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胰腺癌中的临床研究与探讨

三维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胰腺癌中的临床研究与探讨

一、胰腺癌的三维彩超临床研究及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赵文超[1](2021)在《三维重建技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前评估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三维重建技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初步诊断为胰腺及壶腹部周围占位50例患者影像学资料,其中男性29人,平均年龄(60.34±8.25)岁,女性21人,平均年龄(58.62±11.63)岁。所有患者行肝胆胰脾增强CT,将获得的影像学资料以DICOM格式传输至腹部医学图像三维可视化系统[1],进行三维重建,分析增强CT数据和三维重建数据,分别判断肿瘤的形态、位置、并且观察病变与周围血管、组织、器官之间的关系以及有无血管变异,并分别完成术前可切除性评估。将手术中的实际情况和术后病理(是否为R0切除)与两者术前评估的结果相对比,分析结果。结果:收集的50例患者中,术后病理为胆管末段癌的患者12例,胰腺癌35例,Vater壶腹癌2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瘤(IPMN)1例;术前应用肝胆胰脾增强CT判断肿瘤可切除29例,判断为不可切除21例;术前应用三维重建判断肿瘤可切除31例,判断为不可切除19例。对比分析后发现,三维重建术前评估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均高于增强CT的术前评估。且三维重建术前评估为可切除的患者术后病理均为R0切除,所以术前三维重建评估有着极高的可信度和准确性。结论:三维重建技术对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前评估有着极大帮助,其灵敏度与特异度均高于增强CT;通过术前的三维重建,可以更准确评估肿瘤可切除性,以及血管是否有变异,让术者做到心中有数,术中得心应手。三维重建技术可以作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前评估的新方法,更好的保证手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邵浦[2](2021)在《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Ⅲ期胰腺癌优势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胰腺癌作为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肿瘤,通常发现时已经错过最佳的手术切除时机,不能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本文通过回顾超声引导下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的160例胰腺癌以明确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Ⅲ期胰腺癌的优势。方法:回顾分析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2008年1月至2019年7月超声引导下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的160例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肿瘤是否侵犯重要血管等不同情况分组统计患者的生存期。其中,160例患者肿瘤TNM分期分别为Ⅰ期10例,Ⅱ期18例,Ⅲ期95例,Ⅳ期37例。84例患者就诊时出现黄疸症状,均在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前行减黄治疗,有55例行经皮经肝胆道造影及支架植入术,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PTCD)21例,经十二指肠镜胆管引流术8例。160例患者术前均行病理检查,诊断为胰腺导管腺癌;所有患者入院后均以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为首要治疗手段,粒子植入前未行其他抗肿瘤治疗;所有患者术后1周内均行2个疗程以上的以吉西他滨为主的方案化疗。患者行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后1、2、4个月来院复查,行胸部CT、腹部CT和/或腹部超声及CA19-9检查以了解治疗效果,明确患者是否有局部肿瘤进展、复发、转移等情况,之后的2年内每3~6个月复查一次。结果:全部患者均按照术前计划完成手术,Ⅰ期-Ⅱ期、Ⅱ期-Ⅲ期、Ⅲ期-Ⅳ期间生存期比较P值分别为0.0022、0.8230、0.0026;T4-any N-M0分型生存期与Ⅰ期、Ⅱ期比较P值分别为0.0115、0.6561;ⅠA期与No.4组之间比较,P=0.6921;ⅠB期与No.7组之间比较,P=0.1442;ⅡA期与No.10组之间比较,P=0.1151;ⅡB期与No.5,No.8,No.11三组合并数据之间比较,P=0.1138。本组Ⅰ、Ⅱ、Ⅲ期病例中肿瘤最大径≤2cm者(D1组:ⅠA,No.1,No.4,No.5,No.6)平均生存期为35.23±19.67(月);肿瘤最大径>2cm,≤4cm者(D2组:ⅠB,ⅡB-T2N1M0,No.2,No.7,No.8,No.9)平均生存期为13.60±7.94(月);肿瘤最大径>4cm者(D3组:ⅡA,ⅡB-T3N1M0,No.3,No.10,No.11,No.12)平均生存期为10.02±4.79(月)。D1组与D2组比较,D2组与D3组比较P值分别为<0.0001,0.0054。本组Ⅰ、Ⅱ、Ⅲ期病例中无淋巴结转移者(N0组:ⅠA,ⅠB,ⅡA,No.4,No.7,No.10)平均生存期为17.24±12.82(月);区域淋巴结转移1~3个(N1组:ⅡB,No.5,No.8,No.11)平均生存期为9.63±3.79(月);区域淋巴结转移≥4个(N2组:No.1,No.2,No.3,No.6,No.9,No.12)平均生存期为7.41±2.50(月)。N0组与N1组比较,N1组与N2组比较P值分别为0.0121,0.0179。Ⅰ期、Ⅱ期、Ⅲ期、Ⅳ期病例术后平均生存期(月)分别为24.80、12.89、13.51、7.49,Ⅱ期与Ⅲ期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胰腺癌的疗效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数量关系密切,与肿瘤是否侵犯血管无关。结论: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是无法手术切除及无法耐受手术治疗胰腺癌患者的有效的治疗手段,并且相比于常规手术方式,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作为一种微创的治疗手段患者的生活和生存质量均显着提高,尤其是对Ⅲ期无法切除胰腺癌的治疗具有显着优势,可以显着提高患者的生存期。

