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表层土壤中筛选乳酸根霉的研究

从表层土壤中筛选乳酸根霉的研究

一、从地表土中筛选根霉乳酸菌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闵捷[1](2013)在《米根霉发酵生产药用乳酸钙的研究》文中指出乳酸钙有多种生产方法,最主要有发酵法和合成法。本文主要利用米根霉As3.3462发酵生产乳酸钙,从种子液制备条件的优化、小试生产、中试生产乳酸钙,及产品的药用质量检查这几个方面来做阐述,确定了基本的乳酸钙生产工艺。主要结论如下:(1)首先对米根霉As3.3462发酵生产乳酸钙的小试阶段进行了一个初步研究,确定了从种子液制备到产品提取的基本工艺。在制备种子液过程中,最佳孢子接种量是1.0×104个/mL,摇床最佳转速是200rpm。在发酵过程中,培养基中葡萄糖初始浓度为80g/L,发酵温度为34℃,发酵周期为72h。小试阶段乳酸钙的产率离理论值还有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在后面中试阶段得到弥补。在提取工艺中采用低温结晶、过滤、干燥等手段得到乳酸钙产品,并确定产品旋光性为左旋L型。(2)中试生产不仅批量有所扩大,而且产率相比小试有了较大的增长。200L的中试发酵结果显示,每1g葡萄糖生产了0.69g乳酸钙,接近理论产值0.86g,相对葡萄糖转化率为80.23%。中试生产发酵液批量大约为130L,过程中需要补加4kg CaCO3,发酵至培养基变澄清,发酵周期为72h。利用无机陶瓷超滤膜、反渗透膜和旋转蒸发仪等对中试发酵液进行纯化和浓缩,并用低温结晶、过滤、重结晶和干燥等手段得到乳酸钙晶体。该提纯工艺可以成功控制发酵液中杂质的含量。(3)在对中试产品进行质量检查过程中,严格依据标准的药品质量标准执行,在本实验能够进行的一些项目检查,主要包括对产品进行性状、结构鉴别、酸度、溶液澄清度与颜色、氯化物、硫酸盐、干燥失重、镁盐与碱性盐、钡盐、铁盐和乳酸钙含量等项目,除了重金属和砷盐两项未检查外,其他结果均符合乳酸钙的药品质量标准,这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周倩,赵龙,蒋雪薇,罗晓明,边佳为[2](2012)在《一株产生L-乳酸的米根霉》文中指出为获得理想的L-乳酸产生菌,选择适合根霉属微生物生长的土样,利用溴甲酚绿平板结合摇瓶复筛的方法得到了一株有一定L-乳酸积累能力的米根霉Rhizopus oryzae CS323。摇瓶发酵试验显示,在未优化发酵条件的情况下发酵48h,米根霉CS323L-乳酸积累量达到50.1g/L,是一株有良好改造潜力的L-乳酸产生菌,适合作为进一步诱变育种的出发菌株。

罗水忠[3](2012)在《基于同步辐射软X射线诱变的产L-乳酸米根霉育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L-乳酸是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等行业的重要有机酸,以其为原料制备的聚L-乳酸是一种生物相容性优良的新型可生物降解材料。米根霉发酵生产L-乳酸具有营养要求简单、产L-乳酸光学纯度高等优点。但目前用于发酵产L-乳酸的米根霉菌种普遍存在发酵强度低、发酵性能差等问题。辐射诱变是微生物菌种获得稳定、优良性状的重要方法,而同歩辐射软X射线覆盖了生命分子重要组成元素的碳、氮、氧的k吸收边波长,具有很好的生物学效应,是一种具有开发应用前景的微生物辐射诱变源。本文基于同步辐射软X射线诱变,依据米根霉产L-乳酸的代谢控制原理,以提高L-乳酸产量、增大发酵强度、改善发酵条件适应性为目标,针对米根霉的诱变方法与定向选育技术开展研究,采用代谢分析、基因突变检测、蛋白质组表达量差异分析等技术对其突变的机理进行探讨,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在中国科技大学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的软X射线辐照装置上,通过考察孢子吸附固定载体的材料、样品架载样量等因素,确定了适合米根霉同步辐射软X射线辐照的条件。研究获得米根霉孢子在Ck(4.4nm)、Nk(3.02nm)、Ok(2.3nm)波长软X射线辐照条件下的致死剂量曲线,并通过致死效应、能量沉积效应分析,选择Nk波长软X射线为米根霉主要的辐射诱变源。以乙醇脱氢酶(ADH)活力弱化突变率为指标,通过分析致死率与正突变率的关系,确定了同步辐射软X射线Nk辐射诱变米根霉突变最适剂量范围为0.4kGy-0.8kGy。(2)以AS3.819为出发株,经同步辐射软X射线诱变选育获得ADH弱化突变株ADH-21。突变株的L-乳酸产量为94.01g/L,比出发株的L-乳酸产量82.49g/L提高了13.97%,而乙醇生产量较出发株降低了70.99%。突变株的乳酸脱氢酶(LDH)活力较出发株提高了34.7%,而ADH活性比出发株的降低了79.85%。可见下调ADH活性是减少米根霉副产物乙醇生成量,增加L-乳酸产量的有效方法。经分离、纯化得到出发株与突变株的ADH,发现pH值及[Zn2+]、[Mg2+]对二者的ADH活性影响规律基本相同,但突变株的ADH最适反应温度更低,会导致突变株ADH活力下降。另外,通过对出发株与突变株ADH基因的cDNA测序、分析,获得比对结果。(3)利用弱化氧化磷酸化过程降低胞内能荷水平对糖酵解影响的调控机理,以AS3.819为出发株,经同步辐射软X射线诱变选育获得F0F1-ATPase活力明显降低、胞内能荷下降了29.5%的突变株F0F1-17。突变株的糖酵解途径关键酶磷酸果糖激酶(PFK)、丙酮酸激酶(PK)、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DPH)的活性分别比出发株增加了58.5%,24.8%和19.8%。突变株的葡萄糖消耗速率、平均比消耗速率(qs)、L-乳酸发酵强度及平均比生成速率(qp)较出发株分别提高17.5%,85.9%,24.1%及61.5%。突变株的最高产量达到91.54g/L,发酵周期较出发株缩短了约6h。说明胞内的能荷状态降低,糖酵解途径关键酶活性增强,导致米根霉发酵产L-乳酸的发酵性能提高。(4)利用Mg2+激活己糖激酶(HK),研究[Mg2+]上调对F0F1-17及AS3.819的发酵性能影响。表明在Mg2+调节作用下,HK活性的微幅增加可导致米根霉菌株产L-乳酸发酵过程的发酵性能微幅增强,这种增强的幅度在F0F1-ATP合酶(F0F1-ATPase)活力弱化突变株中表现更明显。由此,以米根霉F0F1-17为出发株,经同步辐射软X射线诱变选育获得HK活力增加85.3%突变株HK-3。与出发株及AS3.819相比,HK-3的葡萄糖消耗速率、葡萄糖的平均比消耗速率分别增加了29.8%、141.4%及27.9%、50.3%。HK-3发酵L-乳酸产量达到97.53g/L,其发酵强度及产物平均比生成速率qp分别比出发株F0F1-17增加41%和71.8%、比AS3.819分别增加75%和177.5%。说明降低F0F1-ATPase活性、提高HK活性,米根霉菌株能获得较好的发酵性能。(5)为提高米根霉在酸性环境中的发酵性能,以AS3.819为出发株,经同步辐射软X射线诱变选育获得耐酸突变株acid-18。中和剂碳酸钙添加量为30g/L时,突变株的L-乳酸产量为83.5g/L,比出发株提高26.53%,其LDH比出发株提高42.2%。另外,突变株的质膜H+-ATPase酶活高于出发株的原因可能与突变株耐酸性增强相关。通过二维双向电泳分离、PDQuest软件分析,发现耐酸突变株与出发株蛋白质组表达量差异点有475个,其中丰度差异显着的12个点,并确定这12个蛋白的分子量和等电点。经质谱分析、数据库检索鉴定出其中的5个蛋白。本文利用同步辐射软X射线对真菌米根霉诱变进行了首次有益探索,在建立米根霉的软X射线诱变条件的基础上,研究通过ADH活力弱化、F0F1-ATPase活力弱化与HK活力增强、菌株耐酸性增强等途径提高L-乳酸发酵强度、改善发酵性能方法,综合分析突变株在代谢物、代谢关键酶、蛋白质组及cDNA水平的突变效应。研究结果为良好发酵性能的米根霉工业菌株选育提供了基础研究数据。

