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货币性交易中交换资产的公允价值如何确定

非货币性交易中交换资产的公允价值如何确定

一、如何确定非货币性交易中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耿建新,李博文[1](2020)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历史沿革与中外比较》文中指出从纵向(国内)和横向(国际)两个维度探讨我国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演变过程及其与国际对应准则的密切联系,以揭示2019年《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修订意义及其国际趋同的价值内涵。从纵向比较的角度,阐述了该准则四个版本的变化历程,展现了与该准则相关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化;从横向比较的角度,分析了该准则与美国、加拿大同类准则的异同,以及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之间的关联之处。

李寿喜,朱慧芬[2](2013)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国内外比较研究》文中提出本文探讨了我国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经历的前后三次变迁在此基础上比较了三版会计准则的差异,并把我国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同美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进行比较,分析出我国新准则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认为强化关于企业非货币性资产交易的监管,通过改进准则内容来更好地规范会计信息质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王蓉[3](2012)在《浅析具有商业实质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文中提出在当前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如何实现会计准则的国际化,使其更加能够适应经济发展并对经济发展有更加积极的作用?会计准则对于经济生活的影响再一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以货易货越来越成为企业间交易的常见形式。采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形式,企业可以更快更有效地融通资金、进行资本流通。我国自1999年首次出台《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以来,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共进行了两次修订,这两次修订均在其确认、计量方面有彻底的改变,也从侧面说明了非货币性交易的会计处理是一个一直存在争议的话题。2006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恢复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使用并规定确认交易中的损益,此外对于补价的规定相较其他国家而言更有其在独到之处,但同时也存在很多不足。一些上市公司把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中的不完善之处当作其操纵利润的方法,造成利益相关者的经济损失,影响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市场的有效运行。本文系统地论述了我国准则的变迁过程并对比了美国准则、加拿大准则、国际准则与我国准则之间的异同,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力求全面地呈现我国目前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与其它国家准则的异同,以求在分析当前我国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利弊时有更全面的认识。本文首先论述了我国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相较其他国家准则的有待完善之处,接着从基本理论、不等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公允价值三个方面提出了当前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在实践中的可能出现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从完善宏观市场、明晰准则中的基本概念、完善准则相关规定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只有从根本上解决了准则中的种种问题,制定出完善的财务概念框架,实现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的趋同,才能使我国在经济全球化的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得到世界的认可。

刘红[4](2011)在《公允价值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会计准则国际化是各国在会计标准全球化趋势下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在公允价值的定义和与公允价值有关的会计准则项目上,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已经基本趋同。由于公允价值本身具有的优越性加上市场现实的需要性,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国际会计准则和世界各国的财务会计准则中。我国新颁布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中公允价值运用的条件是交换具有商业实质和公允价值是否可以可靠计量,体现了新准则谨慎运用公允价值。公允价值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中的重新启用,表明我国会计向国际趋同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但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不发达、公允价值估值技术尚不成熟、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不高等因素,使得公允价值计量的可操作性不强,从而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因此,探讨研究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在实际运用公允价值时的相关问题,目前已经成为会计界急需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基础理论出发,阐述了我国会计准则3次修订中该业务计价基础变迁的时代背景和运用情况,结合上市公司的案例,深入分析了公允价值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实务中运用的现状和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思路和建议,目的是使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实务在引入公允价值的同时,科学处理可靠性和相关性的关系,增强其可操作性,降低其不良影响,并不断完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相关内容。

