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生长和进展

肿瘤生长和进展

一、肿瘤的生长与演进(论文文献综述)

郭静,李文元,王巧灵,由凤鸣[1](2021)在《基于形气神理论探讨调“神”在恶性肿瘤发生与演进中的作用》文中提出形、气、神是构成人体生命的基本要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恶性肿瘤的发生与演进属于人体生命规律的异常表现,形、气、神贯穿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之中,其发生始于"神"变,发于"气"变,终于"形"变。"神"的失调是促进恶性肿瘤发生与演进的重要因素,调"神"是阻延恶性肿瘤进程的关键环节。本文基于形气神理论探讨"神"在恶性肿瘤发生与演进中的重要作用,明确调"神"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重要价值,丰富恶性肿瘤形气神同调的中医论治体系,以期为恶性肿瘤的中医药治疗提供新思路。

杨婷,冉宇靓[2](2021)在《靶向肿瘤干细胞治疗肿瘤》文中认为具有独特的分子表达、表面标志物、干性相关信号通路和代谢模式等方面特征的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 CSC因其具有高致瘤、高转移、高治疗抵抗能力,可能是多种类型恶性肿瘤生长、转移、治疗抵抗的关键因素,也是肿瘤发生和复发的重要根源。正常干细胞在产生了第一个致癌突变之后将逐步发展成为癌前干细胞和CSC,随后在突变和微环境的共同作用下进一步积累突变增加异质性,并与CSC可塑性转变交织在一起推动肿瘤的发生和进展,促进肿瘤的复发、转移及治疗抵抗。为了更好地治疗肿瘤,现已研发了多种类型的靶向CSC的治疗策略,包括靶向CSC的细胞表面标志物、信号转导途径、微环境、代谢模式等,以及促CSC分化、靶向CSC的免疫治疗等其他策略。多个靶向CSC治疗肿瘤的新药在临床试验中已经展现出良好的治疗效果,然而,也有一些抗肿瘤新药的失败为未来研发提供了值得注意的教训。未来肿瘤治疗中,特异地靶向患者肿瘤中所有异质性的CSC,并同时清除癌前干细胞和子代肿瘤细胞,将会更好地抑制肿瘤生长、转移和复发,从而为治愈肿瘤带来新的希望。

郑兰[3](2021)在《NQO1/Snail轴通过PI3K/AKT/mTOR信号通路调控神经胶质瘤演进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神经胶质瘤(glioma)是成人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目前,手术治疗辅以放化疗是神经胶质瘤的标准治疗策略,但因其侵袭性强,手术效果有限,易复发,预后欠佳。因此,探索神经胶质瘤新的有效治疗策略和潜在靶点迫在眉睫。NADPH 醌氧还原酶 1(NADPH quinine oxidoreductase,NQO1)是醌氧化还原酶1,也是Ⅱ相还原酶之一,通过抑制醌类化合物转化为半醌类自由基和ROS,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在机体的代谢过程中发挥解毒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有研究报道称NQO1基因C609T位点、的多态性可导致NQO1的酶活性减弱或完全丧失,从而降低NQO1解毒及维护细胞稳定的功能,增加肿瘤发生的风险。近年来,研究发现NQO1在乳腺癌、胃癌和卵巢癌等恶性肿瘤组织中表达异常,并与肿瘤细胞增殖以及耐药性密切相关。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NQO1抑制剂β-拉帕醌可能通过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调控的EMT进程,进而抑制胃癌和乳腺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同时有研究显示,PI3K/AKT/mTOR信号通路与神经胶质瘤的恶性演进密切相关。Snail作为EMT间质标志物之一,在多种肿瘤中的表达上调,并与肿瘤的侵袭和转移相关。已有研究报道称,在神经胶质瘤细胞中敲低Snail的表达可抑制神经胶质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然而,NQO1是否影响神经胶质瘤的转移和EMT进程、且这一调控作用是否与Snail有关,尚不明确。研究目的:初步探讨NQO1/Snail信号轴在神经胶质瘤恶性演进过程中所涉及的生物学功能及相关的分子机制:(1)分析NQO1在神经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之间的关系,明确其分子标志物作用;(2)探究NQOI对神经胶质瘤细胞增殖、迁移和浸润过程的影响;(3)揭示NQO1与Snail的相关性,探讨NQO1/Snail轴在神经胶质瘤恶性演进中的潜在分子机制。材料与方法:1.数据库分析及神经胶质瘤组织标本:(1)应用Oncomine、Human Protein Atlas和GEPIA数据库分析NQO1 mRNA在神经胶质瘤中的表达水平;(2)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NQO1蛋白在神经胶质瘤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NQO1蛋白表达水平与神经胶质瘤患者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3)应用GEPIA数据库分析评估神经胶质瘤组织中NQO1 mRNA表达水平与神经胶质瘤患者预后的关系。利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2.体外实验:(1)应用慢病毒转染技术构建NQO1沉默及过表达的神经胶质瘤稳定细胞株;(2)应用MTT、平板克隆以及EdU实验检测NQO1对神经胶质瘤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3)应用细胞划痕、Transwell和免疫荧光实验检测NQO1对神经胶质瘤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4)使用LY294002和Rapamycin,借助MTT、平板克隆、EdU、细胞划痕和Transwell实验,明确NQO1通过PI3K/AKT/mTOR信号通路促进神经胶质瘤的恶性进程的分子机制;(5)运用LinkedOmics、cBioportal和ChIPBaseV2.0数据库预测NQO1的靶基因,并进行富集分析;(6)应用免疫荧光实验检测NQO1与Snail的共定位情况;(7)应用Lipofectamine 3000在NQO1稳定过表达的神经胶质瘤细胞转染靶向Snail的小干扰RNA(siRNA),通过平板克隆、细胞划痕和Transwell实验明确NQO1/Snail轴调控神经胶质瘤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分子机制。3.体内实验:(1)构建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比较NQO1差异表达对局部肿瘤生长情况的影响;(2)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实验对比不同组瘤体组织中Ki67和EMT相关标志物蛋白的表达变化;(3)构建裸鼠尾静脉注射肺转移瘤模型,比较NQO1差异表达对裸鼠肿瘤肺转移灶形成情况的影响。结果:1.NQO1在神经胶质瘤组织中的高表达与患者不良预后相关:(1)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NQO1 mRNA在神经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高于癌旁正常组织;(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NQO1蛋白在神经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呈阳性,且NQO1蛋白在病理高分级和浸润性神经胶质瘤组织中呈高表达;TCGA生存分析结果显示,NQO1高表达患者的无瘤生存期显着短于NQO1低表达患者,但与神经胶质瘤患者的总生存期无关。2.NOQ1通过PI3K/AKT/mTOR信号通路调控神经胶质瘤细胞的增殖、转移及EMT进程:(1)MTT、平板克隆以及EdU实验发现沉默NQO1可降低神经胶质瘤细胞的增殖和克隆形成能力,反之,过表达NQO1促进神经胶质瘤细胞的增殖和克隆形成能力;体内动物实验证实沉默NQO1的表达可抑制裸鼠肿瘤生长,过表达NQO1则促进肿瘤生长;(2)细胞划痕和Transwell实验结果表明,过表达NQO1可显着增加神经胶质瘤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反之结果相反;(3)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NQO1与EMT相关标记物均共表达,Western blot与免疫荧光结果显示,NQO1影响EMT相关标记物的蛋白表达;(4)Western blot结果显示NQO1影响P13K/AKT/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MTT、平板克隆实验、EdU和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通路抑制剂LY294002和Rapamycin可抑制NQO1高表达诱导的细胞增殖、克隆形成、DNA复制、迁移和侵袭能力;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实验结果表明NQO1过表达对P13K/AKT/mTOR通路所产生的影响被LY294002和Rapamycin部分逆转。3.NQO1通过Snail调控神经胶质瘤的恶性演进:通过数据库分析发现,Snail与NQO1呈显着相关性;通过平板克隆、细胞划痕和Transwell实验发现,敲低Snail的表达水平能够逆转NQO1过表达对神经胶质瘤细胞增殖、迁移、侵袭能力和EMT进程的促进作用,并对PI3K/AKT/mTOR信号通路具有激活作用。结论:NQO1在神经胶质瘤中高表达并预示患者的不良预后,且NQO1/Snail轴主要通过P13K/AKT/mTOR信号通路调控神经胶质瘤的演进。