赵龙[4](2012)在《玉米芯固定化米根霉直接深层发酵L-乳酸的研究》文中指出L-乳酸应用广泛,特别是近些年发现L-乳酸能聚合形成可生物降解的聚L-乳酸(PLA),而PLA有望在将来替代PVC、PP等各种无法生物降解的塑料,消除“白色污染”,为此发酵生产L-乳酸展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玉米芯是玉米加工工程中的废弃物,目前只有小部分用于培养食用菌、生产木糖、酿酒等,绝大部分是作为农家燃料直接烧掉,其利用价值有待于进一步开发。本文采用玉米芯作为部分替代碳源及载体固定化米根霉发酵L-乳酸,研究并优化其发酵工艺条件,探讨丝状真菌固定化发酵中菌丝及载体形态变化与产物积累的关系,为其工业化应用打下理论及实践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利用刚果红平板对实验室保藏的16株的米根霉乳酸高产株进行筛选,获得出发菌株R-1;紫外诱变菌株R-1,玉米芯为唯一碳源平板初筛获能利用玉米芯原料的突变株;建立并利用牛津杯玉米芯溴甲酚绿平板复筛方法(改良牛津杯法),定量筛选出能利用玉米芯的高产突变株R-1-4,经摇瓶产酸验证,改良牛津杯法能快速准确筛出目标菌株;突变株R-1-4玉米芯固体发酵试验结果显示,玉米芯利用率达14.9%,超过其它高纤维素酶活菌株,适于玉米芯原料发酵。以玉米芯原料及固定化载体发酵,经L9(34)的正交设计优化,培养基中添加的重要无机盐(NH4)2SO4、KH2PO4、MgSO4、ZnSO4浓度分别为3g/L、0.3g/L、0.4g/L、0.2g/L,发酵液起始pH为6.0,发酵温度30℃,摇瓶转速200rpm下发酵48h,L-乳酸积累量最高达到32.23g/L,糖酸转化率达80.58%。进一步研究玉米芯与葡萄糖混合发酵时的最佳比例,两者1:4混合时,葡萄糖对L-乳酸的转化率高达82.5%,较纯葡萄糖发酵提高了14.6%;玉米芯最佳粉碎细度为40目时,米根霉R-1-4发酵混合碳源产酸达到34.68g/L,并形成直径为0.51.0mm具有连续发酵能力的固定化菌丝球,连续发酵6批,葡萄糖对L-乳酸的平均转化率为81.3%。显微观察菌丝球表面及内部形态,可以发现,菌丝从外到内逐渐疏松,形成了有利于产物积累的四层结构,从微观角度解释了玉米芯固定化形成的菌丝球促进产酸的原因,为研究米根霉发酵过程中菌丝形态对发酵的影响提供了形态学依据。电镜对比研究玉米芯发酵前后形态,发现未发酵的玉米芯为纤维聚集态结构,大分子链段排列规整、结构紧密,缝隙,孔洞较少、相互间结合能力强,而发酵后玉米芯规整结构被打乱、孔洞增多、较松散。玉米芯在发酵前后被利用现象明显,从微观角度证明了玉米芯作为部分发酵碳源被利用。米根霉R-1-4以上述优化条件,在10L全自动发酵罐中进行发酵试验,绘制发酵过程曲线;分析发酵过程参数变化规律,选用Logisc方程和Luedeking-Piret模型,采取origin8.1软件进行拟合,建立了较为理想的玉米芯固定化米根霉直接深层发酵L-乳酸的菌体生长、产物生成、基质消耗动力学方程,三个数学模型拟合程度高,能很好地反映米根霉R-1-4的固定化发酵过程,为R-1-4放大投产及最优化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张海黎[5](2011)在《丁醇发酵菌种的筛选及鉴定》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以丁醇产生菌的生理特性与代谢特点,建立高效快速的筛选方法,从土壤及植物器官中筛选具有较高丁醇生产能力的丁醇发酵细菌。对筛选到的菌株进行生理生化实验与16S rDNA鉴定,初步鉴定确定其分类地位;考察该筛选菌的发酵特性,对其发酵条件进行优化,以进一步提高丁醇产量。方法:已知丙酮丁醇发酵细菌都是能产生耐高温芽孢的厌氧菌,通过热处理方法杀死细菌细胞以富集芽孢,厌氧环境培养来淘汰好氧菌,涂布平板培养挑取单菌落分离纯化。对得到的单菌株进行发酵,通过丙酮定性试验检测发酵液中丙酮含量,淘汰杂菌与溶剂产生能力弱的细菌。根据丁醇发酵过程中前期产酸,后期将酸还原成丙酮、丁醇的特点,设计了溴甲酚绿平板鉴别产酸能力,美蓝褪色判断还原能力的方法来筛选同时具有较强产酸能力和还原能力的细菌。最后对筛选到的少量菌株进行发酵,通过气相色谱定量检测发酵液中的丁醇含量,得到最优菌株sat3,对该菌株进行生理生化实验和16S rDNA的27f—-1492r区段序列测序,将得到的序列在GeneBank的Blast中进行相似比对,下载相似最高的8个序列,通过MEGA4.1软件构件系统发育树,初步确定其分类地位,并优化其发酵条件。结果:1、通过采集士样和马铃薯块茎,进行了丁醇生产菌的筛选。经过热处理富集、丙酮定性检测、溴甲酚绿平板鉴别产酸能力和美蓝褪色还原判断还原能力,最后筛选到了3株菌株,再经过发酵检测产物含量,得到菌株sat3,其丁醇产量为8.32g/L。2、对菌株sat3菌株进行了形态观察、染色反应和生理生化检测,初步确定其为梭菌属,再通过扩增16SrDNA片段,比较相似性和同源性,结果证实了菌株sat3属于梭状芽孢杆菌属。3、对sat3菌株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在初始pH为5.5,玉米培养基浓度为7%,发酵温度37℃时,丁醇产量较佳,可达9.10g/L。结论:1、利用热处理法能有效富集丙酮丁醇菌产生的耐热芽孢,淘汰不能产生芽孢的杂菌,达到富集目的。2、通过丙酮定性试验可以检测发酵液体中丙酮存在与否,以及通过颜色深浅比较挑选具有较强丙酮产生能力的菌株。3、利用溴甲酚绿平板褪色情况可以鉴别菌株产酸能力强弱,利用美蓝褪色情况可以判断菌株还原能力的大小,同时具备较强产酸能力和还原能力的菌株,具有较强的溶剂生产能力。4、经对筛选菌株的初步鉴定和发酵条件优化,确定了筛选菌株的种属并得到了其最优发酵条件。

