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人的全面发展——崂山区新城区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着眼人的全面发展——崂山区新城区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一、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崂山区新城区建设的经验与启示(论文文献综述)

卢佳彤[1](2021)在《青岛市即墨区城乡融合发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李松波[2](2021)在《青岛近代城市景观特征及其价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青岛地处中国华东地区,濒临黄海,靠近胶州湾,为地势起伏的丘陵地带,丰富的地貌使得其天然具有了山海一体的自然背景。青岛的近代城市建设始于1897年,至1937年历史城区的规划建设趋于成熟,伴随着城市的规划,青岛的城市景观风貌也逐步形成。在青岛近代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虽历经多个政权的统治,却均遵循着最初的规划路线发展,并同时将自身文化中的美学观念融入其中,使青岛在近代发展出了丰富、统一的城市景观,具有极高的价值,孙中山曾在考察期间对青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提出讲青岛的建设作为中国未来城市的典范。青岛近代以来形成的历史城区约有二十八平方公里的面积,其中历史建筑一千五百余处,不仅大量的建筑群保存完好,近代以来规划的路网结构、山体绿化、城市色彩等都较为完整,是我国现有历史文化名城中较为少见的存在。随着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不断发展,保护的要素、类型及空间尺度都在不断地扩展,对遗产价值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化。当下对于青岛近代城市景观的构成特征及价值的研究存在一定的不足,本文梳理了青岛规划前所处时代的城市景观建设的理论背景,从1897至1937年,青岛历史城区内形成的城市景观入手,结合历史图像、文献及规划图纸等资料,将青岛近代城市景观的脉络、特征以及价值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通过无人机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方式,结合青岛历史城区现状,分析其近代以来形成的城市景观的保存情况,并梳理归纳了青岛近代城市景观的价值,通过对比研究及分析,对历史城区的保护及活化提出了建议。

张宗兰,高维峰[3](2019)在《科技人文融合与绿色共生:新型生态城市视域下的雄安生态文化创新理路》文中认为雄安新区代表了京津冀经济圈新型生态城市的发展趋势,其生态文化构建既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现实映照,也是新时代基于人文与共生理念下新型生态城市创新探索的重要范例。科技服务、绿色互哺、人文共享是雄安新区生态化质量发展的价值依归,并体现为生态文化创新与经济产业共生的融合统一,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共生统一,生态文化与文化生态的辩证统一。在实践过程中要通过构建人文生态系统,提升科技的文化赋能,加强生态意识教育,培育健康生态政治机体等措施,促进雄安新区的生态文化创新。

王一鸣[4](2015)在《我国中小城市旧城改造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以江西省南城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旧城改造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进程。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城市的建设全面加速,城市化率不断上升。这一进程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城市的外延扩展,即城市向周边郊区急速的扩展,形成了各种类型的新城;二、城市的内部改造,即对处于城市中心区域的老旧区进行旧城改造。相比而言,旧城改造逐渐成为推动城市化进程的主要方式,但是在旧城改造过程中也存在许多亟需解决的难题。文章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以及实例阐述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等多种方法来研究旧城改造问题。通过梳理国内外有关参考文献简要分析国内外旧城改造理论研究的进程;利用图书馆资源库、网络、相关书籍等途径精选部分有代表性的国内外旧城改造案例实践,总结其实践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分析我国中小城市旧城改造的基本现状以及在改造过程存在的问题;针对南城县旧城改造过程中出现的具有自身特点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前文相关研究提出解决对策,并对南城县河西旧城改造项目进行实证分析。文章总结了我国旧城改造中存在的问题,并在结合南城县旧城改造自身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于南城县旧城改造问题的应对对策,为其他中小城市的旧城改造提供部分参考。

