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抽样在审计中的应用

统计抽样在审计中的应用

一、统计抽样在审计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何芹,高前善,李丹阳[1](2020)在《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抽样方法应用规范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审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抽样审计,审计抽样方法广泛应用于财务报表审计的控制测试和细节测试,但是关于审计抽样的质量,如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抽样方法的具体应用现状、实施过程的规范程度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检验。以此为切入点,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审计抽样在实务应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调研。研究结果表明,国际四大事务所比内资事务所的审计抽样基础工作做得更好,审计抽样方法应用灵活性更高,对控制测试重视程度也更高。通过调研发现,审计人员对审计抽样的理解和应用存在偏差,审计抽样准则还有待完善。

程海皇[2](2020)在《统计抽样在审计中的运用探析》文中指出抽样调查因为具备客观性和灵活性的特征,而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本文主要从统计抽样入手,重点探究了其在审计期间的具体应用情况,希望以此提升审计的效果。

袁雪怡[3](2019)在《统计抽样在审计中的应用探讨》文中提出如今的社会发展的很快,所以导致社会的经济成分已经不再像过去一样那么简单化了,在审计的过程中出现的危险性因素越来越高,也就导致审计的过程中风险也是越来越大,抽样调查因为存在灵活性以及客观性的特点,所以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基于此,本文从抽样审计相关概念入手,分析抽样审计方法的应用,指出统计抽样应用中存在的两个问题,即调查数据存在失真的风险、受人为因素的影响,提出改进对策,包括加强专业知识的培训、加强业务交流、建立系统的抽样审计工作规范、加强计算机辅助审计,以期对提升统计抽样在审计中的应用效果有所裨益。

何长芳[4](2019)在《大数据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影响研究 ——以我国R会计师事务所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信息通信技术在国家大数据战略背景之下不断取得突破,推动大数据技术与各行业快速融合,提高了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大数据技术在大数据获取、分析方面有重要作用,注册会计师审计是基于分析内外部证据之上实现了其鉴证、评价的功能,因此大数据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二者有着天生的融合性。大型会计师事务所与审计软件公司合作研发的审计信息系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时所面临的问题。综合目前的大数据审计研究来看,现有的研究主要是分析大数据时代审计的发展趋势或对审计的影响,并未深入分析大数据如何作用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本文研究方向为注册会计师审计,以审计活动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到完成阶段为主线来探讨大数据给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带来的影响;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与大数据的融合应用发展入手,分析大数据技术从风险评估阶段错报风险的识别、审计效率、审计技术的分析能力、实质性程序阶段的审计方法与审计结果的综合应用五个方面在审计活动不同阶段作用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以R会计师事务所与Y审计软件公司合作研发的审计软件为例,并结合演示企业数据以检验大数据技术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作用机理,在应用层面论证大数据技术在审计领域的运用并提出改进建议。本文的主要结论是:(1)数据采集转换的高效性提高了审计效率。(2)大数据分析技术有助于识别风险评估阶段的错报风险。(3)大数据可视化分析技术强化了审计技术的分析能力。(4)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改进了实质性程序阶段的审计方法。(5)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审计结果的综合应用。文章的主要政策建议是:(1)在审计抽样功能中增加统计抽样模型,在真正发挥抽样的作用的同时提高审计效率。(2)差异化的审计程序及扩充审计知识库,为注册会计师引用数据提供便利的同时使审计效果更加显着。(3)实现云审计平台作业,提高审计效率、审计质量。