杜威[6](2010)在《米根霉发酵生产L-乳酸的形态研究及其对发酵的影响》文中认为米根霉发酵生产L-乳酸过程中,菌体表现出多样的形态,影响了发酵过程中传质、溶氧等性能,致使发酵效率有很大不同。本文研究不同条件对米根霉发酵产L-乳酸的形态及发酵产率的影响;研究球状和絮状米根霉在发酵产L-乳酸过程中流变学性质和溶氧特征;确定了球状和絮状米根霉重复间歇发酵补料培养基。并此基础上,对比研究了两种菌体重复间歇发酵产L-乳酸的发酵强度;同时对球状米根霉和絮状米根霉的动力学特性进行研究,建立发酵过程动力学模型。具体结论如下:1.通过单因素试验结合正交试验的方法,确定两种菌体发酵培养基组成及培养条件主要参数为:球状米根霉培养基组成及培养条件:葡萄糖120 g/L,(NH4)2SO43.0g/LKH2PO40.15 g/L,MgSO4·7H2O 0.25 g/L,ZnSO4·7H2O 0.25 g/L,NaH2PO4 0.15 g/LCaCO360.0 g/L,发酵起始添加CaCO3,发酵温度32℃,米根霉均为形态规则小球,L-乳酸产量可达104.5 g/L,葡萄糖转化率为87.08%。絮状米根霉培养基组成及培养条件:葡萄糖120 g/L, (NH4)2SO4 3.0 g/L,KH2PO4 0.10 g/L,MgSO4·7H2O 0.25 g/L,ZnSO4·7H2O 0.05 g/L,NaH2PO4 0.25 g/L,CaCO3 60.0 g/L,发酵起始添加CaCO3,发酵温度32℃,米根霉均为乳白色絮状体,L-乳酸产量可达104.1 g/L,葡萄糖转化率为86.75%。2.研究了球状米根霉和絮状米根霉在发酵产L-乳酸过程中两种发酵液的流变学性质和溶氧特征。球状米根霉发酵液在整个发酵过程中均为牛顿型流体,其最大表观粘度为38.6mPaxs;而絮状米根霉在发酵中期及后期其流体类型为假塑性流体,最大表观粘度为108mPaxs。对比研究两种形态发酵液临界溶氧浓度和实际溶氧,对球状米根霉和絮状米根霉在发酵过程中的转速和溶氧作出调整。调整后球状米根霉和絮状米根霉实际溶氧值分别为50.5%和51.3%,比调整前分别高了7.7%和9.0%,产酸分别为104.95g/L和105.75g/L,比调整前分别高了4.15g/L和3.95g/L3.运用响应曲面法对重复间歇发酵补料培养基进行了优化。球状米根霉重复间歇发酵补料培养基:葡萄糖90g/L,(NH4)2SO4 3.0g/LKH2PO4 0.15g/L,MgSO4·7H2O 0.34g/L,ZnSO4·7H2O 0.20g/L;絮状米根霉重复间歇发酵补料培养基:葡萄糖90g/L,(NH4)2SO4 3.0g/L,KH2PO4 0.15g/L,MgSO4·7H2O 0.35g/L,ZnSO4·7H2O 0.21g/L;重复间歇发酵批次中,球状米根霉前6批产酸均保持在80.00g/L以上,葡萄糖转化率高于88.89%,产酸速率最高可达到4.26 g·L-1·h-1,在第7批时产酸略有下降,为78.60g/L,葡萄糖转化率87.30%;絮状米根霉前4批产酸可保持在80.00g/L以上,产酸速率最高可达4.07 g·L-1·h-1,在第5批时产酸开始下降,至第7批时产酸仅为70.20g/L,葡萄糖转化率78.00%。4.通过发酵数据对动力学模型参数进行估算,建立了球状米根霉和絮状米根霉发酵产L-乳酸过程动力学模型。球状米根霉发酵产L-乳酸过程动力学模型:微生物生长模型:乳酸生成模型:絮状米根霉发酵产L-乳酸过程动力学模型:微生物生长模型:乳酸生成模型: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所建立的球状米根霉和絮状米根霉发酵产L-乳酸的动力学模型能够较好的描述试验过程。

