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农业产业化全面发展

哈尔滨农业产业化全面发展

一、哈尔滨农业产业化全面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董佳琳[1](2021)在《黑龙江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贷配给程度影响因素调查研究》文中指出

柴青宇[2](2021)在《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其路径选择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领域先后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经营权流转和免除农业税等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使农产品产量迅速增长,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平衡、丰年有余。但是,我国依然面对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农业资源环境持续恶化、农民收益与农业经济增长不同步等问题。为此,2015至2019年中央连续五年下发一号文件部署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问题,在国家层面陆续推出18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配套支持政策,从人才、资金、土地、税收等多维度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以促进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和新业态的多元化,使农民从产业链中分享更多收益。进一步提升农村产业融合水平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促进产业兴旺、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途径和手段。黑龙江省粮食产量连续10年稳居全国第一,年产量已突破750亿公斤,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省,但黑龙江省却一直未能成为农业强省。农产品加工增值率偏低、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难题一直困扰着黑龙江省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此,研究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问题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路径和历程可为我国其它地区农村产业融合提供有力的借鉴,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着重研究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路径选择问题,探析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的理论支撑、融合模式、融合水平、障碍因素、发展路径、制度供给等一系列命题。首先,通过对产业融合核心概念的界定与辨析,以及对产业融合的基础、驱动力等相关理论的综析,构建出本文研究所需的理论参照系,并在理论层面上确定产业融合路径选择所涉及的相关要素。其次,本文从定性及定量两个视角对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程度进行测度与评价。根据对全省13个地市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实践调查的结果,通过实际案例分析,研究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现存模式及主要问题。定量研究方面,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方法,在明确农村产业融合测量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的基础上,选取了 20个反映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度量指标,构建出农村产业融合测量指标体系,对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再次,本文结合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及水平,运用障碍分析模型测量出制约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并厘清导致障碍出现的主要矛盾。然后明确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思路、原则、目标,从理论层面锁定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为使路径的可操作性更强,本文结合黑龙江省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的实际,从实际层面对路径进行具体的现实选择。最后,本文从农村产业融合的实现主体之一——政府的角度出发,从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合作领域、优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要素、加强农村产业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和强化农村产业融合政府服务职能等宏观层面提出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优化的制度创新。

张月[3](2020)在《黑龙江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农业现代化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三农”问题是关系到我国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如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成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本文通过梳理我国农业合作社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业历史实践,进一步总结出关于发展农业集体经济和推进农业市场化改革实践经验,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历史依据。乡村振兴战略既是全国统一命题的“大考试卷”,也为各省因地宜的设计个性化实施方案预留了选择空间。黑龙江省作为我国最主要的粮食生产大省,其农业的稳步健康发展对于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提高起到重要的中流砥柱作用,立足于扩大农业粮食生产、强化粮食生产先进科技支撑力度而施行的新型农业现代化路径,就成为了实现乡村振兴的最优可行性方案。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对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基于黑龙江省土地资源禀赋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基础,一方面,要进一步发展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的新型农业现代化,以确保粮食产量满足国家的战略需要;另一方面,要巩固提升绿色农产品发展优势,走农业生产与生态文明谐调发展之路。通过“高效率、高效益、高质量”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推动实现以“产业兴旺”为基础,以“生活富裕”为目标的乡村振兴。黑龙江省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深入发展,也面临着新的体制机制的制约瓶颈,需要充分发挥政府作用,以土地流转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以制度建设为促进农业产业化体系的进一步发展营造更好的环境,以政策支持进一步引导绿色农业产业质量提升。在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上,着力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强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确保国家生态安全发挥更大的战略作用。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对黑龙江省实现“产业兴旺”的农业现代化建设路径的研究,有利于为黑龙江省走特色乡村振兴的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提出政策层面的合理化建议。

