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材——21世纪建材行业的发展方向

绿色建材——21世纪建材行业的发展方向

一、绿色建材——21世纪建材业的发展方向(论文文献综述)

叶四方[1](2021)在《陕南巴山地区县城城边村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以李家坪村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陕南巴山地区是我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明确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既是汉江流域我国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村扶贫开发纲要中明确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区中最大的一个,其农村社会生活水平改善与乡村振兴的任务也很艰巨。陕南巴山地区县城城边村作为城市与乡村及其生态系统与功能空间的过渡区域,承载着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生态保护等多重功能。本研究以协调陕南巴山地区县城城边村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为导引,依托现有相关研究成果与GIS技术平台,针对县城城边村发展中的生态、生产、生活问题,契合该地区未来城边村转型发展的趋势、机遇与挑战,尝试提出以生态空间保护为核心的生产空间多元化与生活空间宜居化的发展思路,从“三生”系统与空间布局现状特征与问题研究、“三生”系统转型及空间布局优化方向研究、空间布局优化方法研究等方面构建陕南巴山地区县城城边村空间布局优化的研究框架,并以该地区镇巴县李家坪村为研究实例进行实证研究,验证优化方向及方法的可适用性,旨在为该地区类似乡村的发展提供借鉴。论文通过梳理陕南巴山地区县城城边村“三生”系统与“三生”空间的现状特征及问题,结合该地区“三生”系统转型的动力与趋势,提出匹配“三生”系统转型的“三生”空间优化方向,并基于此方向构建了“三生”空间布局优化的方法,最终以李家坪村进行实证研究。论文的主要结论:首先是得出了陕南巴山地区县城城边村“三生”空间布局的现状特征为生态空间问题丰富、斑块切割、破碎度高,生产空间农耕为主、类型单一、分布混乱,生活空间分散分布、设施差异、联系不便。其次是得出生态系统的转型趋势是向着生态综合效益优良的方向发展,生产系统是向着村城绿色产业融合方向发展,生活系统是向着现代生活宜居高效发展,并提出相应的具体发展方向。最后是构建了村域基础数据收集与处理——“三生”空间用地评价——“三生”空间管控线划定——“三生”空间布局优化的空间布局优化方法体系,并以李家坪村为实证对方法体系进行了验证。

龚思羽[2](2020)在《绿色营销视角下企业环境行为对消费者响应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所导致的雾霾频发、水土流失、淡水污染严重、土地荒漠化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环境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其中企业更是因占我国污染排放总量的百分之七十以上而成为了环境污染治理的焦点。与此同时,生态文明建设与美丽中国建设的大力推进不仅唤醒了我国民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也导致其对企业自觉承担环境保护责任的期盼日益攀升。在此背景下,企业所开展的一系列以保护资源、治理污染和关爱自然为目的的环境行为,成为其占领绿色市场份额、树立良好企业形象、获得积极社会声誉、提升经济效益和企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企业环境行为作为环境经济学、组织行为学等领域关注的核心内容,学术界基于模型演绎与数理分析探索企业环境行为的决策演化机制,及企业环境行为对企业环境绩效和长期财务绩效的影响,鲜有研究关注消费者这一企业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对不同类型的企业环境行为的差异化响应。事实上,作为企业绿色营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环境行为不仅是企业践行绿色发展原则和承担环境保护责任的重要表现,关乎着企业的社会声誉,也是维系与消费者高质量关系的重要途径,会对消费者的行为决策产生重要且深远的影响。鉴于现有研究不足,本研究将从绿色营销视角出发,聚焦于消费者对企业环境行为的心理决策过程,深入探讨企业环境行为对消费者响应的影响机制。本研究从绿色营销视角出发,依据制度理论将企业环境行为划分为实质性环境行为与象征性环境行为两类,其中实质性环境行为是指与企业核心业务相关的且能够显着地改善或提升企业环境绩效的企业行为,包括产品驱动的环境行为和制造过程驱动的环境行为以及其他与污染防治和环境技术创新相关的行为。象征性环境行为是指企业为缓解制度压力,获取环境合理性而开展的,能帮助企业建立或维护环境保护形象的环境行为,包括企业与各类环保事业展开合作、参加环保公益宣传活动、申请绿色商标、设立环境管理委员和采用绿色薪酬政策等环保形象管理行为。本研究引入诚意动机感知和漂绿感知两个能够有效反映消费者对企业行为动机认知的心理变量和思维模式这一能够反映消费者信息加工模式的变量,构建起以企业环境行为为自变量,诚意动机感知和漂绿感知为中介变量,思维模式为调节变量,消费者响应为因变量的理论模型,并提出相关研究假设。本研究通过四个情境实验分别验证了消费者对实质性环境行为与象征性环境行为的差异化响应,即消费者在面对两类企业环境行为时在企业态度、产品购买意愿和口碑传播意愿上所表现出的差异;诚意动机感知与漂绿感知在企业环境行为影响消费者响应过程中的中介作用;消费者思维模式在企业环境行为影响消费者诚意动机感知和漂绿感知过程中的调节作用,以及思维模式调节下诚意动机感知和漂绿感知的被调节的中介作用。本研究通过实验一验证了企业环境行为对消费者响应的直接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象征性环境行为,消费者对实质性环境行为的企业态度、产品购买意愿和口碑传播意愿更积极。实验二通过更换被试和实验材料的方式验证了再次验证上述结论且进一步发现,相比于象征性环境行为,实质性环境行为更易激发出消费者诚意动机感知;相比于实质性环境行为,象征性环境行为更易激发出消费者的漂绿感知,且诚意动机感知和漂绿感知在企业环境行为与消费者响应之间起中介作用。实验三再次更换实验材料和被试,旨在验证消费者思维模式在企业环境行为与诚意动机感知、漂绿感知之间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处于整体思维模式时,消费者对实质性环境行为与象征性环境行为所表现出的诚意动机感知与漂绿感知无差异,在局部思维模式时,更易对实质性环境行为产生诚意动机感知,对象征性环境行为产生漂绿感知。实验四通过更换被试对上述所有结论进行再次验证,目的是提升实验结果的可推广性,此外实验四的结果进一步表明思维模式会调节企业环境行为对诚意动机感知和漂绿感知的影响,进而对消费者响应产生影响。本研究首次绿色营销视角出发,考察消费者对企业环境行为的响应机制。这不仅是在理论上对企业环境行为研究视角的补充与发展,同时也为我国企业实施绿色营销提供了新的策略选择。本研究发现并验证了企业环境行为提升消费者响应的中介机制,构建起实质性环境行为与象征性环境行为对消费者响应的心理机制,揭示了两种企业环境行为影响消费者响应的心理过程的差异性。此外,本研究探讨并证实了思维模式在企业环境行为提升消费者响应过程中的调节作用,明晰了两类企业环境行为尤其是实质性环境行为对促进消费者响应的边界条件。在营销实践方面,本研究对于企业有效地开展环境行为实施绿色营销策略,赢得绿色竞争优势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具体而言,企业在制定和实施环境行为时,应以实质性环境行为为主,象征性环境行为为辅,重视消费者对企业环境行为动机的认知与判断,并充分考虑针消费者整体与局部思维模式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实施企业环境行为策略,从而激发出消费者的诚意动机感知,避免漂绿感知的产生,最终增强消费者响应。

