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子河水电站隧道泥石流控制方法探讨与实践

安子河水电站隧道泥石流控制方法探讨与实践

一、鞍子河电站隧洞泥石流治理方法探讨与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张含笑[1](2020)在《基于DPSIR-综合指数法的抽水蓄能电站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及风险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抽水蓄能电站是一种夜间将剩余电量用于抽水蓄能,白天再将蓄水用于发电,以缓解电力系统高峰和低谷之间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局面的电站,由于抽水蓄能电站独特的运行方式,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很特别,目前研究其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程度、如何减少其对生态的影响还比较少,本研究对抽水蓄能电站的生态环境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生态环境影响和生态风险评价研究的基础上,通过DPSIR(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模型及Bow-Tie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分析抽水蓄能电站施工后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影响及最主要的生态风险。以桐城市抽水蓄能电站为研究对象,结合综合指数法建立了抽水蓄能电站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对比施工前后的生态环境综合影响,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以桐城抽水蓄能电站施工期的生态风险为评价对象,建立了Bow-Tie模型,对施工期的生态风险进行评价。主要评价结果如下:1、抽水蓄能电站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共选取21个指标,通过对施工前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及生态环境综合影响分析,得出:相比于施工前,施工后生态环境综合影响指数上升,生态环境综合影响从“低”水平发展至“较低”水平,生态环境总体受到的影响较小。2、根据Bow-Tie模型识别出施工期生态风险的最主要因素为水土流失,对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危害进行分析,并提出水土保持措施。3、依据抽水蓄能电站生态环境影响和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提出桐城抽水蓄能电站生态修复措施,依据修复的可能结果建立运营期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模型,结果表明采取生态修复措施后,运营期的生态环境影响降低,生态环境可恢复至施工前水平。

樊启祥,杨宗立[2](2017)在《践行新发展理念 建好乌东德水电站》文中提出乌东德水电站是"十三五"规划中的清洁能源重点工程和"西电东送"骨干电源,工程规模和建设难度位于世界前列,综合效益显着。通过积极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做好复杂社会生态自然环境下工程实施规划、严峻地质地形环境下高陡边坡安全支护、大风干热低湿环境下300m级高坝混凝土温控防裂、850MW巨型机组大型地下厂房洞室群安全施工及界河电站民族地区扶贫攻坚区文明和谐共赢施工区党风廉政建设,将乌东德水电站建设成"精品、创新、绿色、和谐、廉洁"工程。围绕精品工程、创新工程、绿色工程、和谐工程和廉洁工程五个方面,系统总结了乌东德水电站筹建以来的实践历程与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为安全优质高效建成乌东德水电站奠定了良好基础。乌东德水电站建设将进一步巩固中国水电在世界水电的领先地位,形成的"规范、有序、协调、健康"绿色水电智能化建设管理理念和方法在水利水电工程和基础设施工程建设中将推广应用。

杜文娟[3](2017)在《红雪莲》文中提出中国作家协会重点扶持作品陕西省委宣传部重点扶持作品国家电网公司重点选题东莞文学院签约作品李敬泽阿来刘醒龙贾平凹联袂推荐一、热血青年柳渡江并非孤儿,也不是穷得穿不起裤子的人家出身。他的父母高呼着"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口号,随大部队挥师南下。父亲的部队在渡江战役中所向披靡,顺风顺水先期到达南方,急着接收并管理南方的大中等城市。他随母亲和保育

