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冠状动脉手术

微创冠状动脉手术

一、微创冠状动脉外科(论文文献综述)

滕鹏,马量[1](2022)在《浙江省心脏外科发展现状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浙江省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浙江省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分会每年会对浙江省心脏外科手术和体外循环手术数量进行调查统计,并在全省胸心外科大会以及全省心血管外科医师年会上做公开发布,旨在全面反映浙江省心脏外科的发展现状、学科布局并为相关政务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信息。本文数据内容整理自我省近年心脏外科统计数据以及2021西湖心脑血管病临床研究进展大会相关内容数据。

夏斌,孙忠东[2](2021)在《永远跳动的“心”,心脏外科的发展和进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带来沉重的社会和经济负担。心脏外科手术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有效措施。通过医疗工作者的不懈探索和努力,最终建立了适应我国情况的心血管疾病防治手段和策略。随着技术改革和自主研发等领域的不断突破和创新,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我国临床应用,在党的领导下,冠心病的外科治疗(微创、生物、综合治疗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虽然起步较晚,但目前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党百年来,我国心血管外科取得了卓越成就,手术数量和成功率呈飞跃式提高,且不断探索高难度心脏手术的诊疗,为世界心脏外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中国贡献。

杨威,陈彧,陈生龙,刘刚[3](2021)在《微创单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单中心505例经验》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总结微创冠状动脉外科的术式选择、手术风险、术后并发症和相应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1月至2019年3月期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外科完成的小切口单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505例,其中男381例(75.4%),女124例(24.6%),年龄(61.39±9.79)岁。采用左前外侧肋间切口(MIDCAB)479例,机器人辅助MIDCAB(RA-MIDCAB)21例,胸骨下段小切口(DIMS-CABG)5例。记录并分析患者基本情况、手术数据、术后并发症和处理,以及术后随访结果。因MIDCAB病例占大多数,本研究主要分析MIDCAB组479例患者数据资料。结果术后死亡1例,死因为心功能衰竭。因出血二次开胸6例,围手术期心肌梗死4例,卒中2例。7例因乳内损伤或胸膜粘连术中转正中开胸;另7例乳内动脉损伤,术中获取右乳内动脉或大隐静脉,续接左乳内动脉,完成血运重建。术后复查冠状动脉CT或造影81例,其中旁路移植血管闭塞8例(9.88%)。完成电话随访405例,患者均生存,生活质量良好,无心脑血管事件。结论微创单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术前详细评估、术中谨慎操作、充分的应急预案和合理的应对措施可进一步减少并发症发生。

