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国有企业在完全竞争行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建筑有信心加入国际建筑行业领军者行列——专访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总经理孙文杰

大型国有企业在完全竞争行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建筑有信心加入国际建筑行业领军者行列——专访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总经理孙文杰

一、国有大型企业在完全竞争性行业中大有作为 中建总公司有信心加入国际建筑业领军行列——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孙文杰总经理访谈录(论文文献综述)

周新年[1](2018)在《顺德地方社会与集体空间研究》文中提出中国的地方社会不同于西方的公民社会。公民社会概念18世纪才产生,来自于欧洲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国家形成的历史经验,强调下层社会积极限制上层的国家权力的过程,社会精英、市场原则、公共舆论起关键的作用[1]。黑格尔认为中国由“一种终古如此的固定的东西代替了一种真正的历史的东西”,中国的历史是静止的,中国的社会“客观存在与主观运动缺乏一种对峙”[2],乃至于认为中国是一个没有社会的国家[3]。这其实都是基于公民社会的视角。但孔飞力(Philip Alden Kuhn)认为公民社会只是一个理论“模式”,并非在西方真正出现过[4]。中国传统的王朝国家及近现代的国家,其社会不同于西方公民社会基于法的关系的普遍一致性,而在于自然和传统关系的地方性。本论文地方社会强调的是在国家的权力下,通过横向联系而自发形成的社会组织过程。顺德作为一个地处珠江三角洲中心(新老三角洲的结合部)、因境内发生惊动明王朝的“黄萧养起义”而在明中期设立的县级地域,经历了近600年的历史。在此过程中,顺德的地域社会先后创造了历史性的变革:在明清时期,同西、北江三角洲自然环境变迁(主要是洪水与沙田的淤涨)的适应、改造和利用过程中,形成了地域性的农业生产模式——桑基鱼塘等基塘农业;在晚清,因中法战争而组织的顺德地方团练发展成为领导广东省团练的领导机构;在清末,又成为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先发地域;1970年代末开始,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率先成为乡村工业化和“自下而上”城镇化的典型地域。顺德的地方社会中是否存在一种内生的地域社会力量在起作用?本论文对顺德地方社会的历史考察,通过顺德地方社会集体空间的形成来尝试作出回答。论文分析了顺德自然和社会环境变迁中的几类关键性的要素:堤围等水利设施、宗族、乡村墟市、社与村庙的民间信仰等地方社会要素;以及明清的里甲与保甲、清末与民国的地方自治、建国后的乡村集体化、改革开放后推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帝制时期和近现代国家的制度要素;明清时期的基塘农业、乡村手工业、原工业化、近代工业化、全球化时代的工业化等经济要素。通过这些地方社会及国家层面关键制度要素的互动,总结出顺德乡村社会水利、墟市、信仰、产业等集体空间及其内部的权力(支配)、资源(资本)的积累和集中机制,以及地方习惯、地方文化的地域特征和乡村公共品的供应机制,并进一步尝试构建社会空间的分析框架——以集体空间为核心的地方社会空间与国家政治空间的尺度互动。通过此分析框架,来检讨在资本全球化的背景下顺德(政府的和乡村的)空间行为的得失。论文的结构共分九章:第一章,分析研究的背景,提出研究的问题,确定研究的对象、范围,界定关键概念,运用的研究方法,简述论文的结构。第二章,通过梳理社会空间基础理论、中国乡村社会研究的主要范式及相关研究成果,提出地方社会集体空间的理论分析框架,及集体空间权力、资源积累和集中机制与城市化和全球化研究领域的理论衔接。第三章,重点对顺德地域自然环境变化进行历史分析,围绕以堤围、闸窦、沙田围筑等水利公共产品供给的集体行动机制,总结自明至建国以来水利建设的历史谱系:村庄的简易村围——防护田土的挡水堤——合围的堤围——跨村的联围、闸窦、排涝等综合水利系统——地域性大联围,并分析在乡村地域社会内部的水利组织形成过程中,集体空间中不同主体的利益冲突与协作对乡村聚落空间产生的深刻影响。人与自然的互动推进了水利社区的形成,并对顺德社会空间的演变形成空间的反作用机制(由非精确的自然领地边界向清晰的产权边界转化)。水利集体空间中权力、资源积累和集中机制的形成过程表征了水利公共产品与水利地域社会规则形成的过程。第四、五章,通过分析珠江三角洲区域及顺德民间信仰的发展过程,分析地方社会民间信仰的历史特征。重点分析:不同神灵的地域分布反映了乡村社会内部和外部自然环境特征;通过里社制度、宗族制度对村庙的影响,考察国家礼制、宗族组织对民间信仰的双向互动关系;对乡村聚落社、村庙、不同类型祭祀圈和信仰活动圈的考察,得出顺德的社会空间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民间信仰通过神灵的设立和祭祀仪式等实现乡村社会权力、资源的积累和集中机制,在整合地域内的不同社群、应对水灾和匪患、促进聚落共同体及跨村联盟的形成、影响墟市的演化及地域精神的形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传统乡村社会里,神的存在就是树立了韦伯所说的卡里斯马(charisma),是建构乡村社会秩序及社会空间的权威之隐喻。民间信仰是顺德地方社会最为突出的特征,是所有社会活动的纽带。第六章,重点考察乡村“市”和周期性“墟”形成的历史过程,分析影响“墟”与“市”的转化因素。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段墟市的管理机制,墟市与水网、宗族、村庙的关系,以及原工业化和近代工业化对促进墟市性质改变的综合分析,总结乡村墟市所构成的市场交易空间的历史演变。顺德乡村墟市市场圈的形成,推动乡村以人际社会交往为主向跨村落的地域经济交往活动的转化。墟市集体空间的出现,从满足日常生活的服务演变到促进乡村地域经济的分工。明清顺德乡村“墟”与“市”角色的转化,先后经历了“早晚市和日墟——周期性旬墟和固定市——专业性墟和专业性市——商业性市和周期性墟”的历史谱系,实际代表了乡村地方社会经济交往活动中消费和生产的主导地位的变化。论文通过对顺德乡村墟市进行分类、发展演变及墟市竞争与冲突的历史考察,分析乡村墟市演化过程中权力、资源积累与集中机制的变化,认为乡村墟市的不断升级与墟市封建性不断减弱是一个相互关联的过程。专业性墟市向近代市镇的演化,权力集中机制是必要条件,由此产生墟市资源的集中机制共同主导了顺德墟市的市镇化过程。第七章,重点考察不同历史时段关键性制度对乡村地方社会的影响,及乡村地方社会如何主动适应和建构集体空间的机制。即从国家在场的视角,考察乡村社会集体空间的权力、资源的积累和集中机制,得出:(1)明朝里甲制重点以黄册的人户为管理对象,促进了乡村聚落认同的形成;清朝图甲制以土地管理为主,促进了乡村社会内部自我管理机制的形成和走向成熟。(2)通过对明清的卫所、巡检司、保甲、乡约、公约等国家在地方的军事或安全控制体系、村落自我防卫体系的考察,探求跨自然村地域社会的形成路径。(3)清末至民国的地方自治,第一次将乡村社会从韦伯所说的实质理性(Substantive Rationality)或价值理性(Value Rationality)引向形式理性(Formal Rationality)或工具理性(Instrumental Rationality),乡村社会由地方习俗推动的自组织向被制度所建构转化。(4)建国后,经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等社会主义改造、人民公社制度、改革开放后政策的不断调整,顺德的社会空间经历了制度性的变革:土地改革时期,消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乡村社会通过农会和区代表大会确立了县下的区和乡准行政机构,乡村第一次被行政化;农业合作化时期,高级社使乡村第一次进行集体大生产和实施社会主义公有化体制;人民公社时期,先后经历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为核算单位的转变,乡村地域社会的内部组织单元,最终被生产队生产组织所重组;改革开放后,乡村经过短暂的自治后,通过“再集体化”再次被纳入行政的管控之下,农村股份合作社及村委会最终在管理区层次上的成立使乡村通过“再集体化”转化为经济性为主的自治组织,乡村社会再次面临整合。制度化的空间区划对乡村社会空间是刚性的规束和重组,但乡村社会内部在政社分离后,其地域的自组织性再度起到关键作用。如改革开放后的1990年代村庙重建高潮、乡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设立、宗族活动的重新加强等等,社会空间再次逐步获得自主性。第八章,重点考察了顺德基塘农业促进的农业商品化、手工业与原工业化、社队企业与乡镇企业、乡村工业化的过程,认为顺德地方社会的集体空间促进了农业商品化、原工业化及工业化过程中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的实现,最终经历漫长的时段完成了工业化进程。主要内容包括:1、顺德基塘农业的出现与自然环境的变化(洪水危害增加)、应对洪水威胁而采取的水利设施建设之间的关系,在明中期开始蚕丝国际贸易的拉动下,最终促使顺德乡村手工业进入原工业化过程;2、清末引进机器缫丝业,引起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和乡村社会的冲突,改变了地域社会的诸多因素,引起农业工业化的进程加快、乡村墟市的专业化、工商业资本的出现等,从原工业化走上近代工业化;3、建国后,进入社会主义公有制,原有的民族工业和手工业分别纳入到国家工业体系和人民公社的农业生产体系。顺德的基塘经济作物体系为人民公社的社队企业的发展准备了与以粮食作物为主地域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社队企业得到较好发展,进而为顺德在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得到快速发展准备了坚实基础;3、1992年顺德推进产权改革和城乡一体化策略,使得乡镇企业的发展获得新的机遇,但也同时留下了产业层次不高和土地粗放利用的后果。顺德乡村集体组织在改革的初期积极投资乡镇企业,为农村工业化打下了基础;产权体制改革后,逐步演变成为集体资产的管理平台,乡村集体失去经济的活力。改革开放后,乡村社会在参与工业化的进程中,出现分化——一部分在工业化过程中成为改革的“赢家”,而一部分成为“输家”,其实质就是集体组织“再集体化”过程的差异。总结改革开放后,顺德不同乡村工业化的差异,得出集体组织在工业化过程中的巨大作用:集体组织强的,工业化的进程更为顺利;而弱的乡村,基本维持农业生产的局面。从一个层面来看,就是集体空间的权力、资源积累和集中的差异,决定了乡村工业化的成功与否,也决定了其发展的路径。第九章,通过对前几章的内容进行总结,进一步阐释地方社会集体空间的分析框架,并由此总结顺德改革开放后空间政策的得失,提出乡村社会空间发展的建议。