李超[5](2010)在《滨海城市可持续性旅游规划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虽然,基于滨海城市展开的较为系统、有针对性的可持续性旅游规划理论研究还比较少见,但各相关理论界的专家学者早已认同滨海城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相应的规划理论研究的密切关系。本文将依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通过对滨海旅游生态系统的分析,建构滨海城市可持续性旅游规划研究的理论框架。具体地,绪论主要阐述了论文研究的缘起、研究的意义,简要综述了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分析了研究原则和基本方法,阐明了研究创新点与研究框架。第一章总结、归纳了国内外滨海旅游的产生与发展情况,分析了国内外滨海城市可持续性旅游规划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滨海城市旅游规划中引入可持续性思想的重要意义。第二章结合对滨海城市可持续性旅游规划概念的辨析,分析了滨海城市可持续性旅游规划的特点、分类与研究范围。对具体的规划目标、规划原则、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以及规划程序进行了阐述,并对相关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总结。第三章结合对滨海城市旅游规划等级体系的研究,建构了基于生态学的滨海城市旅游生态系统,并对相应的构成要素、系统流态、网络结构等问题进行了分析,阐明了基本观点和价值评价标准。第四章借鉴生态学理论,建构了滨海城市可持续性旅游规划研究的理论框架,并对基于不同层级的滨海城市可持续性旅游规划策略进行了总结。第五章对滨海城市沿海空间演化历史进行了综述,研究了信息革命对滨海旅游生态系统的冲击,分析了信息技术对滨海城市可持续性旅游规划的影响。第六章梳理了环渤海地区的旅游发展过程,对该地区区域旅游的整合发展模式、空间布局与可持续性规划策略进行了研究,并以该地区典型滨海城市、典型滨海旅游区为例,对相应的可持续性旅游规划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第七章从发展的眼光分析了低碳经济对我国滨海城市旅游业及其旅游规划问题的影响,研究了基于低碳准则的规划策略、创作心态、创作手段和评价标准。

张文娟[6](2009)在《治理视角下的我国城市新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问题研究 ——以青岛市崂山区为例》文中认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的商品意识和谋求发展意识的不断增强,中国城市新区不断涌现,流动人口的数量逐年增多。流动人口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起了巨大作用,但也对我国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带来了挑战,特别是城市新区吸纳了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的大部分流动人口,而目前国内学者对此关注较少。本文正是在对城市新区、流动人口和计划生育等概念阐释的基础上,分析了城市新区流动人口的特征,揭示出城市新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工作成为当前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和难题,并根据我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的现状探讨了其困境:首先重管理轻服务,很多政府部门都对流动人口有戒备和防范心理,流动人口难以享受到各种免费服务;其次综合管理格局难以形成,各主管部门的职能和利益冲突导致各自为政降低了行政效率;再次,管理服务体制严重落后,面对持续增长的流动人口,政府部门的人力物力投入不足,而且完全依靠行政力量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然后对国外人口管理和生育政策以及国内流动人口计生工作先进模式进行了介绍和总结,引出了治理理论在城市新区流动人口计生工作中的适用性,从各个方面论证了运用治理理论可以取得更好的治理效果。作为青岛市东部新城区,崂山区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流动人口,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分布零散给崂山区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带来了困难,作者结合工作实际介绍了青岛市崂山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治理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并进行了理论抽象,总结出崂山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治理的框架,即以政府服务为导向、整合社会资源和充分发挥民间力量为特征,同时在发展理念、综合服务、统筹协调和动态管理等方面体现出了崂山区流动人口计生工作的实践创新。另外也对崂山区的做法进行了山东省和国家层面的评价,并给出了改革和完善的措施。最后本文以治理理论为指导,在总结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实践从主体、服务和效率三个维度提出了我国城市新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治理的新对策。