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农作物种子条例

山西省农作物种子条例

一、山西省农作物种子条例(论文文献综述)

张文忠,马湛,芦明,王慧慧,申海斌[1](2022)在《青贮玉米新品种长玉908选育及应用》文中指出为促进青贮玉米新品种长玉908的推广应用,本文简要介绍了长玉908的选育经过、特征特性、产量表现、栽培技术及育种体会。长玉908是山西农业大学谷子研究所以自选系C1628为母本,外引系BS1074为父本组配而成的优良玉米品种,2021年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编号为晋审玉20210128。该品种具有生物产量高、品质优良、抗病抗倒性好、适应性广等优点,综合4年多点次试验结果,其平均生物产量(干重)为28 371.0kg·hm-2,比对照中北410平均增产9.2%,最低增产达3.1%以上。长玉908适宜在山西省青贮玉米主产区和其他省份同一生态区推广。

俞祺[2](2021)在《论与上位法相抵触》文中提出法的抵触发生于初级规则之间,与法的违反情形不同。下位规则与上位法的抵触可以分为逻辑抵触和非逻辑抵触,两者不可混淆。逻辑抵触的原因是规则特定成分间的不一致,具体而言,包括规范词不一致,法律后果不一致,以及构成要件收缩、交叉等情形。而构成要件的扩张、相异等则不必然构成逻辑抵触。非逻辑抵触涉及价值的衡量,历来存在判断上的困境。但在中央和地方立法关系的规范框架下,可根据自主性立法、执行性立法和先行性立法的分类,确定不同的抵触认定标准。调整地方性事务的规则在非逻辑抵触的判断标准上应更加宽松,即便对上位法的目的构成阻碍,也不应直接判定其抵触上位法。

申佳敏[3](2021)在《晋绥抗日根据地农业生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李胜楠[4](2021)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粮食安全法律保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贾保营[5](2021)在《环境、制度与技术 ——以集体化时代昔阳县的减贫实践为中心》文中提出对于中国乡村而言,贫困是个历史性窠臼。晚清民国以来,为解决乡村的贫困问题,政府与民间力量均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并进行实践,但均以失败告终。集体化时代虽然没有出现“减贫”这样的表述,但实际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为改革开放后乃至当前的减贫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此外,习近平总书记在农村考察时发出“走合作化道路”的号召;并提出“给农业插上科学的翅膀”。考察集体化时期的反贫困实践,可以为当前的减贫工作提供有益借鉴。因此,考察集体化时期的反贫困实践,极具学术意义与现实意义。本文以昔阳县为例,以报纸、地方史志与基层档案为主体资料,并辅以田野口述,尝试揭示环境、技术、制度三者之间复杂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试图较为全面展现集体化时期中共的减贫实践。论文的主要内容分为六章。第一章主要讲述了昔阳的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制度以及农民的生活状态。作为分析的起点,了解昔阳原型有助于我们理解制度、环境与贫困之间的关系。第二章主要是通过对集体化时代国家重要文献的梳理,找出国家对贫困的理解以及反贫困措施。第三章到第六章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即是国家不同阶段反贫困措施在昔阳县的实践效果。第三章主要讲述了土改如何在昔阳展开以及土改后昔阳农村的状态。通过对土改前后的昔阳县的考察,我们既可以看到土改对于乡村社会的重大意义,又可以理解农业合作化的历史背景与实践逻辑。第四章主要讲述了农业合作化与技术改革是如何相辅相成、互相影响以摆脱贫困的。第五章与第六章分别论述的是农业水利化与农业机械化。第七章以井沟为例,进行了微观史的研究。第八章则是呈现集体化后期昔阳的面貌,总结分析昔阳反贫困实践所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不足。通过考察,发现中国共产党以制度优势为依托,以技术为发展引擎,通过积累偏高、消费偏低的方式带领中国人民跳出了贫困的恶性循环。公社体制虽未彻底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但是技术实践改变了人们的观念,这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业产量大幅度提高积蓄了潜能。集体化时代改造传统农业的举措,使农民的能力、观念都发生了改变,培育了人力资本。这看似与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相似,但其改造传统农业的具体路径则与舒尔茨所提倡的截然不同甚至完全相反。集体化时代的中国,现代农业生产要素极度稀缺,传统的农民却数量众多,市场机制并不能改造传统农业。中国共产党运用国家的力量,将稀缺的现代化生产要素下沉到乡村,并借此改造了传统农业,培育了人力资本,积累了国家资本,摆脱了恶性贫困循环。这对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改造传统农业,极具启发意义。