王小岗[2](2017)在《陕西恒翔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经济增长和城市加快发展,使得建筑产业进一步成为经济进步的推手,并产生了明显的社会效益。但其进步与面临的困境同时并行,随着市场经济形势的变化,业内一些突出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例如,市场适应性还不够强,企业规模与人力素养还不够匹配,企业捕捉商机的敏锐度还不够高,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还不够强。陕西恒翔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一个具有较强代表性的例证。该公司作为本土建筑行业的异军,其发展水平的高低与否对于该地区建筑业整体水平的提升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择取陕西恒翔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为研究个案,深入探讨其在新形势下的发展战略问题。本文以研究和文献综述先行,利用PEST、波特五力模型等战略分析方法,通过对企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梳理,对外部市场环境和内部资源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继而对企业内部相关要素进行评估,得出相关的内部环境综合评价。再借助SWOT分析法进行战略匹配,运用QSPM矩阵进行战略选择及评价,帮助其选择增长型的成长策略,并提出相关实施建议和保障措施,旨在确保该目标最终得以实现。总而言之,陕西恒翔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更加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竞争压力不断增强,需要改变以往的发展方式,适时调整发展战略。希望通过本文理论分析和实地调研并用的研究方法,为该公司远期发展提供切实有益的指导,并籍此推动建筑业发展远景规划改进和创新。

曹洋[3](2016)在《基于建筑伦理的中国建筑设计协作机制优化研究》文中提出建筑设计是建筑行业活动的核心环节,围绕其构建的制度体系是行业运转秩序的基础。建筑设计及其实现不仅是建筑设计从业者的主体工作,更是建筑工程各个利益相关方博弈的重要平台。当前,我国的建筑设计协作机制尚不完善,各利益主体的价值立场冲突严重,致使本应投入于工程的社会资源蒸发于行业内耗之中。因此,有必要客观审视建筑行业现行制度环境的问题,并对其改进方式提出建议,进而构建权责清晰、运转高效的行业新秩序。西方的经验证明,建筑师的职业天性决定了其作为建设项目的核心角色最有利于社会资源的高效利用。然而,由于历史因素的影响和现实环境的制约,中国建筑师的业务水平尚无法支撑其新的角色定位,普遍存在的激愤情绪也使其对其他利益主体的价值诉求存在偏见。中国建筑师必须拓展视野并提升自己,才能与新的制度环境相匹配。本文在客观还原中国建筑行业生态的基础上,探讨了行业新秩序的可能性及其概貌,以期增进建筑师对其他利益主体的理解,并正视自身的不足,进而在制度调整和自我提升的双重作用下,形成建筑行业基于伦理的价值共识和善意的协作氛围。全文分四部分。首先,文章从秩序的概念出发,重新勾勒了作为本文理论支撑的建筑伦理学的学术框架,简要介绍了其中与本课题密切相关的学术成果和理论工具,借此帮助读者建立起观察建筑行业现象的伦理视角。其次,基于大量的访谈调研,文章对建筑活动各相关群体(行政管理方、建设方、设计方、施工方、使用方)的建筑伦理观和职业困境进行了较详尽的阐述,由此呈现出建筑行业生态的现实场景。在第三部分,文章就行业内的一些焦点问题展开讨论,通过对各方真实态度的分析,揭示出建筑活动伦理判断的矛盾性与复杂性,并由此引发对问题背后制度根源的思考。在结论部分,文章以西方建筑师负责制为蓝本,结合中国现实提出了以建筑师为核心的行业新秩序的构想,讨论了其制度支撑,并从伦理学角度进行了合理性证明。最后,文章还对新机制环境下建筑师的自我调整提出了建议。

王蓉[4](2014)在《中铁二局第五工程有限公司竞争战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和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加快,我国发展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国有建筑企业将面临越来越复杂的竞争环境和越来越强的竞争对手。然而,由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对建筑行业影响相对较大,所有的国有铁路建筑企业长期处于政策和集团公司的保护之下,铁路工程作为主导业务的短视经营思想严重植根,许多国有大型铁路建筑企业缺乏明确的市场竞争战略,因而在完全放开的市场竞争中,缺乏针对性的经营方针,市场份额止步不前,工程项目盈利能力下降,经济效益滑坡,经营形势严峻。尽管各国有铁路建筑企业正在培育和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但所形成的竞争优势并不突出。因此,现实要求国有铁路建筑企业必须制订出一个清晰的竞争战略以摆脱自身不利因素,占据建筑市场主体,并指导企业走向更具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的光明未来。本文以中铁二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战略管理的相关理论和分析方法对该公司的竞争战略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首先,介绍了本研究的背景、意义以及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思路,进而从战略及战略管理的定义和基本理论,竞争战略的类型和分析方法三个方面进行了简要的梳理。其次,从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和竞争对手等三个方面入手,运用PEST分析工具和Michael·Porter的“五力模型”分析中铁二局第五工程有限公司所处的外部环境,利用外部因素评价矩阵(EFE)定量分析该公司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运用内部因素评价矩阵(IFE)定量分析企业内部环境的资源和能力的优、劣势;在内外部因素评价分析的基础上采用SWOT分析工具,对公司在建筑行业市场竞争的优势与劣势、机会与威胁进行总体性分析。最后,根据企业的愿景和实际,进一步提出与公司相匹配的战略方向,制定企业的竞争战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企业竞争战略的实施方案及相应的保障措施,借此进一步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企业整体效益。同时,希望本研究结果及观点能够对中铁二局第五工程有限公司在日趋激烈的市场和行业竞争中制定更为科学、合理、有效的竞争战略提供参考价值和可操作性,也为同行同质企业的改革、发展、竞争和创新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柳玉强[5](2013)在《A设备安装集团有限公司企业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建筑安装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行业之一,在国民经济的占有比重重占有非常重要的比例。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深化,整个行业呈现出一种平稳发展的趋势,预计到2013年底,建筑安装行业的整体产值将超过100000亿元,年平均增长率将超过7个百分点,行业的社会附加值有望突破20000亿元的规模,年平均增长比例超过8个百分点,占整个国民生产总值的7个百分点左右。在未来的五年内,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市政公用建设和固定资产的投资还在保持在一个较高的将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中国建筑安装市场面临重要的发展机遇。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深化,中国建筑安装市场将出现一个重大的产业结构调整和重组,建筑市场将重新洗牌。建筑安装行业正逐步由劳动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向着技术密集型方向转变,建筑安装行业中的企业也将向着资金实力雄厚,管理水平高超,技术装备全面地方向发展。建筑安装行业的新一轮结构调整给相关企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本文将以A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主要的战略管理理论,充分结合相关行业专家和学者的研究成果和重要思想,以调研、分析、统计等研究方法为基础,探讨建筑安装行业所处的行业环境和发展趋势以及A公司所面临的发展问题,从企业战略发展的高度,应用SWOT分析法、五力分析法、VRIO分析法等进行个案研究,提出适应新形势下A公司发展的战略定位与调整,以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