赵玉玺[4](2021)在《升主动脉扩张合并瓣膜疾病腔内微创治疗的新器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由于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以退行性病变为主要原因的升主动脉扩张(Ascending aortic dilation,AAD)合并瓣膜功能不全复合病变在人群中的患病率越来越高。AAD和瓣膜疾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促使病程进一步恶化,最终造成心功能失代偿、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破裂甚至死亡等严重后果的发生。随着微创技术研究和应用的不断深入,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已成为主动脉及主动脉瓣(Aortic valve,AV)疾病微创治疗的主要方法,也为外科高危手术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但针对AAD合并瓣膜疾病一体化腔内治疗的研究数据仍然不足,也尚无腔内治疗的指南建议。因此,针对此复合病变人群的腔内治疗需求就尤为迫切。如何采用微创的治疗方法一体化解决AAD合并AV疾病,以及如何采用微创的治疗方法同期解决AAD合并多瓣膜疾病等问题已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和方向。研究目的:(1)获取AAD合并瓣膜疾病患者的临床分布特点及手术治疗结果;(2)探究AAD合并AV疾病的血流动力学特点;(3)分析AAD合并AV疾病的影像学形态特点,提出新型移植物及输送系统的设计方案;(4)通过体外与体内实验,探究新型主动脉瓣窗型腔内移植物系统的早期可行性及安全性;(5)通过体外实验,初步探索经导管同期治疗升主动脉瘤(Ascending thoracic aortic aneurysm,ATAA)合并主动脉瓣返流(Aortic regurgitation,AR)及二尖瓣返流(Mitral regurgitation,MR)的可行性。研究方法:(1)临床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因AAD入院接受外科手术患者的治疗情况,分析不同病变类型的分布特点和手术预后情况。(2)血流动力学研究:基于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数据建立AAD模型,通过流固耦合的数值仿真方法,对相关参数进行分析,探讨其血流动力学特点。(3)基于影像学分析的移植物研发:对AAD合并AV疾病的38例患者与按照年龄、性别匹配同期行CTA检查且升主动脉形态正常的患者进行影像学解剖形态对比。依据解剖学数据设计并研发符合病变形态并达到同期腔内治疗目的移植物装置。(4)移植物体外及体内实验:通过20例猪心-主动脉标本体外模拟实验,经心尖导入新型主动脉瓣窗型腔内移植物系统,进一步规范移植物系统的操作流程,探索该新型移植物系统的效能和可操作性;在6头成年健康家猪中完成新型移植物系统的体内释放,并通过CTA、心脏彩超、心电图、大体标本以及病理学检查,评估该新型移植物系统的早期安全性和可行性。(5)经导管同期腔内修复ATAA合并AR及MR疾病模型的体外研究:在10例猪心-主动脉标本中建立ATAA合并AR及MR疾病模型,通过体外模拟系统经心尖导入主动脉瓣窗型腔内移植物和二尖瓣(Mitral valve,MV)腔内移植物,探索同期治疗ATAA合并AR及MR理念的可行性。结果:(1)在纳入的342例患者中,退行性病变(162/342,48.8%)仍然为主要发病原因。在疾病分布方面,单纯AAD的占比最小(12/342,3.5%)。AAD合并AV疾病占比最高(129/342,37.7%),其中AR最为常见(51/342,14.9%)。AAD合并双瓣膜疾病中,AR合并MR的占比最高(67/342,19.6%)。围手术期死亡率为2.1%(7/342)。单因素分析显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HD)(P=0.012),术前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EF)<40%(P=0.007)和手术治疗(P=0.040)三个因素与手术死亡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CHD和术前EF值<40%是手术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CHD,(OR=8.657,95CI=1.73-43.09,P=0.008);EF值<40%(OR=0.075,95CI=0.01-0.04,P=0.002)】。术后并发症较为常见(115/342,33.6%)。有17例晚期死亡。术后2、4、6年生存率分别为93.9%、93.0%、93.0%。随访期共有40例并发症发生,术后2、4、6年无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58.8%、58.2%、58.2%。(2)在血流动力学参数方面,正常组、AAD+AS+AR组和ATAA+AR组模型AV的有效开口面积(Effective orifice areas,EOA)为2.67 cm2、2.17 cm2和4.13 cm2,最大跨瓣压差为14.65 mm Hg、18.63 mm Hg和13.82 mm Hg。正常组和AAD+AS+AR组模型的峰值流速均出现在AV处。ATAA+AR组模型中峰值流速出现在升主动脉末端处。在舒张期流场分布方面,AAD+AS+AR组模型AV处存在小片高流速区域,提示轻度至中度反流。ATAA+AR组模型AV处发现了大片高流速区域,提示存在严重反流。对于AV形态而言,正常组模型AV的开口边缘在收缩期呈近似圆形,舒张期无反流。在AAD+AS+AR组模型中,AV的开口边缘在收缩期呈三角形,EOA偏小,舒张期表现为明显返流。对于ATAA+AR组模型,AV的开口边缘在收缩期呈三角形,EOA增大,舒张期表现为严重反流。三组模型的峰值应力均出现在舒张期。高应力区域分别集中在瓣膜的联合边缘、瓣膜自由边钙化区域与联合边缘和无冠状动脉瓣上。(3)AAD组相比正常组在主动脉瓣环平面、瓦氏窦平面、窦管交界(Sinotubular junction,STJ)平面、升主动脉中段平面、升主动脉远心端平面、左颈总动脉(Left common carotid artery,LCCA)近心端主动脉平面以及左锁骨下动脉(Left subclavian artery,LSA)近心端主动脉平面扩张明显(P<0.05)。双侧冠状动脉开口的直径无统计学差异(P=0.239;P=0.066)。双侧冠状动脉开口在周向角度的测量中,AAD组大于正常组(127.3±26.8°vs 115.8±13.5°,P=0.031)。在左冠状动脉(Left coronary artery,LCA)开口、右冠状动脉(Right coronary artery,RCA)开口和STJ至瓣环中心线距离的测量中,两组无统计学差异(12.8±4.5mm vs 13.4±3.1mm,P=0.663;20.0±4.2mm vs 19.5±2.0mm,P=0.501;26.9±5.0mm vs 27.8±3.3mm,P=0.492)。而在升主动脉长度的测量中,AAD组在STJ至升主动脉远心端大弯侧、小弯侧以及中心线距离均大于正常组(P<0.05)。根据解剖学测量结果完成了新型移植物和输送系统的研制。(4)在20例猪心-主动脉标本,通过经心尖入路模拟了新型主动脉瓣窗型腔内移植物系统的体外释放。技术成功率为100%,平均释放时间为37.3±8.2 min(25-59min)。开窗高度和直径均为1.25 cm时,双侧冠状动脉的流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RCA流量的减少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4),而开窗高度1.25 cm+直径1.5 cm,开窗高度1.5 cm+直径1.25 cm,以及开窗高度1.5 cm+直径1.5 cm三组中,双侧冠状动脉的流量均无明显减少。内窥镜观察提示人工AV启闭正常,MV前叶活动无明显受限。大体解剖结果显示移植物均释放完全且形态良好,冠状动脉开窗对位准确。在6头动物体内成功植入腔内移植物,术中造影显示双侧冠状动脉显影良好,人工AV功能正常。通过动物实验进一步验证了体外实验所得到的开窗最适参数。5头动物在随访期存活,1头因感染在术后第12天死亡。超声心动图显示人工瓣膜启闭功能正常,未见明显狭窄、返流及瓣周漏(Perivalvular leakage,PVL)。CTA及心电图未见异常。大体解剖结果提示:移植物在位,无冠状动脉梗阻及组织损伤。(5)在10例猪心-主动脉标本中成功建立了ATAA+AR+MR疾病模型,并成功模拟了主动瓣窗型腔内移植物和MV腔内移植物经心尖入路释放,技术成功率为100%(10/10)。术后造影提示瘤体隔绝完全,移植物位置及形态良好。术后双侧冠状动脉血流均无明显减少(LCA:289.4±10.2 ml/min vs 330.4±12.1 ml/min,P<0.001;RCA:350.0±14.5 ml/min vs 376.8±10.5 ml/min,P<0.001)。内窥镜显示人工瓣膜启闭功能良好。超声心动图未见明显返流及瓣周漏。AV和MV的跨瓣压差无明显增加(6.0±0.6 mm Hg vs 5.5±0.9 mm Hg,P=0.076;5.4±1.0 mm Hg vs 4.9±1.0 mm Hg,P=0.094)。左心室流出道(Lef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LOVT)的梯度压差也无明显增加(2.0±0.5 mm Hg vs 1.9±0.5 mm Hg,P=0.154)。术后大体解剖结果提示移植物均在位良好,冠状动脉开口位置对位准确,无梗阻现象。结论:AAD合并瓣膜疾病人群已成为AAD患者中的主要人群。经过体外实验和动物实验的探索,初步验证了新型主动脉瓣窗型腔内移植物系统的可行性及安全性。通过体外实验初步探索了经导管同期治疗ATAA合并AR及MR的可行性。以上研究将为AAD合并瓣膜疾病提供新的微创治疗思路和科学数据。

