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川岩体周边金矿特征及物源分析

中川岩体周边金矿特征及物源分析

一、中川岩体周围金矿特征及物质来源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赖晓丹[1](2021)在《甘肃礼县金山金矿区原生晕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预测研究》文中认为金山金矿床位于西秦岭北成矿亚带中的礼岷金矿带东段,是与秦岭造山带有关的金矿床;主要矿(化)体产于构造蚀变带内的次级层间断层(破碎带)中;主要含矿岩石为蚀变(斑点状)千枚岩,矿石矿物组合主要为毒砂+黄铁矿,与矿化关系密切的蚀变组合为绢云母化+硅化。文章系统地进行了矿区钻孔岩石地球化学测量工作,分析了Au、Ag、Cu、Pb、Zn、As、Sb、Bi、Hg、W、Sn、Mo、Mn、U共14种元素。用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研究了元素组合特征,原生晕元素组合特征表明,成矿元素Au与Ag、As、Sb、Hg显着相关,Ag、As尤为显着,是重要的矿化指示元素。通过元素分带对比研究与数理统计,建立了地球化学评价指标,初步预测矿床深部的找矿前景。总体来说,区域性大断裂对与金山金矿床形成密切相关的成矿流体的就位控制作用明显,矿区近EW向构造带及几组构造的交汇叠加部位是成矿的有利地段,这一成矿规律对矿区深部及外围隐伏金矿体的找矿勘查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刘彦良,高雅,张春丽,田继孝,李道喜,王静[2](2021)在《甘肃礼县河西沟金矿成矿地质条件对比分析》文中提出甘肃礼县河西沟金矿地处西秦岭造山带礼岷金成矿带东南段中川岩体周缘,目前发现的矿体主要产于中泥盆统舒家坝群碎屑岩组和上石炭统东扎口组中,属于NW(W)向—NE向叠加构造带内的构造蚀变岩(微细粒浸染)型金矿。研究发现,矿体受地层与岩浆岩的热接触变质带和构造破碎蚀变带的共同控制,构造破碎蚀变带为成矿热液的运移提供了通道和沉淀的场所;成矿作用以中川岩体的岩浆活动为重要的成矿热动力源,以黄铁矿化为重要的找矿标志,且具有多期次成矿的特点,容易在褶皱核部形成矿体富集。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异常与矿化蚀变带及含矿层位有较好的套合指示。本文结合本矿区的地质特征,分析对比成矿条件,提出找矿方向,为西秦岭地区的构造蚀变岩(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床勘查工作提供参考。

张真[3](2021)在《西秦岭大水金矿矿床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金矿作为我国重要的矿产资源与战略矿种,类型多样、分布广泛。西秦岭地区自加里东构造期以来有多期酸性岩浆活动,不仅多种稀贵金属与此有关,而且也为大量金矿床形成提供了物源。大水金矿属于超大型金矿,具有规模大、矿化独特和品位高等特点。随着该金矿的勘探开发与理论研究,对金矿成因研究存在较大分歧,对蚀变迁移规律研究较为薄弱。此问题的探讨有助于加深对成矿过程的认识,以及对找矿方向的指导。本文以甘南玛曲大水金矿Au20-2号主矿体为重点研究对象,利用镜下鉴定、主微量元素及碳氧同位素方法,开展了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主要取得以下认识:(1)大水金矿成矿与硅化、赤铁矿化和方解石化关系密切。硅化-赤铁矿化主要表现为Au、Th、Co、W的带入,Sr、Ba、Pb、Cr、Hf、Zr的带出;硅化-赤铁矿化-方解石化主要表现为Au、Ba、Th、Co、W的带入,Sc、Sr、U、Pb、Cr、Hf、Zr的带出;硅化-方解石化主要表现为Au、Th、W的带入,Sc、Sr、Cs、Ba、U、Pb、Cr、Hf、Zr的带出。(2)根据碳氧同位素特征推测大水金矿成矿流体可能主要来自花岗岩浆热液,深部高温热液沿着构造断裂或裂隙向上运移至三叠系地层,在成矿过程中热液不断与碳酸盐岩围岩发生交代反应,成矿物质Au被萃取,当物化条件发生变化时,导致Au沉淀,进而富集成矿。(3)元素和矿物共生组合反映大水金矿成矿作用是由高温至低温变化的过程,但以中低温热液为主。大水金矿围岩蚀变发育显示矿区的找矿潜力较大。热液蚀变是区域上找矿的重要前提标志,Au与As、Mo、Sb、Hg和W等正异常可作为矿体的指示元素组合,据此建立了元素迁移模式。