孙璐[3](2021)在《胰头癌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半年复发或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及目的:胰腺癌属于一种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这种癌症具有十分高的死亡率。通常,其发病性质是隐匿性起病。具体而言,当患者发现患病时,大部分都已到了晚期。在远处器官,比如肝脏、肺脏是比较容易出现转移的。基于这种性质,大部分患者可以说已经没有根治性手术的机会。世界卫生组织已经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在2012年全球恶性肿瘤中,胰腺癌的发病率和胰腺癌的死亡率分别位于13位和7位。我国2019年的数据表明胰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位居恶性肿瘤的第10位和第6位。到目前为止,一些胰腺癌的危险致病因素已经达成了初步的共识,比如长期吸烟、饮酒、肥胖、遗传因素、饮食习惯(高脂高蛋白饮食)、糖尿病、缺乏运动等。然而,具体的病因还具有不确定性。从解剖学的角度而言,胰腺癌具体的讲包括了两种类型,一种是胰头癌,另一种是胰体尾癌。胰头癌是很常见的,其发生率约占胰腺癌的70%-80%。胰头癌首选的治疗方式仍然是手术切除既胰十二指肠切除术(Whipple)。而Whipple术后也具有较高的复发或转移率,患者术后较高复发率和转移率与术前相关因素有一定关系。本研究就是通过回顾性分析60例胰头癌确诊患者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并从中分析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半年内复发或转移的危险因素及独立危险因素,为胰头癌的临床治疗及术后的预后提供一定参考。研究方法:收集2018.10-2019.10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60例胰头癌患者(术前评估未见明显的远处转移,术中探查肝脏无转移)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临床资料。这些患者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后,6个月内出现复发或转移的可能出现的危险因素。具体有以下几项:(1)患者的基本信息:比如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及心脏病病史。(2)实验室检查:比如CA199、术前胆红素、AST、ALT,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值(NLR)。(3)肿瘤相关因素:如肿瘤大小(术后病理的直径)、有无血管侵犯、分化情况(术后病理)、有无淋巴结转移。(4)手术方式相关: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或者传统的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5)术后辅助治疗:是否行进一步化疗。研究结果:1.60例胰头癌患者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半年内复发或者转移的患者数量为15例,半年内复发率为25%;2.全部可能出现的复发因素都由卡方检验或T检验方式来进行单因素分析。P<0.05可以作为标准。结果显示:CA199、肿瘤大小、血管侵犯、分化情况、术后是否行化疗是Whipple术后的6个月内复发的危险因素(P均<0.05)。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心脏病病史、吸烟史、饮酒史、胆红素、AST、ALT、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值(NLR)、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及腹腔镜手术或者开腹手术与胰头癌患者行Whipple手术术后半年内复发或转移无关(P均>0.05)。3.已经由卡方检验和T检验分析过的结果(P<0.05)归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并以P<0.05作为标准。结果显示:CA199(P=0.016)、血管侵犯(P=0.038)、术后是否行化疗(P=0.009)是Whipple术后半年内复发或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肿瘤大小及分化程度不是胰头癌患者经Whipple手术后半年内复发或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

苏泽隆[4](2020)在《术中放疗在肝胰恶性肿瘤综合治疗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开展肝胰恶性肿瘤手术切除联合术中放疗新技术,并初步探索其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摸索可安全用于肝胰恶性肿瘤术中放疗,预防肝胰恶性肿瘤术后早期复发的安全照射剂量,为有效降低肝胰恶性肿瘤术后早期复发探索新的辅助治疗方法,为形成新的肝胰恶性肿瘤治疗模式分享经验。方法从2017年10月至2020年3月,收集我科行手术切除联合术中放疗的肝胰恶性肿瘤患者各3例,共6例。所有患者均行手术切除联合术中放疗,采用INTRABEAM外科立体定向小型加速术中系统50KV低能量X线,照射工具均为平板施源器。胰腺恶性肿瘤组术中放疗照射范围包括肿瘤切除后的瘤床、区域淋巴结、门静脉、肠系膜上缘以及其他复发的高危区域;肝癌组术中放疗照射范围包括近肝门区的大血管如门静脉、肝动脉等附近的手术切缘、切开取癌栓的门静脉、肿瘤切除后的瘤床以及术者认为容易复发的区域。采用回顾性分析的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肠道通气时间、术后并发症等各项术中、术后与手术和IORT相关的事件,评价反映肝功能、肾功能等各项实验室指标的变化,评估术后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健康功能状态以及术后肿瘤的复发模式,主要终点是了解手术切除联合术中放疗在肝胰恶性肿瘤综合治疗中的安全性和初步的临床效果,包活患者的局部复发情况以及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结果本试验组6例患者均行手术切除肿瘤联合术中放疗,因术中联合术中放疗,手术时间对比我科未行IORT的患者相对延长,胰腺恶性肿瘤组及肝癌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7.2h和7.7h;术中出血量平均为767ml和933ml,所有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无输血治疗;IORT照射剂量平均为12Gy和15Gy,照射时间平均为22.3min和18.7min。术后胰腺恶性肿瘤组有1例患者出现乳糜瘘,经对症治疗后可完全治愈,余患者术后均未出现于IORT相关并发症如胃轻瘫、消化道出血、胆瘘、放射性肝炎及胰腺相关并发症等;术后肝癌组有1例患者因合并重度肝硬化,术中行右半肝切除术,术后残肝无法代偿,出现肝功能不全及大量腹水,与术中行IORT并无直接相关性,余患者术后均未出现肝肾功能不全,可见IORT术后对肝肾功能未见明显损伤。最终至随访终止日,胰腺恶性肿瘤组有1例患者在术后2月出现肝转移和左侧肋骨转移,可疑右侧肾上腺转移,最后因肿瘤晚期恶病质死亡;肝癌组有1例右肝弥漫型肝癌患者,因术前合并肝炎后重度肝硬化,术后出现肝功能不全,最后在术后2个月出现肝内多发转移和肝肾综合征而死亡,2例死亡患者为肿瘤性死亡;余患者至随访终止日均未见明显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至随访终止日此胰腺恶性肿瘤组2例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DFS)分别为9个月和18个月;肝癌组2例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DFS)分别为7个月和17个月。结论:肝胰恶性肿瘤手术切除联合术中放疗对患者术后恢复及肝肾功能等无明显影响,具有较好的术中和术后安全性,术中放疗剂量在15Gy左右是安全可行的。IORT作为肝胰恶性肿瘤的术后辅助治疗,虽然在病例数和随访方面有限,受到统计限制,但根据现有的研究和我们的经验表明,手术切除联合IORT可减轻肝胰恶性肿瘤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可望成为一种安全可行的辅助治疗方案。

