世纪之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关注佛教初传到十世纪之间,中国对朝鲜半岛佛教与建筑文化的影响,研究的素材包括寺院遗址、宗教文物和历史典籍,在过往研究的基础上,论文通过考据、计量、比较等历史研究方法,共分六个章节展开详细的讨论。第一章绪论介绍了韩国佛教史和佛教建筑史的研究现状以及本论文使用的历史观念和方法。第二章通过坟墓壁画及考古遗址介绍了初传时期朝鲜半岛本土的建筑风貌及形式特征,并阐明了佛教初传与当时国际政治之间的关系。第三章系统盘点了朝鲜古三国在用佛教强化王权的前提下所营建的寺院和佛塔。第四章在国际文化交流的背景下,梳理了朝鲜半岛对中国佛教建筑文化的学习和挪用。第五章讨论了统一新罗时期典型三层塔和双塔伽蓝模式的起源。第六章顺着宗派和宗谱的线索,探明了留学僧的求学轨迹,并纠正了韩国佛教界对八角塔起源的固有认识。论文得出如下重要结论:1、佛教最初传播到朝鲜半岛并非文化的自发流动,而是出于国际政治局势的结盟需要。2、佛教传播到朝鲜半岛的路径除了经由中国大陆外,也经由中亚和蒙古高原。3、古三国时期营建的所有佛教寺院和佛教理论都是王室和贵族强化统治的手段。4、芬皇寺模砖石塔及慈恩寺塔源自天竺佛陀伽耶精舍大塔。5、古三国时期的“三堂一塔”源自北朝盛行的三尊立佛上设塔的青州形制。6、新罗曾模拟长安城+终南山的“长安模式”改造自己的王京和南山。7、华严学的兴盛催生出新罗独特的三层石塔和双塔伽蓝布局。8、新罗留学僧求禅轨迹依次为湘赣西堂·马祖和福建雪峰。9、韩国八角僧塔不是朝鲜半岛的特有形制,它的原型来自于中国南宗,江西杨岐寺的乘广禅师塔为实证。

冯骥强[3](2020)在《宋代社会污染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污染问题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话题,污染问题的重视体现了现代人类对于环境卫生的深度认识。环境污染问题并非现代社会所独有,从现存的史籍中可以看出,古人同样饱受着环境污染之苦,而且还颇为严重。人类社会的发展始终存在着污染问题,只是在污染的程度上有所轻重而已。宋代经济的高度繁荣也必然会带来一些污染问题。污染来源的多样化集中体现在生产和生活领域当中,诸多生产生活污染源不仅对周边水域、空气及土壤造成了一定的污染,亦会使得人体健康遭受威胁,甚至引发疫病的流行。污染危机的出现使得两宋政府不得不制定一系列措施予以应对,宋代政府在治理水域污染方面的措施主要有污水处理,净化水质、设置水域监管机构,定期疏浚河渠水道、制定法规,打击污染水域行为;在治理空气污染方面主要以广植林木进行绿化运动及自省、选贤惩奸、祭天敬神等措施为主;在治理街区污染方面的措施中有整饬街道卫生,清理垃圾、制定法律,严惩侵街及设置义冢、漏泽园,防止流尸污染。

张玉珍[4](2020)在《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进入新时代后,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承前启后、继承创新,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的一系列顶层设计: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总体战略布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是2020年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一系列战疫行动便是对这一思想的最好诠释。故而,对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展开研究意义重大。本文借助文献分析和系统分析法,坚持内容与形式相统一。从理论渊源、个人形成条件、理论内涵及特征、理论价值与实践运用等四个方面详细探究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理论本质和理论形态。具体而言,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理论渊源分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科学社会主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中国历届领导人的人民主体地位思想;从个人条件看:优良家教家风的熏陶、知青岁月时期的磨练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形成的主要因素;从理论内涵看:发展主体依靠人民、发展力量源于人民、发展目的为了人民、发展评判标准在于人民是其明确的价值理念;通观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表现出清晰的继承性、务实性、系统性和时代性等理论特征。以上研究对于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实现共同富裕、保障人民根本利益、满足人民精神需求、聚焦民生热点问题、树立生态为民理念具有重要的时间价值。理论历程和内在逻辑的系统探究使得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研究更具有深度,有助于深化对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认识,增强理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弥补和克服以往研究中存在的整体研究不足、历程研究不足、理论挖掘不足的缺陷,助力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更好地发挥理论指导、价值引领的重要作用。

孙雪[5](2020)在《回望“天堂”:“徐水经验”研究》文中指出1958年,河北省徐水县因集体化的农田水利建设创造出“徐水经验”,得到毛泽东的青睐,所进行的“共产主义试点”,更一度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的焦点,在环境史、革命史领域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值得进一步关注和考察。安肃(徐水)县由于西部群山环抱、山土薄瘠,东南临近淀泊、地洼土碱,境内漕、瀑、萍三条河流河身狭小、源短流急,气候寒暑皆烈,降水不均等自然条件的影响,使农业生产处于一种较低的水平。自然条件的有限性,水、旱、风、雹、虫等灾害的频繁发生,都影响着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近代以来,在灾害与战争的消耗中,徐水陷入了深刻而持续的自然与社会危机之中。全面抗战以来,徐水军民更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中共积极介入徐水后,处于游击区的徐水党政军民互助合作坚持生产,使张瑞合作社发展成晋察冀合作社的一面旗帜。解放战争期间,以集体化为导向的生产革命运动进一步发展。新中国成立后,面对贫困与灾荒的历史包袱,“组织起来”成为人民的选择。围绕农业生产,徐水的党政军民开展起生产救灾、互助合作,走上了“大家发财、共同富裕”的集体化道路,使大规模的群众性集体化劳作成为可能。1957年冬—1958年春,徐水县通过全县统一规划领导,实现了水利化。经过陈正人的总结,“徐水经验”初步形成。1958年3月成都会议上毛泽东批示“徐水的经验普遍推广”,徐水成为领导大跃进的先进典型而受到全国瞩目。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后,徐水开展起全县范围的“劳动大协作”和“全民食堂化”,呈现出“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的特征,被盛赞为共产主义性质的萌芽。伴随着毛泽东视察徐水,“徐水经验”得到质的提升与固化,其核心“三化”在北戴河会议上作为“人民公社”的特征而内化、泛化到全国;暴得大名的徐水则在中共中央的指示下开展起“共产主义试点”的实践,出现许多过火行为,遭到“冷处理”而黯淡收场。当然,“共产主义试点”的失败不足以否定徐水人民的浩大实践,对“徐水经验”的考察则有助于理解中共前三十年的集体化理想传承与变迁。

