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周年向全体选民报告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周年向全体选民报告

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周年纪念向全体选民工作报告书(论文文献综述)

陈利平,吴仁明[1](2021)在《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经济动员浅探》文中认为研究中央苏区的经济动员是理解中国共产党何以支撑数年反"围剿"战争的关键,也是深化当下中央苏区研究的重要视角。国民党频繁的军事围剿和严密的经济封锁,导致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民主政权面临严峻形势。为保障前线有充裕物资供给,夺取反"围剿"战争胜利,巩固苏维埃革命政权,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审时度势,在中央苏区大力发展国民经济、实施财政动员并开展金融建设,使国民经济由平时状态成功转入战时状态,为赢得反"围剿"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经济基础。

彭庆鸿[2](2021)在《苏维埃时期的工作报告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健全苏维埃政府组织与工作体系,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于1931年底初创了工作报告制度。1932年初,中央为了解、督促、检查地方政府的工作执行情况,强力推进工作报告制度的实施。到1933年,工作报告制度已然在各级政府的工作中得以贯彻落实,并形成了定期报告、临时报告、限时报告、总结报告的多重报告方式和报告工作、报告听取、报告检查的制度流程。工作报告制度的实施,强化了中央对地方、上级对下级的组织领导和工作监督,也促进了中央政令、苏区工作的有效执行。

李妮娜,史卫[3](2021)在《中国共产党早期税收思想与实践——基于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视角》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全面而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税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及根据地时期的税收实践。中国共产党建党前后均通过报刊宣传马克思主义税收思想,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了自己的税收主张;根据地建设时期又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升华,逐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适合中国实际的税收思想和制度体系,为革命战争的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中国共产党在税收思想的构建和税收实践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报刊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些经验在今天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刘浩林,刘付春[4](2021)在《苏区革命文化建设经验举要——以《红色中华》为分析视角》文中研究指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领导苏区军民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其中尤为耀眼的是创造了极具特色的苏区革命文化。《红色中华》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在革命根据地创办的首份中央机关报。考察《红色中华》原始文本及其话语表达,可以清晰看到:在苏区局部执政的艰苦岁月中,党和苏维埃政府立足舆论宣传阵地,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制定了革命文化建设之方针政策,提出了革命文化建设之总体要求,开展了轰轰烈烈革命文化建设之实践。与此同时,大胆揭露并强烈谴责了法西斯摧残革命文化之暴行。通过革命文化建设,启发了民智,提高了红军官兵的能力和觉悟,为苏区各项建设提供了深厚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于峰[5](2021)在《中国红色师范音乐教育研究(1921-1949)》文中提出中国红色师范音乐教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的师范音乐教育,其源头可以追溯到新文化运动时期,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师范学校从事革命活动,对师范音乐教育进行了初步摸索。中国红色师范音乐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萌芽期,抗日战争时期的探索期,解放战争时期的发展期。早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就呼吁有识之士从事教师职业,对当时教师忽视音乐课程的现象与音乐课程无序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法进行了批判,认为音乐课程在整个师范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一时期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创办师范学校,编写师范音乐教材,《小学各科教授法》为主要代表,对唱歌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了阐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红色师范音乐教育进入萌芽期,列宁师范学校与教师训练班广泛设立,师范教育呈现出“四维”结构。师范学校音乐教师队伍有以徐特立、李伯钊等人为代表的海外留学归来的教师,他们把从苏联等国家留学所得介绍到中国,有以石联星、缪敏等人为代表的革命者。师范学校均开设有音乐课程,课外文娱活动与宣传革命与生产的音乐活动丰富。师范音乐教材如闽西列宁师范的《教学法》,永新县寒期教师讲习所的《教学法》,短期列宁师范的《教育大纲》等,对音乐课程的视唱法、听唱法进行了分阶式阐释。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红色师范音乐教育进入探索期,师范学校的音乐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以抗战为中心,与根据地实际紧密结合。这一时期红色师范音乐教育的特色主要有两点,一是专业音乐教师培养机构的建立,盐阜师范学校音乐组及音乐教师训练班;二是高等学校师范教育院系音乐科的建立,开创了根据地“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的先河。解放战争时期,中国红色师范音乐教育进入发展期,这一时期红色师范音乐教育的典型特点是“新型正规化”。在“新型正规化”教育方针的指引下,师范音乐教育朝着“新型正规化”迈进。师范学校加大音乐课程在内的文化课程比重,在学制、课程等方面都力求正规化,在音乐课程教学内容上,以合唱、指挥、器乐、音乐基础知识等为主,与抗战时期以教授抗战歌曲为主形成对比。中国红色师范音乐教育的历史经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得到了传承与发展。重视培养社会需要与素质全面的音乐师资、重视师范学校课外音乐活动与教育实习、重视师范音乐教材建设,师范音乐教育呈现出制度化、专业化、系统化发展趋势。