田珅[4](2020)在《基于产业融合视角的黑龙江省农业转型升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各种风险和结构性矛盾也在累积聚集。农业资源偏紧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制约日益突出,农村劳动力年龄结构老龄化挑战,务农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下降,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民老龄化、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等问题突出。特别是温饱问题解决后,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要求更高,迫切需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种养业结合不紧、循环不畅,耕地肥力下降与畜牧业粪便污染未能有效利用并存。农业产业结构失衡的问题日益突出,农业资源与区域布局条件不尽匹配。部分农产品库存增加与一些农产品进口增加并存,农业比较收益低与国内外农产品价格倒挂的现象突出。这些问题都带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农业转型升级是我国当下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随着我国的经济进入发展新常态,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的新动能不断增强,成为我国经济平稳运行和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产业融合正是由技术创新在不同产业间快速扩散,由此使得产业间的界限逐步被打破,不同产业互相交叉融合渗透导致新业态形成的过程,这股融合的力量正成为推动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并最终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产业融合则为农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通过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可以促进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农业多功能性的发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最终达到农民增收农业效率提升的目的。从产业融合这一视角出发,对黑龙江省农业产业内部、农业与工业、农业与服务业融合水平进行测算并作出实证分析,基于黑龙江省的农业产业融合水平的基础上,对农业转型升级指数进行测度,以期对黑龙江省整体农业产业融合做系统分析。立足于黑龙江省农业与相关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产业融合基础判断,并且针对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现状提出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的策略。为保证测度模型的客观性和说服力,在研究过程中使用了各种定量和定性分析结合的手段来保证模型的科学性,主要用到技术手段有:灰色关联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和面板数据回归分析法。希望可以为我国当前农业转型升级与产业融合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王倩[5](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历程研究》文中指出黑龙江垦区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原理出发,探索社会主义农业建设发展道路的“先行者”,在中国农业建设中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对中国农业建设贡献巨大。基于新时代这一全新历史方位,在改革全面深化的历史背景下,研究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垦区的农业建设历程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纵观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历程,基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原理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是其中一脉相承的逻辑主线。本文从这一逻辑主线出发,结合历史文献研究法、依据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实际情况与特点,分阶段梳理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历程,从中总结历史经验与现实启示。改革开放以前(1945-1978年),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围绕“集体化”和“机械化”初步解放和发展黑龙江垦区的农业生产力,揭开了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序幕。改革初探阶段(1979-1995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一靠政策,二靠科学”,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黑龙江垦区的农业生产力,加强了黑龙江垦区的农业建设。改革深化阶段(1996-2012年),江泽民和胡锦涛等党的中央领导围绕“规模化”、“产业化”和“科教兴农”,立足垦区农业实现第一次飞跃后的新发展实际,深入推进了黑龙江垦区的农业建设。改革全面深化阶段(2013-至今),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以“规模化”与“科技兴农”为重点领导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开创了黑龙江垦区农业发展的新局面。在历届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集体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下,黑龙江垦区的农业建设在取得瞩目成就的同时积累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主要包括:坚持党的领导,推进农业建设;坚持解放思想,不断深化改革;坚持实事求是,立足垦区实际;坚持以人为本,维护职工利益。基于对历史的梳理得出现实启示,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必须加强党对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领导,推动垦区现代农业的发展;坚守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逻辑主线,把握改革全面深化的导向;依靠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提升黑龙江垦区农业生产力水平。相比于既往研究,本文着重在研究视角上有所创新,从中国共产党基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原理解放和发展黑龙江垦区农业生产力的逻辑主线出发,梳理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历程。其次,在研究内容上,丰富了新世纪以来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实践的内容。

杨艳丽[6](2020)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与驱动因素研究 ——基于黑龙江省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农村产业融合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发展战略,也是我国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民增收的必由之路,近年来,相关文件多次强调支持各地依托资源禀赋发展特色农业全产业链,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就黑龙江这一农业资源大省而言,粮食产量多年保持全国第一,但由于传统农业的路径依赖,农业产业链条短,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就业容量小,农民增收困难,农民收入全国排名持续下降。通过考察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查找导致农村产业发展缓慢的因素,探寻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驱动因素及其影响程度,从而发挥优势,补齐短板,尽快推进黑龙江省农村产业全面发展,对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黑龙江省为研究区,实地调查及统计资料相结合,以统计数据为基础,结合当前黑龙江省农村产业发展现状,构建指标体系,运用综合指数法,分析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访谈对象,运用扎根理论,识别和选取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驱动因素,构建理论模型,以调研数据为基础,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驱动因子进行验证,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的驱动因素作用路径及影响程度。从农户微观视角进行问卷调研,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研究农户参与产业融合意愿的驱动因素。最后为提高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加强各相关因素的作用力度,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提出对策建议。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从问题意识着眼阐释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存在的问题和根源,以制度变迁理论为指导指出黑龙江省原有的资源型路径依赖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缓慢的原因,引入产业发展粘性理论为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研究基础。根据产业生命周期的变化,指出应针对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有针对性的驱动策略。