李翔[5](2009)在《基于信息含量角度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研究 ——来自实验研究的证据》文中认为我国历史上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频繁变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从其最初的发布到现在不到10年的时间,经历了两次大修。本文采用了实验研究的方式,以2006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为研究对象,从信息含量理论的角度考察2006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下提供的会计信息信息含量。信息含量主要是指不同信息对信息使用者的不同影响的程度,因此要衡量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下会计信息的信息含量,需要分析2006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与2001年非货币性交易准则的共性构成对比基础,在此基础上比较两个版本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差异,考察这些差异能否给不同的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带来的不同影响。本文的实验结果证实,2006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下财务报告提供的会计信息相对于之前的非货币性交易准则下编制的财务报告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具有信息含量,说明2006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相对与之前的非货币性交易准则具有信息含量,这要的准则的改进是有效的。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导论,主要说明研究的现实背景和理论背景,介绍研究现状,提出研究方法和论文主要框架。第二章综述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研究文献。回顾我国对于2006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研究,由于国外没有直接关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研究,因此在对国外研究的回顾主要放在研究方法和角度选取上。本章首先将我国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研究分为实务领域的研究和理论领域的研究,接着再分别从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入手重点分析理论领域研究,然后将理论领域研究与国外单个准则的研究进行比较,考察二者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的不同。通过对比分析,说明我国在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理论研究中主要出发点是信息质量。同时,阐述我国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规范和对比的方法,与国外采用的研究角度和方法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第三章推导理论并提出假设。从信息含量理论的角度,分析推导出本文研究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基本思路,即:以新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共性构成了6种类型的对比基础,以此比较两个版本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差异,考察这些差异能否给不同的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带来不同影响。在提出假设时,本文主要针对两大类信息使用者进行分析,即:股权投资者和债权投资者。对股权投资者,假设其重点关注企业盈利能力。对债权投资者,假设其重点关注资产负债率(企业偿债能力)。在前面确定的6种类型基础上,根据新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差异,分别分析各类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事项,在新旧准则下得到的不同信息,可能会对投资者决策带了的影响差异,通过逻辑推理得到:未收到补价的同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事项分别通过新旧准则处理后得到的会计信息对股权投资者的决策影响有显着差异,未收到补价的同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事项,分别通过新旧准则处理后得到的会计信息对股权投资者的决策影响没有显着差异;对换出资产为存货且未收到补价的同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事项,分别通过新旧准则处理后得到的会计信息对债权投资者的决策影响没有显着差异,而其它情况的同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事项,分别通过新旧准则处理后得到的会计信息对债权投资者的决策影响有显着差异。将此分析结果引用到前面得出的对比基础中,得到研究假设。第四章主要阐述实验研究设计。本章主要说明了实验研究逻辑框架、模式、问卷设计以及调查对象的选择和确定。根据第三章推导出的基本思路,在提出实验研究逻辑框架的基础上根据实验需要将调查内容略作补充,主要包括应该搜集的实验问卷调查对象相关资料: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和调查对象对2006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实施的评价。在对评价的调查中主要利用准则实施成本效益分析,从实施成本和信息量、信息质量三方面考察了实验调查对象对2006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实施的评价。通过假设2006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下,对某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事项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和账面价值计量的概率相等,将一式三份的问卷调查结果与研究假设联系起来,为假设检验数据处理做准备。根据研究问题和前面的理论推导得到了共性维度和差异维度,确定了实验研究模式采用2(是否收到补价)×3(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益分别进入的三个利润表科目)×2(新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模式,并结合实验模式框架,设计了实验调查问卷,说明了实验调查问卷对象的选择。第五章主要分析实验研究问卷的结果。本章利用前面调查问卷收回的数据,采用描述统计的方法,介绍了实验问卷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以及他们对2006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实施的评价。总的来说,问卷调查对象认为就实质重于形式、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而言,2006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相对于2001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而言是一个进步;同时,他们普遍认为,新准则的实施无论是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还是商业实质的引入,都导致了工作量和盈余管理空间的增加。对于问卷主体部分的数据,主要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检验假设,在所有假设中,除了H6A和H4B,其它假设都通过了假设检验。本文在对假设不成立情况的反思中,通过引入前面理论分析中未考虑的因素,对H6A和H4B不成立的情况进行了解释。第六章总结研究结论;说明研究的不足以及对2006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实施提出建议。一方面,通过归纳研究过程中提出的假设和研究假设的成立情况,结合实验研究中搜集到的实验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和第五章中对不成立情况的反思,得出研究结论:在我国当前实际情况下,对能理解财务报告的信息使用者,2006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下财务报告提供的会计信息相对于2001年非货币性交易准则下编制的财务报告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具有信息含量。另一方面,在回顾此研究过程中,提出了实验前提假设过多的问题,说明了将限制条件逐步放松的进一步研究。通过将准则要求与实际情况比较,得出我国A股上市公司在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事项的披露上还存在较大的问题,因我国资本市场的发达程度离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整体会计环境还有待加强;同时提出应当增加会计相关从业人员的培训,以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使之能胜任这样高水平准则的要求,本文希望从这些方面入手,更为有效的将2006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落到实处。本文研究的主要局限在于:本文由于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在研究设计和实验研究过程中采用了大量的前提条件假设,但这些前提条件在现实生活中不一定成立;其次,本文并没有将公允价值的可靠性纳入实验研究中,而在现实生活中公允价值的可靠性仍值得商榷;再则,本文实验研究中遵循2006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提供了准则要求披露信息,遗憾的是,现实的披露并没有实验研究中的完整;同时,本文因为研究的时间、研究者的资源以及能力的限制,在选择研究样本时不得不采用大量的财经院校学生作为调查对象,由于调查对象的特殊性和样本量的有限性,决定了本文的研究结果不能一致适用于所有财务报告使用者。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包括:第一,研究角度的独特性。根据文献综述,我国对2006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研究以实务研究居多,理论研究只占很少的一部分,而在核心期刊中能找到的理论研究的研究,其基本出发点都是从信息质量出发,没有找到从信息含量的角度进行研究的文献。本研究能在研究角度上弥补我国对2006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研究的不足。第二,研究方法的新颖性。不管是在我国还是在国外,进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研究,经常采用的研究方式是价值相关性研究,但鉴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事项的非重复性,使用两年或多年证券市场数据进行价值相关性研究存在对比基础不同的难题,而本文采用实验研究克服了这一问题。第三,研究结果具有普遍意义。试验研究方式决定了其试验研究结果的可验证性。对于所有满足实验假设条件的情况,实验研究的结果是可以普遍使用,具有广泛意义。

