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形成和功能及其影响因素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形成和功能及其影响因素

一、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与功能及其影响因素(论文文献综述)

高天宇[1](2021)在《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与焦虑抑郁情绪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oronary collateral circulation,CCC)形成与焦虑抑郁情绪之间的关系,识别新的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影响因素,为改善冠心病患者的侧支循环形成提供新的诊疗思路。方法: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连续收集2019年6月至2021年1月期间在长沙市第一医院已行的冠状动脉造影的冠心病住院患者131例。收集患者资料:一般临床资料: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及既往病史;辅助检查资料: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血红蛋白、血小板、血小板平均容积、超敏C反应蛋白、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血肌酐、尿酸、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内径;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Gensini评分、Rentrop分级。根据Rentrop分级将患者分为CCC良好组(Rentrop 2-3级,n=51)和CCC不良组(Rentrop 0-1级,n=80)。使用SPSS25.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CCC良好组与CCC不良组间吸烟史[13(25.5%)vs34(42.5%),P=0.048]、超敏C反应蛋白[6.09±2.28 vs 8.00±2.80,P<0.001]、总胆固醇[4.46±1.25 vs 5.01±1.38,P=0.022]、Gensini评分[63.00(50.00,80.00)vs 23.00(15.25,33.75),P<0.001]、抑郁情绪[5(9.8%)vs 27(33.8%),P=0.004]、焦虑情绪[5(9.8%)vs45(56.3%),P<0.001]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Gensini评分(r=0.773)与CCC分级之间呈正相关,hs-CRP(r=-0.293)、TC(r=-0.250)、抑郁情绪(r=-0.258)、焦虑情绪(r=-0.467)与CCC分级之间呈负相关。(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超敏C反应蛋白(OR值:1.370,95%CI:1.013-1.853;P=0.041)、Gensini评分(OR值:0.837,95%CI:0.777-0.901;P<0.001)、焦虑情绪(OR值:17.731,95%CI:2.404-130.804;P=0.005)是CCC形成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1)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CCC形成良好呈独立正相关,提示冠状动脉狭窄越严重,CCC代偿形成越好;超敏C反应蛋白及焦虑情绪与CCC形成良好呈独立负相关,抑郁情绪与CCC形成良好呈负相关,提示炎症状态及焦虑抑郁情绪不利于CCC形成。(2)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超敏C反应蛋白及焦虑情绪可能是CCC形成的独立影响因素。

魏春娥[2](2021)在《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肌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分析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CC)对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心肌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5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的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30例,选取的患者入院时发病时间均在12小时内,并且有完全阻塞的梗死相关血管(IRA),根据急诊行CAG后根据(Rentrop’s分级)结果分为无侧支循环组和有侧支循环组,Rentrop分级0级定为无侧支循环组97例;Rentrop分级≥l级定为有侧支循环组33例。比较两组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住院期间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无侧支循环组相比,有侧支循环组住院期间发生无复流、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休克的可能性更低,两组数据对比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存在可减轻STEMI患者PCI后心肌再灌注损伤,降低患者住院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无复流、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张极平[3](2020)在《冠状动脉血管密度梯度参数预测心肌桥收缩压迫程度的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基于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DSCTCA)所测得前降支血管密度梯度相关参数预测收缩期心肌桥(MB)压迫程度的价值。方法:搜集81例经DSCTCA证实前降支有MB的患者,分别测量并计算收缩期及舒张期前降支血管腔内密度梯度(TAG)及其校正值(TAGs)、校正后壁冠状动脉(MCA)强化值(CMCO)之差、MB长度和MB厚度,分别比较收缩期参数、舒张期参数在MB显着收缩压迫组、轻度压迫组及无压迫组之间的差异,运用ROC曲线分析收缩期、舒张期TAGs、CMCO之差及其联合指标在预测MB收缩期压迫程度中的诊断效能。