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城市关键技术与实现策略

数字城市关键技术与实现策略

一、数字城市的关键技术与实现策略(论文文献综述)

刘容超[1](2021)在《数字素养时代的国际合作:媒介与信息素养联盟(MIL Alliance)的起源、使命与行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意义]为了提高全球各国对媒介与信息素养的重视程度,更好地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UNESCO媒介与信息素养联盟应运而生。为了更好地支持中国通往数字素养时代的国际合作,本文以该联盟为例揭示了国际合作网络的运行机制。[方法 /过程]本文通过系统梳理与媒介与信息素养联盟相关的会议文件、会议记录、报告、指南、年鉴等文献材料,总结媒介与信息素养联盟的起源、使命和行动。[结果 /结论]研究发现媒介与信息素养联盟通过多种方式促成数字素养时代的国际合作,包括建立全球对话网络、制定多级指导策略、开展联合宣传推广、设立"媒介与信息素养联盟奖"等,在全球范围内有力地推动媒介与信息素养(包括数字素养)的持续发展。

鞠京芮,孟庆国,林彤[2](2022)在《社会技术系统理论视角下城市智能治理变革的要素框架与风险应对——以城市大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以智慧城市、城市大脑、数字孪生、数字政府等为代表的城市智能治理已进入全面发展时期。已有研究分别从技术和管理两个视角探究了城市智能治理的建设机制问题,但缺少整合协同视角。基于社会技术系统理论与城市智能治理相关研究,识别城市智能治理变革的参与者、结构、任务和技术四个关键要素内容,构建治理变革的理论框架原型,通过对业务驱动、政企合作的北京海淀模式和创新驱动、产业生态式的杭州模式两个典型城市大脑案例进行分析,解释并论证框架的合理性,进而针对要素不匹配所引发的六种结构性风险,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王伟,岳文泽,吴燕,唐燕,黄玫,张磊,许景权,徐勤政,何子张,丁奇,谭迎辉,刘合林,车乐,邵华,林永新,纪立虎,席广亮,陈鸿,相欣奕,牛强,罗亚,史文正,郭健,刘芳,伍灵晶,陈宏胜,张杨[3](2021)在《到中流击水——国土空间规划青年笔谈》文中提出"构建以空间治理和空间结构优化为主要内容,全国统一、相互衔接、分级管理的空间规划体系,着力解决空间性规划重叠冲突、部门职责交叉重复、地方规划朝令夕改等问题"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然而本轮规划改革恰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性交汇,使其面临更多挑战。若孤立、静止、片面地看,容易只见危机和变局,不见新机和新局,难免陷入迷茫、悲观之中而无所作为;若全面、辩证、长远地看,就会发现"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危机孕育着新机,变局预示着新局。因此,实现国土空间规划改革目标,迫切需要一套"连续、稳定、转换、创新"的规划知识供给体系和工作支撑体系,而这套体系应是一个多学科、多领域相互开放、协同,不断发展演进的适应"生态文明新时代和空间治理现代化"的体系。为此,组织来自不同机构、不同学科、不同地域背景的中青年学者围绕国土空间整体性治理议题从不同维度、视角和切入点聚焦规划工作的价值观念、主要原则和理论技术等核心问题,展开观点性讨论交流,以期助力国土空间规划改革共识的凝聚和任务的推进。

李鹏,杨国栋[4](2021)在《数字政府服务创新的影响因素与实现策略》文中提出数字政府服务创新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创新网络视角,分析宁波"最多跑一次"改革、昆明"互联网+N"智慧政务、银川数字政府建设案例,揭示不同案例的创新实践过程,提炼相应的创新成功条件、影响因素、实现策略,可以发现,数字技术赋能作用和制度创新作用共同影响了数字政府服务创新的网络演化过程,共同塑造了不同的创新品牌和成功经验。对于地方政府决策者而言,应结合自身环境、成功条件及自身能力的差异性,选择保持成功策略、持续创新策略或改进成功策略,以更恰当的方式触动数字化转型的创新要素并保持其良性互动,进而促进服务创新的可持续发展。

