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三叉神经痛

治疗三叉神经痛

一、釜底抽薪治愈三叉神经痛(论文文献综述)

闫淑婷[1](2021)在《原发性头痛的六经方证辨证分布特点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原发性头痛患者临床信息的收集,结合《伤寒杂病论》原文以及相关方证研究,以首辨六经八纲,继辨方证的方法,选择相应的经方及时方,以期探究原发性头痛患者的六经方证分布规律,为中医药治疗头痛提供可借鉴的思路。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206例原发性头痛患者,收集其一般资料、头痛相关特点(头痛性质、部位、持续时间、诱因等等)、中医症状以及舌脉等,综合辨别属于何种六经证型以及具体方证,将信息录入并运用SPSS 20.0软件对中医证候以及六经方证分型进行统计学分析,探究其分布规律以及与性别、年龄、病程等的关系。结果1.本研究共收集206例原发性头痛患者,通过辨证分析共出现20种六经辨证分型,其中单经证型有6个,合经证型14个,其中少阳阳明合病证型最多,有37例,占18.0%,其次是少阳太阴合病有36例,占17.5%,少阳病有33例,占16.0%,太阳少阳合病有19例,占9.2%,少阳阳明太阴合病有16例,占比7.8%,太阴病有13例,占6.3%,厥阴病有12例,占5.8%,太阳太阴合病有9例,占4.4%,少阳厥阴合病有8例,占3.9%,太阳病及太阳阳明合病各有5例,分别占比2.4%,其余单经病及两经或三经合病证型出现频次较少,百分比总共不足10%。2.206例原发性头痛患者中,以单方出现最多的是小柴胡汤,有16例,柴胡加龙骨牡蛎汤9例,柴胡桂枝汤8例,温经汤、芎芷石膏汤、散偏汤各4例。大多数是以合方治疗,其中出现较多的合方有小柴胡汤加味及其合方(74例,占比35.9%),四逆散合方(44例,占比21.4%),葛根汤合方(19例,占比9.2%),酸枣仁汤合方及当归芍药散合方(各有12例,分别占5.8%),半夏泻心汤合方及吴茱萸汤合方(各有9例,分别占4.4%),当归四逆汤合方及半夏厚朴汤合方(各有8例,分别占3.9%),其中,柴胡剂(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大柴胡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味及其合方)出现最多,有121例,占比58.7%。3.206例原发性头痛患者中,大部分头痛患者(114例)伴有情绪异常(如心烦易怒、情绪紧张、低落等),部分患者(29例)头痛发作与加重与情绪变化相关。4.经SPSS软件统计分析,得出的六经各辨证类型的分布在不同性别、年龄组、以及病程长短分组中无明显差异。结论1.原发性头痛六经证型皆可见到,以少阳病及其合病最为常见,合病中少阳阳明合病占比最多;2.原发性头痛方证以柴胡剂及其合方方证最为常见,其中小柴胡汤方证及其合方方证最多,其次为四逆散合方方证;3.部分患者存在表证,且表证的存在与否与病程长短无关,提示在治疗原发性头痛时应注重表证的识别与处理;4.小柴胡汤、四逆散、葛根汤是治疗原发性头痛的常用经方及合方的基础方;5.后世时方如散偏汤、芎芷石膏汤、选奇汤、通窍活血汤等可纳入六经八纲辨证体系并应用于临床。

陀财超(Toh Chai Chau)[2](2021)在《马来西亚及新加坡名中医治疗痹症特色疗法及经验整理》文中提出背景:痹症,是全世界中老年人常见的肢体经络病证,痹症主要指人体机表、经络因感受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的以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关节屈伸不利、僵硬、甚或关节肿大、灼热、变形等为主症的一类病证,轻者在于四肢关节肌肉,重者可传入脏腑。临床上有渐进性或反复发作性的特点。主要的病机是气血痹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所致。其发病无地域、种族、性别差异,和年龄、体重、饮食习惯、生活环境及遗传基因有关,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目前西医对本病尚无满意的有效疗法,而自古以来,中医针灸、中药针灸等治疗本病,方法丰富、简便、易行、疗效确切快速。目的:痹症的范畴非常广,现代医学把痹症归纳为包括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膝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痹症是一种临床上的常见病及多发病,痹症的发病机制复杂且病因不太明确,因此治疗痹症目前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西药治疗也不彻底,而且副作用较大,具有药物依赖性,严重损害了肝、肾等脏腑功能。采用中医中药内服、中药外治、热敷、针灸等中医的方法,能从疾病整体调理,进而辨证论治,治愈率较高,无副作用。中医在痹症的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传统中药在这方面的研究也具有相当优势,本人希望透过采访新马地区的名医家,对于痹症的特效疗法,无论是针灸还是中药的治疗方面作一个经验整理及总结。方法:通过新加坡及马来西亚十位名中医之生平事迹及其着作,探讨治疗痹症的特色疗法,并对每一位的名中医的临床病案及思路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每一位名家的治疗特色,结合现代医学研究观点,收集资料以剖析各位名家的临证思路与学术观点撰写论文。成果:经过本文研究,通过采访或电访方式,总结各位名家的名家特色疗法临床经验整理,发现高手在民间,挖掘了许多名中医的治疗痹症的独有的特色,包括了火针疗法、刮筋疗法、针刀疗法、强力灸、火针代灸、整脊推拿,还有各种有效的祖传药方、经方等医疗方式,以及归纳了各家的治疗的思路及学术观点,对于痹症这个南洋地区的常见病,总结了有效的治疗方案。结论:痹症在新马也属于常见病,称为“不死的癌症”,造成许多病患的痛苦,因此许多医家中终其一生努力研究如何减轻或治好本病,本次论文发现,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下,如何不拘泥及坚持一家之长,综合使用各家的思路及治疗特色,也许是治疗痹症的最佳治疗方案。