结果:MB显着收缩压迫组、轻度压迫组及无压迫组收缩期TAG(Hu/10mm)分别为(-23.5±9.8)、(-16.4±5.3)和(-11.7±6.2),舒张期TAG(Hu/10mm)分别为(-22.0±8.0)、(-16.1±5.3)和(-12.6±5.3),收缩期TAGs(10-2/10mm)分别为(-6.4±2.5)、(-4.6±1.2)和(-3.2±1.5),舒张期TAGs(10-2/10mm)分别为(-6.7±2.4)、(-4.8±1.6)和(-3.9±1.3),收缩期CMCO之差(10-2)分别为(-14.3±4.2)、(-9.9±4.0)和(-7.6±5.2),舒张期CMCO之差(10-2)分别为(-15.1±5.7)、(-10.2±4.5)和(-7.9±3.5)。收缩期及舒张期,TAG、TAGs、CMCO之差在MB显着压迫组与轻度压迫组、显着压迫组与无压迫组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三组间MB长度、MB厚度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ROC分析TAGs、CMCO之差及其联合指标诊断MB显着收缩压迫的敏感性分别为76.0%、84.0%、84.0%(收缩期),68.0%、80.0%、80.0%(舒张期);特异性分别为82.1%、85.7%、89.3%(收缩期),80.1%、82.1%、82.1%(舒张期);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0.81、0.86(收缩期),0.79、0.81、0.87(舒张期)。结论:DSCTCA是一种无创、直观、准确的诊断和评价心肌桥的方法。心肌桥对壁冠状动脉的压迫可以持续至舒张期。心肌桥长度、厚度与心肌桥收缩压迫程度不具有相关性。TAG、TAGs及CMCO之差与心肌桥收缩压迫程度具有相关性,且在预测心肌桥收缩压迫程度中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CMCO之差在预测心肌桥收缩期显着压迫方面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及阴性预测值。TAGs联合CMCO之差能提高诊断心肌桥收缩期显着压迫程度的准确性,可为临床提供更多诊疗信息。

刘美英[4](2019)在《急性STEMI患者冠脉侧支循环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影响急性STEMI患者早期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相关因素,探讨相关生化指标对急性STEMI患者侧支形成不良的预测作用。方法:按照本研究制定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取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的急性STEMI患者100例,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采集患者术前及次日清晨空腹血,完善血常规、血脂分析、心梗三项、同型半胱氨酸等相关实验室检查。所有患者均在完善急诊冠脉造影术后,分别由两位经验丰富的心血管介入医师来评估患者冠脉狭窄的严重程度,依据Rentrop分级标准对冠脉侧支情况进行分级评定,评定内容包括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以及CCC形成的部位。选取至少有一支主要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右冠状动脉、回旋支)病变狭窄程度≥95%。根据Rentrop分级评定方法,分为CCC不良组(Rentrop 01级,n=48例)和CCC良好组(Rentrop 23级,n=52例)。应用SPSS22.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采用MedCalc软件,绘制ROC曲线描述影响因素对CCC形成不良的预测价值,计算曲线下面积和约登指数。双侧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所选取的患者均顺利完成急诊手术,其中,有48例患者冠状动脉侧支血管充盈不良,其余52例患者冠状动脉侧支血管充盈良好。2.一般临床资料分析显示:单因素分析结果示合并糖尿病的CCC形成良好组比例高于非糖尿病的CCC形成不良组[(61.2%vs.58.3%),P=0.0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其他临床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相关实验室检查分析显示:单因素分析结果示CCC形成不良组同型半胱氨酸[12(10.25,13)umo/l vs.10(9,11)umo/l]、肌酸激酶同工酶[22.92(5.81,60.14)mmo/lvs.11.08(2.75,35.86)mmo/l]、血小板计数[206(151.5,233.75)*10^9vs.175.5(139.25,175.5)*10^9]的浓度水平明显高于CCC形成良好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生化检测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冠状动脉造影分析显示:CCC不良组冠脉病变血管支数低于CCC良好组,即单支病变者[16 vs.9]、双支病变者[15 vs.12]、三支病变者[17 vs.31],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病变血管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病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将单因素分析P<0.05的变量,带入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同型半胱氨酸(OR:2.099,95%CI:1.4872.961;P<0.001)、单支血管病变(OR:6.409,95%CI:1.59525.754;P=0.009),故推测同型半胱氨酸、冠脉单支病变是STEMI患者CCC形成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经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同型半胱氨酸预测CCC形成不良的最佳截断值是11.0umol/l,敏感性为58.3%,特异性为79.6%,AUC为:0.748(OR:2.210,95%CI:1.5363.181;P<0.001)。当Hcy浓度水平超过11.0umol/l时,可预测侧支血管形成不良。结论:1.同型半胱氨酸可能抑制CCC的形成,是急性STEMI患者早期CCC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肌酸激酶同工酶、血小板计数可能不利于CCC的形成,而肌钙蛋白I、肌红蛋白、中性粒细胞、NT-proBNP、TG、HDL-c、LDL-c、血肌酐、血尿酸对CCC的形成无显着影响。