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屏蔽技术分析与设计

电磁屏蔽技术分析与设计

一、电磁屏蔽技术的分析与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李亚鹏,佟文朋,邵麒[1](2021)在《基于迁移学习的先进通信设备故障诊断方法》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于技术的革新也在不断地进行中,通信设备故障诊断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也不例外,因此在通信设备故障诊断中技术人员需要加强讨论,在对实际需求和技术要求的讨论中,实现对通信设备故障诊断技术的创新。

李响[2](2021)在《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电磁屏蔽技术研究与效率优化》文中认为电动汽车因其环保、稳定、智能化在近年来呈崛起之势,但其能量补充方式和效率略显差强人意。插线充电存在着低效、触电风险等不利因素,因此将无线充电技术应用于电动汽车上成为了补齐短板的一种可能。本文以电动汽车场景下的中大功率无线充电系统为研究对象,建立多物理场耦合仿真模型,对其工作状态下的电磁分布特点与电磁屏蔽技术进行了研究,并且利用正交优化的方法实现了对此系统兼顾传输效率与屏蔽效果的优化设计。本文首先综述了无线充电系统及其屏蔽技术的研究现状,对现有关于无线充电系统电磁兼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对比和分析,明确了本文的研究目的与内容。然后研究了无线充电系统中的补偿网络与磁耦合机构两大组成部分,对比分析了磁耦合谐振式无线充电系统的主流补偿网络与线圈结构的优缺点,选择了适宜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的谐振电路和磁耦合机构;分析了无线充电系统耦合模模型和互感模型两大理论模型,建立了场路耦合模型,并通过与此前的理论和实验研究结论对比验证了场路耦合建模方式的正确性。其次研究了无线充电系统的电磁安全问题,结合相应的电磁防护国家标准明确了本文的电磁屏蔽设计目标。同时分析和比较了不同的电磁屏蔽策略,提出了无功谐振环屏蔽策略,并详细研究了此方法的作用机理。推导了补偿网络输入阻抗和补偿电容表达式,完成了补偿网络甄选和相应的阻抗匹配并对模型的磁场分布与传输特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水平方向采用铁磁材料屏蔽、竖直方向采用无功谐振环屏蔽的复合屏蔽方案,验证了复合屏蔽方案的良好性能,并根据实际屏蔽需求完成了对屏蔽模块在结构、参数方面的设计。最后本文采用正交试验的方法以谐振频率、负载功率为约束,以传输效率和屏蔽效能为优化目标,对带屏蔽无线充电系统这一多耦合、非线性、多因素的复杂系统进行了优化设计,得出了系统中关键因素对试验指标的影响趋势和权重,相比于优化前系统效率提高了2%同时屏蔽效果提升了59.62%,相较于仅有无源屏蔽的情况,系统效率提升了11.16%。

南江[3](2020)在《浅析无线电通信设备的电磁屏蔽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信息时代如何提高通信服务质量,满足人们通信需求,成为技术革新需解决问题。其中,电磁屏蔽技术作为利用屏蔽装置消除干扰并提高电磁波传播有效性的技术手段,是无线电通信设备正常运转基本保障。本文通过探析无线电通信设备的电磁屏蔽技术,以期提高无线电通信服务综合质量。

徐上进,邹俊,朱佳俊[4](2020)在《无线电通信设备的电磁屏蔽技术》文中指出在开展无线电通信技术研究过程,要不断提高电子屏蔽技术的分析能力,通过有效的开展电磁屏蔽技术探索,利于不断提高无线电通信技术水平。通过实践研究,总结了无线电设备的电磁屏蔽方案,希望分析能够为相关技术应用提高有效保证。