李成盼[4](2021)在《早期肿瘤行为片上建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癌症是全球的主要死亡原因,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癌症是一种阶段性演进的复杂疾病,涉及肿瘤早期生长和晚期转移。处于肿瘤早期的患者,通过手术、化疗、放疗等手段的干预可以取得较好的预后。然而,大部分肿瘤患者在早期通常没有明显的临床不适症状,初次就诊时己处于肿瘤晚期。由于缺乏有效的转移肿瘤治疗方案,导致患者生存率极低。因此,全面了解原发肿瘤早期发展以及转移肿瘤的早期形成,对于肿瘤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研究体内肿瘤行为的常规方法是肿瘤成像,然而成像仪器仅能检测大小为毫米量级以上的肿瘤,从肿瘤发生至肿瘤生长为毫米尺度这一过程中(本文定义为肿瘤早期),由于无法成像,肿瘤的发展及肿瘤细胞的行为仍不清楚。类似地,肿瘤在经血管远端转移并定植的过程中,肿瘤细胞经内渗、外渗及定植形成转移肿瘤的动态过程也因难以跟踪而少有报道。传统的二维细胞培养模型无法复现体内的肿瘤微环境,动物模型又与人存在种属差异且无法可视化。因此,构建新型体外肿瘤模型十分必要。近年来,随着微流控技术的发展,在芯片上模拟肿瘤行为成为可能。然而,当前的片上肿瘤尺寸依然较大(直径大于300 μm),不仅不能揭示肿瘤极早期行为,也很少涉及转移肿瘤的形成过程。据此,本文设计制作了微流控芯片,分别用于原发肿瘤早期(直径小至30μm)发展以及转移肿瘤(继发肿瘤)早期形成的建模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设计制作了一款微流控芯片,将原代内皮细胞及细胞外基质混合注入芯片中进行动态培养以构建血管芯片。主要结果显示,内皮细胞通过自组装形成了片上微血管网络,内皮细胞密度及流动影响着微血管网络的结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能够诱导血管出芽。其次,基于研制的血管芯片,整合芯片外制备的肿瘤球,研究了原发肿瘤的早期发展。主要结果表明,血管生成和成纤维细胞能够促进原发肿瘤生长和肿瘤细胞迁移,肿瘤尺寸越小,肿瘤细胞迁移能力越强。肿瘤的演进会导致肿瘤周围血管异常,如血管密度低、管径不一、杂乱无章等。此外,本研究首次片上复现了肿瘤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动态过程以及血管拟态的形成。最后,设计制作了另一款微流控芯片,将肝细胞、肝星状细胞、原代内皮细胞及细胞外基质混合注入芯片中进行三维动态共培养,以构建血管化肝脏微环境。基于该芯片,研究了转移肿瘤的早期发展过程,可视化展示了乳腺癌细胞内渗进入血管、外渗出血管并定植生长的动态过程。主要结果显示,转移肿瘤的形成会影响转移部位的细胞功能。本文不但体外模拟了早期肿瘤行为,也展示了肿瘤细胞的转移定植过程,为原发肿瘤早期发展及转移肿瘤早期形成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本研究对肿瘤芯片构建、肿瘤药物筛选以及肿瘤诊断治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刘明心,谢雪梅,李强,许川[5](2021)在《慢性应激与肿瘤的发生与演进》文中指出慢性应激是指激活经典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神经内分泌系统和交感神经系统而引发的机体持续非特异性适应性反应。现已证实,慢性应激可诱发肿瘤发生并促进肿瘤演进,特别是对机体的免疫功能和肿瘤微环境的重塑具有重要影响。然而,由于慢性应激自身机制复杂,个体耐受差异较大,导致其在肿瘤发生与演进中的研究证据尚不确切。因此,本文就慢性应激与肿瘤发生、演进的相关性研究进行综述,重点解析慢性应激促进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抑制机体免疫反应、重塑肿瘤免疫微环境的作用及机制,探讨健康人群与肿瘤患者的应激管理方案,以期为靶向慢性应激逆转肿瘤的新策略研究提供新的线索与方向。我们认为,靶向环磷酸腺苷/蛋白激酶A/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cAMP/PKA/CREB)信号通路逆转肿瘤发生的治疗策略,应激、炎症与免疫以及肿瘤之间的关系,β受体拮抗剂的"抑癌"活性及其机制以及与不同联合治疗方案的选择,仍需进一步探索。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的生活态度与专业的应激管理指导对肿瘤的防治来说至关重要。

李乔林[6](2020)在《多功能纳米探针IR820@PEG-SPIO在微小肝癌诊断及腹腔镜辅助光热治疗的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2018年我国肝癌占世界新发、死亡病例的近50%,同期肝癌新增确诊病例37万人次,同期死亡病例32.6万人次。因此,肝癌是严重危害我国乃至世界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肝癌预后差的主要原因是早期肝癌的诊断率低,因此肝癌的早期诊断对改善预后尤为重要。直径小于20mm的肝癌称为微小肝癌,超声、CT、MRI等传统的影像学检查对10mm以下的肝癌病灶特异性及敏感性均较低。新型光学成像技术光声成像具有无创、灵敏度高及空间分辨率高的优点,其结合主动或被动靶向分子探针可有效检测出直径10mm以下肿瘤病灶。然而,到目前为止,大部分探针来源于一些无机材料,包括过渡金属纳米材料、碳纳米材料、贵重金属材料等,这些材料生物相容性差,具有潜在的毒性,限制了它们在临床的进一步应用。而且既往的光热治疗研究由于光穿透深度的限制及皮肤对光的衰减作用,大部分局限于对皮下瘤的研究,对于原位肝癌的介入光热治疗研究较少。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以新吲哚菁绿IR820和PEG化的超顺磁氧化铁(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SPIO)为基础合成了 一种多模态分子探针IR820@PEG-SPIO,IR820是和ICG一类的花菁染料,其体内半衰期达35小时,比ICG更为稳定和不易淬灭,溶于水,无生物毒性,且具有良好的光热转换效率,是很有希望取代ICG的一类小分子染料。合成的IR820@PEG-SPIO具有出色的磁共振T2加权、荧光、光声多模态成像能力及光热效果。另外,我们创造性地尝试使用小动物腹腔镜辅助光热消融治疗裸鼠原位肝癌,为临床有效微创精准介入治疗肝癌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研究目的通过合成多模态分子探针IR820@PEG-SPIO,利用荧光、光声及磁共振多模态成像,实现早期微小肝癌的术前检测。同时探讨腹腔镜辅助光热消融治疗原位肝癌的可行性、精准性和有效性。研究方法首先,通过热分解法将乙酰丙酮铁、油酸、油胺混合在一起加热合成SPIO纳米粒子,为使SPIO溶于水,将疏水性的SPIO纳米粒子通过双溶剂交换法用DSPE-PEG 2000修饰,修饰后的PEG-SPIO再与IR820混合过夜,双亲性的IR820通过偶联吸附于PEG-SPIO的脂质双分子层上,用此方法制备了IR820@PEG-SPIO探针。通过体外实验,研究探针的粒径大小、形貌、电位、吸收峰、体外多模态信号、体外光热效果,进一步在裸鼠原位肝癌模型上验证探针的多模态成像效果及腹腔镜辅助光热治疗效果,并与对照组、开腹手术(沿着肿瘤边缘切)组及索拉菲尼治疗组比较。研究结果本研究合成的新型分子探针IR820@PEG-SPIO粒径大小约14.3nm,呈圆球型,吸收峰在近红外区833nm处,生物相容性良好,且具有高光热转换效率及高灵敏光声、荧光、磁共振信号。活体成像实验揭示其静脉注射裸鼠体内后,24小时在肿瘤部位聚集达到峰值,有效检测出直径2mm的肝癌。腹腔镜辅助光热治疗原位肝癌组裸鼠中位生存时间为54.5天,显着高于PBS对照组(29天)、开腹手术组(34天)及索拉菲尼组(40天),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腹腔镜辅助光热治疗组体重减轻程度最低,且肿瘤缩小最为明显。病理证实腹腔镜光热组肿瘤广泛坏死,手术组可见肿瘤复发而腹腔镜光热治疗组未见肿瘤复发。研究结论IR820@PEG-SPIO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出色的多模态成像能力,能有效检测出直径为2mm以下的早期微小肝癌。此外,利用这种分子探针进行腹腔镜辅助微创光热治疗原位肝癌,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显示出这种探针和利用腹腔镜辅助光热治疗肝癌这种技术的临床应用前景。