余晓钟,罗霞[5](2021)在《我国“互联网+”智慧能源:多重内涵与发展推进》文中研究表明大力发展"互联网+"智慧能源,对贯彻落实《关于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的指导意见》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实现能源产业体系现代化,推动能源及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就我国"互联网+"智慧能源多重内涵予以研究,并针对其现状、机遇与挑战提出发展方向和推进策略。研究认为",互联网+"智慧能源是全球能源创新发展的新共识、实现能源综合转型的新方式、保障能源安全的新路径。我国"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在紧跟世界数字经济步伐,契合我国能源需求和供给现状的两大发展方向下,凝聚各方共识、强化政策导向、探索管理制度、稳固技术支撑是我国"互联网+"智慧能源纵深发展的四个有效推进策略。

武英涛,付洪涛[6](2021)在《全球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典型案例分析及对上海的启示》文中认为为助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发展,本文在分析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因素和概念模型的基础上,选择数字化、智慧化建设领先的全球城市纽约、伦敦和首尔作为典型案例,深入分析三个全球城市数字化、智慧化发展建设过程中的相关政策、建设方案、数字化发展优势特点和实现路径等内容,并结合上海目前数字化转型的主要问题,提出上海在数据开放与共享、全方位提升市民参与度、打造"市民即市长"、打造可供出口的数字城市建设方案、体现"中国高度"等政策建议与发展方案。

霍伟[7](2021)在《创新驱动的能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及规划建设策略——以榆林市为例》文中提出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煤炭国家,2014年煤炭产量占到世界的48.28%,近年来煤炭比重开始下降,2017年为33.76%。持续不断的环境污染问题,特别是部分传统能源城市的收缩问题(中国目前有12%的城市在收缩),使得中国能源城市的转型发展迫在眉睫。陕西省榆林市是我国知名的能源城市,丰富的煤炭资源使得煤炭"黄金十年"时期(2003-2013年)榆林市经济快速发展,近年来,低迷的煤炭市场使得榆林市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同时,严峻的城市环境问题使得榆林市转型发展迫在眉睫。本文首先介绍榆林市目前的能源产业现状及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其次对榆林市政府采取的一系列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进行深度分析,并对其实施效果做出评价;再次分析世界能源转型成功城市案例,提出榆林市借鉴的可能性;最后提出榆林市经济转型发展的措施:在产业发展上,原有煤炭为主的产业结构需要重组,构建以大数据、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智能煤机、新能源汽车)、新能源、高端化工材料、精细化工、现代商务办公等为主的新型产业体系,并提出以云科技引领榆林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在空间建设上,提出榆林科创新城的规划应重点围绕"创新、科研、高品质、生态、韧性、共享"等几个方面,集科教功能、研发功能、商务功能、生产功能、居住功能于一体。在具体规划策略上,延续自然生态格局;打造生态之城,激发新城区创新活力,打造创新之城;提升城市商务商业品质,打造商务新城;满足创新人才多样化需求,打造人文宜居之城。

