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规划面临职业道德问题

我国城市规划面临职业道德问题

一、我们城市规划面临着职业道德的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刘奕[1](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高舒琦[2](2018)在《美国扬斯敦市精明收缩规划的实施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文中提出收缩城市是近年来国际与国内城市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议题。二战后,西方国家中的一些城市因去工业化、郊区化、制度变迁等原因出现了人口持续减少的现象,而被归类为收缩城市。近年来,为了解决城市中,人口规模与建成空间规模长期失衡的问题,一些美国的收缩城市提出了以减小建成空间为导向的精明收缩规划,得到了外界的广泛关注。然而,目前国内外的收缩城市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现象与机制的探讨之上,而规划应对及实施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同时,我国的收缩城市方兴未艾但缺乏任何有针对性的规划,尚需吸取国外的经验与教训。本文聚焦于美国一个较为典型的收缩城市——俄亥俄州的扬斯敦市,在近年来所颁布的两个以建成空间减量为精明收缩导向所颁布的规划,在实施上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以及取得的成功和经验。研究采用了实地调研、半结构访谈、编程以及基于地块的GIS评估方法等一系列研究方法。首先对扬斯敦市的城市收缩背景及地理与建成空间表征进行了分析。随后,分别分析了扬斯敦市以系统化、主动式的建成空间减量为导向,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转变城市的土地利用结构以实现精明收缩的《2010总体规划》,在其下位的《2013区划》上的实施情况;以及以分散化、被动式的建成空间减量为导向,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指定城市中的衰败建筑以实现精明收缩的《社区行动规划》,在引导建筑拆除上的实施情况。相应的,本研究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发现。第一,无论是在一致性视角下还是在有效性视角下,扬斯敦市《2010总体规划》所提出的土地利用转变的减量方式,在《2013区划》中,均未得到较好地实施,这是因为《2010总体规划》忽视了规划实施中所可能涉及的产权、法律、民主、政治以及经济等一系列制度的影响。第二,扬斯敦市《社区行动规划》所提出的衰败建筑拆除的减量方式,在实施中的总体效果相对较好。但是规划的两个实施者,地方政府与土地银行,由于在实施路径、分工模式、管理模式等制度上的显着不同,使得前者的规划实施结果无论是在一致性还是在有效性上,均远远不如后者。本研究指出精明收缩规划本身并不是拯救收缩城市的万灵药,关键在于建立正当、合适的制度,从而保障收缩城市中各种建成空间减量途径的合法、经济与有效。通过分析目前我国收缩城市在规划应对上所存在的种种困境及其原因,本文从制度建设的角度,指出了扬斯敦案例值得学习的经验与应当吸取的教训。

曹洋[3](2016)在《基于建筑伦理的中国建筑设计协作机制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筑设计是建筑行业活动的核心环节,围绕其构建的制度体系是行业运转秩序的基础。建筑设计及其实现不仅是建筑设计从业者的主体工作,更是建筑工程各个利益相关方博弈的重要平台。当前,我国的建筑设计协作机制尚不完善,各利益主体的价值立场冲突严重,致使本应投入于工程的社会资源蒸发于行业内耗之中。因此,有必要客观审视建筑行业现行制度环境的问题,并对其改进方式提出建议,进而构建权责清晰、运转高效的行业新秩序。西方的经验证明,建筑师的职业天性决定了其作为建设项目的核心角色最有利于社会资源的高效利用。然而,由于历史因素的影响和现实环境的制约,中国建筑师的业务水平尚无法支撑其新的角色定位,普遍存在的激愤情绪也使其对其他利益主体的价值诉求存在偏见。中国建筑师必须拓展视野并提升自己,才能与新的制度环境相匹配。本文在客观还原中国建筑行业生态的基础上,探讨了行业新秩序的可能性及其概貌,以期增进建筑师对其他利益主体的理解,并正视自身的不足,进而在制度调整和自我提升的双重作用下,形成建筑行业基于伦理的价值共识和善意的协作氛围。全文分四部分。首先,文章从秩序的概念出发,重新勾勒了作为本文理论支撑的建筑伦理学的学术框架,简要介绍了其中与本课题密切相关的学术成果和理论工具,借此帮助读者建立起观察建筑行业现象的伦理视角。其次,基于大量的访谈调研,文章对建筑活动各相关群体(行政管理方、建设方、设计方、施工方、使用方)的建筑伦理观和职业困境进行了较详尽的阐述,由此呈现出建筑行业生态的现实场景。在第三部分,文章就行业内的一些焦点问题展开讨论,通过对各方真实态度的分析,揭示出建筑活动伦理判断的矛盾性与复杂性,并由此引发对问题背后制度根源的思考。在结论部分,文章以西方建筑师负责制为蓝本,结合中国现实提出了以建筑师为核心的行业新秩序的构想,讨论了其制度支撑,并从伦理学角度进行了合理性证明。最后,文章还对新机制环境下建筑师的自我调整提出了建议。

段德罡[4](2015)在《我国城乡规划专业基础教学的研究与探索 ——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城市规划学科、专业发生巨变。2006年新版《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宣告了“城市规划正在由技术手段走向公共政策”;2008年《城乡规划法》揭示了“城乡由二元结构走向城乡一体”;2011年一级学科设置,改变城乡规划与建筑学的学科从属关系;2012年专业名称被调整为“城乡规划专业”;2013年,新版《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出台……同时,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2011年我国城镇化水平超过了50%进入了“城市时代”;一直以来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催生大量低质低效的城市空间,导致了严重的城市及环境问题,十八大明确提出“新型城镇化”,2013年中央城镇化会议明确提出城市规划与建设走进“存量时代”;……在城乡规划学科迅猛发展、城乡建设事业面临转型的历史时期,城规专业到底该如何展开专业教育?特别是工科院校一直以来与建筑学同平台展开的专业基础教学该如何顺应时代的发展,成为了城乡规划学界、教育界将持续讨论的课题。本文针对我国城乡规划专业教育中存在及面临的问题,首先研究了“城市”与“乡村”的本质,指出二者存在的意义是提供了“人”的生活场所,而城乡的区别在于二者承载了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其次研究了“城乡规划”的实质,明确了城乡规划首先是一个以“人”和“人的生活”为服务对象、以城乡空间为工作对象、在科学预测的前提下制定目标及行动计划的职业,围绕着对该工作领域的研究形成了城乡规划学科,发展了城乡规划专业教育。进而基于大学教育本质的研究,指出城乡规划专业教育要立足于“人”的培养,做到“育人”与“育才”并重。最后,文章以工科背景的西建大教改实践为例,探讨了在各种现实因素制约下城乡规划专业基础教学体系的建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环节等内容,进行了将规划思维教学贯穿专业教学始终的尝试,并以规划设计基础课为主线探讨了专业基础教学如何回应教育的本质、把握学科发展趋势及满足城乡建设事业发展对专业人才培育的要求。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推动了我国城乡规划专业基础教育如何适应学科发展的探讨,促进了多年来依托于建筑学展开的专业基础教学逐步回归城乡规划学科站点;同时也在当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功利化的大背景下进行了回归大学教育本质的探索。针对新时期我国城乡建设事业的发展、行业分工细化的新形势,提出专业基础教学在确保基本专业素质培养的前提下无须统一标准,各校应致力于建构符合社会需求、各具特色的专业基础教学模式。

