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例儿童颈椎间盘钙化CT表现

3例儿童颈椎间盘钙化CT表现

一、3例儿童颈椎间盘钙化的CT所见(论文文献综述)

刘婷[1](2019)在《基于太极和三才原理的锁骨针法与脏腑肢体相关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锁骨针法隶属微针系统疗法,是陈以国教授从医三十余载,不断临床实践,并在太极阴阳理论和三才理论启发下,总结而来的宝贵经验。锁骨是人体的重要骨骼,具有太极属性、三才属性、全息属性,在锁骨上有与人体脏腑和肢体相应的反映区域或反映点,这些反映区域组成了锁骨的全息穴群。本论文旨在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思维模式,以及中医思维和文化的梳理,深度挖掘和探讨锁骨针法的理论基础、穴位分布规律以及锁骨针法应用于临床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方法和内容:本文从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太极和三才原理出发,结合中医对太极和三才原理的认识与应用,采用取类比象思维深入探讨锁骨针法的理论基础,通过中医经络学说解释锁骨针法的中医理论基础,为锁骨针法提供较全面的理论支撑,本文以《易经》[1]、《周易》[2]、《周易本义》[3]、《四库全书》[4]、《道德经》[5]、《太玄经》[6]、《太极图说》[7]、《黄帝内经素问》[8]、《灵枢经》[9],等为参考书籍挖掘太极和三才原理内容及联系。本论文主要内容可分成以下两个部分:1.第一部分:锁骨针法的理论研究学习中国古代文化瑰宝中的太极理论和三才理论,研究太极理论和太极图涵义,以及“天-人-地”三才独特思维模式,明确古人认识事物“一分为二,合二为一”与“一分为三,函三为一”的思维模式,利用传统文化中的象数思维,来解析和探讨锁骨的特殊之处,采用取类比象思维将锁骨带入到太极图和三才原理中认识锁骨独特的太极属性和三才属性。依据中医经络学说来认识和探讨锁骨的三才、太极和全息属性。从寸口脉脉位与脏腑相对应的机制入手,探讨锁骨上相应区域与脏腑之间的对应关系,以中医“天-人-地”三才和“上-中-下”三部思维模式为方法,探讨锁骨特定区域与肢体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而探讨锁骨上全息穴群的分布和脏腑、肢体间的对应规律。2.第二部分:以颈椎病为例,探究锁骨针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收集门诊中使用常规体针配合中药(对照组)与锁骨针法结合中药(治疗组)治疗颈型颈椎病患者病例资料,采用国际标准的NPQ颈痛量表、简化McGill疼痛评分表和颈部废用程度Vernon评分表评价患者的临床症状,将搜集来的两组患者资料进行比较,探讨锁骨针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验证锁骨相应部位(穴位)与脏腑肢体的相关规律。使用SPSS23.0统计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若数据符合正态分布且满足方差齐性时,两组之间疗效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内治疗前后的疗效比较运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f)表示,两组之间的构成比比较用卡方检验。若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时,采用非参数检验,以P<0.05为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结果:1.太极和“天-人-地”三才概念均出自《易经》,二者同源异构,有相同的来源和属性,统一于化生太极的“道”或“元气”,阴阳将太极和三才紧密联系在一起,用于解释自然和万物的变化规律。太极分则两阴阳,阴阳合则一太极,为天地万物基本的演化规律,即阴阳运动不停,变化不止,不断交感生新,生生不息,唯变不变。三才理论所揭示的规律是自然万物所具有的最基本规律之一,对中医的影响颇深,促使中医形成独特的“天-人-地”三才医学思维模式,首次将心身和社会等因素考虑其中,视人体与心身、社会为统一整体,将自然、生命分为“天-人-地”三才和“上-中-下”三部,注重事物和生命在不同层面之间的联系和统一性,认识到人与自然天地相统一,形成“天人相应”观念。人是三才系统的核心,为自然万物之灵长,得天地精气而生而成,人是有曲度的高级生命,矢状面呈类“S”形态,锁骨与其形态相似,取类比象思维认为有其形而有其质,推测锁骨的性质和功能可能与太极线和“人”相似,它在人体中可能有重要的功能。2.观察太极图形态发现,位于中间的类“S”形阴阳线是太极图中最核心的部位,太极阴阳规律表现最突出,最具太极属性,为太极的本源。