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研制出自动充气自行车

日本研制出自动充气自行车

一、日本研制出自动充气自行车(论文文献综述)

王慧敏[1](2019)在《改革开放40年力车胎行业的科技进步与发展》文中认为介绍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力车胎行业在品种和规格、装备和工艺控制水平、模具加工技术、原材料种类和规格、检测技术方面的科技进步情况,分析我国力车胎行业在产品档次、生产装备、工艺过程控制、创新能力方面存在的差距,指出我国力车胎行业今后应向开发高端产品、配备实验设备和场地、应用仿真技术等方向发展。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2](2017)在《中国汽车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7》文中研究表明为了促进中国汽车工程学科的发展,从汽车噪声-振动-声振粗糙度(Noise,Vibration,Harshness,NVH)控制、汽车电动化与低碳化、汽车电子化、汽车智能化与网联化以及汽车碰撞安全技术5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汽车工程领域的学术研究进展、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汽车NVH控制方面综述了从静音到声品质、新能源汽车NVH控制技术、车身与底盘总成NVH控制技术、主动振动控制技术等;汽车电动化与低碳化方面综述了传统汽车动力总成节能技术、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等;汽车电子化方面综述了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汽车转向电控技术、汽车制动电控技术、汽车悬架电控技术等;汽车智能化与网联化方面综述了中美智能网联汽车研究概要、复杂交通环境感知、高精度地图及车辆导航定位、汽车自主决策与轨迹规划、车辆横向控制及纵向动力学控制、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并给出了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车联网和人机共驾等典型应用实例解析;汽车碰撞安全技术方面综述了整车碰撞、乘员保护、行人保护、儿童碰撞安全与保护、新能源汽车碰撞安全等。该综述可为汽车工程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

于清溪[3](2017)在《深化技术创新理念,实施新型轮胎产业战略》文中提出首先介绍了我国轮胎工业生产的发展现状,分析了我国轮胎产业做大做强的方向与目标。举例说明了当前免充气轮胎的发展情况和一些先进技术。最后总结说明了技术创新是我国轮胎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于清溪[4](2014)在《中外橡胶工业创新三部曲(一)——世界轮胎百年创新深入探秘》文中提出《中外橡胶工业三部曲》系统地论述了世界轮胎120年和中国橡胶工业100年来的技术创新成就。紧密地把国外成功的创新发展事绩同国内的实践经验相结合,橡胶工业历史创新事例同当今现实创新案例相结合,各种产品创新同工艺、设备、原材料及加工方式创新相结合,企业技术创新同市场经营创新相结合,产业科技创新同机制、制度等其他各类创新相结合,从微观一直扩及到宏观,涉及整个橡胶工业技术创新的诸多方面。

胡亚庄[5](2000)在《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简述》文中认为简述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简史,附大事记(至1997年止)。

胡亚庄[6](2000)在《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简述》文中认为简述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简史,附大事记(至1997年止)。

马新军[7](2020)在《265/65R17低噪音全路况越野子午线轮胎研制》文中指出随着汽车业的发展,多功能运动型轿车、高档吉普、皮卡等越野车型已逐步进入国内客户视线,其粗犷、豪放的外观、各方面的优越性能也对其所装配的轮胎提出了新的要求。此类越野产品因需体现越野性能,因此噪音较难控制,通常噪音较高,引起用户抱怨。鉴于该类产品在国内外市场需求量呈不断增长态势,且产品附加值较高,我公司计划开发低噪音全路况越野子午线轮胎,并进行首规格265/65R17产品研制。本文内容主要是分为以下几方面:首先介绍轮胎发展历史和轮胎的作用,轮胎噪音基本理论;然后,进行265/65R17产品设计,包括轮廓设计、花纹设计、配方设计、施工设计。由于轮胎噪音性能是难点,所以在该轮胎设计过程中重点对影响噪音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包括花纹对噪音的影响、结构对噪音的影响及配方对噪音的影响并运用频谱图、彩图等方法对噪音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不断改善产品噪音。最后基于产品设计要求制造出合格的试验胎,进行外缘尺寸、脱圈阻力、强度、高速性能、常规耐久等轮胎尺寸和安全性测试及通过噪音测试,实际测试中,按照企业标准进行了加严测试,实验结果不仅满足国家法规的要求,同时满足加严的企业标准。本文结合实际工作,开发设计了低噪音全路况越野子午线轮胎265/65R17规格的国内市场产品,并对其噪音进行了优化设计研究。最终开发的产品符合相关标准要求,满足市场需求,具备规模化生产,是一款成功的产品。

顾立振[8](2018)在《基于智能护理床垫的翻身辅助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老龄化的趋势越来越严重,失能及半失能人口逐渐增多,导致护理人员人手严重不足,因此对具有护理功能的智能床垫的需求逐步增长。智能护理床垫具有舒适性、控制灵活、防褥疮等特点,既能减轻护理人员的劳动强度,又可以使卧床者更加舒适,还起到预防并发症和促进康复的作用。翻身是失能及半失能人员日常护理中动作最频繁且劳动强度较大的一个基本需求。因此基于智能护理床垫研究如何使人快速、舒适的翻身,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对自动翻身气囊护理床垫的总体设计进行了介绍,对老年人及青年人的舒适度实验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确定斜方肌、背阔肌、臀中肌作为研究的三个部位。确定SD法作为主观评价的方法,整理并分析受试者舒适性的主观评价结果,利用模糊理论构建翻身舒适性主观评价模型,得出该床垫翻身时间对青年人及老年人舒适度的影响。确定合适的人体翻身建模仿真方法,分析青年人、老年人仿真的身体特征参数,并建立其对应的仿真模型,在ADMAS中分别进行青年人及老年人的人体模型翻身仿真。其次对青年人、老年人分别进行翻身高度实验,得出三个位置与翻身高度h的数据关系,为之后的MATLAB拟合提供基本数据。分别对青年人、老年人进行平躺以及舒适度临界值的实验,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到青年人、老年人在上半身三个肌肉群及臀部感到不舒适时的压力临界值,最终得到翻身辅助过程中身体所能承受的压力范围。最后使用MATLAB对ADAMS仿真的结果进行分析并分别得到对应的翻身高度与各部位之间的对应关系,根据各部位压力范围优化得到青年人、老年人翻身高度的最优解。对实验得出的数据(包括青年人和老年人)进行拟合,并分别得到翻身高度与上半身斜方肌、背阔肌压力之间的函数关系,并根据前文得到的各肌肉群压力范围分别求得最优解,将仿真结果与实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了结论的正确性。

