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食品安全生产的几点建议

关于食品安全生产的几点建议

一、对安全食品生产的几点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朱欢[1](2020)在《基于利益相关者的食品安全治理研究 ——以长沙市餐饮行业食品安全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食品安全事件的屡屡爆发迫使政府必须采取有效手段保障国民安全健康。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治理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食品安全事件依然层出不穷,食品安全问题依然突出,在此背景下,如何找到一条能够扭转食品安全局势的路径,成为当前学术界必须思考的紧迫问题。在食品安全问题上,多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处理好各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平衡各方主体之间的利益诉求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本途径。因此本文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对食品安全治理过程中的利益相关者进行了界定,分别是政府相关部门、食品企业、消费者与社会组织,并在理论上分析了利益相关者各自的利益诉求以及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利益相关者之间既存在利益冲突又存在利益一致的一面,因此利益相关者应通过履行各自的职责实现食品安全,即政府发挥“主导者”作用,企业承担主体责任,消费者发挥参与的主动性,社会组织发挥服务与沟通作用,从而达到利益平衡的状态。本文以长沙市餐饮行业食品安全治理为例,通过对餐饮企业消费者进行问卷调查,对餐饮企业工作人员、政府工作人员与社会组织工作人员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得到300份调查问卷与部分访谈内容作为本文的研究素材。通过梳理调研内容,了解利益相关者参与食品安全治理的现状,并对利益相关者参与食品安全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完善食品安全治理的对策,促使利益相关方能够各归其位,各司其职,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杨晶[2](2020)在《消费者绿色食品购买意愿的影响机制 ——基于武汉市消费者的调查研究》文中认为食品安全问题形势严峻,消费者深受其扰。绿色食品是一种安全食品,具备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等特点,符合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需求。随着经济发展,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不断加强,消费观念和消费偏好发生转变,高质量食品受到消费者青睐,对绿色食品的追求成为未来发展趋势之一。目前,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购买需求仍有很大提升空间,研究消费者绿色食品购买意愿的影响机制将有助于企业或政府了解消费者绿色食品购买意愿形成过程,制定相关营销策略或政策,有效提高消费者绿色食品购买意愿。本调查研究选择计划行为理论作为理论框架,结合趋近动机理论,以趋近动机、认知程度为前因变量,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为中介变量,购买意愿为结果变量,建立消费者绿色食品购买意愿理论模型并提出相关理论假设,以武汉市消费者作为实际调查对象,通过问卷法实际收集422份数据,利用SmartPLS3.0软件估计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际统计分析,检验模型中直接效应和中介效应,最终得到消费者绿色食品购买意愿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消费者绿色食品购买意愿的影响机制较为复杂,消费者趋近动机、绿色食品认知程度,消费者购买绿色食品的态度、主观规范以及知觉行为控制对购买意愿有直接影响作用,且消费者趋近动机、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认知程度也通过模型中三个中介变量间接影响绿色食品购买意愿,其内部分别存在三种中介影响机制,但直接通过主观规范产生的中介作用很小未得到验证。本调查研究最后根据结论,针对武汉市绿色食品企业和相关政府部门两个主体就如何加强消费者绿色食品购买意提出相关建议,促进武汉市绿色食品行业发展。

肖嫦[3](2020)在《新《上海市食品安全条例》居民认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上海市作为一个超大型城市,历来重视食品安全问题,2017版《上海市食品安全条例》的颁布和实施对本市食品安全工作提供了方向性指导,面对日益复杂的食品安全问题,上海市食品安全工作遵循社会共治的原则,在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主体中,居民群体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中坚力量。上海以“建立市民满意的食品安全城市”为目的,《条例》需要得到市民的认可和支持,同时,居民对《条例》的认知为其参与食品安全监管提供法律支持,提升其监管能力。本文以2017年上海市颁布的新《上海市食品安全条例》为背景,了解上海市居民对《条例》及其相关条款的认知水平以及评价,分析影响居民认知水平的因素以及居民了解《条例》的途径分析,为提高居民对《条例》认知水平,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为政府部门及其他宣传机构制定宣传教育策略和加强居民主动参与食品安全监管提供理论依据。为了实现“建立市民满意的食品安全城市”的目标,首先需要了解居民的需求,居民对食品安全的需求是决定食品安全城市建设的方向,而居民对《上海市食品安全条例》的认知将影响其对食品安全的需求和扞卫自身食品安全权的能力。因此,研究居民对《条例》及其相关条款的认知对提高居民参与食品安全监管、促进食品市场安全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认知心理学理论、公众参与理论、公共治理理论为指导,通过网上和现场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上海14个区的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获得了社区居民对《条例》及其相关条款的认知水平及评价。运用描述分析、交叉表、相关性和回归分析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经过研究分析,本文发现:(1)居民对食品安全关注水平一般及以上占比96.1%,居民对食品安全关注水平与年龄在0.01水平上显着相关;居民对食品安全标志关注水平有时和经常的占比65%,与食品安全关注水平在0.01水平上显着相关;居民认为在食品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中生产加工环节存在的隐患最大;最安全的购物场所是超市;对食品农产品的放心水平一般。(2)居民对《条例》认知平均分为0.46,处于“不太了解”的水平上,年龄、学历、食品安全关注水平、参与学习《条例》意愿、整改活动的感受水平、投诉举报的信任水平对《条例》的认知水平存在显着相关,根据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食品安全关注水平、学习《条例》意愿、整改活动感受水平是影响《条例》认知水平的影响因素;居民对《条例》的严格水平、对监管部门及其职责处于“不太了解”水平;居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感受到食品安全整改活动对生活的影响。(3)居民对上海市食品安全总体满意情况一般及以上占98.13%,对生活区周边满意情况一般及以上占68.7%;居民对备案制持支持态度。(4)居民举报意愿不强,最主要的原因是举报太麻烦;知道食品药品投诉举报热线“12331”的被调查对象占15.4%;居民认为通过投诉举报可以解决一部分食品安全问题;86.3%的被调查居民表示在一定情况下愿意送检。(5)91.8%的被调查居民有网络订餐的经历,遭遇过食品安全问题的占68.1%;被调查居民占52.8%(有时及以上)有查看网络店铺的习惯,居民对店铺相关情况的了解意愿与年龄和学历在0.01水平上显着相关;有44.6%的被调查对象关心《条例》中关于送餐包装箱温度和清洁度;52.8居民认为第三方平台的审核是很不够的。(6)居民主要通过传统社区课堂和网络途径学习《条例》,居民学习《条例》的途径与年龄和学历显着相关。基于本文的研究,对促进居民参与食品安全监管提出以下建议:上海市居民对食品安全关注水平比较高,但对食品安全标志等信息关注水平有待提高,应当在影响食品安全的各个方面进行宣传,增强居民关注意愿。居民对《条例》处于“不太了解”水平上,应当有针对性的通过传统途径对年龄大、学历低的居民进行宣传,对年轻和学历高的居民进行网络宣传。居民对上海市食品安全总体满意水平高于对生活区周边,居民对备案制持支持态度。居民举报意愿有待加强,应该通过降低举报难度和成本的方式,同时加大力度宣传食品药品举报热线,提高居民举报积极性;对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安全问题,通过宣传和教育让居民养成预防食品安全的习惯,同时加强第三方平台的监管。

