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健化瘀汤治疗晚期肿瘤周期性低温41例临床分析

软健化瘀汤治疗晚期肿瘤周期性低温41例临床分析

一、软坚化淤汤治疗晚期肿瘤周期性低热症41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方鸽[1](2019)在《灌肠方对血瘀型患者行FET治疗结局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灌肠方对血瘀型患者行玻璃化冻融胚胎(vitrified warmed embryo transfer VWET)移植治疗结局的影响,分析其对子宫内膜形态、血流、厚度的影响,为中医药改善冻胚移植妊娠结局的应用优势提供理论和临床依据。方法:选自2018年3月-2019年3月在曙光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接受玻璃化冻融胚胎移植治疗的患者,将符合纳入标准的血瘀患者13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采用常规的激素替代治疗,治疗组则在激素替代治疗的基础上外用灌肠方。比较两组患者1、一般资料:年龄、体重指数(BMI)、不孕年限、原发/继发。2、中医证候指标:入组时的血瘀患者证候评分以及内膜转化日的证候评分。3、性激素指标:两组患者月经第三天基础FSH、LH、E2、P;两组患者内膜转化日E2、P。4、超声学指标:两组患者HCG日内膜厚度;两组患者月经第三天内膜厚度;内膜转化日子宫内膜厚度、形态、血流。5、两组患者移植周期雌激素用量总量及用药天数比较。6两组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持续妊娠率。结果:1.中医证候评分比较:两组患者入组日、内膜转化日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内膜转化日对照组与治疗组内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A”型、“B”型、“C”型三种内膜形态与治疗组相比,治疗组“A”型内膜人数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型、“±”型、“-”型三种血流类型与治疗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内膜转化日治疗组E2低于对照组,治疗组P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组雌激素用量总量大于对照组雌激素用量,治疗组用药天数小于对照组用药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组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持续妊娠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灌肠方能显着改善患者血瘀症候,提高患者生活质量。2.灌肠方能改善子宫内膜形态,可能提高子宫内膜容受性。3.灌肠方能降低冻胚移植人工周期雌激素水平,提高孕激素水平,可能与促进激素代谢有关,或者与抑制颗粒细胞增殖有关,值得关注。4.灌肠方有增加年龄大于35岁患者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持续妊娠率的趋势。

付先芸[2](2013)在《蒲灵化瘀止痛方调控子宫腺肌病小鼠病灶血管生成的雌激素效应靶点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以雌激素效应相关因子、血管生成相关因子及其相互作用为靶点,探讨在AM小鼠疾病发生发展的不同时间段及子宫在位及异位内膜不同空间部位,疾病的主导机制,蒲灵化瘀止痛方治疗AM的作用机制,不同治疗剂量的横向对照,以及与现有中西医治疗方法的纵向比较。方法:对8周龄ICR雌鼠施行雄鼠垂体宫腔内移植手术,术后分别饲养3月及6月,形成AM小鼠模型3月组及6月组。选择导师行气化瘀法临床验方(蒲灵化瘀止痛方)为实验药物,分为蒲灵化瘀止痛方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及低剂量组,同时将丹莪妇康煎膏作为中药对照组、孕三烯酮组为西药对照组、未造模同期小鼠为正常组。各组分别给药3月。运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雌激素效应相关因子(p450、COX-2、ERa)及血管生成相关因子(VEGF、ENS、CD31、MMP-2、TIMP)在各模型组、各用药组随疾病发生发展的不同时间段及子宫在位及异位内膜不同空间部位的变化。结果:1.P450在位内膜:在位内膜p450在形成AM模型后随病程进展逐渐升高,6月组显着高于3月组及正常组(P<0.01)。经治疗后,各组p450值均显着下降,造模6月后的模型组治疗后下降显着显着高于3月模型组治疗后。孕三烯酮组显着低于丹莪妇康煎膏组治疗组(P<0.05),中药的剂量对p450的影响无显着统计学差异。异位内膜:模型组异位内膜p450值显着高于正常组(P<0.01)。治疗后均显着下降,各组间比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在疾病不同时间段(3月、6月),异位内膜P450始终显着高于在位内膜(P<0.01)。2.ERa在位内膜:形成AM模型后3月,在位内膜ERa稍低于正常组,形成模型后6月,ERa显着高于3月模型组(P<0.05)。3月模型组治疗前后ERa值无明显变化,6月模型组治疗后有显着下降(P<0.01)。与6月模型组比较,除蒲方中低剂量治疗组外,各治疗组均显着下降(P<0.05)异位内膜:形成AM模型后6月,异位内膜ERa显着高于正常组(P<0.01)。3月模型组治疗前后ERa值无明显变化。与6月模型组比较,各组治疗后下降显着(P<0.01),高剂量组下降显着优于中、低剂量组。3.COX-2在位内膜:形成AM模型后随病程进展逐渐升高,6月组高于3月组及正常组(P<0.01)。3月模型组治疗前后COX-2值无明显变化,与6月模型组比较,各组治疗后均显着下降,中药的高剂量组对COX-2的影响显着优于中、低剂量组(P<0.01)、(P=0.054)。异位内膜:异位内膜COX-2值6月组显着高于3月组(P<0.01)。异位内膜3月模型组治疗前后COX-2值无明显变化,与6月模型组比较,各组治疗后均显着下降,中药的高剂量组对COX-2的影响显着优于中、低剂量组(P<0.01)、(P=0.054)。4.CD31在位内膜:形成模型后,各时间段在位内膜CD31与正常组比较均显着下降(P<0.05),CD313月模型组治疗后显着升高(P<0.01),6月模型组与3月模型组比较无显着差异;高剂量组显着高于其他各治疗组。异位内膜:各组治疗后均显着下降(P<0.01),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而异位内膜CD31均显着高于同期在位内膜。5.VEGF在位内膜:与正常组比较,在位内膜VEGF在形成模型后显着上调,因子的显着变化均发生于形成模型后3月组,6月组与3月组比较,无显着差异。VEGF在各治疗组后均呈显着下降趋势(P<0.01),各组间无明显差异。异位内膜:异位内膜显着下调(P<0.01)。因子的显着变化均发生于形成模型后3月组,6月组与3月组比较,无显着差异。3月组模型治疗后优于6月组治疗后。高剂量组显着优于低剂量组(P<0.05)。6.MMP-2及TIMP在位内膜:与正常组比较,形成AM模型后在位内膜MMP-2均显着升高(P<0.05)。在位内膜MMP-2、MMP-2/TIMP,3月模型组治疗前后显着下降(P<0.05),显着优于6月模型组治疗后。与6月模型组比较,治疗后各组均显着下降,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异位内膜:形成AM模型后6月,异位内膜MMP-2显着高于3月组异位内膜值(P<0.05)。与6月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均显着下降(P<0.01),各组间无显着差异;MMP-2/TIMP蒲方高剂量组组及孕三烯酮组均显着下降(P<0.01),高剂量组显着优于低剂量组(P<0.05)。形成模型后,在位内膜MMP-2值上调显着高于同期异位内膜(P<0.01)。模型后3月MMP-2/TIMP比值在位内膜显着高于异位内膜(P<0.01)。结论:1.本实验研究认为,雌激素效应因子异常、血管生成相关因子异常及其相互作用,促成了AM的发生和发展,但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其主导机制有所不同。疾病早期,血管生成相关因子为疾病的主导方面:在位内膜发生的微血管密度下降,局部发生缺血缺氧,从而诱发快速反应因子COX-2的急剧增高,触发COX-—PGE2—P450ar om正反馈环路,导致p450在位内膜及异位内膜随着病程进展逐渐升高。P450的增高,使局部雌激素水平增高,早期因主要通过膜受体机制,在位内膜核受体ERa并未增高。疾病中晚期,雌激素效应相关因子成为疾病的主导方面:雌激素可通过雌激素受体调节机体的多种信号途径,上调VEGF,导致异常血管增生。在位内膜及异位ERa均显着增高,雌激素主要通过核受体机制产生效应。2.蒲灵化瘀止痛方可多靶点治疗AM,其治疗靶点可因疾病的发展阶段而不同。病程早期的中药治疗主要以血管生成相关因子为靶点,改善早期在位内膜的缺血缺氧状况,直接截断由此触发的雌激素生成的正反馈链。疾病的后阶段,血管相关因子已不再是疾病的主要环节,雌激素效应的变化主导了疾病的发展,此时,中药治疗靶点主要是在位及异位内膜雌激素效应相关因子,通过雌激素效应的变化影响血管生成因子的变化。3.蒲灵化瘀止痛方剂量对在位内膜的CD31、VEGF、COX-2、MMP-2、MMP-2/TIMMP的影响正相关,而对雌激素效应其他因子,如P450、ERa,无显着相关性。因此,可在疾病早期运用大剂量行气活血类中药,有效改善在位内膜微循环,阻断疾病的早期触发机制;在疾病的中晚期,可以持续中低剂量使用行气活血类药物,改善雌激素效应异常,在保证治疗疗效的同时减少用药剂量,从而减少药物毒副作用,降低费用,提高患者的依从性。4.孕三烯酮不仅有效降低了异位内膜局部雌激素及ERa水平,同时也显着降低了在位内膜的雌激素及ERa水平。与西药治疗相比,中药治疗可以避免在位内膜雌激素水平的下调。