李翔[7](2020)在《紫花牡荆素调控DNMT1/miR-148a-3p相互作用抑制肝癌细胞干性的研究》文中提出肝细胞癌(HCC)中具有肿瘤干细胞(CSCs)性质(以下简称干性)的细胞是导致HCC难以根治的根本原因。表观遗传调控涉及到HCC细胞干性特征的维持。紫花牡荆素(CAS)是蔓荆子的一种多甲基类黄酮,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包括抗癌作用。我们团队前期研究发现,CAS具有抑制CSCs自我更新的药理作用。利用GEO数据库进行DNA甲基转移酶1(DNMT1)和miR-148a-3p在HCC中的表达差异以及对HCC患者预后影响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提示:在HCC组织中,DNMT1高表达,miR-148a-3p低表达,两者呈负相关。此外,HCC患者生存曲线分析显示:DNMT1低表达或miR-148a-3p高表达与HCC患者总体生存率升高相关。据此,我们假设:在HCC中,DNMT1和miR-148a-3p相互负调控促进HCC细胞的干性特征,同时,CAS可中断这个负反馈调节环路抑制HCC细胞干性特征,从而发挥抗HCC的生物学活性。为了验证以上科学假说,我们首先以正常胚胎肝细胞(LO2)为对照,利用称之为HCC细胞干性特征评价体系的一系列实验,多角度评估两个不同HCC细胞系(MHCC97H和SK-Hep-1)的干性特征。该评价体系包括:流式细胞术、western blot、RT-q PCR检测细胞干性相关标记物(CD44、Ep CAM、Bmi1、Nanog和Oct4)表达,肿瘤球形成率测定和软琼脂集落形成试验评价细胞自我更新能力和锚定非依赖生长能力。接着,我们用DNA甲基转移酶活性检测试剂盒、RT-q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HCC细胞的DNMT1活性以及DNMT1和miR-148a-3p的表达。然后,我们使用慢病毒递送系统和小分子RNA转染体系操纵DNMT1或miR-148a-3p的表达水平,再利用前述的HCC细胞干性特征评价体系,分析DNMT1或miR-148a-3p对HCC细胞干性特征的影响。接下来,我们利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试验等,鉴定DNMT1和miR-148a-3p之间相互作用方式,并分析miR-148a-3p mimic处理DNMT1过表达的HCC细胞或DNMT1抑制剂地西他滨(DAC)处理转染miR-148a-3p mimic的HCC细胞干性特征的变化,论证DNMT1和miR-148a-3p的相互作用与HCC细胞干性特征的关联性。之后,我们用筛选出的亚细胞毒浓度CAS处理HCC细胞,确定CAS对HCC细胞干性特征的作用。我们还分析CAS处理后,HCC细胞DNMT1活性以及DNMT1和miR-148a-3p表达的变化。此外,我们用CAS处理过表达DNMT1或miR-148a-3p mimic转染的HCC细胞,分析CAS抑制HCC细胞干性特征的分子机制。最后,我们还实施CAS和agomir-148a-3p单独或联合处理的裸鼠移植瘤实验。通过以上体外和体内的实验以揭示CAS干预HCC细胞干性特征的新药理机制。结果显示:HCC细胞中存在部分细胞表现为干性相关标记物(CD44、Ep CAM、Bmi1、Nanog和Oct4)表达更高,球形成和软琼脂集落形成能力更强,即更显着的干性特征,且HCC细胞DNMT1活化(活性和表达增高),低表达miR-148a-3p。过表达DNMT1提升HCC细胞干性特征,敲低DNMT1的作用则正好相反。转染miR-148a-3p inhibitor能强化HCC细胞的干性特征,然而,转染miR-148a-3p mimic显着减弱HCC细胞干性特征。MSP和RT-q PCR证实:过表达DNMT1增强HCC细胞miR-148a-3p的启动子甲基化且沉默miR-148a-3p的表达。Target Scan计算机模拟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确认:DNMT1是miR-148a-3p直接功能靶标。miR-148a-3p mimic抑制HCC细胞DNMT1的活性和表达。此外,我们还发现:miR-148a-3p mimic逆转DNMT1过表达对HCC细胞干性特征的增强作用,DAC增强miR-148a-3p mimic对HCC细胞干性特征的抑制作用。在研究CAS抗HCC药理作用及机制的实验中,我们发现CAS抑制HCC细胞(MHCC97H和SK-Hep-1)活力,但不影响LO2细胞生存。亚细胞毒性浓度的CAS可以显着抑制HCC细胞干性特征,并减弱DNMT1的表达和活性,增强miR-148a-3p表达。过表达DNMT1逆转CAS抑制HCC细胞干性特征的效应。转染miR-148a-3p mimic联合CAS协作性减弱HCC细胞干性特征。裸鼠移植瘤实验结果显示:单独的CAS或agomir-148a-3p抑制MHCC97H荷瘤裸鼠移植瘤生长,联合CAS和agomir-148a-3p的抑制作用增强。移植瘤组织的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联合处理组的DNMT1和CD44蛋白表达比单独处理组更低。我们还发现:DNMT1活性以及DNMT1和CD44的m RNA水平在不同的处理组均有下降,但联合处理组的降低最显着,而且,随着DNMT1的减少,miR-148a-3p相应增加,另外,没有检测出DNMT3a和DNMT3b活性的显着变化。综合以上结果,得出结论如下:1.DNMT1和miR-148a-3p之间相互负性调控促进和维持HCC细胞干性特征是HCC发生和演进的重要病理机制之一。2.通过中断DNMT1和miR-148a-3p之间相互负性调控抑制HCC细胞干性特征是CAS抗HCC的药理机制之一。