柳佳吉,孔晴宇,唐昭黎,梁林,肖巍,陈辛亮,马小龙,黄宇,潘锋,耿丹青,迟立群[5](2021)在《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学习曲线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微创冠状动脉(冠脉)旁路移植术(minimal invasive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MICS CABG)手术时间的变化学习曲线及其对围术期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纳入本中心2012年3月至2020年11月212例连续由同一位外科医生完成的不停跳MICS CABG患者,其中单支搭桥59例为单支组,男52例、女7例,平均年龄(62.89±8.27)岁;多支搭桥153例为多支组,男138例、女15例,平均年龄(59.80±9.22)岁。分别绘制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序列散点图,通过累计求和分析法(cumulative summation,CUSUM)量化手术时间并绘制学习曲线,计算拟合公式和学习曲线拐点。比较每组学习曲线拐点前后病例手术资料和术后30 d内主要临床结局事件。结果 212例MICS CABG患者无死亡、围术期心肌梗死及脑卒中,无中转体外循环及二次开胸。两组手术时间随着手术例数的累计均逐渐下降并趋于稳定,学习曲线符合三次方拟合公式:单支组拟合方程CUSUM(x手术序号)=–1.93+93.45×x–2.33×x2+0.01×x3,P=0.000,拟合度R2=0.986,学习曲线拐点为27例;多支组拟合方程CUSUM(x手术序号)=y=2.87+1.15×x–1.29×x2+3.463×x3,P=0.000,拟合度R2=0.993,手术例数累计到59例时达到学习曲线拐点。两组病例数据进行跨越学习曲线前后数据对比,除手术时间差异外,30 d内主要临床结局事件(死亡率、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围术期输血率)及呼吸机带管、监护室滞留、住院时间、出院生活能力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停跳MICS CABG平均手术时间符合三次方曲线,学习曲线由微创单支过渡到多支搭桥。学习阶段进入成熟阶段需要积累一定的手术例数,合理的手术流程和质量控制措施可确保学习阶段手术的安全性。

