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乡土情怀在保护和发展地方特色文化中的作用

充分发挥乡土情怀在保护和发展地方特色文化中的作用

一、充分发挥地方志在保护和发展地方特色文化中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陈黎辉[1](2021)在《福州市南公园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设计研究》文中提出作为城市历史文化重要展示窗口的历史地段,是城市文化与特色的集中体现。在城市增量规划向存量规划优化转型的背景下,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将迎来严峻考验与重大转机。历史地段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又该如何应对呢?本文以福州市南公园历史地段的现状问题总结和保护实态与困境为缘起,引起对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的思考。福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资源丰富,文化源远流长。南公园地段位于福州历史文化中轴线右侧,是福州近现代历史进程和中外商贸往来的重要见证地。南公园地段在《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作为历史建筑群类型的历史地段进行保护。如何在保护历史地段完整性与原真性的基础上,突显历史遗产的重要性,丰富地段功能、改善地段环境、传承地域文化、加强地段与城市生活的结合度。又如何在对历史地段进行保护的基础上,加强与城市更新相融合,实现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达到持续性的平衡,这正是本文积极探索的答案。本文研究的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提出问题,首先对研究背景、对象、内容及意义进行阐述,其次对本次研究中所涉及的相关名词概念进行界定,最后介绍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第二部分为理论基础,通过对国内外以及福州地区关于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的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进行总结,作为本文的研究基础和理论依据。第三部分为策略构建,对南公园历史地段进行实地调研,确定地段的现存问题与发展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地段更新与城市协同发展,地段风貌保护与传承,传统建筑保护与更新以及历史文化遗产再利用等四个方面的南公园历史地段针对性策略,用以指导后期南公园历史地段的保护与更新具体实践。第四部分为实践应用,在保护与更新原则与针对性策略的指导下探索性地对南公园历史地段进行保护与更新设计研究。首先,根据南公园地段自身优势与现状条件确定发展定位与更新目标;其次从总体布局、土地利用调整、功能结构等层面进行规划设计;最后,从地段肌理梳理、传统街巷格局传承、建筑分类保护、景观修复提升与历史文化遗产再利用等层面进行具体设计分析。本文以历史城区中保护等级较低的历史地段为研究对象,以参与的实际工程项目为基础对历史地段进行探讨分析,试图探索历史地段保护更新的模式,寻求历史地段活力复兴的策略。同时希望本次研究成果能为福州地区乃至全省、全国范围内的历史地段在保护与更新实践起到一定的现实指导与借鉴意义。图【89】表【17】参考文献【50】

沈雨辰[2](2021)在《《话说上海-青浦卷》英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近年来对外交流日益频繁,因此,做好上海的对外宣传工作意义重大。然而,青浦作为上海的历史文化起源地,与其相关的地方类介绍文本的英译材料却十分稀少,这不仅阻碍了上海地方特色文化的对外传播,同时也不利于海外游客对上海城市发展的了解。本篇翻译实践报告来源于青浦文化宣传部门,旨在进一步了解和传承青浦地方特色文化,探索外宣文本的翻译策略,为上海地方特色文化宣传尽绵薄之力,并为此类翻译实践提供启发和借鉴。本次翻译实践中包含了较多关于青浦的地点名词和美食名称、具有青浦地方特色的四字格和文化负载词以及极具中国特色的无主语句和长难句;同时也涉及了青浦的地理、历史、人文环境背景、民俗文化、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各个方面。在词汇层面,笔者主要采用了直译、意译、释义、音译加注和词性转换等方法处理文化负载词和四字格等翻译难点。针对句子层面的翻译难点,笔者通过删减法,合并法、添加主语、改变句式以及调整语序等方法对句子做出相应调整。通过本次《话说上海——青浦卷》的翻译实践,笔者认识到翻译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译者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良好的双语转换能力、较高的个人素养等。此外,笔者对翻译过程中遇到的翻译难点进行了总结与反思,从而对外宣文本的翻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上海地方特色文化有了更全面的了解。笔者希望本篇报告对今后从事类似外宣文本翻译的工作者有所帮助。

暴占杰[3](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减贫事业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党的十八大召开后,党中央在全国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并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历史性地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而这其中,中国共产党对西藏贫困问题的治理实践是最为典型的代表。原因在于,西藏地处青藏高原,集我国边疆地区、边缘地区以及少数民族落后地区于一体,加之和平解放前长期遭受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的蹂躏,导致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长期落后于全国其他地区。就贫困状况而言,西藏贫困人口多且分布广泛,贫困程度深且类型复杂,而且还存在严重的贫困代际传递问题,2011年,西藏被确定为全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此外,作为国家战略安全屏障,西藏存在境内分裂势力和境外敌对势力相勾结,威胁国家统一与安全的稳定问题。鉴于此,党中央、国务院将西藏工作置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高度来把舵定向,谋篇布局。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战略思想,体现了西藏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解决西藏的贫困问题能够为推进西藏持续稳定和长足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综合上述因素,西藏在党和国家扶贫工作大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关系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能否如期实现。西藏的扶贫工作既在国家总的扶贫战略框架内开展,又有党中央、国务院超常规的特殊扶持政策的推动。长期以来,学术界偏重于在经济学和社会学视角下对西藏反贫困实践进行实证研究,而以中国共产党为研究对象,纵向宏观考察我们党在西藏扶贫工作中的具体实践较为薄弱。2019年,西藏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2020年,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2021年,又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不管是从学术视角来看,还是从时间节点来讲,研究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实践,总结经验,展望未来,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对西藏乃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长足发展意义深远。有鉴于此,本文在学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基于西藏深度贫困这一现实问题,以问题为导向,以探讨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实践为主线,立足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系统分析法、交叉学科研究法等方法。