匡胜,高璐茜[6](2020)在《从苏区文献看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文中提出苏区时期关于革命和建设的文献卷帙浩繁,忠实记录了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广大民众当家作主、提升广大民众生活水平、保持中国共产党自身先进性纯洁性等方面所做出的不懈探索,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庞振宇[7](2020)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监察制度的政治功能与时代意蕴》文中研究说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监察制度,移植于苏联的国家监察制度,同时也根据中国传统监察文化进行了制度创新。各级工农检察机关通过行使监督权、调查权和建议权,监督苏维埃机关、企业及其工作人员正确地执行各项政策法令,领导工农与官僚主义、贪污腐化、怠工动摇等现象作斗争,增强了民众对各级党政领导力的政治信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监察制度建设与实践经验,对于今天完善国家监察制度和推进全方位的监督体系现代化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卢泽如[8](2020)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研究》文中指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中国共产党首次建立国家形态的苏维埃政权,由于在赣南、闽西根据地内有着相对安全稳定的活动空间,纪念活动得以蓬勃发展。中国共产党借由纪念活动这一重要载体,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同时也塑造了中国共产党与新生苏维埃政权的良好形象,建构集体记忆,强化人们的历史意识,推动妇女解放运动,极大地宣传鼓动民众投身革命和生产运动中,为四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国民党的谣言散布以及“围剿”战争的步步紧逼,中共举行纪念活动既是协调中苏关系,赢得国际支援的需要,也是构建政权合法性,推广成功样本,表达政策方针,整合各方资源,建构集体记忆,最大程度地凝聚人心和人力来壮大革命根据地,打赢反“围剿”战争的需要。这个时期的纪念活动已经形成比较固定的活动方式,活动形式十分丰富,大致分为五种不同类型的纪念方式:会议纪念、文本纪念、行为纪念、艺术纪念、空间纪念,包括群众集会、示威游行、纪念文章、专刊特辑、通电、演讲、标语、口号、修建纪念设施、举办纪念展览、出版墙报壁报、散发纪念传单等等。这些纪念形式并不是独立开展的,而是交织进行,各具特色,共同发挥作用。中国共产党出于对先烈的深切缅怀和全面的政治考量,选择了一些具有强大影响力和政治感染力的纪念对象。纪念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对重要人物的纪念,比如对马克思、列宁等的纪念;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比如对十月革命、广州起义等的纪念;对重大节日的纪念,比如对“五一”劳动节、“三八”妇女节、“八一”建军节等等。尽管这个时期的纪念活动开展仍处于探索阶段,存在着不足之处,但是大量纪念活动的开展还是为中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鲜明特点。因此,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纪念活动为当代纪念活动的组织和开展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启示。