邱珂[9](2017)在《民国中期公共交通工具及设施设计研究》文中提出民国时期的公交工具设计与制造是现代交通起源,也是早期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努力。本文从三方面进行研究。其一、研究民国中期,公交工具设计与交通的整体状况。从当时全国交通网线的拓展、铁路公路与桥梁建设状况、民众出行状况、建国方略与交通策略等方面对民国“黄金十年”的交通整体进行概括。其二,研究民国中期,从国外引入的新式公共公交工具的设计变革特点。(1)新式公交工具出现后,中国传统交通工具的设计特点及现状。(2)由于国内的交通需要和制造特点,国人对其功能和外型进行改造设计。研究这些适用于民众出行的交通工具,为设计及制造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交通工具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其三,民国“黄金十年”新式公交工具的出现,也促进相关交通公交设施的发展。研究交通工具及公交设施对于中国现代都市化的转型有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民国中期交通的十年,也是中国近现代交通工具设计高速发展的十年。在国民经济提升和社会改造的共通努力下,中国近现代化交通工具及制造业成绩斐然,并在这十年内逐步被中国大中城市绝大多数民众所接受。“黄金十年”中国民生经济复苏,社会文明的初步发展,所带来国民素质和观念的提高,推动了民众生活与出行方式进程。这个突破具有特别重大意义,在中国社会百年变革中发挥了巨大的文化影响力。民国中期迅猛发展的近现代化交通工具设计制造业,是对输入中国的西洋交通工具的“本土化”改造。同时交通工具设计制造业的“现代化”也使民众的出行方式更为现代化。国人从购买引进和组装改造进口交通工具的过程中不懈的探索,为实现交通工具设计制造的“国产化”和使用“大众化”不断的累积经验。而这种经验是从洋务运动以来,国人根据“中国国情”对近现代交通工具设计的经验探索的经验累积。也因为此,本文依托民国社会整体交通工具发展状况,研究民国中期交通工具设计及设施设计,其主要的宗旨是为中国现代交通工具的设计制造提供了宝贵的历史依据,并为中国的交通工具设计史的建立提供理论基础。

赵兵[10](2016)在《基于平面裁切和材料非线性的ETFE气枕充气成形试验与模拟研究》文中认为乙烯-四氟乙烯(Ethylene-Tetra-Fluoro-Ethylene,ETFE)气枕结构于1982年诞生于荷兰,自2008年进入我国,是国内外近几年新型膜结构发展的亮点和产业增长点。ETFE气枕有分别基于三维裁切和基于平面裁切的成形设计方法,基于找形三维形状的裁切成形方法是典型膜结构设计方法,而充分利用ETFE非线性特性而基于平面裁切的设计成形方法是一种新的设计方法,尚是国内外学术和工程界重点研究问题。因此,本文开展ETFE薄膜的深入试验和力学模型研究,以及ETFE气枕结构成形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主要内容包括:首先,对ETFE薄膜进行大应变率范围(0.11000%/min)单向拉伸试验,得到了应力-应变曲线,提出了确定等效弹性模量的能量法,充分揭示了ETFE薄膜率相关力学行为。基于高分子材料黏弹-塑性理论的广义Maxwell模型,推导ETFE薄膜单向拉伸的应力-应变本构模型,根据试验结果表征模型参数,建立模型参数与应变率函数关系,提出了以应变率为变量的连续率相关本构模型。三元素和五元素广义Maxwell模型可有效模拟反映ETFE薄膜在第二屈服点前和30%应变前的单轴拉伸力学行为。对ETFE薄膜进行单轴拉伸加载-徐变-卸载-徐变恢复试验,徐变加载应力分为10组(2、4、6、8、10、12、14、16、18、20MPa)、徐变加载时间分为8组(0.5、1、2、3、6、12、18、24h),得到不同工况下的应变-时间曲线,通过分析最大应变和残余应变随加载应力和时间的变化规律,揭示了ETFE力学行为非线性和时变特征。基于广义Kelvin-Voigt模型,通过定义徐变过程中可恢复的黏弹性应变和残余的黏塑性应变,建立了加载徐变-卸载恢复的基本时变模型。根据试验结果,先确定了黏塑性应变的时变方程形式及模型参数,表征加载时间为24h时黏弹性应变模型参数;然后,通过引入任意加载时间(0.524h)与24h的黏弹性应变比值,提出了以加载时间为变量(0.524h)的连续时变模型;最后通过建立模型参数与加载应力的函数关系,提出了应力-时间相关连续时变模型。对ETFE薄膜进行时间为30天、不同应力(2、4、6、8、10、12、14、16、18、20MPa)下的单轴拉伸徐变试验,得到了相应的徐变曲线,揭示了ETFE薄膜的徐变力学行为特征。基于修正的广义Kelvin-Voigt模型,推导了徐变模型,根据试验数据进行了模型参数识别,并根据模型参数与加载应力的函数关系进一步建立了以应力为变量的连续应力相关徐变模型。然后,针对ETFE气枕研究,提出高内压、小扰动的高精度内压控制方法和非接触、动态实时的三维外形测量方法,研制了压力控制系统和摄影测量系统,提出了测量与解析相结合的充气膜结构膜面应力和应变分布确定方法:应力计算基于测量外形下内压与薄膜内力的平衡,应变计算基于测量点在变形前、后三维坐标的变化。对正方形ETFE气枕进行测量与分析,证明了所提出方法的适用性和精确性。对基于平面裁切的两个正三角形ETFE气枕进行充气成形试验,经历充气加压、稳压徐变、放气泄压和徐变恢复四个阶段。应用本文所提出的测量分析方法,得到气枕的内压、膜面外形、应力和应变分布,对不同徐变应力和时间的气枕成形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揭示了ETFE气枕与应力相关的时变特性。考虑以应变率为变量的连续率相关本构模型和以应力为变量的连续应力相关时变模型,编制了UMAT用户材料子程序,利用ABAQUS对与ETFE气枕成形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对比模拟与试验结果的膜面矢高、外形、应力和应变分布,验证了数值模拟方法的适用性和精确性。