孟露露[6](2021)在《账本里的世界:集体化时代剪子湾村的生产、生活与社会经济》文中研究说明集体化时代,广大农村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财务管理系统,留存了大量的账本、凭证等基层经济资料。这些资料是农村生产队的生产和管理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其中包含了细致的农村经济生活信息,对于研究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具有重要的价值。山西太原城郊村剪子湾保存了大量的集体化时代账本资料,从时间段上连续且完整,涉及农民经济活动的多个方面,是从经济角度研究村庄发展变迁的珍贵史料。本文利用剪子湾村的账本资料探讨集体化时代城郊村庄的生产与村民生活问题。具体而言,对账本展开全面细致地解读,结合村庄所处的地理位置,剖析村民的生存方式、村庄的经济发展,揭示工业化建设背景下国家对农村的资源汲取,以及对农民日常生活的影响。剪子湾村临河而居,历史上以农业生产为主。集体化时代由于人口增加、土地被侵占,导致村民只依赖土地完全不能解决温饱问题。在这样的困境下,村民很早就有从事副业维持生计的传统,集体化时代更是利用地处城郊,这样较为优越的理位置发展马车运输、劳务输出、白灰、砂场等副业,副业利润逐渐成为村庄和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村民通过多次向政府申请的方式发展副业,这种非暴力的方式充分显示出了他们的生存理性。同时,由于水利建设、肥料、种子等的投入,农作物产量有所增加,传统农业的潜力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人口增加,耕地面积减少,单位面积土地上投入的劳动力增加,导致劳动生产率没有相应地提高。此一时期,国家为了工业化建设的需要,通过税收和统购统销的方式转移了村庄的收入。另外,公共工程建设和公社抽调村庄的劳动力,但却将这部分人的开支转嫁到生产队。这些都消耗了村庄收入,导致副业较为发达的剪子湾村并未能摆脱“内卷化”的命运。在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下,农民生活受到一定的影响,口粮被挤压到最低消费水平,虽然现金收入呈增长趋势,但并未实现质的飞跃。农民日常生活消费还是以食品支出为主,呈现出人均收入缓慢增长与恩格尔系数居高不下的不平衡状态。