周雨昕[9](2020)在《《红色中华》的女性观及其现实效能(1931-1934)》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妇女群体的重要作用,并且在工农政权中得到体制性与系统性的落实。《红色中华》是中央苏区的第一大报,它大量刊登与女性相关的信息与意见,呈现出积极进步的女性观念,苏区时期妇女翻身解放的历史进程得到了充分的反映。本文以1931年12月11日至1934年10月3日在中央苏区出版的《红色中华》为研究对象。首先概述了《红色中华》的基本办报情况,归纳发现该报女性观主要通过新闻事件、言论文章、法律条文三种方式表达。其次,概括出《红色中华》女性观的核心是追求男女平权,并从提升政治权利、鼓励经济独立、提倡婚姻自主、享受教育公平四个方面深入探讨《红色中华》女性观的内涵。接着分析得出《红色中华》女性观的形成原因与早期共产党人妇女观念的发展、中央苏区相关法律的体现、苏维埃运动的现实需要有关。最后,本文认为《红色中华》女性观具有明显的现实效能,具体表现为:建构了正面健康的女性形象、肯定了苏区女性的社会价值、引领了妇女解放的宣传工作。

孙延青[10](2019)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湖南省长沙专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研究(1949-1954)》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层政权作为国家政权的基础,承载着国家管控基层社会、关爱基层民众的重要使命。中国自宋朝开始“王权止于县”,形成了传统“皇权—绅权”二元权力控制型社会。但近代以降,传统社会在内外交困中开始陷入全面危机之中。发端于清末新政以来国家现代化基层政权重构实践从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一直延续至新中国成立。在“自治化”与“行政化”的路径选择中,在由“无为”转向“有为”的历程中,国民政府力主推行“乡闾保甲”、“新县制”等举措,但不仅未能完全实现国家权力的下延,相反在攫取资源过程中进一步造成农村社会“内卷化”。而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方面将马克思列宁国家政权学说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对基层政权建设理论进行摸索。另一方面在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基层政权实践探索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建政经验。1949年8月湖南省长沙专区获得了和平解放。在此过程中国家并未“用完成革命的力量来非程序地、权威式”的渗入社会的各个角落,社会情况较为复杂。从1949年到1954年间,中共长沙地委在中共中央、中南局及湖南省委领导下,历时五年,立足于“行政化”路径下的“党治国家”模式,通过诉诸于“政党下乡”、“政权下乡”为核心的国家权力下延,对专区基层政权进行建构,实现了近代以来历届政权的未竟之业。在“政党下乡”过程中,通过培养基层干部、健全党委制度等“内部耦合”方式,实现了“政党”这一内生性权威从无到有的建构与渗透。长沙专区高度重视干部选拔、培养和整训工作。