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中国医师协会房颤专家委员会[6](2021)在《心房颤动外科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刘坦[7](2021)在《冠状动脉三支血管病变患者不同血运重建策略预后对比及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与药物洗脱支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DES-PCI)治疗冠状动脉三支血管病变患者的中远期预后对比及其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省立医院2017年1月-2018年6月符合纳入标准的TVD患者,根据其不同的血运重建策略分为DES-PCI组和OPCAB组,随访观察患者的预后情况;并将重要的临床指标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找出影响预后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1.纳入研究的TVD患者共688例,其中行DES-PCI组435例,OPCAB组253例;DES-PCI组平均年龄65.34±11.09,OPCAB组平均年龄65.53±7.80;DES-PCI组女性占比31.49%,OPCAB组女性占比32.81%;两组的平均年龄均大于65岁,且性别明显存在差异,男性比例明显大于女性比例。DES-PCI组体重指数24.70±3.34,OPCAB组体重指数为24.03±2.98;DES-PCI组SYNTAX评分平均为27.99±5.66,OPCAB组患者SYNTAX评分平均为29.66±6.08;DES-PCI组患者的体重指数高于OPCAB组(P﹤0.05),SYNTAX评分低于OPCAB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ES-PCI组合并高血压比例为58.62%,OPCAB组合并高血压患者比例为65.22%,两组比例均较高;TVD中同时患有糖尿病患者在DES-PCI组合OPCAB组比例分别为32.87%和29.64%。DES-PCI组药物支架植入数目平均为3.67±1.00,OPCAB组远端吻合口数目平均为4.03±0.59。不难看出,冠心病三支血管病变患者合并症较多,高血压以及糖尿病尤甚。2.平均随访23.6月,其中685例(99.6%)完成了两年随访。随访1年,DES-PCI组全因死亡率为0.92%,OPCAB组全因死亡率为2.37%(P>0.05);DES-PCI组发生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患者为11例,发生率为2.53%,OPCAB组发生非致死性MI有2例,比例为0.79%(P>0.05);MACCE两组的发生率分别为7.82%和6.32%(P>0.05);两组发生脑卒中发生率分别为0.46%、1.9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在再次血运重建的发生率存在差异(3.68%比0.40%,P<0.05)。随访2年发现,DES-PCI组和OPCAB组的全因死亡率分别为1.61%、3.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再次血运重建率、非致死性MI以及MACCE发生率上DES-PCI组均高于OPCAB组,分别为(11.72%比1.58%、4.14%比1.19%以及22.30%比13.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脑卒中发生率在DES-PCI组较低(2.07%比4.74%,P﹤0.05)。3.与OPCAB组相比,DES-PCI组1年随访再次血运重建累积发生率风险较高(HR:7.989,95%CI为1.01662.81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非致死性心肌梗死(HR:3.264,95%CI为0.69615.310)及MACCE事件(HR:1.219,95%CI为0.6612.246))累积发生率风险较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因死亡(HR:0.613,95%CI为0.1402.683)和脑卒中(HR:0.177,95%CI为0.0261.185)在DES-PCI组中累积发生率风险较低,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DES-PCI组2年随访再次血运重建、MACCE事件累积发生率风险较高(P﹤0.05,P﹤0.01),而脑卒中累积发生率风险较低(P﹤0.05),两组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累积发生率风险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贫血(HR=3.904,95%CI:1.31711.571)、SYNTAX评分(HR=1.162,95%CI:1.0321.309)是两组患者术后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而稳定型心绞痛(HR=0.279,95%CI:0.0890.876)是两组患者术后全因死亡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1.对于冠心病三支血管病变患者,OPCAB与DES-PCI相比能显着降低术后再次血运重建、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及MACCE事件发生率,但脑卒中发生率较高,而两种血运重建方式术后的全因死亡发生率相似,还需要更长时间的随访。2.贫血、SYNTAX评分是两组患者术后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而稳定型心绞痛是两组患者术后全因死亡的独立保护因素。