王晓雅[4](2019)在《消费者产品认知对认证农产品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产品为人民群众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提供物质营养。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大众的消费观发生明显转变,人们不再仅仅关注农产品的温饱功能,开始更多地关注农产品的食品质量安全,把农产品是否安全、是否卫生、营养价值高低作为参考标准。尽管政府等相关部门在农产品的生产、流通、销售等领域颁布了很多的安全保障政策和措施,但我国农产品安全问题仍然存在,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不信任感和恐惧感加剧,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经占据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其生活中最关注的话题之一。我国有关农产品监管部门已经深刻意识到这些农产品安全事件带来的危害,从自身情况出发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在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方面的经验,陆续开展了相关农产品安全认证的工作,贡献比较大的就是农产品的“三品一标”认证,“三品一标”是国家政策扶植下的安全高质的农产品公共品牌,在我国现在和以后的农产品消费中,认证农产品将成为一种主流。本研究是在消费者认知理论、消费者购买行为理论、顾客感知价值层次模型和四维度模型、购买意愿模型以及国内学者的研究基础上,把认证农产品的认知作为落脚点,从认证农产品的特点上对其顾客感知价值的内容进行了分析说明,在合理性的原则下讨论认证农产品顾客感知价值维度,以及其对认证农产品购买意愿的影响。通过对理论的梳理确定了本研究的模型框架,并在成熟研究的指导下秉持科学性的原则完善了各个变量的测量题项,利用问卷调查法进行样本数据的收集,以统计分析法为主展开深入的分析,对产品认知、顾客感知价值和购买意愿之间的关系及提出的研究假设进行了验证。本研究结果表明:产品认知对顾客感知价值和购买意愿都有比较显着的正向影响;顾客感知价值与认证农产品购买意愿之间存在正向影响关系,其中经济价值的影响程度更为强烈;顾客感知价值在产品认知和认证农产品购买意愿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控制变量中,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现状的满意程度和自身遭遇更容易激发其对认证农产品的购买意愿。在以上结论的基础上,本研究从政府和企业两个主体出发,在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消费者认知水平的提高和农产品生产企业顾客感知价值的提升、购买意愿的增强方面提出了政府应该健全认证制度、加强监管,重视教育宣传、增大扶持力度;企业应该把握消费心理,加强品牌建设、提升顾客感知价值等一系列的针对性对策建议。

崔文飞[5](2019)在《食品安全零风险意愿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客观形势向好,但食品安全事件偶有发生。这些事件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真实的食品安全事件;另一类则是伪食品安全事件,公众由于误解或谣传,追求食品安全零风险,将某些物质的合法使用或检出视为安全事件。伪食品安全事件的大量存在,对食品产业健康发展以及社会和谐稳定产生了较大负面影响。基于此,本文在先前学者研究基础上,结合风险认知、风险的社会放大、信任以及KAP等理论,从食品安全风险管理更为精细化的角度—零风险认知出发,对其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本文首先对食品安全零风险意愿概念进行界定,分析食品安全现状与公众认知之间的差异。然后结合食品安全零风险的不可实现性对该意愿产生的影响进行辩证分析。随后,通过问卷调查获取数据,利用有序probit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对该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初步和深入的实证研究。研究表明,追求食品安全零风险是公众食品安全风险感知偏高、食品安全满意度难以提升的根本原因。食品安全零风险意愿存在一定积极影响,但消极影响更大,涉及消费者自身、食品行业、政府以及整个社会层面。该意愿强烈程度与消费者的期望落差、价值观以及互动参与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通过食品科学素养和网络媒体信任度产生影响。消费者食品科学素养越高,这种意愿的强度就会越低;而对网络媒体信息的信任度越高,食品安全零风险意愿就会越强烈。基于此,为减少消费者食品安全恐慌心理,促进食品产业的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本文提出如下建议:第一,全面提升公民科学素养,针对公众关注点,采用其喜闻乐见的方式,从多个渠道将科普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第二,加强政府监管,开展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完善法律法规;第三,企业开展食品安全风险交流,使消费者了解食品的加工过程;第四,建立多方参与和联动机制,实现信息共享、沟通协作以及对食品安全事件的快速反应;第五,营造良好的食品安全舆论环境,提高正确、积极信息在全网范围内的覆盖率。

詹伟峰[6](2018)在《系统理论视角下高校安全教育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校师生是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高校也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场所,高校安全问题影响广泛,受到社会和人们的高度关注。尽管政府与高校都积极采取了各种提升高校安全管理的措施,但涉及师生的安全事件仍时有发生。究其原因,除了社会环境、校园管理等方面的客观因素之外,也暴露了高校师生安全素质缺失这一根本问题。安全素质缺失的根源还在于高校安全教育不够系统、深入、有效。因此,进一步建立健全高校安全教育体系迫在眉睫。本研究以系统理论为指导,从系统的要素、特征与动力三个角度对高校安全教育进行分解,通过对当前高校安全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和缺陷的分析,对境外高校安全教育先进经验进行阐释和借鉴,以构建新时期我国高校安全教育体系。从当前高校安全教育的现状来看,局面可谓复杂。尽管各高校在安全教育方面的工作付出较多,也在不断改进,但从整体性、开放性、协同性、层次性各方面来审视,仍存在诸多问题和改进空间。本研究基于丰富细致的实证研究,通过对境外四所高校的实地考察、调研访谈,对国内六所高校的实地考察、问卷调查、调研访谈,在此基础上获取大量数据和有效信息,对国内外高校安全教育有一个总体把握与评估,进一步提炼出有益经验做法及不足之处。从系统角度来看,境外高校则在安全教育方面先于我们作出了诸多有益的探索:如在整体性上,教育内容完善,建立专业的师资队伍;在协同性上,内部协调顺畅,构建了完善的组织架构;在开放性上,教育形式多样,形成了有力的校内外联动机制;在层次性上,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在安全文化建设方面进行了丰富的探索。这些探索及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可供国内高校参考与借鉴,可根据我国及各高校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借鉴,去粗取精、博采众长。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优化安全教育系统的要素,完善安全教育系统的特征,强化安全教育系统的动力,扩大安全文化的影响等四个方面的措施,以期对我国高校安全教育体系的构建提供有益参考。

韩丙华[7](2018)在《我国食品安全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因其具有多发性、普遍性和严重性的特征,已成为近年来社会问题的主要焦点,备受各界人士关注。法学界自然也倾注了相当大的精力,但从结果来看,多是一种表层肤浅解读,不能戳中这一问题的要害。食品安全与人类生命安全、身体健康以及日常生活稳定密切联系,不能也不应当得到简单的、孤立的、片面的回应,而是应该在理论、制度和实务等诸多层面进行深入的、全方位的探讨和论证,以解决这一现实的重大难题。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存在及发展历史非常悠久,但该制度在我国起步较晚,特别是《食品安全法》中的惩罚性赔偿制度,直到2009年才出台。在此之前,社会上相继发生了2005年海鲜产品“孔雀石绿”、2006年“苏丹红”鸭蛋以及2008年三鹿奶粉中含有“三聚氰胺”等恶性事件。2015年对其进行了严格修正,虽然修订时间间隔有6年之久,但仍然有很多不足之处未能全面解决。《食品安全法》中规定的惩罚性赔偿制度,以惩罚和遏制实施违法行为的食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为主要目的,在保护消费者利益的同时,也保护了社会其他人的合法权益,是从根源上制止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的有效措施。所以本文通过四部分对我国《食品安全法》中惩罚性赔偿制度进行分析和对比论证,希望能够结合现有的规定以及世界各国的有效做法,对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中适用惩罚性赔偿制度提出可行性的建议,使我国《食品安全法》中的惩罚性赔偿制度更加完善并且真正实现其最根本的立法初衷。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阐述食品安全与惩罚性赔偿的相关概念,对食品安全惩罚性赔偿涉及的基本概念进行重新定义,并对制度的实施价值进行说明论证。第二章围绕我国现有法律关于食品安全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立法现状、司法现状,点名当前该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第三章介绍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在食品安全中适用惩罚性赔偿制度的优秀经验,在结合我国国情的情况下,获得有助于我国该制度建设的积极启示。第四章总结上述三章的分析,对我国食品安全惩罚性赔偿的适用条件、赔偿金计算标准等问题进行较为全面的总结,提出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惩罚性赔偿的具体建议,希望对我国食品安全惩罚性赔偿制度有所助力。