依托包括党和国家以及西藏地方历史文献、着作、期刊、报纸等各类文献资料,并参考相关会议纪要、政策文件、统计年鉴、地方志等材料,历史地、系统地考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实践逻辑,进而总结经验,为今后更好地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和推动西藏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启示,提出了建议。具体而言,本文主要分为六章对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展开研究。第一章是绪论。回顾了关于西藏贫困问题与扶贫工作的研究现状,明确研究主题。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能从中把握学术界研究进展,找准研究角度,借鉴前人研究经验,趋避其研究不足之处。这样既可以做到查漏补缺,又可以避免重复研究。通过文献回顾和述评,确立了从中国共产党治理西藏贫困问题实践角度着手研究。第二章是关于西藏贫困问题的相关概述。对西藏贫困问题相关概念、贫困状况,以及中国共产党开展西藏扶贫工作的必要性进行了阐释。从西藏区情出发,结合当地经济、地理、社会、宗教、民族等特点探讨西藏面临的贫困问题。纵向梳理西藏不同阶段的贫困特征,同时横向对比西藏贫困问题与全国其他区域的差异。这既可以有效衔接下文中国共产党西藏贫困治理所做的有针对性工作,也凸显了西藏扶贫工作的复杂性与紧迫性,同时还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何采取超常规特殊优惠政策和措施开展西藏的扶贫工作。第三章是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在理论上系统阐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反贫困思想,借鉴中国传统反贫困思想和国外有益的反贫困理论,能够为研究中国共产党开展西藏贫困治理实践提供理论支撑。从实践层面看,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对西藏扶持、支援和建设为此后的扶贫工作奠定了实践基础。第四章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实践。该部分主要梳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至党的十八大召开前中国共产党推动西藏扶贫工作的具体实践。以中央和西藏地方扶贫政策和取得的成效为标准,将西藏扶贫工作细化为三个阶段,包括体制改革带动扶贫阶段、扶贫攻坚阶段、扶贫开发深化阶段,分别论述中央政府以及西藏地方党委、政府都出台了哪些政策,如何具体开展工作,有什么特点,取得了哪些成效。第五章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西藏精准扶贫实践。这一章节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思想,具体阐述中央关于西藏的脱贫攻坚政策与西藏精准脱贫具体实践。本章与上一章节是文章的核心部分,这两章将中国共产党关于西藏扶贫工作的演进脉络,历史经验清晰地呈现出来,为总结经验和启示提供研究基础。具体来说,这一章主要探究中国共产党为推进新时代西藏发展和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的战略规划,构建的西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以及施策路径,并总结了脱贫攻坚阶段西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所取得的工作成效。第六章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经验及启示。本章在梳理和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反贫困实践的基础上,提炼出解决西藏贫困问题的经验: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对西藏减贫事业的全面领导,凝聚形成推动西藏扶贫开发工作的强大合力,注重推动扶贫标准与减贫方略的与时俱进,强化构建西藏工作座谈会扶贫工作机制。在汲取经验的基础上还应该展望未来,明确今后推动西藏的扶贫工作和发展应建立解决西藏相对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更加注重激发西藏各族群众的内生动力,在脱贫攻坚基础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优化援藏机制助推西藏实现高质量发展。总之,中国共产党领导西藏人民通过扶贫工作历史性地消除西藏绝对贫困问题,对西藏的发展和稳定意义重大,创造了中国减贫治理的“西藏样本”,是中国共产党解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问题的光辉典范。探究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实践路径,总结经验和启示,以期对边疆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有所裨益。

张芦[4](2021)在《河南非遗灯彩文化衍生品设计应用研究 ——以“汴京灯笼张”系列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作为中国传统节庆文化,元宵赏灯早已成为亘古一贯的习俗。节庆灯彩蕴含了浓厚的文化内涵和悠久的民族韵味。河南作为灯彩的故乡,承载着极具地域特色的非遗灯彩文化。在历史悠久的文明历程中,“传统工艺”的精神内涵、文化价值、传统魅力作为文化强国的一种力量,逐渐彰显出独特的艺术魅力。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从手工制作到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手工艺日渐淡出文化传播舞台,现阶段,亟待解决高情感审美内涵的文化调节机制的诞生。因此,面对河南地区非遗灯彩逐渐消逝这一问题,如何创新和突破传统的灯彩局限,让灯与盛世结缘,让人与时代同行,促进其与现代生活融合,以此达到传承与发展河南非遗灯彩生存空间的问题是本文的研究立足点。笔者对存在于河南境内的开封汴京灯笼张、洛阳宫灯、安阳苏奇灯笼画、四清灯笼画、三门峡灵宝莲花灯、濮阳清丰彩灯等进行实地调研,逐个采访非遗灯彩传承人,收集传承人口述资料,并且亲自参与灯笼制作,进一步了解非遗灯彩传承的技艺,从而形成研究成果;从河南非遗灯彩文化角度进行切入,总结归纳河南非遗灯彩的总体特点、艺术特色、文化价值,剖析其艺术特征、探索文化衍生品设计理念,从而发掘河南非遗灯彩的文化传承价值,进行非遗活态传承创新;通过对河南各城市博物馆文化衍生品进行实地考察,整理数据,挖掘河南的遍代表性衍生品,对河南唯一一家灯彩博物馆---开封汴京灯笼张进行灯笼衍生品设计。归纳汴京灯笼张历史特性并结合现代市场理念、设计原则与手法,对汴京灯笼张博物馆进行了衍生品设计开发研究,为赓续传承非遗文化,开拓创新非遗表现形式,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力,引领文化思潮,起到了典范引领的作用。

侯胜男[5](2020)在《地方志工作参与乡村治理问题研究 ——以宁阳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农村经济现代化转型,其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革。城镇化速度日益加快的背景下,乡村社会中开始出现文化断层、传统文化缺失、社会道德舆论作用发挥不足等问题,导致村民在乡村建设中参与度低,传统自治德治失灵。作为传统文化重要部分的地方志,它记载的乡土人情、乡风民风、历史古迹等比比皆是,且地方志本身就具有存史、资政、育人的主体功能,地方志工作是很好的参与乡村治理的主体。但是,现阶段地方志工作参与乡村治理存在很多问题,如:地方志作为传统纸质媒介,形成周期长,传播范围窄,宣传方式单一,与乡村治理融合度不高;村史馆建设缺乏经验,出现同质化,独特性不强,渐渐被空置,难以发挥效用;加之地方志工作机构不是经济职能部门,在与其他部门协同治理乡村方面往往不受重视,被游离于这个体系之外,得不到较好的发展,难以真正参与到乡村治理中来。这些问题,皆是导致地方志在乡村治理中难以发挥作用的障碍。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需要克服这些障碍,找到地方志工作参与乡村治理的路径方法,协同各方面力量,达到乡村善治的结果。但经过查找相关材料发现,现阶段对地方志工作参与乡村治理的研究较少,所得文献大都以乡村的地方志编修为研究重点,难以为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对此,本文以协同治理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地方志工作参与乡村治理现状进行分析,从历史与现实的维度,对地方志工作参与乡村治理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形成更新角度的研究成果,以期达到指导地方志工作参与乡村治理实践的效果。首先通过概念与理论研究,找出地方志工作参与乡村治理的契合点,并提出地方志工作参与乡村治理的理论依据及理论意义。接着,以宁阳县为例,指出当地地方志工作参与乡村治理的实践,展现以地方志文化推动乡村人文、历史建设的积极意义。最后总结地方志工作参与乡村治理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提出要通过促进地方志书编修、提高地方志与相关机构协同治理的能力、探索地方志工作机构通过村史馆参与乡村治理的新模式、通过创新协同治理手段推动地方志与产业融合等方式,弘扬乡村传统文化、推进基层民主,最终让乡村治理走向“善治”。

