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及资源前景

塔里木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及资源前景

一、塔里木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及资源前景(论文文献综述)

韩强[1](2021)在《塔北隆起新和-三道桥地区古潜山构造演化及其控储、控藏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和-三道桥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地区,雅克拉断凸和沙西凸起的结合部。雅克拉断凸目前表现为古生界隆起与中新生界前缘斜坡的叠加,其古生界是一个长期继承性的古隆起。该区已在前中生界潜山发现桥古1、桥古3及英买32等油气藏,是中石化西北油田增储上产的重点地区。目前该区勘探开发面临以下难题:(1)由于前中生界潜山历经多期构造活动,发育多套火成岩,残留地层时代古老且岩性复杂,致使我们对潜山地层格架和形成演化过程的认识不清;(2)研究区古潜山存在岩浆岩、变质岩及碳酸盐岩等多种类型储层,不同岩石类型储层的发育规律及优质储层的主控因素也不清楚;(3)研究区存在海相和陆相两种不同成因的油气来源,其油气运移路径、聚集成藏受潜山构造演化影响,存在显着差异,有必要理清构造演化对不同来源油气充注和分布的控制作用,明确油气成藏规律,以利于开展勘探开发目标评价。因此,本文以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理论为指导,利用U-Pb同位素年龄对前震旦系潜山地层进行时代限定,通过地震资料精细解释查清古潜山地层分布规律;在地层格架建立和断裂研究的基础上,对潜山形成演化进行分析,并结合油气地球化学资料讨论了构造演化对油气充注及聚集成藏的控制作用。论文主要成果认识如下:(1)利用6口钻井7个岩芯样品进行锆石U-Pb同位素测年,对该区前震旦系不同地层的时代进行限定,建立了前震旦系地层发育序列。研究区花岗岩形成于早元古代,在古元古代中晚期(1850~1791Ma)经历过变质作用,在新元古代早期(879±4Ma)经历了岩浆活动。桥古1井区碳酸盐岩地层是沉积在早元古代花岗岩的结晶之上,阿克苏群沉积之前的一套地层,3个碎屑锆石样品的最小谐和年龄为1522±16Ma,表明其沉积或成岩时代应不早于中元古代(1522±16Ma)。星火1井区的变质岩地层相当于阿克苏群,其沉积或成岩年龄不早于776Ma。(2)通过地层划分对比及三维地震综合解释,编制新和-三道桥地区前中生界潜山古地质图。结果表明研究区前中生界潜山是一个北东向抬升的不对称背斜,高部位为前震旦纪基底,向两侧地层依次变新,西南-东南方向震旦系-奥陶系环基底分布,北东方向主要残留震旦系-寒武系。西北部发育二叠系火成岩,星火3井霏细岩年龄为294±10Ma,代表该区二叠纪岩浆喷发的最晚年龄。(3)新和-三道桥地区古潜山经历了复杂的形成演化过程。震旦系-古生代碳酸盐岩沉积建造期为古潜山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加里东晚期至海西早期东南向西北方向的挤压隆升是潜山构造初始格局的形成阶段;海西晚期南北向冲断挤压隆起是潜山格局的主要要形成阶段;印支期-喜马拉雅期,研究区再次沉降接受中新生界沉积,即古潜山埋藏阶段。(4)新和-三道桥地区古潜山存在岩浆岩、变质岩及碳酸盐岩等多种类型储层。碳酸盐岩储层基质孔隙度、渗透率低,优质储层主要受控于后期的岩溶作用,以孔隙、裂缝、溶蚀孔洞为主要储集空间类型,浅变质火成岩裂缝发育,优质储层受古地貌和断裂控制。(5)新和-三道桥地区油气分布受构造演化和地质结构控制,以潜山断凸“屋脊”核部为界,南部为海相油气,断凸脊部及其以北为陆相油气。研究区海、陆相原油在原油物理性质及地球化学与海相原油差异明显。海相原油含蜡量相对较低,含硫量相对较高,Pr/Ph比值相对较低,C19-C21三环萜烷丰度相对较高,以C23为主峰,富含硫芴,Pr/nC17和Ph/nC18相关图反映其形成于还原环境;陆相原油地化指标则相反。(6)受多旋回构造演化控制,新和-三道桥地区地区具有多期充注和晚期成藏的特点,前中生界潜山顶面的成藏期古构造图显示了不同时期油气充注和运聚有利区。对比不同期的古构造形态可以发现古潜山经历过多期构造调整演化,形成了油气充注聚集-破坏调整-晚期定型聚集的复杂过程,潜山古构造的多期调整,既控制了不同类型储层的发育,也对油气运移聚集有着显着的影响。