王淞[3](2020)在《国医大师张志远内科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搜集、整理国医大师张志远先生的相关资料,追溯其学术思想形成的渊源,总结提炼其治疗内科系统疾病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使国医大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方法本文采用传统的文献学研究方法,以先生的手稿札记、学术着作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等资料为对象,追溯先生学术思想形成的源流,整理、分析并总结其临证经验,提炼学术思想,撰写研究论文。结果本文通过分析国医大师张志远先生的生平、治学、临证等方面内容,概括其治学特色,总结了先生对感冒、咳嗽、胸痹、狂证、痴呆、恐惧、泄泻、头痛、胆痹、臌胀、内伤发热、腰痛、痿证等内科疾病的病机治法认识、遣方用药的经验、规律和特色,并提炼升华出先生“三论、两观、两发明”的内科学术思想体系:“三论”,即大气一元论、玄府细络系统论、医易相通论;“两观”,即天人相应的时间医学观、胃气为本的治病观;“两发明”,即风药理论的发明、“人-症-方-药”量效理论的发明。结论通过研究得出,张志远先生治学严谨,具有独特的治学门径,德艺双馨,内科临证经验丰富,学术思想体系庞大,内容丰富,可以概括为以“易”指导、以“气”主宰的“三论、两观、两发明”辨治体系,颇具特色。其治学方法颇具借鉴性;其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具有很好的启发性、实用性和重要的临床价值。先生的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对中医学的继承和发扬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刘洋[4](2017)在《近代中医体制化历程(1919-1937) ——以中医改进研究会为中心》文中指出近代以来,随着封建社会的瓦解和科学主义在中国的勃兴,中医的生存空间被急剧压缩。建立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基础上的中医,其科研、教育、医疗、管理、交流、传播、评价等方法体系,都与建立在现代科学思想基础上的西医大为迥异,也与基于西方的近代中国社会建制格格不入。为了谋求发展,近代中医不断改良、汇通、论战、抗争,直至尝试“科学化中医”,希望改造中医,使其融入近代科学的体系。伴随着抗争与羁绊中的前行,中医自觉不自觉吸收和借鉴了西医的思想和制度,开始了中医体制化的探索。科学体制化是科学体制的形成过程,是科学发展的组织条件和制度保证,是科学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从科学社会学的角度,医学体制化的重要标志是医院、医学院、医生组织以及政府主导的公共卫生和医疗保障制度的形成。其显着的特征是医学知识与政治的结合,以及对医疗空间的制度性分割。由于近代社会政治制度源于西制,中医天然地被社会体制排除在外,晚清和民国政府没有主动启动中医体制化进程。中医体制化基本上萌生于中医民间,由中医界自下而上努力探索,其层次、范围、效果上与西医的近代体制化相比,距离很大。与民国政府的“抑中扬西”的卫生政策相左,近代山西地方政府对中医采取扶持政策,中医体制化在近代山西得以率先发轫。山西模仿西方科学和西医体制,成立中医社团、开展中医学校教育、创办医院、出版发行中医期刊和书籍,以及制订和完善中医学术、研究制度等努力,在中医体制化中作出独到的努力。本文以具有独特历史价值的近代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及其活动为视角,放眼整个近代中医的发展历程、中医与社会的关系、中医与西医的矛盾和媾和。通过历时共时的分析,探讨体制化对中医发展的促进和制约作用,为时下政府在中医药管理中的角色定位、职责界定、市场划分,提供有益参照。本文主体包括绪论、正文(共七章)、结束语三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概念释名。正文分为七章,第一章介绍了近代中医体制化的背景;其后五章是关于山西中医体制化的探索实践内容;最后一章总结山西中医体制化的贡献与启示。第一章是关于近代中医体制化的背景。近代中医体制化以中医思想文化变革为基础,“西学东渐”的近代化思潮是中医的近代化转型的根本原因。正是在这种近代化思潮的影响下,面对薄弱的医疗卫生基础,山西从统治和现实需要出发,积极推动开展中医改进。中医体制化在地方政府的主导下在近代山西发端。第二章是关于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的创建及发展内容。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官办的中医社团。山西行政长官阎锡山在学会的创办、发展、运行中都发挥主导作用,给予经费、政策、发展环境的支持。由于组织稳定,经费充裕,中医改进研究会发展迅速。研究会在管理制度、科研方法、学术奖励等各个方面吸收西学,建立了一套系统完整的规范,保障了中医研究的有序开展。研究会发展中期,由于政治、社会局面发生巨大转变,及“中医科学化”思潮出现,研究会进行了改组,从人员、机构、组织多方面发生较大调整。研究会宗旨也从最初的“中医改进”向“中医科学化”演变。第三章是关于中医教育探索的部分。近代山西山西医学教育历经波折,先后创办了“山西医学专门学堂”、“山西医学传习所”和“山西医学专门学校”等医学教育机构。后者几易其名,学制、课程、教育方向也随之不断变化。特别是其办学方针的“由中转西”,反映了中西医教育难以实现良好契合的矛盾。近代中医教育界在探索建立学制,统一课程设置,编辑中医教材,兴办中医学校,培养中医人才过程中的努力,也是不断寻求合理医学教育建制的过程。最终,在中医向西医的参习和妥协中,近代中医教育建制得以建立。第四章是关于中医临床与防疫实践的内容。作为中医研究和中医教育的实践场所,中医改进研究会的附设中医医院设立后,引入了西医医院的理念,设立养病室(病房)、加强院感管理、完善诊疗制度,不断提高中医的临床诊治能力。为了弥补中医在卫生防疫中显露出的不足,研究会建立了疫情报告和研判制度,积极探索中医在卫生防疫中的作用。由于西医对传染病的病原学、传播途径方面具有证据确凿、逻辑合理的实践优势,使得基于西制的近代政府,有充分理由选择西医理论和制度作为卫生防疫的立法和行政依据,西医在国家卫生防疫体系中的地位得以通过政治制度确立,成为卫生防疫的主角,中医逐渐退出了卫生防疫体系。第五章介绍了中医改进研究会在历次中医抗争社会活动中的参与情况。中医界面对政府、西医的不公正政策和歧视,从维护自身权益以及中医地位出发,积极投入到抗争和中西医论战中。在纳入教育体系、创设中央国医馆、建立中医社会体制等方面,中医改进研究会与全国中医药界,互通声气,积极运用请愿抗争和参政提案等手段,奔走呼号,终获一定成效。《中医条例》、《医师法》等法律法规的颁布使中医在法律地位上与西医平等;中央国医馆、卫生署中医委员会的成立,成为中医行政管理建制化的标志;中医纳入学制的章程获得通过,中医执业考核得到实施等一系列突破,使得中西医并存的二元医疗卫生体制渐见雏形。第六章是关于中医学术传播与交流方面的内容。医学交流机制与系统的形成,是医学体制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传统中医“秘而不宣”的习惯,随着近代报纸、期刊在中国的出现,发生了巨大改变。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创办的《医学杂志》,作为中医学术交流的载体,业界沟通的桥梁,中西医论战的平台,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随着研究会的改组,《医学杂志》的办刊思想也由“中医改进”向“中医科学化”发生转换。同时,研究会还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征集审查民间验方活动,出版了蕴含巨大学术价值的《审查征集验方》。研究会采取出版代销名家医书、与其他中医团体交换期刊、在杂志刊登医药信息等的形式,广泛进行业界交流,在近代中医的学术传播交流体制化中取得积极成效。第七章总结了山西在中医体制化中的贡献与启示。由于地方行政力量的鼎力支持,甚至将发展中医作为省政发展的重要内容,近代山西强化中医管理,从机构、组织、制度、机制方面,在神州一隅开辟了中医体制化的试验田。中医改进研究会的实践表明,整体论和还原论的融贯是未来中医发展的基础。辩证认识中西医,以包容胸怀接受在一定时期内中西医二元化格局的局面,有助于未来产生真正的新的生命科学。中医体制化是中医科学化概念的重要延伸,是中医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结束语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对全文的概括总结;二是指出了本文仍需努力的方向;三是下一步需要关注的研究方向。附录共有9个部分,汇总了近代山西中医体制化相关制度和近代山西医学发展沿革等等,为研究提供详实的参证。纵观中医在中国悠久的发展历史,中医发展的各个兴盛阶段多得益于体制的促进。新中国成立后,“中西医结合”、“中医药现代化”、“中医药国际化”等概念和思路,都是基于振兴中医发展的目的提出的。同时,也反映出中医自身的特性与历次被强加之上体制的不适应。直到170年后的今天,依然没有寻求出适合中医的发展之路;如何处理中西医二者的关系,也是众说纷纭。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医和西医的“范式”不可通约,源于西医的近代医疗体制无法适应中医发展的自身属性。有着五千年深厚文化和历史底蕴的传统中医,面对互联网时代带来的又一次科学和意识形态的革命,需要再次审视其发展规律,完善中医体制化建设。

