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竞争区经济协调发展模式研究——以云南省德宏州和西双版纳州为例

空间竞争区经济协调发展模式研究——以云南省德宏州和西双版纳州为例

一、空间竞争区经济协调发展模式研究——以云南省德宏州、西双版纳州为例(论文文献综述)

包艳丽[1](2021)在《云南省低碳经济与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耦合协调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功能定位的不同,对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我国面临严重的碳排放压力,发展低碳经济刻不容缓;相关研究表明,协调低碳经济与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定性研究低碳经济与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耦合作用机理;以云南省为研究区域,根据低碳经济与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内涵及借鉴相关文献基础上,从经济增长、能源消耗、低碳技术和低碳生活水平四个维度构建了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从土地投入水平、土地利用水平、土地经济效益和土地生态环境质量四个维度构建了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极差法、熵值法、综合指数法测算云南省2010-2018年及2010年、2015年、2018年16个州市低碳经济和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运用障碍度模型分别分析影响低碳经济和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主要障碍因子;通过耦合度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以及相对发展度模型对2010-2018年间云南省低碳经济与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动态研究;通过空间自相关模型对16州市的耦合协调进行空间聚类分析;通过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两者之间的双向关系;应用典型相关分析研究低碳经济与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两个系统协调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针对云南省低碳经济与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问题,结合国内外经验及云南省特点提出促进云南省低碳经济、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及两系统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得出的以下结论:(1)两者之间的耦合关系主要体现在低碳经济通过经济增长、改进低碳技术、降低能源消耗等调整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优化迫使建设用地利用结构及方式的改进,通过增加建设用地的经济、技术投入及生态保护,进而促进建设用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实现;建设用地集约利用通过优化居住区用地、工矿用地、交通用地的布局,降低碳源,增加碳汇面积,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碳排放,促进低碳经济发展。(2)从时间上看,2010-2018年云南省低碳经济水平呈现上升趋势,从2010年的0.29777增长到2018年的0.40124。从空间上来看,相对高碳经济地区主要集中在滇中、滇东北、滇东南;相对中碳地区主要集中在滇西南;相对低碳经济地区主要集中在滇西、滇西北,呈现西部高东部低的特征,空间格局与生态环境条件相符合。通过障碍度模型可以看出,影响云南省低碳经济水平提升的主要障碍因子是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量、房地产投资量、工业固定废物处置率、森林覆盖率。(3)从时间上看,2010-2018年云南省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呈现上升趋势,从2010年的0.32621上升到2018年的0.78520。从空间上来看,相对集约地区位于滇中、滇西南;集约度较差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滇东北、滇西及滇西北。呈现出中部高、两边低的特征,与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分布较为一致。影响云南省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主要障碍因子是建设用地利用率、建设用地人口密度、道路网密度、建设用地地均地区生产总值。(4)云南省2010-2018年间低碳经济与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呈现上升趋势。空间上,属于勉强协调阶段的州市有昭通市、普洱市、文山州、德宏州;处于初级协调阶段的有曲靖市、保山市、临沧市、楚雄州、红河州、西双版纳州、大理州、怒江州;处于中级协调阶段的有昆明市、玉溪市、丽江市、迪庆州。2010、2015、2018年16州市的全局莫兰指数均为正值,且呈现上升趋势,空间集聚效应逐渐加大,耦合协调度的高水平区聚集在经济基础较好、区域合作较多地滇中地区,低值水平区聚集在产业薄弱、生态脆弱、基础设施较差且区域合作较少的滇西北、滇西地区。(5)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验证云南省低碳经济与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两系统存在着长期均衡且互为因果关系。通过典型相关分析,得出低碳经济与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系统各要素紧密相关,在低碳经济的发展指标中,影响低碳经济与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房地产投资量、第三产业所占比重、R&D经费占GDP比例;在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指标中,影响低碳经济与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建设用地地均居民可支配收入、建设用地地均从业人员数、建设用地人口密度和建设用地地均地区生产总值。(6)针对云南省低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产业结构高碳化、水电等新能源利用率较低、低碳技术水平较低等问题并结合发展低碳经济的旅游产业、清洁能源、碳汇优势,建议从建立低碳产业体系、发展水电等新能源结构、提升低碳技术创新、发挥碳汇潜力等方面进行提升;针对云南省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中存在的严重的土地不足、土地浪费、因自然、经济因素差异造成的地区发展差异较大的问题,建议推进城市均衡发展、完善建设用地技术和管理考核机制、优化建设用地布局、盘活存量用地等方面提升;针对云南省低碳经济与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耦合协调发展的过程中的关键影响因素,借鉴国内外经验,结合云南省实际,提出低碳社区土地利用模式、低碳产业园土地利用模式和低碳城市土地利用模式,从微观、中观、宏观上实现云南省低碳经济与区域建设用地的协调发展。

申秀敏[2](2021)在《云南省经济增长的空间结构演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任何经济行为都需要一定的地理空间作为载体。准确把握经济行为的差异化,空间结构的演化特征和规律,科学地评估其背后的影响机制,对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一个地区经济的变动会带来空间布局的变化,因此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也是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变的进程。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门户、交通枢纽和文化高地,云南省经济增长空间结构的优化对改善区域经济的不平衡不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县域作为我国最基本的经济单元,其发展对国民经济有重大意义。本文以云南省129个县级行政单元为基本研究单元,首先系统地梳理了区域经济增长、空间结构及经济增长空间结构发展理论和相关研究文献,并在分析云南省经济增长总体进程的基础上,将2003-2019年分为3个阶段。其次利用GDP增长率和GDP增长贡献率指数两个指标,基于“点”要素、“线”要素和“面”要素对云南省经济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演变进行分析;基于自然断裂法(Jenks)和位序-规模法则对各主要节点和各主要发展轴的经济增长率及贡献率进行空间上的等级规模演变分析;利用ESDA对云南省经济增长的空间格局演化进行了探讨。最后针对影响云南省经济增长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进行了一般分析和计量分析,进一步挖掘了云南经济增长空间格局的内在机制,为云南省逐渐摆脱不平衡发展,对于推动云南省经济的提质增效与转型升级发展路径规划制订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意义。从各主要节点的GDP增长率来看,增长差异在2003-2019年有缩小的趋势,且经济增长较快的节点存在变动特征;首先利用自然断裂法对各主要节点的经济增长率进行等级规模划分,结果为:“2-4-7-3”—“3-4-6-2”—“1-6-7-2”;然后利用位序-规模回归对各主要节点的等级规模进行测度,结果表明各主要节点经济增长的规模分布比较分散,首位度较低,核心节点不明显。从各主要节点经济增长对云南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看,差异较大,且对云南省经济增长贡献较大的节点主要为昆明市主城区;位序-规模回归结果表明各主要节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规模结构较集中,且首位度较高。从各主要发展轴的GDP增长率来看,经济增长较快的发展轴(一级发展轴)存在变动趋势,一级发展轴的不断变化表明云南省缺乏核心发展轴。从七条发展轴的经济增长贡献率来看,2003-2012年对云南省经济贡献最高的发展轴(一级发展轴)是昆明至磨憨辐射泰国曼谷发展轴,2012-2019年对云南省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的发展轴市昆明-保山-芒市-瑞丽发展轴。从“面”要素的角度出发,云南省129个县市区的经济增长差异呈缩小态势,在三个时段均维持在较低水平的均衡,核心增长县域不明显,等级规模演变为:“2-22-49-53”—“1-80-41-7”—“20-47-44-18”;经济增长重心由禄丰县迁至楚雄市,迁移速度较快,但空间分布在方向上不明显;根据经济增长率的Moran’s I值,云南省经济增长的集聚程度不断减弱,高值区域不断地分散;GDP增长的热点区域大多分布在云南省的外围,存在变动特征且热点的转换速度较快。从贡献率指数的角度看,核心县域突出,对云南省经济增长贡献较大的县域单元主要为官渡区、红塔区、麒麟区和昭阳区,且扩散效应较强,等级规模演变为“4-14-32-79”—“5-14-40-70”—“5-18-45-61”;从贡献率的重心移动轨迹来看,由安宁市迁移至禄丰县,空间格局分布在南-北方向上呈增强的态势。根据贡献率的Moran’s I值,各县域单元对云南省经济增长贡献率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更多的不稳定性;贡献率指数的热点区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且变动不明显。运用空间面板回归,选取云南省各县域的产业发展水平、人口增长状况、政府干预、市场发育程度、区域发展策略5个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以云南省129个县(市)区的GDP增长率为因变量,进行影响因素分析。云南省经济增长空间结构影响因子分析显示,第二三产业发展水平、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以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提高对云南省经济增长及集聚具有较显着的促进作用,有利于云南省集聚空间结构的形成。人口增长情况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大。