李蓓,朱赖民,丁乐乐,马渊博,熊潇,杨涛,王飞[4](2021)在《西秦岭李坝金矿床地质、同位素地球化学及其成因探讨》文中研究说明李坝金矿床位于西秦岭造山带中的礼-岷矿集区内,赋矿围岩为泥盆系浅变质细碎屑岩,矿床产于中川岩体的外侧热接触变质带内,矿体主要受断裂破碎带控制。本文在李坝金矿床地质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对赋矿围岩、花岗斑岩岩脉、矿石硫化物进行了LA-MC-ICPMS原位微区硫同位素测试及化学溶样法分析,对不同地质体的铅同位素进行了系统测定与示踪,测定了成矿流体的氢-氧同位素组成,并对与矿体相伴产出花岗斑岩脉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研究表明,李坝金矿床花岗斑岩脉中黄铁矿δ34S值范围为8.19‰~10.06‰,赋矿围岩中金属硫化物δ34S值范围为4.94‰~9.81‰,矿石硫化物的δ34S值范围为4.94‰~10.82‰,矿石硫化物的硫同位素组成与矿区花岗斑岩及赋矿围岩的硫同位素组成相似,暗示成矿流体中的硫源主要来自受改造或变质的地层岩石与岩浆热液硫的混合。不同地质体的铅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较小,在Zartman铅构造模式图解中,样品投影点均落于造山带与上地壳演化线附近,矿石铅投影点与赋矿围岩及矿区岩脉的投影点重合,表明矿石中的铅可能来源于赋矿围岩和岩浆作用的混合。氢-氧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流体可能为变质流体、岩浆流体及地层建造水的混合热流体。矿区花岗斑岩脉与矿体相伴产出,花岗斑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23 Ma,与金矿化时间一致,暗示成矿作用与岩浆活动同时发生。李坝金矿床与矿区岩浆岩同为造山作用的产物,并且其矿床地质特征、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与造山型金矿床相似,为形成于秦岭造山带由碰撞向伸展转变环境下成矿物质来源复杂的造山型金矿床。

郭娜,刘翠,崔龙,姚薇,李国英,甘黎明,黄勇[5](2020)在《西秦岭岷礼成矿带马坞金矿致矿火成岩组合与成矿地质背景》文中提出甘肃马坞金矿床位于西秦岭岷礼成矿带东段,中川岩体外接触带,属于微细浸染型金矿床,达中型规模。针对矿区发育的火成岩开展野外地质学、岩相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等研究,以揭示致矿火成岩组合及其特征,进而探讨岩石成因及金矿形成的地质背景等。野外观察显示马坞矿区金矿脉常与煌斑岩脉、石英闪长岩脉及细晶岩脉等相伴生或相互穿切,说明金矿与上述脉岩的形成时间近乎一致,故认为该脉岩群为致矿火成岩组合。马坞矿区煌斑岩和花岗质脉岩LA-MC-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表明其形成于(153.5±3.5)~(154.9±0.9)Ma,推测金矿可能形成于晚侏罗世。该脉岩群具有宽广的SiO2、K2O、Na2O、TFeO和MgO含量,属于不同的岩性,且来自不同的岩浆源区,因此属于宽谱系岩墙群,指示其形成于造山带岩石圈拆沉作用所引发的伸展环境中。脉岩和金矿赋存于以中川岩体为代表的花岗质岩基及其围岩,表明其形成于西秦岭造山运动后期的大规模岩浆活动及岩基隆升之后,属于岩基后成矿作用的产物。

徐小健,宋红莎[6](2020)在《甘肃省礼县田家河砂金矿床地质特征及富集规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阐述了甘肃省礼县田家河一带砂金矿床的地质特征、第四系地质、地貌条件与成矿特征,分析了各类型松散堆积物的成因、分布特征,对砂金的富集规律和成矿特征进行了总结,通过对混合砂含砾率、砾石度、含泥量等进行了测定,对矿体厚度、品位在纵向上、垂向上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成矿物质来源、砂金富集部位和补给方向及搬运距离。田家河砂金矿床产于第四系全新统河床相及河漫滩相中,成因类型属河流冲积型,形态类型属河床、河漫滩型,成矿时代为第四纪全新统;全新世开始,地壳上升幅度极小,河流侧蚀作用增强,使含金地质体和各级阶地的剥蚀物被搬运、分选,并在谷底堆积形成田家河砂金矿。该砂金矿的发现和评价为该区寻找相似类型的砂金矿床提供了找矿标志和找矿模式。