张巧兰[7](2010)在《米根霉发酵产L-乳酸的中和剂研究及代谢通量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在米根霉发酵产L-乳酸过程中,一般采用CaCO3作为酸中和剂,不仅L-乳酸损失大,且环境污染严重。为降低L-乳酸生产成本,寻求替代CaCO3的新型中和剂,本文通过摇瓶发酵优化得出以CaCO3、NaOH溶液和氨水作为中和剂的最适培养基组成,通过罐发酵实验确定了CaCO3、NaOH溶液和氨水的最适中和剂浓度,并在最适浓度基础上考察了米根霉的菌体形态和发酵动力学,实现了NaOH溶液和氨水作为中和剂的半连续发酵,同时对其进行代谢通量分析。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得出采用CaCO3、NaOH溶液和氨水作为中和剂时的培养基组成:(1)以CaCO3作为中和剂的最优培养基组成:葡萄糖120g/L, (NH4)2SO4 4.0g/L, KH2PO4 0.15g/L, NaH2PO4 0.20g/L, ZnSO4·7H2O 0.22g/L, MgSO4·7H2O 0.35g/L。(2)以NaOH溶液作为中和剂的最优培养基组成:葡萄糖120g/L, (NH4)2SO4 4.0g/L, MgSO4·7H2O 0.35g/L, ZnSO4·7H2O 0.22g/L, NaH2PO4 0.10g/L, KH2PO4 0.15g/L。(3)以氨水作为中和剂的最优培养基组成:葡萄糖120g/L, (NH4)2SO41.0g/L, MgSO4·7H2O 0.35g/L, ZnSO4·7H2O 0.22g/L, NaH2PO4 0.15g/L, KH2PO4 0.15g/L。2. NaOH溶液和氨水作为中和剂时,添加Ca2+后L-乳酸产量平均提高7.3倍;通过罐发酵得出米根霉发酵产L-乳酸的最适pH值为5.5±0.2, NaOH溶液、氨水溶液作为中和剂的最佳浓度分别为10mol/L、25%,通过摇瓶发酵试验得出CaCO3最佳浓度为60g/L;在最适NaOH溶液、氨水、CaCO3浓度基础上进行罐发酵得菌丝体小球直径分别为0.2-1.2mm、1.2-2.2mm、0.8-1.8mm,残糖分别为2.58g/L、1.37g/L、22.78 g/L, L-乳酸产量分别为74.34g/L、80.61g/L、75.80g/L,发酵强度分别为1.03g/(L-h)、1.12g/(L·h)、1.40g/(L·h);而使用NaOH溶液和CaCO3复合中和剂、氨水和CaCO3复合中和剂时发酵强度皆为1.18 g/(L·h),高于NaOH溶液、氨水的发酵强度,低于CaCO3的发酵强度。3.在米根霉半连续发酵过程中,使用NaOH溶液作为中和剂时,L-乳酸平均发酵强度为1.53g/(L·h),以氨水作为中和剂时,L-乳酸平均发酵强度为1.65g/(L·h),高于分批发酵的产酸强度。4.简单构建了米根霉As3.819胞内代谢网络模型。应用代谢通量分析法,分别以10mol/LNaOH溶液、25%氨水、60g/LCaCO3作为中和剂时不同发酵阶段胞内代谢通量分布的变化。以NaOH溶液为中和剂,第12h、36h、60h产物L-乳酸的流量速率分别为0.93mmol/g/h、2.05mmol/g/h和5.83mmol/g/h;以氨水为中和剂时,第12h、36h、60h产物L-乳酸的流量速率分别为1.48mmol/g/h、2.02 mmol/g/h、5.94mmol/g/h;以CaCO3作为中和剂,第12、30h、48h产物L-乳酸的流量速率分别是10.54mmol/g/h、4.72mmol/g/h、7.30mmol/g/h。

胡燕红[8](2009)在《米根霉产L-乳酸耐高温菌株的选育及发酵条件优化》文中指出采用不同剂量的Co60γ射线对米根霉As3.819进行辐射诱变,通过种子培养基温度梯度驯化,溴钾酚绿平板初筛,发酵复筛的选育方法,获得一株在38℃下高产L-乳酸的突变株,命名为mut-5,该菌株产L-乳酸的量为91.20 g/L,比出发菌株提高了24.15%。斜面转接七代后,该突变株的摇瓶产L-乳酸能力比较稳定。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突变株mut-5的摇瓶发酵条件。确定最优发酵培养基组成:葡萄糖120 g/L,(NH4)2SO4 4 g/L,KH2PO4 0.3 g/L,ZnSO4·7H2O 0.2 g/L,MgSO4·7H2O 0.4 g/L,CaCO3 60 g/L。在发酵温度为38℃的条件下,最适培养条件为接种量10%,装液量20%,摇床转速200 r/min。突变株mut-5产L-乳酸的能力达92.84 g/L。为了初步研究乳酸生物合成中的能量代谢,分别考察了温度对突变株mut-5和出发菌株F1Fo-ATPase活力,胞内能荷(EC)和氧化-还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能荷与F1Fo-ATPase活力呈正相关性,而氧化-还原度与能荷呈负相关性。在38℃下,突变菌株的F1Fo-ATPase活力比出发菌株提高42.37%,显着高于32℃培养下出发菌株的F1Fo-ATPase活力。F1Fo-ATPase的典型抑制剂DCCD对突变株F1Fo-ATPase活力和产L-乳酸均有影响。对38℃下发酵48 h的菌丝体进行F1Fo-ATPase活力研究,发现突变菌株未加DCCD时的F1Fo-ATPase活力比出发菌株未加DCCD时的F1Fo-ATPase活力高,当加入DCCD后,突变株的F1Fo-ATPase活力降低了20.84%;DCCD的不同浓度对突变株产乳酸都有影响,突变株加入DCCD的浓度为0.8 mmol/L时的最高乳酸产量比不加DCCD时的最高乳酸产量降低了15.59%。因此,突变菌株F1Fo-ATPase活力提高,使细胞内ATP的量增加,提高了细胞对外界环境压力的抵抗力,从而提高了突变菌株对温度的耐受性,也保证了乳酸的产量。