(2)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选择统计数据,运用综合指数法,从总指数和子指数两个方面对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正从低度融合向中低度融合转变,产业融合水平处于初级阶段,在现有衡量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因素中,农业产业链延伸和农村服务业融合处于中低度发展阶段,农业多功能性发挥,农业增效还处于低度发展水平,农民增收同样处于低度发展水平且在所有评价因素中所产生的效应最弱。(3)对于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的驱动因素进行识别和选取。运用扎根理论方法,通过对农业企业负责人、农民合作社负责人、乡村干部的访谈,识别相关驱动因素,经过开放性译码、主轴性译码、选择性译码,构建理论模型,探索政府支持、市场因素、农业产业化组织方式、资源禀赋、技术创新等六个方面的相关指标因素,提出研究假设。(4)对研究假设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对农村产业融合的推进主体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问卷调查,使用SPSS软件对各量表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应用AMOS软件对因子进行验证性分析,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构建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现实驱动因素,得出这些因素对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影响程度,从作用力程度看,农业产业组织方式因素>政府支持因素>资源禀赋因素>技术创新因素>市场推动因素>人力资源推动因素;从作用效果看,农业产业链延伸>农业增效>农民收入>农业多功能性发挥>农村经济发展。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驱动因素中,市场推动因素、技术创新因素、尤其是人力资源因素的动力不足。对农民收入和农业多功能性发挥作用力度还相对较弱,在今后的发展中要对这几个方面予以重视。(5)从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目的出发,通过对农村产业融合的参与主体即普通农户进行问卷调查,借鉴计划行为理论探索黑龙省农户参与产业融合意愿的驱动因素,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做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个人特征、家庭禀赋、感知行为和对外部环境的响应等方面对农户参与农村产业融合意愿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结果显示农户对合作社满意度相对较高,对企业引领产业融合认知不足,风险认知、政策认知、年龄因素都是影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意愿的因素。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对策建议:(1)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提升市场竞争力;(2)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联农带农能力,创新主体间的利益联结,促进人力资源吸纳和培养,加快农户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3)注重科技创新,提高融合质量;(4)加强政府支持,通过政策、财政和提升管理水平保障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裴蒙[7](2020)在《方正县水稻产业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稻作为我国居民的主要粮食之一,在满足消费者需求与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稻米产品提出更高的诉求,成为水稻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黑龙江省是我国水稻的重要产区,同时方正县是黑龙江省水稻的主产区之一,水稻产业发展基础好,拥有着生产水稻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社会化服务以及技术优势。方正县被称为“中国富硒大米之乡”,已建设省级富硒水稻高标准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其生产的稻米产品销往全国多地甚至海外一些国家。方正县水稻产业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和社会发展环境,产业发展态势良好,2019年方正大米品牌价值已实现114.18亿元,全县范围内种植富硒水稻60万亩,超过全县水稻种植面积的一半以上。本研究从生产现状、加工现状、销售现状、服务体系现状对方正县水稻产业展开全方位的详细介绍,通过研究发现方正县水稻产业存在稻米加工业遭遇困境、电商平台发展缓慢、科研能力欠缺、机械化水平较低及水稻种植人才缺乏等问题。本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展开方正县稻米产业竞争力评价,从生产要素、规模效率、需求要素及政府机制四个维度展开分析,最后发现方正县稻米产业竞争力总体得分为77.11分,处于良好态势,但是仍然与五常大米、庆安大米等存在一定的差距。为了解决方正县水稻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升水稻产业竞争力水平,本研究从改良种植环节、提高稻米加工水平、整顿市场环境、加大稻米产业投入、依赖科技力量等角度提出水稻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达到提升水稻产业发展的目的。同时,作为对县级水稻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对其他地区水稻产业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朱伟真[8](2020)在《基于空间计量的农村金融发展对农业现代化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家一直都将“三农”问题作为执政的重点问题,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将乡村振兴战略确立为国家战略,农业现代化可以提高农村经济水平,有助于建设最美农村。而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是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交通便利使得各省域之间的互动更加频繁,导致了农村金融要素在空间上的流动也逐渐增强。农村金融要素空间流动性的增强,使得农业现代化的空间布局就必须有所改变。因为随着农村金融要素的流动,农业现代化空间的发展也必然朝着产业化、社会化和机械化的方向发展。所以,为了适应这种发展趋势,通过研究农村金融发展对农业现代化的空间影响,提出合适的对策建议来促进农业现代化的空间布局。然而,农村金融在空间集聚的情况下对农业现代化影响的具体程度还需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十九大报告提出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确定了农业现代化的新内涵。农业现代化虽然已经发展了许多年,取得较大的成就,但是由于社会环境、国家政策等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发展不均衡的局面。东部农业现代化水平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农村金融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所以要解决农业现代化水平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关键是要发展农村金融。但是传统的研究大多没有考虑到空间因素的影响,而目前由于各地区之间的频繁交流使得传统的方法无法准确的分析农村金融是如何影响农业现代化的,所以采用了空间计量的方法来分析农村金融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在对中外文献进行梳理之后,界定了农村金融、农业现代化和空间计量的相关概念,从而奠定了理论基础。根据《中国农村金融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等统计年鉴的数据,分析了农村金融、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现状并分析了二者之间的空间关系,以此来作为实证的基础。研究农村金融对农业现代化的空间影响之前先运用SPSS对1998-2016年各省市自治区的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评价,并将结果进行了横纵对比。而且在进行实证分析之前必须采用莫兰指数来检验农村金融和农业现代化是否具有空间相关性,在确定农村金融和农业现代化具有空间相关性之后,构建了一个包含农村金融规模、结构以及效率的空间模型,来明确农村金融对农业现代化的空间影响程度,为进一步解释空间溢出效应,还分析了SDM模型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为明确区域间的关系还对八大经济区域农村金融对农业现代化的空间影响进行分析。在定性和定量分析之后,提出充分考虑空间因素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提高农村金融效率,避免农村资金外流的对策建议,同时要构建合理的农村金融结构,增强农村金融市场活力,使得各区域间农业现代化水平均衡发展。

