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冬羽衣甘蓝的冬季保护

越冬羽衣甘蓝的冬季保护

一、越冬甘蓝的冬季保护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程志强[1](2021)在《西藏不同海拔和密度对早熟新型甘蓝型油菜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西藏传统的油料作物种植中,主要以种植白菜型油菜为主,但随着育种技术和栽培模式的不断发展,甘蓝型油菜产量高、抗逆性强、品质好等优点成为西藏油菜生产的迫切需要。因此,本试验以西藏农牧学院选育的新型早熟甘蓝型油菜新品系“早熟198”为试验材料,分别在林芝试验点(海拔2970m)、拉萨试验点(海拔3600m)和墨竹工卡试验点(海拔3843m)三个海拔开展密度试验,研究不同海拔和密度下早熟甘蓝型油菜的生长发育及产量与积温的关系,分析经济性状和产量性状的差异,为早熟甘蓝型油菜在西藏不同海拔地区适宜种植密度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1.海拔对早熟甘蓝型油菜生长发育及所需积温的影响从海拔2970m到3843m,“早熟198”的全生育期延长了18d,主要表现为苗期和角果期的延长;高海拔全生育期内平均温度低于低海拔,而所需积温高于低海拔。海拔升高,“早熟198”的单株干物质和群体干物质都表现出了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其中拉萨试验点单株干物质和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均为最高,分别为56.98g和2454kg,对应积温分别为795.2℃和756.3℃。2.密度对早熟甘蓝型油菜生长发育及所需积温的影响密度增加,“早熟198”全生育期缩短了7d,主要表现在苗期缩短,同时全生育期内所需积温也相应减少了119.1℃。“早熟198”的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和积累速率最快时的积温均随密度增加呈现下降趋势,低密度到高密度,单株干物质量减少了93.6g;而群体干物质和积累速率最快时的积温随密度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6.0万株/667m2时群体干物质积累量最大,达2511kg,1.5万株/667m2时积累量最小,仅为1970kg。“早熟198”的总叶数、绿叶数、株高和根茎粗的峰值均随密度增加呈现下降趋势,其中总叶数最大相差2片、绿叶数最大相差1.8片、株高最大相差14.5cm、根茎粗最大相差4.0mm,差异均达到了显着水平。3.海拔、密度及其互作对早熟甘蓝型油菜产量的影响海拔、密度及其互作都对产量具有极显着的影响。海拔升高,“早熟198”的产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中拉萨试验点的产量最高,最高达223.26kg。密度增加,产量同样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中在林芝试验点和墨竹工卡试验点密度为6.0万株/667m2时的产量最高,分别为171.85kg和118.89kg,而在拉萨试验点4.5万株/667m2时的产量最高,达223.26kg。随着海拔的升高,各密度之间产量的最大差值也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综合分析,“早熟198”在海拔2970m和3843m左右时,种植密度以6.0万株/667m2为宜;而在海拔3600m左右时,种植密度以4.5万株/667m2为宜。4.海拔和密度对早熟甘蓝型油菜温度生产效率的影响海拔升高和密度增加,“早熟198”温度生产效率均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在拉萨试验点密度为4.5万株/667m2时温度生产效率最高,达1.86kghm-2℃-1;而在林芝试验点和墨竹工卡试验点密度为6.0万株/667m2时温度生产效率最高,分别为1.59kghm-2℃-1和1.07kghm-2℃-1。

曹小东,刘自刚,米文博,徐春梅,邹娅,徐明霞,郑国强,方新玲,崔小茹,董小云,米超,陈其鲜[2](2020)在《甘蓝型冬油菜北移种植的适应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育成强抗寒新品种/系在高海拔高纬度种植的生态适应性和甘蓝型冬油菜北移的可行性,实现劣质低效白菜型冬油菜品种替代、农田生态改善和产业提升。【方法】以新育成的10个强抗寒甘蓝型冬油菜品系为材料,选择甘蓝型冬油菜原种植区和典型北移生态区为试点,研究了甘蓝型冬油菜强抗寒品种在高纬度、高海拔冷凉区越冬,其生育期、产量、品质、株型等性状的变化。【结果】在原种植区(天水)甘蓝型冬油菜均能安全越冬,北移种植后甘蓝型冬油菜越冬率明显降低。对照品种(甘杂1号)在北移区(白银、定西)种植不能正常越冬;10个强抗寒品种在白银试点均能安全越冬,其越冬率在81%—94%之间;在定西试点越冬率在51%—88%之间,其中6个强抗寒品系可在定西安全越冬(≥75%)。甘蓝型冬油菜北移后生育期延长52—70 d;北移至白银,强抗寒品系产量变幅在-11.05%—44.67%,产量最高达5 170.80 kg·hm-2,定西试点各参试品系产量均明显降低,产量最高为3 392.85 kg·hm-2。北移种植后参试品种株高、分枝部位降低,二次分枝增加,株型变差;全株角果数降低,角粒数、千粒重增加,角粒性状变优。北移后甘蓝型冬油菜含油量、硫苷含量降低,芥酸含量增加。参试品系/种中1个为双低优质强抗寒品系(16NS20H1),1个为低芥酸抗寒品种(甘杂1号)。相关性分析表明,越冬率、产量、株高、分枝部位、主花序长度、含油量、硫苷含量与海拔、纬度显着负相关,与年平均温度、年降水量、无霜期天数、最冷月温度显着正相关;而生育期、二次分枝变化相反。在北移区甘蓝型冬油菜抗倒伏性显着优于白菜型。【结论】育成的强抗寒甘蓝型冬油菜新品系抗寒性比对照(甘杂1号)明显增强,可以在北纬36°12′、海拔2 248 m的地区安全越冬;可通过选择高产优质强抗寒甘蓝型冬油菜品系,提升北方强冬性区冬油菜产量水平和品质营养价值。

