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2003年山东省枣庄市脊髓灰质炎疫苗加强免疫率评价

2002/2003年山东省枣庄市脊髓灰质炎疫苗加强免疫率评价

一、2002/2003年度山东省枣庄市脊髓灰质疫苗强化免疫接种率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国家呼吸医学中心[1](2021)在《儿童常见呼吸道病原免疫预防专家共识》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经济条件的改善, 我国儿童常见呼吸道病原免疫预防水平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儿童呼吸道感染发病率及死亡率在过去十几年中大幅下降, 但与国际领先水平国家相比, 尚存在一定差距, 这与公众对疫苗接种认知不足、接种人员预防接种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等诸多因素有关。本共识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儿童常见呼吸道病原免疫预防临床证据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临床现状及专家临床经验, 就儿童常见呼吸道病原传播特点、临床表现、免疫预防等提出了建议, 为进一步指导儿童常见呼吸道病原免疫预防工作提供参考。

唐冉[2](2020)在《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救济机制研究》文中指出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是指受种者因接种疫苗而遭受人身损害。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属于预防接种损害的下位概念,与其他接种不良反应事件的区别在于与接种行为之间是否存在直接因果关系。基于不同的语境,学界对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和预防接种损害存在不同的认识。医学概念的预防接种不良反应事件对应法学概念中的预防接种损害,均属于广义的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我国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指人身损害严重且接种各方均无过错的预防接种不良反应。预防接种政策的制定主要基于免疫功效角度的考量,预防接种行为的法律性质依据免疫政策的不同而具有公法和私法的不同性质。基于接种政策和接免疫功效两个维度对预防接种类型的区分,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救济的正当性基础不同。公民自我决定权限制和国家连带责任理论仅能为因国家公权力计划或强制进行的接种所导致的不良反应损失提供救济正当性。公民自愿进行的接种所致的不良反应损失原则上应由受种者承担,但基于免疫功效视角下“受益者承担风险”和“受益者分担损失”的救济思路,具有群体免疫功效的自愿接种的受种者仍可由获得免疫福利的群体成员分担不良反应的损失,具有个体免疫功效的接种所导致的不良反应可由疫苗生产商进行适当补偿。因为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救济旨在实现对非人为风险所导致的受种者损失的分担,受种者的不良反应源于非人为风险,不能归因于任何接种方的过错,因此,难以适用赔偿责任进行救济。学界一般将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救济视为公法和社会法领域研究的问题,但相关救济路径实际上可以是能够进行损失分担的行政补偿或民事补偿。因此,我国《疫苗管理法》第56条对非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异常反应补偿的路径设置具有合理性。基于侧重视角、救济模式和资金来源角度的不同考量,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救济路径在理论上存在不同的法律法案,应基于免疫功效视角建立专门的救济制度,通过分型救济模式兼顾不同接种政策下的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救济,并为具有突出群体免疫功效的接种提供重点性的救济。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损失分担具有多种资金来源方案,不同方案可以组合适用。域外国家将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救济作为预防接种损害救济体系的重要内容,并设立无过错补偿制度为发生不良反应的受种者提供救济。基于疫苗生产工艺的特殊性以及接种规范标准和实质标准的分离,接种过错与疫苗缺陷通常存在不同的认定结果。此外,受科学不确定性的影响,接种过错或疫苗缺陷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的认定亦存在不同标准,由此产生预防接种不良反应补偿路径与侵权责任路径的适用存在区分障碍。本着有利于受种者补偿、实现损失的公平分担以及保障预防接种工作开展的原则,应对预防接种不良反救济与侵权救济路径进行协调。域外国家对预防接种损害救济制度的功能存在侵权责任的补充与侵权责任的替代两种不同定位,须谨慎选择替代功能的制度,避免盲目扩大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救济制度的适用范围。同时,域外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救济的适用存在优先适用和无优先适用两种顺序模式。比较法上对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救济的规则设计各异,总体看来均以有效分担受种者损失为目的,救济规则设计并无一定之规,只需符合救济制度的功能定位即可。域外国家通常设立明确、中立的机构受理补偿申请,并明确规定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救济申请和申诉程序。域外预防接种不良反应补偿制度对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因果关系的认定采取宽松标准,最低标准可以是“不能排除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因果关系”,接种与受种者的不良反应之间的不同关联性程度直接影响受种者获得的补偿金数额。域外司法层面的路径协调主要集中在产品责任和医疗损害责任的认定,不同工艺的合格疫苗难以存在设计缺陷的可能,但有成立警示缺陷的空间。当存在科学不确定性时,域外国家通常基于概率衡平的认定标准严格认定接种损害因果关系,但亦存在通过事实推定放宽接种损害因果关系的实践。我国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补偿制度可以为严重的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提供补偿,该制度采取了双轨制的救济模式: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属于行政补偿,非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异常反应补偿的性质应为民事补偿。相较于域外国家多元化功能定位,我国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制度功能单一,旨在为接种内在风险导致的损失提供一次性补偿,而且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定义中“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立法规定使得实践中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和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司法认定存在过分排除异常反应成立的现象。因此,应以预防接种因果关系作为认定异常反应的核心。基于非免疫规划接种异常反应补偿路径的民事补偿性,应充分发挥损失分担路径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制度的补充作用,对具有重大公共免疫价值的应急接种和具有群体免疫效果的替代性非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的异常反应可优先适用保险等具有损失分担功能的路径进行救济。就路径协调而言,当存在科学不确定性时应对接种不良反应因果关系的认定采取“不能排除”的标准,但不应过分降低接种过错或疫苗缺陷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认定标准,避免通过侵权路径救济预防接种不良反应。