首先从主体维度,政府要提供基本制度保障,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以及健全的法制环境;要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计生协会和其他社会组织城市新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治理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还要实现政府与社会的合作,通过多种手段为计生工作提供充足的财力保障。其次从服务维度,要提供全面优质服务,借助居住地管理的平台推广家庭指导计划,并根据城市新区的特点推广公寓化合流动化服务;要与流动人口建立信赖关系,借助群众自治实现主体客体的良好互动;还要积极培育全社会对计生工作的价值认同,可以举办计生晚会或计生培训班等增进了解人口,也应该在报纸电视等大众媒体上广泛宣传。最后从效率维度,要完善考核机制,实现多主体互评和顾客评价,建立科学合理细化的考核机制;要构建全面治理的合作网络,利用多种机制和方式形成网状治理模式,让计生治理工作全面到位。

张宇新[7](2007)在《房地产A项目开发可行性分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稳步发展,房地产业已成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房地产投资活动日益活跃,已成为当前投资领域的一个热点。在我国,房地产业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但是作为一种高风险高收入的投资,房地产业中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尤其在投资可行性分析研究方面还比较滞后。目前,在我国房地产市场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与房地产开发企业在投资决策前没有重视可行性研究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房地产项目可行性研究是房地产开发决策分析过程中的重要步骤,它是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通过对开发项目的全面分析、论证、各方案比较和评价,从而保证它在技术上可行、环境上允许、经济上合理、经济效益显着。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加强可行性研究,可以减少投资决策的盲目性,提高房地产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促进城市土地的合理使用,使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和不断完善。本文主要包括六个部分内容:首先是本文的绪论,然后就房地产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基础理论和房地产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基本内容进行阐述,紧接着对青岛市的经济发展状况和房地产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以A房地产项目为对象对房地产项目可行性分析进行实证研究,重点分析了该项目所处的市场及区域经济环境,以及从该项目的投资估算,销售收入的测算,财务评价和社会环境效益等方面进行了可行性评价,文章最后提出了完善房地产项目可行性分析的建议。

青岛市城市郊区与新城区发展课题组[8](2004)在《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崂山区新城区建设的经验与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崂山区新城区建设的经验与启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崂山区新城区建设的经验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2)青岛近代城市景观特征及其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相关概念的廓清及界定
        1.1.1. 景观的概念
        1.1.2. 城市景观的概念
    1.2. 研究的范围及内容
        1.2.1. 研究的空间范围
        1.2.2. 研究的时间范围
        1.2.3. 选题研究的内容——青岛近代城市景观特征的构成
        1.2.4. 选题研究的内容——青岛近代城市景观的价值
    1.3. 选题的研究方法
        1.3.1. 青岛近代城市景观特征的研究方法
        1.3.2. 青岛近代景观价值评价的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现状
        1.4.1. 对于近代青岛的相关资料
        1.4.2. 青岛近代规划的相关研究
        1.4.3. 对于城市景观理论的相关研究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补充对相关研究的不足
        (2)为申遗提供理论基础
第二章 青岛近代城市景观建设的理论背景
    2.1. 十八世纪前城市景观建设
        2.1.1. 中世纪时期的城市景观建设
        2.1.2. 巴洛克时期的城市景观建设