2.糖尿病不利于急性STEMI患者CCC的形成,而性别、年龄、BMI、高血压病史、高脂血症病史对CCC的影响不明显。3.冠脉病变血管支数影响侧支的形成,病变支数越多,越有利于侧支血管形成,冠脉单支血管病变是CCC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于学峰[5](2018)在《侧支循环形成对心肌梗死后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流行病学调查冠心病是目前我国主要疾病死亡的主要病因。其中心肌梗死(MI)尤其是合并前降支病变,严重威胁患者的的生命及生活质量。如何预防及延缓疾病的进展,成为心血管专业医师首要目标。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oronary collateral circulation,CCC)的出现给冠心病的诊疗及预后带来福音。但国内外对其研究及进展报道不一。本研究拟在分析合并前降支病变患者侧支循环的出现对其心功能及左室局部活动影响,以及影响其形成的各因素做相关性分析,为临床治疗冠心病尤其MI患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临沂市人民医院心内科由侵入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的80例完全闭塞或次全闭心肌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在入院1天内进行心脏超声检查。根据CAG判断侧支循环的分级情况,有侧支循环组分侧支良好组(A组:侧支循环2、3级)和侧支不良组(B组:侧支循环0、1级)。根据心脏超声报告结果(Simpson法)测得EF值作为心功能指标以及左室局部活动。将四组前壁AMI患者的冠脉造影资料和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另外根据有侧支循环的患者以狭窄程度分为完全闭塞以及次全闭塞;以年龄45岁、65岁为界分为年轻组、中年组及老年组;以有无糖尿病病史分为有糖尿病组和无糖尿病组,分析狭窄程度及狭窄部位、年龄、糖尿病与侧支循环形成之间的关系。再将与CCC形成有关的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促进其形成的各因素大小。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计数资料及率采用χ2检验,当n<40时,采用四格表Fisher确切概率法,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检验,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前壁急性心肌梗死侧支循环形成的因素,采用双侧检验,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有显着统计学差异。结果1.年龄对侧支循环开通的情况结果如下,青年组共16例,侧支循环开通率为30.36%,中年组共46例,侧支循环开通率为53.31%,老年组共18例,侧支循环开通率为28.85%。冠状动脉狭窄部位之间侧支循环开通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χ2=23.838,P<0.001)。2.糖尿病对侧支循环形成的情况结果如下,无糖尿病的患者共45例,有侧支循环开通患者17例,侧支循环开通率为38.85%,有糖尿病患者共35例,有侧支循环开通患者18例,侧支循环开通率为58.65%。两组间有显着统计学差异(χ2= 97 582,P<0 001)。3.侧支循环对心功能的影响,侧支循环良好组与侧支循环不良组相比,两组之间有显着统计学差异(t=-7.319,P<0.001)。4.侧支循环对左室心室壁活动的影响,侧支循环良好组共40患者,室壁活动度良好31例,侧支循环不良组患者共40例,室壁活动度良好的25例,两组间有显着统计学差异(χ2=176.723,P<0.001)。5.将可能与侧支循环形成的有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Y(侧支循环形成)=2.134-1.31(年龄)+1.061(糖尿病)+1.009(梗死前心绞痛)。结论1.侧支循环的形成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有关,狭窄越重形成侧支血管的可能越大。2.侧支循环的形成与糖尿病的关系,有糖尿病患者侧支循环形成可能性大,且中年组糖尿病患者侧支循环形成优于青年组及老年组糖尿病患者。3.有侧支循环且侧支循环良好的患者,心功能及左室壁活动度表现良好。4.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侧支循环的形成因素包括年龄、糖尿病、梗死前心绞痛病史以及是否患有糖尿病,除了年龄外均是侧支循环的促进因素。

范莹[6](2017)在《冠脉侧支循环Rentrop分级的预测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冠心病在我国呈现出“井喷”之势。据我国卫生管理的相关部门统计,与20年前相比较,在中国城市,冠心病人口的死亡率增加了73%;中国每年约近100万人死于冠心病,死亡人员总数于2002年已经位居世界第二。冠脉侧枝循环是慢性心肌缺血的代偿机制,对于改善慢性心肌缺血及患者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目前冠脉侧枝循环的形成发展机制并未完全阐明,预测侧枝循环的成熟度和探讨影响冠脉侧枝循环的因素的研究正处于发展阶段。本研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了冠脉侧枝循环的预测因素:(1)C反应蛋白与冠脉侧枝循环的关系;(2)血浆内皮素水平与冠脉侧枝循环的关系;(3)脂蛋白a与冠脉侧枝循环的关系。第一部分C反应蛋白与冠脉侧支循环背景: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CC)作为闭塞性冠状动脉疾病的代偿机制,其影响因素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本研究以经血管造影确诊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95%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了 CCC与C反应蛋白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共1158名患者被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行冠脉造影检查,其中显示至少一支主要心外膜冠状动脉血管闭塞程度≥95%。根据患者冠脉侧枝循环的形成度分为为两组,CCC形成不良组(Rentrop等级为0-1级)和CCC形成良好组(Rentrop等级为2-3级)。再使用以下两种模式对CRP水平进行分组:第一种模式按照CRP三分位数间距(33%,66%)分三组;第二种模式:分别以1.0mg/L和3.0mg/L作为临界值分三组。