勾娜[6](2020)在《湖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开发利用研究》文中提出历史文化名城是重要的文化遗产资源,而历史街区是支撑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各地历史文化名城在保护的基础上,对历史街区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取得了不同的成效。湖南现有长沙、岳阳、凤凰、永州等四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拥有的历史街区的开发利用也是颇值得注意的。本文选择湖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的七个历史街区为研究对象,即长沙市太平街、潮宗街,岳阳市洞庭南路、陆城南北正街,凤凰县古城历史街区、沙湾历史街区,永州市柳子街。本文在界定概念和阐述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首先,分析各街区及其资源,认为其历史文化、教育、科学价值,是开发利用的重要前提。其次,从理念影响、价值驱动、需求推动的角度论述街区开发利用的动因。再次,从开发主体的角度分析湖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的开发利用,认为其开发利用模式有两种:政企主导型和政企合作型。其中,政企主导型可分为政府主导型(永州柳子街)和企业主导型(凤凰古城历史街区和沙湾历史街区);政企合作型可分为政府和国有企业合作型(长沙太平街、潮宗街和岳阳洞庭南路历史街区)、政府和非国有企业合作型(岳阳陆城南北正街)。结合具体案例,本文对不同类型街区的开发利用作了分析,对其开发利用的成效进行阐述,并总结了这些街区开发利用的共性与差异。最后,本文综合考察,认为七个街区的开发利用有如下问题:管理和开发模式效益有待提升;保护和开发的关系不协调;资源开发路径和实现成效受限制。针对问题,本文结合相关政策和行业趋势,为问题解决提出具体对策,旨在从开发利用入手,为湖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的保护和持续发展提供思路,为中国历史街区的开发利用提供借鉴。

张艺凡[7](2020)在《洋县地域文化与小学语文地方课程资源的建设》文中研究说明地方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有利于更好的实施语文课程教学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地域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方面是对原有语文教材的补充与丰富,另一方面也是结合地域文化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有效方式。而将小学语文教学与地域文化相融合,进行具有地方特色的语文教学活动,是近年来不少语文教师大胆探索的方向。论文由绪论、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和结语五大部分组成。绪论部分对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以及研究思路进行了阐述,对目前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研究时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实地考察法、访谈法、示例法等方法。第一章对洋县地方语文课程资源现状进行了阐述,主要列举了洋县的自然资源、社会人文资源、文学文艺资源。在洋县丰厚的文化资源中选取了最典型、最具有代表性的优秀资源以期纳入地方语文课程资源之中。第二章阐述了地方语文课程资源建设的原则。在选取地域文化建设地方语文课程资源需要遵守的原则主要有实践性原则、实效性原则、灵活性原则,以及持久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即地域文化资源的选取要取之生活,用之生活。要选取充满语文味的资源,只有具备语文性的资源才可以作为补充资源走进语文课堂。实效性原则,即运用了资源之后要有实际的语文成效,能够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无论是资源的开发和使用还是学生通过学习优秀地域文化资源获得的能力都应该是永续的,可以产生深远影响的。灵活性原则,即在资源的选取和学习中要批判继承,古今并济。在广泛的资源中根据时代要求和学生实际学情灵活选取,合理地开发资源、利用资源,并且用好资源,让优秀的地域文化资源与小学语文教学与洋县地方语文课程资源建设融汇贯通。持久性原则,地域文化资源从产生再到开发往往都经过了时间的考验和岁月的洗礼,所以在使用资源时一定要用好资源,将优秀的地域文化资源发扬光大使其对人的发展和优秀品格、完美人生产生持久影响力,让优秀的地域文化资源发挥历久弥新的作用。第三章对洋县地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关系进行了具体的探究。通过案例分析了洋县方言在拼音、识字、写字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对洋县方言发音和普通话发音的区分,找出了两者之间的异同和注意事项,帮助小学低段学生学习汉语拼音和普通话时能够达到“正确、流利”“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的要求的课标要求。借助现代汉语的语法和构词形式将方言词汇和地方语的独特字义与标准现代汉语字词进行比对,在建立地域文化认同感的同时更好的使用标准字词进行书写和社交。借助地方本土文学作品,进行分析鉴赏,将本土文学与语文教材中的作品紧密结合,创新本土文学解读方法,增强学生的阅读体验,扩充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面,丰富学生的阅读世界。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之上,通过学习阅读前人优秀文学作品,选取身边的生活、风景、人物融入个人情感和体验开展写作教学,提高学生选取写作素材善于利用身边文化资源写出真情深感的作文能力。学会用“大语文观”在生活中发现语文、运用语文,利用综合性学习的形式在生活实践中去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赵东旭[8](2020)在《河北省保定市历史街区传统风貌保护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改革开放以来,保定市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古城区的传统格局遭到严重的破坏。截止目前,保定市内共有三处省级历史文化街区,由于保护工作十分复杂,也未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街区风貌已变得非常恶劣,历史街区的全面衰落直接导致保定城市发展丧失特色,吸引力严重不足。本论文以保定市三片省级历史文化街区为研究对象,以历史街区传统风貌保护相关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文献研究、实际调研、比较分析等方法,对保定市城市历史沿革进行梳理,分析并总结出保定市城市传统风貌的特点,将保定市城市传统风貌整体印象概括为——“明清古韵印文化名城,书院衙署叙靴城记忆”。然后于2019年多次对保定市三片省级历史街区风貌保护状况进行现场调研,分别调查了各街区的区域用地、街巷格局、建筑风貌、树木与绿化及民俗文化现状等,总结出保定市历史街区传统风貌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传统格局及风貌遭到严重破坏;街区环境恶劣急需统一治理;文物遗存保护状况良莠不齐;文化传承遇到障碍等。产生问题根源主要有:相关保护制度、法规不完善;保护理念存在偏差,保护工作尚不到位;传统静态保护方式导致街区日渐衰落;保护资金存在缺口;群众保护意识较差。最后针对问题提出了保定市历史街区传统风貌保护的目标,提出要坚持整体性原则、真实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本土性原则、社会协同性原则,从街巷风貌保护、建筑风貌保护、文化传承与保护、完善相关管理体系等角度提出了详细的保护对策,期望可以为今后保定市历史街区的保护工作提供理论支持,营造街区历史氛围,扩大城市文化影响力,更好的推动保定市城市建设发展。