纪璞璞[3](2020)在《基于山东省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的儿童接种率监测与评价》文中提出[背景]预防接种是控制传染病最特异、最有效、最安全、最经济的一级预防措施。中国的免疫预防工作举世瞩目。自1978年开始实施儿童计划免疫以来,先后于1988年、1990年和1995年分别实现了以省、县、乡为单位儿童计划免疫疫苗接种率达到85%的普及儿童免疫目标。2000年后,随着我国进入到免疫规划时期,特别是自2007年开始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国家提供免费接种的疫苗及其针对疾病已从1978年的4种疫苗预防6种疾病,增加到14种疫苗预防15种疾病,极大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疫苗接种数量的增加使得传统手工建立预防接种档案和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的方式逐渐显示出弊端。手工建档存在工作量大、接种信息记录不全、流动儿童重复建档等问题,而常规免疫接种率报表由预防接种单位医生手工统计和填写,往往存在数据漏报、虚报、填写错误等情况。接种率抽样调查虽能对报告接种率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但是受人口流动和城市化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入户调查越来越困难,而且受人力物力限制,调查年龄组受到局限,调查对象存在一定的选择偏倚,难以获得准确的全年龄组接种数据。随着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迅速发展,通过信息技术管理预防接种个案成为可能。国外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将计算机应用到儿童健康服务中。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均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儿童预防接种管理,主要功能包括预防接种登记、接种预约、接种通知、生成接种率报表,以及新疫苗应用监测等。自2000年开始,我国部分省份开始探索建立预防接种信息系统(Immunization Information System,IIS),将传统手工登记儿童预防接种个案的方式转变为利用计算机管理,以提高工作效率。2006年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后,各地IIS系统建设如雨后春笋,至2010年,包括山东在内的北京、上海、浙江、江苏、湖北、安徽和海南等8个省建成了省级平台;其余省份也积极推进,至2017年,已有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成省级平台,实现区域信息共享。但是由于国家没有统一的建设标准和指标体系,已建成的省级平台功能差异较大,大部分省平台的作用仅限于预防接种个案的收集和流动儿童接种数据的交换,对于平台海量个案数据的利用并不充分。此外,接种率的一些算法尚有不精确、不统一的地方,非免疫规划疫苗对免疫规划疫苗的替代规则也不明确,这些问题均对数据评价结果造成较大干扰。因此,目前IIS虽已建成,但多数省份没有真正发挥其在免疫预防工作中对人群接种率开展实时监测和评价的有效作用。[研究目的]本研究拟在现有山东省IIS系统的工作基础上,根据国家免疫规划工作要求和山东省免疫规划及其预防接种工作需求,进一步完善山东省IIS省级平台功能方案,尝试性建立起基于山东省IIS系统的儿童接种数据质量控制及其接种率实时监测评价的方法,并应用于实际工作,实现全省预防接种信息的充分利用。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1)建立预防接种信息质量控制指标体系和算法规则,开发用于儿童接种数据质量进行评价的程序软件,实现预防接种信息质量分析。(2)建立预防接种信息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和算法规则,开发用于儿童接种率实时监测评价的程序软件,实现基于出生队列的接种率实时监测评价。(3)将上述两种规则和方法,运用于山东省儿童NIP疫苗实际监测评价工作中去。利用已建立的山东省IIS系统中接种记录数据库,按照国家免疫规划免疫程序的规定,尝试性对目前适龄儿童常规免疫接种数据质量及其接种率进行实时监测评价,及时发现未完成免疫接种的儿童,并采取针对措施及时予以接种,以达到提高并保持高水平接种率的目标。[研究方法]本研究人口数据来源于山东省统计局编制的2011-2017年《山东统计年鉴》,接种数据来源于山东省IIS平台。平台建设采用的是基于J2EE技术的Web应用平台,通过基础平台集成技术将项目内容集成到Web应用平台上,对外提供开放式的基于XML技术的标准接口。本研究项目需求形成通过文献复习和专家咨询论证的方法,采用数据仓库技术进行数据挖掘与分析。本研究对IIS数据质量控制评价指标及其算法规则、接种情况监测与评价的指标及其算法规则,是根据国家《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疫程序》、《疫苗说明书》和《儿童预防接种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等规范性文件的要求,同时结合山东省儿童预防接种工作的实际业务需求,在专家论证和征求基层工作人员意见的基础上,制订并逐步完善;最后由课题组转交中标公司组织软件开发、软件测试,测试完成后部署到省平台,由部分市县级CDC和预防接种单位进行试用,对存在的问题和现有功能提出进一步修改意见,汇总后再次提交给中标公司进行系统完善和测试发布,形成最终的应用软件。本次研究是以市为单位实例开展一次基于山东省IIS为基础的儿童接种数据质量控制及其接种率实时监测评价,实际应用的接种数据统计截止时间为2017年12月31日,均按照山东省IIS系统平台安装的本研究软件自动生成。[主要结果]1、本研究建立了山东省IIS系统平台功能标准与评价指标和山东省IIS系统客户端管理规程,并据此对IIS系统数据质量和预防接种情况进行了评价。2、通过IIS中质量评价指标的设置,山东省预防接种个案在数据管理率、上传率、完整性、重复率等方面均得到很大改善,山东省预防接种信息系统个案管理率、数据上传率均接近100%;基本信息除身份证号、接种信息除接种部位外,均达到99%以上;数据修改率、补录率、重复率分别为2.74‰、7.46‰和0.58‰,仍有下降空间。3、鉴于山东省预防接种数据质量总体处于较高水平,对全省以为单位儿童预防接种结果进行检测评价,1-7岁儿童各年龄组单苗接种率大部分在90%以上,部分大年龄组儿童接种疫苗剂次低于90%。[主要结论]1、山东省IIS系统数据质量总体较高,部分地区数据完整性较低,修改率、补录率、重复率较高;小年龄组儿童接种情况好于大年龄组儿童,东部地区接种情况好于西部地区。2、本研究建立的山东省IIS系统平台功能标准与评价指标适用于山东省免疫规划工作实际,基本满足数据质量控制和接种率评价需要。3、本研究入托入学接种证查验和与疫苗注射器信息系统对接的功能未能完全实现,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做进一步完善。[主要建议]1、进一步提高和保持IIS系统的数据质量。今后应进一步加大对接种门诊工作人员的培训,强化责任心和积极性,提高疫苗信息和接种信息的录入质量,保证预防接种信息系统个案信息与预防接种证信息的一致性,确保ns系统的数据真实、准确和可靠。2、推广应用本研究建立的IIS系统中质量控制和接种率监测评价的指标体系和算法规则。各有关单位应定期评价和反馈结果,使该指标体系和算法规则臻至完善;同时,进一步升级已开发的用于儿童接种率实时监测评价的程序软件,逐步实现对儿童接种率的实时监测评价,满足免疫规划实际工作的需要。3、积极探索建立与其他大数据管理部门如户籍管理部门的联动机制。建立基于山东健康云平台下的共享数据库,实现儿童建立户籍信息与IIS系统中儿童基本信息的互联互通,强化对于辖区内流动儿童与常住儿童的同步管理,提高儿童疫苗接种率。4、适时扩大山东省IIS系统的功能和应用。根据新的《疫苗管理法》以及国家相关规范的要求,在现有基础上,应进一步扩大山东省IIS系统的功能模块,如尽快增加疫苗注射器信息系统,与接种个案系统对接,切实落实疫苗全程电子追溯制度;尽快将入托入学接种证查验纳入IIS系统,并与教育部门相关单位实现对接;尽快将冷链温度电子监控记录系统纳入IIS系统,进一步完善疫苗运输、温度全过程温度自动监测,保证疫苗质量。

