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分离蛋白可生物降解材料的改性

大豆分离蛋白可生物降解材料的改性

一、大豆分离蛋白可生物降解材料的改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孙乐乐,杨进[1](2022)在《生物基活性包装材料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传统塑料包装材料难以有效维持食品新鲜度,又不可避免地会向内部产生化学迁移,对食品安全带来不利影响。因此,生物基活性包装材料成为研究热点,其不仅满足绿色环保要求,且能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对生物基活性包装材料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介绍,并对未来生物基活性包装材料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成晓祎,王欢,江连洲[2](2021)在《蛋白与多糖基可食膜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消费者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认识日益提高,促使人们研究在不使用防腐剂的情况下延长食品保质期的新技术。研究发现,以蛋白、多糖和脂质等生物大分子为原料制备的生物可食膜用于食品包装,不仅可以达到食品保鲜的目的,也能减少因塑料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文中介绍了蛋白与多糖基膜的性能特点及其在食品保鲜中的应用,总结了蛋白与多糖可食膜的研究进展,提出了可食膜存在的不足之处,为未来蛋白与多糖基可食膜的发展提供了方向。

杨秀丽,严湘军,曹毛毛,郝春晖,刘文营[3](2021)在《可降解包装及其对食品品质的影响研究进展》文中指出为拓展可降解包装的制备材料来源,分析潜在的功能强化途径,就不同原料可降解包装的主要性能及其在食品贮藏、保鲜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综述。可降解包装的利用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降低微生物损害、减缓理化品质劣变和维持较好的感官品质,而且材料本身具有较好的可降解特性,为可降解食品包装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借鉴。

孙嘉临,袁玉娇,李思琪,刘夫国[4](2021)在《大豆分离蛋白基复合精油可食膜的制备及表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提高大豆分离蛋白基可食膜的性能,本研究首先选用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对大豆分离蛋白(SPI)进行改性处理,然后将百里香-肉桂复合精油添加到可食膜中,研究了羧甲基壳聚糖(carboxymethyl chitosan,CMCS)的不同添加比例及不同pH对可食膜理化性质的影响,以期得到性能最优的蛋白膜。通过测定可食膜的结构及功能特性,探讨了EGCG改性、SPI与CMCS的复合比以及溶液体系pH影响膜性能的规律及其在鲜切苹果保鲜中的应用。结果表明,与单一蛋白膜相比,添加EGCG的薄膜抗氧化活性显着提高,添加CMCS后,可食膜的性能得到提升;用EGCG改性后的SPI与CMCS复合后在pH=7条件下制备的薄膜性能最优,该复合膜对鲜切苹果具有良好的保鲜效果。本研究为性能良好的抗氧化可食膜材料的开发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张昭环,贠凯迪,刘玉月,徐雷,王业宝[5](2021)在《再生蛋白质纤维及其复合纤维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详述了国内外再生蛋白质纤维的发展历史,以及再生蛋白质纤维及其复合纤维的技术研究进展,对再生蛋白质纤维及其复合纤维的研发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一些看法。利用天然蛋白质开发出性能类似的再生蛋白质纤维一直是纤维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再生蛋白质纤维已有超过百年的研究历史,早期的研究致力于制备纯蛋白质的再生蛋白质纤维,但力学性能不足。利用天然蛋白质对合成纤维改性制备再生蛋白质复合纤维一直是研发热点,技术路线可分为蛋白质溶液共混法、蛋白质微粉共混法和蛋白质表面改性法三类,但存在一些问题,如:蛋白质含量较低、耐热水性差、纤维漂白技术、共混基体及增强材料的选择等,解决这些问题也将是今后再生蛋白质纤维产品开发的研究重点。

