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区域金融发展与城镇化研究

广东省区域金融发展与城镇化研究

一、区域金融发展与广东省城镇化问题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齐昕,朱凯璐[1](2021)在《区域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城镇化作用研究——以广东省的空间面板数据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城镇化是推进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对2009—2018年广东省21个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得分和城镇化发展水平得分进行测度,并借助于空间计量模型,从质量、水平、质量-水平耦合协调度三个维度,分析城镇化对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提升城镇化的质量或水平都能推进区域高质量发展,并且水平效应大于质量效应;但提升二者的耦合协调度,不能推进区域高质量发展。这主要是因为,广东省城镇化的水平与质量的耦合协调度较低,呈现为拮抗低水平失调、拮抗濒临失调、低水平中度失调、低水平严重失调四种类型的失衡特征,并且地区发展差距随时间推移增大,无法发挥综合提升区域高质量发展效果的作用。因此,推进广东省高质量发展,需要在继续发挥城镇化水平和质量作用的基础上,充分促进城镇化的质量与水平的耦合协调发展。

李晓鹏[2](2021)在《财政支出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研究 ——基于日本经验与中国实践》文中认为城镇化是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载体,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与必由之路。日本城市化发展已在上世纪末基本完成,且经验良多,能够为中国城镇化发展提供有益借鉴。中国现代城镇化发展始于改革开放,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快速提升至2019年的60.6%,成绩斐然。但相比于成熟工业化国家近80%的城镇化水平,中国仍有较大发展空间。与此同时,在经济增速放缓及前期积累的城镇化问题集中释放的背景下,中国当前及未来城镇化发展也面临新的挑战。无论从前期理论研究还是从世界发达国家城镇化发展实践来看,财政支出对城镇化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中国改革开放后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财政支出的推动作用,但中国城镇化发展中的某些问题,部分也由财政支出问题所致,并且多数城镇化问题也必须通过财政支出手段予以解决。面对市场机制本身的缺陷与中国部分制度问题的阻滞,迫切需要通过优化财政支出与革新财政支出机制来解决中国当前及未来所面临的城镇化问题,以推动城镇化健康可持续发展。文章核心点是研究财政支出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在论文思路与结构安排上,首先对核心概念进行多维度分解,将财政支出分解为财政支出规模、财政支出结构、财政支出分权及财政支出城乡分配四个维度,将城镇化分解为城镇化效率、城镇化质量、城镇空间形态与城乡关系四个维度,进而确定两个核心概念相应维度之间的多个重要关系作为重点研究对象。文章将对日本城市化发展特征及城市化发展中财政支出作用的多维度分析作为研究起点,并在日本经验启示的基础上确定研究方向与研究框架。在中国实践部分的行文安排上,论文采用发展实践概述、理论与数理分析、实证分析的研究脉络。文章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第一,日本的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人口城市化水平较高(主要是战后),城市空间布局经历由失衡到均衡的序贯增长过程,城乡关系状况良好(主要是战后)。战前与战后实践总体表明,日本城市化发展与财政支出规模间存在相互促进的正相关关系,但一定时期内财政支出规模的过大或过小都将对城市化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日本战前生产性财政支出水平极高,战后城市化高速增长期生产性财政支出占比缓慢下降,在城市化后期消费性或民生性财政支出显着增加。战前财政集权致使城市空间发展极化;战后日本市町村的财政分权态势较为均衡,城市化空间形态也呈现先“聚”后“散”的序贯特征,大中小城市发展整体较为均衡。日本财政支出对农业发展、农村工业化与农业兼业经营、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改善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日本经验对理论分析框架的建立及对中国从财政支出方面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启示。第二,在公共产品非过度拥挤状态下,公共产品供给有助于经济集聚水平提升,经济集聚水平提升也会提高公共产品供给效率。在实际中表现为在住房保障、教育、医疗、基础设施、收入分配与福利公平需求方面,财政支出规模与城镇化发展的相互促进关系。财政支出规模、经济集聚与劳动力城乡转移的空间经济数理模型分析发现,财政支出规模与经济集聚或城镇化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基于1982-201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对中国财政支出规模对城镇化效率的影响分别进行静态面板与动态空间面板模型计量分析,实证结论与理论分析结果一致。第三,财政支出结构的适时调整能够从提高经济增长水平、更好满足居民公共产品偏好结构、改善收入分配差距与福利不公平状况、提升城镇空间综合承载力四个方面推动城镇化质量与效率的提升。财政支出结构与劳动力城乡转移数理模型分析发现,由公共资本效率与公私产品偏好结构变化所推动的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对劳动力城乡转移决策及流动均衡具有重要影响。基于1982-2019年中国全国数据构建时间序列协整模型计量分析得出,财政支出结构中服务性支出比重与城镇化质量间存在倒“U”型关系;进一步的省级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分析得出了财政支出结构中各类服务性财政支出对城镇化质量的具体影响。第四,财政分权能够通过财政激励、财政竞争与提升地区公共产品供给效率三个方面提升城镇化效率,但也会因财政资源分配差距产生的“马太效应”而导致城市发展出现两级分化。财政分权、城镇空间形态与城镇化效率的数理模型分析发现,在公共产品拥挤条件下,财政分权程度会对城镇化水平产生倒“U”型影响,并在土地拥挤假设下得出城市群形态是城镇空间布局的最优形态。对中国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地级市与县级地区各层级城市财政自给率与财政支出分权指数的核算结果发现,层级越高的城市财政自给率与财政支出分权指数越高,人口的平均流入规模越大。基于2007-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构建的动态面板模型与分位数模型回归结果显示,财政支出分权有助于常住人口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并且城镇化水平越高,该边际影响越大。第五,财政支出能够扩大城乡市场规模,支撑乡村产业发展,促进乡村地区公共服务水平提升。但实践中常常因城乡财政配置结构失衡而导致城乡发展差距扩大。财政支出、农业产出与城乡收入变化数理模型分析发现,当城镇存在公共投资而乡村没有时,农业产出会减少,城乡收入差距会拉大;而当公共资本存在并按适当比例向乡村农业转移时,不仅会提升农业产出水平,还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基于1997-2019年中国全国数据对数平均迪氏分解(LMDI)分析发现,财政农业支出对农业产出增加具有正向影响。基于2007-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发现,财政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在不同时期对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影响有所不同。基于2007-2019年面板校正标准误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结果发现,财政支出相对规模的增加、服务性财政支出与生产性财政支出的增加均能够有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财政农林水事务支出占比与城乡收入比之间虽呈负相关关系,但并不显着。论文的主要创新点为:(1)将财政支出规模、财政支出结构、财政支出分权及财政支出城乡分配(财政支出维度)与城镇化效率、城镇化质量、城镇空间形态、城乡关系(城镇化维度)相关联,并根据日本经验与中国城镇化发展当前面临的现实问题构建财政支出影响城镇化发展的多维度分析框架。(2)将财政支出引入传统的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垄断竞争空间经济模型,并根据理论分析需要,建立财政支出结构与劳动力城乡转移模型,财政分权、城市空间形态与城镇化效率模型,财政支出、农业产出与城乡收入变化模型,并获得有价值的分析结果。(3)在实证研究方法上选用了适用且较为前沿的动态空间面板计量模型、时间序列协整分析模型、动态面板模型等计量方法,对问题进行多角度、多方法、多数据类型实证分析,以保障经验研究的全面性与准确性。