于雷[9](2007)在《基因组改组技术对鼠李糖乳杆菌的分子育种及其L-乳酸的发酵》文中认为开展L-乳酸高产菌株的选育以及发酵工艺的研究对于有效利用再生资源,推动聚乳酸产业的发展,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实现农业与现代工业的结合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在实验室规模上以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 MEE539)为原始菌株,对L-乳酸高产菌的选育和发酵过程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首先,应用紫外线与亚硝基胍两种诱变方法获得用于基因组改组的出发菌株。考察了影响原生质体形成和再生的因素。首次应用基因组改组技术选育出耐糖性强和产酸量高的双表型突变的优良鼠李糖乳杆菌F2-2。其次,确定了乳酸发酵的种龄、接种量、中和剂以及摇瓶中中和剂的浓度。通过单因素实验、Plackett-Burman设计和中心组合实验对培养基的成分进行了筛选和优化。以廉价的玉米浆作为氮源配合少量糖蜜、硫酸锰和土温完全替代了培养基中昂贵的酵母提取物,并且还提高了乳酸菌的生产性能。同时,确定了乳酸最适发酵温度和pH。最后,在30L发酵罐中建立了基因组改组菌株F2-2的乳酸发酵的动力学模型,并利用控糖流加和指数流加的方法建立了补料分批发酵工艺,为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肖小发[10](2007)在《米根霉产L-乳酸优良菌株的同步辐射诱变选育及发酵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米根霉发酵产L-乳酸具有营养要求简单、产品光学纯度高等优点,但也存在产量不高、副产物含量较多等不足,因此优良菌株的诱变选育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步辐射软X射线具有能谱宽且连续、精确可调、单色性好、可精确计算辐照剂量等特点,可提供生物分子所具有的Ck、Nk、Ok波长的射线,在生物学领域有着广泛的用途。本文采用同步辐射2.3nm、3.2nm、4.4nm波长软X射线对米根霉As3.819孢子进行辐射诱变,结果表明:抽真空时间对米根霉孢子的存活率有很大影响,时间越短存活率越高:Ck软X射线诱变存活率最低,筛选得到的突变株最少,主要产生在高剂量区;Nk效果较好,突变株产生在低剂量区;Ok诱变存活率最高,筛选得到的突变株最多,在不同剂量范围内均有产生,诱变效果最佳。采用YPD平板-大平皿点样-乳酸平板筛选得到3株突变株,经过发酵验证确定C-60为最优突变株。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C-60突变株的发酵培养基组成,确定其最佳培养基组成为:120g/L葡萄糖、1g/L硫酸铵、0.3g/L硫酸镁、0.3g/L磷酸二氢钾、0.44g/L硫酸锌。在此条件下C-60突变株发酵72h后乳酸产量为98.4g/L,乙醇产量为5.1g/L,斜面转接7代后其摇瓶产乳酸能力基本稳定。比较C-60突变株与出发菌株5L罐发酵的结果发现:突变株乙醇脱氢酶活力为14U/ml,降低了26.3%,乙醇产量为5.2g/L,减少了23.8%;乳酸脱氢酶活力为17U/ml,提高了6.3%,乳酸产量为98.1g/L,仅提高2%;富马酸产量为0.05g/L,降低了73.7%。实验结果说明C-60突变株具有较好的发酵特性,也进一步验证了同步辐射软X射线的诱变效果和筛选方法的可行性。

二、从地表土中筛选根霉乳酸菌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地表土中筛选根霉乳酸菌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米根霉发酵生产药用乳酸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钙在人体中的应用及研究现状
        1.1.2 乳酸钙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上市销售情况
    1.2 乳酸钙的结构和理化性质
    1.3 乳酸钙的用途
        1.3.1 乳酸钙的药用作用
        1.3.2 乳酸钙作为食品添加剂
        1.3.3 乳酸钙作为饲料添加剂
    1.4 乳酸钙的生产方法
        1.4.1 发酵法制备乳酸钙
        1.4.2 化学合成法制备乳酸钙
        1.4.3 其它方法制备乳酸钙
        1.4.4 乳酸钙生产方法的比较及选择
    1.5 米根霉产乳酸的研究
    1.6 真菌发酵
    1.7 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7.1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及意义
        1.7.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小试阶段发酵条件的优化
    2.1 实验材料
        2.1.1 菌种与试剂
        2.1.2 主要设备
        2.1.3 培养基
    2.2 实验方法
        2.2.1 残糖的检测方法
        2.2.2 发酵液中乳酸钙含量的检测
        2.2.3 发酵生产乳酸钙的理论产量和转化率
        2.2.4 米根霉发酵产乳酸钙小试条件的优化
        2.2.5 结晶产物旋光性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葡萄糖标准曲线
        2.3.2 米根霉菌落形态和菌丝形态
        2.3.3 种子液培养条件的优化
        2.3.4 不同初糖浓度对发酵的影响
        2.3.5 温度对发酵的影响
        2.3.6 米根霉 As 3.3462 发酵产乳酸钙过程稳定性研究结果
        2.3.7 米根霉 As 3.3462 小试生产乳酸钙后提取工艺的确定
        2.3.8 旋光度检测结果
    2.4 小结
第三章 米根霉 As 3.3462 发酵的中试研究
    3.1 试验材料
        3.1.1 菌种与试剂
        3.1.2 主要设备仪器
        3.1.3 培养基
    3.2 试验方法
        3.2.1 检测方法
        3.2.2 米根霉 As 3.3462 中试发酵
        3.2.3 中试产品提纯
        3.2.4 提纯中杂质的检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考马斯亮蓝法标准曲线
        3.3.2 中试结果
    3.4 小结
第四章 乳酸钙的质量检查
    4.1 试验材料
        4.1.1 药品与试剂
    4.2 乳酸钙质量检查
        4.2.1 性状
        4.2.2 鉴别
        4.2.3 检查
        4.2.4 含量测定研究
    4.3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2)一株产生L-乳酸的米根霉(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培养基、试剂及主要仪器
        1.1.1 标本采集:
        1.1.2 培养基:
        1.1.3 主要试剂:
        1.1.4 仪器与设备:
    1.2 方法
        1.2.1 米根霉的分离与纯化:
        1.2.2 产酸米根霉的平板初筛:
        1.2.3 产酸米根霉的摇瓶复筛:
        1.2.4 复筛高产菌株的分离纯化:
        1.2.5 菌株发酵性能研究: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样中米根霉的分离
    2.2 产L-乳酸菌株的平板初筛
    2.3 产L-乳酸菌株的摇瓶复筛
    2.4 摇瓶复筛高产菌株的分离纯化
    2.5 米根霉CS323菌株的形态
    2.6 菌株发酵性能的研究
3 讨论