刘怡[6](2013)在《产业开放、技术体制与产业技术能力关联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各产业得到飞速发展。然而,随着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产业原有封闭系统的稳定性遭到破坏,产业动荡性加剧,受外部条件变化波及更加频繁,这种现象导致了我国各产业在开放后呈现出了不同的发展态势:一部分产业潜力被激活,在开放大潮中乘风破浪,高歌向前,发展成为国内经济的支柱产业,并打破了全球原有产业格局,树立了牢固的国际地位;而另有一批产业则在大批国际同行涌入的夹击下,如逆水行舟,异常艰难,产业技术数十年也没有实现本质上的进步和突破,大批民族品牌似有式微之势。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越来越多学者开始关注上述现象。理论研究者对开放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技术效益和社会效益开始出现质疑,并基于此展开系列研究。这类研究首先关注了技术引进带来的溢出效应,技术溢出水平不同,对产业的影响程度不同,由此导致各个产业发展速度出现差异。然而仅凭溢出效应无法解释同一产业内企业发展分化的现象,为此学者又纳入了吸收能力这个解释变量,面临同等溢出水平,个体的吸收能力强弱决定了其对溢出知识的利用情况。上述研究多是基于企业视角,然而一个产业是众多企业的整合却不是简单加和。作者在对众多产业发展历程资料的回溯以及从事研究数年间实地调研的体验中发现,受到开放冲击的各个产业,由于外方资金、技术的涌入,不仅原有的知识基础被解构,原有的主导设计、产品与技术标准、生产方式等也同时可能被颠覆。如果技术溢出水平的高低及其与接受方吸收能力的强弱影响的是一个产业发展的速度,那么这些要素的变化则会彻底改变一个产业的现有分布结构、利益格局与发展方向。产业发展是一个复杂的整合过程,是一场繁杂的、多层次的系统演化,要完整描述其规律与趋势,需要更为丰富的解释。然而,以往的理论研究中却鲜有对这一过程黑箱的深入分析。为解释和剖析产业这一变化发展过程,本研究引入了技术体制这一解释变量。本研究解决的首要理论问题是技术体制的动态性。通过对技术体制概念层次的划分,对其规则属性与环境属性的辨析,本文用规范分析的方法解释了技术体制的动态演进过程,从而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技术体制虽然具有动态性,但其演变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短时间内的数据信息无法体现其动态特征。考虑这一特点,本文采用纵向案例研究的方法来解析产业开放程度是如何影响技术体制要素,从而使其发生演变的。综合产业的代表性、典型性以及实地调研的可获得性和便利性,本文选取了浙江省建筑业和台州医药化工产业进行对比研究。研究描绘了在不同开放程度下,技术体制是否发生变化以及如何发生变化。在案例研究的过程中本研究还发现了导致技术体制变化的另一个重要外部条件——产业政策。紧随其后本文通过对台州医药化工产业的单案例研究进一步分析了技术体制与产业技术能力之间相互作用的共演关系。由此,本研究构建起了对外开放、技术体制与产业技术能力三者之间的一种关联机制。研究结果为我们理解处于开放条件下的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视角,同时也提示我们应当审视并制定更加合理的开放政策。本文的主要结论包括:(1)技术体制具有动态性。技术体制在微观(企业)层面表现为规则属性,即企业从事技术活动所遵循的一系列规则;在中观(产业)层面表现为环境属性,即企业所处的技术环境,包括技术机会、创新独占性、技术进步的累积性以及知识基的特性等。规则是基础架构,环境是一系列规则经过不同组合后体现出的不同表征。个体企业的规则变化经过扩散,聚合到产业层面导致了技术环境的动态变化。(2)产业对外开放程度和产业政策的变化是导致技术体制演变的两个重要的外部影响因素。其导致技术体制变化的作用机制是:外部条件变化刺激企业在日常生产和创新活动中所遵循的指导规则发生变化,这种影响作用由点到面、由个体到整体,由微观到中观,当产业中大量企业的行动指导规则发生变化后,这种效应聚合到产业层面就导致了技术体制的转变。(3)技术体制变化的内因是技术的变革。内因导致技术体制变化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技术能力与技术体制相互协调适应、共同演进来完成的。本文原创性的理论贡献主要集中在:(1)技术体制概念的整合;(2)技术体制动态性的提出和验证;(3)技术体制演变的内外因与作用机制研究。

曾龄鱼[7](2012)在《商业地产公司开发运营模式研究 ——以粤信城项目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阐述了商业地产发展的背景、目的、意义及中国商业地产的实践历程。对商业地产的基本概念、类型,以及项目报建、设计、施工和物业管理等各环节的要点,国内外商业地产运营的理论基础进行了系统地阐述。本文分析了深圳市龙岗区一个购物中心类商业地产项目的定位和一期项目运营存在的问题。把国内较成功的商业地产公司作为标杆,学习他们在商业模式、项目定位、管理制度、人力资源、融资策略等方面好的作法,总结出这些企业共同的特点。并根据粤信城一期实际存在的问题,把一期和二期结合起来,用新的思路和方法进行招商、运营。探索出商业地产在投资开发与经营过程中降低风险和成本,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提高公司价值和项目利润的可持续性发展之道。

王瑾[8](2007)在《基于建设供应链的建筑企业市场营销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中国入世后过渡期的日益临近,中国的建筑市场将成为国际市场的一部分,世界贸易组织其他成员国也会对中国建筑企业进一步开放,国外着名建筑企业包括一些设计咨询公司加快进入中国市场步伐,中国建筑企业也不仅仅局限于国内市场,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进一步开放的国际建筑市场和高速发展的国内建筑市场为我国的建筑企业提供了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挑战。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国建筑企业必须加快提高自身的市场营销能力,而一个企业是无法在短时间内具备市场竞争的所有资源,因此我国建筑企业逐渐意识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联合的重要性,在发展自主核心能力的同时利用整合企业内外资源,以集群作战的方式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市场竞争由企业间的竞争转变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可以说供应链管理适应企业发展和管理创新的需求,彻底改变了企业传统的市场营销理念,将市场营销管理的中心将从以往注重业务的量的增长转向注重质量的管理,营销目标将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转向开拓业务、提高客户忠诚度。本文将建设供应链概念引入建筑企业市场营销,建立基于建设供应链的市场营销框架,并对其实施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1.结合建筑企业的特点,从两个层面界定了建设供应链的内涵,分析了建设供应链所具有的特征,进而构建了建设供应链的框架体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供应链理论对市场营销管理的影响,结合当前市场营销的前沿理论,针对建筑业市场营销工作存在的实际问题,建立了以关系、成本、服务、品牌为四要素的建筑企业市场营销模式。2.对市场营销的各个环节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从市场分析到市场定位,从市场部署到营销策略,以形成基于供应链的建筑企业市场营销体系,并结合已建立的市场营销模式详细分析了建筑企业市场营销的策略。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供应链的市场营销资源整合模型,分析了建筑企业在关系资源、人力资源及信息资源的整合方法和策略,从而为市场营销供应链的实施提供支持。3.基于供应链的市场营销的成效已不仅仅关注财务绩效,客户满意、合作关系等非财务绩效已经成为企业关注的重点。本文在分析传统评价方法存在缺陷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供应链的市场营销绩效评价模型,并形成三个层次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就具体的量化方法进行详细研究。4.对我国建筑企业的领军企业——中建总公司进行了案例分析,以印证论文的研究内容。经过研究不难发现,中建总公司的成功关键在于其善于站在供应链的角度进行市场运作,将供应链横纵联合、资源集成的理念运用于市场经营,从而造就了今天的中建总公司。由此可见,这种全方位合作的重要性变得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突出,从而在更高层次上使竞争与合作密不可分,有利于形成我国建筑企业良性的竞合格局,从而,提高我国建筑企业整体竞争力,使我国建筑企业从容面对激烈的全球市场竞争。