柯昌辉,王晓霞,聂政融,杨阳,吕星球,王顺安,李金宝[7](2020)在《西秦岭中川岩体年代学、元素地球化学、Nd-Hf同位素组成及其与金成矿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中川岩体位于秦岭造山带西段,岩体呈同心环状产出,由外向内岩性依次为似斑状黑云二长花岗岩→含斑黑云二长花岗岩→中细粒黑云二长花岗岩,岩体边部发育岩浆暗色包体,向内逐渐减少。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似斑状黑云二长花岗岩、含斑角闪黑云石英闪长岩(岩浆暗色包体)、细粒黑云二长花岗岩、岩浆暗色包体(无斑)和细粒花岗岩脉的年龄分别为:(221±1)Ma(MSDW=0.26)、(220±1)Ma(MSDW=0.11)、(217±1)Ma(MSDW=0.11)、(216±1)Ma(MSDW=0.26)、(207±1)Ma(MSDW=0.29),表明岩体从边部到中心年龄逐渐变新。寄主岩石与暗色包体的里特曼指数和A/CNK值分别为2.20~3.85、0.99~1.15和2.24~9.22、0.75~1.08,两者分别为准铝质-弱过铝质、高钾钙碱系列和钾玄岩-高钾钙碱系列;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均显示出富集LREE、Rb、Ba、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HREE、Zr、Hf、Ta、Nb、P、Ti等高场强元素的特征,具有弱的负铕异常(δEu=0.29~0.91),无Ce异常,寄主岩显示出I型花岗岩的特征,并且中心部位的细粒黑云二长花岗岩具高分异I型花岗岩的一些特征。在哈克图解上暗色包体和寄主岩石的主要氧化物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在同位素组成上,寄主岩石与暗色包体的εNd(t)分别变化于-7.31~-8.73和-5.32~-5.69,TDM2分别变化于1.59~1.71 Ga和1.43~1.46 Ga,εHf(t)值分别为-7.02~-0.31和-3.0~0,TDM2为1.27~1.70 Ga和1.2~1.5 Ga,显示寄主花岗岩和岩浆暗色包体分别来源于不同源区,寄主岩石主要是古老地壳物质部分熔融的结果,岩浆暗色包体可能是来自岩石圈地幔,但与寄主花岗质岩浆已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混合作用。岩体外围金矿床形成略晚于岩体,与花岗质脉岩年龄相近,空间上与岩体密切相关,结合前人成矿物质来源的研究,认为成矿物质与成岩物质具有相似性。表明该岩体与其周围的金矿具有成因联系,岩浆作用不仅提供了热能,也有物质贡献。