赵迪,黄晋博,陈亦萱,李佳伟,王茜茜,陈志周[6](2021)在《纳米材料改性生物可降解包装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近年来环境破坏问题频发,促使人们加强了对环保意识的重视。这是因为人们意识到必须走健康生态的发展道路,才能够实现可持续的发展。近些年来,包装材料的使用量不断提升,给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为了能够减缓包装材料给环境造成的破坏,且改善传统包装材料性能上的不足,经研究学者们多年研究,在众多改性方法中,纳米复合已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本文对生物可降解材料进行了概述,且对纳米复合可降解包装材料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李邝[7](2019)在《功能纳米粒子改性蛋白基复合薄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物质材料因为具有产量丰富、可再生和生物降解等优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能源紧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成为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向。大豆蛋白作为农林产品加工的产物,是自然界产量最丰富的植物蛋白,在我国产量巨大,开发利用意义重大。本论文以蝶形花科大豆分离蛋白为主要原料,采用功能化金属纳米团簇和石墨烯等纳米材料改性,研究开发系列高性能大豆分离蛋白基复合薄膜材料,如食品包装以及活性抗菌材料等,为扩大大豆蛋白用途与附加值提供新思路、新方法。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金属纳米团簇改性制备大豆分离蛋白复合薄膜。以大豆分离蛋白为基物,加入二价阳离子的硫酸铜和氯化锌,通过络合作用与大豆分离蛋白配位,设计并合成出水溶性铜纳米团簇和锌纳米团簇的分散液;通过透射电镜和紫外吸收光谱分析金属纳米团簇的形貌特征,证明溶液中的铜纳米团簇的尺寸约为5 nm,而锌纳米团簇约为20 nm;铜纳米团簇改性复合薄膜的拉伸强度增加到4.91 MPa,而锌纳米团簇改性复合薄膜的断裂伸长率304.05%;通过金属释放量测试,证实改性后的大豆分离蛋白复合薄膜中释放的金属元素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2.通过壳聚糖与微晶纤维素进一步改性大豆分离蛋白复合薄膜。经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复合膜的表面微观形貌进行表征,发现金属纳米团簇可以显着提高壳聚糖与大豆分离蛋白之间的生物相容性,使复合薄膜具有更均匀的结构特征;壳聚糖和锌纳米团簇改性复合膜的水接触角得到显着增加,证明其可以进一步提高其表面的疏水性;壳聚糖和铜纳米团簇改性的复合薄膜的拉伸强度和杨氏模量分别增加到 5.01 MPa 和 197.50 MPa。3.石墨烯/纤维素纳米晶体改性制备大豆分离蛋白复合薄膜。采用在牛血清蛋白溶液中采用超声处理的方法,制备出稳定的石墨烯水分散液。使用带阳离子的聚乙烯亚胺对纤维素纳米晶体进行改性,改性后带正电荷的纤维素纳米晶体可以与带负电的石墨烯纳米片产生较强的电荷作用,有效提高大豆分离蛋白复合薄膜的致密性;改性后的大豆分离蛋白复合薄膜的拉伸强度增加到7.49 MPa,水蒸气透过率和吸水性分别降低13.49%和47.18%。4.多巴胺改性制备大豆分离蛋白复合薄膜。根据贻贝粘附蛋白启发的仿生原理,采用多巴胺对碳纳米管进行化学修饰,利用具有独特功能性的石墨烯纳米片与界面增强作用的碳纳米管,对大豆分离蛋白薄膜进行改性,制备出高性能蛋白基复合膜材料。由于大豆分离蛋白中的氨基酸和聚多巴胺分子中含有共轭双键的苯环结构,所以改性后的纳米复合薄膜对紫外线辐射展现出更强的吸收作用;复合薄膜的拉伸强度增加到10.15 MPa;复合薄膜疏水性得到提升,水接触角由38.15°增加到了 52.78°;复合薄膜最大热降解速率时的温度也由308℃提升到312℃,表明改性后的蛋白基纳米复合薄膜具有更优良的热稳定性,有望应用于耐热型包装材料的制备。5.银纳米粒子改性制备蛋白基复合薄膜。利用多巴胺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和多巴胺中儿茶酚与银的配位作用,通过原位还原的方法制备了出银纳米粒子,用于蛋白基复合薄膜改性。改性后复合薄膜的水蒸气透过率和吸水率分别降低了 51.60%和30.98%,表现出优良的阻隔性能和耐水性;复合薄膜的拉伸强度与断裂伸长率分别增加到35.99 MPa和71.31%;而最大热降解速率时的温度也由310℃提升到319℃,证明其热稳定性得到显着增强;同时复合膜抗菌性显着改善,表现出对革兰氏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与革兰氏阴性的大肠杆菌较为明显的抗菌作用,有望应用于新型活性抗菌材料。

