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转换与文化认同:中国节日文化中的人

角色转换与文化认同:中国节日文化中的人

一、角色转换与文化认同——中国节日文化中的人(论文文献综述)

李晓宁[1](2020)在《交流与认同:北京市丰台区方庄小区居民关系的民俗学研究》文中提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近郊兴建了大量的高层商品楼小区,众多居民从内城迁往城郊的商品楼住宅区。这些新兴城市社区是居民交流关系生成的重要文化空间,本文以北京的方庄小区为个案,采用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的方法,收集生动的个人叙事,主要从日常交流实践的视角探究社区居民的居住关系。地处南二环与南三环之间的方庄小区是北京市政府于1984年正式批准开发建设的高层集合住宅小区。1992年全部完工的方庄是当时北京市规模最大的住宅区,也是北京市最早对个人和外籍人士销售商品房的住宅区。它所代表的是在各个城市周边开始发生的城市居民与郊区农民集聚于同一社区的新型居住关系。方庄小区是由原地的农民、个人置业者、带有企业和单位分配住房政策性质的集团购房者所共同组成,这种居住关系的生成,意味着全体居民将要经历一个社区认同与文化融合的公共文化实践的过程。居民的共同体意识并不是像原来所在村落那样成为一种绝对的需要,不同的年龄群体或者性别群体会根据不同的需求构成各自的日常交流方式。在社区公共生活秩序的建构中,不同的交往行为具有不同的意义。本文设置了几个基本问题来进行研究:家庭生活需求的满足中居民的日常交流实践,个人娱乐需求满足中居民的日常交流实践,服务性的社区公益活动的参与和社区认同,基于社区生活的文艺创作对于社区认同的作用。从家庭层面来看,家庭的日常生活虽然不依赖但也不能完全离开居住社区。从个人层面来看,拥有不同的业余爱好与修养背景的居民结成形式多样的趣缘群体。参与个人喜爱的兴趣团体成为个人融入社区的重要方式。此外,社区新型居住关系的建构离不开居民自觉自愿进入公共领域从事公益活动,做出各种实际的奉献。居民自发创作关于社区生活的文艺作品包含居民的真实感受与想象,这些文艺作品激发了人们关于社区的想象,从而增进了对社区的认同。城市社区居民进行着形式多样的日常交流实践,这些交流既满足着家庭生活的需求,也满足着个人娱乐休闲的需要。居民在社区公益活动参与中获得个人成就感与社区认同感,活动参与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社区生活催生人们的文艺创作,这些包含真实与想象的创作促进对社区共同体的想象,从而达成认同。不管个人生活还是家庭生活都无法脱离社区,基于不同需求的交流实践构成对社区共同体的认同。虽然方庄小区具有特殊性,居民构成关系呈现多元特征,因其成立时间较早,人们经历了比较充分的社区公共生活秩序以及文化建构的过程,积累了丰富经验,值得我们去研究。我们注意到家庭在社区日常交流中的重要作用,也注意到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在未来城市社区的发展过程中,民俗学以城市居民小区为单元进行研究是可靠且具有操作性的一种方法。从文化交往的意义,关注居民如何积极建立互动合作和相互服务的关系,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传统的居住关系在蜕变为一种新型居住关系过程中,仍然保留了传统生活文化的核心价值和基本精神。如何通过交流实现认同是本文的核心问题,将个案置于整个中国城市发展中,民俗学应该关心人们的文化需求以及他们如何创造自己满意的生活,他们不断提出新需求从而建立了当前灵活多样的合作形式与日常生活交流方式。

萧放,贺少雅[2](2020)在《仪式节庆类非遗保护的经验、问题与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总结了十几年来中国传统节日类非遗保护的主要经验,包括国家力量的主导推动、多元主体的社会参与、学术研究的智力支持和非遗资源化的探索发展,并指出节日文化生态弱化、节日文化知识代际传承渠道受阻、节日文化传承主体动力不足等问题,建议当前应该推动构建政府主导下的非遗传承共同体,结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更新和再造节日文化体系,推动建立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相结合的现代传承方式,探索以服务和改善民生为目标的保护模式。

陈宛妮[3](2020)在《山西长子鼓书女性艺人群体研究》文中认为长子鼓书是山西长治地区民间说唱曲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女性艺人以精湛的技巧、庞大的数量成为长子鼓书的代表群体,并带动鼓书市场保持鲜活的生命力。但是她们长期以来在说书行业中被边缘化,未受到足够重视,所以有必要研究女性艺人群体的生成与话语表述。文章结合实地调查分析了鼓书女艺人在择业观念、学艺过程、舞台表演、婚姻家庭等方面的建构与呈现,以女性的视角对长子鼓书做更全面深刻的认识,讨论以女性为主的艺人性别构成对长子鼓书发展模式产生的影响,以及民间艺术对女艺人的反向影响。文章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阐述了研究目的与意义、梳理了关于说唱曲艺、长子鼓书、性别与社会性别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总结研究所运用到的方法与资料来源。第一章从文化生态环境的角度概述了长子鼓书的发展,并探讨了鼓书市场繁荣的成因。第二章论述了女性艺人群体生成的过程,根据经济与血缘、地缘的关系解释了女性艺人数量庞大的原因。第三章对女艺人群体的从业和婚恋进行了详细阐述,分别从学艺经历、出师登台的阶段了解女性艺人这个群体,并分析了其职业对婚恋观的影响。第四章从鼓书书词方面讨论女艺人对鼓书文本女性形象塑造的引导,以及自我性别意识的放大。第五章总结了以女艺人为主的鼓书说唱的表演场合,并论述鼓书表演场景中女艺人与社会礼俗活动的互动。