邓倩[2](2021)在《震旦系-下寒武统沉积地球化学记录及有机质富集保存机制探讨 ——以华南和塔里木盆地研究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震旦纪–早寒武世是地质历史上生命演化的重要转折时期,古海洋中关键元素地球化学循环、沉积环境和生物发育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研究该时期沉积地层中的微量元素和碳同位素分布特征对了解震旦–寒武纪界线附近的古海洋环境、生物演化和有机质富集保存的协同作用机制方面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本论文工作以华南扬子板块和塔里木盆地为例,对震旦系–下寒武统典型地层剖面上岩石有机碳含量(TOC)、微量元素分布、碳酸盐碳/氧同位素(δ13Ccarb和δ18Ocarb)以及干酪根碳同位素(δ13Cker)等地球化学特征开展了系统的分析,主要讨论了:(1)华南扬子地区震旦纪–早寒武世海洋的微量元素分布特征及其与古海洋氧化还原环境、埃迪卡拉生物群发育的协同演化关系;(2)塔里木盆地柯坪地区和库鲁克塔格地区下寒武统富有机质地层的有机质富集保存机制;(3)塔里木盆地轮探1井下寒武统烃源岩发育条件及成藏特征;(4)塔里木盆地和华南扬子地区沉积地球化学特征的对比。从斜坡相的洞坎上剖面到盆地相的凤滩剖面,华南震旦系–下寒武统的干酪根和碳酸盐碳同位素均呈现降低的趋势,反映了不同水体深度和不同沉积环境中主导微生物类群的差异和海洋氧化还原分层的影响。氧化还原敏感的微量元素比值参数U/Th、V/(V+Ni)、V/Cr和Ni/Co指示了华南震旦纪-早寒武世海洋的深水以缺氧-硫化条件为主,并存在多幕式的短暂氧化事件。这种多幕式的短暂氧化事件促进了海洋生物的发育。另一方面,华南震旦系–下寒武统岩石干酪根普遍比全岩更加富集Co、Cu、Ni、Mo等微量元素,表明震旦纪–早寒武世海洋中的生物对这些微量元素可能存在选择性富集作用。震旦纪陡山沱中期埃迪卡拉生物群兴起时,干酪根中这些与生物发育相关的微量元素含量的增加,体现了古海洋中微量元素与生物发育存在协同演化关系。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塔里木盆地柯坪地区什艾日克剖面的下寒武统玉尔吐斯组和库鲁克塔格地区雅尔当山剖面下寒武统西山布拉克组、西大山组都沉积于缺氧环境中。当时的古海洋已经具有较高的生产力水平,在上升洋流和热液的共同作用下沉积物中富集了Ba、Cu、Mo、Ni、V、Zn等营养微量元素,其浓度分别高达10000 ppm、130 ppm、79 ppm、66ppm、1935 ppm、244 ppm,远远高于上地壳中平均含量。玉尔吐斯组偏轻的干酪根碳同位素值(平均-34.89‰)指示了什艾日克剖面早寒武世早期以底栖藻类为主的生物类型,西山布拉克组和西大山组相对较高的干酪根碳同位素值(平均-32.65‰)指示了雅尔当山剖面早寒武世底栖藻类和浮游藻类混合的生物类型。西山布拉克组中大量浮游藻类、较高的碎屑输入和沉积速率,导致其有机碳含量比玉尔吐斯组低,但烃源岩发育层段厚度比玉尔吐斯组更大。塔里木盆地轮探1井玉尔吐斯组的发育模式与塔西北地区相似,古生产力的提高和缺氧的保存条件是控制轮探1井下寒武统有机质富集的主要因素。轮探1井寒武系轻质原油相对富集三环萜烷,可能与原油较高的演化程度、较远的运移距离和特殊的母质来源有关。根据地质背景、原油与潜在烃源岩的热成熟度、生物标志化合物以及稳定碳同位素等地球化学特征的对比研究,推测轮探1井的寒武系轻质油与下伏的玉尔吐斯组烃源岩具有亲缘关系。塔里木板块与华南扬子板块的下寒武统地层在沉积地球化学特征、烃源岩发育特征等方面具有相似性。两个板块下寒武统底部碳酸盐碳同位素均存在负异常,反映了早寒武世的海侵和缺氧沉积事件。受海平面上升和构造活动的影响,两个板块均发育了一套优质的下寒武统烃源岩,是深层油气资源的重要母质来源。两个板块下寒武统烃源岩富集了与生物发育密切相关的微量元素,反映了当时古海洋已经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其中的一些微量元素同时具有催化活性(如Ni、Fe、Mo、V等过渡金属元素),对烃源岩的生烃过程也存在催化作用。总体来看,扬子板块下寒武统牛蹄塘组中的过渡金属元素浓度比塔里木盆地玉尔吐斯组高,这可能也是造成两个板块下寒武统有机质演化程度差异的潜在因素之一。

张文浩,高永进,周新桂,翟刚毅,徐兴友,白忠凯,周志,毕彩芹,单衍胜,韩淼,孙相灿,张远银,刘卫彬[3](2021)在《公益性油气基础地质调查的进展与发展方向》文中认为在我国油气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能源安全形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下,油气调查评价和勘探开发仍是能源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公益性油气调查工作聚焦自身优势,积极服务于国家能源安全,支撑油气资源管理与矿权体制改革成效显着,在油气勘探的新区、新层、新类型方面不断取得突破性成果。公益性油气调查在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部温宿凸起新近系、沙井子构造带志留系,准噶尔盆地南缘的二叠系和三叠系均获得了工业油(气)流;在南方鄂西宜昌、黔北武陵山等复杂构造区的页岩气、松辽盆地的页岩油、四川盆地南部煤层气等资源的勘探均取得了重大突破,这些成果有力带动了能源企业的积极投入与勘探,有效彰显了公益性油气地质调查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深层油气资源的安全勘探、油气矿权空白区的基础地质调查及非常规油气的调查与勘探将是我国未来油气勘探重要的接替领域。公益性油气调查将以油气基础地质问题为抓手,积极探索油气勘探接替领域,为油气资源规划和管理做好支撑,力争为国家能源安全保障与重大发展战略做出更大的贡献。

汪文洋[4](2020)在《叠合盆地深层碳酸盐岩储层孔渗演化及油藏赋存下限》文中指出中国油气短缺促使油气勘探不断向深层拓展,塔里木每年90%以上新增储量来自平均埋深超6000 m深层,已经发现的油气藏平均深度超过6043 m,在深层碳酸盐岩地层钻探了中国最深探井和发现了埋深最深油藏,分别超过8882 m和8408 m。国内外学者对于碎屑岩油气赋存下限研究比较深入,碳酸盐岩油气藏赋存下限研究相对薄弱。塔里木深层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实践显示,即便大于8000 m的探井仍然见到有较好的储层和较好的液态烃油藏,当物性很低时又会全部钻遇干层。碳酸盐岩油藏是否存在赋存下限?假如存在,其临界条件是什么?如何表征?成因机理是什么?这些问题困扰着石油勘探家们。在我国大力提升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并不断向盆地深层拓展时,解决这些问题对于预测碳酸盐岩深层石油有利勘探领域,科学指引深层石油钻探具有重要意义。塔里木盆地是中国特征明显的叠合盆地,深层油气勘探走在世界前列,油气勘探主要为碳酸盐岩储层,因此,本文以塔里木盆地为例来展开深入研究。本文收集到了 IHS(IHS Markit,2020)数据库包括全球6373个碳酸盐岩储层、俄罗斯Volga-Urals盆地2778个碳酸盐岩储层、中国西部叠合盆地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5708个深层碳酸盐岩储层钻探资料。选取355块碳酸盐岩储层岩心做了压汞实验、600份烃源岩样品做了岩石热解实验。综合采用地质分析、统计分析、实验分析以及数值模拟来研究塔里木盆地深层碳酸盐储层孔渗演化特征及其油藏赋存下限。论文主要取得了以下三方面的认识:第一,根据IHS(IHS Markit,2020)资料对比分析并总结了国内外碳酸盐岩储层孔渗特征。本文分析了世界碳酸盐岩盆地的储层孔渗资料,发现其具有如下特征:整体上,随着储层的埋藏深度加大,其孔隙度和渗透率值变小。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值(P90、P50、P10和Max)均表现出相似的随着埋深增大而减小的趋势,显示碳酸盐岩储层也存在油气赋存的下限。国内外碳酸盐岩储层对比结果显示,国外的碳酸盐岩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值比较大,高孔和高渗储层具有比较好对应关系,而中国叠合盆地碳酸盐岩储层整体致密,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值比较小,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表现出较差的相关性。第二,建立了针对中国叠合盆地碳酸盐岩储层特殊性的数值表征方法并提出了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储层油藏赋存下限临界条件。本文建立了碳酸盐岩储层物理特性随埋深变化的数学模型,并通过Matlab软件模拟了本论文的研究区塔中地区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储层孔隙度和密度随埋深变化规律。结果显示,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储层的孔隙度随埋深增大时其值变小,其密度随埋深增大时变大。数值模拟的结果与实际测量的储层孔隙度及密度资料比较吻合。碳酸盐岩储层物性地质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储层埋深、储层温度、储层形成的地质年代、储层所经历的构造旋回次数以及均质性等五个。当储层埋深越大、经历的构造旋回次数越多、地层年代越老、所处含油气盆地的地温梯度越高、均质性越好,储层的孔隙度值越小。综合含油层比例法、最小流动孔喉半径法、钻探结果判断法等,确定了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储层石油赋存下限临界条件:孔隙度为1.8%,渗透率为0.07 mD,孔喉半径为0.01 μm。第三,探讨了碳酸盐储层油藏赋存下限成因机理。碳酸盐储层油藏赋存下限成因机理主要有两方面:储层内外毛细管力差随埋深增大而减小导致石油成藏过程结束;储层之外油气来源随埋深增大而枯竭导致石油成藏过程结束,成藏过程的结束代表着油藏赋存下限的出现。据此,确定了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下奥陶统深层碳酸盐岩油藏赋存下限深度为9000 m~9200 m。油藏赋存下限临界孔隙度和深度下限具有相关性,与9000 m深度相对应。地质年代、构造旋回次数、地层温度以及均质性等四个地质因素影响盆地中油藏赋存下限深度的变化,当储层经历的构造旋回次数越多、年代越老、所处盆地地温梯度越高、储层均质性越好,油藏赋存下限深度越浅,反之越深。当前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储层最大埋深不超过8000 m,说明当前在这套地层中开展深层碳酸盐岩油藏勘探是可行的,也是有前景的。