徐广田[6](2019)在《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个强有力的政党是中国改革走向成功的重要政治前提。中国共产党是新时代各项建设的开拓者和引领者,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核心领导力量。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审视党和国家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综合分析了党内、国家以及国际环境的新情况新问题,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就是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打造坚强的领导核心,关键在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丰富实践,是我们党对执政党治理现代化问题的理论思考与实践回应,集聚了管党治党的新智慧,探索了新时代巩固执政根基的新思路,形成了内容丰富、逻辑严密的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思想。深入研究这一重要思想,有助于深化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理论认知和规律把握,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世界意义。论文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灵活运用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综合运用文本分析法、系统分析法、辩证唯物主义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论述为文本研究依据,以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思想为核心研究对象。首先,界定治党、从严治党和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概念;其次,从理论渊源、实践基础和现实依据三方面剖析了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思想的形成;再次,从新定位、新要求、新布局和新方略四个治党核心问题阐释了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思想的创新发展,清晰勾勒出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思想的全貌;同时深入分析了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思想的基本特征;最后,系统论述了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理论与实践价值及其世界意义。论文一是着重分析了全面从严治党在治国理政中的新定位,在时代发展中的新要求,在整体推进中的新布局,重点分析了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中的新方略,系统阐述了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思想的创新发展;二是总结提炼出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思想的四大特征,即体现了治党与治国相统一的大党建思维,强调全面与凸显从严相结合的治党新理念,彰显中国共产党进行自我革命的治理逻辑,体现全面从严治党在方法、内容、路径的综合创新;三是从中国视野阐述了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即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指导理论,是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行动指南;从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深入揭示了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思想的世界意义,即它为世界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建设提供发展范例,也为世界政党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郭慧[7](2019)在《习近平生态哲学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对生态资源的掠夺导致环境污染、能源浪费以及人与社会矛盾等问题不断加剧,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和谐发展成为社会治理的难题。习近平总书记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状,融会贯通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各届领导人的生态价值观以及国内外其他文化体系中的生态哲学思想,形成一系列符合时代特征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生态哲学思想。习近平生态哲学思想主要内容包括:以绿色发展为核心的生态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实践、全民共创美丽中国的生态目标。其中,绿色发展的生态理念是实现经济与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保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实践是实现自然发展与社会活动有机结合的渠道,而全面共创美丽中国是生态发展的总目标。习近平生态哲学思想的主要特征包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生态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统一;历史、现实与未来的统一;民族性与全球性的统一。习近平生态哲学思想深刻体现了对全球生态问题的哲学省思:反对西方“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树立正确的生态实践观,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探索经济、社会与生态协调发展的实践路径。习近平生态思想的实践前提是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经济路径是实现转型、创新与发展;政治路径是树立正确的生态导向;法治路径是推动法律生态化;文化路径是进行道德建设与教育引导;社会路径是以人为本,推动社会与生态协调发展,从而达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终极目标。