颜小俊[3](2012)在《黄芩对单一雌激素作用青春期大鼠子宫内膜TF、PAI-1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黄芩对单一雌激素全周期持续作用下的青春期大鼠子宫内膜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 TF)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 PAI-1)表达的影响,旨在探讨黄芩对单一雌激素全周期持续作用下的无排卵型功能性子宫出血的子宫内膜持续性增生与内膜稳定性与出血相关指标研究,而TF、PAI-1是其相关指标之一。方法:将56只大鼠随机分为2组,空白组20只灌胃生理盐水,模型组36只灌胃补佳乐,连续灌胃3周,即全周期雌激素干预。其中每组每周处死4只大鼠,取双侧子宫(用4%的多聚甲醛液固定),低温保存。第4周开始将模型组分为生理盐水组8只,雌激素组8只,黄芩组8只。生理盐水组灌胃生理盐水,雌激素组灌胃补佳乐,黄芩组灌胃黄芩悬液。每周各组处死4只大鼠,取双侧子宫(用4%的多聚甲醛液固定),低温保存。各组灌胃剂量按照正常人体体表面积比值计算。通过光镜观察每周各组大鼠子宫内膜形态学的变化。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每周各组大鼠子宫内膜组织因子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在子宫内膜的表达情况。结果:实验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前三周每周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增生,子宫内膜组织因子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在子宫内膜的表达水平均升高(P<0.05)。与空白组和生理盐水组相比,第四周和第五周雌激素组和黄芩组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较前萎缩,子宫内膜组织因子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在子宫内膜的表达水平降低(P<0.05)。结论:单一雌激素全周期持续作用的青春期大鼠子宫内膜持续增生,在单味中药黄芩的作用下,大鼠子宫内膜组织中组织因子表达增加,可以激活组织因子,促使血栓形成和促凝活性增强而止血。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在大鼠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增加,使血管脆性和破坏降低,子宫内膜稳定性增强而止血。这可能是黄芩治疗青春期功血的止血机制之一。

关兴[4](2012)在《散瘀化痰综合脏腑调理乳腺增生病辨证论治优化方案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优化“散瘀化痰为核心、综合脏腑调理”乳腺增生病中医辨证论治方案,临床科学验证方案的有效、可靠、安全及可行性,形成规范、易行、便于推广、广泛共识的乳腺增生病辨证论治方案。方法:通过回顾乳腺增生病文献,归总临床经验,数据挖掘中医辨证及用药规律,经全国知名专家论证共识,创建乳腺增生病辨证论治优化方案,形成“散瘀化痰”基本方“开郁散结颗粒”及兼脏腑调理的Ⅰ-Ⅲ号方药。在评价中医临床试验质量基础上,通过全国七个研究中心,采用大样本、随机、双盲、分层法,以2:1试验药和安慰剂两组对照,对360例乳腺增生病患者进行临床研究。通过对疼痛、肿块、主要证候、生活质量以及安全性等指标观察,介入了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且首次应用生活质量评价表等进行客观疗效指标评价。并进行后期疗效随访和3个基层医院临床推广应用。结果:1.形成乳腺增生病“气滞血瘀、痰浊结聚为共有病因病机,肝郁脾虚、肝肾不足、冲任失调为基础病变”的辨证思路,以及“以行气活血、化痰散结治其标,疏肝理气、健脾胜湿、调摄冲任治其本”的主要治则的乳腺增生病辨证论治优化方案。2.临床研究结果:(1)两组基线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一疗程后及随访时在疼痛评分、疼痛分级、触痛评分、疼痛总积分方面,试验组低于安慰剂组,较治疗前总积分减少试验组较安慰剂组明显,两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4周即起效。(3)治疗一疗程后,肿块分布、大小及总积分方面,试验组低于安慰剂组,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时在肿块质地、分布、大小及总积分方面,试验组低于安慰剂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8周后起效。(4)治疗一疗程后及随访时在中医证侯总积分方面,试验组低于安慰剂照,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一疗程后疗效最明显,特别在缓解胸胁胀满、烦躁易怒及腹部胀满3个方面突出。但药效持续时间不久,随访时仅在缓解腹部胀满方面有效。(5)治疗一疗程后对乳腺增生病主证总有效率63.48%,中医证侯总有效率79.13%,疾病总有效率70%,停药后随访疾病总有效率72.17%,均高于安慰剂,有统计学差异(P<0.05)。(6)治疗一疗程后3种兼证型之间在疼痛积分、肿块积分、主证疗效、疾病总疗效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7)治疗后试验组超声积分较对照组低,较治疗前积分减少更明显,与安慰剂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8)试验组中出现4例2例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66%;安慰剂组中出现2例0例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66%,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9)基层推广临床结果:对乳房疼痛总有效率72.86%,肿块总有效率54.29%,主证总有效率74.29%,中医证候总有效率74.29%,疾病总疗效显愈率21.43%、总有效率75.71%。结论:本研究最终形成了规范、易行、便于推广的散瘀化痰为核心、综合脏腑调理乳腺增生病辨证论治临床优化方案;经临床验证能减轻乳房疼痛,缓解乳房肿块及改善全身症状及超声评价,疗效优于安慰剂,药效持久,对不同兼证作用均衡,且无明显毒副作用;经基层医院临床推广,进一步验证了其有效性、安全性、基层医院的适宜性与可操作性。