李泰[5](2020)在《探讨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三维可视化技术(3D)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对腹部脏器及及周围相邻的血管、组织、淋巴等进行三维重建,分析肿瘤的位置、形态、有无血管侵犯及远处转移等,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提供精准的术前评估。方法:收集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就诊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初步诊断为胰腺及壶腹部周围占位50例患者资料,其中男性31人,女性19人,年龄(63.18±10.25)岁,所有患者行512层腹部增强CT扫描,得到0.5mm薄层影像学资料,将DICOM格式的影像学数据资料进行三维可视化重建,分别分析增强CT数据和三维可视化重建数据判断肿瘤的位置、形态、与周围血管、组织、器官之间的关系完成术前可切除性评估,再与手术中肿瘤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50例患者中胰腺癌24例,胆管下段癌23例,壶腹部癌2例,十二指肠癌1例,三维可视化判断肿瘤可切除性患者34例,不可切除患者16例。增强CT判断肿瘤可切除28例,不可切除22例。术中证实三维重建患者术前评估与术中证实情况相同,三维可视化技术评估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均高于增强CT。结论:三维可视化技术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均高于增强CT,可作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前评估的新方法,实现精准化、个性化医疗。

贾冉[6](2020)在《二甲双胍对肝癌HepG2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肝癌是严重的人类恶性疾病之一,被列为第二大最常见的与肿瘤相关的死亡原因,近年来肝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在增加。肝癌生物学的进展表明,参与肝癌发展的各种体细胞遗传改变、肝癌亚型、诊断、抗药性和复发的分子机制非常复杂,仍然是我们面对的重大医学难题,亟待进一步研究,并且目前缺乏有效的抗肝癌药物。二甲双胍(N,N-二甲基双胍)是用于治疗II型糖尿病的最广泛使用的药物之一,主要通过减少肝糖异生和增加骨骼肌中的葡萄糖储存来降低血糖水平。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与未经二甲双胍治疗组相比,二甲双胍在治疗的II型糖尿病的同时可以降低各种癌症(包括肝癌)的发生率。近些年来,随着对二甲双胍研究的深入,发现其在抑制肿瘤生长方面也具有十分显着的效应,同时还发现长期使用二甲双胍能降低多种肿瘤发生的风险。其中二甲双胍对肝癌的作用现已基本明确,有研究显示,二甲双胍能够降低原发性肝癌的发病率。体外细胞研究显示,二甲双胍能抑制Bcl-2基因表达抑制Hep G2细胞株的增殖,发挥抗肿瘤效应;但是目前关于二甲双胍抗肿瘤的机制仍知之甚少尚存在争议。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在肝癌细胞中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自噬,当自噬程度增加时可以诱导肝癌细胞的凋亡,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众所周知,二甲双胍的降糖作用是启动AMPK信号转导通路产生的。AMPK的启动可以磷酸化下游的TSC2蛋白,产生具有GTP酶启动蛋白活性的TSC1/TSC2异二聚体复合物,促使Rheb失活,从而抑制mTOR复合物1。并且二甲双胍对mTOR的抑制还可不依赖与AMPK的启动,通过调节胰岛素受体或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而实现,即二甲双胍可以通过各种通道导致mTOR信号通路的抑制,提示二甲双胍很可能对于自噬具有十分重要的调节作用。因此我们提出科学假设:二甲双胍是通过增强肝癌细胞自噬从而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为证实这一科学假设,我们进行了如下实验:(1)明确二甲双胍对肝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的作用;(2)明确二甲双胍对肝癌细胞凋亡的作用;(3)明确二甲双胍是否通过促进自噬产生抗肿瘤的作用。目的:1.探究二甲双胍对肝癌Hep G2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等恶性生物学行为的作用。2.探明二甲双胍对肝癌细胞凋亡的作用;3.探究二甲双胍对Hep G2细胞PAMPK、Atg14及LC3-Ⅱ等自噬相关蛋白的影响。4.分析二甲双胍抑制肝癌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选用Hep G2细胞作为研究对象,将细胞随机分成四组:生理盐水组、二甲双胍1 m M组、二甲双胍5 m M组、二甲双胍10 m M组。常规培养Hep G2细胞。生理盐水组、二甲双胍1 m M组、二甲双胍5 m M组、二甲双胍10 m M组细胞分别给与生理盐水、1 m M二甲双胍、5m M二甲双胍、10m M二甲双胍处理。采用MTT检测各组细胞的细胞活力并计算增殖抑制情况,并选取效果最好的剂量;采用划痕实验及Transwell实验检测二甲双胍对Hep G2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采用Annexin V-FITC方法及流式细胞仪检测二甲双胍对Hep G2细胞凋亡的影响;采用蛋白印迹杂交检测二甲双胍对Hep G2细胞P-AMPK、Atg14及LC3-Ⅱ等自噬相关蛋白的影响。结果:1.MTT结果显示,生理盐水组、二甲双胍1 m M组、二甲双胍5 m M组、二甲双胍10 m M组在处理24h、48h、72h、96h细胞活力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生理盐水处理的Hep G2细胞活力高,增殖速度快,而给予二甲双胍后,Hep G2细胞活力下降,增殖速度降低,且随着二甲双胍浓度的增加,Hep G2细胞活力随之降低(P<0.05)。平板克隆实验显示,生理盐水组、二甲双胍10 m M组Hep G2细胞增殖率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二甲双胍10 m M组Hep G2细胞增殖率显着低于生理盐水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2.划痕实验显示,生理盐水组、二甲双胍10 m M组细胞处理24h时细胞迁移距离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当给予Hep G2生理盐水时,细胞有着较强的迁移能力,当给予Hep G2细胞二甲双胍时则能显着抑制其迁移距离显着低于生理盐水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3.transwell实验显示,生理盐水组、二甲双胍10 m M组细胞处理24h时细胞侵袭率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二甲双胍10 m M组细胞侵袭能力显着低于生理盐水组(P<0.05)。4.流式结果显示,生理盐水组细胞凋亡较少,当给予细胞二甲双胍后,Hep G2细胞凋亡显着增加,且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western blot方法显示Hep G2细胞二甲双胍后cleaved caspase-3表达明显增加(P<0.05)。