胡晓波[4](2016)在《基于GEF项目的中国小水电绿色改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农村重要的能源和基础设施,长期以来农村水电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农村水电在生态环境和安全运行等方面造成了诸多问题,亟需开展绿色改造。本文在全球环境基金(GEF)中国小水电增效扩容改造增值项目(GEF项目编号:6919)基础上,开展对中国小水电绿色改造研究。本文采用实地调查、资料收集、理论分析等方法,对参与GEF项目的中国小水电绿色改造进行研究,提出了绿色改造需要遵循的核心原则,总结并归纳了主要的绿色改造措施,研究了参与GEF项目试点电站的绿色改造典型案例,对比分析了GEF项目中东西部地区绿色改造的差异。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确立了农村水电绿色改造原则并据此对绿色改造措施进行分类。根根据绿色水电相关理论和研究,确立了农村水电绿色改造需要遵循的“先保护、后治理、顾民生、促生产”原则。根据该原则,进一步将绿色改造措施按照优先级从高到低依次划分如下: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负面影响治理措施>民生条件改善措施>安全生产提升措施。(2)对GEF项目绿色改造进行典型案例研究。从GEF项目中挑选出浙江省盘溪梯级电站、湖北省杨道河梯级电站、重庆市马颈电站共3个电站作为典型案例,分别从环境、社会、管理三个方面对电站的现状、绿色改造计划以及预期效益进行了初步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绿色改造不但可以显着地改善水生态环境,获得较大的减排效益,而且会显着提高电站的运行管理水平,并最终促进电站所在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3)GEF项目绿色改造整体是合理的。对参与GEF项目的24座试点电站的绿色改造措施进行汇总,并对试点电站四个类别的绿色改造措施投资进行了分析。经计算,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系数基准值>负面影响治理措施系数基准值>民生条件改善措施系数基准值>安全生产提升措施系数基准值,即:K1>K2>K3>K4,说明GEF项目绿色改造符合绿色改造原则。(4)东西部地区绿色改造存在较大的差异。虽然绿色改造整体投资是合理的,但统筹考虑四项措施时,东部地区电站与西部地区电站的绿色改造存在较大差异。西部地区绿色改造措施优先顺序:安全生产提升>民生条件改善>负面影响治理>生态环境保护,电站各改造措施系数曲线与基准值曲线偏离较大,与绿色改造基准值符合的不太好;东部地区绿色改造措施优先顺序:生态环境保护>民生条件改善>负面影响治理>安全生产提升,电站各改造措施系数曲线与基准值曲线偏离较小,与绿色改造基准值符合的较好。

刘传正[5](2014)在《中国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成因类型》文中研究指明通过收集编录中国19202013年间160例重大滑坡泥石流灾害事件基本数据,结合笔者多年来从事地质灾害防治研究的体验,按引发因素初步划分了中国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成因类型。崩塌滑坡灾害成因分为降雨引发型、地震激发型、自然演化型、冻融渗透型、地下开挖型、切坡卸荷型、工程堆载型、水库浸润型、灌溉渗漏型和爆破振动型等10种,初步描述了每种类型的作用机理、破坏模式、运动特征和危害方式,列举了典型案例。泥石流灾害成因分为沟谷演化型、坡地液化型、滑坡坝溃决型、工程弃碴溃决型、尾矿坝溃决型、冰湖坝溃决型和堆积体滑塌侵蚀型等7种,描述了每类的引发因素、启动模式、运动特征和危害方式,列举了典型案例。这个分类方案拟为重大地质灾害成因的快速研判和应急响应决策技术支持系统的研发提供科学基础。

王文鑫[6](2013)在《山区小型水电站工程水资源综合利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采用水资源论证的最新要求和方法,结合重庆市巫溪县瓦淌河水库电站工程建设,对山区小型水电站工程建设的水资源综合利用开展研究,获得的主要成果有:1.根据调查分析,拟建小电站区域具有水源丰富、径流相对稳定、植被好、水质好等自然特点,工程量小、工期短等工程特点,兼有供水、灌溉、防洪、发电、环保等功能特点。工程小而功能多样需要对取水的可靠性、用水合理性、节水针对性、退水合理性等进行综合分析论证。2.从分析该工程项目水资源现状、水环境的现状及各相关因素入手,详细分析并探讨了工程项目取水合理性、用水的合理性、取水水源可行性、节水潜力、退水影响以及多元化开发的潜力,制定了取水用水方案、工程退水方案、节水方案、水资源保护措施。3.结合瓦淌河水库电站工程实际,对山区小电站建设提出了优化水源结构、保障用水安全、综合开发利用的总思路,并具体提出了以人为本、人水和谐,因地制宜、量水而行,合理开发、节约和保护水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原则。工程实例研究结果表明,对山区的小型水电站,应坚持综合开发和保护性开发利用原则。本研究为山区小型水电站工程水资源综合利用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可为类似工程参考。