毛峥嵘[5](2015)在《王新志教授辨治中风后通腑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整理及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探讨整理王新志教授的学术渊源,并通过门诊跟师、既往研究中的文献成果,分析挖掘王新志教授的学术思想,并择要整理王新志教授辨治中风病以及经方证治中风的临床经验;2.在王新志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基础上,观察宣白承气汤灌肠联合常规治疗对痰热腑实证昏迷机械通气患者腹内压等的影响,以从临床试验中探讨王新志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科学性和普适性。方法:1.通过王新志教授的成长背景、学习经历,结合王新志教授平时言传身教、既往医论着述、学术报告及其学生以往的研究成果,探讨整理王新志教授的学术渊源;并在此基础上,归纳整理王新志教授临床论治疾病的学术思想,追溯其独特学术论点的形成背景,并按中医学基本理论,总结和挖掘蕴藏的内在逻辑和思想核心;另外,根据3年跟师经历,结合临床医案,择要整理王新志教授治疗中风病证治以及经方证治的临床经验。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中医痰热腑实证型入组标准的5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使用宣白承气汤方浓煎液400ml(温度36-38℃),保留灌肠(要求肛管插入深度在20-30cm),配合常规治疗(抗感染,脏器功能支持,休克复苏治疗,维持酸碱平衡等);对照组使用开塞露或生理盐水灌肠(灌肠深度和保留灌肠时间同治疗组)联合常规治疗组(方法同治疗组),12小时1次,疗程3-6d。治疗结束后观察患者给予昏迷程度(Glasgow评分)、肠外营养支持的时间、腹胀、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并统计患者的28天病死率。结果:1.王新志教授学术思想研究结果:(1)重视基础,师法经典:强调整体观与动态辨证相结合;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灵活辨证,务求其本;证候辨析,经方配伍。(2)博采众长,贴切临床:中风强调要分四期论治:先兆期——重预防,防患未然;急性期——辨中经络中脏腑,通腑化痰为先;恢复期——把握时机,针药并用早活动;后遗症期——补气活血起沉疴。(3)古为今用,堪具匠心:常用辨治中风十法具体为:平肝熄风法,通腑排毒法,清热化痰法,活血化瘀法,填精补髓法,益气活血通络法,健脾利湿法,养心安神法,醒脑开窍法,回阳固脱法;针对闭脱互见证,认为应“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2.王新志教授临床经验研究结果:(1)在中风病证治方面,倡导醒神开窍清痰热,补气活血通经络,滋阴养肾火归元,祛风邪调营卫,益肾生髓充元神。(2)在中风后通腑证治有自己独到经验:通腑化痰调气机,通腑泄热平肝阳,通腑化瘀熄肝风,通腑滋阴镇肝风,通腑宣肺畅气机。(3)另外,导师喜用葛根黄芩黄连汤清脑泻火舒筋脉,吴茱萸汤温中和胃降逆气,大承气汤釜底抽薪润肠道,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镇惊安神散郁结,麻黄附子细辛汤温经络散风寒。3.随机对照实验研究结果:治疗组Glasgow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肠外营养时间、腹胀、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和病死率方面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显着性(P<0.05)。结论:1.王新志教授学术思想特色鲜明,重视基础,师法经典,强调整体观与动态辨证相结合,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主张辨证的基本法则是明确病位、病因、病性,以及注重证候的主次、趋势、缓急。临床擅长中风病的治疗,强调中风要分四期论治,创制辨治中风十法,同时,在一些经方的使用上,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2.使用宣白承气汤方浓煎液保留灌肠,配合常规治疗可有效改善痰热腑实证型昏迷患者的昏迷程度、减少肠外营养支持的时间、减轻腹胀程度、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并减少病死率。