这一目标不仅体现了经济、生态与社会统一的国家利益,也体现了全球治理、共建美好家园的国际责任,对于生态哲学思想与生态治理实践的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李明[8](2018)在《河北省平山县旅游扶贫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贫困是困扰着全世界发展的共同难题,摆脱贫困也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近年来致力于消除贫困,我国政府进行了各种探索,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巨大带动作用已经被实践所证明,特别是对于旅游资源丰富的贫困区域来说,旅游能够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促进贫困群众增收,消除贫困的发生,且效果明显。旅游扶贫作为一种全新的扶贫方式,进入人们视野,引起世界各地学者的广泛研究。本论文在众多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定性分析法对平山县旅游扶贫发展的现状进行探讨。特别是运用社区参与理论对平山县旅游扶贫发展决策、项目实施、利益分配三个阶段进行探讨,在社区参与旅游扶贫中从决策阶段的情报过程、设计过程、选择过程三个步骤,旅游扶贫项目的实施从产品定位、商品优化、服务水平提升、宣传推介四个方面,以及利益分配各个环节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建议。尤其是对平山县旅游扶贫发展从加强整体性规划、提高群众的参与、强化专业人才培养、建立防止返贫机制四个方面提出了意见建议,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性。旅游扶贫的目的就是通过旅游促进扶贫,平山县旅游资源丰富,生态优势明显,资源独特性强,在国家倡导转型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平山县旅游扶贫发展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通过旅游扶贫实现群众致富的目标,还需要各级各部门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王越[9](2018)在《鲁中北地区传统地域景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全球化、快速城镇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的地域景观遭受巨大冲击,现代化的“建设性”破坏持续蔓延,自然与人工系统的平衡关系被打破,城市与自然山水关系割裂,面临着严重的景观与生态危机。因此,从风景园林的综合视角出发,开展国土和区域尺度地域景观的研究迫在眉睫。通过探寻地域景观的演变规律与格局特征,学习古人处理人地关系的宝贵经验,从而为地域特征的保护与历史文脉的传承提供理论依据。鲁中北地区地处海岱地区中央,地理位置独立,河湖纵横、山峦叠嶂,农业起源较早,地域类型多样。以此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将时间界定为清末民初之前的农业社会时期。区域主要包含小清河及支流所在范围,并选择临淄、青州、济南、淄川四座具有自然及文化地域代表性的城市为例,整理地方志等古籍资料,结合舆图、军事测绘图、考古资料及实地踏查的相关资料,对传统地域景观展开分层研究,梳理城乡、城市发展与格局特征,建立区域-城市双重尺度传统地域景观的研究框架。本文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在区域尺度层面,传统地域景观由“自然本底-水利建设-农业生产-城乡营建”四层叠加,其中自然本底探讨原始自然状态下的山体、水文、植被和土壤特征;水利建设从黄河改道治理、水利设施建设和农田水利建设三方面探讨自然与人工结合的水利设施体系在泄洪、灌溉等方面的作用;农业生产从农业发展、灌区分布、农田类型、田制制度、作物种植和耕作技术六方面总结古人在处理土壤盐碱及土地集约化利用方面的历史经验;城乡营建梳理了自史前至清末各阶段城乡发展进程和格局演变特征,并分析聚落起源与发展的五个影响因素。在城市尺度层面,首先从城市形态演进、山水环境变迁和园林景观建设三方面梳理四座城市的发展历程,进而从“自然山水-人工体系-意象感知”三个层面研究城市传统地域景观的构成,并从山水格局的确立、城市空间的营构、水网体系的梳理、景观格局的形成和意境空间的感知五方面分层探讨其主要特征及古人营建的生态智慧。城市传统地域景观以水系梳理为根基,以实体空间认知与意象空间感知为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清末民初以来城乡景观的变迁,提出地域景观保护与发展展望。区域层面提出珍视土地、整体保护,区域一体、协同发展和根植自然、转移传承三方面整体保护策略;城市尺度提出山水环境的延续、空间特色的传承、城市意象的重塑、文化生态的保护四方面城市地域景观保护策略。本研究创新点在于成果创新、方法创新及思路延展,具体体现在从风景园林学的综合视角出发,结合历史地理学、人居环境学等理论,通过由区域到城市、由整体到典型的研究思路,构建了鲁中北地区区域-城市双重尺度下多层叠加的传统地域景观研究框架。该研究填补了鲁中北地区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空白,拓展了研究尺度,以分层研究的方法探讨传统地域景观的动态发展与格局特征,总结出传统地域景观的营建经验与生态智慧,进而提出区域-城市地域景观的保护与发展策略,为国土层面地域景观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河北省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课题组,李岚[10](2018)在《河北省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围绕新时代新的发展理念,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规划建设雄安新区为"牛鼻子",对河北省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演进和推进情况进行了归纳总结,提出了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思路和加快形成京津冀协同发展新格局的建议。

二、建设“绿色正定”铸造林木产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设“绿色正定”铸造林木产业(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与朝鲜半岛佛教及建筑交流与影响探(10世纪之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佛教艺术之建筑
        1.1.1 “艺术”、“美”之考
        1.1.2 样式、tectonic、以及物质文化
    1.2 再考韩国佛教史文献
        1.2.1 《三国史记》考
        1.2.2 《三国遗史》考
    1.3 韩国佛教史学与佛教建筑史学的历程、以及时代区分
        1.3.1 韩国佛教史的时代区分
        1.3.2 韩国佛教建筑史
    1.4 关于宗派以及来华求法僧的先行研究小考
        1.4.1 宗派
        1.4.2 求法僧人的研究
    1.5 佛教复兴时期的历史观-从Benjamin的《Theses on the concept of history》中学习
    1.6 金堂考
        1.6.1 现代韩国建筑史界的常用词