陈天宇[7](2013)在《碎屑流地层隧道区域渗流场以及发生灾变的模型试验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科技实力的不断提升,铁路交通建设得到迅猛发展。山岭隧道在穿越地层的过程中,极易遇到富水断层、碎屑流地层等不良地质段。本文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碎屑流地层隧道掌子面灾变行为及围岩稳定性控制研究”为依托,以碎屑流地层祁连山隧道为对象,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模型试验等相结合的手段研究区域渗流场和隧道掌子面稳定性试验等问题。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对隧道碎屑流灾害工程实例调研,系统分析了祁连山隧道施工中碎屑流地层赋存环境,得出了祁连山隧道碎屑流发生的基本条件和一般碎屑流形成的影响因素。2.根据祁连山区域水文及工程地质资料,基于Visual—Modflow软件平台建立了祁连山隧道穿越碎屑流地层的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得到自然条件下隧道开挖和贯通后隧址区地下水渗流场分布。在此基础上,对隧道施工过程中各区段进行涌水量预测,依据预测结果对祁连山隧道掌子面稳定性进行判定,为碎屑流地层隧道掌子面稳定性试验提供理论参考。3.首次研制了碎屑流发生模拟试验装置,采用正交试验,探讨了水头高度、碎屑流容重、埋深、物质组成等因素对碎屑流发生的影响,得出单一碎屑流物质埋深和容重不变时,水头高度越高其稳定性越差;单一碎屑流物质埋深不变时,碎屑流容重越低其稳定性也越差。4.基于模型试验结果,对碎屑流形成条件—物质结构组成、地下水和隧道开挖断面进行了分析;并总结出碎屑流发生过程可分为孕育阶段和发生阶段,孕育阶段表现为地下水的渗流、潜蚀和管涌和碎屑流物质的塌方,发生阶段表现为泥水混合物或者松散的碎屑流物质整体涌出。

何继永[8](2013)在《建设项目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总量在不断的增加,建设用地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也在不断的加剧,各部门、各建设单位各自为战,从本部门、本项目和地方的实际利益出发,在项目建设时对地质灾害采取了一些相关的防治措施,但由于缺乏系统的考虑,这样做难免有考虑不到之处,留下后患的可能性很大,因此,加大对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站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宏观角度,多部门、多学科统筹规划,提出的防治措施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更系统,使有效的土地得到充分的运用,发挥最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我国对建设用地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也有十多年了,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有了很大的发展,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防灾减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由于各作业单位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水平的参差不齐,对地质灾害的认识也存在较大差异,最后得出的结论差别很大,地质灾害防治效果很不尽如人意,提高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水平,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更规范,评估结论与建议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更强,更好的服务于社会。本文以云南云天化国际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红磷分公司雨洒箐磷石膏堆场扩容改造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为例,系统的阐述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基本程序及方法,分析了地质环境条件中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对地质灾害的影响,着重分析了工程建设和运营加剧、引发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工程建设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评估,并有针对性的提出防治措施。本文结构如下:(1)引出问题并指出目的和意义,接着阐述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相关的理论原理与运用方法;(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从分析项目的规划与征地范围,场地的地质环境条件,场地内现状地质灾害出发,着重分析了工程建设和运营加剧、引发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工程建设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将整个评估区分为地质灾害危险性大(Ⅰ)区及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Ⅱ)区两个区,最后得出建设适宜性为适宜性差。(3)根据建设项目的适宜性及评估结果,在不同工程部位,提出有针对性的处理措施。本文着重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注意所使用方法的实际可用性,通过对云南云天化国际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红磷分公司雨洒箐磷石膏堆场扩容改造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及研究,能够积累一定的经验,能够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的健康发展做出一点微薄之力,特别是理论与实际的地质灾害治理相结合的问题。