叶思妤[6](2009)在《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及其运用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之后,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和等效的步伐也在加快,要求建立完整的会计准则体系的呼声越来越高。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新会计准则,其中包括1项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38项具体准则中包括新颁布实施的准则以及对现有准则修订后的准则,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就是其中一项修订的准则。2006年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对过去《非货币性交易》准则进行了较大的修订,如重新运用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基础,规定具有商业实质,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方能以公允价值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不符合上述条件的,则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计价,不确认损益。2006年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实现了与国际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接轨,标志着我国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理论研究达到了新的高度、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实务将更加规范。但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环境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2006年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实施一年多以来,暴露出了不少问题有待解决。对此,本文将围绕2006年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及其在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思路和建议,旨在为实际工作以及准则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一些参考。第一部分是引言。该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的现状、本文的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本文的贡献以及不足之处。第二部分,非货币性交易及其准则。该部分主要介绍了产生非货币性交易的原因、非货币性交易准则的相关理论、国际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在我国的发展,最后提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在我国实施中遇到的问题,为后面的研究提供基础。第三部分,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实施中商业实质的判断。该部分首先介绍商业实质的概念及判断条件,以及判定商业实质的重要性,接着提出商业实质在实际运用中遇到的问题,主要问题在于商业实质判断条件的模糊,从而导致企业可以从中操纵利润,最后针对判断条件的模糊提出在实务操作中的解决思路和建议。第四部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实施中公允价值的运用。该部分首先介绍公允价值的概念、《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中公允价值的判断标准以及重新引入公允价值的意义,接着介绍公允价值在运用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包括公允价值难以取得、现值技术操作性有待提高、再次成为利润调节工具,最后针对这些具体的问题进行对策探讨,提出笔者的建议。第五部分,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实施中的策略建议。该部分指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有效实施还需要建立健全的其他因素,因此应该进一步具体操作指南;借助中介力量,加强对“非货币性交易”的监管;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增加报表附注的披露力度;加强审计的配套建设等。本文的贡献在于:1、对新《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中商业实质和公允价值在运用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为后面的研究提供基础。2、对新《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中商业实质和公允价值在运用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不足之处在于提出的思路均以企业的实践经验为基础,虽然能解决准则操作方面的问题,但在理论上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研究。

孙现亭[7](2008)在《非货币性交易中资产计价方法的分析》文中指出非货币性交易会计准则规范了我国的非货币性交易,而补价的处理在非货币性交易中至关重要。对我国准则中资产计价中使用的方法进行分析,提出区分企业公允价值、市场公允价值和可靠公允价值概念等来改进非货币性交易中资产计价的方法。