        2.1.3. 资本主义初期城市景观建设及其影响
    2.2. 十九世纪英国主流艺术思潮
        2.2.1. 英国画境式城市空间设计
        2.2.2.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念
    2.3. 十九世纪德国城市景观建设思想
        2.3.1. 德国浪漫主义
        2.3.2. 西特风格
        2.3.3. 弗里池的“未来城市”理论
第三章 1897-1914 年城市景观发展脉络
    3.1. 德占初期(1897~1901)
        3.1.1. 宏观层面
        3.1.2. 中观层面
        3.1.3. 建筑层面
    3.2. 德占中期(1901~1910)
        3.2.1. 宏观层面
        3.2.2. 中观层面
        3.2.3. 建筑层面
    3.3. 德占后期(1910~1914)
        3.3.1. 宏观层面
        3.3.2. 中观层面
        3.3.3. 建筑层面
第四章 1914-1937年城市景观发展脉络
    4.1. 日占时期(1914~1922)
        4.1.1. 宏观层面
        4.1.2. 中观层面
        4.1.3. 建筑层面
    4.2. 北洋政府与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1922-1937)
        4.2.1. 宏观层面
        4.2.2. 中观层面
        4.2.3. 建筑层面
第五章 青岛近代城市景观特征及保存现状
    5.1. 宏观层面
        5.1.1. 城市山水格局
        5.1.2. 城市形态
        5.1.3. 城市色彩
        5.1.4. 天际轮廓线
        5.1.5. 眺望点的视线通廊
    5.2. 中观层面
        5.2.1. 观海山历史文化街区
        5.2.2. 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
        5.2.3. 信号山历史文化街区
第六章 青岛近代城市景观的价值梳理
    6.1. 系统性的规划制度和法律条文
    6.2. 因地制宜的城市景观建设
    6.3. 高度绿化的城市景观特色
    6.4. 多层次的天际轮廓线
    6.5. 丰富的街道景观对景与眺望点
    6.6. 多种建筑风格构成丰富的街道景观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科技人文融合与绿色共生:新型生态城市视域下的雄安生态文化创新理路(论文提纲范文)

1 新型生态化城市雄安的生态文化创新
    1.1 生态文化的基本内涵与现实意义
    1.2 基于共生理念的生态文化构建与发展
    1.3 雄安新区生态文化的新型生态化城市意蕴
2 雄安生态文化创新的思想来源与价值依归
    2.1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雄安生态文化的根本思想来源
    2.2 雄安新区生态文化创新的价值依归
3 雄安新区生态文化创新的实践理路
    3.1 构建人文生态环境系统, 提升生态文化人文关怀温度
    3.2 以科技赋能生态文化, 构建交融共生型生态文化创新机制
    3.3 全面加强生态意识教育, 培育良好的生态行为文化
    3.4 培育健康生态政治机体, 形成正向生态文化导向

(4)我国中小城市旧城改造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以江西省南城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论文结构
        1.4.3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2 相关研究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旧城
        2.1.2 旧城改造
        2.1.3 公众利益
    2.2 理论基础
        2.2.1 城市有机疏散理论
        2.2.2 城市土地经济学
        2.2.3 城市住宅学
    2.3 本章小结
3 国内外旧城改造实例及经验总结
    3.1 国外旧城改造案例及经验总结
        3.1.1 法国巴黎大改造
        3.1.2 伦敦码头区改造
        3.1.3 东京六本木新城改造
    3.2 国内旧城改造实例及经验总结
        3.2.1 上海新天地
        3.2.2 杭州清河坊
    3.3 本章小结
4 我国中小城市旧城改造现状及问题
    4.1 我国中小城市旧城改造现状
        4.1.1 我国中小城市旧城改造现状概述
        4.1.2 我国中小城市旧城改造特点分析
        4.1.3 国内中小城市旧城改造中取得的成就
    4.2 中小城市旧城改造存在的问题
        4.2.1 改造资金紧缺
        4.2.2 改造手段单一
        4.2.3 中小城市个性消失
        4.2.4 公众参与不足
    4.3 本章小结
5 南城县旧城改造问题及对策分析
    5.1 南城县旧城改造问题
        5.1.1 县城基本情况
        5.1.2 县城旧城改造存在问题
    5.2 南城县旧城改造对策研究
        5.2.1 保护历史文脉,延续城市个性
        5.2.2 拓宽融资渠道,确保改造资金来源