刘奕鑫[3](2020)在《生态导向下的周至县城空间布局研究》文中提出周至县城地处关中西部,南依秦岭主脉,北濒渭水,依山傍水,是一座历史悠久,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文化厚重的城市。近年来,伴随县城经济的发展与城市空间的不断扩张,周至县城与自然生态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县城经济的健康发展。随着规划思路与技术手段向生态文明建设的转变,城市规划关注的内涵从城市空间扩展到人与空间,与自然的多维度层面。周至县城市空间布局不合理,发展较为混乱的问题导致自然资源破坏、环境污染严重、县城内外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如何实现周至县城居民生活、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三者和谐共处是生态导向下的周至县城空间布局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本文以分析秦岭山脉下的县城空间布局方法为出发点,解决城市生态发展问题与城市空间建设问题为思路,采用理论文献研究法、通过采用实地调研与访谈,进行体系化分析的研究方法、多学科交叉研究法。借助ArcGIS等软件的进行定量分析,从城市空间入手研究城市总体布局,以城市空间功能布局、结构布局、形态布局进行研究。在分析周至功能优化策略和路径之后,建立周至功能谱系。延续以农产品、生态文化旅游功能,强化商贸服务功能,移除原来影响生态的城区发展工业功能。建立生态文旅联动的商务商业功能及旅游产业配套的服务功能、生态居住功能、产业调整下的新物流功能。打造以生态宜居为导向的居住功能,完善公服、商业、文化、交通等配套服务功能。形成符合生态的县城功能布局。其次周至县城的规划布局中不仅仅需要结合生态为导向的发展理念,还需要统筹考虑县城的旅游、居住、文化、区域交通功能的划分与组织,还需要形成融合水系、绿化景观、城市建设用地的空间结构。因此依据城市生态功能定位形成的城市空间结构,需要、结合生态适宜性分析结果,叠加周边生态要素与城市建设要素形成周至县城生态基底。在复合生态的基底上叠加蓝绿网络结构、生态社区结构、道路路网结构,最终形成县城的空间结构。最后在城市空间形态方面,根据城市所处的秦岭北麓地形特征,提出周至县城“山脉协调、水系引导”的意向形态;根据保护县城周边自然村镇和自然景观的特点形成村城共生的城市外部形态。在城市内部形态方面,提出了基于生态理念的“非机动主导的街区模式”,形成合理的“步行+自行车”,“步行+公共交通”,“自行车+公共交通”的特色慢行系统;为了构建更好的县城绿化体系,公园的布局方式按照满足居民15分钟步行需求,实现县城9个公园体系的建设。再次梳理县城工业用地,通过用地置换对废旧工业用地进行生态绿植布局,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将城填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原来的1.36m2/人提升至17.62m2/人;基于生态社区理念构建层级居住单元,通过镶嵌办公、文化、服务等用地,形成较为方正紧凑的“回字形”的社区团块,建立符合生态社区用地。使原来47.39m2/人的人均居住用地比例调整到34.42m2/人。综上,打造生态凸显、宜居宜游的周至县城布局形态。

吴冲[4](2020)在《空间生产视角下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演变及其机制研究 ——以陕西关中大遗址区为例》文中指出十九大报告明确了坚定文化自信、推进文化繁荣的重要意义,而大遗址作为重要历史文化资源,对建设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彰显城市与区域文脉、带动区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我国75%以上的大遗址位于城郊及郊野地区,这些大遗址区往往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基础设施条件差,加之文物保护制度对工、农业生产实施严格控制,导致了大遗址区村庄普遍性的贫困问题,并且由于资本投入与文保限制的空间差异产生了遗址区村庄的不均衡发展,进而引发大遗址区社会冲突矛盾加剧和遗址区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的反思。在全面践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对于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紧迫性。大遗址区作为一个空间相对独立、管理部门权职交错、保护与利用影响交织、利益相关者众多的复杂地域系统,对于大遗址区乡村社会问题研究需要跳出传统的“绝对空间”思维,从社会与空间相互影响的辩证逻辑中寻求答案。“空间生产”理论既有助于解决传统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研究中“社会-空间”相互割裂的问题,也能够将大遗址区社会分化与空间不均衡纳入同一框架内进行讨论。因此本研究结合大遗址区发展中的实际情况,基于空间生产理论建立具体化分析框架,通过“社会-空间”辩证法从空间实践与社会变迁的交互作用中探寻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演变规律,以社会生产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角度揭示社会空间演变机制。首先,本文将空间生产理论与大遗址区现实情况相结合,建立大遗址区空间生产理论框架。在界定大遗址区空间范围与特征的基础上,基于“三元论”对大遗址区的社会空间本体划定,并论证空间生产理论在大遗址区的适用性,重点从权力、资本视角探寻遗址区“社会-空间”的辩证逻辑。其次,宏观上总结关中大遗址区乡村社会发展特征。首先分析关中大遗址的分布特征及其自然环境特征,论证自然环境对大遗址区乡村的影响。其次梳理关中大遗址保护利用工作进程,分析展示利用工作对关中大遗址区乡村的影响。最终总结关中大遗址区乡村发展的普遍性特征规律。一方面借鉴哈维的三次资本循环理论大致划分出关中大遗址区发展阶段,分析资本驱动下居民实现再生产的模式与途径。另一方面,探究在空间权力让渡与分化过程对村庄居民生产方式调整的影响。这一部分研究既为具体案例地研究提供广泛的素材与依据,也在实践层面论证了空间生产理论对大遗址区研究具备普遍适用性。然后,选取秦始皇陵、乾陵、桥陵、耀州窑、雍城五处大遗址区作为典型案例地研究,分析具体案例地村庄的社会空间演变规律与特征。空间上,以行政村为基本统计单元,从“人-地关系”、“人-人关系”两方面入手建立指标,采取生态因子分析法、社会空间分异指数明确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结构与分异特征。时间上,通过比对分析90年代、2000年、2010年、2018年四个时间段社会空间结构与分异状况,总结社会空间演变过程与特征,提炼出5种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演变模式。最后,在分析5种乡村社会空间演变模式中“人地关系”与“人人关系”变化特征规律基础上,进一步从资本视角分析保护利用影响下大遗址区空间资本累积过程,从权力视角解读利益相关者的相互关系,以及在各种制度性框架下居民为实现再生产而对自身生计模式调整过程,从资本与权力视角解析大遗址区社会空间生产的规律并总结社会空间演变机制,提出大遗址区乡村社会发展的优化建议。研究认为:(1)空间生产理论对于大遗址区研究具有普遍适用性,大遗址区乡村发展体现出哈维所说的三次资本循环特征,权力与资本所支配的“第三空间”影响着遗址区乡村物质环境转变与社会变迁。(2)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大多呈扇形同心圆圈层结构。并且根据其演变规律总结出旅游服务业发展型村庄、农业发展型村庄、传统农业村庄、工业化与城镇化带动村庄、采掘业控制型村庄等五种演变模式。(3)“人地关系”上,村庄聚落由原本单一的居住功能衍生出生产与消费职能,最终衍生出文化服务职能;“人人关系”上,早期村民自主生产或受雇于投资企业而转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中期乡村空间资本价值提升,居民与外来经营户形成房屋租赁合作关系,最后由于文化资本外溢,居民与旅行社、经营户产生广泛的业务往来。综上,本研究提出资本投入空间生产实践是社会空间演变的原始动力,社会生产关系的转变是社会空间演变的内生因素,政府权力对利益群体的引导与规范是社会空间演变的外部驱动。面对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分异、社会分层愈演愈烈的趋势,本文选取大遗址区乡村为研究案例,探寻社会弱势群体在遗址保护与开发利用中如何实现自身再生产过程。在人本视角拓展了大遗址保护利用的研究广度,也进一步丰富了空间生产的微观领域研究。对我国大遗址周边地区出现的社会问题进行解析,希望借此为实现大遗址区乡村振兴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陈树坤[5](2020)在《TREE新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过去几年,中国经济在全球充满不确定的情况下继续保持稳定、可持续向前发展。工信部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建材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5%,建材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产业布局逐步优化。人造板一直是家居建材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人造板生产量在全球总量中占50%-60%。然而人造板行业多年来依靠规模扩张的增长形式难以持续,竞争环境日益激烈,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相对过剩的产能导致产业发展模式出现内耗状态,并购重组现象不断出现,众多人造板生产企业面临优胜劣汰的机遇与挑战。因此,在当前环境下人造板生产企业亟待转变发展方式,制定和实施具有前瞻性的、可行性的战略成为当务之急。全文以人造板生产企业TREE新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TREE集团)为对象,依托战略管理相关理论展开研究:首先借助PEST分析和五力竞争模型厘清公司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接着运用竞争标杆对比法、KSF关键成功因素法分析公司的优劣势,进而通过SWOT分析法明确公司的战略选择,据此制定总体发展战略(包括愿景使命、思路目标、核心能力和业务组合等)、业务发展战略(包括基础业务、战略业务和新兴业务),并提出战略实施的路径与保障措施。本文的研究结论是通过提升企业文化、完善组织架构、整合财务资源、加强研发制造、建立企业大脑等一系列保障措施,增强TREE集团在营销策划、品牌推广、组织执行、智能制造、产业协同等方面的能力,从而实现“中国家居建材行业百年企业”的战略目标。全文的研究成果不仅对TREE集团成为人造板、全屋定制及智能家居为一体的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商,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有所帮助,同时也为相关人造板企业制定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童雪[6](2020)在《供给侧改革下建材业盈利模式变化及其影响分析 ——以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自供给侧改革于2015年年底提出以来,建材行业因为存在恶性竞争、产能过剩、供需不平衡等诸多问题成为了供给侧改革的重中之重,在供给侧改革下盈利模式的变更对于建材行业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但目前我国对于建材行业,特别是其水泥业务板块在供给侧改革下盈利模式的变更的有关研究还非常稀少,本文对于该问题的研究将为同行业其他公司提供一些借鉴意义。本文将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在供给侧改革、盈利模式、哈佛分析法等理论指导下,对中国建材在供给侧改革要求下的盈利模式的变更按照盈利模式四要素进行分析,使用哈佛分析法框架对盈利模式变更后的影响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并将分析重点放在财务分析层面上,通过多项财务指标的横向、纵向分析明晰其改革带来的影响。通过对中国建材盈利模式改变及其影响的分析,发现其盈利模式的主要改变是从曾经的水泥大王向新材料及工程服务业务板块的扩展,在联合重组上的两材合并,通过产能置换降本增效的经营策略。通过其影响分析,可以发现在公司盈利模式变更后盈利能力有所提高,资本结构有所改善,虽然公司还面临着商誉数额过多,落后产能数额庞大的问题。但总体而言,公司盈利模式的改变正在带领公司向好的方向转变。

