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并发顽固性呃逆

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并发顽固性呃逆

一、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合并顽固性呃逆(论文文献综述)

牟若楠,孙忠人,李超然,吕晓琳,韩名媛,尹洪娜[1](2021)在《近五年针刺治疗中风后呃逆的临床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呃逆属于中风后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西医对中风后呃逆多采用口服用药或肌肉注射等方法,并无特效控制手段。近年来,随着中医对该病研究的不断深入,针刺治疗中风后呃逆的方法呈现多样化发展,针刺疗法、针刺配合疗法以及综合疗法等多种疗法是近几年的研究热点,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黄田,彭梓,周建伟[2](2021)在《近十年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呃逆是临床常见病。中医治疗呃逆方法多种,尤其是针灸对呃逆的治疗方法独具匠心,包括针刺、灸法、头针、揿针、穴位注射和针灸结合中药等多种治疗手段,疗效确切。文章通过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Wanfang)、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MB)等数据库有关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的文献报道,就近十年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情况进行归纳综述,以期为临床进一步治疗及研究提供参考。

赵秦禹[3](2021)在《呃逆中医外治法取穴用药规律及系统评价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系统整理呃逆中医外治法中外文献,深入挖掘其用药用穴规律,为临床运用查阅和进一步使用推广提供依据。2.严格按照PICO原则,对新中国成立后随机临床对照试验部分进行系统评价,评价中医外治法对呃逆的有效性。方法:1.系统收集中华医典、全国报刊索引、知网、万方、维普、Web of Science、Pub Med和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自建库至2020年12月相关文献资料,针对中医外治法穴方和药方,运用IBM SPSS 18和Modeler 18软件进行关联和聚类分析探讨取穴用药规律,并探析其中医理论基础。2.通过Rev Man 5.4软件对收集的临床对照试验文献,按照PICO原则进行分组后合并,对呃逆症状评分、有效率和饮食、睡眠、精神症状评分进行评价。结果:1.首先梳理了呃逆的病名和病因病机源流,为纳入和排除新中国成立前条文提供依据。发现先秦至两汉,医书中哕指呃逆,至唐代开始向呕吐意转变。咳逆多指咳嗽,但在宋金元时期出现指代呃逆的现象,至明清时期这种现象逐渐消失。呃在元代出现,呃和呃逆在明清时期指代呃逆,一直沿用至今。2.经过排重、纳入和排除,新中国成立前共纳入1249条条文和13篇文献,经过辨析后,共纳入穴位条文460条,药物条文144条,涉及穴位和部位69个,以乳根、期门最为常用,疗法以灸法为主;涉及药物71味,以乳香、硫磺、雄黄和酒为常用,疗法以嗅法为主。新中国成立后文献共纳入2818篇,其中英文文献63篇,纳入穴位条文3590条,药物条文936条。涉及穴位和部位375个,以中脘、足三里、内关、膈俞和膻中常见;涉及中药118种,西药37种,中药以丁香、生姜、吴茱萸为主,西药注射剂以山莨菪碱、甲氧氯普胺和氯丙嗪为主。3.经过纳入、排除和PICO分组,共分成中风后呃逆针刺对照氯丙嗪和顽固性呃逆针刺对照山莨菪碱两组,共纳入10个研究,涉及患者614名。合并后在呃逆症状评分,饮食、睡眠和精神评分和有效率方面异质性小(I2=0%),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GRADE证据等级评分在Low到Moderate之间,纳入文献偏倚风险在分配隐藏、参与者盲法、结局评价盲法、结局数据不完整和其他偏倚方面多为未知风险。结论:1.呃逆中医外治法涉及中药以多药配合为主,以辛温药物居多,归经以脾胃肝肺为主。用温热辛味药物通经开腠,配以温中理气,补中散寒中药。但新中国成立前后侧重不同,新中国成立前以活血化瘀行气药为主,而新中国成立后以温里药为主。新中国成立前,疗法以嗅法为主,多针对呃逆组方。方中雄黄-酒、乳香-硫磺-艾相配。新中国成立后穴位注射也多为辨病组方,用药以山莨菪碱、甲氧氯普胺和氯丙嗪单味运用为主,而外敷多辨证组方,主方为丁香-柿蒂和吴茱萸-醋,配方中槟榔-枳壳-厚朴-砂仁-半夏和生姜-陈皮与丁香-柿蒂相配,分别适用于胃寒气滞和外感寒邪之顽固性呃逆,沉香与吴茱萸-醋相配,贴涌泉可在呃逆伴肾气或肾阳虚损,纳气无根时配合使用。2.呃逆中医外治法取穴,以任脉穴和募穴为主,组方为理气穴位,配以胃腑相关穴位成方。新中国成立前选穴以局部选穴为主,多单用,侧重点以疏肝理气降胃气为主,兼以补气固中,多辨病,取穴以乳根、期门、关元、气海和膻中居多。新中国成立后穴方以四肢远道选穴为主,多配合组方,侧重点为胃腑相关穴位,补气固中为主,理气穴位为辅,多辨证取穴,疗法上以针刺疗法为主,主方为内关-足三里-中脘-膈俞,当胃火上逆时配合内庭;脾胃虚弱时加用胃俞-脾俞;胃中寒冷肾阳不足时加用气海-关元-三阴交;气机郁滞时选用合谷-太冲或膻中-天突穴。3.呃逆为气机上逆动膈发病,气机上逆路径与水谷输布路线和十二经起于中焦路线重合,发病与“四关”之膈关相关,为气机出入的重要地点之一。取穴用药规律可运用“一气周流”理论进行阐释。4.我们严格按照PICO原则,进行分组讨论。基本确定了中风后和顽固性呃逆患者运用中医外治法针刺治疗对照氯丙嗪和山莨菪碱,在呃逆症状评分、有效率和饮食、睡眠、精神评分方面具有优势。但是文献质量偏低,纳入研究数量较少,在中医外治法治疗呃逆方面,经过严格设计的大样本多中心研究仍需进一步实施。