郭伟健[5](2020)在《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电磁环境分析与屏蔽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无线电能传输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具有高可靠性、实用性和安全性的优点,在很多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其中一个主要应用就是在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方面。本文以电动汽车为应用场景,重点对其无线充电状态下的电磁环境安全性及电磁屏蔽技术进行研究。无线充电系统产生的高频磁场会存在于电动汽车周围的空间中,对人体安全构成潜在威胁,其分布是传输线圈参数、汽车车体结构、汽车停放位置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需要针对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电磁场的分布特点,找出磁场强度超标区域,并设计电磁屏蔽方法提高该区域的电磁环境安全性。本文首先对无线充电系统的电路结构进行理论分析,推导了传输效率表达式,并对在对谐振线圈产生的磁场进行理论计算,推导出两线圈耦合机构周围磁场强度的表达式。在对谐振补偿网络拓扑结构及耦合机构磁场模型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选择出适合于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的谐振补偿网络并完成耦合机构模型的设计。其次,将选择好的谐振补偿网络、耦合模型和利用Solid Works建模软件建立的电动汽车模型输入到有限元仿真软件COMSOL中进行联合仿真。得出收发线圈对准与偏移情况下汽车内外的电磁场分布情况,并采用国际电磁安全标准ICNIRP-2010对其电磁环境安全性做出评价。针对仿真得到的电磁超标区域,分别设计主动和被动两种屏蔽方法进行电磁环境优化仿真。通过对不同材料、形状、结构、线圈匝数等的对比,设计出适合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的主动和被动屏蔽方法。最后,基于在MATLAB中建立的无线充电系统电路仿真,搭建了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实验平台。测试了添加被动屏蔽前后周围空间的磁感应强度,验证了屏蔽方法的有效性,为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实际应用时电磁环境的优化设计提供了参考。

赵辉[6](2020)在《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电磁安全性与屏蔽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无线电能传输技术作为一种新的电能传输方式,比传统的插电式更方便和灵活,不容易受到天气的影响而发生漏电现象,无磨损、操作性更强,应用前景广阔,为安全供电和绿色供电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然而,随着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重视电磁辐射对于人体安全性的问题。为此,本文主要研究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工作时电磁辐射对周围人体的影响,然后针对超出规定限值的电磁辐射进行屏蔽技术的研究,对屏蔽装置的材料、形状、厚度、位置进行仿真分析,找出更好的屏蔽方法,使得系统对人体的电磁辐射降低到安全限值以下。本文的研究内容具体包括:(1)分别采用耦合模理论和电路理论建立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数学模型,推导出系统传输效率的表达式。对电磁环境的分析方法及谐振系统与人体的耦合机制进行分析,为后文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对系统添加屏蔽装置,利用ANSYS Maxwell有限元仿真软件对屏蔽前后两种模型的结构参数和磁场分布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屏蔽装置的加入可以增强耦合区域磁场强度,限制漏磁。同时得出,屏蔽装置的材料、位置以及形状均会影响系统的结构参数和电磁场的分布情况。(2)以未添加屏蔽装置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为基础,研究人体处于谐振线圈周围时的电磁安全性。利用3DS Max三维建模软件建立包含主要器官(大脑、心脏、肺部、肝脏、肾脏、胃部)的人体模型,导入ANSYS Maxwell软件后,仿真人体与谐振线圈在不同距离、不同位置以及不同状态下的电磁安全情况,并与ICNIRP导则与国内导出准则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人体与线圈相距20cm时,人体站立于线圈周围(正对、背对、侧对线圈)和平躺在线圈正上方时磁感应强度这一指标均超出了ICNIRP导则与国内导出准则规定的限值。(3)针对超出限值的部分进行屏蔽技术的研究,分别对屏蔽装置的材料、厚度、放置位置进行研究,确定屏蔽装置的最优尺寸和最优位置。仿真结果得出,不同材料下的屏蔽装置虽然可以使人体各器官的磁感应强度降低,但均未使其降低到安全限值以下。在节省屏蔽材料用量的基础上,选用4mm厚的铁氧体屏蔽时,可以使人体平躺在线圈正上方各器官的磁感应强度降低到安全限值以下。当在水平铁氧体屏蔽的基础上增加竖直屏蔽时,能够降低线圈侧面的漏磁场,使人体站立于线圈周围各器官磁感应强度降低到安全限值以下。