张抗,白振瑞[5](2020)在《第三次全国油气勘探战略展开的优先指向》文中研究说明建国以来我国油气勘探经历了两次全国性战略展开,其成果为石油年产量跃上1×108t、2×108t的台阶奠定了基础。目前我国油气储、产量增长都出现了新拐点,石油新增储量和产量出现缓慢波状下降,天然气也开始出现储量产量增速明显变缓。必须进行油气勘探的第三次战略展开,向新区新领域再开拓,以求油气储产量实现新的战略接替。油气勘探第三次战略展开的优先指向为:大盆地内部的深—超深层,盆地边缘的逆冲-推覆构造带,中亚陆间区南带的上古生界,西藏高原,海域的海相中生界,非常规油气中的页岩油气、致密砂岩油气和煤层气。其中,常规油气的共同点为:目的层多位于深、超深层,以前中生代古老地层为主,以海相地层为主,新增储量产量中以气为主,勘探难度增大、成本明显升高。以上诸方面都已有了程度不同的区域地质和油气地质基础性研究,有的已有探明储量或重要的油气发现。实现油气勘探第三次战略展开的目标将有相当大的难度,道路将更加曲折。

凌冬德[6](2020)在《塔里木盆地阿克苏地区寒武-奥陶系油气资源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阿克苏是塔里木盆地海相油气分布最集中、产量最多的地区,也是新疆油气改革的试验田。塔里木盆地经历过多次油气资源评价,资评的广度及深度逐次加大,未针对阿克苏海相油气做过系统评价。地区人、财、物持续投入后,海相油气勘探成果显着,寒武—奥陶系油气已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及勘探重点。在阿克苏地区地理背景、构造及断裂发育、沉积环境及层系成藏机制等前人基础石油地质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最新的资料和进展,对阿克苏寒武—奥陶系油气分布、勘探潜力进行研究。本次针对探区各区块海相油气资源现状、勘探程度等因素,因地制宜地选取多种资评方法对研究区资源量进行综合分析。解剖重点油气田成藏机制,调研中石油、中石化刻度区划分方案,结合类比评价单元划分需要,并以此为参考优选出刻度区;解剖典型刻度区,采用统计法估算刻度区资源量,计算运聚系数、资源丰度等类比关键参数,划分类比评价单元后,运用“相似类比”的地质思想计算研究区资源量;收集烃源岩地化参数及部分控制参数,采用有机碳法对各区块寒武—奥陶系烃源岩资源规模和生排烃潜力进行分析,并使用SGRE软件计算生烃资源量,划分各含油层系运聚单元,结合排聚系数计算地质资源量。整理各区块不同评价方法计算的资源量数据,补充中石油库车坳陷资源量数据,特尔菲权重法计算目标层位最终资源量:地质类比得到阿克苏地区寒武—奥陶系原油为43.29亿吨,天然气为2.74万亿方;有机碳法计算资源量:石油资源量52.30亿吨,天然气地质资源量为2.43万亿方;研究区最终计算石油资源量46.9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2.50万亿方。

易立[7](2020)在《青藏高原隆升对柴达木盆地新生界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唯一发现规模储量并建成大型油气田的陆相含油气盆地,但青藏高原隆升对柴达木盆地油气成藏的控制尚未开展深入分析。因此,研究青藏高原隆升与柴达木盆地油气成藏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勘探价值,不仅能够推动隆升控盆控藏新认识,丰富高原型盆地石油地质理论,而且有助于高原盆地的油气勘探。本文运用盆地分析、构造地质和石油地质方法,针对柴达木盆地形成和油气成藏方面的科学问题,总结成盆、成烃、成藏规律,从青藏高原隆升特征研究其对柴达木盆地形成的控制作用,探索青藏高原隆升对柴达木盆地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论文取得了以下成果认识。提出柴达木盆地形成演化具“双阶段性”、“三中心迁移性”及“差异挤压-差异沉降-差异剥蚀性”的“三性”特征。通过研究柴达木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建立了新生代早期局部分散小断陷-晚期统一开阔大拗陷的“双阶段”演化模式;通过对比不同拗陷沉积构造特征,提出盆地新生代沉降中心、沉积中心和咸化湖盆中心的差异演化和规律迁移特征;提出“差异挤压-差异沉降-差异剥蚀”是柴达木盆地形成演化的显着特点;指出柴达木盆地演化特征是受到青藏高原“多阶段-非均匀-不等速”的隆升机制的控制。指出青藏高原隆升是柴达木盆地油气晚期成藏的决定性因素。“晚生”:高原隆升导致盆地地壳缩短增厚,地幔烘烤减弱与冷却事件的发生引起地温梯度降低,拖缓了烃源岩的热演化,造成了生烃滞后;“晚圈”:高原隆升晚期强烈的特性,造成盆地众多大型晚期构造带的发育,而隆升的阶段性造成早期构造最终由晚期构造调整定型。新近纪以来发生了强烈的挤压变形,导致不同构造单元、不同区带、不同层系的不同类型构造圈闭形成或定型晚;“晚运”:高原晚期强烈隆升引起的构造运动,不仅有助于形成新的晚期断层,还可引起部分先成断层晚期活动,这些断层是有效的晚期运移通道,同时晚期强烈挤压产生的异常高压也为晚期高效运移提供了充足动力;正是青藏高原隆升控制下的“三晚”机制决定了柴达木盆地油气的晚期成藏特性。通过剖析昆北、英雄岭、东坪及涩北四个亿吨级大油气区的成藏条件和主控因素,构建了昆北地区“同生构造-晚期定型-断阶接力输导-晚期复式成藏”、英雄岭地区“构造多期叠加-断层接力输导-晚期复式成藏”、东坪-尖顶山地区“早晚构造叠加-断裂直通输导-晚期复式成藏”、台南-涩北地区“晚期构造-晚期生烃-自生自储-晚期成藏”四种晚期成藏模式。提出柴达木盆地潜山分类新方案并提出了潜山区带评价优选标准。将盆地潜山分为逆冲断控型、走滑断控型、古地貌型和复合型4大类,并根据控山断裂性质,按照先生、同生和后生进一步将潜山划分为11种亚类;将潜山构造带划分为逆冲断裂控制型(断控型)、古隆起控制型(隆控型)和逆冲断裂与古隆起复合控制型(断隆共控型)3种类型;建立了“断-隆-凹”潜山区带评价优选标准,指出冷湖和大风山地区是潜山领域下步勘探的有利方向。