刘滨[8](2021)在《约束性放权:地方政府剩余权激励与问责调适》文中认为

唐彬[9](2021)在《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对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平台企业是网络信息时代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组织形式,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以亚马逊、阿里巴巴、腾讯等为代表的一批平台企业成为互联网经济时代新兴商业模式的典范。顺应时下多元化、个性化、重视体验的消费需求,平台企业带动供应链上下游融合发展,在政府与市场共同推动下,引领我国经济向数字化转型发展。纵观平台企业的成长过程,创新性的商业模式是其快速成长、迅速占据市场份额的重要驱动力。然而,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竞争全球化以及消费需求升级,平台企业已从最初的蓝海进入红海,每一个行业市场几乎都被细分,平台同质化严重,用户流量日渐枯竭、增长困难。商业模式创新已成为平台企业应对环境变化、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资源基础观认为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受资源禀赋影响。平台所体现的开放性、交互性、网络效应等特性促进了市场知识资源聚集,对其商业模式创新具有驱动作用。然而知识具有时效性,面对不确定的市场环境,只有高效创造新知识,并与环境变化相匹配,才能真正助力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近年来,跨界成为平台企业突破资源禀赋限制、培育市场适应性的重要手段,通过跨界搜寻外部异质性知识,可以扩展平台企业知识基,有效弥补平台知识缺口。大数据能力是数字经济背景下的企业新能力,可以加强平台企业对自身知识库的洞察和了解,拓展跨界搜寻的广度和深度,降低对外部知识吸收、消化、融合的风险和成本。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二者协同促进新知识创造,为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提供知识资源。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重点关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及二者交互项如何影响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第二,知识创造在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及二者交互项与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之间发挥了何种作用;第三,环境不确定性在知识创造与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之间发挥何种作用。基于此,本文根据知识管理理论、组织搜寻理论、企业能力理论构建本文的理论模型,对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知识创造、环境不确定性、商业模式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充分论证,提出相关研究假设。采用问卷调研的方式最终获取322份有效问卷,运用SPSS22.0、AMOS21.0等软件对调研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检验,主要结论如下:(1)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及二者交互项均正向影响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2)知识创造在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及二者交互项与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关系之间发挥中介作用;(3)环境不确定性负向调节知识创造与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之间的关系。本研究旨在探索数字经济背景下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对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机理,研究的创新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本研究聚焦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及二者交互作用对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丰富了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相关研究。跨界搜寻为平台企业资源配置提供“知识池”,是大数据能力发展的助推器。大数据能力可以帮助平台企业在对内部知识清晰认知的基础上准确判断和评估所需的外部知识,增强跨界搜寻的宽度和深度。以往研究大多讨论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单一因素的作用,忽视了二者在商业模式创新中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交互效应。本研究通过实证分析,证实了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及二者交互作用对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具有积极影响,弥补了先前研究只关注资源或能力的不足,拓展了企业能力理论。第二,本研究打开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与平台商业模式创新之间作用关系的理论“黑箱”,引入知识创造这一中介变量,探讨了平台企业如何把外部知识应用到商业模式创新的具体实践过程。已有研究大多探讨的是企业如何利用外部新知识实现商业模式创新,忽视了知识创造的互补作用。只有将不同类型的外部知识要素耦合应用到新知识体系中,才能实现要素价值放大,从而形成针对在位企业的竞争优势。知识创造是连接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与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关键因素,本文将知识创造作为中介变量纳入研究模型,全面检验知识创造在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及二者交互项与商业模式创新之间的中介作用,不仅拓展了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因素研究,而且为知识创造相关研究提供崭新视角。第三,本研究揭示了环境不确定性在知识创造与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之间的调节作用。现有研究大多从高管创造力、高管支持等组织内部的微观视角探讨影响平台商业模式创新的边界条件,忽视了外部环境这一权变因素,而主观判断可能对研究结果的普适性造成一定影响。实际上,数字经济时代下的平台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愈加复杂多变,留给平台企业知识创造的时间缩短,平台企业及时整合新旧知识、重塑知识体系的难度加大,无法及时为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提供有力支持。基于此,本研究探讨了环境不确定性在知识创造与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之间的调节作用,研究结论完善了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边界条件,充实了该领域的研究成果。综上,本研究是对当前数字化背景下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相关研究的有效补充,虽然提出一些有创新性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局限和不足,未来将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进一步完善。