张雪芹[9](2007)在《基于市场主导的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研究》文中提出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以及国内外建筑市场竞争的需要,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历史性地成为大趋势。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效是否显着,关系到能否维护建筑业的支柱产业地位和作用,以及建筑业能否顺利开拓国际建筑市场、应对WTO的挑战。与某些传统产业不同,中国各地区的建筑业具有相似性,关于中国建筑业的研究成果对地区建筑业具有指导和借鉴作用,基于此,论文以建筑业为研究对象。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市场机制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因此提出了基于市场主导的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这一研究课题。论文在总结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建筑业产业内部的结构调整进行了一系列研究,而不涉及建筑业与其它产业之间的结构变动,使其更具针对性、指导性和前瞻性。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基础进行了讨论。阐述了产业结构优化理论,重点分析了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两个方面的内容。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主体看,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机制包括市场调整机制和政府调整机制两大类型。对“结构—行为—绩效”(SCP)范式理论进行了综述,重点对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市场结构是决定市场绩效的主要因素,决定市场结构的最主要因素是以企业数目和规模分布为特征的市场集中、产品差异和市场壁垒,而进入壁垒在决定企业数量和规模分布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对市场集中度与产业结构调整进行了分析,对绝对集中度、相对集中度和赫芬达指数等三个市场集中度测定指标进行了讨论。对市场壁垒进行了分析,重点对进入壁垒、移动壁垒和退出壁垒的概念内涵和形成因素进行了探析。对产品差异化进行了阐述,对产品差异化与细分市场进行了分析。产品差异化是企业提供异质服务的能力和潜力,是企业在经营上对抗竞争的一种主要手段,是一种非价格壁垒。第二,对建筑业产业结构及调整特征进行了研究。对建筑市场的发展形势进行了展望,分析了建筑业产业结构的现状,重点对建筑业所有制结构、产业组织结构、市场布局结构、人才结构进行了探讨,认为不同所有制企业的价值取向不同,经营状况有差异;建筑业产业组织结构,要做好总承包、专业承包、劳务分包企业的分布,大、中、小企业的结合,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企业的搭配;建筑业布局结构是行业布局、区域布局、全球化布局的科学优化与合理配置。论述了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性,剖析了推动新一轮结构调整的主要因素,阐述了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市场主导特征。认为当前建筑业发展的总体特征是市场主导的结构调整,新一轮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以企业为主体,以提升建筑业产业发展与竞争能力为核心内容,与市场化进程相适应的结构调整。第三,对建筑业市场壁垒和产品差异进行了系统分析。主要对建筑业进入壁垒、移动壁垒、退出壁垒以及建筑业产品差异化进行了分析研究。对中国建筑市场各类主体的准入进行了详细分析,对美国、德国、日本、俄罗斯、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建筑市场的准入进行了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形成建筑业进入壁垒的因素进行了探讨,主要包括规模经济壁垒、技术壁垒、人力资源壁垒、必要资本壁垒、绝对费用壁垒、政策法规壁垒等6种,得出建筑业进入壁垒低的结论。建筑业的移动壁垒,被视作企业进入建筑市场后再进入细分市场的进入壁垒,主要包括纵向阻碍和横向阻碍。分析研究了建筑业移动壁垒,认为建筑业的移动壁垒相对较低。对发达国家建筑业的退出情况进行了分析,对我国建筑业沉淀成本大难以转产,企业职工难以安置和转行,负债过高阻碍企业退出,企业办社会,政策法规限制形成的退出壁垒进行了分析,认为建筑业退出壁垒过高。阐述了建筑业整体而言是一个高度差异化的产业,剖析了建筑业产品差异的要素构成,并对住宅建筑市场、公共建筑市场和大型专业性项目市场等三个建筑市场子市场的产品差异特点进行了分析,得出建筑业应建立差异化竞争的理念。建筑业的进入壁垒和移动壁垒较低,但退出壁垒又相对较高,建筑企业的生产能力相对过剩和建筑产品的同质化,大多数企业以相似的业务和经营管理模式竞争,形成了建筑业过度竞争的主要原因。第四,应用“结构-行为-绩效”(SCP)范式对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进行了分析,重点对SCP范式下建筑业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进行了讨论。对“结构-行为-绩效”(SCP)范式进行了分析,认为建筑业的产业结构影响建筑业企业的市场行为,而建筑业企业的市场行为是决定市场绩效的关键因素。对建筑企业市场行为进行了分析,认为建筑企业市场行为主要包括建筑企业价格行为、非价格行为两个方面,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对建筑业的产业绩效进行了分析,认为建筑业的产业绩效很大程度上受产业结构和企业市场行为的共同制约,是市场关系或资源配置合理与否的重要标志,综合体现了市场运行的效益和效率。讨论了资源配置效率和技术进步,重点就建筑业利润率、劳动生产率、建筑业生产能力利用率等与资源配置效率有关的指标进行了分析。第五,从发达国家的建筑业产业结构模式和调整经验入手,提出了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容和方向。研究表明,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根本目的就是提升产业发展与竞争能力,其目标包括从任务型发展向资本型发展提升;从分散型发展向集中型发展提升;遵循竞争发展轨迹塑造生产力内涵。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容表现为:建立完整、高效、科学的建筑业市场管理体系;推进建筑业资产重组;推进形成金字塔范式的全新的市场组成格局。通过对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趋势的研究表明,兼并重组是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形式,虚拟企业是建筑企业发展的重要模式。最后从建筑业所有制结构和建筑业组织结构两方面分析了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重点阐述了市场壁垒与建筑业所有制结构调整,以及市场集中度与建筑业组织结构调整的关系。第六,对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从完善市场运行机制、放松政府监管规制、促进建筑企业自强三个方面分析了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分析认为:完善市场运行机制的主要策略是适应市场需求变革建设模式、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建立差异化的竞争理念、加快建筑业企业兼并重组、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发展战略;放松政府监管规制的主要措施是加强政府的产业政策引导、改行政准入壁垒为自然准入壁垒、降低建筑业的退出壁垒、重构建筑市场监管机构、创新建筑市场监管方式;可以通过依靠技术创新构造独特优势、增强融资能力拓展国际市场、优化竞争要素重组价值链、融入人本文化实现企业再造、创新管理模式实现虚拟经营等方式来促进建筑企业自强。

樊小江[10](2006)在《建筑企业基于投标联合体的竞争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建筑业过渡期的结束,国外着名的工程承包商将进入我国建筑市场,对我国建筑企业构成巨大威胁。我国建筑企业不仅要在国内建筑市场上与国内外的同行进行竞争,而且要在国际建筑市场上与国外众多建筑企业竞争,就必须采用适当的市场竞争策略。本文运用战略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在分析宏观环境、建筑市场环境和竞争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建筑企业的内部优势和劣势、面临的外部机会和威胁,构建了我国建筑企业SWOT矩阵。通过分析研究认为,我国建筑企业应该实施投标联合体竞争策略(ST战略),因为它有利于我国工程承包企业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弥补技术、管理、资金、品牌等方面的不足,并据此推动经营主体的国际化进程,提升企业的实力和档次,在国际市场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培养长期的竞争优势。全文共分七章:第一章导论,主要阐明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思路及框架;第二章建筑企业环境分析,主要运用PEST方法对企业所处环境进行分析,并据以选择适当的竞争策略;第三章我国建筑企业竞争策略选择,主要运用SWOT竞争分析工具对我国建筑企业的内部优势和劣势、面临的外部机会和威胁作简要分析,并据以构建SWOT矩阵,提出我国建筑企业应当采用投标联合体竞争策略的论点;第四章投标联合体竞争策略概述,根据价值链的基本原理,重点分析投标联合体伙伴企业的选择与结构,并就其竞争优势进行分析;第五章投标联合体的设立动因,主要根据资源基础理论分析了投标联合体设立的内在资源需求和各种外在驱动力;第六章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对投标联合体竞争力作对比分析;第七章研究结论和建议,总结了我国建筑企业应当采用投标联合体竞争策略的研究结论,并提出了有利于我国建筑企业推行投标联合体竞争策略的一些建议。

二、国有大型企业在完全竞争性行业中大有作为 中建总公司有信心加入国际建筑业领军行列——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孙文杰总经理访谈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有大型企业在完全竞争性行业中大有作为 中建总公司有信心加入国际建筑业领军行列——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孙文杰总经理访谈录(论文提纲范文)