周肖肖[8](2020)在《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盐岩油气成藏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塔中-古城地区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含油气丰富,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和油气充注及调整改造,油气成藏较为复杂。本文利用最新的地震、测井、地质和地化等资料分析塔中-古城地区奥陶系不同相态烃类分布特征、地化特征、成因及来源、油气藏遭受的次生化学作用。在分析油气藏主控因素及成藏过程的基础上结合前面的分析,总结了塔中和古城地区奥陶系不同相态烃类成藏模式。(1)塔中-古城地区奥陶系油气可划分为古城地区的干气和塔中地区的凝析油、挥发油、正常油。塔中地区平面上“西部富油,东部富气”:西部为“断裂带富气,斜坡区距通源走滑断裂近处富气,远处富油”;东部为“断裂处富气,靠近内带处富油”。纵向上,塔中地区不同层系“深部富气,浅部富油”;同一层系“高部位富气,低部位富油”;沿不整合面分布的特征。古城地区天然气分布于构造斜坡或高部位的断裂发育区,纵向上分布于云化滩储层内。(2)塔中-古城地区奥陶系天然气为成熟-过熟干气,由深部储层寒武系成因的古油藏裂解形成。塔中东部天然气干燥系数、成熟度和气油比明显大于西部;南北向上断裂带处干燥系数较大,北部斜坡区较小。这主要由天然气成因差异和次生作用造成:古城地区过熟干气沿着塔中Ⅰ号断裂向西充注到塔中东部发生混合作用,使得塔中东部天然气干燥系数和成熟度明显高于西部;北部斜坡区的西部分布有相对低熟源岩,生成的干酪根裂解气与深部原油裂解气共存,断裂带以深部原油裂解气为主。H2S为CIP离子驱动的TSR作用启动阶段的产物。西部地区地层水Mg2+和矿化度较东部高,TSR反应更易发生,H2S含量较东部偏高。塔中-古城地区CO2和N2均为源岩有机质热降解成因。(3)基于黄金管热模拟实验重新厘定了油源对比指标:芳基类化合物、碳和硫同位素。对比分析认为寒武系烃源岩为主力源岩。塔中东部地区原油密度、粘度、含蜡量等明显大于西部,全油碳同位素以及成熟度则小于西部。断裂带处原油密度、粘度较低,斜坡区稍大。原油性质差异主要由寒武系源岩在塔中东西部成熟度差异造成,西部源岩埋深超东部近千米,造成西部原油成熟度偏高,密度和粘度偏低。断裂带处原油物性除了与高熟源岩有关外,气侵等作用也会造成原油密度、粘度等减小。(4)塔中地区奥陶系烃类相态受源岩成熟度、次生作用和多期油气充注的影响:源岩成熟度和多期充注对斜坡区油气相态影响大;奥陶系顶部构造高部位生物降解相对强烈;TSR作用能降低油裂解门限温度且加速热裂解作用的进行;奥陶系储层温度相对较低,原油热裂解程度有限,寒武系原油裂解程度明显大于奥陶系原油。气侵作用在塔中地区较为重要,断裂区强度较大。塔中西部以深部原油裂解气垂向气侵为主,东部以古城地区过熟天然气侧向气侵为主。(5)晚加里东期,来自寒武系的原油运移至塔中-古城等成藏。海西早期,构造运动导致塔中地区古油藏遭受破坏;位于斜坡部位的古城地区油气藏遭受较低程度破坏。海西晚期,塔中地区源岩再次深埋生油,油气经断裂垂向运移至目的层,通过不整合等输导体系侧向运移至优质储层内,在致密盖层和隔夹层的封盖作用下,多层系成藏;古城地区源岩处于过熟阶段,聚集少量的油气。喜山期,塔中地区寒武系油裂解气沿断层向上充注到目的层形成凝析气等,古城地区原油裂解气也沿着Ⅰ号断裂运移至塔中东部形成凝析气藏;古城地区深部裂解气或保存至寒武系或运移至目的层形成干气藏。塔中地区分为油藏(正常油和挥发油)与气侵改造型凝析气藏2类成藏模式。油藏分布于西部斜坡区、中部远离通源断裂处、东部内带区;凝析气藏分布于通源断裂处,根据气侵方式差异分为西部垂向气侵改造和东部侧向气侵改造2种成藏模式。古城地区为原油裂解气在走滑断裂和盖层作用下聚集成藏模式。