曲线分割的圆形太极图是在不停运动变化的动态过程中逐渐成型的,它象征着事物和现象处于不断地变化,具体表现为太极在建立的初始阶段便确立了阴阳两仪,而后两仪以升降和交感运动持续不停变化使太极图中心的太极线发生扭曲和旋转,表现出类“S”形曲线。运动可引发能量的形成和消耗,也是信息沟通、交换和表达的过程,在太极图中表现为类“S”形曲线。笔者推测这条类“S”曲线是整个太极图中力、运动、能量、信息的汇聚中心。通过取类比象思维推测具有相似结构的事物可能也具有太极线相似的功能和属性。3.成人锁骨呈类“S”形与脊柱形态相似,观察婴幼儿X线检查和锁骨骨折图片发现,锁骨类“S”形曲度和脊柱一样并非生来就有,因而笔者推测锁骨的类“S”形态形成可能与脊柱相似,为人长期行为活动生物力作用的结果,可能与抬头、抬胸、翻身、坐、立、行走有关,人体骨骼之间通过肌肉、肌腱、韧带等结缔组织连接,通过肌肉的收缩带动骨骼运动,肌肉收缩时会对骨骼产生牵拉作用力,锁骨分布有颈、胸、背、上肢等部位的重要肌肉,如胸锁乳突肌、胸大肌、斜方肌、三角肌。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分别止于锁骨上缘的内侧端(胸骨端)和外侧端(肩峰端),而胸大肌与三角肌分别起自锁骨下缘的内侧端(胸骨端)和外侧端(肩峰端),当肌肉收缩为运动供能时,会对所起止的骨骼产生作用力,当胸锁乳突肌收缩时,对头部有向下的作用力,可以使头向下运动,如仰头和侧屈头部等,相反会对锁骨产生向上的作用力,依此可推断出斜方肌对锁骨有向上的作用力。胸大肌与三角肌均起于锁骨下缘的内1/3端和外1/3端,分别可使肱骨内收、旋内,或肩关节外展、后伸、旋外,故胸大肌对锁骨内1/3端有向下、向前的作用力,而三角肌对锁骨外1/3端有向下、向后的作用力。锁骨中1/3没有肌肉附着,笔者推测锁骨在两端肌肉牵拉的作用下,使得锁骨体扭转、弯曲,其内1/3向上、向前凸出,外1/3向下、向后凸出,呈现出类“S”形。锁骨在人体胸腔的上部,有阴经和阳经走行经过锁骨,阴阳经气在锁骨处汇合,二者对锁骨作用不同,产生的作用力可能使得锁骨发生弯曲、扭转。锁骨和脊柱与太极线的形态相似,推测二者是人体运动、生物力、能量(代谢)、信息汇聚中心。研究发现锁骨和脊柱能调节人体运动,维持人体动、静态平衡,是人体代谢和信息交换的重要部位,具有太极属性,是人体的太极部位,将其肩峰端朝上胸骨端朝下放置,类似人形,具有三才属性,刺激锁骨的相应位置可以调节人体阴阳与运动平衡,及能量(代谢)和信息交换,进而调节人体功能,使得人体重新到达阴平阳秘状态,治疗疾病。4.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十二正经、经筋、经别和奇经八脉,共同组成了人体庞大的信息和能量交换网络,是针灸发挥调整人体功能的重要载体,为人体部位的全息性提供经络支持。在诸多经脉中有5条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2条阴经(手太阴肺经、足少阴肾经),6条奇经(冲脉、任脉、阴阳跷脉、阴阳维脉),4条经筋(肺经、胃经、胆经、膀胱经经筋),3条经别(大肠经、三焦经、肺经经别)与锁骨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这些经脉将人体内在脏腑和外在肢节与锁骨关联起来。这些经脉中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与锁骨联系最紧密,因其走行上分别经过锁骨的外(头)、中(体)、内(尾)而体现出三者与锁骨的密切关系,三者分别对应天、人、地三才,直接说明了锁骨的三才属性。《内经》指出:肺脏位于上焦,在五脏最高处,状如华盖与自然界的天之气(清气)相通,主司呼吸,为人一身之气的根本,是五脏六腑中与外界接触最密切的脏腑,与“天”相应。胃位于中焦,与脾统称为后天之本、水谷之海,谷气化生之处,饮入于胃化为精气入脾,脾气布散精气至肺,经肺气的宣发肃降功能将精气转输至全身各处。脾主司运化,胃主受纳和腐熟,胃既有受纳也有消化的生理功能,化生的谷气洒陈于六腑,和调于五脏以资人体,因而称胃为五脏六腑之本,胃气强盛则人体强健,胃气虚弱则体弱多病、形体瘦削,又如人之脉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故与人相应。肾位于下焦,在脏腑位置中靠下,为先天之本内藏人体之精气,包括先天之精和五脏六腑之精,是人体生命的本源,主司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肾为水火之宅内舍有元阴元阳,为五脏六腑阴阳之根本,与“地”相似,为自然万物生长的根源,为生命提供必须的营养和物质基础。此三条经脉与锁骨直接相交于云门、气户、俞府三穴,将肺中天气、胃中谷气、肾中精气输注于锁骨,为锁骨针法核心三基穴奠定基础。5.锁骨有太极、三才和全息属性,其上分布着与人体内在脏腑和外在肢节有对应关系的反映区或反映点,共同组成了锁骨的全息穴位群,按照“三才”规律分布,左侧锁骨由外向内分别分候心(小肠)、肝(胆)、肾(膀胱),右侧锁骨分候肺(大肠)、脾(胃)、命门(肾、三焦),即锁骨针法三基穴;锁骨与肢体相关规律左右一致,上缘对应人体背侧部位,下缘对应人体腹侧部位,由外向内对应头至足部,与脏腑的对应关系和机制与寸口脉的脉位所候脏腑一致,是“天-人-地”三才理论和思维应用于中医的体现。