二、日本研制出自动充气自行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本研制出自动充气自行车(论文提纲范文)

(1)改革开放40年力车胎行业的科技进步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科技进步情况
    1.1 力车胎产品种类和规格的激增
        1.1.1 自行车轮胎
        1.1.2 摩托车轮胎
        1.1.3 电动自行车轮胎
        1.1.4 全地形车辆轮胎
        1.1.5 儿童车辆轮胎
        1.1.6 内胎
    1.2 装备和工艺控制水平的提升
    1.3 力车胎模具加工技术的提升
    1.4 原材料种类和规格的发展
    1.5 力车胎检测技术的提升
2 我国力车胎行业存在的差距
    2.1 产品档次的差距
    2.2 生产装备的差距
    2.3 工艺过程控制的差距
    2.4 创新能力的差距
3 力车胎行业技术发展方向
    3.1 改变观念
    3.2 开发高端力车胎产品
    3.3 配备研发用试验设备和场地试验设施
    3.4 仿真技术设计
    3.5 新材料的开发与应用
    3.6 提升工艺装备的精度和自动化水平
    3.7 提升力车胎模具制造水平
    3.8 制定个性化的产品标准
    3.9 积极参加国际标准化活动
    3.1 0 应用信息技术加强企业管理
4 结语

(2)中国汽车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7(论文提纲范文)