刘昭乐[3](2021)在《金融集聚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空间交互影响研究 ——以广东省为例》文中认为金融业与制造业是构建现代经济体系中重要的两大产业,其中金融业的集聚与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不仅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而且二者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广东是金融大省,也是制造业强省。在“双区”(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战略背景下,厘清金融集聚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相互关系,对于推动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往的研究要么局限于金融集聚影响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单向因果关系,要么没有将制造业从产业结构中剥离,研究金融集聚与产业结构的空间溢出效应。本文利用广东省2010-2019年2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联立方程模型同时考察了金融集聚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双向因果关系,并验证了空间溢出效应。首先结合“双区”发展战略介绍了本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并从金融集聚、制造业结构升级和金融集聚与制造业转型升级关系层面进行了文献回顾和评述。接着对广东的金融集聚和制造业转型升级进行现状描述和测度分析。然后,引入金融中介两部门模型,构建二者的数理模型,并进一步阐释其交互影响内在机理。结合理论与现实,设定空间联立方程模型,运用广义空间三阶段最小二乘法(GS3SLS)对金融集聚与制造业结构升级的空间交互影响进行验证,并进行稳健性检验。最后,得出主要结论和五点政策建议。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有:第一,金融集聚与制造业转型升级存在显着的双向促进作用。金融集聚通过资金导向、知识溢出和风险防范机制促进制造业结构升级,制造业结构升级通过资本资金需求、产业链拉动和信息诱导机制促进金融集聚水平的提高。第二,金融集聚对制造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显着高于制造业结构升级对金融集聚的促进作用,这说明产业政策的施策重点应该在于如何发挥金融集聚的规模效应推进制造业结构升级。第三,金融集聚和制造业结构升级均存在显着的空间溢出效应和地区交互影响,即本地和邻近地区的金融集聚和制造业结构升级对本地的金融集聚存在负的空间溢出效应,对本地的制造业结构升级存在正的空间溢出效应。第四,对外开放度、技术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制造业结构的升级,政府支出、信息化水平和医疗水平的提升可以有效促进金融集聚度。

王浩[4](2021)在《鲁粤两省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效率的影响比较研究》文中认为在我国现代经济的发展中,金融的发展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日益突出,尤其是在经济增长的初期,金融甚至可以说是第一推动力。金融不仅能够利用其特殊的联动功能来发挥促进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还可以对我国的经济结构和社会发展方式进行调整,金融的发展水平不仅在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更有可能在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快速全面发展,在提高我国经济的增长效率上为其注入更强大的驱动力。本文在当前我国金融经济发展驱动理论与经济社会增长驱动理论有机结合的基础上研究鲁粤两省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效率的影响。首先,研究了鲁粤两省金融发展对于提高经济社会增长总体效能的推动作用与形成机制。其次,介绍鲁粤两省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现状,并进行综合对比分析。再次,利用鲁粤两省2003-2018年各地城市面板数据,并充分借鉴了前人研究文献和各地市经济发展的实际,选取了金融发展的规模、金融发展的效率、金融发展的结构三项主要指标进行综合计算,测量两省城市经济发展整体水平。对于经济增长效率的测算利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分别测算两省及其地市的经济增长效效率,综合对比分析两省的时间变化趋势。再次,通过固定效应模型分别从全省和分经济区域展开研究,发现金融发展的整体水平对于经济增长效率表现为显着促进作用,金融发展整体水平对于广东省的促进作用比山东省更显着,相对发达的经济区域促进作用更显着。山东省的金融发展规模的促进作用要优于广东省,而广东省的金融发展效率和结构的促进作用比山东省更显着。最后,根据研究结论,针对不同地区的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效率的促进作用差距提出山东省金融发展的政策和建议。