刘佳[8](2020)在《IL-35在免疫耐受微环境形成及肿瘤血管生成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白细胞介素-35(IL-35)是IL-12家族的新成员,是由EBI3(Epstein-Barr virus-induced gene 3)和p35两个亚基组成的异源二聚体细胞因子。IL-35与IL-10、TGF-p同为免疫抑制性细胞因子。其生物学功能主要包括:(1)抑制T淋巴细胞或B淋巴细胞的增殖;(2)促进Treg细胞的增殖:(3)抑制Thl7细胞的极化和IL-17的产生;(4)诱导初始T淋巴细胞或B淋巴细胞转化为分泌IL-35的Treg(IL-35 induced regulatory Tcell,iTR35)或Breg(1L35+Breg)。基于IL-35的生物学功能,其在免疫抑制的调节及免疫耐受微环境的形成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深入探讨IL-35在免疫耐受形成中的作用,本研宂分别选取了两个典型-的免疫耐受微环境:病理性耐受微环境(乳腺肿瘤局部微环境)和生理性耐受环境(妊娠环境)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研究IL35在机体的病理和生理不同状态下对微环境内细胞的诱导及免疫耐受状态的维持作用。肿瘤微环境(Tumormicroenvironment,TME)是由肿瘤基质细胞(包括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等)、细胞外基质和可溶性分子等共同构成的肿瘤细胞生活的特殊环境。在肿瘤发展的过程中,TME中的免疫细胞受到周围环境的训导,逐渐转化为抑制性免疫细胞,从而促进了局部免疫耐受状态的形成,这对于肿瘤的进展和远处转移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我们的前期研究发现,乳腺肿瘤细胞及TME中的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cell,Treg)均可表达和分泌免疫抑制性细胞因子IL-35。乳腺肿瘤组织中1L-35水平升高被认为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因素。然而,肿瘤局部高水平的IL-35通过何种方式促进了肿瘤的发展和演进?IL-35是否可通过影响乳腺TME中的基质细胞,如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对肿瘤的进展发挥调节作用,尚不清楚。作为细胞间交流的重要媒介,外泌体(Exosomes)是细胞分泌的一种胞外膜泡,具有脂质双分子层膜结构,起着向特定靶细胞传递基因信息和进一步调节其表型和生物学过程的作用。肿瘤细胞能够通过外泌体影响肿瘤细胞的增殖代谢,免疫逃逸和远处转移。在这一过程中,血管生成对于肿瘤细胞的局部增殖和逃逸到血流进而建立远处转移有着重要意义。在TME中,由肿瘤细胞分泌的、富含蛋白和核酸的外泌体是否充当了肿瘤细胞和内皮细胞之间交流的关键介质,帮助肿瘤细胞调节血管生成?另一方面,乳腺TME中富含大量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包括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肿瘤局部微环境中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高浓度的IL-35是否调节了这些淋巴细胞向抑制性细胞的转化(如转化为iTR35和IL-35+Breg)和局部免疫耐受的形成?均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证明。与肿瘤局部的免疫耐受微环境相似,妊娠早期的母胎界面也存在着大量具有抑制功能的免疫细胞和抑制性细胞因子,形成特殊的“免疫赦免”状态,避免母体对胎儿的排斥。例如,处于母体蜕膜的Treg细胞可抑制局部免疫活性、支持母体血管增殖,从而促进滋养层的侵袭和胎盘血液的供应。另一方面,妊娠期间,母体外周免疫系统也存在着大量抑制性免疫细胞,如Treg细胞和调节性B细胞(Regulatory B cell,Breg)。作为妊娠外周免疫耐受的重要组成部分,Breg细胞可以促进Treg细胞扩增、抑制Thl分化和树突状细胞成熟,同时降低炎性因子,如TNF-a和IL-6的产生。在妊娠期间的外周免疫耐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的前期研究发现,除Treg细胞和乳腺肿瘤细胞外,人早孕滋养细胞也可表达和分泌IL35,妊娠早期的孕妇外周血中IL-35水平显着升高。因此,我们推测由滋养细胞分泌的IL-35可能诱导了T和B淋巴细胞向iTR35或IL-35+Breg的转化,从而在母胎局部和母体外周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确保妊娠的顺利进行。在本研究中,我们分别构建了乳腺肿瘤小鼠模型和自然流产小鼠模型:并通过体内、体外实验分别探索IL-35在病理和生理状态下促进免疫抑制、诱导免疫耐受微环境形成的“双刃剑”作用及其机制。本研究不仅丰富和补充了IL-35的研究范围,也为乳腺肿瘤和习惯性流产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治疗靶点。第一0分IL-35通过调节乳腺肿瘤细胞来源外泌体的mRNA表达谱促进肿瘤血管生成目的:在肿瘤发展演进和转移的过程中,血管生成对于肿瘤细胞逃逸到血流中和建立远处转移是必不可少的。现有的研究证明,肿瘤细胞可通过分泌各种生物活性介质促进肿瘤血管的生成。外泌体(exosomes)是近年来发现的具有双层磷脂分子膜的细胞外囊泡,能够由大多数细胞分泌并被受体细跑吞噬。对乳腺TME的研宂表明,肿瘤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可以通过与周围的基质细胞交流向受体细胞传递特定信息,从而改善肿瘤细胞的生长环境,促进肿瘤的生长。我们之前的研究表明,乳腺肿瘤细胞和肿瘤局部浸润淋巴细胞均可表达抑制性细胞因子IL-35。在乳腺肿瘤微环境中,肿瘤局部高浓度的IL-35对乳腺肿瘤细胞自身的活性和功能有何影响?经IL-35诱导后的乳腺肿瘤细胞分泌的外泌体是否可对TME中的血管内皮细胞起到调节作用?为回答以上问题,本部分研究将着重探讨乳腺肿瘤细胞分泌的外泌体在TME中的血管生成作用,以及IL-35对这一过程的影响。方法:1.采用超速离心法分离乳腺肿瘤细胞外泌体;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和纳米颗粒跟踪分析技术鉴定外泌体的形态和直径;通过Western blotting的方法检测外泌体表面标志蛋白CD9和TSG10]的表达情况。2.应用P1CH67荧光染料标记分离得到的外泌体,鬼笔环肽标记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HUVECs对外泌体的摄取。3.用乳腺肿瘤细胞来源的外泌体(con-Exo)和IL-35刺激后的肿瘤细胞分泌的外泌体(IL-35-Exo)分别诱导HUVECs,利用CCK8及流式细胞术检测HUVECs的增殖活性及细胞周期变化。4.con-Exo和IL-35-Exo分别诱导HUVECs,通过成管试验及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试验分析HUVECs的成管能力变化。5.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分析con-Exo和IL-35-Exo内mRNA表达谱,并筛选出显着差异的基因。6.通过生物信息学手段对差异表达的基因进行聚类分析和功能富集,得到参与外泌体调控血管生成的相关基因和信号通路。并通过构建蛋白互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筛选出关键中枢基因。结果:1.从乳腺肿瘤细胞中分离得到的外泌体为典型双层囊泡结构,直径主要分布在lOOnm左右,可表达外泌体表面标志蛋白CD9和TSGI01。2.乳腺肿瘤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可被HUVECs内吞并且主要富集在细胞质中。3.CCK-8结果显示,乳腺肿瘤细胞来源外泌体显着促进HUVECs增殖;流式细胞术分析结果显示乳腺肿瘤细胞来源外泌体显着增加了处于S期和G2/M期的HUVECs细胞数量。与阴性对照组的外泌体(con-Exo)相比,IL-35-Exo对细胞的增殖活性和周期具有更加明显的促进作用。4.成管试验结果显示,来自乳腺肿瘤细胞的外泌体显着增加了HUVECs网络结构中的总分支长度。在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试验中,con-Exo和IL-35-Exo均能促进鸡胚绒毛尿囊膜分支血管的形成。与con-Exo组相比,IL-35-Exo刺激组形成更多的微血管。5.通过比较Exo和IL-35-Exo内mRNA表达谱,确定了3508个显着差异表达基因。聚类分析和功能富集结果显示,这些差异基因参与血管生成和细胞增殖等GO项目,并在RAS和PPAR信号通路中发挥作用。PPI网络分析进一步筛选出R-RAS,INSR和KDR等关键中枢基因。结论:本部分的研究表明,乳腺肿瘤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可以被HUVECs内吞,并促进肿瘤微环境中的血管生成。IL-35通过改变乳腺肿瘤细胞来源外泌体的mRNA增强其血管生成作用。本研究证实,IL-35可改变肿瘤细胞的核酸信息,并通过其分泌的外泌体间接促进肿瘤血管的形成和肿瘤的发展。第二部分IL-35通过诱导乳腺肿瘠撖环境中淋巴细胞的转化促进肿瘤进展目的:乳腺肿瘤的复发和转移是造成不良预后的重要原因,其主要机制包括肿瘤细胞耐药、肿瘤免疫耐受微环境的形成和肿瘤细胞逃脱免疫监视等。在肿瘤免疫学中,免疫效应细胞和免疫抑制细胞之间的平衡在肿瘤发生和进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肿瘤细胞可驯化TME中的免疫细胞,诱导产生免疫抑制性细胞亚群,从而加速免疫逃逸,导致肿瘤恶性进展。最近的研究已经确定了一系列的免疫细胞,如调节性T细胞(Treg)和调节性B细胞(Breg)等,它们是抑制抗肿瘤免疫反应和促进肿瘤进展的关键免疫调节因素。乳腺肿瘤细胞及乳腺TME中的Treg均可表达和分泌免疫抑制性细胞因子IL-35。肿瘤组织内IL-35水平升高被认为是预后不良的因素。我们的体外研究已证实,乳腺肿瘤细胞分泌的IL-35可通过介导T细胞向iTR35细胞的转化。另一方面,IL-35也可抑制B细胞的增殖,并介导B细胞转化为可分泌IL-10和IL-35的Breg细胞亚群,即丨L-35+Breg。乳腺TME中高水平的IL-35是否会通过诱导TME的浸润淋巴细胞转化为抑制性淋巴细胞,进而促进免疫抑制的形成?本研宂通过建立小鼠荷瘤模型,模拟高IL-35的肿瘤微环境,通过体内实验探索IL-35对乳腺TME中浸润淋巴细胞分化的诱导作用,以及IL-35对TME血管生成、肿瘤局部进展及远处转移的影响。方法:1.将小鼠乳腺癌4T1细胞悬液接种到BALB/c雌鼠胸壁皮下,构建小鼠荷乳腺肿瘤模型。2.将成瘤的BALB/c小鼠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肿瘤给予PBS注射,实验组肿瘤给予IL-35注射,观察并记录肿瘤的生长曲线。3.利用磁珠分离CD19+B和CD4+T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小鼠肿瘤内淋巴细胞分化情况。