豆敬兆[8](2020)在《西秦岭造山带早中生代花岗质岩浆作用与成分多样性研究》文中认为花岗质岩石作为大陆地壳的主要组分,花岗岩(广义上)成分多样性原因的探讨,对了解大陆地壳的形成与演化具有重要意义。花岗质岩浆自源区形成至侵位于上地壳,其成分受控于源岩类型和部分熔融条件,并受后期岩浆过程影响;同期大规模岩浆的产生又制约于构造环境。西秦岭造山带内发育大规模三叠纪花岗质岩体,其分布具有明显时空差异性;并出现I和S型等不同类型的花岗岩,为讨论花岗岩成分多样性提供了条件。本次论文以西秦岭地区柏家庄岩体和中川岩体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野外调查及系统取样,结合矿物学、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研究,讨论源区及后期岩浆过程在塑造花岗岩成分多样性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搜集整理区域上同期花岗岩研究资料,探讨西秦岭地区三叠纪花岗岩成因。获得的主要认识如下:(1)柏家庄岩体以出现原生白云母并呈过铝质为特征;Ba vs.Zr明显正相关,锆石微量元素中(REE+Y)与P摩尔数呈1:1线性关系,以及岩石低的氧逸度条件及大量继承锆石的出现,表明柏家庄岩体为S型花岗岩;低的CaO/Na2O比值指示其源区为变泥质岩。为了系统了解西秦岭地区S型花岗岩成因,搜集区域上已报道的S型花岗岩数据,结果显示均具有低的CaO/Na2O比值,暗示其源区均以变泥质岩为主。就地球化学特征而言,西秦岭S型花岗岩可分为高Sr低REE(Group A)和低Sr高REE(Group B)两类,源区不一致熔融(主要为熔融的云母/斜长石含量比),即白云母水致熔融和脱水熔融能很好解释二者主量和微量元素特征,即Group A具有高的Eu/Eu*值,CaO含量,低的Nb,Ta含量以及低的锆石和独居石饱和温度,相较于Group B。然而Rb与(87Sr/86Sr)i,以及P205与εNd(t)之间为负相关,暗示不一致熔融无法解释柏家庄岩体较大的Sr-Nd同位素变化;野外地质调查显示,岩体中无暗色包体以及区域上无同期基性岩出露等幔源物质,且1/Sr vs.(87Sr/86Sr)i呈明显负相关,暗示岩浆混合并非是柏家庄岩体Sr-Nd同位素变化的原因;而可能反映的是不均一的源区;浅部地壳Sr-Nd同位素不均一的存在暗示了柏家庄岩体由多批次岩浆递增侵位形成。(2)中川岩体具有同心环带结构,详细野外填图可将岩体由外向内分为4种岩性:似斑状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徐家坝单元)、含斑中粒二长花岗岩(张家庄单元)、中粒二长花岗岩和细粒二长花岗岩(关地沟单元)。暗色包体主要集中在徐家坝单元中,在张家庄单元中偶见。野外调查发现张家庄单元侵入徐家坝单元,未见其他各单元接触关系。哈克图解显示,张家庄和关地沟单元之间成分相互重叠,并无连续分异趋势,结合不同单元岩石不同的矿物组合和结构特征,表明各岩性单元代表独立岩浆批次侵位;这进一步被锆石微量元素所支持,即不同岩性之间具有相似的锆石Hf含量。靠近张家庄单元的徐家坝单元(样品GN1935)中锆石与靠近围岩的徐家坝单元中锆石具有不同的岩相学特征但相似的Hf含量,指示前者可能代表另外一期岩浆注入;因此中川岩体至少有6期岩浆递增侵位聚集形成。锆石LA-ICPMS定年显示,各期岩浆结晶年龄在误差范围内一致,约215 Ma;联系张家庄单元侵入徐家坝单元的事实,暗示岩浆冷却至固相线以下的时间小于5 Ma。徐家坝和张家庄单元中斜长石成分振荡环带以及暗色包体中斜长石反吸收特征指示岩浆混合过程;同时暗色包体和其寄主岩石中锆石相似的岩相学及微量元素特征,暗示包体中锆石捕获于寄主岩石岩浆,这进一步被二者相似的锆石Hf同位素特征所证实。全岩Sr-Nd同位素成分也表明岩浆混合的发生。岩浆混合作用影响中川岩体成分,尤其是徐家坝单元;中川岩体内部关地沟单元中未发育暗色包体,暗示受岩浆混合影响较小;关地沟单元主量元素SiO2与P2O5之间明显的负相关以及锆石微量元素中低的磷含量,暗示其应为I型花岗岩。(3)中川岩体为多批次岩浆侵位聚集形成,暗示岩体形成过程对研究岩体成因的重要性。与中川岩体类似,西秦岭地区出露的花岗质岩体与其所包含的暗色包体均具有相似的全岩Sr-Nd和锆石Hf同位素特征,暗示三叠纪时期西秦岭地区发生大规模岩浆混合;然而区域缺乏同期基性岩的出露,其原因可能是深部大规模地壳熔融阻碍了基性岩浆的上升侵位。(4)西秦岭三叠纪花岗岩具有中元古代Nd-Hf模式年龄(1.3-1.6 Ga),而西秦岭三叠系沉积岩中碎屑锆石以及三叠纪花岗岩中的老锆石均缺乏中元古代年龄。对西秦岭三叠纪花岗岩中老锆石统计发现,出现~430 Ma,~750 Ma,870-960 Ma的年龄峰值及零星古元古代锆石颗粒。这可能暗示三叠纪花岗岩的源岩以扬子陆块西北缘新元古代基性岩为主,并有北秦岭地体新元古代和古生代物质的加入。西秦岭三叠纪花岗岩具有高的K2O含量,属于高钾钙碱系列;而扬子陆块新元古代基性岩多具有高Na低K特征,不足以解释西秦岭三叠纪花岗岩高钾特征。因此,三叠纪花岗岩高钾原因,一方面可能与北秦岭地体新元古代和古生代物质的加入有关;另一方面,来自先前交代地幔的暗色包体广泛发育于三叠纪花岗岩中,其常常表现富K特征;岩浆混合过程中这种富K地幔组分的加入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西秦岭三叠纪花岗岩的高钾特征。