孟永佳[5](2019)在《投资审计转型视角下的审计项目选择研究 ——以某市A区决算审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自中国审计制度建立30多年来,投资审计一直是国家审计的一项重要业务。随着近年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高速增长;投融资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投资主体和融资渠道呈现多元化、多样化趋势;社会法治意识和人民权利意识日益增强,都对投资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投资审计的责任与风险逐渐增大,审计任务繁重与审计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审计质量难以保障,审计效果堪忧。因此,在审计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审计机关必须进行审计项目选择,充分利用现有的审计资源履行审计监督职能。而目前的审计项目选择方式缺乏科学性,难以兼顾全面审计和突出重点。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审计署提出要“推进投资审计转型和全面发展”。因而,深入研究投资审计转型视角下的审计项目选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梳理了投资审计转型的内部动因和外部动因,对投资审计的职能定位进行分析,基于此,探索设计投资审计转型视角下的审计项目选择方式。审计项目选择方式的核心在于构建审计项目重要性评估体系。对此,首先通过对投资项目的资金、关注程度、监管环境、关联单位业绩、举报线索和违法情况等指标进行量化和评估,进而确定审计项目的重要性程度。其次,根据重要性评估结果识别出重大待审项目,将其列入审计计划。在此基础上,对重大待审项目中的项目内容进行进一步评估,识别出审计重点,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审计资源分配。对于未列入审计计划中的待审项目,借助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的力量开展审计,并由审计机关对其审计结果进行复核。基于上述探讨,本文以某市A区审计局的决算审计项目选择为例,探讨验证投资审计转型视角下的审计项目选择方式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并对审计项目选择方式的发展和应用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研究发现,投资审计转型视角下的审计项目选择方式遵循“全面审计、突出重点、合理安排、确保质量”的原则,符合现在的投资审计职能定位,在满足审计全覆盖要求的同时,又能突出审计重点、确保审计质量,以此促进审计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提高投资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进而推动投资审计做到“三个转变”,最终实现投资审计的顺利转型和全面发展。