李彦磊[8](2014)在《改性大豆分离蛋白可生物降解材料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人类保护环境意识的提高,石油资源的不断减少,生物降解聚合物取代传统石油基聚合物已经成为发展的趋势。不可降解材料废弃后易形成“白色污染”,这些难降解材料的处理带来了巨大的技术问题同时也促进了可生物降解材料的发展。本文利用顺丁烯二酸酐和乙酸锌在四氢呋喃体系中对大豆分离蛋白(SPI)进行多重改性,经水和甘油增塑后,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制得一种性能较好的SPI可生物降解材料,并对材料的特性进行研究。本文主要研究了改性工艺条件对SPI可生物降解材料的力学性能、抗水性能的影响规律,得出制备SPI可生物降解材料的最佳改性工艺条件为:SPI与四氢呋喃的质量体积比为1:3,并采用正交组合试验设计优化了SPI可生物降解材料的改性条件;在最佳条件下所制得的SPI可生物降解材料的拉伸强度为8.61MPa,断裂伸长率为196.78%,吸水率为31.6%。运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差示扫描量热仪、热重分析仪、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等仪器研究了SPI可生物降解材料形成前后其组成、结构及特性变化规律。⑴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表明:在大豆分离蛋白多重改性的过程中,顺丁烯二酸酐与SPI发生了交联反应,乙酸锌参与了亲水基团的反应;α-螺旋、无序结构显着减少,向较为稳定的β-折叠和β-转角转变,材料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提高。X射线衍射(XRD)分析表明:热压、改性都可以提高SPI材料的结晶度。⑵热力学研究表明:改性提高了SPI材料的热稳定性。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显示改性SPI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上升,表明改性能提高材料的热塑性。⑶氨基酸分析表明:经过多重改性,SPI中天冬氨酸、赖氨酸、精氨酸等亲水性氨基酸含量下降。⑷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研究表明:SPI的多重改性使得大豆分离蛋白分子展开,再经甘油塑化后塑化效果较好,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形成致密、较为光滑的表面。原子力显微镜(AFM)分析可知:相比于未改性SPI材料,经多重改性的SPI材料的表面粗糙度较低,材料的加工性能较好。接触角研究显示:未改性SPI材料的表面是亲水的,而改性SPI材料的表面不易润湿。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研究表明:SPI的多重改性改变了材料的表面组成。材料的降解试验结果显示:SPI可生物降解材料在降解的49d内,在水性土壤培养液中的失重率为61.5%,在户外自然土埋降解试验中的失重率为65.8%;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60%以上的降解率。

王洪杰[9](2013)在《改性大豆蛋白可生物降解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利用马来酸酐(MA)和微波辐射对SPI进行复合改性,经甘油和水增塑后,通过热压成型得到一种可生物降解材料。成功制备出一种具有较低吸水率、较高强度、及一定柔韧性的SPI可生物降解材料,并利用这些材料制备出一次性餐刀、餐叉、筷子等餐具,一次性发梳等洗漱用品。并进行了材料结构特性分析和降解试验,为该领域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本文系统地研究了热压工艺条件及改性条件对SPI可生物降解材料的力学性能、抗水性能及光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得出制备SPI可生物降解材料的最佳热压条件为:热压温度为120℃,热压压力15MPa,热压时间为15min,并采用五因素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试验设计对SPI可生物降解材料的改性条件进行优化,得出最佳改性工艺条件为MA添加量15%,微波功率480W,微波时间3min,甘油添加量20%,水添加量15%,在此条件下制得的SPI可生物降解材料的拉伸强度为11.48MPa,断裂伸长率为240.3%,吸水率为33.4%,透光率为39.5%。SDS-PAGE分析表明:与原料SPI材料相比,复合改性SPI材料的高分子量亚基含量明显增加,说明SPI分子间发生了交联,形成共价键。热力学研究表明:SPI材料的成型温度应在100-180℃之间,小分子增塑和改性能提高材料的热稳定性。FTIR分析表明:材料形成的过程中,MA与SPI发生了接枝和交联反应,微波处理促进了反应进行。SEM研究表明:复合改性的SPI材料塑化效果良好,内部结构致密,脆断面结构均一,材料表面较平整,裂纹现象明显改善。XRD分析表明:热压、改性都可以提高SPI材料的结晶度,而改性的结果更为明显。降解试验结果显示:在水性土壤液环境中42d,SPI可生物降解材料试样试样失重率约62.23%;在自然土埋环境中49d,SPI可生物降解材料试样失重率为68.72%,结果表明该材料具有良好的降解性能,符合国家标准(GB/T18006.1-2009)。一次性餐具通用技术和卫生理化指标参数经检测均符合国家要求。

