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乙醇稀释后出现乳白色浑浊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药用乙醇稀释后出现乳白色浑浊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一、药用乙醇稀释后产生乳白色混浊的原因及处理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徐婕[1](2021)在《杜鹃属植物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抗中药材害虫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中药材种植和仓储过程中出现的病虫害问题,使得中药材的药用价值和商品价值大幅降低或丧失。当前针对中药材种植和仓储害虫,多采用剧毒、高毒的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开发环保、高效的新型杀虫药物,对中药材种植及仓储害虫的绿色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植物内生真菌不仅种类丰富,可代谢产生结构多样的化合物,并且可能代谢产生结构新颖的化合物,是新天然活性产物的重要来源,也是无公害新型农药的宝贵资源。本研究在前期筛选中,发现杜鹃属植物对赤拟谷盗和马铃薯茎线虫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为此本文选用4种杜鹃属植物进行内生真菌的分离纯化,并研究其代谢产物对赤拟谷盗和马铃薯茎线虫的防治作用,以期获得活性菌株,并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探索其防治害虫的物质基础,为发展中药材生态种植和绿色仓储进行基础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及实验结果如下:1、植物内生真菌分离:通过组织切块法和平板划线法,对千里香杜鹃(Rhododendron thymifolium)、头花杜鹃(R.capitatum)、烈香杜鹃(R.anthopogonoide)、陇蜀杜鹃(R.przewalskii)这四种植物不同组织进行内生真菌的分离,共获得22株内生真菌,分别为:千里香杜鹃5株,头花杜鹃7株,烈香杜鹃3株,陇蜀杜鹃7株。其中从枝、叶中分别得到13、9株内生真菌,分别占分离菌株总数的59.09%和40.91%。2、菌株活性筛选:采用PDB培养基液体发酵技术、甲醇回流提取等方法,对22株内生真菌及其次级代谢产物进行粗提物的制备,共得到44个粗提物。通过测定44种粗提物对赤拟谷盗触杀、拒食以及对马铃薯茎线虫的杀灭活性,结果表明,LS-Y-1菌丝体粗提物对赤拟谷盗的触杀活性最好,其LD50为69.31μg/adult,而LS-Y-1菌液粗提物在赤拟谷盗拒食(FDI=84.28%)和马铃薯茎线虫杀灭(LC50=0.06 mg/m L)方面的活性明显。其次是菌株TH-Z-1菌液粗提物对马铃薯茎线虫(LC50=0.07 mg/m L)有明显的杀灭活性;菌株LS-Y-4菌液粗提物和菌丝体粗提物分别对赤拟谷盗拒食(FDI=73.12%)和马铃薯茎线虫杀灭作用(LC50=0.18mg/m L)效果明显。综合以上结果,在多个活性筛选试验中,发现菌株LS-Y-1、LS-Y-4、TH-Z-1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3、活性菌株鉴定:通过分子生物学鉴定及形态学分析对筛选出的活性较高的3株内生真菌进行了菌种鉴定。菌株LS-Y-1和LS-Y-4与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真菌菌种相似度较高,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属于丛梗孢目,在植物的内生真菌中普遍存在。菌株TH-Z-1则与栓菌属(Trametes sp.)真菌菌种具有较高的相似性。4、化学成分分离与鉴定:经过前期的活性筛选,选取抗虫活性好且作用效果全面的菌株LS-Y-1进行化学成分初探。利用硅胶柱层析、凝胶柱色谱等多种色谱手段对内生真菌LS-Y-1及其次级代谢产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化合物的分离纯化。最终获得6个化合物,利用1H-NMR、13C-NMR等波谱技术,对分离、纯化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最终确定出了其中5个化合物,分别是:2,4-二甲基十二烷-1-醇(1)、甘露醇(2)、4-O-β-D-吡喃半乳糖基-赤藓糖醇(3)、链格孢酚9-O-甲醚(4)、尿囊素(5)。其中化合物1:2,4-二甲基十二烷-1-醇是首次在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真菌中被分离出来。5、分离化合物的活性测定:通过对其中五种化合物进行活性测试,综合各实验结果发现,其中链格孢酚9-O-甲醚生物活性最好,不仅对赤拟谷盗成虫(LD50=38.26μg/adult)和幼虫(LD50=51.89μg/larvae)均具有明显的触杀活性,并且对马铃薯茎线虫(LC50=0.56 mg/m L)也有显着的杀灭活性。其次是2,4-二甲基十二烷-1-醇,对赤拟谷盗成虫(LD50=43.43μg/adult)和马铃薯茎线虫(LC50=1.64mg/m L)均有明显的杀灭活性。在此基础上,选择甘露醇和链格孢酚9-O-甲醚以不同比例复配后,发现当两者体积比为6:2时,对赤拟谷盗成虫的触杀活性明显增强,表现为协同作用。综上所述,本论文通过分离纯化得到22株杜鹃属植物内生真菌,经过抗虫活性筛选获得1株活性内生真菌,通过分离鉴定得到内生真菌中5个化合物的结构,探究了这些化合物对中药材种植及仓储害虫的抗虫活性。综合实验结果,证明植物内生真菌在中药材害虫的绿色防治方面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邢天嫣[2](2021)在《利格列汀凝胶的研制及药物动力学研究》文中指出糖尿病是困扰全世界的三大流行病之一,临床上糖尿病胃轻瘫是由此引起的一种常见并发症。血糖失控引发病人临床上呈现进食进药困难等问题,透皮给药可在减轻病人胃肠道负担的基础上有效控制血糖。利格列汀作为一线降血糖药物安全度高,即使肾损伤病人都无需调整服用剂量。因此,本课题以利格列汀为主药,依据进口药品复核文件和相关专利初步拟定凝胶含0.1%活性成分,卡波姆980、二乙二醇单乙醚、甘油、羟苯乙酯、三乙醇胺不同比例配置得到一种凝胶,为考核自制利格利汀凝胶质量稳定和安全有效,进行了下列研究:第一部分,根据利格利汀原料药物理化学性质,结合《中国药典》2020版对凝胶剂的要求和专利中处方辅料配比信息,以凝胶分层、黏度、延展性为评价标准,考察得到最适宜辅料。改善利格利汀难溶性加入二乙二醇单乙醚,通过进一步筛选得到最佳凝胶处方与制作工艺。之后,为控制新制得凝胶安全有效性,建立有关评价质量的指标。结合中国药典2020版中各项凝胶剂相关的通则,着重对外观、装量、p H、均匀性等进行评估,建立评价标准。利用高效液相法对自制凝胶和原料药进行有关物质和含量的检测,初步建立利格利汀凝胶的质量控制标准。对利格列汀凝胶进行了透皮吸收实验,根据利格列汀质量控制建立的方法学,检测得到利格利特凝胶透皮吸收速率。结果显示利格列汀凝胶在体外有缓释作用,4小时后透过率显着增加。在极端条件下对利格列汀进行影响因素实验,考察在强光、高温、高湿环境下p H、均匀性、外观、药物含量情况,结果显示利格列汀凝胶受强光和高温影响较大,应储存在避光、阴凉处。第二部分,针对利格利特自制凝胶根据美国FDA 2015年《改变剂型和改变给药途径药品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指导原则》,利用大鼠作为实验对象,进行皮肤过敏性实验和眼球刺激性实验。与阳性对照组相比,大鼠皮肤对自制利格利特凝胶适应性好,未见有强刺激性且中轻度刺激可在一月内自愈。但大鼠眼球对利格列汀原料药和自制凝胶反应均较大,实验中不可将化合物和凝胶接近大鼠眼部及周边皮肤。第三部分,为研究利格利汀体内药物代谢,采用大鼠作为实验动物,建立用高效液相法检测血浆中利格利汀分析方法学,筛选得最适宜波长检测血浆中药物含量排除内源性物质干扰,针对利格列汀与血浆结合紧密难释放的问题,加入碱性的氢氧化钠保持分子稳定性。利用液-液萃取法,尝试单一试剂与多试剂混合提取,最终确定乙酸乙酯是最合适的萃取剂,回收率可达80%以上。根据已建立的方法学,设计大鼠药代动力学实验,对比大鼠灌胃和透皮给药后药物代谢多项数据,结果显示自制凝胶给药相对于口服可延长半衰期。动物药动学实验中发现存在色谱图中异常峰形,收集分析后初步判断是与利格列汀结构相近的衍生物。

陈婷[3](2021)在《防治非感染性呼吸系统炎症的吸入制剂研究》文中指出呼吸系统直接接触大气环境,同时存在粘膜上皮组织,除微生物感染的呼吸系统炎症外,基于非感染性呼吸系统炎症也经常发生,如过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和放射性肺炎(radiation pneumonitis,RP)。这些局部炎症如果采用口服、注射等全身给药方式,药物可能在炎症组织分布少,也可能发生全身毒副作用。吸入制剂可以将药物直接递送于呼吸系统,有助于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本文用精油纳米乳雾化液治疗过敏性鼻炎,用肺吸入氨磷汀(Amifostine,AMI)制剂预防放射性肺炎,用姜黄素介孔聚多巴胺纳米粒(Curcumin Mesoporous Polydopamine Nanoparticles,CMPN)吸入制剂防治放射性肺炎。1治疗过敏性鼻炎的雾化吸入精油纳米乳研究精油是从植物中提取的挥发性油状混合成分,具备多种功效。本文制备了多种精油纳米乳,并考察它们雾化吸入后对小鼠AR的治疗作用。采用转相乳化法制备精油初乳,再通过高压均质处理得到纳米乳,包括薄荷油纳米乳(PON)、茶树油纳米乳(TTON)、薰衣草油纳米乳(La ON)和柠檬油纳米乳(Le ON),考察它们的外观、粒径、Zeta电位及稳定性。BALB/c小鼠腹腔注射卵清蛋白(OVA)和氢氧化铝佐剂,隔日用10%OVA溶液滴鼻,建立AR动物模型。将模型小鼠置于密闭箱中,分别用空白纳米乳(BN)、精油纳米乳、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Pulmicort)行雾化吸入治疗,30 min/d,连续7 d。记录治疗前后小鼠鼻炎症状;观察鼻黏膜组织病理改变;测定血清中免疫球蛋白E(Ig E)、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4(IL-4)和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各精油纳米乳澄清透明,PON、TTON、La ON、Le ON平均粒径分别为27.50、20.03、24.28、25.83nm,粒径均一,Zeta电位分别为-28.6、-26.4、-30.5、-25.6 m V,稳定性好。模型小鼠鼻炎症状包括喷嚏、流涕、挠鼻显着,经精油纳米乳雾化吸入治疗后症状明显减轻,炎性细胞浸润减少,鼻黏膜肿胀减轻,同时血清中Ig E、IL-4和IL-6水平不同程度降低,IFN-γ稍有增加,其中PON疗效最佳,TTON次之。多种精油纳米乳雾化吸入液可减轻鼻腔局部炎症反应,可用于AR的治疗。2预防放射性肺炎的肺吸入氨磷汀制剂研究胸部恶性肿瘤放射治疗后易发生RP。RP动物模型的建立,对照射剂量的选择尤其重要。本文选择10 Gy、15 Gy、20 Gy三个剂量筛选RP模型的最佳照射剂量。健康未照射的大鼠作为健康对照组;照射大鼠分为三组,分别于60Coγ射线单次全胸10 Gy、15 Gy和20 Gy照射。照射后观察发现20 Gy组大鼠一周内有死亡情况发生,其余各组8周内均无死亡;照射后大鼠精神状态差,尤以20 Gy最为显着;照射后大鼠白细胞数量均剧烈下降,20 Gy波动最大,且恢复最慢;肺组织外观和病理学显示,除健康对照组无炎症反应外,各个照射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急性炎症反应,且随着照射剂量的增大其炎症程度加重,后期逐渐演变为放射性肺纤维化,20 Gy组表现最为明显,10 Gy组程度稍轻。最终选择15 Gy为建立大鼠RP的最佳照射剂量。