        1.6.2 韩日古文献中金堂以及起源
        1.6.3 关于金堂之初步结论:
    1.7 着手前言
        1.7.1 佛教建筑史研究的难点
        1.7.2 Bilingualism
第2章 初传时期朝鲜半岛的建筑文化
    2.1 原始建筑至乐浪建筑
        2.1.1 原始建筑
        2.1.2 乐浪文化及建筑的影响
    2.2 高句丽坟墓壁画与考古遗址
        2.2.1 高句丽古坟及壁画中的建筑
        2.2.2 内外层双槽平面
    2.3 初传与各国公认( 4、5 世纪)
        2.3.1 高句丽
        2.3.2 百济
        2.3.3 新罗
第3章 古三国的王权强化及佛教圣王思想的普及
    3.1 转轮王小考
        3.1.1 韩国古三国“全轮圣王”之概念的流通与实现
    3.2 高句丽七宝行事图与八角佛塔
        3.2.1 5 世纪高句丽古坟壁画与七宝行事图
        3.2.2 高句丽八角塔与北凉石塔
    3.3 百济大通寺、王兴寺及弥勒寺
        3.3.1 早期百济佛教思想及建筑
        3.3.2 大通寺考
        3.3.3 王兴寺
        3.3.4 弥勒寺
    3.4 新罗芬皇寺和皇龙寺
        3.4.1 古新罗中期出现的佛教式王名
        3.4.2 善德女王和慈藏
        3.4.3 芬皇寺及皇龙寺塔
第4章 法水东流—大乘佛教物质文化的东渐
    4.1 关于佛教信仰空间的诞生
        4.1.1 大月氏·贵霜起立的佛教造型
        4.1.2 寺与伽蓝
        4.1.3 塔与窣堵波
    4.2 伽蓝配置
        4.2.1 东亚佛寺遗址中所见的伽蓝布局的变化
        4.2.2 品字形塔堂配置的背景考
    4.3 立刹及九层佛塔
        4.3.1 舍利信仰与造塔
        4.3.2 方形塔
        4.3.3 7 世纪在海东流行的九层木塔
        4.3.4 高层砖塔的出现-芬皇寺石塔
    4.4 以瓦解释
        4.4.1 在朝鲜半岛屋瓦的出现与普及
        4.4.2 中国南朝“瓦作”的受容及传播-大通寺式瓦
        4.4.3 南朝梁之影响
    4.5 佛国时期的理想城市“长安”
        4.5.1 新罗人的“长安”
        4.5.2 室罗伐-佛教传入及王京的变化
        4.5.3 6-8 世纪“长安模式”的东亚都城
第5章 莲花满开—统一新罗时期的佛教艺术
    5.1 留学僧与教学发展
        5.1.1 7、8 世纪“华严Avata?saka”的流行及影响
        5.1.2 元晓和新罗华严学的成熟
        5.1.3 法华在新罗
        5.1.4 华严十刹考以及初期华严寺院
    5.2 石塔之国
        5.2.1 木塔转变石塔
        5.2.2 百济定林寺石塔
        5.2.3 统一新罗石塔的典型化
        5.2.4 三层塔的造塔依所经考
    5.3 双塔形制
        5.3.1 对于双塔式伽蓝的先行研究
        5.3.2 新罗双塔式伽蓝遗址的现况与分布
        5.3.3 7、8 世纪在东亚流行的双塔形制及新罗的特点
        5.3.4 统一新罗双塔形制起源说考
    5.4 佛国寺与石佛寺
        5.4.1 关于佛国寺与石窟寺的先学研究成就
        5.4.2 统一新罗时期的佛国寺
        5.4.3 由朝鲜时期至今的佛国寺
        5.4.4 解读佛国寺设计概念
        5.4.5 石窟寺石室设计
    5.5 释迦塔及多宝塔
        5.5.1 韩国庆州多宝塔形象起源小考
        5.5.2 西石塔及无垢净光塔
第6章 “禅宗”的诞生及传灯
    6.1 宗派化的禅宗历史与其物质文化
        6.1.1 派别
        6.1.2 宗谱与“立塔树碑”僧塔的出现
    6.2 在唐僧塔形制的演变
        6.2.1 长安地区的早期僧塔
        6.2.2 中国式葬礼传统与单层禅宗墓塔
        6.2.3 神会以后-湘赣地区的僧塔
    6.3 .罗末丽初八角亭形僧塔史的再考
        6.3.1 来华求禅灯的新罗僧侣
        6.3.2 迦智山宝林寺-正统禅灯在朝鲜半岛
        6.3.3 八角亭式僧塔的形制与分布
        6.3.4 乘广禅师塔及塔碑
        6.3.5 考辨草堂寺鸠摩罗什舍利塔
    6.4 新教理的新式佛寺
        6.4.1 古佛与露柱
        6.4.2 新罗末禅寺与湘赣禅寺
    6.5 五代传灯中心雪峰山
        6.5.1 唐末五代时期东亚佛教中心—雪峰山门
        6.5.2 《祖堂集》和南宗禅雪峰系
        6.5.3 高丽国初期法眼宗的兴起及其寺址
        6.5.4 雪峰寺之古貌
    6.6 中国南方建筑文化对韩国古建筑的影响
        6.6.1 韩国古建筑中可见的中国南方建筑因素
        6.6.2 航海时代的中韩文化交流线
    6.7 小结:传灯的物质证据
第7章 结论
    7.1 韩国佛教史及金堂
    7.2 初传时期朝鲜半岛建筑
    7.3 佛教圣王思想的普及
    7.4 法水东流
    7.5 莲花满开
    7.6 “禅宗”的诞生及传灯
    7.7 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1.绪论
    2.初传时期朝鲜半岛的建筑文化
    3.古三国的王权强化及佛教圣王思想的普及
    4.法水东流
    5.莲花满开
    6.“禅宗”的诞生及传灯
图片目录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附录 D
附录 E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宋代社会污染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概念界定
    二、选题缘由及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
第一章 宋代生产生活水平发展概况
    第一节 宋代生产水平发展概况
        一、手工业发展概况
        二、商业发展概况
        三、畜禽养殖业发展概况
    第二节 宋代生活水平发展概况
        一、衣食住行
        二、节日习俗
        三、文娱活动
第二章 宋代生产污染源及其危害
    第一节 手工业生产污染及其危害
        一、造纸印刷业污染及其危害
        二、矿冶业污染及其危害
        三、纺织印染业污染及其危害
        四、手工业生产中煤炭污染及其危害
    第二节 牲畜养殖模式中粪便污染及其危害
        一、牲畜豢养模式
        二、人畜粪便造成污染
第三章 宋代居民生活污染源及其危害
    第一节 生活性水域污染及其危害
        一、生活垃圾污染河渠水道
        二、非法侵占河渠、湖泊,加剧水体污染
        三、井水等地下水污染
    第二节 街道污染及其危害
        一、生活垃圾导致街道污染
        二、侵街严重,加剧污染
    第三节 其他污染源及其危害
        一、烟火爆竹污染
        二、生活中煤炭应用
        三、受污染食物致病
        四、流尸污染引发疫病
第四章 宋代治理污染措施
    第一节 治理水域污染措施
        一、污水处理,净化水质
        二、设置水域监管机构,定期疏浚河渠水道