陈凌[4](2020)在《个人意识、自我认同与日常生活再造 ——广告生产的社会过程(1978-2018)》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日常生活”为主线考察了改革开放40年,广告生产融入社会进程的历史过程,并重点关注这一过程中,个人如何参与到广告生产的生活实践,以及个人意识生成与自我认同的影响问题。在此强调提出,本文研究的广告生产主要指商业广告,公益广告不在本次研究讨论范围之内。之所以,选择“日常生活”作为考察广告史的线索,是因为既有研究常将广告作为社会生活影响的外部因素,对广告生产如何进入日常生活内部机理关注不足,对个人参与广告生产的社会实践过程关注比较有限。“日常生活批判”是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延伸。列斐伏尔认为,在西方资本主义“消费受控制的社会”语境下,日常生活已经沦为一种被规划的对象物,其中市场化与广告的力量尤为重要。广告理论家尤恩·斯图尔特(Stuart Ewen)的研究进一步推进此观点,并提出作为“社会生产的广告”概念。本文尝试以“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研究改革开放40年广告生产再造日常生活的社会过程史。本文认为中国广告业40年发展及其社会过程史,与西方消费社会语境并不完全相同,如何理解这一“不同”,并重估它与广告生产的社会过程的关联,是本文要回答的核心问题。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广告业首先是国家推动,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的自上而下进入日常生活的过程,同时也是自下而上的意义博弈过程。加入WTO之后,随着全球化、市场化影响加剧,广告生产与日常生活的博弈关系逐渐打破,广告生产的“日常生活”逐渐成为个人实践的重要场域,并深刻影响个人意识和自我认同的形成。重新叙述这一过程,也是重新理解改革开放40年广告发展史的理论尝试。绪论部分将广告生产再造日常生活并抵达个人实践的过程建构为本文的理论框架。与主流研究以市场营销学和广告心理学为理论视角不同,本文以社会过程论为出发点,关注的是个人参与广告生产实践的意识生成与认同影响过程。这是绪论部分的理论逻辑和研究设想。第二章主要研究商业广告生产复归日常生活的时期(1978年一 1991年)。这一阶段,广告生产经历了由生产资料型广告向生活资料型广告为主的转向过程,与此同时,个人参与广告生产的日常实践过程也伴随集体价值向个人意识形成的转变过程。第三章主要研究广告生产再造闲暇与工作“新关系”的日常过程(1992年一2001年)。这一阶段,随着社会结构转型,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深化,个人开始积极参与到广告生产的各类型闲暇生活实践中,个人开始认同广告生产的价值体系。第四章主要研究日常生活全面广告化,打造“生活方式”的社会过程(2002年—2009年)。加入WTO后,随着全球化和消费主义进一步影响,广告生产参与到媒体空间、城市空间的建构中,广告生产将日常生活具象为“生活方式”,这一过程个人参与广告生产的生活实践的程度加深,自我认同的反身性进一步显现。第五章研究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及其个人主义文化(2010年—2018年)。广告生产的智能化、计算化、精准化,使个人逐渐退缩到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中,自我认同的反身性进一步加剧,第五章的结论与第二、三章的研究形成对话关系。第六章对全文研究进行理论总结,并对这段历史考察提出反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广告生产再造生活实践,影响个人意识与自我认同的过程,既有融入全球化进程的趋同,也有自身实践的差异。理解异、同问题的过程,是重新理解改革开放40年广告史的补充视角。本文提出三点主要结论:首先,以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搭建广告史的研究框架,补充了广告史研究的理论视角。其次,对不同时期个人参与广告生产实践的研究发现,80年代广告与日常生活互为建构的过程,对40年广告史研究的重要价值应得到重视。最后,文本将认同困境放置到全球化与现代性语境下探讨,是广告生产在全球化进程与中国语境下展开对话的尝试,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广告理论建设的新路径。