李恒[10](2021)在《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技的迅速发展、工程问题复杂性的提升以及工程活动利益相关者的增加,使得工程师在工程实践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工程伦理问题。在高等工程教育中,作为工程师培养核心环节之一的“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工程伦理教育被以美英为代表的世界工程强国视为培养伦理卓越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手段。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发轫于20世纪90年代末,现阶段,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缔约国以及“新工科”项目的扎实推进为我国的工程伦理教育提供了重要契机。尽管如此,我国工程伦理教育仍面临三个重大挑战:一是工程伦理教育在供需对接上未实现动态平衡;二是工程伦理教育治理手段乏善可陈;三是工程伦理教育与我国工程情境的适配性不高。针对上述现实问题,需要进一步分析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特征,提炼关键机制。本研究围绕“系统分析符合工程伦理教育内在发展规律的关键机制”这一核心议题开展研究,并由此展开三个环环相扣的子研究:第一,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建构;第二,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第三,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首先,本文运用系统文献综述法和文献计量法对工程伦理教育的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其次,运用扎根理论、多案例分析与比较分析法对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理论结构和实现路径进行建构性研究;再次,以本研究提出的关键机制为指标来源,以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为方法指导,针对113份评价样本,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施现状开展实证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作出以事实为导向的客观判断;最后,整合所有研究结论,消除理论话语和实践话语的阻隔,归纳用于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本研究得到了以下四个结论:(1)工程伦理教育的复杂性决定了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复杂性,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优化教育策略、汇聚协同力量、把握国内国际动向等核心要点,主要涵括培养机制、协同机制和情境机制三个维度。(2)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是“合理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在“合理性”方面,情境机制契合了价值合理性的意蕴,培养机制和协同机制则契合了工具合理性的表征。在“合规律性”方面,情境机制是控制单元,情境机制通过构建了一个包括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和精神因素在内的场域而成为关键机制的“指挥控制中心”;协同机制是存储单元,通过“各种协议”(如,伦理准则)和“软硬件”(如,经费资源)的配合而成为了“制度池”和“资源池”;培养机制则是运算单元,高校根据“情境机制”的“指令”并在“协同机制”的干预下,整合各类教育要素、深入本土教育实践、打造教育新模式。(3)本研究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施现状进行评估。实证评估结果显示,按权重由大到小排序,依次是情境机制(36.0%)、协同机制(33.7%)和培养机制(30.3%);按综合得分由高到低排序,依次是培养机制(71.711分)、情境机制(70.319分)和协同机制(68.339分);按优秀(80-100分)、良好(70-79分)、合格(60-69分)和不合格(≤59)进行等级分类,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现状的综合评价等级为“良好”(70.074分)。(4)深入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发展的特殊情境,立足“培养机制”、“协同机制”和“情境机制”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具体包括:细化培养机制,在供需对接上实现动态平衡;强化协同机制,丰富工程伦理教育的治理手段;深化情境机制,适应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阶段和独特需求。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在于:其一,通过扎根理论研究、规范研究、案例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揭示了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实现路径及其规范性特征;其二,通过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价体系并开展了实证评估;其三,立足中国情境,提出了一系列完善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为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实践启示。

二、数字城市的关键技术与实现策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数字城市的关键技术与实现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数字素养时代的国际合作:媒介与信息素养联盟(MIL Alliance)的起源、使命与行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媒介与信息素养联盟的基础
3 媒介与信息素养联盟的目标
4 媒体与信息素养联盟的行动
    4.1 建立全球对话网络
    4.2 制定多级指导策略
    4.3 开展联合宣传推广
    4.4 设立实践案例奖项
5 对中国信息与数字素养实践机构的启示与建议
    5.1 建立国内合作网络
    5.2 加入全球对话网络
    5.3 制定综合指导策略
    5.4 加大宣传表彰力度
6 结语

(2)社会技术系统理论视角下城市智能治理变革的要素框架与风险应对——以城市大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提出
二、城市智能治理与社会技术系统理论
    (一)城市智能治理
    (二)社会技术系统理论
    (三)社会技术系统理论视角下的城市智能治理
三、基于社会技术系统理论的城市智能治理变革框架和运作模式:以城市大脑为例
    (一)基于社会技术系统理论构建城市智能治理变革的理论框架
    (二)业务驱动、政企合作式城市智能治理变革模式:以海淀城市大脑为例
    (三)创新驱动、产业生态式城市智能治理变革模式:以杭州城市大脑为例
四、城市智能治理变革框架的结构性风险分析:以城市大脑为例
    (一)任务和参与者间结构性风险分析
    (二)任务与结构间结构性风险分析
    (三)任务和技术间结构性风险分析
    (四)技术与参与者间结构性风险分析
    (五)技术与结构间结构性风险分析
    (六)结构与参与者间结构性风险分析
五、结语

(3)到中流击水——国土空间规划青年笔谈(论文提纲范文)