于洁[5](2011)在《郁仁存老师学术思想、经验总结及健脾补肾法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郁仁存教授是我国着名的中西医结合肿瘤学专家,对恶性肿瘤的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有其独到的学术思想和治疗经验。通过参加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经验继承,师从郁仁存教授言传身教3年,总结导师主要学术思想、源流及形成过程,继承导师在肺癌、胃癌、乳腺癌、大肠癌、肝癌等常见肿瘤的临床经验以及独特的诊疗、用药思路,积累大量临床医案获取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我将跟师期间的病案进行整理与总结,以导师临床用药为线索,将原始处方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对比、综合归纳,以导师健脾补肾学说理论精髓为依据,总结导师应用健脾补肾学说的临证经验、用药规律(包括常用药物功效、药性、药对),发掘导师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学术思想、理论精髓以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并应用健脾补肾法治疗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32例,在症状改善、白细胞的提升,免疫功能的提高方面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印证了郁老健脾补肾扶正理论对临床的指导意义。在肿瘤的病因方面,郁老提出了肿瘤发病的内虚学说、失衡学说,并以平衡理论、健脾补肾法则指导肿瘤防治。郁老认为“内虚”是肿瘤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在癌症治疗中,脏腑功能、气血功能、病邪与正气之间的平衡是病情稳定的前提。肿瘤治疗的根本原则就是平衡阴阳、扶正祛邪,使机体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内虚学说”指导下,健脾补肾法是最重要的扶正法则。脾肾双补,资化源,养气血,益先天,脾肾功能正常,则脏腑气血阴阳调和平衡,清浊分流,积聚消弭。郁老是国内最早提出“益气活血法”治疗肿瘤的中西医结合专家,这一观点的确立、深入研究对全国中医治疗肿瘤的学术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郁老认为气虚血瘀证在肿瘤患者中普遍存在。益气活血法治疗肿瘤最关键的问题是治疗时机、药物、用量比例的选择。凡有气虚血瘀证及放化疗期间预防治疗均可应用益气活血法;原则上是选择经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有提高细胞免疫功能及增强脏腑功能的益气药为君药,活血药也选择已证明对肿瘤细胞有抑制作用的、对免疫系统功能无明显抑制的活血化瘀药。益气药的用量应大于活血药(7:3--6:4),这样才符合“气行则血行”的益气活血法的根本宗旨。如果没有有效抗肿瘤的治疗(化疗或生物靶向治疗)时,则要加上已证实有抗肿瘤作用的抗癌中草药。在治疗上,郁老提出了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途径和方法。四原则: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扶正与祛邪相结合,整体与局部相结合,近期治疗与长期调摄相结合。三结合:中医药与手术相结合,与化疗相结合,与放疗相结合。辨证与辨病治疗相结合:郁老往往将中医辨证与肿瘤自身特有的发生发展规律相结合,除了弄清楚患者目前是属于中医辨证的何种类型,了解体内气血、阴阳、脏腑虚实、经络的情况,还要清楚所患的疾病种类、病理类型、分期、侵及部位及治疗阶段等辨病的内容,根据不同疾病不同阶段的特征进行施治。在遣药处方时,注重药物的双重功能,应用中药既符合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又结合药物药理作用,选用具有提高免疫功能、抑瘤作用的中药。扶正与祛邪相结合:如病属早期,正气尚未大衰,治则应重在祛邪,尽可能地利用中西医各种手段打击和消灭肿瘤,同时注意保护正气;若患者正气受损,则在祛邪同时兼以扶正。若病已属晚期,正气虚弱,已不任攻伐,特别是又无有效药物,则应以扶正为主,少佐以祛邪抗癌。手术后及放化疗后的病人以扶正调理为主,但具有高危因素的肿瘤病人易出现复发转移,宜攻补兼施。整体与局部相结合:早期以局部治疗为主,晚期以整体治疗为主,并以局部为辅。在局部肿瘤有条件有可能清除或减灭而机体一般又能胜任者,就要设法做好局部治疗;在局部病变已无法清除或机体宿主已无法胜任的情况下,则无法做局部治疗而着重在全身整体治疗。遵循“急则治其标”的原则,如果局部病况紧急或产生严重的后果或危急时,则要紧急处理作局部治疗,同时要分清主次。近期治疗与长期调摄相结合:近期治疗以祛邪为主要目的,西医治疗手段在取得近期疗效方面有绝对的优势,中医药治疗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运用西医方法对肿瘤病灶进行彻底的治疗以后,应用中医药方法,对机体的阴阳平衡进行及时的调整,是阻止癌症复发、转移的有效途径,防治并重,长期服药巩固疗效。中医药与手术相结合时,手术前以中药扶正为主,益气养血,健脾补肾,增强体质,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有利于手术的进行;术后则配合中药促进机体机能的尽快康复。与放疗相结合时,针对放射线热毒之邪耗气伤阴,损伤脾胃功能,同时阴液亏耗、血行淤滞,导致气虚血瘀证。治以益气养阴,生津润燥,调理脾胃,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法则来治疗,并根据不同部位和证候辨证施治。与化疗相结合时,郁老认为以健脾补肾方药效果最好,健脾养后天,补肾益先天,对骨髓造血功能、免疫功能有很大提高,并总结出分别针对红细胞下降、白细胞下降、血小板下降的经验方及有效中草药。我将导师临床治疗肿瘤的668张原始处方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对比、综合归纳,发掘导师“随证用药”的规律如下:(1)各种肿瘤病人的治疗均含有健脾补肾处方用药,药味、药量依据病情、治疗阶段有所不同,但健脾补肾扶正法则贯穿始终。(2)以平衡学说为指导,根据病人病情分阶段治疗,不同阶段扶正、抗癌比重均有侧重。(3)遣方用药中涉及的179味药物,根据出现频次和频率分布归纳总结了19味最为常用药物,将它们重新组合成方,充分体现了导师扶正祛邪并举、注重健脾补肾的学术思想的核心内涵。(4)常用19味中药按药性理论进行分析,性温性平味甘的药物所占比例较大,说明温补、平补是导师扶正用药的核心理念,与其提倡肿瘤治疗的“平衡理论”相符合。另外苦寒药次之,说明清热解毒是其临床祛邪的常用治法。两者相合,体现了攻补兼施的原则。(5)临床组方中扶正补虚药物为主,清热解毒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为辅,同时采用疏肝理气、软坚散结、化痰除湿治法等从多方面多层次治疗,说明导师在辨证论治基础上遣方用药,主次分明,组合有序。(6)总结导师临床常用药对,实为用药精华之所在。(7)依据中医理论选方用药,结合现代药理研究进展,重视药物的双重功用,一药多用,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理论防治肿瘤的优势。郁老从事中西医结合肿瘤临床研究五十余年,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独特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学术思想和宝贵经验,是我国中西医结合肿瘤学科的奠基人和带头人之一。以其学识渊博、中西汇通、经验丰富、疗效显着而享誉海内外。目的:1观察郁仁存教授健脾补肾法治疗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疗效。2观察其对临床症状、生活质量以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改善,探讨中医健脾补肾法治疗白细胞减少症的优势,为进一步研究健脾补肾法在肿瘤化疗中的应用提供前期的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前瞻性试验方法。将符合入组的病人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郁仁存教授健脾补肾基础方加减,对照组应用利血生,疗程2周,以白细胞计数、脾虚症状积分、生活质量评分、T淋巴细胞亚群为观察指标,评价健脾补肾法治疗白细胞减少症的确切疗效以及脾虚症状、生活质量的改善。结果:1白细胞减少改善率:治疗组白细胞减少症有效率为91%,对照组有效率为70%,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白细胞升高的幅度也高于对照组,有显着差异(P<0.05)。2脾虚证症状积分:两组病人症状总积分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下降,统计学分析有显着差异(P<0.05);两组疗后总积分及治疗前后积分差值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治疗组在食欲不振、神疲乏力、腹胀典型症状的改善方面较对照组为优。3生活质量评分:治疗组平均KPS评分较治疗前有提高,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治疗前后KPS评分变化无统计学差异。两组的KPS改善率分别为84.4%、53.3%,两组比较有显着差异。4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治疗组CD3、CD4、CD4/CD8三者经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提高,但无显着差异。对照组三者疗后较疗前无明显改善。5毒副反应:两组治疗后,均未见心、肝、肾功能损害。结论:1应用健脾补肾法治疗可以有效改善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安全无毒副反应。2应用健脾补肾法能改善化疗病人脾虚证的中医证候,提高生活质量。