一方面通过采取审查甄别、建立学习机制、干部整风举措及开展“三反”等运动,选拔和培养了大批基层干部,提高了干部的素质和思想觉悟,整顿了工作作风,奠定了干部组织基础。另一方面在党组织建设方面则通过“审查党员”、“公开建党”、“整党建党”等举措,健全了党委机构,纯洁了党的组织,发展了党员,实现了党组织权威在乡(镇)乃至村级的确立。伴随着基层干部的“党员化”,基层干部和党员的有机契合保证了中共的坚强领导。在“政权下乡”过程中,中共长沙地委相继进行了以“接管建政”、“废除保甲”、“土地改革”和“人民普选”为核心的基层建政运动。力图以“外部嵌入”方式实现对专区基层政权组织和外延性权威的破旧立新。这既是持续的建政步骤,也是逐步完善的过程。四个阶段之间相互协同衔接,呈现出明显的步骤性和系统性。具体而言,长沙专区成立后,在“接管建政”历程中,实现了县级、区级政权的接管和建制。在随后以“废除保甲”为核心的建政运动中,主要通过开展“武装剿匪”、“支前筹粮”、“双减退押”运动,破除了地方军事权威及政治权威,延续千年之久的保甲制度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在以土地改革为中心的群众建政运动中,破除了经济权威乃至文化权威。与此同时,通过在运动中启发民众政治觉悟和参政意识,民众在认识自身力量的基础上,逐步成立了农民协会、青年团、民兵、妇联等群团组织,实现了对民众基础的重塑和改造。最终在以“人民普选”为中心的民主建政运动中,通过召开乡人民代表大会与建立乡人民政府,建构了以贫雇农为核心的地方基层民主政权,确立了以乡(镇)为核心的基层政权。最终伴随着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的颁发,新中国农村基层政权的结构和职能获得了制度性安排和法理保障。长沙专区完成了以“乡(镇)”为主体的基层政权建设历程,乡村权力结构和乡村社会乃至基层民众也实现了权势转移。在这一系列“短平快”的运动治理方式主导下,长沙专区在破除旧有基层政权和权威的基础上,实现了以“政党下乡”、“政权下乡”为标志的基层政权的合法性重构,完成了自清末以来国家政权的下延和权威重塑历程。而民众在建政改造的过程中逐步被纳入到“党、政、群、团”等组织中来,专区的执政基础更加牢固。但这种基于国家偏好的选择性建构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对乡村简单化和片面化认知,延续千年的传统乡村模式在“布新”和“除旧”中被批判而被“他者化”,对农村传统社会产生巨大的冲击。本文选取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湖南省长沙专区为个案研究,在占有广泛档案和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方法,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初期长沙专区农村基层政权的建设历程进行全景式描绘,力图梳理出中共长沙地委对农村基层政权的逐步控制和重塑过程,进而考察分析中共由革命党走向执政党的建政运动模式和内在治理逻辑。不仅有利于拓宽农村基层政权建设视域,进一步增强学界对于农村基层政权重构研究的广延性,同时通过总结建政历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对当前我国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和社会主义实践提供资鉴价值。