5.western blot检测自噬相关蛋白显示,与生理盐水组比较,二甲双胍10 m M组P-AMPK、Atg14及LC3-Ⅱ表达明显升高,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证实二甲双胍随着浓度的增加,对Hep G2细胞的细胞活力抑制增加,最佳剂量为10 m M;二甲双胍能显着抑制Hep G2细胞的迁移距离,且二甲双胍的细胞侵袭能力显着低于生理盐水组,流式结果显示二甲双胍显着增加Hep G2细胞的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检测到二甲双胍10 m M组P-AMPK、Atg14及自噬标记物LC3-Ⅱ表达明显升高。提示二甲双胍可能通过促进Hep G2细胞的自噬增加细胞凋亡,进而抑制Hep G2细胞的细胞活力、迁移以及侵袭,是临床上治疗肝癌的潜在药物。这些发现对于阐明二甲双胍在抑制肝癌细胞的作用机制上可能是有帮助的,值得进一步研究。研究背景:肝细胞癌(肝癌)是世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的恶性肿瘤,其中约50%以上的肝癌新发人数及死亡人数在我国。目前,手术切除仍是肝癌治疗的主要方式。腹腔镜下肝癌肝切除术相对于传统开腹手术,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手术切口的感染率且极大缩短了患者术后住院时间等优点,因此,腹腔镜肝切除术逐渐在世界范围得到开展。近十余年,随着腹腔镜手术器械的改进和手术技术的进步,腹腔镜肝切除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很多禁区被逐一突破。腹腔镜下肝切除术追求以肝脏生理解剖为基础,在保证将主癌灶及其肝段内微转移灶完全切除的同时,最大限度保持剩余肝脏结构和功能完整并获得安全切缘。术中肝段解剖界限及肝切除范围的精准确定是成功实施腹腔镜下肝切除手术的先决条件。目前,腹腔镜肝切除术仍在探索阶段,技术推广受限的关键问题即目前缺乏精准的腹腔镜肝段标记方法。目前常用的肝段标记方法有:缺血线标记法、亚甲蓝标记法和肝脏表面标记法。但以上三种标记法均存在缺陷。由于肝脏呈凹凸不平的三维立体层面,肝实质内肝段或肝叶的解剖界线与肝表面界限并不是在同一个平面内,缺血线和肝脏表面标记仅在肝脏表面可见,离断肝实质时不可见,术中肝实质的断离面仍需通过肝静脉走行和术者经验判断,仅依靠肝脏表面缺血线和表面标记难以达到精准标记进而施行精准的解剖性肝切除术,加大了切缘阳性的风险。因此,寻找到有效的、安全的、稳定的、并且精准的腹腔镜肝脏分段标记方法,进而彻底切除肿瘤病灶是腹腔镜肝脏切除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也叫靛氰绿,是一种近红外荧光造影剂,经特殊荧光采集系统摄取后则可再显像设备上显示荧光或彩色荧光,可用于组织和器官的显影。吲哚菁绿荧光染料生物安全性好,蛋白结合的ICG进入肝血窦后,主要由肝细胞特异性摄取,然后以原形通过毛细胆管排入胆道,不参与淋巴回流和肠肝循环。因此其在肝脏外科领域有广泛应用前景。ICG成像最早在肝脏外科的应用主要是手术前通过ICG清除率来评估肝功能。本世纪初,有研究显示ICG荧光显像能实时、高灵敏度地鉴别肝癌病灶,特别是小肝癌病灶,提高肝切除和手术分期的准确性。近年来,腹腔镜下吲哚菁绿荧光融合影像技术(indocyanine green Fluorescence imaging,ICG-FI)的出现,将腹腔镜术野和ICG荧光融合影像视野同步显示在同一屏幕上,通过注入ICG正染和负染技术,不仅可以获得肝脏表面而且能在肝实质内部确切持久的进行肝段荧光染色。解决了传统的腹腔镜肝切除术中肝段标记方法均存在缺陷,实现肝段的三维立体定位,清晰辨识且标记持续时间长,极大的促进了腹腔镜精准肝切除的临床应用。目的:1.探讨ICG-FI技术在腹腔镜肝癌肝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及分析ICG-FI在确定肿瘤边界、肝段实时染色中的价值。2.回顾性分析、研究比较ICG-FI腹腔镜组和普通腹腔镜组在术前、围手术期、术后等相关指标间的差异,旨在进一步探明ICG-FI引导下腹腔镜的优势。3.分析ICG-FI腹腔镜组的并发症及安全有效性,评价ICG-FI技术在腹腔镜肝癌肝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4.进一步分析正染法和反染法在ICG-FI引导腹腔镜肝癌切除中的价值。方法:1.本研究对自2017年4月至2020年1月间入住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一病区的22例接受ICG-FI腹腔镜肝切除手术的肝癌患者和38例接受普通腹腔镜肝切除手术的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以比较两组间临床数据的异同。2.计量资料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指标数据以均数±标准差(mean±SD)描述,非正态分布的计量指标数据以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ICGFI腹腔镜组和普通腹腔镜组进行两组间差异比较,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数据采用独立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指标数据选用Mann Whitney非参数检验,卡方检验(χ2 test)或Fisher精确检验法用于计数资料比较,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患者的术前临床资料:本研究共纳入接受肝切除手术的60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ICG-FI腹腔镜组男性患者20例(90.9%),女性患者2例(9.1%),平均年龄57.50±10.09岁,普通腹腔镜组男性33例(86.8%),女性患者5例(13.2%),平均年龄59.42±10.65岁。两组患者在上腹部手术史、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指标、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 Ag)指标、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肝硬化、术前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之间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2.ICG-FI腹腔镜组和普通腹腔镜组的患者肿瘤分布及施行的手术方式,两组数据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3.患者围手术期的相关资料:ICG-FI腹腔镜组中转开腹为2例,普通腹腔镜组中转开腹为6例,两组术中转开腹率(9.1%vs 15.8%,p=0.733)、术中失血量(261.90±148.24 vs 273.78±185.63,p=0.803)、围手术期输血率(27.3%vs 26.3%,p=0.936),肝门阻断率(59.1%vs 50.0%,p=0.496),肝门阻断时间[26.00(15.00-34.00)vs 26.00(15.00-33.00),p=0.688]无明显统计学差异。ICG-FI腹腔镜组在手术时间(225.45±35.71 vs 258.76±28.55,p=0.047),切缘阳性率(0 vs10.5%,p=0.032),并发症发生率(18.2%vs 36.8%,p=0.032)等指标优于普通腹腔镜组。4.两组患者在术后胆红素、ALT、AST的恢复呈下降趋势,Alb的恢复呈上升趋势。