黄滢[7](2020)在《武定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的产业发展研究》文中指出乡村振兴是基于我国国情提出的发展战略,它为广大乡村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及最重要的动力因素。乡村产业是农村经济最重要的体现,也是最关键的保障因素。武定县县域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调整不合理、发展阶段滞后、竞争力不足、优势不突出、城乡差距大等特征是我国广大西南欠发达地区乡村的典型特征。因此,以研究对象为基础,探索广大欠发达乡村因地制宜的产业发展方向、适宜的产业发展模式,从而提升乡村的人居环境、推进乡村振兴的实现。本论文运用文献研究、实地考察、数据分析等方法,以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为基础,对武定乡村产业发展大环境、历史与现状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出武定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县,工业发展具有一定基础,第三产业具有较大吸引力的产业特征。其次,通过SWOT分析,理清武定县乡村产业发展的优势、机遇、问题与挑战。提出对接主城,区域联动、产城融合的区域一体化、空间一体化与产业一体化的思路;巩固传统产业、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提升服务新兴产业的方向;重点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现代仓储物流、生物医药大健康、冶金建材与文化旅游产业的战略。借鉴国内外乡村产业发展及分类的方法与经验,以县域村庄空间发展、区域产业与职能演化及各乡镇产业发展条件及资源分析为基础,对乡村进行类型划分。并根据各类乡村的特征与差异,提出相适应的发展对策:泛农型乡村依靠自身农业特色通过农业品牌体系的构建实现差异化的农业现代发展;农旅型乡村以农业为核心,立足自身旅游特色资源,分为自然景观型、传统村落型和农业科技型,并按照三种不同的模式路径发展“农业+”旅游产业链;农业综合服务型乡村则依托自身区位、交通等的优势,形成覆盖县域的“终端—节点—散点”三级“服务网络”,综合发展加工、物流、商贸、旅游、新兴等多种产业。三类乡村产业发展相互促进,共同构建了武定县生态适宜性乡村产业体系,推进产业振兴的实现。且为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乡村的振兴提供了研究框架与路径。