孔丽姝[9](2020)在《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深层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指示意义》文中提出塔里木盆地深部油气勘探不断取得突破。深部高温高压环境下原油的成因类型判识已成为深部油气勘探评价中的关键问题之一。近期在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7300~8000m埋深奥陶系鹰山组以及一间房组轻质油藏的发现为开展该项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本文系统分析了顺北地区深层原油轻烃分子及其单体碳同位素组成、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组成、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以及芳烃化合物分布特征,探讨了该地区深层原油的成因特征,取得如下主要认识:(1)顺北地区深层原油为轻质油-凝析油阶段成烃产物,生物标志化合物总体分布面貌与塔河原油具有可比性,二者可能具有一致的烃源。(2)顺北地区深层原油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组成与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含油气系统未受热裂解作用的寒武系生源端元油相比偏重2~4‰,系热成熟作用导致的碳同位素分馏,揭示顺北地区深层原油可能源自寒武系烃源岩。(3)构建了基于烷基苯和烷基萘的源与成熟度判识图版。虽然顺北1井区和顺北5井区已发现油气藏具有统一的源,但不同断裂带之间、甚至在顺北1号断裂带内部原油成熟度都存在显着差异。(4)系统分析了顺北地区深层原油及邻区原油苯系物分布特征及甲基环己烷单体碳同位素组成,根据C2-B/nC8和C3-B/nC9比值以及C3-B/nC9 v.s.δ13CMCH判识图版,提出顺北地区不同井区的原油在后生成因上存在一定差异性。顺北1井区、顺北2井以及顺北5井区原油属于正常干酪根热降解成烃产物,未受显着热裂解作用影响;顺北3井原油可能受轻微热裂解作用影响;顺北7井原油甲基环己烷具有重碳同位素,同时具有低的芳构化特征,成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贾京坤[10](2019)在《塔里木盆地顺托果勒低隆起奥陶系地层压力演化研究》文中提出塔里木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是目前深层-超深层资源勘探的热点和难点。沉积盆地中压力场的研究是探明油气成藏机理的核心问题,但针对演化复杂的古老海相地层,地层压力的研究往往缺乏有效手段。本论文以奥陶系现今地层压力为约束条件,利用孔隙度-垂直有效应力关系图版(鲍尔斯图版)与原油裂解生气-天然气充注双因素增压模型分析超压成因机制,并探索应用差异应力法恢复盆地构造挤压变形时期地层古压力,辅以包裹体热动力学模拟法和盆地模拟法,重建顺托果勒低隆起中上奥陶统地层压力的演化过程。通过对比分析,简要探讨了研究区不同二级构造单元间压力演化及成因机制差异的影响因素。塔里木盆地顺托果勒低隆起现今地层压力在纵向上可划分为5个压力系统,奥陶系超压横向上受构造单元控制,断层附近或裂缝发育地层区压力系统封隔层遭到破坏而呈现为常压-弱超压,远离断层区则发育超压-强超压。根据鲍尔斯图版和测井组合综合分析,流体膨胀和构造挤压是研究区超压形成的主要成因。针对流体膨胀,本论文基于天然气成因分析建立了双因素增压模型,以原油裂解生气动力学实验为基础,计算原油裂解生气和天然气充注对地层压力的贡献,研究结果显示天然气充注是中上奥陶统在喜山晚期超压形成的主要因素,贡献率最高可达94%。针对构造挤压成因,本论文以方解石双晶的显微变形特征为突破口,探索应用差异应力法恢复顺南缓坡地区构造挤压变形过程中的孔隙流体压力,该地区中上奥陶统在加里东期和海西期地层压力系数分别为1.15~1.19和1.35~1.41。以现今地层压力和超压成因分析为约束,辅以包裹体热动力学模拟法和盆地模拟法重建顺托果勒低隆起奥陶系地层压力演化。不同二级构造单元间演化趋势类似,但超压成因与增压幅度存在明显差异。研究表明,中上奥陶统地层压力整体上经历了常压-弱增压-泄压-增压-泄压-增压/常压的演化历史。顺北缓坡目的层早期受烃类充注与地层温度等因素曾形成超压,现今则因低地温梯度与后期构造断裂活动而处于常压-弱超压环境;顺托低凸起超压综合了油气充注、流体相态变化及构造挤压等多种因素;而顺南缓坡地层超压主要受早期构造挤压与晚期天然气充注等因素的影响;喜山期顺托-顺南地区地层稳定沉降,剩余压力得以保存,导致现今该区域仍多表现为超压环境。造成超压成因机制差异的原因主要与不同地区间的热机制与构造运动差异有关,相对应地促使不同地区的油气成藏时期、类型与强度也存在显着差异。

二、塔里木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及资源前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塔里木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及资源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塔北隆起新和-三道桥地区古潜山构造演化及其控储、控藏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基础、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课题基础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古潜山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2 叠合盆地油气成藏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 主要研究成果和工作量及创新点
        1.4.1 主要研究成果
        1.4.2 主要工作量
        1.4.3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构造位置及勘探现状
    2.2 区域构造背景和构造区划
        2.2.1 南天山造山带
        2.2.2 库车坳陷
        2.2.3 沙雅隆起
    2.3 地层发育特征
        2.3.1 前震旦系基底组成
        2.3.2 沉积盖层地层特征
        2.3.3 不整合与构造运动特征
    2.4 烃源条件
        2.4.1 库车陆相烃源岩
        2.4.2 南部海相源岩烃源岩
第三章 潜山地层特征与划分对比
    3.1 基底地层特征与时代限定
        3.1.1 岩浆岩特征
        3.1.2 沉积岩特征
        3.1.3 变质岩特征
        3.1.4 锆石U-Pb年代学分析
    3.2 震旦系地层特征与对比
    3.3 寒武系地层特征及对比
    3.4 二叠纪火成岩特征与锆石年龄
    3.5 前中生界潜山结构与地层展布特征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古潜山构造特征及形成演化
    4.1 构造层划分及地质结构
    4.2 断裂构造特征
        4.2.1 断裂剖面组合样式
        4.2.2 断裂平面展布
        4.2.3 断裂级别与期次
        4.2.4 断裂形成机制
    4.3 古潜山形成演化过程
        4.3.1 埋藏-沉降史分析
        4.3.2 平衡剖面恢复
        4.3.3 构造形成演化过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潜山储层与盖层特征研究
    5.1 碳酸盐岩储层特征
        5.1.1 震旦系储层
        5.1.2 下寒武统储层
        5.1.3 上寒武统储层
        5.1.4 碳酸盐岩优质储层主控因素
    5.2 前震旦系岩浆岩储层特征
    5.3 有利储层发育带
    5.4 潜山盖层条件
        5.4.1 盖层分布特征
        5.4.2 盖层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潜山成藏特征与有利聚集区带
    6.1 早期构造演化控制了潜山圈闭类型与分布
    6.2 下构造层构造格架控制了油气藏类型
        6.2.1 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6.2.2 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
        6.2.3 海、陆相油气平面分布
    6.3 构造幕式演化造成潜山多期油气充注与聚集
        6.3.1 海相油气成藏期次
        6.3.2 陆相油气成藏期次
        6.3.3 潜山成藏期古构造分析与油气运聚有利区带
    6.4 有利区评价与目标建议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2)震旦系-下寒武统沉积地球化学记录及有机质富集保存机制探讨 ——以华南和塔里木盆地研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微量元素的古环境指示意义
        1.1.2 古海洋中微量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意义
        1.1.3 地质历史时期的全球碳循环与稳定碳同位素
        1.1.4 关键地质时期微量元素/碳同位素与生物发育、有机质富集的协同演化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震旦–寒武纪过渡时期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1.2.2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论文工作量
第2章 华南洞坎上和凤滩剖面震旦系–下寒武统全岩/干酪根中微量元素分布特征及其地球化学意义
    2.1 引言
    2.2 区域地质背景
        2.2.1 基本地质概况
        2.2.2 研究剖面与地层
    2.3 样品与分析方法
        2.3.1 矿物组成分析
        2.3.2 总有机碳含量分析
        2.3.3 碳酸盐碳、氧同位素组成分析
        2.3.4 干酪根元素组成和碳同位素分析
        2.3.5 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
        2.3.6 干酪根微量元素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矿物组成分布特征
        2.4.2 有机/无机碳同位素的分布特征
        2.4.3 不同沉积相的全岩微量元素分布特征
        2.4.4 华南震旦纪–早寒武世海洋氧化还原环境的演化
        2.4.5 干酪根和全岩中微量元素分布特征对比
        2.4.6 华南震旦纪–早寒武世海洋中微量元素、氧化还原环境与生物发育的协同演化模式
    2.5 小结
第3章 塔里木盆地柯坪和库鲁克塔格地区震旦系–下寒武统微量元素分布特征及其对有机质富集保存的影响
    3.1 引言
    3.2 区域地质背景
        3.2.1 基本地质概况
        3.2.2 研究剖面与地层
    3.3 样品与分析方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矿物组成分布特征
        3.4.2 碳酸盐碳、氧同位素地层对比
        3.4.3 有机碳含量与干酪根碳同位素的分布差异性
        3.4.4 主、微量元素分布特征及其对热液活动和陆源碎屑输入的指示
        3.4.5 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统烃源岩发育古环境和古生产力分析
        3.4.6 塔里木盆地东、西地区下寒武统有机质富集机制和烃源岩发育模式
    3.5 小结
第4章 塔里木盆地轮探1 井下寒武统优质烃源岩发育及其成藏特征
    4.1 引言
    4.2 区域地质背景
    4.3 样品与分析方法
        4.3.1 有机碳含量、干酪根碳同位素与主微量元素分析
        4.3.2 核磁共振分析
        4.3.3 岩石热解分析
        4.3.4 干酪根催化加氢热解实验
        4.3.5 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轮探1 井下寒武统玉尔吐斯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4.4.2 轮探1 井震旦系–下寒武统微量元素的分布特征
        4.4.3 轮探1 井下寒武统烃源岩发育条件与有机质富集机制
        4.4.4 轮探1 井寒武系轻质油地球化学特征
        4.4.5 轮探1 井寒武系轻质油的油源对比分析
        4.4.6 轮探1 井寒武系轻质油藏勘探发现的地质意义
    4.5 小结
第5章 华南扬子地区和塔里木盆地震旦系–下寒武统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对比研究
    5.1 扬子古板块与塔里木古板块的可比性
    5.2 华南扬子地区和塔里木盆地震旦系–下寒武统碳同位素地层对比
    5.3 华南扬子地区和塔里木盆地震旦系–下寒武统烃源岩发育情况对比
    5.4 华南扬子地区和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统微量元素浓度对比与有机质演化
    5.5 小结
第6章 结语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附录