两组间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在术后随访过程中,ICG-FI腹腔镜组3例肿瘤复发,普通腹腔镜组14例肿瘤复发,术后肿瘤复发率ICG-FI腹腔镜组优于普通腹腔镜组(13.6%vs 36.8%,p=0.045),二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ICG-FI腹腔镜组中解剖性肝切除的荧光染色方式和结果:ICG-FI腹腔镜组中9例解剖性肝切除,其中正染法选择3例,失败1例,反染法选择6例,失败1例。结论:吲哚菁绿荧光融合影像(ICG-FI)引导腹腔镜肝切除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本研究中,ICG-FI腹腔镜组22例患者全部实现肿瘤完整切除,相较于普通腹腔镜组有助于确定肿瘤边界,显着降低肿瘤切缘的阳性率,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减少了术后肿瘤复发。表明吲哚菁绿荧光融合影像(ICG-FI)引导腹腔镜肝切除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在肝胆外科广泛开展应用。另外,正染法和反染法适用于不同类型的肝脏切除,成功的关键在于精确掌握目标肝蒂的血供范围穿刺部位。

黄文才[7](2019)在《三维可视化技术在改良右半肝切除术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在三维可视化技术指导下,改良右半肝切除术(在标准右半肝切除基础上肝断面右移1cm左右)通过增加剩余肝体积并保留残存右肝组织的肝动脉供血,从而达到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肝切除安全限量要求。2.通过比较两种术式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生存预后等指标,以评估改良式右半肝切除术的安全性及疗效性。3.通过比较实际手术切除肝脏的体积与三维重建测量的切除肝脏的体积,以评价三维可视化技术指导临床精准肝切除的准确性。方法:收集我院的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44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N1=32例,行标准右半肝切除术)和改良组(N2=12例,行改良式右半肝切除术),比较两组的手术基本情况(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等)、肝功能(ALT、TBiL、ALB)、术后并发症(胸腹水、胆瘘、肝衰竭等)及预后随访情况。对照组术后利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回顾性测量出其左肝体积等数据。改良组术前利用三维可视化技术测量出其左肝体积、拟切除肝脏体积、剩余肝体积等数据。利用排水法测量改良组的实际切除肝体积,比较其与拟切除肝体积的差异。采用SPSS 25.0软件对数据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行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卡方检验;对改良组的拟切除肝体积和实际切除肝体积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其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采用Kaplan-Meier方法绘制累积生存率曲线并进行Log-rank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三维可视化技术可真实立体显示肝内病灶的位置、大小及毗邻关系,脉管的走向分布,肝脏整体等解剖信息。2.改良式右半肝切除术通过在标准右半肝切除线基础上将切除线右移1cm断肝,可使剩余肝体积百分比由(34.8±1.6)%增加至(43.3±13.7)%,增加的剩余肝体积(即保留的部分右肝组织体积)为(104.5±13.2)ml,范围为85132ml,占标准肝体积的(8.5±1.1)%,范围为6.6%10.4%。3.两组病人的住院时间、总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在左肝体积、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肿瘤复发转移率、生存曲线等方面无显着性差异(P>0.05)。4.实际手术操作中,改良组患者采取的术式及所切除的范围与术前三维重建规划的手术方案基本一致,其术前拟切除肝脏体积(696.3±79.8)ml,实际切除肝脏体积(682.7±86.6)ml,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r=0.928,P<0.05)。结论:1.改良式右半肝切除术通过在标准右半肝切除线基础上将切除线右移1cm断肝,可使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的剩余肝体积百分比由左半肝体积百分比的(34.8±1.6)%增加至(43.3±13.7)%,从而达到肝切除安全限量的要求。2.保留肝右动脉的改良右半肝切除作为一种新术式,可保留部分右肝组织,较标准右半肝切除术能有效降低胸腹水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恢复。3.三维可视化技术在术前虚拟肝切除、测量肝体积、评估手术风险、优化手术方案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临床应用价值。

王朝龙[8](2019)在《数字医学3D可视化技术在肝门部胆管癌手术中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数字医学3D可视化技术在肝门部胆管癌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8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73例肝门部胆管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是否应用3D可视化技术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32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为62.63±8.70岁;术前减黄12例,术前应用三维重建进行手术评估和手术规划。对照组患者41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为61.76±8.04岁;术前减黄16例,术前应用CT影像资料对患者进行手术评估和手术规划。首先术前患者均行上腹部CT薄层增强扫描,观察组收集的CT二维图像数据以DICOM形式存储后分别导入旭东IPS-3DLiver肝胆3D可视化系统,对患者的二维CT检查数据进行图像分割和三维重建。对重组图像进行3D可视化处理后,观察肿瘤的位置,确定肿瘤与肝内胆管、肝动脉、肝静脉以及门静脉之间的三维立体关系,进行Bismuth-Corlette分型,评估门静脉、肝动脉受侵犯情况,制定手术方案并模拟手术。分别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术前评估肿瘤的临床分型、门静脉、肝动脉受侵程度等方面的准确性;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住院费用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指标的差异。结果:1.术前评估情况:观察组对肝门部胆管癌个体化Bismuth-Corlette分型准确率为96.9%(31/32),对照组对肝门部胆管癌个体化Bismuth-Corlette分型准确率为80.5%(33/41)。