吉成,木丁[9](2010)在《云南美(节选)——关于云南生态环境的报告》文中研究说明百年不遇的大旱突袭云南,青山绿水的高原满目疮痍,大理、丽江、西双版纳等景区遭受重创。云南还会美吗?当人类以对大自然无节制的索取和破坏换来眼前的繁荣与发展,人类生存的危机还会远

杜映锦[10](2009)在《西昌市东河泥石流发育特征及其对水库供水工程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不断增强,人们对自然资源的索取造成了对环境的持续破坏,使得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更趋严重,泥石流的暴发又反过来对人民生命财产构成威胁。因此对潜在泥石流灾害进行调查研究与评估,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防治,从而尽可能地防范灾害的发生,减轻灾害损失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东河泥石流沟位于西昌市区东侧,沟口堆积扇即为西昌市区所在地。已有资料显示,东河流域面积约216 km2,主沟纵长约39.5km,多年平均流量3.69m3/s,纵坡坡降31.45‰,在近50年内曾多次暴发泥石流,并对沟口西昌市造成重大损害。根据西昌市区城市规划,拟在沟口修筑西昌市区供水工程(东河水利枢纽),兼具发电。因此查明泥石流发育特征,通过泥石流动力学特征计算,对拟建大坝部位作危害程度评价,具重要的工程意义。论文通过野外现场调查和试验,查明了东河流域地质环境条件、植被分布、流域内松散物源分布及其稳定性,且结合国内外泥石流的研究现状和最新发展趋势系统地阐述了东河泥石流的形成环境及发育特征,然后分析了东河泥石流暴发的原因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并从东河泥石流沟的自身特点出发,结合相关计算模型推算了泥石流流速、冲击力、总流量及输砂量等动力特征和规模数据,依据泥石流分类的各项指标,判定东河泥石流为高山区沟谷型过渡偏粘性泥石流。在此基础上,通过计算预测该流域在不同频率降雨条件下泥石流暴发规模及其淤积规模,进而对拟建西昌供水工程大坝部位进行了危害性评价。评价结果显示东河水利枢纽工程的修建会因大量泥石流堆积物质的淤积而使库容减小并将最终导致供水工程失效,为确保水利枢纽施工和运营安全以及考虑尽量减少在拟建下坝址库区内泥石流淤积,重点围绕拦碴坝工程处理方案,并结合东河流域地形特点,提出在大坝上游合适部位(形成区与流通区交界部位)修筑拦碴坝等工程防护措施,以确保大坝以及沟口西昌市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鞍子河电站隧洞泥石流治理方法探讨与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鞍子河电站隧洞泥石流治理方法探讨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DPSIR-综合指数法的抽水蓄能电站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及风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目的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生态环境影响研究内容
    1.4 生态风险评价研究进展
        1.4.1 国外研究进展
        1.4.2 国内研究进展
    1.5 生态风险评价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生态环境影响与生态风险理论基础与评价模型
    2.1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相关理论研究
        2.1.1 生态环境影响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定义
        2.1.2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
    2.2 生态风险评价相关理论研究
        2.2.1 生态风险评价定义
        2.2.2 生态风险评价的方法
    2.3 DPSIR模型
        2.3.1 DPSIR模型简介
        2.3.2 DPSIR模型应用
    2.4 评价指标的建立
        2.4.1 驱动力评价指标
        2.4.2 压力评价指标
        2.4.3 状态评价指标
        2.4.4 影响评价指标
        2.4.5 响应评价指标
    2.5 评价原则
        (1)科学性和真实性原则
        (2)代表性和适宜性原则
    2.6 本文的评价方法
        2.6.1 改进的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2.6.2 指标值和标准值的选取
        2.6.3 综合指数法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桐城抽水蓄能电站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3.1 工程区概况
        3.1.1 工程区域自然环境概况
        3.1.2 工程区域社会经济概况
        3.1.3 工程概况
    3.2 桐城抽水蓄能电站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3.2.1 指标体系的确定
        3.2.2 指标数据来源
        3.2.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3.2.4 生态环境综合影响分级
    3.3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分析
        3.3.1 驱动力分析
        3.3.2 压力分析
        3.3.3 状态分析
        3.3.4 影响分析
        3.3.5 响应分析
        3.3.6 生态环境综合影响分析
    3.4 可行性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Bow-Tie模型的抽水蓄能电站生态风险评价
    4.1 生态风险识别
    4.2 构造水土流失Bow-Tie模型
    4.3 水土保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生态修复相关措施
    5.1 水生生态的修复
        5.1.1 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的恢复
        5.1.2 增殖放流
    5.2 陆生生态的修复
        5.2.1 野生动物的保护
        5.2.2 陆生植被的恢复
    5.3 水文水质修复
        5.3.1 水文修复
        5.3.2 施工期混凝土冲洗废水的处理
        5.3.3 砂石料生产废水的处理
        5.3.4 生活污水处理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2)践行新发展理念 建好乌东德水电站(论文提纲范文)