晋江艳[7](2021)在《中国东北地区社会保障研究(1949-1956)》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中国人民的社会保障实践持续了上千年,且随着社会发展,保障对象逐步扩大,保障措施日益多样,保障思想不断丰富,但严格来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始终没有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1949至1956年,较全国其他地区,东北地区经济基础较好,重工业相对发达,加上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处于战争前沿,优抚安置任务异常艰巨,促使社会保障事业迅速发展,建立了包括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在内的完整的社会保障制度,为之后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奠定了基础。研究这一时期东北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丰富东北地区党史研究和完善东北地区社会保障制度具有一定意义。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重点采用文献分析法和计量史学法,分六部分对1949至1956年东北地区社会保障进行全面分析。作为文章的起点,第1章遵循党史研究基本思路,介绍了选题背景,说明选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重点整理和介绍了国内外研究成果,认为到目前为止,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社会保障的研究已硕果累累,但关于东北地区的研究尚有不足,仍有一定的研究空间。任何实践都不是空中楼阁。研究社会保障,首先要追根溯源,探究其实践基础。1949至195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人民开展的社会保障实践具有坚实的理论、历史和现实基础,三者缺一不可。第2章和第3章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认为这一时期东北地区党组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思想(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社会保障思想)为指导,受中国传统社会保障思想影响,在土地革命时期、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尤其是东北解放区的社会保障实践基础上,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形势,建设国家重工业基地、开展农业合作化的经济计划以及抗美援朝战争形势,在学习借鉴苏联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的情况下,领导人民创建了社会保障制度。可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亟需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同时也具备了建立社会保障的条件。第4章和第5章是本文的核心部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949至1956年东北地区各级政府始终没有明确提出“社会保障”概念,社会保障机制尚不完善,但无论是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还是社会优抚工作都已经开展起来。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渠道、相对系统的组织机构体系、广泛的社会动员以及以政府、社会和内部机构为主体的监督机制搭建了一个社会保障体系。第4章重点介绍了这一内容,即1949至1956年东北地区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在这一制度框架下,东北各地竭尽所能救济灾民、贫民和朝鲜战灾孤儿,收容改造旧社会遗留的娼妓和游民;重点在企业中建立劳动保险制度,开展丰富多彩的职工福利,为社会上的孤寡老人、孤儿、残疾人以及精神病人建立民政福利;优待军烈属和革命残废军人,褒扬抚恤革命英烈,妥善安置回乡转业人员等,丰富的内容使社会保障由简单的制度构建层面跨越到充实的制度实践层面。第5章则重点介绍了1949至1956年东北地区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在充分认识制度结构和实践内容的基础上,第6章进一步提升,重点分析了1949至1956年东北地区社会保障的作用,认为其对政治建设而言,通过保障群众的基本生活巩固了新生政权;对于经济建设而言,提高了劳动者的积极性,进而促进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建设;对于军事活动而言,激发了群众参军参战的热情,为抗美援朝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对社会保障制度本身而言,构建了社保制度的基本框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障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结合当前东北地区的社会保障现状,以史鉴今,提出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确保社会保障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坚持群众观点,反对官僚主义作风;坚持自力更生,克服“等靠要”思想。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总体来说,1949至1956年东北地区社会保障实践是成功的,但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稳定性和和可持续性不足。因此,对于这一时期的社会保障实践,本文采取在总体肯定的基础上加以批判借鉴的态度。