韩诚诚[9](2020)在《运城地区稷王信仰及祭祀活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后稷弃自出生起就充满着十分神秘的色彩,被尊称为农耕始祖、农神和周人先祖,从西周开始便受到帝王与百姓的尊崇与祭祀,历经千年而不衰。稷王信仰至今仍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国农业文明、农耕精神和农业经济的象征和代表。从古至今,运城地区民众的社会、经济生活均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稷王信仰却从未消退,一直存在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是构成当地民众民俗生活的重要部分。因而对运城地区的稷王信仰文化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通过研究当地稷王信仰文化不仅可以窥探该地区历史文化面貌,也能为我国稷王文化提供丰富的相关性研究资料。首先,对已有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梳理,从后稷文化的综合性研究与运城地区后稷信仰文化的研究两方面对现有资料进行类别分析;其次对稷王信仰的历史来源进行追溯,并从官方、民间两个层面中的稷王祭祀规模来凸显农神后稷的历史地位,同时对运城地方社会的人文、地理环境进行分析,探究当地稷王信仰产生的条件和祭祀之由来;再次,结合实地考察对该地区的稷王庙宇选址布局以及建筑中体现出的农业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进行分析;然后以田野调查为基础,从运城地区稷王信仰的民祭、官祭活动来展示运城地区稷王信仰祭祀仪式的特点,最后就“运城地区稷王信仰如何更好地传承与发扬”展开论述,对于境域内稷王信仰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希望该地区稷王信仰文化及祭祀活动更好地发展与传承。

唐毅[10](2020)在《乡土课程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以中江县为例》文中提出乡土课程资源作为历史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01年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以来,它的开发与利用越发受到专家学者和历史教师的关注与实践。中江历史悠久,境内历史遗迹遗址、历史名人、优秀民俗文化众多,这为在历史教学中开发利用乡土课程资源提供了充分的资源条件。通过将中江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为个案进行研究,以探寻乡土课程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运用的方式、途径与意义。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发与利用乡土课程资源是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但从调查现状结果来看,当前中江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着使用者的素养不足、乡土教材的落后以及缺乏社会各界的支持等困境。为更有效地开发利用中江乡土课程资源,必须要参考课标以及大纲实施建议,并遵循开放性、适用性、综合性、科学性、思政性等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在开发利用的途径上也应从国家历史课程、校本课程两条途径上进行有效衔接。在国家历史课程中开发利用中江乡土课程资源必须要挖掘与统编历史教科书相关联的乡土课程资源,使其成为国家历史课程的辅助材料,以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学习国家课程,在利用的方式上既要重视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也要重视历史综合实践活动,借此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发散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在校本课程中开发利用乡土课程资源,应更注重其系统性以及各学科间的融合性,以求学生能较为完整的学习乡土文化知识。在开发利用的方式上则更提倡注重历史综合实践活动,鼓励学生通过“从做中学”。此外,针对当前开发利用的困境提出完善课程评价体系、重视对教师的素质培养、建立乡土课程资源库等优化开发利用的配置管理、鼓励编写乡土教材、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等建议。总的来说,开发利用乡土课程资源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缓解学生的学业压力、还能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以及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地方文化发展。

二、充分发挥地方志在保护和发展地方特色文化中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充分发挥地方志在保护和发展地方特色文化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福州市南公园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
        1.1.2 城市与地段发展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概况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历史地段与历史建筑群
        1.4.2 保护与更新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历史地段基础研究与案例分析
    2.1 历史地段研究现状
        2.1.1 国外研究现状
        2.1.2 国内研究现状
        2.1.3 福州市历史地段研究现状
    2.2 历史地段保护的相关理论研究
        2.2.1 历史性城市景观保护理论
        2.2.2 有机更新理论
        2.2.3 建筑类型学理论
    2.3 历史地段的保护与更新案例剖析
        2.3.1 案例选择评定标准
        2.3.2 案例一:福州市苍霞历史地段
        2.3.3 案例二:广州恩宁路永庆坊历史街区
        2.3.5 案例总结与启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南公园历史地段现状研究
    3.1 南公园历史地段概况
        3.1.1 现状介绍
        3.1.2 历史沿革
        3.1.3 地域文化价值
    3.2 宏观层面:地段整体空间关系现状
        3.2.1 区位特征
        3.2.2 用地性质
        3.2.3 路网结构
    3.3 中观层面:地段历史文化环境现状
        3.3.1 肌理特征
        3.3.2 街巷形态
        3.3.3 空间环境
    3.4 微观层面:地段历史遗存现状
        3.4.1 建筑概况
        3.4.2 历史环境要素
        3.4.3 非物质文化遗产
    3.5 南公园历史地段现状问题总结
        3.5.1 整体历史环境格局亟待重塑
        3.5.2 地段功能亟待调整提高活力
        3.5.3 人居景观环境品质亟待改善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南公园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策略研究
    4.1 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原则
        4.1.1 整体性原则
        4.1.2 原真性原则
        4.1.3 多样性原则
        4.1.4 动态性原则
    4.2 宏观层面:地段与城市发展协同
        4.2.1 多地段协调发展
        4.2.2 地段功能调整
    4.3 中观层面:地段风貌保护与传承
        4.3.1 地段肌理的修复与调整
        4.3.2 传统街巷的保留与延续
        4.3.3 地段景观的优化与再生
    4.4 微观层面:建筑的分类保护与更新
        4.4.1 传统建筑的分类保护
        4.4.2 新建建筑的延续性设计
    4.5 历史文化遗产的再利用
        4.5.1 物质文化遗产
