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附-还原-混凝联合工艺处理含铬废水

吸附-还原-混凝联合工艺处理含铬废水

一、吸附-还原-混凝联用法处理含铬废水(论文文献综述)

叶贤升,李鑫,周旭敏,张钧鹏,吴礼滨,林琳,张丰如[1](2017)在《新型离子交换树脂处理电解铜箔废水中的Cr(Ⅵ)》文中指出工业废水治理是我国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战略的重点攻关领域。电解铜箔废水作为一种常见的工业废水,废水中含有多种重金属离子。传统的处理方法有絮凝沉降法,电解法,活性炭吸附法,膜分离法等等。但是这些方法在处理中都普遍存在着各自的狭窄性和局限性。在本研究中,应用新型离子交换树脂对电解铜箔废水中的Cr(Ⅵ)进行治理,实现了废水中Cr(Ⅵ)的零排放,并对其进行回收,实现废水治理与有价金属资源化回用的双重功效。实验结果表明:初始Cr(Ⅵ)浓度为20 mg/L左右的废水,树脂的吸附率可以保持在95%以上,树脂的饱和吸附量为1322.33 mg/kg。处理后的废水完全符合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

沈虹,徐旭,管玉江,王子波,林业星[2](2016)在《曝气铁炭内电解处理电镀废水》文中研究表明采用曝气铁炭内电解工艺处理电镀废水,探讨不同的曝气方法、Fe/C体积比、进水酸度、水力停留时间等因素对电镀废水中Cr(Ⅵ)和CN-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Cr(Ⅵ)初始质量浓度为62.013mg·L-1的电镀废水中,控制Fe/C体积比为1∶1,调节进水pH为1,选择连续曝气方式,并设定水力停留时间为100min,Cr(Ⅵ)去除率可达96.0%,处理效果最佳;2)当CN-进水质量浓度为162.361mg·L-1时,控制Fe/C体积比为1∶1,调节进水pH为4,连续曝气运行2.5h后,CN-去除率达76.3%.

王子波,林业星,孙江,潘顺龙,智文婷[3](2011)在《改性茶渣对电镀废水中Cr6+的吸附特性》文中认为研究了改性茶渣对电镀废水中Cr6+的吸附,探讨温度、pH对吸附性能的影响,并对吸附过程进行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当进水pH为7.5(25℃)时,0.4g改性茶渣处理Cr6+质量浓度为2.852mg.L-1的电镀废水35mL,吸附平衡时间为120min,Cr6+平衡吸附量为0.214mg.g-1,吸附过程符合二级动力学模型.

牛少凤[4](2006)在《ZVI还原技术用于地下水污染物的同步修复及评估预测模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零价铁(ZVI)是一种强还原剂,对于地下水污染物去除具有良好的效果。本文在试验过程中,采用化学还原法制备了微米级Pd/Fe双金属,纳米级Fe和纳米级Ni/Fe双金属等催化还原剂,通过TEM、BET-N2、XRD等表征手段对还原铁粉、纳米级、普通Pd/Fe颗粒和纳米级Pd/Fe等颗粒的形状和大小、比表面积以及纳米级Fe和纳米级Pd/Fe的晶体结构进行了测定。分别选用还原铁粉、纳米级Fe对六价铬去除率进行了系统研究;采用普通Pd/Fe双金属和纳米级Ni/Fe双金属对邻、对硝基氯苯进行了催化还原脱氯研究;然后采用纳米级Ni/Fe对六价铬和对硝基氯苯进行了同步修复研究,得出反应过程中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变化规律。考察了不同催化还原剂、钯化率、纳米级Pd/Fe投加量、反应温度、初始pH值以及反应物初始浓度等因素对处理效果和反应速率的影响。通过产物分析结合铬的氧化还原电势E-pH图研究了六价铬的去除机理,通过中间产物和最终产物分析研究了对硝基氯苯的催化还原脱氯的反应机理。最后通过地下水原位修复中试装置,结合中试实验数据和基础试验数据,建立了ZVI修复污染地下水的预测模型。 本文主要结论如下: 1.通过TEM分析得出纯还原铁粉的表面比较光滑、均匀;普通Pd/Fe表面形成了许多白色小突起,这些白色突起构成了表面催化活性位。大多数纳米级Fe和纳米级Ni/Fe颗粒的直径都在100nm以下,但有团聚现象,球状颗粒连接成树枝状。BET-N2测得还原铁粉,钯/铁(0.005%),纳米铁的比表面积分别为0.49、0.62、12.4m2/g。纳米级Fe和普通Pd/Fe的XRD谱图上都出现与Fe的110衍射(d=0.2027nm)相对应的衍射峰,而普通Pd/Fe的XRD谱图上并未出现金属Pd的衍射峰。 2.影响零价铁去除六价铬反应速率的因素有:零价铁投加量、六价铬初始浓度、反应温度和初始pH值、腐殖酸浓度、铜离子浓度、淀粉投加量等。实验结果表明较大的零价铁投加量、较高的反应温度和较低的初始pH值有利于六价铬的去除反应。腐殖酸浓度、铜离子浓度和淀粉投加量则存在一个合适的浓度范围使六价铬的去除反应速率最快。Cr(Ⅵ)去除的表观动力学常数与铁粉的投加量、比表面积呈线性递增关系;随着初始pH值的升高而减缓。