氨磷汀(Amifostine,AMI)是广谱细胞保护剂,临床常采用放疗前30 min静脉滴注给药。本文采用非侵入递送方法,即肺吸入AMI预防RP。用15 Gy 60Coγ射线单次照射大鼠胸部,建立RP模型。照射前30 min分别腹腔注射和肺吸入AMI。4周后,氨磷汀腹腔注射组(AMI i.p.)和氨磷汀肺吸入组(AMI i.t.)体重增长强于模型组,除健康对照组外,尤以AMI i.t.组增长最快,精神状态最佳;AMI i.t.组与AMI i.p.组相比,白细胞值恢复较快,血小板值变化波动较小;肺组织外观及病理学显示AMI i.t.组病变程度较模型组轻;AMI i.t.组细胞因子TNF-α、IL-6、IL-1β和TGF-β1水平较模型组低(P<0.05),并可通过提高SOD活性、降低MDA和总蛋白含量减轻放射性肺炎。肺吸入氨磷汀制剂有效减轻辐射造成的RP症状。3防治放射性肺炎的肺吸入姜黄素介孔聚多巴胺纳米粒研究姜黄素具有抗炎、抗氧化、清除自由基作用,但其难溶于水,不稳定,口服吸收差,体内易代谢,生物利用度低。聚多巴胺可生物降解、生物相容性好,有抗炎、清除自由基的作用。本文制备了CMPN,肺部给药防治RP。介孔聚多巴胺纳米粒(MPDA)为黑色粉末,而CMPN呈黄褐色,其载药量可达47%。扫描电镜显示MPDA为球形,大小均匀,表面多孔;而MPDA吸附大量姜黄素,介孔结构消失。CMPN平均粒径为290.73 nm,PDI为0.216,粒径均一,Zeta电位为-26.4 m V,稳定性好。人工肺液中CMPN在6 h内释放出80%姜黄素,扫描电镜显示CMPN释放吸附的姜黄素后,重新呈现介孔结构。通过电子自旋共振波谱仪证明了聚多巴胺具有清除自由基的作用。CMPN无细胞毒性,和人支气管细胞BEAS-2B共孵育后可抵抗γ射线照射引起的细胞凋亡。用15 Gy 60Coγ射线单次照射大鼠胸部,建立RP模型。照射前5 h将CMPN和地塞米松分别经气管喷入大鼠肺内,每周给药1次,连续4周。与模型组相比,CMPN组大鼠肺炎症状减轻,炎症细胞浸润减少,组织病变程度减轻,细胞因子TNF-α、IL-6、IL-1β、TGF-β1和MDA水平降低(P<0.05),SOD活性升高(P<0.05),具有显着抗RP作用,疗效强于地塞米松。CMPN肺部给药可成为RP防治新方法。本文针对AR和RP探究吸入制剂在抗呼吸系统非感染性炎症的应用,为解决临床问题提供了一种新方法新思路。

吴建鑫[4](2021)在《白蚁菌圃源炭角菌Xylaria sp. L1分离鉴定及生物转化豆渣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产品加工副产物豆渣是优质的生物质资源,但豆渣中木质纤维素等不溶性膳食纤维素含量较高,综合利用率偏低。利用经济安全高效的生物炼制方法来提高农产品废弃物资源利用率是现今生物质资源利用研究的主要热点。真菌固态发酵作为生物炼制有效手段,在处理木质纤维素物质方面具有一定的潜力。其中,白蚁巢富含各类真菌资源菌圃,炭角菌属等优势真菌能够利用蚁巢中的木质纤维素等成分进行生长。因此,白蚁巢是分离纯化木质纤维素降解菌的优质资源。基于此,本研究从废弃蚁巢中分离出一株具有处理纤维素能力的炭角菌属菌株Xylaria sp.L1,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及功能注释,探究其降解纤维素的能力。同时通过表征该菌株固态发酵豆渣的效果,验证该菌株在实际应用中处理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的能力;最后,对Xylaria sp.L1发酵豆渣后产生丰富的多糖产物进行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采集废弃的白蚁巢中生长的子实体,成功分离纯化出一株大型真菌Xylaria sp.L1,结合形态学和ITS鉴定,确定该菌株Xylaria sp.L1为炭角菌属系痂状炭角真菌。进一步对菌株进行De Novo测序结果显示,Raw Data为4194 Mb,Clean Data为3233 Mb,组装得到的基因组大小为36.61 Mb,基因预测包含8568个编码基因,6026个串联重复基因。基因功能注释基因组结果显示,通过KOG、GO、KEGG、CAZyme数据库包含1850、5647、6713和411个基因,均显示有较高比例的碳水化合物代谢基因。其中411个碳水化合物代谢酶基因CAZyme注释到159个CAZym家族,包含了多种木质纤维素降解的相关酶系基因。2.菌株固体发酵处理豆渣的效果表征结果显示,处理七天过程中,菌株前期生长菌丝逐渐充满底物间隙,在生长3天后白色菌丝束集形成大型乳白色子实体,底物消耗速率加快,子实体生长迅速。豆渣的主要营养成分发生显着变化,粗蛋白含量增加了30.5%(p<0.05),粗脂肪减少了55.1%(p<0.05),水溶性粗多糖含量增加,达到了28.0%(p<0.05),期间纤维素酶活最高达到11.37 U/g,底物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降解显着(p<0.05),去除率高达到46.50%和55.04%,可溶性膳食纤维显着增加了47.1%(p<0.05)。FTIR、XRD以及SEM显示固态发酵前后底物豆渣结构的纤维束结构被破坏,结晶度降低,孔隙明显增大,说明Xylaria sp.L1菌株能有效改善膳食纤维等物质的比例,促进农产品废弃物豆渣的利用。3.发酵豆渣后的底物多糖经测定主要是由葡萄糖醛酸(63.63%)、半乳糖醛酸(1.65%)、葡萄糖(11.88%)、阿拉伯糖(1.45%)、岩藻糖(18.85%)构成的酸性杂多糖。紫外光谱和红外光谱结果表明该纯化后的多糖不含蛋白质和核酸,具有糖醛酸结构;扫描电镜结果表明,多糖表面呈表面光滑的多网孔状结构。流变结果显示该多糖表观黏度与浓度正相关,而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在酸性条件下更大,是典型的非牛顿流体;最后,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该多糖具有清除ABTS、DPPH和羟基自由基的能力。本研究通过真菌基因组测序和固体发酵表征,首次对白蚁巢来源炭角菌Xylaria sp.L1降解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能力进行研究,为揭示炭角菌属降解木质纤维素的作用机理提供参考,同时为提高豆渣等农产品加工废弃物利用率提供理论依据。

何松[5](2021)在《水蜜桃酵母的分离、筛选及酿造工艺研究》文中认为背景与目的:在供应过剩的市场环境下,发展我国的水蜜桃酿酒业,可以创造一个新的产业,增加水果的附加值,减少浪费。目前,这些发展依赖于葡萄酒发酵酵母菌广泛用于葡萄酿酒,最初从天然酵母菌中选择,现在商业化繁殖。本研究的目的是收集、鉴定和评价水蜜桃中的野生酵母,以提高水蜜桃酒的品质和价值。方法:以无锡市阳山镇种植的水蜜桃为试验材料。研究方法如下:(1)水蜜桃理想品种的筛选通过对不同品种、不同成熟度桃的出汁率和理化性质的测定,筛选出糖分和出汁率高、色泽鲜艳、香气浓郁的白肉水蜜桃湖景进行发酵试验。(2)野生酵母的分离与筛选从桃皮中分离得到大量野生酵母,并对其形态特征、香气和生长速率进行了筛选。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小规模实验,考察了酵母的发酵性能以及是否能消耗果汁中的糖分生产乙醇。在筛选出几种具有适宜发酵能力的酵母菌后,参考酵母菌株DNA文库鉴定酵母种类,并参考菌株文库中发现的相似酵母菌进行发酵能力鉴定。(3)水蜜桃酒的成分及感官分析将筛选出的酵母菌应用于小规模发酵添加蔗糖的湖景桃汁,并对影响果酒质量的因素进行了测定。主要品质指标为乙醇含量、残糖含量、总酸含量和口感评分。此外,香气成分的测定也是影响果酒质量的一个重要参数。(4)酵母最佳发酵条件的确定最后,在该酵母能生产出优质果酒的前提下,将其作为单一酵母因子对湖景水蜜桃进行了中试发酵试验,确定了湖景水蜜桃酒的最佳发酵条件。结果:从成熟桃子中分离到86株天然酵母。所选酵母为光滑、圆润、乳白色,香气淡雅。它生长迅速,消耗糖分,生产乙醇。经鉴定为毕赤属酵母,命名为hsmt-1。用毕赤酵母hsmt-1菌株发酵水蜜桃酒,小规模实验中乙醇最高含量可以达到7%,总糖含量约为3.1 g/L,可滴定酸含量为3.2 g/L,关键化合物分析表明,桃酒中含有10种酯类、7种醇类、1种酮类和2种烯烃。该酒既保留了桃的风味和香气,又有浓郁的花香。味道酸甜,口感醇厚。在单因素试验中,初始果汁含糖量为15%,初始pH值为4。SO2浓度为50 mg/L,接种0.5%毕赤酵母hsmt-1后,在20℃发酵。在此条件下,根据标准果酒参数和感官评定,果酒的质量最好。在这项研究中发现的酵母来自自然环境。将其用于水蜜桃酒发酵,提供了一种风味独特、风味鲜美的创新产品,它也代表了对当地生态资源的合理和环境安全的利用。

邓怡平[6](2021)在《穿心莲活性成分高值化加工利用应用基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穿心莲(Andrographis paniculata(Burm.f.)Nees)为一年生草本,药用部位为其地上部分,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之效,是我国的传统中药。其主要成分穿心莲内酯(Andrographolide,AD)是一种二萜内酯类化合物,具有抗炎、抗病毒、抗血栓生成、镇静、抗生育、保肝、抗癌、调节免疫和糖尿病的作用。尤其是以它的高抗炎作用,以及对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特性而被广泛认可,有“中药消炎药”、“天然抗生素”的美誉。但其脂溶性较低、水溶性极低,生物利用度低,这制约了其药效的发挥。且穿心莲内酯味极苦,服用较大剂量时会导致胃脘不适。将其制备成聚合物后,可以改善穿心莲内酯的吸收和分布,同时提高肺部和结肠的抗炎效果,降低毒副作用,丰富穿心莲内酯的剂型选择,提高穿心莲内酯稳定性;还可以减少病人用量,节约中药资源,进而可以减少穿心莲栽培量,节约宝贵的土地资源。为了达到穿心莲有效成分高值化利用的目的,本研究中选用穿心莲叶为原料,利用超声微波辅助胶束提取法来提取穿心莲有效成分,并将其中的穿心莲内酯进行纯化。将穿心莲内酯与甘露低聚糖进行共价连接形成两亲性的聚合物,其可以在水中形成稳定的胶束,并考察了其理化表征、体外和体内评价以及抗炎活性。本研究中选择十二烷基二甲基甜菜碱作为表面活性剂并利用超声微波辅助胶束提取法来提取穿心莲有效成分。在超声功率为固定的50 W的基础上,最终确定了穿心莲提取的最优条件为:表面活性剂用量为3%,料液比为1:20,微波功率为800 W,微波时间为8 min。在该条件下,最终的穿心莲内酯提取率为2.41%,脱水穿心莲内酯的提取率为1.32%。将穿心莲提取液用盐沉降后,所得的提取液用乙酸乙酯萃取,并经过脱色纯化后,得到了纯度为97.85%的穿心莲内酯结晶,总收率为70.62%。将穿心莲内酯与琥珀酸酯反应形成脱水穿心莲内酯琥珀酸半酯(DAS),与甘露低聚糖链通过共价键连接形成两亲性聚合物结构,即脱水穿心莲内酯琥珀酸半酯-甘露低聚糖聚合物(DAS-Man)。通过高效液相色谱、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检测其化学结构,发现制备成的DAS-Man成功将甘露低聚糖和穿心莲内酯通过琥珀酸酐连接到了一起。以DAS-Man的临界胶束浓度作为考察标准,确定了 DAS-Man的最佳制备比例为,穿心莲内酯和甘露低聚糖单个糖单元之间的摩尔比例为2:1,反溶剂类型为乙酸乙酯,所得产物的收率为28.79%,载药量为9.78%,临界胶束浓度为0.43 mg/mL。通过激光粒度仪的检测可以发现,DAS-Man胶束的平均粒径为115.1±13.74 nm,冻干后复溶的DAS-Man胶束的平均粒径为133.0±11.86 nm。电镜结果表明,DAS-Man粉体为40-70 nm小微粒构成的疏松的块状,DAS-Man胶束粒子为球形,部分粒子可以观察到明显的核壳结构,冻干使DAS-Man胶束的粒径变大,但对其分散性和溶解性无明显影响。XRD和DSC图谱中显示出,穿心莲内酯是典型的晶体结构,DAS-Man和DAS-Man冻干粉是以无定形态存在。穿心莲内酯吸热时伴随着失重,说明穿心莲内酯在熔融过程中同时伴有分解。DAS-Man和冻干DAS-Man的失重曲线与甘露低聚糖的类似,其原因可能是穿心莲内酯在DAS-Man中的载药量偏低导致。同时说明,DAS-Man溶解冻干后对其热稳定性无明显影响。DAS-Man中乙酸乙酯和DMSO的残留量分别为0.06%和0.09%,远小于中国药典中对Ⅲ类溶剂的要求,可以安全使用。