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周年纪念向全体选民工作报告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周年纪念向全体选民工作报告书(论文提纲范文)

(1)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经济动员浅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力发展国民经济: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与私人经济齐头并进
    (一)尽可能地发展国营经济
        1. 国营工厂。
        2. 中央对外贸易总局。
    (二)大规模地发展合作社经济
        1. 粮食合作社。
        2. 消费合作社。
        3. 犁牛合作社和劳动互助社。
    (三)鼓励发展私人经济
二、财政动员:加强财政工作,多渠道、多举措克服财政困难
    (一)完善财政系统
    (二)建立税收制度
    (三)发行公债
    (四)开展借谷运动
    (五)开展节省运动
三、金融建设:繁荣苏维埃经济的重要举措
    (一)废除高利贷剥削
    (二)开办国家银行
    (三)维护货币信用,稳定金融秩序
四、结语

(2)苏维埃时期的工作报告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苏维埃工作报告制度的初创
    第一,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的工作报告。
    第二,指导员、特派员等机关干部向部门或苏维埃执行委员会做工作报告。
    第三,各级政府执行委员会向区域选民做工作报告。
二、工作报告制度的实施
三、工作报告制度的完善
    第一,形成了定期报告、临时报告、限时报告、总结报告的多重报告方式。
    第二,形成了工作报告、报告听取与审查、报告检查的制度流程。
四、工作报告制度的历史作用
结语

(3)中国共产党早期税收思想与实践——基于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建党前后中国共产党人的税收思想
二、根据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税收思想与实践
三、经验与启示
    (一)“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税收思想的核心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税收思想的基石
    (三)报刊是宣传中国共产党税收思想的重要阵地

(4)苏区革命文化建设经验举要——以《红色中华》为分析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立足舆论宣传阵地,掌握革命文化建设领域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话语权
    1.《红色中华》的创办发展及其在苏区舆论宣传中的重要地位
    2.积极推进苏区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大力宣传党和苏维埃政府的思想路线及其政策主张
二、围绕中心工作提出革命文化建设的方针任务
    1.强调战争当中加强文化学习的极端重要性
    2.明确了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和中心任务
    3.提出了苏维埃文化建设的具体办法
三、结合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积极实施革命文化建设举措
    1.大力提升苏区工青妇及红军的文化水平
    2.广泛开展群众性入校运动及新文字运动
    3.组建文艺团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4.重视媒体建设,推进苏区革命文化传播
四、揭露并谴责法西斯摧残革命文化之暴行,直面革命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1.强烈谴责国民党法西斯对文化教育的摧残
    2.深刻揭露日本法西斯对文化教育的暴行
    3.大力扫除苏区业已存在的落后封建迷信文化
    4.对苏区革命文化建设中的不作为现象给予曝光