赵婷婷[5](2020)在《中国产业集群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经历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高速发展后,受制于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和国内增长动力不足等因素,近年来我国各区域经济增速开始放缓并逐步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推动以区域创新为核心动力的高质量发展势在必行。而产业集群依托于企业、人才、资金、信息等要素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已成为区域创新能力培育的主要载体。目前关于产业集群对区域创新能力影响的作用机制及实际效果并没有形成统一结论,且研究重点大多放在省级区域范围内。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对产业集群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理论机制进行了分析,从省际、城市及微观企业的全视角出发,运用多种方法实证检验了产业集群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实际影响,并对广东省产业集群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进行了案例分析,在拓宽现有区域创新能力研究广度和深度的同时,对于产业集群布局及内部结构的优化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研究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梳理。目前关于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能力的概念界定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结论,本文试图通过剖析不同产业集群特点及区域创新能力成因对相关概念进行清晰的界定。在此基础上,本文对产业布局与集聚理论、增长极理论、新产业区理论等产业集群理论,熊彼特创新理论、新竞争优势理论、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等区域创新能力相关理论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和总结,为后续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二,对中国产业集群及区域创新能力现状进行梳理和分析。首先,对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历程以及现状特征进行分析,认为我国产业集群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由政策性产业集群占主导地位向市场性产业集群为主导转变,产业集群的分布呈现出由中西部地区向东南沿海地区转移的趋势。其次,从区域绝对创新水平和相对创新效率两个方面对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现状进行了分析,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演变与产业区集群区位转移特征基本一致。最后,本文通过构建Tobit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第三,产业集群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机制分析。对产业集群与集群创新的演化阶段和路径进行梳理,分析产业集群不同发展阶段中创新的演化逻辑。从区域内部企业和区域整体两方面探讨产业集群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创新性地提出产业集群对内部企业产生的动力机制主要包括显性动力和隐性动力,同时通过知识溢出机制提高区域整体创新能力。第四,产业集群影响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实证检验。现有研究大多从省级宏观层面检验产业集群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本文将研究范围拓展至市级及微观企业层面。首先以微观企业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构建双重差分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我国产业集群对区域内部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明显,并且呈现出一定的区域和所有制异质性。接着以宏观地级市层面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构建双重差分以及空间双重差分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产业集群能够显着提高区域整体创新能力,但对周边地区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虹吸效应。第五,产业集群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因素分析。在理论分析和提出研究假设的基础上,构建固定效应面板数据模型对产业集群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研发强度、知识嵌入度、智力资本投入对于产业集群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效应具有正向影响作用,而地理距离过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集群的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效应。第六,广东省产业集群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案例分析。首先,梳理并分析了广东省产业集群的发展历程、分布特征、发展现状等,揭示广东省产业集群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其次,深入并全面剖析广东省创新集群的发展模式及区域创新能力现状。最后,对广东省产业集群培育区域创新能力模式进行了总结,并在借鉴广东省创新集群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以产业集群的优化升级推动区域创新能力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第七,在总结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在对全文理论分析、实证检验及案例分析结论进行总结的基础上,针对现存问题对我国区域创新导向型产业集群体系的构建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强化政府支撑作用,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完善科技中介机构关键作用。

高士然,杨明婉,张乐柱,于明珠[6](2020)在《我国发达省份普惠金融发展的减贫效应——基于广东省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论文测度了广东省20个地市2015~2018年间的普惠金融指数,运用门槛回归和面板模型分析了普惠金融发展的减贫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广东省普惠金融发展程度每提高1%,贫富差距会缩小5.5%,且随着普惠金融发展程度的提高,其减贫的边际效果会逐渐减弱。2.分地区看,只有粤东地区存在门槛效应,其中普惠金融发展对粤北地区减贫作用最强,粤西、粤东地区次之,珠三角地区的普惠金融发展没有起到减贫效果。根据上述结论,得出推进金融机制改革、平衡区域间的普惠金融发展以及进一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协同发展等对策建议。

罗浚朗[7](2020)在《广东省半收缩地区时空演变及用地扩张机理研究》文中提出城市收缩是当今国际城市研究的热点问题,主要用于形容由于去工业化而导致人口减少和经济衰退的城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西方国家由于郊区化、去工业化、全球化导致的产业转移等原因普遍出现了城市收缩现象,而近年来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时代走向中高速发展的“新常态”,部分城市和地区也相应地出现收缩现象。《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中首次提出收缩型中小城市,要求其“瘦身强体,转变惯性的增量规划思维,严控增量、盘活存量,引导人口和公共资源向城区集中”。中小城市的精明收缩成为城市治理的重要议题。广东省作为快速城镇化、高度工业化的典型地区,在经济普遍增长的同时,近年来部分地区也发生人口流失的现象。本文将这种“增长中的收缩”定义为半收缩现象,并针对广东省半收缩地区的识别、城市用地扩张特征、演变及其机理展开研究,以期对半收缩地区的治理提供参考。首先,研究针对半收缩地区的识别、空间分布及时空演变进行分析。通过对国内外文献中关于收缩城市的界定标准包括数据来源、指标选取、研究尺度等方面进行梳理,选择针对广东省118个县区级行政单元和56个镇级行政单元(东莞、中山)进行研究。同时结合广东省城市化发展历程以人口、经济维度划分为快增长、慢增长、半收缩及双重收缩四种类型,最终使用2005-2018年数据识别出54个半收缩单元。在空间分布上,半收缩地区呈现“双圈层”结构,即广东省外围城市的外环及珠三角外围县区的内环;在社会经济上,半收缩单元呈现人口规模小、经济规模小、但增长快的特征,可以称之为后发地区的领跑者。通过对两个阶段半收缩地区分布的时空演变分析发现,2010年后广东省半收缩地区出现外环消退、内环减半的现象。其次,针对广东省半收缩地区在2011-2018年期间城镇用地扩张特征展开研究。分析发现,在城镇用地规模上半收缩地区占比不大为12.3%,但其扩张速度最高,其中县区级半收缩地区在2011-2018年间城镇用地规模增长32.9%,明显高于其他三类增幅。在用地结构上,半收缩地区工矿低、住宅高特征明显,而2010年后城市扩张由工矿仓储用地、住宅用地和商服用地拉动。在用地效率上半收缩地区水平低且增速最低,快速用地扩张带来的要素稀释效果明显。再次,以惠州市龙门县作为典型案例、针对半收缩地区城镇用地扩张机理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增长极外围地区的区位特征、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阶段特征、以及珠三角退二进三产业外溢的产业发展环境等,都成为广东省半收缩地区用地快速扩张的原因。这种扩张还伴随着生态资源对地区发展的正反作用、以及产业结构单一导致抗冲击能力差等效应。最后,基于广东省半收缩地区的时空演变及空间扩张机理分析,借鉴精明收缩等理念以及国外城市收缩治理的案例,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框架内提出针对广东省半收缩地区的规划响应策略,通过差异化规划、全省统筹的方式确定半收缩地区的分布,建立区域协同发展机制以促进半收缩地区在收缩中合理发展,以及通过绿色折抵等制度创新为半收缩地区提供发展机遇。