体外溶出、释放、稳定性和模拟消化结果表明,DAS-Man可在水溶液中形成稳定的胶束,且在去离子水,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中的溶出度均接近完全溶出,在人工胃液中的释放率低于其他两种介质。DAS-Man的化学键和其形成的胶束在这三种溶剂体系中均稳定存在,其结构不易在水中被破坏,这有助于其以整体的胶束状态被摄入细胞,同时有助于其以完整状态进入结肠发挥作用。体外模拟消化实验表明,DAS-Man在模拟体液中以胶束状态存在。在经历了口腔、胃、小肠、大肠阶段的模拟消化以后,口腔中的游离的穿心莲内酯含量仅为投药量的 0.02±0.01%,在胃中为 0.17±0.02%,在小肠中为 0.63±0.02%,在大肠中为 16.63 ±1.82%。DAS-Man在口腔、胃、小肠中的粒径稳定,释放量低;在大肠中粒径变大、游离药物量增加,其原因可能是聚合物结构受到模拟大肠液中的细菌作用,部分共价键被破坏,穿心莲内酯被释放出来一部分,同时其胶束结构也受到影响,粒径增大。说明DAS-Man的胶束结构和聚合物结构在口腔到小肠阶段中非常稳定,而在大肠阶段中在细菌作用下被破坏,穿心莲内酯被释放,达到结肠给药的效果。生物利用度结果表明,DAS组和DAS-Man组的AUC值分别是是穿心莲内酯组的0.59倍和1.85倍,DAS-Man出峰时间比穿心莲内酯组晚,且存在双峰现象。组织分布实验结果表明,穿心莲内酯组在达到脾脏、肾脏和小肠峰值的时间为0.5 h,达到心脏、肝脏、肺脏中的达峰时间为1h,在脑、脊髓、大肠中达到峰值的时间为4 h。DAS-Man组在心脏、脾脏、肺脏、肾脏、小肠中的达峰时间为1h,在肝脏中的达峰时间为2 h,在大鼠脑、脊髓、大肠中的达峰时间为4 h。其原因可能是有部分DAS-Man以聚合物或者胶束的状态被摄取入细胞,并在肝脏中代谢成游离穿心莲内酯,另外有一部分在大肠中被分解后形成游离穿心莲内酯后再进入血液循环。DAS-Man组的肝肾中药物含量高于穿心莲内酯组,原因可能是其血流丰富,同时其也是穿心莲内酯的代谢部位。除肝肾外,DAS-Man在肺中的穿心莲内酯含量也高于穿心莲内酯组,其原因除了血药浓度高于穿心莲内酯组外,穿心莲内酯连接的亲水端甘露糖对肺部的靶向性也应该是其中一个原因,这对其在用于肺部炎症和感染的时候提高药效有一定作用。以脂多糖(LPS)致肺炎小鼠和恶唑酮(OXZ)致结肠炎作小鼠为模型动物对穿心莲内酯和DAS-Man的抗炎作用进行了考察。DAS-Man和穿心莲内酯能够降低LPS致急性肺炎小鼠肺组织的湿/干比、脾脏系数和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同时也能够降低血清和组织中的TNF-α、IL-6和IL-1β炎症因子含量,改善肺组织病理状态。DAS-Man 和穿心莲内酯能够延长 OXZ 致结肠炎小鼠生存时间,降低炎症小鼠结肠组织的DAI评分,减轻结肠缩短,降低脾脏系数,同时也能够降低血清和组织中的MPO活性、NO、TNF-α、IL-4和IL-1β炎症因子含量,降低水肿程度,改善结肠病理状态。DAS-Man对肺炎小鼠和结肠炎小鼠抗炎效果好于穿心莲内酯,提示DAS-Man对LPS所致的急性肺损伤和OXZ所致的结肠炎症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穿心莲内酯可以抑制细胞炎症因子分泌有关。

隋鹏,陆洋[7](2020)在《用于注射剂中乙醇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建立》文中认为目的:建立用于注射剂中乙醇的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方法: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1143"细菌内毒素检查法"中凝胶限度试验法进行细菌内毒素的检验。结果:将乙醇水浴蒸发挥干后,加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BET水)溶解残渣,作为供试液,可有效去除干扰。结论:该方法对于用于注射剂中乙醇的细菌内毒素检查可行有效,可用于该品种的细菌内毒素检验,其限值确定为0. 25 EU·mL-1。

胡瑞鸿[8](2020)在《抗H株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的研制与质量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鹅瘟(Gosling plague,GP)又称为鹅细小病毒病,是由鹅细小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败血性传染病,是危害养鹅业的主要传染病。近年来,根据遗传进化分析,小鹅瘟病毒(Gosling plague virus,GPV)的毒力有增强趋势,给该病的防治带来更大的挑战。目前GP的特异性防治主要依赖接种卵黄抗体(Immunoglobulin of yolk,IgY)进行被动免疫,对GP强毒感染具有明显的防治效果。由于IgY具有价格低廉、防治效果好等优点,已被广大养鹅户接受和采用。但目前使用的IgY多为粗制抗体,缺乏统一的生产、检验标准,琼扩抗体效价高低不等,故研制一种纯度及效价高,防治效果好,有统一生产标准的GPV IgY势在必行。本研究从黑龙江省某地饲养的雏鹅群中,采集疑似GP病死鹅的病料,进行GPV的分离鉴定,利用分离获得的GPV研制抗GP的IgY,并对其质量进行评价,具体研究内容和方法如下:(1)GPV的分离鉴定用氯仿提取法从疑似GP病死鹅的肝、脾组织中分离病毒,接种3日龄雏鹅和12日龄鹅胚进行病毒分离;分离的病毒经特异性检验(琼脂扩散试验(AGP)和鹅胚中和试验)、超微结构观察、毒力测定、理化特性(热敏感试验、乙醚敏感试验、氯仿敏感试验、胰蛋白酶敏感试验、耐酸性试验)检验、纯净性试验、核酸检测、VP3基因序列鉴定及基因进化树分析,进行综合鉴定。(2)GPV IgY的研制将分离鉴定获得的GPV(命名为H株),经鹅胚逐级传代至F10,F10代进行1000倍稀释,接种12日龄鹅胚,收获鹅胚液作为GPV灭活疫苗抗原,抗原无菌检验和毒力检测合格后,进行浓缩及灭活,通过接种12日龄鹅胚进行灭活检验;灭活检验合格后进行GPV灭活疫苗的配制及乳化,获得GPV灭活疫苗,对其进行物理性状、无菌检验及安全性检验;将检验合格的GPV灭活疫苗按经典免疫程序免疫产蛋鸡,当高免鸡蛋卵黄液的GPV IgY琼扩抗体效价≥1:64时,对其进行除脂、提取和灭活,制备出抗H株GPV IgY。(3)抗H株GPV IgY的质量评价通过监测GPV IgY的琼扩抗体效价对GPV IgY的理化特性(温度、酸碱度、胃蛋白酶的作用时间、冻融次数)进行评价;通过GPV IgY单次单剂量、重复单剂量和单次大剂量皮下注射3日龄雏鹅及小白鼠的安全性试验,观察雏鹅和小白鼠的健康状况,局部及全身反应情况对GPV IgY的安全性进行评价;通过不同琼扩抗体效价和不同剂量的GPV IgY对GPV强毒攻毒24 h雏鹅的治疗试验、对GPV感染不同时长和不同日龄雏鹅的治疗试验,依据雏鹅治愈率,对GPV IgY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用不同琼扩抗体效价和不同免疫剂量的GPV IgY对雏鹅皮下接种,24 h后用GPV强毒攻毒,依据雏鹅保护率进行预防效果评价;同类产品免疫3日龄雏鹅,依据雏鹅保护率与治愈率,评价GPV IgY与同类产品的差异。通过物理性状、无菌检验、支原体检验、GPV IgY琼扩抗体效价监测及对雏鹅攻毒保护率监测,确定GPV IgY的储存温度和时间。试验结果表明:(1)GPV的分离鉴定结果分离的病毒接种雏鹅,呈现与GP一致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变化;接种鹅胚,可在鹅胚中增殖,且为非血凝性感染病毒;AGP显示,从雏鹅和鹅胚分离的病毒液与GP阳性血清之间出现沉淀线;鹅胚中和试验证明,病毒液能被GP阳性血清中和,中和后的病毒液接种鹅胚不引起死亡;电镜下观察,H株病毒粒子具有典型的细小病毒特征;H株鹅胚和雏鹅传代培养F6~F10代,毒价最高且稳定,病毒的ELD50和LD50分别大于10-5.0/0.2 m L和10-4.0/0.2m L;以分离到的H毒株分别接种3日龄、10日龄、20日龄雏鹅,其致病性随雏鹅日龄增大而减弱;分离的病毒在56℃3 h保持其感染性,能够抵抗乙醚、氯仿、胰蛋白酶和酸性条件(p H3.0)的作用;分离的病毒液细菌、支原体和外源病毒检查均为阴性,证明H株病毒纯净;PCR核酸检测病毒约在500 bp处出现特异性DNA条带,DNA大小与GPV相符;上述结果表明,分离的病毒符合GP生物学特性,该病毒为GPV(命名为H株)。以PCR扩增出的VP3基因,与参考毒株的VP3基因序列对比,核苷酸的同源性在95.9%~99.1%之间,氨基酸同源性为97.9%~99.6%之间;基因进化树分析表明,H株与在黑龙江省分离的SP、ZZ、ZD、DQ、JX等毒株亲缘关系较与GD(广东)、YG(扬州)等毒株近。(2)GPV IgY的制备结果GPV H株灭活疫苗抗原无菌检验呈阴性、鹅胚液ELD50为10-5.22/0.2 m L、灭活检验鹅胚全部健活。GPV灭活疫苗的物理性状、无菌检验、安全检验均合格。用该GPV灭活疫苗免疫产蛋鸡,收集AGP≥1:64高免鸡蛋的卵黄液。高免卵黄液经酸化水1:8稀释、p H5.2、4℃作用15 h、1900 g离心20 min条件下除脂;酸化水-1.5%辛酸-33%硫酸铵提取;终浓度0.05%甲醛溶液经20~25℃灭活24 h,对GPV IgY的琼扩抗体效价、蛋白浓度及蛋白纯度均无显着影响,确定上述除脂、提取和灭活条件为最佳工艺。(3)GPV IgY的质量评价结果上述制备的抗H株GPV IgY在60℃以下作用2 h,GPV IgY琼扩抗体效价与对照比不降低,当温度达到70℃以上,琼扩抗体效价显着降低,当温度达到75℃作用30 min时,琼扩抗体效价呈阴性;p H范围在4.0~11.0时,GPV IgY琼扩抗体效价与对照比差异不显着,p H值为3.0和12.0时,GPV IgY琼扩抗体效价显着低于对照组;当胃蛋白酶作用6 h,琼扩抗体效价无变化,作用8 h以上显着降低;GPV IgY经5次反复冻融,琼扩抗体效价与对照比无显着差异;GPV IgY免疫雏鹅和小白鼠均未出现任何注射局部和全身不良反应,精神状态良好,采食正常;GPV IgY对雏鹅治疗效果表明,琼扩抗体效价越高、注射剂量越大,雏鹅治愈率越高;病毒感染雏鹅的时间越长、雏鹅日龄越大,雏鹅治愈率越低;GPV IgY对雏鹅预防效果表明,同一注射剂量,琼扩抗体效价越高,雏鹅保护率越高,同一琼扩抗体效价,注射剂量增加,雏鹅保护率增高;GPV IgY免疫雏鹅后12 h~10 d,对雏鹅保护率高达88.00%以上,可有效抵抗病毒感染。差异对比试验表明,研制的GPV IgY的雏鹅保护率与治愈率均高于同类产品。(4)GPV IgY的储存条件2~8℃储存24个月,GPV IgY的物理性状、纯净性、琼扩抗体效价稳定,对雏鹅感染GPV的保护率达88.00%以上。(5)GPV IgY推荐使用剂量和方法对已感染GPV的雏鹅,选择GPV IgY琼扩抗体效价为1:16以上,1.0 m L/只;对未感染雏鹅进行紧急预防免疫,0.5 m L/只,皮下注射,对GPV感染的治愈率和保护率均达80.00%。