索引
0引言
1汽车NVH控制 (长安汽车工程研究院庞剑总工程师统稿)
    1.1从静音到声品质 (重庆大学贺岩松教授提供初稿)
        1.1.1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1声品质主观评价
        1.1.1.2声品质客观评价
        1.1.1.3声品质主客观统一模型
        1.1.2存在的问题
        1.1.3研究发展趋势
    1.2新能源汽车NVH控制技术
        1.2.1驱动电机动力总成的NVH技术 (同济大学左曙光教授、林福博士生提供初稿)
        1.2.1.1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2热点研究方向
        1.2.1.3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1.2.2燃料电池发动机用空压机的NVH技术 (同济大学左曙光教授、韦开君博士生提供初稿)
        1.2.2.1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2存在的问题
        1.2.2.3总结与展望
    1.3车身与底盘总成NVH控制技术
        1.3.1车身与内饰 (长安汽车工程研究院庞剑总工程师提供初稿)
        1.3.1.1车身结构
        1.3.1.2声学包装
        1.3.2制动系 (同济大学张立军教授、徐杰博士生、孟德建讲师提供初稿)
        1.3.2.1制动抖动
        1.3.2.2制动颤振
        1.3.2.3制动尖叫
        1.3.2.4瓶颈问题与未来趋势
        1.3.3轮胎 (清华大学危银涛教授、杨永宝博士生、赵崇雷硕士生提供初稿)
        1.3.3.1轮胎噪声机理研究
        1.3.3.2轮胎噪声计算模型
        1.3.3.3轮胎噪声的测量手段
        1.3.3.4降噪方法
        1.3.3.5问题与展望
        1.3.4悬架系 (吉林大学庄晔副教授提供初稿)
        1.3.4.1悬架系NVH问题概述
        1.3.4.2悬架系的动力学建模与NVH预开发
        1.3.4.3悬架系的关键部件NVH设计
        1.3.4.4悬架NVH设计整改
    1.4主动振动控制技术 (重庆大学郑玲教授提供初稿)
        1.4.1主动和半主动悬架技术
        1.4.1.1主动悬架技术
        1.4.1.2半主动悬架技术
        1.4.2主动和半主动悬置技术
        1.4.2.1主动悬置技术
        1.4.2.2半主动悬置技术
        1.4.3问题及发展趋势
2汽车电动化与低碳化 (江苏大学何仁教授统稿)
    2.1传统汽车动力总成节能技术 (同济大学郝真真博士生、倪计民教授提供初稿)
        2.1.1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1替代燃料发动机
        2.1.1.2高效内燃机
        2.1.1.3新型传动方式
        2.1.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3重点研究方向
        2.1.4发展对策及趋势
    2.2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 (重庆大学胡建军教授、秦大同教授, 彭航、周星宇博士生提供初稿)
        2.2.1国内外研究现状
        2.2.2存在的问题
        2.2.3重点研究方向
    2.3新能源汽车技术
        2.3.1纯电动汽车技术 (长安大学马建、余强、汪贵平教授, 赵轩、李耀华副教授, 许世维、唐自强、张一西研究生提供初稿)
        2.3.1.1动力电池
        2.3.1.2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驱动控制技术
        2.3.1.3纯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技术
        2.3.2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技术 (重庆大学胡建军、秦大同教授, 彭航、周星宇博士生提供初稿)
        2.3.2.1国内外研究现状
        2.3.2.2存在的问题
        2.3.2.3热点研究方向
        2.3.2.4研究发展趋势
        2.3.3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技术 (北京理工大学王震坡教授、邓钧君助理教授, 北京重理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高雷工程师提供初稿)
        2.3.3.1国内外技术发展现状
        2.3.3.2关键技术及热点研究方向
        2.3.3.3制约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的关键因素
        2.3.3.4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趋势
3汽车电子化 (吉林大学宗长富教授统稿)
    3.1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杨世春教授、陈飞博士提供初稿)
        3.1.1国内外研究现状
        3.1.2重点研究方向
        3.1.2.1汽车发动机燃油喷射控制技术
        3.1.2.2汽车发动机涡轮增压控制技术
        3.1.2.3汽车发动机电子节气门控制技术
        3.1.2.4汽车发动机点火控制技术
        3.1.2.5汽车发动机空燃比控制技术
        3.1.2.6汽车发动机怠速控制技术
        3.1.2.7汽车发动机爆震检测与控制技术
        3.1.2.8汽车发动机先进燃烧模式控制技术
        3.1.2.9汽车柴油发动机电子控制技术
        3.1.3研究发展趋势
    3.2汽车转向电控技术
        3.2.1电动助力转向技术 (吉林大学宗长富教授、陈国迎博士提供初稿)
        3.2.1.1国内外研究现状
        3.2.1.2重点研究方向和存在的问题
        3.2.1.3研究发展趋势
        3.2.2主动转向及四轮转向技术 (吉林大学宗长富教授、陈国迎博士提供初稿)
        3.2.2.1国内外研究现状
        3.2.2.2研究热点和存在问题
        3.2.2.3研究发展趋势
        3.2.3线控转向技术 (吉林大学郑宏宇副教授提供初稿)
        3.2.3.1转向角传动比
        3.2.3.2转向路感模拟
        3.2.3.3诊断容错技术
        3.2.4商用车电控转向技术 (吉林大学宗长富教授、赵伟强副教授, 韩小健、高恪研究生提供初稿)
        3.2.4.1电控液压转向系统
        3.2.4.2电液耦合转向系统
        3.2.4.3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3.2.4.4后轴主动转向系统
        3.2.4.5新能源商用车转向系统
        3.2.4.6商用车转向系统的发展方向
    3.3汽车制动控制技术 (合肥工业大学陈无畏教授、汪洪波副教授提供初稿)
        3.3.1国内外研究现状
        3.3.1.1制动系统元部件研发
        3.3.1.2制动系统性能分析
        3.3.1.3制动系统控制研究
        3.3.1.4电动汽车研究
        3.3.1.5混合动力汽车研究
        3.3.1.6参数测量
        3.3.1.7与其他系统耦合分析及控制
        3.3.1.8其他方面
        3.3.2存在的问题
    3.4汽车悬架电控技术 (吉林大学庄晔副教授提供初稿)
        3.4.1电控悬架功能与评价指标
        3.4.2电控主动悬架最优控制
        3.4.3电控悬架其他控制算法
        3.4.4电控悬架产品开发
4汽车智能化与网联化 (清华大学李克强教授、长安大学赵祥模教授共同统稿)
    4.1国内外智能网联汽车研究概要