(1)顺德地方社会与集体空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域的设问及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对象和范畴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的范畴
    1.3 概念的界定
        1.3.1 空间、场所与社会空间
        1.3.2 公共空间、公共领域与集体空间
        1.3.3 公有、共有与公共池塘资源
        1.3.4 共同体与社区、社会与地方社会
        1.3.5 权力
    1.4 研究学术意义与现实意义
        1.4.1 学术价值与理论价值
        1.4.2 应用价值和实践价值
    1.5 研究思路、方法
        1.5.1 历史文献与田野调查相结合
        1.5.2 借鉴多学科理论研究地方社会
        1.5.3 历时与共时、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1.6 论文的框架
第二章 地方社会集体空间的理论分析框架
    2.1 社会理论的“空间转向”回顾
        2.1.1 新马克思主义的空间理论
        2.1.2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与时空思想
        2.1.3 布尔迪厄实践理论的场域
        2.1.4 福柯的空间理论
        2.1.5 小结
    2.2 关于中国地方社会研究的相关理论范式
        2.2.1 施坚雅的市场关系模式
        2.2.2 弗里德曼的宗族关系模式
        2.2.3 黄宗智的内卷化经济模式
        2.2.4 杜赞奇的权力文化网络模式
        2.2.5 小结
    2.3 国内外关于中国地方社会研究综述
        2.3.1 历史人类学视角
        2.3.2 水利视角的地域社会学、地域社会史、历史地理的相关研究
        2.3.3 小结
    2.4 尺度与集体空间分析框架
        2.4.1 尺度及相关的概念
        2.4.2 尺度的相关理论
        2.4.3 地方社会集体空间的分析框架
第三章 自然环境变迁、水利集体空间与地方社会
    3.1 珠江三角洲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
        3.1.1 珠江三角洲自然地理环境变迁
        3.1.2 珠江三角洲社会经济发展简史
        3.1.3 小结
    3.2 顺德水利设施建设简史
        3.2.1 宋朝及之前以局部挡水堤建设为主阶段
        3.2.2 明朝、清朝的堤围闸窦系统的建设阶段
        3.2.3 民国时期的堤围小范围并围建设阶段
        3.2.4 建国后跨区大联围综合水利建设阶段
        3.2.5 小结
    3.3 顺德沙田垦殖与聚落格局的形成
        3.3.1 珠江河道口门发育与沙洲沉积
        3.3.2 顺德河涌淤积成沙的地域分布
        3.3.3 顺德沙田的围垦
        3.3.4 顺德乡村聚落分布格局的演化
    3.4 沙洲的自然特征与聚落的空间组合类型
        3.4.1 岛洲型聚落
        3.4.2 沙洲型聚落
        3.4.3 新沙洲型聚落
        3.4.4 小结
    3.5 水利集体空间的冲突、协作机制与聚落社区的融合
        3.5.1 水利集体空间冲突与协作过程中的国家与地方社会
        3.5.2 水利集体空间重构过程中的政府、士绅与宗族
        3.5.3 小结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民间信仰空间分布特征与乡村集体空间基础单元
    4.1 民间信仰的概念
    4.2 珠江三角洲的民间习俗与四大水神信仰
        4.2.1 珠江三角洲的民间习俗
        4.2.2 珠江三角洲四大水神信仰及其传播
    4.3 顺德民间信仰的发展阶段
        4.3.1 历代顺德民间信仰与儒释道的互动发展过程
        4.3.2 明代“禁淫祀、毁淫祠”与民间信仰的正统化
    4.4 顺德民间信仰空间地域分布特征
        4.4.1 顺德民间信仰的基本情况
        4.4.2 顺德民间信仰的空间分布
        4.4.3 顺德主要民间信仰形成与时空演化
        4.4.4 顺德主要民间信仰空间特征
        4.4.5 移民带来的信仰与本地的融合——以康公信仰为例
        4.4.6 小结
    4.5 社公、土地公的信仰与乡村基础社会空间单元的形成
        4.5.1 社公信仰的演化
        4.5.2 关于社坛、社主、社公、土地公
        4.5.3 顺德社的类型
        4.5.4 以社公为单位形成的村域共同体——龙江沙田五社“菩萨巡街”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地域信仰共同体与集体空间的边界认同
    5.1 村庙、乡主庙与乡村聚落空间的融合
        5.1.1 宗族与乡庙,血缘组织的衍生与信仰地缘组织的组合——以桑麻村为例
        5.1.2 一庙多神信仰与村落的融合——以乐从镇的乡村为中心
        5.1.3 从迁民到聚落,从社公到乡庙——均安镇南沙的个案分析
    5.2 祭祀圈与乡村地域共同信仰空间的形成
        5.2.1 以宗族为单位的祭祀圈——以林头村为例
        5.2.2 以祭祀组为单位的祭祀圈——以麦朗医灵庙为例
        5.2.3 以水利堤围为单位的祭祀圈——以众涌安乐围内天后巡游为例
        5.2.4 以一条河上下游地域形成的祭祀圈——以东头、南坑的观音巡游为例
    5.3 信仰活动圈与乡村地域共同体
        5.3.1 以个人参加为主的观音开库信仰圈
        5.3.2 以村庄祭祀联盟形成的祭祀活动圈——以均安帝王巡游为例
        5.3.3 以龙舟队为单位参加的龙船点睛信仰活动圈
    5.4 民间信仰的隐喻与乡村聚落空间的权力支配关系
        5.4.1 体现宗族的空间支配关系
        5.4.2 基于风水观念的空间支配关系
        5.4.3 基于社群认同的空间支配关系
    5.5 本章小结
        5.5.1 民间信仰与村庄外部边界
        5.5.2 民间信仰与村庄内部认同
第六章 墟市集体空间与地方社会
    6.1 珠江三角洲区域及顺德明清墟市空间格局
        6.1.1 珠江三角洲贸易的发展
        6.1.2 明清珠江三角洲区域市场体系
        6.1.3 明清区域贸易网络及变化
        6.1.4 明清顺德墟市空间格局
    6.2 墟市活动与乡村聚落社会空间的流动网络
        6.2.1 墟市圈与乡村聚落社会空间
        6.2.2 墟市圈与地域乡村聚落结构分析
        6.2.3 墟市对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6.3 明清顺德墟市的类型
        6.3.1 城郭型墟市
        6.3.2 乡村传统墟市
        6.3.3 专业性墟市——以陈村、容奇和桂洲墟市为例
        6.3.4 小结
    6.4 顺德墟市的演化
        6.4.1 桥梁建设、内河航运与墟市空间的变迁
        6.4.2 墟市功能性质的演化与墟市空间的迁移
    6.5 墟市的权力支配与资源积累机制
        6.5.1 墟市的权力支配机制
        6.5.1.1 明清乡村墟市发展的社会制度环境
        6.5.1.2 顺德乡村墟市权力积累机制
        6.5.2 墟市资源的积累与竞争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制度性集体空间与地方社会
    7.1 顺德区划沿革及立县边界考
        7.1.1 顺德区划沿革
        7.1.2 顺德立县区划边界考
    7.2 明清乡都堡下的里(图)甲制与自然村庄地域空间的形成
        7.2.1 明以前县下的乡
        7.2.2 明清县以下的都堡
        7.2.3 明清里(图)甲制的演化与自然村境域的关系
    7.3 明清至民国,防卫体系、巡检司、保甲制与跨乡村聚落社会共同体的形成
        7.3.1 清至民国顺德县以下的区划沿革
        7.3.2 明清两朝顺德的社会治安
        7.3.3 明清的营制、巡检司与乡村防卫地域的形成
        7.3.4 明中期以后、清至民国的保甲制、乡村自治与跨村的地域联盟
    7.4 解放后的区划与村庄聚落空间的内部再划分
        7.4.1 解放后县以下的区划沿革
        7.4.2 土地改革村庄空间的行政化和合作化时期村庄空间的经济化
        7.4.3 人民公社时期政社合——与村庄空间的再划分与经济再组织化
        7.4.4 镇村时期,城镇化与村庄社会空间的经济体化
    7.5 本章小结
        7.5.1 明清图(里)甲制促进了自然乡村空间地域的形成和内部的社会组织性
        7.5.2 明清保甲制及各种防卫体制与从乡村的乡约、公约相互作用促进了跨自然乡村地域空间的认同
        7.5.3 晚清至民国,从法制上促进了乡村地域的自治
        7.5.4 新中国成立后,乡村集体化空间的形成
第八章 工业化与乡村聚落社会空间的转型
    8.1 顺德农业经济商品化与工业化历史发展过程
    8.2 明至清中晚期,桑基鱼塘的商品农业、原工业化对乡村集体空间的影响
        8.2.1 关于原工业化理论
        8.2.2 明至清中晚期,水利建设过程中催生的商品化基塘农业及家庭手工业
        8.2.3 明至清中晚期,基塘农业生产方式形成独特的集体与个体社会关系
        8.2.4 明至清中期,顺德原工业化与乡村集体空间
    8.3 清末至民国,顺德乡村近代工业对乡村集体空间的影响
        8.3.1 近代依托民族资本的缫丝业对顺德乡村空间的影响
        8.3.2 以官僚资本带动的糖业发展对顺德集体空间的影响
    8.4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初期(1949-1983),顺德社队企业对集体工业空间的塑造
        8.4.1 工业化
        8.4.2 顺德社队企业的发展与农村集体工业空间的形成
        8.4.3 顺德社队企业的集体空间形成的内生因素
    8.5 1984年后,乡镇企业、工业园区对乡村集体空间的影响
        8.5.1 乡镇企业、农村体制改革与集体空间的“再集体化”和“资本化”
        8.5.2 顺德工业空间政策与集体空间的转型
    8.6 农村工业化过程中,空间规划的工具化与集体空间资本化逻辑
        8.6.1 国家政策的阶段性与工业化空间的表征
        8.6.2 集体土地利用合约的创新与集体空间的资本化逻辑
    8.7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作为地方社会行动的集体空间
    9.1 1452-2010年,顺德乡村社会集体空间的历史变化
        9.1.1 顺德空间要素历史变化