石艳艳[4](2020)在《泰安市2012-2016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分析及预测》文中研究指明[背景]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公众普遍认同和接受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针对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这一科学观念。疫苗被认为是20世纪公共卫生领域最伟大的成就之一,疫苗接种是预防、控制和消灭针对传染病最特异、最有效和最经济的措施。但疫苗和药品一样,对人类机体来说是一种异物,某些个体不可避免地发生概率极低的接种后不良反应。而在疫苗接种前,受种者都是健康或处于亚临床状态,对接种疫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特别是严重的不良反应的容忍度远低于患病后进行治疗,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免疫规划的发展,也促进了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dverse Events Following Immunization,AEFI)监测的诞生和发展。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的建议,自20世纪90年代起,世界上多个国家陆续建立AEFI监测系统,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监测工作。随着我国预防接种工作的逐步发展和扩大,特别是实施国家免疫规划以来,疫苗种类和接种剂次逐渐增多,以及接种率的大幅度提高,接种疫苗后发生的AEFI病例也随之增多,逐渐引起了公众和社会舆论的关注。为充分了解和掌握疫苗接种后AEFI实际发生情况,同时也为疫苗上市后的安全性评价提供数据,我国于2005年建立AEFI监测系统,并于2008年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应用。为了更好地规范和指导全国AEFI监测工作,原卫生部办公厅和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办公室于2010年联合制定下发了《全国AEFI监测方案》(以下简称《监测方案》)。目前,我国AEFI监测系统已日臻完善,监测和分析相关数据对于AEFI病例的及时发现、预防接种服务质量的提高、疫苗安全性评价、增强公众对预防接种的信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目的]1通过泰安市2012-2016年AEFI监测指标完成情况,评价AEFI监测系统运行状况。2通过对泰安市2012-2016年AEFI监测数据的描述和分析,全面了解泰安市AEFI病例分类和流行病学特征,评价疫苗的安全性以及预防接种服务质量。3采用时间序列模型,对2017年泰安市AEFI发生情况进行预测。4通过上述研究,为提高预防接种服务质量、预防和控制疫苗接种后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建立规范化的预防接种安全监测体系提供指导,并为相关公共卫生策略和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统计与分析]通过《中国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中的AEFI监测模块和预防接种模块,收集泰安市2012-2016年上报的所有AEFI病例和“统计分析”功能中的相关指标,以及常规接种报表(一类和二类)中所有疫苗的接种剂次数;然后再收集相关年度补充(强化)免疫/查漏补种活动报表中疫苗接种剂次数。将收集的数据生成不同年份Excel 2016基础数据文件;然后将所需数据整理、合并、分类和计算,生成不同工作表;最后再将整理计算好的数据导入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1.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AEFI监测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分析,主要结果为报告病例数、48小时报告率和48小时调查率等指标。2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AEFI病例的分类、年龄和性别分布、时间分布、疫苗分布、地区分布、异常反应临床诊断分布、主要临床症状分布以及从接种疫苗到发生反应的时间间隔分布等特征进行分析,并在SPSS 23.0统计分析软件中,对不同时间、不同地区以及国家免疫规划(National Immunization Program,NIP)疫苗和非NIP疫苗AEFI报告发生率进行显着性检验。3通过SPSS 23.0统计分析软件中的时间序列分析建立预测模型,选择最优预测模型与人工建立的预测模型进行参数对比。采用最优预测模型预测2017年AEFI每月发生例数,随后利用2017年每月实际发生例数与预测发生例数进行对比验证,采用预测发生例数的95%可信区间及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ean Absolute Percentage Error,MAPE)来评价模型预测效果的准确性。[结果]1.AEFI监测系统评价2012-2016年泰安市报告4325例AEFI病例,每年均有病例报告。2012-2014年报告病例呈快速增长,2014-2016年开始缓慢下降。其中2012年最少,666例;2014年最多,983例。总的48小时报告率为99.50%,2014年最高,为100%;2012年最低,为99.10%。总的48小时调查率为93.52%,2014和2015年最高,为100%;2013年最低,为86.67%。2.AEFI分类在4325例AEFI病例中,一般反应所占比例最高,为98.47%;其次为异常反应,为1.09%;偶合症最低,为0.44%。无疫苗质量事故、预防接种事故和心因性反应的发生。2012-2016年不同年度AEFI病例分类所占比例与总构成比一致。3.AEFI流行病学特征(1)三间分布4325例AEFI病例中,年龄<1岁者所占比例最大,≥7岁者所占比例最小。各年份年龄分布大致相同。男性病例数多于女性,性别比为1.33:1。2012-2016年每个月均有AEFI病例报告,从春季开始报告病例数不断增加,夏季最多,秋季开始回落,冬季稍有上升。各年度AEFI报告发生率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139.726,P<0.001),2013年监测的敏感性最低,2016年最高。各年度各县(市、区)均有AEFI病例报告,但报告发生率存在地区差异(χ2=132.529,P<0.001),其中泰山区监测的敏感性最强,新泰市最低。(2)不同种类疫苗AEFI发生率分析2012-2016年泰安市共有34种疫苗用于预防接种,共接种11215437剂次AEFI报告发生率为38.56/10万剂次。12种NIP疫苗报告发生率为36.67/10万剂次,22种非NIP疫苗报告发生率为44.52/10万剂次,非NIP疫苗的发生率高于NIP疫苗(χ2=32.834,P<0.001)。在NIP疫苗中,AEFI报告发生率最高的是百白破(无细胞)疫苗,为108.79/10万剂次。在非NIP疫苗中,乙脑(灭活)疫苗报告发生率最高,为286.38/10万剂次。47例异常反应报告发生率为0.68/10万剂次。在10种临床诊断分布中卡介苗淋巴结炎最多,17例,报告发生率也最高,为5.52/10万剂次。(3)主要临床症状及接种-反应时间间隔的描述AEFI病例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热、局部红肿和局部硬结。发热最多,占全部病例的76.32%,且体温≥38.6℃的病例居多,占发热病例的81.55%。局部红肿和局部硬结次之。接种疫苗后1天内发生AEFI的病例所占比例最高,为87.68%。15天后发生AEFI的病例所占比例最低,为0.72%。4.AEFI发生趋势预测及模型评价SPSS 23.0统计软件中由专家建模器选择的简单季节性/指数平滑法预测模型,在平稳R2、MAPE和标准化的贝叶斯信息度量值(Bayesian Information Criterion,BIC)方面,是5个模型中最好的。综合评价表明,专家建模器所选择的预测模型比传统的手工模型具有更好的预测效果。使用简单季节性/指数平滑法模型预测2017年AEFI每月发生例数,发现实际发生例数均落入了相应预测值的95%可信区间内,并且MAPE较小,说明该模型预测准确性较高。[结论]1.泰安市AEFI监测系统运转良好,监测的敏感性在提高的基础上能够保持稳定,但在监测及时性上有待进一步加强。2.连续动态监测明确了 AEFI的分类、发生人群、时间、地区、疫苗种类、主要临床特征和反应发生时间,并将此作为监测工作重点。3.简单季节性/指数平滑法模型可作为预测AEFI发生例数的良好预测模型,特别适合在基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者中推广使用。[建议]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以通过培训、学习、指标评价等一系列的措施提高AEFI监测、管理和处置水平,也可以正确把握接种禁忌、规范接种(受种)行为和宣传教育等方式减少AEFI的发生。1.加强人员岗位和数据分析能力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2.定期开展监测指标评价工作,提高监测质量。3.正确掌握接种禁忌、规范预防接种行为、疫苗冷链运转、严格留观制度,减少AEFI的发生。4.开展预防接种健教与相关常识宣传工作,让儿童家长了解和正确认识 AEFI。