马文达[9](2019)在《农业现代化驱动下嫩江县垦地居民点空间重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于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我国城镇化率提高的同时也造成乡村人口、产业的空心化以及土地资源的空置浪费现象,尤其在远离发达城市群的传统农业地区更为严重。面对人口与耕地关系、生产方式和生活需求的不断变化,乡村居民点的空间优化具有很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乡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必然具有生产取向性,随着生产方式的变革,乡村居民点用地也将向着集中、集约化的方向发展。因此,应适宜的迎合这种发展趋势,通过对居民点用地形态和空间分布进行人为干预,选择有利的空间组织形式来促进农村用地集聚优化。然而在传统农业地区,空间集聚和村庄合并应如何开展,维持和支撑农业现代化转型发展的居民点体系应当向何处集中、如何集中以及如何确定集中程度等,还需进行深化研究。本研究基于农业现代化视角,通过实地田野调查、收集年鉴数据等调研方法,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景观格局指数分析软件等空间量化工具,建立空间数据计算、特征分析及优化策略的行文思路,对农垦和地方农区居民点(简称垦地居民点)的空间分布进行深入研究,注重探讨新型人地关系。首先通过实地调研来对比观察垦地居民点在县、镇、村不同尺度的空间发展状况,然后分析农业现代化对三种尺度乡村居民点空间的影响作用,进而总结出目前垦地居民点空间的不适应性和空间问题所在。最后在空间重构策略阶段,针对不同空间尺度,分别采用空间核密度指数、最近邻指数和景观指数等不同测度方法作为空间重构参考依据,并相应地提出不同尺度下垦地居民点的空间重构策略和实施路径。本研究对农垦和地方农区两种不同行政体制下居民点的特征研究具有现实意义,为农业现代化驱动下乡村居民点的规划建设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本研究在乡村振兴战略和农垦改革的新时期下,运用空间量化分析方法对黑龙江典型农业县辖域范围内两种不同集聚模式即垦区与农区的居民点空间分布形态、功能结构体系、用地模式等对比分析,将农业现代化作为驱动在县域-镇域-村域三个空间尺度一以贯之,制定垦地居民点空间重构策略,以期为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和垦地融合趋势下垦地居民点建设及优化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使县域居民点由空间分异走向空间融合,向着有序、高效、持续、协调的方向发展。

李金悦[10](2018)在《绥化市农业产业化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十三五”规划的建设目标越来越近,第一个百年目标的进展顺利,为更好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国政府加快了对扶贫事业的发展,把脱贫攻坚工作牢牢的扛在肩上。绥化市作为黑龙江省欠发达的农业大市,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统领脱贫攻坚工作全局,在带领广大困难群众进行脱贫的积极探索。产业扶贫方面,在提高思想认识、整合优势资源、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制度保障等方面积极改进,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绥化市脱贫攻坚工作依然存在这诸多问题和困难,如何找到找准适合绥化市市情的产业扶贫道路是摆在绥化市面前的一大难题。论文首先,通过介绍国内外对农业产业化扶贫的政策、措施与发展情况,还有国家与绥化市在实行农业产业化扶贫中的问题与困境分析,深入揭示绥化市在探索农业产业化扶贫中建设的目的与重要意义。通过阅读大量文献以及和相关理论的分析总结,找到了研究的方法、理论结构与研究模式。第二,介绍产业扶贫的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的定义。对扶贫、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扶贫的基本概念进行介绍,并同时介绍农业产业化和农业产业化扶贫的特点,并分析二者之间的区别。阐述农业产业化扶贫的几种基本组织模式,其中包括“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并详细解析以上几种模式的运行方式、特点及优缺点比较。简述产业扶贫的相关理论,为分析和对绥化农业产业化扶贫提供合理化建议提供理论支撑。通过介绍几个国内农业产业化扶贫的成功案例,为绥化农业产业化扶贫的发展提供借鉴与方向指导。第三,阐述当前绥化市在农业产业化扶贫中的工作现状。对农业产业化扶贫中的工作问题进行分析,总结绥化市农业产业化扶贫取得的成绩和一些行之有效并可以一以贯之的正确措施,通过比较当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产业化扶贫模式,对绥化市在实施农业产业化扶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论文的最后,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可以借鉴国内外的较好的产业化扶贫措施,针对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方案,并根据绥化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与扶贫相结合,在如何优势资源产业的开发利用、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完善机制体制、激农民脱贫的内生动力等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

二、哈尔滨农业产业化全面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哈尔滨农业产业化全面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2)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其路径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农村产业融合的起源与发展
        1.2.2 农村产业融合的驱动机制研究
        1.2.3 农村产业融合的类型模式研究
        1.2.4 农村产业融合的测度方法研究
        1.2.5 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路径研究
        1.2.6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创新
        1.4.2 研究不足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农村产业融合相关概念辨析
        2.1.1 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现代化
        2.1.2 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产业化
        2.1.3 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产业融合
    2.2 农村产业融合的内涵与特征
        2.2.1 农村产业融合
        2.2.2 农村产业融合模式
        2.2.3 农村产业融合主体
        2.2.4 农村产业融合水平
    2.3 农村产业融合相关理论分析
        2.3.1 分工理论
        2.3.2 产业集群理论
        2.3.3 交易成本理论
        2.3.4 创新理论
        2.3.5 农业多功能性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分析
    3.1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支撑条件
        3.1.1 自然资源条件
        3.1.2 社会环境条件
    3.2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基础概况
        3.2.1 整体发展概况
        3.2.2 第一产业发展概况
        3.2.3 第二产业发展概况
        3.2.4 第三产业发展概况
    3.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3.3.1 农业产业链延伸型融合模式
        3.3.2 农业多功能拓展型融合模式
        3.3.3 产业集聚型融合模式
        3.3.4 科技渗透型融合模式
        3.3.5 产业循环型融合模式
    3.4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发展现状
    3.5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测度
    4.1 测度方法的选取与原则
        4.1.1 测度方法的研判和选取
        4.1.2 测度指标设置原则
    4.2 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
        4.2.1 测度指标的选择
        4.2.2 测度指标的解释
        4.2.3 测度模型的建立
    4.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实证分析与评价
        4.3.1 指标权重的确定
        4.3.2 数据来源
        4.3.3 测度结果及评价
    4.4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分析
        4.4.1 耦合关系模型
        4.4.2 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的实践障碍与战略选择
    5.1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的障碍分析
        5.1.1 障碍分析模型
        5.1.2 障碍度分析
        5.1.3 障碍因子分析
        5.1.4 障碍因素现状分析
    5.2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矛盾