刘冉[4](2021)在《降浊和胃针刺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运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观察并比较降浊和胃针刺、常规针刺和口服西药对中风后发生顽固性呃逆的治疗效果差异,探讨降浊和胃针刺、常规针刺和口服西药对于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患者的作用机理,进一步探索出降浊和胃针刺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优势,确定降浊和胃针刺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疗效。证实降浊和胃针刺治疗的方法能够更有效缓解呃逆、降低胃酸,能够为临床上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提供更有效、更安全的治疗方案。方法:通过临床观察并记录患者的治疗前各项指标,将108例患者随机均分为降浊和胃针刺治疗组,普通针刺对照1组和口服西药对照2组,观察三组治疗前后的呃逆频率及反酸烧心频率、生活质量评分的变化及差异。治疗10d后,对各组患者的观察指标进行评分对比,并利用统计学软件分别分析各项指标的差异性。结果:1、降浊和胃针刺、常规针刺和口服西药对中风后顽固性呃逆患者的呃逆频率、反酸烧心频率比较:(1)组内治疗前后比较: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及对照1组、对照2组的呃逆频率、反酸烧心频率评分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间比较:三组治疗前呃逆频率及反酸烧心频率评分对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后呃逆频率、反酸烧心频率比较,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效果不完全相等;对三组分别进行两两比较:(1)治疗组与对照1组对比,治疗组的呃逆评分和反酸烧心频率评分降低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治疗组与对照2组对比,治疗组的呃逆评分和反酸烧心频率评分降低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对照1组和对照2组对比,两组评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降浊和胃针刺、常规针刺和口服西药对中风后顽固性呃逆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影响比较:(1)组内治疗前后比较: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对照1组及对照2组的生活质量评分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间比较:三组治疗前生活质量评分对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效果不完全相等;对三组分别进行两两比较:(1)治疗组与对照1组对比,治疗组的食欲评分升高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的精神、睡眠评分与对照1组相比,结果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与对照2组对比,治疗组的食欲、精神、睡眠评分升高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对照1组与对照2组对比,对照1组的食欲、精神、睡眠评分升高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总有效率对比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1组的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2组的总有效率为74.19%。经统计学分析得知,P=0.004<0.01,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降浊和胃针刺、常规针刺和口服西药对呃逆频率及反酸烧心频率和生活质量的影响不同。2、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的疗效相当。3、降浊和胃针刺治疗可降低患者的呃逆频率、反酸烧心频率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林松涛[5](2021)在《基于《普济方》的针灸治疗转筋的文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转筋”现代统称为抽筋。医学上把抽筋称作抽搐(convulsion)。抽筋是高发病,比如在运动中、各类手术中、睡眠中等这些情况都可以出现抽搐。中医在针灸治疗转筋上的研究不断增多,但目前尚没有对其治疗方法进行全方位、系统的文献研究和分析。同时,对转筋的针灸疗法及腧穴应用准则等研究的相关内容渐渐地明显增加,却缺乏有系统地深入整理分析。文献中发表了许多治疗方法,但单篇文章的病例数相对较少,并且某些临床观察数据的随机对照严重不足。这影响了针灸治疗手法在本病症的客观评价与其真实性和准确性,变成缺乏了针灸疗法的临床疗效资料信息,因而局限了针灸在转筋治疗中的发展过程和研究深度以及穴位的应用。目的:通过《普济方》引申现代文献研究,探讨针灸治疗转筋的证型、治法、选穴和归经,并全方位的梳理归纳出纯针灸的治疗手段和方法,总结出现常用的针灸疗法和取穴规律。方法:本研究选用了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所收藏的《普济方》大型丛书为研究对象。《普济方》是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于1983年7月第1版第4次印刷,该书取当代古今方剂彚辑成编,一共分为10册。收录在该套丛书的第五册卷203附论灸霍乱法和第十册卷409-426论述针灸为主。因此,本次主要着重于该丛书第五册和第十册里面的针灸转筋相关部分。通过这本古医方探讨“转筋”的针灸治疗组成方法的所有卷数进行发掘和研究加以综合整理。现代文献方面,采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检索2009年至2019年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所有关转筋穴位治疗的中医临床研究文献。采用高级检索,为保证查全率,采用篇名、摘要、关键词、主题词分别检索。检索题词为“转筋”、“筋急”、“痉挛”、“挛急”、“瘛疭”、“拘急”、“针灸疗法”、“穴位疗法”等进行检索。统计方法是把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数据化处理。