姜良宝[3](2020)在《梅花响应低温胁迫的生理变化和基因表达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梅花(Prunus mume Sieb.&Zucc.)作为传统名花,深受国人喜爱。梅花自古栽培分布于黄河以南,在更北地区种植则受低温的限制。基于持续的耐寒品种选育和区域试验工作,对梅花耐寒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但梅花响应越冬低温胁迫的分子机理尚不明确。本研究对7个梅花品种进行了多年多区域的田间评价,对4个梅花品种进行了低温胁迫生理实验,在此基础上选择‘送春’为材料,在三个试验点的越冬时期三个时间点分别取样进行了转录组学研究,系统阐述了梅花越冬过程中响应低温胁迫的生理变化及基因表达模式。主要结果如下:(1)田间评价结果表明,参试远缘杂交品种中‘燕杏’梅耐寒性最强(-31.4℃),‘送春’(-29.1℃)、‘丰后’和‘淡丰后’次之,‘美人’梅耐寒性最弱。低温胁迫生理实验表明,‘送春’、‘美人’梅、‘三轮玉蝶’和‘小红朱砂’的耐寒性依次减弱。胁迫过程中,‘送春’的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都低于‘小红朱砂’,表明耐寒性强的品种膜损伤程度更低。梅花可通过提高细胞可溶性糖含量和保护酶(SOD、POD和CAT)活性响应低温胁迫。(2)选择耐寒性较强且在三个试验点越冬表现有差异的‘送春’为材料测序,进行秋季落叶始期、冬季内休眠终期、春季萌动始期三个时间点和北京、赤峰、公主岭三个试验点的转录组比较分析。在冬季取样日三个取样地点间的差异表达基因总量(5813)要远多于秋季取样日(3559)和春季取样日(3445),表明冬季时三个试验点间有最大转录差异,这与温度因子相符。冷锻炼时期,北京、赤峰、公主岭三地的转录组中分别有1559(6.4%)、727(3%)、2410(10%)个差异表达基因;脱锻炼时期,三地的转录组分别有3517(14.5%)、4177(17.3%)、4691(19.1%)个差异表达基因,脱锻炼时期有更多的差异表达基因响应,表明脱锻炼阶段不应被简单看作冷锻炼的相反阶段。(3)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梅花在感受越冬期间的低温信号后,通过Ca2+信号转导系统和MAPK级联转导信号,激素信号转导通路和磷脂酰肌醇信号系统通路通过信息交流影响信号转导,从而快速激活一系列转录因子(ICE、CBF、WRKY和Hsf等),调控下游与低温诱导蛋白(Pm LEAs、HSP83)、淀粉和多糖代谢(BGLU42、GNS1、XYL1、CEL1)、光合作用(pbs A)、保护酶代谢(GLO1、CAT1)和脂类代谢(ADS3)等有关的基因的上调或下调表达,调节了细胞的稳定性、低温下的光适应、活性氧平衡和膜脂组分等,促进了‘送春’对越冬低温的适应性。‘送春’具备在北京、赤峰和公主岭三地露地越冬的分子基础。(4)JAZ蛋白是茉莉酸信号通路、赤霉素信号通路和ICE-CBF信号通路信息交流的核心节点。在梅花基因组中共鉴定出15个TIFY家族成员,有8个属于JAZ亚家族。转录组分析结果显示,Pm JAZ2和Pm JAZ4在脱锻炼时期三地共同差异下调表达,表明JAZ蛋白可能对梅花适应越冬低温具有重要意义。大多数Pm TIFY基因(12个)在秋季或冬季高表达,表明Pm TIFY的基因功能可能和响应低温胁迫有关。控制条件下Pm JAZs响应低温胁迫的表达研究表明,Pm JAZ2和Pm JAZ6表达受低温胁迫的诱导。本研究首次对越冬梅树进行转录组学研究,结合田间评价和室内控制条件的生理生化、分子生物学实验,分析梅花响应低温胁迫的生理和转录变化模式,提出了冷锻炼/脱锻炼时期梅花低温响应基因差异表达事件的假设模型,为梅花耐寒品种选育和北移驯化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刁正科[4](2019)在《外源ABA和腐植酸对地被观赏竹的低温胁迫缓解效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试验选取铺地竹(Sasa argenteostriata(Regel)E.G.Camus)、菲白竹(Sasa fortune(Van Houtte)Fiori)、白纹椎谷笹(Sasaella glabra(Nakai)f.albo-striata Muroi)、狭叶倭竹(Shibataea lanceifolia C.H.Hu)和美丽箬竹(Indocalamus decorus Q.H.Dai)5种地被观赏竹为研究材料,以冬季自然低温为胁迫因子,通过观测地被观赏竹在不同浓度(0、12.5、25、50、100 mg/L)外源ABA处理下的胁迫生理响应、生长发育和观赏特性,探讨了外源ABA对各竹种的低温胁迫缓解作用。同时,以低温耐受性最差的铺地竹为例,进一步探讨了不同浓度ABA(12.5、25、50 mg/L)与HA(40、60、80 mg/L)配施处理的胁迫缓解作用。结果表明:(1)在5种地被观赏竹的低温胁迫生理响应方面,外源ABA对地被观赏竹低温胁迫下的抗逆生理均表现出“低促高抑”的作用。12.5~50 mg/L ABA处理降低了各竹种的叶片REC,并提高了叶片RWC、Pro、SP含量和SOD酶活性,增强了各竹种的生理耐受能力。100 mg/L高浓度ABA处理提高了地被观赏竹(除菲白竹外)的叶片REC,并显着降低了菲白竹的Pro含量和白纹椎谷笹的SOD酶活性,反而加剧了地被观赏竹的低温胁迫伤害。(2)在5种地被观赏竹的生长发育方面,12.5~50 mg/L低、中浓度ABA处理可缓解地被观赏竹的形态伤害,提高叶片抗寒指数,增加各竹种深冬期(菲白竹、白纹椎谷笹、狭叶倭竹)或越冬期(铺地竹、美丽箬竹)的景观质量评价得分,同时促进5个竹种翌年发笋。100 mg/L高浓度ABA处理显着降低了5个竹种的景观质量评价得分,以及铺地竹外的其余4个竹种深冬期的叶片抗寒指数,不利于维持地被竹的冬季观赏性。(3)外源ABA的低温胁迫缓解效应对不同竹种的最适浓度不同。综合各竹种的抗逆生理和生长情况,12.5 mg/L ABA处理对提高铺地竹、白纹椎谷笹竹的耐寒性效果最好;25 mg/L ABA处理对提高菲白竹和美丽箬竹的耐寒性效果最好;50 mg/L ABA处理对提高狭叶倭竹的效果最好。在景观质量方面,12.5~25 mg/L ABA处理缓解铺地竹、白纹椎谷笹、菲白竹和美丽箬竹在冬季低温胁迫下的形态伤害最有效,25~50mg/L ABA处理缓解狭叶倭竹在冬季低温胁迫下的形态伤害最有效。(4)HA复配处理能进一步提高外源ABA对铺地竹的低温胁迫缓解作用,可协同ABA发挥胁迫缓解效应。在耐寒性综合评价方面,选择铺地竹在深冬期的生理指标(REC、MDA、RWC、Pro、SP、SS含量、SOD酶活性)、叶片耐性指数和发笋数量进行因子主成分分析,结合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得出,ABA-12.5/HA-80是提高铺地竹在低温胁迫下综合耐受性的最佳配施处理。在景观质量方面,12.5 mg/L ABA与60~80 mg/L HA处理缓解铺地竹在冬季低温胁迫下的形态伤害最有效。