刘志平,王坚,张玉龙,李育敏,李淑珍,赵龙,郭俊晓,李伟,任杰,高荣,赵文辉[8](2021)在《经左胸小切口非体外循环单支和多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33例》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左侧肋间小切口非体外循环单支和多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9年10月行左胸前外侧小切口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33例患者资料,其中单支病变17例,多支病变16例。左胸前外侧小切口6~10 cm,直视下获取左乳内动脉(LIMA),完成LIMA-左前降支(LAD)吻合,升主动脉(Ao)-大隐静脉(SVG)序贯-对角支(D)或中间支(ICA)-钝缘支(OM)-后降支(PDA)或左心室后支(PLV)共2~4支旁路移植血管吻合。结果全组LIMA-LAD桥32例,Ao-SVG-LAD 1例。Ao-SVG-D 2例、Ao-SVG-OM 2例、Ao-SVG-OM-PDA 2例、Ao-SVG-ICA-PDA 3例、Ao-SVG-D-OM-PDA 4例、Ao-SVG-D-OM-PLV 3例。33例手术均顺利完成,围术期无死亡、心肌梗死、卒中、呼吸衰竭、肾功能衰竭、切口感染等并发症。术后呼吸机时间7~18 h,平均(9±6)h;ICU停留时间6~20 h,平均(12±8)h。术后住院5~11d,平均(8±3)d。出院时30例复查冠状动脉CT,均提示LIMA桥、大SVG序贯桥通畅性良好。随访3个月至3年,平均8个月,无死亡、心绞痛和心肌梗死。33例复查冠状动脉,30例LIMA桥和SVG序贯桥通畅性良好。结论左侧肋间小切口非体外循环下多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安全可行。