张雯宇[8](2021)在《地膜残留对设施番茄土壤水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地膜能节水保墒,改善土壤水肥条件,极大地提高农作物产量,在设施农业中广泛应用。但因国内绝大多数地膜厚度小于0.008mm,强度低,易破碎,回收率低,使得农田地膜残留量逐年增加,对设施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日益凸显,已经威胁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通过室外设施大棚试验,设置了6个残膜量梯度(0、200、400、600、800和1200kg/hm2)分别对应CK、T1、T2、T3、T4和T5处理,研究了不同残膜量对番茄土壤水分、蒸腾耗水、根系形态以及产量、品质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为残膜地区制定科学合理农田管理措施及残膜污染防治提供理论参考。研究结论如下:(1)本试验条件下,0-30cm土层CK处理土壤含水率明显低于残膜处理,不同生育期残膜处理土壤含水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CK处理先降低后升高,各处理土壤含水率随着残膜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随生育期发展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残膜处理20-30cm的土壤含水率最高,范围在22.38%~24.40%之间。不同生育期残膜处理0-30cm土壤含水率均先升高后降低,30-60cm先降低后升高,CK处理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升高。不同生育期残膜处理与无残膜处理土壤剖面含水率在苗期差异性最为显着,随着残膜量持续增加,土壤剖面含水率趋近于CK处理。在0-30cm土层土壤含水率峰值在各残膜处理之间来回波动,苗期T1最大,高出CK处理22.53%,开花坐果期T3最高,高出CK处理15.61%,果实膨大期T1处理高出CK处理10.51%。各处理土壤含水率随生育期发展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土壤中混入残膜对全育期土壤含水率整体变化趋势无显着影响。(2)残膜对番茄苗期和开花坐果期叶片蒸腾速率影响较大,果实膨大期和成熟期受残膜影响不明显。苗期和开花坐果期T5处理蒸腾速率均最高,分别为9.91mmol/(m2·s)和9.80 mmol/(m2·s),分别高出CK处理15.97%和33.78%。随着残膜量的增加,苗期叶片蒸腾速率先降低后升高,开花坐果期叶片蒸腾速率表现出升高趋势。残膜对番茄全生育期耗水量和耗水强度影响不大,对开花坐果期耗水量和耗水强度影响较为显着,对其它生育期影响较小。开花坐果期,T4处理耗水量最高为43.89±11.69mm,CK处理耗水量最低为23.91±2.43mm,各处理耗水量和耗水强度T4>T5>T3>T2>T1>CK。随着生育期发展,CK处理与残膜处理番茄耗水量和耗水强度差异越来越小。(3)残膜对番茄4个生育期根长和根表面积都有一定影响,但并没有表现出持续和越来越强的抑制作用,当残膜量过多时,反而使得番茄根系发育较好。残膜对番茄苗期和开花坐果期根长和根表面积垂直分布影响较大,对番茄果实膨大期和成熟期在0-20cm土层根长和根表面积垂直分布影响较为显着。残膜对番茄苗期和开花坐果期根体积无明显抑制作用,对果实膨大期番茄根体积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随着残膜量的增加,番茄根长和根表面积密度苗期和开花坐果期先降低后升高,果实膨大期先降低后升高再波动变化,成熟期波动变化,番茄根体积密度在苗期和开花坐果期都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趋势。(4)本试验条件下,CK处理番茄产量分别高出T1、T2处理28.95%和19.08%,但随着残膜量的持续增加,番茄产量并没有表现出越来越强的抑制作用,而是先降低后升高最后呈现波动变化。说明一定量的地膜残留(200kg/hm2)会使番茄减产,但整体来说,残膜对番茄的生长发育无较大影响。苗期和开花坐果期叶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受残膜影响较大,苗期T4处理高出CK处理18.40%,开花坐果期CK处理叶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最高,相较于T1、T2、T3、T4和T5处理分别高出了12.19%、9.16%、20.62%、23.31%和20.00%。随着残膜量的增加,苗期叶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先升高后降低,开花坐果期表现出持续降低趋势,果实膨大期先降低后升高,成熟期先升高后降低。本试验条件下,CK、T3和T5处理产量水平水分利用效率相对较高,CK处理分别高出TI、T2和T4处理15.64%、11.18%和14.24%。番茄产量水平水分利用效率随着残膜量的增加呈现出上下波动变化,并没有表现出逐渐降低的情况。说明本试验条件下,土壤中混入残膜会影响番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但整体来说,残膜对番茄的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不大。(6)本试验条件下,T2处理可溶性糖含量最高,高出CK处理59.05%。当残膜量≤400kg/hm2时,番茄可溶性糖含量随残膜量的增加而增加。番茄有机酸含量范围为0.62%~84%,虽然CK处理最高,但不同残膜量对有机酸含量影响并不大。残膜对番茄糖酸比的影响较为显着,各处理糖酸比大小T2>T4>T1>T3>T5>CK。番茄Vc含量范围在28.06~45.04%之间,T1处理最高,CK处理最低,T1处理相比于CK处理提高60.30%。残膜对番茄硝酸盐含量影响显着,T2处理硝酸盐含量最高,高出CK处理73.53%。当残膜量≤400kg/hm2时,硝酸盐含量呈现出升高趋势,但随着残膜的累积(>400kg/hm2),土壤水分增加,番茄硝酸盐含量下降。通过CRITIC权重法对番茄品质进行综合评价,排名结果为T1>T3>T4>T2>CK>T5(7)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分析评价不同残膜量对番茄的综合影响,本试验6个处理得分排名为CK>T5>T3>T4>T2>T1。通过本试验不同残膜量对番茄土壤水分、根系形态、产量、品质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可知,一定量的残膜(≤400 kg/hm2)明显不利于番茄的生长发育,但随着残膜量的累积(≥600kg/hm2),残膜对番茄的负面影响会逐渐减弱。