杨茜[3](2021)在《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时空演变及驱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边境地区处于国家领土的最边缘部分,是地缘冲突的缓冲区,构筑了重要的国家安全防线。同时,边境地区紧邻他国,是国家间对外开放、联系交往最前沿的区域。西南边境地区从西至东与缅甸、老挝、越南三国接壤,是我国联系东南亚、南亚国家的最前沿区域。随着“一带一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等对外合作倡议的加快推进,西南边境地区在我国对外开放格局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边境城镇作为边境居民的重要聚居地,促进其健康有序发展对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及繁荣稳定至关重要。西南边境地区由于自然环境特征以及历史经济基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城镇化进程缓慢。新型城镇化是对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的革新,新时代背景下有助于推动西南边境地区城镇健康发展,从而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本文首先对边境新型城镇化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概况进行了系统总结,在此基础上,界定了城镇化、新型城镇化、边境地区等概念;其次,对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理论、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理论、城乡协调发展理论、地缘经济理论等理论的基本含义及其应用进行了解析;第三,构建综合评价指标,并采用熵值法结合专家赋值法测度2005-2018年西南边境地区11个州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第四,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泰尔指数等定量分析方法探究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时间演变特征;第四,采用Arc GIS空间分析、标准差椭圆分析、ESDA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对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特征进行分析。最后,利用地理探测器软件中的因子探测探究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驱动机制。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时间演变特征:1)总体来看,西南边境地区各州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绝对差异呈扩大趋势,相对差异先增大后减小,然后又逐渐增大。2)分区域来看,云南边境地区、广西边境地区两个区域之间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差距逐渐增大。3)从两区域内各州市来看,云南边境地区各州市之间、广西边境地区各市之间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差距均逐渐缩小。4)云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差距大于广西边境地区。(2)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时空分异特征:1)总体来看,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高水平州市数量逐渐增加,低水平、较低水平州市数量逐渐减少,中等发展水平州市数量变化不大。2)从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来看,高水平区分布在滇西中缅边境的德宏州、滇南中老边境的西双版纳州、滇东南中越边境的红河州以及桂西南中越边境的崇左市、防城港市。低水平区分布在中缅边境段滇西北的怒江州以及中越边境段滇东南的文山州。3)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主要沿西北-东南方向发展。(3)从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空间关联类型演变来看:1)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全局空间自相关性不显着,整体上不存在空间集聚现象。2)西南边境地区各州市新型城镇化发展虽然整体空间差异性不显着,但局部集聚特征明显。研究期内,西南边境地区各州市新型城镇化发展存在H-H(高-高)、H-L(高-低)、L-H(低-高)集聚三种局域空间异质性集聚特征。(4)西南边境地区各个州市新型城镇化子系统时空演变特征: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较高的州市如防城港市、红河州、德宏州、崇左市、西双版纳州等5个州市在主要子系统方面发展水平均较高。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较低的州市如怒江州、文山州等在六个子系统方面均处于低发展水平。(5)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驱动机制:1)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发展是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的根本动力;2)市场经济发展为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基础动力;3)政府行政行为、国家政策是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加速器;4)自然资源禀赋对西南边境地区城镇发展产生基础性影响;5)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提供后续动力;6)交通基础设施是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驱动力。(6)提出了打造西南边境地区中心城镇,加强不同规模等级城镇间的交流合作;建立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系统,加强城镇间、城乡间的联系;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国家政策优势,提升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根据比较优势选择城镇发展战略,城镇间加强联系合作;加强沿边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等促进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总体策略。

迟明坤[4](2021)在《新时代云南革命文化资源的红色旅游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革命文化在传承红色基因、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文化自信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而红色旅游的出现为革命文化价值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目前,红色旅游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已经成为新的消费热点,但从整体上来看,红色旅游起步较晚,在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还存在许多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本文以云南省为例来研究革命文化资源的红色旅游开发,以创新理论、体验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为理论基础,以定性定量相结合分析法、文献分析法等为研究方法,来分析云南省革命文化资源的时空特征、红色旅游开发状况、存在问题等,提出革命文化资源有效的旅游开发模式和发展建议。首先,本文对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进行了说明,对文中所涉及的概念及理论进行了界定与解释,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其次,通过大量书籍和文献对云南省的革命文化资源进行整理,基本摸清了云南省革命文化资源的家底。并对革命文化资源进行资源分类,分析云南省革命文化资源的时空分布、保护保存情况等,对云南省的革命文化资源进行总结和评价。第三,分析云南省红色旅游开发现状,对云南省红色旅游资源的概况、时空分布、开发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第四,利用波士顿矩阵法分析云南省红色旅游的国内外客源市场,对云南省的红色旅游客源市场进行目标定位。最后,在对云南省的革命文化资源、红色旅游发展现状、红色旅游客源市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云南省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云南省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四大理念、四大原则、6条针对性的发展对策。提出了云南省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新模式:“讲解+体验+多组合开发模式”,并对云南省红色旅游资源进行空间上的整合,设计了7条红色旅游精品路线。以期望促进云南省红色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实现云南省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何煜超[5](2021)在《高速铁路对西南地区可达性及经济联系强度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速铁路是新时代社会经济建设重要生产资料,在提高传统铁路运输能力、维系区域协调发展、支撑国家发展战略布局等方面占据关键地位。虽然在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支撑下,国家高速铁路成就突出,但是区域布局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依旧显着,西南地区高速铁路通车里程和通车城市数量相较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城市仍然处于较低水平。