叶静宜[9](2020)在《药物及纳米乳性质对口服吸收及淋巴转运影响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对比药物性质及纳米乳(Nanoemulsion,NE)中油相性质对NE促进药物口服吸收和淋巴转运的影响。方法:采用摇瓶法测定药物在水及胃肠道不同pH缓冲液中的平衡溶解度及油水分配系数(Oil-water partition coefficient,log P)。选择胃肠道可脂解的甘油三酯(大豆油(Soybean oil,SO)、中链油(Medium-chain length triglyceride,MCT)),单酯类(单亚油酸甘油酯(Maisine 35-1,MAI)和油酸乙酯(Ethyl oleate,EO));非脂解的棕榈酸异丙酯(Isopropyl palmitate,IPP)、柠檬精油(Lemon oil,LO)和亚油酸(Linoleic acid,LOA)作为NE的油相,对NE处方及工艺进行优化;桂利嗪(Cinnarizine,CIN)和雷洛昔芬(Raloxifene,RAL)作为模型药物载入NE进行基本性质评价,并对代表性、可脂解的SO-NE和非脂解的IPP-NE在体外模拟胃肠液中的稳定性进行评价。采用整体SD大鼠比较CIN和RAL及不同性质NE油相的口服生物利用度;并以环己酰亚胺(Cycloheximide,CHX)作为乳糜微粒阻断剂,建立淋巴转运阻断模型,比较CIN和RAL自身及不同性质NE对其淋巴转运的影响,阐明淋巴转运与口服吸收之间的关系。结果:(1)CIN和RAL的溶解度与油水分配系数对比。37℃时,CIN的平衡溶解度随着缓冲液pH的升高而减小,相对应log P随pH增大而增大,CIN水溶解度为0.84±0.03μg/mL,log P水为3.05。RAL的平衡溶解度为pH 5.0>pH 1.2>水>pH 6.8,而log P随pH增大而增大,RAL水溶解度为1.47±0.19μg/mL,log P水为2.55。(2)NE处方、工艺优化及载药NE对比。预乳比例为油:LOA:Cremophor RH40:乙醇=5:5:7:3(w/w),按0.5 mL/min速度加水2 mL/g,40℃,1,000 rpm搅拌速度乳化制备NE。CIN在LOA-NE预乳中的饱和溶解度(S0)高达160 mg/g,其余NE处方的S0为85~100 mg/g,CIN 50 mg/g预乳载药饱和度(S0%)排序为:EO-NE、SO-NE(56%~58%)>MAI-NE、IPP-NE、LO-NE、MCT-NE(51%~52%)>LOA-NE(31%)。RAL在SO-NE与IPP-NE中的S0分别为15 mg/g和8 mg/g,RAL载药量为7 mg/g时,S0%分别为46%和89%。CIN-NE粒径35~110nm,PDI<0.3,Zeta电位-5.5~-2.2 mV,电导率0.16~0.24 mS/cm。RAL-NE粒径26~28 nm,PDI<0.3,Zeta电位-4.5~-3.3 mV,电导率0.18~0.20 mS/cm,各载药NE的pH为5左右。(3)体外稳定性对比。CIN-NE和RAL-NE对25~100倍水稀释稳定,在人工模拟胃液2 h稳定,无沉淀产生,粒径无显着变化,药物含量>80%。模拟肠液中,SO-NE脂解速率和脂解程度均高于IPP-NE,脂解后,SO-NE粒径可达160 nm,而IPP-NE粒径仅80 nm。脂解1 h,继续搅拌8 h,SO-NE中的药物百分含量不断降低(<30%),而IPP-NE可使CIN和RAL在脂解后仍保持较高的水相百分含量(>70%)。(4)口服吸收对比。CIN-NE相对于CIN-SUSP的口服相对生物利用度为LO-NE(1535.7%)>SO-NE(821.8%)≈IPP-NE(804.2%)>EO-NE(626.9%)>MAI-NE(541.2%)>MCT-NE(475.6%)≈LOA-NE(478.6%)。RAL-NE的口服相对生物利用度为SO-NE(51.15%)≈IPP-NE(49.84%)。(5)淋巴转运对比。腹腔注射CHX,消除半衰期为4.19 h。以CHX 1 mg/kg的剂量建立淋巴乳糜微粒转运阻断模型,以正常组与阻断组的0~6 h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差值(AUC0-6h)表示CIN-NE的淋巴转运趋势,LO-NE(7.43±1.64 h*μg/mL)>EO-NE(4.95±0.21h*μg/mL)>MAI-NE(4.07±0.31 h*μg/mL)>MCT-NE(2.96±0.49h*μg/mL)>LOA-NE(2.73±0.35 h*μg/mL)>IPP-NE(1.87±0.50h*μg/mL)>SO-NE(1.60±0.45 h*μg/mL)>SUSP(1.21±0.26h*μg/mL);淋巴转运率([AUC0-6h正常-AUC0-6h阻断]/AUC0-6h正常×100%)为:SUSP、LOA-NE、EO-NE(92%)>MAI-NE(81%)>MCT-NE(76%)>LO-NE(59%)>IPP-NE(54%)>SO-NE(46%)。RAL的AUC0-6h差值为:IPP-NE(0.45±0.09 h*μg/mL)>SUSP(0.39±0.13h*μg/mL)>SO-NE(-0.01±0.14 h*μg/mL);转运率为:SUSP(90%)>IPP-NE(74%)>SO-NE(-3%)。脂溶性高的CIN的淋巴转运比RAL更多。(6)淋巴转运与生物利用度的关系。淋巴转运与促进CIN口服吸收密切相关,除SO-NE和IPP-NE外,其余CIN-NE的AUC0-6h差值与口服生物利用度成正比,即淋巴转运与口服生物利用度成正比。结论:(1)CIN和RAL的水溶解度和log P有明显差异,导致其在NE中的S0和载药量显着不同。(2)NE显着提高CIN的口服生物利用度,NE中的油相对CIN吸收影响不同,其中,LO-NE、IPP-NE及SO-NE显着促进CIN口服吸收。(3)淋巴转运对增加CIN口服生物利用度具有重要贡献。(4)不同油相性质的NE淋巴转运趋势,精油>单酯>中链甘油三酯>脂肪酸>异丙酯>长链甘油三酯。(5)RAL研究结果表明,NE能否提高药物的口服吸收不仅与NE处方、还与药物log P、S0和载药量有关。

刘晶晶[10](2020)在《无瓣海桑果实多糖的初步表征、抗肝损伤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红树林(mangroves)是指以红树植物为主的,生存在盐度较高土壤中并受周期性高盐海水浸渍,具有独特结构和功能的木本植物群落。海桑属(Sonneratia)红树植物作为红树林的主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药用和食用研究价值。其中,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为海桑属主要红树树种,常用来治疗肝炎、扭伤、出血和腹泻等疾病。其果实可食用,内含果胶,具药食同源特性。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无瓣海桑果实具有抗氧化、抗炎和保肝等药理作用。且前期研究发现,其保肝作用可能与其所含多糖有关。近年来,许多天然多糖因其疗效好、副作用小的特点,作为防治肝组织损伤的热点药物被广泛研究。肝脏作为体内物质代谢和解毒的主要场所,易受到药物、有毒物质和酒精等的侵害,造成肝细胞坏死或凋亡、肝组织结构改变,引起肝脏损伤。其中,随着临床用药种类以及剂量的增加,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频率逐渐增加。因此,寻找具有防治肝脏损伤的药物成为医药研究人员关注的重点。因对乙酰氨基酚(APAP)服用过量引起的肝脏损伤在临床药物性肝损伤病例中所占比例最大,现代药理学研究常通过APAP诱导的肝损伤模型来寻找有效的肝损伤的治疗药物。为此,本实验先对无瓣海桑果实多糖进行初步表征,并通过体外抗氧化活性实验评价其抗氧化活性,再通过APAP所致肝损伤小鼠模型来探究其抗药物性肝损伤作用及潜在机制。方法:1.初步表征采用水提醇沉法来提取无瓣海桑果实多糖,再利用DEAE-52纤维素和Sephadex G-100层析柱对无瓣海桑果实多糖进行分离纯化,再对其多糖、糖醛酸、硫酸根和蛋白含量进行测定,采用红外光谱法对无瓣海桑果实多糖的结构进行分析,从而对其进行初步表征。2.体外抗氧化活性的评价测定无瓣海桑果实多糖对DPPH、超氧阴离子和羟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以及还原能力,综合评价无瓣海桑果实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3.抗APAP致肝损伤作用及机制研究将ICR小鼠随机分6组:正常对照组(NC),模型组(APAP),阳性药组(NAC)以及无瓣海桑果实多糖低、中和高剂量组(100、200和400mg/kg)。各组均采用灌胃方式给药,每次给药前记录小鼠体重。除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相应体积的蒸馏水外,其余四组均以0.1 mL/10 g的给药体积给予对应药物,每天给药一次,连续给药30天。于末次给药8h后,除正常对照组小鼠给予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处理外,其余各组小鼠均腹腔注射220 mg/kg的APAP生理盐水溶液构建APAP所致肝损伤模型。禁食12h后,对各组小鼠进行再次称重,取血后处死,剖取肝脏并称重,记录,计算肝脏指数。于小鼠肝脏的同一部位剪取肝组织,经多聚甲醛固定后,进行HE染色,用于肝脏组织病理学评价;分离血清,用生化试剂盒测定血清中转氨酶ALT和AST水平;取一定量肝组织制备肝组织匀浆,采用生化定量法测定肝组织匀浆中GSH、MDA含量以及GSH-Px、SOD活性;运用ELISA技术测定肝组织中TNF-α和IL-6的含量;利用 PCR 技术分析检测 CYP2E1、GCLC、GCLM、HO-1、NQO1、TNF-α 和 IL-6 的mRNA 含量;采用 Western-blot 技术检测CYP2E1、JNK、P-JNK、Caspase 3、Cleaved-Caspase 3、Bc12、Bax、Nrf2、Keapl、GCLC、GCLM、HO-1 和 NQO1 的蛋白表达,进一步研究无瓣海桑果实多糖对APAP所致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机制。结果:1.无瓣海桑果实经提取分离后得到无瓣海桑果实粗多糖(SAP),后经DEAE-52纤维素和Sephadex G-100层析柱处理,共得到SAP1、SAP2和SAP3三个多糖,其中SAP1和SAP2为SAP的主要组成部分,占其含量的98%以上。对两者进行化学分析,结果发现SAP1和SAP2的多糖含量分别为68.75%和56.15%,糖醛酸含量分别为19.65%和40.40%;硫酸根含量分别为4.52%和2.30%;蛋白含量分别为7.08%和1.00%。两者均有较高含量的糖醛酸,为酸性多糖。红外光谱分析结果显示,SAP1和SAP2均具有多糖的特征吸收峰,且糖苷键类型为α-吡喃糖苷键。SAP1可能主要含有α-吡喃葡萄糖、α-吡喃半乳糖、α-吡喃甘露糖和α-吡喃木糖,SAP2可能主要含有α-吡喃葡萄糖和α-吡喃木糖。2.无瓣海桑果实多糖具有较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可有效清除DPPH、超氧阴离子和羟自由基,并具有一定的还原能力,且SAP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强于其两个分离组分。3.经APAP造模后,各组小鼠与正常组相比,肝脏指数显着增大,血清转氨酶升高,说明肝损伤模型建立成功。经药物处理后,与模型组相比,SAP能显着降低小鼠肝脏指数、血清ALT和AST水平,改善肝脏病理损伤,提高GSH含量、GSH-Px和SOD活性,降低MDA含量以及炎症因子TNF-α和IL-6的水平;增强GCLC、GCLM、HO-1和NQO1的mRNA表达,并对CYP2E1的mRNA表达有抑制作用;此外,SAP能够减缓APAP所致肝损伤小鼠肝组织中JNK的磷酸化,抑制CYP2E1、细胞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Caspase 3、Bax)以及Nrf2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细胞质中Nrf2和Keap1)的表达,同时促进 Caspase3、Bc12、GCLC、GCLM、HO-1、NQO1 以及细胞核中Nrf2的表达。结论:综上所述,无瓣海桑果实多糖主要是由糖苷键为α-吡喃糖苷键的SAP1和SAP2两种酸性多糖组成,其中,SAP1主要由α-吡喃葡萄糖、α-吡喃半乳糖、α-吡喃甘露糖和α-吡喃木糖组成,SAP2主要是由α-吡喃葡萄糖和α-吡喃木糖组成;体外抗氧化活性评价实验验证了无瓣海桑果实多糖具有较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体内抗APAP致肝损伤实验表明了无瓣海桑果实多糖具有抗APAP所致肝脏损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抑制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以及调节CYP2E1表达和Nrf2信号通路有关。

二、药用乙醇稀释后产生乳白色混浊的原因及处理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药用乙醇稀释后产生乳白色混浊的原因及处理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杜鹃属植物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抗中药材害虫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仓储害虫及马铃薯茎线虫对中药材的危害及防治研究