观察组对肝门部胆管癌个体化Bismuth-Corlette分型准确率高于对照组(96.9%>8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7,P=0.04);观察组门静脉侵犯评估准确率为:90.6%(29/32),肝动脉侵犯评估准确率为:87.5%(28/32),对照组门静脉侵犯评估准确率为82.9%(34/41),肝动脉侵犯评估准确率为85.4%(35/41)。观察组对门静脉侵犯评估准确率高于对照组(90.6%>82.9%),对肝动脉侵犯评估准确率高于对照组(87.5%>85.4%),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90,P=0.34;X2=0.07,P=0.79)。2.术中情况:观察组32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340.56±55.45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506.88±270.10 ml;对照组41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378.71±72.96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642.20±263.40 ml。经统计学分析,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5,P=0.02;t=-2.15,P=0.04)。3.术后情况:观察组中胆瘘2例,术后出血再次手术1例,肝功能衰竭1例,切口感染2例,肺部感染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1.88%;对照组中胆瘘4例,术后出血再次手术2例,肝功能衰竭3例,切口感染2例,肺部感染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1.71%。经统计学分析,观察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87,P=0.35);观察组平均术后住院天数19.47±2.85天,对照组平均术后住院天数20.88±3.82天,观察组平均术后住院天数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4,P=0.09)。观察组平均住院费用为8.43±0.64万元,对照组平均住院费用为8.29±0.60万元,观察组平均住院费用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4,P=0.35)。结论:数字医学3D可视化技术应用于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和手术治疗,在术前明确肿瘤分型、评估肿瘤侵犯程度、进行个体化手术规划、模拟手术以及评估肿瘤可切除性等方面有很大的优势,指导手术安全进行,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耿艳[9](2017)在《基于二代测序技术筛选宫颈鳞癌放疗敏感性相关基因》文中提出目的:利用二代测序技术对宫颈鳞癌肿瘤热点基因全外显子测序,研究不同个体的基因水平上的差异,寻找放疗敏感性相关基因。方法:收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肿瘤放疗科行根治性放疗的宫颈鳞癌患者共计45例,ⅡB期患者20例,ⅢB期患者25例。所有患者治疗前均提取血清cf-DNA进行Qu-bit 2.0荧光定量记录数值,并同步测定血清鳞状细胞抗原(SCCA)值;行盆腔增强CT或增强MRI测量宫颈肿物大小。全部患者均进行直线加速器6MV-X线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MAT),5周内给予盆腔外照射计划靶区PTV剂量4500cGy/25f,完成体外照射后,采用192Ir为放射源行三维后装腔内放疗,“A”点剂量3000cGy/5f。整个疗程“A”点照射剂量为75 Gy,同步顺铂化疗增敏(DDP30 mg/m2,每周一次)。所有患者放疗结束后1个月均再次行盆腔增强CT或增强MRI检查,测量宫颈肿物大小,评估放疗疗效。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将患者分为放疗敏感组与抵抗组。分析血清cf-DNA浓度、SCCA值与临床分期及放疗疗效的相关性。在两组中,选取相同临床分期及分化程度的患者,以患者血清cf-DNA超低浓度PCR建立文库,自身血液中白细胞(WBC)作为对照建立文库,通过二代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测序平台Hiseq X-TEN Illumina,测序策略PE150,靶向48个肿瘤热点基因全外显子测序,采用Linux系统处理数据,筛选与放疗敏感性相关基因。结果:45例宫颈鳞癌患者中,35例(77.8%)疗效达到PR为放疗敏感组。其中ⅡB期患者共15例,高分化鳞癌患者2例,中分化鳞癌患者6例,低分化鳞癌患者7例;ⅢB期患者20例,高分化鳞癌患者5例,中分化鳞癌患者11例,低分化鳞癌患者4例。45例宫颈鳞癌患者中10例(22.2%)疗效未达PR为放疗抵抗组。其中ⅡB期5例,高分化鳞癌患者3例,中分化鳞癌患者1例,低分化鳞癌患者1例。Ⅲb期患者5例,高分化鳞癌患者2例,中分化鳞癌患者1例,低分化鳞癌患者2例。确诊时宫颈鳞癌Ⅲb期患者scca值高于Ⅱb期患者患者,宫颈鳞癌临床分期越晚,血清scca值越高。scca与临床分期相关(r=0.785,p=0.011)。宫颈鳞癌Ⅲb期患者放疗前血清cf-dna浓度高于Ⅱb期患者,宫颈鳞癌临床分期越晚,血清cf-dna浓度越高,血清cf-dna与临床分期相关(r=0.987,p=0.002)。宫颈鳞癌患者放疗抵抗组患者scca值高于放疗敏感组患者,scca与放疗疗效相关(r=0.732,p=0.014)。宫颈鳞癌放疗抵抗组患者放疗前血清cf-dna浓度高于放疗敏感组患者,血清cf-dna浓度与放疗疗效相关(r=0.943,p=0.007)。选取6位宫颈低分化鳞状细胞癌Ⅲb期的患者,4位患者为放疗敏感组,2位患者为放疗抵抗组。ngs结果表明,血清cf-dna测序深度均达到10000x,白细胞2000x。4位放疗敏感组患者,检测到abl1,jak,notch1,csf1r,flt3等基因突变,未检测到相同的基因突变位点。2位放疗抵抗组患者均检测到rb1基因ch1349051481位点由t突变到a的突变比例为18.81%;apc基因,ch5112162854位点由t突变到c突变的比例为17.92%;alk基因ch229940529位点由a突变到t的突变比例为11.09%;notch1基因ch9139400388由g突变为c的突变比例为16.06%;npm1基因ch5170819887位点由g突变到a是突变比例为18.67%;kdr基因ch455968016位点由t突变为a的突变比例为13.76%;tp53基因ch177577427位点由g突变为a的突变比例为13.76%;hnf1a基因ch12121437221位点由t突变为c,ch12121431300位点由c突变为t的突变比例分别为21.71%和24.79%。1例宫颈鳞癌低分化Ⅲb期放疗敏感组患者ngs结果中,检测到alk,notch1,tp53,hnf1a,apc等基因突变,与两位放疗抵抗组的患者存在交叉的基因突变。该患者结束治疗后9个月复查肺部ct发现肺部转移,提示alk,notch1,tp53,hnf1a,apc基因突变可能与宫颈鳞癌患者预后不良相关。结论:宫颈鳞癌患者临床分期越晚,血清scca值及cf-dna浓度越高;scca值及cf-dna浓度与临床分期相关,cf-dna浓度可能是一种有潜力的肿瘤标记物。血清scca值及cf-dna浓度越高,宫颈鳞癌患者放疗越不敏感,scca值及cf-dna浓度与宫颈鳞癌放疗疗效相关,cf-dna浓度可能预测晚期宫颈鳞癌患者的放疗疗效。晚期宫颈鳞癌患者存在RB1基因,APC基因,ALK基因,NOTCH1基因,NPM1基因,KDR基因,TP53基因,HNF1A基因的点突变,可能与宫颈鳞癌的放疗抵抗及预后不良相关。NGS技术用于检测宫颈鳞癌放疗敏感性相关基因检测,具有高通量,高灵敏度,低成本等优势,有望在宫颈鳞癌精准治疗中得到应用。