彭永军[6](2011)在《卵巢巧克力囊肿无水乙醇硬化术联合散结镇痛胶囊治疗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CT引导下无水乙醇硬化术联合口服中成药散结镇痛胶囊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材料与方法:对所有经证实的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抽吸囊液,如囊液过于粘稠,可用生理盐水反复稀释冲洗。将囊液抽尽后注入无水乙醇,量为囊内液量的25%-30%,滞留10-15分钟后抽出。直径大于6cm的囊肿在治疗过程中可使用塑料延长管或用导丝引导置管,能有效减少针的晃动及操作者的劳动强度,而且易固定。所有入选病例均符合纳入标准。来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5例;其中治疗组为无水乙醇硬化术联合口服散结镇痛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治疗12个月;对照组单纯采用无水乙醇硬化术方案。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2月,观察两组病例囊肿大小变化、复发率及痛经改善情况。应用SPSS13.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囊肿大小及痛经评分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复发率用卡方检验。结果:术前两组囊肿大小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术后6月、12月与术前比较,囊肿大小均存在显着差异,表明囊肿硬化治疗的临床效果。术后12月两组囊肿大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6月与12月囊肿大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6月与12月囊肿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组方案在囊肿巩固治疗方面优于对照组。术后6月及术后12月两组复发率比较,术后6月治疗组复发率20.0%,对照组复发率46.7%;术后12月治疗组复发率13.3%,对照组复发率66.7%;对照组术后复发率较治疗组高,提示治疗组方案在控制复发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痛经评分统计,术前两组痛经评分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6月、12月均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组方案在改善痛经评分及远期疗效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无水乙醇硬化术联合散结镇痛胶囊治疗在控制复发率方面明显优于单纯硬化术治疗,对术后巩固治疗很有意义。对照单纯硬化治疗,无水乙醇硬化术后口服散结镇痛胶囊可以更好地改善痛经症状,对痛经的远期疗效有明显优势。该方法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但由于本课题入选病例偏少,需要进一步进行大样本研究。

张怡[7](2010)在《乳洁安的制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药复方是在中医整体观理论指导下,按照疾病的需要,根据“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选择适宜的药味和剂量配伍而成的一类传统制剂,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之一。乳洁安是由丹参、当归、陈皮等十味中药组成的一种纯中药复方,具有补肝肾、疏肝郁、行气血、祛痰散结的功效,以汤剂形式应用临床多年,疗效显着,对乳腺增生的防治与治疗有良好作用,对不同年龄的妇女乳房保健也有一定作用。但原方存在煎煮烦琐、不适合大工业生产、携带不便等诸多不足,限制了其推广应用。随着现代制剂学的发展,出现了许多中药新剂型,将临床疗效奇特的经方与现代制剂学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跨学科的结合起来,继承和发扬了中医药传统理论,实现了中医药现代化。本课题以传统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原则,结合临床需要和现代药剂学剂型要求,运用现代制药技术,对临床经验方—乳洁安的制剂研究进行了探索。前期协作单位已进行了药效学研究,结果表明乳洁安疗效可靠;而急性毒性试验也提示其在短期内应用毒性较小,用药比较安全。本课题则以普通制剂为主,优化了乳洁安的提取纯化工艺,确定以胶囊剂为其剂型,进行了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的研究,并对乳洁安药代动力学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其起效较快,进而试制缓释制剂,并对其体外释药进行初步研究。1提取纯化工艺的研究根据处方的功能主治、复方中各药物的理化性质,拟定水提醇沉法为其提取纯化工艺。应用正交试验法,结合多指标综合考虑,筛选出最佳提取纯化工艺:药材加入10倍量水煎煮提取2次,每次1.5h,合并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0,加乙醇使含醇量达70%,静置24h,滤过,滤液浓缩至稠浸膏,置真空干燥箱中干燥。结果表明,该提取纯化工艺稳定可行,得到的提取物便于制剂。2胶囊剂制备工艺与质量控制的研究根据临床用药的需要,结合处方用药的性质,确定剂型为胶囊剂。通过剂型成型工艺研究,确定加入淀粉适量,70%乙醇作润湿剂制软材,18目制粒,60℃干燥,装入胶囊,每粒装0.45g。对制剂中丹参素、阿魏酸分别进行了薄层鉴别,结果图谱清晰、斑点分离效果好、阴性对照无干扰。建立了制剂中橙皮苷的含量测定方法,可作为控制本品内在质量的指标。根据测定多批样品结果,制订了本品橙皮苷的含量限度,暂定每粒胶囊含橙皮苷不得少于3.27mg。3药代动力学的研究药代动力学是研究药物体内动态行为和量变规律的科学,它借助于动力学原理和数学方法,定量描述药物的体内过程,阐明中药在体内发挥疗效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同时,为临床应用选择合适的剂型和制定合理剂量提供科学依据。以丹参的水溶性指标成分丹参素为代表,通过HPLC法测定家兔血浆中丹参素的含量,建立了乳洁安的体内分析方法,对乳洁安药代动力学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丹参素在家兔体内作用时间较短,药物起效迅速,为乳洁安的进一步研究开发缓释制剂等新剂型奠定了科学的基础。4缓释片制备工艺及体外释药的研究为了减少服药次数,减轻因药物浓度迅速升高而引起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顺应性,因此有必要制成缓释制剂。以丹参的水溶性指标成分丹参素的累积释放百分率为考察指标,建立了乳洁安缓释片的体外分析方法,并结合相似因子,对影响缓释片释放度的溶出因素、处方因素、工艺因素进行单因素考察。在此基础上经正交试验筛选出较优处方:HPMC(50mPa·s)用量为40%,EC(7×10-3pa·S)用量为10%,乳糖和MCC用量均为5%,片重约500mg。结果表明,该缓释片外观良好、工艺稳定,批内、批间释放均匀度较好,服用8h时药物释放达80%左右。