        三、制定法规,打击污染水域行为
    第二节 治理空气污染措施
        一、绿化运动
        二、灾异迷信应对策略
    第三节 治理街区污染措施
        一、整饬街道,清理垃圾
        二、制定律法,严惩侵街
        三、置义冢、漏泽园,防治流尸污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概述
        3.已有研究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第二章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科学社会主义的继承
        1.唯物史观表达的人民思想
        2.科学社会主义的人民立场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1.儒家“仁爱”思想影响
        2.墨家“兼爱”思想影响
    (三)历届领导人人民主体地位思想
        1.毛泽东人民主体地位思想
        2.邓小平人民主体地位思想
        3.江泽民人民主体地位思想
        4.胡锦涛人民主体地位思想
第三章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个人形成条件
    (一)优良家教家风孕育思想萌芽
        1.良好家庭教育
        2.革命家风熏陶
    (二)知青岁月确立以人为本志向
        1.与群众的真挚友谊
        2.为百姓的坚定信念
    (三)多年地方经验造就成熟思想
第四章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理论内涵及特征
    (一)理论内涵
        1.发展主体依靠人民
        2.发展力量源于人民
        3.发展目的为了人民
        4.评判标准在于人民
    (二)理论特征
        1.继承性
        2.务实性
        3.时代性
        4.系统性
第五章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理论价值与实践运用
    (一)理论价值
        1.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凸显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理念
        3.护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
    (二)实践运用
        1.经济建设方面追求实现共同富裕
        2.政治建设方面保障人民根本利益
        3.文化建设方面满足人民精神需求
        4.社会建设方面聚焦民生热点问题
        5.生态建设方面树立生态为民理念
结语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5)回望“天堂”:“徐水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二) 学术史回顾
    (三) 研究方法
    (四) 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山河为患:徐水的自然环境与居民的生计选择
    (一) 自然环境与农业生产结构
    (二) 连年被灾之下的生计选择与社会关系
第二章 “大家发财”:集体化导向在徐水的初步形成和发展
    (一) 抗战与灾荒中的党政军民互助合作
    (二) 解放战争时期徐水的土改、救灾与生产
第三章 “铁打的江山金饭碗”:新中国成立后徐水的集体化实践
    (一) 救荒、治贫、共富:上下互动中的集体化理想与实践
    (二) 改土、造田、治水:1957年徐水农田水利建设的浩大实践
    (三) 生活、劳动、战斗:1958年徐水生产生活方式的急剧调整
第四章 从沸腾到冷却:“徐水经验”的幕后与台前
    (一) 陈正人与“徐水经验”的初步总结
    (二) “沸腾的徐水”:毛泽东的徐水之行
    (三) 北戴河会议与“徐水经验”的泛化和异化
    (四) “徐水经验”的冷处理及时人的反思
结论: 中共集体化理想的传承与变迁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选题意义
    1.2 相关概念阐释
        1.2.1 治党与从严治党
        1.2.2 全面从严治党与党的建设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1.3.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及述评
        1.3.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及述评
    1.4 研究的主要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的思路与框架
        1.4.2 研究方法
2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思想的形成
    2.1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2.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学说
        2.1.2 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从严治党思想
        2.1.3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吏治思想
    2.2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2.2.1 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严治党实践的丰富经验
        2.2.2 中国共产党对苏联亡党教训的深刻反思
        2.2.3 习近平管党治党实践的经验总结
    2.3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2.3.1 深刻变化的世界形势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安全的考验
        2.3.2 全面深化改革对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能力的考验
        2.3.3 党内突出问题对中国共产党纯洁性的考验
3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思想的创新发展
    3.1 全面从严治党在治国理政中的新定位
        3.1.1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方略
        3.1.2 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核心举措
        3.1.3 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前提
        3.1.4 巩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
    3.2 全面从严治党在时代发展中的新要求
        3.2.1 锻造坚强领导核心的战略目标