蔡露露[8](2020)在《广东省区域创新、产业结构调整与碳排放效率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根据EDGAR的2019年报告,中国2018年的碳排放总量占全球碳排放比重高达29.71%,超过欧盟(9.13%)和美国(13.92%)的总和,中国被视为国际碳排放重点关注区域,如何实现低碳发展意义重大。广东作为我国的经济强省和能源消耗大省,一直高度重视低碳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在此背景下,研究广东地级市区域创新、产业结构调整与碳排放效率的关系对于广东各区域、各市落实节能减排政策、实现区域绿色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2005-2017年广东城市面板数据,通过传统数理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以及GIS技术相结合,分别在区域比较研究、多元耦合以及空间视角下对广东省区域创新、产业结构调整与碳排放效率的关系进行研究。包括分析区域创新、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其他自变量对总体、不同区域的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并进一步建立耦合协调度模型并结合空间计量,分别测算各地级市的“区域创新-产业结构调整-碳排放效率”三要素的耦合协调度、Moran指数与LISA分析,在多元耦合和空间视角下分析各区市三要素的耦合协调发展情况与空间效应,对区域创新、产业结构调整与碳排放效率的关系进行拓展研究。研究结果发现:样本观测期内,关于产业结构调整,第三/第二产业占比上升、工业份额下降对全省、各区域的碳排放效率均存在显着的积极作用;区域创新仅在珠三角样本估计中体现出对碳排放效率显着的积极影响,这或许与珠三角地区的研发投入与研发能力显着高于其他区域有关,非珠三角区域整体的相对创新水平太低,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还未显现;关于控制变量,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城市蔓延、对外开放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关于区域创新、产业结构调整与碳排放的多元耦合协调发展分析,各市三要素耦合协调度年均值随时间稳步提升,并呈现出“中高外低”的地理分布,目前整体处于中度协调阶段,距离三要素形成良好的协调发展局面还存在距离。同时,三要素耦合协调发展在空间上存在逐年增强的空间正相关性,并呈现不同类型的集聚分布,“高-高(H-H)”、“高—低(H-L)”和“低—低(L-L)”集聚有增强趋势。据此,本文提出政策建议,包括重点加强粤东西北的产业结构升级与研发投入、珠三角城市群要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发展机遇、推动高端服务业发展,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努力降低第二产业的碳排放强度、完善区域合作治理,努力打造三要素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侯翔[9](2020)在《地方政府竞争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历时性研究表明,财政分权制度背景下以实现晋升为主要动机的持续性地方政府竞争是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当前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主题,随着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地方政府竞争的理念和手段也必须做出适应性调整。如何发挥地方政府竞争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成为当前管理学、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系统分析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关于地方政府竞争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成果,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地方政府竞争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的分析框架,从多维视角分析政治和经济竞争背后的作用机理,揭示地方政府竞争影响经济发展质量的表现形式和传导机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地方政府间竞争行为的空间计量模型,分析我国地方政府竞争的行为模式和策略特征,即构建反映地方政府竞争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的广义空间动态面板模型,分析2000-2016年期间地方政府“政绩性竞争”、“公共性竞争”、“显性竞争”、“隐性竞争”、“自主性竞争”、“依赖性竞争”等不同竞争模式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作用机理。研究发现,适度的地方政府竞争有助于经济高质量发展,而过度的地方政府竞争不利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本分析时段内,总体上我国地方政府间竞争促进了本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并且其空间溢出效应也促进了其他地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证实了我国地方政府竞争已逐步从竞争转向竞合的良性发展状态。本文研究结论为进一步探索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因和改善地方政府竞争行为提供了定性、定量上的分析依据,在以下方面有一定的推进作用:其一,建立了地方政府竞争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初步理清了地方政府竞争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机理。其二,本文在相关理论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上,较深入地刻画了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地方政府竞争的内涵和表征,结合学界和政府已有成果,构建了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地方政府竞争程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将全局主成分分析模型应用到我国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地方政府竞争评价中去。其三,引入三类空间权重矩阵(地理相邻、人均产出、外商直接投资)以识别我国地方政府竞争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特征,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定量测算了地方政府竞争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综合影响。