        4.5.2 非物质文化遗产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南公园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设计实践
    5.1 发展定位与更新目标
        5.1.1 发展定位
        5.1.2 更新目标
    5.2 整体规划设计
        5.2.1 总体规划
        5.2.2 土地利用
        5.2.3 功能结构
    5.3 地段肌理重构与淡化设计
        5.3.1 肌理重构——万寿河西侧地块
        5.3.2 肌理淡化——万寿桥地块
    5.4 传统街巷保护与更新设计
        5.4.1 传统街巷格局保护
        5.4.2 传统街巷交通布局更新
        5.4.3 传统街巷节点更新
    5.5 建筑保护与更新设计
        5.5.1 建筑分类保护方式
        5.5.2 建筑风貌控制
        5.5.3 建筑具体分类设计
    5.6 景观环境品质优化设计
        5.6.1 历史环境要素与景观结合
        5.6.2 地域性景观小品
    5.7 历史文化遗产的再利用设计
        5.7.1 物质文化遗产的再利用
        5.7.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再利用
        5.7.3 历史文化遗产展示路线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2)《话说上海-青浦卷》英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 章 引言
    1.1 翻译项目背景
    1.2 研究现状分析
    1.3 翻译实践意义
第2 章 翻译过程描述
    2.1 译前准备
        2.1.1 源语文本分析
        2.1.2 平行文本查阅
        2.1.3 术语表制作
    2.2 译中难点记录
    2.3 译后事项
        2.3.1 初审
        2.3.2 定稿
第3 章 翻译案例分析
    3.1 词汇层面翻译的难点及解决方案
        3.1.1 地点名词翻译
        3.1.2 文化负载词翻译
        3.1.3 四字格翻译
    3.2 句子层面翻译的难点及解决方案
        3.2.1 含冗余信息句式翻译
        3.2.2 无主语句式翻译
        3.2.3 长难句翻译
第4 章 结语
    4.1 总结与收获
    4.2 不足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点与难点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研究不足
第2章 西藏贫困问题相关概述
    2.1 贫困理论基本释义
        2.1.1 贫困的定义
        2.1.2 贫困的标准
        2.1.3 贫困的分类
        2.1.4 扶贫的内涵
    2.2 西藏贫困问题的基本状况
        2.2.1 贫困人口较多且分布广
        2.2.2 贫困程度深且类型复杂
        2.2.3 贫困代际传递现象严重
    2.3 西藏贫困问题产生的根源
        2.3.1 严酷的自然生存环境
        2.3.2 低下的经济发展水平
        2.3.3 落后的基础服务设施
        2.3.4 突出的健康风险问题
        2.3.5 严重的精神文化贫困
    2.4 开展西藏扶贫工作的必要性
        2.4.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2.4.2 筑牢党在西藏执政根基的需要
        2.4.3 实现西藏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
第3章 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3.1 理论基础
        3.1.1 马克思恩格斯及列宁关于反贫困理论
        3.1.2 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扶贫工作的论述
        3.1.3 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反贫困的思想
        3.1.4 西方学者关于反贫困的理论探索
    3.2 实践基础
        3.2.1 1949-1958 年党在西藏的扶贫实践
        3.2.2 1959-1977 年党在西藏的扶贫实践
第4章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实践
    4.1 体制改革带动扶贫阶段(1978-1993)
        4.1.1 出台西藏农牧民休养生息的政策
        4.1.2 改革制约农牧区发展的经济体制
        4.1.3 初步开启西藏扶贫开发的新模式
        4.1.4 体制改革阶段西藏扶贫成效总结
    4.2 扶贫攻坚阶段(1994-2000)
        4.2.1 西藏扶贫攻坚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4.2.2 新的特殊优惠政策的出台与落实
        4.2.3 扶贫攻坚阶段西藏脱贫工作成效
    4.3 扶贫深化阶段(2001-2011)
        4.3.1 探索适宜西藏扶贫开发的新路子
        4.3.2 明确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目标
        4.3.3 夯实西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
        4.3.4 扶贫开发政策落地与基本成效总结
第5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西藏精准扶贫实践
    5.1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动西藏发展的战略抉择
        5.1.1 规划新时代富民兴藏路线
        5.1.2 加快推进西藏高质量发展
    5.2 构建西藏精准扶贫的实施机制
        5.2.1 西藏精准扶贫的瞄准机制
        5.2.2 西藏精准扶贫的政策机制
        5.2.3 西藏精准扶贫的责任机制
        5.2.4 西藏精准扶贫的投入机制
        5.2.5 西藏精准扶贫的退出机制
        5.2.6 西藏精准扶贫的监督考核机制
    5.3 明确西藏精准扶贫的施策路径
        5.3.1 特色产业开发:撬动农牧民脱贫致富的杠杆
        5.3.2 易地扶贫搬迁:打破恶劣生存环境的束缚
        5.3.3 生态保护扶贫:破解“富饶的贫困”陷阱
        5.3.4 大力发展教育:阻断西藏贫困的代际传递
        5.3.5 社会保障兜底:兜住西藏脱贫攻坚的底线
    5.4 西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阶段工作成效
        5.4.1 第六次座谈会推动西藏经济社会长足发展
        5.4.2 “三不愁三有三保障”脱贫目标基本实现
        5.4.3 西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的创新与发展
第6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经验及启示
    6.1 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历史经验
        6.1.1 始终坚持党对西藏减贫事业的全面领导
        6.1.2 凝聚形成推动西藏扶贫开发的强大合力
        6.1.3 注重推动扶贫标准与减贫方略持续革新
        6.1.4 强化构建西藏工作座谈会扶贫工作机制
    6.2 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实践对西藏未来减贫与发展的启示
        6.2.1 建立解决西藏相对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
        6.2.2 更加注重激发西藏各族群众的内生动力
        6.2.3 在脱贫攻坚基础之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6.2.4 优化援藏机制助推西藏实现高质量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后记

(4)河南非遗灯彩文化衍生品设计应用研究 ——以“汴京灯笼张”系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1 研究背景
        1.2.3 研究意义