吕斌[5](2015)在《规划教育要服务职业发展需要》文中研究说明1我国城市规划教育与职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我国从1950年代初期在高校开设城市规划专业算起,城市规划教育已走过半个多世纪的历程。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步入正轨,城市规划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截至2013年底,我国已有186所高校开设了城市规划或城乡规划专业。另一方面,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国家经济社会发

汤圆[6](2013)在《应对城市规划师角色分化的职业化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城市规划师所面对的从业环境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规划从业的服务对象已从单一的政府主体,转变为市场经济多元利益主体。规划服务对象的价值判断,左右了规划师从业的价值取向,从而也限定了从业规划师职业的社会角色。这一转变削弱了城市规划的专业权威,引起社会公众对规划师职业群体信仰与行为的质疑,阻碍了职业化的发展;传统的职业化教育,没能有效回应转变,导致规划师无法正确面对个人价值与规划信仰之间的落差,出现了职业道德的危机。与此同时,我国城镇化发展正面临着愈来愈多的问题,规划的服务市场迫切需要职业化的规划师能够承担起历史性的职责。正反两方面问题的出现,对我国职业化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挑战:如何应对职业角色分化的时代特征,适应新型职业角色框架与部门组织架构,成为了亟待认识与解决的棘手问题。通过分析现有研究成果,学界普遍认识到该问题的现实性、紧迫性;然而,与系统地澄清问题的目标尚有差距。职业化教育所提出的规划信仰已经与规划从业行为的实际情况脱节,从而造成了行业信仰与从业行为之间的内在冲突;其矛盾在于社会分工导致的职业角色多样化与规划本质提出的维护公共利益的一致性之间,利益取向的对立,造成从业行为的个体价值与整体利益、效率要求与公平原则上的具体冲突。个体行为的规范与纠正有赖于制度的约束,但是现有的职业角色的制度框架以及行业部门的组织结构无法应对。发挥职业化教育的关键作用,通过部门结构的调整、角色框架的重塑,建立从业行为的规范:教育部门主导行业权威,确立内部自我更新机制,进而重组行业部门的结构,调整与其他部门的关系,促使职业化教育的人才培养适应多部门从业的需求。在职业化教育改革的未来路径上,进一步围绕组织结构与角色框架,在教育制度、专业评估机制与执业制度中推进教育改革。为应对规划师从业环境的转变,提出有效的解决机制;进一步强化规划师职业道德与价值观念的培养,提升其职业技能与素养的水平,为职业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发展助力。

彭觉勇[7](2013)在《规划过程参与主体的行为取向分析 ——基于传统政治文化视角》文中研究说明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正快速推进。然而,长期以来主导我国规划实践的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由于生成过程脱离中国城市规划的具体实际,这使规划理论与中国规划实践之间产生较大裂痕。要弥合这些裂痕,推动中国城市建设的良性发展,需要将城市规划理论研究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即开展城市规划理论的本土化研究。在当前我国规划理论受西方主导、“重物轻人”、忽略过程、缺少公平透明的背景下,论文对城市规划理论的本土化进行了初步探索,认为我国城市规划过程具有浓郁的政治属性,参与主体的行为取向是推动规划现象发生的基本力量,而他们又深受传统政治文化、全球化的影响。进而,论文运用传统政治文化视角对规划政策制定和规划政策实施各阶段的四大参与主体的行为取向进行了深入分析。本论文共分十章,按照“四段式”的逻辑框架进行组织:第一部分(第一章)首先回答为什么要选择这个论文主题;第二部分(第二到七章)构建研究的基础理论和视角框架;第三部分(第七到八章)开展研究的主题内容;第四部分(第九到十章)是对策、结论与展望。本论文的选题属于城市规划基础理论研究,作为一个较为新兴的命题,在研究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困难,部分研究内容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论文在许多方面还存在稚嫩和不成熟的地方,希望能得到支持和鼓励。

齐慧峰,倪剑波[8](2009)在《高等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以山东建筑大学为例》文中提出随着城市规划行业发展,面对城市规划作为公共政策的定位以及规划师社会角色的分化,由于职业道德教育的缺位,规划师职业道德面临新问题。高等院校的城市规划专业教育是奠定职业道德价值观念的关键时期,然而目前我国大学阶段的规划教育却较少考虑对职业道德的培养。本文通过分析山东建筑大学1996至2007年间10届毕业生的职业状况,例证了规划师社会角色分化的趋势,分析了职业道德教育需要关注的问题,并探讨了高等院校的城市规划专业教育中实现职业道德培养的途径。

贺慧,余柏椿[9](2009)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规划教育新思维》文中认为本文从回顾中国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与城市规划教育的关系入手,在分析当前快速城市化发展时期的城市发展对城市规划教育新的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城乡统筹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城市规划教育新思维。

周建军[10](2008)在《转型期中国城市规划管理职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转型作为我国社会经济相当一段时间内的重要特征与标志,已深刻影响和融入我国经济社会众多领域。城市规划作为受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深刻影响的领域之一,毫无疑问,在主动迎接与接受经济社会转型深刻影响与推动的同时,必须主动加强与加快城市规划自身适应性改革与创新力度。本研究以转型期城市与城市规划新变革为切入点,在对现行城市规划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亟需改革创新职能要素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中外城市规划管理职能发展、特征及改革趋向的比较分析,借鉴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中“效率与公平、公共权力与利益、公共服务与管理”等核心理念与价值取向,引入博奕理论中多方博弈(群博)原理,分析了转型期中国规划管理职能在多元利益博弈中的定位基准原则与方向,重点研究了转型期城市管理职能合理定位、流程再造、职能内容创新、职能体系建构及职能实施绩效评估等的新探索。论文提出了加快城市规划管理职能改革与创新的关键内容及努力方向,同时,研究中以典型城市规划管理职能创新实践为实证,更具说服力和现实操作性。通过上述研究,揭示了转型期多元利益博弈中规划管理职能构成与发展的新特质、新作用及新方向,建构了转型期我国城市规划管理职能综合体系。