        4.1.1美国智能网联汽车研究进展 (美国得克萨斯州交通厅Jianming Ma博士提供初稿)
        4.1.1.1美国智能网联车研究意义
        4.1.1.2网联车安全研究
        4.1.1.3美国自动驾驶车辆研究
        4.1.1.4智能网联自动驾驶车
        4.1.2中国智能网联汽车研究进展 (长安大学赵祥模教授、徐志刚副教授、闵海根、孙朋朋、王振博士生提供初稿)
        4.1.2.1中国智能网联汽车规划
        4.1.2.2中国高校及研究机构智能网联汽车开发情况
        4.1.2.3中国企业智能网联汽车开发情况
        4.1.2.4存在的问题
        4.1.2.5展望
    4.2复杂交通环境感知
        4.2.1基于激光雷达的环境感知 (长安大学付锐教授、张名芳博士生提供初稿)
        4.2.1.1点云聚类
        4.2.1.2可通行区域分析
        4.2.1.3障碍物识别
        4.2.1.4障碍物跟踪
        4.2.1.5小结
        4.2.2车载摄像机等单传感器处理技术 (武汉理工大学胡钊政教授、陈志军博士, 长安大学刘占文博士提供初稿)
        4.2.2.1交通标志识别
        4.2.2.2车道线检测
        4.2.2.3交通信号灯检测
        4.2.2.4行人检测
        4.2.2.5车辆检测
        4.2.2.6总结与展望
    4.3高精度地图及车辆导航定位 (武汉大学李必军教授、长安大学徐志刚副教授提供初稿)
        4.3.1国内外研究现状
        4.3.2当前研究热点
        4.3.2.1高精度地图的采集
        4.3.2.2高精度地图的地图模型
        4.3.2.3高精度地图定位技术
        4.3.2.4基于GIS的路径规划
        4.3.3存在的问题
        4.3.4重点研究方向与展望
    4.4汽车自主决策与轨迹规划 (清华大学王建强研究员、李升波副教授、忻隆博士提供初稿)
        4.4.1驾驶人决策行为特性
        4.4.2周车运动轨迹预测
        4.4.3智能汽车决策方法
        4.4.4自主决策面临的挑战
        4.4.5自动驾驶车辆的路径规划算法
        4.4.5.1路线图法
        4.4.5.2网格分解法
        4.4.5.3 Dijistra算法
        4.4.5.4 A*算法
        4.4.6路径面临的挑战
    4.5车辆横向控制及纵向动力学控制
        4.5.1车辆横向控制结构 (华南理工大学游峰副教授, 初鑫男、谷广研究生, 中山大学张荣辉研究员提供初稿)
        4.5.1.1基于经典控制理论的车辆横向控制 (PID)
        4.5.1.2基于现代控制理论的车辆横向控制
        4.5.1.3基于智能控制理论的车辆横向控制
        4.5.1.4考虑驾驶人特性的车辆横向控制
        4.5.1.5面临的挑战
        4.5.2动力学控制 (清华大学李升波副研究员、李克强教授、徐少兵博士提供初稿)
        4.5.2.1纵向动力学模型
        4.5.2.2纵向稳定性控制
        4.5.2.3纵向速度控制
        4.5.2.4自适应巡航控制
        4.5.2.5节油驾驶控制
    4.6智能网联汽车测试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黄武陵副研究员、王飞跃研究员, 清华大学李力副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刘跃虎教授、郑南宁院士提供初稿)
        4.6.1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研究现状
        4.6.2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热点研究方向
        4.6.2.1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内容研究
        4.6.2.2智能网联汽车测试方法
        4.6.2.3智能网联汽车的测试场地建设
        4.6.3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存在的问题
        4.6.4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研究发展趋势
        4.6.4.1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地建设要求
        4.6.4.2智能网联汽车测评方法的发展
        4.6.4.3加速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及进程管理
    4.7典型应用实例解析
        4.7.1典型汽车ADAS系统解析
        4.7.1.1辅助车道保持系统、变道辅助系统与自动泊车系统 (同济大学陈慧教授, 何晓临、刘颂研究生提供初稿)
        4.7.1.2 ACC/AEB系统 (清华大学王建强研究员, 华南理工大学游峰副教授、初鑫男、谷广研究生, 中山大学张荣辉研究员提供初稿)
        4.7.2 V2X协同及队列自动驾驶
        4.7.2.1一维队列控制 (清华大学李克强教授、李升波副教授提供初稿)
        4.7.2.2二维多车协同控制 (清华大学李力副教授提供初稿)
        4.7.3智能汽车的人机共驾技术 (武汉理工大学褚端峰副研究员、吴超仲教授、黄珍教授提供初稿)
        4.7.3.1国内外研究现状
        4.7.3.2存在的问题
        4.7.3.3热点研究方向
        4.7.3.4研究发展趋势
5汽车碰撞安全技术
    5.1整车碰撞 (长沙理工大学雷正保教授提供初稿)
        5.1.1汽车碰撞相容性
        5.1.1.1国内外研究现状
        5.1.1.2存在的问题
        5.1.1.3重点研究方向
        5.1.1.4展望
        5.1.2汽车偏置碰撞安全性
        5.1.2.1国内外研究现状
        5.1.2.2存在的问题
        5.1.2.3重点研究方向
        5.1.2.4展望
        5.1.3汽车碰撞试验测试技术
        5.1.3.1国内外研究现状
        5.1.3.2存在的问题
        5.1.3.3重点研究方向
        5.1.3.4展望
    5.2乘员保护 (重庆理工大学胡远志教授提供初稿)
        5.2.1国内外研究现状
        5.2.2重点研究方向
        5.2.3展望
    5.3行人保护 (同济大学王宏雁教授、余泳利研究生提供初稿)
        5.3.1概述
        5.3.2国内外研究现状
        5.3.2.1被动安全技术
        5.3.2.2主动安全技术研究
        5.3.3研究热点
        5.3.3.1事故研究趋势
        5.3.3.2技术发展趋势
        5.3.4存在的问题
        5.3.5小结
    5.4儿童碰撞安全与保护 (湖南大学曹立波教授, 同济大学王宏雁教授、李舒畅研究生提供初稿;曹立波教授统稿)
        5.4.1国内外研究现状
        5.4.1.1儿童碰撞安全现状
        5.4.1.2儿童损伤生物力学研究现状
        5.4.1.3车内儿童安全法规和试验方法
        5.4.1.4车外儿童安全法规和试验方法
        5.4.1.5儿童安全防护措施
        5.4.1.6儿童约束系统使用管理与评价
        5.4.2存在的问题
        5.4.3重点研究方向
        5.4.4发展对策和展望
    5.5新能源汽车碰撞安全 (大连理工大学侯文彬教授、侯少强硕士生提供初稿)
        5.5.1国内外研究现状
        5.5.1.1新能源汽车碰撞试验
        5.5.1.2高压电安全控制研究
        5.5.1.3新能源汽车车身结构布局研究
        5.5.1.4电池包碰撞安全防护
        5.5.1.5动力电池碰撞安全
        5.5.2热点研究方向
        5.5.3存在的问题
        5.5.4发展对策与展望
6结语