王楠[8](2020)在《SDFY集团公司竞争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成立于上世纪90年代的SDFY集团公司,原主要产品为家用家具,随着公司转型发展,目前主要产品为彩钢板。随着近年来建材业行业竞争环境的加剧,以及自身发展存在的问题,导致SDFY集团公司彩钢板业务进入了内忧外患的发展瓶颈期,对内存在产品差异化程度低、价格优势较小、生产效率不高、经营管理粗放、融资负担过重等问题不足,对外存在环保政策趋严、关键技术装备国产化率低、行业竞争激烈、购买者议价能力较强、供应商议价能力较强等发展威胁,对企业的持续发展带来了一定阻碍。企业亟需制定合理的战略发展措施,摆脱当前发展困境。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模型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对SDFY集团公司竞争战略制定实施进行了研究。首先,进行了SDFY集团公司外部环境分析。主要介绍了SDFY集团公司的基本情况,利用PEST模型、五力模型、EFE模型对企业宏观环境、行业环境状况进行分析,并进行了外部环境影响因素评价。其次,本文进行了SDFY集团公司内部环境分析。对企业的内部核心竞争优势和问题不足进行了分析,并进行了内部环境影响因素评价。再次,进行了SDFY集团公司竞争战略选择。在对SDFY集团公司运用SWOT分析的基础上,对基本竞争战略进行了分析,利用定量战略计划矩阵分析为公司选择了差异化战略,并提出了产品差异化、价格差异化、营销渠道差异化、服务差异化、形象差异化的战略实施路径,同时提出了提升公司生产效率、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升公司财务管理水平等差异化战略实施保障措施。最后,根据战略实施环境选择相应的战略保障与战略控制。本文从战略管理角度,通过对公司外部环境和企业内部环境进行梳理,分析它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助力其在相对恶劣的市场地位下,面对激烈的同行业竞争,利用自身优势抓住外部机遇,克服自身劣势减少外部威胁,获得新的竞争优势,为公司未来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张建霞[9](2019)在《新时代背景下合阳县城镇体系发展规划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镇体系的发展是从形成到成熟层级不断演进的过程,传统城镇体系为“三结构一网络”的城镇体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我国已进入城镇化高质量发展阶段,十九大提出继续坚持走生态文明发展战略,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对于农村现代化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发展不平衡做出重要战略部署。传统的城镇体系由于其发展历史局限性,对小城镇和广大乡村区域的重视不够,存在城乡二元发展问题,区域内城镇发展不平衡。本文从城镇发展新时代背景出发研究县域城镇体系发展的规划策略,不仅有利于完善县域层面城镇体系演化研究和规划编制的理论与方法,还可以为县域城镇和乡村发展提供区域性的借鉴指导作用。本文以合阳县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合阳县城镇体系发展策略的研究,试图体现新时代背景下合阳县不同地区的农村特征和城乡关系,对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等级规模结构、空间结构的发展策略作出回应,注重在城镇发展过程中,体现人的发展需求。因此,在理论方面,着重分析了县域城镇体系发展演化的因素,并解析了合阳县城镇体系发展演化的动力机制。在实证研究中,采用重要发展条件阐释法,分析合阳县城镇体系的发展演变历程、发展基础概况及面临挑战,采用城市首位度、城镇等级规模结构和空间结构分形模型等分析方法,解析合阳县城镇体系结构现状,分析合阳县城镇体系发展的特征和问题。并对合阳县城镇体系发展中各城镇潜力进行综合评估,确定合阳县的县域中心城市、重点镇、一般镇和特色产业村。在合阳县城镇体系发展战略中突出城镇体系职能结构、等级规模结构和空间布局结构的发展策略,对不同等级规模和职能的城镇进行分类指导,制定县城发展区划,促进合阳县城镇体系的协调发展,同时注重小城镇的建设和乡村振兴发展,将“三生”空间的发展融合到城镇体系的建设中,不断优化合阳县城镇体系的发展规划策略。

张雨青[10](2020)在《北新绿色住宅公司发展战略转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建筑建材行业随着时代的需求变化也不断进行改革,北新集团建材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中央企业的上市公司已经发展成为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建筑集团。但是目前,北新集团所处的市场环境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近年来,建筑建材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于北新集团而言,需要及时把握市场机遇,对企业进行转型和升级,从而扩大企业的经营规模。在本次研究中,将以北新绿色住宅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一系列理论研究,发现该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修改建议,从发展战略、组织结构等方面对企业的发展提供借鉴。本文首先对企业战略管理这一领域的已有文献进行研究,根据目前国有企业改革的趋势以及建筑建材行业实际发展情况,对北新建材全资子公司北新绿色住宅公司的发展环境进行深入分析,挖掘该公司在经营过程中的竞争力水平,再充分结合专业机构对建筑建材行业的前景分析。将使用PEST理论对该公司目前面临的外部环境进行深入研究。本文具体分析了北新绿色住宅公司的宏观战略存在的问题,比如说企业在战略类型、战略实施模型、战略保障措施、战略评估机制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详细分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从战略选择和制定、战略实施与执行、战略评估与调整三个角度,结合北新绿色住宅公司发展的实际,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本文在分析完问题的基础上,开始了对于战略改进的具体研究。本文对于战略的制定,在SWOT分析和PEST分析的基础之上,利用SPACE矩阵,制定了公司进取型的战略,并且将其细分为短期战略和长期战略。对于战略的评估,我们利用努梅特的四因素法,提出了对北新绿色住宅公司战略评估的方法。同时,还从采购管理、创新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安全环保管理等五个方面的战略保障策略。综上所述,本文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住宅行业不断扩大和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北新绿色住宅公司应该结合公司自身的实际经营情况,以“立足新型建材、配套协同国家绿色建筑建材战略,住宅产业化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作为发展思路,为公司目前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提供解决方案。

二、绿色建材——21世纪建材业的发展方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绿色建材——21世纪建材业的发展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陕南巴山地区县城城边村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以李家坪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范围与对象
        1.3.1 研究范围
        1.3.2 研究对象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相关概念辨析
        1.5.1 陕南巴山地区
        1.5.2 城边村
        1.5.3 空间布局优化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2 陕南巴山地区县城城边村“三生”系统与空间布局现状及问题
    2.1 陕南巴山地区县城城边村概述
        2.1.1 陕南巴山地区概述
        2.1.2 陕南巴山地区县城概述
        2.1.3 陕南巴山地区县城城边村概述
    2.2 陕南巴山地区县城城边村“三生”系统现状及问题
        2.2.1 陕南巴山地区县城城边村生态系统现状
        2.2.2 陕南巴山地区县城城边村生态系统主要问题
        2.2.3 陕南巴山地区县城城边村生产系统现状
        2.2.4 陕南巴山地区县城城边村生产系统主要问题
        2.2.5 陕南巴山地区县城城边村生活系统现状
        2.2.6 陕南巴山地区县城城边村生活系统主要问题
        2.2.7 陕南巴山地区县城城边村“三生”系统关系现状
    2.3 陕南巴山地区县城城边村“三生”空间特征及问题
        2.3.1 典型研究样片选取与现状特征分析方法
        2.3.2 城边村数据获取与处理
        2.3.3 陕南巴山地区县城城边村“三生”空间现状特征
        2.3.4 陕南巴山地区县城城边村生态空间主要问题
        2.3.5 陕南巴山地区县城城边村生产空间主要问题
        2.3.6 陕南巴山地区县城城边村生活空间主要问题
        2.3.7 陕南巴山地区县城城边村“三生”空间关系现状
    2.4 本章小结
3 陕南巴山地区县城城边村“三生”系统转型及空间布局优化方向
    3.1 “三生”系统与“三生”空间的关系
    3.2 陕南巴山地区县城城边村“三生”系统转型
        3.2.1 转型动力
        3.2.2 转型趋势
    3.3 匹配“三生”系统转型的县城城边村空间布局优化方向
        3.3.1 空间布局优化目标
        3.3.2 生态空间布局优化方向
        3.3.3 生产空间布局优化方向
        3.3.4 生活空间布局优化方向
        3.3.5 陕南巴山地区县城城边村“三生”空间协同优化方向
    3.4 本章小结
4 陕南巴山地区县城城边村空间布局优化方法研究
    4.1 城边村“三生”空间布局优化方法体系
        4.1.1 城边村“三生”空间与上位规划“三线”
        4.1.2 基础数据收集与处理
        4.1.3 城边村“三生”空间优化方法
    4.2 城边村“三生”空间用地评价
        4.2.1 “三生”空间用地评价原则与方法
        4.2.2 “三生”空间用地评价模型与权重确定
        4.2.3 生态空间用地重要性评价
        4.2.4 生产空间用地潜力评价
        4.2.5 生活空间用地适宜性评价
    4.3 城边村“三生”空间管控线划定
        4.3.1 生态保护管控线
        4.3.2 生产发展管控线
        4.3.3 生活建设管控线
    4.4 城边村三生空间布局优化
        4.4.1 空间布局优化原则
        4.4.2 生态空间布局优化
        4.4.3 生产空间布局优化
        4.4.4 生活空间布局优化
5 陕南巴山地区镇巴县李家坪村空间布局优化实证研究
    5.1 李家坪村“三生”系统与空间现状及问题
        5.1.1 镇巴县及李家坪村概述
        5.1.2 李家坪村生态系统与空间特征及其问题
        5.1.3 李家坪村生产系统与空间特征及其问题
        5.1.4 李家坪村生活系统与空间特征及其问题
    5.2 李家坪村“三生”系统转型与空间布局优化方向
        5.2.1 发展机遇与“三生”系统转型
        5.2.2 空间布局优化方向与优化模式
    5.3 李家坪村空间布局优化方法
        5.3.1 “三生”空间用地评价
        5.3.2 “三生”空间管控线划定
        5.3.3 “三生”空间布局优化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的主要结论
    6.2 论文研究中的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做工作