二、我们城市规划面临着职业道德的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们城市规划面临着职业道德的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2)美国扬斯敦市精明收缩规划的实施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收缩城市在全球逐渐呈常态化现象
        1.1.2 我国的收缩城市现象正在逐渐显现
        1.1.3 我国当前的规划难以应对收缩城市
        1.1.4 美国的精明收缩规划具有借鉴意义
    1.2 选题原因
        1.2.1 扬斯敦市的代表性及研究的可行性
        1.2.2 扬斯敦《2010总体规划》的创新性
        1.2.3 扬斯敦《社区行动规划》的创新性
    1.3 研究问题
        1.3.1 扬斯敦《2010总体规划》的实施结果如何?
        1.3.2 扬斯敦《社区行动规划》的实施结果如何?
    1.4 研究的分析逻辑与框架
        1.4.1 分析逻辑
        1.4.2 分析框架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5.1 揭示扬斯敦的精明收缩规划在实施上的经验与教训
        1.5.2 为我国收缩城市在实现精明收缩上提供参考与建议
第2章 理论与方法
    2.1 收缩城市的相关研究
        2.1.1 收缩城市的概念
        2.1.2 收缩城市的类型
        2.1.3 收缩城市的成因
        2.1.4 收缩城市的表象
        2.1.5 收缩城市的研究溯源
    2.2 精明收缩的相关研究
        2.2.1 精明收缩的概念
        2.2.2 精明收缩的背景
        2.2.3 精明收缩的历史溯源
        2.2.4 精明收缩的主要策略
        2.2.5 对精明收缩的评价
    2.3 规划实施评估的相关研究
        2.3.1 规划实施评估的意义
        2.3.2 规划实施评估的价值取向
        2.3.3 规划实施评估的相关方法
        2.3.4 规划实施评估的阶段与类型
    2.4 研究方法与设计
        2.4.1 扬斯敦《2010总体规划》实施研究的方法
        2.4.2 扬斯敦《社区行动规划》实施研究的方法
    2.5 文章结构与技术路线
第3章 扬斯敦的城市收缩背景及其特征
    3.1 扬斯敦的地理与区位特征
        3.1.1 地形地貌
        3.1.2 区位特征
    3.2 扬斯敦地方政府的运作模式
        3.2.1 与郡政府之间的关系
        3.2.2 城市内部的政治格局
    3.3 扬斯敦的历史发展脉络
        3.3.1 创立期(1797-1840)
        3.3.2 发展期(1840-1940)
        3.3.3 滞涨期(1940-1970)
        3.3.4 衰退期(1970至今)
    3.4 扬斯敦的经济与社会状况
        3.4.1 经济与产业
        3.4.2 社会与种族
    3.5 扬斯敦城市收缩的地理空间特征
        3.5.1 大都市区范围内的收缩特征
        3.5.2 扬斯敦城市内部的收缩特征
    3.6 扬斯敦城市收缩的建成空间特征
        3.6.1 废弃建筑数量较多
        3.6.2 城市肌理不再连续
        3.6.3 市政与公共设施关闭
    3.7 小结
第4章 面向土地利用的精明收缩:扬斯敦《2010总体规划》实施研究
    4.1 《2010总体规划》编制的背景及其内容
        4.1.1 规划编制的动因
        4.1.2 规划编制的过程
        4.1.3 规划的主要内容
        4.1.4 规划编制后的反响
    4.2 总体规划在区划上的实施路径
        4.2.1 美国总体规划在区划上实施的一般情况
        4.2.2 扬斯敦《2013区划》的编制背景与内容
    4.3 《2010总体规划》在《2013区划》上的实施评估
        4.3.1 两者间存在着较大差异
        4.3.2 《2013区划》只是在《1993区划》之上的微调
    4.4 《2013区划》未能较好实施《2010总体规划》的原因
        4.4.1 产权因素
        4.4.2 民主制度因素
        4.4.3 规划许可因素
        4.4.4 政治因素
        4.4.5 经济因素
    4.5 本章讨论与小结
        4.5.1 讨论
        4.5.2 小结
第5章 面向衰败建筑的精明收缩:扬斯敦《社区行动规划》实施研究
    5.1 《社区行动规划》编制的背景及其内容
        5.1.1 规划编制的背景
        5.1.2 规划编制的动因
        5.1.3 规划编制的过程
        5.1.4 规划的主要内容
    5.2 《社区行动规划》在引导衰败建筑拆除上的实施路径
        5.2.1 美国各地衰败建筑拆除的一般情况
        5.2.2 地方政府拆除违反法规的衰败建筑
        5.2.3 郡土地银行拆除滞纳房产税的建筑
    5.3 《社区行动规划》在引导衰败建筑拆除上的实施评估
        5.3.1 规划实施的一致性不如有效性
        5.3.2 土地银行的规划实施结果优于地方政府
    5.4 《社区行动规划》与其实施结果存在差异的原因
        5.4.1 地方政府与土地银行的分工不同
        5.4.2 地方政府与土地银行的管理不同
    5.5 《社区行动规划》实施评估会议的再评估
        5.5.1 评估中各方信息不对等
        5.5.2 评估中规划的内容发生了变动
        5.5.3 评估中各方权力不对等
    5.6 本章讨论与小结
        5.6.1 讨论
        5.6.2 小结
第6章 扬斯敦案例给我国收缩城市的启示
    6.1 我国收缩城市的基本类型
        6.1.1 产业单一型收缩城市
        6.1.2 边缘型收缩城市
        6.1.3 制度影响型收缩城市
    6.2 我国收缩城市在规划上的困境
        6.2.1 人口管理与预测困境
        6.2.2 建成空间供给过量困境
        6.2.3 空置与废弃建筑管理困境
    6.3 造成困境的原因
        6.3.1 制度性因素
        6.3.2 技术性因素
        6.3.3 管理性因素
    6.4 扬斯敦案例值得我国学习的经验
        6.4.1 既有建筑管理的制度化
        6.4.2 设立房产税与土地银行
        6.4.3 开发边界与行政边界的稳态化
        6.4.4 设立空间减量基金与土地开发权转移
    6.5 扬斯敦案例值得我国吸取的教训
        6.5.1 建成空间减量需注意正当程序
        6.5.2 警惕基层民主导致减量规划失效
    6.6 本章讨论与小结
第7章 结语
    7.1 主要结论
    7.2 贡献与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半结构式深度访谈对象记录
    附录二 部分访谈资料整理(英文)
        采访扬斯敦市某非政府组织创始人I
        采访扬斯敦市规划局工作人员B
        采访扬斯敦州立大学规划专家T
        采访负责扬斯敦2013区划编制的设计公司职员D
        采访马霍宁郡土地银行职员D
        采访扬斯敦市建筑拆除部门职员A
        第二次采访扬斯敦市规划局工作人员B
        第二次采访马霍宁郡土地银行职员D
        第二次采访扬斯敦市建筑拆除部门职员A
        采访扬斯敦州立大学规划专家J
        采访扬斯敦市某选区议员N
        采访扬斯敦市洛基山脊社区协会成员J
    附录三 俄亥俄州《普通法》中对于“衰败建筑”的界定