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6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化处理。统计的步骤,首先是把文献中的病例数、中医治法、症状、穴位等列成表格后。再计算出各种证型、治疗方法等的频数和百分比,并绘制图表。然后统计出文献中的中医证型、治法、穴位的使用频率。最后根据上述数据,归纳出针灸治疗转筋的证治规律。结果:《普济方》研究:《普济方》的针灸门在第10册中。按卷次为409-424卷。前8卷载有针灸的序言和歌赋,介绍针灸取穴、补泻法和经络腧穴。后8卷为各种病候的治疗,载有207种病症。书中除针灸治法外,尚有记载汤药、罨敷及按摩。卷203附论的灸霍乱法及卷417到424为针灸的治疗部分。其内容涉及内外妇儿各方面,疾病灸疗方法均有多种。其中隔物灸就有隔蒜灸、隔纸灸、附子饼灸等。并且还记载了许多民间灸法,使灸法内容更丰富。《普济方》重辨证施治,取穴甚简明,处方组穴主次分明严谨。重视针刺操作,引载诸多针刺手法。直接或者间接、部分或全部收集明初之前的各种针灸医着。特点是不随意加减改动而忠于原着。对同名穴异同详加审定并详细记载了煮沸针具的消毒。在用穴上灵活多变,对灸法十分重视,特别在卷411中大量记载了关于灸法的论述。《普济方》提及的治法以健脾和胃为主要治法,其次是活血止痛和行气通络。书中有使用针刺法的条文占少数,只有30条,而没有使用针刺法的条文则有55条。相反的,书中使用艾灸法较多,其中以直接灸法为主,占了 60篇、间接灸法只有1篇,而没有灸法的有24篇。《普济方》中穴位涉及40个穴位,穴位出现总频次为85次。本次调查的穴位中,出现最多次的是承筋、解溪,共出现6次;其次是仆参、水分、涌泉,出现5次;承山、女膝、丘墟、足窍阴,出现4次;隐白、至阴,出现3次。这1 1个穴位共占。《普济方》里主要穴位归经是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任脉和足少阳胆经。《普济方》里有很多特定穴,其中以经外奇穴最多,其次是井穴和交会穴。经外奇穴以女膝出现次数最多;井穴里涌泉出现次数最多;交会穴里则是仆参出现次数最多。《普济方》中常用治疗转筋的经外奇穴有女膝、夹脊、外踝尖、鬼眼、十王、慈宫、手踝骨、内踝尖和玉田。现代文献研究:对每篇现代文献进行阅读及整理,初步筛选出以针灸治疗转筋的文献共284篇。为保证所选文献的确切性,经逐篇浏览,按“研究方法”的要求统计,最终获得完全符合文献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为66篇,收纳病例2675例。根据统计调查结果,现代文献中医病名以呃逆居多,其次是颤证,痫证。西医病名以膈肌痉挛居多,其次是帕金森病,癫痫。本次调查的现代文献的转筋病因主要是饮食不节、胃气上逆、情志不遂及气机逆乱。发病部位主要是脑部,出现34次,其次是肠胃出现24次,膈肌出现22次。转筋症状主要是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全身抽搐和四肢抽搐。出现的证型主要是痰饮阻络、肝肾亏虚、胃火上逆、肝阳上亢和肝郁气滞。治法主要是降逆止呃、滋补肝肾、健脾和胃和平肝潜阳。转筋治疗操作方法主要是针刺和艾灸。古人以农耕、游牧,加上饮食不洁,导致脾胃受寒,或饮食不节而成为脾胃虚弱;当时的人多数以双脚行走,使双脚容易受伤,造成瘀阻经络,下肢转筋;体力劳动使大量出汗导致津液亏虚。导致气滞阻络,形成转筋。因此,古人的转筋多发于全身、腹部、下肢。而近年来,中国高速迈向现代化,高压的生活模式和高脂高胆固醇的饮食文化,与之相随的健康问题也成了严峻挑战。人们多以进食肥甘厚腻,喝高浓度烈酒,导致脾虚生痰,痰阻经络;房劳、生育过多、老人以及长期慢性病等的肝肾不足而不能濡筋;人们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也跟着不断地增加,导致肝火上逆而成筋挛。故此,现代的人多发的膈肌痉挛、帕金森病和癫痫病,即发病部位多发于脑部、肠胃、膈肌。根据研究古人的发病症状多以霍乱转筋为主要症状,其次是转筋入腹和下肢转筋。与古人体力劳动和游牧为主,饮食不洁,形成的转筋非常吻合。现代人的高脂高胆固醇、喝高浓度烈酒的饮食文化;房劳、长期慢性病;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也跟着不断地增加,致使痰饮阻络、肝肾亏虚、胃火上逆和肝阳上亢等的转筋证型出现,与主要发病症状的喉间呃呃连声,其次是声短而,全身抽搐和四肢抽搐相符合。古代与现代的转筋发病部位、发病症状、治疗手段出现了那么大的分别,主要是环境的改变为主。由于现代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转筋的病发与生活压力、高脂高胆固醇的饮食有关;高楼大厦、保暖衣使人们不容易受到风寒侵袭;科技的进步,如暖风机使人们在室内得到保暖。由于在日常生活中抽搐是常见的症状,多数好发于小腿部,一般持续2-3分钟左右。一般患者不会主动到门诊求医。本次研究的患者不是单独出现抽搐症状,主要是本身有基础病后出现抽搐或者在手术中出现抽搐。本次调查的现代文献中没有单纯出现抽搐的病例。因多数患者都是在基础病之后才出现相关抽搐的病种。如以膈肌痉挛、眼肌痉挛、高热惊厥、癫痫、急性脑梗死、帕金森病和破伤风。取穴数量以及穴位的操作方法也呈现多种多样,如针刺、火罐、耳针、艾灸、温针灸、头针、穴位放血、穴位注射和梅花针等。另外,通过这次对转筋的研究,特别是腓肠肌痉挛的治疗的讨论,古人以仆参、昆仑、承山、承筋、至阴、内踝尖、外踝尖、十王、女膝、下巨虚、解溪、条口、足窍阴、丘墟、太白、隐白、涌泉穴,主要以针刺法和灸法为主。结论:1.《普济方》中转筋的主要发病部位主要是全身、腹部和下肢,提到的症状共涉及22种,以霍乱转筋、转筋入腹和下肢转筋为主要症状。2.《普济方》书中使用的针刺法较少,主要以直接艾灸法治疗为主。3.《普济方》中穴位涉及40个穴位,以承筋、解溪、仆参、水分、涌泉、承山、女膝、丘墟、足窍阴、隐白和至阴为主。特定穴则以经外奇穴、井穴和交会穴为主。4.现代文献中医病名以呃逆、颤证和痫证为主。西医病名以膈肌痉挛、帕金森病和癫痫为主。发病部位主要是脑部、肠胃和膈肌。5.现代文献的转筋病因主要是饮食不节、胃气上逆、情志不遂及气机逆乱。症状主要是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全身抽搐和四肢抽搐。6.现代文献出现的证型主要是痰饮阻络、肝肾亏虚、胃火上逆、肝阳上亢和肝郁气滞。治法主要是降逆止呃、滋补肝肾、健脾和胃和平肝潜阳。现代文献的转筋治疗操作方法主要是针刺和艾灸。7.在治疗转筋方面,体现出辨证论治中寒则热之,热则寒之,虚则补之的特点。转筋多发于肝火上亢、血虚不能滋养经脉、脾胃感受寒邪引起转筋。故此,古代文献多见灸法治疗转筋,对施灸的壮数和顺序也有严格的要求。创新点:1.首次系统性地从《普济方》进行转筋病的文献研究。该丛书为方剂书,书中止直接列出治疗转筋的部位和穴位。本论文通过对《普济方》上文下理,结合现代文献,整理、归纳出转筋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的方法。把古代已经被遗忘的治疗转筋特效穴展现给不同的医家参考,为现代抽搐病症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或特效穴。2.首次发现转筋在《普济方》和现代文献的整体发病特点及形成转筋的各种因素,对日后制定预防和保健指导,为日后转筋病人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法。

