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自身,立足行业

立足自身,立足行业

一、立足自身 立足实业(论文文献综述)

林奥[1](2021)在《抚顺欧柏丽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加之技术迭代更新速度加快,外部受到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以及自身存在的一些劣势,抚顺欧柏丽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安装、调试于一体的舰船及海洋工程用舾装件专业制造企业,应在整个船舶行业面临新威胁、新机遇的背景下,找到适合自己、发挥内外优势的发展战略,谋求更好地发展。本文通过对公司所处船舶制造业背景介绍,引出公司概况、发展现状以及存在问题,对其发展战略进行具体研究。本文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先对研究内容与方法、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进行介绍,为之后的研究工作奠定良好基础。本文首先对抚顺欧柏丽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发展环境进行分析,先对企业所处外部环境进行分析,用PEST工具对企业所处宏观环境进行分析,通过对船舶制造行业发展现状、市场规模、市场运行状况等对产业环境进行分析,又采用EFE矩阵对外部因素进行分析评价,进一步分析机会威胁,得出加权得分,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接着对企业所处内部环境进行分析,通过品牌资源、人力资源、财务资源、技术资源、市场资源对企业资源进行分析,通过人力资源开发、技术研发、市场营销、人才培养对企业能力进行分析,并采用IFE矩阵对内部因素进行评价,进一步分析优势劣势,得出加权得分。并通过SWOT分析,分别制定出SO、WO、ST、WT策略,从而引出企业战略选择需要。在发展战略选择与实施阶段,先明确了企业的总体发展战略,通过IE矩阵分析法,作出了多元化战略选择,从产品、市场、技术研发、应对风险、人才战略等方面对多元化战略进行细化。之后又从财务、人力、组织、技术等方面提出了战略保障措施。通过对抚顺欧柏丽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的研究,依托对其所处的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分析寻求促进欧柏丽公司提高核心竞争力,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战略措施,为其他船舶制造企业未来发展提供一定借鉴。

王毅[2](2020)在《金融开放与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文中研究表明纵观中国经济发展史,开放与发展是不可或缺的主题,中国经济走过的历史实践中以开放为起点取得了诸多举世瞩目的历史成就,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历史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回望百余年前,中国本土市场随鸦片战争首次开放,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开始由封建传统向近代化转型。尽管西方垄断资本主义和封建政府控制并阻碍了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转型进程,但历史可见的是,旧式钱庄等传统金融机构实现了部分的现代金融转型,并且本土金融业在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垄断市场前便出现了现代金融业的雏形——新式银行。从对这段重要的开放历史的研究中发现,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在被动的开放环境中展现了积极、主动转型的一面,在近代化转型的时代潮流中占有一席之地。以史为鉴,1840-1927年间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呈现的强大生命力和内生性动力值得被历史铭记并为当前中国本土银行业在深化开放环境中提供借鉴。在经历战乱、新中国计划经济建设后,1978年,改革开放再次打开了中国封闭市场的大门,与1840年不同的是,这一次的市场开放是中国自己选择的主动开放。中国金融市场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扩大开放程度,同时,中国本土银行业在开放环境中加强自身改革、完善内部结构,从大一统的银行体制出发,通过渐进式增量改革,最终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本土银行业格局。伴随中国金融市场开放规模不断扩大,在外部竞争压力下,本土银行业在竞争与学习中稳步发展,本土银行机构职能逐步清晰,银行实力和竞争力显着提升,当前扩大市场开放条件下本土银行部门参与竞争夯实基础。以史为鉴,回顾1978年后中国本土银行部门的发展实例,银行这一经济部门窗口展现了包括又不限于金融业发展中的“中国道路”、“中国案例”的成功之处,同样成为今后中国本土及其他发展中国家银行机构参与国际竞争中可以借鉴的历史蓝本。回顾并专门研究近代1840-1927年和1978年改革开放后两个阶段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在开放条件下的发展历史,最重要的意义是挖掘其中涵盖的发展规律和理论价值,以为当下借鉴。就当前中国本土银行部门面临的发展环境而言,2016年中国入世15年缓冲期结束后,在西方国家对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全面否定的冲击下,经济发展的外部不利因素不断影响着中国经济、金融的发展。特别是自2017年美国总统特朗普上任以来,“美国优先”战略的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政策引起中美间贸易摩擦不断升级,中美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上升,导致中国金融市场发展出现频繁波动。在世界政治和经济的全新格局中,中国坚持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对内统筹改革,对外深化开放。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上宣布中国金融开放的12条具体举措;2019年,国务院再次出台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11条措施,标志着中国金融开放进入快车道。在新一轮开放和发展战略中,如何正确把握中国银行部门的发展方向是当前中国银行业变革中需要慎重思考的问题。面对这一问题,一方面需要我们借鉴全球先进理念革新思维,另一方面需要更多地深入回顾并总结中国金融发展实践中的历史经验。“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在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历史实践中获取、总结发展经验,以史为鉴,无疑对深化开放背景下中国本土银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从理论上讲,金融开放对一国或地区特别是金融发展落后的国家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金融开放能够带给本国相对廉价的国际资本,改善一国投资结构,优化金融结构,构建多元化金融体系,以更好地服务于地方实体经济的发展。因而,金融开放往往成为发展中国家金融转型的开端,落后国家的金融部门纷纷走上变革之路。然而,落后国家金融部门往往容易在金融开放中脱离本土实际,在西方国家的牵制中走上“依附他人”的发展之路。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的“金融自由化”理论成为发展中国家解决金融抑制问题的主要手段,但在多国或地区的实践中看,西方国家的金融发展理念并不具备普适性,大多数发展中金融改革最终因金融危机被迫暂停或永久性搁浅。2008年,次贷危机对全球金融发展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这使得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开始重新审视金融开放以及新古典主义的自由放任发展策略。以往实践经验带来的反思是,在金融开放背景下,究竟怎样的发展路径能够帮助发展中国家金融部门实现“追赶”?中国作为金融后发国家的“试验场”,其本土金融部门的发展历史具有怎样的特征?中国金融开放与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的历史案例能够为未来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带来怎样全新的理论借鉴?为此,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回顾历史,结合实证研究对金融开放与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这一命题进行科学阐述。为了实现这一命题研究的严谨性和科学性,本文依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思路展开,以历史视角对中国自近代以来两时段金融开放进行纵向比较分析,在理论分析和历史阐述后,结合实证分析方法验证本文在中国案例研究中总结出的相关历史经验以及提出的相关结论,最后在以史为鉴基础上提出发展展望。依照这样的分析思路,本文主要设置以下6章内容:在文章第一部分(包括第1章)介绍本文写作的现实背景和理论背景,在写作背景基础上介绍文章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同时,引出本文的研究思路、结构安排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本文的理论分析部分(包括第2章、第3章、第4章)。其中,在第二章主要介绍了论文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并且在对已有成果进行评述的基础之上指出已有研究仍存问题或漏洞,提出进一步研究的空间。第三章介绍近代开放背景下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变迁历程,以市场开放为起点,分析被动开放条件下外国在华银行对本土金融业的资本侵略事实以及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历程。通过对近代开放后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历史的回顾,对近代时期被动市场开放条件下本土金融业的发展作以总结。第四章对中国金融开放的第二个关键时期,即改革开放后金融市场开放进行理论分析,从中央银行职能的建立和完善,体制内银行部门的发展以及体制外本土银行业的创立分别进行讨论。根据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分为三个层次进行分析,在市场开放的不同阶段对本土银行体系的发展进行深入探讨。本文认为,通过对金融开放与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这一主题进行理论分析,在中国案例两时段的纵向比较中可知,开放背景下本土金融部门的发展应当以本土特征和本土优势为基础,实施适应本土结构的发展战略;而市场开放的态度将直接决定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转型的彻底性,在这一方面,历史发展的案例已经给出答案。同时,历史地印证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本土银行业变革的成功,即坚持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第三部分(包括第5、6章)是本文的实证分析部分,这一部分以近代被动开放和改革开放后主动开放两时段分别进行金融开放与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之间的实证研究。第五章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与中介效应检验对影响近代时期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转型发展的因素进行整合、验证。第六章利用面板回归模型和动态面板模型对主动开放下本土银行业的发展进行分析。第四部分(包括第7章)基于前面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对中国金融开放两时段的发展历史经验及教训进行总结。在经验总结的基础上以史为鉴,提出对新一轮金融开放背景下本土银行部门进一步发展的启示。本文历史地梳理了金融开放条件下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脉络,对中国两时段开放背景下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经验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结合经济学方法对发展规律进行科学阐述。肯定了中国两时段开放背景下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以本土结构为基础,以开放学习结合本土优势进行渐进式发展的成功经验以及内生性发展动力的关键作用,这一历史经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给出有别于其他视角的发展建议,对当前及未来中国银行业开放发展和其他发展中国家银行部门的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