贾利元,张成霞[5](2013)在《河南省豫东地区越冬花椰菜栽培技术》文中认为为了丰富早春蔬菜市场,增加早春蔬菜的花色品种,秋季育苗,冬季定植,早春上市的越冬花椰菜在黄淮海地区开始种植,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品种选择、培育壮苗、适时定植、加强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对越冬花椰菜的栽培技术进行了叙述。

田耀加,梁广文,曾玲,曹流[6](2012)在《不同后作生境对玉米地天敌的冬季保育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不同的作物生境可为田间自然天敌提供不同的栖息场所及猎物或寄主,从而影响天敌自身种群的维持及繁衍。在秋收后的玉米地布局不同的作物生境(玉米秸秆生境、叶菜类生境、甘薯生境及杂草带生境),采用目测法和扫网法调查研究其天敌群落组成及时序动态,通过聚类分析探讨了不同作物生境对玉米地自然天敌冬季保育作用的差异性。结果表明,玉米秸秆生境天敌数量最大,共收集天敌555头,约为叶菜类(甘蓝、菜心、油麦菜)生境的2倍,为杂草带和甘薯生境的4.5倍;天敌种类以蜘蛛类群为主,其中甘蓝、甘薯和杂草带生境蜘蛛个体数量占天敌总量的80%以上,而玉米秸秆生境天敌优势种为稻红瓢虫,其种群发生量达30头/100株以上。天敌物种数、多样性指数大小为玉米秸秆生境>叶菜类生境≥杂草带生境>甘薯生境,天敌群落优势度集中性指数与之相反。系统聚类可将6种不同作物生境聚为3类,玉米秸秆生境为一类,叶菜类生境为一类,杂草带和甘薯生境为一类。研究发现,玉米秸秆生境对玉米地天敌的冬季保育作用最佳。