任晓静[8](2008)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变迁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从以下四部分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变迁进行了比较研究:第一部分,引言。本部分首先论述了选题的理论和实际意义,通过对历年来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相关文献的分析研究,指出了国内有关本题的动态。同时,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目标,即运用归纳推理法、对比分析法、统计图表法和案例分析法等方法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三次变迁进行分析,指出2006年新修订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所体现出的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针对近年来我国在执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描述和剖析,并对2006年的准则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此外,也总结了本文的三个研究创新点,即大量运用上市公司的案例分析每次准则修订的特征;将准则的变迁与会计质量的衡量标准结合起来;对2006年新修订的准则提出完善建议。最后,指出了本文的不足之处。第二部分,主要是阐述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变迁,本部分分别阐述了1999年、2001年、2006年准则修订的历史背景,分析了每次修订后的准则的特点,并指出了1999年、2001年准则中存在的问题。即:1999年非货币性交易准则将非货性交易分为同类非货币性资产交易和不同类非货币性资产交易两种,同类非货币性资产交易采用账面价值法处理,不同类非货币性资产交易采用公允价值法处理,该准则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易起到了很好的规范作用,本部分在分析时结合了深万山资产置换的例子,指出由于在待售资产和非待售资产的划分上有很大的主观性,且在交易类型的划分也具有较大的弹性,企业仍有操纵利润的可能。2001年非货币性交易准则不再同类和不同类非货币性资产交易,在会计核算上一律使用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企业操纵利润的行为。本部分结合了兰州民百和活力28资产置换的案例,分析了企业采用变通的方法操纵利润的行为。2006年修订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指出非货币性交易只有在同时满足具有“商业实质”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在本部分中,通过与2001年非货币性交易准则的对比,分析了2006年准则的特点,并结合长虹电器资产置换的案例论述了“商业实质”判断的标准及重要性。第三部分,着重分析了2006年新修订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存在的问题,并就提出的问题给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即: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益计量的问题;非货性资产交换相关税费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即: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确认公允价值的方法,避免人为随意操纵公允价值;防范将非货币性资产交易转化为货币性资产交易的行为;将换入、换出资产发生的相关税费计入各自成本中。第四部分,从高质量会计准则的衡量标准则角度论述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历次修订是否合理。在本部分内容中,提出了衡量高质量会计准则的标准,即:满足会计信息质量相关性和可靠性的要求;能与具体会计环境相适应。通过对1999年、2001年、2006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三次变迁的比较,分析了三次准则修订所引致的会计信息质量相关性及可靠性、准则制定导向的变化及仍是否存在利润操纵空间。最后,得出本文的结论:即会计准则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缺乏一种稳定的关联性,期望仅仅改变会计准则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是不现实的。因此,只有在良好的会计环境的配合和支持下,不仅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而且其他会计准则均能成为高质量的会计准则。

李培科[9](2007)在《非货币性交易的会计处理》文中研究表明一、非货币性交易的基本介绍非货币性交易是指交易双方以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这种交换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非货币交易的交易对象主要是非货币性资产。这里的非货币性资产是相对于货币性资产而言的。货币性资产指持有的现金及将以固定或可确

田春晓[10](2007)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会计准则的相关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一种不以货币为媒介、非经常性的特殊交易业务,是交易双方主要以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为满足企业生产经营需要、减少货币性资产流出、加快资金周转提供了新的途径,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企业利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进行利润操纵等问题,对会计理论和实务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如何规范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会计核算和相关信息的披露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1999年6月28日,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引入和全面地使用公允价值,实现了国际会计惯例的初步趋同。但是,时隔不久,鉴于当时公允价值被人为的滥用情况,财政部于2001年1月18日对《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进行了修订,基本上停止了公允价值的使用。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在前两版使用基础上,又全力推出新的版本并更名为《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与前两部准则相比,新准则在制定上具有明显的“原则导向”,引入了“商业实质”概念,重新启动公允价值,反映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经济实质,保证企业资产、盈利状况的真实性。尽管如此,新准则仍然存在着一些值得商榷和完善的地方。鉴于此,本文通过新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颁布的有关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对比研究,发现和分析了我国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同时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颁布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中的合理做法,并结合我国的特殊情况,针对新准则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和解决措施。