(2)绿色营销视角下企业环境行为对消费者响应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1.3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理论意义
        1.2.3 现实意义
    1.3 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
        1.3.1 技术路线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的主要创新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绿色营销
        2.1.1 绿色营销的内涵与发展
        2.1.2 绿色营销的理论基础
        2.1.3 绿色营销的研究进展
        2.1.4 小结
    2.2 企业环境行为
        2.2.1 企业环境行为的概念界定与类型划分
        2.2.2 企业环境行为的理论基础
        2.2.3 企业环境行为的研究进展
        2.2.4 小结
    2.3 消费者响应
        2.3.1 消费者响应的内涵
        2.3.2 企业环境行为情境下的消费者响应
        2.3.3 小结
    2.4 诚意动机感知
        2.4.1 诚意动机感知概念界定与测量
        2.4.2 诚意动机感知的理论基础
        2.4.3 诚意动机感知的研究进展
        2.4.4 小结
    2.5 漂绿感知
        2.5.1 企业漂绿行为
        2.5.2 漂绿感知的概念界定与测量
        2.5.3 漂绿感知的研究进展
        2.5.4 小结
    2.6 思维模式
        2.6.1 思维模式的理论阐述
        2.6.2 思维模式的测量与操纵
        2.6.3 思维模式对消费决策的影响
        2.6.4 小结
第3章 研究框架与研究假设
    3.1 研究框架
    3.2 研究假设
        3.2.1 企业环境行为对消费者响应的影响
        3.2.2 诚意动机感知的中介作用
        3.2.3 漂绿感知的中介作用
        3.2.4 思维模式的调节作用
第4章 实验设计与假设检验
    4.1 预实验
        4.1.1 实验目的
        4.1.2 实验设计与结果
    4.2 实验一:企业环境行为对消费者响应的直接影响
        4.2.1 前测
        4.2.2 正式实验
        4.2.3 讨论
    4.3 实验二:诚意动机感知与漂绿感知的中介作用
        4.3.1 前测
        4.3.2 正式实验
        4.3.3 讨论
    4.4 实验三:思维模式在企业环境行为与诚意动机感知、漂绿感知间的调节作用
        4.4.1 前测
        4.4.2 正式实验
        4.4.3 讨论
    4.5 实验四:诚意动机感知与漂绿感知被调节的中介作用
        4.5.1 前测
        4.5.2 正式实验
        4.5.3 讨论
    4.6 假设检验结果汇总
第5章 结论与讨论
    5.1 研究结论
    5.2 理论贡献
    5.3 营销启示
    5.4 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5.4.1 研究局限
        5.4.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3)生态导向下的周至县城空间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宏观背景
        1.1.2 发展背景
        1.1.3 现实背景
    1.2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1.2.1 研究对象
        1.2.2 概念界定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2、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1 国外空间布局研究
    2.2 国内空间布局研究
    2.3 周至县城相关研究
    2.4 本章小结
3、周至县城现状解读
    3.1 周至县概况
        3.1.1 地理区位
        3.1.2 自然环境
        3.1.3 社会经济
        3.1.4 历史文化
    3.2 周至县城建设概况
        3.2.1 县城建设现状解读
        3.2.2 现状功能布局
        3.2.3 现状结构布局
        3.2.4 现状形态布局
    3.3 本章小结
4、生态导向下的周至县城功能布局
    4.1 功能布局问题剖析
    4.2 县城空间发展定位
        4.2.1 区域条件分析
        4.2.2 产业发展分析
        4.2.3 县城发展定位
    4.3 功能布局谱系建构
        4.3.1 产业路径选择
        4.3.2 功能谱系梳理
    4.4 功能布局分区研究
        4.4.1 功能优化路径
        4.4.2 功能优化策略
        4.4.3 功能空间布局
    4.5 本章小结
5、生态导向下的周至县城结构布局
    5.1 结构布局现状问题剖析
    5.2 结构布局生态思路
        5.2.1 功能与结构关联梳理
        5.2.2 空间结构布局思路
    5.3 县城生态本底识别
        5.3.1 生态适宜性分析
        5.3.2 生态本底形成
    5.4 结构布局的生态性生成
        5.4.1 蓝绿结构网络
        5.4.2 生态社区结构
        5.4.3 道路网络搭接
        5.4.4 县城空间结构生成
    5.5 本章小结
6、生态导向下的周至县城形态布局
    6.1 空间形态问题阐述
    6.2 形态布局优化思路
        6.2.1 空间结构制定与形态建立
        6.2.2 用地组织方式
        6.2.3 形态布局思路
    6.3 外部形态引导
        6.3.1 建设条件限定外部形态
        6.3.2 县城空间与山脉协调
        6.3.3 县城空间与水系引导
    6.4 内部形态优化
        6.4.1 道路系统布局
        6.4.2 绿地系统布局
        6.4.3 生态社区布局
    6.5 本章小结
7、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
致谢