曹英才[5](2020)在《舟曲藏族服饰文化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从文化整体视角对舟曲藏族传统服饰文化进行了个案研究,从服饰发生的生态环境、历史发展、社会背景、生产方式等方面作了综合研究,其目的在于探析对特定地域环境的服饰风格与地域环境、历史文化、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因素之间的密切关联,它们之间具有紧密相连的层次关系。由于舟曲藏族生活在特定地域空间内,在长期社会历史、生产方式、生活习俗中,创造出与舟曲地域相适应的服饰着装。在特定地域空间内,受众多文化因素和影响是服饰产生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服饰文化形成发展的重要环境和传承场域。而这些基础为服饰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生产环境。由此特定地域空间和人群及环境共同构成了一套本土地域特色的服饰文化生态系统。在这种文化空间视阈下,舟曲藏族服饰文化作为藏族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少数民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重要遗产。其类型丰富,风格独特,总体构成了自成体系的艺术格局。由于居住环境和生产方式相对封闭落后,居于这种环境氛围下,总体服饰文化保留相对完整。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各种文化不断被涌入,潜移默化地对服饰生产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过去传统服饰逐渐都已失传,而现代大众化服饰占领主导趋势,基于这种社会语境下,研究本地域服饰文化具有迫切而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个民族的传统服饰兼具物质和精神双重属性,即体现该民族物质文明的发展水平和精神文化的外显展示。同样它在特定的地域环境中,经过社会历史的不同发展中,形成了舟曲藏族特有的文化形态。而这种文化形态不仅包涵了舟曲藏族的语言形态和居住形式及民俗习俗,保留了传统的服饰文化基因。服饰文化内涵在装束质料、工艺、构造、色泽、审美、纹样等方面得到了体现,从而使舟曲藏族历史渊源、着装习俗、装束风格、制作工艺、色彩配置及审美理念均方面得以表达,使服饰文化在各自的生产生活和地域空间里,形成为地域性传承延续的活态文化。它在发展过程中,过去在封闭的生活环境、落后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下,将舟曲藏族传统服饰原汁原味地生存和保留下来。舟曲藏族文化的形成、发展、传承等各方面受到所在地域历史社会和自然环境及生产生活等的影响。而特定地域历史、社会文化、自然条件、宗教习俗等多种因素,是舟曲藏族着装产生的基本条件,也是服饰文化形成的重要环境和传承场域。这些基础因素为舟曲藏族服饰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生产环境。在服饰穿戴习俗上体现其深刻的地域特性,舟曲着装生根于传统的自然村落和民间生产生活,同样在舟曲藏族同一地域文化圈内,不同的服饰风格和艺术审美自成体系,从中透视出不同的艺术内涵和色彩审美及文化象征。这些文化内涵完整地表达其所蕴涵的文化内核和艺术理念。服饰在重要的人生礼仪中扮演其至关重要的角色。基于这种文化语境,服饰不仅仅是满足物质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需求,更是人类文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在舟曲藏族社会生产和民间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和文化象征。本文选择舟曲藏族传统自然村落为田野点,通过舟曲藏族民间考察和实地调研及访谈相结合基础上,对舟曲藏族服饰发生的社会历史、生态环境、传统技艺、民间习俗、装束惯习、文化变迁等方面做了全面深入的总结阐述。其一,从舟曲藏族源流和地域分布格局方面进行了详细总结;其二,从舟曲藏族服饰的传统纺织(纺织、制作、染色)、制作技艺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其三,对舟曲藏族服饰依存的生态环境和文化变迁方面做了分析论述;其四,对舟曲藏族传统服饰风格类型、形制要素、构造特质方面做了详细总结;其五,从舟曲藏族传统服饰蕴涵的民俗特性、禁忌事项、文化载体方面进行了全面论述;其六,从舟曲藏族传统服饰的形态美学、艺术特质、审美意蕴方面做了详细分析;其七,对舟曲藏族传统服饰符号、文化寓意、语义特性方面做了详细阐述;其八,对舟曲藏族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社会角色、文化认同方面进行了探讨;其九,对舟曲传统服饰的生存现状、社会语境、保护空间等方面做了全面论述。从文化人类学角度而言,舟曲藏族服饰文化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均与舟曲藏族所生存的环境、生活、宗教、思维方式及价值等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服饰生产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时代环境均不断在发生变迁,促使传统服饰的生存空间逐渐缩小,传统服饰文化面临消失或失传的尴尬境地。当下如何传承和保护服饰成为目前面临的严峻问题。随时代不断发生变迁,与此服饰文化同样发生了变化,基于这种社会文化语境下,探讨传统藏族服饰文化适应现代社会生存空间的解决路径。在传统服饰文化在现代发展中求生存,营造让服饰文化永续生存的文化空间。而本文研究能够对舟曲藏族文化保护有所借鉴或启发意义,让舟曲藏族民众意识到传统藏族服饰所承载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更让本土民众意识到传统藏族服饰在当下社会语境中的生存境遇,更多地为传统藏族服饰生存、发展及延续。本文研究和探讨,为整个藏族传统服饰文化及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保护、传承等方面提供相应的参考思路。

夏勉[6](2020)在《新时代公共图书馆传统节日文化传承创新研究 ——以湖南图书馆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2017年1月2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其中提出要“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特定的文化内涵在传统文化的庞大体系中熠熠生辉。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阵地,传承创新传统节日文化,实现传统节日文化与新时代的“同频共振”,是其职业使命和责任担当,是新时代对文化事业的要求,也是公共图书馆自身现代化转型的必然选择。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为绪论。第二章,新时代公共图书馆传统节日文化传承创新概述。对新时代、公共图书馆及其概念和职能进行了界定;阐述了新时代公共图书馆传统节日文化传承创新的独特优势;论述了公共图书馆传统节日文化传承创新的意义。第三章,是对湖南图书馆传统节日文化传承创新的现状调查。实地调研湖南图书馆主要传统节日文化传承创新的现状,总结已经取得的成绩,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对原因进行了分析。第四章,新时代公共图书馆传统节日文化传承创新的对策。提出了新时代公共图书馆传统节日文化传承创新的对策,包括坚持的基本原则、需深化的内容和拓展传承创新的途径。

李安琪[7](2020)在《音乐剧《宫灯》的传统文化重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传统文化重构对当前的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驱动意义,它借助国家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在不断借鉴和探索外来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利用不同的形式手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沃土上植根文化自信并将传统文化不断传承、发展,在树立和坚守正确传统文化价值观的道路上夯实前行。近年来,传统文化重构在不同艺术表现形式上产生了极大的文艺理论价值,尤其在对习近平文艺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和挖掘之后发现,文艺本质论、文艺功能论、文艺创作论、文艺发展论、文艺政策论等理论研究都在朝着坚持为人民服务、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清水活源、努力培养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为现实要求,为了促使传统文化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传统文化有必要和迫切需要进行重构。音乐剧《宫灯》正是在这一概念下应运而生,《宫灯》以音乐剧的艺术形式展开对传统文化的重构实践,意在探索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推广普及,为音乐剧创作的质本性、功能性、创新性、发展性、文化性、传播性等特性进行实践方面的具体挖掘,企图用音乐剧形式激活传统文化,同时为其本土化、民族化、时代化发展提供地方经验,用传统文化丰富的精神内涵与实际内容充实音乐剧的创作,对音乐剧这一舶来艺术形式在中国的定位、特殊发展方向,及其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对文化重构的意义与价值进行分析;为当代观众树立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