本文在高速铁路时代背景下,以西南地区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和重庆市的47个地级市(州)及以上行政区为研究单元,在增长极理论、“点—轴”系统理论以及核心—边缘理论基础上,首先,借助软件Arc GIS10.3分别构建西南地区高速铁路通车前和高速铁路通车后的交通网络基础数据集。其次,通过O—D成本矩阵测算西南地区各城市在有无高速铁路的情况下最短通勤时间。再次,利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日常可达性指数、经济联系强度和经济联系中心度等评价指标模型,对比分析西南地区现有高速铁路对该区域各城市可达性水平及经济联系强度的影响,并探究两者空间格局演变规律。最后,针对西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研究结论表明:(1)高速铁路通车与运营促进西南地区整体可达性水平提升,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和重庆市可达性水平差距逐渐缩小,不同高速铁路线路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廊道效应”特征明显;可达性空间格局演变呈现以成渝城市群为中心向西南地区西南和西北等边缘城市逐渐弱化;(2)各省会城市日常可达性空间格局变化具有明显的交通指向性,呈现沿高速铁路线路呈轴线和面状延伸拓展。高速铁路沿线城市,沿线城市小时经济圈变化幅度远大于非沿线城市,区域内部非沿线城市日常可达性优化程度优于区域边缘非沿线城市;(3)西南地区各城市经济联系强度呈现“马太效应”,沿线城市的经济联系强度总量变化幅度高于非高速铁路沿线城市,交通枢纽城市的经济联系强度提升程度高于非交通枢纽城市,总体上呈现以成都市、重庆市为核心点、以昆明市、贵阳市为次级核心点,以高速铁路线路为轴线的“点—轴”空间演变格局。(4)成都市和重庆市在西南地区各城市间经济联系中具有重要的核心地位,昆明市和贵阳市仅在云南省和贵州省经济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高铁沿线城市经济联系中心度增加幅度高于非高速铁路沿线城市,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加强,中心城市邻近城市的辐射作用弱化。

冯勇[6](2021)在《西南边境地区“经济-人口-生态”耦合协调时空演变研究》文中指出区域经济、人口和生态始终是区域发展所关注的核心,促进三者间协调发展也是响应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边境地区是国家领土和政权安全的特殊区域,其是否安定直系国家核心利益,西南边境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它是建设中缅孟印经济走廊的重要区域,对连接我国西面、南面区域主体,建设陆上、海上丝绸之路意义非凡。西南边境地区由于受地理环境、开发历史、区域基础以及文化背景等影响,其经济、人口和生态问题较为突出。因此,区域经济、人口和生态的协调发展状态及其空间分异特征亟待分析与研究。文章对西南边境地区进行界定和阐述何为耦合协调度后,结合相关理论,运用科学方法对西南边境地区经济、人口和生态发展现状进行剖析,并运用组合赋权模型(Combination Weighting Model)、耦合度模型(Coupling Degree Model)、协调度模型(Coordination Model)、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首位度(First Degree)和障碍度模型(Obstacle Degree)等定量方法和数理模型测度西南边境地区经济、人口和生态单系统发展水平、综合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和影响因素障碍度等,并在此基础上为优化地区发展提出尝试性的有益探讨。文章主要结论如下:(1)西南边境地区经济、人口和生态单系统和综合作用系统发展水平时序演变特征方面。1)西南边境地区经济系统综合发展水平(U1)总体呈波动增长趋势;经济系统综合发展水平首位度指数(SW)均<2,总体波动提高但均为合理区间;区域间标准差(BZ)和变异系数(BY)呈波动下降趋势表明经济系统综合发展水平(U1)发展态势更加平衡化。2)西南边境地区人口系统综合发展水平(U2)总体波动增长但变化幅度不明显;人口系统综合发展水平首位度指数(SW)均<2,总体波动提高但均为合理区间;区域间标准差(BZ)和变异系数(BY)总体波动上升表明人口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呈不均衡发展趋势。3)西南边境地区生态系统综合发展水平(U3)总体波动增长,部分地区波动下降但变化较小;生态系统综合发展水平首位度指数(SW)均<2,总体波动下降但均为合理区间;区域间标准差(BZ)和变异系数(BY)总体略微上升但变化较小。4)西南边境地区经济-人口-生态综合系统发展水平(ZH)总体波动增长但变化幅度不明显;经济-人口-生态综合系统发展水平首位度指数(SW)均<2,波动变化明显但均为合理区间;标准差(BZ)较为稳定,但变异系数(BY)略微波动上升,表明本区相对差异变化幅度大于绝对差异。(2)西南边境地区经济、人口和生态单系统和综合作用系统发展水平空间分异特征方面。1)西南边境地区红河州经济系统综合发展水平(U1)相对较高,但存在波动变化;怒江经济系统综合发展水平(U1)相对较低,但总体呈上升趋势,云南边境地区经济系统综合发展水平(U1)普遍低于广西边境地区经济系统综合发展水平(U1)。2)各州市人口系统综合发展水平(U2)梯度分异渐趋明显,人口系统综合指数呈不均衡发展态势。3)西双版纳、怒江生态系统综合发展水平(U3)历年处于较高水平,且总体趋于稳定;红河、百色生态系统综合发展水平(U3)历年处于较低水平,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且西南边境地区各州市生态系统综合发展水平(U3)呈均衡发展态势。4)西南边境地区经济-人口-生态综合发展水平(ZH)呈非均衡发展态势,红河综合指数历年较高,怒江综合指数历年较低。(3)西南边境地区经济-人口-生态耦合协调时序性演变特征方面。西南边境地区耦合协调指数(XT)总体呈波动增长趋势,各年份间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呈现明显差距和非均衡发展的特征;各州市耦合协调首位度指数(SW)均<2,总体趋于稳定,略微波动上升,但均为合理区间;标准差(BZ)略微增长、变异系数(BY)波动上升表明西南边境地区经济-人口-生态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均增大,且后者(BY)变化与前者(BZ)相比更为明显,但两者变化范围均较小。(4)西南边境地区经济-人口-生态耦合协调空间分异特征方面。红河耦合协调指数(XT)均较高,多处于优质耦合协调层级;怒江耦合协调指数(XT)较低,多处于低级耦合协调层级,但耦合协调指数(XT)总体呈波动增长趋势;其余多数州市在中级耦合协调层级、高级耦合协调层级间波动,耦合协调指数(XT)总体呈发展态势。(5)西南边境地区经济-人口-生态耦合协调影响因素方面。1)西南边境地区经济-人口-生态耦合协调发展的第一障碍度(D First Obstacle)、第二障碍度(D Second Obstacle)、第三障碍度(D Third obstacle)分别为:经济维度、生态维度和人口维度。2)阻碍作用较强、出现频率较高的因素(Q)主要为:进出口总额(X9)、人均GDP(X5)、公共财政预算支出(X4)、人均地表水资源量(Z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7)、经济密度(X10)、固定资产投资(X2)、工业总产值(X1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X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Z4)、工业废水排放量(Z2)、卫生机构床位数(Y11)与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Y7)等。(6)西南边境地区经济-人口-生态耦合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方面,主要涉及经济维度、人口维度、生态维度和三维系统的综合作用维度。

潘媚[7](2021)在《云南省“五化”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每个阶段都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反映了国家每个历史时期的发展阶段和发展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新的内容在经济发展进程中凸显出来并纳入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中,经历了“两化融合”“三化协调”“四化同步”,目前“五化协同”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热点、新内容。“五化”自2015年提出以来,学者们对“五化”协调发展的研究还不多,尤其对“五化”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而云南地处西南边陲,对我国西南地区经济发展及边疆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以云南省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五化”协调发展及“五化”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一方面,为“五化”发展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另一方面,为云南省发展及其他地区“五化”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以2002、2010和2018年云南省16个州(市)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和绿色化(以下简称为“五化”)作为研究对象,首先运用综合测度法,构建云南省“五化”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测度分析“五化”发展水平、综合发展水平、耦合水平、协调水平及其时空演变格局,其次运用单一测度法,测度分析云南省经济发展水平及时空演变,在前面基础上,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2018年云南省“五化”发展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1)总体上云南省的“五化”发展水平均呈上升趋势,但发展水平仍然偏低。2002-2018年,“五化”发展水平的差距与增长速度逐渐变大,其中发展水平最高的是农业现代化,最低的是城镇化,增长速度最快的是信息化,最慢的是城镇化和绿色化。从空间上来看,呈现出空间上的不均衡性,云南省“五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滇中地区,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滇西北和滇西南,绿色化则相反,绿色化水平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滇西北与滇西南。(2)2002-2018年,云南省“五化”综合发展水平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地区间差距逐渐缩小,整体呈现出“中间高四周低”的特征;云南省“五化”耦合度呈上升趋势,耦合水平整体上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且地区间的差距在逐步缩小;云南省“五化”耦合协调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地区间的差距逐渐缩小,整体呈现出“中间高四周低”的特征。云南省“五化”耦合协调水平与“五化”综合发展水平空间格局存在一定的一致性,综合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对应的也为“五化”综合发展水平高值地区,体现出同步演进的状态。(3)云南省经济发展水平情况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发展水平具有时空上的一致性,云南经济增长与“五化”发展具有明显的关联性,“五化”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经济增长。“五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城镇化>工业化>绿色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从整个云南省来看,各“化”对经济影响均呈现显着正向作用。(4)根据云南省“五化”发展水平、耦合协调水平及“五化”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各“化”同步及融合发展,促进经济协调可持续增长;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加大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地区连通性;发挥空间优势,制定区域政策。