郑霞林[7](2012)在《甜菜夜蛾抗寒力及在中国的越冬区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 Hiibner是一种重要的世界性农业害虫,常暴发危害,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甜菜夜蛾是一种避冻型昆虫,无滞育特性,可通过迁飞逃避寒冷的冬季,但也观察到其在高纬度部分地区能以幼虫或蛹顺利越冬,以致于其暴发危害地区的虫源是迁飞而来还是当地的越冬种群仍无定论,所以关于甜菜夜蛾越冬相关的研究也一直是国际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鉴于此,本论文研究了甜菜夜蛾在我国的越冬区,以期为后续分析虫源性质和预测预报等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甜菜夜蛾的抗寒力抗寒力是评价昆虫越冬潜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为了弄清甜菜夜蛾是否具备越冬的潜力,研究了季节性和昼夜变温、光周期(Photoperiod, PP)、寄主和土壤湿度对甜菜夜蛾抗寒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甜菜夜蛾卵、幼虫和蛹具有一定的抗寒力,且变温(季节性和昼夜温度变化)、寄主和土壤湿度均对其抗寒力有一定的影响。季节性的降温过程(Cold acclimation, CA)显着降低其过冷却点,同时提高了其低温下的存活率,当打破低温驯化时,其低温下的存活率迅速下降。昼夜变温(快速低温驯化Rapid cold hardening, RCH;快速高温驯化Rapid heat hardening, RHH)对各虫态低温下的存活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温周期(Thermoperiod, TP)过程中,遭遇快速低温驯化或快速高温驯化时(温周期+快速低温驯化或温周期+快速高温驯化),其存活率显着增加,但恢复高温或低温(温周期+快速低温驯化+快速高温驯化或温周期+快速高温驯化+快速低温驯化)后,其存活率迅速下降;光周期对过冷却点和虫体含水量(Body water content, BWC)无显着性影响,且光周期和龄期间的交互作用对其也无显着性影响;寄主植物对幼虫及蛹抗寒力和冷冻保护剂含量均有显着性影响。寄主对3龄和5龄幼虫及蛹的过冷却点均有显着性影响,但不同虫态的主要冷冻保护剂不同,海藻糖是3龄幼虫体内的冷冻保护剂,甘油是5龄幼虫及蛹体内的冷冻保护剂。土壤湿度对蛹抗寒力没有显着性影响,而土壤湿度主要影响幼虫的化蛹进度及幼虫和蛹的死亡率。土壤湿度越大,幼虫化蛹进度越慢,幼虫和蛹的死亡率越高。基于环境因素对甜菜夜蛾抗寒力影响的结果,提出了其间歇性暴发是由于暖冬、少雨及合适的越冬寄主共同作用所致的假设。2. Climex和ArcGis软件预测甜菜夜蛾在中国的越冬区首次利用Climex和ArcGis软件预测昆虫的越冬区。基于甜菜夜蛾在全球已知越冬点的文献资料,结合中国758个气象站点的历史气象资料,利用Climex中的地点比较法,得出甜菜夜蛾在中国越冬的点状分布图。将生态气候指数(Ecological Index, EI)导入ArcGis中,通过Kriging插值法将EI值的点状图转换成面状图,得出甜菜夜蛾在中国越冬区的南界位于北回归线附近(23.5°N),北界位于长江流域(30°N)。3.甜菜夜蛾在中国越冬区的验证为验证Climex和ArcGis软件预测结果的准确性,采用笼罩实验、越冬实地调查和成虫监测的方法进行验证。以长江流域的武汉地区(软件预测的越冬北界)为代表点进行的笼罩实验,结果表明:蛹能在武汉地区越冬。同时,越冬实地调查(1-3月份)时也调查到了越冬幼虫,且田间的性诱装置也诱捕到了成虫。在全国范围内选取的14个点进行越冬实地调查,结果表明:三亚和广州地区可常年发生,属于常年发生区;龙南、永修、南昌、宜宾和武汉地区调查到了越冬幼虫和蛹,属于越冬区;句容、南京、西安、泰安、安丘、章丘和北京均未调查到越冬虫态,属于非越冬区。这些结果和软件预测结果十分吻合,认为Climex和ArcGis软件预测的甜菜夜蛾在中国越冬区的结果非常准确。

李翠霞[8](2012)在《平山县一年两季甘蓝生产技术》文中研究指明一、茬口安排及品种选择1、茬口安排甘蓝属半耐寒且要求中等光照强度的蔬菜,其耐寒性、耐热性、耐旱性、抗病性均比大白菜强,春、夏、秋三季均可露地栽培,利用保护措施,可进行春提前和秋延后栽培。具体栽培茬口见表1。

李玉艳[9](2011)在《烟蚜茧蜂滞育诱导的温光周期反应及滞育生理研究》文中认为烟蚜茧蜂Aphidius gifuensis Ashmead是蚜虫的专性内寄生蜂,可长期控制蔬菜、果树、作物等多种植物上的蚜虫危害,近年来成为国内外高度关注的天敌昆虫之一。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其生物学、生态学及扩繁应用等进行了大量工作,但对滞育的研究尚未见详细报道。开展烟蚜茧蜂滞育研究,不仅可促进其大规模扩繁,延长产品货架期及田间防控作用时间,提高害虫防治效率,还可加深对其发育机制的认识,探索其对环境的适应机制及进化途径。本文通过田间及室内试验,研究了田间烟蚜茧蜂的滞育越冬情况;开展了与其滞育相关的生态学基础研究;分析了温度、光周期及亲代低温经历等对烟蚜茧蜂滞育诱导的影响;同时围绕碳水化合物、总蛋白及酶活性等对其滞育生理进行了探索;为深入烟蚜茧蜂的滞育研究提供参考,并为其扩繁应用提供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我国北方自然条件下,烟蚜茧蜂主要以老熟幼虫滞育越冬;其感受滞育刺激的敏感阶段为23龄幼虫,3龄幼虫可能更为敏感。低温、短光照是诱导烟蚜茧蜂滞育的主要因子,田间滞育率最高可达81.82%。0℃以下低温利于维持滞育,滞育持续期约为45个月,最长为150天。越冬滞育个体在次年3月开始解除滞育,6月以后极少见。2)不同温度下,烟蚜茧蜂各发育历期(卵至僵蚜、僵蚜至羽化、卵至成蜂)间存在显着差异,均随温度上升而显着缩短。25℃时,其完成一代需11.74天,由卵发育至僵蚜需7.90天,从僵蚜至成蜂羽化仅需3.89天。烟蚜茧蜂北京种群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所需有效积温相对较高,其完成一代的发育起点温度为6.68℃,有效积温为218.65日度。3)短光照(L8: D16)条件下,温度低于12℃可诱导烟蚜茧蜂进入滞育,8℃下滞育率可高达54.35%;光照缩短至6h,8℃仅可诱导43.48%的个体滞育。长光照(L14: D10)下,高温不能诱导烟蚜茧蜂滞育,低温下的滞育率较低,为1.79%。低温(10℃)下,短光照(8h)可诱导50.70%的高滞育率,光照为14h和6h其滞育率均显着下降。25℃时,不同光照下滞育率均为0,光周期作用不显着。温周期对滞育诱导也存在一定作用,C18: T6(25℃: 5℃)可诱导28.57%的个体滞育,其滞育率相对较低。温度和光周期均显着影响烟蚜茧蜂的发育历期、羽化率及滞育率,温度较光周期的作用更重要,二者相互作用极显着(P<0.01)。低温的滞育诱导作用可被长光照抑制,滞育率显着下降。低温、短光照是诱导烟蚜茧蜂滞育的主要环境因子,二者相互配合能诱导更多个体滞育。4)烟蚜茧蜂亲代低温经历对子代滞育率无显着影响,其子代滞育率分别为0.59%和1.88%,二者差异不显着。低温下亲代经历不同光周期,其子代滞育率与自身差异不显着。但低温的世代积累效应显着,其(10℃、L14: D10)对卵和低龄幼虫的发育均有抑制作用,子代发育历期显着延长、羽化率明显降低。而高温(14℃,L8: D16)下,亲代经历对子代生长发育的影响则不明显,低温积累效应减弱。5)烟蚜茧蜂滞育个体总糖含量显着高于非滞育个体,前者是同期后者的1.31.4倍;滞育期间总糖消耗较少,滞育解除后其含量比滞育期显着下降了1/4。糖原含量在滞育与非滞育个体间存在显着差异,滞育初期是非滞育者的1.44倍,滞育期及解除期其含量分别为非滞育个体的53.58%、52.41%,均显着为低;随滞育发育糖原含量显着下降,滞育期及解除期分别比滞育初期下降了53.05%、86.38%。烟蚜茧蜂滞育属海藻糖积累型,海藻糖可作为判断其滞育状态的重要生理指标;滞育个体的含量是同期非滞育者的1.87倍和1.53倍,显着为高;滞育不同时段海藻糖含量间存在显着差异,滞育期含量最高为12.23μg/mg,分别是滞育初期、解除期的1.49倍和1.57倍;海藻糖和糖原间存在显着转化关系,随滞育发育糖原逐渐转化为海藻糖。滞育个体的甘油和山梨醇含量均较高,但与非滞育个体的差异不显着;滞育期的甘油、山梨醇含量均显着高于滞育初期及解除期。烟蚜茧蜂滞育比非滞育个体的总蛋白含量显着下降,而滞育初期无显着差异;总蛋白含量随滞育发育由初期的64.72μg/mg显着下降7.8μg/mg后又略有回升,但升幅不显着,仅为0.23μg/mg。滞育个体的海藻糖酶活性仅为同期非滞育者的67.16%和63.75%,显着降低,而滞育解除期与非滞育个体间无显着差异;滞育期间,海藻糖酶活性下降显着,由初期的5.42OD/g.min逐渐下降至解除期的2.72 OD/g.min,约下降了49.82%,这恰可使滞育幼虫维持高水平的海藻糖。