陈炳猛[5](2000)在《吸附-还原-混凝联用法处理含铬废水》文中指出提出用铁屑和炉渣混合处理低浓度含铬废水的新方法 .对于 1 0 0 m L Cr( )浓度为 62 .6mg.L-1的含铬废水 ,最佳处理条件为 :铁屑与炉渣的质量比为 3:7,处理剂用量为 6g,废水 p H值为 5,处理时间为1 0 min.在该条件下 ,Cr( )的去除率为 1 0 0 % .该法处理速度快、效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处理过程中同时发生了吸附作用、腐蚀原电池还原作用和混凝作用

二、吸附-还原-混凝联用法处理含铬废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吸附-还原-混凝联用法处理含铬废水(论文提纲范文)

(1)新型离子交换树脂处理电解铜箔废水中的Cr(Ⅵ)(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实验部分
3 结果与讨论
    3.1 吸附柱中树脂的用量对吸附率的影响
    3.2 吸附的时间对吸附量的影响
4 结论

(2)曝气铁炭内电解处理电镀废水(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分析与讨论
    2.1 Cr(Ⅵ)去除率的影响因素
    2.2 CN-去除率的影响因素
    2.3 动力学分析

(3)改性茶渣对电镀废水中Cr6+的吸附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材料
    1.2 改性茶渣吸附材料制备
2 结果分析与讨论
    2.1 进水pH对改性茶渣吸附性能的影响
    2.2 进水温度对改性茶渣吸附性能的影响
    2.3 吸附时间对改性茶渣吸附性能的影响
    2.4 改性茶渣的吸附等温线
    2.5 改性茶渣的吸附动力学模型
    2.6 普通茶渣与改性茶渣对Cr6+吸附性能的比较
3 结论