冯佳[9](2019)在《1942-1943年中原大灾荒与中国共产党的应对》文中提出1942-1943年中原大灾荒发生在敌后抗战进入极端困难的时期。此次灾荒是中国现代史上一次极其严重的灾荒,持续时间之久、波及范围之广、灾害种类之繁令人震惊。为何这场灾荒前后历时两年并造成如此巨灾,其中不仅包含着自然因素,而且包含着复杂的社会因素。这场灾荒深刻影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数个抗日民主根据地,如何救灾以及能否救灾,直接关乎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生存发展以及政权的稳固,更关乎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兴衰成败。“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救助灾荒作为民生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中国共产党的极大重视。在领导根据地政府和军民救助中原大灾荒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将救助灾荒视为责无旁贷的政治任务与历史使命,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救灾思想中的精髓,沿袭了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初期的救灾机制与程序,而且将救灾上升到政治高度,将其视为凝聚民心、改造农村、促进社会变革、激发抗战决心的重要抓手。中国共产党领导政府和军民以生产自救为根本原则,舍弃了“政府包办”的依赖型救灾体制,将治标措施与治本措施结合起来,采取了以积极生产为主、政府帮助为辅、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化救灾模式,从而帮助军民成功抗击了灾荒,使党政军民关系更加和谐融洽,并促进了根据地各项事业的发展。救灾的成功也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与群众基础,同时为当前开展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了参考与借鉴。全文分为绪论与正文两个部分:绪论部分包括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中原大灾荒的学术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相关概念界定以及创新点与难点。正文总共包括六部分内容:第一章:灾情概述。介绍了中原大灾荒的受灾区域以及自然灾害种类。此次灾荒涉及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北平、陕西、安徽北部、湖北北部等黄河中下游的广泛地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个抗日民主根据地受到极大影响。灾荒具有时代背景复杂、受灾区域广泛、灾种循环相生等特点。形成灾荒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日军侵略、国民政府迟缓救灾等自然原因与社会原因。此次灾荒对人口、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造成严重影响。第二章:中国共产党采取的应急救灾举措。灾荒发生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党和政府立即采取宣传动员、发放粮款、减免税负、社会互济、节约募捐等应急救灾举措,这些“治标”措施对于遏制灾荒蔓延、缓解灾情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三章:中国共产党采取的发展救灾举措。抗日民主根据地党和政府在采取“治标”措施的同时,认为要想从根本上激发群众战胜灾荒的内生动力,必须调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使他们自发进行生产自救。因此,中国共产党带领政府和军民采取了兴修水利、抢种补种、发展纺织、建立合作社等“治本”措施,从而逐渐形成了标本兼治的救灾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救灾效果。第四章:党政、社会体制与救灾。根据地在进行建设的过程中,陆续开展了整风、精兵简政、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等运动,这些运动虽然不是专门针对救助灾荒而开展的,但是促进了救灾工作的顺利开展,间接起到了利于救灾工作的效果。第五章:中国共产党领导救助中原大灾荒的成效、特点与现实启示。经过不懈努力,中国共产党领导政府和军民战胜了灾荒,保证了军民的基本生活,稳定了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社会秩序,并推动了抗日民主根据地各项事业的发展,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物质基础与群众基础。这次救荒的主要特点是从应急救灾转向生产救荒、从单一政府救灾转向动员群众广泛参与、从单纯救济转向服务抗战大局。这次救荒也为当今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与宝贵的财富。

伊江山[10](2019)在《修订种子条例,推进种业发展》文中研究说明《山西省农作物种子条例》于2018年11月30日经山西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2019年3月1日起施行。阐述修订条例的背景、必要性和修订思路,介绍条例的修订过程和主要内容,并对今后工作进行了展望。

二、山西省农作物种子条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西省农作物种子条例(论文提纲范文)

(1)青贮玉米新品种长玉908选育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选育经过
    1.1 自交系选育
    1.2 杂交种选育
2 特征特性
    2.1 亲本特征特性
        2.1.1 母本C1628
        2.1.2 父本BS1074
    2.2 杂交种农艺性状及抗病性
    2.3 杂交种品质性状
3 产量及抗倒性表现
4 栽培技术
5 育种体会
    5.1 合理育种目标的制定是选育青贮品种的前提
    5.2 基础材料的组建是育成优良自交系的基础
    5.3 选系方法的创新是育成优良自交系的必要条件

(2)论与上位法相抵触(论文提纲范文)

一、抵触概念存在的问题及本文的讨论对象
二、规则成分及其不一致的类型
    (一)法律规则中的不同成分
    (二)规则不一致的类型
        1.相异关系
        2.扩张关系
        3.收缩关系
        4.交叉关系
三、构成逻辑抵触的规则成分不一致
    (一)规范词的不一致
    (二)构成要件不一致
    (三)法律后果的不一致
    (四)小结
四、非逻辑抵触的判断
    (一)非逻辑抵触判断的困境
    (二)基于我国法的判断框架
结 论