(5)中国红色师范音乐教育研究(1921-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史料来源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选题创新点
    六、核心概念界定
第一章 中国红色师范音乐教育溯源
    第一节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教师职责与音乐教学提出要求
        一、推崇教师职业,对教师职责与素质提出要求
        二、倡导教师音乐教学内容与方法须从学生实际出发
        三、批判教师忽视音乐课程之现象
    第二节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提倡师范音乐教育,注重师范生培养
        一、师范教育的特殊性及在乡村教育中的价值
        二、师范学校须凸显师范特色,重视音乐师资培养
        三、师范生须担负双重责任,具备音乐素质
    第三节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创办师范学校,开展课外音乐活动
        一、在师范学校求学与任教
        二、对师范学校进行整顿与管理
        三、在师范学校开展课外音乐活动
    第四节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编写师范音乐教材
        一、师范音乐教材以娱乐性为原则,以音乐教学法为主要内容
        二、《小学各科教授法》唱歌科的教学目的与方法
        三、《小学各科教授法》唱歌科的教材选择与特点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红色师范音乐教育(萌芽期)
    第一节 “四维”师范教育结构的形成
        一、“四维”师范教育结构的提出与构建
        二、“四维”师范教育结构人才培养的不同特点
        三、“四维”师范教育结构下师范学校与教师训练班的开办
    第二节 列宁师范学校的教育宗旨与人才培养模式
        一、培养师资干部的教育宗旨
        二、音乐教师来源与音乐教育活动
        三、学校招生、实习与就业
        四、人才培养的历史局限性
    第三节 列宁师范学校的音乐课程与教材
        一、课程结构与音乐课程设置
        二、编印音乐系列教材
        三、音乐教材中的音乐教学法
    第四节 列宁师范学校开展课外音乐活动
        一、课外音乐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团体
        二、开展音乐宣传活动
        三、开展课外文娱活动
    第五节 教师训练班的音乐教学管理
        一、开设教师训练班以短期快速培养师资
        二、教师训练班音乐课程设置与课外音乐活动
        三、教师训练班毕业生进入小学和社会教育组织工作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红色师范音乐教育(探索期)
    第一节 抗日民主根据地师范教育的类型与特点
        一、师范学校培养现任与未来师资干部的教育宗旨与教学管理
        二、中等学校附设师范班以培养师资
        三、教师训练班是短期训练师资的“捷径”
        四、高等学校教育院系的设立开创了根据地“高等师范”的先河
    第二节 师范学校音乐课程设置
        一、音乐课程设置的“实际性”原则
        二、音乐课程设置的层次性
        三、代表性师范学校班级编制与音乐课程设置比较
        四、音乐课程以抗战歌曲为主的教学内容
        五、中等学校附设师范班音乐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
    第三节 师范学校专业音乐教师培养
        一、音乐教师的来源与代表性音乐教师
        二、毕业生从事学校与社会教育双重工作
        三、培养专业音乐教师的师范学校音乐组与“高等师范”音乐科
        四、鲁艺音乐系毕业生担任音乐教师
    第四节 师范学校开展课外文娱活动
        一、学生团体自我管理的性质与组织构架
        二、学生团体开展课外文娱活动的任务与具体分工
        三、学生团体开展课外文娱活动以活跃校园气氛
    第五节 师范学校开展抗战宣传音乐活动
        一、“一切为抗战服务”方针下的学校抗战宣传工作
        二、利用歌咏与秧歌开展抗战宣传
        三、开展抗战宣传音乐活动获得良好的社会反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解放战争时期的红色师范音乐教育(发展期)
    第一节 “新型正规化”教育方针下的师范教育
        一、教育会议对“旧式正规化”教育的纠正
        二、“新型正规化”教育方针要求建立正规化教育
        三、师范教育的“旧式正规化”偏向和“新型正规化”探索
    第二节 “新型正规化”师范教育音乐课程设置
        一、加大文化课程比重是“新型正规化”师范教育的主要特色
        二、师范学校重视包括音乐课程在内的文化课程建设
        三、师范学校音乐课程教学内容的“新型正规化”
    第三节 “新型正规化”师范教育课外音乐活动
        一、师范教育要求限制课外音乐活动
        二、对师范教育限制课外音乐活动的批判
        三、师范教育课外音乐活动由限制转为支持
    第四节 “新型正规化”高等师范音乐教育
        一、高等师范教育建设的制度保障
        二、教育方针要求加快高等师范教育建设
        三、高等师范音乐系部建设
    第五节 战时教育方针下的师范音乐教育
        一、战时教育方针要求学校配合战争动员
        二、师范学校音乐课程“酌情”开设
        三、师范学校课外音乐活动为宣传战争服务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红色师范音乐教育的历史作用、特征与经验传承
    第一节 红色师范音乐教育的宣传作用
        一、运用音乐形式宣传战争符合战争环境的要求
        二、运用音乐形式宣传生产保证军民粮食供给
        三、运用音乐形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以发动群众
    第二节 红色师范音乐教育培养音乐师资干部的作用
        一、开设师范学校与教师训练班以培养音乐师资干部
        二、师范教育培养音乐师资干部的目标明确
        三、师范教育为根据地培养了急需的音乐师资干部
    第三节 红色师范音乐教育的实用性特征
        一、从实际出发的教育理念
        二、音乐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三、音乐教学方法的实用性
    第四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红色师范音乐教育经验的传承
        一、重视培养社会需要与素质全面的音乐师资
        二、重视师范学校课外音乐活动与教育实习
        三、重视师范音乐教材建设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A:代表性红色师范学校一览
附录B:报刊所载红色师范音乐教育大事记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6)从苏区文献看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论文提纲范文)