茹扎·麦代提汗[3](2020)在《新疆怡林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经济发展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当代企业所面临的生存环境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市场角逐的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因素越来越复杂多变。如何更好应对这些问题,企业发展战略是发展导向标,更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它影响并指导了企业未来发展,预测了市场发展行情。本文引入了新疆怡林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对其发展过程展开了分析,并就企业发展遇到的瓶颈问题进行了剖析,找出了其成因。主要是因为公司战略定位的模糊,发展目标尚不明确,业务结构存在失衡。因此,如何加强公司的发展战略研究,探讨在经济新常态下健康持续发展是公司面临的首要问题。本文以新疆怡林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在借鉴国内外有关战略管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公司实际入手,对新疆怡林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概况及目前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本文采用PEST模型、波特五力模型对公司的内外部环境进行深入分析;借助了SWOT分析模型,分析了案例企业的内部优势与不足,分析了企业所面对的外部挑战与机会,并得出发展组合策略。根据宏观环境的分析,找出了其服务短板的成因,为研究制定发展策略提供切入点。根据分析结果,从而确定企业战略目标,制定公司发展战略。在战略选择上,公司层的战略应该全面实施横向一体化扩张的增长型战略,选择性地实施多元化战略,业务层的战略采取差异化战略,还从财务、人才和品牌营销等内容设计了职能战略,为公司长远发展提供保障。本文对战略实施保障进行了分析,并从组织保障、资金保障、技术保障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措施建议,并对战略实施效果进行了预测。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为新疆怡林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提升经营理念、创新业务模式、建立公司竞争优势提供一些新的思考,同时也为类似的中小型信息技术服务企业提供实际的参考和启示。

冯晨[4](2020)在《《新青年》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话语建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青年》马克思主义传播是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极为重要的关键一笔,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初动力之一。作为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主阵地”《新青年》杂志,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经验,必然值得当今媒体学习和借鉴。本文以话语建构研究为切入点,对《新青年》马克思主义传播展开详细论述。十月革命的胜利为长久以来饱受欺压、积贫积弱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希望,巴黎和会外交的失败点燃了中国有志之士救亡图存的激情。在这两个条件作用下,《新青年》马克思主义传播有了可传播的思想条件和人力基础。本文以费尔克拉夫所提出的话语分析理论的三个向度为理论依据,采用文献研究、内容分析、个案研究等不同方法,对《新青年》马克思主义传播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话语分析,并对今后媒体马克思主义传播进行了思考。无论是回归近代,还是立足现代,《新青年》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过程都不单单是一段简单的思想传播史,更可以将其看作是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话语建构的特殊历史。《新青年》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话语内容不同于“文言文”式的传统书面语传播方式,它是将“社会实际”、“白话文”、“马克思主义”和“人”相联系而形成的一种顺应历史潮流的特殊话语传播。《新青年》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话语内容具有通俗的语言、较深的思想和高超的传播手段,字里行间中无不散发着马克思主义思想以及改变当时中国社会状况的谋略,这对当时中国大众思想的觉醒和实践的探索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这一过程中,《新青年》马克思主义传播不仅用话语凝聚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力量,构建了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舆论场”,还促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的结合。这些可借鉴的经验指引着当今媒体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方式与方法,要立足主流价值观之根本,要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途径,要让马克思主义传播达到横阔纵深。

刘素娟[5](2020)在《冯友兰中西文化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鸦片战争以降,外国列强侵入中国,给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带来了强烈的冲击,中华民族面对侵略,勇敢地走上了救亡图存的道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人们对中西冲突的思考和探索,从物质层、制度层转向了文化层,自此之后,中西文化问题成为国人讨论的热点话题。冯友兰是我国着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教育家,他曾以“三史释今古、六书纪贞元”概括自己一生的主要学术成就,作为五四时期成长起来的热血青年,冯友兰的哲学研究始终围绕中西文化进行。他的文化探索随着时代脉搏而跳动,随着时代思潮的发展而起伏。20世纪初期,五四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人们关于“中西文化异同”、“中国文化向何处去”有着广泛的讨论。冯友兰对中西文化的探索,主要围绕“中国文化为什么会落后、中西文化有什么不同”来进行,冯友兰认为中国落后的原因在于没有科学,中国没有科学的原因在于中国文化向内寻求的历史选择,它走的是“自然”路线,关注的是人的内心需要,注重的是人伦日常。与之相反,西方产生科学的原因在于西方文化向外追求,走的是“人为”路线,注重向大自然寻求力量,追求确实性。20世纪20年代,冯友兰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通过深入了解西方哲学,他发现中西文化有许多相同之处,都同时存在着几种人生哲学派别,冯友兰以老子所谓“损益”问题为主线,将中西人生哲学按照“损道”、“益道”、“中道”三个大类分为了十个派别,提出中西哲学都有“损道”,主张人类的幸福在于约束人的欲望;也都有“益道”,主张向外探寻幸福;还都有“中道”,主张有限度地向外探索。回国后,冯友兰接续人生哲学之同的发现,参与了“科玄论战”,提出了一种新的人生观。20世纪30年代,受马克思主义在国内广泛传播的影响,冯友兰逐步接受了唯物史观,认识到社会从低到高的发展规律。欧洲游学的观察和思考促使冯友兰对中西文化的看法从“中西之异”转向了“古今之异”,认识到中西文化的不同在于时代差别,中国是古代文化,西方是近代文化。冯友兰文化观从“中西之同”到“古今之异”的辩证发展,让他认识到中西互释的可能。20世纪40年代,面对抗日战争和建国问题,冯友兰认为工业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中国现代化问题讨论中,冯友兰接续“古今之异”,根据共相殊相理论,提出了文化的类型说,认为西方是以社会为本位的工业社会,其文化是工业类文化,中国是以家庭为本位的农业社会,其文化是农业类文化。中国向西方学习,不是“全盘西化”,也非“中国本位”,而是要学习其工业类文化,保持中国的基本道德不变,保留中国民族文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实行“团结、教育、改造”的知识分子政策,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冯友兰主动接受改造,努力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实践,进一步接受马克思主义。从此,冯友兰的中西文化讨论加入了马克思主义的因素。面对1950年代文化改造和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否定和批判,冯友兰勇敢地提出了“抽象继承法”,旨在传承中国文化的传统命脉。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共产党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始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冯友兰在这个时期重新获得了学术生命,他认为,中西文化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向西方学什么”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新阶段在于如何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建立新的文化体系。围绕“中国古典哲学有哪些成份可为新的文化体系所吸收”,冯友兰完成了《中国哲学史新编》,为中国文化的新发展输送营养。冯友兰对中西文化的认识和思考长达近一个世纪,折射出了二十世纪的风云变幻,展现了冯友兰的爱国热忱和民族情怀。冯友兰的中西文化观始终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和评价及对中国文化未来的思考,经历了一个从不自信到自信的过程,表现了冯友兰在中西文化冲突面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着力和用心。冯友兰的中西文化探索,不仅涉及到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还关照到了马克思主义,冯友兰对中、西、马三者关系的探索,也为后人铺好了基石。