    附录四 扬斯敦市衰败建筑的定罪标准
    附录五 中国收缩城市研究基本态势调查问卷
    附录六 我国64个收缩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人口预测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基于建筑伦理的中国建筑设计协作机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缘起:从几个案例说起
    2 问题的提出:建筑设计协作进程如何从多方博弈走向共享共赢
    3 研究思路与方法
    4 论文框架
    5 论文创新点
第一章 建筑伦理视角的建立
    1.1 建筑伦理既有研究概述
        1.1.1 何为建筑伦理
        1.1.2 建筑伦理学的发展概况
        (1)西方建筑伦理学发展概况
        (2)中国建筑伦理学发展概况
    1.2 建筑伦理的秩序解读
        1.2.1 中国传统文化对伦理概念的解读
        1.2.2 建筑伦理的本质内涵:关于秩序的建筑学说
    1.3 建筑伦理视角对建筑设计机制优化研究的现实意义
        1.3.1 作为一门道德哲学的现实意义
        (1)西方规范伦理学对建筑设计机制优化研究的启示
        (2)中国传统伦理观对市场活动的影响
        1.3.2 作为一种秩序学说的现实意义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建筑设计协作利益相关方的建筑伦理观
    2.1 建筑行政管理方的建筑伦理观
        2.1.1 建筑行政管理方的内涵
        2.1.2 建筑行政管理方职业行为的基本逻辑
        (1)建筑行政管理方的市场角色
        (2)经济视角下建筑行政管理方的职业行为逻辑
        2.1.3 建筑行政管理方的建筑伦理观
        (1)建筑行政管理方的建筑价值观
        (2)建筑行政管理方的职业立场
        2.1.4 建筑行政管理方的难处
    2.2 建筑建设方的建筑伦理观
        2.2.1 建筑建设方的内涵
        2.2.2 建筑建设方职业行为的基本逻辑
        (1)不同类型建设方职业行为逻辑的共性
        (2)不同类型建设方职业行为逻辑的差异
        2.2.3 建筑建设方的建筑伦理观
        (1)建筑建设方的建筑价值观
        (2)建筑建设方的职业立场
        2.2.4 建筑建设方的难处
    2.3 建筑设计方的建筑伦理观
        2.3.1 建筑设计方的内涵
        2.3.2 建筑设计方职业行为的基本逻辑
        2.3.3 建筑设计方的建筑伦理观
        (1)建筑设计方的建筑价值观
        (2)建筑设计方的职业立场
        2.3.4 建筑设计方的难处
        2.3.5 小结:在市场规则与专业理想间徘徊的建筑设计方
    2.4 建筑施工方的建筑伦理观
        2.4.1 建筑施工方的内涵
        2.4.2 建筑施工方职业行为的基本逻辑
        2.4.3 建筑施工方的建筑伦理观
        (1)建筑施工方的建筑价值观
        (2)建筑施工方的职业立场
        2.4.4 建筑施工方的难处
    2.5 建筑使用方的建筑伦理观
        2.5.1 建筑使用方的内涵
        2.5.2 建筑使用方的建筑伦理观
        (1)业主的建筑伦理观
        (2)客户的建筑伦理观
        (3)一般使用者的建筑伦理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建筑设计协作进程中典型矛盾的伦理解读
    引论:忧郁的职业性
    3.1 认知层面的建筑伦理摩擦
        3.1.1 技术价值层面的建筑价值观摩擦:以“功能”为例
        (1)建筑相关群体对建筑功能的不同理解
        (2)与功能相关的建筑伦理摩擦
        3.1.2 社会文化价值层面的建筑价值观摩擦:以“文化态度”为例
        (1)投资与建筑文化价值观摩擦
        (2)纯利率与建筑文化价值观摩擦
        3.1.3 感性认知价值层面的建筑价值观摩擦:以“创新”为例
        (1)建筑师:创新的维度
        (2)工程师:创新的标准
        (3)施工方:创新的成本
        (4)行政管理方:创新的价值
        (5)开发商:创新的风险
    3.2 职业活动层面的建筑伦理摩擦
        3.2.1 策划与设计阶段的建筑职业伦理摩擦
        (1)关于“任务书”
        (2)关于“调研”
        (3)关于“专项设计前置”
        3.2.2 施工阶段的建筑职业伦理摩擦
        (1)关于“施工招投标”
        (2)关于“变更”
        (3)关于“监理”
        (4)关于“完成度”
        3.2.3 使用阶段的建筑职业伦理摩擦
        (1)关于“非法改造”
        (2)关于“使用”
        3.2.4 与“推进速度”相关的建筑职业伦理摩擦
        3.2.5 与“职业道德”相关的建筑职业伦理摩擦
        (1)行政干预是“合理的犯规”吗?
        (2)开发商的社会责任
        (3)公众能否为城市建设负责?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秩序重构:基于建筑伦理的建筑设计协作机制优化建议
    引论:市场经济环境下制度、契约与道德的统一
    4.1 中外建筑师职业权责的比较
        4.1.1 中外建筑师在建筑生产活动中职业权责的比较
        (1)中国建筑师执业制度的现状及其历史成因
        (2)西方建筑师的执业制度概貌
        (3)中国现行工程管理制度的问题
        4.1.2 中外建筑师在城市建设决策中职业权责的比较
    4.2 以建筑师为核心的行业秩序重建
        4.2.1 建筑行业新秩序概貌
        (1)参照系:西方建筑师与建设工程其他利益主体的关系
        (2)符合中国国情的中间路线
        4.2.2 建筑行业新秩序的伦理学支撑
        (1)道义论路径的辩护
        (2)目的论路径的辩护
        (3)契约论路径的辩护
        4.2.3 建筑行业新秩序的制度支撑
        (1)建筑师对建设工程的全程业务
        (2)支持咨询服务业的发展
        (3)建筑师的职业风险控制
        (4)城市建设决策中专业话语权的提升
        (5)建筑行业协会管理与监督职能的强化
    4.3 新的设计协作机制环境下建筑师的自我调整
        4.3.1 价值认知层面的调整:设计价值观的伦理回归
        (1)当代中国建筑创作价值观的迷失
        (2)建筑创作是否需要价值标准
        (3)基于建筑伦理的建筑创作价值观初探
        4.3.2 职业活动层面的调整:建筑师职业伦理准则的制定
        (1)自省:建筑师的社会责任
        (2)自治:建筑师职业伦理准则探索
        4.3.3 业务水平层面的调整:建筑师业务水平的提升
        (1)市场意识的提升
        (2)沟通能力的提升
        (3)图纸质量的提升
        (4)施工知识的补足
        (5)后期服务意识的加强
    本章小结
结语:制度与善意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一 调查问卷
附录二 采访记录
    建筑行政管理方采访
    建筑建设方采访
    建筑设计方采访
    建筑施工方采访
附录三 美国建筑师学会(AIA)伦理与职业行为准则
附录四 西方建筑学固有的伦理维度
附录五 规范伦理学主要分支概述
附录六 中国传统伦理观的基本内容及特征
致谢