        9.1.2 不同历史时期空间公共品供给的社会机制与集体空间形成
        9.1.3 从大时段历史看顺德空间的总体性及阶段特征
        9.1.4 小结:顺德集体空间权力、资源的积累与集中
    9.2 改革开放以来,顺德空间尺度管控的得失与集体空间管控建议
        9.2.1 顺德城乡空间的演化与城市规划的工具化
        9.2.2 现阶段顺德城乡空间尺度的特征
        9.2.3 基于顺德城乡空间尺度规律对未来空间利用与管控的建议
    9.3 理论总结与展望
        9.3.1 理论总结
        9.3.2 余论
附表
附录
参考文献
    一、地方志
    二、史书、古籍、史料
    三、族谱、碑刻
    四、中文专着、中译着作
    五、中文论文、期刊、会议、报告
    六、外文文献
    七、其它资料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2)陕西恒翔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 研究现状综述
    1.4 创新之处及不足
2 相关理论综述
    2.1 战略管理理论
    2.2 战略分析方法
    2.3 战略管理环节
3 陕西恒翔建筑公司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陕西恒翔建筑公司发展现状
    3.2 陕西恒翔建筑公司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3.2.1 公司发展存在的问题
        3.2.2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 陕西恒翔建筑公司内外部发展环境分析
    4.1 外部环境分析
        4.1.1 PEST分析
        4.1.2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4.1.3 外部因素评价分析(EFE)
    4.2 内部环境分析
        4.2.1 组织机构
        4.2.2 财务状况
        4.2.3 资质技术
        4.2.4 内部因素评价分析(IFE)
5 陕西恒翔建筑公司发展战略分析及制定
    5.1 战略匹配:SWOT分析
        5.1.1 陕西恒翔建筑公司的优势(Strength,简称S)
        5.1.2 陕西恒翔建筑公司的劣势(Weakness,简称W)
        5.1.3 陕西恒翔建筑公司的机会(Opportunity,简称O)
        5.1.4 陕西恒翔建筑公司的威胁(Threat,简称T)
        5.1.5 陕西恒翔建筑公司发展战略SWOT分析
    5.2 战略评价:QSPM分析
        5.2.1 可供选择的战略
        5.2.2 QSPM矩阵分析
    5.3 陕西恒翔发展战略的制定
        5.3.1 战略目标
        5.3.2 战略思想
        5.3.3 战略原则
        5.3.4 战略重点
    5.4 陕西恒翔发展战略的实施
        5.4.1 实施成本战略
        5.4.2 实施品牌战略
        5.4.3 实施质量战略
        5.4.4 实施合作战略
6 陕西恒翔建筑公司发展战略的保障措施
    6.1 组织保障
    6.2 制度保障
        6.2.1 优化财务管理制度
        6.2.2 完善薪酬管理制度
    6.3 人才保障
        6.3.1 加强内部培养培训
        6.3.2 择优引进外部人才
    6.4 文化保障
7 结论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基于建筑伦理的中国建筑设计协作机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缘起:从几个案例说起
    2 问题的提出:建筑设计协作进程如何从多方博弈走向共享共赢
    3 研究思路与方法
    4 论文框架
    5 论文创新点
第一章 建筑伦理视角的建立
    1.1 建筑伦理既有研究概述
        1.1.1 何为建筑伦理
        1.1.2 建筑伦理学的发展概况
        (1)西方建筑伦理学发展概况
        (2)中国建筑伦理学发展概况
    1.2 建筑伦理的秩序解读
        1.2.1 中国传统文化对伦理概念的解读
        1.2.2 建筑伦理的本质内涵:关于秩序的建筑学说
    1.3 建筑伦理视角对建筑设计机制优化研究的现实意义
        1.3.1 作为一门道德哲学的现实意义
        (1)西方规范伦理学对建筑设计机制优化研究的启示
        (2)中国传统伦理观对市场活动的影响
        1.3.2 作为一种秩序学说的现实意义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建筑设计协作利益相关方的建筑伦理观
    2.1 建筑行政管理方的建筑伦理观
        2.1.1 建筑行政管理方的内涵
        2.1.2 建筑行政管理方职业行为的基本逻辑
        (1)建筑行政管理方的市场角色
        (2)经济视角下建筑行政管理方的职业行为逻辑
        2.1.3 建筑行政管理方的建筑伦理观
        (1)建筑行政管理方的建筑价值观
        (2)建筑行政管理方的职业立场
        2.1.4 建筑行政管理方的难处
    2.2 建筑建设方的建筑伦理观
        2.2.1 建筑建设方的内涵
        2.2.2 建筑建设方职业行为的基本逻辑
        (1)不同类型建设方职业行为逻辑的共性
        (2)不同类型建设方职业行为逻辑的差异
        2.2.3 建筑建设方的建筑伦理观
        (1)建筑建设方的建筑价值观
        (2)建筑建设方的职业立场
        2.2.4 建筑建设方的难处
    2.3 建筑设计方的建筑伦理观
        2.3.1 建筑设计方的内涵
        2.3.2 建筑设计方职业行为的基本逻辑
        2.3.3 建筑设计方的建筑伦理观
        (1)建筑设计方的建筑价值观
        (2)建筑设计方的职业立场
        2.3.4 建筑设计方的难处
        2.3.5 小结:在市场规则与专业理想间徘徊的建筑设计方
    2.4 建筑施工方的建筑伦理观
        2.4.1 建筑施工方的内涵
        2.4.2 建筑施工方职业行为的基本逻辑
        2.4.3 建筑施工方的建筑伦理观
        (1)建筑施工方的建筑价值观
        (2)建筑施工方的职业立场
        2.4.4 建筑施工方的难处
    2.5 建筑使用方的建筑伦理观
        2.5.1 建筑使用方的内涵
        2.5.2 建筑使用方的建筑伦理观
        (1)业主的建筑伦理观
        (2)客户的建筑伦理观
        (3)一般使用者的建筑伦理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建筑设计协作进程中典型矛盾的伦理解读
    引论:忧郁的职业性
    3.1 认知层面的建筑伦理摩擦
        3.1.1 技术价值层面的建筑价值观摩擦:以“功能”为例
        (1)建筑相关群体对建筑功能的不同理解
        (2)与功能相关的建筑伦理摩擦
        3.1.2 社会文化价值层面的建筑价值观摩擦:以“文化态度”为例
        (1)投资与建筑文化价值观摩擦
        (2)纯利率与建筑文化价值观摩擦
        3.1.3 感性认知价值层面的建筑价值观摩擦:以“创新”为例
        (1)建筑师:创新的维度
        (2)工程师:创新的标准
        (3)施工方:创新的成本
        (4)行政管理方:创新的价值
        (5)开发商:创新的风险
    3.2 职业活动层面的建筑伦理摩擦
        3.2.1 策划与设计阶段的建筑职业伦理摩擦
        (1)关于“任务书”
        (2)关于“调研”
        (3)关于“专项设计前置”
        3.2.2 施工阶段的建筑职业伦理摩擦
        (1)关于“施工招投标”
        (2)关于“变更”
        (3)关于“监理”
        (4)关于“完成度”
        3.2.3 使用阶段的建筑职业伦理摩擦
        (1)关于“非法改造”
        (2)关于“使用”
        3.2.4 与“推进速度”相关的建筑职业伦理摩擦
        3.2.5 与“职业道德”相关的建筑职业伦理摩擦
        (1)行政干预是“合理的犯规”吗?
        (2)开发商的社会责任
        (3)公众能否为城市建设负责?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秩序重构:基于建筑伦理的建筑设计协作机制优化建议
    引论:市场经济环境下制度、契约与道德的统一
    4.1 中外建筑师职业权责的比较
        4.1.1 中外建筑师在建筑生产活动中职业权责的比较
        (1)中国建筑师执业制度的现状及其历史成因
        (2)西方建筑师的执业制度概貌
        (3)中国现行工程管理制度的问题
        4.1.2 中外建筑师在城市建设决策中职业权责的比较
    4.2 以建筑师为核心的行业秩序重建
        4.2.1 建筑行业新秩序概貌
        (1)参照系:西方建筑师与建设工程其他利益主体的关系
        (2)符合中国国情的中间路线
        4.2.2 建筑行业新秩序的伦理学支撑
        (1)道义论路径的辩护
        (2)目的论路径的辩护
        (3)契约论路径的辩护
        4.2.3 建筑行业新秩序的制度支撑
        (1)建筑师对建设工程的全程业务
        (2)支持咨询服务业的发展
        (3)建筑师的职业风险控制
        (4)城市建设决策中专业话语权的提升
        (5)建筑行业协会管理与监督职能的强化
    4.3 新的设计协作机制环境下建筑师的自我调整
        4.3.1 价值认知层面的调整:设计价值观的伦理回归
        (1)当代中国建筑创作价值观的迷失
        (2)建筑创作是否需要价值标准
        (3)基于建筑伦理的建筑创作价值观初探
        4.3.2 职业活动层面的调整:建筑师职业伦理准则的制定
        (1)自省:建筑师的社会责任
        (2)自治:建筑师职业伦理准则探索
        4.3.3 业务水平层面的调整:建筑师业务水平的提升
        (1)市场意识的提升
        (2)沟通能力的提升
        (3)图纸质量的提升
        (4)施工知识的补足
        (5)后期服务意识的加强
    本章小结
结语:制度与善意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一 调查问卷
附录二 采访记录
    建筑行政管理方采访
    建筑建设方采访
    建筑设计方采访
    建筑施工方采访
附录三 美国建筑师学会(AIA)伦理与职业行为准则
附录四 西方建筑学固有的伦理维度
附录五 规范伦理学主要分支概述
附录六 中国传统伦理观的基本内容及特征
致谢