锁骨针法是在中医整体观念影响下,以“天-人-地”三才理论和方法为核心思维模式,以太极阴阳理论为根本,以全息对应原则为指导形成的微针系统。6.统计整理和分析门诊搜集到的患者资料发现,两组患者治疗前的一般资料(如年龄、病程)和症状资料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可以进行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症状缓解差异也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疗方法的疗效相近,或几乎相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缓解程度的组内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两组疗法都能有效的缓解患者的症状。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P>0.05,说明锁骨针结合中药疗法(治疗组)与常规体针结合中药疗法(对照组)疗效相似,证明锁骨穴位与脏腑肢体间可能存在三才相关规律。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晕针等不良反应,生命体征正常。锁骨针法与常规体针比较,二者效果相近或几乎相同,但就操作而言,锁骨针所需暴露部位较少,对场所要求较少,方便临床应用,针刺取穴较少,针感较强,可有效节省成本,降低患者因针刺较多而产生的心理压力。结论:1.“天-人-地”三才和太极概念同出《易经》,二者本质相似,同源异构,均用于解释和说明天地、万物基本的变化规律,蕴含全息观念。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立于天地之间,为万物之灵长,人体的锁骨和脊柱同自然万物都在太极作用下形成,无论是在人体所处的位置还是其在人体发挥的作用属性都蕴含太极含义。2.“天-人-地”三才规律是天地万物最基本的变化规律之一,人有三才属性,脊柱有三才属性,锁骨也有三才属性。锁骨是人体一块集太极、三才、全息属性于一身的特殊骨骼。3.太极图作为太极阴阳理论的直观表达方式,其中的类“S”形太极线是太极图的核心,太极规律集中体现于此,太极图中的力、运动、能量、信息汇聚在这条曲线上,是太极阴阳变化的本体,象征太极形成阴阳即分便运动不停,变化不止,象征事物的形成、发展和变化都体现着太极含义,是人们认识事物变化的规律和依据。4.锁骨和脊柱类“S”形弯曲并非生来就有,可能与后天行为活动有关,如仰头、抬胸、坐、立、抓取、行走等过程中,肌肉收缩和舒张导致作用在骨骼上力改变的结果。此外,人体经脉和阴阳之气分别抵于锁骨,可能也参与了锁骨曲度的形成,为锁骨特殊之处埋下伏笔。5.锁骨与脊柱、太极线的形态相似,都呈类“S”形,曲度相近,是人体运动、生物力、能量(代谢)、信息汇聚之处,能够调节和维持人体运动和平衡,参与腧穴的形成,调控人体的代谢和信息交换,实现人体内部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稳定状态。6.经络系统中,有5条阳经(大肠、小肠、三焦、胃、胆经),2条阴经(肺、肾经),6条奇经(冲脉、任脉、阴阳跷脉、阴阳维脉),4条经筋(肺、胃、胆、膀胱经经筋),3条经别(大肠、三焦、肺经经别),共18条经脉与锁骨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直观明了地解释了锁骨的太极属性和全息属性,为锁骨针穴位分布提供经络基础。7.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与锁骨关系最密切,相交于云门、气户、俞府三穴,将肺、胃、肾中精气输注于锁骨,成就锁骨的三才属性,组成锁骨针法三基穴(左侧:心穴、肝胆穴、命门穴;右侧:肺穴、脾胃穴、肾穴),按照“三才”规律分布。8.太极、三才原理与全息理论内容有相通之处,锁骨是一块全息骨(全息元)有三才属性,其上有内在脏腑和外在肢节的反映区,呈三才规律一一对应,即左侧锁骨由外向内分别分候心(小肠)、肝(胆)、肾(膀胱),右侧锁骨分候肺(大肠)、脾(胃)、命门(肾、三焦);锁骨与肢体相关规律左右一致,上缘对应人体背侧部位,下缘对应人体腹侧部位,由外向内对应头至足部,共同组成锁骨的全息穴群,这些穴位与脏腑对应关系和机制与寸口脉脉位分布相似,均以三才原理为基础。9.通过对临床资料的搜集和分析,发现锁骨针治疗疾病效果与常规体针相近,治疗中无不良反应发生,说明锁骨针法操作得当是安全的,验证锁骨穴位与脏腑肢体呈三才规律相关。锁骨针法遵循中医经典理论,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有机地将古代文化瑰宝—太极、三才理论与现代全息理论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微针系统,具有操作方便,应用广泛,临床疗效佳,对场地要求少,取穴少而精,降低患者痛苦,临床患者认可度较高等优点。