刘亚晶[10](2020)在《基于人地关系的广东省区域协调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区域协调发展是国家重大战略取向,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进一步要求优化区域互助和深化区域合作机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然而长期以来,不管是在全国层面还是在区域层面都面临着“不协调、不平衡、不持续”的重大挑战,区域协调发展已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如何通过区域协调发展,统筹安排区域内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资源利用间的发展关系,区域间形成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持续承载的发展新格局,已经成为当前区域发展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人地关系是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反馈,包含了多功能的地理环境与多层次的人类活动主体的相互作用、彼此渗透与双向生成;区域协调是指在既定的条件和环境下,各区域之间发展机会趋于均等,发展利益趋于一致,总体上处于发展同步、利益共享的相对协调状态,区内通过良性竞争与紧密合作形成一个相互促进、协同的有机整体。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明确要求广东加快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提高发展的协调性和平衡性,实现优势互补的差异化协调发展。然而广东省因其固有的“核心-外围”空间结构,区内发展差异较大,加快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典型性、迫切性和全局性。改革开放之后,省内社会经济发展迅猛,各地级市之间的空间竞争与合作的相互作用愈发紧密,整体上看各区域内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的耦合度逐渐提高,但山区地区耦合度低于沿海地区;不同区域协调发展的能力在逐渐增强,但是区域间的协调发展水平正在逐渐拉大,珠三角地区协调发展水平显着高于省域外围地区,区域间的不平衡发展问题亦愈加突出。因此,作为我国经济第一强省,广东需要深入实践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针对省内区域发展失衡的问题,在优化创新粤港澳大湾区、强化粤东西北支持力度,特别是区域发展的空间政策调控方面开展体制机制创新,破解后发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以及工业化、城镇化新格局,率先构建海陆一体、陆海协调的海岸带经济发展新空间。本研究以广东省为案例,在梳理其人地关系区域演进规律的基础上,构建评价模型、建立评价体系,测度区域发展协调性的时空分异,探求其区域协调发展的调控机理并提出优化调控的政策建议,是有效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科学实践。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7个章节:第1章,绪论。从区域发展失衡、人地空间矛盾的现实问题和理论诉求出发,提出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阐明开展广东省人地关系空间协调性研究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并对本文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进行说明,搭建整体结构安排,明晰研究技术路线。第2章,相关理论与研究进展。对本文涉及的人地关系、区域协调、调控机理等基本概念进行辨析,界定研究对象,对人地关系协调、区域发展规划、产业空间布局、城镇化与公共服务、资源环境承载力等相关理论进行系统梳理,对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评述。第3章,研究区域、评价模型与指标体系。从自然地理、社会经济等方面介绍研究区域的概况,并对研究区域的划分和选择的缘由进行交代,介绍本文的数据来源和数据处理方法。在此基础上,分别构建区域综合发展、协调发展的评价模型与指标体系,说明各项指标的具体意义并利用熵值法确定其影响权重的大小。第4章,广东省人地关系的区域分异研究。结合定性和定量研究,从时间维度对广东省区域人地关系演进规律进行梳理,从地级市和四大区域两个空间维度剖析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以及综合发展的状况,进一步从经济、社会、环境、资源四个方面对广东省人地关系的空间规律和特征进行分析,探究广东省人地关系的时空结构格局。第5章,广东省区域发展协调性的时空测度。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评价广东省不同区域内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耦合度和协调度的时空分布,构建人地关系空间协调性评价指标体系和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全省经济、社会、环境、资源4个子系统以及综合发展的空间协调发展状况,并总结区域协调发展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第6章,广东省区域协调发展调控机理与政策建议。基于前文相关章节的研究基础,利用地理加权回归和地理探测器分析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机制,对广东省近年来发布和实施的区域调控规划政策及驱动力进行评估和解析,对现有区域政策实施效果、作用机制进行研判,从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共建、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和海陆统筹等方面提出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第7章,结论与展望。归纳总结主要的研究结论,并说明研究可能的创新点,以及研究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研究表明:①广东省区域综合发展状况区域差距较大,珠三角地区综合发展状况较好且长期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粤北山区综合发展状况波动较大,粤东地区和粤西地区综合发展状况较差;②广东省区域发展差距持续扩大的速度放缓,珠三角地区的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水平在不断提高,粤东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事业增长较快,与珠三角地区的差距在不断缩小;③广东省各区域内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协调性、均衡性较低,区域间协调发展矛盾仍然突出,需要衔接都市圈和大湾区建设,从基础设施、产业共建、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和海陆功能等方面进行优化调控。