(4)我国城乡规划专业基础教学的研究与探索 ——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乡规划本质属性的转变
        1.1.2 城乡规划学科内涵的调整
        1.1.3 城乡建设事业的人才需求
        1.1.4 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的困境
    1.2 问题提出
        1.2.1 当前我国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的现状
        1.2.2 当前我国城规专业教育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范围界定
    1.4 研究现状综述
        1.4.1 国外研究状况及趋势
        1.4.2 国内研究状况及趋势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内容与方法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方法
    1.7 本章小结
2 城市与乡村的本质研究
    2.1 城市
        2.1.1 定义
        2.1.2 城市的本质
    2.2 乡村
        2.2.1 定义
        2.2.2 乡村的本质
    2.3 城乡的本质
        2.3.1 城乡的构成要素:静态认知
        2.3.2 城乡关系的演变:动态认知
        2.3.3 理想的“城”与“乡”
    2.4 本章小结
3 城乡规划的本质研究
    3.1 规划
    3.2 学科层面的城乡规划
        3.2.1 中西方城乡规划学科的发展历程
        3.2.2 现代城乡规划学科特征及发展趋势
    3.3 专业层面的城乡规划
        3.3.1 中西方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3.3.2 城乡建设发展不同阶段专业教育的重点
    3.4 城乡规划的本质
        3.4.1 城乡规划的定义
        3.4.2 城乡规划的本质
    3.5 本章小结
4 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的本质研究
    4.1 城乡规划人才特征
        4.1.1 人才的特征——“树形”结构
        4.1.2 城乡规划人才特征
    4.2 城乡规划专业教育
        4.2.1 大学教育本质及理念
        4.2.2 城乡规划专业教育
    4.3 本章小结
5 城乡规划专业基础教学体系研究
    5.1 面临的主要挑战——现实环境
        5.1.1 公共基础教育的弊端
        5.1.2 大学教育的体制性制约
        5.1.3 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功利性
    5.2 基础教学的目标
        5.2.1 大学基础教学之目标
        5.2.2 专业基础教学之目标
    5.3 基础教学体系构建
        5.3.1 公共基础课
        5.3.2 专业基础课
        5.3.3 小结
    5.4 教学组织与实施
        5.4.1 教师队伍建设
        5.4.2 教学组织方式
        5.4.3 教学方法与手段
        5.4.4 教学成果的评估
    5.5 本章小结
6 西建大城乡规划专业基础教学的实践探索
    6.1 城规专业基础课程设置
        6.1.1 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理念
        6.1.2 专业基础课程板块安排
        6.1.3 规划设计基础课程介绍
    6.2 城规专业基础课程调整背景
        6.2.1 新的学科内涵
        6.2.2 新的受教育群体
    6.3 城规专业基础课程调整再探索
        6.3.1 课程调整方向
        6.3.2 课程调整介绍
    6.4 城规专业规划设计基础课程再认识
        6.4.1“场”之认知
        6.4.2“人”之需求
        6.4.3 系统与要素
        6.4.4 实现途径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与创新
    7.2 不足与思考
        7.2.1 研究不足
        7.2.2 相关思考
后记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图录
    表录
附录 1:我国城乡规划专业院校评估情况统计表
附录 2:转型期我国城乡规划专业基础教学典型案例
    1 同济大学
    2 东南大学
    3 重庆大学
    4 哈尔滨工业大学
    5 天津大学
    6 华南理工大学
    7 南京大学
附录 3:西建大城规专业基础教学改革实践(2006年)
    1 西建大城规专业办学历史及专业特色
    2 西建大城规专业基础教学改革的初衷
        2.1 对专业办学存在问题的反思
        2.2 对城乡建设事业发展的思考
        2.3 对城乡规划学科发展的思考
        2.4 对教育受众人群变化的思考
    3 教改前后低年级设计类课程的变化
    4 西建大城规专业教改前后教学计划表
    5 西建大教改的效果
        5.1 教改后学生的状态
        5.2 教改后的社会反响
作者在读期间相关研究成果
    学术论文
    着作/教材
    教学平台建设及教改研究课题
    教学表彰/奖励