张俊蕊[6](2013)在《近十年中医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用药规律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将近十年(2002-2011年)发表在期刊文献上的有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方剂进行系统地收集、整理和挖掘,总结中医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2002-2011年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医学网数据库收录的中医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所有临床研究的文献。搜集中医用药方剂,并对其进行记录整理。借助于SPSS17.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运用频数分析、系统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技术得出高频药物、药类、常用药对以及相互间关系密切的药物组成的聚类方,进而对其分析,探讨用药规律。结果:纳入符合标准的方剂共337例,预处理后得到使用药物共241味,频数分析得出药物总频数为4057次,使用频数在75次以上的药物共13味,频数20次以上(含20次)的药物共53味,总频数为3225次,累计频率79.5%;使用频数最多的前六类药为解表药、平肝熄风药、补虚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止咳化痰平喘药,总频数为3494次,占药物总频率的87.2%,是治疗本病的常用药物和药类。聚类分析得到17对常用药对及6个相互间关系较为密切的药物组成的聚类方。结论:近十年(2002-2011年)中医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多以祛风解表止痛、平肝熄风通络、补血滋阴、清热泻火、活血化痰逐瘀为主要治法。通过频数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可以总结隐含在用药方剂中的用药规律,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指导。

宋文超[7](2011)在《熄风止痛饮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导师经验方“熄风止痛饮”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中医研究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在病人知情同意的前提下,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将所纳入的64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对照组各32例。治疗组给予熄风止痛饮,对照组给予西药卡马西平。并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及3个月后随访时对患者的发作频度、疼痛程度、疼痛指数及中医症状积分观察表进行评分及疗效判定。结果: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0.63%,对照组总有效率81.25%,两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在改善中医症状、疼痛发作频度、疼痛程度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改善患者疼痛指数方面亦优于对照组(P<0.05)。且3个月随访时,治疗组诸方面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熄风止痛饮能有效改善患者疼痛发作频度、疼痛程度及疼痛指数,并能改善患者诸多的中医症状,且远期疗效好,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安全可靠的有效方药。

王春晓[8](2008)在《攻破十二阴阳经精华定位256条经线定位治疑难病》文中研究指明人体八经依据及医理,从表象来看,易筋经是强身健体的一种功法。然抛其表象,联系到人体构造,探其实质,可发现易筋经一指禅是打开人体奇经八脉的两把金钥匙。人体百病和疑难杂症都能根除。第一,"易筋经一指禅整脊通经法"的理论依据及操作方法。

宋佳[9](2008)在《大黄黄连泻心汤相关文献研究及其在糖尿病领域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2型糖尿病属于中医学“消渴”范畴,随着社会的发展,糖尿病日益成为严重威胁人类生命与健康的强大杀手。近年来,运用中医中药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进行干预近年来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基于此,本文选择《伤寒论》中大黄黄连泻心汤进行研究并进一步挖掘该方在糖尿病领域的应用价值。本文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综述部分,是关于大黄黄连泻心汤的古代文献研究、古现代临床运用及现代药理研究进展;第二部分方证研究部分,是通过对古今医案及现代医学期刊应用大黄黄连泻心汤的180例病案进行统计归纳,找出该方在临床所治疾病的种类,发病的一般情况,用药方法,最典型的舌象、脉象、主要症状及常用剂量、加减用药等。第三部分则在前两部分的基础上,汇集古现代医家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以及辨证论治思想以及导师赵进喜教授论治糖尿病的重要思想,从中进一步挖掘该方在糖尿病领域的应用价值。通过以上三部分的研究,认为大黄黄连泻心汤功用清热泻火降气、祛湿热、下瘀血、凉血止血、泄浊攻毒,药少力专,对热证、血证及浊毒的治疗有着显着优势,因此认为该方在“热”、“瘀”、“毒”三方面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及干预有着很广阔的应用价值。

陈明,张唐法,张红星,周利,黄国付[10](2006)在《丰隆穴的临床应用》文中认为

二、釜底抽薪治愈三叉神经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釜底抽薪治愈三叉神经痛(论文提纲范文)

(1)原发性头痛的六经方证辨证分布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头痛的经方治疗概述
        1 太阳病头痛
        2 阳明病头痛
        3 少阳病头痛
        4 太阴病头痛
        5 少阴病头痛
        6 厥阴病头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原发性头痛的现代研究进展概述
        1 头痛的发病机制
        2 头痛的治疗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资料收集
        3 诊断标准
        4 纳入标准
        5 排除标准
        6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1 头痛的相关特征情况
        2 既往病史分布情况
        3 其他中医证候情况
        4. 头痛六经辨证分型及方证分布规律研究
        5. 原发性头痛六经证型分布与性别、年龄、病程以及情绪的关系
    讨论
        1 一般资料讨论
        2 头痛的六经证型分布特点
        3. 头痛的方证分布特点
        4. 浅谈时方的六经归属问题
        5. 调神在原发性头痛治疗中的重要性
        6 六经辨证应与气血津液辨证相辅为用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个人简介

(2)马来西亚及新加坡名中医治疗痹症特色疗法及经验整理(论文提纲范文)