        5.2.3 鼓励公众参与,维护公众利益
    5.3 江西省南城县河西旧城改造案例分析
        5.3.1 项目简介
        5.3.2 项目存在主要问题分析
        5.3.3 河西项目改造对策分析
        5.3.4 本章小结
6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滨海城市可持续性旅游规划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的缘起
    0.2 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0.3 研究原则和基本方法
    0.4 研究创新点与研究框架
        0.4.1 创新点
        0.4.2 研究框架
第一章 滨海旅游及其可持续性旅游规划的研究现状分析
    1.1 滨海旅游的发展现状
        1.1.1 国外滨海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1.1.2 国内滨海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1.2 滨海城市可持续性旅游规划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的研究进展和实践
        1.2.2 国内的研究进展与实践
        1.2.3 对国内滨海城市旅游规划理论研究与实践的评述
    1.3 我国滨海城市旅游规划中引入可持续性思想的意义
        1.3.1 旅游规划与可持续性思想
        1.3.2 我国滨海城市旅游规划的可持续性发展趋势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关于滨海城市可持续性旅游规划的概述与相关理论
    2.1 滨海城市可持续性旅游规划的相关概念辨析
        2.1.1 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性旅游的涵义
        2.1.2 旅游规划的概念
        2.1.3 滨海城市可持续性旅游规划的概念辨析
    2.2 滨海城市可持续性旅游规划的特点
    2.3 滨海城市可持续性旅游规划的分类与研究范围
        2.3.1 滨海城市可持续性旅游规划的分类
        2.3.2 滨海城市可持续性旅游规划的研究范围
    2.4 滨海城市可持续性旅游规划的目标与原则
        2.4.1 规划的目标
        2.4.2 规划的原则
    2.5 滨海城市可持续性旅游规划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2.5.1 研究对象
        2.5.2 规划内容
    2.6 滨海城市可持续性旅游规划的程序
    2.7 滨海城市可持续性旅游规划的理论基础
        2.7.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7.2 景观生态学理论
        2.7.3 系统理论
        2.7.4 旅游心理学理论
        2.7.5 中国哲学理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滨海城市旅游生态系统的理论建构
    3.1 基于生态学的滨海城市旅游系统的等级划分
    3.2 生态学视野下的滨海城市旅游系统构成要素
        3.2.1 斑块(patch)
        3.2.2 廊道(corridor)
        3.2.3 基底(matrix)
        3.2.4 边界(boundary)
    3.3 滨海城市的旅游生态系统流态
    3.4 滨海城市旅游生态系统的网络构成特点
    3.5 滨海城市旅游生态系统的景观格局分析
    3.6 滨海城市旅游生态系统的价值评价标准
        3.6.1 滨海城市旅游系统的生态美学评判
        3.6.2 滨海城市旅游系统的生态价值评判
    3.7 滨海城市旅游生态系统理论建构的基本观点
        3.7.1 自然优先观点
        3.7.2 生态系统整体观点
        3.7.3 共生观点
        3.7.4 生态效率观点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滨海城市可持续性旅游规划的策略与方法
    4.1 滨海城市可持续性旅游规划的价值取向与目标制定
    4.2 滨海城市可持续性旅游规划的背景研究
        4.2.1 自然和社会经济环境调查与分析
        4.2.2 客源市场分析与预测
    4.3 基于不同尺度的滨海城市可持续性旅游规划策略与方法
        4.3.1 区域尺度的规划视角
        4.3.2 滨海城市尺度的可持续性规划策略与方法
        4.3.3 滨海旅游区尺度的可持续性规划策略与方法
    4.4 滨海城市可持续性旅游规划的承载力分析与评价体系
        4.4.1 生态环境容量
        4.4.2 资源空间容量
        4.4.3 经济设施容量
        4.4.4 社会心理容量
        4.4.5 滨海城市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综合实现
    4.5 滨海城市机构要素的调查与研究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滨海城市沿海空间演化及其旅游规划问题的实态研究
    5.1 滨海城市沿海空间演化的历史综述
        5.1.1 农业社会的滨海城市沿海空间特征