        5.2.1 产业布局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5.2.2 土地利用模式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5.2.3 融资渠道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5.2.4 农村公共服务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5.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的战略选择
        5.3.1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原则与目标
        5.3.2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宏观路径选择
        5.3.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具体路径选择
    5.4 本章小结
6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
    6.1 农林牧渔业布局调整的路径选择
        6.1.1 特色种植业产业带调整
        6.1.2 畜牧养殖业布局调整
        6.1.3 渔业产业布局调整
        6.1.4 山特产品产业布局调整
    6.2 农产品精深加工的路径选择
        6.2.1 玉米精深加工
        6.2.2 水稻精深加工
        6.2.3 大豆精深加工
        6.2.4 乳业精深加工
        6.2.5 蔬菜精深加工
        6.2.6 渔业精深加工
    6.3 农林牧渔服务业的路径选择
        6.3.1 培育多元化主体
        6.3.2 加强生产主体市场信息服务
        6.3.3 完善农业生产资料流通服务体系
        6.3.4 构建农业生产技术综合服务体系
        6.3.5 推进农业资源化利用服务体系
        6.3.6 拓展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体系
    6.4 休闲农业布局调整的路径选择
        6.4.1 打造自然生态康养观光产业带
        6.4.2 构建冰雪特色旅游产业体系
        6.4.3 传承关东民俗和弘扬四大精神游
        6.4.4 发挥沿边优势开展边境风情游
    6.5 以信息技术渗透产业融合的路径选择
        6.5.1 完善智慧农业信息监管系统
        6.5.2 精准管理农业全产业链
        6.5.3 创新农业金融保险服务
        6.5.4 保护产业质量安全和知识产权
        6.5.5 构建完整农业产业体系
    6.6 以国家级试验区创新驱动产业融合的路径选择
        6.6.1 以农产品加工贸易带动产业融合
        6.6.2 扩大农业产业负面清单外贸易
        6.6.3 创新涉农金融国际化服务产业
        6.6.4 发展开放试验区农业总部经济
    6.7 本章小结
7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优化的制度创新
    7.1 继续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合作领域
        7.1.1 探索设立农业自由贸易试验区
        7.1.2 构建畅通便捷的农产品贸易通道
        7.1.3 引导国际资本进入农产品加工贸易
    7.2 优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资源要素
        7.2.1 确保农村产业融合用地保障
        7.2.2 加强财政税收政策支持
        7.2.3 完善金融保险政策支持
        7.2.4 强化科技与人才政策支持
    7.3 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基础设施建设
        7.3.1 优化改造农田基础设施
        7.3.2 搭建公共交通和信息网络
        7.3.3 配套产业融合基本设施
        7.3.4 综合改造提升乡村人居环境
    7.4 强化农村产业融合政府服务职能
        7.4.1 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顶层设计
        7.4.2 推动产业融合政策有效落实
        7.4.3 加强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区建设
        7.4.4 建立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体系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3)黑龙江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农业现代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沿革
    2.1 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轨迹
        2.1.1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合作社经营的理论与实践
        2.1.2 改革开放初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理论与实践
        2.1.3 农业合作社社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发展农业现代化的经验启示
    2.2 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对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
        2.2.1 以“产业兴旺”为基础的乡村振兴科学内涵
        2.2.2 基于地域差异的产业兴旺实现路径
        2.2.3 以“产业兴旺”为目的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新要求
    2.3 本章小结
3 发展农业现代化是黑龙江省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
    3.1 黑龙江省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意义
        3.1.1 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
        3.1.2 建设“共同富裕”现代化强省的需要
        3.1.3 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定盘星”
    3.2 黑龙江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与发展方向
        3.2.1 黑龙江省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3.2.2 黑龙江省农业发展的基础与特色
        3.2.3 黑龙江省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思路
    3.3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突出短板与政策建议
    4.1 黑龙江省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突出短板
        4.1.1 制约农地规模经营的制度短板
        4.1.2 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经营的相对滞后
        4.1.3 绿色农业发展“大而不强”
    4.2 黑龙江省农业现代化建设中政府作用的发挥
        4.2.1 加快实施农地流转制度改革
        4.2.2 加快推动农业产业化体系和农产品市场化经营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4.2.3 加大对绿色农业发展的创新和支持力度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基于产业融合视角的黑龙江省农业转型升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理论基础和相关概念界定
    2.1 产业融合内涵
        2.1.1 产业融合的概念
        2.1.2 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
        2.1.3 产业融合的效应
        2.1.4 农业产业融合的概念
    2.2 产业转型的内涵
        2.2.1 产业转型升级的概念
        2.2.2 农业转型升级的概念
        2.2.3 农业转型升级的驱动因素
    2.3 理论基础
        2.3.1 交易成本理论
        2.3.2 产业价值链理论
        2.3.3 配第—克拉克定理
3 产业融合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机理分析
    3.1 通过产业融合促进农业产业链升级
    3.2 通过产业融合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3 通过产业融合促进农业多功能性拓展
4 黑龙江省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分析
    4.1 黑龙江省农业与相关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4.1.1 黑龙江省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4.1.2 黑龙江省与农业相关产业的现状分析
    4.2 黑龙江省农业产业融合关系实证分析