贾云洁[6](2018)在《政府决算草案审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4年8月31日修订通过的《预算法》,明确了审计机关对本级政府决算草案审计的职责授权,政府决算草案审计作为一个必经的程序,内嵌到预算管理过程中,本级决算审计得到完整授权,审计机关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得以提升。然而,授权并非意味着必然的供给。如何确保政府决算审计的有效开展?需要什么样的机制保障?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研究关注的焦点话题。梳理现有文献发现,我国政府决算审计理论研究单薄,规范研究较多、实证分析偏少,且以实务操作研究为主,缺乏对决算审计发展演变规律的探讨,理论认知不统一、系统性研究匮乏。截至目前,既无博士硕士论文对决算审计的专题研究,也无决算审计的专着面世。现有决算审计理论研究的不足,直接影响了审计实践技术规范的建设,加上现行行政型审计体制的制约,严重阻碍了我国政府决算审计的发展。基于现行研究的不足,本文期望在决算审计的发展变迁规律、供求偏差、审计体制改革、决算审计理论理念框架以及审计法规建设上有所突破。在基本概念界定和社会契约、委托代理、公共受托责任、国家治理、制度环境、制度变迁和路径依赖等理论基础的分析支撑之上,本文梳理了我国制度环境变迁下的决算审计授权沿革。研究发现:一是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是影响决算审计授权变迁的动力来源,制度环境变化催生了决算审计需求的变化,由此形成不同阶段决算审计的功能定位及业务授权的变化;二是我国决算审计发展演变规律特征:由单纯的行政属性审计逐渐向政治属性审计转变;从单一“上审下”模式逐渐向“同级审”扩展;真实、效益目标逐渐被重视、信息供给维度更加丰富;审计业务模式逐渐同世界接轨;专业化发展是审计现代化发展的必然方向。政治属性审计定位下的本级政府决算草案审计,其外部“应然”需求特征为:政治属性审计功能定位,高质量的信息供给,专业化、规范化的政府决算审计服务。而我国决算审计的现实供给状况如何?来自审计一线的反馈信息可为佐证。为此,本文选择了案例研究法,在统计分析公开的决算审计项目相关信息基础上,优选已开展政府决算草案审计的四个审计机关作为案例样本,进行深入调研访谈。通过访谈问卷及公开数据发现:样本单位政府决算审计探索起步早;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决算审计模式;在整合利用社会中介资源、业务流程管理、审计报告模式、审计法规体系同步建设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通过对其项目计划、审计方法模式、资源投入与整合、质量控制、审计意见发表、审计结果公开、审计法规依据、理论认知和审计体制保障等多个方面调查访谈数据的对比分析,发现我国政府决算审计“实然”供给状况为:政治属性审计功能的发挥限受限,信息供给有限,缺乏专业化、规范化的发展,决算审计供求之间存在较大偏差。造成我国政府决算审计供求偏差的根源是什么?为此,本文在访谈问卷数据基础上,进一步梳理分析造成我国政府决算审计供给偏差的根本原因:一是内置于一级政府的行政型审计体制与本级政府决算审计的政治属性授权存在冲突,出现了“下审上”、“内服务于外”的悖论,其实质影响是架空了政府决算审计的法律授权,政府决算审计业务开展缺乏有效的审计体制保障。二是理论概念框架研究滞后,政府决算审计的报表审计业务属性不明确,鉴证职能及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缺乏系统论证;审计目标层次缺乏区分、认知不统一;重要性与审计风险概念界定不清晰,一致认可的审计意见类型和独立审计报告模式尚未形成。决算审计理论单薄,难以发挥实践指导力,更无法有效统领审计法规体系的建设。三是政府决算审计法规体系尚未建立,一者是政府决算审计授权、标准性法规尚未实现协同修订,再者是专门性法律规范体系尚未建立。审计法及实施条例修订工作还刚刚起步,国家审计准则缺乏有关决算审计的实质性指导条款,决算审计专业准则、指南等技术规范缺位,利用社会中介资源质量控制制度不完善,审计机关管辖范围分工和绩效考核制度也未能依据决算审计授权及时调整,这一系列审计法规建设的滞后,导致政府决算审计实践中无据可依,严重影响了政府决算审计实践的开展。西方国家是否有独立的政府决算审计?他们经历了怎样的变迁过程?为了能从世界各国审计业务发展过程中,透视我国政府决算审计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吸收借鉴其成熟的实践经验,以更好地指导我国政府决算审计的发展,本文研究了政府会计、审计改革起步较早的OECD国家的实践经验,综合比较、归纳其较为代表性的经验做法:OECD国家基本没有政府决算草案审计叫法和业务授权,与之相近的OECD国家大量开展的法定政府财务报告审计业务,其是伴随权责发生制政府财务报告改革而同步确立的,且目前大多形成了成熟、规范的政府财务报表审计模式;随着为数不多的行政型审计体制向立法审计体制的改革变迁,OECD国家已形成独立性较强的审计保障体制;政府财务报告审计法律授权模式包括统一授权和分开授权两种;OECD国家均具有较为完善的财务报告审计法律和准则体系,大量整合利用社会中介审计资源和技术,形成了严密的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在对政府决算审计供求偏差成因分析基础上,结合OECD国家政府财务报告审计业务的经验做法,充分考虑我国制度环境的差异性,本文提出了我国政府决算草案审计的改进建议。第一,基于政治属性审计的功能定位,提高的审计独立性的和制衡能力、协同互补于国家治理体系整体改革设计、兼顾我国现实制度环境及机构编制精简原则,本文认为,我国审计体制重构宜采取强制性变迁路径,中长期的审计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国家审计委员会。设立中央和地方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主任由本级人大选举产生,副主任、委员由审计委员会主任提请人大常委会任免;审计委员会对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接受同级人大监督;其直接的上位权力是全国人大行使的最高国家权力,国家审计权与行政、司法、监察权处于同一位阶。将现行审计机关从政府机构中整体移出,成为与本级政府平级的、专司审计监督的国家机关,并考虑其与监察委员会的工作有效衔接。业务上接受上级审计委员会的指导,向上一级审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第二,建立逻辑一致的政府决算审计理论概念认知框架。政府决算审计具备报表审计业务属性,需要发表总体审计意见,对政府决算报表的信息鉴证,可以提高决算信息的可靠性。政府审计目标包括总目标和具体目标,总目标是指针对政府决算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编制是否合法、信息反映是否真实,发表审计意见;具体审计目标分为:业务和事项层的真实、完整、截止、准确和分类目标;账户余额层的存在、权利和义务、完整和准确目标;列报和披露层的发生及权利和义务、完整、准确、分类与可理解性目标。政府决算审计目标的实现,需准确界定政府决算审计、重要性和审计风险三个基本概念的内涵。政府决算审计应对政府决算报表是否不存在重大错报发表积极式审计意见,提供合理保证,以提高信息预期使用者对政府决算报表的信赖程度。审计风险是指决算报表中存在重大错报,审计后发表不当意见的可能性。建立风险导向决算审计方法模式,在全面了解政府及其环境基础上,评估政府决算报表的重大错报风险,依据风险评估结果,设计和实施风险应对措施,包括确定总体审计策略和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建立融合简式报告优势和信息含量要求的决算审计报告模式。第三,建立政府决算审计法规体系。1.依据新预算法,协同修订政府决算审计授权与标准性法规。修订宪法中的审计体制设置条款;修订监督法,单列政府决算审计审查的内容重点,审计工作报告标题中单独提及决算草案审计;预算法实施条例中增加并细化政府决算审计的条款;制定发布政府决算草案编制办法。2.构建决算审计专门法规体系。包括修订完善审计法及实施条例,明确本级政府决算草案审计授权,补充增加决算审计的个性化条款;修订国家审计准则,将其归位于基本准则,建立专业的决算审计准则、指南等技术规范;完善利用社会中介资源质量管理控制体系,修订国家审计准则中利用外部人员参与审计的相关条款、明确利用方式及责任界定,修订出台利用社会中介资源开展审计的管理办法及其审计报告质量核查制度,建立同业质量复核制度;修订审计管辖权限分工规定,建立与审计署业务协同安排的地方共享税收入审计制度,创新审计机关分类绩效管理考核办法,加大审计质量考核比重。