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答辩 委员会名单及评定意见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中医命名源流及历代医家对痹症的论治概述
        一、《黄帝内经》对痹症的理论源流概述
        二、历代医家对痹症的论治概述
    第二节 中医病因病机的探讨与分析
        一、外因重于风寒湿邪及热邪
        二、内因重于正气不足痰瘀内阻
        三、中医的病机
        四、自《伤寒》、《金匮》角度探析经方对于痹症的病因病机
    第三节 中医辨证分型归纳与论治
        一、风寒湿痹型方用乌头汤
        二、风湿热痹型方用宣痹汤
        三、痰淤阻滞型方用二陈汤合桂枝芍药知母汤
        四、正气亏虚型方用独活寄生汤
        五、瘀血致痹型方用身痛逐瘀汤
    第四节 中医治痹概况
        一、中医内治法
        二、中医外治法
    第五节 现代医学对痹症的认识及研究
        一、现代医学的病因病机、诊断及检查概述
        二、现代医学治疗痹症的用药概述
        三、现代医学对于痹症病名的归纳
    第六节 小结
        一、痹症、痹证及痹病的区别
        二、痹症和现代医学相关疾病的关系
第二章 新加坡名中医治疗痹症特色疗法及经验整理
    第一节 吴德钦——强力灸与火针灸疗法
        一、师承——站在巨人肩膀看得更远
        二、治痹特色:一灸二针三用药
        三、病案举例
        四、给予学习中医后辈的叮咛
        后记
    第二节 陈国全——推拿及正骨疗法
        一、师承、学术思想与治痹思路
        二、治疗关节骨痹:独创直腿旋腰复位法
        三、病案举例
        四、新马各家治痹各有特色、百花齐放
        后记
    第三节 庄或勋——五运六气疗法
        一、师承《黄帝内经》及推崇《黄元御医学全书》
        二、学术思想与治痹观点
        三、以“土枢四象、一气周流”理论活用经方治痹
        四、好医师三条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
        后记
    第四节 郑金顺——名家针法
        一、千里访名师、万里求口诀
        二、善用董针治疗痹症的思路及特色疗法
        三、病案举例
        后记
    第五节 潘广斋——刺血疗法
        一、凡治病必先去其血,去其所苦
        二、病在经络痼痹者,取以锋针
        三、病案举例
        四、治痹以四诊八纲、六经辨证、脏腑辨证、辨病综合论治
        后记
第三章 马来西亚名中医治疗痹症特色疗法及经验整理
    第一节 陈期发——陈氏火针疗法
        一、火针去宛陈莝治大病
        二、陈氏针法:治痹以真火去邪火
        三、病案举例
        四、清晰思路方向、灵活开方施治
        后记
    第二节 蔡培春——蔡氏棍针刮筋疗法
        一、刮除病筋、病痛自除
        二、棍针刮筋疗法是创新技术、绿色医学
        三、病案举例
        四、棍针刮筋疗法通治痹症与内科病
        后记
    第三节 何国忠——针刀疗法及龙氏整脊疗法
        一、针刀是治疗痹症的主要手段
        二、其他治痹特色疗法
        三、病案举例
        四、专业特色是中医生存之道
        后记
    第四节 黄启城——祖传针药疗法
        一、建立整体观念,提倡佛医
        二、治痹思路以辨证论治、攻补兼施为主
        三、病案举例
        四、中西医思维互参而忠于中治
        后记
    第五节 宋益陞——融合张步桃经方疗法
        一、师承张步桃经方、重在简便廉效
        二、治痹思路重在补气补血、活血化瘀
        三、病案举例
        四、尊师重道为重、医德医术兼备、四诊合参兼具
        后记
第四章 新马名中医治痹临床成果再凝练
    第一节 内治法以“伤寒金匮十方证”为归纳
        一、寒湿痹阻经脉之麻黄加术汤证
        二、风湿痹阻肌肉之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证
        三、风寒湿郁热痹阻关节经脉之桂枝芍药知母汤证
        四、寒湿痹阻筋脉骨节之乌头汤证
        五、暑湿痹阻肌表之加减木防己汤证
        六、半表半里治痹柴胡桂枝汤证
        七、阳虚寒湿、痹着经脉之甘草附子汤证
        八、肝血不足、风寒痹着之当归四逆汤证
        九、虚劳血痹之黄芪桂枝五物汤证
        十、温阳散寒、通络止痛之麻黄附子细辛汤证
        总结
    第二节 外治法以针法为主旋律
        一、毫针疗法最佳首选、一马当先
        二、扶阳温经的火针、艾灸疗法紧接在后
        三、祖传推拿及整脊手法盛行已久
        四、名家针法逐步盛行
        五、刮筋疗法独树一帜
        六、刺血疗法立竿见影
        七、秘方外敷膏药盛行
        八、其他特色疗法雨后春笋发展
        总结
    第三节 治痹经验整理总结归纳“治痹十法”
        一、温经散寒通痹法
        二、利湿通经蠲痹法
        三、祛风通络宣痹法
        四、清热凉血散痹法
        五、祛湿化热去痹法
        六、活血化瘀除痹法
        七、补益气血扶正法
        八、滋肝补肾强督法
        九、寒温并用祛痹法
        十、化痰散结法
        总结
    第四节 自现代医学的“痹病种类”角度探析治痹临床成果
        一、系统性红斑性狼疮(SLE)
        二、类风湿关节炎(RA)
        三、强直性脊柱炎(AS)
        四、痛风
        五、风湿热
        六、颈项痹、肩周炎
        七、腰痹痛、坐骨神经痛、股骨头坏死、骨关节炎等
        八、退化性膝盖痛(KOE)
        九、硬皮病
        十、雷诺氏综合征
        十一、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
        十二、病毒性心肌炎
        总结
    第五节 新马名中医治痹经验心得之启示与传承
        一、痹症的确是新马的常见病,种类繁多
        二、新马医家治痹的内治法多以经方为主轴
        三、外治法以火针及艾灸是治痹最主要的手段
        四、善于博采众长,海纳百川,结合综合疗法,不拘泥门派
        五、辨证论治为基础,注重天人合一、因时因地制宜
        六、整理总结传承新马名医的学术观点及临床经验为一生的使命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创新点
    三、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3)国医大师张志远内科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生平着作
    1 生平概述
    2 着作介绍
第二部分 治学特色