        3.2.2 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时代使命
        3.2.3 全面增强党的执政本领的新任务
        3.2.4 强调党内治理整体联动的新思路
    3.3 全面从严治党在整体推进中的新布局
        3.3.1 政治建设摆在全面从严治党的首位
        3.3.2 净化思想成为全面从严治党的精神基石
        3.3.3 “抓关键少数”是全面从严治党的组织保障
        3.3.4 “正风肃纪反腐”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突破口
        3.3.5 “扎牢制度笼子”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保障
    3.4 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新方略
        3.4.1 在精准治标与深化治本中提升党的建设质量
        3.4.2 纯洁性建设与先进性建设协同推进
        3.4.3 依规治党与以德治党协同治理
        3.4.4 科学治党与从严治党紧密结合
4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思想的基本特征
    4.1 体现治党与治国相统一的大党建思维
        4.1.1 树立党的建设与国家建设相统一的全局意识
        4.1.2 强调统筹推进“四个伟大”的战略思维
        4.1.3 坚持管党治党与人民幸福相结合的发展理念
    4.2 强调全面与凸显从严相结合的治党新理念
        4.2.1 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同向发力
        4.2.2 政治建党统领与纪律治党约束协同配合
        4.2.3 作风治理与腐败治理相互促进
    4.3 揭示中国共产党进行自我革命的治理逻辑
        4.3.1 “谁来治理”回答中国共产党治理主体问题
        4.3.2 “治理什么”提出中国共产党具体治理方案
        4.3.3 “治理得怎么样”解决中国共产党治理效果评价
    4.4 体现全面从严治党在方法、内容和路径的综合创新
        4.4.1 坚持问题导向与领导示范相结合
        4.4.2 坚持继承传统与改革创新相结合
        4.4.3 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协同相结合
5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及当代价值
    5.1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5.1.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5.1.2 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指导理论
        5.1.3 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行动指南
    5.2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思想的理论价值
        5.2.1 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从严治党理论
        5.2.2 开辟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新境界
        5.2.3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入新内涵
    5.3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思想的实践价值
        5.3.1 新时代管党治党的有效利器
        5.3.2 党有效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法宝
        5.3.3 为世界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建设和世界政党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7)习近平生态哲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1.选题背景
        2.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四)论文的创新与难点
一、习近平生态哲学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一)习近平生态哲学思想产生的理论基础与文化渊源
        1.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态智慧的挖掘和阐述
        2.西方文化体系中生态理念的汲取与借鉴
        3.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的继承和延续
        4.历代领导人生态哲学思想的创新与发展
    (二)人类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的生态困境
        1.资源短缺导致社会发展的不可持续
        2.环境污染引发人与自然的关系紧张
        3.生态失衡导致的人与社会矛盾加剧
        4.现代化中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矛盾
    (三)习近平生态哲学思想的形成过程
二、习近平生态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一)习近平生态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1.以绿色发展为核心的生态理念
        2.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实践
        3.全民共创美丽中国的生态目标
    (二)习近平生态哲学思想的基本特征
        1.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2.生态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统一
        3.历史、现实与未来的统一
        4.民族性与全球性的统一
三、习近平生态哲学思想的现实启示
    (一)对生态问题的哲学省思
        1.反对“人类中心主义”思想
        2.树立正确的生态实践观
    (二)习近平生态哲学思想的实践路径
        1.实践前提: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2.经济路径:转型、创新与发展
        3.政治路径:树立正确的生态导向
        4.法治路径:推动法律生态化
        5.文化路径:道德建设与教育引导
        6.社会路径:以人为本,推动社会与生态协调发展
    (三)习近平生态哲学思想的终极目标和当代价值
        1.全民共创美丽中国