二、区域金融发展与广东省城镇化问题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区域金融发展与广东省城镇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区域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城镇化作用研究——以广东省的空间面板数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城镇化对区域高质量发展的作用解析
三、广东省高质量发展与城镇化运行的水平测度
    (一)构建测度模型
    (二)测度广东省高质量发展水平
    (三)测度广东省城镇化水平、质量及质量-水平耦合协调度
四、广东省城镇化对高质量发展的作用
    (一)空间相关性检验
    (二)空间计量模型的选择与结果分析
        1.空间计量模型的选择
        2.模型结果分析
五、结语

(2)财政支出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研究 ——基于日本经验与中国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日本工业化进程中的财政支出与城市化问题
        1.2.2 城镇化动力机制、发展规律与中国实践
        1.2.3 财政支出规模、经济集聚与城镇化
        1.2.4 财政支出结构、城镇化与城镇化质量
        1.2.5 财政分权、空间经济效率与城镇化
        1.2.6 财政支出与城乡关系
        1.2.7 文献评述
    1.3 研究思路、研究框架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框架
        1.3.3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城镇化
        2.1.2 财政支出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政府与市场关系理论
        2.2.2 财政支出理论
        2.2.3 城镇化相关理论
    2.3 财政支出影响城镇化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
第三章 日本城市化发展多维度分析
    3.1 日本概况及工业化发展历程
    3.2 日本城市化发展概况
    3.3 日本人口城市化发展实践
    3.4 日本城市空间形态演变
    3.5 日本城乡关系发展特征
    3.6 小结
第四章 日本城市化发展中的财政支出作用:经验与启示
    4.1 日本财政制度沿革概述
    4.2 日本城市化发展中的财政支出作用分析
        4.2.1 日本城市化发展中的财政支出规模效应
        4.2.2 日本城市化发展中的财政支出结构效应
        4.2.3 日本财政分权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
        4.2.4 日本财政支出对城乡关系发展的影响
    4.3 日本经验与启示
    4.4 小结
第五章 中国财政支出规模对城镇化效率的影响研究
    5.1 中国城镇化发展与相关财政支出实践
        5.1.1 中国城镇化发展特征
        5.1.2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财政支出规模变迁
    5.2 财政支出规模与城镇化的互动逻辑
        5.2.1 公共产品与经济集聚
        5.2.2 财政支出规模的城镇化发展效应
        5.2.3 财政支出、经济集聚与劳动力城乡转移:数理分析
    5.3 中国财政支出规模对城镇化效率的影响:实证研究
        5.3.1 变量选取、数据说明与数据准备
        5.3.2 面板数据回归分析
        5.3.3 动态空间面板回归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中国财政支出结构对城镇化质量与效率的影响研究
    6.1 中国城镇化质量与财政支出结构实践
        6.1.1 中国城镇化质量状况
        6.1.2 中国财政支出结构演变
    6.2 财政支出结构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理论分析
        6.2.1 财政支出结构的城镇化发展效应分析
        6.2.2 财政支出结构与劳动力城乡转移:数理分析
    6.3 中国财政支出结构对城镇化质量与效率的影响:实证分析
        6.3.1 时间序列协整分析
        6.3.2 省级面板数据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中国财政分权对城镇空间形态与城镇化效率的影响研究
    7.1 中国财政分权与城镇空间形态演变
        7.1.1 中国财政分权概述
        7.1.2 中国城镇空间形态演变
    7.2 财政分权对城镇空间形态与城镇化效率的影响:理论分析
        7.2.1 机理分析
        7.2.2 数理分析
    7.3 中国财政支出分权对城镇空间形态与城镇化效率的影响:实证研究
        7.3.1 中国财政支出分权对城镇空间形态的影响
        7.3.2 中国央地财政支出分权对城镇化效率的影响:省级面板数据
    7.4 小结
第八章 中国财政支出对城乡关系发展的影响研究
    8.1 中国城乡关系与相关财政支出实践
        8.1.1 中国城乡关系发展实践及成因分析
        8.1.2 中国城乡关系健康发展对财政支出的现实需求
    8.2 财政支出对城乡关系发展的影响:理论分析
        8.2.1 财政支出的城乡关系发展效应
        8.2.2 财政支出对城乡关系的影响:数理分析
    8.3 中国财政支出对城乡关系发展的影响:实证分析
        8.3.1 中国财政农业支出对农业发展的影响:LMDI分解分析
        8.3.2 中国财政支出对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影响:以社会保障为例
        8.3.3 中国财政支出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8.4 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建议
    9.1 主要结论
    9.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金融集聚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空间交互影响研究 ——以广东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创新点和不足
        1.3.1 可能的创新点
        1.3.2 存在的不足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金融集聚相关研究
    2.2 制造业转型升级相关研究
    2.3 金融集聚与制造业转型升级关系的研究
        2.3.1 金融集聚与制造业转型升级交互影响关系的研究
        2.3.2 金融集聚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空间溢出研究
    2.4 文献评述
第3章 广东金融集聚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现状和测度
    3.1 广东金融集聚现状与测度
        3.1.1 广东金融业发展现状
        3.1.2 广东金融集聚测度分析
    3.2 广东制造业转型升级现状及测度
        3.2.1 广东制造业发展现状
        3.2.2 广东制造业转型升级测度及分析
    3.3 广东金融业与制造业空间分布的演变与现状描述
第4章 金融集聚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理论模型与机理分析
    4.1 理论模型
    4.2 金融集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
        4.2.1 资金导向机制
        4.2.2 知识溢出机制
        4.2.3 风险防范机制
    4.3 制造业转型升级对金融集聚的影响
        4.3.1 资金资本需求机制
        4.3.2 产业链拉动机制
        4.3.3 信息诱导机制
第5章 广东金融集聚与制造业转型升级空间交互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模型设定
    5.2 变量选取及说明
    5.3 实证分析结果
        5.3.1 制造业结构升级方程估计结果分析
        5.3.2 金融集聚方程估计结果分析
    5.4 稳健性检验
第6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建立金融集聚与制造业结构升级的产业协同发展机制
        6.2.2 提高金融集聚质量以增强中心城市金融辐射能力
        6.2.3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优化金融业空间布局奠定基础
        6.2.4 构建共生互利的区域制造业合作发展格局
        6.2.5 加强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化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后记