(3)基于同步辐射软X射线诱变的产L-乳酸米根霉育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绪论
    1.1 L-乳酸简介
        1.1.1 L-乳酸的结构与性质
        1.1.2 L-乳酸的应用
        1.1.3 乳酸的生产方法
        1.1.4 发酵法生产 L-乳酸菌种类型
        1.1.5 根霉与细菌发酵生产 L-乳酸的比较
    1.2 米根霉产 L-乳酸育种研究现状
        1.2.1 米根霉产 L-乳酸的经典诱变育种研究
        1.2.2 米根霉产 L-乳酸的代谢控制诱变育种研究
        1.2.3 米根霉产 L-乳酸的基因工程与代谢工程育种研究
    1.3 同步辐射软 X 射线诱变
        1.3.1 电磁辐射诱变
        1.3.2 同步辐射软 X 射线诱变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的课题来源
    1.6 本论文的技术研究框架图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米根霉同步辐射软 X 射线诱变方法的建立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
        2.2.2 试验方法
        2.2.3 数据处理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米根霉孢子同步辐射软 X 射线辐照实验条件的建立
        2.3.2 同步辐射软 X 射线 Ck、Nk、Ok 辐射剂量对米根霉的致死及能量沉积效应
        2.3.3 同步辐射软 X 射线诱变米根霉的最适辐射剂量条件的确定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米根霉乙醇脱氢酶活力弱化突变株的选育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
        3.2.2 试验方法
        3.2.3 检测方法
        3.2.4 数据处理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ADH 活力弱化突变株的筛选及最优突变株的选择
        3.3.2 突变株与出发株发酵特性的比较
        3.3.3 出发株与突变株乙醇脱氢酶的分离纯化及性质比较
        3.3.4 乙醇脱氢酶突变株碱基突变机理的初步分析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米根霉 F0F1-ATP 合酶活力弱化突变株的选育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
        4.2.2 试验方法
        4.2.3 检测方法
        4.2.4 数据处理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F0F1-ATPase 活力弱化型突变株的选育
        4.3.2 突变株与出发株种子培养特性比较
        4.3.3 突变株与出发株的发酵特性比较
        4.3.4 L-乳酸合成过程中关键酶活性的变化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米根霉己糖激酶活力增强突变株的选育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
        5.2.2 试验方法
        5.2.3 检测方法
        5.2.4 数据处理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Mg~(2+)]对米根霉 AS3.819 及 F0F1-17 菌株 L-乳酸发酵特性的影响
        5.3.2 HK 活性增强突变株的选育及发酵特性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米根霉耐酸性突变株的选育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材料
        6.2.2 试验方法
        6.2.3 检测方法
        6.2.4 数据处理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L-乳酸平板上的突变株与AP平板上的突变株的菌落形态比较
        6.3.2 突变株的驯化和复筛
        6.3.3 突变株与出发株发酵特性的研究与比较
        6.3.4 米根霉耐酸性突变株与出发株蛋白质组表达量差异
    6.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论文的创新点
    7.3 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专利等

(4)玉米芯固定化米根霉直接深层发酵L-乳酸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乳酸结构与性质
    1.2 乳酸的应用
        1.2.1 乳酸在食品领域中的应用
        1.2.2 乳酸在医药行业中的应用
        1.2.3 乳酸在可生物降解材料中的应用
    1.3 乳酸生产方法
        1.3.1 化学合成法
        1.3.2 酶法
        1.3.3 发酵法
        1.3.4 乳酸生产方法的比较
    1.4 国内外乳酸生产现状
    1.5 L-乳酸发酵技术研究
        1.5.1 细菌发酵生产乳酸
        1.5.2 根霉发酵生产乳酸
        1.5.3 乳酸细菌同米根霉发酵 L-乳酸的对比
    1.6 米根霉发酵 L-乳酸的研究
        1.6.1 米根霉的基因工程育种
        1.6.2 发酵碳源
        1.6.3 发酵工艺
    1.7 固定化发酵技术
        1.7.1 凝胶包埋法
        1.7.2 吸附法
        1.7.3 固定化载体对菌丝形态的影响
    1.8 米根霉发酵 L-乳酸的动力学研究
    1.9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第二章 玉米芯 L-乳酸发酵菌株的选育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原料
        2.2.2 菌种
        2.2.3 主要药品及试剂
        2.2.4 主要仪器及设备
        2.2.5 培养基
    2.3 实验方法
        2.3.1 筛选方案
        2.3.2 改良牛津杯法刚果红平板筛选
        2.3.3 紫外诱变玉米芯平板
        2.3.4 改良牛津杯法玉米芯溴甲酚绿平板复筛
        2.3.5 玉米芯利用率的测定
        2.3.6 玉米芯利用率的测定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2.4.1 改良牛津杯法筛选菌株
        2.4.2 玉米芯平板紫外诱变及溴甲酚绿平板复筛
        2.4.3 菌株 R-1-4 玉米芯利用率的考察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玉米芯固定化米根霉摇瓶发酵工艺条件的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原料
        3.2.2 菌种
        3.2.3 主要药品及试剂
        3.2.4 主要仪器及设备
        3.2.5 培养基
    3.3 实验方法
        3.3.1 菌种斜面培养
        3.3.2 乳酸发酵
        3.3.3 分析方法
        3.3.4 菌体生物量的测定
        3.3.5 糖酸转化率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1 最佳发酵时间的确定
        3.4.2 不同氮源浓度对发酵产酸的影响
        3.4.3 不同浓度磷酸盐对发酵产酸的影响
        3.4.4 不同浓度硫酸镁对发酵产酸的影响
        3.4.5 不同浓度硫酸锌对发酵产酸的影响
        3.4.6 发酵条件的正交实验优化结果
        3.4.7 发酵培养基的正交实验优化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玉米芯载体及菌丝球形态对米根霉发酵 L-乳酸影响的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原料
        4.2.2 菌种
        4.2.3 主要药品及试剂
        4.2.4 主要仪器及设备
        4.2.5 培养基
    4.3 实验方法
        4.3.1 菌种斜面培养
        4.3.2 菌种麸皮培养基培养
        4.3.3 乳酸发酵
        4.3.4 接种菌悬浓度的考察
        4.3.5 不同添加量的玉米芯载体研究
        4.3.6 不同细度的玉米芯载体研究
        4.3.7 固定化菌丝球连续发酵
        4.3.8 相差显微镜观察菌丝球形态
        4.3.9 扫描电镜观察玉米芯颗粒形态
        4.3.10 分析方法
        4.3.11 菌体生物量的测定
        4.3.12 糖酸转化率
        4.3.13 菌丝球的计数及球径的测定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1 接种菌悬浓度对乳酸发酵的影响
        4.4.2 不同玉米芯添加量对乳酸发酵的影响
        4.4.3 不同粉碎细度的玉米芯对乳酸发酵的影响
        4.4.4 玉米芯载体固定化菌丝球的连续发酵
        4.4.5 菌丝球形态的研究
        4.4.6 玉米芯形态在发酵过程中的变化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玉米芯固定化米根霉直接深层发酵 L-乳酸的动力学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原料
        5.2.2 菌种
        5.2.3 主要药品及试剂
        5.2.4 主要仪器及设备
        5.2.5 培养基
    5.3 实验方法
        5.3.1 菌悬制备
        5.3.2 发酵培养
        5.3.3 分析方法
        5.3.4 菌体生物量的测定
        5.3.5 pH 值及溶氧的测定
        5.3.6 模型建立方法
    5.4 结果与分析
        5.4.1 玉米芯载体固定化发酵产 L-乳酸
        5.4.2 发酵动力学模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摘要
ABSTRACT