张诗讷[7](2020)在《电动汽车充电桩的电磁兼容性研究与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充电桩的印刷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PCB)产生的噪声不仅会影响设备自身的工作,还会对周围的环境造成干扰。因此,必须对电动汽车充电桩进行电磁兼容性(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EMC)的研究与优化。本文利用有限元仿真分析软件Ansoft HFSS建立了包括机箱、机箱内部电路及PCB屏蔽盒的整体模型,结合Hyper Lynx与SIwave进行EMC协同仿真设计,通过端接和去耦的方法降低电路级的电磁干扰。并提出了一种专为充电桩PCB屏蔽盒设计的屏蔽手指结构,与理想电磁屏蔽材料进行比较,分析二者的屏蔽效能差异。同时对超材料进行研究,将超材料结构阵列应用于PCB屏蔽盒上,用于进一步降低电磁辐射。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出的电磁兼容性优化方法,屏蔽手指结构可以代替理想电磁屏蔽材料,具有良好的屏蔽效果。最终的综合屏蔽设计降低了16.4d B的噪声水平。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基于板级电磁兼容仿真工具ANSYS SIwave、Hyper Lynx和系统级的电磁兼容仿真工具HFSS,设计并实现了适用于本课题的电磁兼容性设计流程,包括板级仿真、机箱模型的建立与激励源的提取、系统级仿真、电磁屏蔽设计这四个部分。(2)研究了电动汽车充电桩的PCB板级电磁兼容性设计。分别在SIwave和Hyper Lynx这两种电磁仿真软件中对PCB进行了板间谐振分析、近场辐射扫描、端口电流与辐射频谱分析、去耦和端接实验,从辐射源头进行电磁兼容处理。然后提取处理后的PCB的仿真参数,用于后续的协同仿真分析。(3)对常用的协同仿真设计流程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本文研究对象的EMC协同仿真流程,对电动汽车充电桩进行系统性的电磁兼容设计。通过对影响机箱电磁屏蔽效果的几种因素进行理论分析与仿真验证,进而指导充电桩模型的建立。(4)重点研究了电动汽车充电桩机箱系统的电磁屏蔽设计。提出了一种专为充电桩PCB屏蔽盒设计的屏蔽手指结构,通过与参考文献对比,分析和验证了该结构的有效性,并可以较好地替代理想电磁屏蔽材料。最后通过对比和分析超材料阵列的各因素与屏蔽效能的关系,将超材料结构运用于屏蔽盒上,完成最终的综合屏蔽设计。

刘时易[8](2020)在《三电平变频器电磁干扰抑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IGBT作为功率开关器件的三电平变频器,因为其工作时开关损耗较小、效率高、输出谐波含量少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大功率变频调速系统。但随着设备功率越做越大,开关频率越来越高,由其引发的电磁干扰(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EMI)问题愈加突出,这不仅影响着其自身的安全稳定运行还会影响其周围设备的正常工作,因此迫切需要对其进行研究并加以抑制。本文依托大功率变频调速系统,以三电平变频器为研究对象,对其电磁干扰抑制技术进行研究。论文首先对IGBT及其栅极驱动电路寄生参数加以分析,基于Simplorer建立了IGBT动态模型并验证其有效性。针对驱动电路对器件开关特性的作用机理,详细分析了IGBT的开关过程,并通过仿真分析了不同栅极电阻和栅-射极外接电容对IGBT动态特性的影响规律,为驱动电路参数的电磁兼容性优化设计提供支持。对由于驱动电压过冲引起的栅极驱动电路EMI进行分析并提出抑制方案,仿真和实验验证了该抑制方法的有效性。其次,论文从物理模型角度对系统传导干扰源进行分析并给出干扰传播路径,介绍了变频器传导干扰的限值标准及测试结果。针对结果中干扰超标现象,从传播路径着手在产品设计阶段提出一种基于增大功率器件对地共模阻抗与阻断(改变)干扰流通路径兼备的系统传导共模EMI抑制方法。先后通过MATLAB和CST软件对采用该抑制方法前/后的系统干扰特性变化和散热器表面场强变化进行仿真,结果均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抑制系统传导共模EMI发射。然后,论文认为EMI滤波器是在产品整改阶段从干扰传播路径着手的最有效的抑制办法,阐述了EMI滤波器的相关理论并详细分析了影响其插入损耗值的因素。针对系统传导EMI部分超标的现象,设计并逐步优化了单级滤波器、两级滤波器和带有匹配网络的两级滤波器,通过Multisim仿真和实验验证了所设计EMI滤波器的有效性,使得系统的传导电磁干扰值满足国标要求。最后,论文对三电平变频器辐射干扰的干扰源进行分析并给出干扰传播方式,介绍了变频器电磁辐射干扰的限值标准及测试结果。针对系统辐射EMI超标的现象,基于电缆屏蔽技术对其进行抑制。通过CST电磁场仿真对有无屏蔽层时电缆周围电磁场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并采用场路协同仿真从屏蔽层的接地方式、具体结构、端接方式和地环路等几个方面对影响其干扰抑制效果的因素进行研究,将所得结论应用于系统整改,使得系统的电磁辐射干扰值满足国标要求。该论文有图105幅,表10个,参考文献74篇。