(4)空间生产视角下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演变及其机制研究 ——以陕西关中大遗址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主要概念界定
        1.1.1 大遗址与大遗址区
        1.1.2 大遗址保护与展示利用
        1.1.3 社会空间
        1.1.4 乡村与乡村社会空间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社会空间演变相关基础研究
        1.3.2 社会空间生产的相关研究
        1.3.3 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与社会空间演变研究
        1.3.4 大遗址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关研究
        1.3.5 相关研究述评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理论基础
        2.1.1 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价值与影响相关理论
        2.1.2 乡村聚落发展的相关理论
        2.1.3 传统“社会-空间”二元对立分析理论
        2.1.4 空间生产理论及其相关延伸理论
    2.2 空间生产理论对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研究的适用性与独特性
        2.2.1 空间生产理论导向下大遗址区社会发展的时空观转变
        2.2.2 空间生产理论对于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研究的适用性
        2.2.3 空间生产理论应用于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研究的独特性
    2.3 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生产分析方法
        2.3.1 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生产的主体及其作用
        2.3.2 大遗址区乡村空间生产的“社会-空间”辩证逻辑
        2.3.3 “三元论”导向下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演变的分析方法
第三章 关中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经济发展及其空间生产特征
    3.1 关中大遗址数量及展示利用情况在全国范围内的比较
        3.1.1 关中大遗址的数量与分布在全国范围的比较
        3.1.2 关中大遗址展示利用工作在全国范围的比较
    3.2 关中大遗址区自然环境因素与乡村社会经济发展
        3.2.1 关中地区自然环境与大遗址分布
        3.2.2 关中大遗址类型及选址产生的大遗址区自然条件差异
        3.2.3 大遗址区自然环境对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经济的影响
    3.3 关中大遗址保护利用因素与乡村经济社会发展
        3.3.1 关中大遗址保护利用工作进程与保护利用模式
        3.3.2 关中大遗址保护利用对乡村社会经济的影响
    3.4 关中大遗址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生产特征
        3.4.1 关中大遗址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中资本循环特征
        3.4.2 关中大遗址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管理制度变迁特征
        3.4.3 关中大遗址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空间实践特征
        3.4.4 关中大遗址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中产业变化特征
    3.5 关中大遗址区类型划分与社会经济特征
        3.5.1 关中不同自然条件禀赋的大遗址区乡村经济社会特征
        3.5.2 关中不同影响力级别的大遗址区乡村经济社会特征
        3.5.3 关中不同发展阶段大遗址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特征
第四章 关中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演变过程与特征
    4.1 案例地选取与数据获取
        4.1.1 典型案例地选取
        4.1.2 数据获取
    4.2 分析方法与指标体系构建
        4.2.1 分析方法与步骤
        4.2.2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4.2.3 空间生产理论下的指标体系
    4.3 案例地大遗址保护利用及其大遗址区乡村概况
        4.3.1 秦始皇陵大遗址保护利用与遗址区乡村概况
        4.3.2 乾陵大遗址保护利用与遗址区乡村概况
        4.3.3 桥陵大遗址保护利用与遗址区乡村概况
        4.3.4 雍城大遗址保护利用与遗址区乡村概况
        4.3.5 耀州窑大遗址保护利用与遗址区乡村概况
    4.4 关中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结构与分异
        4.4.1 关中大遗址区乡村社会主因子及其空间分布
        4.4.2 关中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结构
        4.4.3 关中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分异
    4.5 关中大遗址区乡村结构特征的提取
        4.5.1 关中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的共性特征
        4.5.2 关中各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的差异性特征
    4.6 关中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的演变与分异过程
        4.6.1 90年代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结构与分异
        4.6.2 2000年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结构与分异
        4.6.3 2010年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结构与分异
    4.7 关中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的演变规律与演变模式
        4.7.1 关中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主因子的变化
        4.7.2 关中大遗址区乡村社会分异指数的变化
        4.7.3 关中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结构的演变
        4.7.4 关中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演变模式的提炼与比较
第五章 关中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生产的影响因素
    5.1 人地关系:关中大遗址区乡村生产方式的调整
        5.1.1 内圈层:旅游服务型村庄生产方式调整
        5.1.2 中圈层Ⅰ:农业发展型村庄生产方式调整
        5.1.3 中圈层Ⅱ:传统农业型村庄生产方式调整
        5.1.4 外圈层Ⅰ:工业化或城镇化村庄生产方式调整
        5.1.5 外圈层Ⅱ:采掘业控制型村庄生产方式调整
    5.2 人人关系:关中大遗址区乡村生产关系的转变
        5.2.1 内圈层:旅游服务型村庄社会生产关系转变
        5.2.2 中圈层Ⅰ:农业发展型村庄社会生产关系转变
        5.2.3 中圈层Ⅱ:传统农业型村庄社会生产关系转变
        5.2.4 外圈层Ⅰ:工业化或城镇化村庄社会生产关系转变
        5.2.5 外圈层Ⅱ:采掘业控制型村庄社会生产关系转变
    5.3 关中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生产过程中资本循环的逻辑解释
        5.3.1 大遗址区乡村农业相关的资本累积
        5.3.2 大遗址区乡村工业化或城镇化中的资本累积
        5.3.3 大遗址区乡村旅游服务业中的资本累积
    5.4 关中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生产过程中权力关系变迁的逻辑解释
        5.4.1 大遗址区乡村空间生产主体的利益诉求
        5.4.2 三次资本循环中大遗址区利益主体权力的空间化
        5.4.3 三次资本循环中管理制度调整与空间主体利益关系的互馈
第六章 空间生产视角下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演变机制
    6.1 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演变的基本动因
        6.1.1 大遗址展示利用的溢出效应
        6.1.2 资本增殖性的内在驱动
    6.2 大遗址区空间生产主体对乡村社会空间的作用路径
        6.2.1 政府对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作用路径
        6.2.2 市场对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作用路径
        6.2.3 地方社区对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作用路径
    6.3 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演变的动力机制
        6.3.1 资本投入空间生产实践是原始动力
        6.3.2 居民生产关系调整转变是内生驱动
        6.3.3 权力对利益群体的引导与规范是外部动因
第七章 空间生产视角下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发展建议
    7.1 优化的原则与价值判断
        7.1.1 保护还是发展
        7.1.2 谁的乡村
        7.1.3 谁的遗址
    7.2 明确各利益主体的空间权力边界
        7.2.1 政府的职能定位与权力边界
        7.2.2 顺应资本循环规律的市场引入
        7.2.3 乡村社区发展权力的赋予
    7.3 空间公平正义的实现途径
        7.3.1 共建共享的空间实践
        7.3.2 开发利用共同参与的制度
        7.3.3 基于空间公平的补偿机制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村庄资料统计问卷
    附录二 :居民家庭统计问卷
    附录三 :文管部门访谈提纲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1.发表学术论文
    2.参与项目获奖情况
致谢