4.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不同组别中与细胞增殖相关的核抗原Ki67和血管内皮细胞标志物CD31表达,并对其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强度和范围进行评分用以评估肿瘤增殖情况及血管密度。同时分离小鼠肺脏,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肺转移瘤情况。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IL-35处理组的小鼠肿瘤生长速度较快且肿瘤体积显着增大。免疫组化结果显示,IL-35处理组肿瘤组织内Ki67阳性细胞的比例明显升高。2.与对照组相比,IL-35处理组小鼠肺脏乳腺肿瘤转移灶明显增多。3.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IL-35可诱导乳腺肿瘤TME中的淋巴细胞转化为iTR35及IL-35+Breg。4.免疫组化结果显示,IL-35处理组小鼠乳腺肿瘤内CD3]阳性细胞比例显着高于对照组。结论:本部分研究证实,IL-35可通过直接刺激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局部免疫抑制性淋巴细胞的转化,以及间接促进肿瘤血管的生成,形成有利于肿瘤生长的微环境,为肿瘤细胞的发展和转移创造有利条件。第三部分IL-35通过诱导淋巴细胞转化维持面期免疫耐受目的:在第二部分的研究中,我们主要探讨了IL-35在病理性环境(肿瘤微环境)中促进局部免疫耐受的作用和机制。本部分研究则主要聚焦于IL-35在生理性环境(妊娠)中促进免疫耐受的作用。妊娠早期的母体中存在大量免疫耐受淋巴细胞与抑制性细胞因子,与肿瘤的免疫耐受特性相似。妊娠期的免疫耐受主要包括母胎界面免疫耐受及外周免疫耐受。母胎界面中富含大量的T细胞。滋养层细胞可通过分泌IL-10、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等细胞因子,调节ThlATi2平衡,增加Th2细胞含量,并抑制母胎界面Thl7细胞的免疫效应。我们先前的研究表明,妊娠早期滋养细胞可表达并分泌免疫抑制细胞因子IL-35,并且早孕妇女外周血中IL-35水平显着升高。考虑到IL-35的免疫抑制作用及其在滋养层细胞中的表达,我们推测母胎界面中IL-35可能通过诱导iTR35细胞分化参与维持母胎耐受。此外,作为抑制性免疫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Breg细胞可通过调节外周免疫应答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感染中发挥调节作用。作为Breg细胞的重要亚群,IL-10+Breg细胞(也被称为B10)通过分泌IL-10来发挥免疫抑制功能。BIO细胞在小鼠脾脏中呈现CD19+CD5+CDldhi表型。此外,IL-35可抑制B细胞的增殖,并介导B细胞转化为一种新的Breg细胞亚群:IL-35+Breg,该亚群通过分泌IL-35发挥免疫抑制作用。在前一部分的研究中我们证实,IL-35可通过促进乳腺肿瘤浸润的iTR35及IL-35+Breg细胞扩增促进肿瘤进展及肿瘤局部免疫耐受的形成。本部分研究将通过妊娠小鼠模型进一步探讨IL-35在促进T和B淋巴细胞转化,维持妊娠期免疫耐受中的作用。由于B淋巴细胞很少存在于母胎界面,因此我们主要研究了Breg细胞在妊娠期间外周免疫耐受中的调节作用。此外,妊娠期间,母体外周血中雌二醇(E2)及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水平发生剧烈变化,其在免疫反应调控中的作用也在以往的研究中得到了证实。在本部分研究中,我们也探讨了这些妊娠相关激素在抑制性淋巴细胞转化中的作用和相关机制。方法:1.构建自然流产小鼠模型CBA/JXDBA/2J和正常妊娠小鼠模型CBA/JxBALB/c。2.通过Westen blotting的方法检测孕鼠母胎界面IL-35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孕鼠脾脏内BI0细胞的比例以及母胎界面iTR35含量。3.将小鼠重组IL-35细胞因子及IL-35中和性抗体分别对不同组孕鼠进行腹腔注射治疗,观察其对流产的影响以及母胎界面iTR35含量变化。4.提取未孕鼠脾脏原代CD19+B细胞,在体外用妊娠相关激素(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雌激素E2)及IL-35进行培养及诱导。采用CCK8检测诱导后的B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分析诱导后B10和IL-35+Breg的比例变化。5.通过Westen blotting的方法检测妊娠相关激素(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雌激素E2)及IL-35诱导产生B10和IL-35+Breg的相关信号通路和转录因子。结果:1.自然流产孕鼠胚胎丢失率明显高于正常妊娠孕鼠。2.自然流产孕鼠母胎界面IL-35水平和iTR35细胞的比例显着低于正常妊娠孕鼠。3.IL-35治疗显着提髙了母胎界面iTR35含量并抑制流产的发生;而IL-35中和性抗体则降低了母胎界面iTR35含量并增加了胎盘丢失率。4.正常妊娠孕鼠外周B10细胞明显扩增,而自然流产孕鼠的外周B10细胞比例则显着低于正常妊娠孕鼠。5.IL-35和hCG均能抑制小鼠脾脏B细胞的增殖。IL-35可激活B细胞内的STAT1和STAT3蛋白,诱导其转化生成B10及IL-35+Breg。hCG可促使小鼠B细胞内的STAT3磷酸化,诱导其转化生成BIO。E2在小鼠脾脏B细胞增殖及诱导转化方面无显着作用。结论:本部分研究证实,IL-35可分别在母胎界面和母体外周诱导抑制性iTR35细胞和IL-35+Breg、B10细胞产生,从而促进了母胎局部及妊娠期外周的免疫耐受形成。妊娠相关激素hCG也在外周B10细胞的诱导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的研究为IL-35在治疗复发性流产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孙志卫[9](2020)在《Sec23a介导的分泌蛋白质组通过自噬调控肿瘤转移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肿瘤转移一个多步骤的复杂病理过程,是肿瘤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通常来讲,肿瘤转移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关键步骤:局部肿瘤细胞浸润、肿瘤细胞内渗进入血液循环、肿瘤细胞随血液循环到达远位、肿瘤细胞外渗进入周围组织和肿瘤细胞克隆化形成转移灶。其中,最后一个步骤,肿瘤细胞的克隆化是整个肿瘤转移级联反应中效率最低的步骤。MiRNAs对多步骤的肿瘤转移具有重要调控作用,其中miR-200c既可以通过EMT抑制肿瘤转移,又可以通过促进肿瘤细胞的克隆性增殖促进肿瘤转移。肿瘤细胞的分泌蛋白质组可以有效地重塑肿瘤微环境并改变肿瘤细胞本身的细胞生物学特性,对肿瘤转移具有重要意义。SEC23A是外壳蛋白复合物COPII的重要组成成分,负责蛋白质从内质网到高尔基体的运输以及细胞蛋白质分泌,已有许多研究阐明了Sec23a通过影响分泌蛋白质组进而对肿瘤转移产生抑制作用。钙结合蛋白S100A8是一种多功能的分泌蛋白,它通过与S100A9形成二聚体的形式调控细胞生物学功能,但其与肿瘤转移的关系尚未见有研究。自噬是一种进化保守的能量代谢过程,在营养缺乏等其他环境压力条件下,自噬通过降解胞内蛋白质和细胞器,为细胞提供生物化学反应的底物,维持细胞的稳态。自噬与肿瘤转移的关系与肿瘤转移的不同阶段密切相关,在肿瘤转移的不同阶段,自噬可以通过不同的分子机制对肿瘤转移发挥不同的调控作用。目的1、探索miR-200c对肿瘤转移的双重调控作用。2、检测Sec23a对肿瘤细胞分泌蛋白质组的影响。3、研究Sec23a通过分泌蛋白质组调控肿瘤转移的分子机制。4、研究Sec23a通过分泌蛋白质组调控细胞自噬的分子机制。5、探索自噬在肿瘤细胞克隆化过程中对肿瘤转移的影响。方法1、通过连续的小鼠体内成瘤筛选,建立了来源于人黑色素瘤M14细胞的稳定的寡灶型转移和多灶型转移同源细胞模型。2、通过慢病毒感染的方法稳定敲低或过表达目的基因。3、通过细胞迁移侵袭实验和克隆斑形成实验检测肿瘤细胞的体外转移能力;通过小鼠尾静脉肿瘤移植实验检测肿瘤细胞的体内转移能力。4、通过二维液相色谱-串联质谱(2D-LC-MS/MS)的方法检测分泌蛋白质谱的变化。5、通过拮抗抗体和重组蛋白处理,研究分泌蛋白质对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6、通过WB检测、自噬流实验和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自噬的变化。7、通过TCGA数据库分析和临床肿瘤样本免疫组化分析,确定研究结论的临床相关性。结果1、建立了来源于人黑色素瘤M14细胞的稳定的寡灶型转移细胞模型OL和同源的多灶型转移细胞模型POL,与OL细胞相比,POL细胞在体外具有更强的细胞迁移侵袭和克隆斑形成能力,在体内具有更强的肿瘤转移形成能力。2、在肿瘤转移早期,MiR-200c可以抑制肿瘤细胞EMT过程,抑制肿瘤细胞体外迁移侵袭能力;在肿瘤转移晚期,MiR-200c可以促进肿瘤细胞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体外克隆性增殖能力,促进肿瘤细胞体内肿瘤转移形成能力。MiR-200c显着抑制Sec23a基因的表达。3、Sec23a可以显着改变肿瘤细胞的分泌蛋白质谱,促进S100A8的分泌,抑制肿瘤细胞的迁移侵袭和克隆性增殖能力,抑制肿瘤细胞体内肿瘤转移形成能力。4、S100A8可以通过促进BECLIN1的表达启动细胞自噬,抑制肿瘤细胞的迁移侵袭和克隆性增殖能力,抑制肿瘤细胞体内肿瘤转移形成能力。5、自噬在肿瘤转移后期,肿瘤细胞克隆化过程中,抑制肿瘤细胞的克隆性增殖和肿瘤转移。6、Sec23a和Atg5表达水平越高,黑色素瘤病人和结肠癌病人TNM分期期别越低、生存周期越长。结论1、本研究验证了MiR-200c在肿瘤转移前期,肿瘤细胞局部浸润时,通过抑制肿瘤细胞EMT过程,抑制肿瘤转移;在肿瘤转移后期,肿瘤细胞克隆化时,通过抑制Sec23a表达改变肿瘤细胞分泌蛋白质谱,促进肿瘤转移。2、本研究首次发现并验证了“miR-200c-Sec23a-S100A8-自噬-肿瘤转移”的完整的分子调控机制。MiR-200c抑制Sec23a基因的表达、改变肿瘤细胞分泌蛋白质谱、减少S100A8蛋白的分泌、抑制BECLIN1的表达和细胞自噬,最终促进肿瘤细胞的克隆性增殖、促进肿瘤转移的形成。这一分子机制为研究肿瘤转移的机制,尤其是研究肿瘤寡灶型转移向多灶型转移演进的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3、本研究利用TCGA数据库分析和临床肿瘤患者的肿瘤组织检测,确定了Sec23a和Atg5与黑色素瘤病人和结肠癌病人TNM分期、生存周期之间的相关性,Sec23a和Atg5表达水平越高,黑色素瘤病人和结肠癌病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人TNM分期期别越低、生存周期越长,提示我们Sec23a和Atg5可以作为黑色素瘤病人和结肠癌病人临床诊断和预后评价的有利指标。这一肿瘤转移的调控机制是否具有普遍性,有待后期研究进一步阐明。