(3)公益性油气基础地质调查的进展与发展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 公益性油气调查的作用和特点
2 公益性油气地质调查的进展与成果
    2.1 新疆塔里木盆地与准噶尔盆地多层系获油气突破
    2.2 南方多地页岩气调查取得重大进展
    2.3 页岩油、煤层气资源调查获突破性进展
3 公益性油气调查工作的展望
    (1)积极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高效支撑油气资源规划和管理。
    (2)有序开展深层油气资源的调查与评价。
    (3)油气矿权空白区的油气基础地质调查。
    (4)非常规油气资源的调查与勘探。
4 结论

(4)叠合盆地深层碳酸盐岩储层孔渗演化及油藏赋存下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绪论
    1.1 题目来源
    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1.3.1 研究现状
        1.3.2 存在的科学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主要工作量及主要成果
        1.5.1 资料收集与整理
        1.5.2 样品采集与分析测试
        1.5.3 图件编制与文章发表
        1.5.4 论文取得的主要认识
第2章 全球碳酸盐岩储层孔渗特征
    2.1 全球碳酸盐岩储层孔渗随深度变化特征
        2.1.1 孔隙度-深度
        2.1.2 渗透率-深度
        2.1.3 孔隙度-渗透率
    2.2 俄罗斯Volga-Urals盆地碳酸盐岩储层孔渗随深度变化特征
        2.2.1 孔隙度-深度
        2.2.2 渗透率-深度
        2.2.3 孔隙度-渗透率
    2.3 中国四川盆地下古生界碳酸盐储层孔渗随深度变化特征
        2.3.1 孔隙度-深度
        2.3.2 渗透率-深度
        2.3.3 孔隙度-渗透率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塔里木盆地区域地质概况及深层碳酸盐岩油气地质特征
    3.1 区域地质概况
        3.1.1 区域地理位置
        3.1.2 区域构造演化
        3.1.3 区域地层特征
        3.1.4 油气分布特征
    3.2 塔里木盆地深层碳酸盐岩油气地质特征
        3.2.1 盆地经历多旋回构造运动
        3.2.2 烃源岩热演化程度相对较高
        3.2.3 储层类型多样且非均质性强
        3.2.4 油气藏储层年代老且埋深大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塔里木盆地深层碳酸盐岩储层孔渗演化及油藏赋存下限
    4.1 塔中下奥陶统深层碳酸盐岩储层物性随埋深变化特征
        4.1.1 碳酸盐岩储层物性随埋深变化数值模拟模型
        4.1.2 塔中下奥陶统深层碳酸盐岩储层物性随埋深变化模拟
        4.1.3 模拟结果验证
        4.1.4 碳酸盐岩储层物性变化影响因素
    4.2 塔中深层碳酸盐岩储层控油特征及油藏赋存下限临界条件
        4.2.1 塔中下奥陶统储层控油特征
        4.2.2 塔中下奥陶统储层油藏赋存下限临界条件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油藏赋存下限成因机理及深度下限
    5.1 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油藏赋存下限成因机理
        5.1.1 储层内外毛细管力差随埋深增大而减小
        5.1.2 储层之外油气来源随埋深增大而枯竭
    5.2 塔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油藏赋存下限临界条件与深度下限
        5.2.1 油藏赋存下限临界条件与深度下限关系
        5.2.2 塔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油藏赋存下限综合表征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第三次全国油气勘探战略展开的优先指向(论文提纲范文)

1 历史的回顾:第三次全国油气勘探战略展开势在必行
2 常规油气领域的新区新领域开拓
    2.1 大盆地内部的深—超深层
        2.1.1 隆坳格局及其演化是盆地演化的首要因素
        2.1.2 多套多类型烃源岩多期生烃
        2.1.3 储层发育和深部流体的作用
        2.1.4 断裂在成藏中的作用
    2.2 盆地边缘的逆冲-推覆构造带
        2.2.1 中、深部具备形成油气田群的基本条件
        2.2.2 滑脱层及其顶蓬构造效应
        2.2.3 特别艰难曲折的勘探历程
    2.3 中亚陆间区南带的上古生界
        2.3.1 中亚陆间区南带发育的总体特征
        2.3.2 中亚陆间区南带中、新生代的后期改造
        2.3.3 已见到源于上古界的大量油气显示和油气田
    2.4 西藏高原
        2.4.1 新生界裂谷系
        2.4.2 前新生界羌塘盆地
    2.5 海域的海相中生界
    2.6 常规油气新区新领域勘探的共同点
        2.6.1 目的层多位于深、超深层
        2.6.2 以前中生代古老地层为主
        2.6.3 以海相地层为主
        2.6.4 新增储量产量中以气为主
        2.6.5 勘探难度增大,成本将明显升高
3 非常规油气领域的新区新领域开拓[68]
    3.1 页岩气
    3.2 页岩油
    3.3 致密(砂岩)气
    3.4 致密(砂岩)油
    3.5 煤层气
4 结语