王斌冰[5](2015)在《安徽省2011年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输入风险评估与应对》文中指出目的评估2011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发生脊髓灰质炎野病毒(Wild Poliovirus,WPV)输入病例并局部传播事件后安徽省脊髓灰质炎(脊灰)野病毒输入传播的风险,对不同风险级别的地区进行维持无脊灰的分类指导,制定应对策略并采取有效措施以防范WPV的输入传播。方法在WPV输入传播风险评估工具的基础上,用两级指标评估WPV输入传播的风险。一级评估指标包括人群免疫情况、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运转质量和WPV输入风险,每项一级指标包含多个二级指标。收集相关资料并按照标准对各二级指标进行评分,累加各市的二级指标评分值得到各省分值,根据各省分值综合研判各市WPV输入传播的风险水平。根据全省及各市风险评估结果,采取应对措施。结果亳州、安庆和六安3个市WPV输入传播风险水平为高风险,阜阳等13个市为中风险,宣城市、马鞍山市为低风险。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安徽省采取了加强脊灰疫苗免疫接种、强化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防范新疆往来人员输入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输入等应对措施,有效防范了WPV的输入与传播。结论参考WPV输入传播风险评估的结果,分类指导不同风险水平地区,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是巩固无脊灰成果的有效策略。同时应根据维持无脊灰的动态变化,适时调整WPV输入传播风险评估所用的二级指标以适应实际情况。

张玫,郑景山,曹雷[6](2015)在《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现状与质量评估方法》文中研究表明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和质量评价,可反映常规免疫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分析我国常规免疫接种率报告、调查和评价现状,以及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质量评价中存在的问题,综述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推荐的预防接种数据质量审计(The Immunization Data Quality Audit,DQA)和预防接种数据质量自我评估(The Immunization Data Quality Self-assessment,DQS)方法及应用情况,并对在中国引入DQA、DQS方法评估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质量提出了相关建议。

马超[7](2014)在《中国麻疹流行病学与消除麻疹免疫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中国从2006年开始实施消除麻疹策略,努力提高麻疹疫苗(MV)接种率,开展群体性MV补充免疫活动(MV SIA)。截至2010年9月,各省均完成覆盖1995-2009年出生队列的MV SIA。2011-2012年,全国麻疹发病率降至<1/10万,但所有省仍有病例报告。目的了解不同时期麻疹发病人群分布变化趋势,分析当前人群中不同出生队列麻疹易感者比例以及感染麻疹的危险因素,为进一步完善消除麻疹免疫策略与措施提供参考。方法(1)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不同时期全国麻疹病例人群分布特点与变化趋势。(2)分析江苏、浙江、山东、河南、云南、甘肃六省不同历史时期人群年龄构成、MCV接种、麻疹病例年龄分布等数据,采用催化数学模型方法并结合母传麻疹抗体衰减和MCV接种效果,估算不同出生队列的麻疹易感者数量。(3)在上述六省开展1:3配比的病例对照研究,在东部、中西部地区,按照<8月龄、8月龄~14岁和≥15岁分别估算最低样本量。从2012年1月开始将发病的所有实验室确诊麻疹病例纳入调查,选取3个年龄组匹配的邻居对照,直至六个组调查病例数均达最低样本量,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4)开展麻疹暴发疫情典型调查,了解2010-2012出生队列MCV接种率,通过定性访谈了解常规免疫工作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结果(1)1988~2013年,全国均以≤1岁儿童发病率最高,其次为2-4岁和5-9岁组,其他年龄组更低。2013年,全国≤1岁、2-4岁、5-9岁、10-14岁、15-34岁和≥35岁组发病率分别为50.0/10万、5.6/10万、1.4/10万、0.3/10万、1.2/10万和0.3/10万。2000年之前,2-14岁病例所占比例>70%,至2013年则下降为13.7%;≤1岁组从12.3%上升至59.4%,≥15岁组从16.5%上升至26.9%。(2)1980年以来,六省人群中麻疹易感者感染麻疹速率(FOI)均大幅下降,FOI最高年龄组从以往3-10岁降至≤1岁。每省均以<1岁儿童易感比例最高(52.9%),其次为1岁儿童(16.7%),3-19岁各出生队列均<5%。东部三个省部分成人出生队列易感者比例在10%-20%之间,而云南、甘肃则在5%左右。(3)有医院暴露史(<8月龄组amOR=6.2,8月龄~14岁组amOR=7.5,≥15岁组amOR=13.0)和流动史(三个年龄组amOR分别为2.5、2.6和1.8)是每类地区、各个年龄组共同的危险因素。母亲受教育程度低(amOR=2.3)、年龄≥5月(amOR=3.8)是<8月龄组危险因素,无预防接种证、MCV接种率低(与无接种史相比,接种1剂amOR=0.046,接种≥2剂amOR=0.01)是8月龄-14岁儿童组主要危险因素。接种1剂MCV保护效果≥94%,接种≥2剂则>98%。(4)暴发县典型调查显示,虽然报告MCV接种率均>99%,但2010~2012年出生队列MCV1和MCV2实际接种率仅为85%左右;定性访谈表明近年基层预防接种服务的提供能力遭到削弱,MCV接种率不升反降,使麻疹易感者快速积累。结论全国2010年MV SIA后出生队列和成人中存在大量麻疹免疫空白,以≤1岁易感者感染麻疹速率和麻疹发病率最高,是当前麻疹发病主要人群、消除麻疹的重点对象。接种MCV保护效果较好,儿童(尤其是流动儿童)8月龄、18月龄及时通过常规免疫接种MCV是消除麻疹的关键。同时,需要做好医院内感染控制、制定针对成人易感者的免疫策略、适时研讨针对6-7月龄的免疫措施。