        1.1.1 仓储害虫对中药材的危害
        1.1.2 马铃薯茎线虫对中药材种植的危害
        1.1.3 仓储害虫和马铃薯茎线虫的防治研究
        1.1.4 植物源杀虫剂的研究进展
    1.2 植物内生真菌的研究现状
        1.2.1 植物内生真菌的简介及多样性
        1.2.2 植物内生真菌的开发潜力及优势
        1.2.3 植物内生真菌化学成分的研究现状
        1.2.4 植物内生真菌在杀虫方面研究进展
    1.3 杜鹃属植物研究进展
        1.3.1 杜鹃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3.2 杜鹃属植物杀虫活性研究进展
第2章 四种杜鹃属植物内生真菌的分离纯化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和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及药品
        2.2.3 供试培养基
    2.3 实验方法
        2.3.1 内生真菌的分离
        2.3.2 内生真菌的纯化及保藏
        2.3.3 内生真菌的形态学观察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实验结果
        2.4.2 总结与讨论
第3章 植物内生真菌及其次级代谢产物生物活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待测菌株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试剂及药品
        3.2.4 受试昆虫
        3.2.5 供试培养基
    3.3 实验方法
        3.3.1 内生真菌的发酵及待测样品的制备
        3.3.2 粗提物对赤拟谷盗成虫触杀活性测试
        3.3.3 粗提物对赤拟谷盗成虫拒食活性测试
        3.3.4 粗提物对马铃薯茎线虫触杀活性测定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实验结果
        3.4.2 总结与讨论
第4章 内生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待测菌种
        4.2.2 供试培养基
        4.2.3 实验药品和试剂
        4.2.4 溶液配制
    4.3 实验方法
        4.3.1 菌种的活化
        4.3.2 菌丝体DNA的提取
        4.3.3 扩增产物的纯化及序列的测定
        4.3.4 扩增产物序列的分析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菌株分子生物学鉴定
        4.4.2 总结与讨论
第5章 植物内生真菌LS-Y-1 化学成分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及仪器
        5.2.1 实验菌株
        5.2.2 试剂及仪器
        5.2.3 供试培养基
    5.3 实验方法
        5.3.1 显色剂的配制
        5.3.2 菌株LS-Y-1 菌液粗提物化学成分研究
        5.3.3 分离化合物对赤拟谷盗成虫和幼虫触杀活性测定
        5.3.4 分离化合物对赤拟谷盗成虫拒食活性测定
        5.3.5 分离化合物杀线虫活性测定
        5.3.6 有效化合物混配后生物活性测试
    5.4 实验结果与小结
        5.4.1 分离化合物的结构鉴定结果
        5.4.2 分离化合物对赤拟谷盗成虫触杀活性测定
        5.4.3 分离化合物对赤拟谷盗幼虫触杀活性测定
        5.4.4 分离化合物对赤拟谷盗成虫拒食活性测定
        5.4.5 分离化合物对马铃薯茎线虫的杀灭活性测定
        5.4.6 分离化合物混配后对赤拟谷盗成虫的触杀活性测定
        5.4.7 总结与讨论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图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2)利格列汀凝胶的研制及药物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利格利汀凝胶药学研究
    1.仪器与试药
    2、方法与结果
        2.1 、利格利汀凝胶处方的探索
        2.2 、利格列汀凝胶的初步质量研究
        2.3 、利格列汀凝胶的经皮吸收研究
        2.4 、利格利汀凝胶的初步稳定性研究
    3、小结与讨论
第二章 利格利汀凝胶过敏性实验
    1.仪器与试剂
    2.方法与结果
        2.1 、利格利汀凝胶皮肤过敏性实验
        2.2 、利格利汀凝胶对眼球刺激性影响
    3.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利格利汀凝胶药动学研究
    1.仪器与试剂
    2、方法与结果
        2.1 、HPLC测定利格列汀在血浆中含量的方法学建立
        2.2 、利格列汀凝胶的药动学研究
        2.3 、血浆中利格利汀代谢产物的初步研究
    3、小结与讨论
结语与创新
治疗Ⅱ型糖尿病药物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3)防治非感染性呼吸系统炎症的吸入制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非感染性呼吸系统炎症
        1.1.1 过敏性鼻炎
        1.1.2 放射性肺炎
    1.2 本文涉及的抗炎药物概述
        1.2.1 精油
        1.2.2 氨磷汀
        1.2.3 姜黄素
        1.2.4 聚多巴胺
    1.3 吸入制剂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1.4.1 治疗过敏性鼻炎的雾化吸入精油纳米乳研究
        1.4.2 预防放射性肺炎的肺吸入氨磷汀制剂研究
        1.4.3 防治放射性肺炎的肺吸入姜黄素介孔聚多巴胺纳米粒研究
第二章 治疗过敏性鼻炎的雾化吸入精油纳米乳研究
    2.1 材料与仪器
        2.1.1 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动物
    2.2 实验方法
        2.2.1 精油纳米乳的制备和性质考察
        2.2.2 精油纳米乳的稳定性考察
        2.2.3 薄荷油纳米乳及茶树油纳米乳的抑菌功效
        2.2.4 小鼠过敏性鼻炎模型的建立
        2.2.5 过敏性鼻炎药效学研究
        2.2.6 生物样本采集和检测
        2.2.7 统计学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精油纳米乳最优处方工艺
        2.3.2 精油纳米乳的性质
        2.3.3 精油纳米乳稳定性
        2.3.4 薄荷油纳米乳和茶树油纳米乳具有抗菌功效
        2.3.5 小鼠鼻腔症状评分比较
        2.3.6 小鼠鼻粘膜组织病理
        2.3.7 免疫球蛋白和免疫细胞因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鼠放射性肺炎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3.1 材料与仪器
        3.1.1 实验动物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动物分组
        3.2.2 照射方法
        3.2.3 体重值及外周血象的测定
        3.2.4 大鼠肺部外观及病理切片观察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大鼠生存状态和体重的变化
        3.3.2 大鼠30 天内的外周血象变化
        3.3.3 大鼠肺组织外观及病理切片镜下观察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预防放射性肺炎的肺吸入氨磷汀制剂研究
    4.1 材料与仪器
        4.1.1 材料
        4.1.2 实验仪器
        4.1.3 实验动物
    4.2 实验方法
        4.2.1 大鼠放射性肺炎模型建立及给药
        4.2.2 体重值及外周血象的测定
        4.2.3 大鼠肺部外观及病理切片观察
        4.2.4 细胞因子的检测
        4.2.5 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和和总蛋白的测定
        4.2.6 免疫组化检测肺组织内TNF-α、IL-6、TGF-β1 及α-SMA蛋白表达
        4.2.7 统计学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氨磷汀肺部给药改善动物生存状态
        4.3.2 氨磷汀肺部给药对辐照后动物血细胞的影响
        4.3.3 氨磷汀肺部给药降低动物肺干湿重比值
        4.3.4 氨磷汀肺部给药具有较好的抗肺损伤和肺纤维化功能
        4.3.5 氨磷汀肺部给药具有较好的抗放射性肺炎效果
        4.3.6 肺组织内TNF-α、IL-6、TGF-β1 及α-SMA蛋白表达
        4.3.7 肺组织内SOD活性、MDA水平及总蛋白含量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姜黄素介孔聚多巴胺纳米粒的制备及评价
    5.1 材料与仪器
        5.1.1 材料
        5.1.2 实验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介孔聚多巴胺纳米粒的制备
        5.2.2 姜黄素介孔聚多巴胺纳米粒的制备
        5.2.3 含量测定方法-HPLC检测
        5.2.4 载药量测定
        5.2.5 粒径与Zeta电位的测定和电镜观察
        5.2.6 红外色谱法-FTIR
        5.2.7 X射线衍射法-XRD
        5.2.8 差示扫描量热验证-DSC
        5.2.9 肺部沉积率的测定
        5.2.10 姜黄素介孔聚多巴胺纳米粒体外释放
        5.2.11 姜黄素介孔聚多巴胺纳米粒体外释放形态观察
        5.2.12 聚多巴胺对自由基的清除能力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姜黄素介孔聚多巴胺纳米粒的外观形态特征
        5.3.2 姜黄素的标准曲线和载药量
        5.3.3 姜黄素介孔聚多巴胺纳米粒的粒径与Zeta电位及肺部沉积率
        5.3.4 姜黄素介孔聚多巴胺纳米粒的FTIR结构特征
        5.3.5 姜黄素介孔聚多巴胺纳米粒的XRD结构特征
        5.3.6 姜黄素介孔聚多巴胺纳米粒的DSC结构特征
        5.3.7 姜黄素介孔聚多巴胺纳米粒体外释放和形态变化规律
        5.3.8 姜黄素介孔聚多巴胺纳米粒体外释放机理
        5.3.9 聚多巴胺具有清除自由基的能力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防治放射性肺炎的肺吸入姜黄素介孔聚多巴胺纳米粒体内外研究
    6.1 材料与仪器
        6.1.1 材料