张春敏[8](2010)在《Survivin, Caspase-3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雄黄的体外干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一)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皮肤鳞状细胞癌(SCC)患者组织中Survivin和Caspase-3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探讨Survivin和Caspase-3在S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二)以皮肤鳞状细胞癌A431细胞株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体外实验,初步观察雄黄对皮肤鳞状细胞癌A431细胞株抑制增殖及诱导凋亡的作用及机制,为应用雄黄治疗SCC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一)对2007-2009年期间收集的46例皮肤鳞癌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经组织病理确定并组织分级;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患者组织中Survivin及Caspase-3蛋白的表达及其与临床和病理的关系。(二)以皮肤鳞状细胞癌A431细胞株作为研究对象,在37℃、100%湿度、5%CO2孵箱单层传代培养,培养基为含10%胎牛血清、100U/ml青霉素、100U/mlml链霉素的DMEM培养液,MTT法检测雄黄对体外培养的皮肤鳞癌A431细胞株增殖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雄黄对体外培养的皮肤鳞癌A431细胞株诱导凋亡的作用;RT-PCR法检测雄黄对体外培养的皮肤鳞癌A431细胞株Survivin及Caspase-3 mRNA表达量的改变。结果:(一)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本组46例患者组织病理均有不规则肿瘤细胞团块构成的癌巢,侵入真皮网状层或更深;根据Broder分级标准,Ⅰ级鳞癌15例,占32.6%;Ⅱ级鳞癌17例,占37.0%,即高分化鳞癌32例,占69.6%;Ⅲ-Ⅳ级鳞癌即低分化鳞癌14例,占30.4%。所有病例手术切缘彻底。对照组标本20例,均取材于手术切除的正常面部、腹部及外阴部皮肤。(二)免疫组化结果1.Survivin蛋白在鳞癌组织中的表达Survivin蛋白主要表达于细胞浆,癌组织中多呈弥漫性分布,在鳞癌组织内及正常对照皮肤组织中Survivin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9.57%(32/46)、0.0%(0/10),二者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高分化鳞癌及低分化鳞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59.38%(19/32)、92.86%(13/14),二者之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Caspase-3蛋白在鳞癌组织中的表达Caspase-3的蛋白表达主要在细胞浆。在皮肤鳞癌组织及正常皮肤组织中Caspase-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6.96%(17/46)和90.00%(18/20);在高分化鳞癌及低分化鳞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43.75%(14/32)、21.43%(3/14),二者之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鳞癌组织Survivin和Caspase-3表达的关系32例Survivin表达阳性组织中有8例Caspase-3表达阳性(8/32,25.00%),而14例Survivin表达阴性组织中有9例Caspase-3阳性表达(9/14,64.29%),二者表达均为阴性者5例,Survivin与Caspase-3的表达呈显着负相关(r=-0.375,P<0.05)。(三)雄黄对皮肤鳞状细胞癌A431细胞株的体外干预实验结果1.不同浓度雄黄对A431细胞增殖的影响当雄黄浓度在30-400μg/ml时,A431细胞的增殖被抑制,其抑制率随雄黄浓度(30,60,100,200及400μg/ml)的增高而增大,抑制率分别为4%,14%,26%,39%及66%。高浓度雄黄处理细胞后产生明显的细胞毒性作用,导致细胞死亡。不同浓度雄黄处理A431细胞24h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浓度大于60μg/ml时A49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光镜下观察雄黄作用于A431细胞的形态学改变倒置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正常A431细胞呈菱形、多角形,生长旺盛;不同浓度雄黄作用于A431细胞24h后肿瘤细胞生长不佳,细胞体积稍微缩小,形态不规则,胞膜皱缩,部分细胞漂浮,有部分细胞死亡,并出现小片状无细胞生长区,飘浮细胞增多等现象。随着雄黄浓度的增加,上述现象更加明显。而对照组细胞分布均匀,大小基本一致,核固缩现象偶见。3.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A431细胞经浓度分别为60、100、200μg/ml雄黄作用24 h后,与对照组细胞相比,早期凋亡细胞数分别为15.24%、26.07%和11.97%。4.雄黄对Survivin及Caspase-3 mRNA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各浓度组雄黄(60-200μg/ml)作用A431细胞24h后,与对照组比较Caspase-3产物浓度随雄黄浓度升高而增大,但至200μg/ml时,其浓度又明显降低;Survivin产物浓度则随雄黄浓度升高而减小;内参β-actin见不到肉眼可见的浓度变化。结论:(一)Survivin及Caspase-3蛋白在皮肤鳞癌组织中的表达与皮肤鳞癌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相关性;Survivin蛋白在皮肤鳞癌组织中的表达与鳞癌的组织分化程度有关,分化程度越低其表达率越高,因此Survivin可能抑制了鳞癌组织的凋亡;(二)Survivin与Caspase-3蛋白在皮肤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显着负相关,说明二者之间可能存在负反馈调节作用;(三)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雄黄具有抑制皮肤鳞癌A431细胞株的增殖作用,并呈剂量依赖性;雄黄能诱导皮肤鳞癌A431细胞株的凋亡,并呈剂量依赖性;(四)雄黄对皮肤鳞癌A431细胞株的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基因的表达、提高凋亡蛋白Caspase-3基因的表达发挥作用的。

张树鹏[9](2011)在《健脾养胃法为主的个体化治疗胃癌术后复发转移的微卫星状态预测意义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胃癌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而我国又是胃癌的高发区,其发病及死亡率均居于各种恶性肿瘤的前位,5年生存率不足40%。在临床上中医药对胃癌的复发预防及延长患者带瘤生存期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而微卫星状态作为重要的胃癌发病机理相关环节及表观遗传学标记,也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因此,本研究分析了微卫星状态与中医药治疗胃癌患者肿瘤复发预后方面的相关性,并对中医药影响微卫星变化的可能机制作了初步探讨。研究方法:选取江苏省中医院,解放军八一医院自2009年以来,病理分期为Ⅱ、Ⅲ期并已实施手术的胃癌患者80例。其中省中医院47例,为实验组,除施以5—FU为主的化疗外,再据中医辨证后加以健脾养胃法为主的个体化治疗。解放军八一医院33例,设为对照组,只采用化疗,无中药干预。用多重荧光PCR片段分析法检测肿瘤的5个微卫星位点:BAT-26,BAT-25,D17S250,D5S346,及D2S123。随访后统计分析组间无病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并据微卫星状态进行分层分析,同时也对微卫星的分布状态作了相应的研究。结果:有77例患者得到随访结果。随访时间从1个月至18个月不等。其中有7例患者经影象学证实复发,试验组3例,对照组4例,在随访期内尚无患者死亡。在11个月时实验组与对照组无病生存率差别最大,分别为80.0%和66.7%,虽然实验组有生存率较高的趋势,但未能得出明确统计学差异。有36例进行了微卫星状态的成功检测,共发现微卫星不稳定肿瘤7例,发生率为19.4%(7/36)。其中高度不稳定为1例,低度不稳定为6例,微卫星稳定29例。其中有3个月以上随访内镜检测患者12例,其中1例患者发现术后随访内镜发生微卫星变化。其余随访胃镜粘膜均为MSS状态。MSI组中未见复发,无病生存率为100%(7/7),而MSS组中无病生存率为86.2%(25/29),但未能得出统计学差异。不稳定发生率在各位点的分布分别为:BAT-26,42.9%(3/7),BAT-25,42.9%(3/7),D17S250,28.6%(2/7),D5S346,14.3%(1/7),D2S123,14.3%(1/7)。微卫星不稳定的杂合子分布状态为:BAT-26,5.6%(2/36),BAT-25,22.2%(8/36),D17S250,22.2%(8/36),D5S346,44.4%(16/36),D2S123,66.7%(24/36)。结论:此研究结果显示,化疗加健脾养胃法有提高中晚期胃癌的无病生存率趋势,但未能得出统计学上的明显差异。微卫星不稳定状态也未能起到明显的预后及对治疗反应的预测作用。

陈佳佳[10](2010)在《穴位埋线疗法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穴位埋线疗法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确诊为乳腺增生病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予穴位埋线疗法治疗,选取穴位:天宗、梁丘。辨证配穴:①肝郁气滞加肝俞。②痰瘀互结加丰隆。③冲任失调加关元。10-15天治疗一次,月经期顺延一周;对照组针刺选取穴位:膻中、乳根、屋翳、期门、丰隆。辨证配穴:①肝郁气滞:加太冲、肩井②痰瘀互结:加内关、中脘、足三里。③冲任失调:加关元、三阴交、肝俞、肾俞。每周三次,月经期停止治疗。一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连续治疗三个月经周期。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三个月后分别根据2002年中华中医外科学会乳腺病专业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的疗效评价参考标准评分。采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对两组患者治疗前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病程、辨证分型、治疗前临床症状总评分)进行均衡性比较。治疗前后的临床主要症状体征情况及全身伴随症状积分别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均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经卡方检验和t检验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两组患者治疗三个月后临床症状及全身伴随症状有明显的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三个月后患者的临床评价总积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的疼痛情况的临床评分及全身伴随症状的情绪情况和月经情况评分的改善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中,治疗前期,对照组疗效较好,治疗后期,治疗组效果较显着。对照组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治疗组中一例患者治疗后出现伤口感染症状,予金黄膏对症治疗后痊愈,少数患者出现硬结,但未出现不适感。结论:埋线疗法治疗乳腺增生病在改善乳房疼痛及乳房肿块疗效方面优于针刺治疗组,在对全身症状体征如情绪、月经及失眠情况的改善方面均有一定的优势。其治疗时间也相对较少,病人随诊次数亦较少。但由于样本量较小,观察时间短,还需要在临床进一步研究观察。