贯通顶层设计与底层逻辑是国土空间规划治理的成功要义
从“九龙治水”到“五指成拳”—国土空间治理转型
规划被降位了吗?—谈谈面向“两统一”职责的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新任务
强化国土空间规划治理的顶层设计与实践保障
    1 边界重构
    2 地域重组
    3角色再造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空间治理最重要的目标,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统筹协调管控制度是空间治理最重要的手段
创新政策工具,实施多维目标的国土空间规划
提升空间治理能力必须解决好规划体系的空间协同问题
以社会治理牵动国土空间规划改革
从开发许可到规划统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的关键
兼容并蓄,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整体性治理:规划要促进而非决定资源优化配置
    1“双评价”与“双评估”工作重在“数字治理的起点”而非“扩张发展的举证”
    2“多规合一”工作重在“协同治理的融合”而非“部门职责的并集”
    3“三线”划定工作重在“治理体系的梁柱”而非“指标博弈的主场”
    4指标管理工作重在“治理机制的密钥”而非“数字游戏的红线”
    5整治修复与更新工作重在“系统治理的抓手”而非“工程项目的清单”
    6政策配套与机制工作重在“治理实施的路径”而非“强制约束的条文”
关于加强国土空间规划治理属性的四点思考
和谐成长视角下的国土空间整体性治理
    1依循空间和谐成长规律,差别化考虑不同的城市发展类型,划定“三线”与确定发展指标
    2区域联动许可和谐调配,满足主体功能区的刚性定位,基于战略留白地进行调配管制
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两个层次能否分开编制?
城镇开发边界划定应体现规划的底线思维和科学弹性
国土空间规划应体现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
    1国土空间治理背景下需要重视新型城镇化发展新要求
    2 国土空间规划应体现新型城镇化战略格局
    3国土空间规划应尊重城镇化发展规律
深入践行“两山”理论,创新探索生态空间专项规划技术
引入公共卫生新盟友,以人民健康为导向规划国土空间
多源时空大数据助力国土空间系统治理
“一张图”数字赋能国土空间整体智治、善治
    1整体统筹—实现“治理主体、治理对象、治理手段”三位一体
    2业务层面—聚焦“空间规划、用途管制、绩效考核”关键环节
    3 管理层面—体现“建好、用好、管好”工作目标
    4 技术层面—打造“数化、连接、赋能”关键能力
规划后治理制度—国土空间整体性治理的思考
“刚柔并济”推进国土空间规划落地与实施
    1“底数”尽细,规划“留白”
    2刚性强管,弹性释能
    3集聚高效,分类施策
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引领,实现要素更快、更准、更活的配置
规划教育是国土空间规划与治理系统的重要基础
以法典化推进国土空间治理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4)数字政府服务创新的影响因素与实现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和文献回顾
    (一)公共服务创新研究视角
    (二)数字政府服务创新实质
    (三)数字政府服务创新条件
    (四)数字政府服务创新策略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框架
    (二)案例选择原则
    (三)案例具体情况
        1.宁波“最多跑一次”改革
        2.昆明“互联网+N”智慧政务
        3.银川数字政府建设
三、数字政府服务创新的影响因素
    (一)数字政府服务创新的创新网络
    (二)数字技术的赋能作用
    (三)制度创新的形塑作用
四、数字政府服务创新的实现策略

(5)我国“互联网+”智慧能源:多重内涵与发展推进(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互联网+”智慧能源多重内涵
    (一)全球促进能源创新发展的新共识
    (二)持续推进能源科技创新的新目标
    (三)实现我国能源综合转型的新方式
    (四)深入保障国内能源安全的新路径
    (五)智慧城市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动力
三、我国“互联网+”智慧能源的现状、机遇与挑战
    (一)我国“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现状
    (二)我国“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机遇
    (三)我国“互联网+”智慧能源面临挑战
        1. 我国能源科技与数字通信技术水平限制。
        2.国内政策环境配套有待完善。
四、我国“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方向与推进策略
    (一)我国“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方向
    (二)我国“互联网+”智慧能源推进策略

(7)创新驱动的能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及规划建设策略——以榆林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时代机遇:创新驱动发展
    1.1“硬科技”创新促进城市转型发展
    1.2“软科技”创新促进城市跨越式发展
    1.3 城市空间创新提升城市品质
2 发展背景:榆林产业结构单一,科研基础匮乏
    2.1 能源优势显着,但同时产业结构单一
    2.2 创新需求较大,但匮乏的科研基础不能满足创新要求
    2.3 城市服务设施可满足日常需求,但缺乏高品质服务空间
    2.4 开阔的生态空间为建设产业新城提供空间支撑
3 政策引导:政府多年的有益探索
    3.1 创新引领城市产业转型发展
    3.2 培育本土科教能力并引进科教资源
    3.3 规划科创新城建设创新空间载体
    3.4 小结
4 案例借鉴:国内外相关城市的发展与建设经验
    4.1 筑波科学城:以基础科研与教育作为城市发展定位
    4.2 贵阳市:互联网云技术突破地理鸿沟
    4.3 卡尔加里:传统资源型城市进行城市空间升级
    4.4 雄安新区:新时期未来新城规划的国家垂范
5 深化转型:榆林产业发展与空间规划建设策略
    5.1 榆林市转型发展的产业策略
        5.1.1 高耗能产业的技术再创新
        5.1.2 新的具有颠覆性技术及产品导入
        5.1.3 榆林市产业集群构建
    5.2 榆林市转型发展的空间规划建设应对策略
        5.2.1 科创新城的发展定位与战略功能
        5.2.2 科创新城规划建设策略
6 结论