张凌风[8](2021)在《云南省土地综合承载力时空演变及预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土地资源是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的重要载体,是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最基本的物质保障。为实现云南省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及可持续利用,研究云南省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探索其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提升及保护的对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云南省为研究区域,将云南省土地综合承载力作为研究目标,分别从水土资源、社会人文、经济技术、生态环境等四个层面构建符合云南省的评价体系对云南省土地综合承载力进行历史评价及未来预测。时间方面,对云南省2011-2019年间土地综合承载力进行纵向研究分析;空间方面,借助Arc GIS软件对云南省16个地州2011年、2015年、2019年的单项承载力及综合承载力进行分等定级可视化制图从而直观比较各地州承载力空间差异。运用障碍度诊断模型及耦合协调度模型分别对云南省土地综合承载力系统的限制因素和子系统耦合协调程度进行评价。采用DPS数据处理系统中的GM(1,1)灰色预测模型计算云南省2021-2023年的土地综合承载力指数,以此得出云南省未来土地综合承载力的发展潜力。研究结论如下:第一,时间演变特征方面。2011-2019年,云南省各地州单项承载力指数起点值相差悬殊,如水土资源承载力当中的昭通市、文山州、怒江州指数均小于平均值;社会人文承载力中昭通市、怒江州的指数小于平均值;经济技术承载力中除昆明市、玉溪市、曲靖市以外,其它地州的指数均小于0.2;生态环境承载力指数除昭通市、临沧市以外,其它地州差距较小。变化趋势方面,部分城市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如昆明市、玉溪市、丽江市、德宏州、大理州的水土资源承载力,丽江市的生态环境承载力指数;部分城市呈现整体降低的趋势,如怒江州、迪庆州的水土资源承载力指数,昆明市的社会人文承载力指数;同时也存在部分城市出现波动较大的情况,如大理州、楚雄州的生态环境承载力指数等。第二,空间演变特征方面。通过观察2011年、2015年、2019年云南省各地州的单项承载力及综合承载力空间分布图,能够发现除整体向好的发展趋势外,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如水土资源承载力、社会人文承载力、经济技术承载力均呈现滇中城市群高于滇西、滇东南、滇东北、滇西北、滇西南区域的空间分布特征;生态环境承载力空间上呈现“西强东弱”特征;土地综合承载力空间分布上呈现“东强西弱”特征;从各项承载力分布上能够明显看出昆明市作为省会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良好辐射带动作用。第三,障碍度诊断及耦合性分析。通过障碍度诊断模型得出云南省各地州准则层、指标层障碍度并进行排序,进而分析2011-2019年各地州土地综合承载力的影响因素,准则层方面经济技术承载力障碍度及社会人文承载力障碍度占主导地位,指标层方面经济密度、公路通车里程、人均水资源量等为主要影响因子;通过耦合协调模型计算出云南省四个单项承载力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得出子系统的耦合度、协调指数及耦合协调度,其中耦合度方面,昆明市、玉溪市呈先增后减趋势,协调指数及耦合协调度方面均呈现增长趋势且2019年各地州的耦合协调度均达到较高水平。第四,土地综合承载力预测。单项承载力预测值方面,通过对预测值进行精度检验得出经济技术承载力预测值最优,其次是社会人文承载力、水土资源承载力、生态环境承载力;各地州的单项承载力预测值随时间变化趋于平均值,单项承载力预测值均呈上升趋势但生态环境承载力增幅相对较缓慢。土地综合承载力预测值方面,通过观察2021-2023年预测值空间分布,发现云南省土地综合承载力较历史研究期有明显变化,但依然存在滇中城市群优于其它地区的空间分布情况且整体呈“东强西弱”分布。

陆保一[9](2020)在《云南边境地区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系统耦合关系及动力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旅游产业系统与旅游环境系统是区域旅游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间互为关联的耦合共生关系不仅是旅游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深刻影响着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进程。旅游产业作为综合性与关联性较强的“朝阳产业”,通过带动住宿、餐饮、商贸、交通等相关产业发展,为改善旅游地相关环境要素的发展提供重要动力;而旅游环境作为包含社会、经济、生态、服务等诸多环境要素的复杂系统,其相关要素的优化升级能够丰富旅游有效供给并逐步改善游客的旅游体验,为旅游产业提质增效发展提供重要保障。云南省边境地区作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国家扩大开放的重要窗口和门户,促进旅游产业及相关环境要素健康发展是其务实参与国家沿边开发开放战略的重要实践内容,因而在推动区域旅游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研究其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关系及其内在动力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为推动云南省边境地区旅游产业提质增效发展,增加优质旅游供给,探寻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协调发展的科学路径,本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71147)的支持下,以位于云南省边境地区的八个市州为研究案例,在对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耦合发展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进展、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耦合作用机理等进行梳理总结的基础上,基于2007—2017年的相关数据及调研资料,从量化角度细致分析了云南省边境地区旅游发展的基础条件及其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系统的分维度发展现状,并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首位度、熵值—功效评价法、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耦合协调度模型、重心耦合模型、灰色预测分析等多种模型与方法,对其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系统综合发展水平、耦合发展态势、协调发展趋势预测进行综合探究,结合障碍度模型与地理探测器系统剖析其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并根据其分析结果提出相应优化策略。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在两大系统综合发展水平方面:1)2007—2017年,云南省边境地区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系统总体发展形势向好,两大系统综合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其绝对差异均表现为逐步拉大,相对差异均表现为渐趋缩小,其各自发展结构均较为合理,相关发展要素在区域内集中适当;2)旅游产业系统发展的极化态势较为显着,呈现出明显的“核心—边缘”式空间结构,旅游环境系统发展总体形成了红河—文山、德宏—保山两大高值集聚区,在空间上总体呈现为双核布局态势。2、在两大系统重心耦合测评结果方面,云南省边境地区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系统的发展重心在研究期内均位于普洱市境内,且二者重心在研究初期与研究末期的空间距离均呈现为渐趋缩短,均衡化发展态势明显,但二者重心的迁移方向却明显相异,其中旅游产业系统重心总体表现为向西北方向迁移,偏移速度渐趋减慢,旅游环境系统重心总体表现为向东北方向迁移,偏移速度逐渐加速,这与相关要素在区域内的流动聚集过程关系密切。受两大系统发展重心迁移方向和偏移速度的综合影响,二者间的空间耦合性相对较弱。3、在两大系统耦合协调程度方面:1)2007—2017年,云南省边境地区两大系统协调发展水平渐趋提升,绝对差异在渐趋扩大,相对差异在渐趋缩小,其耦合协调度在边境地区内部结构相对合理、集中适当;2)两大系统的协调发展格局与其各自的综合发展水平具有较好的地域耦合性,高度及较高协调层级市州呈现多极核分布态势,一般协调层级的市州则主要表现为“趋同俱乐部”分布态势;3)两大系统耦合协调度的空间集聚特征较弱,相关旅游要素流在边境地区内部的扩散与渗透规模相对较小,但随着时间演化,耦合协调度的总体空间异质性在渐趋缩小;4)两大系统耦合协调度的路径依赖和空间锁定特征相对不明显,局部空间结构的稳定性也在持续降低。4、在两大系统协调发展趋势预测方面,2018—2022年,云南省边境地区两大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总体仍会保持着持续增长态势,且呈现出渐趋加速增长的特征,其空间格局将会相对稳定,“核心—边缘”式的空间结构特征仍较为显着,耦合协调度在边境地区内部的空间发展差异未有明显改善。5、在两大系统耦合发展动力机制方面,云南省边境地区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受到多种驱动力的共同作用,不同驱动力间存在较强的交互驱动效应,主要包括经济发展驱动力、资源禀赋驱动力、区域交通驱动力、旅游需求驱动力、旅游设施驱动力、城镇化驱动力、市场规模驱动力、人才支撑驱动力等,而政策调控力度、对外开放程度、科技信息化水平、区域产业结构等因素目前则主要发挥阻滞作用,正向驱动效应尚不明显。6、提出了统筹边境地区旅游发展空间布局(一带、三圈、四廊、六轴)、加强边境地区旅游环境相关要素建设(经济、生态、社会、服务)、合理开展政策调控,提升旅游对外开放水平、强化旅游科技成果运用,大力发展智慧旅游、推动边境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优化策略。