(5)丁醇发酵菌种的筛选及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引言
    1.1 丁醇简介
    1.2 丁醇的生产
    1.3 丁醇发酵菌种
    1.4 丁醇的发酵过程
    1.5 生物丁醇的发展
    1.6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实验仪器和材料
    2.1 实验仪器
    2.2 试验材料
第三章 实验方法
    3.1 试样采集
    3.2 菌种的富集
    3.3 菌种的分离筛选
    3.4 菌株鉴定
    3.5 系统发育树构建
    3.6 发酵条件优化
第四章 试验结果与分析
    4.1 菌种筛选结果
    4.2 sat3发酵特性检测
    4.3 sat3的鉴定
    4.4 sat3发酵条件优化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导师评阅表

(6)米根霉发酵生产L-乳酸的形态研究及其对发酵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绪论
    1.1 乳酸的结构及应用
    1.2 乳酸的生产方法
    1.3 米根霉发酵生产L-乳酸的研究现状
        1.3.1 米根霉菌种改良研究
        1.3.2 发酵工艺研究
        1.3.3 分离工艺研究
        1.3.4 米根霉发酵产L-乳酸代谢研究
    1.4 米根霉菌丝形态对发酵效率的影响
        1.4.1 霉菌形态对工业发酵效率的影响
        1.4.2 米根霉发酵产L-乳酸的形态及对发酵效率的影响
    1.5 霉菌发酵液流变学特性及溶氧特征研究
    1.6 霉菌发酵动力学研究
    1.7 本文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7.1 研究目的
        1.7.2 研究意义
        1.7.3 主要内容
第二章 发酵条件对球状和絮状米根霉形成及产酸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菌种及试剂
        2.1.2 主要设备
        2.1.3 培养基
        2.1.4 分析方法
    2.2 实验方案设计
        2.2.1 球状米根霉培养条件优化
        2.2.2 絮状米根霉培养条件优化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球状米根霉培养条件研究
        2.3.2 絮状米根霉培养条件实验效果
    2.4 小结
第三章 米根霉球状和絮状发酵液的流变学性质及溶氧特征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菌种
        3.1.2 试验方法
        3.1.3 分析方法
    3.2 试验方案与设计
        3.2.1 米根霉球状和絮状发酵液的流变学性质研究
        3.2.2 米根霉球状和絮状发酵液的氧传递性质研究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米根霉球状和絮状发酵液的流变学性质
        3.3.2 米根霉球状和絮状发酵液的溶氧特征研究
    3.4 小结
第四章 球状和絮状米根霉重复间歇发酵及过程动力学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菌种
        4.1.2 实验方法
        4.1.3 分析方法
    4.2 试验方案设计
        4.2.1 响应曲面法分析重复间歇发酵批次的培养基
        4.2.2 重复分批发酵强度的研究
        4.2.3 动力学试验
        4.2.4 动力学模型验证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响应曲面法分析重复间歇发酵批次的培养基
        4.3.2 重复间歇发酵强度的研究
        4.3.3 动力学试验结果分析
        4.3.4 动力学模型的构建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7)米根霉发酵产L-乳酸的中和剂研究及代谢通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绪论
    1.1 乳酸的结构与理化性质
    1.2 乳酸的生产方法
        1.2.1 发酵法
        1.2.2 化学合成法
        1.2.3 酶法
        1.2.4 乳酸生产方法的比较
    1.3 L-乳酸的应用
        1.3.1 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1.3.2 在医药工业中的应用
        1.3.3 在农业方面的应用
        1.3.4 在化学工业方面的应用
    1.4 国内外发酵生产L-乳酸的研究现状
        1.4.1 米根霉菌种选育方面的研究
        1.4.2 米根霉发酵产L-乳酸的研究现状
    1.5 代谢工程
    1.6 本论文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6.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不同中和剂条件下发酵产L-乳酸的培养基条件优化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菌种
        2.1.2 试剂
        2.1.3 主要设备
        2.1.4 培养基
        2.1.5 培养方法
        2.1.6 检测方法
    2.2 实验方案
        2.2.1 以CaCO_3作为中和剂的培养基优化
        2.2.2 以NaOH溶液作为中和剂的培养基优化
        2.2.3 以氨水作为中和剂的培养基优化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以CaCO_3作为中和剂
        2.3.2 以NaOH作为中和剂
        2.3.3 以氨水作为中和剂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中和剂条件下发酵产L-乳酸的工艺条件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菌种
        3.1.2 试剂
        3.1.3 主要设备
        3.1.4 培养基
        3.1.5 培养方法
        3.1.6 检测方法
    3.2 实验方案
        3.2.1 pH值对米根霉菌体生长影响的研究
        3.2.2 中和剂浓度对L-乳酸产量的影响
        3.2.3 中和剂对米根霉菌体形态的影响
        3.2.4 米根霉发酵产L-乳酸动力学研究
        3.2.5 半连续发酵试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最适pH值确定
        3.3.2 中和剂浓度对L-乳酸产量的影响
        3.3.3 中和剂对菌体形态的影响
        3.3.4 单一中和剂的发酵动力学
        3.3.5 复合中和剂的发酵动力学
        3.3.6 不同中和剂的半连续发酵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中和剂条件下发酵产L-乳酸的代谢通量分析
    4.1 米根霉菌体代谢网络的建立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菌种
        4.2.2 试剂
        4.2.3 主要设备
        4.2.4 培养基
        4.2.5 培养方法
        4.2.6 检测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以NaOH溶液作为中和剂的代谢通量分析
        4.3.2 以氨水作为中和剂的代谢通量分析
        4.3.3 以CaCO_3作为中和剂时的代谢通量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8)米根霉产L-乳酸耐高温菌株的选育及发酵条件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绪论
    1.1 乳酸的结构及理化性质
    1.2 乳酸的应用
    1.3 乳酸的生产方法
        1.3.1 化学合成法
        1.3.2 酶转化法
        1.3.3 发酵法
        1.3.4 乳酸生产方法的比较
    1.4 米根霉发酵生产 L-(+)-乳酸研究进展
        1.4.1 发酵工艺研究
        1.4.2 米根霉菌种改良
        1.4.3 米根霉发酵产L-乳酸碳代谢的研究
        1.4.4 米根霉发酵产L-乳酸能量代谢对碳代谢的调控研究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5.1 研究的目的
        1.5.2 研究的意义
        1.5.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4 本论文的技术研究框架图
第二章 米根霉As3.819耐温突变菌株的选育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菌种
        2.1.2 试剂
        2.1.3 仪器与设备
        2.1.4 培养基
        2.1.5 实验方法
        2.1.6 分析方法
    2.2 菌种选育方案设计
        2.2.1 最佳诱变剂量筛选
        2.2.2 采用最佳诱变剂量反复诱变
        2.2.3 筛选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Co~(60)γ射线诱变的最佳剂量
        2.3.2 耐高温突变株的筛选结果及最优突变株的选择
        2.3.3 突变株mut-5与出发菌株发酵特性的比较
        2.3.4 突变株mut-5的遗传稳定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耐温突变株mut-5的发酵条件优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菌种
        3.1.2 试剂
        3.1.3 仪器与设备
        3.1.4 检测方法
    3.2 实验方案
        3.2.1 培养基的优化
        3.2.2 培养条件的优化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培养基的优化结果
        3.3.2 培养条件的优化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耐温突变株mut-5发酵机理的初步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菌种
        4.1.2 试剂
        4.1.3 仪器与设备
        4.1.4 分析方法
    4.2 实验方案
        4.2.1 突变株与出发菌株能荷的变化
        4.2.2 突变株与出发菌株氧化-还原度的变化
        4.2.3 突变株与出发菌株F_1Fo-ATPase的变化
        4.2.4 F_1Fo-ATPase抑制剂DCCD对突变株F_1Fo-ATPase活力及产乳酸的影响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突变株与出发菌株能荷的变化
        4 3.2 突变株与出发菌株氧化-还原度的变化
        4.3.3 突变株与出发菌株F_1Fo-ATPase的变化
        4.3.4 抑制剂DCCD对突变株F_1Fo-ATPase活力及产乳酸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基因组改组技术对鼠李糖乳杆菌的分子育种及其L-乳酸的发酵(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第一章 前言
    1. 乳酸的结构和性质
    2. 乳酸及衍生物的应用
        2.1 食品行业
        2.2 医药和化妆品行业
        2.3 其它行业
        2.4 生物可降解材料-聚乳酸
    3. 乳酸生产方法
        3.1 化学合成法
        3.2 酶法
        3.3 微生物发酵法
        3.4 乳酸细菌与根霉发酵生产乳酸的比较
    4. 发酵生产L-乳酸的技术研究
        4.1 菌种选育
        4.2 发酵培养基和培养条件的确定与优化
        4.3 发酵动力学及补料分批发酵策略
        4.4 其它发酵生产L-乳酸的技术
    5. 立论依据和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耐糖L-乳酸产生菌的选育及产酸特性的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原始菌株的选择
        3.2 原始菌株的诱变
        3.3 原生质体的制备及再生
        3.4 基因组改组
        3.5 菌株摇瓶发酵比较
        3.6 F2-2 的遗传稳定性
        3.7 原始菌株与改组菌株在发酵罐中发酵性能比较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因组改组乳杆菌发酵培养基和发酵条件的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种龄的确定
        3.2 接种量的确定
        3.3 中和剂的确定
        3.4 发酵培养基的确定
        3.5 温度对乳酸发酵的影响
        3.6 pH 对乳酸发酵的影响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因组改组乳杆菌分批发酵动力学及补料分批发酵的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30L 发酵罐分批发酵
        3.2 分批发酵动力学模型
        3.3 补料分批发酵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研究成果
摘要
Abstract
致谢
作者简历