段昆朋[10](2020)在《LncRNA LINC00978通过MAPK信号通路影响肝细胞癌发生发展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肝细胞癌是一种病死率极高的原发性肝癌。在我国癌症死亡率里排在第三位。在世界范围内以高发病率、高死亡率而着称。HCC形成特点是由多种因素、分多个阶段、协同作用所致。HCC的致病因素及发病机制,目前未被全部研究清楚。因此,彻底研究清楚HCC发生的具体分子机制,对于早期预防、早期诊断、精确治疗HCC意义重大。越来越多的Lnc RNAs被证实通过MAPK传导通路在肝细胞癌的形成过程中起调控作用。因此,深入探究Lnc RNAs的致癌机制对于HCC的诊断标志物及治疗新靶点的开发,具有着重要意义。方法(1)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技术,对HCC组织、癌旁组织中Lnc RNA LINC00978的表达情况进行对比检测。利用统计软件,论证Lnc RNA LINC00978的表达水平与临床数据的相关性。(2)采用q RT-PCR技术,对正常肝细胞和不同肝癌细胞系中Lnc RNA LINC00978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并根据实验结果选取构建Lnc RNA LINC00978敲低细胞模型的HCC细胞系为Hep3B及Huh7。运用MTT实验、流式细胞术、集落形成实验等技术对细胞模型进行检测。探究敲除Lnc RNA LINC00978对Hep3B及Huh7的HCC细胞增殖、侵袭、迁移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提取模型的总蛋白,运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Lnc RNA LINC00978敲除后MAPK信号通路中关键分子的表达及其磷酸化水平的改变。结果(1)运用q RT-PCR检测49例收集的临床样本中Lnc RNA LINC00978的表达情况。在HCC组织中Lnc RNA LINC00978的表达水平增高;在癌旁肝组织中Lnc RNA LINC00978的表达水平相对明显降低。临床晚期HCC患者的Lnc RNA LINC00978表达明显高于早期HCC患者。Lnc RNA LINC00978高表达组5年总生存率明显低于低表达组。(2)Lnc RNA LINC00978在肝细胞癌细胞系中比正常肝细胞中的表达量明显升高。(3)sh RNA介导的Lnc RNA LINC00978敲低细胞模型显示:敲低Lnc RNA LINC00978后癌细胞的增殖、侵袭能力显着降低;敲低Lnc RNA LINC00978后癌细胞的细胞凋亡明显增加,细胞的周期阻滞。(4)蛋白质印迹显示Lnc RNA LINC00978的敲低可降低肝细胞癌模型中MAPK信号通路关键蛋白ERK,p38和JNK转化为磷酸化的P-ERK,P-p38和P-JNK的进程,影响通路活性。结论(1)Lnc RNA LINC00978是促癌基因,在HCC组织中表达增高,并促进HCC的发生、发展。Lnc RNA LINC00978的表达与病情的分期呈正相关。高表达的Lnc RNA LINC00978与HCC患者预后不良相关。(2)Lnc RNA LINC00978通过调控MAPK信号通路中关键分子ERK、p38和JNK的磷酸化进而影响HCC的发生发展。