王宇晨[2](2017)在《程氏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客观指标全面量化评估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2年颁发《中药新药治疗颈椎病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和1992年在青岛举行的第二届颈椎病专家座谈会拟定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及分型标准,将符合诊断标准的将60例符合条件的患者随机分配入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相关数据输入电脑建立数据库后,选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及描述。结果:1.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中,差异不显着,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2.两组治愈率、无效率、总有效率等比较,△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显效率、有效率等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3.不同组间治疗前McGill疼痛各项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McGill疼痛各项评分均降低,治疗后McGill疼痛评分与治疗前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McGill各项评分与对照组治疗后的McGill各项评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研究优于对照组。4.两组经过治疗后症状均有明显改善,其症状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经配对t检验,P值<0.01,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治疗组评分升高较对照组更为明显,经独立样本t检验P<0.01,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两组变化值经统计学比较P<0.05,其差异有显着性。结论: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一种单次治疗即显着起效、疗效持久、操作简便、节时省力、安全清洁、易于广泛推广应用的治疗CSA患者的新综合疗法,具有常规治疗方法不可比拟的优势,能为制定CSA规范化中医治疗方案提供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

王强,范顺武,黄悦[3](2013)在《齿突加冠综合征一例报告》文中研究指明钙盐晶体在枢椎齿突周围软组织中沉积,影像学征象犹如齿突戴上了一顶皇冠,称为齿突加冠综合征(crowned dens syndrome)。齿突加冠综合征最早由Bouvet等[1]于1985年报告,国外有散在病例,而国内尚无相关文献。齿突加冠综合征的发病率通常被低估[2-4]。其临床特征主要有突发颈项疼痛,伴随颈部僵硬,偶有发热,红细胞沉降率或超敏C反应蛋白升高,甚至出现颈髓压迫征象[5]。影像学上表现为齿突上方与

