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犯颅底的颈动脉体肿瘤切除一例报告

侵犯颅底的颈动脉体肿瘤切除一例报告

一、侵入颅底的颈动脉体瘤切除1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马霖杰,李永金,王少新,黄忠贵,张勇,蒋明芳[1](2020)在《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瘤侵犯咽旁间隙并深入颅底1例》文中研究表明患者,女,33岁。主因声嘶2年,发现咽旁肿物1个月于2019年10月收入四川省肿瘤医院。颌面部CT示:右侧咽旁间隙异常信号肿块影,最大截面约3.0 cm×4.0 cm,考虑肿瘤性病变,右侧咽旁肿瘤性质待查(图1)。颌面部磁共振提示右侧咽旁肿瘤大小约3.8 cm×3.4 cm×2.1 cm。肿瘤占位,考虑神经鞘瘤?颈动脉体瘤?喉镜示:右侧声带活动差。本院多学科综合会诊,初步考虑右侧咽旁肿瘤,因血供丰富,且同动脉分

马静[2](2017)在《颅底咽旁间隙肿瘤的CT、MRI影像学特征及手术入路的选择》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颅底咽旁间隙肿瘤的CT、MRI影像学特征,为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提供重要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14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经病理明确诊断的63例颅底咽旁间隙肿瘤的临床资料,观察不同肿瘤的CT、MRI影像学特征(各肿瘤类型的形态、体积、性质、有无包膜、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及有无转移)并分析讨论手术入路的选择依据。结果本组病例中,良性肿瘤56例,恶性肿瘤7例。神经源性肿瘤31例(49.2%),涎腺源性肿瘤为21例(33.3%)、副神经节瘤4例包括颈动脉体瘤3例(4.8%)和迷走体瘤1例(1.6%)、鼻咽癌颅底咽旁间隙转移4例(6.3%)、扁桃体癌2例(3.2%)、腮腺深叶粘液表皮样癌1例(1.6%)。本组病例中,神经源性肿瘤与涎腺源性肿瘤均位于咽旁间隙,CT扫描多表现为圆形或者类圆形边界清楚、包膜完整的肿块,其中部分涎腺源性肿瘤表现为略呈分叶状,部分肿瘤内部可见坏死囊变区。由于二者CT表现无特征性,术前一般通过在CT或MRI上通过甄别肿瘤病灶与腮腺深叶的关系及颈动脉鞘、二腹肌后腹受肿瘤推压移位情况鉴别诊断。颈动脉体瘤CT或MRI上表现为软组织肿块,边界清楚,形态规则,增强扫描可见明显强化,其特征性改变是颈内外动脉分离,呈高脚杯状改变,MRI上可见瘤体内部丰富的血管流空影,即“胡椒盐征”。7例恶性肿瘤CT或MRI表现为不规则肿物低信号,部分病例合并颈部多发性肿大淋巴结影,可融合,增强扫描可见部分强化,可伴有坏死。本组63例病例均全麻下手术切除,手术入路如下:31例神经源性肿瘤中的6例采用单纯内镜切除;31例神经源性肿瘤中的10例及2例颈动脉体瘤采用颈侧入路,其中6例联合鼻内镜入路;1例迷走体瘤、1例颈内动脉体瘤、1例扁桃体癌及2例巨大涎腺源性肿瘤采用下颌骨外旋入路切除。其他下颌骨不同处理入路切除22例,方式包括下颌骨前上牵拉入路、半侧下颌骨切除入路、下颌骨升支离断再复位入路及下颌骨升支部分切除入路。上颌骨外旋入路切除6例,为神经源性肿瘤4例及伴张口困难的鼻咽癌2例;眶颧入路切除2例,均为侵犯前中颅底的颅底咽旁间隙神经鞘瘤。所有肿瘤均完整切除,颅底咽旁缺损修复根据缺损大小及有无骨质破坏采用胸大肌皮瓣、舌瓣、自体帽状筋膜瓣以及颏下瓣等修复。术后3例出现声音嘶哑;3例发生Horner综合征;2例复发鼻咽癌术后张口困难明显改善。12例气管切开患者的10例于术后半年内拔除气管套管。33例涉及上下颌骨不同入路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影响进食的咬合关系错乱。恶性肿瘤术后综合治疗,术后随访2-14年,良性肿瘤未见复发,恶性肿瘤中死亡3例,为扁桃体腺样囊腺癌1例及复发鼻咽癌2例。结论:CT、MRI影像学可提供颅底咽旁间隙肿瘤的一些影像学特征,正确认识并利用影像学提供的这些特征如肿瘤的形态、密度、与周围组织关系、增强扫描后瘤体的强化情况以及瘤体内部情况等特征,对提高颅底咽旁间隙肿瘤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术前有效利用和评估这些特征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及提高手术效率和安全性,降低手术并发症。