王捷虹,王倩,袁海光,闫海英[6](2021)在《中医外治法治疗呃逆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呃逆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常用治疗方法包括药物、迷走神经干扰或刺激、中医外治法以及手术治疗。中医外治法治疗呃逆具有操作简便、疗效显着等优势,结合文献,对近3年中医外治法治疗呃逆的临床方法以及疗效研究进行综述,为后期的临床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并规范应用于临床工作中。

蔡磊[7](2020)在《头针结合穴位埋线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采用头针结合穴位埋线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通过对患者治疗前后呃逆症状评分与生活质量评分的变化、起效时间和总有效率进行综合分析,并对比头针结合穴位埋线与常规针刺疗法的临床疗效,进一步验证头针结合穴位埋线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并为头针结合穴位埋线治疗该病提供依据。方法:根据本研究相关诊断、纳入及排除标准,将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期间就诊于黑龙江省中医医院针灸科并纳入的60例中风后顽固性呃逆患者分为观察组(头针结合穴位埋线)、对照组(常规针刺)各30例。两组患者均以1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的呃逆症状评分变化、生活质量评分变化、起效时间和总有效率,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结果。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后呃逆症状评分比较:治疗后观察组的呃逆症状评分为2.30±2.58,对照组的呃逆症状评分为4.00±3.18;将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呃逆症状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观察组在对呃逆症状改善程度上优于对照组。2.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饮食、精神及睡眠方面的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4.07±0.91、3.87±0.78、3.73±1.02;对照组的各项评分分别为3.57±0.90、2.97±0.77、3.10±1.19;治疗后,两组患者在饮食、精神及睡眠方面的评分经组间比较,均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由此表明在对患者的饮食、精神、睡眠方面生活质量的改善程度上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3.两组患者的起效时间比较:治疗1天起效率,观察组为50%,对照组为26.7%,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在起效时间上观察组早于对照组。4.两组患者总体疗效比较: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为66.7%,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观察组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1.头针结合穴位埋线与常规针刺疗法对中风后顽固性呃逆均有疗效,但头针结合穴位埋线总有效率优于常规针刺。2.头针结合穴位埋线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在改善呃逆症状、生活质量等方面临床效果优于常规针刺。