徐晔,余国蓉,杨静[4](2008)在《16例儿童椎间盘钙化病的CT表现及检查技术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儿童椎间盘钙化病(Intervertebral disc calcification,IDC)的CT表现,并比较CT和普通平片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我院16例IDC,全部病例均有CT和平片资料。观察、记录钙化的形态和分布、椎体和椎间隙变化、椎管狭窄、椎旁软组织有无受累等征象。结果:(1)16例IDC中,颈椎15例,胸椎1例。共26个椎间盘受累,其中77%为颈椎,其余为胸椎。钙化均呈结节状或斑片状。16个钙化位于椎间盘前部,8个占据全椎间盘,2个位于后部。(2)CT和平片分别发现26个和25个椎间盘钙化,CT显示钙化的分布和形态、椎管和软组织受累情况更佳。结论:CT对于钙化椎间盘细节的显示优于平片。

杨墨松[5](2008)在《脊柱朗格汉氏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自然史及临床、影像和病理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脊柱朗格汉氏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该病自然史,为其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对1985年12月至2008年1月在我科诊治的54例脊柱朗格汉氏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研究不同年龄、发病部位在病程、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随访结果等之间的差别,应用SPSS 13对结果进行分析。为了便于不同年龄之间的观察比较,按国际贯例将病人将病人分为青少年组,年龄5—17岁(28例),成人组,年龄18岁及以上(26例)。结果:在所有63例病人中共有54例获得随访,资料完整。男43例,女11例,平均年龄22岁(5岁—71岁),脊柱单节段发病45例,多发9例,受累椎节共59个,其中颈椎32个,占所有受累椎体的54%,胸椎17个,占所有受累椎体的29%,腰椎8个,骶椎2个,腰骶椎占所有受累椎体的17%,颈椎发病明显高于胸椎,腰骶椎(P<0.01)。单个椎体中C2受累最多,10例。未发现内脏器官受累病例。从症状出现至就诊时间,平均2.7个月(0.5月—12月)。病程长短在不同年龄、性别、部位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临床症状中表现为疼痛最多,共有47例(87%),发病部位活动受限者26例(44%);出现脊柱畸形者7例(13%),有神经损害症状者29例(54%),损害程度(按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A级1例,B级1例,C级2例,D级25例。青少年组神经功能损害12人(36%),成人组17人(65%),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0.01<P<0.05),成人神经功能损害的发生率高于青少年。颈胸腰椎神经功能损害发生率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影像学检查中青少年组均发现骨质破坏;成人组X线发现骨质破坏20例(77%),6例X线未见异常(23%),5例经CT或MRI检查发现骨质破坏,1例再行MRI检查仍未发现骨质破坏。青少年组扁平椎13例,成人组1例,青少年组扁平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成人组,比较有明显差异性(P<0.01);扁平椎的发生部位颈椎8例,胸椎4例,腰椎1例(L5),骶椎1例(S1),扁平椎在不同节段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椎体周围软组织肿块28例(47%),青少年组16例(48%),成人12例(46%),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发生部位,颈椎16例(50%),胸椎8例(47%),腰椎4例(40%),发病率在各部位之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随访结果:良好47例,较差7例,其中复发5例,青少年组1例,成人组4例,复发率在青少年组与成人组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青少年组中1例并发脑垂体病变者仍有多尿症状,长期行激素替代治疗。1例术前Frangkel神经功能分级A级者恢复至E级;其余病例均恢复良好。结论:1脊柱LCH男女均可发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其自然病程基本表现为良性病程,预后总体良好。2脊柱LCH在颈椎的发病率明显高于胸腰椎,单椎节C2受累最多见。3脊柱LCH引起的神经功能损害发生率与发病年龄有相关性,成人神经功能损害发生率高于儿童,与发病部位无相关性;引起神经损害的原因为肿瘤破坏引起脊柱不稳和肿瘤软组织肿块侵入椎管对脊髓造成压迫。4任何脊柱LCH病人均需随访,随访时间因根据个体的情况决定,而距最新发现病灶的时间不应少于3—4年。目的:通过研究病变发展的自然过程及影像学表现和病理学表现的相关性,探讨通过影像学表现推断病变的发展阶段和病程进展程度的可行性。方法和对象:选择第二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自1985年12月至2008年1月诊治的63例脊柱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病人中,病史记录、影像学记录、病理记录完整的45例病人进行研究。男38例,女7例,平均年龄24岁,发病部位颈椎27例,胸椎13例,腰椎5例。对45例病人分别按照Mirra和Gold制定的标准确定影像学分期,分为早期、中期、晚期,病理学分期按照《骨关节病理学》制定的标准,分为早期、中期、晚期。影像科和病理科医生各自对45例病人的影像学资料和病理资料双盲评价,各自确定其影像和病理分期。然后对数据进行统计检验,判断两者是否具有相关性。分别计算病人症状在两种判定中出现时间,结合临床确定病人的临床早、中、晚期分别对应的症状出现时间,应用SPSS13统计软件,对影像学和病理学所观察的结果进行R×C列表卡方检验和Kappa检验,P<0.05为有显着性差异。结果:通过影像学判定,早期病例23例,颈椎15例,胸椎5例,腰椎3例,通过病理检查:发现早期病理19例,颈椎12例,胸椎5例,腰椎3例,影像学分期与病理学分期经R×C卡方检验P<0.001,Kappa检验,具有明显的相关性(P<0.001)。影像学分期和病理学分期有很好的相关性,影像学分期在病程上略晚于病理分期,影像学早、中、晚期分别对应的病程平均数为1.2月、3.8月、8月。根据病理学分期早中晚期对应的病程平均数分别为1月,2.4月,7.5月。结论:影像学分期与病理学分期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影像学表现能很好反应病变的变化,根据影像学表现,结合临床病程来判断病变的进展阶段是可行的。临床上可根据影像学的分期制定治疗方案,判断病人的病程。