二、如何确定非货币性交易中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确定非货币性交易中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历史沿革与中外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研究基础
三、基于国内准则变化历史维度的探究
四、基于国际准则比较维度的探究
    1. 与美国、加拿大会计准则或制度的比较。
    2. 与国际会计准则、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比较。
五、结语

(2)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国内外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发展
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国内比较
    (一) 准则框架的比较。
    (二) 准则名称的比较。
    (三) 基本概念的比较。
    (四) 会计处理的比较。
    (五) 披露要求的比较。
三、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国际比较
    (一) 我国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同美国会计准则的差异
        1. 基本定义的比较。
        2. 非货币性交易类别划分标准的比较。
        3. 会计处理的比较。
        4. 披露要求的比较。
    (二) 我国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同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
        1.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定义的比较。
        2.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区分方式的比较。
        3. 以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的比较。
        4. 损益确认的比较。
四、我国新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中存在的问题
    (一) 新准则定义中存在的问题。
    (二) 对补价比例的确认问题。
    (三) 对商业实质的判断问题。
    (四) 对关联方关系的认定问题。
五、结论

(3)浅析具有商业实质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3 论文结构框架
2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相关概念和理论
    2.1 相关概念及认定
        2.1.1 货币性资产
        2.1.2 非货币性资产
        2.1.3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2.1.4 具有商业实质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2.2 相关理论
        2.2.1 会计目标理论
        2.2.2 经济后果学说
        2.2.3 会计准则制定导向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我国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变迁和与其他国家相应准则的比较
    3.1 我国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变迁
        3.1.1 1999年《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出台
        3.1.2 2001年《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修订
        3.1.3 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再次修订
    3.2 我国现行非货币资产交换准则与其他国家相应准则比较
    3.3 本章小结
4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4.1 概念和认定不够细化
        4.1.1 基本概念定义不准确
        4.1.2 关于“商业实质”的论述
    4.2 不等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4.2.1 不等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案例
        4.2.2 不等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认定
        4.2.3 不等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换入资产入账价值
    4.3 公允价值使用中的问题
        4.3.1 公允价值使用背景
        4.3.2 公允价值的获得缺乏可靠性
    4.4 本章小结
5 应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会计问题的建议
    5.1 借鉴国外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实践经验
        5.1.1 进一步明确基本概念和认定
        5.1.2 借鉴国外对于公允价值使用与披露的规范
    5.2 对于不等价非货币性交易的处理
        5.2.1 不等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认定
        5.2.2 不等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换入资产入账价值
    5.3 为会计准则在实践中有效运用创造更好环境
        5.3.1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5.3.2 发展相关产业
        5.3.3 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
        5.3.4 重视理论建设
        5.3.5 提高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素质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全文总结
    6.2 本文之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后记

(4)公允价值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框架
    1.4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2. 公允价值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相关理论
    2.1 公允价值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相关概念
        2.1.1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概念
        2.1.2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概念
        2.1.3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认定
    2.2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计量模式的理论依据
        2.2.1 会计目标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计量属性的影响
        2.2.2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计价基础的选择
3.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计价基础选择的变迁
    3.1 1999 年首次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准则
    3.2 2001 年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准则
    3.3 2006 年再次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
4. 公允价值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应用的现状
    4.1 公允价值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中的应用规范
        4.1.1 该项交换具有商业实质
        4.1.2 换入资产或者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
    4.2 我国上市公司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公允价值的应用情况
        4.2.1 上市公司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执行的总体情况
        4.2.2 上市公司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4.3 公允价值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中存在的问题
        4.3.1 公允价值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运用中交换损益如何计量?
        4.3.2 公允价值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运用中相关税费如何入账?
    4.4 公允价值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4.4.1 “商业实质”的判断
        4.4.2 公允价值的取得缺乏可靠性
        4.4.3 公允价值对企业利润的影响
        4.4.4 财务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不高
5. 公允价值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运用中的完善建议
    5.1 国外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应用公允价值对我国的启示
        5.1.1 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确定公允价值的方法
        5.1.2 防范利用关联交易操纵利润
        5.1.3 引入全面收益观念
    5.2 解决公允价值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中存在的问题
        5.2.1 明确公允价值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运用中交换损益的计量
        5.2.2 明确公允价值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运用中相关税费的入账
    5.3 为公允价值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的应用提供更好的平台
        5.3.1 加大法制建设力度和完善我国资本市场
        5.3.2 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判断商业实质
        5.3.3 降低公允价值对利润的影响
        5.3.4 增加非货币性交易的信息披露
        5.3.5 完善我国资产评估业
        5.3.6 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执业水平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基于信息含量角度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研究 ——来自实验研究的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论题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选择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2. 文献综述
    2.1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研究总体情况
    2.2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研究角度
    2.3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研究方法
    2.4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5 中外研究评述
3. 理论推导与假设提出
    3.1 2006 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和2001 年非货币性交易准则共性分析
    3.2 2006 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和2001 年非货币性交易准则差异分析
    3.3 假设推导与提出
        3.3.1 股权投资者角度的新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信息含量分析
        3.3.2 债权投资者角度的新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信息含量分析
4. 实验研究设计
    4.1 实验逻辑框架
    4.2 实验模式与实验问卷设计
        4.2.1 实验模式设计
        4.2.2 实验问卷设计
        4.2.3 限制变量设计及信息影响度量
    4.3 实验调查对象确定
5. 研究结果分析
    5.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5.2 调查对象对2006 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评价情况
    5.3 假设检验
        5.3.1 对H1—H6A 的假设检验
        5.3.2 对H1B—H6B 的假设检验
    5.4 对假设不成立情况的反思——引入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之外的相关因素
        5.4.1 H6A 假设不成立的解释
        5.4.2 H4B 假设不成立的解释
6. 研究结论、不足与2006 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实施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的不足
    6.3 2006 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实施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致谢