王洪杰,陈复生,刘昆仑,刘伯业[10](2012)在《可生物降解蛋白质塑料的改性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阐述了可生物降解材料的定义、特点及降解机理,论述了蛋白质塑料的研究概况,包括蛋白质降解材料的种类、发展历史和加工方法,综述了大豆蛋白塑料的改性研究进展。

二、大豆分离蛋白可生物降解材料的改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豆分离蛋白可生物降解材料的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生物基活性包装材料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生物基活性包装材料
    1.1 淀粉基活性包装材料
    1.2 纤维素基包装材料
    1.3 壳聚糖基包装材料
    1.4 蛋白质基活性包装材料
    1.5 聚乳酸包装材料
2 复合型包装材料
3 结论

(2)蛋白与多糖基可食膜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蛋白-多糖膜概述
    1.1 蛋白基膜
    1.2 多糖基膜
    1.3 蛋白与多糖基可食膜
2 蛋白与多糖基可食膜的应用
    2.1 在果蔬保鲜中的应用
    2.2 在肉类保鲜中的应用
    2.3 在其他食品保鲜中的应用
3 结语

(3)可降解包装及其对食品品质的影响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可降解食品包装材料概述
2 可降解包装材料在食品包装中的应用
    2.1 淀粉类原料
    2.2 聚乳酸原料
    2.3 蛋白质原料
    2.4 纤维素原料
    2.5 壳聚糖原料
    2.6 纳米复合材料原料
3 可降解材料在军用食品包装中的应用
4 结论及展望

(4)大豆分离蛋白基复合精油可食膜的制备及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实验方法
        1.3.1 EGCG-SPI共价结合物的制备
        1.3.2 大豆分离蛋白-复合精油膜的制备
        1.3.3 大豆分离蛋白-复合精油膜的机械性能测定
        1.3.4 大豆分离蛋白-复合精油膜水蒸气透过率的测定
        1.3.5 大豆分离蛋白-复合精油膜的红外光谱(FTIR)分析
        1.3.6 大豆分离蛋白-复合精油膜的微观结构分析
        1.3.7 大豆分离蛋白-复合精油膜的光学特性测定
        1.3.8 大豆分离蛋白-复合精油膜的水溶性测定
        1.3.9 大豆分离蛋白-复合精油膜的抗氧化活性测定
        1.3.1 0 鲜切苹果的覆膜处理
        1.3.1 1 鲜切苹果的失重率测定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豆分离蛋白-复合精油膜的机械性能
        2.1.1 大豆分离蛋白-复合精油膜的拉伸强度
        2.1.2 大豆分离蛋白-复合精油膜的断裂伸长率
    2.2 大豆分离蛋白-复合精油膜的水蒸气透过率
        2.2.1 膜厚度
        2.2.2 水蒸气透过率(WVP)
    2.3 大豆分离蛋白-复合精油膜的FTIR谱图
    2.4 大豆分离蛋白-复合精油膜的微观结构分析
    2.5 大豆分离蛋白-复合精油膜的光学特性
    2.6 大豆分离蛋白-复合精油膜的水溶性
    2.7 大豆分离蛋白-复合精油膜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
    2.8 复合膜对鲜切苹果失重率的影响
    2.9 复合膜对鲜切苹果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3 结论

(5)再生蛋白质纤维及其复合纤维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再生蛋白质纤维的发展历史
2 国内再生蛋白质纤维及其复合纤维的技术研究进展
    2.1 蛋白质溶液共混法
        2.1.1 牛奶蛋白复合纤维
        2.1.2 大豆蛋白复合纤维
        2.1.3 角蛋白复合纤维
        2.1.4 丝素蛋白复合纤维
        2.1.5 胶原蛋白复合纤维
        2.1.6 其他蛋白质复合纤维
    2.2 蛋白质微粉共混法
    2.3 蛋白质表面改性法
3 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1)蛋白质含量较低。
    (2)耐热水性差。
    (3)纤维需漂白处理。
    (4)共混基体的选择。
    (5)增强材料的选择。
    (6)混纺。
    (7)产品竞争力。