傅东明[6](2006)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疗效。方法:对2004年4月至2006年2月收治的11例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患者采用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9例伤后2周内手术,2例在伤后8周时手术。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4个月至2年不同时间的随访,术前术后均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学会的脊髓损伤分级标准进行评价,观察患者的感觉运动及反射情况,并记录评分。结果:11例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病例中,9例疗效良好,2例术后脊髓功能无明显改善,术后较术前有明显改善。结论: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是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一种有效方法。

黄湘荣,李维金,何庆[7](2001)在《儿童钙化性椎间盘病(附3例报告和文献复习)》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探讨儿童钙化性椎间盘病的临床和X线表现特征。材料与方法 :报告 3例病例 ,均行颈椎正侧位片 ,其中 1例行CT扫描检查 ,并结合文献 15 0例。结果 :本病多系急性发病 ,好发于 5~ 10岁儿童 ,预后满意。X线改变包括 :( 1)15 3例中共有 184个椎间盘钙化 ,绝大部分位于颈椎 13 9/ 15 3 ( 90 8% ) ,钙化呈团块状、盘状、碎裂状、环状、半环状、线状 ;( 2 )髓核脱出或移位 ;( 3 )椎体改变发生率为 75 8% ( 116/ 15 3 ) ,依次为椎体变扁、前上 /下缘假性骨赘、“钳口征”。结论 :本病为预后良好的自限性疾病 ,累及“髓核—纤维环—椎体终板”这一整体性功能。

张克,党耕町,娄思权[8](2001)在《压迫脊髓的儿童颈椎间盘炎(附5例报告)》文中提出目的 报告 5例压迫脊髓的儿童颈椎间盘炎。方法 5例中男 3例 ,女 2例 ,年龄 4~ 14岁 ,平均 10岁。 5例X线片均发现有颈椎间盘钙化 ,并可见钙化间盘组织突入椎管。 3例为C3、4 ,2例在C6、7。 5例均有反复发作的颈痛 ,2例有神经根刺激症状 ,5例均无脊髓受损表现。结果 症状在治疗后 1周~ 2个月缓解。 5例病人均进行了随访 ,随访时间 5周~ 15个月 ,钙化影消失的时间 3周~ 8个月 ,平均 3 6个月。结论 颈椎X线平片是主要诊断方法 ,椎间隙正常而间盘钙化为重要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依据 ,突入椎管内的实性团块 ,可经保守治疗而消失