(5)规划教育要服务职业发展需要(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城市规划教育与职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 当前我国城市规划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1)城市规划专业教育质量不均衡,个别高校不能保证基本的办学条件和质量
    (2)与城市规划知识和能力相关的基本教育缺失,不能适应城市规划转型发展的需求
    (3)城市规划职业继续教育状况区域差异大,个别地区难以保证职业继续教育的质量
3 创建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人才培养体制的建议——从学位教育到职业发展
    (1)在提倡城乡规划专业教育多样化和特色化的同时,加强对城乡规划本科专业教育的规范性指导
    (2)坚持城乡规划专业评估制度,以评促建,推进城乡规划教育的发展
    (3)摆脱以技术为核心的传统城市规划教育观念,拓宽规划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4)创新城市规划继续教育的体制和模式,支撑城市规划行业的转型发展

(6)应对城市规划师角色分化的职业化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规划师从业环境发生了根本转变
        1.1.2 规划师的职业角色受到质疑
        1.1.3 职业化教育所面临的困境
        1.1.4 相关研究有待深入
    1.2 相关概念的辨析
        1.2.1 职业与职业化
        1.2.2 角色与职业角色的分化
        1.2.3 规划师职业化教育
    1.3 研究的对象
    1.4 研究的意义
    1.5 研究方法
        1.5.1 研究的主要思路
        1.5.2 主要的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国内外职业化教育及相关研究综述
    2.1 国内外规划师职业化的发展历程
    2.2 规划师职业化的基本要求与目标
    2.3 角色分化的动因与角色类型研究
        2.3.1 角色分化的动因
        2.3.2 角色类型研究
    2.4 职业角色分化及其相关因素研究
        2.4.1 职业角色与制度的关系
        2.4.2 城市规划师的职业服务的职业道德与价值认同
        2.4.3 对知识技能与规划教育的要求
    2.5 中外规划职业化教育的比较研究
        2.5.1 共性研究
        2.5.2 差异性研究
    2.6 我国规划教育的发展与改革研究
        2.6.1 规划教育发展的动因
        2.6.2 规划教育的改革的方向
        2.6.3 国内高等院校职业化教育发展的研究
    2.7 与职业化教育相关及其问题研究
        2.7.1 教学质量评估的研究
        2.7.2 城市规划的继续教育的研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角色分化下职业化教育的内在冲突
    3.1 角色分化下行业部门组织的基本部类
        3.1.1 私人部门
        3.1.2 行政部门
        3.1.3 教育部门
    3.2 角色多样性与公共利益一致性的根本矛盾
        3.2.1 基于矛盾学说与冲突理论的认知基础研究
        3.2.2 城市规划职业角色的多样化特征
        3.2.3 城市规划维护公共利益的根本属性
        3.2.4 角色分化对公共利益实现的影响
    3.3 职业化教育的信仰与规划从业行为的冲突
        3.3.1 规划师基于相同的规划情景
        3.3.3 规划师在规划过程中的认知基础
        3.3.4 个体的价值实现与行业整体利益
        3.3.5 规划师在效率与公平原则中的角色
        3.3.6 现有职业化角色框架的制度局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面向部门结构调整的职业化教育
    4.1 城市规划行业部门组织结构中的制度缺陷
        4.1.1 行政管理机构的实际领导地位
        4.1.2 规划服务市场自由竞争的失效
        4.1.3 高等教育院校出现的职能异化
    4.2 建构职业化教育的理想模型
        4.2.1 理想模型的基本含义及作用
        4.2.2 职业化教育模型的建构途径
    4.3 私人部门对部门规划师角色冲突的调节
        4.3.1 建立规范化的规划服务市场
        4.3.2 组织规划协会的行业自律
        4.3.3 引入外部监管的制度手段
    4.4 行政部门应对职业角色冲突的制度路径
        4.4.1 行政管理的决策制度的改革
        4.4.2 行政管理的配套制度的完善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职业化教育应对角色分化的基本策略
    5.1 教育部门确立规划行业的权威
        5.1.1 职业权威的概念与内涵
        5.1.2 职业权威的意义与途径
    5.2 教育部门建立自我的更新机制
        5.2.1 自我更新机制的意义与内涵
        5.2.2 自我更新机制的建立途径
    5.3 教育部门与其他部门关系的调整
        5.3.1 与私人部门在评价体系上的衔接
        5.3.2 与公共部门在落实公众参与上的衔接
    5.4 职业化人才培养与多种部门需求
        5.4.1 职业化教育培养的目标的差异化
        5.4.2 职业化培养阶段与层次的多样化
        5.4.3 强化职业道德与价值观的培养
        5.4.4 提升职业技能素养的培训水平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对城市规划职业化教育改革的探索
    6.1 职业化教育改革的基本框架
    6.2 国内外职业化教育培养目标的对比研究
    6.3 职业化教育体系的培养内容
        6.3.1 国外城市规划教育的专业组织
        6.3.2 国内部分高校课程构成的研究
        6.3.3 教育培养的模式的适应性
    6.4 与教育评估机制及规划师执业制度的衔接
        6.4.1 教育教学的评估机制
        6.4.2 城市规划师执业制度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规划过程参与主体的行为取向分析 ——基于传统政治文化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规划理论“重物轻人”
        1.1.2 忽略过程公平透明
        1.1.3 西方规划理论占据主导地位
        1.1.4 中国规划理论面临新的创新环境
    1.2 问题的提出
        1.2.1 中国的城市规划理论需要进行变革
        1.2.2 结合中国具体实际是理论变革的关键
        1.2.3 “中国的具体实际”是研究开展的重要切入点
        1.2.4 问题的提出
    1.3 释题
        1.3.1 “传统政治文化”是论文的分析视角
        1.3.2 “规划过程参与主体”界定了研究的目标群体
        1.3.3 “行为取向”是论文的研究对象
        1.3.4 “分析”表现了论文的研究方法特征
    1.4 研究意义
        1.4.1 有利于推动规划理论的本土化
        1.4.2 有利于开辟一个新的认识视角
        1.4.3 有利于更好解释各种规划现象
        1.4.4 有利于推动规划理论的创新
        1.4.5 有利于规划理论与时俱进
        1.4.6 有利于关注规划中人的需要
        1.4.7 有利于更好的指导规划实践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6.1 研究的思维模式