(4)ZVI还原技术用于地下水污染物的同步修复及评估预测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和意义
        1.1.1 地下水污染概况
        1.1.2 地下水主要污染源
        1.1.3 地下水常见污染物
    1.2 六价铬和硝基氯苯的来源与危害
        1.2.1 六价铬的来源与危害
        1.2.2 硝基氯苯的来源与危害
    1.3 本文的选题思路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六价铬和硝基苯、硝基氯苯类废水的水处理技术
        2.1.1 六价铬的水处理技术
        2.1.2 硝基氯苯、硝基苯类污染物的水处理技术
    2.2 地下水中多种污染物的同步修复
    2.3 可渗透反应墙(PRB)技术
    2.4 地下水模拟常用软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 零价铁重金属还原和含氯有机物脱氯机理
    3.2 主要实验试剂及仪器
        3.2.1 主要实验试剂
        3.2.2 主要实验仪器
    3.3 制备方法
        3.3.1 普通Pd/Fe双金属的制备
        3.3.2 纳米级Fe的制备
        3.3.3 纳米级Ni/Fe双金属的制备
    3.4 实验方法
        3.4.1 间歇实验
        3.4.2 地下水中试实验
    3.5 分析方法
    3.6 铁粉及纳米级Fe~0微粒的表征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催化还原剂表征及降解效果对比
    4.1 扫描电镜图分析
    4.2 比表面积的测定
    4.3 纳米级Fe和纳米级Ni/Fe的X射线衍射(XRD)分析
    4.4 不同催化还原体系重金属还原和含氯有机物脱氯效果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零价铁还原去除六价铬
    5.1 还原铁粉对六价铬的还原降解
        5.1.1 还原过程中各物质的浓度变化规律
        5.1.2 Cr(Ⅵ)初始浓度的影响
        5.1.3 初始pH值的影响
        5.1.4 温度的影响
        5.1.5 铁粉投加量的影响
        5.1.6 腐殖酸的影响
    5.2 纳米级零价铁对六价铬的还原降解
        5.2.1 还原过程中各物质的浓度变化规律
        5.2.2 纳米级Fe量的影响
        5.2.3 初始pH值的影响
        5.2.4 铜离子浓度的影响
        5.2.5 Cr(Ⅵ)初始浓度的影响
        5.2.6 淀粉投加量的影响
        5.2.7 不同Fe体系Cr(Ⅵ)去除效率的比较
    5.3 反应动力学模型
        5.3.1 表观速率常数与铁粉投加量的关系
        5.3.2 表观速率常数与初始pH值的关系
        5.3.3 表观速率常数与不同类型Fe的关系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零价铁催化还原降解硝基氯苯
    6.1 Pd/Fe还原降解p-NCB影响因素的研究
        6.1.1 Pd/Fe投加量对p-NCB还原脱氯的影响
        6.1.2 钯化率对p-NCB还原脱氯的影响
        6.1.3 初始浓度对p-NCB还原脱氯的影响
        6.1.4 摇床转速的影响
        6.1.5 反应温度的影响
        6.1.6 初始pH值的影响
    6.2 Pd/Fe还原降解ο-NCB影响因素的研究
        6.2.1 钯化率对ο-NCB还原脱氯的影响
        6.2.2 钯铁量对ο-NCB还原脱氯的影响
    6.3 Pd/Fe对NCBs的还原降解过程
        6.3.1 NCBs的还原降解过程
        6.3.2 NCBs结构对反应降解过程的影响
    6.4 纳米级Ni/Fe还原降解p-NCB的影响因素的研究
        6.4.1 纳米级Ni/Fe对p-NCB的还原脱氯过程
        6.4.2 Ni~(2+)浓度的影响
        6.4.3 Ni/Fe投加量的影响
        6.4.4 反应温度的影响
        6.4.5 初始pH值的影响
        6.4.6 初始浓度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零价铁对Cr(Ⅵ)和p-NCB的同步修复
    7.1 纳米级Fe对Cr(Ⅵ)和p-NCB的同步修复
    7.2 纳米级Fe对Ni(Ⅱ)和p-NCB的同步修复
    7.3 纳米级零价铁对Ni(Ⅱ)的还原
    7.4 纳米级镍铁同步修复Cr(Ⅵ)和p-NCB
        7.4.1 反应过程各物质浓度变化
        7.4.2 Ni(Ⅱ)浓度变化对修复效率的影响
        7.4.3 Cr(Ⅵ)浓度对脱氯效率的影响
        7.4.4 p-NCB浓度对除铬效率的影响
        7.4.5 反应温度对脱氯效率的影响
        7.4.6 初始pH值对脱氯效率的影响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零价铁对Cr(Ⅵ)和p-NCB的还原降解机理
    8.1 零价铁还原降解重金属的反应机理
    8.2 零价铁双金属体系对对氯硝基苯还原脱氯的反应机理
    8.3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地下水污染修复流场数值模拟
    9.1 可渗透反应墙技术
        9.1.1 基本原理
        9.1.2 反应墙的设计
    9.2 数值模拟
        9.2.1 对流—弥散方程
        9.2.2 模型概化
        9.2.3 定解条件
        9.2.4 数值方法
    9.3 连续反应单元的设计与模拟
        9.3.1 模型设计
        9.3.2 主要参数
        9.3.3 模拟结果
        9.3.4 敏感性分析
    9.4 地下水流场物理模拟
        9.4.1 初始条件与边界概化
        9.4.2 有效性检验
        9.4.3 模拟结果
        9.4.4 模型应用
    9.5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10.1 结论
    10.2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10.3 存在问题与建议
附录
    附录1 NO_3~-、NO_2~-离子标准曲线(离子色谱法)
    附录2 氨氮(NH_4~+-N)标准曲线(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
    附录3 铁离子标准曲线(邻菲啰啉分光光度法)
    附录4 铜离子(Cu~(2+))标准曲线(新亚铜灵萃取分光光度法)
    附录5 镍离子(Ni~(2+))标准曲线(丁二酮肟分光光度法)
    附录6 六价铬(Cr(Ⅵ))标准益线(二苯碳肼分光光度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吸附-还原-混凝联用法处理含铬废水(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实验内容和结果
2 讨论
    2.1 炉渣对Cr (Ⅵ) 的静态吸附
    2.2 铁屑与铁屑-炉渣混合物处理效果对比
    2.3 影响处理效率的主要因素
    2.4 处理机理分析
        1) 吸附作用.
        2) 腐蚀原电池作用.
        3) 混凝作用.
3 结束语

四、吸附-还原-混凝联用法处理含铬废水(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型离子交换树脂处理电解铜箔废水中的Cr(Ⅵ)[J]. 叶贤升,李鑫,周旭敏,张钧鹏,吴礼滨,林琳,张丰如. 广东化工, 2017(20)
  • [2]曝气铁炭内电解处理电镀废水[J]. 沈虹,徐旭,管玉江,王子波,林业星. 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2)
  • [3]改性茶渣对电镀废水中Cr6+的吸附特性[J]. 王子波,林业星,孙江,潘顺龙,智文婷. 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3)
  • [4]ZVI还原技术用于地下水污染物的同步修复及评估预测模拟研究[D]. 牛少凤. 浙江大学, 2006(03)
  • [5]吸附-还原-混凝联用法处理含铬废水[J]. 陈炳猛. 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04)

标签:;  ;  ;  ;  ;  

吸附-还原-混凝联合工艺处理含铬废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