(6)塔里木盆地阿克苏地区寒武-奥陶系油气资源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托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托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油气资源评价方法现状
        1.2.2 阿克苏寒武—奥陶系油气资评评价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5 主要工作量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地理及构造单元概况
    2.2 台盆区断裂发育特征
    2.3 沉积环境
    2.4 层系成藏机制
3 油气资源评价方法
    3.1 有机碳法
    3.2 类比法
    3.3 统计法
4 重点油气田解剖与刻度区优选
    4.1 重点油气田解剖
        4.1.1 顺北油气田
        4.1.2 塔河油气田
    4.2 刻度区优选
        4.2.1 刻度区的概念
        4.2.2 刻度区的优选
5 刻度区解剖
    5.1 解剖典型刻度区
        5.1.1 塔河主体奥陶系刻度区
        5.1.2 顺北1 断裂带刻度区
    5.2 刻度区类比参数研究
        5.2.1 运聚系数
        5.2.2 资源丰度
    5.3 类比研究区资源量
        5.3.1 类比评价单元划分原则
        5.3.2 类比区资源量
6 有机碳法
    6.1 有机碳法
        6.1.1 烃源岩厚度
        6.1.2 有机质丰度
        6.1.3 热成熟度
        6.1.4 有机质类型
        6.1.5 有机碳恢复系数
        6.1.6 生烃图版
    6.2 有机碳法计算结果
    6.3 研究区资源量计算
    6.4 特尔菲权重法研究区资源评价
7 探区下古生界油气资评结果分析
    7.1 资源的构造单元分布
    7.2 资源的层系分布
    7.3 中石油、中石化矿权区油气资源分配
    7.4 油气资源潜力和方向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7)青藏高原隆升对柴达木盆地新生界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引言
    1.1 课题来源及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盆地中新生代类型及演化研究
        1.2.2 盆地构造样式研究
        1.2.3 盆地油气成藏研究
        1.2.4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及盆地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质概况
        2.1.1 印度-欧亚板块碰撞
        2.1.2 青藏高原隆升
        2.1.3 青藏高原北缘新生代地质概况
        2.1.4 青藏高原油气勘探概况
    2.2 盆地地质概况
        2.2.1 构造特征
        2.2.2 地层及沉积特征
        2.2.3 石油地质条件
        2.2.4 勘探概况
第3章 柴达木盆地形成演化与青藏高原隆升
    3.1 柴达木盆地地质结构的特殊性
    3.2 中新生代盆地形成和演化模式
        3.2.1 中生代盆地形成演化
        3.2.2 新生代盆地形成演化
        3.2.3 中新生代盆地演化模式
    3.3 柴达木盆地构造的“阶段性-转移性-不均衡性”特征
        3.3.1 柴达木盆地构造运动的阶段性
        3.3.2 柴达木盆地构造运动的转移性
        3.3.3 柴达木盆地构造运动的不均衡性
    3.4 柴达木盆地“三中心”的迁移特征
        3.4.1 沉降中心迁移特征
        3.4.2 咸化湖盆中心迁移特征
        3.4.3 沉积中心迁移特征
    3.5 柴达木盆地形成演化的“差异挤压-差异沉降-差异剥蚀”特征
    3.6 小结
第4章 柴达木盆地构造样式及潜山构造特征
    4.1 盆地构造样式
        4.1.1 构造样式类型
        4.1.2 构造样式分布特征
        4.1.3 构造样式与高原隆升
    4.2 盆地潜山构造特征
        4.2.1 潜山形成条件
        4.2.2 潜山构造带类型
        4.2.3 潜山成因分类
        4.2.4 “断-隆-凹”潜山区带控藏模式
    4.3 小结
第5章 典型油气藏特征及成藏模式划分
    5.1 昆北油藏解剖
        5.1.1 烃源条件
        5.1.2 储集条件
        5.1.3 圈闭特征
        5.1.4 油气来源
        5.1.5 成藏期次
    5.2 英雄岭油藏解剖
        5.2.1 烃源条件
        5.2.2 储集条件
        5.2.3 圈闭特征
        5.2.4 油气来源
        5.2.5 成藏期次
    5.3 东坪气藏解剖
        5.3.1 烃源条件
        5.3.2 储集条件
        5.3.3 圈闭特征
        5.3.4 油气来源
        5.3.5 成藏期次
    5.4 三湖气藏解剖
        5.4.1 烃源条件
        5.4.2 储集条件
        5.4.3 圈闭特征
        5.4.4 油气来源
        5.4.5 成藏期次
    5.5 成藏模式划分
        5.5.1 昆北晚期成藏模式
        5.5.2 东坪-尖顶晚期成藏模式
        5.5.3 英雄岭晚期成藏模式
        5.5.4 涩北-台南晚期成藏模式
    5.6 小结
第6章 柴达木盆地晚期成藏与青藏高原隆升关系
    6.1 晚期生烃与青藏高原隆升
        6.1.1 盆地晚期生烃特征明显
        6.1.2 高原隆升控制盆地地壳增厚
        6.1.3 地温梯度下降引起滞后生烃
    6.2 构造圈闭晚期形成与青藏高原隆升
        6.2.1 盆地构造圈闭晚期形成特征明显
        6.2.2 高原隆升控制盆地构造的晚期活动
        6.2.3 晚期构造活动控制圈闭的晚期形成
    6.3 断层运移通道晚期形成与青藏高原隆升
        6.3.1 盆地断裂晚期形成及活动特征明显
        6.3.2 晚期断裂系统是晚期输导的通道
    6.4 地层超压晚期形成与青藏高原隆升
        6.4.1 高原隆升控制盆地异常高压的晚期形成
        6.4.2 晚期超压为油气输导提供动力
    6.5 青藏高原隆升控制的“三晚”机制决定了油气晚期成藏特性
        6.5.1 青藏高原隆升控制“晚期生烃、晚期成圈和晚期运移”
        6.5.2 “三晚”机制决定了晚期成藏特征
    6.6 小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盐岩油气成藏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来源、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的来源
        1.1.2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油气相态研究及控制因素
        1.2.2 油气源对比
        1.2.3 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1.2.4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工作量及创新点
        1.4.1 资料收集与整理
        1.4.2 取样及实验
        1.4.3 图件编制与文章发表
        1.4.4 主要成果及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分布
        2.1.1 研究区概况
        2.1.2 地层特征
        2.1.3 构造演化特征
        2.1.4 断裂特征
    2.2 油气地质特征
        2.2.1 烃源岩特征
        2.2.2 储盖组合特征
        2.2.3 油气藏分布
第3章 烃类相态分类及特征
    3.1 烃类相态分类
    3.2 不同相态烃类分布特征
        3.2.1 平面分布特征
        3.2.2 纵向分布特征
    3.3 原油物性特征
        3.3.1 原油族组分及物性分布特征
        3.3.2 原油碳同位素分布特征
        3.3.3 原油轻烃及气相色谱特征
        3.3.4 原油饱和烃色谱-质谱特征
        3.3.5 原油芳烃色谱-质谱特征
    3.4 天然气物性特征
        3.4.1 不同区域天然气组分特征
        3.4.2 不同层位天然气组分特征
        3.4.3 天然气碳同位素特征
    3.5 地层水物性特征
        3.5.1 地层水组成特征
        3.5.2 地层水分布特征
第4章 油气成因及来源
    4.1 古城地区天然气成因及来源
        4.1.1 天然气组分特征
        4.1.2 天然气碳同位素特征
        4.1.3 基于地化分析天然气成因与来源
        4.1.4 基于地质特征分析天然气成因与来源
    4.2 塔中地区原油来源
        4.2.1 模拟实验
        4.2.2 重新厘定油源对比指标
    4.3 塔中地区天然气成因及来源
        4.3.1 烃类气体来源
        4.3.2 非烃气体来源
第5章 油气相态影响因素
    5.1 烃源岩类型及热演化
    5.2 气侵作用
        5.2.1 气侵作用的识别及定量
        5.2.2 油气性质对气侵作用的响应
        5.2.3 东西部气侵作用差异
        5.2.4 气侵来源
    5.3 生物降解作用
    5.4 原油裂解和TSR作用
    5.5 油气充注期次
        5.5.1 塔中地区油气充注期次
        5.5.2 古城地区油气充注期次
第6章 油气分布主控因素
    6.1 油气垂向运移影响因素
        6.1.1 塔中地区断裂
        6.1.2 古城地区断裂
        6.1.3 盖层
    6.2 油气侧向运移影响因素
        6.2.1 塔中地区油气侧向运移
        6.2.2 古城地区油气侧向运移
    6.3 储层对油气分布影响
        6.3.1 塔中地区储层
        6.3.2 古城地区储层
    6.4 油气成藏过程
    6.5 油气成藏模式
        6.5.1 塔中地区油气成藏模式
        6.5.2 古城地区油气成藏模式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深层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指示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含油气盆地深部油气藏石油地质特征与烃类热稳定性
        1.1.1 含油气盆地深部油气藏石油地质特征
        1.1.2 含油气盆地深部油气藏烃类热稳定性
    1.2 塔里木盆地深部油气藏勘探、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塔里木盆地深部油气藏勘探现状
        1.2.2 塔里木盆地深部油气藏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深部油气藏研究现状及主要存在问题
        1.3.1 储层、盖层及储盖组合特征
        1.3.2 圈闭及油气藏特征
        1.3.3 断裂带分布特征
        1.3.4 油源研究
        1.3.5 存在主要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拟解决关键科学问题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拟解决关键科学问题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2 顺北地区深层原油样品基本特征与实验
    2.1 原油基本物性特征
    2.2 原油分离与仪器测试
        2.2.1 族组成分离
        2.2.2 全油轻烃、饱和烃及芳香烃气相色谱分析
        2.2.3 全油轻烃、饱和烃及芳香烃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2.2.4 全油轻烃及正构烷烃气相色谱同位素比值质谱分析
3 顺北地区深层原油分子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3.1 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分布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3.1.1 正构烷烃与类异戊二烯烃分布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3.1.2 萜烷分布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3.1.3 甾烷分布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3.2 原油轻烃分子组成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3.3 原油芳烃分子组成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3.3.1 烷基苯组成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3.3.2 烷基萘组成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3.3.3 烷基菲组成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3.3.4 烷基二苯并噻吩组成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3.4 小结
4 顺北地区深层原油单体碳同位素组成及其指示意义
    4.1 原油轻烃单体碳同位素组成及其指示意义
        4.1.1 轻烃单体碳同位素组成及其指示意义
        4.1.2 轻烃分子组成与单体碳同位素指示意义
    4.2 原油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组成及其指示意义
    4.3 小结
5 主要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10)塔里木盆地顺托果勒低隆起奥陶系地层压力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绪论
    1.1 题目来源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1.3.1 古压力恢复方法研究现状
        1.3.2 研究区压力场研究现状
        1.3.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6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7 主要认识与成果
第2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2.1 构造特征
    2.2 地层沉积特征
    2.3 石油地质特征
第3章 现今压力场特征和超压成因分析
    3.1 现今压力系统
        3.1.1 现场测压数据
        3.1.2 泥浆密度
        3.1.3 测井数据
        3.1.4 封隔层分布及压力系统划分
    3.2 超压成因判别
    3.3 奥陶系原油裂解生气-天然气充注增压定量模拟
        3.3.1 原油裂解生气-天然气充注双因素增压模型建立
        3.3.2 原油裂解生气动力学实验结果
        3.3.3 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3.4 现今压力分布特征
第4章 流体包裹体恢复古压力
    4.1 流体包裹体岩相特征
        4.1.1 顺北缓坡
        4.1.2 顺托低凸起及顺南缓坡北部
        4.1.3 顺南缓坡北部
    4.2 流体包裹体相关分析测试
        4.2.1 激光拉曼测试
        4.2.2 储层定量荧光技术(QGF/QGF-E)
        4.2.3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4.3 利用流体包裹体恢复古压力
        4.3.1 包裹体热动力学模拟法
        4.3.2 古压力恢复结果
第5章 差异应力法恢复古压力探索
    5.1 方法和原理
    5.2 主应力方向确定
        5.2.1 样品采集
        5.2.2 实验方法
        5.2.3 数据处理
        5.2.4 结果分析
    5.3 构造挤压变形时期剩余流体压力估算
        5.3.1 岩石力学实验
        5.3.2 剩余流体压力估算
第6章 顺托果勒低隆起奥陶系压力演化
    6.1 典型单井压力演化恢复
    6.2 典型剖面剩余压力演化史
    6.3 研究区奥陶系成藏关键时期压力分布特征
第7章 讨论与结论
    7.1 讨论
        7.1.1 热机制差异
        7.1.2 构造活动差异
        7.1.3 油气成藏差异
    7.2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版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塔里木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及资源前景(论文参考文献)