一、坚持安全质量“双零”管理目标, 建设本质安全的精品工程
    1. 乌东德工程自然环境特点与安全质量管理目标
    2. 牢固树立红线意识, 建设本质安全工程
    3. 始终坚持质量第一, 建设精品工程
    4. 有序开展工程筹建, 精心组织主体工程建设
二、坚持科技进步和管理提升, 建设创新工程
    1. 开展设计创新, 不断完善优化
    2. 开展技术创新, 攻克各种难题
    3. 开展工艺创新, 形成标准工法
    4. 持续开展管理提升, 提高管理成效
三、坚持生态友好和资源节约, 建设绿色工程
    1. 严格落实生态环保要求
    2. 高效利用资源, 发挥综合效益
    3. 加强生态建设, 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做好综合治理和劳动竞赛, 建设和谐工程
    1. 营造良好建设环境, 精心组织文明施工
    2. 扎实开展企地共建, 做好工区社会综合治理
    3. 开展劳动竞赛, 长抓精神文明建设
五、落实从严治党, 协调发展, 建设廉洁工程
    1. 构建施工区“大党建”工作格局
    2. 塑造廉洁诚信品牌
    3. 坚持建坝育人相结合
六、总结

(4)基于GEF项目的中国小水电绿色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河道修复
        1.2.2 环境治理
        1.2.3 民生工程
        1.2.4 安全生产
    1.3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
2 中国小水电绿色改造逻辑框架
    2.1 绿色水电概念
    2.2 国内外绿色水电标准
    2.3 中国小水电发展宏观政策
    2.4 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项目
        2.4.1 项目背景
        2.4.2 项目要求
        2.4.3 项目成果
    2.5 全球环境基金(GEF)“中国小水电增效扩容改造增值”项目
        2.5.1 项目背景
        2.5.2 项目目标
        2.5.3 项目内容
3 中国小水电绿色改造措施研究
    3.1 绿色改造原则
    3.2 绿色改造措施分类
    3.3 绿色改造措施分析
        3.3.1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3.3.2 负面影响治理措施
        3.3.3 民生条件改善措施
        3.3.4 安全生产提升措施
4 中国小水电绿色改造典型案例
    4.1 重庆市马颈电站
        4.1.1 工程概况
        4.1.2 现状分析
        4.1.3 改造计划
        4.1.4 效益预期
    4.2 湖北省杨道河梯级电站
        4.2.1 工程概况
        4.2.2 现状分析
        4.2.3 改造计划
        4.2.4 效益预期
    4.3 浙江省盘溪梯级电站
        4.3.1 工程概况
        4.3.2 现状分析
        4.3.3 改造计划
        4.3.4 效益预期
5 中国小水电绿色改造初步评估
    5.1 绿色改造措施选用
    5.2 绿色改造总体评估
    5.3 东西部地区绿色改造总体比较
    5.4 东西部地区各项绿色改造措施比较
        5.4.1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5.4.2 负面影响治理措施
        5.4.3 民生条件改善措施
        5.4.4 安全生产提升措施
    5.5 相关建议
        5.5.1 合理调整绿色改造措施
        5.5.2 鼓励出台相关激励政策
6 结论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学位论文数据集