(5)TREE新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框架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方法
    1.3 创新与特色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战略相关研究
        2.1.1 国内外发展战略相关研究
        2.1.2 家居建材行业发展战略相关研究
        2.1.3 研究评述
    2.2 企业发展战略相关理论
        2.2.1 企业发展战略内涵与特征
        2.2.2 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步骤
        2.2.3 企业发展战略的实施环节
        2.2.4 企业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2.3 研究方法和工具
        2.3.1 PEST分析
        2.3.2 波特五力模型
        2.3.3 竞争标杆对比法
        2.3.4 KSF关键成功因素法
        2.3.5 SWOT分析法
第三章 TREE集团现状分析
    3.1 集团基本概况
    3.2 集团组织架构
    3.3 集团经营状况
第四章 TREE集团环境分析
    4.1 宏观环境分析
        4.1.1 政治环境
        4.1.2 经济环境
        4.1.3 社会环境
        4.1.4 技术环境
    4.2 竞争环境分析
        4.2.1 现有竞争者
        4.2.2 潜在竞争者
        4.2.3 供应商议价能力
        4.2.4 消费者议价能力
        4.2.5 替代品威胁
    4.3 内部环境分析
        4.3.1 资源状况分析
        4.3.2 能力状况分析
        4.3.3 核心竞争力分析
    4.4 主要竞争对手标杆分析
        4.4.1 主要竞争对手及标杆分析
        4.4.2 业务领域定位分析
    4.5 关键成功因素分析(KSF)
    4.6 SWOT分析
        4.6.1 集团优势
        4.6.2 集团劣势
        4.6.3 集团机会
        4.6.4 集团威胁
第五章 TREE集团总体发展战略
    5.1 发展战略选择
        5.1.1 战略选择方案
        5.1.2 战略选择过程
        5.1.3 战略选择结果
    5.2 总体发展战略
        5.2.1 愿景、使命和核心价值观
        5.2.2 基本思路
        5.2.3 发展目标
        5.2.4 核心能力和业务组合
        5.2.5 实施构想
第六章 TREE集团业务战略
    6.1 基础业务
        6.1.1 发展思路
        6.1.2 发展目标
        6.1.3 实施路径
    6.2 战略业务
        6.2.1 发展思路
        6.2.2 发展目标
        6.2.3 实施路径
    6.3 新兴业务
        6.3.1 发展思路
        6.3.2 发展目标
        6.3.3 实施路径
第七章 TREE集团战略部署与保障措施
    7.1 战略部署
        7.1.1 成立战略委员会
        7.1.2 绩效测量与战略调整
    7.2 保障措施
        7.2.1 提升企业文化
        7.2.2 完善组织架构
        7.2.3 整合财务资源
        7.2.4 加强研发制造
        7.2.5 建立企业大脑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TREE集团发展战略问题研究调查表
        第一部分 :公司发展战略问题
        第二部分 :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附录2 :TREE集团组织设计问题研究调查表
        第一部分 :公司组织设计问题
        第二部分 :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附录3 :TREE集团人力资源问题研究调查表
        第一部分 :公司人力资源问题
        第二部分 :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附录4 :TREE集团企业内部其他问题研究调查表
        第一部分 :企业内部其他问题
        第二部分 :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6)供给侧改革下建材业盈利模式变化及其影响分析 ——以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外供给侧改革的有关研究
        1.2.2 我国建材行业供给侧改革的有关研究
        1.2.3 盈利模式的有关研究
        1.2.4 哈佛分析法的有关研究
        1.2.5 研究评价
    1.3 研究内容、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分析
    2.1 盈利模式概念界定
    2.2 供给侧改革理论
    2.3 哈佛分析框架理论
第3章 供给侧改革与盈利模式的关系分析
    3.1 供给侧改革推动盈利模式优化
    3.2 盈利模式调整推动供给侧改革
第4章 中国建材的盈利模式改革分析
    4.1 我国建材行业发展概况
    4.2 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基本介绍
    4.3 供给侧改革前后盈利模式分析
        4.3.1 中国建材盈利模式类型
        4.3.2 利润点—产品服务分析
        4.3.3 利润对象—客户群体分析
        4.3.4 利润杠杆—相关活动分析
        4.3.5 利润屏障—竞争能力分析
第5章 哈佛分析框架下的盈利模式优化的影响分析
    5.1 战略分析
        5.1.1 中国建材的战略分析
        5.1.2 中国建材的战略选择
    5.2 会计分析
        5.2.1 期间费用分析
        5.2.2 营业收入与营业成本分析
    5.3 财务分析
        5.3.1 对盈利能力的影响
        5.3.2 对营运能力的影响
        5.3.3 对成长能力的影响
        5.3.4 对偿债能力及资本结构的影响
        5.3.5 对现金流量的影响
    5.4 前景分析
        5.4.1 战略分析
        5.4.2 风险预测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发展建议
        6.2.1 公司层面的建议
        6.2.2 政府层面的建议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武定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的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基本概念界定
        1.3.1 乡村
        1.3.2 产业振兴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论文框架
第二章 乡村振兴及产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1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2.1.1 国外研究动态
        2.1.2 国内研究动态
        2.1.3 研究评述
    2.2 我国乡村发展研究
        2.2.1 乡村产业及城乡关系演变
        2.2.2 我国乡村现状
    2.3 国外乡村及产业发展实践经验
        2.3.1 韩国新村运动与第六产业发展
        2.3.2 日本农村振兴
        2.3.3 美国农业发展
        2.3.4 法国农业改革和乡村开发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县域产业发展战略路径
    3.1 武定县产业研究方法与策略
    3.2 武定县产业发展大环境
        3.2.1 云南省乡村产业发展现状
        3.2.2 楚雄彝族自治州经济发展现状
        3.2.3 上位规划中武定产业的定位
    3.3 武定县乡村产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3.3.1 乡村产业与城乡关系发展沿革
        3.3.2 武定县县域经济总体情况
        3.3.3 乡村产业发展现状及特征
    3.4 武定县乡村产业发展SWOT分析
        3.4.1 发展机遇
        3.4.2 发展优势
        3.4.3 发展问题
        3.4.4 发展挑战
    3.5 武定县乡村产业发展战略
        3.5.1 产业发展原则
        3.5.2 产业发展目标
        3.5.3 产业发展思路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武定县基于不同乡村分类的产业发展路径
    4.1 乡村分类体系
        4.1.1 相关政策中的乡村类型分析
        4.1.2 相关研究中的乡村类型
        4.1.3 本文乡村分类方法
        4.1.4 乡村分类分析
    4.2 武定乡村分类解读
        4.2.1 各类乡村布局与现状特征
        4.2.2 三类乡村要素差异及产业发展分析
    4.3 泛农型乡村产业振兴的具体措施
        4.3.1 泛农型乡村品牌体系构建的具体对策
        4.3.2 泛农型乡村的发展措施——以东坡傣族乡为例
    4.4 农旅型乡村产业振兴的具体措施
        4.4.1 “生态农业+休闲旅游”模式——以狮子山风景区为例
        4.4.2 “现代农业+乡土创意”模式——以胤泽农业片区为例
        4.4.3 “传统农业+传统民俗”模式——以己衣大村为例
    4.5 综合服务型乡村产业振兴的具体措施
        4.5.1 县城集中建设区及禄金工业园区的乡村
        4.5.2 其他产业园区乡村
        4.5.3 其他综合服务型乡村
    4.6 乡村类型发展的转变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 B:图片索引