何凌霄[8](2018)在《基于消费者视角的食品安全规制效应研究 ——以猪肉的抗生素问题为例》文中认为现阶段,虽然我国食品安全形式总体平稳,但畜牧业中兽用抗生素滥用现象突出,食品中兽药残留指标不合格问题加剧。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抗生素生产国与使用国,我国缺乏有效的食品安全政策来规制抗生素在畜禽养殖中的使用,由此产生的抗生素耐药和“超级细菌”涌现等风险极大地威胁着人民的健康。本研究选取我国猪肉市场抗生素滥用这一严峻问题,旨在了解相关食品规制政策的可能选择,并分析规制工具的实施可能引发的市场调节行为及社会福利变动,据此为政策制定提供事前的成本—收益分析,从而有助于优化现行的食品安全规制机制。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首先,通过对300位消费者进行实验室实验,获取了参与者对两款猪肉(普通猪肉和无抗生素猪肉)的偏好及支付意愿,并基于tobit随机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信息揭示(即揭示与猪肉的抗生素问题相关的信息,包括普通生猪饲养过程中的抗生素使用情况及其对健康和环境的危害,以及无抗生素猪肉的基本信息等)对于消费者对两款猪肉的支付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信息揭示可以显着改变参与者对两款猪肉的支付意愿,参与者的支付意愿在信息揭示前后的变化值相对较大。与不提供任何信息相比,5轮信息过后,消费者对无抗生素猪肉的支付意愿显着提高了 31.9%,而对普通猪肉的支付意愿则降低了 16.3%。可见,信息揭示对无抗猪肉的作用更大,我国消费者对于无抗生素猪肉有着较大的偏好。而比较5则不同类型信息的作用大小发现,环境信息和儿童健康信息的影响作用相对较大。此外,不同类型的信息对不同年龄组参与者的作用具有明显差异。其次,主要基于消费者视角,研究了信息揭示的规制效应。具体而言,以实验获取的消费者支付意愿为基础,结合我国猪肉市场的实际消费场景,理论推导和实证模拟了信息揭示对消费者福利及相关猪肉市场份额变动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完全信息下的消费者福利是最高的,完全信息使消费者得以将损失和收益完全内部化,因而政府不需要使用额外的税收或补贴工具。第二,在不完全信息下,消费者剩余在配合使用税收和补贴两种工具时最高。具体看来,对每单位(500g)猪肉而言,短期的最优税收值和补贴值分别为1.5元和3.5元,长期的最优税收值和补贴值则分别为4.5元和6.5元。配合使用征税和补贴这两种工具,可以更大程度地缓解消费者福利的过度扭曲。第三,在不实施信息揭示的情况下,最优税收值比在信息揭示下高得多,表明为了弥补信息的完全缺失,政府需要征收更高的税。第四,规制的实施还会影响两款猪肉的市场份额变化。无论是在短期还是长期,普通猪肉的市场份额均降低了,而无抗猪肉的市场份额则逐步扩大。在长期,普通猪肉的市场份额可能面临100%的下降。可能因为,高补贴和高税收政策给予了消费者足够大的激励去促使他们购买无抗猪肉,即使是以牺牲产品的多样性为代价。市场份额的巨大变化其实也印证了参与者在实验过程中的支付意愿变化。而鉴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及猪肉消费需求,愿意购买无抗猪肉的消费者比例稍有增加,就会为相关行业创造巨大市场。第五,在考虑2015年中国居民的猪肉消费总量之后,消费者剩余的总变动将达千亿元。这一巨大的政策福利突显了对猪肉的抗生素问题出台规制政策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再次,研究了食品标准和食品认证标签的规制效应。具体而言,基于局部均衡模型,使用由实验获取的数据和有关我国猪肉市场的实际参数,分析了实施食品标准和食品认证标签对市场均衡和社会福利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实施无抗标准可以带来总福利的显着提升(14.61%)。对于生产者来说,标准的实施不仅统一提高了猪肉的质量,也增加了生产成本。和无规制政策的基准情境相比较,猪肉的市场价格增长了 9.42%,但生产者的总利润却是降低的。对于消费者来说,由生产成本上涨带来的价格提高的负面效应被无知成本的消失所抵消了,因此消费者的福利改进是正向的(消费者剩余提高2089.2亿元)。第二,在信息揭示下实施无抗标签之后,选择生产无抗猪肉的最优厂商比例占50%,这意味着,当近半数的生产者选择转向新的无抗细分市场时,对于额外的单个生产者而言,进入两个市场中所能获得的边际利润趋于相等,因而不会再有额外的生产者改变生产策略,两个细分市场达到相对均衡。此时,无抗猪肉的价格高出普通猪肉价格的66.9%,而就均衡数量看,无抗猪肉这一细分市场占到总市场份额的一半。总体而言,在信息揭示下实施无抗标签是有益于生产者的(总利润提高2608亿元);而对于消费者来说,无抗猪肉的相对高价格使得消费者福利遭受损失(消费者剩余降低2072.4亿元)。最终,由于消费者剩余的损失被无抗猪肉市场福利的增加所抵消,因此总的福利是增长的。第三,实施无抗标准带来的福利改进(14.61%)总体上大于实施标签(4.17%)。然而,社会最优的福利来自于实施无抗标签,但这一最优点不能依靠市场力量自发达到,而是需要政府对无抗猪肉的生产者数量进行最优规制。由于政府难以清楚了解生产者的实际利润,规制细分市场中生产商的数量是难以实现的,因而政策制定者可能倾向于选择实施标准。第四,虽然猪肉生产的“无抗生素”标准更为严格且实施难度较大,但是相较于“合理使用”抗生素标准来说,它更有利于社会福利的整体提高。当然,面临的问题是前者是较难推动的。总言之,所模拟的规制情境会带来数亿元人民币的社会效益,这表明,针对我国生猪养殖中过量使用及滥用兽用抗生素这一问题,政府亟需出台相关政策来予以规制。最后,将分析视角聚焦回生猪产业链内部,基于中间层理论,理论结合实际,分析了引入兼具“质量专家”和“中间商”双重功能的中间层组织以解决我国生猪产业链前端的信息不对称和质量信息传递问题的可能性与有效性。分析发现,中间层组织可以通过检测与评定生猪质量来促进质量信息的传递与强化,降低生猪交易双方间的信息不对称,改善因质量不透明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生猪市场非效率问题。此外,中间层组织还能将猪肉消费市场的结构性变化反馈到生产端,这有助于生猪生产与消费层面的良性互动,进一步激励生猪养殖者重视质量控制。本研究的意义与可能的贡献在于:第一,学术界缺乏有关抗生素使用对中国经济社会影响的经济学文献,特别是基于食品安全的视角,中国消费者对无抗生素肉类的认知程度和需求偏好被忽视了。本研究通过对消费者进行实验,获取了消费者对普通猪肉和无抗生素猪肉的偏好及支付意愿。消费者的支付意愿不仅对于政府制定相关规制政策至关重要,它还为生产者改进生产方式、提供更优质安全的食品提供了市场激励,从而影响相关市场的发展。第二,已有的实验经济学实证文献大多止步于消费者支付意愿的获取上,而并未进一步拓展支付意愿的应用。本研究结合我国猪肉市场的实际消费场景,探索了如何将消费者支付意愿用于模拟分析消费者的实际购买选择,及其引致的相关市场份额变化与消费者福利变动等。这一探索拓展了实验经济学的应用空间,并将支付意愿用于政策分析,进而提高政策分析的有效性。第三,对于学界来说,如何帮助政策制定者考量与选择规制工具是一个难点。因为这需要对相关规制工具的影响作用做出量化的估计。本研究基于局部均衡模型,在理论上模拟了三种规制政策的实施情境,并结合由实验获得的一手消费者数据以及猪肉市场的实际供需参数等,对规制情境进行了具体的成本一收益分析及应用福利研究。这一分析有助于政府选择与评价食品安全规制政策,优化食品安全规制工具。