(5)中国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成因类型(论文提纲范文)

1问题的提出
2崩塌滑坡灾害成因类型
    2.1崩塌滑坡灾害成因分类
    2.2崩塌滑坡灾害成因类型
        2.2.1降雨引发型
        2.2.2地震激发型
        2.2.3自然演化型
        2.2.4冻融渗透型
        2.2.5地下开挖型
        2.2.6切坡卸荷型
        2.2.7工程堆载型
        2.2.8水库浸润型
        2.2.9灌溉渗漏型
        2.2.10爆破振动型
3泥石流灾害成因类型
    3.1泥石流灾害成因分类
    3.2泥石流灾害成因类型
        3.2.1沟谷演化型
        3.2.2坡地液化型
        3.2.3滑坡坝溃决型
        3.2.4工程弃碴溃决型
        3.2.5尾矿坝溃决型
        3.2.6冰湖坝溃决型
        3.2.7堆积体滑塌侵蚀型
4结语

(6)山区小型水电站工程水资源综合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水资源现状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中国水资源综合利用问题
    1.4 山区小型水电站水资源综合利用意义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水资源综合利用基本分析方法
    2.1 水资源论证简介
    2.2 水资源综合利用论证的任务
    2.3 项目水资源综合利用论证的基本原则
    2.4 山区水资源特点
    2.5 山区小型水电站工程水资源综合利用原则
        2.5.1 区域选择原则
        2.5.2 水源状况及其开发利用分析原则
        2.5.3 取水水源论证原则
        2.5.4 取退水的影响分析原则
        2.5.5 项目取水影响分析原则
    2.6 本次综合利用论证中主要采用的技术方法
        2.6.1 取水的可靠性分析方法
        2.6.2 用水的合理性分析方法
        2.6.3 节水的针对性分析方法
        2.6.4 退水的可行性分析方法
第三章 研究区域及项目概况
    3.1 区域水资源状况及其开发利用情况分析
        3.1.1 基本概况
        3.1.2 水资源状况及其开发利用分析
        3.1.3 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3.1.4 现状供用水调查
        3.1.5 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3.2 建设项目概况
        3.2.1 建设项目名称及性质
        3.2.2 取水规模、取水水源与取水地点
        3.2.3 工作等级
        3.2.4 分析范围与论证范围
        3.2.5 水平年
        3.2.6 建设规模及实施意见
        3.2.7 取用水方案
        3.2.8 建设项目业主提出的退水方案
        3.2.9 用水工艺及水质要求
第四章 水资源综合利用方案
    4.1 取用水的分析
        4.1.1 取水合理性分析
        4.1.2 取水的影响分析
        4.1.3 用水合理性分析
        4.1.4 结论
    4.2 取水水源的分析
        4.2.1 水源论证方案
        4.2.2 地表取水水源论证
        4.2.3 结论
    4.3 退水分析
        4.3.1 退水系统及组成
        4.3.2 退水总量、主要污染物排放浓度和排放规律
        4.3.3 入河排污口设置的合理性分析
        4.3.4 退水影响
    4.4 节水潜力分析
    4.5 开展养殖业、旅游业多种经营项目潜力分析
        4.5.1 养殖业经营潜力分析
        4.5.2 旅游业经营潜力分析
    4.6 综合利用方案
        4.6.0 节水方案
        4.6.1 取用水方案
        4.6.2 退水方案
        4.6.3 养殖、旅游开发方案
        4.6.5 水资源保护方案
        4.6.6 建设项目取水和退水影响补偿建议
        4.6.7 对工程的其他建议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3 存在的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录