(9)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对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实践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3.1 研究内容
        1.3.2 结构安排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组织搜寻理论
        2.1.2 企业能力理论
        2.1.3 知识管理理论
        2.1.4 创新理论
    2.2 相关文献综述
        2.2.1 商业模式创新相关研究
        2.2.2 跨界搜寻相关研究
        2.2.3 大数据能力相关研究
        2.2.4 知识创造相关研究
        2.2.5 环境不确定性相关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模型构建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平台企业
        3.1.2 跨界搜寻
        3.1.3 大数据能力
        3.1.4 知识创造
        3.1.5 商业模式创新
        3.1.6 环境不确定性
    3.2 概念模型提出
        3.2.1 变量间关系梳理
        3.2.2 概念模型构建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研究假设提出
    4.1 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与商业模式创新
        4.1.1 跨界搜寻与商业模式创新
        4.1.2 大数据能力与商业模式创新
        4.1.3 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交互作用与商业模式创新
    4.2 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与知识创造
        4.2.1 跨界搜寻与知识创造
        4.2.2 大数据能力与知识创造
        4.2.3 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交互作用与知识创造
    4.3 知识创造与商业模式创新
    4.4 知识创造的中介作用
    4.5 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作用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研究设计
    5.1 问卷设计
        5.1.1 问卷设计的原则
        5.1.2 问卷设计的过程
    5.2 变量测量
        5.2.1 跨界搜寻的测量
        5.2.2 大数据能力的测量
        5.2.3 知识创造的测量
        5.2.4 商业模式创新的测量
        5.2.5 环境不确定性的测量
        5.2.6 控制变量的选择与测量
    5.3 预调研及问卷修正
    5.4 样本与数据收集
        5.4.1 样本选取
        5.4.2 数据收集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实证分析与结果讨论
    6.1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6.2 共同方法偏差分析
    6.3 信度与效度分析
        6.3.1 信度分析
        6.3.2 效度分析
    6.4 假设检验
        6.4.1 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与商业模式创新关系检验
        6.4.2 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与知识创造关系检验
        6.4.3 知识创造与商业模式创新关系检验
        6.4.4 知识创造的中介作用检验
        6.4.5 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作用检验
    6.5 结果分析与讨论
        6.5.1 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与商业模式创新关系讨论
        6.5.2 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与知识创造的关系讨论
        6.5.3 知识创造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关系讨论
        6.5.4 知识创造的中介作用讨论
        6.5.5 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作用讨论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管理启示
    7.4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关于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知识创造、环境不确定性、商业模式创新的调研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问题工程”的频发引起人们对工程伦理的广泛关注
        1.1.2 工程伦理教育是工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1.3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框架
        1.3.1 章节安排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关键概念解读
        2.1.1 伦理与道德的辨析
        2.1.2 工程伦理的内涵
    2.2 工程伦理教育的现实演绎:基于系统文献综述法的分析
        2.2.1 研究方法
        2.2.2 工程伦理教育的目标(Q1)
        2.2.3 工程伦理的教学策略(Q2)
        2.2.4 工程伦理教育效果的评估手段(Q3)
        2.2.5 工程伦理教育效果的影响因素(Q4)
        2.2.6 本节述评
    2.3 中国工程伦理教育研究的主题聚类:基于文献计量的分析
        2.3.1 文献计量方法概述
        2.3.2 资料收集
        2.3.3 共词分析
        2.3.4 共词网络分析
        2.3.5 多维尺度分析
        2.3.6 本节述评
    2.4 文献述评
3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构成
    3.1 扎根理论研究设计
        3.1.1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与流程
        3.1.2 资料采集
    3.2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理论结构
        3.2.1 开放式编码
        3.2.2 主轴式编码
        3.2.3 选择性编码
        3.2.4 理论饱和度检验
        3.2.5 本节小结
    3.3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实现路径
        3.3.1 微观维度的培养机制:以认知发展为指导再造教育要素
        3.3.2 中观维度的协同机制:以协同优势为指导赋能中介对象
        3.3.3 宏观维度的情境机制:以现象学为指导调适多元场域
    3.4 本章小结
4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案例分析
    4.1 案例研究方法概述
    4.2 培养机制的案例分析
        4.2.1 知识生成:聚焦伦理教育知识建构者的职能重构
        4.2.2 具身认知:创设面向真实世界的“开放式”学习情境
        4.2.3 学习进阶:用“全周期”课程序列搭建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梯
        4.2.4 伦理体验:强化解决工程伦理现实困境的实践基质
        4.2.5 案例分析讨论
    4.3 协同机制的案例分析
        4.3.1 工程社团在工程伦理教育中的作用
        4.3.2 政府在工程伦理教育中的作用
        4.3.3 案例分析讨论
    4.4 情境机制的案例分析
        4.4.1 美英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职业主义催化的路径选择
        4.4.2 德国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对技术负责的民族传统
        4.4.3 法国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消解”在精英工程师的培养中
        4.4.4 中日的工程伦理教育场域:“二元构造”下的层序互补
        4.4.5 案例分析讨论
5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
    5.1 调研对象
    5.2 评估指标体系的建构
        5.2.1 评估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
        5.2.2 初始评估指标的选取
        5.2.3 问卷设计与预测试
    5.3 现状的实证评估
        5.3.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权重赋值
        5.3.2 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综合评价
    5.4 结果与讨论
        5.4.1 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实施现状的评估结论
        5.4.2 延伸讨论:我国工程伦理教育面临的潜在障碍
    5.5 本章小结
6 完善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对策建议
    6.1 工程伦理教育关键机制的规范性审视
        6.1.1 合理性的审视
        6.1.2 合规律性的审视
    6.2 细化培养机制,在供需对接上实现动态平衡
    6.3 强化协同机制,丰富工程伦理教育的治理手段
    6.4 深化情境机制,适应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阶段和独特需求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评估问卷
附录3 评估指标赋权表
附录4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课程大纲
附录5 弗吉尼亚大学课程大纲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四、数字城市的关键技术与实现策略(论文参考文献)