(4)鲁粤两省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效率的影响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金融发展的相关文献综述
        1.2.2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文献综述
        1.2.3 经济增长效率的相关文献综述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框架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3.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研究创新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金融发展理论基础
        2.1.1 内生金融增长理论
        2.1.2 金融深化理论
        2.1.3 金融约束理论
        2.1.4 金融结构理论
    2.2 经济增长理论基础
        2.2.1 经济增长
        2.2.2 经济增长效率
    2.3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效率的关系模型
        2.3.1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桥梁方程
        2.3.2 产出增长效率模型
    2.4 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效率的作用机制分析
        2.4.1 要素利用配置
        2.4.2 中介机构影响
        2.4.3 金融发展规模、效率、结构对经济增长效率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效率现状分析及其测量
    3.1 鲁粤两省经济增长现状分析
        3.1.1 指标直观分析
        3.1.2 产业结构分析
        3.1.3 经济驱动分析
    3.2 鲁粤两省金融发展现状分析
        3.2.1 金融发展整体水平分析
        3.2.2 金融发展规模、效率、结构性分析
    3.3 鲁粤两省金融发展水平的度量
        3.3.1 测量方法
        3.3.2 指标选取
        3.3.3 测量结果
    3.4 鲁粤两省经济增长效率的测量
        3.4.1 测量方法
        3.4.2 指标选取
        3.4.3 测量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鲁粤两省金融发展影响经济增长效率的比较分析
    4.1 面板模型的构建和变量说明
        4.1.1 面板回归模型的构建
        4.1.2 变量说明
        4.1.3 数据说明
        4.1.4 数据描述性统计
        4.1.5 变量相关性检验
    4.2 金融发展整体水平回归分析
        4.2.1 金融发展整体水平的回归分析
        4.2.2 金融发展整体水平对经济增长效率的地区差异性回归分析
    4.3 金融发展规模、效率、结构回归分析
        4.3.1 金融发展规模、效率、结构整体性回归分析
        4.3.2 金融发展规模、效率、结构的地区差异性回归分析
    4.4 稳健性检验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5)中国产业集群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文献评述
        1.2.1 关于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与演进机理的相关研究
        1.2.2 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的相关研究
        1.2.3 关于产业集群对区域创新能力影响的研究
        1.2.4 现有研究评价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构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的结构安排
    1.5 创新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产业集群
        2.1.2 区域创新能力
    2.2 相关基础理论
        2.2.1 产业集群相关理论
        2.2.2 区域创新发能力相关理论
    2.3 产业集群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理论逻辑
        2.3.1 产业集群促进创新集群的形成
        2.3.2 产业集群推动区域创新体系的发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产业集群及区域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3.1 中国产业集群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
        3.1.1 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的演进历程
        3.1.2 中国产业集群的现状特征
    3.2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2.1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现状
        3.2.2 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产业集群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机制分析
    4.1 产业集群创新的演化阶段与路径
        4.1.1 阿霍坎加斯的三阶段模型
        4.1.2 产业集群创新的演化路径
    4.2 产业集群内部企业创新动力模型
        4.2.1 组织动力
        4.2.2 外部动力
        4.2.3 机制动力
        4.2.4 文化动力
    4.3 产业集群影响区域创新的知识溢出机制分析
        4.3.1 知识溢出源分析
        4.3.2 知识溢出渠道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产业集群影响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实证检验
    5.1 产业集群对区域企业创新能力影响的实证检验
        5.1.1 研究设计
        5.1.2 实证结果与分析
    5.2 产业集群对城市创新能力影响的实证检验
        5.2.1 研究设计
        5.2.2 实证结果与分析
    5.3 产业集群对区域创新能力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
        5.3.1 研究设计
        5.3.2 空间双重差分模型估计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产业集群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因素分析
    6.1 研究假设推衍
        6.1.1 产业集群的创新投入强度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
        6.1.2 产业集群的知识嵌入度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
        6.1.3 产业集群的社会环境因素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
        6.1.4 产业集群的地理集聚程度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
    6.2 模型的选择及设定
    6.3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6.4 实证结果与分析
        6.4.1 基准回归
        6.4.2 调节效应检验
        6.4.3 研究结论与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广东省产业集群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案例分析
    7.1 广东省产业集群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7.1.1 广东省产业集群发展历程
        7.1.2 广东省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7.1.3 广东省产业集群发展挑战
    7.2 广东省集群创新模式及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7.2.1 广东省集群创新模式
        7.2.2 广东省区域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7.3 广东省产业集群培育区域创新能力模式及经验借鉴
        7.3.1 广东省产业集群培育区域创新能力模式
        7.3.2 广东省产业集群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经验借鉴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对策建议
        8.2.1 强化政府在产业集群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中的支撑作用
        8.2.2 发挥企业在产业集群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中的主体作用
        8.2.3 完善科技中介机构在产业集群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中的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广东省半收缩地区时空演变及用地扩张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城市发展出现收缩现象
        1.1.2 广东省城市存在普遍增长和局部收缩并存的现象
        1.1.3 收缩背景下的精明管治策略亟需应对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3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范围
        1.3.2 数据来源
        1.3.3 研究方法
        1.3.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
    2.1 半收缩地区
        2.1.1 城市收缩的定义和界定标准
        2.1.2 半收缩地区的定义
        2.1.3 研究单元——以县区为主
    2.2 研究综述
        2.2.1 城市收缩的识别
        2.2.2 我国收缩地区的空间分布
        2.2.3 我国收缩地区的形成机制
        2.2.4 城市收缩的规划应对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东省半收缩地区的空间识别与时空演变
    3.1 半收缩地区的空间识别
        3.1.1 2005-2018年广东省县区单元人口变化特征
        3.1.2 半收缩地区的界定标准
    3.2 半收缩地区的空间分布特征
        3.2.1 数量特征——半收缩单元占三成
        3.2.2 空间特征——双圈层分布
    3.3 半收缩地区的社会经济特征
        3.3.1 人口规模小,变化缓和
        3.3.2 经济规模小,增长快
        3.3.3 社会经济特征总结
    3.4 半收缩地区的时空演变分析
        3.4.1 第一阶段:2005-2010年
        3.4.2 第二阶段:2011-2018年
        3.4.3 2010年前后两个阶段的时空演变分析
    3.5 本章小结
    附表
第四章 广东省半收缩地区的用地扩张特征分析
    4.1 半收缩地区的城镇用地规模特征
    4.2 半收缩地区的城镇用地扩张特征
        4.2.1 按等级区分的增长特征
        4.2.2 按地域区分的增长特征
    4.3 半收缩地区的城镇用地结构特征
        4.3.1 用地结构的现状特征
        4.3.2 城镇用地利用结构的变化特征
    4.4 半收缩地区的用地效率特征
        4.4.1 用地效率的现状特征
        4.4.2 用地效率的变化特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广东省半收缩地区用地扩张机理研究:以惠州市龙门县为例
    5.1 广东省城市化发展背景
        5.1.1 人口城市化发展特征
        5.1.2 产业经济发展特征
    5.2 广东省半收缩地区案例研究——龙门县概况
        5.2.1 地理特征——外围生态山区
        5.2.2 人口特征——多次负增长
        5.2.3 产业发展特征——农业旅游大县
    5.3 龙门县城镇用地扩张分析
        5.3.1 用地规模与增长特征
        5.3.2 用地结构与变化特征
        5.3.3 用地效率与变化特征
    5.4 半收缩地区用地扩张机理分析——以龙门县为例
        5.4.1 区位条件:位于增长极外围地区,经济增长有保障,但人口受到中心城区的吸引外流
        5.4.2 发展阶段:后发地区发展阶段存在滞后,工业化中期到工业化成熟期
        5.4.3 政策环境:增长极珠三角核心地区退二进三,带来产业外溢
        5.4.4 市场环境:内需和外需共同推动用地扩张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规划响应
    6.1 研究结论
        6.1.1 广东省半收缩地区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6.1.2 广东半收缩地区的时空演变特征
        6.1.3 广东省半收缩地区的用地扩张机理
    6.2 半收缩地区的规划响应策略
        6.2.1 全省尺度:差异化规划,全省统筹
        6.2.2 城市群尺度:打造增长极,区域协同发展
        6.2.3 县市尺度:集约化发展,提高效率,建立绿色折抵机制
        6.2.4 地块尺度:土地混合利用,盘活闲置土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表