(7)碎屑流地层隧道区域渗流场以及发生灾变的模型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碎屑流地层区域渗流场研究现状
        1.2.2 碎屑流发生灾变模型试验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第2章 祁连山隧道碎屑流发生基本条件及影响因素
    2.1 问题的提出
    2.2 祁连山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2.2.1 祁连山区域水文特征
        2.2.2 祁连山区域地质条件
    2.3 祁连山隧道施工现场碎屑流情况
    2.4 碎屑流形成的影响因素
    2.5 祁连山碎屑流发生的基本条件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隧址区域渗流场数值模拟分析
    3.1 问题的提出
    3.2 软件概述
        3.2.1 Visual—Modflow软件概述
        3.2.2 Modflow模块化设计
    3.3 建立计算模型
    3.4 区域渗流场分析
        3.4.1 自然条件下区域水流场分析
        3.4.2 隧道开挖至DK337+450里程的区域水流场分析
        3.4.3 隧道贯通后区域渗流场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隧道施工涌水量预测及掌子面稳定性判定
    4.1 问题的提出
    4.2 隧道施工涌水量预测
        4.2.1 基于区域水流场的正常涌水量预测
        4.2.2 典型涌水量预测方法的涌水量预测
        4.2.3 涌水量预测结果对比
    4.3 隧道典型断面掌子面稳定性判定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碎屑流发生灾变的模型试验
    5.0 问题的提出
    5.1 试验装置的研制
    5.2 试验过程及工况
        5.2.1 试验过程
        5.2.2 试验工况
    5.3 碎屑流灾变模型试验结果
        5.3.1 水头高度对碎屑流发生的影响
        5.3.2 容重对碎屑流发生的影响
        5.3.3 埋深对碎屑流发生的影响
        5.3.4 物质组成对碎屑流发生的影响
    5.4 基于模型试验的碎屑流发展发生过程
    5.5 基于模型试验的碎屑流形成条件分析
        5.5.1 物质结构组成
        5.5.2 地下水
        5.5.3 隧道开挖断面
    5.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项目

(8)建设项目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3 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项目概况
    2.1 企业概况
    2.2 雨洒箐磷石膏堆场现状
    2.3 雨洒箐磷石膏堆场建设必要性
    2.4 工程和规划概况与征地范围
    2.5 评估范围与评估级别的确定
第三章 地质环境条件
    3.1 气象、水文
    3.2 地形地貌及植被
    3.3 地层岩性
    3.4 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
    3.5 工程地质条件
    3.6 水文地质条件
    3.7 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
第四章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4.1 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
    4.2 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小结
第五章 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5.1 工程建设和运营加剧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
    5.2 工程建设和运营引发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
    5.3 工程建设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险性的预测
第六章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及防治措施
    6.1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原则
    6.2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评估
    6.3 防治措施及防治难易程度分析
    6.4 建设场地适宜性分区评估
第七章 结束语
    7.1 基本结论
    7.2 今后研究的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9)云南美(节选)——关于云南生态环境的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西双版纳, 你好吗?
二、丽江心情
三、大理, 美丽与忧患共存
四、找到香格里拉或者没有找到
五、普洱, 与青山同在
六、梦幻“三江并流”
七、滇池, 沉重的世纪话题
八、云南开始的地方
九、长江作证
十、玉溪水话