张新刚,温锋,董幼丹,郭亚军,梁宏元,王晓非[10](2013)在《自身免疫性胰腺炎与胰腺癌在影像学方面的鉴别诊断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对比分析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患者与胰腺癌(PC)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提高AIP与PC在影像学方面的鉴别诊断能力。方法选取术后病理符合AIP亚洲标准的患者36例及符合PC病理诊断标准的患者95例,总结AIP与PC的影像学特点及差异。结果增强CT发现胰头增大或肿块、胰周淋巴结肿大、胰胆管和胆总管扩张及截断、血管和脏器受累方面AIP明显少于PC(11/27比28/40、2/27比17/40、13/27比32/40、1/27比10/40、8/27比26/40、2/27比15/40、0/27比15/40、0/27比1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胰腺普遍增大、钙化或胰石、假包膜影或胰周脂肪间隙模糊方面AIP明显多于PC(4/27比0/40、7/27比0/40、10/27比6/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维彩超发现在胰胆管扩张直径和胆总管扩张方面AIP明显少于PC[(0.421±0.270)cm比(0.594±0.270)cm、1/18比16/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发现胆总管扩张及胰胆管截断方面AIP明显少于PC(7/13比16/18、1/13比1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IP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慢性胰腺炎,在影像学方面可与PC进行鉴别诊断。

二、胰腺癌的三维彩超临床研究及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胰腺癌的三维彩超临床研究及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三维重建技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前评估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一般资料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2 实验仪器与材料
    2.3 研究方法
        2.3.1 CT数据的采集
        2.3.2 依据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
        2.3.2.1 肝动脉三维重建
        2.3.2.2 对于胰腺周围脏器、血管进行三维重建
        2.3.3 进行可切除性评估
        2.3.4 手术治疗
        2.3.5 数据统计与分析
第3章 临床资料统计结果
    3.1 综合增强CT和三维重建模型的肿瘤可切除性评估
        3.1.1 动脉侵犯的术前评估
        3.1.2 静脉侵犯的术前评估
    3.2 术前评估血管变异
        3.2.1 动脉变异
        3.2.2 静脉变异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综述 数字医学智能化技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校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Ⅲ期胰腺癌优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综述 胰腺癌的诊疗及放射性粒子治疗胰腺癌的优势与不足
    2.1 胰腺癌的临床症状及诊疗
    2.2 胰腺癌的治疗方法
        2.2.1 胰腺癌的手术方式
        2.2.2 胰腺癌的化学药物治疗
        2.2.3 胰腺癌的放射治疗
        2.2.4 胰腺癌其他治疗方式
    2.3 放射性粒子治疗胰腺癌的优点
    2.4 放射性粒子治疗胰腺癌的不足
第3章 材料及方法
    3.1 一般资料
        3.1.1 入组标准
        3.1.2 排除标准
    3.2 放射性粒子植入操作
        3.2.1 术前准备工作
        3.2.2 术中操作
        3.2.3 术后管理
    3.3 治疗后随访
    3.4 后续治疗
第4章 结果
    4.1 肿瘤最大径与生存期的关系
    4.2 淋巴转移与生存期的关系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获得科研成果
致谢

(3)胰头癌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半年复发或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综述
    2.1 致病因素
        2.1.1 吸烟
        2.1.2 高脂肪和高蛋白饮食
        2.1.3 酒精
        2.1.4 慢性胰腺炎
        2.1.5 糖尿病
    2.2 胰头癌的临床表现
    2.3 胰头癌的诊断
        2.3.1 实验室检查
        2.3.2 影像学检查
    2.4 三维重建对胰头癌的评估
    2.5 胰腺癌的分期
    2.6 治疗
        2.6.1 外科治疗
        2.6.2 放疗
        2.6.3 化疗
        2.6.4 免疫治疗
        2.6.5 对症支持治疗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3.1 临床资料
    3.2 纳入标准
    3.3 排除标准
    3.4 复发或转移标准
    3.5 随访
    3.6 研究方法
    3.7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术后半年预后
    4.2 复发的单因素分析
    4.3 复发的多因素分析
第5章 讨论
    5.1 CA199 与胰腺(头)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半年复发的关系
    5.2 血管侵犯与胰腺(头)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半年复发的关系
    5.3 术后化疗与胰腺(头)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半年复发的关系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术中放疗在肝胰恶性肿瘤综合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胰腺恶性肿瘤手术切除联合术中放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前言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一般临床资料
        三、治疗方法
        四、数据记录与收集及随访
    结果
        一、术中临床指标
        二、术后临床指标
        三、术前及术后抽血化验指标的变化
        四、术后并发症
        五、复发模式
        六、术前及术后生活质量评定
        七、生存情况
    讨论
第二部分 肝癌手术切除联合术中放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前言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一般临床资料