二、肿瘤的生长与演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肿瘤的生长与演进(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形气神理论探讨调“神”在恶性肿瘤发生与演进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形气神理论阐幽探赜
    1.1 形气神的内涵
    1.2 形、气、神三者关系探析
2 基于形气神理论探讨“神”在恶性肿瘤发生与演进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2.1“神”失调是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
    2.2“神”失调导致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证据
3 调“神”是阻延恶性肿瘤发生与演进的关键环节
4 恶性肿瘤调“神”之法
5 展望

(2)靶向肿瘤干细胞治疗肿瘤(论文提纲范文)

1 几乎所有恶性肿瘤都存在CSC及由其驱动生长的细胞层级结构
2 CSC的生物学特性决定其高致瘤、高转移、高抵抗
3 CSC与临床肿瘤的发生、发展和治疗
4 靶向CSC治疗肿瘤的策略与方法
    4.1 靶向CSC标志物治疗肿瘤
    4.2 靶向CSC相关异常信号通路治疗肿瘤
    4.3 靶向促CSC的微环境治疗肿瘤
    4.4 诱导CSC分化治疗肿瘤
    4.5 靶向CSC代谢治疗肿瘤
    4.6 靶向CSC的免疫治疗
    4.7 其他靶向CSC的治疗方法
5 靶向CSC治疗肿瘤的临床现状与展望

(3)NQO1/Snail轴通过PI3K/AKT/mTOR信号通路调控神经胶质瘤演进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1.前言
    1.1 神经胶质瘤现状
        1.1.1 神经胶质瘤流行病学现状
        1.1.2 神经胶质瘤的病理学特点
    1.2 神经胶质瘤的治疗现状
        1.2.1 手术治疗
        1.2.2 免疫治疗
        1.2.3 病毒疗法
        1.2.4 分子靶向治疗
    1.3 醌氧化还原酶(NAD(P)H: quinine oxidoreductase, NQO1)
        1.3.1 NQO1的分子结构
        1.3.2 NQO1的生物学功能
        1.3.3 NQO1在神经系统中的作用
        1.3.4 NQO1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现状
    1.4 上皮间质转化(epitheUal-to-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
        1.4.1 EMT的概念
        1.4.2 EMT相关的信号通路
        1.4.3 EMT在神经胶质瘤中的作用
    1.5 Snail(Snail Family Transcriptional Repressor 1)
        1.5.1 Snail的分子结构
        1.5.2 Snail的生物学功能
        1.5.3 Snail的调控方式
        1.5.4 Snail在神经胶质瘤中的研究现状
2.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主要抗体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1.4 实验样本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胞复苏、培养
        2.2.2 Western Blot实验
        2.2.3 慢病毒转染方法
        2.2.4 细胞免疫荧光
        2.2.5 平板克隆实验
        2.2.6 MTT实验
        2.2.7 EdU核素掺入实验
        2.2.8 细胞划痕实验
        2.2.9 Transwell实验
        2.2.10 LY294002和Rapamycin抑制实验
        2.2.11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
        2.2.12 苏木素-伊红染色(HE染色)
        2.2.13 NQO1 mRNA表达水平与神经胶质瘤患者预后的关系
        2.2.14 NQO1与EMT基因相关性分析
        2.2.15 裸鼠皮下成瘤和肺转移实验
        2.2.16 Snail小干扰RNA细胞转染
        2.2.17 统计学处理
3.结果
    3.1 NQO1在神经胶质瘤组织中高表达,提示患者预后不良
        3.1.1 NQO1 mRNA在神经胶质瘤组织中高表达
        3.1.2 NQO1蛋白在神经胶质瘤组织中高表达
        3.1.3 NQO1蛋白高表达与神经胶质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3.1.4 NQO1 mRNA高表达预示神经胶质瘤患者的预后不良
    3.2 NQO1通过PI3KAKT/mTOR信号通路调控神经胶质瘤细胞的增殖、转移及EMT进程
        3.2.1 NQO1促进神经胶质瘤细胞的增殖
        3.2.2 NQO1促进神经胶质瘤细胞的迁移和浸润
        3.2.3 NQO1通过介导EMT进程影响神经胶质瘤细胞的迁移和浸润
        3.2.4 NQO1通过PI3K/AKT/mTOR信号通路调控神经胶质瘤细胞的EMT进程
    3.3 NQO1通过Snail调控神经胶质瘤的恶性演进
        3.3.1 生物信息学分析神经胶质瘤组织中与NQO1共表达基因及富集分析
        3.3.2 神经胶质瘤组织中NQO1靶基因的预测
        3.3.3 Snail介导NQO1的促癌作用
4.讨论与展望
    4.1 讨论
    4.2 问题与展望
5.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早期肿瘤行为片上建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肿瘤现状
    1.2 肿瘤发生与发展
    1.3 肿瘤分类
    1.4 传统肿瘤研究模型
        1.4.1 二维培养模型
        1.4.2 三维培养模型
        1.4.3 动物模型
    1.5 新兴肿瘤研究模型
        1.5.1 原发肿瘤芯片
        1.5.2 转移肿瘤芯片
        1.5.3 肿瘤芯片的应用
    1.6 本文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1.6.1 本文选题意义
        1.6.2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血管芯片的构建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与实验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芯片设计与制作
        2.3.2 细胞与细胞外基质
        2.3.3 血管生成实验
        2.3.4 血管出芽实验
        2.3.5 免疫荧光染色
        2.3.6 细胞骨架染色
        2.3.7 图像采集与分析
    2.4 理论建模
    2.5 结果与讨论
        2.5.1 片上流速分布
        2.5.2 片上微血管网络的形成
        2.5.3 片上微血管网络的特征
        2.5.4 细胞密度对血管生成的影响
        2.5.5 流动对血管生成的影响
        2.5.6 片上血管出芽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血管芯片的原发肿瘤早期发展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芯片设计与制作
        3.3.2 细胞及细胞培养
        3.3.3 细胞外基质制备
        3.3.4 肿瘤球制备
        3.3.5 细胞和肿瘤球加载
        3.3.6 免疫荧光染色
        3.3.7 细胞骨架染色
        3.3.8 ELISA实验
        3.3.9 肿瘤生长分析
        3.3.10 肿瘤周围血管表征
        3.3.11 细胞因子加载实验
        3.3.12 数据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片外HeLa细胞球的生长过程
        3.4.2 片外HeLaF细胞球的生长过程
        3.4.3 片上原发肿瘤的构建
        3.4.4 血管生成对早期肿瘤行为的影响
        3.4.5 成纤维细胞对早期肿瘤行为的影响
        3.4.6 成纤维细胞因子对早期肿瘤行为的影响
        3.4.7 肿瘤发展对肿瘤周围血管的影响
        3.4.8 肿瘤细胞上皮间质转化
        3.4.9 血管生成拟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血管芯片的转移肿瘤早期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芯片设计与制作
        4.3.2 细胞与细胞外基质
        4.3.3 片上细胞加载
        4.3.4 乳腺癌细胞灌注
        4.3.5 片上细胞活性分析
        4.3.6 免疫荧光染色
        4.3.7 细胞骨架染色
        4.3.8 微血管灌注实验
        4.3.9 ELISA实验
        4.3.10 数据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片上细胞分布
        4.4.2 片上微血管网络特征
        4.4.3 乳腺癌细胞内渗
        4.4.4 乳腺癌细胞外渗
        4.4.5 乳腺癌细胞定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常用缩略词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5)慢性应激与肿瘤的发生与演进(论文提纲范文)

1 应激反应的生理机制
2 慢性应激与肿瘤的发生与演进
    2.1 慢性应激与肿瘤的流行病学证据
    2.2 慢性应激促肿瘤发生与演进的机制
        2.2.1 慢性应激诱导肿瘤发生
        2.2.2 慢性应激促进肿瘤的转移
3 慢性应激重塑肿瘤微环境
    3.1 慢性应激重塑肿瘤免疫微环境
    3.2 慢性应激重塑肿瘤炎性微环境
4 应激管理策略的探索
    4.1 阻遏慢性应激的药物治疗探索
    4.2 逆转慢性应激的干预措施
5 展望