        6.1.2 实验仪器
        6.1.3 实验动物
    6.2 实验方法
        6.2.1 BEAS-2B细胞毒性评价
        6.2.2 流式细胞仪检测BEAS-2B细胞凋亡
        6.2.3 大鼠放射性肺炎模型建立及给药
        6.2.4 大鼠体重值及外周血象的测定
        6.2.5 大鼠肺部外观及病理切片观察
        6.2.6 大鼠肺组织匀浆细胞因子的检测
        6.2.7 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和和总蛋白的测定
        6.2.8 免疫组化检测肺组织内TNF-α、IL-6、TGF-β1 及α-SMA蛋白表达
        6.2.9 统计学分析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姜黄素及姜黄素介孔聚多巴胺纳米粒较高的正常细胞安全性
        6.3.2 姜黄素及姜黄素介孔聚多巴胺纳米粒降低BEAS-2B细胞凋亡
        6.3.3 姜黄素介孔聚多巴胺纳米粒改善动物生存状态
        6.3.4 辐射损伤后的血细胞变化
        6.3.5 姜黄素介孔聚多巴胺纳米粒降低动物肺干湿重比值
        6.3.6 姜黄素介孔聚多巴胺纳米粒具有抗肺损伤和纤维化功能
        6.3.7 姜黄素介孔聚多巴胺纳米粒具有抗放射性肺炎作用
        6.3.8 姜黄素介孔聚多巴胺纳米粒降低TNF-α、IL-6、α-SMA及 TGF-β1 蛋白表达
        6.3.9 姜黄素介孔聚多巴胺纳米粒提高SOD活性、降低MDA和总蛋白含量减轻放射性肺炎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白蚁菌圃源炭角菌Xylaria sp. L1分离鉴定及生物转化豆渣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豆渣的资源和生物炼制利用
        1.1.1 豆渣的营养成分分析
        1.1.2 豆渣的资源利用现状
    1.2 豆渣中的膳食纤维
        1.2.1 膳食纤维概述
        1.2.2 不溶性膳食纤维简介和生物处理
    1.3 炭角菌
        1.3.1 炭角菌简介
        1.3.2 炭角菌的药用价值和生长特性
        1.3.3 炭角菌在处理纤维素方面的研究进展
    1.4 基因组学在纤维素利用方面的研究
        1.4.1 基因组学
        1.4.2 纤维素降解真菌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
    1.5 微生物发酵多糖介绍
        1.5.1 多糖结构与功能间的关系
        1.5.2 多糖的抗氧化活性和流变特点
    1.6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废弃蚁巢真菌分离鉴定及全基因组测序
    2.1 引言
    2.2 材料和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试剂
        2.2.3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相关培养基配制
        2.3.2 菌种分离
        2.3.3 菌株在豆渣培养基中生长情况
        2.3.4 菌种的形态学鉴定
        2.3.5 菌种的ITS鉴定
        2.3.6 菌种的基因组DNA提取及进行文库构建
        2.3.7 基因预测与功能注释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菌株形态学鉴定结果
        2.4.2 菌株扫描电镜
        2.4.3 菌种的ITS鉴定
        2.4.4 在豆渣培养基中的菌株生长情况
        2.4.5 Xylaria sp.L1 基因组测序与组装
        2.4.6 基因功能注释分析
        2.4.7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Xylaria sp.L1 固态发酵豆渣效果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和试剂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试剂
        3.2.3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培养基的配置
        3.3.2 固态发酵
        3.3.3 底物成分变化及底物损失率
        3.3.4 降解酶活测定
        3.3.5 底物结构分析
    3.4 数据分析
    3.5 实验结果与讨论
        3.5.1 底物降解和菌株生长情况
        3.5.2 固态发酵前后底物的成分变化
        3.5.3 膳食纤维含量变化
        3.5.4 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含量变化
        3.5.5 发酵过程中部分酶的酶活力变化
        3.5.6 FTIR分析发酵过程中底物化学结构变化
        3.5.7 XRD分析发酵过程中底物化学结构变化
        3.5.8 扫描电镜观察发酵过程中底物微观结构变化
        3.5.9 讨论
    3.6 结论
第四章 发酵多糖的结构、抗氧化及表观粘度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发酵粗多糖的提取与单糖组成测定
        4.3.2 粗多糖纯化
        4.3.3 红外光谱分析
        4.3.4 紫外光谱分析
        4.3.5 扫描电镜观察
        4.3.6 抗氧化活性测定
        4.3.7 多糖的表观粘度性质
    4.4 结果与分析
        4.4.1 单糖组成与比例
        4.4.2 多糖的红外光谱
        4.4.3 多糖的紫外光谱
        4.4.4 多糖结构的扫描电镜图
        4.4.5 多糖的抗氧化活性分析
        4.4.6 多糖的表观粘度分析
    4.5 结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5)水蜜桃酵母的分离、筛选及酿造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微生物分离
    1.2 微生物筛选
    1.3 水蜜桃资源
        1.3.1 水蜜桃价值
        1.3.2 水蜜桃加工现状
        1.3.3 水蜜桃酒成分
    1.4 果酒发酵
        1.4.1 发酵特征
        1.4.2 有害微生物
    1.5 果酒市场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6.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2 主要研究内容
        1.6.3 课题研究创新点
2 天然酵母的分离鉴定
    2.1 前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培养基
        2.2.2 实验试剂
        2.2.3 仪器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水蜜桃天然酵母的分离与筛选
        2.3.2 酵母菌的鉴定
        2.3.3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从果皮分离筛选酵母
        2.4.2 酵母菌的鉴定
    2.5 本章小结
3 水蜜桃酒的酿造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仪器与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水蜜桃酒酿造工艺流程
        3.3.2 操作要点
        3.3.3 酒精含量的测定
        3.3.4 总糖含量的测定
        3.3.5 pH值和总酸含量的测定
        3.3.6 香气成分的测定
        3.3.7 感官评价
    3.4 结果与分析
        3.4.1 酵母菌产酒能力测定
        3.4.2 果酒总糖含量测定
        3.4.3 总酸含量的测定
        3.4.4 香气成分
        3.4.5 水蜜桃酒酒精度、残糖量、总酸及感官评价
    3.5 本章小结
4 天然酵母生长条件的探索
    4.1 引言
    4.2 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仪器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发酵方式的选择
        4.3.2 不同酵母对水蜜桃酒品质的影响
        4.3.3 发酵温度对水蜜桃酒品质的影响
        4.3.4 果汁中不同含糖量对发酵的影响
        4.3.5 不同接种量对酵母发酵品质的影响
        4.3.6 pH值对酵母发酵的影响
        4.3.7 二氧化硫浓度对酵母发酵的影响
        4.3.8 水蜜桃酒正交实验
    4.4 指标测定
    4.5 结果与分析
        4.5.1 水蜜桃发酵方式的选择
        4.5.2 不同酵母对水蜜桃酒品质的影响
        4.5.3 不同温度对水蜜桃发酵的影响
        4.5.4 不同糖含量对水蜜桃酒发酵的影响
        4.5.5 不同接种量对水蜜桃酒的影响
        4.5.6 不同pH影响水蜜桃酒品质
        4.5.7 二氧化硫对水蜜桃酒口感的影响
        4.5.8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6)穿心莲活性成分高值化加工利用应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穿心莲简介
        1.2.1 穿心莲的生物学特性
        1.2.2 穿心莲的生长特性
        1.2.3 穿心莲资源分布
        1.2.4 穿心莲化学成分研究
        1.2.5 穿心莲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因素
        1.2.6 穿心莲的药理作用
        1.2.7 穿心莲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
    1.3 穿心莲内酯研究概况
        1.3.1 穿心莲内酯结构和理化性质
        1.3.2 穿心莲内酯的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应用
    1.4 聚合物胶束研究进展
        1.4.1 pH响应性聚合物胶束
        1.4.2 还原响应性聚合物胶束
        1.4.3 温度响应性聚合物胶束
        1.4.4 光响应性聚合物胶束
        1.4.5 酶响应性聚合物胶束
        1.4.6 多响应性聚合物胶束
        1.4.7 聚合物前药胶束
    1.5 课题研究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技术路线
2 穿心莲中有效成分的提取和纯化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和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HPLC法检测穿心莲内酯和脱水穿心莲内酯含量