进而评估血浆中CRP水平和CCC之间的关系。结果:CCC形成不良组的血清CRP水平差异显着高于形成良好组(5.76±3.45比3.49±2.44mg/L,P<0.001)。与第一位CRP三分位数比较,CCC不足的风险比第二、第三 CRP 三分位数要高(OR2.31,95%CI=1.67~3.19),OR6.25,95%CI=4.52~8.62)。在受试者特征曲线分析中可以得出,预测CCC的最佳CRP临界值是4.21 mg/L,敏感度为59.6%,特异度为74.33%。结论:血清CRP水平是冠脉侧枝循环形成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有望成为临床应用中一个有意义的生物标记物。第二部分血浆内皮素—1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背景: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在修复心脏缺血性损伤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其潜在的影响因素意义重大,尤其对于严重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来说更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本研究中,我们以经血管造影确诊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95%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血浆内皮素-1(ET-1)水平与的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关系。方法:纳入研究的1038名患者均接受过冠状动脉造影,患者至少有一支主要的心外膜冠状动脉中狭窄≥95%。将这些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组组和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良好组(分别对应Rentrop等级0-2级和3级)。分析和评估血浆ET-1水平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成熟度。结果:血浆ET-1水平在两组之间有的显着差异(分别为0.56±0.44vs.0.33±0.37pmol/l,P<0.001)。血浆 ET-1 值随着 Rentrop 等级的升高而降低,0,1,2,3 级对应的平均值分别为:0.79±0.67pmol/l,0.63±0.48pmol/l,0.42±0.47pmol/l,0.33±0.36pmol/l。此外,血浆ET-1水平升高是不良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独立预测因子(OR=3.10,P<0.001)。受试者特性曲线(ROC)分析表明,ET-1水平预测不良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最佳临界值为0.30pmol/l,具有60%的敏感性和63.42%的特异性。结论:血浆ET-1很有可能是一个有效的预测严重冠状动脉心脏病患者的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建立程度的指标。第三部分脂蛋白(a)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背景: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CC)作为一种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的代偿机制,其可能的影响因素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和探讨。本文对经冠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狭窄≥95%的患者进行分析,研究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与脂蛋白(a)(Lp(a))水平的关系。方法:将654例经血管造影证实至少一支主要冠状动脉狭窄≥95%的患者按照分Rentrop分级(Rentrop分级0、1、2、3级)分为四组。采用以下两种模型分别按照不同的LP(a)水平进行分组:在模式1中,将所有的LP(a)测量值按照三分位法进行分组,其分界值分别为33%和66%;并在模式2中,以LP(a)值为30毫克/分升作为分界值。对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和血清Lp(a)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评估。结果:不同Rentrop分级有显着不同的Lp(a)水平(分别为25.80±24.72、18.99±17.83、15.39±15.80 和 8.40±7.75mg/dl(P<0.001)。在模式 1,第三组 LP(a)水平侧支循环形成不良(Rentrop分级0级)的风险高于第一组LP(a)水平(OR=3.34,95%CI =2.32~4.83)。在模式 2,LP(a)>30mg/dl 组 Rentrop 分级为 0 级的风险超过了 LP(a)<30.0mg/dl 组(OR=6.77,95%CI=4.44~10.4)。结论:Lp(a)水平可以作为不良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独立预测因素,同样也可作为临床预测的标志物进行检测。

陈亚磊[7](2017)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在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中应用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对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诊断价值目的以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rtery angiography,CAG)确诊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为金标准,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CTA)对CTO病变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6年8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一病房经CAG确诊至少1支冠状动脉完全闭塞,闭塞时间超过3个月以上患者2089例,且冠状动脉造影前60天内接受CCTA检查患者231例。根据入选及排除标准,最终入选患者198例。由经验丰富的影像科医师通过CCTA评价594支主要心外膜冠状动脉血管是否完全闭塞。