王敏[8](2020)在《针刺循经筋阿是穴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应用效果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开展针刺循经筋阿是穴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临床试验,研究针刺循经筋阿是穴疗法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疗效和症状改善情况,为本病的临床医治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拓宽经筋疗法治疗范围。材料与方法:依据本研究制定的诊断及纳入标准,先后纳入50例中风后顽固性呃逆患者,选择随机数字表除余数法将所有患者分入2组,每组25人。在中风治疗基础上两组分别给予循经筋阿是穴针刺疗法或盐酸氯丙嗪肌肉注射疗法,连续治疗7天。在治疗前、治疗中(第4次治疗前)、治疗结束后及治疗结束后1周进行顽固性呃逆症状评分,共4次,治疗过程中记录全部发生的不良事件,在治疗结束后和治疗结束后1周进行顽固性呃逆疗效评价。治疗和评测后,选择SPSS23.0软件包对本次研究所得数据开展统计分析。结果:1.对2组患者中风类型、性别构成、年龄构成、病程进行统计学比较,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资料可比。2.经治疗,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和治疗结束后1周治疗呃逆症状积分均明显降低(P<0.05),即针刺循经筋阿是穴疗法和盐酸氯丙嗪疗法均对中风后顽固性呃逆有效。3.在治疗结束后、治疗结束后1周治疗组呃逆症状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结束后,治疗组治愈率64%,高于对照组的40%,差异不具有显着性(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6%,高于对照组的68%,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5.治疗结束后1周,治疗组的治愈率68%高于对照组的40%,治疗组总有效率96%高于对照组的72%,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6.治疗组不良事件发生率12%,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24%,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1.针刺循经筋阿是穴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即时和一周后疗效均优于盐酸氯丙嗪治疗。2.针刺循经筋阿是穴疗法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较盐酸氯丙嗪疗法有更好的止逆效果。3.针刺循经筋阿是穴疗法无毒副作用,发生的不良事件远少于盐酸氯丙嗪治疗。

王江艳[9](2020)在《针刺治疗中风后呃逆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调神降逆针刺法”治疗中风后呃逆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68例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特需科病房住院的中风后呃逆患者,病例均符合本研究的纳入标准,用随机数字表方法将患者分为调神降逆针刺组和普通针刺组,每组患者各34例。因纳入患者年龄不符,调神降逆针刺组剔除1例,普通针刺组剔除2例,实际纳入病例调神降逆针刺组33例,普通针刺组32例。两组患者均在中风的基础治疗上进行,调神降逆针刺组采用调神降逆针刺法,取穴:内关(双)、人中、风池(双)、完骨(双)、翳风(双)、天突、足三里(双)。普通针刺组采用普通针刺法,取穴:膈俞(双)、内关(双)、中脘、足三里(双)、膻中。两组均留针20分钟,每日1次,总疗程为5日。治疗结束后对相关指标进行评价,两组均在治疗前、治疗3天、治疗5天时观察呃逆的发作次数、间隔时间、症状变化及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老年抑郁量表(GDS)评分,评估两组治疗方案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起效时间和疗程、睡眠、焦虑、抑郁情况,同时对比治疗前后实验室数据变化及不良反应,观察两组治疗方案的安全性。结果:1.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本研究共纳入患者68例,剔除3例,最终纳入65例。其中,调神降逆组33例(纳入34例,剔除1例),普通针刺组32例(纳入34例,剔除2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卒中类型、卒中发病情况、治疗前呃逆症状的轻重及PSQI评分、HAMA评分、GDS评分等各项指标基线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主要疗效指标2.1痊愈率和总有效率:调神降逆针刺组痊愈率为81.8%,总有效率为93.9%;普通针刺组痊愈率为34.4%,总有效率为87.5%。说明两组治疗方案对中风后呃逆患者均有效,但调神降逆针刺组治疗方案优于普通针刺组(P<0.05)。2.2起效时间:起效时间为12小时内的,调神降逆针刺组占67.3%,普通针刺组占28.1%,调神降逆针刺组的起效时间明显早于普通针刺组(P<0.05)。2.3疗程:调神降逆针刺组3天内痊愈共11例(占33.3%);4-5天内痊愈共16例(占48.5%);大于5天痊愈共6例(占18.2%);普通针刺组3天内痊愈共5例(占15.6%);4-5天内痊愈共6例(占18.8%);大于5天痊愈共21例(占65.6%)。