(6)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及其运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相关研究
        1.2.2 国外相关研究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1.4 论文贡献
    1.5 论文不足
2. 非货币性交易及其准则
    2.1 非货币性交易
    2.2 非货币性交易准则
        2.2.1 相关理论
        2.2.2 国际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
        2.2.3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计量
        2.2.4 非货币性资产的分类
        2.2.5 非货币性资产的损益确认方式
    2.3 非货币性交易准则在我国的发展
        2.3.1 《非货币性交易》准则在我国的首次公布
        2.3.2 《非货币性交易》准则的2001 年修订
        2.3.3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2006 修订
    2.4 新《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运用及问题
3. 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实施中商业实质判断
    3.1 商业实质
        3.1.1 商业实质的概念及判断条件
        3.1.2 判定商业实质的重要性
    3.2 商业实质判定中遇到的问题
    3.3 对商业实质判定的建议
        3.3.1 对商业实质第一个判断条件的建议
        3.3.2 对商业实质第二个判断条件的建议
        3.3.3 可以认定其交换具有商业实质的其它情形
        3.3.4 关联交易的处理
4.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实施中公允价值的运用
    4.1 公允价值的概念
    4.2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中公允价值的判断标准
    4.3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重新引入公允价值的意义
    4.4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引入公允价值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4.5 公允价值在运用中遇到的问题
    4.6 公允价值在运用中遇到问题的对策探讨
        4.6.1 建立网络信息数据库并实时更新
        4.6.2 提高现值技术的可操作性
        4.6.3 引入全面收益观念
5. 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实施中的策略建议
    5.1 进一步具体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操作指南
    5.2 借助中介力量,加强对“非货币性交易”的监督管理
    5.3 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判断能力
    5.4 增加报表附注中对非货币性资产公允价值计量的信息披露力度
    5.5 加强审计的配套建设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7)非货币性交易中资产计价方法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非货币性交易的界定
2 非货币性交易的资产计价
    2.1 不涉及补价情况下的非货币性交易
    2.2 涉及补价情况下的非货币性交易
3 完善非货币性交易会计处理的设想
    3.1 合理界定公允价值的内涵
    3.2 企业公允价值、市场公允价值和可靠公允价值
    3.3 换入和换出资产的计价的选择及具体办法
4 结 论