朱俊杰[7](2018)在《浅谈统计抽样在审计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现概率统计等数学理论逐步渗入审计领域,致我国审计技术早已打破了传统详细审计模式,而改为采取抽样方式实施审计工作。审计抽样依抽样决策依据不同可分为统计抽样及非统计抽样,非统计抽样需注册会计师凭借其经验及判断能力实施抽样操作。本文主在探讨统计抽样在审计中的应用,首先简单阐述了统计抽样的概念及其应用于审计工作中的理论依据,然后分析了当前审计工作当中实施统计抽样的方法,并就统计抽样在审计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探讨。

王秋菊[8](2016)在《抽样技术在政府审计中的应用研究――基于细节测试阶段》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针对目前政府审计中在细节测试阶段抽样技术应用的现状,剖析其不利影响,并阐述了如何正确运用抽样技术降低审计风险,以期能对审计实施有所裨益。

冉继琰[9](2016)在《统计方法在审计抽样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数字化领域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审计工作的要求更高了,因为各行各业的数据信息变得更加复杂了。行政事业单位审计和社会企业审计面临着各种挑战:审计人员和时间有限,而被审计对象信息量大、范围广,导致审计人员的审计责任加大,审计风险无法控制到可接受范围内,审计人员根据经验判断的单一传统的审计方法已经跟不上社会的快速发展。在上述情况下,审计人员在规定时间内审计所有财务会计信息,是不可能回答被审计单位的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问题的。如果采用非统计抽样方法,虽然容易操作,但是承担的审计风险太大,要对总体做出正确的评价是很困难的。如果采用审计统计方法,则可以很大幅度的提高审计效率,以达到审计目的。本论文分为五个部分,前三部分主要是理论知识的介绍,包括审计背景现状、审计概况以及常用的统计方法。第四部分就统计方法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做了实证分析:运用R软件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分析,包括聚类分离以及主成分分析;运用概率比例规模抽样法进行抽样测试,并从样本结论推断至总体结论,分析测试结果。第五部分就整个课题的研究做出结论与展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本课题的基础数据是走访各审计现场而取得的,通过在现场对审计统计抽样的技术与方法进行反复验证,并同时听取一线审计人员的宝贵意见,为本论文的正确性从实践上得到了论证。

马铁成[10](2016)在《统计抽样调查方法及其在企业审计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统计抽样指的是依据随机原则,在调查对象总体中抽取部分调查单位,以此作为样本加以观察,按照获得的样本数据对调查对象的总体特征加以估计与推算的调查方法。作为一种非全面的调查方式,统计抽样技术因为以随机原则为标准抽取样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总体各单位具有均等的抽取机会,防止主观臆断的产生,抽取样本的结构和特征与总体更加类似。此外,由此产生的误差可以控制在预先设定的范围之内,不但省时省力,还可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保证

二、统计抽样在审计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统计抽样在审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抽样方法应用规范吗(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审计抽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文献回顾
    (一)国外文献
    (二)国内文献
    (三)文献述评
三、问卷调查设计与实施
    (一)问卷和样本
    (二)问卷发放与数据收集
    (三)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四、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事务所审计抽样基础工作基本情况
    (二)审计抽样方法在控制测试和细节测试中实施的具体情况
    (三)审计抽样应用调查结果总结
五、研究结论与局限性
    (一)研究结论
    (二)局限性