曹国强,刘桂芳,张其雷,刘尧,赵昌文,王飞,王海岩,张珺,纪峰,李岩,宋立志,张丽,徐爱强,张勇,李黎[8](2010)在《滨州市在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中发现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及其应急处置效果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对山东省滨州市2007年发现的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Vaccine-derived Poliovirus,VDPV)及其应急处置情况进行分析。方法运用现场流行病学爆发调查、快速评价与主动监测、病例管理、病毒学和血清学监测、应急免疫干预等方法进行综合处置,并对调查结果和应急处置效果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病例来自监测系统,临床诊断为格林巴利综合征,粪便标本检出Ⅰ型脊灰病毒,经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鉴定为VDPV,曾接种过11剂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Oral Poliomyelitis Attenuated LiveVaccine,OPV),自身免疫功能基本正常。经调查,当地儿童OPV接种率和脊灰中和抗体水平均处较高水平,周围健康儿童粪便标本未分离到类似病毒,AFP病例监测系统灵敏有效,主动搜索未发现类似病例。对该病例连续采集粪便标本检测,未再发现VDPV。山东省AFP病例分类专家诊断小组诊断为VDPV感染者。结论此次发现的VDPV发生在OPV高免疫覆盖率地区,但未发现形成VDPV循环的证据,所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快速、有效。应进一步加强VDPV监测和产生原因及其传播链的研究。

赵瑞霞[9](2009)在《济南市历城区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计划免疫是控制与消灭相应疾病的最有效、最方便、最经济的手段。1974年WHO推广扩大免疫规划(Expanded Program on Immunization,EPI),到1990年,预防麻疹、白喉、百日咳、破伤风、结核和脊髓灰质炎等主要传染病的疫苗免疫接种率已达到80%。我国自1978年加入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扩大免疫规划策略以来,所取得的效果十分显着。计划免疫防治的传染病与实行计划免疫前相比发病率下降了90%。历城区于1978年开始实施计划免疫工作,并相继于1990年、1995年、1998年分别实现以县、乡、村为单位“四苗”合格接种覆盖率>85%的目标,2000年又如期实现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的目标。历城区已实现连续17年没有脊髓灰质炎野病毒株病例,连续38年无白喉病例,百日咳、新生儿破伤风、麻疹等计划免疫针对疾病的发病率比实施计划免疫前下降了95%以上,为保护全区儿童身体健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历城区的计划免疫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全区发展还很不平衡,仍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各接种门诊计划免疫工作发展不平衡;全区自2004年麻疹发病出现向上的拐点,发病逐年增加,发病率已从2004年的0.35/10万提高到了2008年的16.76/10万;流行性腮腺炎、水痘等二类疫苗针对传染病也呈现出流行态势;适龄儿童各种疫苗及时接种率还达不到控制疾病的要求;全区计划免疫工作人员专业知识缺乏、政府经费投入不足;流动、外来人口逐年增多,难以管理。近几年来,随着城市的扩张,新建小区增多,大量人口涌入城市,而历城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完善,城市三级(区、街办、居)预防保健网络不健全,职能定位不明确,城市社区的计划免疫工作尚无有效的管理对策,计划免疫服务仍处于被动的局面。济南市历城区地处城乡结合部,既有城市人口,又有农村人员,一、二类疫苗合格接种率、“五苗”合格接种覆盖率及其影响因素等问题尚未进行过全面的调查研究。本课题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对历城区儿童各类疫苗接种率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目的了解历城区适龄儿童各种疫苗免疫接种率、及时接种率及其影响因素,为制订具有历城区特色的预防接种管理对策提供依据;客观评价历城区计划免疫工作水平及乙肝疫苗纳入EPI前后免疫接种状况;了解儿童家长或监护人对计划免疫知识的认知水平、态度、行为及影响因素,为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提供依据;了解不同人群对计划免疫服务需求,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有针对性开展计划免疫的健康教育工作,提高群众主动参与计划免疫接种的意识。研究方法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用于估计接种率的抽样方法于2007年11月抽样调查了13个镇及2个街道办事处的135个村(居)。共调查2000年1月1日至2007年11月出生的儿童1762名。调查采取入户询问,填写调查表的方式。内容包括儿童姓名、性别、出生日期、疫苗接种日期等,选择调查地类型、离接种地点距离、父母文化程度、父母职业、家庭人均收入、家长对疫苗的知识、家长对疫苗相关疾病的知识、对疫苗接种的态度等作为影响因素。资料整理采用Epidata3.0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双录入和逻辑核查。资料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x2检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结果1.历城区儿童建证、建卡率为100%;卡、证符合率97.77%;接种证涂改率为19.75%。2.历城区儿童卡疤率为97.30%;卡介苗、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三联疫苗、麻疹疫苗、乙肝疫苗基础免疫合格接种率分别为99.6%、98.65%、98.99%、98.31%、98.58%;“五苗”全程合格接种覆盖率为95.41%。3.历城区2001-2006年出生儿童一类疫苗单苗合格接种率和“五苗”合格接种覆盖率高于2000年出生儿童;不同接种门诊一类疫苗合格接种率及“五苗”覆盖率有明显差异。4.历城区新生儿卡介苗、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分别为68.44%和94.61%。5.历城区儿童卡介苗、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三联疫苗、麻疹疫苗、乙肝疫苗及时接种率分别为68.44%、63.32%、64.80%、81.71%、86.31%;不同接种门诊之间及时接种率有差异;除麻疹疫苗以外,不同年度出生儿童百白破三联疫苗、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乙肝疫苗及时接种率有差别,2000年至2006年呈现中间高两头低。6.历城区儿童百白破三联疫苗、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A群流脑疫苗、乙脑疫苗基础免疫接种率明显高于加强免疫接种率。7.历城区儿童风疹疫苗、流脑A+C疫苗接种率分别为98.54%、52.60%;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和风疹三联疫苗、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接种率分别为45.27%和30.05%,两种疫苗接种率城区明显高于农村;价格越低的疫苗接种率越高。8.乙肝疫苗纳入EPI后各针次接种率有所提高,但乙肝疫苗三针全程接种率在纳入EPI前后无明显差异。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母亲文化程度是影响“五苗”合格接种覆盖率的主要因素;而地区类型、与接种点距离是一类疫苗及时接种率的影响因素;地区类型、母亲文化程度、居住地与接种点距离是二类收费疫苗接种率的影响因素。10.KAP(knowledge attitude practice)调查显示,有85.25%的儿童家长从预防保健机构获得预防接种知识,而从其他大众媒体获得预防接种知识比例分别是广播占2.16%、电视1.42%、报纸0.31%;仅有39.07%的家长了解脊灰疫苗预防脊髓灰质炎,有66.60%的儿童家长知道出生后接种乙肝疫苗,有45.49%的儿童家长知道出生后需要接种卡介苗,有61.98%的儿童家长知道上学入托需要查验预防接种证。有95.74%的儿童家长回答能接受收费的疫苗接种,回答能接受收费疫苗价格的多少与家庭收入有密切相关性。结论1.历城区计划免疫工作已基本形成了规范的运行机制,建卡、证率和“五苗”合格接种覆盖率已达95%以上,计划免疫工作已被群众所接受。2.历城区儿童一类疫苗基础免疫及时接种率较低,还没有达到省市规定的要求;各种疫苗加强免疫接种率低于基础免疫接种率,且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接种率下降。3.母亲文化程度是“五苗”合格接种覆盖率的影响因素;地区类型、居住地与接种点距离是一类疫苗及时接种率的影响因素;地区类型、母亲文化程度、居住地与接种点距离、疫苗价格是二类收费疫苗接种率的影响因素。4.历城区提供计划免疫服务的不同接种门诊之间计划免疫工作发展不平衡。5.计划免疫宣传工作不够深入,群众计划免疫知晓率水平低,群众主动询求计划免疫服务少。建议1.将各种疫苗及时接种率纳入考核内容,在保持高水平接种率的同时,切实提高各种疫苗及时接种率;对工作薄弱的接种门诊的计划免疫要实施重点管理。2.将疫苗加强免疫纳入计划免疫考核目标,切实提高各类疫苗加强免疫接种率;同时加强对入托、入学儿童查验接种证工作,把好入托、入学关口,为漏种儿童及时补种各类疫苗。3.全面实施计划免疫信息化管理,规范工作流程,杜绝提前接种、间隔不足等不规范接种现象,提高计划免疫工作质量;逐步实行办证时全程预约,接种时单次预约、乡医通知、短信提示的疫苗应种通知的综合模式,提高疫苗接种及时率。4.加强疫苗可预防疾病和预防接种相关知识的宣传,在充分利用好三级预防保健网络做好宣传的同时,要积极争取利用电视、广播等媒体开展宣传工作,提高群众预防接种的主动性。5.积极争取财政支持,落实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在国家财力允许的前题下逐步将二类疫苗纳入一类疫苗,不断扩大免疫规划的疫苗种类;同时各级物价部门要对二类疫苗合理测算成本,合理定价,降低疫苗价格,不断提高二类疫苗接种率。