        5.1.2 工业社会的滨海城市沿海空间特征
        5.1.3 后工业社会的滨海城市沿海空间特征
    5.2 信息革命对滨海城市沿海空间及其旅游功能的影响
        5.2.1 信息化社会滨海城市沿海空间特征
        5.2.2 信息化社会滨海旅游空间的拓展
    5.3 信息革命对滨海城市社会结构的影响
        5.3.1 信息经济对滨海城市的影响
        5.3.2 信息技术对社会、家庭生活以及旅游行为的影响
    5.4 信息革命对滨海城市美学观念与思维方式的影响
        5.4.1 信息化社会哲学与美学观念的变化
        5.4.2 信息化社会思维方式的转变
    5.5 信息革命对滨海城市旅游系统的冲击
        5.5.1 信息社会滨海城市旅游系统构成要素的新特点
        5.5.2 信息技术对滨海旅游吸引物的影响
        5.5.3 信息技术对滨海旅游交通的影响
        5.5.4 信息技术对滨海旅游服务体系的影响
        5.5.5 信息技术对旅游信息及营销体系的冲击
    5.6 信息技术对滨海城市可持续性旅游规划的影响
        5.6.1 审美原则的转变
        5.6.2 创作观念的拓展
        5.6.3 设计方法的进步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滨海城市可持续性旅游规划的实例研究——以环渤海地区城市为例
    6.1 研究范围的确定
    6.2 环渤海地区城市旅游的演进过程
        6.2.1 环渤海地区古代旅游溯源
        6.2.2 环渤海地区近代旅游发展综述
        6.2.3 解放后环渤海地区旅游的曲折发展
    6.3 环渤海地区自然与社会经济环境调查与分析
        6.3.1 对环渤海区域旅游资源及相关背景的调查
        6.3.2 环渤海区域旅游资源与开发建设条件评价
    6.4 环渤海区域的旅游客源市场分析
    6.5 环渤海地区旅游可持续性发展的区域规划视角与策略
        6.5.1 环渤海地区区域旅游整合发展的模式与过程分析
        6.5.2 环渤海地区区域旅游整合发展的空间布局
        6.5.3 环渤海地区区域旅游整合发展的可持续性规划策略
    6.6 环渤海地区典型滨海城市的可持续性旅游规划策略——以青岛为例
        6.6.1 青岛滨海旅游生态系统建构
        6.6.2 青岛市滨海旅游的可持续性规划策略
    6.7 环渤海地区典型滨海旅游区的可持续性旅游规划策略
        6.7.1 自然型滨海旅游区的规划策略
        6.7.2 人文型滨海旅游区的规划策略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滨海城市可持续性旅游规划的新发展——走向基于低碳准则的规划设计
    7.1 低碳经济的诞生及其影响
        7.1.1 低碳经济的诞生
        7.1.2 CDM
        7.1.3 低碳经济对城市的影响
    7.2 低碳经济对滨海城市旅游系统的影响
        7.2.1 减少滨海旅游需求体系的“碳足迹”
        7.2.2 打造基于低碳准则的滨海城市旅游供给体系
    7.3 基于低碳准则的滨海城市旅游规划体系的新特点
        7.3.1 滨海城市旅游发展规划和碳减排目标
        7.3.2 滨海城市旅游区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及规划许可
        7.3.3 绿色旅游建筑设计
        7.3.4 旅游规划监控和持续研究
    7.4 基于低碳准则的滨海城市旅游规划创作心态
        7.4.1 低碳本位的创作回归
        7.4.2 低碳视野下的设计超越
    7.5 基于低碳准则的滨海城市可持续性旅游规划创作手段
        7.5.1 低碳性滨海城市旅游规划手段
        7.5.2 低碳性景观组织方法
        7.5.3 低碳性建筑节能技术与手段
    7.6 基于低碳准则的滨海城市旅游规划的评价体系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学术经历与获奖情况
附录
致谢

(6)治理视角下的我国城市新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问题研究 ——以青岛市崂山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概念界定与说明
        1.2.1 城市新区的概念
        1.2.2 流动人口的概念
        1.2.3 计划生育管理的概念
    1.3 研究现状综述
    1.4 研究目标与方法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方法
        1.4.3 主要创新之处
2 我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的现状及面临困境
    2.1 我国流动人口概况
    2.2 我国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
        2.2.1 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权利和义务
        2.2.2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原则
        2.2.3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制度