(3)深化技术创新理念,实施新型轮胎产业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轮胎工业生产发展现状
2走上轮胎产业强国的方向和目标
3充气轮胎发展中遇到的难题
4免充气轮胎的出现与未来
5新型轮胎是轮胎产业升级发展的必由之路

(4)中外橡胶工业创新三部曲(一)——世界轮胎百年创新深入探秘(论文提纲范文)

0绪论
1轮胎的起源
    创新拾遗 (1)
    创新拾遗 (2)
2橡胶实心胎的出现
    创新拾遗 (3)
    创新拾遗 (4)
    创新拾遗 (5)
    创新拾遗 (6)
3早期充气轮胎的几大发明人
    3.1 J.B.邓禄普首先发明自行车充气轮胎
        创新拾遗 (7)
        创新拾遗 (8)
    3.2 C.K.威尔奇发明轮辋并改进充气轮胎的胎圈结构
    3.3 R.W.汤姆逊提出蒸汽汽车轮胎的设计专利
    3.4休诺最早为蒸汽机车使用充气轮胎勾画出设想
    3.5埃多阿德·米其林成为世界第一家汽车轮胎企业的奠基人
        创新拾遗 (9)
        创新拾遗 (10)
        (1) 第一次汽车赛
        (2) 第二次汽车赛
        (3) 第三次汽车赛
        (4) 第四次汽车赛
    3.6亚历山大·斯特劳斯发明的充气轮胎遗恨终身
4汽车出现与轮胎工业和市场的确立
    4.1内燃机汽车的发明与发展
    4.2汽车轮胎市场增长与轮胎工业体系的建立
    4.3中国轮胎工业的建立与形成
5轮胎工业兴起与轮胎材料的革新演变
    5.1发明钢圈, 增强胎底同轮辋的固定力
    5.2发明胎体帘线, 减少轮胎生热和提高强度
    5.3发明胎面的补强材料炭黑, 使轮胎耐磨耗性多倍提升
    5.4有机促进剂和老化防止剂的应用, 为改善轮胎特性锦上添花
6轮胎生产工厂化与工艺设备机械化的发展
    6.1以密炼机代替开炼机提高炼胶能力
    6.2大型压延机已成轮胎工厂的全厂核心装置
    6.3挤出机的应用在轮胎生产中日益广泛
    6.4轮胎成型机的发展演变
    6.5轮胎硫化机的革新改进