于澄宇,徐会善,王成军[10](2010)在《不同油菜品种(系)在严重干旱条件下越冬能力及保苗方法效果的比较》文中指出2008-2009年冬春季在北方发生持续3个月严重干旱,利用此极端自然条件,对46个来自不同地域的油菜品种(系)的越冬存活率进行了调查,并比较了灌水、覆土、覆膜农艺措施对提高存活率的效果。结果发现,大部分源自长江中上游的材料抗冻耐旱性较差,而来自长江下游的扬油4、宁油14、沪油15越冬存活率较高,来自黄淮区的冬性材料秦油1号、秦油3号、Q7、Q9抗性很好;欧洲强冬性油菜的越冬存活率普遍很高,国外的春油菜如Sapphire、Elect等,虽然和长江中上游品种一样具有冬季抽薹现象,但抗旱耐冻性较强;多次灌水、覆土均可以提高油菜存活率,但保墒保苗效果均不如植株覆膜。该调查表明,来自不同地区的春油菜和冬油菜中都可筛选出耐冬季干旱的资源。

二、越冬甘蓝的冬季保护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越冬甘蓝的冬季保护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西藏不同海拔和密度对早熟新型甘蓝型油菜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我国油菜发展现状
    1.2 西藏油菜发展现状
    1.3 早熟油菜的特性
    1.4 海拔对植物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1.4.1 海拔对植物农艺性状的影响
        1.4.2 海拔对植物产量性状的影响
        1.4.3 海拔对植物品质性状的影响
        1.4.4 海拔对植物生理生化的影响
    1.5 温度对油菜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1.5.1 低温对油菜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1.5.2 高温对油菜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1.6 密度对油菜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1.6.1 密度对油菜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1.6.2 密度对油菜农艺性状的影响
        1.6.3 密度对油菜产量性状的影响
        1.6.4 密度对油菜品质性状的影响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技术路线
    2.4 试验方法
        2.4.1 主要农艺性状测定及考种测产
        2.4.2 生育期记载
        2.4.3 个体发育追踪及农艺性状调查
        2.4.4 生育时期和生育期调查
    2.5 测定方法
        2.5.1 温度生产效率计算
        2.5.2 动态曲线拟合
    2.6 试验点气温概况
    2.7 数据处理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海拔对早熟甘蓝型油菜生长发育及所需积温的影响
        3.1.1 海拔对早熟甘蓝型油菜生育进程及所需积温的影响
        3.1.2 海拔对早熟甘蓝型油菜干物质积累及所需积温的影响
    3.2 密度对早熟甘蓝型油菜生长发育及所需积温的影响
        3.2.1 密度对早熟甘蓝型油菜生育进程及积温的影响
        3.2.2 密度对早熟甘蓝型油菜干物质积累及所需积温的影响
    3.3 海拔、密度及其互作对油菜产量的影响
        3.3.1 海拔、密度及其互作对油菜产量影响的显着性分析
        3.3.2 种植密度对油菜农艺性状的影响
        3.3.3 海拔和密度对油菜经济性状的影响
        3.3.4 海拔和密度对油菜产量的影响
        3.3.5 “早熟198”在不同海拔下适宜种植密度的筛选
    3.4 早熟油菜的温度生产效率
第四章 小结与讨论
    4.1 讨论
        4.1.1 早熟甘蓝型油菜的生长发育特点
        4.1.2 不同海拔条件下密度对早熟甘蓝型油菜产量的影响
        4.1.3 早熟甘蓝型油菜在不同海拔条件下的高产栽培农艺措施
    4.2 小结
        4.2.1 海拔对早熟甘蓝型油菜生长发育及所需积温的影响
        4.2.2 密度对早熟甘蓝型油菜生长发育及所需积温的影响
        4.2.3 海拔、密度及其互作对早熟甘蓝型油菜产量的影响
        4.2.4 海拔和密度对早熟甘蓝型油菜温度生产效率的影响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2)甘蓝型冬油菜北移种植的适应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参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指标测定
        1.3.1 越冬率
        1.3.2农艺性状测定
        1.3.3 籽粒品质测定
        1.3.4 倒伏指数测定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甘蓝型冬油菜在不同生态区的越冬率
    2.2 不同生态区甘蓝型冬油菜生育期变化
    2.3 甘蓝型冬油菜北移种植的产量表现
    2.4 甘蓝型冬油菜品系性状与种植区生态因子间的相关性分析
    2.5 甘蓝型冬油菜在不同生态区农艺性状的变化
    2.6 不同生态区种植甘蓝型冬油菜籽粒品质性状变化
        2.6.1含油量变化
        2.6.2 参试品系芥酸、硫苷含量变化
    2.7 抗倒指数评价冬油菜抗倒伏性
3 讨论
    3.1 强抗寒甘蓝型冬油菜品种/系北移区越冬性
    3.2 甘蓝型冬油菜北移种植区产量水平变化
    3.3 甘蓝型冬油菜北移种植改善强冬性区油菜品质
    3.4 甘蓝型冬油菜北移对种植区冬油菜倒伏问题的解决
    3.5 甘蓝型冬油菜北移种植的意义
4 结论