陈俊丽[8](2019)在《弥渡县福长村彝族腊罗人操兵节中的仪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操兵节,是云南省弥渡县红岩镇福长村彝族腊罗人的一个传统节日,彝语为“阿独敲”,意为大王操练士兵。目前操兵节在其他腊罗人聚居地已失传,仅福长村还得以保留,使其具有了彝族文化的唯一性和独特性。在社会急剧变迁的背景下,操兵节已被打造为地方文化品牌,成为红岩镇对外宣传的名片,吸引了越来越多外界人士的关注。操兵节文化内涵最集中的体现是其仪式活动。可以说,操兵节仪式已不仅仅是彝族腊罗人亚族群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更彰显着当地腊罗人独特的认知体系和宗教观念的精神内核。因此,通过田野调查,对操兵节的生存环境——福长村腊罗人的社会、文化进行考察,梳理操兵节的起源传说及组织形式,详细记录操兵节仪式活动的全过程,并从仪式活动中的宗教信仰、象征符号及其意义和文化功能几个方面,对操兵节仪式进行深入解读,无疑是有意义的。总体上看,操兵节的仪式所体现的是腊罗人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佛教密宗信仰多元共生的信仰体系,而福长村腊罗人的观音崇拜则是早期密宗传入大理地区时的梵僧观音,操兵节中的仪式和传说也深受南诏对密宗全民信仰的主流文化影响。操兵节仪式中的象征符号被腊罗人赋予了独特意义,是腊罗人社会公认的价值认知体系的展现。操兵节仪式中存在对性别群体的二元划分,但这种二元结构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在维系社会团结和稳定的基础上灵活变动的一种动态的二元划分。在全球化和现代化浪潮之下,操兵节也在发生着深刻变迁,操兵节仪式中的族群认同发生了转变,在与当地汉族长期的交往、互动之中,随着信仰意识的淡化,人们的族群认同由血缘认同转为地缘认同,且在地方权力的干预之下,区域共同体的形成,这使得汉族被接纳进入彝族腊罗人的传统信仰体系中来。随着社会急剧变迁,操兵节仪式的主要功能已不再是为部族战争服务,其功能更多的表现在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增强族群认同和凝聚力、满足个体欢娱体验方面。

常瑞[9](2019)在《韩国祥明中学汉语常规课与课后课教学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韩国参与CPIK(Chinese Program In Korea)项目的学校中,初中汉语课程通常主要有常规课和课后课两种形式。常规课的教学模式是中韩两国教师协同教学,汉语课后课的主要上课模式是中国志愿者独立教学。大部分中国志愿者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同时适应协同教学和独立教学两种模式。鉴于此,论文以协同教学和志愿者独立教学两种教学模式为对象进行研究,基于笔者在韩国CPIK项目中的汉语教学实践,以所在学校首尔祥明中学为例,结合该学校汉语常规课协同教学与课后课独立教学的课堂情况,综合分析两种教学模式的优势和不足,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为以后的志愿者参与教学提供参考,也为国内汉语教学提供借鉴。同时,论文强调了中国教师在两种教学模式中担任的角色不同,在协同教学模式中辅助教学,在独立教学模式中主导课堂,对如何良好适应这两种角色提出了具体的建议。论文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对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对象与内容、研究理论与方法、国内外研究综述进行说明;第二章以祥明中学为例,介绍韩国初中汉语常规课协同教学和课后课独立教学模式的基本情况,内容包括课程设计、教材使用、课堂教学、测试评估等方面,并分析归纳出常规课和课后课的特点;第三章对典型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汉语常规课协同教学和课后课独立教学的优势和不足,展示适合祥明中学的教学示例;第四章根据两种教学模式的特点和优缺点,提出针对两种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建议;最后为结语部分,对论文内容进行总结和概括,为后续研究提出方向。

王煊予[10](2019)在《中国节日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面对文化强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呼唤,中国越来越把文化建设放在了重要位置,特别是富含中华传统美德、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涵的文化资源越来越受到国家重视。以中国节日文化为载体的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到五四青年节、建军节、国庆节、教师节等现代节日,既有纪念类的,也有励志警示类的,这些节日经过世代相传与历史发展的沉甸,伴随着伟大的祖国从历史中缓缓走来,蕴含了中华民族的思想精髓和文化血脉,具有无可替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和“魂”。在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下,将中国节日文化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目的是使中国节日文化的政治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等得以体现出来,为丰富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建立大学生文化自信等提供重要资源和宝贵价值,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认真考量与研究的课题。通过挖掘中国节日文化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中国节日文化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探索提高中国节日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路径,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和模式得到丰富,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为更好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帮助,同时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二、角色转换与文化认同——中国节日文化中的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角色转换与文化认同——中国节日文化中的人(论文提纲范文)