(7)265/65R17低噪音全路况越野子午线轮胎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轮胎技术发展背景与现状
    1.3 轮胎的基本功能
    1.4 轮胎发展里程碑
    1.5 轮胎分类
        1.5.1 按配套车辆或机械分类
        1.5.2 按轮胎结构分类
        1.5.3 按有无内胎分类
        1.5.4 按用途分类
        1.5.5 按产品分类
        1.5.6 按气候分类
    1.6 轮胎规格表示
        1.6.1 轮胎基本尺寸
        1.6.2 PCR轮胎规格释义
        1.6.3 LTR轮胎规格释义
        1.6.4 速度符号
        1.6.5 负荷指数
        1.6.6 轮胎强度
        1.6.7 充气压力
    1.7 PCR轮胎标识
        1.7.1 胎侧标识要求
        1.7.2 轮胎标识项介绍
    1.8 PCR轮胎结构
    1.9 PCR轮胎工艺流程
    1.10 PCR轮胎轮辋
    1.11 不同市场区域轮胎要求解析
        1.11.1 PCR产品中国市场要求
        1.11.2 PCR产品欧洲市场要求
        1.11.3 PCR产品北美市场要求
        1.11.4 SUV& LT产品中国及北美市场要求
        1.11.5 SUV& LT产品欧洲市场要求
    1.12 轮胎噪音基本原理
        1.12.1 宏观上的两种激励
        1.12.2 路面的激励导致的噪声
        1.12.3 腔体模态和腔体噪声
        1.12.4 胎面花纹激励产生的噪声
        1.12.5 降低轮胎噪音的方法
    1.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2 265/65R17 轮胎产品设计
    2.1 轮胎设计前的准备工作
        2.1.1 市场调查
        2.1.2 设计目标
        2.1.3 产品测试方法介绍
    2.2 轮胎外轮廓设计
        2.2.1 技术参数要求
        2.2.2 外直径(D)和断面宽(B)
        2.2.3 行驶面宽(b)和冠弧高(h)
        2.2.4 着合直径(d)和着合宽度(C)
        2.2.5 断面水平轴位置(H1/H2)
    2.3 轮胎花纹设计
        2.3.1 子午线轮胎花纹设计理念
        2.3.2 轮胎花纹形式的确定
        2.3.3 花纹设计的几大要领
        2.3.4 花纹参数确定
    2.4 配方设计
        2.4.1 配方设计思路
        2.4.2 各部件胶料设计特点
        2.4.3 混炼工艺改进
        2.4.4 主要原材料选择应用
    2.5 施工设计
        2.5.1 胎面
        2.5.2 带束层
        2.5.3 胎体帘布
        2.5.4 钢丝圈
        2.5.5 主要工艺确定
    2.6 花纹雕刻
    2.7 本章小结
3 全路况越野轮胎第一套噪音改善方案
    3.1 初始方案噪音测试
    3.2 轮胎噪音改善方案
    3.3 室内噪音测试结果
    3.4 室内噪音测试结果分析
        3.4.1 综合分析
        3.4.2 胎面胶料差异对轮胎噪音影响
        3.4.3 节距差异对轮胎噪音的影响
        3.4.4 结构差异对轮胎噪音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全路况越野轮胎第二套噪音改善方案
    4.1 轮胎噪音改善方案
    4.2 室内噪音测试结果
        4.2.1 麦克风布置
        4.2.2 综合分析
        4.2.3 不同麦克风位置处的频谱分析
        4.2.4 花纹变化噪声频谱比对
        4.2.5 G01/M01/M02/M03/M04 低频频谱比对
        4.2.6 G01/M01/M02/M03/M04 彩图比对
        4.2.7 全花纹M01 和错位C01 噪声比对
        4.2.8 全花纹M01 与胎肩钢片加厚W01 频谱比对
        4.2.9 全花纹雕刻M01 与新结构频谱比对
    4.3 本章小结
5 全路况越野轮胎第三套噪音改善方案
    5.1 轮胎噪音改善方案
    5.2 室内噪音测试结果
        5.2.1 封堵方案数据分析
        5.2.2 结构方案数据分析
        5.2.3
    5.3 产品测试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获奖目录