(3)梅花响应低温胁迫的生理变化和基因表达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1 引言
    1.1 植物耐寒性时空动态变化
        1.1.1 时间序列上植物越冬的冷锻炼/脱锻炼过程
        1.1.2 空间分布上植物对不同环境的冷适应
    1.2 植物响应冷胁迫的分子机理
        1.2.1 植物感知冷信号
        1.2.2 参与冷信号转导的信使分子
        1.2.3 ICE-CBF低温信号途径
        1.2.4 不依赖于CBF的低温信号途径
        1.2.5 冷响应基因的研究
    1.3 应用转录组测序技术研究植物低温胁迫响应
        1.3.1 转录组学研究的试验设计
        1.3.2 低温诱导的转录变化
    1.4 梅花耐寒性研究进展
        1.4.1 梅花耐寒性特点
        1.4.2 梅花耐寒机制的研究
    1.5 梅花的北移驯化和区域试验
        1.5.1 历史时期梅花的分布范围及北移驯化的尝试
        1.5.2 耐寒梅花品种在“三北”地区的区域试验
    1.6 研究目的、意义、内容和技术路线
        1.6.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2 研究内容
        1.6.3 研究技术路线
2 梅花品种的耐寒性评价和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点基本情况
        2.1.2 试验材料
        2.1.3 田间试验方法
        2.1.4 低温胁迫下梅花的生理响应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各试验点梅树越冬的田间评价
        2.2.2 人工控制条件下梅花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
    2.3 讨论
        2.3.1 梅花在“三北”地区的露地越冬
        2.3.2 低温胁迫对梅花生理指标的影响
        2.3.3 ‘送春’在北京、赤峰、公主岭三地的越冬性差异
    2.4 小结
3 基于RNA-seq的梅花响应低温胁迫的基因表达模式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点基本情况
        3.1.3 试验点的日温度测定
        3.1.4 取样点选择
        3.1.5 取样部位与方法
        3.1.6 测序流程与方法
        3.1.7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方法
        3.1.8 转录组测序数据的RT-qPCR验证实验
        3.1.9 室内控制条件下梅花ICE和 CBF基因低温响应的表达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越冬期间的日温度变化
        3.2.2 差异表达基因的比较分析
        3.2.3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富集分析
        3.2.4 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通路富集分析
        3.2.5 冷锻炼和脱锻炼时期低温胁迫响应的关键基因鉴定与分析
        3.2.6 转录组数据的RT-qPCR验证
    3.3 讨论
    3.4 小结
4 梅花TIFY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和低温响应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多物种TIFY基因家族成员鉴定
        4.1.2 系统进化分析
        4.1.3 基因结构和Motif分析
        4.1.4 染色体定位
        4.1.5 基因复制分析
        4.1.6 基于RNA-seq的梅花TIFY基因在不同组织和低温逆境的表达分析
        4.1.7 基于RT-qPCR的梅花JAZ基因低温响应的表达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梅花和拟南芥、苹果、杏的TIFY基因家族的成员鉴定
        4.2.2 梅花和拟南芥、苹果、杏的TIFY系统进化分析
        4.2.3 梅花TIFY基因结构和保守基序分析
        4.2.4 梅花TIFY基因染色体定位和基因复制分析
        4.2.5 基于RNA-seq的梅花TIFY基因在不同器官中的表达分析
        4.2.6 基于RNA-seq的梅花TIFY基因表达分析
        4.2.7 基于RT-qPCR的梅花JAZ基因在低温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4.3 讨论
    4.4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特色与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第一导师简介
第二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4)外源ABA和腐植酸对地被观赏竹的低温胁迫缓解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低温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2.1.1 低温胁迫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1.2 低温胁迫对植物生理的影响
    2.2 外源调节物质对植物低温胁迫的缓解效应
        2.2.1 ABA对植物低温胁迫的缓解效应
        2.2.2 腐植酸对植物低温胁迫的缓解效应
    2.3 竹类植物低温胁迫的研究现状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材料
    3.2 研究内容
        3.2.1 外源ABA对地被观赏竹低温胁迫的缓解效应
        3.2.2 外源ABA和HA配施对铺地竹低温胁迫的缓解效应
    3.3 技术路线
    3.4 试验设计
        3.4.1 低温胁迫下5种地被观赏竹的外源ABA处理试验
        3.4.2 低温胁迫下铺地竹的外源ABA与HA配施处理试验
    3.5 指标测定及方法
        3.5.1 生长指标测定
        3.5.2 生理指标测定
    3.6 数据统计及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外源ABA对地被观赏竹低温胁迫的缓解效应
        4.1.1 外源ABA处理下地被观赏竹的抗逆生理响应
        4.1.2 外源ABA处理下地被观赏竹的叶片耐寒指数
        4.1.3 外源ABA处理下地被观赏竹的发笋数量
        4.1.4 外源ABA处理下地被观赏竹的冬季景观质量
        4.1.5 ABA缓解地被观赏竹低温胁迫的最佳浓度筛选
        4.1.6 小结与讨论
    4.2 外源ABA与HA配施对铺地竹低温胁迫的缓解效应
        4.2.1 外源ABA与HA配施下铺地竹的抗逆生理响应
        4.2.2 外源ABA与HA配施下铺地竹的叶片耐寒指数
        4.2.3 外源ABA与HA配施下铺地竹的发笋数量
        4.2.4 外源ABA与HA配施下铺地竹的冬季景观质量
        4.2.5 ABA与HA配施下缓解铺地竹低温胁迫的最佳浓度筛选
        4.2.6 小结与讨论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1.1 外源ABA处理下地被观赏竹的抗逆生理响应
        5.1.2 外源ABA处理下地被观赏竹的生长和景观质量
        5.1.3 外源ABA缓解不同竹种低温胁迫的最佳浓度
        5.1.4 外源ABA与HA配施处理下铺地竹的抗逆生理响应
        5.1.5 外源ABA与HA配施处理下铺地竹的生长和景观质量
        5.1.6 外源ABA与HA配施处理下的最佳浓度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5)河南省豫东地区越冬花椰菜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4 定植
5 追肥浇水
6 病虫害防治
    6.1 病害防治
    6.2 虫害防治
7 采收