        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3.国家利益与国际责任的高度统一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8)河北省平山县旅游扶贫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理论背景
        1.1.2 实践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技术路线图
    1.5 创新点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价
    2.1 国外研究现状
        2.1.1 旅游对贫困地区发展的影响研究
        2.1.2 有利于贫困人口发展的旅游(PPT)研究
        2.1.3 其他研究
    2.2 国内研究综述
        2.2.1 旅游扶贫的基础
        2.2.2 旅游扶贫的战略模式
        2.2.3 旅游扶贫的效应
    2.3 国内外研究评价
3 旅游扶贫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3.1 旅游扶贫相关概念
        3.1.1 贫困的概念
        3.1.2 精准扶贫的概念
        3.1.3 旅游扶贫的概念
        3.1.4 社区参与的概念
    3.2 旅游扶贫相关理论
        3.2.1 经济效应理论
        3.2.2 乘数效应理论
        3.2.3 收入分配理论
        3.2.4 社区参与理论
4 平山县旅游扶贫相关情况
    4.1 平山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4.1.1 地势地貌
        4.1.2 自然气候
        4.1.3 河流水利
        4.1.4 经济实力
    4.2 平山县贫困情况分析
        4.2.1 贫困产生原因
        4.2.2 研究区域情况
    4.3 平山县旅游发展情况
        4.3.1 重点景区情况
        4.3.2 旅游资源总体评价
        4.3.3 旅游扶贫的条件
    4.4 平山县旅游扶贫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4.4.1 旅游扶贫的可行性分析
        4.4.2 旅游扶贫的必要性分析
    4.5 平山县旅游扶贫的优势与劣势
        4.5.1 平山县旅游扶贫的优势
        4.5.2 平山县旅游扶贫的劣势
5 平山县社区参与旅游扶贫问题研究
    5.1 社区参与旅游扶贫发展的决策
        5.1.1 情报过程—社区参与旅游扶贫的情况调查
        5.1.2 设计过程—社区参与旅游扶贫方案的制定
        5.1.3 选择过程—社区参与旅游扶贫方案的评审
    5.2 社区参与旅游扶贫项目的实施
        5.2.1 参与旅游扶贫产品的定位
        5.2.2 参与旅游扶贫商品的优化
        5.2.3 参与旅游扶贫服务水平的提升
        5.2.4 参与旅游扶贫的宣传推介
    5.3 社区参与旅游扶贫项目利益的分配
        5.3.1 精准确定贫困人口
        5.3.2 明确旅游扶贫项目利益分配模式
        5.3.3 建立旅游扶贫项目监督机制
6 平山县旅游扶贫发展的对策
    6.1 加强旅游扶贫整体规划
    6.2 提高群众的参与水平
    6.3 强化专业人才培养
    6.4 建立防止返贫机制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鲁中北地区传统地域景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快速城镇化对城镇地域景观的冲击
        1.1.2. 现代化背景下历史城市的景观危机
        1.1.3.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本土文化的丧失
        1.1.4. 现代城市建设与古城保护间的矛盾
    1.2. 研究对象及研究范围
        1.2.1. 研究范围
        1.2.2. 研究对象
        1.2.3. 研究时期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成果
        1.4.1. 人居环境理论相关研究
        1.4.2. 历史地理学理论相关研究
        1.4.3. 乡土景观相关研究
        1.4.4. 山水城市理论相关研究
        1.4.5.中国古代城市相关研究
        1.4.6. 山东古代城市相关研究
    1.5. 相关概念解析
        1.5.1. 地域景观
        1.5.2. 地域文化景观
    1.6.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2. 鲁中北地区自然与社会环境基础
    2.1. 地理区位条件
        2.1.1. 国家视野下的地理区位
        2.1.2. 省域视野下的地理区位
    2.2. 自然环境特征
        2.2.1. 地质条件
        2.2.2. 地形地貌
        2.2.3. 气候条件
        2.2.4. 土壤条件
        2.2.5. 水系条件
    2.3 政治经济环境
    2.4 社会文化环境
    2.5 小结
3. 鲁中北地区区域尺度下的传统地域景观研究
    3.1. 自然本底
        3.1.1. 山体
        3.1.2. 水文
        3.1.3. 植被
        3.1.4. 土壤
    3.2. 水利建设
        3.2.1. 黄河改道治理与区域环境变迁
        3.2.2. 水利设施建设与河道疏浚整治
        3.2.3. 农田水利建设与灌溉农业发展
    3.3. 农业生产
        3.3.1. 农业发展
        3.3.2. 灌区分布
        3.3.3. 农田类型
        3.3.4. 田制制度
        3.3.5. 作物种植
        3.3.6.耕作技术
    3.4. 城乡营建
        3.4.1. 城乡聚落的发展历程
        3.4.2. 聚落格局的演进特征
        3.4.3. 城乡发展的驱动因素
    3.5. 小结
        3.5.1. 鲁中北地区区域尺度传统地域景观的主要特征
        3.5.2 区域城镇格局发展主要特征
4. 鲁中北地区典型历史城市的发展
    4.1. 临淄
        4.1.1. 定居——淄水之畔的文明起源
        4.1.2. 发展——西周建城与春秋盛世
        4.1.3. 衰败——都城中衰与县城新建
    4.2. 青州
        4.2.1. 定居——襟山连海的东夷“九州”
        4.2.2. 发展——“三迁四筑”的城池迁移
        4.2.3. 稳定——治所迁移与格局定型
    4.3. 济南
        4.3.1. 定居——泰山北麓的早期文明
        4.3.2. 兴城——先秦时期的城市起源
        4.3.3. 扩张——秦汉南北朝的城池扩张
        4.3.4. 发展——唐宋时期的格局变迁
        4.3.5. 兴盛——金元时期的运道开凿
        4.3.6. 稳定——明清时期的格局定型
        4.3.7. 再建——清末开埠与格局变迁
    4.4. 淄川
        4.4.1. 兴城——般水之阳的西汉筑城