  • [1]数字素养时代的国际合作:媒介与信息素养联盟(MIL Alliance)的起源、使命与行动[J]. 刘容超.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2021(12)
  • [2]社会技术系统理论视角下城市智能治理变革的要素框架与风险应对——以城市大脑为例[J]. 鞠京芮,孟庆国,林彤. 电子政务, 2022(01)
  • [3]到中流击水——国土空间规划青年笔谈[J]. 王伟,岳文泽,吴燕,唐燕,黄玫,张磊,许景权,徐勤政,何子张,丁奇,谭迎辉,刘合林,车乐,邵华,林永新,纪立虎,席广亮,陈鸿,相欣奕,牛强,罗亚,史文正,郭健,刘芳,伍灵晶,陈宏胜,张杨. 城乡规划, 2021(06)
  • [4]数字政府服务创新的影响因素与实现策略[J]. 李鹏,杨国栋.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1(06)
  • [5]我国“互联网+”智慧能源:多重内涵与发展推进[J]. 余晓钟,罗霞.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
  • [6]全球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典型案例分析及对上海的启示[J]. 武英涛,付洪涛. 全球城市研究(中英文), 2021(03)
  • [7]创新驱动的能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及规划建设策略——以榆林市为例[A]. 霍伟. 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4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 2021
  • [8]约束性放权:地方政府剩余权激励与问责调适[D]. 刘滨. 吉林大学, 2021
  • [9]跨界搜寻、大数据能力对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研究[D]. 唐彬. 吉林大学, 2021(01)
  • [10]工程伦理教育的关键机制研究[D]. 李恒. 浙江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数字城市关键技术与实现策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