李睿泽[9](2020)在《邻近耦合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屏蔽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发展迅速,在电动汽车、大型物联网及生物医疗设备等领域广泛应用。在实际工况中,当两个或多个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在相近距离内工作时,由系统间非能量传输区域中漏磁场引发的邻近耦合会对周围电磁环境产生影响,干扰系统谐振参数,进而降低每个系统的传输效率并影响系统工作稳定性。因此亟须研发高效、低成本的磁屏蔽技术以适应无线电能传输技术高效、安全、可靠的应用要求。本文首先从研究背景出发,介绍了无线电能传输系统间漏磁场所带来的危害,对国内外学者已开展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屏蔽技术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并阐明了本课题的研究方向与意义。其次,基于电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理论,提出一种适用于多无线电能传输系统间的谐振式屏蔽机构。该屏蔽机构以系统间漏磁场为激励源,通过参数调控可产生与漏磁场方向相反的感应磁场,感应磁场与漏磁场可在一定程度上相互抵消,进而削弱系统间的邻近耦合。针对该屏蔽机构对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各项参数的影响开展分析研究,建立了多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等效电路模型,详细推导了该屏蔽机构使用前后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传输效率、频率分裂差值及线圈间互感的表达式,研究结果表明该屏蔽机构可有效削弱系统间邻近耦合,抑制系统频率分裂并提升系统传输效率。随后在有限元仿真分析软件中构建了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仿真模型,根据屏蔽机构理论研究的结果设定了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及屏蔽机构的各项参数。同时以不同系统中线圈间的互感为参考量,提出了该屏蔽机构的优化方法与流程。通过仿真分析获得了不同优化方案下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周边空间磁场分布及传输效率值。最后,搭建了电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实验平台,并根据仿真分析中不同优化方案下的结构参数制作了相对应的屏蔽机构。对不同优化方案下屏蔽机构对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传输效率、线圈间互感及耦合系数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谐振式屏蔽机构最多可提升系统传输效率17.4%,同时最多可降低不同系统中线圈间耦合系数46.7%,且方形密绕结构的屏蔽机构效能最佳。验证了本文提出的谐振式屏蔽机构及其优化方法的有效性。

朱昊楠[10](2020)在《隔离型变换器共模传导干扰的屏蔽—无源对消复合抑制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隔离型变换器具有电气隔离的优点,已得到广泛应用。由于开关管工作在开关模式,隔离变换器中存在电位高频跳变的节点,由此引起共模传导干扰。抑制隔离型变换器的原始共模传导干扰,可以减小共模EMI滤波器的体积和重量,从而提高其功率密度。本文研究抑制隔离型变换器原始共模传导干扰的屏蔽-无源对消复合技术。在隔离型变换器中,共模传导干扰的主要路径有两条,一条是变压器原副边绕组之间的分布电容,另一条是原边电路中电位高频跳变的节点到安全地的寄生电容。变压器屏蔽技术是抑制隔离型变换器中变压器原副边绕组之间分布电容引起的共模传导干扰的常用方法。本文介绍了现有屏蔽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局限性。本文在单层屏蔽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抬升屏蔽层电位的方法,使屏蔽层与相邻副边绕组的平均电位相等,从而消除流过屏蔽层到相邻副边绕组的位移电流。屏蔽层电位的抬升通过增加一个辅助绕组来实现,并根据平均电位相等的原则,给出了辅助绕组匝数计算方法和屏蔽层与辅助绕组的连接点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地,本文提出屏蔽-无源对消复合技术,将屏蔽层的辅助绕组复用为无源对消绕组,并将其通过补偿电容接入安全地。通过选择合适的补偿电容容值,使补偿电流与原边电路中高频跳变的节点产生的位移电流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从而抑制原边电路中高频跳变的节点引起的共模传导干扰。本文给出了屏蔽-无源对消复合技术在基本隔离型变换器中的实现方式。最后在实验室搭建了一台1k W的半桥LLC谐振变换器样机,对所提出的基于屏蔽层电位抬升的屏蔽技术和屏蔽-无源对消复合技术进行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与单层屏蔽技术相比,基于屏蔽层电位抬升的屏蔽技术具有更好的共模干扰抑制效果,而且屏蔽-无源对消复合技术可以进一步抑制共模干扰。