(6)多功能纳米探针IR820@PEG-SPIO在微小肝癌诊断及腹腔镜辅助光热治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肝癌演进过程中关键时间节点的研究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多功能纳米探针IR820@PEG-SPIO的制备及表征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多功能纳米探针IR820@PEG-SPIO的效能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多功能纳米探针IR820@PEG-SPIO在微小原位肝癌诊断及腹腔镜辅助光热治疗的应用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不足与展望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7)紫花牡荆素调控DNMT1/miR-148a-3p相互作用抑制肝癌细胞干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肝癌细胞干性特征
    1.2 HCC的表观遗传调控
    1.3 HCC的 miRNA
    1.4 DNMT1与miRNA的相互作用
    1.5 紫花牡荆素的抗肿瘤作用机制
        1.5.1 CAS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1.5.2 CAS引起肿瘤细胞DNA损伤
        1.5.3 CAS干预肿瘤细胞的信号通路
        1.5.4 CAS抑制肿瘤细胞干性特征
    1.6 立题依据和意义
第二章 DNMT1与miR-148a-3p相互作用对HCC细胞干性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
        2.3.1 HCC细胞系细胞与正常胚胎肝细胞的干性比较
        2.3.2 HCC 细胞系细胞与正常胚胎肝细胞 DNMT1 活性和表达的比较
        2.3.3 HCC细胞系细胞与正常胚胎肝细胞miR-148a-3p表达的比较
        2.3.4 过表达DNMT1 促进HCC细胞干性特征
        2.3.5 敲低DNMT1 抑制HCC细胞干性特征
        2.3.6 miR-148a-3p inhibitor促进HCC细胞干性特征
        2.3.7 miR-148a-3p mimic抑制HCC细胞干性特征
        2.3.8 HCC细胞DNMT1与miR-148a-3p的相互作用方式
        2.3.9 miR-148a-3pmimic逆转DNMT1 过表达促进HCC细胞干性特征的作用
        2.3.10 DNMT1 抑制剂增强miR-148a-3p mimic抑制HCC细胞干性特征的作用
    2.4 讨论
        2.4.1 HCC细胞的干性特征
        2.4.2 DNMT1 增强HCC细胞干性特征
        2.4.3 miR-148a-3p抑制HCC细胞干性特征
        2.4.4 DNMT1和miR-148a-3p相互作用维持HCC细胞干性特征
第三章 CAS中断DNMT1与miR-148a-3p相互作用抑制HCC细胞干性特征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
        3.3.1 CAS对细胞活力和HCC细胞干性特征的影响
        3.3.2 CAS对 HCC细胞DNMT1 表达和活性以及miR-148a-3p表达的影响
        3.3.3 过表达DNMT1对CAS抑制HCC细胞干性特征的影响
        3.3.4 miR-148a-3p mimic对 CAS抑制HCC细胞干性特征的影响
        3.3.5 CAS联合agomir-148a-3p处理对裸鼠移植瘤的影响
        3.3.6 DNMT1和miR-148a-3p在 HCC中的表达差异以及对HCC患者预后的影响
    3.4 讨论
        3.4.1 CAS对 HCC细胞干性特征的影响
        3.4.2 CAS对 HCC细胞DNMT1 表达和活性以及miR-148a-3p表达的影响
        3.4.3 过表达DNMT1对CAS抑制HCC细胞干性特征的影响
        3.4.4 miR-148a-3p mimic对 CAS抑制HCC细胞干性特征的影响
        3.4.5 CAS联合agomir-148a-3p处理对裸鼠移植瘤的影响
第四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中英文对照)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撰写和发表的论文
致谢

(8)IL-35在免疫耐受微环境形成及肿瘤血管生成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IL-35通过调节乳腺肿瘤细胞来源外泌体的mRNA表达谱促进肿瘤血管生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6.附图
第二部分 IL-35通过诱导乳腺肿瘤微环境中淋巴细胞的转化促进肿瘤进展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6.附图
第三部分 IL-35通过诱导淋巴细胞转化维持妊娠期免疫耐受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6.附图
创新性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附件

(9)Sec23a介导的分泌蛋白质组通过自噬调控肿瘤转移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建立同源的寡灶型转移和多灶型转移肿瘤细胞模型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miR-200c通过抑制Sec23a促进寡灶型转移向多灶型转移演进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依赖SEC23A运输的S100A8 蛋白激活自噬并抑制肿瘤转移的机制研究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及其他学术交流

(10)LncRNA LINC00978通过MAPK信号通路影响肝细胞癌发生发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长链非编码RNA(LncRNA)的简述
        1.1.1 LncRNA的结构与分类
        1.1.2 LncRNA的生物学功能
        1.1.3 LncRNA LINC00978 简介
    1.2 LncRNA与恶性肿瘤
        1.2.1 LncRNA在恶性肿瘤形成中的促进作用
        1.2.2 LncRNA在恶性肿瘤形成中的抑制作用
        1.2.3 LncRNA与肝细胞癌
    1.3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通路
        1.3.1 MAPK信号通路的简介
        1.3.2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与LncRNA
        1.3.3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与肝细胞癌
第二章 实验研究的目的、方法设计及意义
    2.1 前期实验研究的结果及本次实验研究的目的
        2.1.1 前期实验研究结果
        2.1.2 本次实验研究的目的
    2.2 实验研究的方法设计
    2.3 实验研究的意义
第三章 sh-RNA干扰Lnc LINC00978 后对HCC细胞生长的影响
    3.1 材料
        3.1.1 生物信息学分析
        3.1.2 细胞株的选择
        3.1.3 引物设计与合成
        3.1.4 主要试剂
        3.1.5 主要仪器和耗材
    3.2 方法
        3.2.1 细胞培养
        3.2.2 质粒的提取
        3.2.3 质粒转染
        3.2.4 细胞总RNA提取
        3.2.5 逆转录PCR
        3.2.6 实时荧光定量PCR
        3.2.7 细胞生长曲线测定
        3.2.8 细胞增殖测定
        3.2.10 细胞凋亡检测
        3.2.11 细胞总蛋白提取
        3.2.12 Western blot检测
        3.2.13 实验数据收集和统计学处理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Lnc RNA LINC00978 促进肝细胞癌增殖及侵袭
        3.3.2 LncRNA LINC00978对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综合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点
    5.1 结论
    5.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肝细胞癌致病因素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肿瘤的生长与演进(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形气神理论探讨调“神”在恶性肿瘤发生与演进中的作用[J]. 郭静,李文元,王巧灵,由凤鸣. 中医肿瘤学杂志, 2021(05)
  • [2]靶向肿瘤干细胞治疗肿瘤[J]. 杨婷,冉宇靓.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2021(07)
  • [3]NQO1/Snail轴通过PI3K/AKT/mTOR信号通路调控神经胶质瘤演进的机制研究[D]. 郑兰. 延边大学, 2021
  • [4]早期肿瘤行为片上建模研究[D]. 李成盼.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5]慢性应激与肿瘤的发生与演进[J]. 刘明心,谢雪梅,李强,许川.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01)
  • [6]多功能纳米探针IR820@PEG-SPIO在微小肝癌诊断及腹腔镜辅助光热治疗的研究[D]. 李乔林. 南方医科大学, 2020
  • [7]紫花牡荆素调控DNMT1/miR-148a-3p相互作用抑制肝癌细胞干性的研究[D]. 李翔.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3)
  • [8]IL-35在免疫耐受微环境形成及肿瘤血管生成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刘佳. 山东大学, 2020(12)
  • [9]Sec23a介导的分泌蛋白质组通过自噬调控肿瘤转移的机制研究[D]. 孙志卫. 重庆医科大学, 2020(01)
  • [10]LncRNA LINC00978通过MAPK信号通路影响肝细胞癌发生发展的研究[D]. 段昆朋. 河北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肿瘤生长和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