纪峰[10](2008)在《山东省实现无脊髓灰质炎目标后病毒学监测及其疫苗衍生病毒事件的应急处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198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了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以下简称脊灰)倡议。此后近20年来,世界各国均致力于全球消灭脊灰活动并取得了重大进展。目前,WHO的6个大区中已有美洲区、西太区和欧洲区先后实现了无脊灰目标。2000年10月,我国消灭脊灰活动进入到无脊灰时期。在已经实现无脊灰的地区,因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OPV)接种率降低,输入性脊灰野病毒重新发生传播,造成脊灰暴发;OPV疫苗株病毒变异后产生的疫苗衍生病毒(VDPV)在OPV低接种率地区形成VDPV循环(cVDPVs),从而引起流行。上述情况对于保持无脊灰状态以及全球消灭脊灰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维持无脊灰时期的主要策略包括提高并保持高水平OPV常规免疫覆盖率,开展OPV强化免疫,高质量的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和完善的免疫规划管理体系。cVDPVs一旦出现,就可能引起疾病暴发或流行,这在我国属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国已出现过几起VDPV病例事件,虽然各地均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如何更好地探索VDPV发生和循环的相关因素,建立和完善针对性的应急处置对策,对于我国科学制订VDPV处置规范和合理调整保持无脊灰状态时期乃至全球证实消灭脊灰后脊灰的免疫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目的】本研究通过山东省自2000年实现无脊灰目标后开展脊灰病毒学监测,对山东省AFP及其病毒学监测系统的敏感性、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进行综合评价,监测AFP病例脊灰病毒(PV)及其人类肠道病毒(HEV)的携带状态,分析PV株的变异情况,并对疫苗变异株PV进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探索其规律和特点,进一步证实山东省维持无脊灰状态的成果。通过2007年山东省首次发现的疑似VDPV病例开展深入的调查和处理,对所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及其效果进行全面分析、评价和总结,为国家制订和完善针对VDPV事件的应急处置技术方案提供科学的依据。第一部分山东省实现无脊髓灰质炎目标后病毒学监测分析【方法】通过全省AFP监测系统,对2000~2007年报告的AFP病例采集粪便标本进行病毒分离。病毒分离、型别鉴定以及血清中和抗体试验,采用WHO《脊髓灰质炎实验室手册》规定的方法。对分离到的PV阳性株,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多聚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方法进行型内鉴定,型内鉴定阳性的病毒株测定其VP1基因全长,采用Sequencher、DNAstar等软件进行结果分析。【结果】山东省2000~2007年各年度AFP病例监测系统的病毒学监测指标均达到和超过WHO和卫生部要求。对2000~2007年的3259例AFP病例采集粪便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分离到270株PV,PVⅡ型为优势株。PV全年均有发生,没有明显的分布规律;非脊灰肠道病毒(NPEV)分离率平均为11.38%,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从地区分布看,分离到的PV和NPEV分布于全省17个市,无明显的聚集性,PV分离数较高的地区,NPEV的分离数也同样较高。不同年龄组儿童间存在差异,以5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其中PV感染226例,占83.70%。AFP病例残留麻痹比例“零”剂次免疫组明显高于全程免疫儿童,其差异有极显着的统计学意义(x2=23.18,P=0.000)。对分离到的29株疫苗变异株脊灰病毒进行了分子生物学研究,结果显示2000~2004年以PVⅡ型为主,2005~2006年PVⅢ型占绝对优势,2007年重新以PVⅡ型为主。验证了5株PVⅠ型和13株PVⅡ型的重要减毒位点。11株PVⅢ型疫苗变异脊灰病毒VP1区发现2个集中的变异位点,分别位于VP1区第54位氨基酸和第293位氨基酸序列上。进化树分析显示,各株同源性接近SabinⅢ型。【结论】山东省AFP及其病毒学监测系统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未再发现脊灰野病毒株,掌握了山东省疫苗株脊灰病毒的分布特征和疫苗变异株脊灰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建议】在提高疫苗接种率的同时,应进一步加强AFP病例的病毒学监测工作,密切关注疫苗株脊灰病毒的变异情况,及早发现输入性野毒株脊灰病毒和疫苗衍生株脊灰病毒,迅速采取应急措施阻断病毒的传播,继续维持无脊灰状态直至全球实现消灭脊灰的目标。第二部分山东省首次发现脊髓灰质炎疫苗衍生病毒事件的应急处置及其评价【方法】对2007年4月山东省首次发现的VDPV事件,运用现场流行病学爆发调查、快速评价与主动监测、病例管理、病毒学和血清学监测、应急免疫干预等方法进行综合处置,并对调查结果和应急处置效果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两例疑似VDPV病例发病前分别有1次和11次OPV服苗史,两地的AFP病例主动搜索未发现有漏报现象,同期住院病例追踪调查未发现患者之间有任何直接和间接的关联。病例一采集后续标本31份,应急免疫后第3份和第6份标本检出脊灰病毒,但未达到VDPV标准。对病例二采集后续标本15份,经检测均为阴性。采集VDPV病例血液(清)标本进行免疫功能检测,未发现免疫功能缺陷。采集与VDPV病例密切接触者大便标本188份进行病毒分离鉴定,分离到脊灰病毒4株,也未达到VDPV标准,应急免疫后采集同一人群标本60份,结果均为阴性。采集上述儿童的血清标本检测其脊灰中和抗体水平,结果显示两县调查儿童脊灰抗体均处于较高水平。对两地OPV接种率进行快速评估,两地OPV接种率均较高。应急免疫接种率快速评估第一轮共调查儿童188名,接种率96.81%,第二轮评估共调查儿童229名,接种率100%。在发生.VDPV事件后,及时对病例采取了隔离、消毒等措施并在AFP常规监测工作的基础上,强化了当地的AFP监测工作。【结论】山东省两例VDPV病例是相互独立的,没有形成cVDPVs;针对本次VDPV事件采取的一系列应急处置措施,明确了病例诊断,确定VDPV的属性,阻断了VDPV传播扩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今后我国规范处置此类应急事件积累了经验,为免疫策略调整提供了科学依据。【建议】建立和完善突发VDPV事件应急处置方案。