张勤修[3](2007)在《鼻内镜下鼻窦前颅底区域疾病处理的内镜解剖学与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972年,Messerklinger出版了鼻内窥镜诊断专着,但直到1978年该专着才以英文正式出版。1984年美国Stammberger开始在美国推广鼻内镜技术。1986年中国天津赵卓然开始在国内应用鼻内窥镜进行上颌窦腔检查。国内真正开展鼻内窥镜手术则是在90年代。早期鼻腔内窥镜手术主要用于慢性鼻窦炎的治疗,随着鼻窦内窥镜手术的开展,国内外开始探索经鼻内窥镜手术向其他疾病的延伸,如特殊感染疾病(真菌性鼻窦炎)、良性肿瘤、鼻神经外科疾病如垂体瘤、鼻眼相关外科疾病如泪囊炎等。但鼻内窥镜的延伸一直存在争论,主要是担心手术的彻底性与安全性问题。1992年Jankowski报道了经鼻内窥镜垂体瘤切除术,直到90年代末才获得进一步推广。1997年Yuen、1998年许庚等报道了经鼻内窥镜处理部分颅底疾病的经验。2000年安惠明报道了部分经鼻内窥镜垂体瘤切除术经验。2003年神经外科医生Alfieri等分别经鼻内镜下从下鼻道、中鼻道以及中鼻道上颌窦入路研究了翼腭窝的暴露方法,提出鼻内镜技术可以应用于翼腭窝的处理。2003年Delgaudio报道了3例翼腭窝病变的鼻内镜处理结果,认为相对于开放式手术,鼻内镜具有明显的优势。国内一些学者等也相继报道了内窥镜下成功切除局限于鼻咽部和侵入翼腭窝的鼻咽纤维血管瘤。这些成功的报道,展示了内窥镜在侧颅底的应用前景。本研究旨在探讨鼻内镜相关的鼻窦前颅底区域应用解剖学,为鼻内镜鼻窦颅底手术提供解剖学参考,并总结鼻内镜颅底占位性病变手术经验。在附录中分别报告了作者进行的1例巨大颈动脉球体瘤以及1例罕见巨大咽旁肿瘤手术病例。方法:本研究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应用解剖学研究):采用大体解剖、局部解剖以及内镜解剖相结合的方法对鼻内镜相关的鼻窦颅底区域临床应用解剖学进行形态学研究,测量重要数据,寻找临床应用的关键标志。具体包括:额隐窝及毗邻结构的鼻内镜手术相关解剖、视神经管局部解剖与鼻内镜下解剖的结合研究、骨性翼腭窝鼻内镜临床应用解剖学研究、经鼻腔上颌窦入路翼腭窝临床应用解剖学研究、鼻内镜下经鼻蝶入路海绵窦的应用解剖学研究等内容。第二部分(临床应用部分):分别对1例经鼻内镜下鼻咽纤维血管瘤改良手术及10例鼻内镜辅助下鼻窦颅底占位性病变的内镜处理经验进行总结。结果:1.额隐窝作为额窦引流通道,具有复杂的三维空间结构;鼻内镜下经鼻丘径路额窦开放手术可充分暴露额隐窝范围;鼻丘、钩突和筛泡的解剖关系决定了具体的手术方式;筛前动脉距鼻小柱与鼻翼交点平均57.3±2.6mm,与鼻底夹角平均51.6±1.6°,筛前动脉是辨认额窦口及前颅底的重要标志。2.视神经管与颈内动脉呈“八字”形关系,视神经管内侧壁长度平均9.3±2.3mmmm,视神经管眶口直径平均4.1±0.6mm,前鼻棘到视神经管眶口内壁中点距离平均64.4±4.7mm,前鼻棘到视神经管眶口内壁中点的角度平均46.1±5.2°o。鼻内镜下观察,沿视神经管眶口向后,可见到不同程度的一条反光带,即视神经管,7侧可见到明确的隆起(70%),3侧(30%)无明显隆起,无法按照隆起形状判断视神经管。3.