(5)环境、制度与技术 ——以集体化时代昔阳县的减贫实践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由来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第四节 主要概念界定
第一章 昔阳县自然社会状况
    第一节 生态环境
        (一)多山少土
        (二)交通闭塞
        (三)灾害多发
    第二节 社会制度与生活水平
    小结
第二章 贫穷的本质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减贫实践及其失败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对“贫困”的解构与重构
        (一)土地改革与道路选择
        (二)农业合作化运动与“技术革命”
        (三)技术赋能
    小结
第三章 土地革命:穷富拉平
    第一节 昔阳旧貌
        (一)人口与土地
        (二)农民生活
        (三)生态环境
        (四)农民与农业
    第二节 土改过程
    第三节 土改对乡村社会的影响
    小结
第四章 技术革命:提高产量
    第一节 组织起来与学习技术
    第二节 技术革新的路径
        (一)培育良种
        (二)合理种植
        (三)改良土质
        (四)工具改革
    第三节 技术与制度之间的张力
    小结
第五章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第一节 “秃岭”遇“山洪”
    第二节 水利建设
        (一)改造“三跑田”与闸沟垫滩
        (二)修建水库
        (三)治河与打井
        (四)机电灌溉
    第三节 水利工程与粮食增产
    第四节 治水与“育人”
    小结
第六章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
    第一节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
    第二节 农业机械化的实践
        (一)土壤改良
        (二)良种培育
        (三)密植与管理
        (四)水利灌溉
        (五)道路与运输
    第三节 农业机械化与乡村社会
    小结
第七章 减贫的微观史研究——井沟村
    第一节 井沟的基本状况
    第二节 “默汉”的消逝
    第三节 “井沟学大寨,大寨帮井沟”
    第四节 机械灌溉
    第五节 减贫的效果
    小结
第八章 昔阳县减贫的成就及历史地位
    一、集体化时期昔阳县取得的历史成就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昔阳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介及联系方式

(6)账本里的世界:集体化时代剪子湾村的生产、生活与社会经济(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基础史料
    五、文章主要内容
第一章 剪子湾村及账本概况
    一、剪子湾村的自然环境和社会背景
    二、账本资料概况
    三、账本的创造者:会计
第二章 剪子湾村的经济活动
    一、村庄的主业
    二、村庄的“富业”
    三、畜牧业
    四、劳动生产率
第三章 生产的转移:征税与征购
    一、显性的转移:农业税与工商税
    二、隐性的转移:征购与价格差
第四章 农民劳动产品的分配
    一、分配依据:工分制
    二、口粮与现金分配
第五章 农民的日常生活与社会保障
    一、村民的生活条件
    二、乡村社会保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7)中国东北地区社会保障研究(1949-195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2章 东北地区建立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保障思想
        2.1.1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保障思想
        2.1.2 列宁的社会保障思想
    2.2 中国的社会保障思想
        2.2.1 中国传统的社会保障思想
        2.2.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主要领导人的社会保障思想
第3章 东北地区建立社会保障的历史基础和现实基础
    3.1 东北地区建立社会保障的历史基础
        3.1.1 革命根据地的社会保障
        3.1.2 抗日根据地的社会保障
        3.1.3 解放区的社会保障
    3.2 东北地区建立社会保障的现实基础
        3.2.1 巩固人民民主专政
        3.2.2 农业合作化和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民经济的发展
        3.2.3 处于抗美援朝战争前沿
        3.2.4 苏联社会保障制度及其示范效应
第4章 东北地区社会保障制度及其运行机制
    4.1 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
        4.1.1 社会救济的资金来源
        4.1.2 社会保险的资金来源
        4.1.3 社会福利的资金来源
        4.1.4 社会优抚的资金来源
    4.2 社会保障的组织机构
        4.2.1 政府机构
        4.2.2 社会团体
        4.2.3 企业内部机构
    4.3 社会保障制度的动员与监督
        4.3.1 社会保障中的社会动员
        4.3.2 对社会保障工作的监督
第5章 东北地区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
    5.1 社会救济
        5.1.1 灾害救济
        5.1.2 贫民救济
        5.1.3 娼妓游民收容改造
        5.1.4 朝鲜战灾孤儿救济
    5.2 社会保险
        5.2.1 养老保险
        5.2.2 医疗保险
        5.2.3 伤残保险
        5.2.4 生育保险
        5.2.5 优异贡献待遇
    5.3 社会福利
        5.3.1 民政福利
        5.3.2 职工福利
    5.4 社会优抚
        5.4.1 优待补助
        5.4.2 褒扬抚恤
        5.4.3 安置复员军人
第6章 东北地区社会保障的作用及启示
    6.1 东北地区社会保障的作用
        6.1.1 增强了人们对新生政权的认同,提高了党的执政合法性
        6.1.2 提高了劳动者积极性,促进东北工业迅速发展
        6.1.3 激发了群众支前热情和军人士气,保障抗美援朝取得胜利
        6.1.4 构建了社会保障制度基本框架,为新中国社会保障奠定了基础
    6.2 东北地区社会保障的启示
        6.2.1 坚持实事求是,确保社会保障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6.2.2 坚持群众路线,反对官僚主义作风
        6.2.3 坚持自力更生,克服“等靠要”思想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攻读成果
致谢