        4.2.1 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度测定
        4.2.2 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度结果分析
5 产业融合视角下黑龙江省农业转型升级水平测度
    5.1 农业转型升级水平测度思路
    5.2 农业转型升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2.1 指标选取
        5.2.2 基于AHP方法的指标权重确定
        5.2.3 农业转型升级阶段划分
    5.3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的黑龙江省农业转型升级水平测度
        5.3.1 数据来源
        5.3.2 评价指标目标值确定
        5.3.3 灰色关联度法计算结果
    5.4 农业转型升级水平实证分析
        5.4.1 黑龙江省农业转型升级评价指数整体性分析
        5.4.2 黑龙江省农业转型升级影响因子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以农业产业融合推进黑龙江省农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6.1 深化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延长农业产业链
    6.2 促进农业多功能性拓展
    6.3 以产业集群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
    6.4 加快土地流转促进农业集约化发展
    6.5 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
    6.6 完善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政策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历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一、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二、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个体化”到“集体化”、“机械化”:改革开放前黑龙江垦区的农业开发与建设(1945-1978)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黑龙江垦区的农业开发与建设
    第二节 改革开放前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逻辑
第三章 “一靠政策,二靠科学”:改革初探阶段黑龙江垦区的农业建设(1979-1995)
    第一节 改革农业生产关系实现农业“第一次飞跃”
        一、“包、定、奖”责任制的恢复与改进
        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与推广
        三、家庭农场掀起农业生产关系改革高潮
    第二节 依靠科学技术发展农业生产力
        一、第一批农业现代化试点的建立
        二、垦区科研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三、一百亿斤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的开展
    第三节 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逻辑探析及新挑战
        一、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逻辑探析
        二、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面临的新挑战
第四章 “规模化”、“产业化”与“科教兴农”:改革深化阶段黑龙江垦区的农业建设(1996-2012)
    第一节 调整农业生产关系探索农业“第二次飞跃”
        一、土地规模化经营的稳步推进
        二、新的土地承包制度的陆续出台
        三、农业产业化局面的逐渐形成
    第二节 科技引领下农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一、农业现代化战略部署的提出
        二、黑龙江垦区农业装备工程的实施
        三、“科教兴农”战略的纵深发展
    第三节 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逻辑探析及新挑战
        一、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逻辑探析
        二、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面临的新挑战
第五章 以“规模化”和“科技兴农”为核心:改革全面深化阶段黑龙江垦区的农业建设(2013-至今)
    第一节 改革农业生产关系冲刺农业“第二次飞跃”
        一、“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部署
        二、农工(民)专业合作社的迅速发展
        三、土地承包制度的逐渐完善
    第二节 “农业要振兴,就要插上科技的翅膀”
        一、“藏粮于技”战略的不断落实
        二、“藏粮于地”战略的有序实施
        三、数字农业的迅速兴起
    第三节 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逻辑探析及展望
        一、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逻辑探析
        二、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新时期展望
第六章 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历史经验与现实启示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历史经验
        一、坚持党的领导,推进农业建设
        二、坚持解放思想,不断深化改革
        三、坚持实事求是,立足垦区实际
        四、坚持以人为本,维护职工利益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的现实启示
        一、加强党对垦区农业建设的领导,推动垦区现代农业的发展
        二、坚守垦区农业建设的逻辑主线,把握改革全面深化的导向
        三、依靠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提升垦区农业生产力水平
第七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与驱动因素研究 ——基于黑龙江省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1.5.1 技术路线
        1.5.2 研究创新之处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村产业融合
        2.1.2 农村产业融合模式
        2.1.3 农村产业融合主体
        2.1.4 农村产业融合动力
        2.1.5 农村产业融合水平
    2.2 理论基础
        2.2.1 内生增长理论
        2.2.2 路径依赖理论
        2.2.3 竞争优势理论
        2.2.4 农户行为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与既有问题
    3.1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3.1.1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基础概况
        3.1.2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模式现状
        3.1.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主体现状
        3.1.4 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政策现状
    3.2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既有问题分析
        3.2.1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既有问题内容
        3.2.2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既有问题根源
    3.3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
    4.1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水平指标体系构建
        4.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1.2 评价指标选取
        4.1.3 评价指标解释
    4.2 评价方法选择
        4.2.1 评价指标赋权方法选择
        4.2.2 评价方法选择
        4.2.3 融合水平区间划分方法选择
    4.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测算
        4.3.1 数据来源
        4.3.2 测算过程及结果
    4.4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实证结果分析
        4.4.1 综合指数分析
        4.4.2 子指数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驱动因素识别与选择
    5.1 研究取向与方法
        5.1.1 质化研究取向的选择
        5.1.2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确定