翼腭窝是一狭窄裂隙,由蝶骨体、蝶骨翼突和腭骨垂直板、上颌窦后壁共同围成,大小为(21.39±0.46)mm×(5.16±0.1)mm×(3.2±0.08)mm,从上面观察似一三棱锥体型,上宽下窄。鼻内镜从翼上颌裂置入翼腭窝,可以观察到翼腭窝顶部眶下裂与位于其外侧3mm的圆孔,向下可见翼腭窝底部腭大孔与腭小孔。将鼻内镜置入鼻腔观察,咬除上颌窦骨性开口后方腭骨垂直部骨质并咬除上颌窦后内侧骨壁,0°鼻内镜可以窥及整个翼腭窝以及后壁全貌,后壁呈上宽下窄的梯形,其内下方之翼管开口以及外上角之圆孔,二者之间有一明显的纵形骨嵴分隔。翼腭窝通过7个孔道与周围相通。翼上颌裂翼突根部至颧弓下缘中点的距离为为(33.4±3.1)mm。蝶腭孔70.0%(21侧)位于中鼻甲后端的上方,30.0%(9侧)被中鼻甲分为上下两部分,未见蝶腭孔在中鼻甲水平以下者。4.经鼻上颌窦入路可以充分显露翼腭窝。翼腭窝内主要结构是上颌动脉、上颌神经及其分支,所有动脉分支直径都小于3mm。5.鼻内镜下可见蝶窦外侧壁上视神经管与颈内动脉骨性隆起呈“八”型关系,向蝶窦腔凸入的程度及两者间距离因人而异,沿颈内动脉追踪可暴露海绵窦外侧壁,顺利进入海绵窦,清楚显露海绵窦内、外壁、颈内动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眼神经,并可对其进行全程游离。6.1例侵犯翼腭窝的鼻咽纤维血管瘤男性17岁患者,手术改良以下三点:术中经鼻内窥镜下向瘤体根部分三次注射33%NBCA(组织胶,N-butyl-2-cyanoacrylate,NBCA),用自制带吸引装置的高频电刀沿根基部边吸引边切割,术后创面直接喷洒纤维蛋白封闭剂(安可胶)。结果表明术中能始终保持术野清晰,整块肿瘤切除时间约7分钟,出血量约150ml,术毕经前鼻孔轻松填塞纱条,术后2天一次性取出填塞物。7.10例侵犯鼻窦的颅底占位性病变,包括巨大鼻咽纤维血管瘤2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1例,浆细胞瘤1例,内翻性乳头状瘤5例,圆柱瘤1例。所有病例均在经鼻内镜辅助下彻底切除。详细报告了手术方法。结论:1.鼻丘、钩突及筛前动脉为鼻内镜下额隐窝区域手术的重要解剖标志,准确辨认额隐窝及毗邻结构的解剖关系,有助于提高手术的彻底性且可避免严重的手术并发症。2.结合大体解剖观察与鼻内镜下解剖观察,有助于准确识别鼻内镜下的视神经管,从而提高鼻内镜下视神经管手术的准确性。内镜下视神经管总是呈现一条反光带,借此可以识别视神经管。3.研究鼻内镜下翼腭窝解剖有助于对翼腭窝立体构象的完整认识,对开展内镜翼腭窝手术是必不可少的前提。经鼻内镜下去除上颌窦口后部骨质以及部分上颌窦后内侧壁,可以完整显露整个翼腭窝结构,表明翼腭窝范围的疾病可以采用内镜处理。4.鼻内镜翼腭窝手术在理论上是比较安全可行的手术。5.以鼻小柱及鞍底中线为参考点,在鼻内镜下按经鼻-蝶窦手术径路进行的海绵窦解剖学形态观察和相关数据测量可为临床医生提供相应指导,鼻内镜下可以处理海绵窦病变。6.术前DSA血管栓塞、术中瘤体内注射NBCA、使用带吸引装置的高频电刀等三点可以使得经鼻内窥镜引导手术在基本无血状态下迅速切除鼻咽纤维血管瘤,术毕创面应用安可胶,明显地减少了创面填塞物所致的痛苦。PVA是鼻咽纤维血管瘤的最佳栓塞材料,比明胶海绵栓塞优越。7.对于侵犯鼻窦的部分颅底占位性病变,可以在内窥镜辅助下采用联合进路手术。