(8)基于智能护理床垫的翻身辅助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护理床垫的国内外现状
        1.2.1 护理床的国外研究现状
        1.2.2 护理床垫的国内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1.3.1 课题研究意义
        1.3.2 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充气式床垫翻身时间与舒适度的关系研究
    2.1 自动翻身气囊护理床垫介绍
        2.1.1 自动翻身气囊护理床垫的总体设计
        2.1.2 气囊模块的介绍
        2.1.3 电磁阀及储气罐的分布
        2.1.4 柔性压力传感器阵列床垫
    2.2 基于护理床垫的舒适度实验
        2.2.1 实验对象与设备
        2.2.2 舒适度实验介绍
        2.2.3 研究部位的确定
    2.3 翻身时间对人体舒适度的影响
        2.3.1 舒适度的评价方法
        2.3.2 SD法
        2.3.3 翻身时间对舒适性的主观评价结果
        2.3.4 数据分析
        2.3.5 翻身舒适性主观评价模型的构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Adams的人体建模及仿真分析
    3.1 人体建模及仿真的方法对比
    3.2 人体平躺、翻身以及被动翻身的肌电信号测量
        3.2.1 实验设备
        3.2.2 肌电信号测试实验
    3.3 不同人体特征参数模型的建立
    3.4 ADMAS仿真结果及分析
        3.4.1 青年人模型的建立及仿真
        3.4.2 青年人模型翻身仿真结果
        3.4.3 老年人模型仿真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压力传感器的翻身实验
    4.1 宇博智能传感器及采集系统
    4.2 平躺时各部位受力情况
        4.2.1 青年人平躺时各部位受力情况
        4.2.2 老年人平躺时各部位受力情况
    4.3 舒适度临界值
        4.3.1 青年人舒适度临界值
        4.3.2 老年人舒适度临界值
    4.4 气囊压力与翻身高度的关系
        4.4.1 青年人翻身高度实验
        4.4.2 老年人翻身高度实验
    4.5 分力范围的确定
        4.5.1 青年人的分力范围
        4.5.2 老年人的分力范围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MATLAB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5.1 引言
    5.2 Matlab的特点及应用
    5.3 青年人数据关系图
        5.3.1 青年人仿真结果分析
        5.3.2 青年人实验结果分析
    5.4 老年人数据关系图
        5.4.1 老年人仿真结果分析
        5.4.2 老年人实验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9)民国中期公共交通工具及设施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
        1.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及研究动态
        2. 课题的价值和意义
    二、研究的内容
        1. 研究对象
        2. 重点难点
        3. 总体框架
        4. 主要目标
    三、思路方法
        1. 基本思路
        2. 具体研究方法
        3. 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与公共交通相关的民国社会状况简述
    第一节 早期工业化作为及成效
        1. 晚清唐胥铁路与“中国龙号”机车
        2. 保路运动与辛亥革命
        3. 民初时期“江南制造局”
        4. 福州船政局飞机造办处
        5. 兰州“黄河大铁桥”
        6. 早期城市公交的“先驱”
        7. 早期交通工具产业及相关产业概况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关于公共交通的政策、法规及条令
        1. 孙中山《建国方略》的公共交通设想
        2. 民国中期南京国民政府所颁布的各种航运法规
        3. 民国中期南京国民政府所颁布的各种公路法规
        4. 民国中期南京国民政府所颁布的各种铁路和航空法规
    第三节 大上海规划与城区改造
        1. “大上海规划”和道路发展
        2. 上海市内街道照明与灯具设计
    第四节 民国中期城乡百姓收支及公交消费状况
        1. 燕京学者李景汉与民众消费调查
        2. 民国公交票价与民众消费意愿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民国中期铁路交通设计研究
    第一节 民国铁路的建设成就
        1. 民国铁路发展概况
        2. 新修铁道线与机车
        3. 伪满铁路建设与“亚细亚号”快车
    第二节 民国铁路交通附属设施建设
        1. 民国火车站优秀建筑设计案例
        2. 民国的公路铁路桥
    第三节 民国铁路机车与修配业
        1. 民国中期的机车修配厂
        2. 民国中期机车(火车头)设计案例
        3. 民国中期铁路车厢设计案例
    第四节 民国铁路员工构成及技能分析
        1. 铁路员工制服、帽徽、肩章上的铁路徽标设计
        2. 民国铁路工人的技术教育程度与经济收入
        3. 民国铁路中国籍技师的技能分析
    第五节. 本章小节
第三章 民国中期公路交通设计研究
    第一节 民国中期公路建设成就
        1. “公路”称谓的由来
        2. 民国公路的等级标准
        3. 民国中期新建的长途客运线路
        4. 民国中期开通的省级长途公路
    第二节 上海租界与华界市区公交工具、设施与新辟线路
        1. “黄包车”兴衰记
        2. “叮铛车”(有轨电车)是上海公交的主力军
        3. 价廉物美的三轮车
        4. 汽车行的兴起
        5. 民国公交车设计的“本土化”成分
        6. 美产“道奇”改装设计分析
    第三节 公交车站、线路、车体广告及附属设施
        1. 长短途公交线的路标设计
        2. 公交车体广告设计
        3. 第一家市内公交汽车公司
    第四节 国产汽车的“中国梦”
        1. 张作霖父子与“民生牌”汽车
        2. 阎锡山的“山西牌”轿车与卡车
        3. 民国中期发达的汽车修配业
        4. 第一批中国汽车设计师
    第五节 民国百姓的客货运方式与工具设计分析
        1. 独轮车(鸡公车、叽咕车)
        2. 马车
        3. 马帮与驼队
        4. 板车
        5. 滑竿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民国中期水路交通设计研究
    第一节 长江主航线客货运船舶与附属设施
        1 清末至民国的中国造船光荣历史
        2. 长期经营长江主航道的英日轮船公司
        3. 长江主航道的“经营权之战”
        4. 民国中期各主要港口优秀设计案例
    第二节 南北各地的民间水路公共交通
        1. 黄河岸边的羊皮筏子
        2. 江南人家的乌篷船
        3. 闽粤沿海的小舢板
        4. 竹筏与木排
        5. 乡间摆渡
        6. 民间造桥
    第三节 卢作孚与“民生轮船公司”
        1. 起步于川江木船客运
        2. “民生轮船公司”创建
        3. 长江主航道的生死商战
        4. 中国的“敦刻尔克”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民国中期航空交通设计研究
    第一节 中国人的“航空之梦”
        1. “热气球航空”在中国
        2. 清末到民初国产飞机光荣史
        3. 上海的第一座民航机场——虹桥机场
    第二节 “中国民航”美国造
        1. “中航”“央航”简述
        2. 国内外航线的开辟
        3. 民国中期民航主要机型
        4. 赴海外培训的航空学子
    第三节 抗战前夕的中国航空基础
        1. 机场建设
        2. 民航飞机地勤简况
        3. 航校的建设
        4. 运输机国产化努力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民国中期公共交通设计研究的价值
    第一节 民国公交发展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1. 中国城乡民众千年出行方式的根本性改变
        2. 加速社会经济物资运输与人员的交流
        3. 对公共礼仪、秩序、交往的文明教化
        4. 上海租界公交成就的示范作用
    第二节 民国公交设计是工业化努力的突出成果
        1. 民国公交设计在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2. 民国造船与汽车修配业是现代中国车船产业的雏形
        3. 民国公交设计是早期中国设计的主导部分
        4. 民国公交车船产业是中国工业设计师的摇篮
        5. 民国公交设计揭示的真理
    第三节 民国公交设计的启示与批判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图版说明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10)基于平面裁切和材料非线性的ETFE气枕充气成形试验与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列表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膜结构概述
        1.1.1 膜结构分类
        1.1.2 充气式膜结构发展历程
        1.1.3 ETFE膜结构发展历程
    1.2 ETFE气枕结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ETFE薄膜力学性能研究
        1.2.2 ETFE气枕结构性能研究
        1.2.3 ETFE气枕结构控制与测量方法研究
    1.3 ETFE气枕结构成形设计方法
        1.3.1 设计与制作全流程
        1.3.2 设计过程和力学模型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ETFE薄膜单轴拉伸力学性能与弹性模量
    2.1 引言
    2.2 不同应变速率下的单轴拉伸试验
        2.2.1 试件与试验条件
        2.2.2 试验结果
    2.3 弹性参数与弹性模量的确定方法
        2.3.1 确定弹性模量的能量法
        2.3.2 弹性参数及弹性模量
    2.4 平面薄膜充气成形数值模拟
        2.4.1 弹-塑性材料参数
        2.4.2 不同形状平面薄膜的充气模拟
        2.4.3 结果对比与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ETFE薄膜单轴拉伸应力-应变本构模型
    3.1 引言
    3.2 黏弹-塑性理论
        3.2.1 基本单元
        3.2.2 基本模型
    3.3 基于广义Maxwell模型的本构模型
        3.3.1 理论模型
        3.3.2 本构方程
    3.4 本构模型的参数识别与结果分析
        3.4.1 参数识别
        3.4.2 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ETFE薄膜单轴拉伸加载徐变-卸载恢复试验
    4.1 引言
    4.2 单轴加载-卸载拉伸试验
        4.2.1 试件和仪器
        4.2.2 试验条件和工况
        4.2.3 试验过程
    4.3 试验结果和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ETFE薄膜单轴拉伸加载-卸载时变模型
    5.1 引言
    5.2 基于广义Kelvin-Voigt模型的时变模型
        5.2.1 基本模型
        5.2.2 时变方程
    5.3 时变模型的参数识别与结果分析
        5.3.1 ETFE薄膜单轴拉伸加载-卸载时变模型
        5.3.2 参数识别
        5.3.3 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ETFE薄膜单轴拉伸徐变力学性能与徐变模型
    6.1 引言
    6.2 单轴徐变试验
        6.2.1 试验条件
        6.2.2 试验与测量过程
        6.2.3 试验结果
    6.3 徐变模型
    6.4 结果对比与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充气膜结构膜面外形、应力和应变测量与分析方法
    7.1 引言
    7.2 动态三维摄影测量方法与系统组成
        7.2.1 摄影测量的发展与理论
        7.2.2 系统组成
    7.3 膜面应变测量与分析方法
        7.3.1 测量与分析流程
        7.3.2 常应变三角形单元
        7.3.3 膜面应变分布的计算
    7.4 膜面应力测量与分析方法
        7.4.1 测量与分析流程
        7.4.2 膜面模拟和内压简化
        7.4.3 膜面应力分布的计算
    7.5 方法验证
        7.5.1 验证模型
        7.5.2 气枕膜面应变分布
        7.5.3 气枕膜面应力分布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基于平面裁切的ETFE气枕模型充气成形试验
    8.1 引言
    8.2 试验系统
        8.2.1 正三角形ETFE气枕模型
        8.2.2 压力控制系统
    8.3 试验过程
        8.3.1 试验准备
        8.3.2 加载与控制过程
    8.4 试验结果与分析
        8.4.1 气枕内压
        8.4.2 气枕矢高和外形
        8.4.3 膜面应变分布
        8.4.4 膜面应力分布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基于平面裁切的ETFE气枕模型充气成形数值模拟
    9.1 引言
    9.2 材料非线性模型
        9.2.1 应力-应变本构模型
        9.2.2 徐变-徐变恢复时变模型
    9.3 数值模拟方法
    9.4 数值模拟与试验结果的对比
        9.4.1 气枕模型-1
        9.4.2 气枕模型-2
    9.5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10.1 主要结论
    10.2 创新点
    10.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四、日本研制出自动充气自行车(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开放40年力车胎行业的科技进步与发展[J]. 王慧敏. 橡胶科技, 2019(09)
  • [2]中国汽车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7[J].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 中国公路学报, 2017(06)
  • [3]深化技术创新理念,实施新型轮胎产业战略[J]. 于清溪. 橡塑技术与装备, 2017(03)
  • [4]中外橡胶工业创新三部曲(一)——世界轮胎百年创新深入探秘[J]. 于清溪. 橡塑技术与装备, 2014(09)
  • [5]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简述[A]. 胡亚庄. 机械技术史(2)——第二届中日机械技术史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0
  • [6]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简述[J]. 胡亚庄. 机械技术史, 2000(00)
  • [7]265/65R17低噪音全路况越野子午线轮胎研制[D]. 马新军.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2)
  • [8]基于智能护理床垫的翻身辅助方法研究[D]. 顾立振. 河北工业大学, 2018(07)
  • [9]民国中期公共交通工具及设施设计研究[D]. 邱珂. 南京艺术学院, 2017(06)
  • [10]基于平面裁切和材料非线性的ETFE气枕充气成形试验与模拟研究[D]. 赵兵.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标签:;  ;  ;  ;  ;  

日本研制出自动充气自行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