(8)地膜残留对设施番茄土壤水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农田残膜污染状况
        1.2.2 国内农田残膜污染现状及治理
        1.2.3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
        1.3.1 不同残膜量对番茄土壤水分和蒸腾耗水的影响
        1.3.2 不同残膜量对番茄根系形态特征的影响
        1.3.3 不同残膜量对番茄产量、品质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试验方案与设计
    2.1 研究方法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试验设计
        2.1.3 试验测定项目与方法
    2.2 数据处理
第3章 不同残膜量对番茄土壤水分和蒸腾耗水的影响
    3.1 不同残膜量对番茄土壤水分的影响
        3.1.1 不同残膜量对番茄土壤平均含水率的影响
        3.1.2 不同残膜量对番茄土壤剖面含水率的影响
        3.1.3 不同残膜量对番茄不同土层含水率的影响
        3.1.4 不同残膜量对番茄全生育期土壤含水率的影响
    3.2 不同残膜量对设施番茄蒸腾耗水的影响
        3.2.1 不同残膜量对番茄蒸腾速率的影响
        3.2.2 不同残膜量对番茄耗水规律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同残膜量对番茄根系形态特征的影响
    4.1 不同残膜量对番茄根长密度的影响
        4.1.1 不同残膜量对番茄根长密度的影响
        4.1.2 不同残膜量对番茄根长密度分布的影响
    4.2 不同残膜量对番茄根表面积密度和分布的影响
        4.2.1 不同残膜量对番茄根表面积密度的影响
        4.2.2 不同残膜量对番茄根表面积密度分布的影响
    4.3 不同残膜量对番茄根体积密度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不同残膜量对番茄产量、品质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5.1 不同残膜量对番茄产量的影响
    5.2 不同残膜量对番茄品质的影响
        5.2.1 不同残膜量对番茄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5.2.2 不同残膜量对番茄有机酸含量的影响
        5.2.3 不同残膜量对番茄糖酸比的影响
        5.2.4 不同残膜量对番茄Vc含量的影响
        5.2.5 不同残膜量对番茄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5.3 不同残膜量对番茄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5.3.1 叶片水平上的瞬时水分利用效率
        5.3.2 产量水平上的水分利用效率
    5.4 CRITIC法评价不同残膜量下番品质
        5.4.1 CRITIC权重法
        5.4.2 CRITIC法评价番茄品质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不同残膜量对番茄综合影响的评价
    6.1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评价不同残膜量对番茄的综合影响
    6.2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1942-1943年中原大灾荒与中国共产党的应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二、相关研究回顾
    三、研究方法
    四、相关概念界定
    五、创新点与难点
第一章 1942-1943 年中原大灾荒概述
    第一节 中原大灾荒灾情概述
        一、受灾区域概况
        二、根据地灾情严重
    第二节 中原大灾荒的特点
        一、灾荒背景复杂
        二、涉灾地域异常辽阔
        三、灾害循环相生
    第三节 中原大灾荒形成的原因
        一、自然因素
        二、日本的侵略战争
        三、国民政府迟缓救灾
    第四节 中原大灾荒造成的影响
        一、对人口的影响
        二、对经济的影响
        三、对社会的影响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的救灾思想与“治标”救灾举措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救灾思想回顾
        一、救灾思想的起源
        二、救灾体制
    第二节 宣传动员
        一、救灾前的宣传动员
        二、救灾中的宣传动员
    第三节 筹粮赈灾