王成福[6](2020)在《我国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经济发展也由追求速度的增长阶段转向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能源转型,能源转型的关键不仅在于供给侧深度的结构性调整,更在于从整个产业的高度转换发展模式,对于地热能来说同样如此。本文对我国地热能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的运作方式进行归纳梳理、对国外经验进行吸收借鉴的基础上,结合产业发展、公共管理等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提出了“我国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的概念并初步进行定义。具体来说,本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参照产业发展的理论框架,对我国地热能产业发展状况进行了系统分析,揭示了我国地热能资源禀赋特征、产业市场结构、后发优势等,利用多层次评价模型对地热能产业竞争力进行整体评价,得出产业竞争力分数为75.64,存在较大改进空间。同时,引入结构方程模型,设置具体指标和参数,对我国地热能产业发展影响因素进行了量化分析。2.在深入认识地热能产业发展内在规律、系统总结我国地热能产业运作若干新类型、借鉴地热能产业发展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的概念,分析了地热能产业发展路径的时代变更,并提出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的理论构想,进而以应然性、实然性和实现性为切入点,构建了我国地热能高质量发展模式的基本逻辑框架。3.初步对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的关键点进行了系统探讨,提出我国地热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至少应该包含:创新驱动型发展、协调可持续型发展、绿色生态型发展、高效率型发展、有效供给型发展、中高端结构型发展、开放包容型发展、为民共享型发展等关键内容。4.在分析不同主体优劣势的基础上,结合有关理论研究成果,依据不同主体的基本定位和主要功能,提出我国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构建过程中政府、国有地热能企业、民营地热能企业、外资地热能企业、金融机构、高校及科研机构等不同主体的作用及管理策略。

丘玉婵[7](2020)在《YF金融控股集团混业模式风险控制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地方金融控股公司是当前发展比较快的一种新型金融企业形态,成为各区域经济成长的“稳定器”和重要推动力量。为高效整合地方经济资源和金融资源,凸显经营的协同效应和范围经济,大量地方金融控股采取的是经营性金融控股公司模式。然而,部分经营性地方金融控股集团在公司治理、内控机制、风险管控上存在不少隐患。如地方金融控股集团的子公司之间没有建立真正有效的―防火墙‖,交叉传染风险较大。由于主体控股集团往往有着实体主营业务,有着浓厚的产融色彩,内部子公司之间由于日常关联交易和复杂股权关系在集团内部形成紧密的网络关联结构,单一机构如果出现了违约,风险就会迅速地在集团内扩散,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系统性风险特征。本文立足于对地方金融控股公司相关理论的阐述和研究,通过对比和梳理金融控股集团的不同发展模式,对我国现行金融监控政策背景下的地方性金融控股公司发展模式与风险管理问题进行分析,尤其注重对经营性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与风险管理模式进行研究。以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性金融控股机构——重庆YF集团有限公司为例,通过定量分析混业经营业务影响经营风险的定量分析和特征表现,并结合YF集团的全面风险管理模式分析,提炼出经营性金融控股公司风险管理框架的亟待完善之处。YF集团主要采用的战略集中风险管理模式,并根据多业务板块和多级法人结构特点兼顾母子公司的矩阵式管理,同时通过并表、财务和人事等渠道对子公司实施并表风险管理。这一模式整体来看是较为有效地确保了YF集团整体运营的稳健性。然而,从定量分析角度来看,YF集团未能很好地借助有效的多元化降低集团的经营风险;由于风险管理体系存有缺陷,内部关联交易管控较为松弛,合规风险较为突出。论文最后在YF集团案例分析的基础上,重点从优化全面风险管理与GRC框架的融合、优化业务运营体系提升协调效应,以及加强风险管理制度和改进风险管理手段等角度为今后加强和完善经营性地方金融控股公司全面风险管理框架提出对策性建议。