  • [1]塔北隆起新和-三道桥地区古潜山构造演化及其控储、控藏作用研究[D]. 韩强. 西北大学, 2021(10)
  • [2]震旦系-下寒武统沉积地球化学记录及有机质富集保存机制探讨 ——以华南和塔里木盆地研究为例[D]. 邓倩.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21(01)
  • [3]公益性油气基础地质调查的进展与发展方向[J]. 张文浩,高永进,周新桂,翟刚毅,徐兴友,白忠凯,周志,毕彩芹,单衍胜,韩淼,孙相灿,张远银,刘卫彬. 地质学报, 2021(05)
  • [4]叠合盆地深层碳酸盐岩储层孔渗演化及油藏赋存下限[D]. 汪文洋.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20
  • [5]第三次全国油气勘探战略展开的优先指向[J]. 张抗,白振瑞. 中外能源, 2020(06)
  • [6]塔里木盆地阿克苏地区寒武-奥陶系油气资源评价[D]. 凌冬德.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9)
  • [7]青藏高原隆升对柴达木盆地新生界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D]. 易立.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20
  • [8]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盐岩油气成藏模式研究[D]. 周肖肖.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20
  • [9]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深层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指示意义[D]. 孔丽姝. 浙江大学, 2020(02)
  • [10]塔里木盆地顺托果勒低隆起奥陶系地层压力演化研究[D]. 贾京坤.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

标签:;  ;  ;  ;  ;  

塔里木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及资源前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