(8)广东省区域创新、产业结构调整与碳排放效率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3.1 技术创新与碳排放效率的相关研究
        1.3.2 产业结构与碳排放效率的相关研究
        1.3.3 碳排放效率其他的相关研究
        1.3.4 研究现状述评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案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3 难点和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理论及模型构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相关理论方法
        2.2.1 STIRPAT模型理论
        2.2.2 环境库兹涅茨理论
        2.2.3 耦合协调度理论
        2.2.4 空间自相关理论
        2.2.5 时空加权回归模型
    2.3 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2.3.1 变量选取及定义
        2.3.2 面板模型构建
        2.3.3 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现状分析及实证研究
    3.1 广东省现状分析
        3.1.1 广东省碳排放现状分析
        3.1.2 广东省技术研发现状分析
        3.1.3 广东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3.1.4 广东省其他相关现状分析
        3.1.5 区域相关现状分析
    3.2 城市面板数据的计量实证
        3.2.1 变量描述性分析
        3.2.2 面板单位根检验
        3.2.3 面板协整检验
        3.2.4 面板数据模型估计及结果
    3.3 区域创新、产业结构调整与碳排放效率关系的空间分析
        3.3.1 耦合度模型及结果分析
        3.3.2 耦合协调度模型及结果分析
        3.3.3 全局空间自相关检验
        3.3.4 局部空间自相关LISA分析
        3.3.5 时空加权回归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结果分析与建议
    4.1 结果分析
        4.1.1 城市面板回归结果总结分析
        4.1.2 多元耦合协调度与空间计量分析
    4.2 政策建议
    4.3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地方政府竞争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基本框架
    1.5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关于地方政府竞争的研究
        2.1.1 地方政府竞争理论
        2.1.2 地方政府竞争的影响
    2.2 关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
        2.2.1 政策沿革及发展历程
        2.2.2 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界定
        2.2.3 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
    2.3 关于地方政府竞争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的研究
        2.3.1 五大发展理念
        2.3.2 产业升级和“效率”
    2.4 小结:研究现状评论
第三章 地方政府竞争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逻辑机理
    3.1 基本概念
        3.1.1 经济高质量发展界定
        3.1.2 地方政府竞争界定
    3.2 作用特征
    3.3 影响机理:基于不同竞争方式的分析
        3.3.1 支出竞争
        3.3.2 税收竞争
        3.3.3 晋升竞争
    3.4 影响机理:基于生产要素层面的分析
        3.4.1 区域异质性
        3.4.2 流动性
        3.4.3 外部性
    3.5 数理模型演绎
    3.6 小结
第四章 地方政府竞争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事实描述
    4.1 指标体系构建
        4.1.1 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
        4.1.2 地方政府竞争指标体系
    4.2 方法论和数据来源
    4.3 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地方政府竞争评价
        4.3.1 模型构建
        4.3.2 测度步骤
    4.4 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结果描述
    4.5 地方政府竞争评价结果呈现
    4.6 小结
第五章 地方政府竞争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证分析
    5.1 模型构建与数据来源
        5.1.1 模型构建
        5.1.2 数据来源
    5.2 地方政府竞争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效应分析
        5.2.1 基准回归
        5.2.2 稳健性检验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对策建议
    6.1 基本结论
    6.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基于人地关系的广东省区域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相关基础理论与研究进展
    2.1 理论基础与概念体系
        2.1.1 相关概念
        2.1.2 理论基础
    2.2 国外研究进展
        2.2.1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研究
        2.2.2 区域人地关系协调研究
        2.2.3 区域协调发展调控研究
    2.3 国内研究进展
        2.3.1 区域人地关系协调研究
        2.3.2 主体功能区与协调发展研究
        2.3.3 空间布局与区域协调研究
        2.3.4 区域协调发展调控研究
    2.4 研究评述
    2.5 本章小结
3 研究区域、评价模型与指标体系
    3.1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3.1.1 研究区域概况
        3.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3.1.3 选择的缘由
    3.2 区域综合发展与协调发展评价模型
        3.2.1 区域发展水平测度
        3.2.2 耦合度评价模型
        3.2.3 协调度评价模型
        3.2.4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3.3 区域综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3.3.1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3.3.2 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3.3.3 社会进步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3.3.4 环境保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3.3.5 资源利用状况评价指标体系
    3.4 区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3.4.1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3.4.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4.3 数据测算与预处理
    3.5 本章小结
4 广东省人地关系的区域分异研究
    4.1 区域人地关系演进
        4.1.1 区域人地关系演进规律
        4.1.2 广东区域人地关系演进阶段划分
    4.2 各地级市人地关系时空分异
        4.2.1 经济发展水平时空分异
        4.2.2 社会进步水平时空分异
        4.2.3 环境保护质量时空分异
        4.2.4 资源利用状况时空分异
        4.2.5 区域综合发展时空分异
    4.3 四大区域人地关系概况
        4.3.1 珠三角地区
        4.3.2 粤东地区
        4.3.3 粤西地区
        4.3.4 粤北地区
    4.4 四大区域人地关系时空分异
        4.4.1 经济发展空间
        4.4.2 社会进步空间
        4.4.3 环境保护空间
        4.4.4 资源利用空间
    4.5 本章小结
5 广东省区域发展协调性的时空测度
    5.1 区域内部协调发展时空测度
        5.1.1 区域内部发展耦合度时空分布
        5.1.2 区域内部发展协调度时空分布
    5.2 区域间经济发展协调性时空测度
        5.2.1 经济发展指数的构建
        5.2.2 经济发展的全局空间相关性
        5.2.3 经济发展的局域空间相关性
    5.3 区域间社会发展协调性时空测度
        5.3.1 社会发展指数的构建
        5.3.2 社会发展的全局空间相关性
        5.3.3 社会发展的局域空间相关性
    5.4 区域间环境发展协调性时空测度
        5.4.1 环境发展指数的构建
        5.4.2 环境发展的全局空间相关性
        5.4.3 环境发展的局域空间相关性
    5.5 区域间资源发展协调性时空测度
        5.5.1 资源发展指数的构建
        5.5.2 资源发展的全局空间相关性
        5.5.3 资源发展的局域空间相关性
    5.6 区域间综合发展协调性时空测度
        5.6.1 综合发展指数的构建
        5.6.2 综合发展的全局空间相关性
        5.6.3 综合发展的局域空间相关性
    5.7 区域协调发展成效与问题
        5.7.1 区域协调发展取得的成效
        5.7.2 区域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
    5.8 本章小结
6 广东省区域协调发展调控机理与政策建议
    6.1 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机制
        6.1.1 区域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
        6.1.2 区域协调发展的地理探测
    6.2 区域协调发展调控机理分析
        6.2.1 珠三角地区
        6.2.2 粤东地区
        6.2.3 粤西地区
        6.2.4 粤北地区
    6.3 都市圈与大湾区建设调控区域协调
        6.3.1 都市圈建设调控区域协调
        6.3.2 大湾区建设调控区域协调
    6.4 广东省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建议
        6.4.1 强化交通基础设施,压缩区域时空距离
        6.4.2 探索区域产业共建,优化区域产业结构
        6.4.3 补足公共服务短板,共享区域发展成果
        6.4.4 构建优质生态环境,协调人与自然关系
        6.4.5 统筹海陆功能衔接,打造一流湾区经济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可能的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层次分析法计算程序
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四、区域金融发展与广东省城镇化问题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区域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城镇化作用研究——以广东省的空间面板数据为例[J]. 齐昕,朱凯璐.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4)
  • [2]财政支出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研究 ——基于日本经验与中国实践[D]. 李晓鹏. 河北大学, 2021(09)
  • [3]金融集聚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空间交互影响研究 ——以广东省为例[D]. 刘昭乐.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 2021(12)
  • [4]鲁粤两省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效率的影响比较研究[D]. 王浩.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5]中国产业集群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D]. 赵婷婷. 吉林大学, 2020(03)
  • [6]我国发达省份普惠金融发展的减贫效应——基于广东省的实证研究[J]. 高士然,杨明婉,张乐柱,于明珠. 农村金融研究, 2020(08)
  • [7]广东省半收缩地区时空演变及用地扩张机理研究[D]. 罗浚朗.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8]广东省区域创新、产业结构调整与碳排放效率的关系研究[D]. 蔡露露.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9]地方政府竞争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研究[D]. 侯翔.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10]基于人地关系的广东省区域协调发展研究[D]. 刘亚晶. 华中师范大学, 2020

标签:;  ;  ;  ;  ;  

广东省区域金融发展与城镇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