(1)交流与认同:北京市丰台区方庄小区居民关系的民俗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论文的结构
    五、资料的来源
    六、创新点
第一章 北京城郊不同的居住关系
    第一节 北京内城居住关系
        一、北京城市空间格局
        二、胡同里的四合院和大杂院
        三、邻里之间的生活互助
        四、邻里之间的信仰结社
    第二节 近郊菜农村落
        一、近郊农村
        二、作为生产共同体的村落:蔬菜种植
        三、作为生活共同体的村落
    第三节 北京住宅:从平房到高楼
    小结
第二章 从蒲黄榆到方庄小区
    第一节 搬迁上楼:村落共同体的解体
    第二节 北京首个商品楼住宅区
        一、方庄地区的建立
        二、方庄地区的居民组成
        三、空间资本化与城市居住空间的高楼化
    小结
第三章 小区中家庭之间的交流
    第一节 以舞为媒:“越跳越熟,越跳越亲”
        一、舞队之中
        二、舞场之外
    第二节 共享养娃与家长社交:“快乐小陶子”公益绘本读书会
        一、扎根社区的亲子阅读
        二、社区之内的居民交流实践
        三、走出社区的儿童集体活动
    小结
第四章 休闲模式与社区认同
    第一节 方庄民间艺术馆
        一、从地下群租房到方庄民间艺术馆
        二、串珠手工艺术班
    第二节 美娘合唱团
    第三节 书画协会
        一、“这是我的另一个家”
        二、以书画结友
    第四节 围圈踢毽
        一、作为传统体育运动的踢毽
        二、结伴踢毽
    第五节 社区邻里节
    小结
第五章 作为公共服务的社区参与
    第一节 寻找地方历史、手绘方庄地图
        一、寻找“蒲黄榆”的由来
        二、手绘方庄地图
    第二节 “十姐妹”志愿环保服务队
    第三节 治安巡逻队
    第四节 八老议政团
    第五节 “掌上四合院”
        一、掌上四合院
        二、从网络社群到面对面交流
    小结
第六章 社区的想象与建构
    第一节 作为心理认同的集体想象
    第二节 “想象的共同体”:社区生成的重要方式
        一、社区小报《方庄生活》
        二、网络互动
        三、参与和旁观:个人叙事的社区活动
    第三节 社区的真实与想象:围绕社区生活的文艺创作
        一、文字书写:现代社区的重要认同方式
        二、观看与记录:方庄的光影记录
        三、歌唱“我们的社区”
        四、画中“方庄”
    小结
结语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仪式节庆类非遗保护的经验、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仪式节庆类非遗保护的主要经验
    (一)国家与地方政府部门的主导推动
    (二)多元主体合作共建的社会参与
    (三)经世致用传统下的学术智力支持
    (四)节日遗产资源化的探索和创新
二、仪式节庆类非遗保护与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一)节日文化生态弱化
    (二)节日知识的代际传承困境
    (三)非遗保护管理机制尚需完善
    (四)节日文化保护不当和利用不足
三、仪式节庆类非遗传承与保护的对策与建议
    (一)构建政府主导下的非遗传承共同体
    (二)结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更新和再造节日文化体系
    (三)推动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相结合的现代传承方式
    (四)探索以服务和改善民生为目标的保护模式