(6)纳米材料改性生物可降解包装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可生物降解材料及其概况
    1.1 可生物降解材料的定义
    1.2 可生物降解材料的特点
    1.3 可生物降解材料的分类
        1.3.1 微生物生产型
        1.3.2 合成高分子材料型
        1.3.3 天然高分子材料型
2 纳米复合改性
3 纳米复合可降解包装材料研究进展
    3.1 淀粉纳米复合材料
    3.2 纤维素纳米复合材料
    3.3 聚乳酸纳米复合材料
    3.4 蛋白质纳米复合材料
4 结束语

(7)功能纳米粒子改性蛋白基复合薄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生物质薄膜
        1.2.1 蛋白基薄膜
        1.2.2 淀粉基薄膜
        1.2.3 纤维素薄膜
        1.2.4 壳聚糖薄膜
    1.3 大豆蛋白的研究概况
        1.3.1 大豆蛋白的提取方法
        1.3.2 大豆蛋白的结构
        1.3.3 大豆蛋白的功能特性
    1.4 大豆蛋白的成膜机理
    1.5 蛋白膜的分类
        1.5.1 大豆蛋白薄膜
        1.5.2 小麦蛋白薄膜
        1.5.3 玉米蛋白薄膜
        1.5.4 乳清蛋白薄膜
        1.5.5 明胶蛋白薄膜
    1.6 大豆蛋白的改性方法
        1.6.1 物理改性
        1.6.2 化学改性
        1.6.3 表面复合改性
        1.6.4 共混改性
        1.6.5 酶法改性
    1.7 目前蛋白薄膜研究存在的问题
    1.8 本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1.8.1 研究的意义
        1.8.2 研究的内容
2 金属纳米团簇改性大豆分离蛋白薄膜的制备与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制备Cu NCs和Zn NCs
        2.2.3 制备金属纳米团簇改性的大豆蛋白复合薄膜
        2.2.4 表征测试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金属纳米团簇的形貌特征
        2.3.2 金属纳米团簇的化学结构特征
        2.3.3 金属纳米团簇改性蛋白膜的红外光谱
        2.3.4 金属纳米团簇改性蛋白膜的X射线衍射图
        2.3.5 金属纳米团簇改性蛋白膜的机械性能
        2.3.6 金属纳米团簇改性蛋白膜的表面疏水性
        2.3.7 金属纳米团簇改性蛋白膜的气体透过率和金属释放量
    2.4 本章小结
3 微晶纤维素/壳聚糖改性大豆蛋白纳米复合薄膜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微晶纤维素/壳聚糖改性大豆分离蛋白薄膜的制备
        3.2.3 表征测试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微晶纤维素/壳聚糖改性大豆分离蛋白薄膜的红外光谱
        3.3.2 微晶纤维素/壳聚糖改性大豆分离蛋白薄膜的XRD图谱
        3.3.3 微晶纤维素/壳聚糖改性大豆分离蛋白薄膜的微观形貌
        3.3.4 微晶纤维素/壳聚糖改性大豆分离蛋白薄膜的机械性能
        3.3.5 微晶纤维素/壳聚糖改性大豆分离蛋白薄膜的热稳定性
        3.3.6 微晶纤维素/壳聚糖改性大豆分离蛋白薄膜的接触角
        3.3.7 微晶纤维素/壳聚糖改性大豆分离蛋白薄膜的耐水性
    3.4 本章小结
4 石墨烯/纤维素纳米晶体改性大豆分离蛋白薄膜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石墨烯分散液的制备
        4.2.3 PEI改性CNC胶体悬浮液的制备
        4.2.4 石墨烯/PCNC改性SPI基薄膜的制备
        4.2.5 表征测试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石墨烯、CNC和PCNC的原子力显微镜图像
        4.3.2 石墨烯、CNC、PCNC的Zeta电位分析
        4.3.3 石墨烯/纤维素纳米晶体改性大豆分离蛋白薄膜的红外光谱
        4.3.4 石墨烯/纤维素纳米晶体改性大豆分离蛋白薄膜的XRD图谱
        4.3.5 石墨烯/纤维素纳米晶体改性大豆分离蛋白薄膜的微观形貌
        4.3.6 石墨烯/纤维素纳米晶体改性大豆分离蛋白薄膜的光学性质
        4.3.7 石墨烯/纤维素纳米晶体改性大豆分离蛋白薄膜的机械性能
        4.3.8 石墨烯/纤维素纳米晶体改性大豆分离蛋白薄膜的热稳定性
        4.3.9 石墨烯/纤维素纳米晶体改性大豆分离蛋白薄膜的接触角
        4.3.10 石墨烯/纤维素纳米晶体改性大豆分离蛋白薄膜的耐水性
    4.4 本章小结
5 多巴胺改性碳纳米管/石墨稀/大豆分离蛋白复合膜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石墨烯的制备
        5.2.3 PDA对CNTs进行表面改性
        5.2.4 石墨烯/PDCNTs改性SPI纳米复合薄膜的制备
        5.2.5 表征测试方法
    5.3 结果和讨论
        5.3.1 石墨烯和PCNTs的表面形貌表征
        5.3.2 PCNTS的化学结构分析
        5.3.3 PDCNTs/石墨烯/大豆分离蛋白复合薄膜的红外和XRD图谱
        5.3.4 PDCNTs/石墨烯/大豆分离蛋白复合薄膜的微观形貌
        5.3.5 PDCNTs/石墨烯/大豆分离蛋白复合薄膜的光学性质
        5.3.6 PDCNTs/石墨烯/大豆分离蛋白复合薄膜的机械性能
        5.3.7 PDCNTs/石墨烯/大豆分离蛋白复合薄膜的热稳定性
        5.3.8 PDCNTs/石墨烯/大豆分离蛋白复合薄膜的接触角
        5.3.9 PDCNTs/石墨烯/大豆分离蛋白复合薄膜的耐水性
    5.4本章小结
6 银纳米粒子/氧化石墨烯/蛋白基复合薄膜的制备与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和方法
        6.2.1 实验材料
        6.2.2 银纳米粒子(Ag NPs)的制备
        6.2.3 多巴胺改性氧化石墨烯(PGO)的制备
        6.2.4 制备明胶/纳米纤维素复合薄膜