曹长贵,詹芳丽,戴贤香,张武彪[9](2001)在《3例儿童颈椎间盘钙化的CT所见》文中提出

张克,党耕町,娄思权,常青[10](1996)在《儿童颈椎椎间盘钙化10例报告》文中指出作者对10例颈椎间盘钙化病例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长期随诊结果进行了分析。男5例,女5例。年龄6~14岁,平均9.4岁。10例X线片发现11个颈椎间盘钙化,9例单发,1例为2个节段合并环枢椎半脱位。有2例间盘钙化突入椎管,侵占椎管面积大于50%,其均有神经根刺激症状,但无脊髓受压体征。8例在治疗后2周内症状消失,另2例在治疗后2个月缓解。8例随访1年以上,钙化影在2~8个月内消失。本病的特点为:(1)儿童期发病;(2)颈部的局部疼痛积和涉痛;(3)颈椎活动受限;(4)急、慢性炎症迹象;(5)影像学发现颈椎间盘钙化;(6)病程为自限性;(7)对症治疗效果满意,预后良好。

二、3例儿童颈椎间盘钙化的CT所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3例儿童颈椎间盘钙化的CT所见(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太极和三才原理的锁骨针法与脏腑肢体相关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锁骨针法理论研究与应用
    锁骨针法理论研究部分
    锁骨针法应用部分
    讨论
    小结
论文二 锁骨针法临床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颈椎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2)程氏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相关文献综述
    第一节 CSA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第二节 CSA发病机制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第三节 西医诊断及病因病理
    第四节 中医学对CSA的认识
        一、病证名
        二、病因
        三、病机
        四、治则
    第五节 推拿手法治疗CSA的综述
    第六节 其他非手术疗法治疗CSA的文献综述
    第七节 各类推拿手法治疗CSA安全方面文献综述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资料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设计及随机对照
        三、病例来源
        四、诊断、排除及疗效标准
        五、操作手法(均进行规范化操作)
        六、检测指标
        七、统计方法
    第二节、研究结果
        一、一般资料分析
        二、总体疗效比较
        三、疼痛简表比较
    第三节 分析与讨论
        一、研究结果分析
        二、推拿手法治疗CSA的起效机理探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病例基本信息
    附录二: CSA20分法量表
    附录三: 简式McGill疼痛问卷
    附录四: 疗效判断
致谢
详细摘要

(5)脊柱朗格汉氏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自然史及临床、影像和病理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脊柱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自然史的研究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背景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脊柱朗格汉氏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临床、影像和病理相关性研究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背景
    一 资料与方法
    二 结果
    三 讨论
    四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致谢

(6)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前言
正文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个人简历

(7)儿童钙化性椎间盘病(附3例报告和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报告
2 文献资料分析
    2.1 性别与年龄
    2.2 临床表现
    2.3 X线表现:
    2.4 转归:
3 讨论

(8)压迫脊髓的儿童颈椎间盘炎(附5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典型病例
3 讨 论

(9)3例儿童颈椎间盘钙化的CT所见(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报告
2 讨论
    2.1 CDCC影像学所见的病理基础
    2.2 CCDC CT扫描的临床意义

四、3例儿童颈椎间盘钙化的CT所见(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太极和三才原理的锁骨针法与脏腑肢体相关规律研究[D]. 刘婷.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1)
  • [2]程氏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D]. 王宇晨.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11)
  • [3]齿突加冠综合征一例报告[J]. 王强,范顺武,黄悦. 中华骨科杂志, 2013(06)
  • [4]16例儿童椎间盘钙化病的CT表现及检查技术分析[J]. 徐晔,余国蓉,杨静.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08(10)
  • [5]脊柱朗格汉氏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自然史及临床、影像和病理相关性研究[D]. 杨墨松. 第二军医大学, 2008(02)
  • [6]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疗效观察[D]. 傅东明.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06(12)
  • [7]儿童钙化性椎间盘病(附3例报告和文献复习)[J]. 黄湘荣,李维金,何庆.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01(03)
  • [8]压迫脊髓的儿童颈椎间盘炎(附5例报告)[J]. 张克,党耕町,娄思权.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1(01)
  • [9]3例儿童颈椎间盘钙化的CT所见[J]. 曹长贵,詹芳丽,戴贤香,张武彪.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1(01)
  • [10]儿童颈椎椎间盘钙化10例报告[J]. 张克,党耕町,娄思权,常青. 中华外科杂志, 1996(04)

标签:;  ;  ;  ;  ;  

3例儿童颈椎间盘钙化CT表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