    2.3 我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的现状
        2.3.1 我国流动人口的主要特征
        2.3.2 我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的特点
    2.4 我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面临的困境
        2.4.1 重管理轻服务
        2.4.2 综合管理格局难形成
        2.4.3 管理服务体制严重滞后
        2.4.4 实施管理缺乏有效手段
3 国内外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经验及理论依据
    3.1 国外人口管理和生育政策
        3.1.1 法国人口管理和生育政策
        3.1.2 美国人口管理和生育政策
        3.1.3 印度人口管理和生育政策
    3.2 国内关于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改革的三种模式
        3.2.1 北京模式
        3.2.2 嘉兴模式
        3.2.3 无锡模式
    3.3 治理理论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的适用
4 崂山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实践及启示
    4.1 崂山区概况及流动人口现状
    4.2 崂山区流动人口特征
    4.3 崂山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4.3.1 崂山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面临的问题
        4.3.2 崂山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面临问题的原因
    4.4 崂山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的主要做法
        4.4.1 推进各类法人单位计划生育工作责任的落实
        4.4.2 建立协管员制度,破解商住小区和零星楼座计生管理难题
        4.4.3 做好拆迁社区计生工作的规范管理工作
        4.4.4 为流动人口育龄群众提供优质服务
5 崂山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模式
    5.1 模式及其特征
        5.1.1 政府服务导向
        5.1.2 整合社会资源
        5.1.3 发挥民间力量
    5.2 模式实施体现的创新
        5.2.1 发展观念的创新
        5.2.2 综合服务的创新
        5.2.3 统筹协调的创新
        5.2.4 动态管理的创新
    5.3 对崂山做法的思考和建议
        5.3.1 国家层面
        5.3.2 山东省层面
        5.3.3 改革和完善崂山做法
6 城市新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治理对策
    6.1 主体维度
        6.1.1 政府提供基本制度保障
        6.1.2 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
        6.1.3 政府与社会协作
    6.2 服务维度
        6.2.1 提供全面优质服务
        6.2.2 与流动人口建立信赖关系
        6.2.3 培育全社会对计划生育的价值认同
    6.3 效率维度
        6.3.1 完善考核机制
        6.3.2 建构全面治理的合作网络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情况

(7)房地产A项目开发可行性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0 绪论
    0.1 问题的提出
    0.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0.3 国内外研究现状
        0.3.1 国外研究现状
        0.3.2 国内研究现状
    0.4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
    0.5 本文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0.5.1 本文可能存在的创新点
        0.5.2 本文研究中存在的困难及不足之处
1 房地产项目开发可行性研究的基本理论
    1.1 可行性分析的内涵
    1.2 可行性分析的理论基础
        1.2.1 收益最大化原理
        1.2.2 资金的时间价值原理
        1.2.3 经济效益分析方法
        1.2.4 动态回收期
        1.2.5 单变量敏感性分析
    1.3 房地产开发项目可行性分析的作用
    1.4 可行性分析中存在的问题
        1.4.1 效益标准问题
        1.4.2 先入为主的可行性分析
2 青岛市房地产市场发展现状及A项目概况分析
    2.1 青岛市宏观经济运行分析
        2.1.1 社会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房地产市场前景广阔