        1.6.2 具体的研究方法
    1.7 章节安排与研究框架
第二章 基于学科交叉研究的政治学理论
    2.1 本文需要借鉴的政治学理论
        2.1.1 为什么要借鉴政治理论
        2.1.2 需要借鉴哪些政治理论
    2.2 政治学发展历程简要回顾
    2.3 政治文化学发展历程简要回顾
        2.3.1 政治文化学的研究进展
        2.3.2 中国政治文化研究成果
第三章 规划过程的政治属性分析
    3.1 国外城市规划政治属性的相关研究
        3.1.1 上世纪60年代以前城市规划理论的政治属性研究
        3.1.2 小结
        3.1.3 上世纪60年代以后城市规划理论政治属性研究
        3.1.4 小结
    3.2 国内城市规划政治属性的相关研究
        3.2.1 相关研究成果介绍
        3.2.2 小结
第四章 规划过程与参与主体
    4.1 规划过程分析
        4.1.1 规划过程需要解决的主题
        4.1.2 规划过程的组成阶段
        4.1.3 规划过程特征分析
        4.1.4 规划过程的“两段式”划分
        4.1.5 规划现象是构成规划过程最基层的细胞
    4.2 规划过程的参与主体
        4.2.1 人与城市规划
        4.2.2 人在参与规划过程中的存在状态
        4.2.3 规划过程参与主体的类型
    4.3 小结
第五章 规划过程参与主体的行为与取向
    5.1 规划过程参与主体的行为
        5.1.1 行为的内涵
        5.1.2 规划过程参与主体的行为及表现方式
    5.2 规划过程参与主体的行为取向
        5.2.1 行为取向的内涵
        5.2.2 行为取向的产生
        5.2.3 人类的行为取向由社会化作用产生
        5.2.4 规划过程参与主体的行为取向
    5.3 规划过程参与主体的行为与取向之间的关系
        5.3.1 取向主导行为
        5.3.2 行为反映取向
        5.3.3 文化是行为和取向的共同内核
    5.4 规划过程参与主体的取向如何影响行为
        5.4.1 行为取向为参与主体行为提供动机
        5.4.2 规划目标是全体参与主体共同的行为取向
        5.4.3 规划目标是参与主体共同追逐的理想
        5.4.4 行为取向形成的文化塑造着人类的行为
    5.5 小结
第六章 传统政治文化作为分析规划过程参与主体行为取向的视角
    6.1 传统政治文化与规划过程
        6.1.1 传统政治文化塑造参与主体的行为取向
        6.1.2 传统政治文化如何影响规划结果
    6.2 传统政治文化使规划过程表现出民族性
        6.2.1 传统政治文化使本民族参与主体的行为呈现出共性
        6.2.2 传统政治文化稳定而又持久地影响本民族的行为取向
        6.2.3 传统政治文化使各民族对城市的未来产生不同的期待
    6.3 中西方传统政治文化差异比较及对规划的影响
        6.3.1 本国的传统政治文化环境是规划理论产生的土壤
        6.3.2 中西方传统政治文化的差异及对规划过程产生的影响
    6.4 我国的传统政治文化与规划过程
        6.4.1 被传统政治文化渗透的中国人
        6.4.2 传统政治文化对规划过程参与主体行为取向的影响
    6.5 传统政治文化作为分析视角的框架
        6.5.1 概念结构
        6.5.2 参照系
        6.5.3 传统政治文化视角
第七章 规划政策制定过程参与主体的行为取向分析
    7.1 规划过程的两个阶段
        7.1.1 规划政策制定阶段
        7.1.2 规划政策实施阶段
    7.2 规划政策制定阶段
        7.2.1 问题的提出与筛选
        7.2.2 确定规划目标
        7.2.3 规划方案编制
        7.2.4 选定规划方案
        7.2.5 政策制定过程的反馈
    7.3 规划过程政策制定阶段四大参与主体的行为
        7.3.1 政府部门的参与行为
        7.3.2 规划(咨询)机构的参与行为
        7.3.3 利益集团(开发商)的参与行为
        7.3.4 市民的参与行为
    7.4 传统政治文化视角下的规划政策制定过程
        7.4.1 伦理价值观念是我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轴
        7.4.2 价值取向选择是规划政策制定的基础
        7.4.3 价值取向决定着规划政策制定的权力分配
    7.5 政府部门行为取向与传统政治文化分析
        7.5.1 规划问题提出环节政府部门的行为取向
        7.5.2 规划目标确定环节政府部门的行为取向
        7.5.3 规划方案设计环节政府部门的行为取向
        7.5.4 规划方案选定环节政府部门的行为取向
        7.5.5 规划政策制定反馈环节政府部门的行为取向
    7.6 规划(咨询)机构行为取向与传统政治文化分析
        7.6.1 规划问题提出环节规划机构的行为取向
        7.6.2 目标确定环节规划机构的行为取向
        7.6.3 规划方案设计环节规划机构的行为取向
        7.6.4 规划方案选择环节规划机构的行为取向
        7.6.5 决策反馈环节规划机构的行为取向
        7.6.6 规划机构行为取向的传统政治文化分析
    7.7 利益集团行为取向与传统政治文化分析
        7.7.1 利益集团在规划政策制定阶段的行为取向
        7.7.2 利益集团行为取向的传统政治文化分析
    7.8 市民行为取向与传统政治文化分析
        7.8.1 市民在规划政策制定阶段的行为取向
        7.8.2 市民行为取向的传统政治文化分析
第八章 规划政策实施过程参与主体的行为取向分析
    8.1 规划政策实施过程
        8.1.1 规划政策实施是规划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8.1.2 规划政策实施过程组成的三个环节
        8.1.3 规划政策实施的解释环节
        8.1.4 规划政策实施的组织环节
        8.1.5 规划政策的实施环节
    8.2 政府部门的行为取向及传统政治文化分析
        8.2.1 规划政策实施解释环节的行为取向
        8.2.2 规划政策实施组织阶段的行为取向
        8.2.3 规划政策实施环节的行为取向
        8.2.4 政府部门行为取向的传统政治文化理解
    8.3 规划(咨询)机构的行为取向及传统政治文化分析
        8.3.1 规划(咨询)机构的行为取向
        8.3.2 规划机构行为取向的传统政治文化理解
    8.4 利益集团的行为取向及传统政治文化分析
        8.4.1 利益集团的行为取向
        8.4.2 利益集团行为取向的传统政治文化分析
    8.5 市民的行为取向及传统政治文化分析
        8.5.1 市民在规划政策实施阶段的参与行为
        8.5.2 市民行为取向的传统政治文化理解
第九章 全球化语境及应对策略思考
    9.1 规划参与主体行为取向的全球化语境
        9.1.1 政府部门行为取向发生的变化
        9.1.2 规划机构行为取向发生的变化
        9.1.3 利益集团行为取向发生的变化
        9.1.4 市民行为取向发生的变化
    9.2 如何融入全球化
        9.2.1 规划过程参与主体行为取向的“变”
        9.2.2 规划过程参与主体行为取向的“不变”
第十章 结论和展望
    10.1 本文的主要结论
    10.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后记
读书期间发表的论文
中外文参考文献