二、电磁屏蔽技术的分析与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磁屏蔽技术的分析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迁移学习的先进通信设备故障诊断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基于单片机技术的应用对通信设备进行故障诊断
    (1)主要问题
    (2)技术应用
2 基于光纤通信设备的故障诊断方法探索
    (1)光纤通信设备的故障定位
    (2)光线通信设备日常维护措施
3 基于无线电通信设备的故障诊断方法论述
    (1)原理介绍
    (2)技术介绍
    (3)问题分析
    (4)应用介绍
4 结语

(2)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电磁屏蔽技术研究与效率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研究现状
        1.2.2 无线充电系统电磁兼容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
2 无线充电系统的场路耦合建模
    2.1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组成
        2.1.1 补偿网络拓扑结构
        2.1.2 磁耦合机构
    2.2 无线充电系统传输模型
        2.2.1 传统理论模型
        2.2.2 场路耦合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2.3 本章小结
3 电磁安全分析与屏蔽技术研究
    3.1 无线充电系统电磁安全性分析
        3.1.1 电磁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3.1.2 电磁防护安全标准
    3.2 无源屏蔽策略
        3.2.1 铁磁材料屏蔽机理
        3.2.2 导电材料屏蔽机理
    3.3 无功谐振环屏蔽策略
        3.3.1 有源屏蔽机理
        3.3.2 无功谐振环屏蔽机理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场路耦合模型的电磁屏蔽方案设计
    4.1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建模
        4.1.1 补偿网络甄选
        4.1.2 无线充电系统仿真分析
    4.2 无源屏蔽模块设计
        4.2.1 无源屏蔽效能分析
        4.2.2 无源屏蔽结构设计
        4.2.3 无源屏蔽参数设计
    4.3 谐振环屏蔽模块设计
        4.3.1 谐振环屏蔽效能分析
        4.3.2 谐振环屏蔽结构设计
    4.4 本章小结
5 带屏蔽无线充电系统综合优化
    5.1 无线充电系统损耗分析
    5.2 正交试验设计
        5.2.1 正交试验原理
        5.2.2 正交试验设计
    5.3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5.3.1 数据分析工具Minitab
        5.3.2 直观分析
        5.3.3 方差分析
        5.3.4 最优水平组合讨论与验证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浅析无线电通信设备的电磁屏蔽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一、无线电通信设备的电磁屏蔽技术概述
    1.1技术关键
    1.2泄漏措施
    1.3密封衬垫原理
二、无线电通信设备的电磁屏蔽技术影响因素
    2.1设计因素
    2.2选材因素
    2.3运维因素
三、无线电通信设备的电磁屏蔽技术应用方略
    3.1电磁场屏蔽
    3.2磁场屏蔽
    3.3电场屏蔽
四、结束语:

(4)无线电通信设备的电磁屏蔽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电磁屏蔽的原理
2 无线电通信设备的电磁屏蔽技术
    2.1 电磁场屏蔽
        2.1.1 吸收法。
        2.1.2 反射法。
        2.1.3 反射与吸收共同作用。
    2.2 磁场屏蔽
    2.3 电场屏蔽
3 无线电通信设备的电磁屏蔽应用措施
    3.1 屏蔽体材料的选择
    3.2 屏蔽效果中对连接线的处理
    3.3 电磁屏蔽中显示器的处理
    3.4 严格控制缝隙
4 结论