(2)统计抽样在审计中的运用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于统计抽样审计的论述
    1. 基本概念
    2. 抽样审计工作的基本流程
二、审计中应用统计抽样存在的不足之处
    1. 调查数据存在着不准确现象
    2. 人为因素的干扰
三、审计工作中包含的统计抽样方式
    1. 随机数表方式
    2. 分层随机抽样法
    3. 整群抽样法
    4. 等距抽样法
四、统计抽样在审计中的运用策略
    1. 降低抽样风险出现的概率
    2. 防止人为因素影响的措施

(3)统计抽样在审计中的应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抽样审计概述
    (一)审计抽样定义
    (二)抽样审计步骤
        1. 按照审计目标确定抽样总体的范围
        2. 依据抽样参数确定样本规模
        3. 选样
        4. 审核样本
二、统计抽样在审计中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调查数据存在失真的风险
    (二)受人为因素的影响
三、统计抽样在审计中应用的改进对策
    (一)降低数据失真风险的对策
    (二)消除人为因素影响的对策

(4)大数据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影响研究 ——以我国R会计师事务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基本思路及主要内容
    1.3 主要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2 研究动态
    1.5 研究创新
2 大数据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分析
    2.1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理论渊源
        2.1.1 系统理论
        2.1.2 战略风险管理理论
    2.2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形成及发展
        2.2.1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产生
        2.2.2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发展
    2.3 大数据发展及相关概念
        2.3.1 大数据发展
        2.3.2 大数据相关概念
    2.4 大数据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影响
        2.4.1 对风险评估的影响
        2.4.2 对审计范围的影响
        2.4.3 对审计技术及实质性程序的影响
        2.4.4 对审计证据形式及取证方式的影响
        2.4.5 对审计业务成本效益的影响
3 大数据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作用机理
    3.1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与大数据融合发展趋势
        3.1.1 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面临的问题
        3.1.2 大数据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融合发展
    3.2 大数据作用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机理分析
        3.2.1 大数据有助于识别风险评估阶段错报风险
        3.2.2 大数据的运用提高了审计效率
        3.2.3 大数据强化了审计技术的分析能力
        3.2.4 大数据改进了实质性程序阶段的审计方法
        3.2.5 大数据有利于审计结果的综合应用
4 大数据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影响:案例分析
    4.1 大数据环境下电子数据审计的技术实践
        4.1.1 数据采集转换的高效性提高了审计效率
    4.2 审计软件中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审计线索挖掘
        4.2.1 大数据分析技术有助于识别风险评估阶段的错报风险
        4.2.2 大数据可视化分析技术强化了审计技术的分析能力
    4.3 审计软件中大数据技术在细节测试中的应用
        4.3.1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改进了实质性程序阶段的审计方法
    4.4 审计软件中大数据技术在核心数据库中的应用
        4.4.1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审计结果的综合应用
    4.5 案例总结
5 促进大数据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
    5.1 政策建议
        5.1.1 在审计抽样功能中增加统计抽样模型
        5.1.2 差异化的审计程序及扩充审计知识库
        5.1.3 实现云审计平台作业
    5.2 研究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5)投资审计转型视角下的审计项目选择研究 ——以某市A区决算审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投资审计研究
        1.3.2 审计计划研究
        1.3.3 审计资源研究
        1.3.4 文献述评
    1.4 研究框架和方法
        1.4.1 研究框架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点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投资审计
        2.1.2 投资审计转型
        2.1.3 审计资源
    2.2 理论与方法
        2.2.1 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2.2.2 国家治理理论
        2.2.3 层次分析法
        2.2.4 专家打分法
3 投资审计转型及职能定位分析
    3.1 投资审计转型分析——内部动因
        3.1.1 审计资源不足
        3.1.2 审计质量难以保障
        3.1.3 审计内容单一
    3.2 投资审计转型分析——外部动因
        3.2.1 政治因素——国家审计高要求
        3.2.2 经济因素——建设规模不断扩大
        3.2.3 法律因素——依法审计的要求
        3.2.4 社会因素——公众需求多样化
        3.2.5 技术因素——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3.3 投资审计职能定位分析
4 投资审计项目选择研究
    4.1 投资审计项目选择
    4.2 审计项目重要性评估
        4.2.1 审计项目重要性评估要素识别及分析
        4.2.2 审计项目重要性评估要素权重确定
        4.2.3 审计项目重要性评估体系
    4.3 审计项目确定
        4.3.1 重大待审项目确定
        4.3.2 普通待审项目确定
    4.4 审计资源分配
5 投资审计项目选择的案例分析——以某市A区决算审计为例
    5.1 A区审计局概况
    5.2 A区审计局决算审计项目重要性评估
        5.2.1 审计项目重要性评估
        5.2.2 审计项目重要性评估结果及分析
    5.3 审计项目确定
        5.3.1 重大待审项目确定
        5.3.2 普通待审项目确定
    5.4 审计资源分配
6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建立审计项目重要性评估机制
        6.2.2 加强内外部审计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6.2.3 建设投资审计智能管理平台
    6.3 展望
附录1 :公共投资审计项目重要性评估要素问卷
附录2 :2017 年某市A区决算审计项目重要性评估结果
参考文献
后记