    1 博览广读、取采众长的治学方法
    2 实事求是、躬行践履的治学理念
    3 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4 内观自省、倾囊相授的大医胸怀
    5 修身齐德、淡泊名利的处世智慧
第三部分 内科临证经验
    1 肺系病证
        1.1 感冒
        1.1.1 风寒、风热之辨
        1.1.2 治疗法则
        1.1.3 分型证治
        1.1.4 经验用药
        1.1.5 注意事项
        1.1.6 小结
        1.2 咳嗽
        1.2.1 病因病机
        1.2.2 治疗法则
        1.2.3 分型证治
        1.2.4 特色用药
        1.2.5 小结
    2 心系病证
        2.1 胸痹
        2.1.1 病因病机
        2.1.2 治疗法则
        2.1.3 分型证治
        2.1.4 小结
        2.2 狂证
        2.2.1 病因病机
        2.2.2 治疗法则
        2.2.3 分型证治
        2.2.4 小结
        2.3 痴呆
        2.3.1 病因病机
        2.3.2 治疗法则
        2.3.3 分型证治
        2.3.4 小结
        2.4 恐惧
        2.4.1 病因病机
        2.4.2 治疗法则
        2.4.3 分型证治
        2.4.4 小结
    3 脾胃病证
        3.1 泄泻
        3.1.1 病因病机
        3.1.2 治疗法则
        3.1.3 分型证治
        3.1.4 临证要点
        3.1.5 小结
    4 肝胆病证
        4.1 臌胀
        4.1.1 病因病机
        4.1.2 治疗法则
        4.1.3 分型证治
        4.1.4 软化肝脾验方
        4.1.5 小结
        4.2 胆痹
        4.2.1 病因病机
        4.2.2 施治法则
        4.2.3 分型证治
        4.2.4 小结
        4.3 内伤头痛
        4.3.1 病因病机
        4.3.2 施治法则
        4.3.3 分型证治
        4.3.4 用药特色
        4.3.5 小结
    5 肾系疾病
        5.1 水肿
        5.1.1 病因病机
        5.1.2 治疗法则
        5.1.3 分型证治
        5.1.4 专药专方
        5.1.5 小结
    6 气血津液疾病
        6.1 内伤发热
        6.1.1 分辨外感内伤
        6.1.2 把握时间规律
        6.1.3 分型证治
        6.1.4 小结
    7 肢体经络病证
        7.1 腰痛
        7.1.1 病因病机
        7.1.2 治疗法则
        7.1.3 分型证治
        7.1.4 小结
        7.2 痿证
        7.2.1 病因病机
        7.2.2 治疗法则
        7.2.3 分型证治
        7.2.4 小结
第四部分 内科学术思想
    1 大气一元论
        1.1 大气一元论的理论渊源
        1.2 大气的形成及生理特点
        1.3 基于大气一元论的病机发挥
        1.4 调治人身大气为病之用药法则
        1.4.1 斡旋气机,调治气病
        1.4.2 治气当求脏腑之本
        1.4.3 祛除浊毒,以复气利
        1.5 基于大气一元论的治验举隅
        1.5.1 调胸中大气治胸痹
        1.5.2 调腑中大气治胃肠病
        1.5.3 调经络大气治肢肩背腰痹痛
        1.5.4 调补一身之气改善虚损
        1.5.5 调大气治精神行为病
    2 玄府细络系统论
        2.1 玄府细络系统概述
        2.2 玄府细络系统的微观实质
        2.3 玄府细络系统的生理特点与功能
        2.3.1 玄府细络分布广泛,结构微小
        2.3.2 玄府细络可宣通渗灌气血津液
        2.3.3 玄府细络可通达神机
        2.4 玄府细络系统病理与临床表现
        2.5 玄府细络系统病变的治疗和研究
    3 医易相通论
        3.1 医易相通理论探流
        3.2 易为指导,突出变字
        3.2.1 辨证恒动思维
        3.2.2 方剂灵活化裁
        3.2.3 剂型丰富发展
        3.3 两点论思维方法的实践
        3.3.1 判定病性,一分为二
        3.3.2 处方用药,阴阳兼顾
        3.3.3 亢害承制,确立治法
        3.3.4 病情顽固,杂合以治
    4 天人相应的时间医学观
        4.1 中医时间医学概述
        4.1.1 中医时间医学源流
        4.1.2 人体生理与四时、昼夜关系
        4.1.3 症候变化与四时、昼夜关系
        4.2 中医时间医学指导实践
        4.2.1 明辨病位
        4.2.2 治病于未发
        4.2.3 应时组方选药
        4.2.4 应时服药
        4.2.5 预测病势
    5 胃气为本的治病观
        5.1 “胃气为本观”概说
        5.2 重视胃气与胃津
        5.2.1 胃气是宗气之源
        5.2.2 胃气是生存之本
        5.2.3 胃气为脉之本
        5.2.4 胃津是津液之源
        5.2.5 胃气以通降为和
        5.3 重视胃与他脏联系
        5.4 治胃之法
        5.4.1 慢性胃病重滋养
        5.4.2 他脏之病从胃治
        5.4.3 阴虚津亏滋胃津
        5.4.4 处方用药护胃气
    6 风药理论的发明
        6.1 风药概说
        6.2 风药性能
        6.2.1 风药多味辛
        6.2.2 风药以泻为主
        6.2.3 风药性走
        6.3 风药作用及其配伍方法
        6.3.1 风药治风
        6.3.2 风药治血
        6.3.3 风药治湿
        6.3.4 风药助火
        6.3.5 风药升阳
        6.3.6 风药止痒
        6.3.7 风药通滞
        6.3.8 风药开玄
    7 “人-症-方-药”量效理论的发明
        7.1 “人-症-方-药”量效理论概说
        7.2 “人-症-方-药”量效理论的实践探索
        7.2.1 量从症变
        7.2.2 量从人变
        7.2.3 减量间服
        7.2.4 遵古不泥
        7.2.5 精准靶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查新报告
论文着作