    5.2 研究设计与对象选取
        5.2.1 研究设计
        5.2.2 研究对象选取
    5.3 数据收集
        5.3.1 访谈备忘录
        5.3.2 研究资料收集
    5.4 研究资料分析
        5.4.1 开放性译码
        5.4.2 主轴性译码
        5.4.3 选择性译码
        5.4.4 理论饱和度检验
    5.5 研究假设
    5.6 本章小结
6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驱动因素实证分析
    6.1 研究设计
        6.1.1 问卷设计
        6.1.2 变量设定
    6.2 数据来源与处理
        6.2.1 数据来源
        6.2.2 描述性统计分析
    6.3 数据分析
        6.3.1 信度与效度分析
        6.3.2 验证性因子分析
        6.3.3 结构方程模型构建
    6.4 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黑龙江省农户参与产业融合驱动因素研究
    7.1 理论分析框架
    7.2 数据来源及模型选择
        7.2.1 数据来源
        7.2.2 模型选择
        7.2.3 变量界定
    7.3 农户参与产业融合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7.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7.3.2 相关性分析
        7.3.3 因子变量的适合性检验
        7.3.4 因子分析
    7.4 实证结果与分析
        7.4.1 模型估计
        7.4.2 结果分析
    7.5 本章小结
8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对策研究
    8.1 立足资源禀赋以发挥比较优势
        8.1.1 坚持因地制宜以发展特色产业
        8.1.2 促进城乡融合以形成要素整合
        8.1.3 加强地域联合以构建产业集群
    8.2 提升主体能力并强化利益联结
        8.2.1 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能力
        8.2.2 促进农户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
        8.2.3 增强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
    8.3 注重科技创新以提高融合质量
        8.3.1 利用先进技术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8.3.2 提高创新能力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8.4 加强政府支持促统筹协调发展
        8.4.1 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8.4.2 加强财政投入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8.4.3 提升管理水平保障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8.5 本章小结
9 结论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方正县水稻产业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及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现有研究评述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的主要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产业
        2.1.2 水稻产业
        2.1.3 产业竞争力
    2.2 理论基础
        2.2.1 产业组织理论
        2.2.2 规模经济理论
        2.2.3 粮食安全理论
        2.2.4 比较优势理论
3 方正县水稻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方正县水稻产业的发展环境
        3.1.1 自然环境
        3.1.2 经济社会环境
    3.2 方正县水稻生产现状
        3.2.1 水稻生产基本情况
        3.2.2 产业园区状况
        3.2.3 水稻合作社
    3.3 方正县水稻加工现状
        3.3.1 稻米加工企业
        3.3.2 稻米加工产品
    3.4 方正县稻米销售现状
        3.4.1 稻米市场开发现状
        3.4.2 稻米品牌建设现状
    3.5 方正县水稻产业服务体系现状
        3.5.1 水稻产业基础设施得到完善
        3.5.2 质量管理体系不断强化
        3.5.3 水稻产业科技含量不断提高
    3.6 方正县水稻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6.1 有机稻米种植面积有限
        3.6.2 稻米加工业遭遇困境
        3.6.3 市场监管不到位
        3.6.4 电商平台发展缓慢
        3.6.5 机械化水平较低
        3.6.6 科研能力欠缺
        3.6.7 水稻种植人才缺乏
    3.7 本章小结
4 方正县稻米产业竞争力评价分析
    4.1 评价指标的原则及来源
        4.1.1 评价指标的原则
        4.1.2 评价指标的来源
    4.2 稻米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4.2.1 生产要素
        4.2.2 规模效率
        4.2.3 需求因素
        4.2.4 政府机制
    4.3 方正县稻米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
        4.3.1 数据的获取
        4.3.2 确定指标权重与一致性
        4.3.3 计算评价指标得分
        4.3.4 计算各单项得分
        4.3.5 综合评价
    4.4 本章小结
5 促进方正县水稻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5.1 改良种植环节
        5.1.1 加强水稻基地标准化建设
        5.1.2 培育良种及推广栽培技术
        5.1.3 开展水稻统防统治工作
    5.2 提高稻米加工水平
        5.2.1 整合培育稻米加工企业
        5.2.2 延长稻米产业链
    5.3 整顿市场环境及打造大米品牌
        5.3.1 健全市场监管体系
        5.3.2 加强大米品牌建设
        5.3.3 建设电商平台
    5.4 加大水稻产业投入
        5.4.1 加大资金投入
        5.4.2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5.4.3 培育水稻产业人才
    5.5 完善水稻科技体系
        5.5.1 加快科研转化速度
        5.5.2 创新科技服务体系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基于空间计量的农村金融发展对农业现代化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现代化关系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村金融发展
        2.1.2 农业现代化
        2.1.3 空间计量经济学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农村金融发展理论
        2.2.2 农业现代化理论
        2.2.3 农村金融与农业现代化空间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农村金融发展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分析
    3.1 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3.1.1 农村金融规模发展状况
        3.1.2 农村金融结构发展状况
        3.1.3 农村金融效率发展状况
    3.2 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
        3.2.1 经营产业化发展现状
        3.2.2 组织社会化发展现状
        3.2.3 生产机械化发展现状
    3.3 农村金融发展对农业现代化的空间影响分析
        3.3.1 农村金融规模影响农业现代化经营的空间布局
        3.3.2 农村金融结构影响农业现代化的空间组织关系
        3.3.3 农村金融效率促进区域间农业现代化的空间交流
    3.4 本章小结
4 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现代化空间测度
    4.1 农村金融发展的空间测度
        4.1.1 空间权重矩阵
        4.1.2 农村金融规模、结构以及效率的空间相关性分析
    4.2 农业现代化的空间测度
        4.2.1 因子选择与数据来源
        4.2.2 农业现代化的全局空间相关性分析
        4.2.3 农业现代化的局部空间相关性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基于空间计量的农村金融发展对农业现代化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变量的选取
    5.2 农村金融发展对农业现代化影响的实证分析
        5.2.1 包含农村金融规模、结构以及效率的空间计量模型构建