(6)政府决算草案审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三、研究框架和主要内容
    四、研究方法
    五、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政府决算草案审计理论分析
    第一节 政府决算草案审计概念界定
        一、政府决算和决算草案
        二、政府决算草案审计
        三、政府决算审计的功能定位
    第二节 风险基础审计模式
        一、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及要素
        二、风险基础审计含义及程序特征
    第三节 政府决算草案审计理论基础
        一、契约理论
        二、委托代理理论
        三、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四、国家治理理论
        五、制度变迁与路径依赖理论
第二章 政府决算审计的历史变迁和当前需求特征
    第一节 审计监督缺位阶段
        一、制度环境
        二、专职审计监督职能机构被撤并取代
    第二节 未明确政府决算审计授权阶段
        一、制度环境
        二、行政属性审计功能定位
        三、未明确政府决算审计授权
        四、业务开展
    第三节 不完整的政府决算审计授权阶段
        一、制度环境
        二、行政属性主导的审计功能定位
        三、不完整的同级政府决算审计授权
        四、业务开展
    第四节 完整的政府决算审计授权阶段
        一、制度环境
        二、政治属性审计功能定位凸显
        三、完整的政府决算审计授权
        四、业务开展
    第五节 政府决算审计授权变迁规律和现实需求
        一、我国政府决算审计授权变迁规律
        二、国家治理现代化下的政府决算审计需求特征
第三章 政府决算审计供给现状——案例分析
    第一节 案例研究的思路、目标和数据获取
        一、案例研究的思路方法
        二、案例研究的目标
        三、案例选择的原则
        四、数据获取与分析
    第二节 样本单位政府决算审计供给现状
        一、A省级审计机关决算审计供给情况
        二、B省级审计机关决算审计供给状况
        三、C省级审计机关决算审计供给状况
        四、D省级审计机关决算审计供给状况
    第三节 我国政府决算审计供求偏差分析
        一、我国政府决算审计供给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二、我国政府决算审计供求存在较大偏差
第四章 我国政府决算草案审计供求偏差成因分析
    第一节 审计体制与政府决算草案审计法律授权悖论
        一、影响我国政府审计委托代理关系的制度环境
        二、政府审计中的多层级多任务委托代理关系
        三、决算审计类型与审计体制独立性保障的差异
        四、本级政府决算草案审计法律授权的悖论
        五、访谈结果基本印证本级政府决算审计授权问题
    第二节 政府决算草案审计理论研究支撑单薄
        一、理论研究缺位,难以发挥实践指导作用
        二、基本概念认知不统一,理论支撑单薄
        三、访谈结果印证决算审计理论研究的不足
    第三节 政府决算草案审计法规体系尚未建立
        一、政府决算草案审计授权、标准性法规协同建设不足
        二、专门性审计法规体系建设严重滞后于实践发展
        三、访谈结果充分印证决算审计法规体系建设滞后问题
第五章 OECD国家政府决算(财务报告)审计实践
    第一节 政府财务报告改革及审计制度的发展
        一、各国政府预算、会计与财务报告系统
        二、各国权责发生制政府财务报告及审计改革背景
        三、各国政府财务报告改革及其审计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审计体制及政府财务报告审计授权模式
        一、各国国家审计体制设置变迁
        二、各国政府财务报告审计授权分工模式
    第三节 政府财务报告审计法规准则建设
        一、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审计法规准则建设
        二、美国政府财务审计法规准则建设
    第四节 政府财务报告审计资源、技术整合与质量控制
        一、各国政府财务报告审计中的资源整合
        二、各国政府财务报告审计中的技术整合
        三、各国政府财务报表审计质量控制做法
第六章 政府决算草案审计的改进建议
    第一节 政府决算审计体制保障重构
        一、审计体制改革时机日趋成熟
        二、审计体制重构的定位、原则
        三、审计体制重构的路径选择
        四、审计体制重构的模式选择
    第二节 构架政府决算草案审计理论概念框架
        一、构建政府决算审计目标层次
        二、明确重要性等概念框架及其运用
        三、构建政府决算审计报告模式
    第三节 政府决算草案审计法规体系构建
        一、协同建设政府决算草案审计授权、标准性法规制度
        二、构建政府决算草案审计专门性法规制度
参考文献
附录:访谈调查问卷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7)浅谈统计抽样在审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统计抽样概述
三、审计工作当中统计抽样的方法
    (一) 随机数表法
    (二) 等距抽样法
    (三) 分层随机抽样法
    (四) 整群抽样法
四、统计抽样在审计中的具体应用
    (一) 属性抽样
    (二) 变量抽样
五、结语