续江[8](2020)在《中信银行茂名分行对公业务竞争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金融的进一步普及,股份制商业银行进入三四线城市发展将是趋势。近年来,粤西地区经济发展稳定,金融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加突显。中信银行茂名分行2017年6月筹建,成立于2018年4月,是茂名市委市政府招商引资的重要举措,是茂名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表现,而如何在固有的金融竞争环境中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和方式,对茂名分行而言就显得尤为重要。对公业务是中信银行传统的优势,依靠强大的中信集团背景,在我国多项领域中表现较为出色。在当前经济环境大背景和茂名地区金融市场条件下,如何解决传统对公业务以产品为中心的单一经营模式、容易受市场政策变化影响等问题,以及较落后地区新建商业银行如何发展对公业务等现实性困难,需要提出一套综合性的解决方案。本文结合战略管理相关理论,通过梳理战略管理理论和商业银行及商业银行对公业务相关知识,运用管理工具和方法,对中信银行茂名分行的内外部环境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制定适合中信银行茂名分行对公业务竞争发展的战略及相应措施;通过系统性分析,针对性的在组织、人员、制度、财务及企业文化等方面提出摆脱困难、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中信银行茂名分行对公业务的健康发展提供思路及后评价。同样,也希望通过本文对中信银行茂名分行对公业务差异化发展的介绍,能为其他金融集团子公司或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开拓新市场提供借鉴。本文在战略相关理论和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对公业务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中信银行茂名分行环境分析、自身优劣势分析,找出对公业务如何立足、发展的方式、方法,制定了中信银行茂名分行对公业务竞争战略,并提出相应的实施方案和保障措施,为茂名分行的立足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高承鑫[9](2019)在《马克思恩格斯和谐社会思想及其当代意义》文中指出和谐社会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理想和目标,无论是东方、西方,还是古代、现代,人类对此都做出过构想,甚至付诸于实践。中国古代的“大同社会”、现代的“小康社会”,西方早期的“理想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乌托邦”都是对和谐社会的最好诠释。尽管有些做出了尝试,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还是带有空想的性质。马克思恩格斯的和谐社会思想是在继承黑格尔和空想社会主义者以及西方古典政治经济学优秀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既肯定了合理的一面,又对唯心的一面进行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分析和研究,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种种“不和谐”现象,指出了私有制的形成是产生不和谐的根源,同时认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共产主义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消灭了私有制,消除了人类差别,人们的物质和文化水平达到更高的程度,每个人都得到全面、自由而充分的发展。本文从马克思恩格斯文本出发,结合中国具体实践,深度挖掘马克思恩格斯着作中所蕴含的“和谐社会思想”,本文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了论述,首先,分析了选题的背景、文献综述、基本概念、以及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之处。其次,对马克思恩格斯和谐社会思想产生的背景和理论渊源进行了阐述;同时又分析了马克思恩格斯和谐社会思想的发展历程。再次,对马克思恩格斯和谐社会思想的基本内容和特征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最后,立足于中国国情,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和谐社会思想对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科学社会主义发展所起的作用,同时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提供了重要的启示。面对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今天,人类社会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从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考虑,和谐在社会发展中仍然是人们追求的主要目标,和谐社会无论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还是对人类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武晓媛[10](2019)在《晚清民国传统工艺发展策略研究 ——基于技术与社会转型语境的考察》文中研究指明传统工艺的传承和保护随一国工业演进发生、发展,是国家工业化的一种必然结果。手工艺作为一门古老的“营生”,是传统社会中人类生产生活的一项基本活动,并依赖“师徒相授、口耳相传”的知识模式世代传承。可以说,作为中国传统社会核心生产力的手工艺,它不仅满足了人类在衣、食、住、行各方面的物质需求,而且满足人类文化审美情趣的精神需要。它既是人类物质生活的基础,又是丰富人类精神生活的“良方”,满足着社会大众的经济、技术和文化不同诉求,任何时候都需要保有适度的存续和发展空间。尽管如此,受传统文化观念控制的古代中国一直没有给予手工艺及手工艺人应有的尊重和认同。近代以降,伴随西方的殖民侵略,近代机器技术与设备随即而来,这对传统工艺的存续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先进的机器技术刺激并促进手工技艺的改良革新,但同时又与手工艺争夺资源、抢占市场,展开激烈地竞争。就近代中国传统工艺整体发展情形言,后者成为主要趋势,机器的冲击甚至造成手工艺的全面崩溃。时至今日,中国已由传统农业国跻身现代工业国前列,并可同世界工业强国开展技术角逐,但仍无法扭转和改变手工艺的生存困境,在现代激烈地商业市场竞争中许多手工艺正急剧衰退甚至消亡。如何使传统工艺与工业化和谐共生,如何使传统工艺理性传承以更好地适应工业现代化要求,成为一个从历史延续至今的重要议题。可见,“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应如何对待传统工艺”,或者说“传统工艺应如何应对工业现代化”是一个值得反复思考和深入探究的问题。不过,这里需要说明一点,传统工艺在不同时代表现出来的功能不尽相同。在传统社会里手工艺是作为国计民生的支柱而存在的,但在现代社会中它更多地承担着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所以对它的保护和利用因时代功能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本文重点关注关系民生日用的工艺品在近代中国技术社会转型时期的命运。基于此,本文既是一项关于传统工艺的历史研究,也是对中国工业现代化进程中传统工艺出路问题的进一步探讨。文章围绕“传统工艺如何进入现代社会”的中心议题,即如何克服和改进传统工艺的弊端,又如何保持和宏扬传统工艺的价值,立足晚清民国的时代背景,以“中国工业化早期的传统工艺发展策略”这一鲜有关注却极具时代意义的内容作为第一研究主题,以张培刚的“农业国工业化”发展经济学基本理论为支撑,探讨中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之际,手工艺的工业现代化问题。通过对中国传统工艺的源头发展策略进行考察,发现在晚清和民国两个时期,国人就手工艺的出路问题曾提出过一系列的思想和行动方案,使“日用而不知”的传统工艺呈现在社会大众的视野下。在此基础上,厘清晚清民国工艺策略在整个手工艺工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期为当前传统工艺发展提供有效的历史借鉴。本文主体内容包括绪论、正文和结论三大部分。绪论部分主要阐释了选题缘起、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难点及创新之处,提出晚清民国中国技术社会转型期应该如何思考和对待传统工艺的问题,并从源头策略上为手工艺寻找出路,以期获得一些新认识和新主张。第一章主要对工艺观念在中国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起步时期的演变情况进行研究。指出“工艺”是一个现代意义下的传统词汇,是经过近代多层内涵沉淀后的一种结果。立足于“工艺”的语言学考察,重点对“工艺”一词在近代包含的工业、工艺美术、手工艺等多重意义进行解读,揭示出技术转型期工艺概念演变的内在思想逻辑。同时界定了全文讨论的“传统工艺”范畴,列举了文中涉及的主要工艺门类,并以发展经济学家张培刚的农业国工业化理论作为全文的理论支撑。第二章阐释了晚清民国时期传统工艺问题的产生。自晚明起,资本主义萌芽在以手工为技术基础的工商业中萌生,致使封建统治者与工商业之间产生了巨大矛盾。封建政府开始全面抑制工商业发展,扩大对手工业的破坏。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却采取了与钳制手工艺完全不同的态度,提倡并鼓励西方机器工艺发展,手工艺在封建政府的打压和近代机器技术冲击的双重阻滞下艰难生存。但它却并未被机器技术取代而失去社会技术主体的地位。所以,传统工艺作为中国传统技术资源究竟应该如何发展就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分别对晚清时期、北洋政府时期和南京国民政府早期的工艺思想和行动策略进行研究,发现它们的工艺发展策略大致沿着相同路径进行。首先由社会中的有识之士、商政界代表、经济学者以及工艺美术家等从思想层面探讨传统工艺的近代多元价值及其出路问题,对手工艺的认识和理解超出了传统社会的固有意义。而后在学者论证的前提下,再由中央政府主导制定且部分推行某些工艺策略,并且不同时期的工艺策略还体现出了自身的独特性。晚清时期在毫无经验可循的前提下,一切始于初探。社会中一批极具前瞻性认识的有识之士从经济、技术、知识、社会角色以及文化的不同视角阐释了手工艺的新价值,开启了国人从思想层面探索传统工艺如何进入现代社会。清政府积极配合,一改过去“薄手艺、贱百工”的态度和对手工艺的严格管控,从推行工艺教育、创办工艺局和征集手工艺品出洋参展三方面进行了初步尝试,把零散、衰颓的传统工艺用新的理念和方式进行重组,适应并推动中国早期工业化的发展。北洋政府时期工艺思想和行动策略的最大特点则是继承延续。在“循序渐进”、“以工代赈”和“全面改良”工艺思想的指导下,北洋政府沿着清末“工艺新政”的路线,对晚清工艺策略进行局部调整和修正。它主张的手工艺政策在整个近代中国工艺发展策略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南京国民政府早期,经过工商政学界和工艺美术界热烈讨论,官员和学者对手工艺的价值及其工业现代化的认识已非常深刻,进行了针对手工艺与工业化关系、手工艺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等具体问题的讨论。在此基础上,国民政府尝试构建了复兴传统工艺的政策体系,探索行之有效的工艺发展新模式,并次第开展复兴手工艺的行动计划,对中国手工艺事业作出统一规划和安排。经过三个时期演进,中国传统工艺发展策略渐趋成熟。第六章重点研究了中国国际救济委员会倡导的工艺策略。这一时期手工艺的工业现代化问题由政府主导转向由社会团体承担。“国济”作为政府支持下的社会服务团体,开始独立领导起全国的手工艺事业,提出了“建设性救济”的独特工艺思路。从思想认识上看,“国济”对手工艺的认识已接近了传统工艺问题的本质,强调了传统工艺的改进是一个牵涉多方面的问题,不只依赖于技术改良和革新,还需要组织、资金、人才、市场等不同社会要素的配合;从具体行动上看,“国济”建立了分工兼合作的工艺组织体系,创办了《手工艺》杂志,提供给国人工艺思想交流的平台。在它的组织下手工艺事业发展成为了一场社会运动,增强了传统工艺的社会认同感。第七章结论主要是在总结晚清民国工艺发展策略的演变路径和手工艺实际变化情形的基础上进行反思,分析了造成这一时期手工艺策略没有取得实效的原因。结合当前国家传统产业和乡村建设发展主题,思考工艺振兴对传统产业改造和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意义,以期对当前传统工艺传承与保护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二、立足自身 立足实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立足自身 立足实业(论文提纲范文)