(10)西昌市东河泥石流发育特征及其对水库供水工程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意义
        1.1.2 选题依据及论文依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泥石流总体研究现状
        1.2.2 泥石流形成发育条件的研究现状
        1.2.3 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的研究现状
        1.2.4 泥石流防治趋势研究现状
    1.3 研究区范围及研究思路
第2章 研究区环境背景
    2.1 地形地貌
    2.2 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
    2.3 植被
    2.4 物理地质现象
    2.5 气象、水文
    2.6 人为因素
第3章 东河泥石流发育特征
    3.1 泥石流沟谷特征
        3.1.1 主沟段
        3.1.2 1号支沟(东河)
        3.1.3 2号支沟(者波祖河)
    3.2 泥石流形成区特征
        3.2.1 汇水地形
        3.2.2 泥石流物源
        3.2.3 泥石流物源启动条件分析
    3.3 泥石流流通区特征
    3.4 泥石流堆积区特征
        3.4.1 沟口堆积扇颗粒成分特征
        3.4.2 下坝址部位泥石流或洪流堆积物成分特征
        3.4.3 1 、2号支沟交接部位泥石流或洪流堆积物成分特征
    3.5 泥石流发育历史
第4章 泥石流运动特征及动力特性
    4.1 泥石流流速
        4.1.1 泥石流容重
        4.1.2 水力半径R
    4.2 泥石流流量
        4.2.1 计算公式
        4.2.2 计算参数确定
        4.2.3 计算结果
    4.3 泥石流总量及输砂量计算
        4.3.1 洪水总量计算
        4.3.2 设计洪水过程线
        4.3.3 泥石流总量和输砂量
    4.4 泥石流发生频率
        4.4.1 1号支沟
        4.4.2 2号支沟
        4.4.3 东河主沟
    4.5 泥石流撞击力
        4.5.1 泥石流块度分析
        4.5.2 泥石流冲击力计算
第5章 东河泥石流对拟建工程区影响评价
    5.1 东河水利枢纽总体布置概况
    5.2 东河泥石流对下坝址工程部位影响评价
    5.3 东河泥石流对拟建拦碴坝工程部位的影响评价
第6章 东河泥石流防治措施研究
    6.1 泥石流防治方法研究
        6.1.1 泥石流防治原则
        6.1.2 泥石流防治方法
        6.1.2.1 生物防治方法
        6.1.2.2 岩土工程防治方法
        6.1.2.3 其他防治措施
    6.2 东河泥石流综合治理研究
        6.2.1 东河泥石流防治目标与原则
        6.2.2 泥石流防治方案
        6.2.3 泥石流防治方案设计
        6.2.3.1 拦碴坝设计
        6.2.3.2 生物治理
结论及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四、鞍子河电站隧洞泥石流治理方法探讨与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DPSIR-综合指数法的抽水蓄能电站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及风险评价研究[D]. 张含笑.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2]践行新发展理念 建好乌东德水电站[J]. 樊启祥,杨宗立. 中国水利, 2017(S1)
  • [3]红雪莲[J]. 杜文娟. 红豆, 2017(05)
  • [4]基于GEF项目的中国小水电绿色改造研究[D]. 胡晓波. 浙江工业大学, 2016(06)
  • [5]中国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成因类型[J]. 刘传正. 地质论评, 2014(04)
  • [6]山区小型水电站工程水资源综合利用研究[D]. 王文鑫. 重庆交通大学, 2013(04)
  • [7]碎屑流地层隧道区域渗流场以及发生灾变的模型试验研究[D]. 陈天宇. 西南交通大学, 2013(12)
  • [8]建设项目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方法研究[D]. 何继永. 昆明理工大学, 2013(04)
  • [9]云南美(节选)——关于云南生态环境的报告[J]. 吉成,木丁. 中国作家, 2010(16)
  • [10]西昌市东河泥石流发育特征及其对水库供水工程影响研究[D]. 杜映锦. 西南交通大学, 2009(S1)

标签:;  ;  ;  ;  ;  

安子河水电站隧道泥石流控制方法探讨与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