(9)统计方法在审计抽样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的问题与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现状
    1.4 论文结构
2 审计抽样概论
    2.1 审计抽样概况
    2.2 抽样风险与非抽样风险
        2.2.1 抽样风险
        2.2.2 非抽样风险
    2.3 统计抽样与非统计抽样
    2.4 属性抽样与变量抽样
3 审计抽样方法理论基础
    3.1 审计抽样的数学模型
    3.2 常用的抽样方法
        3.2.1 简单随机抽样
        3.2.2 分层抽样
        3.2.3 系统抽样
        3.2.4 概率比例规模抽样(PPS抽样)
4 审计抽样的设计与运行
    4.1 变量抽样的设计
    4.2 审计抽样的应用
        4.2.1 数据来源
        4.2.2 数据的预处理分析
        4.2.3 审计抽样实践测试
5 研究结论与意见
致谢
参考文献

(10)统计抽样调查方法及其在企业审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统计抽样与抽样审计的理论依据
    1. 统计抽样的理论依据
    2. 抽样审计的理论依据
二、企业审计中统计抽样调查的特点和流程
    1. 审计抽样调查的特点
    2. 审计抽样调查的流程设计
三、统计抽样调查方法在企业审计中的应用
    1. 审计风险的预估
    2. 注重重点项目的重点审计
    3. 审计方法的运用
    4. 审计主体的运用
四、结束语

四、统计抽样在审计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抽样方法应用规范吗[J]. 何芹,高前善,李丹阳. 财会月刊, 2020(17)
  • [2]统计抽样在审计中的运用探析[J]. 程海皇.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20(05)
  • [3]统计抽样在审计中的应用探讨[J]. 袁雪怡. 智库时代, 2019(40)
  • [4]大数据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影响研究 ——以我国R会计师事务所为例[D]. 何长芳. 云南大学, 2019(03)
  • [5]投资审计转型视角下的审计项目选择研究 ——以某市A区决算审计为例[D]. 孟永佳. 南京审计大学, 2019(08)
  • [6]政府决算草案审计研究[D]. 贾云洁.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8(08)
  • [7]浅谈统计抽样在审计中的应用[J]. 朱俊杰. 时代金融, 2018(06)
  • [8]抽样技术在政府审计中的应用研究――基于细节测试阶段[J]. 王秋菊.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6(10)
  • [9]统计方法在审计抽样中的应用[D]. 冉继琰. 重庆大学, 2016(03)
  • [10]统计抽样调查方法及其在企业审计中的应用[J]. 马铁成. 市场研究, 2016(03)

标签:;  ;  ;  ;  ;  

统计抽样在审计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