李俊[9](2020)在《西秦岭造山带加甘滩金矿床变质砂岩特征及其物源区判别》文中认为加甘滩金矿床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是九十年代由甘肃省地矿局发现的大型金矿床,构造位置位于西秦岭造山带内。矿区出露地层为下三叠统隆务河组,岩性为长石石英砂岩、粉砂质板岩、岩屑砂岩等,金矿体(群)产出于区内北西西向断层破碎带内,呈雁行状、羽状分布,容矿岩石为长石石英变砂岩夹粉砂质板岩。矿区内已圈定178条金矿体。矿石类型为硫化物砂岩型,在岩性上与测试样品没有明显区别。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铁矿、毒砂和褐铁矿,含少量黄铜矿和闪锌矿。围岩蚀变类型主要为硅化、绢云母化和碳酸盐化,金赋存状态以包裹金为主,褐铁矿与金的赋存关系最为密切。区内成矿作用方式主要为含金热液充填交代成矿,具多期性成矿特点,矿床成因类型为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对容矿砂岩样品开展岩石地球化学分析,样品成分变异指数(ICV)和化学蚀变指数(CIA)变化不明显,反映其源区物质较新鲜,经历了中等强度化学风化,成熟度相对较低。微量元素标准化蛛网图与后太古代页岩和上地壳相似,稀土配分曲线显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稳定的特征。恢复容矿砂岩原岩为沉积岩,属近源搬运,物源有石英岩沉积物和长英质火成岩的共同贡献,沉积环境为活动大陆边缘。碎屑锆石LA-ICP-MS U-Pb定年和Lu-Hf同位素研究显示,碎屑锆石发育309-255 Ma、484-352 Ma、1941-1761 Ma、2562-2262 Ma四组峰期年龄,分别响应Kenorland、Columbia、Gondwana和Pangaea超大陆事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和火成事件,物源主要来自华北板块南缘、北祁连、东昆仑和北秦岭,物质来源较复杂。本文得到隆务河组沉积年龄上限240 Ma,综合前人对侵入隆务河组岩体年龄的研究,围限得到本区240 Ma-238 Ma的隆务河组地层沉积时代,为早三叠纪。碎屑锆石年龄谱特征显示弧后盆地的特征,代表此时古特提斯洋正沿着勉略缝合带向北俯冲,形成了勉略洋盆北侧活动大陆边缘的属性。