胡贤军[9](2020)在《一站式复合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和目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的最佳血运重建策略一直是一个争论的话题。20世纪末出现了一种全新的治疗手段,将外科与内科技术完美的结合起来,保持了各自手术的优点,同时最大程度的避免了各自的缺点。这种新的方法就是复合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hybrid coronary revascularization),即杂交手术。从这种方法提出直到目前,已经过去20余年,但相关的临床研究却很少,因此本研究比较了一站式复合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技术(One-stop hybrid coronary revascularization)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与内科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患者的短期及中期疗效,探讨SYNTAX评分中高危患者的最佳血运重建方法。方法自2014年1月至2017年10月,共52例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一站式复合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同期共有1035例多支病变患者行PCI术,854例行GABG术,应用倾向性评分(Propensity score)方法按1:1比例分别匹配52例患者与一站式复合冠状动脉血运重建组患者进行配对,分为三组,分别为:HCR组、CABG组、PCI组。研究终点为三组患者在随访期间免于主要心脏与脑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MACCE),包括全因死亡率、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和目标血管重复重建率。同时比较患者在住院期间的相关情况,包括住院时间、监护室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三组患者主要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三组患者冠状动脉解剖评分(SYNTAX)无统计学差异,三组患者均有前降支病变。HCR组与PCI组支架植入数量及支架长度无显着差异,三组患者均手术成功,无死亡病例,总住院时间HCR组长于PCI组,但短于CABG组,监护室停留时间HCR组长于PCI组,但短于CABG组,围手术期并发症无明显差异(P=0.515)。经过平均27个月随访,三组间总MACCE发生率无显着差异(P=0.074),但HCR组与PCI组比较,总MACCE发生率明显降低(P=0.028),HCR组与CABG组目标靶血管重建率低于PCI组(P=0.016),而在死亡、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消化道出血、再发心绞痛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对三组患者进行SYNTAX积分与Euro Score积分危险分层比较,SYNTAX积分较高组MACCE发生率在HCR显着降低(P=0.002),主要表现在再血管化率(P=0.004),Euro Score积分较高组也显示出了与SYNTAX积分相同的结果,HCR组MACCE发生率明显较低(P=0.030),再血管化率HCR组最低(P=0.004)。结论1.在SYNTAX积分中高危患者中,一站式复合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与传统CABG及PCI相比,中期临床效果优于PCI,不劣于CABG,且SYNTAX积分与Euro Score积分越高,一站式复合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获益越大。2.在SYNTAX评分中高危患者中,一站式复合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没有增加,手术安全有效。

李召水[10](2020)在《分站式杂交冠脉血运重建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脉多支病变的对比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比较分站式杂交冠脉血运重建术(HCR)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治疗冠脉多支病变患者围术期及随访3年内的临床结果,探讨分站式杂交冠脉血运重建术治疗冠脉多支病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就诊于青岛市市立医院心脏中心60例通过分站式杂交手术治疗冠脉多支病变患者临床资料及结果,按照1:1的比例倾向性评分匹配同期于青岛市市立医院心脏中心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60例。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及围术期术中、术后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术后随访3年,比较3年内两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全因死亡、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发生情况。应用SPSS 2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应用GraphPad Prism 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绘图可视化处理,运用Kaplan-Meier法对累积生存率及免于MACCE事件发生率进行分析,绘制生存曲线,并应用Log-Rank检验法对两组数据进行差异性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术前资料对比无显着性差异。HCR组相对于OPCAB组患者手术所需时间较短(210.5±67.2min VS 252±53.8min,P=0.0035),手术切口创伤较小(6.3±0.9cm VS 17.3±2.5cm,P<0.0001),术中出血量较少(136.7±86.9ml VS260.2±175.8ml,P<0.0001)。HCR组术后24小时胸腔引流量较少(198.5±63.6ml VS382.3±139.3ml,P<0.0001)。与OPCAB组患者相比,HCR组有着较少的输血需求,输血例数(35%VS 68.3%,P=0.0003),输注的红细胞量(1.2±0.9U VS 2.8±1.1U,P<0.0001),血浆输入量(233.2±127.2ml VS 533.1±266.3ml,P<0.0001)。HCR组患者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较短(5.6±0.8h VS 9.3±8.1h,P=0.0067),心脏外科监护室住院时间较短(28.1±10.6h VS 54.7±25.3h,P<0.0001),总的住院天数较少(18.5±3.8d VS 23.3±7.9d,P=0.0006)。两组围术期间不良事件如围手术期MACCE事件(包括全因死亡、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术后肾衰、术后新发房颤、二次开胸止血、手术切口愈合不良等之间的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但是HCR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较低(38.3%VS 96.7%,P<0.0001),且有着显着的差异。在随访的3年内,两组MACCE事件(包括全因死亡、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无显着差异。运用Kaplan-Meier法对累积生存率及免于MACCE事件发生率进行分析并绘制生存曲线,P(log-rank)值分别为0.65、0.36,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分站式杂交冠脉血运重建术治疗冠脉多支病变是安全可行的,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相比,有着更出色的围术期表现,并且可提供相似的中期随访结果。