调神降逆针刺组疗程明显短于普通针刺组(P<0.05)。3.次要疗效指标3.1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组内比较:两组患者PSQI评分在治疗第5天均有明显改善(P<0.05),而在第3天未见明显改善(P>0.05);组间比较:治疗第3天,调神降逆针刺组与普通针刺组患者PSQI评分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而在治疗第5天具有明显差异(P<0.05)。说明两组均在治疗5天时能有效改善患者睡眠质量,而在治疗第3天则未见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在治疗第3天对患者的睡眠改善作用无显着差异,而在治疗第5天调神降逆针刺组显着优于普通针刺组。3.2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组内比较:两组在治疗第3天、第5天HAMA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0.05);组间比较:两组在治疗第3天HAMA评分对比未见明显差异(P>0.05),而在第5天具有显着差异(P<0.05)。说明两组均在治疗第3天和第5天能有效改善患者抑郁情绪,两组间在治疗第3天对患者的睡眠改善作用无显着差异,而在治疗第5天调神降逆针刺组显着优于普通针刺组。3.3老年抑郁量表(GDS)评分:组内比较:两组均在治疗第3天HAMA评分未见明显改善(P>0.05),在治疗第5天均有明显改善(P<0.05);组间比较:两组在治疗第3天和第5天HAMA评分对比未见明显差异(P>0.05)。说明两组均在治疗第3天和第5天能有效改善患者抑郁情绪,而两组间对比未见显着差异。结论:1.调神降逆针刺法和普通针刺法均能改善患者呃逆症状,且有效率和痊愈率均优于普通针刺法。2.调神降逆针刺法治疗中风后呃逆起效时间和疗程均短于普通针刺法。3.调神降逆针刺法和普通针刺法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和情绪(焦虑、抑郁),且在改善睡眠和焦虑方面,调神降逆针刺法显着优于普通针刺法。4.调神降逆针刺法和普通针刺法治疗中风后呃逆均简、便、廉、效,调神降逆针刺法更优于普通针刺法,更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刘云[10](2020)在《颈夹脊穴位注射合针刺导气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客观评价颈夹脊(颈3-5)穴位注射(山莨菪碱注射液)合针刺导气(足三里)方案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为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提供新思路。方法: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6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治疗组和对照组都予以体针治疗。治疗组在体针基础上,加用颈夹脊穴位注射山莨菪碱注射液合足三里针刺导气手法,两组均接受两个疗程治疗。采用生活质量积分表和中医证候评分表;分别于入组前、两个疗程结束后或者病愈后进行相关数据的记录,将所有数据汇总进行临床疗效对比及统计学分析。结果1、治疗前两组性别(见表1)、年龄(见表2)、病程(见表3)、生活质量总积分(见表4)、中医证候评分(见表5)等经统计学分析,P>0.05,无显着差异,具有可比性。2、生活质量总积分对比显示:2个疗程治疗结束后,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组内比较(见表1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和对照组组间比较(见表7),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中医证候评分对比显示:2个疗程治疗结束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组内比较(见表1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和对照组组间比较(见表8),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病愈时段积分(见表9)对比显示:治疗2个疗程结束后,两组病愈时段积分组间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本研究总有效率(见表6)对比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96%,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1.8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颈夹脊穴位注射合针刺导气方案对于顽固性呃逆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证候、疾病痊愈时间、总有效率等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方案,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二、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合并顽固性呃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合并顽固性呃逆(论文提纲范文)