(8)SDFY集团公司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文献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竞争战略理论概述
    2.1 竞争战略理论
        2.1.1 理论内涵
        2.1.2 基本竞争战略
    2.2 核心竞争力理论
        2.2.1 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2.2.2 企业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
第三章 SDFY集团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3.1 公司概况
    3.2 宏观环境分析—PEST模型
        3.2.1 政策环境
        3.2.2 经济环境
        3.2.3 社会环境
        3.2.4 技术环境
    3.3 行业环境分析—五力模型
        3.3.1 行业竞争情况
        3.3.2 潜在进入者威胁
        3.3.3 消费者议价能力
        3.3.4 供应商议价能力
        3.3.5 替代品的威胁
    3.4 外部环境状况评价—EFE模型
第四章 SDFY集团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4.1 内部环境分析
        4.1.1 组织管理能力分析
        4.1.2 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分析
        4.1.3 品牌影响能力分析
        4.1.4 技术能力分析
        4.1.5 企业文化能力分析
        4.1.6 公司内部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4.2 内部环境状况评价—IFE模型
第五章 SDFY集团公司的竞争战略选择
    5.1 SDFY集团公司发展愿景和发展目标
        5.1.1 发展愿景
        5.1.2 发展目标
    5.2 SDFY集团公司基本竞争战略分析
        5.2.1 SWOT矩阵分析
        5.2.2 基本竞争战略分析
    5.3 SDFY集团竞争战略的定量选择
    5.4 SDFY集团公司差异化战略的实施路径
        5.4.1 产品差异化
        5.4.2 价格差异化
        5.4.3 营销渠道差异化
        5.4.4 服务差异化
        5.4.5 形象差异化
第六章 差异化竞争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6.1 提升公司生产效率
        6.1.1 改善公司现场作业
        6.1.2 建立工作标准化体系
    6.2 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6.2.1 加强员工培训力度
        6.2.2 强化内部激励政策
        6.2.3 提升内部绩效考核水平
        6.2.4 建立企业核心文化
    6.3 提升公司财务管理水平
        6.3.1 优化公司财务管理水平
        6.3.2 合理降低债务负担
        6.3.3 进行资产证券化融资
    6.4 竞争战略控制措施
        6.4.1 战略控制组织分工
        6.4.2 战略实施跟踪反馈
        6.4.3 战略实施偏差纠正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新时代背景下合阳县城镇体系发展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时代背景
        1.1.2 新时代背景下城镇体系发展趋势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框架与方法
        1.4.1 研究框架
        1.4.2 研究思路与方法
2 相关理论基础及经验借鉴
    2.1 城镇体系相关概念
        2.1.1 城镇体系内涵
        2.1.2 城镇体系相关概念内涵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城乡一体化理论
        2.2.2 核心—边缘理论
        2.2.3 增长极理论
        2.2.4 “三生”空间优化组合理论
        2.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2.3.1 国外城镇体系研究进展
        2.3.2 国内城镇体系研究进展
        2.3.3 国内城镇体系研究的特点和问题
    2.4 实践经验借鉴
        2.4.1 国外城镇体系
        2.4.2 国内城镇体系
    2.5 发展启示
    2.6 本章小结
3 合阳县城镇体系发展历史演变及现状分析
    3.1 发展历史演变
        3.1.1 早期城镇发展时期
        3.1.2 城镇体系孕育时期
        3.1.3 城镇体系形成时期
    3.2 基础概况及分析
        3.2.1 基础概况
        3.2.2 基础现状分析
        3.2.3 优势及挑战
    3.3 县域城镇体系职能结构分析
        3.3.1 城镇职能结构现状
        3.3.2 城镇体系职能结构存在问题
    3.4 县域城镇体系等级规模分析
        3.4.1 城镇等级规模结构现状
        3.4.2 城镇等级规模分形及首位度分析
        3.4.3 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存在问题
    3.5 县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分析
        3.5.1 城镇空间布局现状
        3.5.2 城镇空间结构相关性分形和引力模型分析
        3.5.3 城镇体系空间构现状存在问题
    3.6 本章小结
4 合阳县城镇体系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发展目标
    4.1 动力因子选取
    4.2 动力因子
        4.2.1 人口要素
        4.2.2 土地要素
        4.2.3 产业要素
        4.2.4 设施网络
        4.2.5 科学技术
        4.2.6 发展理念
    4.3 动力机制
        4.3.1 主要动力
        4.3.2 基础动力
        4.3.3 间接动力
        4.3.4 潜在动力
    4.4 目标构建
        4.4.1 职能结构目标
        4.4.2 等级规模结构目标
        4.4.3 空间结构目标
    4.5 本章小结
5 新时代背景下合阳县城镇体系发展规划策略
    5.1 城镇职能结构
        5.1.1 确定城镇职能范围,分类分等级进行发展引导
        5.1.2 注重产城融合,形成城镇发展动力
        5.1.3 发展特色乡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5.1.4 确定各层级公共服务设施职能,构建网络化公共服务设施
    5.2 城镇等级规模结构
        5.2.1 合理规划城镇等级结构,从规划层面引导城镇发展
        5.2.2 完善城镇等级规模结构,发挥首位城市和重点镇辐射带动作用
        5.2.3 发展小城镇,推动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有序发展
        5.2.4 构建县域公共服务设施等级体系,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5.3 城镇空间结构
        5.3.1 明确县域空间功能分区,制定县域发展区划
        5.3.2 优化县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推进空间集聚和城镇化
        5.3.3 优化“三生”空间,建设可持续发展城市
    5.4 规划管理实施
        5.4.1 规划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机构进行整合
        5.4.2 完善城镇建设资金供给体系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与不足
        6.2.1 创新
        6.2.2 不足
    6.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

(10)北新绿色住宅公司发展战略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
    2.1 战略管理理论
        2.1.1 战略管理定义
        2.1.2 战略管理发展趋势
    2.2 战略转型的相关分析
        2.2.1 战略转型的定义
        2.2.2 战略转型的必要性
        2.2.3 战略转型的类型
        2.2.4 战略转型的对策
        2.2.5 战略评价四标准
        2.2.6 战略与运营区别
    2.3 理论分析工具
        2.3.1 PEST分析
        2.3.2 SWOT分析
        2.3.3 TRAPC战略实施模型
        2.3.4 德尔菲法分析
        2.3.5 SPACE矩阵分析
第3章 北新绿色住宅公司环境分析
    3.1 北新绿色住宅公司SWOT分析
        3.1.1 优势分析
        3.1.2 劣势分析
        3.1.3 机遇分析
        3.1.4 威胁分析
    3.2 北新绿色住宅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3.2.1 公司基本情况
        3.2.2 愿景、使命、价值观
        3.2.3 北新绿色住宅业务和经营现状
        3.2.4 内部因素评价矩阵
    3.3 北新绿色住宅公司竞争力表现分析
        3.3.1 市场份额体现
        3.3.2 用户口碑反映
第4章 战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调查研究
        4.1.1 问卷调查研究
        4.1.2 深度访谈研究
    4.2 公司现状分析
        4.2.1 公司战略现状
        4.2.2 公司外部环境现状
    4.3 北新绿色住宅公司战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3.1 北新绿色住宅公司战略存在的问题
        4.3.2 战略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4 北新绿色住宅公司战略转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4.4.1 战略转型的必要性
        4.4.2 战略转型的可行性
        4.4.3 战略定位的迫切性
    4.5 北新绿色住宅公司战略转型的对策
        4.5.1 战略转型的对策的基本原则
        4.5.2 公司战略选择
        4.5.3 战略转型的具体对策
第5章 北新绿色住宅公司发展战略制定与实施
    5.1 企业战略的制定
        5.1.1 短期战略
        5.1.2 长期战略
    5.2 企业战略的实施模式
        5.2.1 目标分解
        5.2.2 责任锁定
        5.2.3 计划行动
        5.2.4 业绩跟踪
        5.2.5 权变调整
第6章 战略转型措施实施保障
    6.1 战略转型的评估措施
        6.1.1 一致性原则
        6.1.2 协调性原则
        6.1.3 可行性原则
        6.1.4 优越性原则
    6.2 北新绿色住宅公司发展战略转型实施的保障
        6.2.1 采购管理保障
        6.2.2 创新能力保障
        6.2.3 财务管理保障
        6.2.4 人力资源管理保障
        6.2.5 安全环保管理保障
第7章 结语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启示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关于北新绿色住宅公司经营情况调查问卷

四、绿色建材——21世纪建材业的发展方向(论文参考文献)

  • [1]陕南巴山地区县城城边村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以李家坪村为例[D]. 叶四方.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绿色营销视角下企业环境行为对消费者响应的影响机制研究[D]. 龚思羽. 吉林大学, 2020(03)
  • [3]生态导向下的周至县城空间布局研究[D]. 刘奕鑫.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4]空间生产视角下大遗址区乡村社会空间演变及其机制研究 ——以陕西关中大遗址区为例[D]. 吴冲. 西北大学, 2020(07)
  • [5]TREE新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陈树坤.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3)
  • [6]供给侧改革下建材业盈利模式变化及其影响分析 ——以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为例[D]. 童雪.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0(08)
  • [7]武定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的产业发展研究[D]. 黄滢.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8]SDFY集团公司竞争战略研究[D]. 王楠. 山东理工大学, 2020(02)
  • [9]新时代背景下合阳县城镇体系发展规划策略研究[D]. 张建霞.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1)
  • [10]北新绿色住宅公司发展战略转型研究[D]. 张雨青.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3)

标签:;  ;  ;  ;  

绿色建材——21世纪建材行业的发展方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