以CAG为金标准,判断CCTA诊断CTO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阴性预测价值、阳性预测价值,计算Kappa系数衡量CAG及CCTA诊断CTO病变的一致性。结果共纳入分析198例患者共594支主要冠状动脉血管,男性74.2%,平均年龄(57.5±10.2)岁。CAG共确诊221处病变完全闭塞,CCTA诊断CTO的敏感性为88%,特异性为99%,准确性95%,阳性预测价值98.0%,阴性预测价值93.2%。以CAG诊断CTO病变为金标准,CCTA与CAG具有较好的诊断一致性,Kappa值为0.89,P<0.05。结论CCTA确诊CTO病变方面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敏感性为88%,特异性为99%,准确性95%。与CAG诊断CTO病变有较高的一致性。钙化病变、支架内闭塞(支架类型)及病变血管本身细小等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第二部分冠状动脉CT腔内衰减梯度评价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侧支循环及探讨其影响因素目的探讨冠状动脉腔内衰减梯度(transluminal attenuation gradient,TAG)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侧支循环形成的预测价值,以及影响CTO病变侧支循环建立的因素。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6年8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一病房经CAG确诊至少1支冠状动脉完全闭塞,闭塞时间超过3个月以上患者2089例,且冠状动脉造影前60天内接受CCTA检查患者231例。根据入选及排除标准,最终入选患者82例,85支主要心外膜冠状动脉血管。采用冠状动脉造影Rentrop分级评价侧支循环,定义Rentrop3级为侧支循环良好组。比较不同侧支循环等级时TAG差别,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CTO病变侧支循环建立的因素。结果随着Rentrop分级增加,TAG呈升高趋势,当TAG≥-15.6HU/10mm提示良好侧支循环,ROC曲线下面积0.63(95%CI=0.49-0.77,P=0.04),TAG诊断侧支循环的敏感性67.9%,特异性69%,准确性67.4%。侧支循环良好组与侧支循环不良组在既往糖尿病病史、心梗病史及TAG方面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糖尿病病史及心肌梗死病史是CTO病变影响侧支循环形成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TAG在评价侧支循环方面具有一定预测价值。糖尿病病史是CTO病变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的影响因素,心肌梗死病史有助于预测良好侧支循环的形成。第三部分评价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对CTO介入治疗的影响目的通过术前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CTA)评估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特征,分析影响CTO病变介入治疗的因素。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6年8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一病房经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rtery angiography,CAG)确诊至少1支冠状动脉完全闭塞,闭塞时间超过3个月以上患者2089例,且冠状动脉造影前60天内接受CCTA检查患者231例。根据入选及排除标准,最终入选82例患者,85支主要心外膜冠状动脉。将30分钟内导丝通过闭塞段定义为PCI成功,反之为PCI失败。采集CCTA分析两组患者的病变特征及临床资料,利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CTO病变介入手术成功的因素,利用ROC曲线对比CT-CTO评分和J-CTO评分的诊断效能。结果共纳入82例患者(85支CTO病变血管),男性66例(80.5%),平均年龄57.3±10.4岁,CCTA与CAG检查时间平均间隔为9.5±12.5天。30分钟内导丝通过闭塞病变47处,PCI成功率为55.3%,最终有61支病变血管成功开通,成功率达71.8%。闭塞段远端纤维帽形态不清晰,闭塞近段分叉、闭塞长度≥20mm是影响CTO病变介入治疗独立危险因素。随着CT-CTO评分升高,CTO病变介入治疗的手术成功率逐渐减低(85.7%、65.8%、33.3%、0%)。CT-CTO评分预测30分钟内导丝通过闭塞病变成功率高于J-CTO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734vs 0.726,P<0.001)。结论闭塞段远端形态纤维帽形态不清晰、闭塞段头端分叉、闭塞段长度≥20mm是影响CTO病变手术成功的独立危险因素。与J-CTO评分相比,CT-CTO评分可以较好的预测30分钟内导丝通过闭塞病变。

周丽红[8](2017)在《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s)及可溶性受体(sRAGE)在冠心病患者冠脉侧支循环形成中的表达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在糖尿病患者的研究中,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products,AGEs)与细胞表面的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eceptor of advanced glycation end-products,RAGE)相互结合起着抑制血管增生的作用。动物实验中也得出相同的结果[1,2]。但是,循环中可溶性RAGE(soluble RAGE,s RAGE)因为能与细胞表面RAGE竞争性结合AGEs,阻断细胞表面RAGE与配体结合,从而s RAGE与AGE相互作用具有促进血管增生及促进冠脉侧支循环(coronary collateral circulation,CCC)形成的作用[3]。目前,AGEs和s RAGE的研究主要限于糖尿病患者及糖尿病动物模型,尚未发现在糖尿病以外的人和动物的相关研究。本研究选择AGEs和s RAGE的原因是我们前期动物实验的蛋白芯片检测所用的动物模型是非糖尿病的侧支循环形成动物模型,而蛋白芯片结果却显示血浆中RAGE有高表达,可能说明AGEs和s RAGE相互作用不仅存在于糖尿病患者中,也可能广泛存在于非糖尿病患者中。