(5)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电磁环境分析与屏蔽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概述
        1.2.1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发展
        1.2.2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分类
        1.2.3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研究现状
    1.3 无线充电系统电磁屏蔽技术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2 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基本原理
    2.1 电动汽车WPT系统基本结构
    2.2 谐振补偿网络结构的选取
    2.3 谐振补偿网络电路模型分析
    2.4 耦合机构磁场理论分析
        2.4.1 单匝线圈模型磁场分析
        2.4.2 多匝线圈模型磁场分析
        2.4.3 两线圈耦合机构模型磁场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电磁环境分析
    3.1 电磁辐射与人体健康
    3.2 电磁防护安全标准
        3.2.1 基本限值
        3.2.2 导出限值
    3.3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模型的建立
    3.4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周围电磁环境仿真
        3.4.1 线圈对准时的磁场分布
        3.4.2 线圈偏移时的磁场分布
    3.5 本章小结
4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被动屏蔽技术研究
    4.1 被动屏蔽机理
        4.1.1 磁通分流
        4.1.2 涡流效应
    4.2 磁性材料屏蔽效能优化
        4.2.1 磁性材料屏蔽层结构对比
        4.2.2 磁性材料屏蔽层半径对比
    4.3 金属材料屏蔽效能优化
        4.3.1 收发侧水平屏蔽
        4.3.2 发射侧水平屏蔽
        4.3.3 接收侧竖直屏蔽
        4.3.4 发射侧竖直屏蔽
        4.3.5 发射侧水平加边沿屏蔽
        4.3.6 金属屏蔽方法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主动屏蔽技术研究
    5.1 主动屏蔽机理
    5.2 主动屏蔽线圈的位置优化
        5.2.1 接收侧水平屏蔽线圈
        5.2.2 接收侧竖直屏蔽线圈
        5.2.3 主动屏蔽结构屏蔽效果对比
    5.3 主动屏蔽线圈的半径优化
    5.4 主动屏蔽线圈的匝数优化
    5.5 本章小结
6 屏蔽技术实验验证
    6.1 系统主电路设计
    6.2 无线充电实验平台的搭建
    6.3 被动屏蔽结构设计
    6.4 实验结果与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电磁安全性与屏蔽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无线电能传输方式
        1.2.1 电磁感应式无线电能传输
        1.2.2 微波式无线电能传输
        1.2.3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
    1.3 无线电能传输电磁屏蔽技术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无线电能传输电磁屏蔽技术的研究进展
    1.4 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电磁安全性研究现状
        1.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2 电磁安全性目前存在的问题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MCR-WPT系统的原理及电磁环境分析
    2.1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理论基础
        2.1.1 MCR-WPT的构成及原理
        2.1.2 MCR-WPT的系统建模
    2.2 系统电磁环境分析
        2.2.1 电磁干扰与电磁兼容
        2.2.2 MCR-WPT电磁环境分析方法
        2.2.3 系统与人体耦合机制
        2.2.4 电磁安全性的相关标准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磁屏蔽技术研究
    3.1 电磁屏蔽理论
        3.1.1 磁屏蔽原理
        3.1.2 磁通分流
        3.1.3 涡流消除
    3.2 ANSYS仿真软件的介绍
    3.3 线圈结构仿真模型的搭建
    3.4 屏蔽装置的材料对系统的影响
        3.4.1 屏蔽材料对系统参数的影响
        3.4.2 屏蔽材料对系统电磁环境的影响
    3.5 屏蔽装置的位置对系统的影响
        3.5.1 水平屏蔽对系统的影响
        3.5.2 竖直屏蔽对系统的影响
    3.6 屏蔽装置的形状对系统的影响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MCR-WPT系统对人体的安全性研究
    4.1 电磁场对人体的影响
    4.2 电磁场对人体影响的评估指标及方法
        4.2.1 人体电磁曝露参考指标
        4.2.2 人体电磁曝露评估方法
    4.3 三维人体建模
        4.3.1 建立三维人体模型
        4.3.2 电磁仿真软件下人体模型
    4.4 三维人体的仿真
        4.4.1 不同距离下人体电磁仿真
        4.4.2 不同位置下人体电磁仿真
        4.4.3 不同状态下人体电磁仿真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谐振系统电磁环境优化仿真
    5.1 屏蔽装置的材料优化
        5.1.1 人体正对线圈时屏蔽装置的材料优化
        5.1.2 人体平躺线圈上方时屏蔽装置的材料优化