(8)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变迁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本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2 国内有关本题的动态
        1.2.1 历年来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论文研究与分析
        1.2.2 文献整理分析综述
    1.3 本文的研究创新
    1.4 本文的研究目标
    1.5 本文的研究方法
    1.6 本文的主要不足之处
2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变迁
    2.1 1999 年首次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
        2.1.1 1999 年非货币性交易准则出台的历史背景
        2.1.2 1999 年《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的特点
        2.1.3 1999 年《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准则存在的问题及案例分析
        2.1.4 结论
    2.2 2001 年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
        2.2.1 2001 年非货币性交易准则修订的历史背景
        2.2.2 2001 年修订后的非货币性交易准则的特点
        2.2.3 2001 年修订后的非货币性交易准则存在的问题及案例分析
        2.2.4 结论
    2.3 2006 年再次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2.3.1 2006 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修订的历史背景
        2.3.2 2006 年再次修订后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特点
        2.3.3 2006 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应用案例分析
        2.3.4 结论
3 2006 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
    3.1 2006 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存在的问题
        3.1.1 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益计量的疑问
        3.1.2 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相关税费的疑问
    3.2 2006 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应用及完善建议
        3.2.1 2006 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完善建议
4 从高质量会计准则的衡量标准角度看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变迁
    4.1 高质量会计准则的衡量标准
    4.2 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变迁看准则质量
        4.2.1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变迁比较
    4.3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详细摘要

(9)非货币性交易的会计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一、非货币性交易的基本介绍
    (一) 确认和计量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
    (二) 如何确认和计量换入资产的损益
二、非货币性交易基本会计处理
    (一) 不具有商业实质的非货币性交易的会计处理
        1. 不涉及补价情况下的会计处理。
        2. 涉及补价情况下的会计处理
    (二) 具有商业实质的非货币性交易的会计处理
        1. 不涉及补价情况的会计处理。
        2. 涉及补价情况的会计处理。
三、非货币性交易中相关税务的会计处理
    (一) 对增值税业务的特殊处理
        1. 票证不齐全且未参加非货币性交易。
        2. 票证齐全但未参与非货币性交易。
        3. 票证齐全且参与了非货币性交易。
        4. 票证不齐全但参与了非货币性交易。
    (二) 非货币性交易对所得税的影响

(10)《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会计准则的相关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1.2.1 相关概念界定
        1.2.2 理论基础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综述
    2.2 国内研究综述
        2.2.1 规范研究述评
        2.2.2 实证研究述评
    2.3 小结
第3章 我国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变迁
    3.1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变迁回顾
    3.2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新准则的主要内容和特色
        3.2.1 新准则的主要内容
        3.2.2 新准则的主要特色
    3.3 小结
第4章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比较研究
    4.1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国内比较
        4.1.1 准则框架体系比较
        4.1.2 准则适用范围比较
        4.1.3 主要概念比较
        4.1.4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会计处理比较
        4.1.5 披露范围比较
    4.2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国际比较
        4.2.1 准则核算范围比较
        4.2.2 商业实质及其判断标准比较
        4.2.3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会计处理比较
    4.3 小结
第5章 我国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思考与完善
    5.1 适用范围的界定问题
    5.2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认定问题
    5.3 准则中有关条款的相互矛盾问题
    5.4 商业实质的判断标准及其与关联方关系问题
        5.4.1 商业实质的判断标准问题
        5.4.2 商业实质与关联方关系
    5.5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判断问题
        5.5.1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应用特点
        5.5.2 公允价值的判断标准及其存在问题
    5.6 对具体准则质量评价问题的思考
        5.6.1 问题的提出
        5.6.2 具体准则质量评价体系的初步构建
    5.7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如何确定非货币性交易中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历史沿革与中外比较[J]. 耿建新,李博文. 财会月刊, 2020(06)
  • [2]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国内外比较研究[J]. 李寿喜,朱慧芬. 财政监督, 2013(20)
  • [3]浅析具有商业实质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D]. 王蓉.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2(03)
  • [4]公允价值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的应用研究[D]. 刘红. 山西财经大学, 2011(10)
  • [5]基于信息含量角度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研究 ——来自实验研究的证据[D]. 李翔. 西南财经大学, 2009(S2)
  • [6]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及其运用的研究[D]. 叶思妤. 西南财经大学, 2009(S2)
  • [7]非货币性交易中资产计价方法的分析[J]. 孙现亭. 山西煤炭, 2008(03)
  • [8]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变迁比较[D]. 任晓静.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8(07)
  • [9]非货币性交易的会计处理[J]. 李培科.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7(11)
  • [10]《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会计准则的相关问题研究[D]. 田春晓. 兰州理工大学, 2007(11)

标签:;  ;  ;  ;  ;  

非货币性交易中交换资产的公允价值如何确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