(1)抚顺欧柏丽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第2章 抚顺欧柏丽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现状与问题
    2.1 抚顺欧柏丽实业股份公司概况
    2.2 抚顺欧柏丽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发展现状
    2.3 抚顺欧柏丽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发展存在的问题
    2.4 抚顺欧柏丽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发展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3章 抚顺欧柏丽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发展环境分析
    3.1 抚顺欧柏丽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3.2 抚顺欧柏丽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3.3 欧柏丽公司SWOT分析
第4章 欧柏丽公司发展战略选择与实施
    4.1 欧柏丽公司的总体发展战略
    4.2 欧柏丽公司的发展战略选择
    4.3 欧柏丽公司发展战略实施
    4.4 欧柏丽公司发展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关于“抚顺欧柏丽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内外部环境分析”访谈提纲
致谢

(2)金融开放与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思路、结构安排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结构安排
        1.3.3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与不足
        1.4.1 主要创新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基础理论与相关文献评述
    2.1 概念界定
        2.1.1 对金融开放的理解
        2.1.2 对中国金融开放阶段的历史界定
        2.1.3 对被动开放和主动开放的理解
        2.1.4 对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界定
        2.1.5 对发展的理解
    2.2 理论基础
        2.2.1 内生增长理论
        2.2.2 自组织理论
        2.2.3 理论基础的适用性分析
    2.3 相关文献评述
        2.3.1 市场开放对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影响
        2.3.2 1840-1927年间中国本土金融机构的发展
        2.3.3 1978年后中国本土银行业发展
        2.3.4 对现有文献的评价
第3章 被动开放与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1840-1927年)
    3.1 五口通商与近代金融市场被动开放
    3.2 被动开放条件下外国银行对华资本牵制
        3.2.1 外国在华银行市场进入及市场垄断
        3.2.2 外国在华银行对旧式金融机构的资本牵制
        3.2.3 中外金融机构互动实质:资本侵略
    3.3 旧式金融机构的历史沉浮
        3.3.1 本土钱庄的近代化转型
        3.3.2 本土票号的时代衰落
    3.4 现代银行业的曲折探索
        3.4.1 发展背景:外商银行干涉与封建势力阻挠
        3.4.2 “官护”银行兴起阶段
        3.4.3 华资银行新设阶段
        3.4.4 本土银行业联合发展阶段
    3.5 历史价值评价
第4章 主动开放与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1978年改革开放后)
    4.1 改革开放与中国金融市场主动开放
    4.2 市场开放与中国银行业“顶层设计”(1978-2001年)
        4.2.1 “开大门”的金融开放
        4.2.2 建立中央银行制度
        4.2.3 探索国有银行改革
        4.2.4 从微观主体发展到宏观格局构建:搭建二级银行体系
    4.3 扩大对外开放后中国银行业改革的深化调整(2001-2008年)
        4.3.1 全面对外开放
        4.3.2 准确定义中央银行地位
        4.3.3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
        4.3.4 “准体制外”股份制商业银行深化改革
        4.3.5 发展城市商业银行
        4.3.6 从微观主体发展到宏观格局构建:本土银行业增量改革
    4.4 后危机时代中国银行业改革的多元化布局(2008年后)
        4.4.1 中国银行业“走进”国际视野
        4.4.2 中央银行制度完善
        4.4.3 农村金融机构深化发展
        4.4.4 从微观主体发展到宏观格局构建:建立多元银行体系
    4.5 历史价值评价
第5章 被动开放与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的实证分析
    5.1 实证分析背景
    5.2 探索性因子分析
        5.2.1 研究方法
        5.2.2 研究对象
        5.2.3 探索性因子分析
    5.3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与中介效应检验
        5.3.1 研究假设
        5.3.2 研究方法介绍
        5.3.3 样本的基本特征与相关性分析
        5.3.4 验证性因子分析
        5.3.5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5.3.6 中介效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主动开放与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的实证分析
    6.1 变量介绍及数据来源
        6.1.1 数据来源
        6.1.2 研究模型介绍
        6.1.3 变量介绍
        6.1.4 变量基本统计量
        6.1.5 共线性和相关性检验
    6.2 主动开放影响实证分析
        6.2.1 全样本分析
        6.2.2 第二阶段分析
        6.2.3 第三阶段分析
    6.3 不同银行异质性影响分析
        6.3.1 国有控股大型商业银行
        6.3.2 股份制商业银行
        6.3.3 城市商业银行
        6.3.4 农村商业银行
    6.4 稳健性检验
    6.5 内生性检验
    6.6 本章小结
        6.6.1 全样本影响结论
        6.6.2 不同阶段影响结论
        6.6.3 不同类型银行影响结论
第7章 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的逻辑、特征、经验及启示
    7.1 金融开放条件下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逻辑
        7.1.1 历史的变迁:两次金融开放的变迁递进
        7.1.2 政策(环境)的变迁:不同政策效能的变迁差异
        7.1.3 理念的变迁:金融机构变迁发生的关键
    7.2 金融开放条件下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特征
        7.2.1 以金融开放作为发展起点
        7.2.2 以渐进式改革作为发展思路
        7.2.3 以个体发展带动整体变革
        7.2.4 以增量改革促进存量改革
        7.2.5 以机构改革和功能完善协调推进机构发展
    7.3 金融开放条件下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发展经验
        7.3.1 以发挥本土优势为导向
        7.3.2 在开放学习中坚持本土适应性
        7.3.3 发挥主体的内生性带动作用
        7.3.4 以促进经济发展为动力
        7.3.5 坚持发展的与时俱进
        7.3.6 结合宏观调控与微观主体能动性
    7.4 新一轮金融开放背景下本土银行部门发展启示
        7.4.1 立足国情:保持对外开放与国家战略的一致性
        7.4.2 依托本土:激发本土银行部门发展的自觉能动性
        7.4.3 政府定位:完善金融开放中的政府作用
        7.4.4 以史为鉴:推广金融发展实践和理论的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表
致谢