李小严[10](2020)在《甘肃武都塘坝金矿花岗斑岩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秦岭造山带位于扬子板块和华北板块之间,是中国大陆中央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沿秦岭造山带南缘勉略缝合带及两侧发育一条长约400km、呈东西向展布的印支期花岗岩带。西秦岭造山带属于秦岭造山带的西段,塘坝金矿区位于西秦岭金矿带南成矿亚带的东段,在文县-康县-略阳断裂北侧,新关-何家坝-梨坪断裂南侧,主要侵入于泥盆系下统桥头组地层中,其岩石类型主要为花岗斑岩。金矿体主要分布于花岗斑岩上下盘及附近的断裂构造中,或分布于花岗斑岩内部,花岗斑岩与金矿成矿关系较密。因此,对研究区脉岩的花岗质岩浆作用和大地构造背景的研究可以为矿床成因、成矿时代以及成矿地质背景提供依据。本文对塘坝金矿区花岗斑岩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进行了岩石矿物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的综合分析和研究,探讨花岗斑岩的形成时代、成因类型、物质来源以及成岩动力学背景。得到一下认识成果:(1)通过LA-ICP-MS锆石U-Pb测年获得塘坝金矿区花岗斑岩形成年龄为212.8Ma±2.7Ma,与西秦岭花岗岩体的主要形成时代(220~200Ma)一致,均属于印支末期岩浆作用的产物。(2)研究区花岗斑岩总体上为过铝质的钙碱性系列岩石,在A/CNK-A/NK判别图、Zr-Ti O2判别图以及Si O2-P2O5图解中,显示出花岗斑岩具有S型花岗岩的特征。具体表现:具有高硅(w(Si O2)为70.84%~75.23%)、富铝(w(Al2O3)为14.59%~16.08%),A/CNK平均值为1.16,大于1.1,在CIPW标准矿物中均出现刚玉矿物且大于1%;稀土配分模式呈右倾型,轻稀土分馏明显,LREE/HREE介于3.98~11.98之间,(La/Yb)N介于3.77~18.6之间,具有明显的负铕异常,且明显亏损Ta、Nb、P和Ti高场强元素等特征。(3)研究区花岗斑岩的Mg#值介于24.95~35.90之间(平均30.47)小于45,显示壳源特征;Nb/Ta值在8.90~12.31之间(平均10.29)与陆壳平均值(11)一致,Sm/Nd平均值为0.21小于0.3,均表明成岩物质可能来源于大陆地壳;Ca O/Na2O平均值为0.42,大于0.3,显示源区成分可能与杂砂岩熔融有关。在Rb/Sr-Rb/Ba和A/MF-C/MF源区判别图解中也显示花岗斑岩源岩可能为为变质杂砂岩。花岗斑岩以地壳变质杂砂岩为源岩,经过部分熔融而形成。(4)研究区花岗斑岩具有后碰撞岩浆活动的特征,是印支期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碰撞挤压后伸展减压熔融为主导的机制下,以杂砂岩为主部分熔融的岩浆快速高侵位冷凝形成的,形成于挤压环境向伸展环境转化的阶段。

二、中川岩体周围金矿特征及物质来源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川岩体周围金矿特征及物质来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甘肃礼县金山金矿区原生晕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地质概况
2 矿区地质特征
3 原生晕地球化学特征
    3.1 元素异常下限
    3.2 Au原生晕地球化学特征
    3.3 元素相关性分析
    3.4 原生晕地球化学纵向分带
    3.5 原生晕地球化学轴向分带
    3.6 原生晕结构模型
    3.7 原生晕地球化学评价指标
4 矿床成晕机制与深边部找矿前景探讨
    4.1 金矿(化)体与控矿构造的关系
    4.2 成矿流体演化与地球化学成晕机制
5 结论

(2)甘肃礼县河西沟金矿成矿地质条件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区域地质概况
2矿区地质特征
    2.1地层
        2.1.1中泥盆统舒家坝群碎屑岩组
        2.1.2上石炭统下加岭组
        2.1.3上石炭统东扎口组
    2.2构造
        2.2.1褶皱构造
        2.2.2断裂构造
    2.3岩浆岩
    2.4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3矿床地质特征
    3.1矿体特征
    3.2矿石特征
        3.2.1矿石组成
        3.2.2矿石结构构造
        3.2.3金的赋存状态
        3.2.4围岩蚀变特征
4成矿地质条件分析对比
    4.1地层条件对比
    4.2构造条件对比
    4.3岩浆岩条件对比
    4.4物化遥条件对比
    4.5矿体及矿化蚀变特征对比
5找矿方向分析
6结论