(1)近五年针刺治疗中风后呃逆的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针刺疗法
2 针刺配合电针疗法
3 针刺配合穴位注射疗法
4 针刺配合耳针及耳穴压豆疗法
5 针刺配合艾灸疗法
6 针刺配合温针灸疗法
7 针刺配合汤剂治疗
8 结合疗法
9 小结与展望

(2)近十年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针刺
2 灸法
3 头针
4 揿针
5 穴位注射
6 针灸配合中药
7 小结与展望

(3)呃逆中医外治法取穴用药规律及系统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1 呃逆释义
    2 呃逆中医病名源流梳理
        2.1 秦至两汉医书中哕即为呃逆
        2.2 两晋至唐哕始兼呕吐意
        2.3 宋至元呃出现并混用咳逆
        2.4 明清至今呃逆定名
        2.5 小结
    3 呃逆中医病因病机源流梳理
        3.1 秦至两汉呃逆病症初成
        3.2 两晋至唐多收集整理,理论创新较少
        3.3 宋金元时期认识的多样与创新
        3.4 明清时期认识逐渐充实全面
        3.5 小结
    4 呃逆类证鉴别
        4.1 哕、啘中呃逆与呕吐鉴别
        4.2 咳逆中呃逆与咳嗽鉴别
        4.3 噫字与哕连用
        4.4 呃逆的别称和口语化表达
        4.5 呃字通假字
        4.6 小结
    5 西方医学对呃逆的认识
        5.1 呃逆的生理学基础
        5.2 呃逆产生的可能机制
        5.3 小结
    6 西方医学对呃逆的治疗
        6.1 西方医学对呃逆的药物治疗
        6.2 西方医学对呃逆的手术治疗
        6.3 小结
    7 中医外治法治疗呃逆概况
        7.1 中医外治法治疗呃逆的优势
        7.2 中医外治法对呃逆的治疗
        7.3 小结
第二部分 呃逆中医外治法取穴用药规律研究
    1 新中国成立前中医外治法数据挖掘
        1.1 研究内容
        1.2 文献来源
        1.3 检索策略
        1.4 新中国成立前文献纳入标准
        1.5 新中国成立前文献排除标准
        1.6 新中国成立前文献数据库建立
        1.7 统计分析方法
        1.8 穴位外治法结果与讨论
        1.9 药物外治法结果与讨论
    2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外治法数据挖掘
        2.1 研究内容
        2.2 文献来源
        2.3 检索策略
        2.4 新中国成立后文献纳入标准
        2.5 新中国成立后文献排除标准
        2.6 新中国成立后数据库的建立
        2.7 统计分析方法
        2.8 继发性呃逆原发病与外治法关系结果与讨论
        2.9 穴位外治法结果与讨论
        2.10 药物外治法结果与讨论
    3 新中国成立前后取穴用药对比
        3.1 中医外治法取穴规律对比
        3.2 中医外治法用药规律对比
第三部分 呃逆中医外治法系统评价
    1 方法和文献来源
        1.1 文献来源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3 文献筛选方法
        1.4 评价指标
        1.5 数据提取
        1.6 文献偏倚风险评价
        1.7 统计分析策略
        1.8 证据等级评价
    2 结果
        2.1 研究选择
        2.2 文献特征
        2.3 文献及评价结果质量评价
        2.4 文献结果
    3 讨论
        3.1 结果总结
        3.2 现有证据的适用性
        3.3 对实践和研究的启示
讨论
    1 呃逆病因病机认识对中医外治疗法的影响
    2 西方医学对中医外治疗法的影响
    3 主气穴位在呃逆中医外治法取穴中的运用
    4 呃逆中医外治药物以辛温为主及辅助药物特点
    5 中医脏腑辨证理论发展对外治法取穴用药的影响
    6 呃逆中医外治法取穴用药中的“一气周流”理论
        6.1 “膈关”为气机出入重要之处
        6.2 “一气周流”理论浅析
        6.3 呃逆中医外治法取穴用药中的“一气周流”
    7 呃逆中医外治法系统评价的思考
结语
    1 结论
    2 创新点
    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论文着作

(4)降浊和胃针刺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一、祖国医学对呃逆的认识
        1、对呃逆病名的认识
        2、对呃逆病因病机的认识
        3、对呃逆的治疗认识
        4、对中风后呃逆的病因病机认识
        5、对中风后呃逆的治疗认识
    二、西医对呃逆的认识
        1、概念
        2、对中风后呃逆的认识
        3、中风后呃逆的病因
        4、西医治疗方法
    三、小结
临床研究
    1、临床材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及脱落病例标准
    2、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盲法
        2.3 研究方案
        2.4 注意事项
        2.5 疗效判定方法
        2.6 统计学方法
    3、研究结果
        3.1 入组及完成情况
        3.2 一般资料分析
        3.3 疗效评估结果
        3.4 三组治疗前后综合疗效判定
        3.5 安全性分析
讨论
    1、病机讨论
    2、作用机理
    3、选穴依据
    4、研究结果讨论
    5、问题与展望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表一、中医证候变化评分表
    表二、生活质量测定量表(SF-36)
    表三、反酸、烧心发作频率及症候变化评分
    知情同意书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5)基于《普济方》的针灸治疗转筋的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概论
        1.1.1 中医转筋的历史沿革
        1.1.2 转筋的定义
        1.1.3 现代转筋的中医范围
    1.2 《黄帝内经》对转筋疾病与治法的概论
        1.2.1 《内经》对转筋疾病的特点论述
    1.3 现代文献研究
        1.3.1 中医对转筋的认识
    1.4 现代文献概述研究
        1.4.1 “转筋”的现代病症
        1.4.2 发病部位
        1.4.3 病理生理机制
        1.4.4 病因
        1.4.5 抽搐的临床类型
        1.4.6 肌肉痉挛的评定
        1.4.7 现代的抽搐治疗
    1.5 小结
第二章 《普济方》
    2.1 作者及其编辑特色
        2.1.1 作者
        2.1.2 编辑特色
    2.2 《普济方》针灸学内容简介
        2.2.1 汇总诸家腧穴
        2.2.2 审定同名穴的异同
        2.2.3 集针刺补泻手法
        2.2.4 记载针具消毒
        2.2.5 重辨证施治取穴甚简明
        2.2.6 灸法
    2.3 治未病思想
    2.4 转筋的病因病机
    2.5 转筋证型的认识
    2.6 方药治法的认识
    2.7 小结
第三章 转筋于《普济方》及现代文献研究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方法
        3.2.1 资料来源
        3.2.3 术语规范
    3.3 统计方法
        3.3.1 统计步骤
    3.4 研究结果与分析
        3.4.1 《普济方》
        3.4.2 现代文献
第四章 讨论
    4.1 《普济方》
    4.2 现代文献
    4.3 《普济方》与现代文献的异同
        4.3.1 膀胱经为主
        4.3.2 经外奇穴
        4.3.3 发病部位
        4.3.4 发病症状
        4.3.5 治疗方法
    4.4 治疗腓肠肌痉挛穴位比较
    4.5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6)中医外治法治疗呃逆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
    1.1 病因
    1.2 病机
2 中医外治法
    2.1 联合疗法
    2.2 穴位按摩
    2.3 针刺
    2.4 头针
    2.5 穴位注射
    2.6 中药灌肠
    2.7 小针刀
3 结语