(9)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规划教育新思维(论文提纲范文)

一、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教育
    1. 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背景。
    2. 城市规划教育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缺失。
    3.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教育。
二、基于城乡统筹发展的城市规划教育
    1. 中国城乡统筹发展的背景。
    2. 城市规划教育在城乡统筹方面的缺失。
    3. 基于城乡统筹发展的城市规划教育。
四、基于和谐社会的城市规划教育
    1. 和谐社会的背景。
    2. 城市规划教育在塑造和谐社会方面的缺失
    3. 基于和谐社会发展的城市规划教育。
        (1) 以部分课程为载体, 从社会学的角度解释城市问题, 引导学生将“注重公平”的理念注入到规划实践中。
        (2) 规划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应作为教育主线贯穿始终。
        (3) 从课程设置上, 增加先进的技术手段的学习, 使保证社会公正的公众参与更加有效。

(10)转型期中国城市规划管理职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价值
        1.1.1 研究缘起与背景
        1.1.2 课题研究意义和价值
    1.2 研究基本概念与边界限定
        1.2.1 基本概念
        1.2.2 边界限定
    1.3 研究基本内容与创新
        1.3.1 研究基本内容
        1.3.2 课题创新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线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转型期城市规划管理职能研究背景
    2.1 转型期城市发展与变革
        2.1.1 转型期社会主要特征与认知
        2.1.2 转型期城市发展阶段特征与问题
    2.2 转型期城市规划发展与变革
        2.2.1 转型期城市规划面新挑战
        2.2.2、转型期城市规划新特征
第3章 城市规划管理职能发展与理论述评
    3.1 我国城市规划管理工作述评
        3.1.1 我国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发展历程
        3.1.2 我国现行城市规划管理基本架构
    3.2 对我国城市规划管理工作问题与反思
    3.3 我国现行城市规划管理基础理论述评
        3.3.1 城市规划管理一般概念
        3.3.2 现行城市规划管理基础理论综述
        3.3.3 城市规划管理在政府职能中定位
        3.3.4 现行城市规划管理内容简述
    3.4 国内外规划管理职能理论研究综述
        3.4.1 国外城市规划管理职能类型分析
        3.4.2 国外城市规划管理职能研究借鉴意义
    3.5 规划管理职能研究基础理论述评
        3.5.1 规划管理职能经济学基础
        3.5.2 规划管理职能公共管理学基础
        3.5.3 规划管理职能政治学基础
        3.5.4 规划管理职能行政学基础
第4章 转型期城市规划管理职能构成要素评价
    4.1 基于因子分析与模糊数学的城市规划管理职能评价研究
        4.1.1 城市规划管理职能评价指标选取及信息筛选
        4.1.2 基于因子分析法建立我国城市规划管理职能评价因子分析
        4.1.3 基于糊模数学法进行转型期我国城市规划管理职能再造评价
    4.2 开放转型与城市规划管理职能转换
        4.2.1 传统计划经济的政府职能
        4.2.2 改革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4.2.3 开放与政府职能转换
    4.3 经济转体与城市规划管理职能转换
        4.3.1 经济改革进程与特征
        4.3.2 政府适应经济转型职能转变
        4.3.3 经济转体对城市规划管理职能转型影响
    4.4 社会转型与城市规划管理职能转换
        4.4.1 新二元社会的提出与形成
        4.4.2 新二元社会的实质及整合
        4.4.3 新二元社会城市规划管理职能的价值转向
第5章 转型期城市规划管理职能定位
    5.1 转型期城市规划管理职能再定位
        5.1.1 中国政府改革方式走向
        5.1.2 传统规划职能面临问题与挑战
        5.1.3 规划管理职能新目标模式
    5.2 职责定位:政府城市规划管理职能定位决定力
        5.2.1 政府管理职能转变
        5.2.2 我国政府城市规划管理职能
    5.3 体制定位:市场城市规划管理职能定位外推力
        5.3.1 市场经济概念与特征
        5.3.2 计划经济中城市规划管理职能
        5.3.3 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规划管理职能新认知
    5.4 空间定位:社会城市规划管理职能定位聚合力
        5.4.1 社会组织
        5.4.2 规划管理与社会关系
    5.5 利益定位:企业城市规划管理职能定位对抗力
        5.5.1 政府职能与企业关系
        5.5.2 规划管理与企业利益博弈
    5.6 监管定位:公众城市规划管理职能定位监督力
        5.6.1 公众参与内涵
        5.6.2 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管理现状分析
        5.6.3 公众参与规划渠道和过程
        5.6.4 公众参与保障机制
    5.7 多元利益博弈中规划管理职能定位必然选择与方向
        5.7.1 转型期多元利益构成分析
        5.7.2 转型期多元利益博弈判断
        5.7.3 转型期多元利益博弈中规划管理职能定位方向
第6章 转型期城市规划管理职能再造
    6.1 转型引致规划管理职能内容再造
        6.1.1 中国政府转型与再造
        6.1.2 作为政府行政主管部门规划职能应变
        6.1.3 规划管理职能再造趋向
    6.2 转型与规划管理行政职能再造
        6.2.1 编制职能再造
        6.2.2 审批职能转变
        6.2.3 执行职能再造
        6.2.4 监督职能转变
    6.3 转型与规划管理技术职能再造
        6.3.1 规划管理技术标准更新
        6.3.2 规划管理技术程序调整
        6.3.3 规划管理技术作用约束
    6.4 转型与规划管理服务职能再造
        6.4.1 规划管理服务取向
        6.4.2 规划服务中管理
        6.4.3 多向监督中规划管理
    6.5 城市规划管理职能再造走向
        6.5.1 有所为、有所不为:规划管理弱化职能
        6.5.2 有所管、有所不管:规划管理强化职能
        6.5.3 有所求、有所不求:规划管理均化职能
    6.6 案例:益阳市城市规划管理职能再造
第7章 转型期城市规划管理职能创新
    7.1 转型期规划管理理念创新
        7.1.1 转型期城市规划管理职能理念转变
        7.1.2 转型期规划管理职能主体指向转变
    7.2 城市规划管理结构创新
        7.2.1 规划管理职能结构
        7.2.2 规划管理编制结构
        7.2.3 规划管理组织结构
    7.3 城市规划管理制度创新
        7.3.1 规划管理行政制度创新
        7.3.2 规划管理技术制度
        7.3.3 规划管理法律制度
    7.4 城市规划管理技术创新
        7.4.1 从传统手工管理到现代高新技术管理
        7.4.2 从经验型粗放管理到理性精细管理
        7.4.3 从单一纯技术管理到综合集成管理
    7.5 规划审批制度创新
        7.5.1 规划审批效能性(服务效率优先)
        7.5.2 规划审批公平性(审批全程公共利益优先)
        7.5.3 规划审批开放性(公众参与优先)
    7.6 转型期城市规划管理职能主体关系创新
        7.6.1 城市规划管理主体关系演变
        7.6.2 中央与地方政府规划管理部门关系转变
        7.6.3 城市规划管理部门之间关系转变
        7.6.4 规划管理与横向行政部门关系转变
    7.7 案例:长沙市城市规划审批适度分离创新
    7.8 案例:上海市规划管理主体关系创新
第8章 转型期城市规划管理职能体系建构
    8.1 转型与城市规划管理职能影响体系
        8.1.1 政治影响
        8.1.2 经济影响
        8.1.3 技术影响
        8.1.4 法律影响
        8.1.5 社会影响
    8.2 转型与城市规划管理职能对象体系
        8.2.1 政府
        8.2.2 企业
        8.2.3 社会
        8.2.4 规划师
    8.3 转型与城市规划管理职能决策体系
        8.3.1 科学决策
        8.3.2 经济决策
        8.3.3 法律决策
        8.3.4 社会决策
        8.3.5 行政决策
    8.4 转型与城市规划管理职能内容体系
        8.4.1 科学引领职能
        8.4.2 宏观调控职能
        8.4.3 动态处置职能
        8.4.4 综合协调职能
        8.4.5 管理创新职能
    8.5 转型与城市规划管理职能作用体系
        8.5.1 宏观调控作用
        8.5.2 公共管理作用
        8.5.3 社会服务作用
    8.6 转型与城市规划管理职能取向体系
        8.6.1 规划编制
        8.6.2 规划审批
        8.6.3 批后管理
        8.6.4 公共监督
    8.7 转型与城市规划管理职能综合体系新构架
    8.8 案例:城市规划管理职能体系创新
第9章 转型期城市规划管理职能绩效评估
    9.1 城市规划管理职能实施绩效评估必然性
        9.1.1 绩效评估概念
        9.1.2 规划管理职能实施绩效评估意义
    9.2 城市规划管理职能实施绩效评估规则
        9.2.1 规划管理职能实施绩效评估原则
        9.2.2 规划管理职能实施绩效评估主体建构
        9.2.3 规划管理职能实施绩效评估指标内容
        9.2.4 规划管理职能绩效评估方法
    9.3 案例:上海市宝山区规划管理绩效评估实证
第10章 结论与展望
    10.1 结论
    10.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四、我们城市规划面临着职业道德的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2]美国扬斯敦市精明收缩规划的实施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 高舒琦. 清华大学, 2018(02)
  • [3]基于建筑伦理的中国建筑设计协作机制优化研究[D]. 曹洋. 天津大学, 2016(12)
  • [4]我国城乡规划专业基础教学的研究与探索 ——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为例[D]. 段德罡.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07)
  • [5]规划教育要服务职业发展需要[J]. 吕斌. 城市规划, 2015(01)
  • [6]应对城市规划师角色分化的职业化教育研究[D]. 汤圆. 华南理工大学, 2013(S2)
  • [7]规划过程参与主体的行为取向分析 ——基于传统政治文化视角[D]. 彭觉勇. 武汉大学, 2013(10)
  • [8]高等院校城市规划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以山东建筑大学为例[A]. 齐慧峰,倪剑波. 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2009
  • [9]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规划教育新思维[J]. 贺慧,余柏椿.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9(01)
  • [10]转型期中国城市规划管理职能研究[D]. 周建军. 同济大学, 2008(03)

标签:;  ;  ;  ;  ;  

我国城市规划面临职业道德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