【目的】探讨AGEs和s RAGE在临床冠心病患者侧支循环形成良好与侧支形成不良中的表达水平及可能影响因素,目的是筛选出新的、更强的有促进侧支循环形成作用的分子生物学标志物,为冠心病诊疗提供新方法和理论依据。【方法】1.前期动物实验:结扎大鼠左前降支,建立侧支循环形成心肌缺血动物模型,用蛋白芯片检测侧支循环形成良好组及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组血浆蛋白表达差异,筛选出可能与侧支循环形成相关的蛋白因子,本研究主要在临床病人中扩大样本量进行验证检验。2.临床标本采集与资料收集:按常规方法操作进行冠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血管穿刺成功后抽取动脉血,加入EDTA-K2抗凝管中。选取2ml全血标本分2管,低温-80度保存,余下血标本离心后取上层血浆分2管,低温-80度保存待检。选取冠脉造影发现三大主支中至少有一支冠脉大分支(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狭窄≥90%的患者,分为冠脉侧支循环形成良好组、冠脉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组各30例;同时以冠脉造影显示无冠状动脉硬化者30例作为对照组。收集研究对象临床资料输入SPSS21.0统计软件包中,包括患者年龄、性别、入院时血压、一般生化指标、高血压史、糖尿病史等等。3.ELISA分析:定量检测血浆中AGEs及s RAGE的含量,采用双抗体一步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操作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4.Western Blotting检测:另一管中血浆标本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AGEs和s RAGE水平。(1)蛋白浓度测定:用Bradford比色法、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于A595处吸光值读取蛋白含量。(2)蛋白质分离:本研究采用12%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进行蛋白质分离。(3)电转移:本研究采用水浴式电转移。(4)免疫检测4.统计学分析:用SPSS 21.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侧支循环形成良好、侧支形成不良及对照组患者血浆中AGE及s RAGE表达水平及差异,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如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性别、年龄、血生化等指标。【结果】1.在非糖尿病侧支循环形成心肌缺血动物模型中,用蛋白芯片检测发现血浆RAGE高表达。2.WB及ELISA验证检测结果均显示:在糖尿病及非糖尿病患者中,CCC形成良好组与CCC形成不良组的AGEs及s RAGE表达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对于糖尿病患者,与对照组相比,CCC形成良好组AGEs及s RAGE(AGEs:0.312±0.018 vs 0.192±0.055,s RAGE:0.244±0.103 vs 0.161±0.028);及CCC形成不良组AGEs及s RAGE(AGEs:0.370±0.090 vs 0.192±0.055,s RAGE:0.272±0.061 vs 0.161±0.028)的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均<0.05)。同样,对于非糖尿病患者,与对照组相比,CCC形成良好组AGEs及s RAGE(AGEs:0.361±0.032 vs 0.167±0.021,s RAGE:0.235±0.061 vs0.133±0.013);及CCC形成不良组AGEs及s RAGE(AGEs:0.332±0.138 vs0.167±0.021,s RAGE:0.223±0.055 vs 0.133±0.013)的表达水平也明显升高(P均<0.05)。而CCC良好组与CCC形成不良组比较,糖尿病及非糖尿病患者的AGEs及s RAGE表达则有所不同,在糖尿病患者,CCC形成良好组AGEs及s RAGE表达有低于CCC形成不良组倾向(AGEs:0.312±0.018 vs 0.370±0.090,s RAGE:0.244±0.103 vs0.272±0.061),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在非糖尿病患者,CCC形成良好组AGEs及s RAGE表达有高于CCC形成不良组倾向(AGEs:0.361±0.032 vs0.332±0.138,s RAGE:0.235±0.061 vs 0.223±0.055),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单因素分析中,男性、高血压患者、hs-CRP水平越高、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越厚、颈动脉斑块大小、冠脉狭窄程度,在三组之间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颈动脉斑块大小、冠脉狭窄程度与侧支循环形成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吸烟史、糖尿病病史、MPV、脂蛋白a、LDL、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左房内径、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肺动脉高压、LVEF值与CCC形成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1.在非糖尿病动物试验中,蛋白芯片显示侧支循环形成良好组s RAGE表达增高;2.本组资料显示:在糖尿病及非糖尿病冠心病患者中,CCC形成良好组与CCC形成不良组血浆AGEs、s RAGE表达均显着增高,提示AGEs、s RAGE可能与侧支循环形成相关;亚组分析显示,在糖尿病患者中,血浆AGEs、s RAGE表达与CCC分级呈负相关关系倾向,而在非糖尿病患者中,AGEs、s RAGE表达与CCC分级呈正相关关系倾向,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其机制不明,是否与样本量较小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3.本组资料显示:男性、高血压、hs-CRP水平越高、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越厚、颈动脉斑块大小、冠脉狭窄程度,与CCC形成密切相关,而颈动脉斑块大小、冠脉狭窄程度是CCC形成的独立影响因素。4.CCC形成与冠脉狭窄程度有关,说明CCC多见于严重冠心病患者中,血管狭窄越重,越易形成CCC。