    1.3 课题相关研究动态
        1.3.1 学术着作的研究现状
        1.3.2 学术论文的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框架及创新点
        1.4.1 主要内容与方法
        1.4.2 创新点与难点
        1.4.3 课题研究框架
2.河南非遗灯彩概述
    2.1 河南灯彩的历史演进
        2.1.1 灯彩的起源
        2.1.2 河南灯彩的历史演变
    2.2 河南非遗灯彩的分布与发展
        2.2.1 开封汴京灯笼张
        2.2.2 洛阳宫灯
        2.2.3 灵宝莲花灯
        2.2.4 安阳苏奇灯笼画
        2.2.5 内黄四清灯笼画
        2.2.6 濮阳清丰彩灯
    2.3 河南非遗灯彩的文化审视
        2.3.1 古都“福”文化
        2.3.2 名士“圣”文化
        2.3.3 民俗“魂”文化
    2.4 本章小结
3.“汴京灯笼张”的艺术特征剖析
    3.1 汴京灯笼张的艺术特色
    3.2 汴京灯笼张的艺术形式
        3.2.1 造型美
        3.2.2 题材多
        3.2.3 色彩艳
        3.2.4 工艺精
    3.3 汴京灯笼张的艺术价值
        3.3.1 匠心筑梦情怀
        3.3.2 彰显时代价值
        3.3.3 民族情感表达
    3.4 本章小结
4.河南非遗灯彩文化衍生品调研分析
    4.1 河南非遗灯彩现状
        4.1.1 从灯彩传承角度分析
        4.1.2 从市场变化角度分析
        4.1.3 从消费群体角度分析
    4.2 河南非遗灯彩文化衍生品市场分析
        4.2.1 发展现状
        4.2.2 存在问题
    4.3 汴京灯笼张的现状
        4.3.1 汴京灯笼张发展现状
        4.3.2 汴京灯笼张现状总结
    4.4 汴京灯笼张文化衍生品的需求趋势
        4.4.1 社会需求
        4.4.2 文化需求
        4.4.3 消费需求
        4.4.4 情感需求
    4.5 本章小结
5.汴京灯笼张文化衍生品应用实践
    5.1 汴京灯笼张设计构思
    5.2 汴京灯笼张文化衍生品设计原则
        5.2.1 传承原则
        5.2.2 发展原则
        5.2.3 适度原则
    5.3 汴京灯笼张文化衍生品设计手法
        5.3.1 灯笼元素的提取
        5.3.2 文化寓意的演绎
        5.3.3 体验形式的革新
    5.4 汴京灯笼张文化衍生品设计实践
        5.4.1 汴京灯笼张设计要素
        5.4.2 汴京灯笼张文化衍生品设计应用
    5.5 汴京灯笼张文化衍生品展示图
    5.6 本章小结
6.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图片来源
附录:(二)采访与实地考察目录
附录:(三)访谈提纲及过程照片
附录:(四)灯会实地调研照片
附录:(五)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和获奖情况
致谢

(5)地方志工作参与乡村治理问题研究 ——以宁阳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相关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5.1 研究的创新点
        1.5.2 研究的不足之处
2 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概念
        2.1.1 地方志
        2.1.2 地方志工作
        2.1.3 村志
        2.1.4 乡村治理
    2.2 相关理论依据
        2.2.1 协同治理
        2.2.2 善治理论
        2.2.3 共同体理论
3 宁阳县地方志工作参与乡村治理的实践
    3.1 宁阳县概况
        3.1.1 宁阳县基本情况
        3.1.2 宁阳县地方志工作机构概况
    3.2 历史上宁阳县地方志记载的乡村治理活动
        3.2.1 树碑立传,传袭乡村兴学重教的传统
        3.2.2 编修乡土教科书,启蒙村民
        3.2.3 记载乡村风俗,形成乡规民约
    3.3 新时代宁阳县地方志工作在乡村治理中的实践
        3.3.1 推进村志编修,为乡村建设留智
        3.3.2 建设历史文化展馆,留存乡土记忆
        3.3.3 协同推进乡村文明建设,促进乡村德治
        3.3.4 地方志倡树新乡贤,推进村民自治
        3.3.5 以地方志为依据,协同发展乡村特色产业
    3.4 宁阳县地方志工作参与乡村治理的成效分析
        3.4.1 推动新型治理组织的产生
        3.4.2 促进新型文化的培育
        3.4.3 增进知识人才的凝聚
        3.4.4 促进新兴产业的形成
4 地方志工作参与乡村治理的问题及原因
    4.1 地方志书编修出版困难,难以发挥存史教化作用
        4.1.1 村两委认识不足,地方志工作机构协同编修志书难
        4.1.2 修志人员素质不平衡,造成志书文化价值低下
        4.1.3 村志出版周期过长,延缓乡村人文、价值观的形成
    4.2 地方志工作机构内外联动不足,协同推动治理难
        4.2.1 地方志工作内部协同治理体系不完善
        4.2.2 地方志工作机构没有融入到乡村文化建设体系中
    4.3 通过村史馆参与乡村治理的方式不成熟
        4.3.1 建设及维护中人财设施保障不足
        4.3.2 村史馆建成后空置,不能有效教化育人
        4.3.3 馆内展品不能很好的体现当地文化
    4.4 地方志工作推动产业发展能力不足
        4.4.1 以地方志为媒介,能够推动的产业经济效益少
        4.4.2 乡村对地方志的开发水平较低
5 推动地方志工作在乡村治理中更好发挥功效的对策
    5.1 促进乡村地方志书编修
        5.1.1 增强村两委对编修村志重要性的认识
        5.1.2 组织修志专业人才队伍,打造乡村德治的主体
        5.1.3 缩短志书出版周期,加速形成新时代价值观
    5.2 推进地方志工作机构内外联动,增强协同治理的能力
        5.2.1 构建自上而下的地方志工作体系
        5.2.2 将地方志工作机构融入乡村文化建设体系
    5.3 探索地方志工作通过村史馆参与乡村治理的新模式
        5.3.1 制定方案制度,规范村史馆建设运营
        5.3.2 开展推介活动,提升村史馆的利用率
        5.3.3 选择能够体现地方历史文化的展品
        5.3.4 展厅设置要能引起村民情感共鸣
    5.4 提升地方志工作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能力
        5.4.1 创造性转化地方志资源
        5.4.2 创新乡村对地方志的开发方式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湖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开发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历史文化名城
        二、历史街区和历史文化街区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文化经济学理论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
        三、市场营销理论
第二章 湖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及文化资源分析
    第一节 休闲主导型历史街区及其文化资源
        一、长沙市太平街及其文化资源
        二、长沙市潮宗街及其文化资源
    第二节 旅游主导型历史街区及其文化资源
        一、岳阳市陆城南北正街及其文化资源
        二、凤凰县古城历史街区及其文化资源
        三、凤凰县沙湾历史街区及其文化资源
        四、永州市柳子街历史街区及其文化资源
    第三节 居住主导型历史街区及其文化资源
        一、岳阳市洞庭南路历史街区
        二、岳阳市洞庭南路历史街区文化资源
第三章 湖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开发利用的动因
    第一节 历史街区保护与活用理念的影响
        一、国际社会有关历史街区保护和活用的理念
        二、国内有关历史街区保护和活用的理念
    第二节 实现历史街区经济价值的现实驱动
        一、直接经济价值的驱动
        二、间接经济价值的驱动