(3)山西长子鼓书女性艺人群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选题目的与意义
    2 国内外研究动态
    3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4 对本文使用概念的说明
第一章 长子鼓书的文化生态
    1.1 特殊的地理环境
    1.2 长子鼓书的发展历程
    1.3 鼓书市场的繁荣及成因
第二章 女性艺人的群体生成
    2.1 女性艺人的出现
    2.2 长子鼓书的团体类型
    2.3 同乡同业的发展模式
第三章 女性艺人的技艺习得与婚姻家庭
    3.1 学艺与女性艺人的职业养成
    3.2 演艺与女性艺人的表演创造
    3.3 家庭与女性艺人的择偶观
第四章 书词的形象塑造与性别话语
    4.1 书词的类型
    4.2 代际关系故事
    4.3 婚姻家庭故事
第五章 女艺人的社会礼俗展演
    5.1 女艺人的表演场合
    5.2 西河底村“龙王爷生辰”
    5.3 杨家岭村“父母周年”纪念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田野日志
附录2 访谈资料
附录3 鼓书文本
附录4 长子县部分鼓书说唱团团体信息统计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4)个人意识、自我认同与日常生活再造 ——广告生产的社会过程(1978-2018)(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思考缘起、概念界定及逻辑起点
        一、思考缘起
        二、逻辑起点与概念界定
    第二节 问题提出与文献综述
        一、问题提出
        二、相关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对既有成果的分析与本文研究的关系
    第三节 研究框架和方法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内容、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研究的创新之处
        三、研究的不足
第二章 从集体价值到个人意识: 广告生产复归日常生活(1979-1991)
    第一节 重启与转型期的集体价值取向(1979-1983)
        一、政治主导或意义互构: 由《人民日报》的一条广告说起
        二、集体价值取向: 《光明日报》的广告生产(1979-1983)
    第二节 广告生产的生活“新叙事”(1983-1991)
        一、家居生活新想象: 松下电器橱窗广告
        二、流行文化新表达: “燕舞之歌”广告
        三、儿童日常新游戏: 变形金刚的软性广告
    第三节 博弈·徘徊·参与: 个人意识在广告实践中复苏
        一、“家居生活”与广告实践: 博弈协商的现代生活认同
        二、自我价值表达的广告实践: 社群分享与青年认同
        三、偶像崇拜与儿童广告实践: 现代工业与文化认同
    小结
第三章 建构工作-闲暇新关系: 广告生产的生活情境(1992-2001)
    第一节 广告生产与闲暇生活价值
        一、家庭空间市场化: 顺德碧桂园广告项目
        二、闲暇与“美好生活”: 宝洁的中国调查与洗发水广告
        三、整合统一的劳动者日常: “逆流而上”的大宝广告
        四、闲暇与购物关联的“生活想象”: 家乐福的陈列式广告
    第二节 在广告情境中“生活”: 角色、消费实践与认同
        一、角色转换与等级认同: 个人参与碧桂园广告生产的实践过程
        二、能动消费与互构的“生活”认同: 个人参与宝洁广告生产实践
        三、平民认同: 个人参与大宝广告生产的实践动机
        四、现代购物体验的“生活”认同: 个人参与家乐福广告生产实践
    第三节 再思考: 作为“工作-闲暇”分割的广告生产
        一、虚假补偿: 被广告生产分割的孤立“闲暇”
        二、大宝“逆流”: 试图构建“工作-闲暇”统一的日常情境
    小结
第四章 重塑“生活方式”: 日常生活的广告化(2002-2009)
    第一节 打造“生活方式”: 日常生活的广告化过程
        一、休闲生活的广告效果: “不打广告”的星巴克及广告生产
        二、媒体时、空型塑生活圈广告地图: 分众传媒的广告生产
        三、城乡差异与老年生活广告化: 脑白金的“十差广告”奇迹
    第二节 广告化生活实践: 消费者到“生活者”认同
        一、“生活者”的自我表演: 广告化的个人“闲暇”
        二、“生活者”的生活圈广告实践: 延长的时效与分化的认同
        三、城乡关系与子女广告实践: 家庭新关系与情感认同
    第三节 再思考: “生活方式”作为“生活者”认同来源
        一、空间、技术与家庭情感的广告化:“生活方式”的实践性
        二、“生活方式”: 解体与重构的“生活者”认同的框架
    小结
第五章 广告生产再造“个人化”生活(2010-2018)
    第一节 广告生产再造的“个人化日常”
        一、“狂欢节”与幸福“日常”: 十年“双11”广告项目(2009-2018)
        二、“我”的困境“日常”: “11度青春”广告生产项目
        三、温情的“日常”: 《爸爸去哪儿》中的内容化广告生产
    第二节 个人参与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实践
        一、“抢红包”与“分享”: 个人时间的“主题化”狂欢实践
        二、制造话题与强制返场: 以广告生产的个人“日常”引导实践
    第三节 再思考: 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与意识危机
        一、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与抽象的自我意识
        二、个人意识危机: 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政治
    小结
第六章 认同困境: 对广告生产再造日常生活的反思
    第一节 广告化日常与自我认同困境
        一、不同历史时期的广告生产与日常实践
        二、自我认同困境的不同内涵与价值对话
    第二节 反思: “趋同·差异”的认同困境来源及历史启示
        一、趋同与差异的认同困境来源
        二、对认同困境的反思及其历史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5)舟曲藏族服饰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摘要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学术史梳理及研究现状回顾
    三、整体研究设计
    四、相关概念及界定
    五、研究视角
    六、研究的重难点
    七、研究尝试点
    八、相关运用材料
第一章 舟曲藏族源流及区域分布格局
    第一节 舟曲藏族县域情况及相关概述
        一、区域概况
        二、行政区划
        三、人口分布
        四、气候类型
        五、自然资源
    第二节 舟曲藏族社会历史及部落分布情况
        一、建制沿革
        二、地方部落
    第三节 舟曲藏族地域民俗及文化形态
        一、人文景观
        二、民俗风情
        三、宗教文化
    小结
第二章 舟曲藏族服饰制作要素及传统技艺
    第一节 舟曲藏族传统服饰纺织技艺
        一、传统纺织原料
        二、传统纺织工具
    第二节 舟曲藏族传统服饰织作技艺
        一、纺线
        二、缠线
        三、煮线
        四、洗捶
        五、理线
        六、织作
        七、银饰加工
        八、传统手工制鞋
    第三节 舟曲藏族传统服饰染色技艺
        一、传统服饰的基本颜料
        二、传统服饰的染色工艺
    小结
第三章 舟曲藏族服饰生态及文化变迁
    第一节 舟曲藏族服饰文化生态
        一、服饰艺术生态
        二、服饰艺术阐释
        三、服饰文化生态
    第二节 舟曲藏族传统服饰文化特征
        一、地域性
        二、历史性
        三、变异性
    第三节 舟曲藏族服饰生态及文化变迁
        一、服饰生态环境
        二、服饰文化变迁
    小结
第四章 舟曲藏族服饰形制要素及造型风格
    第一节 舟曲藏族服饰形制要素
        一、坪定型服饰着装要素
        二、江盘型服饰着装要素
        三、插岗型服饰着装要素
        四、八楞型服饰着装要素
        五、大年型服饰着装要素
        六、博峪型服饰着装要素
        七、共同佩戴的着装衣(饰)物
    第二节 舟曲藏族传统服饰风格类型
        一、坪定型传统服饰形制
        二、江盘型传统服饰形制
        三、插岗型传统服饰形制
        四、八楞型传统服饰形制
        五、大年型传统服饰形制
        六、博峪型传统服饰形制
    第三节 舟曲藏族传统服饰构造特质
        一、上衣下裤式构造类型
        二、上袍下裤式构造类型
        三、衣裙下裤式构造类型
    小结
第五章 舟曲藏族服饰民俗惯制及礼仪蕴涵
    第一节 舟曲藏族传统服饰文化的民俗特性
        一、服饰民俗历史性
        二、服饰民俗地域性
        三、服饰民俗自觉性
        四、服饰民俗变异性
        五、服饰民俗传承性
    第二节 舟曲藏族传统服饰文化的禁忌事项
        一、服饰日常禁忌
        二、服饰节日禁忌
        三、服饰礼仪禁忌
        四、服饰色彩禁忌
        五、服饰身份禁忌
    第三节 舟曲藏族传统服饰文化的仪礼蕴涵
        一、诞生礼时期的服饰
        二、成年礼时期的服饰
        三、嫁娶礼时期的服饰
        四、丧葬礼时期的服饰
    小结
第六章 舟曲藏族服饰审美形态及美学探析
    第一节 舟曲藏族服饰造型呈现的形态美学
        一、服饰形式美特质
        二、服饰自然美特质
        三、服饰艺术美特质
    第二节 舟曲藏族服饰文化的艺术蕴含
        一、服饰形态蕴含的特色美
        二、服饰构图折射的和谐美
        三、服饰生态显现的自然美
    第三节 舟曲藏族服饰文化折射的审美意蕴
        一、式样独具的实用美感与造型美感
        二、多彩丰富的意境情趣与图纹美蕴
        三、视觉多样的审美意境与色彩情趣
    小结
第七章 舟曲藏族服饰着装符号表现及象征意义
    第一节 舟曲藏族传统服饰的符号表现
        一、服饰图像性符号表现
        二、服饰指示性符号表现
        三、服饰象征性符号表现
    第二节 舟曲藏族服饰文化符号寓意
        一、服饰符号语义形成的基本要素
        二、服饰符号的象征表达
        三、服饰符号的文化意义
    第三节 舟曲藏族传统服饰审美符号及语义特性
        一、传统服饰的审美符号表达
        二、传统服饰的形态符号表达
        三、传统服饰的情感符号表达
    小结
第八章 舟曲藏族服饰文化意蕴及深层透视
    第一节 舟曲藏族传统服饰文化蕴涵透视
        一、传统服饰的族徽文化特质
        二、传统服饰的身份文化特质
        三、传统服饰的礼俗文化特质
        四、传统服饰的祈福文化特质
    第二节 舟曲藏族传统服饰社会功能阐释
        一、传统服饰的社会角色涵义
        二、传统服饰的社会角色功能及表现意义
        三、传统服饰的社会角色特质
    第三节 舟曲藏族服饰认同及文化表达
        一、传统服饰与地域内部认同
        二、不同服饰与地域之间的互动认同
        三、人类学视阈下服饰符号及地域文化表达
    小结
第九章 舟曲藏族服饰承接空间及延续路径
    第一节 舟曲藏族服饰生存现状及社会境遇
        一、传统服饰当下面临的窘境
        二、服饰文化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三、服饰文化受地域环境的因素
    第二节 舟曲藏族服饰保护路径及传承措施
        一、服饰保护与传承现状
        二、服饰保护与传承路径
    第三节 舟曲藏族传统服饰传承及保护空间
        一、传统服饰文化空间及生存现状
        二、传统服饰文化空间的保护形式
        三、传统服饰文化的空间再生
    小结
结论与探讨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研究生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6)新时代公共图书馆传统节日文化传承创新研究 ——以湖南图书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之处
    1.4 研究重点和难点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第2章 新时代公共图书馆传统节日文化传承创新概述
    2.1 新时代
    2.2 公共图书馆
        2.2.1 公共图书馆的概念
        2.2.2 公共图书馆的职能
    2.3 中国主要传统节日文化
        2.3.1 中国主要传统节日的定义
        2.3.2 中国主要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
        2.3.3 中国主要传统节日文化的特点
    2.4 新时代公共图书馆传统节日文化传承创新的独特优势
        2.4.1 公益服务功能齐全读者群体范围广泛
        2.4.2 组织管理机构健全专业人才队伍齐备
        2.4.3 馆藏信息资源丰富特色文献体系完整
        2.4.4 数字资源日臻完善数字阅读普及全面
    2.5 新时代公共图书馆传统节日文化传承创新的意义
        2.5.1 普及传统节日文化知识增强文化自信
        2.5.2 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
        2.5.3 发挥传统节日文化价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5.4 推动传统节日文化创新发展实现传统节日文化现代转型
第3章 新时代公共图书馆传统节日文化传承创新现状分析
    3.1 新时代公共图书馆传统节日文化传承创新现状调查
        3.1.1 问卷设计和整体架构
        3.1.2 调查方法和数据来源
        3.1.3 调查结果
    3.2 新时代公共图书馆传统节日文化传承创新取得的主要成绩
        3.2.1 形成传统节日文化活动品牌线上线下同步推广
        3.2.2 读者参与人数递增活动影响力持续扩大
        3.2.3 探索出较为完善的传统节日文化活动工作模式
        3.2.4 利用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业界共同助力文化传承
    3.3 新时代公共图书馆传统节日文化传承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3.1 存在的问题
        3.3.2 原因分析
第4章 新时代公共图书馆传统节日文化传承创新的对策
    4.1 坚持新时代公共图书馆传统节日文化传承创新基本原则
        4.1.1 坚持约定俗成原则
        4.1.2 坚持与时俱进原则
        4.1.3 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原则
        4.1.4 坚持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原则
    4.2 深化新时代公共图书馆传统节日文化传承创新的内容
        4.2.1 彰显国家至上的价值追求
        4.2.2 倡导胸怀天下的责任担当
        4.2.3 颂扬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
        4.2.4 凸显和谐团圆的整体精神
    4.3 拓展新时代公共图书馆传统节日文化传承创新的途径
        4.3.1 打造传统节日文化活动品牌
        4.3.2 彰显传统节日文化本源特色
        4.3.3 刷新传统节日文化体验方式
        4.3.4 构建传统节日文化互动平台
        4.3.5 丰富传统节日文化服务形式
        4.3.6 完善传承创新管理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7)音乐剧《宫灯》的传统文化重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缘起及意义
    二 我国原创音乐剧发展及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第一章 音乐剧《宫灯》的创作背景
    第一节 时代背景
        一 政策的倾向与扶持
        二 文化发展现象
        三 作品的社会功用
    第二节 创作主旨
        一 创作动机
        二 创作寓意
        三 创作类型
第二章 音乐剧《宫灯》的演出过程与效果影响
    第一节 音乐剧《宫灯》的演出过程
        一 筹备阶段
        二 分排阶段
        三 联排阶段
        四 彩排阶段
        五 演出阶段
    第二节 音乐剧《宫灯》的演出效果与影响
第三章 基于传统文化的创作特征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与特征
    第二节 《宫灯》的结构特征
    第三节 《宫灯》的风格特征
    第四节 《宫灯》的审美特征
第四章 文化身份认同与传统文化重构
    第一节 文化身份认同
        一 传统节日认同
        二 传统技艺认同
        三 传统思想认同
    第二节 音乐剧创作立足点:传统文化重构
        一 《宫灯》创作视角下的文化重构
    第三节 基于《宫灯》管窥我国原创音乐剧的发展方向
        一 走可持续发展路线
        二 创作本土化、民族化、时代化
        三 创作手法的适应性变革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8)弥渡县福长村彝族腊罗人操兵节中的仪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由
    (二)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三) 文献综述
        1、彝族节日相关研究
        2、仪式与象征相关研究
        3、节日中的族群认同相关研究
        4、操兵节相关研究
    (四) 理论视角
        1、深描
        2、特纳的仪式象征理论
    (五) 研究方法
        1、深入访谈
        2、参与观察
        3、比较
第一章 腊罗人社会文化考察
    一、福长村彝族腊罗人源流
    二、福长村:操兵节的生存环境
第二章 操兵节起源及文化载体
    一、操兵节起源传说
    二、仪式组织
    三、仪式场域:观音庙
第三章 操兵节的仪式过程
    一、接独子大王仪式
    二、祭六月“密枯”仪式
    三、操兵仪式
第四章 操兵节仪式的文化阐释
    一、仪式中的信仰表达
    二、仪式中的象征符号及其意义
    三、仪式中的族群认同
第五章 操兵节仪式的文化功能
    一、传承民族文化
    二、彰显民族凝聚力
    三、娱神娱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田野图片
致谢