二、软坚化淤汤治疗晚期肿瘤周期性低热症41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软坚化淤汤治疗晚期肿瘤周期性低热症41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灌肠方对血瘀型患者行FET治疗结局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索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样本量估计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满足以下所有条件)
        1.5 排除标准(为符合以下任一)
        1.6 剔除与脱落标准
    2.资料与方法
        2.1 制定临床病例报告表
        2.2 研究方法
        2.3 技术路线
        2.4 观察指标及检查方法
        2.5 主要药物
    3.临床观察指标判定
        3.1 血清激素的测定
        3.2 子宫内膜厚度形态判定标准
        3.3 子宫内膜血流判定标准
        3.4 妊娠判定
    4.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结果
    1.两组患者基本数据的比较
    2.两组患者血瘀型证候评分的比较
    3.两组患者上一周期HCG扳机日内膜厚度比较
    4.两组患者月经周期第三天内膜厚度比较
    5.两组患者内膜转化日子宫内膜厚度、形态及血流的比较
        5.1 子宫内膜厚度的比较
        5.2 子宫内膜形态的比较
        5.3 子宫内膜血流分布的比较
    6.两组患者雌激素用量总量及用药天数的比较
    7.两组患者内膜转化日激素水平比较
    8.两组患者移植卵裂期胚胎、囊胚所占比例比较
    9.两组患者移植囊胚妊娠结局比较
        9.1 囊胚移植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持续妊娠率比较
        9.3 年龄≥35岁囊胚移植妊娠结局的比较
    10.两组患者移植卵裂期胚胎妊娠结局比较
        10.1 卵裂期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持续妊娠率比较
        10.3 年龄≥35岁卵裂期胚胎移植妊娠结局的比较
第三章 讨论
    1.中医及现代医学对不孕的认识研究
        1.1 中医对妊娠正常生理及不孕症的认识
        1.2 现代医学对不孕症的认识
    2.血瘀型不孕症临床研究进展
        2.1 肾虚血瘀型
        2.2 气滞血瘀
        2.3 宫寒血瘀
        2.4 气虚血瘀
    3.子宫内膜容受性的研究进展
        3.1 超声对子宫内膜容受性的评估
        3.2 细胞因子
        3.3 子宫内膜容受性形态学评估
        3.4 子宫内膜组织类固醇激素及其受体
        3.5 子宫内膜容受性相关基因
    4.中药直肠给药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研究
        4.1 中药直肠给药作用机制
        4.2 中药直肠给药临床应用研究
    5.活血化瘀中药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机理研究
        5.1 对超声评价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
        5.2 对子宫内膜整合素αvβ3的调控
        5.3 通过改善机体内分泌水平
    6.灌肠方的方药分析
    7.灌肠方的现代药理研分析
    8.血清雌孕激素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9.外用灌肠方对IVF-ET治疗的作用
        9.1 灌肠方对血瘀证症状的影响
        9.2 灌肠方对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
        9.3 灌肠方对雌激素用药情况的影响
        9.4 灌肠方对内膜转化日性激素水平的影响
        9.5 灌肠方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第四章 结论
第五章 问题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中药灌肠法在妇科治疗的应用
        参考文献
    经血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在妇科疾病治疗的前景
        参考文献
参加学术会议
血瘀证型中医证候评分表

(2)蒲灵化瘀止痛方调控子宫腺肌病小鼠病灶血管生成的雌激素效应靶点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目录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对子宫腺肌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2. 中医对子宫腺肌病的治疗现状
        2.1 中医药治疗AM能有效缓解痛经、缩小子宫体积、降低CA_(126)水平
        2.2 分周期治疗及中医特色治疗
        2.3 中西医治疗方法对比
        2.4 研究现状分析
    3. 现代医学对子宫腺肌病发病机制的研究
        3.1 内分泌机制的紊乱
        3.2 凋亡与增殖的失调
        3.3 炎症因子与免疫反应
        3.4 血管、淋巴管与神经的异常增生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动物环境
        1.3 实验药物
        1.4 实验试剂
        1.5 实验仪器和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模型的建立
        2.2 实验设计与分组
        2.3 标本采集与处理方法
    3 观测方法与指标
        3.1 苏木素-伊红(HE)制片及染色方法
        3.2 组织形态学观察
        3.3 异位和在位内膜各指标表达的观察
    4 统计学分析
    5 实验结果
        5.1 雌激素效应相关因子变化
        5.2 血管生成相关因子
    6. 讨论
        6.1 动物模型讨论
        6.1.1 动物模型方法筛选
        6.1.2 造模手术方法的改良
        6.1.3 动物模型造模成功率的依据
        6.1.4 动物模型造模时间长短与人类病程长短的可比性
        6.2 蒲灵化瘀止痛方的立法方药分析及相关研究
        6.2.1 蒲灵化瘀止痛方的组成
        6.2.2 组方方义
        6.3 本实验观察指标的选择
        6.3.1 ERa
        6.3.2 COX-2
        6.3.3 细胞色素P450
        6.3.4 VEGF与ENS
        6.3.5 MMP-2与TIMP
        6.4 实验设计的理论依据
        6.4.1 以血管生成为靶点对AM发病机制的探讨
        6.4.2 行气活血化瘀类中药的现代研究进展
        6.5 实验结果讨论
        6.5.1 不同模型组间的比较
        6.5.2 在不同病程阶段用蒲灵化瘀止痛方治疗对观察指标的影响
        6.5.3 不同治疗方法对观察指标的影响
        6.5.4 不同蒲灵化瘀止痛方药物剂量对观察指标的影响
        6.5.5 实验结果对临床用药的启发
    7. 结论
问题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综述
    综述一 活血化瘀法对子宫腺肌病抗血管生成作用探讨
    综述二 子宫腺肌病雌激素相关发病机制研究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附录二:图片