(6)不同后作生境对玉米地天敌的冬季保育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作物及非作物生境
    1.2 试验地概括
    1.3 试验方法
    1.4 数据分析及统计
        1.4.1 群落结构特征估算
        1) 物种丰富度
        2) 种群优势度
        3) 多样性指数
        4) 优势集中性指数
        1.4.2 聚类分析
        1.4.3 数据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作物生境天敌发生动态
    2.2 不同作物生境天敌结构组成及优势种
    2.3 不同作物生境天敌结构特征时序动态
    2.4 不同作物生境天敌群落的聚类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7)甜菜夜蛾抗寒力及在中国的越冬区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昆虫越冬及越冬区的研究
        1.1 昆虫对低温的适应
        1.2 昆虫的抗寒力及影响因素
        1.3 昆虫越冬区的预测
        1.4 昆虫越冬的田间监测方法
    2 甜菜夜蛾越冬及越冬区的研究
        2.1 甜菜夜蛾冬季种群动态
        2.2 甜菜夜蛾的抗寒力
        2.3 甜菜夜蛾越冬的田间监测方法
    3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甜菜夜蛾抗寒力的研究
    第一节 季节性及昼夜温度的变化对甜菜夜蛾抗寒力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虫源
        1.2 实验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及分析
        2.1 致死温度和致死时间
        2.2 低温驯化对过冷却点的影响
        2.3 低温驯化对存活率的影响
        2.4 温度预处理对各虫态存活率的影响
        3 讨论
    第二节 光周期对甜菜夜蛾抗寒力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虫源
        1.2 实验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及分析
        2.1 光周期对甜菜夜蛾过冷却点和结冰点的影响
        2.2 光周期对甜菜夜蛾虫体含水量的影响
        2.3 光周期与甜菜夜蛾3龄和5龄幼虫及蛹的交互作用
        3 讨论
    第三节 取食不同寄主对甜菜夜蛾抗寒力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虫源
        1.2 实验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及分析
        2.1 取食不同寄主对3龄和5龄幼虫及蛹糖原和脂类的影响
        2.2 取食不同寄主对3龄和5龄幼虫及蛹过冷却点、结冰点和虫体含水量的影响
        2.3 取食不同寄主对3龄和5龄幼虫及蛹甘油和海藻糖含量的影响
        3 讨论
    第四节 土壤湿度对甜菜夜蛾抗寒力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虫源
        1.2 土壤含水量的配制
        1.3 实验方法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及分析
        2.1 土壤湿度对甜菜夜蛾蛹过冷却点、结冰点和虫体含水量的影响
        2.2 土壤湿度对甜菜夜蛾蛹低温存活率的影响
        2.3 土壤湿度对甜菜夜蛾化蛹进度、幼虫和蛹死亡率的影响
        2.4 土壤湿度对甜菜夜蛾蛹越冬的影响
        3 讨论
第三章 基于Climex和ArcGis软件预测甜菜夜蛾在中国的越冬区
    1 材料和方法
        1.1 Climex模型
        1.2 甜菜夜蛾已知分布区
        1.3 合适的Climex参数
        1.4 温度参数
        1.5 湿度参数
        1.6 冷胁迫和积温
        1.7 热胁迫
        1.8 干胁迫和湿胁迫
    2 结果及分析
        2.1 调试过程
        2.2 与历史资料记录的越冬区的拟合程度
    3 讨论
第四章 甜菜夜蛾在中国越冬区的验证
    第一节 甜菜夜蛾卵、幼虫和蛹在自然条件下的越冬存活率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虫源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及分析
        2.1 卵在自然条件下的越冬存活率
        2.2 幼虫在自然条件下的越冬存活率
        2.3 蛹在自然条件下的越冬存活率
        3 讨论
    第二节 甜菜夜蛾越冬调查的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虫源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及分析
        2.1 幼虫的化蛹行为
        2.2 在4℃条件下,自然蛹室对甜菜夜蛾蛹存活率的影响
        2.3 自然条件下,蛹室对蛹存活率的影响
        2.4 幼虫的化蛹深度
        2.5 甜菜夜蛾冬季在田间的化蛹位置和化蛹深度
        2.6 甜菜夜蛾越冬蛹的调查规范
        2.7 甜菜夜蛾卵、幼虫和蛹的越冬调查结果
        3 讨论
    第三节 性信息素监测甜菜夜蛾成虫冬季的发生动态
        1 材料和方法
        1.1 性信息素和诱捕器
        1.2 田块的选择
        1.3 性诱芯的设置及观察
        1.4 数据统计
        2 结果及分析
        3 讨论
    第四节 软件预测与实地调查结果的拟合度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1 全文总结
    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9)烟蚜茧蜂滞育诱导的温光周期反应及滞育生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烟蚜茧蜂的重要作用
    1.2 烟蚜茧蜂的应用
    1.3 蚜茧蜂滞育的研究进展
        1.3.1 蚜茧蜂的滞育种类
        1.3.2 蚜茧蜂的滞育特征
        1.3.3 蚜茧蜂滞育的环境影响因子
        1.3.4 蚜茧蜂滞育的生理生化特点
        1.3.5 蚜茧蜂滞育的激素调控
        1.3.6 蚜茧蜂滞育的分子调控
    1.4 烟蚜茧蜂滞育的研究现状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烟蚜茧蜂的田间滞育调查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田间调查时间、地点
        2.1.2 烟蚜茧蜂滞育的田间调查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田间烟蚜茧蜂滞育越冬情况
        2.2.2 田间烟蚜茧蜂的越冬虫态
    2.3 讨论
第三章 烟蚜茧蜂滞育相关的发育指标测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种群的建立与维持
        3.1.2 试验仪器设备
        3.1.3 不同温度下烟蚜茧蜂发育历期的测定
        3.1.4 烟蚜茧蜂的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的计算
        3.1.5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温度下烟蚜茧蜂的发育历期
        3.2.2 烟蚜茧蜂的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
    3.3 讨论
第四章 烟蚜茧蜂的滞育虫态及滞育敏感阶段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昆虫
        4.1.2 试验方法
        4.1.3 滞育的判断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烟蚜茧蜂的滞育虫态
        4.2.2 烟蚜茧蜂的滞育敏感阶段
    4.3 讨论
第五章 温度和光周期对烟蚜茧蜂滞育诱导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虫源
        5.1.2 试验仪器及材料
        5.1.3 试验方法
        5.1.4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光周期对烟蚜茧蜂滞育诱导的影响
        5.2.2 温度对烟蚜茧蜂滞育诱导的影响
        5.2.3 温光互作对烟蚜茧蜂滞育诱导的影响
    5.3 讨论
第六章 亲代低温经历对烟蚜茧蜂子代滞育的影响初探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供试昆虫
        6.1.2 试验方法
        6.1.3 数据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3 讨论
第七章 烟蚜茧蜂滞育相关的代谢物质含量测定
    7.1 材料与方法
        7.1.1 供试虫源
        7.1.2 烟蚜茧蜂龄期的判断
        7.1.3 试剂
        7.1.4 仪器
        7.1.5 试验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2.1 糖类含量
        7.2.2 甘油含量
        7.2.3 山梨醇含量
        7.2.4 总蛋白含量
        7.2.5 海藻糖酶活性
    7.3 讨论
第八章 结论
    8.1 烟蚜茧蜂的田间滞育
    8.2 烟蚜茧蜂滞育相关的发育指标测定
    8.3 烟蚜茧蜂的滞育虫态及滞育敏感阶段
    8.4 温度和光周期对烟蚜茧蜂滞育诱导的影响
    8.5 亲代低温经历对烟蚜茧蜂子代滞育的影响
    8.6 烟蚜茧蜂滞育相关的代谢物质含量测定
    8.7 本试验研究的意义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不同油菜品种(系)在严重干旱条件下越冬能力及保苗方法效果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处理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干旱冷冻对不同品种越冬存活率的影响
    2.2 不同保苗措施的效果比较
3 结论与讨论