        6.2.5 表征测试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AgNPs表面形貌与化学结构的表征
        6.3.2 GO和PGO的表面形貌表征
        6.3.3 GO和PGO的化学结构分析
        6.3.4 Ag NPs/氧化石墨烯改性纳米复合薄膜的化学结构分析
        6.3.5 Ag NPs/氧化石墨烯改性纳米复合薄膜的微观形貌
        6.3.6 Ag NPs/氧化石墨烯改性纳米复合薄膜的光学性质
        6.3.7 Ag NPs/氧化石墨烯改性纳米复合薄膜的机械性能
        6.3.8 Ag NPs/氧化石墨烯改性纳米复合薄膜的热稳定性
        6.3.9 Ag NPs/氧化石墨烯改性纳米复合薄膜的接触角
        6.3.10 Ag NPs/氧化石墨烯改性纳米复合薄膜的耐水性
        6.3.11 Ag NPs/氧化石墨烯改性纳米复合薄膜的抗菌性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建议
    7.1 论文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8)改性大豆分离蛋白可生物降解材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可生物降解材料的研究概况
        1.2.1 可生物降解材料的定义及降解机理
        1.2.2 可生物降解材料的分类
        1.2.2.1 天然高分子型可生物降解材料
        1.2.2.2 微生物合成型可生物降解材料
        1.2.2.3 化学合成型可生物降解材料
        1.2.2.4 掺混型可生物降解材料
    1.3 大豆分离蛋白(SPI)可生物降解材料的研究概况
        1.3.1 大豆分离蛋白(SPI)的化学组成和结构
        1.3.2 SPI 可生物降解材料的加工方法
        1.3.3 SPI 可生物降解材料的研究进展
        1.3.3.1 物理改性
        1.3.3.2 化学改性
        1.3.3.3 共混改性
    1.4 存在的主要问题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改性 SPI 可生物降解材料的研究
    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3 主要实验方法
        2.3.1 原料主要成分分析
        2.3.2 改性 SPI 可生物降解材料制备工艺流程
        2.3.3 改性 SPI 可生物降解材料的性能测定
        2.3.3.1 力学性能的测定
        2.3.3.2 抗水性能的测定
        2.3.3.3 降解性能的测定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大豆分离蛋白的主要成分分析
        2.4.2 改性工艺条件对 SPI 可生物降解材料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
        2.4.2.1 四氢呋喃用量对 SPI 可生物降解材料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
        2.4.2.2 反应温度对 SPI 可生物降解材料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
        2.4.2.3 反应时间对 SPI 可生物降解材料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
        2.4.2.4 顺丁烯二酸酐用量对 SPI 可生物降解材料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
        2.4.2.5 乙酸锌用量对 SPI 可生物降解材料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
        2.4.3 正交组合试验对 SPI 的改性条件进行优化分析
        2.4.3.1 拉伸强度的分析
        2.4.3.2 断裂伸长率的分析
        2.4.3.3 吸水率的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改性大豆分离蛋白可生物降解材料的特性研究
    3.1 主要材料与试剂
    3.2 主要仪器和设备
    3.3 试验方法
        3.3.1 改性 SPI 可生物降解材料 FTIR 及二级结构研究
        3.3.2 改性 SPI 可生物降解材料热力学性能研究
        3.3.3 SPI 原料及改性 SPI 可生物降解材料的氨基酸种类及相对含量的分析
        3.3.4 改性 SPI 可生物降解材料微观结构研究
        3.3.5 改性 SPI 可生物降解材料 X-射线衍射晶体分析研究
        3.3.6 改性 SPI 可生物降解材料表面形态研究
        3.3.7 改性 SPI 可生物降解材料表面疏水性研究
        3.3.8 改性 SPI 可生物降解材料表面元素分析研究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改性 SPI 可生物降解材料 FTIR 及二级结构研究
        3.4.2 改性 SPI 可生物降解材料热力学性能研究
        3.4.3 SPI 原料及改性 SPI 可生物降解材料的氨基酸种类及相对含量的分析
        3.4.4 改性 SPI 可生物降解材料微观结构研究
        3.4.5 改性 SPI 可生物降解材料 X-射线衍射晶体分析研究
        3.4.6 改性 SPI 可生物降解材料表面形态研究
        3.4.7 改性 SPI 可生物降解材料表面疏水性研究
        3.4.8 改性 SPI 可生物降解材料表面元素分析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改性大豆分离蛋白可生物降解材料的降解性能研究
    4.1 主要材料与试剂
    4.2 主要仪器和设备
    4.3 试验方法
        4.3.1 水性土壤培养液法研究改性 SPI 可生物降解材料降解性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改性 SPI 可生物降解材料在水性土壤培养液法条件下的降解性