王敏[10](2020)在《云南山区土地梯度承载力空间分异及土地开发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土地承载力是衡量土地资源承载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程度的科学依据,是指导国土空间开发、整治,提升区域空间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与约束条件。因此,对于土地承载力的研究一直以来便是学界和政府机构探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特别是中共十九大以后,党中央进一步明确了资源环境承载力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约束性作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试行)》文件的出台,更是强调区域土地承载力对国土空间规划编制重要性。中国是世界上的山区大国,山区面积(包括高原、山地和丘陵)约占国土面积的69%。云南作为我国山区的典型代表,山区面积占比94%。山地垂直地带性和海拔梯度性明显,深刻影响区域土地资源开发、人口空间分布和社会经济发展,提高土地承载能力、优化土地资源开发是云南山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本论文从地理学综合观出发,以云南为研究的空间载体,在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针对云南垂直地带性和海拔梯度性明显的山区区域特征,尝试提出并界定土地梯度承载力的内涵和外延,构建土地梯度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筛选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等为主的方法模型,定量与定性深入分析云南山区土地梯度承载力的空间分异特征,剖析影响土地梯度承载力的因素,探讨土地开发优化类型和对策建议,以期为提高云南山区土地资源承载能力、促进山区人地系统协调发展提供区域理论与实践的有益尝试。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说明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简述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第二章为国内外研究综述。主要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土地承载力和土地开发优化的相关理论研究,分析承载力、土地承载力、土地综合承载力的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并界定土地梯度承载力的内涵和外延,并从地理学的空间观,论述土地梯度承载力评价与土地开发空间优化之间的内在关系,为本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三章为云南山区基础环境特征。从自然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和土地利用现状三个方面分析归纳云南省基础环境特征,为科学合理的筛选构建土地梯度承载力评价方法体系提供客观基础。第四章为云南山区土地梯度承载力空间分异。在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云南垂直地带性和海拔梯度性明显的山区区域特征,筛选构建集成云南土地梯度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定量与定性深入分析云南山区土地梯度承载力的空间分异特征,剖析影响土地梯度承载力的因素。第五章为云南山区土地开发优化类型特征。以土地开发优化为目标,基于土地梯度承载力评价结果,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为主的空间分析法,从县域空间尺度,分析提出云南129个县(市区)土地开发优化类型分区。第六章为云南山区土地开发优化对策建议。结合土地梯度承载力空间分异特征、土地开发优化类型特征,有针对性的提出云南山区土地开发优化对策建议。第七章为研究结论与展望。归纳总结研究的主要结论,就不足之处和后续可改进的地方进行说明,并展望今后可深化研究的方面。

二、空间竞争区经济协调发展模式研究——以云南省德宏州、西双版纳州为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空间竞争区经济协调发展模式研究——以云南省德宏州、西双版纳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云南省低碳经济与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耦合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低碳经济研究
        二、土地集约利用研究
        三、低碳经济与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关系研究
        四、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内容
        二、技术路线
        三、创新性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低碳经济
        二、区域建设用地
        三、建设用地集约利用
    第二节 相关基础理论
        一、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四、系统科学理论
第三章 低碳经济与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关系定性分析
    第一节 低碳经济发展对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作用机理
        一、低碳经济对土地投入水平的影响
        二、低碳经济对土地利用水平的影响
        三、低碳经济对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影响
        四、低碳经济对土地利用生态效益的影响
    第二节 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对低碳经济的反馈机理研究
        一、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对减少碳源占地的反馈
        二、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对增加碳汇用地的反馈
    第三节 联动关系
第四章 研究区概况
    第一节 研究区域概况
        一、研究区域分布概况
    第二节 云南省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一、云南省产业发展现状
        二、能源消耗及清洁能源发展现状
        三、碳排放特点
    第三节 云南省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现状
        一、建设用地利用结构分析
        二、建设用地利用效益分析
第五章 云南省低碳经济与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
    第一节 低碳经济与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
        一、数据来源
        二、低碳经济和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测算方法
        三、低碳经济水平综合评价
        四、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
    第二节 云南省低碳经济与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障碍度诊断结果分析
        一、障碍度模型
        二、云南省低碳经济障碍度诊断结果分析
        三、云南省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障碍度诊断结果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低碳经济与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耦合协调发展评价
    第一节 耦合协调度模型
        一、耦合度模型
        二、耦合协调度模型
        三、相对发展度模型
        四、空间自相关模型
    第二节 耦合协调发展分析
        一、耦合度、协调度分类标准
        二、耦合协调发展的时序变化特征分析
        三、耦合协调发展的空间差异分析
        四、耦合协调发展的空间自相关分析
    第三节 耦合机制分析
        一、因果关系分析
        二、典型相关性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低碳经济引导下的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对策
    第一节 国内外低碳经济型土地利用模式的经验
        一、低碳生态型社区土地利用模式经验
        二、低碳生态型产业园土地利用模式经验
        三、低碳生态型城市土地利用模式经验
    第二节 云南省低碳经济与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对策建议
        一、云南省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二、云南省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对策建议
        三、低碳经济与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协调度优化的对策建议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2)云南省经济增长的空间结构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一、经济增长理论及相关文献综述
        二、空间结构理论及相关文献综述
        三、经济增长空间结构理论及相关文献综述
        四、综合评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第五节 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难点
        二、可能存在的创新点
第二章 “点”要素视角下的云南省经济增长差异及等级规模演变分析
    第一节 云南省经济增长总体进程及阶段划分
    第二节 各主要节点的范围及总体地位
    第三节 各主要节点的差异及等级规模分析—依据经济增长率
        一、各主要节点经济增长率的差异分析
        二、各主要节点的等级规模结构分析
    第四节 各主要节点的差异及等级规模分析—依据经济增长贡献率
        一、各主要节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差异分析
        二、各主要节点的等级规模结构分析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线”要素视角下的云南省经济增长的差异及等级规模演变分析
    第一节 各主要发展轴的计算范围及总体地位
    第二节 各主要发展轴的差异及等级规模分析—依据经济增长率
        一、各主要发展轴经济增长率的差异分析
        二、各发展轴的等级规模划分
    第三节 各主要发展轴的差异及等级规模分析—依据经济增长贡献率
        一、各主要发展轴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差异分析
        二、各主要发展轴的等级规模划分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面”要素视角下的云南省经济增长空间结构演变分析
    第一节 云南省经济增长差异及等级规模演变
        一、基于经济增长率的差异及等级规模演变
        二、基于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差异及等级规模演变
    第二节 云南省经济增长空间重心变化
        一、标准差椭圆法概述
        二、基于经济增长率的空间重心变化
        三、基于经济增长贡献率的空间重心变化
    第三节 云南省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分析