(3)新疆怡林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战略管理的定义及作用
        2.1.1 战略管理的定义
        2.1.2 战略管理的作用
    2.2 战略管理的分析方法
        2.2.1 PEST模型
        2.2.2 波特五力模型
        2.2.3 SWOT分析
第3章 新疆怡林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概况及发展战略的问题分析
    3.1 新疆怡林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概况
        3.1.1 公司的业务结构
        3.1.2 市场情况
        3.1.3 财务情况
        3.1.4 组织结构情况
    3.2 新疆怡林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存在的问题
    3.3 新疆怡林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存在问题的原因
第4章 新疆怡林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环境分析
    4.1 外部环境分析
        4.1.1 政治环境
        4.1.2 经济环境
        4.1.3 社会环境
        4.1.4 技术环境
    4.2 内部情况分析
        4.2.1 组织架构
        4.2.2 财务状况
        4.2.3 人力资源
        4.2.4 经营管理
        4.2.5 技术研发
    4.3 行业环境分析
        4.3.1 买方分析
        4.3.2 竞争者分析
        4.3.3 潜在进入者分析
        4.3.4 供应商分析
        4.3.5 替代品分析
    4.4 SWOT分析
        4.4.1 内部优势
        4.4.2 内部劣势
        4.4.3 外部机会
        4.4.4 外部威胁
        4.4.5 SWOT矩阵分析
第5章 新疆怡林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战略选择与实施
    5.1 战略目标与内容
        5.1.1 公司战略目标
        5.1.2 公司总体战略
    5.2 战略选择与实施
        5.2.1 公司层战略
        5.2.2 业务层战略
        5.2.3 职能战略
        5.2.4 战略的实施
    5.3 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5.3.1 组织保障
        5.3.2 资金保障
        5.3.3 技术保障
    5.4 战略实施控制
        5.4.1 以效益为中心,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5.4.2 开源节流,继续控制好成本和费用
        5.4.3 以创新引领技术进步,提升利润空间
        5.4.4 继续加强内部管理,完善岗位责任制和薪资考评制度
        5.4.5 明确分工,确立职责范围
        5.4.6 以留住优秀人才为目标,不断优化激励制度
        5.4.7 以财务风险控制为导向,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新青年》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话语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现状
        二、关于“话语”的研究现状
        三、关于《新青年》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第四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话语及话语研究范式
        二、马克思主义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新青年》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社会语境
    第一节 《新青年》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国际语境
        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马克思主义登上历史舞台
        二、“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国际地位的缺失与召唤
    第二节 《新青年》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国内语境
        一、“满目疮痍”的政治经济
        二、“焕然一新”的思想文化
        三、“奋发图强”的青年一代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青年》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话语分析
    第一节 《新青年》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话语文本向度分析
        一、《新青年》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话语内容
        二、《新青年》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话语风格
        三、《新青年》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话语技巧
    第二节 《新青年》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话语实践向度分析
        一、《新青年》传播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说
        二、《新青年》传播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说
        三、《新青年》传播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说
        四、《新青年》传播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说
    第三节 《新青年》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社会实践向度分析
        一、《新青年》马克思主义传播与工人运动紧密结合
        二、《新青年》马克思主义传播与五四运动经纬相交
        三、《新青年》马克思主义传播促进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青年》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话语思考
    第一节 《新青年》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话语影响
        一、厚积薄发:用话语凝聚了力量
        二、同心协力:用话语构建了“舆论场”
        三、相得益彰:用话语促动了结合
    第二节 《新青年》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话语启示
        一、立足根本: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流地位
        二、促大众化:丰富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话语传播路径
        三、横阔纵深:增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致谢