        一、赈济粮款
        二、组织借粮
        三、开展对敌粮食斗争
    第四节 减轻税负
        一、减免公粮
        二、减租减息
    第五节 节约募捐与准备代食
        一、节约募捐
        二、准备代食
    第六节 处理灾荒引发的社会问题
        一、救助移民难民
        二、开展卫生防疫
        三、处理偷窃问题
        四、惩治贪污腐败
第三章 “治本”救灾举措
    第一节 创造农业生产条件
        一、兴修水利
        二、发展合作社
        三、开展捕蝗运动
    第二节 发展农业生产
        一、抢种补种农作物
        二、开展大生产运动
    第三节 发展副业
        一、发展纺织业
        二、发展家庭副业
    第四节 开展赎地救人运动
        一、开展赎地运动
        二、开展救人运动
第四章 党政、社会体制、民生运动与救灾
    第一节 加强政权建设以赢得阶级认同
    第二节 强化党的一元化领导以提高统领能力
    第三节 精兵简政以减轻人民负担
    第四节 开展民生运动以推动社会革新
第五章 救灾之成效、特点与经验
    第一节 主要成效
        一、成功度过灾荒
        二、推动根据地各项事业的发展
        三、增进党群、干群、军民的关系
        四、战胜困难的能力得到提升
    第二节 主要特点
        一、从应急救灾转向生产救荒
        二、从单一政府救灾转向动员群众广泛参与
        三、从单纯救济灾民转向服务抗战大局
    第三节 现实启示
        一、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二、坚持党的领导是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
        三、倡导以“自立更生、生产救灾”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根本策略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10)修订种子条例,推进种业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修订《条例》的背景
    1.1 在品种管理方面
    1.2 在质量管理方面
    1.3 在市场监管方面
2 修订《条例》的必要性
3 修订《条例》的过程
4《条例》的主要内容
    4.1 加强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力度
    4.2 新增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
    4.3 具体明确品种适宜区域
    4.4 扶持南繁工作
    4.5 加强种子检验机构建设
    4.6 新增对推广、销售已撤销引种备案品种行为的处罚
    4.7 新增对以试验用种名义推广、销售种子行为的处罚
5 工作展望
    5.1 加强宣传培训
    5.2 落实法定职责
    5.3 推进种业发展

四、山西省农作物种子条例(论文参考文献)

  • [1]青贮玉米新品种长玉908选育及应用[J]. 张文忠,马湛,芦明,王慧慧,申海斌.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2(01)
  • [2]论与上位法相抵触[J]. 俞祺. 法学家, 2021(05)
  • [3]晋绥抗日根据地农业生产研究[D]. 申佳敏. 太原理工大学, 2021
  • [4]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粮食安全法律保障研究[D]. 李胜楠.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5]环境、制度与技术 ——以集体化时代昔阳县的减贫实践为中心[D]. 贾保营. 山西大学, 2021(12)
  • [6]账本里的世界:集体化时代剪子湾村的生产、生活与社会经济[D]. 孟露露. 山西大学, 2021(12)
  • [7]中国东北地区社会保障研究(1949-1956)[D]. 晋江艳. 吉林大学, 2021(01)
  • [8]地膜残留对设施番茄土壤水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D]. 张雯宇.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9]1942-1943年中原大灾荒与中国共产党的应对[D]. 冯佳.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10]修订种子条例,推进种业发展[J]. 伊江山.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9(05)

标签:;  ;  ;  

山西省农作物种子条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