        一、空间自相关概述
        二、基于经济增长率的空间自相关
        三、基于经济增长贡献率的空间自相关
    第四节 云南省经济增长的热冷点区空间格局演变分析
        一、Getis-Ord Gi*指数概述
        二、基于经济增长率的热冷点空间格局演变
        三、基于经济增长贡献率的热冷点空间格局演变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云南省经济增长空间结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云南省经济增长空间结构影响因素的一般性分析
        一、经济区位
        二、自然资源与交通设施
        三、产业发展水平
        四、区域发展政策
    第二节 云南省经济增长空间结构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一、研究方法
        二、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三、影响因子发展状况
        四、计量结果与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对策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3)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时空演变及驱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目的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的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区域概况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城镇化研究综述
        2.1.1 国外城镇化研究综述
        2.1.2 国内城镇化研究综述
    2.2 边境地区城镇化研究综述
        2.2.1 国外研究综述
        2.2.2 国内研究综述
    2.3 研究述评
第3章 相关概念和研究理论基础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城镇化
        3.1.2 新型城镇化
        3.1.3 边境地区
    3.2 研究理论基础
        3.2.1 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理论
        3.2.2 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理论
        3.2.3 城乡协调发展理论
        3.2.4 地缘经济理论
第4章 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
    4.1 数据来源
    4.2 指标体系构建
    4.3 评价指标权重测算
        4.3.1 评价指标权重测算方法
        4.3.2 评价指标权重测算结果
    4.4 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计算
第5章 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时空格局演进
    5.1 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时间演变
        5.1.1 测度方法
        5.1.2 结果分析
    5.2 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异格局
    5.3 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空间走向
    5.4 空间关联格局演变
        5.4.1 全局空间自相关
        5.4.2 局部空间自相关
    5.5 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子系统发展演变分析
第6章 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驱动机制
    6.1 研究方法
    6.2 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构建
    6.3 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驱动因子分析
    6.4 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驱动机制
        6.4.1 外向型经济发展是根本动力
        6.4.2 市场经济发展提供基础动力
        6.4.3 政府行政提供政策保障
        6.4.4 自然资源禀赋是内源动力
        6.4.5 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提供后续动力
        6.4.6 交通基础设施是联结纽带
第7章 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选择
    7.1 新型城镇化水平提升总体策略
    7.2 不同类型州市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
第8章 结语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4)新时代云南革命文化资源的红色旅游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实地调查法
        1.4.3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思路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革命文化
        2.1.2 革命文化资源
        2.1.3 红色文化
        2.1.4 革命文化与红色文化的关系
        2.1.5 红色旅游
    2.2 理论基础
        2.2.1 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体验经济理论
        2.2.3 创新理论
第3章 云南省革命文化资源分析
    3.1 云南省革命文化资源基础性分析
        3.1.1 数据来源
        3.1.2 云南省革命文化资源数据分析
    3.2 云南省革命文化资源的时空分布研究
        3.2.1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3.2.2 云南省革命文化资源时空分布特征
    3.3 云南省革命文化资源总结与评价
        3.3.1 云南省革命文化资源的特征
        3.3.2 云南省革命文化资源评价
第4章 云南省革命文化资源的红色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4.1 云南省概况
        4.1.1 自然环境
        4.1.2 社会经济环境
    4.2 云南省旅游业发展概况
    4.3 云南省红色旅游概述
        4.3.1 红色旅游成为新的消费热点,综合效益大幅度提高
        4.3.2 红色旅游知名度迅速提升,成为云南的旅游名片
        4.3.3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红色旅游服务体系不断提升
    4.4 云南省革命文化资源的红色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4.4.1 红色旅游资源现状分析
        4.4.2 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分析
        4.4.3 云南省红色旅游存在的问题
第5章 云南省红色旅游客源市场分析
    5.1 入境旅游市场分析
        5.1.1 研究方法和模型
        5.1.2 数据来源及处理
        5.1.3 入境旅游市场竞争态分析
        5.1.4 入境旅游市场空间分布分析
    5.2 国内旅游市场分析
        5.2.1 国内客源市场总体分析
        5.2.2 国内客源市场构成分布
        5.2.3 国内旅游市场目标定位
        5.2.4 红色旅游市场细分
第6章 云南省革命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对策
    6.1 云南省革命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理念
        6.1.1 革命文化理念
        6.1.2 文旅融合理念
        6.1.3 可持续发展理念
        6.1.4 创新发展理念
    6.2 云南省革命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原则
        6.2.1 资源融合、科学发展原则
        6.2.2 政府主导、突出重点原则
        6.2.3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原则
        6.2.4 创新体验、提高质量原则
    6.3 云南省革命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6.3.1 讲解+体验+多组合开发模式涵义
        6.3.2 讲解+体验+多组合开发模式内容
    6.4 云南省红色旅游路线开发
        6.4.1 专题红色旅游路线
        6.4.2 精品旅游路线
    6.5 云南省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6.5.1 深入挖掘革命文化内涵
        6.5.2 拓宽融资渠道,完善红色旅游服务体系
        6.5.3 加强对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
        6.5.4 培养红色旅游专业人才
        6.5.5 培养云南省红色旅游产业体系
        6.5.6 加强红色旅游区域合作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创新之处
    7.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5)高速铁路对西南地区可达性及经济联系强度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高速铁路对城市可达性影响研究
        1.2.2 高铁对城市经济产业影响的研究
        1.2.3 研究综述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高速铁路
        2.1.2 可达性
    2.2 理论基础
        2.2.1 增长极理论
        2.2.2 “点—轴”系统理论
        2.2.3 核心—边缘理论
第3章 西南地区经济与交通发展现状分析
    3.1 研究区概况
    3.2 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现状
        3.2.1 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现状
        3.2.2 云南省经济发展现状
        3.2.3 四川省经济发展现状
        3.2.4 重庆市经济发展现状
        3.2.5 贵州省经济发展现状
    3.3 西南地区交通发展现状
        3.3.1 西南地区交通发展现状
        3.3.2 云南省交通发展现状
        3.3.3 四川省交通发展现状
        3.3.4 重庆市交通发展现状