(3)西秦岭大水金矿矿床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及选题依据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金矿研究现状
        1.2.2 大水金矿研究现状
        1.2.3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工作量及创新点
        1.4.1 工作量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自然地理
    2.2 大地构造背景
    2.3 区域地质背景
        2.3.1 地层
        2.3.2 构造
        2.3.3 岩浆岩
        2.3.4 金矿床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质
        3.1.1 地层
        3.1.2 构造
        3.1.3 岩浆岩
    3.2 矿体特征
    3.3 矿石结构构造
    3.4 围岩蚀变
第四章 样品采集及实验测试
    4.1 样品采集
    4.2 样品鉴定
    4.3 主量元素测定
    4.4 微量元素测定
    4.5 碳氧同位素测定
第五章 矿床的矿物组成与地球化学特征
    5.1 矿物组成特征
    5.2 元素相关性分析
        5.2.1 主量元素相关性分析
        5.2.2 微量元素相关性分析
    5.3 蚀变过程元素迁移规律
        5.3.1 主量元素迁移特征
        5.3.2 微量元素迁移特征
        5.3.3 稀土元素迁移特征
        5.3.4 蚀变岩元素变化特征
    5.4 碳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矿床成因分析与元素迁移规律
    6.1 矿床成因分析
        6.1.1 构造与成矿关系
        6.1.2 花岗岩与成矿关系
        6.1.3 共生组合分析
        6.1.4 成矿流体来源分析
    6.2 元素迁移规律
        6.2.1 蚀变分带
        6.2.2 迁移模式
第七章 结论与不足
    7.1 主要结论
    7.2 问题及展望
附表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4)西秦岭李坝金矿床地质、同位素地球化学及其成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矿床地质特征
2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2.1 样品特征及测试方法
    2.2 硫同位素组成特征
    2.3 铅同位素组成特征
    2.4 氢-氧-碳同位素
    2.5 花岗斑岩LA-ICP-MS 锆石U-Pb年代学
3 矿床成因及成矿背景
    3.1 多元同位素组成对成矿物质来源的指示
    3.2 矿床成因与成矿地质背景
4 结论

(5)西秦岭岷礼成矿带马坞金矿致矿火成岩组合与成矿地质背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区域地质背景
2 矿区地质特征
3 脉岩特征
    3.1 野外地质特征
    3.2 岩相学特征
4 分析结果
    4.1 锆石U-Pb 年代学
    4.2 地球化学特征
        4.2.1 主量元素
        4.2.1.1 岩基
        4.2.1.2 脉岩
        4.2.2 微量及稀土元素
        4.2.2.1 岩 基
        4.2.2.2 脉 岩
5 讨 论
    5.1 成岩、成矿时代
    5.2 致矿火成岩组合及特征
    5.3 岩石成因及金矿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判别
    5.4 岩基后成矿作用
6 结 论

(7)西秦岭中川岩体年代学、元素地球化学、Nd-Hf同位素组成及其与金成矿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区域地质概况
3 岩体地质及岩相学
4 样品采集和测试方法
    4.1 样品采集
    4.2 测试方法
5 分析结果
    5.1 LA-ICPMS锆石U-Pb定年
    5.2 岩石地球化学
    5.3 Sm-Nd同位素组成
    5.4 Hf同位素组成
6 讨论
    6.1 岩体形成时代及岩浆在时间上的演化
    6.2 岩石成因类型
    6.3 成岩物质来源
    6.4 岩浆混合作用
    6.5 岩体与金成矿关系
7 结论