(9)韩国祥明中学汉语常规课与课后课教学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内容
    1.3 研究理论与方法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二章 韩国祥明中学汉语常规课与课后课基本介绍
    2.1 祥明中学汉语常规课与课后课总体设计
        2.1.1 祥明中学汉语常规课教学情况
        2.1.2 祥明中学汉语课后课开设情况
    2.2 祥明中学汉语课教学内容
        2.2.1 教材《生活中国语》介绍及对教材的补充内容
        2.2.2 祥明中学汉语课后课教学内容
    2.3 祥明中学汉语课课堂教学
        2.3.1 祥明中学汉语常规课课堂教学
        2.3.2 祥明中学汉语课后课教学
    2.4 祥明中学汉语课测试评估
        2.4.1 祥明中学汉语常规课测试
        2.4.2 祥明中学汉语课后课教学测试
    2.5 祥明中学汉语常规课和课后课的特点
        2.5.1 祥明中学汉语常规课特点
        2.5.2 祥明中学汉语课后课特点
第三章 两种汉语课教学模式分析
    3.1 祥明中学汉语常规课协同教学模式分析
        3.1.1 汉语常规课协同教学的优势
        3.1.2 汉语常规课协同教学存在的问题
    3.2 祥明中学汉语课后课独立教学模式分析
        3.2.1 汉语课后课独立教学模式的优点
        3.2.2 汉语课后课独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3.3 祥明中学两种汉语课教学模式示例
        3.3.1 汉语常规课协同教学示例
        3.3.2 汉语课后课独立教学示例
第四章 可行性建议
    4.1 针对常规课协同教学模式的建议
    4.2 针对课后课独立教学模式的建议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中国节日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 中国节日和节日文化的研究
        (二) 中国节日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三、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目标
        (二) 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难点、创新之处及文章布局
        (一) 研究重难点
        (二) 创新之处
        (三) 文章布局
第一章 中国节日和节日文化概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节日
        二、节日文化
        三、中国节日文化
    第二节 中国节日的分类及依据
        一、以节日内涵分类
        二、以节日蕴含的教育内容分类
    第三节 中国节日文化的价值
        一、政治价值
        二、经济价值
        三、文化价值
第二章 中国节日文化蕴含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价值
    第一节 将中国节日文化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必要性
        一、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需要
        二、应对复杂社会环境和多元文化的需要
        三、培养新时代中国青年的需要
    第二节 中国节日文化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一、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二、世代相传的忠孝文化
        三、恒古不变的家国情怀
        四、砥砺奋进的中国信心
    第三节 中国节日文化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一、实现中国梦的政治价值
        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的文化价值
        三、适应新时代的时代价值
        四、助推人类文化交流互鉴的国际价值
第三章 中国节日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实现路径
    第一节 完善以中国节日文化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一、完善中国节日文化的理论教育内容
        二、创新以中国节日文化为主题的实践活动
        三、丰富有中国节日内涵的校园文化建设
        四、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中西节日文化
    第二节 构建以节日活动为依托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一、以节日活动构建双向互动模式
        二、以节日活动构建文化育人模式
        三、以节日活动构建实践育人模式
    第三节 加强以政府、校园、大众传媒为主导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一、加强政府对中国节日文化的保护和推广
        二、加强社会和校园对中国节日氛围的营造
        三、加强大众传媒对节日文化的正确引导
        四、加强网络阵地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角色转换与文化认同——中国节日文化中的人(论文参考文献)