(3)黄芩对单一雌激素作用青春期大鼠子宫内膜TF、PAI-1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用药
    1.3 主要试剂
    1.4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模型选择
    2.3 标本采集
    2.4 指标检测
3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第二部分 结果
1 肉眼观察
2 显微镜观察
3.免疫组化
    3.1 PAI-1免疫组化
    3.2 TF免疫组化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1 实验模型分析
2 黄芩的现代研究
    2.1 解热镇痛作用
    2.2 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2.3 抗病毒和抗菌作用
    2.4 抗炎和抗过敏作用
    2.5 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作用
    2.6 抗肿瘤作用
3 TF和PAI-1在青春期功血子宫内膜的表达与意义
4 黄芩对青春期功血子宫内膜TF和PAI-1作用分析 第四部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2 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4)散瘀化痰综合脏腑调理乳腺增生病辨证论治优化方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乳腺增生病研究基础
    1. 中医对乳腺增生病的认识
        1.1 古代医家对乳癖的论述
        1.2 乳腺增生病的中医病因病机
        1.3 乳腺增生病的辨证分型
        1.4 乳腺增生病的中医治疗
    2. 西医对乳腺增生病的诊治进展
        2.1 西医对乳腺增生病发病机制的研究
        2.2 西医治疗乳腺增生病的方法
    3 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质量评价概况
        3.1 资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第二部分 乳腺增生病辨证论治方案的优化
    1 数据挖掘乳腺增生病中医辨证及用药规律
        1.1 数据挖掘乳腺增生病中医辨证规律
        1.2 数据挖掘乳腺增生病中医治疗用药规律
    2 方案的实验与临床研究基础
        2.1 中医治法方药的临床研究基础
        2.2 从肝郁脾虚论治乳腺增生病的实验与临床研究基础
        2.3 对重症乳腺增生病辨证的研究基础
        2.4 对安慰剂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疗效认识
    3 散瘀化痰综合脏腑调理乳腺增生病辨证论治方案的优化
        3.1 优化方案设立的理论依据
        3.2 辨证论治方案的提出
        3.3 辨证内治的选择
        3.4 开郁散结系列方的组方依据
    4 研究设计方案的优化
        4.1 准确定义研究人群
        4.2 样本量的估算
        4.3 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原则
        4.4 疗效观察指标的优化
        4.5 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
        4.6 遵循伦理学原则
    5 研究质量控制与保证
        5.1 实验室指标的质量控制
        5.2 培训研究者
        5.3 提高受试者依从性
        5.4 建立多级监查制度
    6 研究方案的专家论证优化
        6.1 征求专家优化意见
        6.2 方案专家论证意见
第三部分 散瘀化痰为核心、综合脏腑调理乳腺增生病辨证论治优化方案的临床验证
    1 临床资料
    2 临床诊断标准
        2.1 乳腺增生病现代医学诊断标准
        2.2 乳腺增生病痰瘀互结中医辨证标准
        2.3 乳腺增生病兼证分型标准
    3.病例选择及排除标准
        3.1 选择标准
        3.2 排除标准
        3.3 剔除标准
        3.4 病例脱落(退出)标准
        3.5 脱落病例的处理
        3.6 研究病例的终止
    4. 治疗方法
        4.1 治疗组用药
        4.2 对照组用药
        4.3 研究药物规格
        4.4 研究药物用法
        4.5 研究药物疗程
    5. 观察指标
        5.1 一般记录项目
        5.2 中医辨证治疗疗效性指标
    6 疗效评定标准
        6.1 综合疗效
        6.2 主要症状(乳房疼痛、乳房肿块)疗效
        6.3 中医证候疗效
    7 统计学处理
        7.1 统计分析与统计软件
        7.2 分析数据集的选择
        7.3 统计分析内容
        7.4 统计分析方法
    8. 结果
        8.1 数据集分析
        8.2 基线分析
        8.3 观察指标疗效分析
        8.4 综合疗效分析
        8.5 不同证型疗效分析
        8.6 超声疗效评价
        8.7 不良反应
    9. 讨论
        9.1 观察指标疗效分析
        9.2 开郁散结颗粒总体疗效
        9.3 超声评价
        9.4 开郁散结颗粒不良反应
        9.5 安慰剂疗效分析
        9.6 本方案与其他药物疗效比较
    10. 方案基层推广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发表论文
详细摘要

(5)郁仁存老师学术思想、经验总结及健脾补肾法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思想源流及各家观点
    1 郁仁存老师的学术思想渊源
    2 历代各流派、各家对肿瘤的认识和治疗观点
    参考文献
郁仁存老师学术思想概述
    1 病因学理论
    2 提出肿瘤治疗中西医结合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3 强调健脾补肾法、益气活血法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郁仁存老师临证经验总结
    1 郁老治疗肺癌经验
    2 郁老治疗胃癌经验
    3 郁老治疗肝癌经验
    4 郁老治疗乳腺癌经验
    5 郁老治疗大肠癌经验
    6 郁老治疗软组织肿瘤经验
    7 郁老治疗卵巢癌经验
    8 郁老治疗脂肪肝经验
    9 郁老治疗糖尿病经验
    10 郁老其他临证经验集萃
郁仁存老师健脾补肾法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1 选方标准
    2 研究方法
    3 处方药证规律研究结果及分析
    4 小结
    参考文献
健脾补肾法治疗化疗白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研究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前言
    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6)卵巢巧克力囊肿无水乙醇硬化术联合散结镇痛胶囊治疗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一、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回顾性研究
        (一) 发病机制和病理
        (二)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囊肿的诊断
        (三) 治疗方法
    二、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一) 辩证分型
        (二) 中医论治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一) 病例来源
        (二) 诊断标准
        (三)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四) 纳入标准
        (五) 排除标准
        (六) 观察指标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结果
        (一) 两组囊肿大小变化对比
        (二) 两组复发率对比
        (三) 两组痛经评分对比
    五、讨论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7)乳洁安的制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乳洁安的提取纯化工艺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处方组成
        2.2 乳洁安的提取纯化工艺研究
        2.2.1 指标性成分的选择
        2.2.2 橙皮苷的含量测定方法
        2.2.3 乳洁安的提取工艺研究
        2.2.4 乳洁安的纯化工艺研究
        2.2.5 乳洁安的浓缩干燥工艺研究
    3 讨论与小结
第二章 乳洁安胶囊的制备工艺与质量控制研究
    1 乳洁安胶囊的制备工艺研究
        1.1 剂型选择
        1.2 制剂成型工艺研究
        1.2.1 乳洁安胶囊的处方筛选
        1.2.2 乳洁安胶囊的制粒工艺研究
        1.2.3 胶囊规格的选择
        1.2.4 包装材料的确定
    2 乳洁安胶囊的质量控制研究
        2.1 仪器与试药
        2.1.1 仪器
        2.1.2 试药
        2.2 方法与结果
        2.2.1 性状
        2.2.2 鉴别
        2.2.3 含量测定
    3 讨论与小结
第三章 乳洁安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
        1.2 试药
        1.3 动物
    2 方法与结果
        2.1 体内分析方法的建立
        2.1.1 吸收波长的选择
        2.1.2 标准溶液的制备
        2.1.3 血浆样品的处理
        2.1.4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应性
        2.1.5 方法专属性试验
        2.1.6 线性关系考察
        2.1.7 最低定量限
        2.1.8 精密度试验
        2.1.9 萃取回收率试验
        2.2 乳洁安家兔体内药动学研究
        2.2.1 丹参素血药浓度测定方法
        2.2.2 给药方案与血样采集
        2.2.3 数据处理
        2.2.4 血药浓度测定结果
        2.2.5 药动学参数的拟合
    3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乳洁安缓释片的制备及体外释药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
        2.1.1 吸收波长的选择
        2.1.2 丹参素的含量测定方法
        2.1.3 释放度测定方法的建立
        2.2 缓释片的制备工艺研究
        2.2.1 缓释片的制备
        2.2.2 缓释片的单因素考察
        2.2.3 缓释片的处方筛选
        2.2.4 缓释片的质量考察
    3 讨论与小结
结束语与创新点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Survivin, Caspase-3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雄黄的体外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及文献研究
    一、中医对皮肤鳞癌的认识
        (一) 概述
        (二) 病因病机
    二、皮肤鳞癌病因及机制研究
        (一) 紫外线
        (二) 人类乳头瘤病毒
        (三) 放射线照射
        (四) 化学物质刺激
        (五) 继发于慢性皮肤病变
        (六) 遗传因素
    三、皮肤鳞癌与凋亡相关因子的研究
        (一) Caspase家族
        (二) Livin与Survivin
        (三) p53
        (四) bcl-2、bcl-xl与bax
        (五) Fas与FasL
        (六) 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
    四、皮肤鳞癌的治疗进展
        (一) 传统手术治疗
        (二) Mohs显微切除法
        (三) 光动力疗法
        (四) 咪喹莫特乳膏
        (五) 基因治疗
        (六) 中医药治疗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Survivin和Caspase-3在皮肤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前言
    一、材料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二) 实验试剂
        (三) 实验仪器
        (四) 实验方法
    二、结果
        (一) 病理组织学诊断结果
        (二) 免疫组化结果
    三、讨论
        (一) 中医学对皮肤癌的病因病机认识
        (二) 现代医学对皮肤鳞状细胞癌病因及机制研究
        (三) Survivin和Caspase-3与肿瘤的关系研究
        (四) Survivin和Caspase-3与皮肤鳞癌关系
    四、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雄黄对皮肤鳞癌A431细胞株增殖抑制及凋亡诱导的研究
    前言
    实验研究
        一、实验材料
        (一) 主要实验仪器
        (二) 主要药品及实验试剂
        二、实验方法
        (一) 细胞培养
        (二) 细胞传代
        (三) 细胞冻存和复苏
        (四) 细胞增殖抑制率测定—MTT法
        (五) 光镜观察细胞形态
        (六) 流式细胞仪检测及分析
        (七) RT-PCR法检测Survivin及Caspase-3的mRNA表达
        (八) 统计分析
        三、实验结果
        (一) 不同浓度雄黄对A431细胞增殖的影响
        (二) 光镜下观察雄黄作用于A431细胞的形态学改变
        (三) 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
        (四) 雄黄对Survivin及Caspase-3 mRNA表达的影响
        四、讨论
        (一) 雄黄的抗肿瘤作用临床应用
        (二) 雄黄抗肿瘤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
        (三) 雄黄对皮肤鳞癌A431细胞株的增值抑制作用
        (四) 雄黄对皮肤鳞癌A431细胞株Survivin及Caspase-3 mRNA表达的影响
        五、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
    综述1
        参考文献
    综述2
    参考文献
附录
博士期间的论文科研情况
致谢
查新报告
论文着作
科研课题