        3.3.5 贵州省交通发展现状
    3.4 西南地区高铁发展现状及特征
        3.4.1 西南地区高速铁路发展现状
        3.4.2 西南地区高速铁路发展特征
第4章 高速铁路对西南地区可达性影响分析
    4.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4.1.1 加权平均旅行时间
        4.1.2 日常可达性指数
        4.1.3 数据来源
    4.2 高速铁路对西南地区加权平均旅行时间的影响
        4.2.1 整体可达性水平提升,各省市差异逐渐缩小
        4.2.2 各城市可达性水平优化程度差异显着
        4.2.3 各城市可达性水平空间特征变化显着
    4.3 高速铁路对西南地区日常可达性的影响
        4.3.1 省会城市日常可达性辐射范围迅速扩大
        4.3.2 沿线城市与非沿线城市小时经济圈差异突出
第5章 高速铁路对西南地区经济联系强度影响分析
    5.1 研究方法
        5.1.1 经济联系强度
        5.1.2 经济联系中心度
    5.2 高速铁路对西南地区城市经济联系强度总量的影响
    5.3 高速铁路对西南地区各城市经济中心度的影响
    5.4 高速铁路对西南地区城市经济联系强度空间格局的影响
第6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结论
    6.2 对策建议
        6.2.1 加强区域综合交通网络规划与建设
        6.2.2 培育区域经济增长中心,加强省内外经济联系强度
        6.2.3 依托高速铁路,推进高速铁路经济带建设步伐
        6.2.4 积极展开对话磋商,融入对外开发开放
        6.2.5 发挥城市区位优势,缩小经济差距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6)西南边境地区“经济-人口-生态”耦合协调时空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评述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依据
    2.1 相关概念
        2.1.1 西南边境地区
        2.1.2 耦合协调度
    2.2 理论依据
        2.2.1 协调发展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人口理论
        2.2.4 系统论
        2.2.5 增长极理论
第3章 西南边境地区经济、人口和生态发展现状
    3.1 研究区概况
    3.2 西南边境地区经济发展现状
        3.2.1 区域经济稳步增长,发展总量有待提高
        3.2.2 产业结构效益不高,且优化进程缓慢
        3.2.3 地区经济水平较低,区域内部差异明显
    3.3 西南边境地区人口发展现状
        3.3.1 人口增速有所放缓,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3.3.2 城镇人口比重逐年上升,男女性别比变化不明显
        3.3.3 地区人口密度不高,区域间差距较大
        3.3.4 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改善,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有差距
    3.4 西南边境地区生态发展现状
        3.4.1 地表水资源丰富,总体变化较小,区域内部差异明显
        3.4.2 生态要素普遍改善,区域差距逐渐缩小
        3.4.3 生态压力普遍减小,环境质量明显提高
第4章 西南边境地区经济-人口-生态耦合协调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4.1 西南边境地区经济-人口-生态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
        4.1.1 数据来源
        4.1.2 指标体系
        4.1.3 评价方法
    4.2 西南边境地区经济-人口-生态综合发展水平时空演变特征
        4.2.1 经济-人口-生态综合发展水平时序性特征
        4.2.2 经济-人口-生态综合发展水平空间分异特征
    4.3 西南边境地区经济-人口-生态耦合协调时空演变特征
        4.3.1 经济-人口-生态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时序性特征
        4.3.2 经济-人口-生态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空间分异特征
第5章 西南边境地区经济-人口-生态耦合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
    5.1 研究方法
    5.2 影响因素
    5.3 西南边境地区经济-人口-生态耦合协调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5.3.1 各子系统的障碍度分析
        5.3.2 单项指标的障碍度分析
第6章 西南边境地区经济、人口和生态耦合协调发展对策
    6.1 经济维度
        6.1.1 科学评价区域资源,合理规划经济发展方式
        6.1.2 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发展多样的边境经济
        6.1.3 加快三次产业融合,纵深推进经济发展
        6.1.4 辩证看待边境优势与劣势,科学的将劣势转变为优势
    6.2 人口维度
        6.2.1 活化户籍管理制度,挖掘人口数量与质量红利
        6.2.2 完善“引流”与“吸流”机制,加快促进人口素质提升
        6.2.3 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构建友好和谐民族关系
        6.2.4 推动社会服务平衡发展,提高区域人口服务水平
    6.3 生态维度
        6.3.1 重视环境保护,建立生态保护区
        6.3.2 优化地区建筑布局,提高区域生态质量
        6.3.3 贯穿生态发展理念,发展多样的生态经济
        6.3.4 提高生态治理能力,构建环境保护路径
    6.4 经济-人口-生态综合系统维度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7)云南省“五化”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创新点
    1.2 研究现状与进展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协同理论
    2.2 系统理论
    2.3 经济增长理论
第3章 云南省“五化”协调发展评价
    3.1 云南省“五化”协调发展评价体系与模型构建
        3.1.1 评价指标设计
        3.1.2 “五化”协调发展的评价方法与模型构建
    3.2 云南省“五化”发展水平分析
        3.2.1 云南省工业化发展指数
        3.2.2 云南省城镇化发展指数
        3.2.3 云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指数
        3.2.4 云南省信息化发展指数
        3.2.5 云南省绿色化发展指数
    3.3 云南省“五化”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分析
        3.3.1 云南省“五化”综合发展水平分析
        3.3.2 云南省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云南省“五化”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云南省经济增长情况
    4.2 指标与模型的选取
        4.1.1 指标的选取
        4.1.2 模型的选取
    4.3 云南省“五化”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云南省“五化”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对策建议
    5.1 各“化”同步及融合发展,促进经济协调可持续增长
    5.2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5.3 加大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地区连通性
    5.4 发挥空间优势,制定区域政策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8)云南省土地综合承载力时空演变及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进展
        一、国外研究进展
        二、国内研究进展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
        一、指标体系构建
        二、土地综合承载力时空变化特征
        三、限制因素分析
        四、耦合协调性评价
        五、土地综合承载力预测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三、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基本概念界定
        一、土地人口承载力
        二、土地资源承载力
        三、土地综合承载力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人地系统理论
        二、土地资源稀缺理论
        三、土地优化配置理论
        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
第三章 云南省概况及土地利用现状
    第一节 云南省自然环境概况
        一、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二、地形地貌及气候条件
    第二节 云南省土地利用概况
        一、云南省土地利用现状
        二、云南省土地利用特点
第四章 指标体系构建及数据处理
    第一节 数据来源
    第二节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构建原则
        二、评价体系框架
        三、指标性质划分
        四、评价体系构建
        五、指标内涵
    第三节 数据处理方法
        一、数据标准化方法
        二、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三、承载力计算方法
第五章 云南省土地综合承载力时空演变分析
    第一节 云南省土地综合承载力数据处理及计算结果
    第二节 云南省土地综合承载力时间演变分析
        一、云南省单项承载力时间演化规律
        二、云南省土地综合承载力时间演变规律
    第三节 云南省土地综合承载力空间演变分析
        一、云南省单项承载力空间演变规律
        二、云南省土地综合承载力空间演变规律
第六章 障碍度及耦合协调性分析
    第一节 土地综合承载力障碍度分析
        一、障碍度诊断模型
        二、准则层障碍度分析
        三、准则层障碍度排序
        四、指标层障碍度分析
    第二节 土地综合承载力耦合性分析
        一、耦合协调性模型
        二、耦合协调性时间演变
        三、耦合协调性空间演变
第七章 云南省土地综合承载力预测
    第一节 模型构建及检验方法
        一、灰色预测模型构建
        二、灰色预测模型精度检验
    第二节 单项承载力预测
        一、单项承载力预测值计算
        二、单项承载力预测值精度检验