        5.2.2 模型的选择
        5.2.3 实证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农村金融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6.1 促进金融要素在空间上的流动
        6.1.1 考虑空间影响实现金融要素优化
        6.1.2 发挥空间的区位优势
    6.2 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及服务改善空间组织关系
        6.2.1 创新农村金融产品
        6.2.2 加快农村金融人才培养
    6.3 提高农村金融效率增强空间聚拢能力
        6.3.1 提高农村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
        6.3.2 实行优惠存款准备金率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农业现代化驱动下嫩江县垦地居民点空间重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1.3.1 乡村居民点空间组织研究
        1.3.2 农业发展相关研究
        1.3.3 农垦居民点相关研究
        1.3.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基础
    2.1 相关概念解析
        2.1.1 农业现代化
        2.1.2 垦地居民点
        2.1.3 空间重构
    2.2 研究理论基础
        2.2.1 空间组织相关理论
        2.2.2 乡村地理学理论
        2.2.3 生活圈理论
        2.2.4 尺度重组理论
    2.3 研究技术基础
        2.3.1 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2.3.2 空间核密度计算方法
        2.3.3 最近邻指数计算方法
        2.3.4 景观格局指数计算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嫩江县垦地居民点现状及农业现代化影响分析
    3.1 垦地居民点空间现状
        3.1.1 垦区居民点空间现状
        3.1.2 农区居民点空间现状
        3.1.3 垦地居民点空间现状总结
    3.2 农业现代化特征及对垦地居民点空间的影响分析
        3.2.1 经营产业化影响县域居民点结构体系
        3.2.2 组织社会化影响镇域居民点空间组织关系
        3.2.3 生产规模化影响村域居民点用地模式
    3.3 农业现代化驱动下垦地居民点空间发展问题
        3.3.1 县域尺度垦地居民点空间发展问题
        3.3.2 镇域尺度垦地居民点空间发展问题
        3.3.3 村域尺度垦地居民点空间发展问题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嫩江县垦地居民点空间重构策略
    4.1 垦地居民点空间重构思路
        4.1.1 空间重构尺度
        4.1.2 空间重构技术方法
        4.1.3 空间重构过程
        4.1.4 空间重构目标
    4.2 县域尺度垦地居民点空间重构策略
        4.2.1 基于核密度指数的空间特征量化
        4.2.2 县域居民点空间重构策略
        4.2.3 县域居民点空间重构实施路径
    4.3 镇域尺度垦地居民点空间重构策略
        4.3.1 基于最近邻指数的空间特征量化
        4.3.2 镇域居民点空间重构策略
        4.3.3 镇域居民点空间重构实施路径
    4.4 村域尺度垦地居民点空间重构策略
        4.4.1 基于景观指数的空间特征量化
        4.4.2 村域居民点空间重构策略
        4.4.3 村域居民点空间重构实施路径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绥化市农业产业化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1.1 扶贫背景
        1.1.2 农业产业化扶贫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与结构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农业产业化扶贫相关理论与案例分析
    2.1 贫困和扶贫
        2.1.1 贫困的定义与标准
        2.1.2 扶贫和精准扶贫
    2.2 农业产业化
    2.3 农业产业化扶贫
        2.3.1 农业产业化扶贫的内涵
        2.3.2 农业产业化扶贫的几种组织模式
    2.4 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产业化扶贫的区别
    2.5 农业产业化扶贫的相关理论
    2.6 国内外农业产业化扶贫实践经验
        2.6.1 巴西农业资源开发的产业化模式实践经验
        2.6.2 重庆市涪陵区农民创业园产业化扶贫实践经验
        2.6.3 广西龙州县“第一书记产业联盟”农业产业化扶贫实践经验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绥化市农业产业化扶贫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绥化市农业产业化扶贫发展历程回顾
    3.2 绥化市农业产业化扶贫现状
    3.3 农业产业化扶贫的代表模式及分析
        3.3.1 区域产业带动型
        3.3.2 扶贫龙头企业带动型
        3.3.3 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
    3.4 绥化市农业产业化扶贫存在的问题
        3.4.1 贫困地区的优势资源开发程度不够
        3.4.2 贫困地区的市场主体发育不足
        3.4.3 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
        3.4.4 贫困户的自我脱贫能力弱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解决绥化市农业产业化扶贫问题的对策
    4.1 深度开发优质农业资源
        4.1.1 调整优化种植结构
        4.1.2 增强主导农作物产业工业化发展延伸产业链
        4.1.3 推进特色农产品规模化生产
        4.1.4 提升“寒地黑土”价值链
    4.2 加快培育市场主体
        4.2.1 提高扶贫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的引带作用
        4.2.2 发挥政府的巨大作用 提高扶贫企业发展水平
        4.2.3 调整“重产业前端轻产业后端”的扶贫政策
    4.3 建立科学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
    4.4 激发贫困户脱贫的内生动力
        4.4.1 思想扶贫
        4.4.2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4.4.3 鼓励贫困农民自主创业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个人简历

四、哈尔滨农业产业化全面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黑龙江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贷配给程度影响因素调查研究[D]. 董佳琳.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1
  • [2]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其路径选择研究[D]. 柴青宇.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3]黑龙江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农业现代化建设研究[D]. 张月.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0(12)
  • [4]基于产业融合视角的黑龙江省农业转型升级研究[D]. 田珅.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0(11)
  • [5]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垦区农业建设历程研究[D]. 王倩.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5)
  • [6]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与驱动因素研究 ——基于黑龙江省的实证分析[D]. 杨艳丽.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 [7]方正县水稻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 裴蒙.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 [8]基于空间计量的农村金融发展对农业现代化影响研究[D]. 朱伟真.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0(12)
  • [9]农业现代化驱动下嫩江县垦地居民点空间重构研究[D]. 马文达.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10]绥化市农业产业化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李金悦.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2)

标签:;  ;  ;  ;  ;  

哈尔滨农业产业化全面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