(5)冯友兰中西文化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与创新之处
        一、文献综述
        二、创新之处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基本思路
第一章 新文化运动与赴美留学:冯友兰对中西文化的初步探索(1919-1923)
    第一节 冯友兰中西文化观的思想渊源
        一、童年时期接受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三、从中国公学到哥伦比亚大学
    第二节 冯友兰对中西文化之异的比较
        一、中西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
        二、中西文化“损益”说
        三、“心物”、“动静”说
    第三节 冯友兰对中西文化之异的哲学史阐释
        一、为什么中国没有科学
        二、中西文化之异的阐释
        三、自然地理与人为选择
    第四节 如何对待中西文化
        一、学习西方科学
        二、评梁漱溟的《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存在价值
第二章 直击文化核心:冯友兰对中西人生哲学之比较(1923-1926)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后期的中西文化之争
        一、动荡不安的政局与社会
        二、梁启超欧游与“科学的破产”
        三、张君劢的人生观讲演
    第二节 中西人生哲学之“天人损益”
        一、中西之同的发现
        二、中西人生哲学比较
        三、中西之同与中西之异
    第三节 一种新人生观——对科玄论战的回应
        一、“科玄论战”的争论焦点
        二、关于科学与人生观的探讨
        三、关于“一种新人生观”的阐释
    第四节 中西文化近代分歧的人生哲学渊源
        一、是否以知识权力为好
        二、是否将个人与宇宙两分
        三、中国人生哲学之贡献
第三章 欧洲游学促转变:冯友兰中西文化古今之异的转向(1926-1935)
    第一节 冯友兰欧洲游学的思想转变
        一、1930年代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二、冯友兰对唯物史观的接受
        三、冯友兰在英国感受到“古今之异”
    第二节 冯友兰对中西古今之异的认识
        一、游欧洲印象
        二、秦汉历史哲学
        三、中国无近古哲学
    第三节 中西文化的互释阶段
        一、人类进步同一趋势的不同实例
        二、中西文化发展的第三阶段
        三、研究史学之新趋势
    第四节 《中国哲学史》以西释中
        一、“在中国的哲学”
        二、“了解之同情”
        三、“新瓶旧酒”
第四章 中西文化论争下的沉思:冯友兰对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探索(1935-1948)
    第一节 抗日战争时期的冯友兰
        一、日本侵华与国民政府的文化政策
        二、文化救亡运动的兴起
        三、冯友兰建立“新理学体系”
    第二节 文化类型说对中西文化论争的回应
        一、“中国本位文化”与“全盘西化”论争
        二、冯友兰的文化类型说
        三、文化民族性问题
    第三节 中国应走工业化道路
        一、文化现代化问题讨论
        二、冯友兰倡导的工业化道路
        三、城里人与乡下人
    第四节 保持中国文化的民族特性
        一、改变封建伦理道德
        二、中国基本道德不变
        三、保持中国的文艺花样
第五章 大变革下的坚守:冯友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守护(1949-1976)
    第一节 新中国的文化政策与知识分子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化政策
        二、对知识分子的改造
        三、“文化大革命”的发生
    第二节 冯友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与实践
        一、在新中国建设实践中感悟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与新理学自我批判
        三、在国际文化活动中传播马克思主义
        四、文革中的“冯友兰现象”
    第三节 中国哲学遗产的“抽象继承”
        一、重视整理祖国的哲学遗产
        二、抽象继承法的提出与讨论
        三、1980年代“抽象继承法”再评论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哲学史研究
        一、中国哲学史研究对象的讨论
        二、正确估价唯心主义的价值
        三、中国哲学史研究的价值
第六章 新时期“文化热”背景下的冷思考:冯友兰对中国文化新发展的展望(1976-1990)
    第一节 改革开放后冯友兰重获自我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
        二、1980年代的“文化热”
        三、冯友兰在文化的拨乱反正中重获新生
    第二节 中西文化对比的新时代
        一、“旧邦新命”与文化现代化
        二、中西文化论争主题的转换
        三、“终结”与“开始”
    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作用与现代价值
        二、继承很厚的“家底”
        三、两个孔子
    第四节 “智山慧海传真火”
        一、哲学是人类精神的反思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哲学的互动
        三、理论回归与哲学总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6)我国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完成主要工作量
    1.6 创新点
第2章 地热能产业相关概念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地热能的开发利用及产业竞争力评价
    3.1 我国地热能资源概况
    3.2 我国地热能产业发展概述
    3.3 我国地热能产业发展的特殊规律
    3.4 我国地热能产业的竞争力评价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地热能产业发展环境及影响因素分析
    4.1 我国地热能产业发展外部环境的PESTEL分析
    4.2 我国地热能产业发展的驱动因素与制约因素
    4.3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地热能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4.4 我国地热能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地热能产业发展现有模式和若干新类型
    5.1 我国地热能产业发展的现有模式
    5.2 合同能源管理模式(EMC)
    5.3 公私合作模式(PPP)
    5.4 “工程总承包+融资”模式(“EPC+F”)
    5.5 “地热能+”模式
    5.6 区块链模式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国外地热能产业发展现状、趋势及借鉴意义
    6.1 国外地热能产业发展现状
    6.2 国外地热能产业发展趋势
    6.3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热能产业合作前景
    6.4 国外地热能产业发展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促进我国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模式构建
    7.1 地热能产业发展路径的时代变更
    7.2 构建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的理论构想
    7.3 构建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的基本逻辑框架
    7.4 构建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的关键点
    7.5 不同主体在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中的作用与管理策略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
    8.1 主要成果与认识
    8.2 今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地热能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的主要计算结果
附录B 个人简历和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