(9)健脾养胃法为主的个体化治疗胃癌术后复发转移的微卫星状态预测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胃癌发病机理的研究现状
        1.1 胃癌发病的一般情况
        1.1.1 流行病学概述
        1.1.2 病因与发病机制
        1.2 胃癌的分子生物学及研究现状
        1.2.1. 表观遗传学改变
        1.2.2. 肿瘤抑制基因的改变
        1.2.3. 细胞粘附因子的改变
        1.2.4. 酪氨酸激酶的改变
        1.2.5. 血管生成因子的改变
        1.2.6 转录因子的改变
    2. 胃癌的诊断
        2.1 胃癌的临床特点
        2.2 胃癌的大体检查
        2.3 胃癌的组织学分类
        2.4 胃癌的分级与分期
    3. 胃癌的治疗现状
        3.1 胃癌的手术治疗
        3.1.1. 早期胃癌
        3.1.2. 进展期胃癌
        3.2. 胃癌的放射治疗
        3.3. 胃癌的化学治疗
        3.4. 胃癌的分子靶向治疗
        3.4.1. 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通道的靶向治疗
        3.4.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通道的靶向治疗
        3.4.3. 凋亡调节因子的靶向治疗
        3.5. 胃癌的基因治疗
        3.6. 其它治疗
    4. 胃癌的中医认识及治疗现状
        4.1. 胃癌中医病名源流
        4.2. 胃癌中医病因认识
        4.3. 胃癌中医病机认识
        4.4. 胃癌的辨证论治现状与进展
    5. 微卫星的检测及临床意义研究现状
        5.1 微卫星的检测现状
        5.1.1 DNA指纹图谱法
        5.1.2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5.1.3 毛细管电泳
        5.1.4 PCR-RFLP检测法
        5.1.5 多重PCR微卫星荧光标记全自动片段分析法
        5.2 微卫星检测的规范
        5.3 微卫星检测的临床意义
        5.4 科室微卫星研究工作基础
        5.4.1 科室微卫星技术建立和质控
        5.4.2 大肠癌微卫星研究
        5.4.3 胃萎缩性胃炎异型增生病例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实验)研究
    1. 患者
    2. 临床分组与治疗
        2.1. 试验分组
        2.1.1. 中医辨证治疗方法
        2.1.2. 化疗方法
        2.2. 给药方法及疗程
        2.3. 合并用药
    3. 微卫星检测
        3.1. 石蜡标本处理
        3.2. 基因组DNA提取
        3.3. 实验室检测结果的参比与灵敏度确定
        3.4. 引物
        3.5. 多重荧光PCR反应
        3.6. PCR产物检测
        3.7. ABI 3100-Avant测序仪毛细管电泳
        3.8. MSI的判别
    4. 统计学方法
    5. 伦理学认证
    6. 结果
讨论与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10)穴位埋线疗法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乳腺增生病的认识
        一、乳腺增生病的概述
        二、乳腺的临床解剖
        三、乳腺的生理性变化
        四、乳腺增生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五、乳腺增生病的病理及临床表现
        六、乳腺增生病治疗
    第二节 祖国医学对乳腺增生病的认识
        一、病名和病位
        二、病因病机
        三、乳腺增生病的中医治疗
        四、穴位埋线疗法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辨证分型
        四、纳入病例标准
        五、排除病例标准
        六、脱落病例及处理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分组方法
        二、治疗方法
        三、观察指标
        四、剔除病例标准
        五、疗效评定
        六、统计学处理
第三章 研究结果
    第一节 基线分析
        一、年龄情况
        二、初诊时病程情况
        三、辨证分型情况
    第二节 疗效对比情况
    第三节 病情积分比较
        一、两组治疗前后病情总积分
        二、两组治疗前后乳房疼痛情况积分
        三、两组治疗前后乳房肿块情况积分
        四、两组治疗前后情绪情况积分
        五、两组治疗前后月经情况积分
        六、两组治疗前后失眠情况积分
        七、两组治疗前后胁痛情况积分
        八、两组治疗前后舌脉情况积分
    第四节 安全性分析
第四章 讨论
    第一节 选穴依据
        一、对照组
        二、治疗组
    第二节 疗效的分析
    第三节 穴位埋线治疗乳腺增生病的机理
    第四节 研究意义
第五章 结语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关于微创穴位埋线的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软坚化淤汤治疗晚期肿瘤周期性低热症41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灌肠方对血瘀型患者行FET治疗结局的影响[D]. 方鸽.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2]蒲灵化瘀止痛方调控子宫腺肌病小鼠病灶血管生成的雌激素效应靶点的研究[D]. 付先芸.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3(07)
  • [3]黄芩对单一雌激素作用青春期大鼠子宫内膜TF、PAI-1的影响[D]. 颜小俊.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2(10)
  • [4]散瘀化痰综合脏腑调理乳腺增生病辨证论治优化方案的研究[D]. 关兴.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2(12)
  • [5]郁仁存老师学术思想、经验总结及健脾补肾法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D]. 于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6)
  • [6]卵巢巧克力囊肿无水乙醇硬化术联合散结镇痛胶囊治疗的临床研究[D]. 彭永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10)
  • [7]乳洁安的制剂研究[D]. 张怡.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0(04)
  • [8]Survivin, Caspase-3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雄黄的体外干预研究[D]. 张春敏.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0(07)
  • [9]健脾养胃法为主的个体化治疗胃癌术后复发转移的微卫星状态预测意义研究[D]. 张树鹏.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2)
  • [10]穴位埋线疗法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D]. 陈佳佳.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09)

标签:;  ;  ;  ;  ;  

软健化瘀汤治疗晚期肿瘤周期性低温41例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