(4)中铁二局第五工程有限公司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三) 论文结构框架
二、相关理论综述
    (一) 战略及战略管理
    (二) 业务层战略的类型
    (三) 分析方法
三、中铁二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一) 宏观环境分析
    (二) 产业环境分析
    (三) 竞争对手分析
    (四) 外部因素评价矩阵
四、中铁二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一) 战略资源分析
    (二) 战略能力分析
    (三) 内部因素评价分析
五、中铁二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竞争战略制定
    (一) 中铁二局第五工程有限公司SW0T分析
    (二) 中铁二局第五工程有限公司内外部因素SWOT分析矩阵
    (三) 中铁二局第五工程有限公司竞争战略制定
六、中铁二局第五工程有限公司竞争战略实施及保障措施
    (一) 实施竞争战略的措施
    (二) 竞争战略实施过程中的保障
七、中铁二局第五工程有限公司竞争战略的评价与控制
    (一) 竞争战略的评价与反馈
    (二) 竞争战略的风险与成本控制
八、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A设备安装集团有限公司企业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 研究对象和内容
    (三) 研究现状与分析
    (四)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二、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与研究方法概述
    (一)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概述
        1、企业战略管理的概念及特点
        2、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阶段
        3、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体系
        4、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
    (二) 企业战略管理主要分析方法
        1、SWOT分析法
        2、五力分析法
三、A公司企业发展环境分析
    (一) 企业发展外部环境分析
        1、建筑行业宏观环境分析
        2、建筑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3、建筑行业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分析
        4、基于“五力分析法”的A公司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二) A公司企业内部环境分析
        1、企业基本概况
        2、企业组织结构分析
        3、公司业务能力分析
        4、基于“VIRO模型”的企业内部环境分析
四、A公司企业战略的制定与选择
    (一) SWOT模型分析
        1、优势
        2、劣势
        3、机会
        4、威胁
    (二) A公司战略目标分析
        1、企业战略定位
        2、企业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
        3、A公司发展战略组合
五、A公司企业战略的实施与控制
    (一) 企业战略的实施原则
        1、适度合理性的原则
        2、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的原则
        3、权变原则
    (二) 企业战略的实施措施分析
        1、调整企业经营布局
        2、优化企业管理理念
        3、完善项目管理体系
        4、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和建设
        5、强化企业文化和品牌建设
    (三) 企业战略保障措施分析
        1、统一思想认识,共同行动
        2、围绕战略目标,分解落实指标
        3、抓好制度建设,保证战略实施
        4、加强动态跟踪,确保目标实现
六、总结与展望
    (一) 总结
    (二) 展望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6)产业开放、技术体制与产业技术能力关联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1.2.1 问题提出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对象界定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1.4.1 逻辑框架
        1.4.2 研究技术路线
        1.4.3 论文章节安排
    1.5 模型构建
        1.5.1 子模型一:技术体制的动态演进机理
        1.5.2 子模型二:开放对技术体制的影响
        1.5.3 子模型三:技术体制与产业技术能力的共演机制
    1.6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1.6.1 技术体制概念的整合
        1.6.2 技术体制动态性的提出和验证
        1.6.3 构建起产业开放、技术体制与产业技术能力三者间的关联机制
2 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技术能力及相关概念
        2.1.2 技术能力的发展路径
        2.1.3 技术能力的提升机制
        2.1.4 技术追赶理论
        2.1.5 技术变革理论
        2.1.6 技术管理理论
    2.2 主要概念
        2.2.1 技术体制
        2.2.2 产业技术能力
        2.2.3 产业开放
    2.3 变量间关系已有研究简述
        2.3.1 技术体制的演进
        2.3.2 产业技术能力的路径演进模式
        2.3.3 产业技术能力的影响因素
        2.3.4 技术体制与产业技术能力的共演
3 技术体制动态变化机理研究
    3.1 技术体制转变的起始点:规则
    3.2 技术体制转变的机理:规则到环境的传导
    3.3 技术体制转变的触发源:内外部条件变化
4 开放对技术体制的作用机制研究
    4.1 方法选择
    4.2 研究设计
    4.3 案例选择
    4.4 资料收集
        4.4.1 建筑业资料收集
        4.4.2 医药化工产业资料收集
    4.5 信度与效度控制
    4.6 建筑行业案例分析
        4.6.1 浙江省建筑业发展概况及行业技术能力水平现状
        4.6.2 浙江省建筑业对外开放度
        4.6.3 浙江省建筑业技术体制
    4.7 医药化工行业案例分析
        4.7.1 台州医药化工产业发展历程
        4.7.2 台州医药化工产业对外开放度
        4.7.3 初始成长期的技术体制
        4.7.4 快速发展期的技术体制
        4.7.5 转型升级期的技术体制
        4.7.6 技术体制的变迁过程
    4.8 案例比较与结论
        4.8.1 基本结论
        4.8.2 结果探讨
        4.8.3 案例素材的延伸
5 技术体制与产业技术能力共演机制研究
    5.1 样本选择
    5.2 技术体制的演进过程
        5.2.1 初始成长期技术体制特征
        5.2.2 快速发展期技术体制特征
        5.2.3 转型升级期技术体制特征
    5.3 产业技术能力的演进过程
        5.3.1 初始成长期技术能力结构
        5.3.2 快速发展期技术能力结构
        5.3.3 转型升级期技术能力结构
    5.4 技术体制对技术能力的作用机制
    5.5 技术能力对技术体制的作用机制
    5.6 技术体制变化的内因与机理探析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与探讨
        6.1.1 技术体制动态性的存在及其与稳定性的平衡
        6.1.2 技术体制变化的外因及其作用机制
        6.1.3 技术体制变化的内因及其作用机制
    6.2 本研究的理论贡献
        6.2.1 技术体制概念的整合
        6.2.2 提出并验证了技术体制的动态性
        6.2.3 剖析了技术体制变化的内外因及其作用机制
        6.2.4 对共演研究的补充
    6.3 本研究的管理启示
        6.3.1 产业开放程度的节奏控制
        6.3.2 开放条件下产业结构的调整
        6.3.3 开放条件下本土企业的应对
    6.4 研究不足与展望
        6.4.1 技术体制动态性及其与技术能力关联机制的统计验证
        6.4.2 案例数量和范围的扩充
        6.4.3 技术体制动态变化内外因的进一步挖掘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7)商业地产公司开发运营模式研究 ——以粤信城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商业地产的国内外发展历程
    1.3 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中国商业地产理论及实践
    2.1 商业地产的概念及分类
    2.2 商业地产的特性
    2.3 一般商业地产的开发运营流程
    2.4 商业地产的理论墓础
    2.5 购物中心的概念及特征
第三章 粤信城项目基本情况
    3.1 项目投资者概况
    3.2 粤信城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第四章 项目关键问题及分析
    4.1 项目的战略定位
    4.2 项目拥有资源所带来的优劣势
    4.3 借鉴成功经验建立粤信城和公司的开发运营模式
        4.3.1 成功商业地产的特点
        4.3.2 提出粤信城项目的开发运营模式
第五章 项目运作实施的对策建议
    5.1 针对粤信城项目和所在公司提出的对策建议
        5.1.1 粤信城定位
        5.1.2 粤信城运营开发策略
        5.1.3 粤信城及公司营销、品牌和企业文化建设
        5.1.4 粤信公司人力资源管理
        5.1.5 粤信城及公司组织结构与规章制度
        5.1.6 粤信城融资策略
        5.1.7 粤信城及公司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第六章 论文总结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基于建设供应链的建筑企业市场营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的来源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
        1.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建设供应链管理的研究现状
        1.2.2 市场营销管理的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与评述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逻辑框架
        1.3.3 论文的研究方法与实施方案
第2章 基于建设供应链的建筑企业市场营销管理
    2.1 建设供应链管理框架体系构建
        2.1.1 供应链管理的简介
        2.1.2 建设供应链的内涵及特征
        2.1.3 建设供应链框架结构
    2.2 传统建筑业市场营销模式分析
        2.2.1 传统建筑市场营销程序
        2.2.2 传统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
    2.3 基于建设供应链的建筑企业市场营销管理模式
        2.3.1 供应链一体化对营销管理的影响分析
        2.3.2 基于建设供应链的建筑企业市场营销管理框架的构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建设供应链的建筑企业营销策略
    3.1 建筑企业市场细分及营销战略部署
        3.1.1 建筑企业的市场细分
        3.1.2 评价细分建筑市场
        3.1.3 目标市场的选择
        3.1.4 市场营销战略部署
    3.2 基于建设供应链的关系营销策略
        3.2.1 建筑企业关系营销体系
        3.2.2 建筑企业关系营销策略
    3.3 基于建设供应链的服务延伸策略