        4.4.2 发展——冲坠覆隍与城池重建
        4.4.3. 稳定——宅园兴建与商贸繁荣
        4.4.4. 再建——铁路贯通与发展转变
    4.5. 四邑城市发展特征对比总结
        4.5.1. 城池选址特征对比
        4.5.2. 城池结构及位置变迁研究
        4.5.3. 城市景观风貌变迁
    4.6. 小结
5. 鲁中北地区城市尺度下传统地域景观体系研究
    5.1. 度地:“因地制宜”的山水格局
        5.1.1. 山水关系的确立
        5.1.2. 山水秩序的确立
        5.1.3. 山水文化的影响
        5.1.4. 山水格局的营建
    5.2. 营城:“随形就势”的城市营构
        5.2.1. 城池规模
        5.2.2. 空间结构
        5.2.3. 城防体系
    5.3. 理水:“因势利导”的水系梳理
        5.3.1. 内外贯通
        5.3.2. 护卫城池
        5.3.3. 泄水防洪
        5.3.4. 便利民生
        5.3.5. 营造景观
    5.4. 塑景:“城景一体”的景观格局
        5.4.1. 造园活动
        5.4.2. 园林
        5.4.3. 风景名胜区
        5.4.4. 标志性景观建筑
        5.4.5. 景观构筑物
    5.5. 成境:“情景交融”的意境感知
        5.5.1. “八景”意象与意蕴升华
        5.5.2. 文人教化与城市精神
    5.6. 小结
        5.6.1. 城市尺度传统地域景观体系的主要特征
        5.6.2. 四座城市传统地域景观的整体特征解析
6. 鲁中北地区传统地域景观的保护与发展
    6.1. 清末民初以来传统地域景观的变迁
        6.1.1. 山水环境的改变
        6.1.2. 城乡格局的巨变
        6.1.3. 城市空间的变迁
        6.1.4. 景观意象的消隐
        6.1.5. 城市文化的嬗变
    6.2. 传统地域景观的保护与发展展望
        6.2.1. 区域整体保护
        6.2.2. 城市景观延续
    6.3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1.1. 地理独立、独具特征的自然环境基础
        7.1.2. 多因驱动、曲折发展的城乡格局变迁
        7.1.3. 双重尺度、逐层叠加的地域景观体系
        7.1.4. 根植自然、生态高效的传统营建智慧
        7.1.5. 整体保护、区域协同的保护发展展望
    7.2. 创新点
        7.2.1. 研究内容
        7.2.2. 研究方法
    7.3. 展望
附录一: 鲁中北地区清末民初测绘图汇总
附录二: 济南七十二名泉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10)河北省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历史演进及推进情况
    (一) 区域合作历史演进
    (二) 协同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效
    (三) 协同发展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 协同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二、河北省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思路
    (一) 推动雄安建设, 构筑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二) 创新发展模式, 集聚协同发展的新动能
    (三) 推进区域协调, 增强协同发展的新活力
    (四) 优化生态环境, 塑造协同发展的新形象
    (五) 扩大开放合作, 拓展协同发展的新空间
    (六) 坚持公平普惠, 共享协同发展的新成果
三、河北省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举措
    (一) 以雄安新区为引领, 重构河北城市功能结构和空间布局, 与京津共同打造世界级城市群
    (二) 以提升产业地位为方向, 加强载体平台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 建设高水平的全国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
    (三) 以海河平原和冀西北山区为重点, 扩大生态空间、改善环境质量, 建设高标准的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
    (四) 以生态与经济双赢为目标, 扎实推进河北北翼建设和区域脱贫攻坚, 实现冀北地区跨越发展绿色崛起
    (五) 以综合交通枢纽和快速便捷路网建设为重点, 优化区域交通网络结构布局, 加快推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发展
    (六) 以创新环境建设为重点, 构建吸引京津创新资源要素集聚的创新生态系统, 协力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
    (七) 加快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 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实现京津冀公共服务趋于均衡

四、建设“绿色正定”铸造林木产业(论文参考文献)

  • [1]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研究[D]. 李瑞. 兰州理工大学, 2021
  • [2]中国与朝鲜半岛佛教及建筑交流与影响探(10世纪之前)[D]. 黄文镐(Hawong Moon Ho). 清华大学, 2020(01)
  • [3]宋代社会污染问题研究[D]. 冯骥强. 河北大学, 2020(08)
  • [4]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研究[D]. 张玉珍.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5]回望“天堂”:“徐水经验”研究[D]. 孙雪. 山东大学, 2020(01)
  • [6]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思想研究[D]. 徐广田.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8)
  • [7]习近平生态哲学思想研究[D]. 郭慧. 延安大学, 2019(08)
  • [8]河北省平山县旅游扶贫问题研究[D]. 李明. 河北经贸大学, 2018(02)
  • [9]鲁中北地区传统地域景观研究[D]. 王越.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10]河北省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J]. 河北省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课题组,李岚. 经济研究参考, 2018(15)

标签:;  ;  ;  ;  ;  

打造“绿色正向”铸造林业产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