        2.3.2 穿心莲原料内有效成分含量的确定
        2.3.3 表面活性剂的选择
        2.3.4 超声微波辅助胶束提取穿心莲有效成分的工艺优化
        2.3.5 提取率计算
        2.3.6 穿心莲内酯的纯化
    2.4 实验结果
        2.4.1 穿心莲内酯和脱水穿心莲内酯标准曲线的绘制
        2.4.2 穿心莲原料中有效成分含量测定
        2.4.3 提取工艺优化结果
        2.4.4 穿心莲内酯纯化结果
    2.5 本章小结
3 脱水穿心莲内酯琥珀酸半酯-甘露低聚糖聚合物(DAS-Man)的制备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脱水穿心莲内酯琥珀酸半酯的制备
        3.3.2 DAS-Man的制备
        3.3.3 制备体系中高沸点溶剂的去除
        3.3.4 DAS-Man制备条件优化
    3.4 材料表征和评价方法
        3.4.1 HPLC法检测脱水穿心莲内酯琥珀酸半酯含量
        3.4.2 傅里叶红外光谱的检测(FTIR)
        3.4.3 紫外吸收光谱检测
        3.4.4 核磁共振氢谱检测(~1H NMR)
        3.4.5 临界胶束浓度(CMC)的测定
    3.5 实验结果与讨论
        3.5.1 DAS标准曲线的绘制
        3.5.2 脱水穿心莲内酯琥珀酸半酯的合成结果
        3.5.3 DAS-Man的合成结果和收率
        3.5.4 DAS-Man的红外光谱
        3.5.5 DAS-Man的紫外光谱
        3.5.6 DAS-Man的核磁共振氢谱结果
        3.5.7 临界胶束浓度(CMC)的测定结果
    3.6 本章小结
4 DAS-Man的理化性质和溶剂残留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粒径检测
        4.3.2 扫描电镜检测(SEM)
        4.3.3 透射电镜检测(TEM)
        4.3.4 原子力显微镜检测(AFM)
        4.3.5 X射线衍射检测(XRD)
        4.3.6 示差扫描热量分析(DSC)
        4.3.7 热重分析(TG)
        4.3.8 溶剂残留检测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粒径检测结果
        4.4.2 扫描电镜结果
        4.4.3 透射电镜结果
        4.4.4 原子力显微镜结果
        4.4.5 X射线衍射结果
        4.4.6 示差扫描热量分析结果
        4.4.7 热重分析结果
        4.4.8 溶剂残留检测结果
    4.5 本章小结
5 DAS-Man自组装胶束的体外评价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HPLC法和UV法检测药物浓度
        5.3.2 穿心莲内酯的饱和溶解度检测
        5.3.3 溶出度检测
        5.3.4 释放率检测
        5.3.5 稳定性检测
        5.3.6 体外消化稳定性
        5.3.7 体外毒性检测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5.4.1 DAS-Man标准曲线的绘制
        5.4.2 饱和溶解度检测
        5.4.3 溶出度检测
        5.4.4 释放率检测结果
        5.4.5 稳定性检测结果
        5.4.6 体外模拟消化结果
        5.4.7 毒性实验结果
    5.5 本章小结
6 DAS-Man胶束的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与仪器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仪器
    6.3 实验方法
        6.3.1 HPLC法检测药物浓度
        6.3.2 生物利用度测定
        6.3.3 组织分布测定
    6.4 实验结果与讨论
        6.4.1 生物利用度测定结果
        6.4.2 组织分布测定结果
    6.5 本章小结
7 DAS-Man胶束对LPS致肺炎小鼠的抗炎活性评价
    7.1 引言
    7.2 实验材料与仪器
        7.2.1 实验材料
        7.2.2 实验仪器
    7.3 实验方法
        7.3.1 LPS致小鼠肺炎模型的制备和给药
        7.3.2 样品处理和含量测定
        7.3.3 含量测定
    7.4 实验结果与讨论
        7.4.1 小鼠肝脏系数检测结果
        7.4.2 小鼠脾脏系数检测结果
        7.4.3 肺湿/干比检测结果
        7.4.4 MPO含量测定
        7.4.5 NO含量测定
        7.4.6 TNF-α含量测定
        7.4.7 IL-6含量测定
        7.4.8 IL-1β含量测定
        7.4.9 肺脏HE染色结果
    7.5 本章小结
8 DAS-Man胶束对恶唑酮致结肠炎小鼠的抗炎活性评价
    8.1 引言
    8.2 实验材料与仪器
        8.2.1 实验材料
        8.2.2 实验仪器
    8.3 实验方法
        8.3.1 OXZ致小鼠结肠炎模型的制备和给药
        8.3.2 疾病活动指数评价(DAI)
        8.3.3 样品处理
        8.3.4 含量测定
    8.4 实验结果与讨论
        8.4.1 小鼠存活数量
        8.4.2 小鼠DAI评分
        8.4.3 小鼠结肠形态
        8.4.4 小鼠肝脏系数检测结果
        8.4.5 小鼠脾脏系数检测结果
        8.4.6 MPO含量测定
        8.4.7 NO含量测定
        8.4.8 TNF-α含量测定
        8.4.9 IL-4含量测定
        8.4.10 IL-1β含量测定
        8.4.11 结肠HE染色结果
    8.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7)用于注射剂中乙醇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
    1 仪器
    2试药
方法与结果
    1细菌内毒素限值(L)的确定
    2 最大有效稀释倍数的确定[7]
    3 鲎试剂灵敏度复核
    4 干扰试验预试验[8]
    5 预处理条件筛选
    6 干扰试验
    7乙醇细菌内毒素检查
讨论

(8)抗H株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的研制与质量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小鹅瘟病毒研究现状
        1.1.1 小鹅瘟病毒及小鹅瘟病简介
        1.1.2 小鹅瘟病毒的鉴定方法
    1.2 小鹅瘟生物制剂研究进展
        1.2.1 小鹅瘟病毒活疫苗
        1.2.2 小鹅瘟病毒灭活疫苗
        1.2.3 小鹅瘟病毒基因疫苗
        1.2.4 小鹅瘟病毒重组活载体疫苗
        1.2.5 小鹅瘟抗血清
        1.2.6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
    1.3 卵黄抗体的研究进展
        1.3.1 卵黄抗体的结构特点
        1.3.2 卵黄抗体的提取方法
        1.3.3 卵黄抗体的灭活方法
        1.3.4 卵黄抗体应用
        1.3.5 卵黄抗体的优势与展望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 主要材料和试剂
    2.3 试验方法
        2.3.1 研究技术路线图
        2.3.2 小鹅瘟病毒分离培养
        2.3.3 小鹅瘟病毒的鉴定
        2.3.4 小鹅瘟病毒灭活疫苗的制备及检验
        2.3.5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的制备
        2.3.6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质量评价
        2.3.7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储存条件的确定
    2.4 试验数据分析及统计
3 结果与分析
    3.1 小鹅瘟病毒分离培养
        3.1.1 小鹅瘟病毒在雏鹅分离培养结果
        3.1.2 小鹅瘟病毒在鹅胚分离培养结果
    3.2 小鹅瘟病毒鉴定
        3.2.1 小鹅瘟病毒特异性试验结果
        3.2.2 小鹅瘟病毒粒子超微结构观察结果
        3.2.3 小鹅瘟病毒毒力测定
        3.2.4 小鹅瘟病毒理化特性
        3.2.5 小鹅瘟病毒的纯净性试验结果
        3.2.6 小鹅瘟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3.2.7 小鹅瘟病毒VP3基因序列鉴定
    3.3 小鹅瘟病毒灭活疫苗抗原的制备及成品检验
        3.3.1 小鹅瘟病毒H株灭活疫苗制备抗原用病毒的检验
        3.3.2 小鹅瘟病毒H株灭活疫苗检验
    3.4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的制备
        3.4.1 产蛋鸡选择结果
        3.4.2 高免鸡蛋的琼扩抗体效价监测结果
        3.4.3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除脂条件的确定
        3.4.4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提取方法的确定
        3.4.5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外源性病毒灭活方法确定
    3.5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的质量评价
        3.5.1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的理化特性
        3.5.2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的安全性评价
        3.5.3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对人工感染雏鹅的治疗效果评价
        3.5.4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对雏鹅注射后攻毒的预防效果评价
        3.5.5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与试验选用的同类产品差异试验
    3.6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储存条件的确定
        3.6.1 储存温度及时间对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物理性状的影响
        3.6.2 储存温度及时间对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纯净性的影响