杨旭[9](2017)在《消费者对奶制品食品安全支付意愿的实证研究 ——以杭州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增加,人们对于食品的需求不再局限于数量带来的温饱,而是更多地追求食品安全水平的提高对生活品质的提升。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来看,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需求并没有转化为实际的购买力。因此研究人们的食品安全支付意愿对食品行业的发展与政府的食品安全监管具有重大价值。为了简化研究,论文选择奶制品行业进行研究。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逐渐转变,人们对奶制品的消费逐渐增加。虽然,近年来国内奶制品企业不断加强安全管理,奶产品的安全水平不断提升,政府监管部门也花费了大量的成本去完善奶制品行业的监管制度。但是,人们对奶制品的购买仍缺乏足够信心与动力。因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分析如何改良奶制品行业监管政策、完善相关的安全监管制度,从而提升消费者对奶制品安全的支付意愿。并且,近年来发生的奶制品安全事件也吸引着公众的眼球,研究奶制品行业的食品安全问题也更具现实意义。首先,本文回顾了国内外学者研究食品安全问题的相关文献,针对食品安全背景,结合食品安全研究文献进行评述总结,确定出本文研究食品安全问题的脉络:通过研究杭州市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支付意愿,定量分析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对政府监管以及食品企业提出政策建议;接着,论述本文研究食品安全问题的经济学依据,包括奶制品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理论,假想价值评估法的理论基础。并且,结合计划行为理论的研究,分析食品安全消费行为意向的影响因素,推导出本文研究支付意愿的框架,并提出文章假设。然后,本文通过在杭州市进行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并对消费者的个人特征数据进行统计性分析。再然后,使用CVM研究方法推导出本文的计量模型,运用Logistic回归对收集的数据进行计量分析,最终计算出消费者对安全乳品的支付意愿,并进行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最后,针对计量结果进行结果分析,并提出食品安全监管的政策建议。实证结果表明:杭州市消费者愿意对安全乳品的支付的平均价格为3.87元/袋。本文将普通乳品价格设定为3元/袋,消费者愿意为安全乳品每袋多支付29%的价格。消费者的性别、家中老人与未成年人数、对食品安全认证的信任、消费者对安全乳品的支付价格四个因素显着影响消费者的支付意愿。并且,研究发现,消费者对奶制品的营养价值判断与年龄层次对支付意愿的影响方向与预期方向不一致,这两者都对食品安全支付意愿起负向作用。

张璐[10](2013)在《食品安全利益相关者行为及规制的经济学分析》文中认为食品安全问题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范围广泛,内容复杂,它是国计民生问题、是政治问题、同时也是社会发展问题。对于正处在经济转型期的中国来说,食品安全问题的合理解决尤为重要。20世纪中后期以来,食品安全事件在世界范围内屡屡爆发,不仅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了重大的伤害,也加重了消费者的心理负担,为了提高本国食品的安全水平,各国政府纷纷致力于食品安全整治工作,对食品生产的整个过程实施质量管理。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研究尚缺乏系统性,学术界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研究,重点集中于从外部环境入手,对从农田到餐桌的整个食物链条实施全程监管。而针对食物链条上的利益相关者行为研究并不多,缺乏对消费者、食品企业、政府等利益相关者行为的研究,将不能很好的掌握消费者需求、食品企业意愿、政府监管实施效率等影响食品安全法规实施效率的关键因素,结果将导致食品安全市场监管效率低下。在这个背景之下,从消费者行为、政府行为及生产者行为入手,对食品市场利益相关者行为策略空间进行深入剖析,探索食品安全市场高效率的监管模式,最大程度的保障食品市场的稳定有序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本文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对食品链条上的利益相关者进行界定,进而运用行为经济学理论作为分析框架,对食品链条上的主要利益相关者——政府、食品企业、消费者的行为要素、行为模式以及行为的发展与变异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指出,食品安全利益相关者在食品链条上的种种行为表现,不仅由其内在行为要素驱动,更有着特定的制度基础。在这种内在行为驱动和外在制度基础的双重作用之下,食品安全利益相关者的行为能够被现有的制度体系所包容,但是也存在着一些溢出制度框架的行为。本文采用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选取了消费者群体较为集中的超市作为调研地点,通过访谈、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了300份调查问卷作为整个研究的素材。作为解释性和分析性的研究,本文没有把建立新的理论模型或创建新的理论作为研究的目标,而是将现有的理论结合全新的资料去解释和分析新的问题——切实掌握政府、消费者、食品企业行为的规律性,为食品安全市场高效率的监管做出具有创新性的解释。研究发现,高效率的食品安全监管,需要努力实现政府、消费者、食品企业三位一体。本文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创新点:第一、研究视角的创新将整个食品市场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系统进行研究。食品市场不是一个孤立存在的个体,而是一个系统工程,对食品安全市场的监管,不能孤立的、片面的针对某一个环节或者某一方面进行。本研究采用了系统工程的办法,将整个食品市场作为一个主体,所有的参与者都成为食品市场的利益相关者,这些利益相关者之间都存在着极大的相关性,其中政府、食品企业、消费者是最主要的利益相关者,在维护食品安全市场秩序的同时,应当积极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此外,通过对食品市场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内部博弈分析,有效地提出了食品安全市场体系的运行机制、奖惩措施、绩效评价等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第二、研究框架创新食品安全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在不同的经济社会形态之下,食品安全有着不同的内涵,他与特定的经济发展水平是相适应的,通过厘清食品安全、安全食品、食品质量、食品卫生之间的概念,为食品安全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食品安全的实现是由食品市场上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决定的,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政府、食品企业、消费者这三个主要利益相关者,食品这一具有特殊属性的物品,决定了单纯依靠政府、食品企业、消费者任意一方面的努力都不可能决定食品安全水平,在市场机制下,食品安全水平是由政府、消费者、食品企业共同的努力实现的,因此,要想实现高效率的食品市场监管,必须要先研究这三者的行为方式以及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第三、政府部门与消费者之间相互监管才能实现监管效率最大化在现实生活当中,每一个政府部门其实也是经济学上的“经济人”,在选择每一次行动的时候,都要充分考虑实施这些行为所耗费的成本以及所带来的收益。政府部门在执行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的时候,要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进行成本收益分析,最终确定实施规制的频率和规模,如果预期实施行动的收益大于成本,那么政府部门将趋向于增加监管频率,扩大对假冒伪劣产品查处的范围,如果预期实施行动的收益小于成本,那么政府部门将趋向于减少监管频率,缩减对假冒伪劣产品查处的范围;对于消费者来说,政府部门的监管策略选择直接影响到食品市场上安全食品供给,若食品企业得知政府监管的频率及规模降低,那么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生产企业将不惜牺牲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生产出损害消费者健康的食品,因此,消费者组织应当及时关注政府部门对食品安全市场的监管策略选择,在发现有食品安全隐患的时候及时向政府部门举报,只有在消费者与政府部门相互合作的情况之下,也就是实现了监管“监管者”的时候,食品安全市场监管的效率才能达到最大化。