一、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目标的不懈奋斗
    (一)进一步明确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
    (二)赋予广大民众政治权利
二、为提升民众生活水平的艰辛努力
    (一)解决广大民众的土地问题
    (二)保护广大工人权益
    (三)推动经济贸易建设
    (四)开展文化卫生工作
三、为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艰难探索
    (一)加强党的纪律建设
    (二)探索和建立早期巡视制度
    (三)重视干部人才培养和建设问题

(7)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监察制度的政治功能与时代意蕴(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监察制度的移植与创新
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监察制度的政治功能
    (一)监督检查国家机关、企业及其工作人员是否正确执行政策法令
    (二)受理并调查工农群众对国家机关、企业及其工作人员的控告材料
    (三)检举一切工作人员中的贪污腐化、动摇消极分子和反革命分子
    (四)直接处理不涉及犯罪行为的案件或提出处理建议,涉及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
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监察制度的时代意蕴
四、结语

(8)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一)以纪念活动为载体,塑造中国共产党的良好形象
        (二)总结历史经验,为新时代纪念活动的开展提供有益借鉴
    二、选题意义
        (一)学术价值
        (二)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四、概念界定与资料概况
        (一)纪念活动的内涵
        (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及其纪念活动
        (三)资料概况
    五、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三)拟突破的重点与难点
第一章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中共纪念活动的缘起
    一、构建政权合法性,塑造正义形象的需要
    二、协调国际关系,赢得认可支持的需要
    三、进行宣传鼓动,表达政策方针的需要
    四、整合各方资源,促进凝心聚力的需要
    五、强化历史记忆,总结历史经验的需要
第二章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中共纪念活动的方式
    一、会议纪念
        (一)纪念大会
        (二)纪念招待会
    二、文本纪念
        (一)发表宣言、通告
        (二)制作标语口号、传单、小册子
        (三)出版特辑专刊,发表纪念文章或社论
    三、行为纪念
        (一)纪念阅兵
        (二)纪念游行
        (三)纪念与生产相结合
    四、艺术纪念
        (一)文艺晚会
        (二)体育比赛
        (三)红色歌谣、戏剧
    五、空间纪念
        (一)修建纪念设施
        (二)制作纪念符号
        (三)举办纪念展览
第三章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中共纪念活动的内容
    一、对重要人物的纪念
        (一)对马克思的纪念
        (二)对列宁的纪念
    二、对重大历史事件纪念
        (一)对十月革命的纪念
        (二)对广州起义的纪念
    三、对重大节日的纪念
        (一)“八一”建军节的纪念
        (二)“五一”劳动节的纪念
        (三)“三八”妇女节的纪念
    四、其它纪念活动
第四章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中共纪念活动的历史作用与不足之处
    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纪念活动的历史作用
        (一)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二)进一步塑造了党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良好形象
        (三)进一步动员广大军民投入保卫和建设革命根据地
        (四)进一步建构集体记忆和强化历史意识
    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中共纪念活动的不足之处
        (一)纪念活动中存在着“左”倾冒进
        (二)纪念方式上存在着形式主义的作风
第五章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中共纪念活动的特点与当代启示
    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中共纪念活动的特点
        (一)纪念目的具有革命性和阶级性
        (二)纪念主体具有组织性和群众性
        (三)纪念方式具有丰富性和实践性
        (四)纪念过程具有艰难性和斗争性
    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中共纪念活动的当代启示
        (一)适应时代要求,创新纪念内容和方式
        (二)依托楷模力量,激发群众参与热情
        (三)弘扬纪念文化,传承纪念活动优良传统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9)《红色中华》的女性观及其现实效能(1931-193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及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回顾及研究现状
        1.2.1 《红色中华》发展脉络研究
        1.2.2 《红色中华》传播技巧研究
        1.2.3 《红色中华》舆论监督研究
        1.2.4 《红色中华》现实功能研究
        1.2.5 《红色中华》相关报人研究
        1.2.6 《红色中华》女性相关研究
    1.3 研究对象与问题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2章 《红色中华》及其女性观呈现概述
    2.1 《红色中华》的诞生及发展
        2.1.1 《红色中华》的创办
        2.1.2 《红色中华》的发展历程
    2.2 《红色中华》的基本定位
        2.2.1 功能定位
        2.2.2 受众定位