        3.6.3 储存温度及时间对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琼扩抗体效价的影响
        3.6.4 储存温度及时间对雏鹅攻毒预防效果的影响
4 讨论
    4.1 小鹅瘟病毒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分析
    4.2 小鹅瘟病毒H株VP3基因序列分析
    4.3 影响HA与HI效果的因素分析
    4.4 小鹅瘟病毒灭活疫苗的制备
    4.5 鸡群的选择管理与高免蛋黄收集
    4.6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除脂条件的确定及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4.7 最优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提取方法确定及分析
        4.7.1 辛酸终浓度对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的影响
        4.7.2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提取方法的对比分析及验证
        4.7.3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的琼扩抗体效价与蛋白浓度的相关性分析
    4.8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灭活条件的确定
    4.9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的质量评价
        4.9.1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安全性评价
        4.9.2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治疗效果评价
        4.9.3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的预防效果评价
        4.9.4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试验选用的同类产品差异
    4.10 储存条件的确定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历

(9)药物及纳米乳性质对口服吸收及淋巴转运影响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 NE组成
    2 NE吸收及转运机制
    3 口服淋巴转运
        3.1 淋巴转运的研究模型比较
        3.2 CM阻断剂
        3.3 影响NE中药物口服淋巴转运的因素
    4 研究意义与思路
第二章 NE处方及工艺研究
    第一节 CIN和 RAL的溶解度及LOG P的对比研究
        1 仪器与试剂
        1.1 仪器
        1.2 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CIN和 RAL含量
        2.2 溶解度测定
        2.3 LogP测定
        3 结果
        3.1 CIN和 RAL含量
        3.2 溶解度
        3.3 LogP
        4 讨论
        4.1 CIN和 RAL的溶解度对比
        4.2 CIN和 RAL的logP对比
        5 小结
    第二节 NE处方及工艺研究
        1 仪器与试剂
        1.1 仪器
        1.2 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NE中混合油相比例优化
        2.2 NE中乳化剂与助乳化剂比例优化
        2.3 NE的乳化条件优化
        2.4 NE的乳化加水量考察
        3 结果
        3.1 NE中混合油相比例
        3.2 NE中乳化剂与助乳化剂比例
        3.3 NE的乳化条件
        3.4 NE的乳化加水量
        4 讨论
        4.1 NE的组成对NE形成的影响
        4.2 处方工艺对 NE 形成的影响
        5 小结
第三章 载药NE基本性质及体外胃肠液稳定性的对比研究
    1 仪器与试剂
        1.1 仪器
        1.2 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HPLC法测定CIN和 RAL的含量
        2.2 NE中药物的S_0测定
        2.3 NE的基本性质测定
        2.4 CIN/RAL-SO/IPP-NE的 SGF稳定性
        2.5 CIN/RAL-SO/IPP-NE的 SIF稳定性
    3 结果
        3.1 CIN或 RAL的含量方法学
        3.2NE中药物的S_0
        3.3 NE的基本性质
        3.4 CIN/RAL-SO/IPP-NE的 SGF稳定性
        3.5 CIN/RAL-SO/IPP-NE的 SIF稳定性
    4 讨论
        4.1 NE中 CIN和 RAL的 S_0差异
        4.2 NE处方成分对NE粒径及其均匀性的影响
        4.3 CIN/RAL-SO/IPP-NE的 SGF稳定性对比
        4.4 CIN/RAL-SO/IPP-NE的 SIF稳定性对比
    5 小结
第四章 油相性质对NE中CIN口服吸收及淋巴转运影响的对比研究
    1 仪器、试剂与实验动物
        1.1 仪器
        1.2 试剂
        1.3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HPLC法测血样中CIN含量
        2.2 CHX含量测定
        2.3 腹腔注射CHX的体内消除半衰期测定
        2.4 CIN-NE口服吸收及淋巴转运研究
        2.5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CIN含量方法学
        3.2 CHX含量方法学
        3.3 CHX体内消除半衰期
        3.4 CHX给药剂量
        3.5 CIN-NE及 CIN-SUSP的口服吸收及淋巴转运
    4 讨论
        4.1 NE油相性质对CIN口服吸收影响的对比
        4.2 CHX对 CIN口服淋巴转运的阻断作用
        4.3 NE油相性质对CIN口服淋巴转运影响的对比
    5 小结
第五章 药物性质对其口服吸收及淋巴转运影响的对比研究
    1 仪器、试剂与实验动物
        1.1 仪器
        1.2 试剂
        1.3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HPLC测血样中 RAL含量
        2.2 RAL血浆样品制备
        2.3 RAL-NE的口服吸收及淋巴转运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RAL含量方法学
        3.2 RAL-NE及 RAL-SUSP的口服吸收及淋巴转运
    4 讨论
        4.1 药物性质对其口服吸收影响的对比
        4.2 药物性质对其口服淋巴转运影响的对比
    5 小结
全文总结与展望
    1 全文总结
    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无瓣海桑果实多糖的初步表征、抗肝损伤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无瓣海桑的研究进展
        一、概述
        二、无瓣海桑的化学成分分析
        三、无瓣海桑的药食价值
        四、无瓣海桑的生物活性
    第二节 多糖的研究进展
        一、概述
        二、多糖的结构表征
        三、多糖的生物活性研究
    第三节 肝损伤的研究进展
        一、概述
        二、APAP肝毒性的发病机制
        三、APAP所致肝损伤的治疗现状
    第四节 小结
第二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无瓣海桑果实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及初步表征
        一、实验材料与仪器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二节 无瓣海桑果实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评价
        一、实验材料与仪器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三节 无瓣海桑果实多糖对APAP致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一、实验材料与仪器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结语
    一、总结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参与课题及获奖情况
致谢

四、药用乙醇稀释后产生乳白色混浊的原因及处理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杜鹃属植物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抗中药材害虫活性研究[D]. 徐婕. 西北师范大学, 2021(12)
  • [2]利格列汀凝胶的研制及药物动力学研究[D]. 邢天嫣.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防治非感染性呼吸系统炎症的吸入制剂研究[D]. 陈婷. 广东药科大学, 2021(02)
  • [4]白蚁菌圃源炭角菌Xylaria sp. L1分离鉴定及生物转化豆渣的研究[D]. 吴建鑫.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5]水蜜桃酵母的分离、筛选及酿造工艺研究[D]. 何松. 常州大学, 2021(01)
  • [6]穿心莲活性成分高值化加工利用应用基础研究[D]. 邓怡平.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7]用于注射剂中乙醇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建立[J]. 隋鹏,陆洋. 中国新药杂志, 2020(14)
  • [8]抗H株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的研制与质量评估[D]. 胡瑞鸿.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7)
  • [9]药物及纳米乳性质对口服吸收及淋巴转运影响的对比研究[D]. 叶静宜. 广东药科大学, 2020(01)
  • [10]无瓣海桑果实多糖的初步表征、抗肝损伤作用及机制研究[D]. 刘晶晶.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

标签:;  ;  ;  ;  ;  

药用乙醇稀释后出现乳白色浑浊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