(7)YF金融控股集团混业模式风险控制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及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金融控股公司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3 地方金融控股公司的典型发展模式与风控现状
        1.3.1 金融控股公司的定义及分类
        1.3.2 地方性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模式
    1.4 本文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5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
        1.5.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YF集团发展历程与混业经营风险管理案例
    2.1 YF集团现状与发展历程
    2.2 YF集团混业经营布局
        2.2.1 整体布局
        2.2.2 平台建设
        2.2.3 投资业务
    2.3 YF集团成功业务风险防控案例介绍
        2.3.1 协助西南证券重组上市
        2.3.2 处置化医集团不良资产
        2.3.3 股权重组西部航空
    2.4 YF集团风险管理模式的有益经验
        2.4.1 YF金融控股集团整体全面风险管理框架日臻完善
        2.4.2 突出战略集中型与矩阵式风险管理模式相结合
        2.4.3 注重平衡公司混业运营与风险控制
        2.4.4 强调风险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作为支撑
第三章 YF集团风险混业经营风险管理效果的综合分析
    3.1 指标构建与测度
        3.1.1 基于Z-score的分析
        3.1.2 混业经营指数与企业破产风险的定量研究
    3.2 企业混业经营风险的定量评估
        3.2.1 盈利能力分析
        3.2.2 偿债能力分析
        3.2.3 企业现金流量分析
        3.2.4 企业营运能力分析
    3.3 YF集团风险管理模式的薄弱环节
        3.3.1 全面风险管理与GRC理念融合不足
        3.3.2 政府的干预弱化了GRC机制
        3.3.3 风险资本理念未能贯彻到业务之中
        3.3.4 关联担保交易频繁
第四章 完善经营性地方金融控股集团风险管理的启示
    4.1 完善金融控股公司的外部监管环境
    4.2 进一步完善战略集中型与矩阵式风险管理模式的有机融合
    4.3 尽快建设覆盖混业经营与经营风险关系的风险评价机制
    4.4 继续推进治理、风险管理与合规风险管理的协调
    4.5 努力发展多元化的风险管理手段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中信银行茂名分行对公业务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2.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企业战略管理
        2.1.2 商业银行
        2.1.3 商业银行对公业务
    2.2 商业银行战略管理研究综述
        2.2.1 国外研究综述
        2.2.2 国内研究综述
第三章 外部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治环境
        3.1.2 经济环境
        3.1.3 社会环境
        3.1.4 技术环境
    3.2 行业环境分析
        3.2.1 主要竞争者威胁
        3.2.2 供应商议价能力
        3.2.3 购买者议价能力
        3.2.4 替代品威胁
    3.3 外部环境的总结与评价
第四章 内部环境分析
    4.1 企业资源分析
        4.1.1 有形资源
        4.1.2 无形资源
        4.1.3 人力资源
        4.1.4 企业文化
    4.2 企业能力分析
        4.2.1 基础服务能力
        4.2.2 产品服务能力
        4.2.3 经营管理能力
    4.3 核心竞争力分析
        4.3.1 核心竞争力
        4.3.2 价值链分析
        4.3.3 价值链系统分析
    4.4 内部环境的总结与评价
第五章 对公业务竞争战略的制定
    5.1 战略定位
        5.1.1 使命、愿景和价值观
        5.1.2 发展目标
    5.2 业务战略选择
        5.2.1 SWOT矩阵
        5.2.2 波士顿矩阵
        5.2.3 QSPM矩阵
    5.3 差异化战略实施方案
        5.3.1 总体思路
        5.3.2 差异化业务战略
        5.3.3 差异化职能战略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对公业务竞争战略的实施与控制
    6.1 战略实施
        6.1.1 步骤和重点
        6.1.2 战略评价
    6.2 保障措施
        6.2.1 组织架构
        6.2.2 制度流程
        6.2.3 人员财务
        6.2.4 文化党建
    6.3 战略控制
        6.3.1 风险识别
        6.3.2 风险防控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马克思恩格斯和谐社会思想及其当代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一)选题的依据
        (二)选题的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文献简评
    三、基本概念
        (一)和谐
        (二)和谐社会
        (三)马克思恩格斯对和谐社会的描述
    四、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马克思恩格斯和谐社会思想产生的背景及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恩格斯和谐社会思想产生的背景
        (一)马克思恩格斯和谐社会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
        (二)马克思恩格斯和谐社会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二、马克思恩格斯和谐社会思想产生的理论渊源
        (一)对黑格尔和谐社会思想的质疑
        (二)对空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继承和超越
        (三)对西方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和谐社会思想的发展历程
    一、马克思恩格斯和谐社会思想的萌芽期
    二、马克思恩格斯和谐社会思想的形成期
    三、马克思恩格斯和谐社会思想的深化期
    四、马克思恩格斯和谐社会思想的发展期
第三章 马克思恩格斯和谐社会思想的基本内容及特征
    一、马克思恩格斯和谐社会思想的内涵
        (一)人的主体性和自然规律性的完美结合造就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利益和谐是实现人与人的和谐的根本
        (三)人的全面发展是实现人与社会和谐的目标
        (四)变革异化的实践活动是实现人与自身和谐的手段
    二、马克思恩格斯和谐社会思想的基本特征
        (一)实践性
        (二)科学性
        (三)大众性
        (四)发展性
第四章 马克思恩格斯和谐社会思想的当代意义
    一、对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意义
        (一)坚持以人为本,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
        (二)加强自身建设,为社会和谐提供保障
    二、对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意义
        (一)十月革命胜利以及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
        (二)中国奇迹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生命力
    三、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
        (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中国方案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10)晚清民国传统工艺发展策略研究 ——基于技术与社会转型语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缘起
    0.2 研究现状
        0.2.1 近代手工业经济史研究视角
        0.2.2 传统工艺技术史研究视角
        0.2.3 传统工艺艺术学研究视角
        0.2.4 传统工艺人类学与社会学研究视角
    0.3 研究思路与难点
    0.4 创新之处
第一章 工艺内涵界定和理论支撑
    1.1 工艺内涵的演变
        1.1.1 “工艺”词源考察
        1.1.2 “工艺”的新内涵
        1.1.3 本文讨论的工艺范畴
    1.2 工艺的分类
        1.2.1 分类依据
        1.2.2 主要门类
    1.3 理论支撑:农业国工业化理论
        1.3.1 农业国工业化理论的引入
        1.3.2 催生农业国工业化理论的根基
        1.3.3 农业国工业化理论与传统工艺的关系
第二章 晚清民国时期传统工艺问题的产生
    2.1 自晚明始封建政府对手工业的打压和盘剥
        2.1.1 封建政府对手工业扩大生产的钳制和打压
        2.1.2 封建政府对手工业者加重摊派和勒索
        2.1.3 手工业者反抗压榨与开明官吏求新求变
    2.2 清中叶后封建政府对机器技术的重视和提倡
        2.2.1 清政府鼓励创办近代机器工业的动机
        2.2.2 全面推进机器工业发展:从军工到民用
    2.3 传统工艺在双重压力下艰难生存
第三章 晚清传统工艺发展策略酝酿形成
    3.1 传统工艺的工业现代化思想初探
        3.1.1 经济价值:用传统工艺增进通商贸易
        3.1.2 技术价值:用传统工艺补充机器技术促进生产与效率利用
        3.1.3 知识价值:用传统工艺沟通实学与实业
        3.1.4 社会角色价值:用传统工艺强化女性身份认同
        3.1.5 文化价值:用传统工艺传承民族文化
    3.2 清末“工艺新政”初步尝试
        3.2.1 推行工艺教育,革新传统工艺传承方式
        3.2.2 创办工艺局,改变传统工艺生产组织形式
        3.2.3 征集工艺品出洋参展,拓宽传播渠道
第四章 北洋政府:传统工艺发展策略继承延续
    4.1 传统工艺的工业现代化思想调整
        4.1.1 “循序渐进”的工艺思想
        4.1.2 “以工代赈”的工艺主张
        4.1.3 “全面改良”的工艺思路
    4.2 相关工艺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4.2.1 开展工艺调查研究
        4.2.2 普设工艺传习机构
        4.2.3 鼓励购用手工国货
        4.2.4 多元化的传播方式
        4.2.5 确立保护奖禁制度
        4.2.6 普及推广工艺教育
        4.2.7 北洋工艺政策的不足
第五章 南京国民政府:传统工艺发展策略现代探索
    5.1 传统工艺的工业现代化思想深化
        5.1.1 工商政学界关于手工业多重价值的讨论
        5.1.2 手工艺价值探讨:工艺美术界的参与
    5.2 国民政府复兴传统工艺的路径选择
        5.2.1 构建传统工艺复兴的政策体系
        5.2.2 探索行之有效的工艺发展新模式
        5.2.3 次第开展复兴手工艺的行动计划
第六章 中国国际救济委员会主导的“手工艺运动”
    6.1 传统工艺的工业现代化主导力量转变
        6.1.1 先前的国内手工业团体
        6.1.2 中国国际救济委员会:政府支持下的社会服务团体
        6.1.3 “建设性救济”工艺思想的形成
    6.2 传统工艺的工业现代化思想升华
        6.2.1 召开成都手工艺集谈会
        6.2.2 “建设性救济”工艺思路的集中展现
    6.3 “国济”振兴传统工艺行动方案
        6.3.1 建立分工兼合作的工艺组织体系
        6.3.2 提供社会工艺思想交流平台—《手工艺》
    6.4 形成了一个社会运动—手工艺运动
第七章 结论:晚清民国传统工艺发展策略的反思与借鉴
    7.1 传统工艺发展策略的演变
    7.2 传统工艺的实际变化情形
    7.3 传统工艺发展策略的反思
    7.4 传统工艺发展策略的借鉴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四、立足自身 立足实业(论文参考文献)

  • [1]抚顺欧柏丽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林奥. 吉林大学, 2021(01)
  • [2]金融开放与中国本土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发展[D]. 王毅. 吉林大学, 2020(01)
  • [3]新疆怡林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茹扎·麦代提汗. 新疆大学, 2020(07)
  • [4]《新青年》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话语建构研究[D]. 冯晨. 湖北民族大学, 2020(10)
  • [5]冯友兰中西文化观研究[D]. 刘素娟. 郑州大学, 2020(02)
  • [6]我国地热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研究[D]. 王成福.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1)
  • [7]YF金融控股集团混业模式风险控制案例研究[D]. 丘玉婵.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8]中信银行茂名分行对公业务竞争战略研究[D]. 续江. 兰州大学, 2020(01)
  • [9]马克思恩格斯和谐社会思想及其当代意义[D]. 高承鑫.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6)
  • [10]晚清民国传统工艺发展策略研究 ——基于技术与社会转型语境的考察[D]. 武晓媛. 山西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立足自身,立足行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