    5.2 屏蔽装置的厚度优化
    5.3 屏蔽装置的位置优化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电动汽车充电桩的电磁兼容性研究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3 课题国内外发展与研究现状
        1.3.1 电动汽车充电桩的EMC设计研究现状
        1.3.2 电磁屏蔽设计的研究现状与分析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难点
        1.4.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2 面临的主要技术难点
    1.5 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2章 电磁兼容性的理论分析与仿真需求分析
    2.1 PCB板级电磁仿真软件
        2.1.1 ANSYS SIwave
        2.1.2 Hyper Lynx
    2.2 系统级电磁仿真软件
        2.2.1 Ansoft HFSS
        2.2.2 FEM有限元分析法
    2.3 信号完整性、电源完整性与电磁兼容性
        2.3.1 信号完整性
        2.3.2 电源完整性
        2.3.3 电磁兼容性
        2.3.4 SI/PI与 EMC的关系
    2.4 EMC设计的有效性及标准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动汽车充电桩的PCB板级电磁兼容性设计
    3.1 板级电磁兼容设计常用方法
        3.1.1 去耦技术
        3.1.2 端接技术
    3.2 电动汽车充电桩的PCB板级仿真
        3.2.1 Hyper Lynx中的端接处理
        3.2.2 SIwave中的去耦处理
        3.2.3 SIwave中近场辐射参数的提取
    3.3 仿真结果的对比与分析
        3.3.1 去耦前后的仿真结果对比及分析
        3.3.2 端接前后的仿真结果对比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电动汽车充电桩的系统级电磁兼容性设计
    4.1 系统级电磁兼容性设计常用方法
        4.1.1 滤波技术
        4.1.2 接地技术
        4.1.3 屏蔽技术
    4.2 协同仿真流程的设计
    4.3 充电桩机箱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4.3.1 HFSS中的仿真设置
        4.3.2 机箱模型屏蔽效能的影响因素研究
        4.3.3 机箱模型的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电动汽车充电桩的电磁屏蔽仿真设计
    5.1 PCB屏蔽盒的设计与仿真
    5.2 屏蔽手指的设计与仿真
    5.3 仿真结果分析
    5.4 超材料屏蔽
        5.4.1 超材料定义
        5.4.2 SRR结构仿真
        5.4.3 CSRR结构仿真
        5.4.4 超材料屏蔽仿真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8)三电平变频器电磁干扰抑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基于栅极驱动电路的三电平变频器EMI分析与抑制
    2.1 引言
    2.2 IGBT栅极驱动电路结构
    2.3 IGBT模块及其驱动电路寄生参数分析
    2.4 基于Simplorer的 IGBT动态特性影响参数分析
    2.5 IGBT栅极驱动电路EMI分析与抑制
    2.6 本章小结
3 三电平变频器传导共模EMI的分析与抑制
    3.1 引言
    3.2 传导共模干扰分析
    3.3 变频器传导干扰的标准及测试
    3.4 三电平变频器传导共模EMI抑制方法分析
    3.5 仿真分析与验证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EMI滤波器的三电平变频器传导电磁干扰抑制技术研究
    4.1 引言
    4.2 插入损耗
    4.3 传统EMI滤波器分析
    4.4 三电平变频器无源EMI滤波器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三电平变频器输出电缆辐射EMI的分析与抑制
    5.1 引言
    5.2 电缆辐射干扰机理分析
    5.3 变频器电磁辐射干扰的标准及测试
    5.4 基于电缆屏蔽技术的辐射干扰抑制方法分析
    5.5 基于电缆屏蔽技术的辐射干扰抑制方法应用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邻近耦合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屏蔽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分类
    1.3 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屏蔽技术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及谐振式屏蔽机构机理分析
    2.1 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基本结构与原理
        2.1.1 系统组成结构
        2.1.2 系统谐振补偿结构
    2.2 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理论研究
    2.3 谐振式屏蔽机构原理研究与建模
        2.3.1 谐振式屏蔽机构工作原理分析
        2.3.2 谐振式屏蔽机构工作下多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建模
    2.4 谐振式屏蔽机构对系统传输效率的影响
    2.5 谐振式屏蔽机构对系统频率分裂现象的影响
        2.5.1 无屏蔽机构时系统频率分裂差值分析
        2.5.2 屏蔽机构工作时系统频率分裂差值分析
        2.5.3 有无屏蔽机构系统频率分裂差值对比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谐振式屏蔽机构设计优化与仿真分析
    3.1 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仿真模型搭建