(7)头针结合穴位埋线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中医对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认识
        1.1 中风病的沿革
        1.2 中风病的病因病机
        1.3 呃逆的病名来源
        1.4 呃逆的病因病机
        1.5 中风后呃逆
        1.6 中医对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治疗
    2 西医对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认识
        2.1 呃逆的概述
        2.2 中风后顽固性呃逆发病机制
        2.3 西医对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治疗
材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1.1 实验设计思路
        1.2 病例来源
    2 诊疗标准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剔除、脱落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随机分组
        3.2 治疗方案
        3.3 注意事项及意外情况处理
    4 观察指标
    5 疗效评定标准
    6 资料统计方法
结果
    1 治疗前基本情况比较
    2 治疗前后呃逆症状评分比较
    3 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4 起效时间比较
    5 总体疗效比较
讨论
    1 祖国医学对中风后呃逆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中风后呃逆的认识
    3 头针结合穴位埋线治疗中风后呃逆的机理研究
    4 选穴依据
    5 研究结果分析
    6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呃逆症状评分表
    附录2 :患者生活质量评分表
    附录3 :知情同意书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8)针刺循经筋阿是穴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应用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9)针刺治疗中风后呃逆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研究设计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观察中止标准
        1.7 剔除与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调神降逆针刺组
        2.2 普通针刺组
    3 观察项目
        3.1 一般情况
        3.2 主要疗效指标
        3.3 次要疗效指标
        3.4 安全性指标
        3.5 其它效应指标
    4 观测方法
    5 不良事件及处理
    6 评价节点
    7 统计方法
    8 技术路线图
    9 研究结果
        9.1 完成情况分析
        9.2 基线数据分析
        9.3 主要疗效指标
        9.4 次要疗效指标分析
        9.5 安全性指标结果
        9.6 其他效应指标结果
讨论
    1 中医对中风后呃逆的认识
        1.1 中医对中风的认识
        1.2 中医对呃逆的认识
        1.3 中风与呃逆的关系
        1.4 穴位与呃逆
    2 现代医学对中风后呃逆的认识
        2.1 中风后呃逆的发生机制
        2.2 中风后呃逆与消化道出血
        2.3 中风后呃逆的治疗
    3 调神降逆针刺法治疗中风后呃逆的理论依据
    4 “调神降逆针刺法”处方之内涵
        4.1 处方
        4.2 处方之内涵
    5 结果分析
    6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样本估算公式
    附录2 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
    附录3 汉密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
    附录4 老年抑郁量表(GDS)
综述 针刺治疗中风后呃逆的临床研究进展
    1 针刺为主
        1.1 单纯针刺
        1.2 针刺配合艾灸
        1.3 针刺配合穴位贴敷
        1.4 针刺配合穴位注射
        1.5 针刺配合刺络疗法
        1.6 针刺配合耳穴贴压
    2 针药并用
    3 局部针刺结合
        3.1 头体针并用
        3.2 头针结合腹针
        3.3 腹针结合体针
        3.4 耳针结合体针
    4 埋线治疗
    5 穴位注射及配合疗法
    6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颈夹脊穴位注射合针刺导气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病例来源、分组
    2、病例的选择
    3、治疗方案
    4、观测项目及观测方法
    5、疗效判断标准
    6.不良反应及处理
    7、控制偏倚因素
    8、统计学处理
研究结果
    1、一般资料
    2、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
        2.1 治疗后两组总体疗效比较(%)
        2.2 治疗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总积分比较
        2.3 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2.4 治疗后两组患者病愈积分比较
        2.5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总积分组内比较
        2.6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组内比较
    3、治疗前后安全评价及脱落说明
讨论
    1、现代医学对顽固性呃逆认识
    2、祖国医学对呃逆的认识
    3、颈夹脊穴位注射在本课题中的意义
    4、针刺导气手法对顽固性呃逆的作用
    5、颈夹脊穴位注射合针刺导气治疗顽固性呃逆的方案分析
    6、导师治疗顽固性呃逆的学术思想探析
    7、颈夹脊穴位注射合针刺导气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分析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合并顽固性呃逆(论文参考文献)

  • [1]近五年针刺治疗中风后呃逆的临床研究进展[J]. 牟若楠,孙忠人,李超然,吕晓琳,韩名媛,尹洪娜. 中国中医急症, 2021
  • [2]近十年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研究进展[J]. 黄田,彭梓,周建伟.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1(16)
  • [3]呃逆中医外治法取穴用药规律及系统评价研究[D]. 赵秦禹.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1
  • [4]降浊和胃针刺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研究[D]. 刘冉.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基于《普济方》的针灸治疗转筋的文献研究[D]. 林松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6]中医外治法治疗呃逆的研究进展[J]. 王捷虹,王倩,袁海光,闫海英. 现代中医药, 2021(02)
  • [7]头针结合穴位埋线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研究[D]. 蔡磊.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 2020(02)
  • [8]针刺循经筋阿是穴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应用效果分析[D]. 王敏.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针刺治疗中风后呃逆的临床观察[D]. 王江艳.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10]颈夹脊穴位注射合针刺导气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研究[D]. 刘云.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并发顽固性呃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