四、越冬甘蓝的冬季保护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西藏不同海拔和密度对早熟新型甘蓝型油菜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D]. 程志强. 西藏农牧学院, 2021(08)
  • [2]甘蓝型冬油菜北移种植的适应性分析[J]. 曹小东,刘自刚,米文博,徐春梅,邹娅,徐明霞,郑国强,方新玲,崔小茹,董小云,米超,陈其鲜. 中国农业科学, 2020(20)
  • [3]梅花响应低温胁迫的生理变化和基因表达模式研究[D]. 姜良宝. 北京林业大学, 2020
  • [4]外源ABA和腐植酸对地被观赏竹的低温胁迫缓解效应[D]. 刁正科.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6)
  • [5]河南省豫东地区越冬花椰菜栽培技术[J]. 贾利元,张成霞. 农业科技通讯, 2013(07)
  • [6]不同后作生境对玉米地天敌的冬季保育作用[J]. 田耀加,梁广文,曾玲,曹流. 生态学报, 2012(19)
  • [7]甜菜夜蛾抗寒力及在中国的越冬区划研究[D]. 郑霞林. 华中农业大学, 2012(11)
  • [8]平山县一年两季甘蓝生产技术[J]. 李翠霞. 河北农业, 2012(02)
  • [9]烟蚜茧蜂滞育诱导的温光周期反应及滞育生理研究[D]. 李玉艳.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10)
  • [10]不同油菜品种(系)在严重干旱条件下越冬能力及保苗方法效果的比较[J]. 于澄宇,徐会善,王成军. 西北农业学报, 2010(10)

标签:;  ;  ;  ;  

越冬羽衣甘蓝的冬季保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