    第三节 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推动
        一、社会生活需求的推动
        二、区域经济文化发展需求的推动
第四章 湖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的开发利用
    第一节 湖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开发利用模式
        一、政企主导型开发利用模式
        二、政企合作型开发利用模式
    第二节 不同类型的湖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的开发利用
        一、休闲主导型历史街区的开发利用
        二、旅游主导型历史街区的开发利用
        三、居住主导型历史街区的开发利用
    第三节 湖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开发利用的特色
        一、保护街区文化遗产,体现遗产的公共属性
        二、发挥街区特色优势,推动资源向资产转化
        三、积极融入现代生活,推进全域旅游发展
        四、整合开发遗产资源,追求规模经济效益
第五章 湖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开发利用的问题与对策
    第一节 湖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开发利用中的问题
        一、管理和开发模式效益有待提升
        二、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不协调
        三、资源开发路径和实现成效受限制
    第二节 湖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开发利用的对策
        一、提升遗产管理效力,彰显开发模式的生命力
        二、协调保护和开发的关系,实现文化资源的永续利用
        三、拓展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路径,深化文旅融合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7)洋县地域文化与小学语文地方课程资源的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第一章 洋县地方语文课程资源分析
    第一节 自然风光与文物古迹
        一、风景名胜
    第二节 珍禽异兽
    第三节 社会人文资源
        一、方言资源
        二、民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三、历史人物
    第四节 文学文艺资源
        一、洋县本土作家和他们的文学作品
        二、以洋县地域文化为主题的文学、文艺作品
第二章 地方语文课程资源建设的原则
    第一节 实践性原则
        一、坚持地方课程资源教学的语文性
        二、以新课标为导向
        三、强化教师开发利用意识
    第二节 实效性原则
        一、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导向
        二、以永续发展为根本
    第三节 灵活性原则
        一、批判继承,古今融合
        二、活选活用,合理开发
    第四节 持久性原则
        一、不断丰富地方语文课程资源,建立资源库
        二、利用互联网新技术,逐步完善资源库
第三章 洋县地域文化之于小学语文课程开发的实施
    第一节 洋县地域文化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应用
        一、语音与汉字案例分析
        二、词汇案例分析
        三、资源价值分析
        四、地域文化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实施建议
    第二节 洋县地域文化在阅读、写作教学中应用
        一、本土文学文艺作品阅读鉴赏案例分析
        二、以地域文化为内容的写作案例分析
        三、资源价值分析
        四、地域文化在阅读、写作教学中实施建议
    第三节 洋县地域文化在综合性学习教学中应用
        一、口语交际案例分析
        二、主题活动案例分析
        三、资源价值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致谢

(8)河北省保定市历史街区传统风貌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化背景下城市面貌趋于雷同
        1.1.2 保定市城市发展面临城市个性的丧失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相关研究
        1.2.3 保定市历史街区相关研究
        1.2.4 保定市历史街区相关规划研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技术路线
2 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研究
    2.1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2.1.1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概念
        2.1.2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2.1.3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原则
    2.2 历史文化街区
        2.2.1 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念
        2.2.2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理论
        2.2.3 保定市省级历史文化街区
    2.3 城市传统风貌
        2.3.1 城市传统风貌的概念
        2.3.2 城市传统风貌的构成要素
        2.3.3 城市传统风貌的特性
        2.3.4 历史街区和城市传统风貌保护的关系
    2.4 本章小结
3 河北省保定市城市历史溯源及城市格局变迁
    3.1 保定市城市历史沿革
    3.2 保定市城市格局变迁
        3.2.1 北宋——城池初建时期
        3.2.2 元——城池结构定型时期
        3.2.3 明、清——城市功能完善时期
        3.2.4 清末民初——城市外扩时期
        3.2.5 建国后——城市快速发展时期
    3.3 本章小结
4 河北省保定市历史街区传统风貌现状调查
    4.1 城市传统风貌特色分析
        4.1.1 显性构成要素
        4.1.2 隐性构成要素
        4.1.3 保定市城市传统风貌特色总结
        4.1.4 保定市城市传统风貌整体印象
    4.2 调研范围
        4.2.1 总督署——西大街街区范围
        4.2.2 淮军公所——清河道署街区范围
        4.2.3 东大街——北大街街区范围
    4.3 总督署——西大街街区
        4.3.1 区域用地分析
        4.3.2 街巷格局现状
        4.3.3 建筑风貌现状
        4.3.4 树木与绿化
        4.3.5 民俗文化
    4.4 淮军公所——清河道署街区
        4.4.1 区域用地分析
        4.4.2 街巷格局现状
        4.4.3 建筑风貌现状
        4.4.4 树木与绿化
        4.4.5 民俗文化
    4.5 东大街——北大街街区
        4.5.1 区域用地分析
        4.5.2 街巷格局现状
        4.5.3 建筑风貌现状
        4.5.4 树木与绿化
        4.5.5 民俗文化
    4.6 历史街区传统风貌现状问题总结
        4.6.1 传统格局及风貌遭严重破坏
        4.6.2 街区环境恶劣急需统一治理
        4.6.3 文物遗存保护状况良莠不齐
        4.6.4 历史文化传承遇到较大阻碍
    4.7 历史街区传统风貌问题根源
        4.7.1 相关保护制度、法规不完善
        4.7.2 保护理念存在偏差,保护工作尚不到位
        4.7.3 传统静态保护方式导致街区日渐衰落
        4.7.4 保护资金存在缺口
        4.7.5 群众保护意识较差
    4.8 本章小结
5 河北省保定市历史街区传统风貌保护对策研究