(8)西秦岭造山带早中生代花岗质岩浆作用与成分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花岗岩研究的意义
    1.2 花岗岩研究历史简述
    1.3 花岗岩成分多样性研究简述
        1.3.1 源岩成分及部分熔融条件的复杂性
        1.3.2 岩浆过程的复杂性
        1.3.3 岩体形成过程的复杂性
        1.3.4 不同构造环境下花岗岩成分特征
    1.4 论文切入点及研究对象
    1.5 西秦岭地区花岗岩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6 技术路线
    1.7 分析方法
        1.7.1 锆石分选、制靶、阴极发光图像拍摄、U-Pb定年与微量元素分析
        1.7.2 锆石Hf同位素分析
        1.7.3 矿物电子探针分析
        1.7.4 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
        1.7.5 全岩Sr-Nd同位素分析
    1.8 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第3章 不均一的源区不一致熔融:来自柏家庄二云母花岗岩的研究
    3.1 引言
    3.2 岩体地质及岩相学特征
    3.3 锆石岩相学特征及年龄意义
    3.4 岩体形成物理化学条件
    3.5 岩石源区:变泥质岩源岩
    3.6 西秦岭两类过铝质花岗岩:源区不一致熔融
    3.7 小结
第4章 浅部岩浆房内岩浆过程:来自中川环带花岗岩成因制约
    4.1 引言
    4.2 岩体地质及岩相带划分
    4.3 矿物学特征
    4.4 锆石岩相学特征及其年龄意义
    4.5 岩体侵位条件的估算
    4.6 岩体建造:岩浆累积生长
    4.7 岩浆的源区
    4.8 中川环带花岗质岩体成因模型
    4.9 小结
第5章 关于西秦岭地区三叠纪花岗岩成因的一些思考
    5.1 岩体形成过程对岩石成因的重要性
    5.2 关于西秦岭地区三叠纪花岗岩源岩问题
    5.3 后碰撞环境下不同类型花岗岩成因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9)西秦岭造山带加甘滩金矿床变质砂岩特征及其物源区判别(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交通位置和自然地理条件
    1.3 物源方法和研究区现状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工作量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2 区域构造
    2.3 区域岩浆岩
    2.4 区域矿产
3 矿床地质
    3.1 矿体特征
    3.2 矿石类型
    3.3 矿石组构
    3.4 围岩蚀变类型
    3.5 金的赋存形式
    3.6 矿床成因
4 变质砂岩地质-地球化学
    4.1 地质特征
    4.2 地球化学特征
    4.3 化学成分与风化作用
    4.4 原岩恢复
    4.5 物源及构造背景分析
5 变质砂岩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及Lu-Hf年代学
    5.1 分析结果
    5.2 碎屑锆石U-Pb年代学
    5.3 碎屑锆石Lu-Hf年代学
6 变质砂岩物源区判别和构造背景
    6.1 地层沉积年龄探讨
    6.2 物源分析
    6.3 构造演化分析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甘肃武都塘坝金矿花岗斑岩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项目依托
    1.2 区域位置与自然地理经济概况
        1.2.1 位置与交通
        1.2.2 自然地理
        1.2.3 经济概况
    1.3 区域研究现状
        1.3.1 区域基础地质工作
        1.3.2 国内外花岗岩研究现状
        1.3.3 西秦岭印支期花岗岩研究现状
        1.3.4 印支期花岗岩与金成矿关系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构造背景及演化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构造
    2.4 区域岩浆岩
    2.5 区域变质作用
    2.6 区域矿产
第三章 矿区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质特征
        3.1.1 矿区地层
        3.1.2 矿区构造
        3.1.3 矿区岩浆岩
    3.2 花岗斑岩的产出特征
第四章 研究区花岗斑岩岩相学与地球化学特征
    4.1 花岗斑岩岩相学特征
    4.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2.1 样品分析方法
        4.2.2 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2.3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2.4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3 锆石同位素年代学特征
        4.3.1 样品分析方法
        4.3.2 LA-ICP-MS锆石U-Pb年龄
第五章 花岗斑岩成因及岩浆作用
    5.1 花岗斑岩成因
        5.1.1 形成时代
        5.1.2 岩石成因类型及源区特征
        5.1.3 构造背景
    5.2 花岗斑岩与金成矿关系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中川岩体周围金矿特征及物质来源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甘肃礼县金山金矿区原生晕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预测研究[J]. 赖晓丹. 矿产与地质, 2021(04)
  • [2]甘肃礼县河西沟金矿成矿地质条件对比分析[J]. 刘彦良,高雅,张春丽,田继孝,李道喜,王静. 甘肃地质, 2021(01)
  • [3]西秦岭大水金矿矿床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研究[D]. 张真. 兰州大学, 2021(09)
  • [4]西秦岭李坝金矿床地质、同位素地球化学及其成因探讨[J]. 李蓓,朱赖民,丁乐乐,马渊博,熊潇,杨涛,王飞. 地质学报, 2021(02)
  • [5]西秦岭岷礼成矿带马坞金矿致矿火成岩组合与成矿地质背景[J]. 郭娜,刘翠,崔龙,姚薇,李国英,甘黎明,黄勇. 现代地质, 2020(06)
  • [6]甘肃省礼县田家河砂金矿床地质特征及富集规律[J]. 徐小健,宋红莎. 西北地质, 2020(03)
  • [7]西秦岭中川岩体年代学、元素地球化学、Nd-Hf同位素组成及其与金成矿的关系[J]. 柯昌辉,王晓霞,聂政融,杨阳,吕星球,王顺安,李金宝. 中国地质, 2020(04)
  • [8]西秦岭造山带早中生代花岗质岩浆作用与成分多样性研究[D]. 豆敬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9]西秦岭造山带加甘滩金矿床变质砂岩特征及其物源区判别[D]. 李俊.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10]甘肃武都塘坝金矿花岗斑岩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探讨[D]. 李小严. 长安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中川岩体周边金矿特征及物源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