        2.1.2 城市化迅速增长,形成了巨大的住房和投资需求
        2.1.3 政府的行政管理水平提高,房地产投资环境得到改善
        2.1.4 奥运会效应强劲,拉动房地产持续发展
    2.2 青岛市住宅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2.2.1 土地出让创历史新高,中低价位住房用地成主流
        2.2.2 市场供给量扩大,开发投资额增加
        2.2.3 售房价格总体上涨,二手房价增幅较大
        2.2.4 办公商业用房成交低迷,交易价格涨幅过高
        2.2.5 资金到位充足,结构有所优化
        2.2.6 “高档住宅”存在潜在的消费需求
    2.3 崂山区房地产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2.3.1 区域整体规划
        2.3.2 商业规划
        2.3.3 房地产营销状况
        2.3.4 区域板块特征
    2.4 A项目开发概况及发展机会
        2.4.1 A项目开发概况
        2.4.2 项目分析
        2.4.3 项目发展其他机会
    2.5 A项目开发的风险及其防范
        2.5.1 房地产投资风险的特点
        2.5.2 房地产投资开发风险的类型
        2.5.3 房地产投资风险的防范策略
3 A项目开发经济可行性分析
    3.1 A项目的开发方案
        3.1.1 规划设计方案思路
        3.1.2 开发周期安排
    3.2 开发方案的投资成本分析
        3.2.1 投资成本测算的依据及标准
        3.2.2 本项目的成本核算
    3.3 开发方案的投资与筹资分析
        3.3.1 项目的投资与筹资方式分析
        3.3.2 该项目的投资与筹资计划
    3.4 该项目的借款还本付息情况
    3.5 项目的销售收入情况分析
    3.6 项目的财务评价
        3.6.1 项目的成本利润率分析
        3.6.2 项目的净现值分析
        3.6.3 项目的投资回收期分析
        3.6.4 该项目的收益乘数分析
    3.7 A项目的社会环境效益评价
        3.7.1 社会效益评价
        3.7.2 环境效益评价
4 A项目营销方案与策略设计
    4.1 项目规划要点定位
        4.1.1 城市形象要点
        4.1.2 商业构思
        4.1.3 生态环境构想
        4.1.4 小区道路及绿化构思
        4.1.5 生活服务功能配套定位
    4.2 品牌形象定位策略
        4.2.1 项目形象定位
        4.2.2 建筑风格形象定位
    4.3 目标顾客群定位分析
        4.3.1 目标顾客群消费特点分析
        4.3.2 客户细分
    4.4 项目产品定位
        4.4.1 功能转化
        4.4.2 产品线
        4.4.3 产品开发原则
        4.4.4 户型设计
    4.5 价格定位与策略
        4.5.1 房地产项目定价方法
        4.5.2 本项目的定价策略
    4.6 项目推广定位及策略
        4.6.1 推广组织方法
        4.6.2 促销策略
    4.7 项目开发的组织结构设计
        4.7.1 房产开发项目组织结构设计模式
        4.7.2 组织结构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4.7.3 本项目的组织结构设计
5 结论及建议
    5.1 本文的结论
    5.2 完善房产项目开发可行性分析的建议
        5.2.1 加强房地产项目可行性分析理论研究与创新
        5.2.2 建立房地产项目可行性分析研究数据信息库
        5.2.3 抓好市场调查和预测环节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崂山区新城区建设的经验与启示(论文参考文献)

  • [1]青岛市即墨区城乡融合发展问题研究[D]. 卢佳彤. 青岛科技大学, 2021
  • [2]青岛近代城市景观特征及其价值研究[D]. 李松波. 北方工业大学, 2021(01)
  • [3]科技人文融合与绿色共生:新型生态城市视域下的雄安生态文化创新理路[J]. 张宗兰,高维峰. 生态经济, 2019(06)
  • [4]我国中小城市旧城改造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以江西省南城县为例[D]. 王一鸣. 重庆大学, 2015(06)
  • [5]滨海城市可持续性旅游规划理论研究[D]. 李超. 天津大学, 2010(07)
  • [6]治理视角下的我国城市新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问题研究 ——以青岛市崂山区为例[D]. 张文娟. 中国海洋大学, 2009(11)
  • [7]房地产A项目开发可行性分析研究[D]. 张宇新. 中国海洋大学, 2007(04)
  • [8]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崂山区新城区建设的经验与启示[J]. 青岛市城市郊区与新城区发展课题组. 求是, 2004(01)

标签:;  ;  ;  ;  ;  

着眼人的全面发展——崂山区新城区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