二、对安全食品生产的几点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安全食品生产的几点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利益相关者的食品安全治理研究 ——以长沙市餐饮行业食品安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二、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论文创新之处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食品安全
        二、治理
        三、食品安全治理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运用
第三章 食品安全治理中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第一节 食品安全治理过程中的利益相关者界定
        一、政府相关部门
        二、食品企业
        三、消费者
        四、社会组织
    第二节 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分析
        一、政府是公共利益的代言人
        二、食品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
        三、消费者注重效用最大化
        四、社会组织追求社会利益的优化
    第三节 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主要利益关系分析
        一、政府部门与食品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分析
        二、政府部门与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分析
        三、食品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分析
        四、社会组织与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分析
    第四节 食品安全治理中各利益相关者的角色定位
第四章 长沙市餐饮行业食品安全治理实证分析
    第一节 调研实施概况
        一、调研对象的选取
        二、调查问卷与访谈提纲设计
        三、调研样本基本情况
    第二节 长沙市餐饮行业食品安全治理现状
        一、政府参与长沙市餐饮行业食品安全治理现状
        二、企业参与长沙市餐饮行业食品安全治理现状
        三、消费者参与长沙市餐饮行业食品安全治理现状
        四、社会组织参与长沙市餐饮行业食品安全治理现状
第五章 食品安全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食品安全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主导者”角色仍有缺位
        二、企业的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仍未有效落实
        三、消费者参与的主动性和有效性滞后
        四、社会组织的沟通服务功能仍未充分发挥
    第二节 食品安全治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层面原因
        二、企业层面原因
        三、消费者层面原因
        四、社会组织层面原因
第六章 基于利益相关者的食品安全治理优化建议
    第一节 政府应落实“主导者”责任
        一、完善监管执法方式
        二、加强执法队伍建设
        三、健全资金扶持政策
        四、加强食品安全宣传教育
    第二节 企业应落实主体责任
        一、完善食品安全培训
        二、强化企业责任意识
    第三节 消费者应积极维权
        一、转变自身思想观念
        二、学习食品安全知识
    第四节 社会组织应充分发挥沟通服务作用
        一、提升组织独立能力
        二、完善组织规章制度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消费者绿色食品购买意愿的影响机制 ——基于武汉市消费者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绿色食品和消费者界定
        2.1.1 绿色食品定义
        2.1.2 绿色食品消费者界定
        2.1.3 消费者绿色食品购买意愿研究
    2.2 计划行为理论
        2.2.1 计划行为理论内涵
        2.2.2 计划行为理论应用
    2.3 趋近动机理论
        2.3.1 趋近动机概念
        2.3.2 趋近动机理论应用
    2.4 文献述评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3.1.1 理论模型
        3.1.2 研究假设
    3.2 调查方案设计
        3.2.1 问卷设计与样本量确定
        3.2.2 调查方式
    3.3 测量工具
    3.4 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建立
        3.4.1 结构方程模型简介
        3.4.2 模型建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据分析与结果
    4.1 样本描述性分析
    4.2 共同方法变异检验
    4.3 信度与效度检验
    4.4 模型评价
        4.4.1 共线性诊断
        4.4.2 路径系数显着性检验
        4.4.3 模型预测能力
    4.5 假设检验
        4.5.1 直接效应检验
        4.5.2 中介效应检验
    4.6 假设检验结果汇总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及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新《上海市食品安全条例》居民认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国内外食品安全相关法律
        1.2.2 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认知的研究现状
        1.2.3 我国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相关法律的认知情况
        1.2.4 对《上海市食品安全条例》的研究现状
        1.2.5 文献评述
    1.3 研究方法和手段、数据来源与技术路线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创新
        1.4.2 研究不足
    1.5 理论基础
        1.5.1 认知心理学理论
        1.5.2 公众参与理论
        1.5.3 公共治理理论
第2章 样本区域居民的基本情况
    2.1 调查的基本情况
        2.1.1 调查数据说明
        2.1.2 被调查者一般人口学特征
    2.2 居民对食品安全问题的了解与评价
        2.2.1 居民对食品安全的关注水平
        2.2.2 居民对食品安全标志的关注水平
        2.2.3 居民认为食品安全的最大隐患环节
        2.2.4 居民对购买地点的选择情况
        2.2.5 居民对农产品的放心水平
第3章 居民对新《上海市食品安全条例》的认知与评价分析
    3.1 居民对《上海市食品安全条例》的认知现状
    3.2 居民认为《条例》的严格水平
    3.3 居民对监管部门及其职责的了解程度
    3.4 居民对食品安全整改活动的评价
    3.5 居民对《条例》认知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3.6 居民对《条例》认知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3.6.1 影响因素对居民《条例》认知回归模型的简要描述
        3.6.2 影响居民认知《条例》的回归分析
    3.7 居民学习《条例》意愿及方法
第4章 居民对《条例》各相关条款的认知水平
    4.1 居民对食品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管理条款的认知情况
        4.1.1 上海居民对食品安全的满意情况
        4.1.2 居民对备案制的认知水平
        4.1.3 居民对“厨房直播”的评价
    4.2 居民对食品安全举报条款的认知情况
        4.2.1 居民的维权意识
        4.2.2 居民不投诉的原因分析
        4.2.3 居民对食品药品投诉举报热线的认知水平
        4.2.4 居民对投诉举报热线的评价
        4.2.5 居民对投诉举报热线认可水平的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4.2.6 居民对食品药品免费检测的意愿
    4.3 居民对网络食品经营管理条款的认知水平
        4.3.1 居民网络订餐的频率
        4.3.2 居民遭遇食品安全问题的情况
        4.3.3 居民对店铺相关情况的了解意愿
        4.3.4 居民对《条例》中网上定餐送餐包装箱规定的关心程度
        4.3.5 居民对第三方平台监督审核责任的评价
第5章 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1.1 上海居民对食品安全的认知现状
        5.1.2 上海居民对新《上海市食品安全条例》认知现状
        5.1.3 上海市居民对《条例》相关条款的认知现状
        5.1.4 上海居民对《条例》及其相关条款认知的影响因素
    5.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参加课题情况