    5.1 保护价值分析
        5.1.1 历史价值
        5.1.2 文化价值
        5.1.3 艺术价值
        5.1.4 社会价值
    5.2 保护的目标
    5.3 保护的原则
        5.3.1 整体性原则
        5.3.2 真实性原则
        5.3.3 可持续性原则
        5.3.4 本土性原则
        5.3.5 社会协同性原则
    5.4 保护的对策
        5.4.1 街巷风貌保护对策
        5.4.2 建筑风貌保护对策
        5.4.3 文化传承与保护对策
        5.4.4 完善相关管理体系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运城地区稷王信仰及祭祀活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研究综述
第一章 稷王信仰与运城地方社会
    第一节 稷王信仰溯源
    第二节 运城地区稷王信仰与祭祀的产生
第二章 稷王信仰和祭祀的文化空间
    第一节 稷王庙分布特征及成因
    第二节 稷王庙中的民俗文化意蕴
第三章 稷王祭祀活动研究
    第一节 稷王祭祀组织“社”与“会”
    第二节 稷王信仰民祭仪式活动及特点
    第三节 稷王信仰官祭仪式活动及特点
    第四节 稷王信仰祭祀仪式的民俗文化功能
第四章 运城地区稷王信仰的功能价值与保护传承
    第一节 稷王信仰的功能与价值
    第二节 稷王信仰的保护与传承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10)乡土课程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以中江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乡土
        1.2.2 历史课程资源
        1.2.3 乡土课程资源
    1.3 学术研究动态
        1.3.1 从宏观角度对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
        1.3.2 从微观角度对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
    1.4 大纲及课标对乡土课程资源的规定与建议
        1.4.1 《历史教学大纲》对乡土课程资源的规定
        1.4.2 《历史课程标准》对乡土课程资源的建议
        1.4.3 《课标》与《大纲》对乡土课程资源要求的变化
    1.5 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
        1.5.1 开放性原则
        1.5.2 适用性原则
        1.5.3 综合性原则
        1.5.4 科学性原则
        1.5.5 思政性原则
    1.6 研究方法
2 中江县乡土课程资源基本情况
    2.1 以忠孝为核心的传统家族文化
        2.1.1 孝悌克己、和睦相融
        2.1.2 忠诚爱国、为民务实
    2.2 历久弥新的红色文化
        2.2.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红色文化
        2.2.2 新中国成立后的红色文化
    2.3 悠久的历史文化遗存
        2.3.1 历史遗迹、遗址
        2.3.2 建筑景观
3 中江县乡土课程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发与利用的现状调查
    3.1 现状调查说明
        3.1.1 调查目的与对象
        3.1.2 问卷设计
    3.2 现状调查结果及分析
        3.2.1 学生调查结果分析
        3.2.2 历史教师调查结果分析
    3.3 中江县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3.1 使用者素养、能力精力的不足
        3.3.2 地方、校本乡土教材的落后
        3.3.3 缺乏学校、家长、社会的支持
4 中江县乡土课程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利用的实践与构想
    4.1 中江县乡土课程资源与统编教科书的关联整合
        4.1.1 中江县乡土课程资源与人民版必修一《历史》的关联整合
        4.1.2 中江县乡土课程资源与人民版必修二《历史》的关联整合
        4.1.3 中江县乡土课程资源与人民版必修三《历史》的关联整合
    4.2 在国家历史课程中利用乡土课程资源
        4.2.1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利用乡土课程资源
        4.2.2 在历史综合实践活动中利用乡土课程资源
    4.3 在历史校本课程中利用乡土课程资源
5 进一步完善中江县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思考与建议
    5.1 在开发与利用乡土课程资源时应注意的问题
        5.1.1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乡土课程资源应注意的问题
        5.1.2 在历史综合实践活动中运用乡土课程资源应注意的问题
        5.1.3 在历史校本课程中运用乡土课程资源应注意的问题
    5.2 中江县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意义
        5.2.1 有利于落实课程标准,促进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5.2.2 有利于改善学校历史教学,促进教育三要素协同发展
        5.2.3 有利于弘扬发展地方传统文化,促进地方文化旅游发展
    5.3 进一步完善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
        5.3.1 进一步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5.3.2 加强对教师专业素养的培训
        5.3.3 建立乡土课程资源库
        5.3.4 编写相适应的乡土历史教材
        5.3.5 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对学生的问卷调查
附录 B 对教师的问卷调查
附录 C 历史课堂教学中利用乡土课程资源的案例——以《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课为例
附录 D 历史校本课程开发——以《中江风俗文化》校本课程为例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四、充分发挥地方志在保护和发展地方特色文化中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福州市南公园历史地段保护与更新设计研究[D]. 陈黎辉.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8)
  • [2]《话说上海-青浦卷》英译实践报告[D]. 沈雨辰.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研究[D]. 暴占杰. 吉林大学, 2021(01)
  • [4]河南非遗灯彩文化衍生品设计应用研究 ——以“汴京灯笼张”系列为例[D]. 张芦. 中原工学院, 2021(09)
  • [5]地方志工作参与乡村治理问题研究 ——以宁阳县为例[D]. 侯胜男.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0)
  • [6]湖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开发利用研究[D]. 勾娜.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洋县地域文化与小学语文地方课程资源的建设[D]. 张艺凡. 陕西理工大学, 2020(12)
  • [8]河北省保定市历史街区传统风貌保护研究[D]. 赵东旭.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2)
  • [9]运城地区稷王信仰及祭祀活动研究[D]. 韩诚诚.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10]乡土课程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以中江县为例[D]. 唐毅.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充分发挥乡土情怀在保护和发展地方特色文化中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