(4)近代中医体制化历程(1919-1937) ——以中医改进研究会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3 研究思路
    0.4 方法与创新
    0.5 概念释名
第一章 近代中医体制化的背景
    1.1 近代化思潮对中医的影响
        1.1.1 海防思潮下的中西医参合
        1.1.2“中体西用”思潮下的中西医汇通
        1.1.3 维新变法后的中医改良
        1.1.4 新文化运动后的中医科学化
    1.2 近代中医体制化的发轫
        1.2.1 社会制度与中医的关系
        1.2.2 近代中医社团的建立
        1.2.3 近代中医教育的开展
        1.2.4 近代中医医疗机构的创设
        1.2.5 近代中医期刊的发行
    1.3 近代山西的医疗卫生状况
        1.3.1 山西悠久的中医药历史
        1.3.2 近代山西的医疗体系
        1.3.3 近代山西的卫生防疫
    1.4 近代山西中医改进的背景
        1.4.1 独特的地方历史文化传统
        1.4.2 阎锡山对中医的思想认同
        1.4.3 重要幕僚和在晋中医的影响
        1.4.4 卫生经济的现实需要
    1.5 近代山西中医改进的特点
        1.5.1 远大的目标
        1.5.2 合理的原则
        1.5.3 体制化的方向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研究团体:从创建到改组
    2.1 兼容并蓄中逆袭创设(1919-1929)
        2.1.1 官办社团的特征
        2.1.2 中医改进研究会的创设经过
        2.1.3 理事为中心的中医学共同体
    2.2 历经坎坷后改弦更张(1930-1937)
        2.2.1 改组原因及过程
        2.2.2 会员和分会制度的完善
        2.2.3 中医师职业团体的雏形
    2.3 宗旨:从“改进”到“科学化”的嬗变
        2.3.1 成立初期:弘扬与改进
        2.3.2“中西医论战”中:衷中参西
        2.3.3“废止中医案”后:科学化的提出
    2.4 系统全面的研究规范
        2.4.1 不断完善的制度规程
        2.4.2 持之以恒的研究例会
        2.4.3 行之有效的学术奖励
    2.5 源于西学的研究思路
        2.5.1 引进还原论思维:分级与分科
        2.5.2 实证主义方法
        2.5.3 开放包容的研究态度:中西医兼容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医学教育:实践与机制
    3.1 中西医兼业:山西医学专门学堂和晋城医学馆
        3.1.1 山西医学专门学堂
        3.1.2 晋城医学馆
    3.2 分层培养:山西医学传习所与山西医学专门学校
        3.2.1 山西医学传习所
        3.2.2 山西医学专门学校
    3.3 改弦易辙:山西医学专科学校到私立山西川至医学专科学校
        3.3.1 山西医学专科学校
        3.3.2 私立山西川至医学专科学校
    3.4 建立中医学制的探索
        3.4.1 编订课程和教材
        3.4.2 加入近代学制
    3.5 借鉴西医的中医教育模式
        3.5.1 中西医并行教授
        3.5.2 初试中医护理教育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医疗与卫生:从医院到社会
    4.1 引进西医理念的中医院
    4.2 养病室在中医医院的设立
    4.3 院感管理制度的雏形
    4.4 中医防疫的体制化实践
        4.4.1 中医参与防疫的背景
        4.4.2 疫情报告制度的建立
    4.5 中医退出传染病防控的原因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体制化的社会行动:联合与抗争
    5.1 面对“管理医士规则”秉持
    5.2 在加入教育体系中凸显
    5.3 在“存废之争”中联合
    5.4 为设立中央国医馆呼号
    5.5 中医体制化构想的提出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学术传播交流:期刊与书籍
    6.1 编辑出版期刊
        6.1.1 《医学杂志》的出版
        6.1.2 《医学杂志》的发行
        6.1.3 《医学杂志》的编者
        6.1.4 《医学杂志》的作者
    6.2 从“改进”向“科学化”的调适
        6.2.1 办刊宗旨
        6.2.2 栏目设置
        6.2.3 文章主题
        6.2.4 作者倾向
    6.3 征集审查民间验方
        6.3.1 民间验方的征集活动
        6.3.2 严谨合理的审查程序
        6.3.3“贱便验”为纲的收录标准
        6.3.4 《审查征集验方》的社会影响
    6.4 出版发行名家论着
        6.4.1 彭承祖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6.4.2 赵缉庵与《针灸传真》
        6.4.3 杨百城及《灵素生理新论》
        6.4.4 时逸人和《中国时令病学》
    6.5 革新中医学术交流
        6.5.1 转变交流思想
        6.5.2 初建引文规范
        6.5.3 丰富交流途径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近代中医体制化的启示
    7.1 官办背景成就了中医体制化的独特样本
    7.2 整体论和还原论的融贯助力中医体制化发展
    7.3 中医体制化的思想在抗争过程中凸显
    7.4 制度变迁导致产生近代中西医二元格局
    7.5 中医体制化建设要规避中医科学化的悖论
    7.6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医改进研究会重要管理制度规章
附录2 中医改进研究会教育活动相关资料
附录3 中医改进研究会医疗卫生相关资料
附录4 中医改进研究会社会行动相关资料
附录5 中医改进研究会学术传播相关资料
附录6 《医学杂志》全期目录
附录7 近代山西医学人物小传及名录
附录8 近代山西医学发展沿革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5)王新志教授辨治中风后通腑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整理及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王新志教授学术渊源探讨
    一、导师小传
    二、医风高洁
    三、学无止境
    四、学术渊源
        (一)历代医家学术思想的阐发
        (二)现代医家对中风后通腑的学术思想
        (三)中风后通腑的临床研究
    五、治学严谨
    六、笔耕不辍
第二部分 王新志教授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整理
    一、王新志教授学术思想整理
        (一)重视基础 师法经典
        1、整体观与动态辨证相结合
        2、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3、灵活辨证 务求其本
        4、证候辨析 经方配伍
        (二)博采众长 贴切临床
        1、中风四期论治
        1.1 先兆期——重预防,防患未然
        1.2 急性期——辨中经络中脏腑,通腑化痰为先
        1.3 恢复期——把握时机,针药并用早活动
        1.4 后遗症期——补气活血起沉疴
        2、研制中风验方
        (三) 古为今用堪具匠心
        1、辨治中风十法
        1.1 平肝熄风法
        1.2 通腑排毒法
        1.3 清热化痰法
        1.4 活血化瘀法
        1.5 填精补髓法
        1.6 益气活血通络法
        1.7 健脾利湿法
        1.8 养心安神法
        1.9 醒脑开窍法
        1.10 回阳固脱法
        2、闭脱互见
        (四)索本求源 临证六法
        1、各种辨证方法的基本法则是明清病位、病因、病性
        1.1 病位
        1.2 病因
        1.3 病性
        2. 辨证还要注意证候的主次、趋势、缓急
        2.1 审主次
        2.2 察趋势
        2.3 明缓急
    二、导师临床经验整理
        (一)中风病证治经验
        1、醒神开窍清痰热
        2、补气活血通经络
        3、滋阴养肾火归元
        4、祛风邪调营卫
        5、益肾生髓充元神
        (二)中风后通腑证治经验
        1、通腑化痰调气机
        2、通腑泄热平肝阳
        3、通腑化瘀熄肝风
        4、通腑滋阴镇肝风
        5、通腑宣肺畅气机
        (三)经方证治经验
        1、清脑泻火舒筋脉——葛根黄芩黄连汤
        2、温中和胃降逆气——吴茱萸汤
        3、釜底抽薪润肠道——大承气汤
        4、镇惊安神散郁结——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5、温经络散风寒——麻黄附子细辛汤
第三部分 宣白承气汤灌肠对痰热腑实证昏迷机械通气患者腹内压影响的临床研究
    1、病例来源
    2、研究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脱落标准
    3、研究方法
        3.1 分组方法
        3.2 机械通气参数设置
        3.3 治疗方法
        3.4 观察项目
    4、统计学方法
    5、一般资料
    6、治疗结果
        6.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AP及机械通气指标变化
        6.2 两组患者机械通气并发症以及病死率的比较
    7、讨论
        7.1 增加胃肠蠕动,降低腹内压
        7.2 保护肠道黏膜,防止菌群移位
        7.3 浊气下降,神明得开
        7.4 减轻肺水肿,改善呼吸功能
结语
    1、本论文总结了王新志教授的学术思想渊源
    2、本论文对王新志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进行了整理与总结
    3、宣白承气汤灌肠对痰热腑实证昏迷机械通气患者腹内压影响的临床研究
    4、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近十年中医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用药规律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研究背景
    一、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中医研究背景
        (一) 中医病名文献研究简述
        (二) 中医病因病机研究
        (三) 中医治疗现状
    二、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西医研究背景
        (一) 西医发病机制
        (二) 西医治疗现状
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概况
    一、 数据挖掘技术简介
    二、 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概况
近十年期刊文献中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用药的数据挖掘研究
    一、 资料选择
        (一) 资料来源
        (二) 纳入标准
        (三) 排除标准
    二、 研究方法
        (一) 文献检索方法
        (二) 建立原始资料数据库
        (三) 数据转换及录入
        (四) 数据挖掘的实施
    三、 研究结果
        (一) 药物频数分析统计结果
        (二) 前 13 味药物药类频数分析统计结果
        (三) 常用药物药类频数分析统计结果
        (四) 药物聚类分析统计结果
讨论
    一、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用药规律探讨
        (一) 对频数分析结果前 13 味药物的探讨
        (二) 常用药物药类频数分析结果探讨
        (三) 常用药物聚类结果分析
    二、 数据挖掘技术在本研究中的应用体会
        (一) 数据预处理工作不可或缺
        (二) 频数分析客观的得出常用药物与药类
        (三) 聚类分析法在研究用药规律方面作用显着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详细摘要