    第三节 综合承载力预测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结论及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对策建议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致谢
本人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9)云南边境地区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系统耦合关系及动力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发展边境旅游已成为国家沿边开放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1.1.2 促进边境旅游发展是助推沿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1.1.3 优化旅游环境是推动云南边境旅游发展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综合分析法
        1.5.2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分析法
        1.5.3 时空地理分析法
        1.5.4 GIS空间辅助分析法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边境地区
        2.1.2 边境旅游
        2.1.3 旅游产业
        2.1.4 旅游环境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核心—边缘”理论
        2.2.2 旅游供需理论
        2.2.3 旅游区位理论
        2.2.4 协调发展理论
    2.3 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系统耦合作用机理
        2.3.1 旅游产业发展助推旅游环境优化
        2.3.2 旅游环境优化保障旅游产业升级
        2.3.3 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系统耦合效应
第3章 云南边境地区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系统发展测评
    3.1 研究区概况
    3.2 旅游发展条件分析
        3.2.1 区位条件
        3.2.2 自然环境
        3.2.3 人文环境
        3.2.4 旅游资源
        3.2.5 社会经济
        3.2.6 政策保障
    3.3 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系统发展现状分析
        3.3.1 测评维度、指标选取与研究方法
        3.3.2 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3.3 旅游环境发展现状分析
第4章 云南边境地区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系统的耦合发展关系
    4.1 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系统综合发展水平的时空分异
        4.1.1 指标选取、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4.1.2 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系统综合发展水平的历时性分析
        4.1.3 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系统综合发展水平的空间演化特征
    4.2 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系统耦合发展态势
        4.2.1 研究方法
        4.2.2 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系统重心耦合动态
        4.2.3 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历时性分析
        4.2.4 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的空间演化特征
    4.3 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预测分析
        4.3.1 研究方法
        4.3.2 灰色预测结果分析
第5章 云南边境地区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系统耦合发展的动力机制
    5.1 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潜在动力因素遴选
    5.2 研究方法
        5.2.1 障碍度模型
        5.2.2 地理探测器
    5.3 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动力机制分析
        5.3.1 动力因素的表征指标判定
        5.3.2 动力因素的负向驱动效应分析
        5.3.3 动力因素的正向驱动效应分析
        5.3.4 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动力机制阐释
第6章 云南边境地区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策略
    6.1 统筹边境地区旅游发展空间布局
        6.1.1 一条边境跨境旅游经济辐射带
        6.1.2 三大跨境旅游合作圈
        6.1.3 四条国际旅游走廊
        6.1.4 六大旅游发展轴线
    6.2 加强边境地区旅游环境相关要素建设
        6.2.1 经济环境方面
        6.2.2 生态环境方面
        6.2.3 社会环境方面
        6.2.4 服务环境方面
    6.3 合理开展政策调控,提升旅游对外开放水平
    6.4 强化旅游科技成果运用,大力发展智慧旅游
    6.5 推动边境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第7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10)云南山区土地梯度承载力空间分异及土地开发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2.1 研究方法
        1.2.2 技术路线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1.3.1 研究内容
        1.3.2 创新之处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1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1 相关概念界定
        2.1.2 理论基础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2.1 土地承载力研究进展
        2.2.2 土地开发优化研究进展
        2.2.3 相关研究评述
第3章 云南山区基础环境特征
    3.1 自然资源环境特征
        3.1.1 地理区位条件特殊
        3.1.2 自然环境错综复杂
        3.1.3 自然资源丰富多样
    3.2 经济社会发展特征
        3.2.1 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
        3.2.2 社会发展进程总体平稳
        3.2.3 交通运输能力不断提升
    3.3 土地利用现状特征
        3.3.1 国土面积相对较大
        3.3.2 土地利用类型多样
        3.3.3 梯度分布差异明显
第4章 云南山区土地梯度承载力空间分异
    4.1 土地梯度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筛选
        4.1.1 数据来源
        4.1.2 评价指标体系筛选
    4.2 土地梯度承载力评价方法构建
    4.3 土地梯度承载力评价实证分析
        4.3.1 土地梯度承载力本底评价
        4.3.2 土地梯度承载力状态评价
        4.3.3 土地梯度承载力潜力评价
        4.3.4 土地梯度承载力综合评价
    4.4 土地梯度承载力影响因素
第5章 云南山区土地开发优化类型特征
    5.1 土地开发优化方法构建
        5.1.1 三维魔方法
        5.1.2 聚类分析法
        5.1.3 二维关联矩阵法
    5.2 土地开发优化结果分析
        5.2.1 土地利用功能分区
        5.2.2 土地利用发展分区
        5.2.3 土地利用综合分区
第6章 云南山区土地开发优化对策建议
    6.1 因地制宜发展,差别化制定政策
    6.2 优化空间布局,切实保护耕地
    6.3 合理配置资源,集约利用土地
    6.4 “三效”均衡发展,保障生态安全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主要结论
    7.2 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四、空间竞争区经济协调发展模式研究——以云南省德宏州、西双版纳州为例(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南省低碳经济与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耦合协调发展研究[D]. 包艳丽.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2]云南省经济增长的空间结构演变研究[D]. 申秀敏.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3]西南边境地区新型城镇化时空演变及驱动机制研究[D]. 杨茜.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4]新时代云南革命文化资源的红色旅游开发研究[D]. 迟明坤.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5]高速铁路对西南地区可达性及经济联系强度影响研究[D]. 何煜超.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6]西南边境地区“经济-人口-生态”耦合协调时空演变研究[D]. 冯勇.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7]云南省“五化”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 潘媚.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8]云南省土地综合承载力时空演变及预测研究[D]. 张凌风.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9]云南边境地区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系统耦合关系及动力机制研究[D]. 陆保一.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10]云南山区土地梯度承载力空间分异及土地开发优化研究[D]. 王敏.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空间竞争区经济协调发展模式研究——以云南省德宏州和西双版纳州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