(4)消费者产品认知对认证农产品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认证农产品
        2.1.2 产品认知
        2.1.3 顾客感知价值
        2.1.4 购买意愿
    2.2 理论基础
        2.2.1 消费者认知理论
        2.2.2 消费者购买行为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产品认知
        2.3.2 顾客感知价值
        2.3.3 购买意愿
        2.3.4 产品认知、顾客感知价值与购买意愿相关研究
        2.3.5 文献述评
3 研究设计
    3.1 理论模型构建
    3.2 研究假设
        3.2.1 产品认知对购买意愿的影响
        3.2.2 产品认知对顾客感知价值的影响
        3.2.3 顾客感知价值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
    3.3 变量设置
        3.3.1 因变量
        3.3.2 自变量
        3.3.3 中介变量
        3.3.4 控制变量
    3.4 问卷设计
        3.4.1 问卷结构
        3.4.2 量表设计
    3.5 数据收集
4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1.1 控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4.1.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4.2 问卷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4.2.1 问卷信度分析
        4.2.2 问卷的效度分析
    4.3 相关分析
    4.4 回归分析
        4.4.1 主效应分析
        4.4.2 中介效应分析
    4.5 研究小结
5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对策建议
        5.2.1 企业策略
        5.2.2 政府策略
6 研究不足与展望
    6.1 研究不足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5)食品安全零风险意愿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框架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方法
    1.3 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2.1.1 食品安全零风险意愿概念界定
        2.1.2 风险认知理论
        2.1.3 风险的社会放大
        2.1.4 信任理论
        2.1.5 知识-态度-行为KAP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食品安全风险认知维度
        2.2.2 食品安全风险认知影响因素
        2.2.3 食品安全信任
        2.2.4 风险的社会放大
        2.2.5 食品安全风险交流
第三章 我国食品安全零风险现状分析
    3.1 食品安全现状与公众感知差异
    3.2 产生感知差异的原因分析
        3.2.1 直接原因——食品安全风险暴露量提升
        3.2.2 根本原因——公众追求食品安全零风险
    3.3 食品安全不存在零风险
        3.3.1 风险无法避免难以消除
        3.3.2 科学管控风险保障食品安全
    3.4 公众追求食品安全零风险产生的影响
        3.4.1 积极方面
        3.4.2 消极方面
    3.5 小结
第四章 食品安全零风险意愿影响因素初步分析
    4.1 问卷设计、数据检验
        4.1.1 问卷设计
        4.1.2 数据检验
    4.2 描述性分析
        4.2.1 食品安全知识的了解情况
        4.2.2 大学生食品安全零风险意愿现状
    4.3 计量模型与实证分析
        4.3.1 模型的建立及变量选择
        4.3.2 结果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食品安全零风险意愿影响因素深度分析
    5.1 研究假设及调查设计
        5.1.1 研究假设
        5.1.2 调查设计
    5.2 问卷发放、回收
    5.3 信度效度检验
    5.4 样本特征及描述性分析
        5.4.1 样本特征
        5.4.2 零风险意愿现状
        5.4.3 对现代食品技术产业的态度
        5.4.4 食品知识获得渠道
        5.4.5 食品安全社会互动参与
    5.5 计量检验
        5.5.1 变量定义
        5.5.2 模型检验及路径分析
        5.5.3 结果讨论
    5.6 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全面提升公民的科学素养
        6.2.2 加强政府监管
        6.2.3 企业积极开展食品安全风险交流
        6.2.4 建立多方参与和联动机制
        6.2.5 营造良好的食品安全舆论环境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录一
附录二

(6)系统理论视角下高校安全教育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文章结构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高校安全教育的溯源及其发展
第一节 安全
    一、何谓安全?
    二、安全的内涵与外延
    三、安全的特征
第二节 安全教育
    一、安全教育的含义
    二、安全教育的特征
    三、安全教育的功能
第三节 高校安全教育
    一、高校安全教育的发展历程
    二、高校安全教育的定义
    三、高校安全教育的内容
    四、高校安全教育的形式
    五、高校安全教育的特征 第二章 高校安全教育的系统理论视角与研究框架
第一节 高校安全教育的理论视角——系统理论
    一、系统理论的基础
    二、系统理论的核心思想、任务和方法
    三、系统理论与教育
第二节 系统理论下高校安全教育体系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
    一、高校安全教育体系的理论框架
    二、高校安全教育体系的实践路径 第三章 国内高校安全教育的实证分析之一:多案例比较
第一节 实证分析的实施
    一、问卷与访谈提纲的设计过程
    二、问卷与访谈提纲的内容框架
    三、问卷调查与访谈的实施
第二节 高校安全系统要素的分析
    一、高校安全教育内容的分析
    二、高校安全教育形式的分析
    三、高校安全教育组织机构的分析
    四、高校安全教育人员的分析
第三节 高校安全教育的系统特征分析
    一、整体性特征分析
    二、开放性特征分析
    三、层次性特征分析
    四、协同性特征分析
第四节 高校安全教育的系统动力分析
    一、高校安全教育动力系统的构建
    二、高校安全教育动力系统要素的分析 第四章 国内高校安全教育的实证分析二:单案例透析
第一节 E高校安全教育系统的要素优化过程
    一、安全教育内容的扩展
    二、安全教育方式的创新
    三、安全教育组织的变革
    四、安全教育人员的培养
第二节 E高校安全教育系统特征的完善过程
    一、整体性:树立全局观念
    二、开放性:校内外联动机制
    三、层次性:教育目标分层
    四、协同性:部门间密切合作
第三节 E高校安全教育系统的动力强化过程
    一、体制机制的建立
    二、科学技术的引进
    三、资金和设施的投入
第四节 E高校安全教育体系的成效
    一、各类安全教育活动的开展
    二、师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
    三、安全事件发生率降低
第五节 E高校未来安全教育体系的展望
    一、强化全局意识,加强薄弱环节
    二、拓宽宣传教育途径,构建立体式宣传教育模式
    三、深化“警校联动”,提升安全教育开放性
    四、明确各部门职责,强化协同合作
    五、加大投入力度,保障工作开展 第五章 国内高校安全教育的缺陷及其成因分析
第一节 整体性:忽视安全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一、教育对象的群体特征
    二、教育对象的思想和心理状况
    三、教育对象接受教育的自觉性、主动性
第二节 开放性:低估社会环境因素的不良影响
    一、社会环境风险
    二、网络环境复杂
    三、周边环境混乱
    四、教育理念不当
    五、其他不良因素侵蚀
    六、资源尚未有机整合
第三节 协同性:家庭教育的缺失及其影响
    一、问题家庭教育不健全
    二、家庭教育方法不当
    三、家长的不良示范
第四节 层次性:高校安全教育观念与保障偏差
    一、高校对安全教育的认识不足
    二、高校安全教育的理念缺失
    三、安全教育法律法规缺位
    四、安全教育制度不完善
    五、安全教育机制不健全 第六章 境外高校安全教育的相关经验启示
第一节 整体性:内容、人员、制度机制完善
    一、内容全面且有针对性
    二、人员专业且充足
    三、制度机制科学完备
第二节 开放性:教育形式多样
    一、线上线下相结合
    二、课堂与实践相结合
第三节 协同性:组织完备与协调
    一、纽卡斯尔大学的安全教育组织与协作经验
    二、香港大学的安全教育组织与协作经验
    三、台湾大学的安全教育组织与协作经验
    四、东京大学的安全教育组织与协作经验
第四节 层次性:多层面的安全文化建设
    一、物质层面
    二、制度层面
    三、精神层面 第七章 我国高校安全教育的优化路径及措施
第一节 优化安全教育系统的要素
    一、与时俱进、特色鲜明的安全教育内容
    二、丰富多元、生动有趣的安全教育方式
    三、专业过硬、力量充足的安全教育队伍
第二节 完善安全教育系统的特征
    一、整体性:把握安全教育的理念
    二、层次性:健全安全教育的组织机构
    三、协同性:提升安全教育各层面的协作
    四、开放性:促进高校内外的合作与共享
第三节 强化安全教育系统的动力
    一、制度建设
    二、机制建设
    三、先进技术开发与应用
    四、经费投入与设施保障
第四节 扩大安全文化的影响
    一、安全文化与高校安全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二、高校安全文化体系的功能和作用
    三、高校安全文化体系的构建思路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高校安全教育调查问卷(学生版)
附录二: 高校安全教育调查问卷(教师版)
附录三: 高校安全教育工作质量学生评价问卷
附录四: 高校安全教育工作质量学生评价指标问卷
附录五: 高校安全教育访谈提纲 后记