        4.4.2 改性 SPI 可生物降解材料在户外自然土埋条件下的降解性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改性大豆蛋白可生物降解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可生物降解材料及其概况
        1.2.1 可生物降解材料的定义
        1.2.2 可生物降解材料的特点
        1.2.3 可生物降解材料的降解过程
        1.2.4 可生物降解材料的分类
    1.3 SPI 可生物降解材料及其概况
        1.3.1 SPI 的分子组成和结构
        1.3.2 SPI 可生物降解材料的加工方法
        1.3.3 SPI 可生物降解材料的研究概况
        1.3.4 SPI 可生物降解材料的改性研究进展
        1.3.4.1 物理改性
        1.3.4.2 化学改性
        1.3.4.3 共混改性
    1.4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复合改性 SPI 可生物降解材料的研究
    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3 主要试验方法
        2.3.1 原料主要成分分析
        2.3.2 复合改性 SPI 可生物降解材料实验方法及制备工艺流程
        2.3.3 复合改性 SPI 可生物降解材料的性能测试与结构表征
        2.3.3.1 力学性能的测定
        2.3.3.2 抗水性能的测定
        2.3.3.3 透光性能的测定
        2.3.3.4 降解性能的测定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大豆分离蛋白的主要成分分析
        2.4.2 热压工艺对复合改性 SPI 可生物降解材料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
        2.4.2.1 热压温度对可生物降解材料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
        2.4.2.2 热压压力对可生物降解材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
        2.4.2.3 热压时间对可生物降解材料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
        2.4.3 改性条件对 SPI 可生物降解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
        2.4.3.1 微波功率对可生物降解材料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
        2.4.3.2 微波处理时间对可生物降解材料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
        2.4.3.3 MA 添加量对可生物降解材料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
        2.4.5 五因素正交组合试验
        2.4.5.1 断裂伸长率分析
        2.4.5.2 拉伸强度的分析
        2.4.5.3 吸水率的分析
        2.4.5.4 透光率的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复合改性 SPI 可生物降解材料的结构特性研究
    3.1 主要材料与试剂
    3.2 主要仪器和设备
    3.3 试验方法
        3.3.1 SPI 的 SDS-PAGE 电泳分析
        3.3.2 复合改性 SPI 可生物降解材料热力学性能研究
        3.3.3 复合改性 SPI 可生物降解材料二级结构研究
        3.3.4 复合改性 SPI 可生物降解材料微观结构研究
        3.3.5 复合改性 SPI 可生物降解材料 X-射线衍射分析研究
        3.3.6 复合改性 SPI 可生物降解材料的应用研究
    3.4 结果与讨论
        3.4.1 SPI 的 SDS-PAGE 电泳分析
        3.4.2 复合改性 SPI 可生物降解材料热力学性能研究
        3.4.3 复合改性 SPI 可生物降解材料 FTIR 和二级结构研究
        3.4.4 复合改性 SPI 可生物降解材料的扫描电镜分析
        3.4.5 复合改性 SPI 可生物降解材料的 X-射线衍射图谱分析
        3.4.6 复合改性 SPI 可生物降解材料的应用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复合改性 SPI 可生物降解材料的降解性能及其应用
    4.1 主要材料与试剂
    4.2 主要仪器和设备
    4.3 试验方法
        4.3.1 复合改性 SPI 可生物降解材料的降解性研究
        4.3.1.1 自然土埋法生物降解性试验
        4.3.1.2 水性土壤培养液法生物降解性试验
        4.3.2 一次性餐具通用技术要求
        4.3.2.1 一次性餐具的感官技术要求
        4.3.2.2 一次性餐具负重性能
        4.3.2.3 一次性餐具耐温试验
        4.3.2.4 一次性餐具跌落试验
        4.3.2.5 一次性餐具卫生理化指标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复合改性 SPI 可生物降解材料降解性能的研究
        4.4.1.1 复合改性 SPI 可生物降解材料在自然土埋中的降解特性
        4.4.1.2 复合改性 SPI 可生物降解材料在水性培养液中的降解特性
        4.4.2 一次性餐具通用技术验证
        4.4.3 一次性餐具卫生理化指标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复合改性 SPI 可生物降解材料的制备
    5.2 复合改性 SPI 可生物降解材料的结构特性研究
    5.3 复合改性 SPI 可生物降解材料的降解性和应用性检测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可生物降解蛋白质塑料的改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可生物降解材料
2 蛋白质塑料研究概况
3 蛋白质塑料的改性
    3.1 物理改性
    3.2 化学改性
    3.3 增塑改性
    3.4 共混改性
4 结语