(10)米根霉产L-乳酸优良菌株的同步辐射诱变选育及发酵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乳酸的性质、应用及生产方法
        1.1.1 乳酸的结构、性质
        1.1.2 乳酸的应用
        1.1.3 乳酸的生产方法
    1.2 国内外米根霉发酵生产 L-乳酸的研究现状
        1.2.1 米根霉发醉生产 L-乳酸的工艺研究
        1.2.2 米根霉发酵生产 L-乳酸的菌种改良研究
        1.2.3 米根霉发酵生产 L-乳酸的代谢机理研究
    1.3 同步辐射的性质及其在菌种诱变中的应用
        1.3.1 同步辐射的性质及应用
        1.3.2 同步辐射在菌种诱变中的应用
    1.4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同步辐射诱变米根霉优良菌株的选育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菌种
        2.1.2 试剂
        2.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2.1.4 主要培养基的制备
        2.1.5 培养方法
        2.1.6 灭菌方法
        2.1.7 筛选方法
        2.1.8 检测方法
    2.2 诱变及选育方案
        2.2.1 诱变前处理
        2.2.2 同步辐射软 X射线 Ck、Nk、Ok辐射诱变
        2.2.3 平板筛选
        2.2.4 出发菌株与突变株发酵性能的比较
        2.2.5 方案流程图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抽真空时间对米根霉孢子的致死作用
        2.3.2 同步辐射 Ck、Nk、Ok软 X射线对米根霉孢子的致死作用
        2.3.3 YPD平板筛选结果
        2.3.4 大平皿点样结果
        2.3.5 乳酸平板筛选结果
        2.3.6 不同突变株发酵能力的比较结果
        2.3.7 出发菌株与突变株发酵产物的液相色谱比较
        2.3.8 C-60突变株的遗传稳定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60突变株的发酵培养基优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菌种
        3.1.2 试剂
        3.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3.1.4 检测方法
    3.2 实验方案
        3.2.1 培养基组成对突变株发酵产 L-乳酸的影响
        3.2.2 突变株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培养基组成对突变株产乳酸的影响结果
        3.3.2 C-60突变株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60突变株罐发酵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菌种
        4.1.2 试剂
        4.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4.1.4 实验方法
        4.1.5 检测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利用还原糖的变化及发酵产物的累积
        4.2.2 发酵过程中 LDH和 ADH活性的变化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四、从地表土中筛选根霉乳酸菌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米根霉发酵生产药用乳酸钙的研究[D]. 闵捷. 中南民族大学, 2013(05)
  • [2]一株产生L-乳酸的米根霉[J]. 周倩,赵龙,蒋雪薇,罗晓明,边佳为. 菌物学报, 2012(06)
  • [3]基于同步辐射软X射线诱变的产L-乳酸米根霉育种研究[D]. 罗水忠. 合肥工业大学, 2012(03)
  • [4]玉米芯固定化米根霉直接深层发酵L-乳酸的研究[D]. 赵龙. 长沙理工大学, 2012(09)
  • [5]丁醇发酵菌种的筛选及鉴定[D]. 张海黎. 石河子大学, 2011(05)
  • [6]米根霉发酵生产L-乳酸的形态研究及其对发酵的影响[D]. 杜威. 合肥工业大学, 2010(04)
  • [7]米根霉发酵产L-乳酸的中和剂研究及代谢通量分析[D]. 张巧兰. 合肥工业大学, 2010(04)
  • [8]米根霉产L-乳酸耐高温菌株的选育及发酵条件优化[D]. 胡燕红. 合肥工业大学, 2009(12)
  • [9]基因组改组技术对鼠李糖乳杆菌的分子育种及其L-乳酸的发酵[D]. 于雷. 吉林大学, 2007(03)
  • [10]米根霉产L-乳酸优良菌株的同步辐射诱变选育及发酵特性研究[D]. 肖小发. 合肥工业大学, 2007(03)

标签:;  ;  ;  ;  ;  

从表层土壤中筛选乳酸根霉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