(7)我国食品安全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及内容创新性
        (一)研究方法
        (二)论文创新性
第一章 我国食品安全惩罚性赔偿制度概述
    一、食品安全惩罚性赔偿的基本概念
        (一)食品与食品安全
        (二)惩罚性赔偿
        (三)食品安全惩罚性赔偿
    二、《食品安全法》中引入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意义
        (一)有利于制裁、警示危害食品安全的生产、销售者
        (二)弥补食品消费者遭受的损失
        (三)鼓励消费者积极维权
        (四)对自由市场的规制功能
        (五)实现惩罚性赔偿制度在《食品安全法》中的特殊价值追求
第二章 我国食品安全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现状与不足
    一、我国食品安全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现状
    二、我国食品安全惩罚性赔偿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食品安全惩罚性赔偿制度主体范围界定不明
        (二)食品安全惩罚性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不明确
        (三)我国食品安全惩罚性赔偿金标准欠妥
        (四)缺乏与食品安全惩罚性赔偿配套的责任保险制度
        (五)食品安全行政监管力度不足
第三章 域外食品安全惩罚性赔偿制度的考察及启示
    一、域外食品安全惩罚性赔偿制度考察
        (一)惩罚性赔偿制度在英美法系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
        (二)惩罚性赔偿制度在大陆法系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
    二、域外食品安全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启示
        (一)明确惩罚性赔偿的构成要件
        (二)重视赔偿金额的确定
        (三)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机构
第四章 我国食品安全惩罚性赔偿的完善建议
    一、完善食品安全惩罚性赔偿制度主体范围
        (一)扩大《食品安全法》中“消费者”的范围
        (二)明确食品安全领域“联合加工生产者”惩罚性赔偿责任主体
        (三)界定食品安全领域“企业身兼生产者与销售者”时的担责身份
        (四)落实食品安全领域“网络平台”的惩罚性赔偿责任
    二、完善食品安全惩罚性赔偿的构成要件
        (一)食品安全领域“明知”的界定
        (二)食品安全惩罚性赔偿责任应不以损害结果为必要条件
    三、完善食品安全惩罚性赔偿金标准
        (一)采用浮动弹性的惩罚性赔偿计算标准
        (二)细化影响赔偿金数额的因素
    四、完善食品安全惩罚性赔偿配套制度体系
        (一)在食品安全领域建立强制责任保险制度
        (二)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基于消费者视角的食品安全规制效应研究 ——以猪肉的抗生素问题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标和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1.4 主要内容和方法
        1.4.1 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相关概念释义
    1.6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6.1 可能的创新
        1.6.2 可能的不足
2 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2.1 食品安全规制的相关理论
        2.1.1 食品安全规制的逻辑基础
        2.1.2 规制工具——信息揭示
        2.1.3 规制工具——食品标准
        2.1.4 规制工具——食品认证标签
        2.1.5 规制工具的选择
    2.2 消费者视角的食品安全相关理论
        2.2.1 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差异化需求
        2.2.2 垂直差异化食品的消费者需求
        2.2.3 消费者支付意愿的测度方法
    2.3 食品安全规制的相关研究
        2.3.1 规制的总体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3.2 有关信息揭示的研究
        2.3.3 有关食品标准的研究
        2.3.4 有关食品认证标签的研究
    2.4 消费者视角的食品安全规制效应研究:以肉类为例
        2.4.1 消费者对安全的食品生产方式的关注
        2.4.2 国外消费者对肉类安全的支付意愿
        2.4.3 国内消费者对肉类安全的支付意愿
    2.5 文献评述
    2.6 本章小结
3 畜牧业的抗生素使用现状及猪肉的抗生素问题分析
    3.1 畜牧业的抗生素使用困境及应对方式
        3.1.1 使用抗生素的目的
        3.1.2 使用抗生素的后果
        3.1.3 困境应对:替代使用抗生素的方法
        3.1.4 困境应对:国际经验与启示
    3.2 我国猪肉质量安全与抗生素问题
        3.2.1 猪肉安全与兽药使用引发关注
        3.2.2 抗生素等兽药的不规范使用:现状总览
        3.2.3 抗生素等兽药的不规范使用:原因剖析
    3.3 使用促生长抗生素的经济影响:动物、农场及市场三个层面
        3.3.1 对动物层面的影响
        3.3.2 对农场层面的影响
        3.3.3 对市场层面的影响
    3.4 规制促生长抗生素在生猪养殖中的使用
        3.4.1 生猪养殖不同阶段的抗生素使用
        3.4.2 使用促生长抗生素对生猪生产力的实际影响
        3.4.3 限制使用促生长抗生素对猪肉市场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规制工具的理论分析
    4.1 基准模型
    4.2 规制工具的情境模拟与作用分析
        4.2.1 无规制政策
        4.2.2 实施信息揭示
        4.2.3 实施食品标准
        4.2.4 信息揭示下实施食品认证标签
    4.3 规制工具的福利效应比较
    4.4 本章小结
5 信息揭示对消费者支付意愿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
        5.2.1 实验样本
        5.2.2 实验产品
        5.2.3 实验中揭示的信息
        5.2.4 信息的揭示顺序
        5.2.5 支付意愿的获取机制
        5.2.6 实验的具体步骤
    5.3 信息揭示对消费者支付意愿的影响
        5.3.1 描述性统计与分析
        5.3.2 计量回归与分析
    5.4 异质性讨论:人口年龄结构与信息揭示的作用
    5.5 本章小结
6 信息揭示、消费者福利与猪肉市场份额变动
    6.1 引言
    6.2 不同规制情境下的消费者福利与猪肉市场份额:理论推导
        6.2.1 基准情境
        6.2.2 完全信息情境
        6.2.3 不完全信息情境——兼论税收与补贴工具
    6.3 实证模拟结果
    6.4 模拟结果分析
        6.4.1 消费者福利的变动
        6.4.2 猪肉市场份额的变动
    6.5 本章小结
7 食品标准与食品认证标签的效应——基于市场均衡与社会福利的估计
    7.1 引言
    7.2 局部均衡模型的构建
        7.2.1 基本假定
        7.2.2 需求端的分析
        7.2.3 供给端的分析
    7.3 规制工具的实施情境分析
        7.3.1 无规制政策
        7.3.2 实施食品标准(以无抗生素标准为例)
        7.3.3 信息揭示下实施食品认证标签(以无抗生素标签为例)
    7.4 情境模拟的参数设定
        7.4.1 来自中国猪肉市场的参数
        7.4.2 来自消费者实验的参数
    7.5 情境模拟结果及分析
    7.6 扩展讨论:实施“合理使用”抗生素标准
    7.7 本章小结
8 生猪的质量信息传递与交易优化:基于中间层组织的分析
    8.1 问题的提出
    8.2 中间层组织的建构逻辑
        8.2.1 基本假定
        8.2.2 没有中间层组织的市场
        8.2.3 引入中间层组织的市场
        8.2.4 两种市场之间的福利比较
        8.2.5 动态化的长期均衡
    8.3 中间层组织的作用及其动力机制
        8.3.1 构建中间层组织的必要性
        8.3.2 中间层组织对质量信息的传递与强化
        8.3.3 中间层组织对交易的优化
        8.3.4 中间层组织发挥作用的动力机制
    8.4 生猪产业中的中间层组织分析
        8.4.1 中间层组织的实际作用:基于调研案例的分析
        8.4.2 生猪交易:市场还是一体化?抑或是中间层组织?
        8.4.3 中间层传递信息的延伸讨论:消费的结构性变化与产业升级
    8.5 本章小结
9 总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1——获取消费者支付意愿的实验过程
附录2——实验后的退出问卷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9)消费者对奶制品食品安全支付意愿的实证研究 ——以杭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内容
    第三节 研究对象
    第四节 研究思路
    第五节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二章 文献回顾
    第一节 食品安全问题文献回顾
    第二节 食品安全支付意愿方面的研究回顾
    第三节 CVM研究方法回顾
第三章 支付意愿的理论框架
    第一节 支付意愿分析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支付意愿的分析框架
    第三节 论文假设
第四章 数据来源与统计分析
    第一节 问卷及数据收集
    第二节 调查主体内容的统计性分析
第五章 消费者奶制品支付意愿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变量及预期作用分析
    第二节 模型构建
    第三节 消费者对安全乳品的平均支付意愿
    第四节 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六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食品安全利益相关者行为及规制的经济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2.3 主要观点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
第2章 食品安全利益相关者研究综述
    2.1 利益相关者
    2.2 食品企业行为
        2.2.1 企业食品安全影响因素
        2.2.2 企业食品安全生产行为
    2.3 消费者行为
        2.3.1 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总体认识
        2.3.2 男性和女性对食品安全认知的比较
        2.3.3 消费者的安全食品行为
    2.4 政府监管行为
        2.4.1 食品安全市场监管理论依据
        2.4.2 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实践
第3章 食品安全研究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3.1 食品与食品安全:相关概念的界定
    3.2 食品市场中的利益相关者
    3.3 与利益相关者研究相关的理论
        3.3.1 食品安全的生产者行为研究
        3.3.2 食品安全的消费者行为研究
        3.3.3 食品安全的政府行为研究
    3.4 各国食品安全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和义务
        3.4.1 政府的责任
        3.4.2 检验机构的责任
        3.4.3 食品企业的责任
        3.4.4 消费者的责任
        3.4.5 国际机构的责任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食品安全的生产者行为分析
    4.1 利益相关者与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
        4.1.1 食品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
        4.1.2 企业—政府—消费者关系模型的建立
        4.1.3 食品企业、消费者、政府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4.2 食品生产企业实现企业社会责任的食品安全控制行为
        4.2.1 影响食品企业质量安全控制的因素
        4.2.2 食品企业采取食品质量安全控制的方法
        4.2.3 HACCP计划与企业食品质量安全控制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食品安全的消费者行为分析
    5.1 食品安全消费行为的调查分析
        5.1.1 数据与方法
        5.1.2 调查的主要内容
        5.1.3 描述性分析
        5.1.4 调查结论
        5.1.5 食品安全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析
    5.2 安全食品的购买选择行为实证模型分析
        5.2.1 模型及估计方法
        5.2.2 回归模型结果分析
    5.3 影响消费者行为选择的制度因素
        5.3.1 现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赔偿制度的缺陷
        5.3.2 激励机制下损害赔偿制度的设计
    5.4 保障消费者安全消费行为的对策建议
        5.4.1 积极引导社会公众在企业社会责任培养中的作为
        5.4.2 完善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
    5.5 结论
第6章 食品安全的政府规制行为分析
    6.1 食品安全政府规制的成本收益分析
        6.1.1 政府规制对食品行业影响的评估方法
        6.1.2 食品安全政府规制的收益分析
        6.1.3 食品安全政府规制的成本分析
        6.1.4 食品行业政府规制重点领域的确定——基于成本收益分析
    6.2 他山之石——美国政府对食品安全的规制
        6.2.1 美国食品安全规制的组织体系
        6.2.2 美国食品安全规制的法律法规体系
        6.2.3 HACCP管理技术监管:以美国的病原体减少法规为例
        6.2.4 缺陷产品召回制度
    6.3 我国的食品安全规制中的政府行为
        6.3.1 我国食品安全政府规制的现状
        6.3.2 我国食品安全政府规制存在的问题
第7章 食品安全的利益相关者博弈分析
    7.1 食品安全博弈中的行为主体归类
        7.1.1 食品生产者之间的博弈分析
        7.1.2 食品生产者与食品消费者之间的博弈分析
        7.1.3 食品生产者与食品经营者之间的博弈分析
        7.1.4 食品生产者与监管机构之间的博弈分析
        7.1.5 多重委托——代理视角下整个食品行业道德风险的形成
    7.2 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博弈分析
        7.2.1 公司与农户之间的博弈
        7.2.2 食品生产企业之间的博弈
        7.2.3 食品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博弈
        7.2.4 食品生产企业和监管者之间的博弈
        7.2.5 监管人员与监管主管部门之间的博弈
        7.2.6 政府部门与消费者之间的博弈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食品安全利益相关者信用制度的效率缺失
    8.1 利益相关者信用制度效率缺失分析
        8.1.1 生产者效率缺失分析
        8.1.2 消费者效率缺失分析
        8.1.3 监管者效率缺失分析
        8.1.4 利益相关者信用体系运营模式效率缺失分析
    8.2 利益相关者信用制度的效率目标
    8.3 利益相关者信用制度的完善
        8.3.1 生产者效率缺失解决
        8.3.2 消费者效率缺失解决
        8.3.3 监管效率缺失解决
第9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
    9.1 食品生产加工链条上存在着多重的利益相关者
    9.2 企业社会责任培育应当努力实现政府、食品企业、消费者三位一体
    9.3 现行《消法》制度缺陷及人口变量对消费者行为选择有着显着影响
    9.4 食品安全规制的成本收益决定着政府行为选择
    9.5 食品安全市场的均衡状态是所有利益相关者不断博弈的结果
    9.6 食品安全利益相关者信用制度改善将提高整个食品市场监管效率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件