二、2002/2003年度山东省枣庄市脊髓灰质疫苗强化免疫接种率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2/2003年度山东省枣庄市脊髓灰质疫苗强化免疫接种率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2)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救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基本框架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基础概念
    第一节 预防接种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疫苗及预防接种的含义
        二、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内涵界定
    第二节 不同预防接种类型的法律性质
        一、比较法上的预防接种类型
        二、我国法律规定的预防接种类型
        三、类型化视角下预防接种的法律性质
第二章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救济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救济的正当性基础
        一、法律政策影响下的自由与公平
        二、科学技术影响下的风险平衡
    第二节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救济的性质探析
        一、适用赔偿责任的救济空间检视
        二、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救济的性质
        三、我国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的性质——基于《疫苗管理法》第56条的规范分析
    第三节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救济的法律方案
        一、救济路径的设计思路
        二、类型化的救济模式
        三、损失分担的资金来源
第三章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救济的制度分析
    第一节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救济的路径协调
        一、救济路径协调的现实需求
        二、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救济路径的立法协调
    第二节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救济的规则展开
        一、损失补偿的实质性规则
        二、损失补偿的程序性规则
    第三节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救济的积极要件认定
        一、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因果关系认定的标准
        二、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因果关系认定的原则
    第四节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救济的消极要件认定
        一、无过错责任中的疫苗缺陷认定
        二、医疗过错责任中接种过错认定
        三、接种损害因果关系的认定
第四章 我国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救济机制的完善
    第一节 我国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救济的现状与不足
        一、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范围局限
        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的定位模糊
        三、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的程序性规则缺位
        四、非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异常反应补偿未体现风险分担
    第二节 我国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救济的制度优化
        一、“无过错补偿”的体系定位与归位
        二、完善非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异常反应补偿的程序性规定
        三、特殊情形中异常反应补偿的方式调整
        四、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因果关系认定规则的完善
    第三节 我国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救济的路径协调
        一、适当发挥侵权责任的救济作用
        二、充分适用补充性损失分担路径救济受种者
        三、明确社会保障的救济的地位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基于山东省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的儿童接种率监测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1 概述
    2 国内外发展现状
    3 山东省IIS简介
        3.1 相关标准和依据
        3.2 部署模式
        3.3 技术架构
        3.4 网络拓扑
        3.5 数据流程
        3.6 系统硬件运行环境及其支撑软件
    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资料与方法
    1 数据来源
    2 主要研究方法和过程
    3 数据质量控制评价指标及其算法规则
        3.1 个案管理情况
        3.1.1 指标应用
        3.1.2 算法规则
        3.2 上传接种单位统计情况
        3.2.1 指标应用
        3.2.2 算法规则
        3.3 个案基本信息完整性统计
        3.3.1 指标应用
        3.3.2 算法规则
        3.4 个案接种信息完整性统计
        3.4.1 指标应用
        3.4.2 算法规则
        3.5 接种记录修改统计
        3.5.1 指标应用
        3.5.2 算法规则
        3.6 接种记录修改日志查询
        3.6.1 功能应用
        3.6.2 算法规则
        3.7 接种记录补录统计
        3.7.1 指标应用
        3.7.2 算法规则
        3.8 接种记录补录日志查询
        3.8.1 功能应用
        3.8.2 算法规则
        3.9 重复个案处理
        3.9.1 重复儿童查询
        3.9.2 重复儿童统计
        3.9.3 重复儿童汇总推送
        3.9.4 督导查询
    4 接种情况监测与评价情况
        4.1 按接种日期的疫苗接种人次情况统计
        4.1.1 指标应用
        4.1.2 统计对象
        4.1.3 纳入统计的疫苗种类
        4.2 按出生日期的疫苗接种人次情况统计
        4.2.1 指标应用
        4.2.2 统计对象
        4.2.3 纳入统计的疫苗种类
        4.3 按接种日期的NP疫苗接种情况统计
        4.3.1 指标应用
        4.3.2 统计对象
        4.3.3 纳入统计的疫苗种类
        4.3.4 算法规则
        4.4 按接种日期的非NIP疫苗接种情况统计
        4.4.1 指标应用
        4.4.2 统计对象
        4.4.3 纳入统计的疫苗种类
        4.4.4 算法规则
        4.5 按年龄组的分地区NIP疫苗接种情况统计
        4.5.1 指标应用
        4.5.2 统计对象
        4.5.3 纳入统计的疫苗种类
        4.5.4 算法规则
        4.6 基于出生年度的NIP疫苗接种情况统计
        4.6.1 指标应用
        4.6.2 统计对象
        4.6.3 纳入统计的疫苗种类
        4.6.4 算法规则
        4.7 任意出生时间的NIP疫苗接种情况统计
        4.7.1 指标应用
        4.7.2 统计对象
        4.7.3 纳入统计的疫苗种类
        4.7.4 算法规则
        4.8 任意出生时间的NIP疫苗合格接种情况统计
        4.8.1 指标应用
        4.8.2 统计对象
        4.8.3 纳入统计的疫苗种类
        4.8.4 合格/不合格接种判定规则
        4.9 任意出生时间的含麻疹成分疫苗(MCV)接种情况统计
        4.9.1 指标应用
        4.9.2 统计对象
        4.9.3 纳入统计的疫苗种类
        4.9.4 算法规则
        4.9.5 及时接种算法
        4.9.6 接种率算法
        4.10 查漏补种情况统计
        4.10.1 指标应用
        4.10.2 统计对象
        4.10.3 纳入统计的疫苗
        4.10.4 算法规则
结果与分析
    1 客户端使用情况
    2 预防接种信息质量评价
        2.1 个案管理情况
        2.2 数据上传率
        2.3 基本信息完整率
        2.4 接种信息完整率
        2.5 接种记录修改率
        2.6 接种记录补录率
        2.7 个案重复率
    3 预防接种情况监测评价分析
        3.1 2011-2017年疫苗接种剂次情况
        3.2 2011-2017年出生儿童疫苗接种剂次情况
        3.3 基于年龄组的分地区疫苗接种情况
        3.4 基于出生年度的NIP疫苗接种情况统计
讨论
    1 接种信息报告质量及其接种率监测评估的意义
    2 预防接种信息质量评价
    3 疫苗接种率监测评价
        3.1 预防接种剂次情况
        3.2 分年龄组接种率情况
结论和建议
    1 主要结论
    2 建议
本研究的先进性、不足和后续研究方向
    1 本研究的不足
    2 后续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泰安市2012-2016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分析及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写词
前言
    1 预防接种概述
        1.1 预防接种的成就和意义
        1.2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不容忽视
    2 各国AEFI监测系统的建立
    3 AEFI监测研究进展
    4 AEFI监测内容
        4.1 报告要求
        4.2 调查诊断
        4.3 指标要求
        4.4 分类
    5 本研究的主要思路和技术路线图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研究内容
        3.1 AEFI监测系统运转情况
        3.2 AEFI分类构成情况
        3.3 AEFI流行病学特征
        3.4 AEFI发生预测和模型评价
        3.4.1 ARIMA模型
        3.4.2 指数平滑法模型
        3.4.3 模型预测和评价
    4 质量控制
结果
    I AEFI监测指标完成情况
    2 AEFI分类
    3 AEFI流行病学特征
        3.1 年龄和性别分布
        3.2 时间分布
        3.3 地区分布
        3.4 疫苗分布
        3.5 异常反应分布
        3.6 主要临床症状分布
        3.7 疫苗接种到反应发生的时间间隔分布
    4 AEFI发生趋势预测及模型检验
        4.1 模型选择
        4.2 模型预测
讨论
    1 AEFI的监测指标分析
    2 AEFI分类分析
    3 AEFI流行病学特征探讨
        3.1 年龄和性别分布
        3.2 时间分布
        3.3 地区分布
        3.4 疫苗分布
        3.5 异常反应分布
        3.6 主要临床症状分布
        3.7 疫苗接种到反应发生的时间间隔分布
    4 AEFI的发生趋势预测及验证
结论与建议
    1 本研究的结论
    2 建议和对策
    3 创新性
    4 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1 AEFI相关概念
    2 AEFI报告时限和范围
    3 疫苗种类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安徽省2011年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输入风险评估与应对(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综述 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的应用评价与建议
    参考文献