  • [1]交流与认同:北京市丰台区方庄小区居民关系的民俗学研究[D]. 李晓宁. 山东大学, 2020(07)
  • [2]仪式节庆类非遗保护的经验、问题与对策[J]. 萧放,贺少雅.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0(01)
  • [3]山西长子鼓书女性艺人群体研究[D]. 陈宛妮. 山西大学, 2020(01)
  • [4]个人意识、自我认同与日常生活再造 ——广告生产的社会过程(1978-2018)[D]. 陈凌.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5]舟曲藏族服饰文化研究[D]. 曹英才. 西南民族大学, 2020(03)
  • [6]新时代公共图书馆传统节日文化传承创新研究 ——以湖南图书馆为例[D]. 夏勉. 南华大学, 2020(01)
  • [7]音乐剧《宫灯》的传统文化重构实践研究[D]. 李安琪. 郑州大学, 2020(03)
  • [8]弥渡县福长村彝族腊罗人操兵节中的仪式研究[D]. 陈俊丽. 云南大学, 2019(03)
  • [9]韩国祥明中学汉语常规课与课后课教学模式研究[D]. 常瑞. 青岛大学, 2019(02)
  • [10]中国节日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研究[D]. 王煊予. 遵义医科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角色转换与文化认同:中国节日文化中的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