王文忠,詹晓东,祖志将,蒋成义[4](2002)在《咽旁间隙肿瘤54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提高对临床少见的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 :对 5 4例咽旁间隙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原发性咽旁间隙肿瘤中 ,以外周神经瘤居多 ,约占 5 5 .6 %。全部患者随访 6个月~ 7年 ,术后复发 4例 ,2例为良性肿瘤 ,再次手术治愈 ;2例恶性者分别死于手术后 1年、3年。 2例恶性淋巴瘤患者未手术 ,分别死于化疗后 2年、3.5年。余均治愈。结论 :高分辨CT及MRI对临床诊断及手术径路的选择有重要作用。认为经口径路用于较小的肿瘤切除 ,颈侧径路为安全有效的手术径路。

黄健男,利伟军,朱文敏[5](2001)在《侵入颅底的颈动脉体瘤切除1例报告》文中指出

梁莺,王大明,黄魏宁,凌锋,缪中荣,刘勇刚[6](2001)在《直接穿刺栓塞在头颈部富血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

张少强,赵继元,李随勤,杨福春[7](1999)在《巨大颈动脉体瘤的诊治(附3例报告)》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巨大颈动脉体瘤的术前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手术切除3例巨大颈动脉体瘤,其上限均达至颅底。术前分别行CT扫描、B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检查。结果:仅有1例术前确诊,术后2例出现舌下及迷走神经损伤,但无全身并发症出现。结论:颈动脉体瘤广泛侵及咽旁隙时,诊断和治疗均较困难。术前确定诊断、充分准备是彻底切除肿瘤及防止并发症发生的关键所在。

二、侵入颅底的颈动脉体瘤切除1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侵入颅底的颈动脉体瘤切除1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2)颅底咽旁间隙肿瘤的CT、MRI影像学特征及手术入路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3)鼻内镜下鼻窦前颅底区域疾病处理的内镜解剖学与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解剖学研究
    一、额隐窝及毗邻结构的鼻内镜手术相关解剖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二、视神经管局部解剖与鼻内镜下解剖的结合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三、翼腭窝鼻内镜临床解剖学研究
        (一) 骨性翼腭窝鼻内镜临床应用解剖学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二) 经鼻腔上颌窦入路翼腭窝临床应用解剖学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四、鼻内镜下经鼻蝶入路海绵窦解剖学研究
        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临床应用
    一、经鼻内窥镜下鼻咽纤维血管瘤切除术改良
    二、鼻窦颅底占位性病变经鼻内窥镜辅助下切除术
结论
附录
    一、颈部搏动性包块——颈动脉球体瘤
    二、咽痛—打鼾—听力下降—咽旁间隙巨大淋巴管瘤
文献综述
个人简介
致谢

四、侵入颅底的颈动脉体瘤切除1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瘤侵犯咽旁间隙并深入颅底1例[J]. 马霖杰,李永金,王少新,黄忠贵,张勇,蒋明芳. 中国肿瘤临床, 2020(05)
  • [2]颅底咽旁间隙肿瘤的CT、MRI影像学特征及手术入路的选择[D]. 马静. 安徽医科大学, 2017(02)
  • [3]鼻内镜下鼻窦前颅底区域疾病处理的内镜解剖学与临床应用研究[D]. 张勤修. 四川大学, 2007(04)
  • [4]咽旁间隙肿瘤54例临床分析[J]. 王文忠,詹晓东,祖志将,蒋成义.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2(06)
  • [5]侵入颅底的颈动脉体瘤切除1例报告[J]. 黄健男,利伟军,朱文敏.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01(04)
  • [6]直接穿刺栓塞在头颈部富血肿瘤治疗中的应用[J]. 梁莺,王大明,黄魏宁,凌锋,缪中荣,刘勇刚. 中华外科杂志, 2001(10)
  • [7]巨大颈动脉体瘤的诊治(附3例报告)[J]. 张少强,赵继元,李随勤,杨福春.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1999(03)

标签:;  ;  ;  ;  ;  

侵犯颅底的颈动脉体肿瘤切除一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