四、大豆分离蛋白可生物降解材料的改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生物基活性包装材料的研究进展[J]. 孙乐乐,杨进. 中国造纸, 2022(01)
  • [2]蛋白与多糖基可食膜的研究进展[J]. 成晓祎,王欢,江连洲. 大豆科技, 2021(06)
  • [3]可降解包装及其对食品品质的影响研究进展[J]. 杨秀丽,严湘军,曹毛毛,郝春晖,刘文营. 肉类工业, 2021(12)
  • [4]大豆分离蛋白基复合精油可食膜的制备及表征[J]. 孙嘉临,袁玉娇,李思琪,刘夫国. 中国果菜, 2021(12)
  • [5]再生蛋白质纤维及其复合纤维的研究进展[J]. 张昭环,贠凯迪,刘玉月,徐雷,王业宝. 合成纤维工业, 2021(06)
  • [6]纳米材料改性生物可降解包装的研究进展[J]. 赵迪,黄晋博,陈亦萱,李佳伟,王茜茜,陈志周. 绿色包装, 2021(12)
  • [7]功能纳米粒子改性蛋白基复合薄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李邝.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8]改性大豆分离蛋白可生物降解材料的研究[D]. 李彦磊. 河南工业大学, 2014(05)
  • [9]改性大豆蛋白可生物降解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D]. 王洪杰. 河南工业大学, 2013(04)
  • [10]可生物降解蛋白质塑料的改性研究进展[J]. 王洪杰,陈复生,刘昆仑,刘伯业. 塑料科技, 2012(03)

标签:;  ;  ;  ;  ;  

大豆分离蛋白可生物降解材料的改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