万俊平[9](2016)在《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对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治疗效果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对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治疗效果。方法选取需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00例,根据是否有侧支循环的建立,分为对照组(无侧支循环)50例,观察组(有侧支循环)50例,经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成功率,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心功能指标[心室射血分数(EF),脑钠肽(BNP),体积分布宽度(RDW)]。结果经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观察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心功能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有助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的成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心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范例,许左隽,顾俊,殷兆芳,王长谦[10](2016)在《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患者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研究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至少1支主要冠状动脉血管为慢性闭塞病变的患者144例。根据Rentrop分级情况,0级和1级为受损侧支组(72例),2级和3级为充分侧支组(72例)。通过调查患者的血清学指标及HOMA模型评定患者胰岛素抵抗指数。结果冠状动脉受损侧支组患者体质量指数(BMI)[(24.2±3.4)kg/m2比(26.1±5.9)kg/m2,P=0.023]、总胆固醇(TC)[(5.37±1.35)mmol/L比(4.57±0.94)mmol/L,P=0.000]、载脂蛋白B(ApoB)[(1.20±0.37)mmol/L比(1.01±0.21)mmol/L,P=0.000]、脂蛋白a[(0.11±0.05)mg/L比(0.15±0.08)mg/L,P=0.001]、空腹胰岛素[(17.9±7.8)pmol/ml比(12.3±7.5)pmol/ml,P=0.014]、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5.21±3.11)比(3.53±2.47),P=0.031]、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179.9±82.0)比(107.8±77.9),P=0.002]、C反应蛋白(CRP)[(16.95±9.50)mg/L比(7.95±8.07)mg/L,P=0.038]显着高于充分侧支组;而载脂蛋白A-Ⅰ(Apo A-Ⅰ)[(1.34±0.18)mmol/L比(1.42±0.20)mmol/L,P=0.010]、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4.41±0.78)比(-4.12±0.75),P=0.024]显着低于充分侧支组。双变量相关分析显示,侧支循环形成与BMI、TC、Apo B、脂蛋白a、空腹胰岛素、HOMA-IR、HOMA-β、CRP成正相关(P<0.05),而与Apo A-I、ISI负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体重、Apo A-I、HOMA-β因素后,脂蛋白a(OR 7.575,P=0.009)、TC(OR 2.154,P=0.001)是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肥胖、CRP及HOMA-IR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可能有关,TC、脂蛋白a可以作为预测慢性闭塞患者侧支循环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二、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与功能及其影响因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与功能及其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与焦虑抑郁情绪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流程图(见图2.1)
    2.2 研究对象
    2.3 纳入及排除标准
        2.3.1 纳入标准
        2.3.2 排除标准
    2.4 研究方法
        2.4.1 资料收集
        2.4.2 分组
    2.5 统计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CCC形成与各组资料之间的单因素分析
        3.1.1 一般临床资料的分析
        3.1.2 辅助检查资料的分析
        3.1.3 焦虑抑郁情绪的分析
    3.2 CCC分级与其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3.3 CCC与其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肌再灌注损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3.质量控制
    4.统计学分析
    5.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对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肌灌注的影响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3)冠状动脉血管密度梯度参数预测心肌桥收缩压迫程度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急性STEMI患者冠脉侧支循环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临床资料和方法
    1.研究资料