        3.3.1 以高端项目提升总承包能力
        3.3.2 以专业技术提高服务能力
        3.3.3 以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水平
    3.4 基于建设供应链的品牌营销策略
        3.4.1 建筑企业建筑品牌的建立
        3.4.2 建筑企业品牌营销的实施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建筑企业市场营销资源整合
    4.1 建筑企业市场营销资源整合架构
        4.1.1 建筑企业市场营销资源整合的必要性
        4.1.2 基于建设供应链的建筑企业营销资源整合模型
        4.1.3 基于资源整合的市场营销过程
    4.2 战略合作关系的建立与管理
        4.2.1 基于建设供应链的建筑企业战略合作关系模型
        4.2.2 合作伙伴关系的构建
        4.2.3 合作关系管理
    4.3 营销团队建设
        4.3.1 基于建设供应链的人力资源整合
        4.3.2 营销团队的建设与管理
    4.4 市场营销信息支撑平台的搭建
        4.4.1 基于Internet和Intranet信息集成模式
        4.4.2 市场营销信息支撑平台构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建筑企业市场营销绩效评价
    5.1 建筑企业市场营销绩效评价体系分析与设计
        5.1.1 传统建筑企业市场营销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5.1.2 典型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简介
        5.1.3 基于建设供应链的建筑企业市场营销绩效评价体系设计
    5.2 基于建设供应链的建筑企业市场营销评价指标体系
        5.2.1 建筑企业市场营销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制定的原则
        5.2.2 建筑企业市场营销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2.3 基于建设供应链的建筑市场营销绩效评价指标量化
    5.3 基于建设供应链的建筑企业营销绩效评价计算方法
        5.3.1 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值
        5.3.2 多层次灰色综合评价的步骤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建设供应链的建筑市场营销案例分析
    6.1 中建总公司优劣势分析及市场定位与目标
        6.1.1 中建总公司简介
        6.1.2 中建总公司核心竞争力分析
        6.1.3 中建总公司的劣势分析
        6.1.4 中建总公司市场定位及目标
    6.2 中建总公司市场部署及营销策略
        6.2.1 基于建设供应链的中建总公司市场部署
        6.2.2 基于建设供应链的中建总公司市场营销策略
    6.3 中建总公司市场营销资源整合
        6.3.1 中建总公司内部资源整合
        6.3.2 中建总公司外部资源整合
    6.4 中建总公司市场营销绩效评价
        6.4.1 指标权重的确定
        6.4.2 原始数据的来源及处理
        6.4.3 市场营销评价结果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9)基于市场主导的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的背景
    1.2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问题研究综述
        1.3.1 国内外产业结构研究综述
        1.3.2 国内外建筑业产业结构研究现状
    1.4 论文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创新点
        1.5.1 研究内容
        1.5.2 论文的创新点
2 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基础
    2.1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2.1.1 产业结构优化的内容
        2.1.2 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机制
    2.2 结构-行为-绩效(SCP)范式理论
    2.3 市场集中度
    2.4 市场壁垒
        2.4.1 进入壁垒
        2.4.2 移动壁垒
        2.4.3 退出壁垒
    2.5 产品差异化
    2.6 本章小结
3 建筑业产业结构及调整特征分析
    3.1 建筑市场发展形势的展望分析
    3.2 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性分析
    3.3 新一轮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特征分析
        3.3.1 推动新一轮结构调整的主要因素
        3.3.2 结构调整的市场主导特征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建筑业市场壁垒和产品差异分析
    4.1 建筑业市场进入壁垒分析
        4.1.1 中国建筑业的市场准入
        4.1.2 境外建筑业的市场准入
        4.1.3 建筑业的市场进入壁垒
    4.2 建筑业市场移动壁垒分析
    4.3 建筑业市场退出壁垒分析
        4.3.1 发达国家建筑业退出情况
        4.3.2 我国建筑业退出壁垒分析
    4.4 建筑业产品差异分析
        4.4.1 建筑业产品差异的要素构成
        4.4.2 建筑业产品差异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建筑业市场行为与产业绩效分析
    5.1 建筑业结构-行为-绩效(SCP)范式分析
    5.2 建筑企业市场行为分析
        5.2.1 建筑企业价格行为分析
        5.2.2 建筑企业非价格行为分析
        5.2.3 建筑企业市场竞争手段比较分析
    5.3 建筑业产业绩效分析
        5.3.1 建筑业资源配置效率
        5.3.2 建筑业的技术进步
    5.4 本章小结
6 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容与方向
    6.1 发达国家的建筑业产业结构模式与调整经验
        6.1.1 建筑业在本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6.1.2 发达国家(地区)的建筑业产业结构
        6.1.3 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国际经验
    6.2 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容
        6.2.1 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
        6.2.2 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容
    6.3 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6.3.1 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
        6.3.2 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6.4 本章小结
7 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
    7.1 完善市场运行机制
        7.1.1 适应市场需求变革建设模式
        7.1.2 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7.1.3 建立差异化的竞争理念
        7.1.4 加快建筑业企业兼并重组
        7.1.5 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发展战略
    7.2 放松政府监管规制
        7.2.1 加强政府的产业政策引导
        7.2.2 改行政准入壁垒为自然准入壁垒
        7.2.3 降低建筑业的退出壁垒
        7.2.4 重构建筑市场监管机构
        7.2.5 创新建筑市场监管方式
    7.3 促进建筑企业自强
        7.3.1 依靠技术创新构造独特优势
        7.3.2 增强融资能力拓展国际市场
        7.3.3 优化竞争要素重组价值链
        7.3.4 融入人本文化实现企业再造
        7.3.5 创新管理模式实现虚拟经营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建筑企业基于投标联合体的竞争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思路及框架
第二章 建筑企业环境分析
    第一节 宏观环境分析
    第二节 建筑市场环境分析
    第三节 竞争环境变化趋势
    第四节 国内外企业竞争力分析
第三章 我国建筑企业竞争策略选择
    第一节 建筑企业竞争策略
    第二节 我国建筑企业SWOT 分析及竞争策略选择
第四章 投标联合体竞争策略概述
    第一节 投标联合体的概念和特点
    第二节 联合方的选择与结构
    第三节 投标联合体项目的管理
    第四节 投标联合体的竞争优势
    第五节 我国建筑企业参与投标联合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五章 投标联合体的设立动因
    第一节 市场资源配置
    第二节 建筑市场环境和承包方式的变化
    第三节 “走出去”战略
    第四节 竞合驱动
第六章 投标联合体的竞争优势案例分析
    一、 项目概况
    二、 项目招投标过程
        (一) 发标
        (二) 评标
        (三) 开标
        (四) 确定中标人
        (五) 举行签约仪式
    三、 北京城建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投标联合体中标主要原因分析
        (一) 恰当的项目公司成立方案
        (二) 优秀的建筑设计方案
        (三) 丰富的融资经验和融资方案
        (四) 富有创新意识又切实可行的运营方案
        (五) 与招标人目标取向、价值观念保持一致
    四、 其他投标联合体未中标主要原因分析
第七章 联合体竞争策略研究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四、国有大型企业在完全竞争性行业中大有作为 中建总公司有信心加入国际建筑业领军行列——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孙文杰总经理访谈录(论文参考文献)

  • [1]顺德地方社会与集体空间研究[D]. 周新年.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5)
  • [2]陕西恒翔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王小岗. 西安理工大学, 2017(02)
  • [3]基于建筑伦理的中国建筑设计协作机制优化研究[D]. 曹洋. 天津大学, 2016(12)
  • [4]中铁二局第五工程有限公司竞争战略研究[D]. 王蓉. 兰州大学, 2014(03)
  • [5]A设备安装集团有限公司企业战略研究[D]. 柳玉强. 广西师范大学, 2013(01)
  • [6]产业开放、技术体制与产业技术能力关联机制研究[D]. 刘怡. 浙江大学, 2013(06)
  • [7]商业地产公司开发运营模式研究 ——以粤信城项目为例[D]. 曾龄鱼. 天津大学, 2012(05)
  • [8]基于建设供应链的建筑企业市场营销研究[D]. 王瑾.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7(12)
  • [9]基于市场主导的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 张雪芹. 重庆大学, 2007(06)
  • [10]建筑企业基于投标联合体的竞争策略研究[D]. 樊小江. 厦门大学, 2006(01)

标签:;  ;  ;  ;  ;  

大型国有企业在完全竞争行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建筑有信心加入国际建筑行业领军者行列——专访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总经理孙文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