二、微创冠状动脉外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微创冠状动脉外科(论文提纲范文)

(1)浙江省心脏外科发展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全省心脏外科手术及体外循环手术概况
    1.1 总体情况
    1.2 分类病种总体情况
    1.3 小结
2 心脏外科手术开展详细情况
    2.1 区域及各单位手术数量
    2.2 心脏瓣膜手术
    2.3 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2.4 大血管手术
    2.5 先天性心脏病手术
    2.6 微创心脏手术
    2.7 结构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
    2.8 心脏(肺)移植
3 总结

(2)永远跳动的“心”,心脏外科的发展和进步(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心脏外科的萌芽和发展
    1.1 心脏外科的先河
    1.2 冠状动脉外科的萌芽
2 改革开放后心脏外科的发展
    2.1 心血管病医院的蓬勃发展
    2.2 冠心病外科治疗的进步
    2.3 心脏瓣膜病和心房颤动治疗
    2.4 大血管外科的崛起
    2.5 现代生物技术和国产科技创新
3 小 结

(4)升主动脉扩张合并瓣膜疾病腔内微创治疗的新器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升主动脉扩张合并瓣膜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
    一、患者和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不足
    五、结论
第二部分:升主动脉扩张合并主动脉瓣病变的血流动力学研究
    一、资料和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不足
    五、结论
第三部分:升主动脉扩张合并主动脉瓣病变腔内微创治疗的新器具研究
    一、材料和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不足
    五、结论
第四部分:升主动脉扩张合并主动脉瓣病变腔内微创治疗的体外及体内实验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不足
    五、结论
第五部分:经导管同期治疗升主动脉瘤合并主动脉瓣及二尖瓣返流的体外实验研究
    一、材料和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不足
    五、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升主动脉扩张合并主动脉瓣疾病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致谢

(7)冠状动脉三支血管病变患者不同血运重建策略预后对比及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冠状动脉杂交血运重建技术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8)经左胸小切口非体外循环单支和多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33例(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9)一站式复合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病例资料
    2.2 术前处理
    2.3 手术方法
    2.4 术后处理
    2.5 评分计算
    2.6 倾向性配对
    2.7 研究终点及随访
    2.8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3.2 三组患者住院期间相关情况比较
    3.3 两组患者随访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综述 混合型冠状动脉血运重建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10)分站式杂交冠脉血运重建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脉多支病变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入选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偏倚控制
    1.5 观察指标
    1.6 手术方法
    1.7 统计学方法
结果
    2.1 HCR组与OPCAB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
    2.2 HCR组与OPCAB组患者围手术期术中情况对比
    2.3 HCR组与OPCAB组患者围手术期术后情况对比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微创冠状动脉外科(论文参考文献)

  • [1]浙江省心脏外科发展现状与展望[J]. 滕鹏,马量.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22(01)
  • [2]永远跳动的“心”,心脏外科的发展和进步[J]. 夏斌,孙忠东. 医学综述, 2021(18)
  • [3]微创单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单中心505例经验[J]. 杨威,陈彧,陈生龙,刘刚.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2021(07)
  • [4]升主动脉扩张合并瓣膜疾病腔内微创治疗的新器具研究[D]. 赵玉玺.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1)
  • [5]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学习曲线分析[J]. 柳佳吉,孔晴宇,唐昭黎,梁林,肖巍,陈辛亮,马小龙,黄宇,潘锋,耿丹青,迟立群.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21(06)
  • [6]心房颤动外科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J]. 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中国医师协会房颤专家委员会.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2021(03)
  • [7]冠状动脉三支血管病变患者不同血运重建策略预后对比及危险因素分析[D]. 刘坦.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8]经左胸小切口非体外循环单支和多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33例[J]. 刘志平,王坚,张玉龙,李育敏,李淑珍,赵龙,郭俊晓,李伟,任杰,高荣,赵文辉.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2021(01)
  • [9]一站式复合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对比研究[D]. 胡贤军.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8)
  • [10]分站式杂交冠脉血运重建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脉多支病变的对比研究[D]. 李召水. 青岛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微创冠状动脉手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