(6)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现状与质量评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现状
2我国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质量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3世界卫生组织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及质量评估方法及应用
4引入世界卫生组织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质量评估方法的应用建议

(7)中国麻疹流行病学与消除麻疹免疫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消除麻疹的理论和生物学基础
    2. 全球消除麻疹进展与免疫策略
    3. 中国消除麻疹进展
目的
第一部分 不同时期麻疹病例的人群特征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不同出生队列人群麻疹易感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麻疹传播因素病例对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部分 一起暴发典型调查:接种率评估与定性访谈
    1. 调查方法
    2. 结果
    3. 分析与讨论
    4. 工作建议
    5. 小结
总结
研究创新点与局限性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 麻疹病例对照研究调查表
    1. 0~7 月龄组病例/对照用表
    2. 8月龄~14岁组病例/对照用表
    3. 15岁及以上组病例/对照用表
攻读博士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致谢

(8)滨州市在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中发现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及其应急处置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1 调查方法和应急处置
    2 资料来源
    3 病毒分离与鉴定
    4 免疫功能测定和中和抗体检测
结 果
    1 病例调查情况
        1.1 病例个案调查概况
        1.2 病例粪便标本采集与检测
        1.3 病例核实
        1.4 病例血标本检测
        1.5 病例后续粪便标本检测
    2 该病例健康接触者病毒携带状况和PV血清中和抗体水平
    3 市、县AFP病例监测系统运转及AFP病例主动搜索情况
        3.1 AFP病例监测系统运转情况
        3.2 AFP病例主动搜索情况
    4 当地OPV报告接种率及其接种率快速评估
        4.1 OPV报告接种率
        4.2 OPV快速评估
    5 病例最终诊断
    6 应急处置及效果分析
        6.1 OPV应急免疫
        6.2 加强VDPV感染者管理
        6.3 强化AFP病例监测
讨 论

(9)济南市历城区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研究目的
资料与方法
结果与分析
讨论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山东省实现无脊髓灰质炎目标后病毒学监测及其疫苗衍生病毒事件的应急处置(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1 背景
    2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3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与实施
第一部分 山东省实现无脊灰目标后病毒学监测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二部分 山东省首次发现脊灰疫苗衍生病毒事件的应急处置及其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的创新点和局限性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2002/2003年度山东省枣庄市脊髓灰质疫苗强化免疫接种率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儿童常见呼吸道病原免疫预防专家共识[J]. 国家呼吸医学中心.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21(22)
  • [2]预防接种不良反应救济机制研究[D]. 唐冉. 吉林大学, 2020(03)
  • [3]基于山东省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的儿童接种率监测与评价[D]. 纪璞璞. 山东大学, 2020(02)
  • [4]泰安市2012-2016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分析及预测[D]. 石艳艳. 山东大学, 2020(11)
  • [5]安徽省2011年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输入风险评估与应对[D]. 王斌冰. 安徽医科大学, 2015(03)
  • [6]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现状与质量评估方法[J]. 张玫,郑景山,曹雷. 中国疫苗和免疫, 2015(04)
  • [7]中国麻疹流行病学与消除麻疹免疫策略研究[D]. 马超.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4(04)
  • [8]滨州市在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中发现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及其应急处置效果分析[J]. 曹国强,刘桂芳,张其雷,刘尧,赵昌文,王飞,王海岩,张珺,纪峰,李岩,宋立志,张丽,徐爱强,张勇,李黎. 中国疫苗和免疫, 2010(02)
  • [9]济南市历城区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赵瑞霞. 山东大学, 2009(S1)
  • [10]山东省实现无脊髓灰质炎目标后病毒学监测及其疫苗衍生病毒事件的应急处置[D]. 纪峰. 山东大学, 2008(01)

标签:;  ;  ;  ;  ;  

2002/2003年山东省枣庄市脊髓灰质炎疫苗加强免疫率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