四、对安全食品生产的几点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利益相关者的食品安全治理研究 ——以长沙市餐饮行业食品安全为例[D]. 朱欢.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2]消费者绿色食品购买意愿的影响机制 ——基于武汉市消费者的调查研究[D]. 杨晶. 青岛大学, 2020(02)
  • [3]新《上海市食品安全条例》居民认知研究[D]. 肖嫦.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2)
  • [4]消费者产品认知对认证农产品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D]. 王晓雅. 新疆财经大学, 2019(01)
  • [5]食品安全零风险意愿实证研究[D]. 崔文飞. 天津科技大学, 2019(07)
  • [6]系统理论视角下高校安全教育体系研究[D]. 詹伟峰. 厦门大学, 2018(12)
  • [7]我国食品安全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D]. 韩丙华.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8)
  • [8]基于消费者视角的食品安全规制效应研究 ——以猪肉的抗生素问题为例[D]. 何凌霄. 浙江大学, 2018(01)
  • [9]消费者对奶制品食品安全支付意愿的实证研究 ——以杭州市为例[D]. 杨旭. 浙江财经大学, 2017(06)
  • [10]食品安全利益相关者行为及规制的经济学分析[D]. 张璐. 陕西师范大学, 2013(07)

标签:;  ;  ;  ;  ;  

关于食品安全生产的几点建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