    2.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5)侧支循环形成对心肌梗死后患者心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对照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6)冠脉侧支循环Rentrop分级的预测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C反应蛋白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血浆内皮素—1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
    前言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脂蛋白(a)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
    引言
    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影响冠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因素及侧枝血管的评估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7)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在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中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对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诊断价值
    研究背景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冠状动脉CT腔内衰减梯度评价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侧支循环及探讨其影响因素
    研究背景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部分 评价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对CTO介入治疗的影响
    研究背景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开通价值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8)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s)及可溶性受体(sRAGE)在冠心病患者冠脉侧支循环形成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本人简历
    学习和工作经历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课题综述
    参考文献

(10)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患者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 1 研究对象
    1. 2 方法
        1.2.1临床资料收集
        1.2.2冠状动脉造影术
        1.2.3侧支循环判定以及试验分组
        1.2.4胰岛素抵抗程度评定
    1. 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情况比较
    2. 2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
    2. 3 侧支循环形成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2. 4 logistic回归分析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因素
3 讨论

四、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与功能及其影响因素(论文参考文献)

  • [1]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与焦虑抑郁情绪的相关性研究[D]. 高天宇. 南华大学, 2021
  • [2]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肌再灌注损伤的影响[D]. 魏春娥.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3]冠状动脉血管密度梯度参数预测心肌桥收缩压迫程度的价值[D]. 张极平. 济宁医学院, 2020(01)
  • [4]急性STEMI患者冠脉侧支循环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D]. 刘美英. 大连医科大学, 2019(04)
  • [5]侧支循环形成对心肌梗死后患者心功能的影响[D]. 于学峰. 滨州医学院, 2018(06)
  • [6]冠脉侧支循环Rentrop分级的预测因素分析[D]. 范莹. 武汉大学, 2017(02)
  • [7]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在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中应用价值[D]. 陈亚磊. 首都医科大学, 2017(02)
  • [8]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s)及可溶性受体(sRAGE)在冠心病患者冠脉侧支循环形成中的表达及意义[D]. 周丽红. 安徽医科大学, 2017(01)
  • [9]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对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治疗效果的影响[J]. 万俊平.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67)
  • [10]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患者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J]. 范例,许左隽,顾俊,殷兆芳,王长谦.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6(01)

标签:;  ;  ;  ;  ;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形成和功能及其影响因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