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读书报告1500

万历十五年读书报告1500

问:求一篇2000字读书报告
  1. 答:因为我历史知识的欠缺,这本《万历十五年》读的异常缓慢。知识储备的不够使我无法理解黄仁宇先生的大历史观,只能管中窥豹,从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和李贽等一个个历史人物的身上获取胡碧一点点对历史的理解。
    明朝给我的感觉总是阴鸷的、冰冷的、甚至有点儿荒诞不羁的、带着些许失败的色彩。我犹豫了很久,觉得写不出合适的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是记录自己读这本书的感受,而我的感受,大概就是承认自己对历史的无知,也承认自己在这本书面前的无话可说吧。
    最后用本书正文的最后一段话,也是我认为最能体现这本书主旨的一段话做结吧:
    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个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轿塌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岁次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宴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裤帆举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有的身败,有的名裂,还有的人则身败而兼名裂。
    万历丁亥年的年鉴,是为历史上一部失败的总记录。
  2. 答:因为我历史知识的欠缺,这本《万历十五年》读的异常缓慢。知识储备的不够使我无法理解黄仁宇先生的大历史观,只能管中窥豹,从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和李贽等一个个历史人物的身上获取一点点对历史的理解。
    明朝给我的感觉总是阴鸷的、冰冷的、甚至有点儿荒诞不羁的、带着些许失败的色彩。我犹豫了很久,觉得写不出合适的读书笔记,读书笔胡碧记是记录自己读这本书的感受,而我的感受,大概就是承认自己对历史的无知,也承认自己在这本书面前的无话可说吧。
    最后用本书正文的最后一段话,也是我认为最能体现这本书主旨的一段话做结吧:
    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个人行轿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岁次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宴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裤帆举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有的身败,有的名裂,还有的人则身败而兼名裂。
    万历丁亥年的年鉴,是为历史上一部失败的总记录。
问:万历十五年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 答:1、失败的总是隐藏在平淡的细节中
    雪崩之前最后一片雪花,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都不是失败的原因。事物兴盛衰亡的命运之路,都是在平淡的细节中,悄不声息地做出方向的改变,我们无法察觉,也必须随波逐流。
    万历十五年,没有外部入侵,没有内部暴乱,排除一切干扰因素,依旧可以看到政治管理体制的失能,庞大的朝廷体制逐渐走向停摆的边缘,成为一潭死水。33年后,1620年,病逝;再24年后,1644年,明朝灭亡。
    2、少数个别人的努力,改变不了历史的流向
    在《万历十五年中》,作者选取了六个人,作为这段历史的横截面,来看大明王朝衰败的大势所趋。行政首脑和申时行,万历皇帝,军事将领,还有道德楷模海瑞和思想家李贽。这六个人来自不同领域,都身居高位,但最后都是悲剧性收场。
    3、真正的大历史观要着眼于全局
    黄仁宇先生倡导“大历史观”,他认为真正的历史进程不是靠着偶然,具体,特殊,孤立的事件和人物,而是要发现事物和人物内在的规律和联系。
    所以,万历十五年,这一年看似平淡,发生的也都是无足轻重的小事,但是如果这些小事放在大的历史空间下,联系起前因和后果,你会发现,当时的明朝已经陷入到了困境行和者中。黄仁宇先生在书中最后的一档薯段话,更能体现出他的“大历史观”。
    作品评价:
    是本好书,但又这样鸡蛋里挑骨头似的找它的毛病。这是因为此书不会因我的歪批而贬值,它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它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的前辈——古时候的读书人,或者叫作儒生们——是怎样做人做事的。
    古往今来的读书人,从经典里学到了一些粗浅的原则,觉得自己懂了春秋大义,站出来管理国家,妄断天下的是非曲直,结果棚悔把一切都管得一团槽。是他们交的学费,大清帝国同样是他们交的学费。老百姓说:罐子里养王八,养也养不大。儒学的罐子里长不出现代国家来。
万历十五年读书报告1500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