        三、治疗方法
        四、数据记录与收集及随访
    结果
        一、术中临床指标
        二、术后临床指标
        三、术前及术后及抽血化验指标的变化
        四、术后并发症
        五、复发模式
        六、术后生活质量评定
        七、生存情况
    讨论
结论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5)探讨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略对照表
前言
第1章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一般资料
        1.1.2 纳入标准
        1.1.3 排除标准
    1.2 实验仪器与材料
    1.3 研究方法
        1.3.1 CT数据的采集
        1.3.2 三维可视化重建可切除性评估
        1.3.3 术前CT影像学评估
        1.3.4 手术探查
        1.3.5 数据处理
    1.4 统计学方法
第2章 结果
    2.1 512 排螺旋CT扫描数据的3D重建图像
    2.2 三维可视化评估结果
    2.3 增强CT评估结果
    2.4 手术结果
    2.5 三维可视化和增强CT对肿瘤的可切除性评估对比
    2.6 典型病例
第3章 讨论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6)二甲双胍对肝癌HepG2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二甲双胍对肝癌HepG2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二甲双胍对肝癌细胞活力、增殖、侵袭及迁移的作用
        3.2 二甲双胍对肝癌细胞凋亡的作用
        3.3 二甲双胍对肝癌细胞自噬的作用
    4 讨论
        4.1 糖尿病、二甲双胍与肝癌的关系
        4.2 二甲双胍对肝癌HepG2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5 结论
    6 对本课题的进一步设想
    7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吲哚菁绿荧光融合影像技术在腹腔镜肝癌肝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3 结果
        3.1 患者的术前临床资料
        3.2 患者的肿瘤分布
        3.3 患者的手术方式
        3.4 患者围手术期的相关资料
        3.5 术后并发症
        3.6 术后指标
        3.7 ICG-FI腹腔镜组中解剖性肝切除的荧光染色方式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对本课题的进一步设想
    7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二甲双胍抗肿瘤机制研究进展
    1 二甲双胍与肿瘤
        1.1 二甲双胍与乳腺癌
        1.2 二甲双胍与消化道肿瘤
        1.3 二甲双胍与前列腺癌
        1.4 二甲双胍与宫颈癌
        1.5 二甲双胍与白血病
    2 二甲双胍抗肿瘤的机制
        2.1 二甲双胍与蛋白激酶AMPK/mTOR信号通路
        2.2 二甲双胍与LKB1-AMPK-mTOR信号通路
        2.3 二甲双胍与循环中胰岛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s)
        2.4 二甲双胍与细胞周期停滞
        2.5 二甲双胍与肿瘤血管新生、炎症反应
        2.6 二甲双胍与氧自由基的生成
        2.7 二甲双胍与肿瘤干细胞增殖
        2.8 二甲双胍的协同效应
    参考文献

(7)三维可视化技术在改良右半肝切除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三维可视化技术在改良右半肝切除术中的应用
    材料与方法
    结果
    典型病例分析
    讨论
    不足与展望
第3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8)数字医学3D可视化技术在肝门部胆管癌手术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3D可视化技术在肝胆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基于二代测序技术筛选宫颈鳞癌放疗敏感性相关基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及方法
    1.临床资料
    2.实验步骤及方法
结果
    1.45 例患者放疗疗效
    2.临床分期与SCCA值及cf-DNA浓度的相关性
    3.放疗敏感性与SCCA值及血清cf-DNA浓度的关系
    4.肿瘤热点基因的选取
    5.血清cf-DNA文库质量检验
    6.NGS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胰腺癌的三维彩超临床研究及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三维重建技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前评估的应用[D]. 赵文超. 吉林大学, 2021(01)
  • [2]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Ⅲ期胰腺癌优势分析[D]. 邵浦. 吉林大学, 2021(01)
  • [3]胰头癌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半年复发或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D]. 孙璐. 吉林大学, 2021(01)
  • [4]术中放疗在肝胰恶性肿瘤综合治疗中的应用[D]. 苏泽隆. 广州医科大学, 2020(01)
  • [5]探讨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D]. 李泰. 西北民族大学, 2020(08)
  • [6]二甲双胍对肝癌HepG2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贾冉.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1)
  • [7]三维可视化技术在改良右半肝切除术中的应用[D]. 黄文才. 南华大学, 2019(01)
  • [8]数字医学3D可视化技术在肝门部胆管癌手术中的临床应用研究[D]. 王朝龙.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9]基于二代测序技术筛选宫颈鳞癌放疗敏感性相关基因[D]. 耿艳. 大连医科大学, 2017(08)
  • [10]自身免疫性胰腺炎与胰腺癌在影像学方面的鉴别诊断研究[J]. 张新刚,温锋,董幼丹,郭亚军,梁宏元,王晓非.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3(15)

标签:;  ;  ;  ;  ;  

三维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胰腺癌中的临床研究与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