(7)熄风止痛饮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临床资料
        (一) 诊断标准
        (二) 临床分级标准
        (三) 病例选择
        (四) 病例来源
    二、研究方法
        (一) 病例分组
        (二) 治疗方法
        (三) 观察内容
        (四) 临床疗效评定
        (五) 安全性评价标准
        (六) 统计方法
    三、研究结果
        (一) 一般资料可比性检测
        (二) 治疗结果
        (三)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检测
    四、结论
讨论
    一、中医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认识
    二、病因病机
        (一) 内外风相合为病
        (二) 火热之邪炎上
        (三) 瘀血阻滞脉络
    三、治法探讨
        (一) 平肝熄风
        (二) 清热泻火
        (三) 活血通络
    四、组方
        (一) 处方来源
        (二) 方药组成
        (三) 方义剖析
        (四) 主要药物的现代药理研究
    五、组方特点
        (一) 应用熄风药
        (二) 应用泻火药
        (三) 应用虫类药
        (四) 注重脏腑功能
        (五) 药物配伍严谨
    六、本方的作用机制探讨
    七、存在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详细摘要

(9)大黄黄连泻心汤相关文献研究及其在糖尿病领域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大黄黄连泻心汤古今相关文献研究
    1 大黄黄连泻心汤的古代文献研究
        1.1 大黄黄连泻心汤的出处
        1.2 后世医家之注解
        1.3 泻心汤在古代临床运用
    2 大黄黄连泻心汤的现代临床应用
        2.1 内科
        2.1.1 消化系统
        2.1.2 神经系统
        2.1.3 呼吸系统
        2.1.4 心血管系统
        2.1.5 泌尿系统及内分泌系统
        2.2 皮科及外科
        2.3 五官科
        2.4 其它
    3 泻心汤的现代药理研究
        3.1 止血、凝血作用
        3.2 抗菌作用
        3.3 抗炎作用
        3.4 其他(降脂、抗惊、降糖、抗溃疡、抗缺氧、抗动脉粥样硬化)
    4 前景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大黄黄连泻心汤证古今医案研究
    前言
    统计方法
    统计结果
        1 一般情况
        1.1 性别
        1.2 年龄
        1.3 病程
        1.4 发病月份
        2 治疗疾病
        3 症状统计
        3.1 舌象
        3.2 脉象
        3.3 主要症状
        4 药量统计
        5 用药方法
        6 辨证与治法
        7 加减用药
    小结
第三部分 从热、瘀、毒之基本病机探讨大黄黄连泻心汤在糖尿病领域的应用
    1 从“热”、“瘀”、“毒”论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1.1 从“热”论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1.2 从“瘀”论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1.3 从“毒”论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2 赵进喜教授论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主要观点
        2.1 从“热”、“瘀”、“毒”论治
        2.2 “辨体质”学说及“三位一体”辨证模式
    3 赵进喜教授运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经验总结
        3.1 运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治疗糖尿病
        3.2 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周围神经病变
        3.3 糖尿病合并胃轻瘫
        3.4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
        3.5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
        3.6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3.7 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
        3.8 糖尿病足
    4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丰隆穴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古籍记载
2 现代临床应用
    2.1 呼吸系统疾病
        2.1.1 急性支气管炎:
        2.1.2 支气管哮喘:
    2.2 神经系统疾病
        2.2.1 脑血管疾病及其后遗症:
        2.2.2 周围神经系统疾病:
    2.3 消化系统疾病
    2.4 代谢异常及内分泌系统疾病
        2.4.1 高脂血症:
        2.4.2 肥胖症:
    2.5 软组织损伤类疾病
    2.6 皮肤病
    2.7 其他
3 讨论

四、釜底抽薪治愈三叉神经痛(论文参考文献)

  • [1]原发性头痛的六经方证辨证分布特点研究[D]. 闫淑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马来西亚及新加坡名中医治疗痹症特色疗法及经验整理[D]. 陀财超(Toh Chai Chau).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3]国医大师张志远内科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D]. 王淞.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近代中医体制化历程(1919-1937) ——以中医改进研究会为中心[D]. 刘洋. 山西大学, 2017(02)
  • [5]王新志教授辨治中风后通腑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整理及临床应用研究[D]. 毛峥嵘.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5(03)
  • [6]近十年中医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用药规律探讨[D]. 张俊蕊.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3(04)
  • [7]熄风止痛饮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研究[D]. 宋文超.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1(01)
  • [8]攻破十二阴阳经精华定位256条经线定位治疑难病[A]. 王春晓. 中国管理科学文献, 2008
  • [9]大黄黄连泻心汤相关文献研究及其在糖尿病领域的应用[D]. 宋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01)
  • [10]丰隆穴的临床应用[J]. 陈明,张唐法,张红星,周利,黄国付. 湖北中医杂志, 2006(11)

标签:;  ;  ;  ;  ;  

治疗三叉神经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