    3.2 谐振式屏蔽机构线圈设计及仿真分析
    3.3 谐振式屏蔽机构优化方法及仿真分析
        3.3.1 谐振式屏蔽机构优化方法与流程
        3.3.2 不同优化方案下系统周边空间磁场分布仿真分析
        3.3.3 不同优化方案下系统传输效率仿真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验平台搭建与测试
    4.1 实验平台搭建
        4.1.1 高频电源选取
        4.1.2 耦合机构导线选取
        4.1.3 电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搭建
        4.1.4 谐振式屏蔽机构制作
    4.2 实验测试与分析
        4.2.1 谐振式屏蔽机构对系统传输效率的影响
        4.2.2 谐振式屏蔽机构对系统中线圈间互感及耦合系数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工作总结
    5.2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10)隔离型变换器共模传导干扰的屏蔽—无源对消复合抑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电磁兼容概述
        1.1.1 电磁兼容的基本概念
        1.1.2 电磁兼容的三要素
    1.2 传导电磁干扰的测试
        1.2.1 传导电磁干扰的测试方法
        1.2.2 共模干扰和差模干扰的分离
    1.3 电力电子变换器的共模传导干扰
        1.3.1 电力电子变换器中共模传导干扰的传递路径
        1.3.2 共模EMI滤波器设计
    1.4 隔离型变换器的共模传导干扰
        1.4.1 隔离型变换器共模传导干扰的传递路径
        1.4.2 隔离型变换器共模传导干扰的抑制技术
    1.5 本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屏蔽层电位抬升的变压器屏蔽技术
    2.1 现有变压器屏蔽技术
        2.1.1 单层屏蔽技术
        2.1.2 双层屏蔽技术
        2.1.3 屏蔽-对消技术
        2.1.4 平面变压器的屏蔽技术
    2.2 屏蔽层与副边绕组的平均电位一般表达式
        2.2.1 副边绕组平均电位的一般表达式
        2.2.2 屏蔽层接原边功率地时的平均电位一般表达式
    2.3 抬升屏蔽层平均电位的方法
        2.3.1 屏蔽层接辅助电压源时的平均电位范围
        2.3.2 辅助电压源的实现方式
        2.3.3 辅助绕组匝数和屏蔽层E点角度的计算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屏蔽层电位抬升的屏蔽-无源对消复合技术
    3.1 无源对消技术
        3.1.1 共模电流对消方法的基本原理
        3.1.2 无源对消技术
    3.2 屏蔽-无源对消复合技术
    3.3 屏蔽-无源对消复合技术在隔离型变换器中的应用
        3.3.1 具有共模干扰自然对消特性的隔离型变换器
        3.3.2 屏蔽-无源对消复合技术在其他隔离型变换器中的应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半桥LLC谐振变换器的设计
    4.1 半桥LLC谐振变换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4.2 半桥LLC谐振变换器的基本特性
        4.2.1 基于基波分析法的等效电路模型
        4.2.2 半桥LLC谐振变换器的电压增益函数
    4.3 主电路参数设计
        4.3.1 变压器匝比n的选取
        4.3.2 励磁电感与谐振电感的比值λ的选取
        4.3.3 品质因数Q的选取
        4.3.4 谐振元件参数的确定
        4.3.5 变压器的设计
        4.3.6 谐振电感的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验证
    5.1 原理样机描述
    5.2 辅助绕组匝数的计算以及屏蔽层E点的选取
    5.3 变压器的位移电流测试实验
    5.4 EMI测试实验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的主要工作
    6.2 下一步要做的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电磁屏蔽技术的分析与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迁移学习的先进通信设备故障诊断方法[J]. 李亚鹏,佟文朋,邵麒. 电子质量, 2021(11)
  • [2]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电磁屏蔽技术研究与效率优化[D]. 李响.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3]浅析无线电通信设备的电磁屏蔽技术[J]. 南江. 中国新通信, 2020(19)
  • [4]无线电通信设备的电磁屏蔽技术[J]. 徐上进,邹俊,朱佳俊. 科学技术创新, 2020(20)
  • [5]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电磁环境分析与屏蔽技术研究[D]. 郭伟健.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6]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电磁安全性与屏蔽技术研究[D]. 赵辉. 兰州理工大学, 2020(12)
  • [7]电动汽车充电桩的电磁兼容性研究与优化[D]. 张诗讷.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8)
  • [8]三电平变频器电磁干扰抑制研究[D]. 刘时易.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9]邻近耦合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屏蔽技术研究[D]. 李睿泽. 河北工业大学, 2020
  • [10]隔离型变换器共模传导干扰的屏蔽—无源对消复合抑制技术研究[D]. 朱昊楠.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电磁屏蔽技术分析与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