    2.3 《红色中华》女性观的呈现
        2.3.1 报道新闻事件
        2.3.2 发表言论文章
        2.3.3 刊登法律条文
第3章 《红色中华》女性观的内涵
    3.1 提升政治权利
        3.1.1 关心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3.1.2 引导妇女加入革命队伍
    3.2 倡导婚姻自主
        3.2.1 强调对女子的保护
        3.2.2 扞卫婚姻法的权威
    3.3 鼓励经济独立
        3.3.1 支持妇女获得土地
        3.3.2 提倡平等分配机制
    3.4 享受教育公平
        3.4.1 普及妇女教育
        3.4.2 注重政治教育
第4章 《红色中华》女性观的形成原因
    4.1 早期共产党人妇女观念的发展
    4.2 中央苏区相关法律的体现
    4.3 苏维埃运动的现实需要
第5章 《红色中华》女性观的现实效能
    5.1 建构了正面健康的女性形象
    5.2 肯定了苏区女性的社会价值
    5.3 引领了妇女解放的宣传工作
第6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10)新中国成立初期湖南省长沙专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研究(1949-195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缘由与研究价值
    0.2 国内外研究综述
    0.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0.4 相关概念界定
第1章 长沙专区社会历史背景
    1.1 长沙专区的人文历史和建制沿革
    1.2 中国历代基层政权的历史变迁
    1.3 晚清及北洋政府时期“自治化”实践
    1.4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由“自治化”向“行政化”过渡
    1.5 “国家政权内卷化”
第2章 中共基层政权建设的理论来源与实践探索
    2.1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基层建政的理论来源
    2.2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基层建政的实践探索
    2.3 “行政化”路径下“党治国家”模式的确定
第3章 长沙专区的解放与面临的复杂形势
    3.1 长沙专区的解放
    3.2 长沙专区各县人民政府的成立
    3.3 长沙专区新生人民政权面临的复杂形势
第4章 长沙专区成立初期基层干部队伍建设
    4.1 中共长沙地委领导机构的组建与南下
    4.2 中共南下长沙地委与地下党的会师
    4.3 长沙专区基层干部选拔
    4.4 基层干部的培训与整风
第5章 长沙专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与党的权威重塑
    5.1 长沙专区基层党组织现状
    5.2 审查党员:保持组织纯洁性
    5.3 公开建党:公开党的组织与发展基层党组织
    5.4 整党建党:健全党委制度与整风整党
第6章 以“接管运动”为中心的基层建政
    6.1 以“城乡兼顾”为工作中心的确定
    6.2 以“接管运动”为中心的基层政权的初创
    6.3 区、乡政权的接管和区政府、党委的成立
    6.4 保甲制度的暂时保留
第7章 “剿匪”及“清匪”运动
    7.1 匪患的形成原因与目标指向
    7.2 剿匪运动的历程
    7.3 主力地方化和地方人民武装的建立
    7.4 全面发动群众,进行清匪斗争
    7.5 镇压反革命
第8章 “支前征粮”
    8.1 征粮运动的必要性
    8.2 “夏借”工作的开展
    8.3 “秋征”工作的开展
    8.4 党政群组织的初建与对民众的初步动员
    8.5 阶级斗争下的“加征大户”和“查挤黑田”
    8.6 征粮运动与基层政权的建设
第9章 “双减反霸”
    9.1 “双减反霸”运动的缘起
    9.2 “双减反霸”运动历程
    9.3 双减反霸与党群团组织的初建
    9.4 保甲制度的废除与乡政权的初建
第10章 以土地改革为中心的群众建政
    10.1 土改的必要性
    10.2 土地改革的准备工作
    10.3 .土地改革对民众的动员与改造
    10.4 土地改革与乡村社会改造
第11章 以人民普选为中心的民主建政和乡基层政权的确立
    11.1 乡基层政权的逐步确立
    11.2 民主建政工作的开展
    11.3 《宪法》的颁布与乡(镇)基层政权的正式确立
第12章 长沙专区基层政权建政特点与历史影响
    12.1 建政特点
    12.2 历史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四、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周年纪念向全体选民工作报告书(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经济动员浅探[J]. 陈利平,吴仁明. 新疆财经大学学报, 2021(04)
  • [2]苏维埃时期的工作报告制度研究[J]. 彭庆鸿. 苏区研究, 2021(05)
  • [3]中国共产党早期税收思想与实践——基于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视角[J]. 李妮娜,史卫. 税务研究, 2021(07)
  • [4]苏区革命文化建设经验举要——以《红色中华》为分析视角[J]. 刘浩林,刘付春. 毛泽东思想研究, 2021(03)
  • [5]中国红色师范音乐教育研究(1921-1949)[D]. 于峰.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6]从苏区文献看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J]. 匡胜,高璐茜.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20(06)
  • [7]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监察制度的政治功能与时代意蕴[J]. 庞振宇. 江西社会科学, 2020(07)
  • [8]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研究[D]. 卢泽如.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0(08)
  • [9]《红色中华》的女性观及其现实效能(1931-1934)[D]. 周雨昕. 南昌大学, 2020(01)
  • [10]新中国成立初期湖南省长沙专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研究(1949-1954)[D]. 孙延青. 湘潭大学, 2019(12)

标签:;  ;  ;  ;  ;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周年向全体选民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